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李乾順

鎖定
夏崇宗嵬名乾順 [1]  (1083年—1139年7月1日),西夏第四位皇帝(1086年—1139年在位),夏惠宗秉常長子, [1]  母親昭簡文穆皇后梁氏和祖母毅宗皇后梁氏都為漢族。 [2]  西夏傑出的君主、政治家。
天安禮定元年(1086年)李秉常去世後李乾順即位,年僅三歲,母黨專政。 [3]  梁氏統治期間,西夏政治腐敗,軍隊衰弱,北宋趁機來攻,夏軍屢戰屢敗,自幼雄才大略的李乾順看到了這一點,於永安二年(1099年)16歲時滅梁氏而親政。他親政後整頓吏治,確定君主集權的體制,結束了累朝出現的外戚貴族專政的局面。頒佈等級制的官階封號,除皇帝及帝位繼承人外,分為七品,西夏政治制度日臻完備。在李乾順的勵精圖治下,西夏國勢強盛,政治清明,社會經濟得到很好的發展。他愛好漢族文化,在國內傳授漢學,培養官員。制定按照資格任官的法令,對文學優長者特加獎擢。撰《靈芝歌》,歌詞刻石置於學校。另外,李乾順的外交政策也非常巧妙。當時,遼、宋都日益衰落,李乾順先聯遼侵宋,奪大片土地;又在遼天祚帝向西夏求救時斷然拒絕,聯合金朝滅遼、宋,趁機取河西千餘里之地。大德五年農曆六月四日(1139年7月1日)去世,在位54年,享年五十六歲。廟號崇宗,諡號聖文皇帝,葬於顯陵, [4]  由其子李仁孝即位。
李乾順創辦“國學”以傳授漢學,培養官員。制定按照資格任官的法令,對文學優長者特加獎擢。曾撰《靈芝歌》,與大臣唱和,歌詞刻石置於學校。在其統治時期,確定君主集權的體制,結束了累朝出現的外戚貴族專政的局面。 [22] 
別    名
嵬名乾順 [1] 
所處時代
西夏
民族族羣
党項族
出生地
西夏興慶
出生日期
1083年
逝世日期
1139年7月1日
主要成就
以漢法治國,開創乾順盛世,奪取河西之地
主要作品
《靈芝頌》 [5] 
本    名
李乾順
廟    號
崇宗
諡    號
聖文皇帝
陵    寢
顯陵
在位時間
1086年—1139年
年    號
天儀治平(1086年) 、天祐民安(1090年)、永安(1098)、貞觀(1101年)、雍寧(1114年)、元德(1119年)、正德(1127年) 、大德(1135年)
性    別

李乾順人物生平

李乾順幼年即位

大安九年(1083年),李乾順出生,其祖母梁太后晚年得孫,十分鐘愛,常親自照顧。
天安禮定元年(1086)七月,梁太后和李秉常先後去世,李乾順即帝位,年僅3歲,由母后梁氏和舅父梁乙逋共同輔政。
天安禮定元年(1086年)八月,改元天儀治平 [6]  次年(1087年)正月,宋朝遣使冊封李乾順為夏國王。
天儀治平四年(1089年)七月,遼朝也派遣使臣冊封李乾順為夏國王。

李乾順母黨專權

李乾順即位早期,出現了又一次梁氏母黨勢力專權的局面。梁後與梁乙逋兄妹依仗梁氏家族“一門二後”的威勢,對內擴大母黨勢力,牢固地控制朝政大權;對李秉常舊時親信和老臣,都設事陷害,打擊排擠。為了緩和矛盾,效法前朝,仍推行窮兵黷武的戰爭政策,用不斷地對宋朝的用兵,以轉移國內危機。從大安十一年(1085年)到永安二年(1099年)的13年時間內,夏對宋朝發動的大小戰事達50餘次,有的一年內達六七次以上。梁乙逋一邊頻繁進攻宋朝,一邊還同宋朝貢使交聘,往來不絕。他往往在集兵進攻宋朝時對部下聲稱:“我之所以連年興兵南下,是想讓宋朝怕我,想要為國家求得安寧啊。”梁乙逋擅權,到後來逐漸發展到企圖控制太后,甚至圖謀篡奪太后的權,兄妹之間展開了一場爭奪權力的鬥爭。
天祐民安三年(1092年)十月,宋夏懷慶之戰中,梁太后親自領兵作戰,不授予梁乙逋的統兵權,梁乙逋心懷疑慮與不滿,遂更加緊了篡權活動。
天祐民安五年(1094年)十月,梁太后得到了梁乙逋陰謀叛亂的報告,她在皇族大臣嵬名阿吳和仁多保忠的支持下,逮捕誅殺梁乙逋及其家屬。梁太后消除異己勢力,親自掌權,挾持年幼的李乾順,繼續對宋朝用兵。
天祐民安七年(1096年)十月,李乾順在其母梁太后的聖命下,侍母御駕親征,集兵號稱50萬,進犯宋朝的鄜延路,攻陷金明砦。此戰還把擄獲的宋俘獻給遼。
永安元年(1098年)十月,梁太后又使李乾順認可,由她親率號稱40萬之眾與宋朝爭奪平夏城(今寧夏固原境),強攻十三日,城終未攻下,梁太后在糧草缺乏的情況下,又遭暴風襲擊,大敗潰逃。又派人向遼求援。
永安二年(1099年),遼道宗看出梁太后擅權專恣,已經不得人心,不能給予支持,遂遣人至夏,鴆殺梁太后,命李乾順親政,時年16歲。 [7] 

李乾順親政時期

永安二年(1099年)二月,李乾順出兵幫助遼平息了拔思母部的起義。李乾順希望同宋朝講和,宋哲宗不許。在遼朝出面斡旋的情況下,李乾順又處死曾為梁太后策劃擾宋邊境的嵬保沒、結訛遇二人,並遣使向宋朝上謝罪表,宋朝才答應與夏議和,恢復“歲賜”。
永安三年(1100年)十一月,李乾順向遼請婚,意在消除因梁太后之死而造成的夏遼隔閡,再次用聯姻的方式鞏固夏遼關係,但遼道宗終未允許。
遼道宗死後,天祚帝在位之時,貞觀二年(1102年)六月和三年(1103年)五月,李乾順又兩次遣使向遼請婚,夏使臣李至忠等對天祚帝一再稱頌李乾順, [8]  遼主才答應了婚事。
貞觀四年(1104年)三月,遼主封宗室女南仙為成安公主,嫁給李乾順。

李乾順左右逢源

宋徽宗繼位後,宋朝起用蔡京為相,開始對西夏用兵。
貞觀四年(1104年)五月,宋陝西轉運使、知延州陶節夫,出兵進攻石堡砦,奪其糧食窖藏,築城堡以守。李乾順憤然説:“宋朝奪走我們的金窟堝!”進而出動鐵騎與宋朝相爭,夏軍被宋軍擊退。六月,夏軍與宋將折可適戰於靈州川,又敗。十月,李乾順遣使向宋朝請和,遭到拒絕後,被迫集聚四監軍司兵力,向宋朝涇原等州發動進攻,包圍平夏城,又攻鎮戎軍
貞觀五年(1105年)後兩年內,宋軍多次進攻夏,夏軍一再被擊敗。
貞觀六年(1106年)二月,迫於遼的壓力和權宜之計,宋徽宗答應歸還崇寧以來所佔領的西夏邊地,與夏議和。但是宋朝權臣蔡京童貫集團對西夏用兵,實行開邊以邀功的方針並沒有改變,在經過七年多的準備之後,又重新開始對西夏的戰爭。
雍寧二年(1115年)至元德元年(1119年),宋軍多次攻入夏,宋熙河經略使劉法軍深入夏都城興州、靈州腹心地區,李乾順命晉王察哥率步騎萬餘人迎戰,夏軍奮勇力敵,大敗宋軍,《宋史》記載此戰宋軍十萬人戰死 [23]  。夏軍乘勝攻破宋統安城,進圍震武城。
元德元年(1119年)六月,李乾順在對宋作戰大獲全勝的情況下,又以遼的名義再次向宋朝請和,宋朝被迫接受與夏議和。其時,女真族金國建立,南下進攻遼朝,攻克遼中京,又進至西京
元德四年(1122年)三月,李乾順派出5000兵馬援助西京,西京失守遂還師。五月,李乾順得知遼天祚帝逃入陰山,乃遣大將李良輔領兵3萬救援,與金將完顏婁室戰於宜川河畔,夏兵大敗。七月,李乾順遣大臣曹價向天祚帝恭問起居,並饋贈糧餉。
元德五年(1123年)正月,李乾順再次出兵救遼,被金軍阻擊不能前進。五月,天祚帝偽降金朝,西遁雲內州(今內蒙古吐默特左旗),李乾順遣使於夏邊境迎駕,請天祚帝入夏境。六月,天祚帝遣使冊李乾順為夏國皇帝,且詔命發兵救遼。這時,金朝也派遣使臣入夏,向李乾順提出:如天祚帝逃入夏境,應將其擒捕送金;夏如能以事遼之禮事金,金允許將遼西北一帶地割讓給夏。李乾順見遼朝滅亡已成定局,為了保全夏國的割據地位,遂答應了金的條件。
元德六年(1124年)三月,李乾順向金朝上誓表,表示依附於金。遼滅亡後,李乾順妃遼成安公主知故國已亡,悲痛不已,在宮中絕食而死。
元德八年(1126年)三月,李乾順乘金兵進攻宋朝的機會,派兵將原來宋朝在夏邊境修築的城堡陸續攻佔。他根據金朝對夏的許諾,進佔天德、雲內、武州及河東八館地帶, [9]  以及宋邊境震武城(今陝西榆林境)。又攻佔宋朝西安州麟州建寧砦、懷德軍,乘勝攻克天都寨,圍蘭州,大肆擄掠後撤軍而還。不久金將完顏宗弼又派兵強佔天德、雲內等州,李乾順向金朝提出質問。
正德元年(1127年)三月,金朝與西夏劃定疆界,金朝把陝西北部約數千裏之地劃給西夏,以此作為天德、雲內等地的抵償。
正德二年(1128年)九月到次年七月,李乾順出兵攻佔宋定邊軍(今陝西吳旗境)與德靜砦(今陝西榆林境)。
大德二年(1136年)七月,又攻佔西寧州(今青海西寧)。
大德三年(1137年)四月,宋朝知西安州任得敬投降西夏,並將17歲的女兒獻給李乾順為妃。李乾順擢任得敬為靜州防禦使 [10] 
大德四年(1138年)八月,由於李乾順對任妃非常寵愛,命御史大夫芭裏祖仁持冊立為皇后,同時升任得敬為靜州都統軍。 [11]  九月,李乾順遣使攜帶重金到金,請求熙、秦河外諸州地歸夏,金允將樂州(今青海樂都)、積石州(今青海貴德境)、廓州(今青海化隆境)等三州割讓給夏國。 [12]  至此,李乾順取得了湟水流域之地,夏國形成了前所未有的廣闊疆域。

李乾順晚年去世

夏大德五年(1139)六月初四日,李乾順卒。諡聖文皇帝,廟號崇宗。 [4] 

李乾順為政舉措

李乾順政治

李乾順藉助於遼朝的力量,結束了母黨專權的局面,又依靠遼道宗的扶植親政。因此李乾順執政後,在政治上完全依附於遼朝,對宋朝則採取和解政策。
李乾順親政後,吸取前朝外威專權的歷史教訓,努力削奪母黨勢力。其時梁後親信嵬名阿吳已死,李乾順以統軍仁多保忠心懷異志,解除其兵權。另一方面又採取分封皇族以鞏固帝王權力的措施。
貞觀三年(1103年)九月,李乾順封勇武多謀的庶弟察哥為晉王,並讓他掌握兵權。
元德二年(1120年)十一月,又封宗室景思子仁忠為濮王,仁禮為舒王 [13]  仁忠、仁禮兄弟二人通曉蕃、漢文字,又擅長詩文,李乾順愛其才,又授仁忠為禮部郎中,仁禮為河南轉運使。封大臣嵬名安惠為梁國正獻王。

李乾順文化

西夏自元昊建國以來,一直存在着“蕃禮”與“漢禮”之爭,毅宗、惠宗兩朝經過反覆,到李乾順時鬥爭更加激烈。李乾順對高度發展的儒家文化與漢族文明十分傾慕,他決定在西夏大力提倡漢文化,以改變西夏的落後風氣。永安三年(1101年),他借御史中丞薛元禮之口倡導儒學,在薛元禮的上疏中稱:“士人之行,莫大乎孝廉;經國之模,莫重於儒學。昔元魏開基,周齊繼統,無不尊行儒教,崇尚詩書,蓋西北之遺風不可以立教化也”。因此,只有重新提倡漢學,才能改變西夏的不良風氣,挽救面臨的危機。李乾順採納了薛元禮的建議,下令在原有的“蕃學”之外,特建“國學”,教授漢學。挑選皇親貴族子弟300人,建立“養賢務”,由官府供給廩食,設置教授,進行培養。
李乾順尊儒崇佛,貞觀三年(1103年)二月,李乾順為母后祈福,於甘州(今甘肅張掖)建造宏偉壯麗的卧佛寺。
貞觀十二年(1112年),正式公佈按資格任用官吏的辦法,除“宗族世家議功議親俱加蕃、漢一等”外,對擅長文學的士人“尤以不次擢”,給予特別的優待。李乾順自己也喜歡附庸風雅,曾借大臣高守忠宅第後院生長靈芝,以為祥瑞,百官朝賀之際,李乾順作《靈芝歌》與諸大臣酬唱,並“勒石志瑞”。 [14]  有的貴族大臣對李乾順重文輕武的舉措不滿。其時正逢連年水旱災荒,李乾順命諸臣言得失,御史大夫謀寧克任立即上疏,對李乾順的重文輕武政策提出看法,指出:“既隆文治,尤修武備,毋徒慕好士之虛名,而忘御邊之實務也”。但李乾順不予採納。

李乾順外交

北宋滅亡後,南宋高宗於正德二年(1128年)正月及四年正月,兩次遣使與夏國通好,李乾順都無迴應,並於正德六年(1132年)下令停行宋朝所賜曆書。
八月,李乾順聽到金朝集兵雲中,將取川陝的消息,恐金將進攻西夏,遂遣使至川陝宋朝軍中,表示願與宋朝通好。 [15] 

李乾順人物評價

李至忠:“秉性英明,處事謹慎,守成令主也。” [8] 
崔瑞德:崇宗和他的輔弼大臣們領導這個國家經歷了與宋朝間的最後的鬥爭時期,並且支持遼朝反抗女真征服者——金。西夏對遼朝的支持一直持續到了1124年遼朝覆亡時,這時新的形勢迫使西夏與中國北方的新主人達成了協議。更為重要的是,他們創設了一套對党項政府的控制制度。雖然到1139年,即在崇宗末年為止,陝西與金尚無確定的邊界,雖然女真人一再背棄他們對一些領土的許諾,讓党項人十分惱火(党項人一再提出對夏—金邊界有爭議的地區擁有主權),但是西夏還是贏得了一個長期的和平時期——這時西夏已逐漸斷絕了與宋朝的關係。 [16] 

李乾順親屬成員

李乾順父母

李乾順后妃

  • 耶律南仙契丹族,遼成安公主,生太子李仁愛。 [17] 
  • 任皇后:漢族,任得敬之女。仁宗即位後被尊為皇太后,1170年去世。 [10] 
  • 曹賢妃:漢族,仁宗李仁孝生母,封賢妃。仁宗即位後尊為“國母”,生卒年不詳。

李乾順兒子

  • 李仁愛:(1108-1125),太子,生母耶律南仙,因遼國滅亡憂憤而卒。 [18] 
  • 李仁孝:(1124-1193),西夏仁宗,生母曹賢妃。 [19] 
  • 李仁友:(?-1190):越王,西夏襄宗李安全生父,生母不詳。

李乾順後世紀念

李乾順死後陵號為顯陵。1972年至1975年,寧夏文物工作者正式發掘顯陵。該墓室為多室土洞式,由墓道、甬道、中室、東側室、西側室組成,墓道全長近50米,墓道甬道兩壁有武士像壁畫,墓室內出土有甲片、銅泡飾、銅鈴、瓷片、鐵釘、珍珠等,發掘前此墓多次被盜。

李乾順史書記載

  • 《宋史·卷四百八十六 ·列傳第二百四十五》 [20] 
  • 《遼史·卷一百一十五·列傳第四十五》 [21] 
參考資料
  • 1.    夏徵農,陳至立主編.《大辭海·民族卷》:上海辭書出版社,2012:第326頁
  • 2.    《宋史·卷四百八十六 ·列傳第二百四十五》:乾順,惠宗之長子也。母曰昭簡文穆皇后梁氏,生三歲即位。
  • 3.    門巋.《二十六史精要辭典》:人民日報出版社,1993:第2225頁
  • 4.    《西夏書事·卷三十五》:六月,國主乾順卒,子仁孝立。月之四日也,年五十六。在位五十四年,改元八,諡曰聖文皇帝,廟號崇宗,墓號顯陵。
  • 5.    寧夏百科全書編纂委員會編.《寧夏百科全書》:寧夏人民出版社出版,1998:第260頁
  • 6.    《西夏書事·卷二十七》:乾順幼稚,梁乙逋專政,勸梁氏即月改元,於是以天安禮定元年八月為天儀治平元年。
  • 7.    《西夏書事·卷三十一》:乾順年已成立,梁氏專恣,不許主國事。遼主素惡之,故請援輒不應,及表辭怨慢,遣人至國,鴆殺梁氏,命乾順視國政。
  • 8.    《西夏書事·卷三十一》:乾順使殿前太尉李至忠、秘書監梁世顯如遼貢獻請婚。遼主問乾順為人,至忠對曰:“秉性英明,處事謹慎,守成令主也。”
  • 9.    《西夏書事·卷三十四》:三月,攻天德、雲內、武州及河東八館地,取之。
  • 10.    《西夏書事·卷三十五》:得敬,本西安州判,夏兵取西安,率兵民出降,乾順命權知州事。有女年十七,使其弟德聰飾之以獻,乾順納為妃,賞賚甚厚,擢得敬為靜州防禦使。
  • 11.    《西夏書事·卷三十五》:乾順遂使芭裏祖仁持冊立為皇后,授得敬靜州都統軍。
  • 12.    《西夏書事·卷三十五》:乾順既得西寧,與金積石等州鄰逼,遣使以厚幣如金,表乞河外諸州。金主以積石、樂、廓三州與之。
  • 13.    《西夏書事·卷三十三》:冬十一月,封宗室子仁忠為濮王,仁禮為舒王。
  • 14.    《西夏書事·卷三十五》:夏四月,靈芝生。在堂後官高守忠家。百官表賀,乾順作《靈芝歌》,中書相王仁忠等和之,勒石志瑞。
  • 15.    《西夏書事·卷三十四》:秋八月,與金惡,始遣使如川陝請通好。金主立陝西元帥府,不欲以北鄙地與夏,粘沒喝聚兵雲中,將取川陝。乾順恐其圖己,舉國屯境上備之,並遣使至吳玠、關師古軍中,請通好。
  • 16.    劍橋中國遼西夏金元史·西夏的成年:崇宗(1086—1139年)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4-11-29]
  • 17.    《西夏書事·卷三十三》:遼成安公主卒。公主傷遼亡,又痛世子,不食卒。
  • 18.    《西夏書事·卷三十三》:九月,世子仁愛卒。仁愛幼聰穎,長多材藝。初,金兵破遼,遼主西走,即慟哭,請兵赴援;宜水之敗,咄嗟者累月;及乾順臣金,泣諫不聽,悒鬱而卒。
  • 19.    《西夏書事·卷三十五》:六月,國主乾順卒,子仁孝立。
  • 20.    《宋史·卷四百八十六 ·列傳第二百四十五》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4-12-31]
  • 21.    《遼史·卷一百一十五·列傳第四十五》  .歷史網[引用日期2014-12-31]
  • 22.    李乾順  .中國社會科學詞條庫[引用日期2023-09-18]
  • 23.    《宋史 夏國傳》:大戰移七時,前軍楊惟忠敗入中軍,後軍焦安節敗入左軍,朱定國力戰,自朝及暮,兵不食而馬亦渴死多。法乘夜遁,比明,走七十里,至盍朱峗,守兵見,追之,墜崖折足,為一別瞻軍斬首而去。是役死者十萬,貫隱其敗而以捷聞。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