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黃蕭養

鎖定
黃蕭養(原名黃懋松,?-1450年),廣州府南海縣衝鶴堡潘村人(今廣東省順德),明朝正統年間廣東農民起義領袖。
明英宗正統十四年(1449年)四月,從廣州大牢越獄,舉旗反明,義軍達十萬餘人。進攻廣州城,殺死鎮守的安鄉伯張安。九月,據五羊驛為行殿,自稱順民天王(或順天王、東陽王),年號東陽,授官一百多人。次年,朝廷派右僉都御史楊信民、都督同知董興率軍鎮壓,圍城八個月,10月在白鵝潭戰鬥中箭身亡。
中文名
黃蕭養
別    名
懋松
籍    貫
南海縣衝鶴堡潘村
逝世日期
1450年
時    代
明朝

黃蕭養人物簡介

黃蕭養 (?—1450)明代廣東農民起義首領。原名懋松,明永樂年間出生於南海縣衝鶴堡潘村(今順德勒流鎮潘村)一個僱農家庭。因事下獄,領導同囚數百人,設計越獄,發動起義。正統十四年(1449年)率眾十餘萬,船千餘艘,圍攻廣州。稱順民天王(一作順天王),年號東陽,封部下為公、侯、伯、太傅、都督、指揮等官爵。起義軍攻廣州凡八月。次年,他受右僉都御史楊信民的欺騙,攻勢轉緩。明將董興乘機進攻,他中箭而死,所部退據大良堡,憑藉倚山面海的地形與明軍激戰。失敗後餘眾仍在沿海繼續鬥爭。明朝英宗正統末年,北方外族瓦剌入侵,英宗御駕親征,15萬大軍在土木堡全軍覆滅,皇帝也成了俘虜。隨之,瓦剌挾着皇帝作人質,進軍北京城下,當時由郕王監國,賴于謙等愛國官員堅持抵抗,並擁立郕王登位,斷絕了也先的要挾,苦守撐持。正統末,東部沿海再下西洋、雲南木麓川賊酋叛,遣兵數十萬討之,東南騷動。在東南沿海,福建鄧茂七農民起義,轉戰閩贛浙一帶,鄧後雖被鎮壓,但餘眾到處屯聚,戰火未熄廣東沿海海寇時時報警,南部州府又連年動亂,瑤壯等少數民族到處攻城掠地。因為兵役繁興,民生困苦,加以地方官吏貪污橫暴,官迫民反,黃蕭養起義就是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出現的一場大風暴。

黃蕭養人物生平

黃蕭養童年時代,遇上連年的災荒,父親無力繳納租税,將黃蕭養抵押給大地主當小工。少年時代,遊方僧人蕭大悟到村上行醫,將其贖出收為徒弟,黃懋松為謝師恩自此改名為“蕭養” 。青年時代黃蕭養常年巡迴在家鄉及沿江一帶的沙田地區為農民治療疾病。期間與“佔沙搶割”(沙,即沙村)的土豪發生衝突,殺死土豪的手下,因此入獄,後獲大赦。出獄後,在離鄉到沿湖地區給鹽商當幫工,鹽商為牟利,武裝私運,黃蕭養在押船途中遭官兵追緝,被押送到廣州司監囚禁。在囚中因同監的江西客商慫恿,遂越獄造反。
正統十四年(1449)九月,廣東巡按監察御史沈衡奏報,黃蕭養作亂。
原來四月間廣東都司斷事司獄就發生一起170餘人越獄大案:當時蕭養是獄囚徒之一,他利用獄禁不嚴,設法讓人把斧頭藏入燒鵝帶入。到晚上,囚徒們砍開枷鎖,越獄逃跑,首先劫軍器局收得兵仗,打開城門衝出,奪取一批船隻,聚集到南海縣潘村,號召羣眾,聲勢日大。黃蕭養這位漁民出身的起義領袖,建號順元王,建元為東陽元年,造起反來了 [1] 
幾天後,黃蕭養義軍兵船300餘艘,進攻廣州,本地官軍徵調在外,無兵禦敵,明廷慌了手腳,把曾經在廣州當過布政司參議、頗有點聲望的楊信民調回當巡撫,把鎮守雷廉地方對付瑤壯民族的安鄉伯張安所部調回征剿,還要調備倭都指揮杜信的部隊,但因海防也吃緊調不來。
原來八月間,黃蕭養義軍就開始攻城。總兵官安鄉伯張安率同都指揮僉事王清,領兵5000人、船200艘來救,九月十八日遇到義軍船300餘艘接戰,這位總兵官正在“醉卧舟中”,官軍卻已大敗,到了沙角尾,官軍潰散,張安溺水死,王清被生俘、“面縛至城外,使呼城中開門”。當時守城的千户錢惠“立城上,戟手罵清又被移他所,呼如前”。錢惠“援弓、射之”。王清結果被殺。原先義軍兵器不足,“至是得火槍等器,其勢遂大。”
張安覆滅,廣州城更吃緊了。
到了十一月,義軍造呂公車雲梯攻城,40餘日不解,又分兵“轉掠鄉村”。廣東官吏奏報,北京兵部只好敕調廣西、江西官軍來援。
事實上廣西當局也自顧不暇,只好把以前調援廣西的廣東軍徐瑄部隊調回應付,可是這位“懦弱患風難事事”的徐瑄磨磨蹭蹭,行動緩慢,有意避戰。只有江西方面調了董興來,十二月正式任命“都督同知董興充左副總兵官,調遣江西兩廣官軍往廣東剿賊。”
在義軍圍困下的廣州先是缺餉,再是缺糧,跟着柴也缺了。《明史·楊信民傳》記載:當時廣州久被圍,官軍出戰總是敗陣,於是“禁民出入,樵採絕,而鄉民避賊來者拒不納,多為賊所苦。”
楊信民在危困之中到任,運用他往日的聲望,施行一套軟的手法,懷柔招撫。首先“開城門,發倉廩,刻木契(作憑證)給民出入,避賊者悉收保,民若更生。”另外對黃蕭養實行勸降。“多方招撫,降者日至。”派人到黃蕭養義軍營約期對話,信民輕車出城,“隔濠與語,賊黨望見歡曰:果楊公也,爭羅拜,有泣下者,賊以大魚獻,信民受之不疑。”
這一手頗能收效,黃蕭養也抱過歸順朝廷的幻想,本來是官逼民反,只要有生路就不會冒死犯難,何況圍城久攻不下,而同時肇慶方面友軍吳長能策應攻肇慶失敗,犧牲千多人,蕭養漁民出身,所部以水軍為主,要顛覆明朝爭天下是力所不逮的。他被楊信民誘降而動搖是可以理解的。
但是董興兵來,情勢大變。歸降迷夢打破了。七天後楊信民“暴卒”,義軍生路已絕,只有決心死戰。董興是個不久前以鎮壓福建鄧茂七義軍起家的劊子手,在廣州城外血戰中黃蕭養不幸“中流矢死”,戰爭經過見董興等二次奏報,記述頗詳:
景泰元年五月奏報:“蕭養中流矢死,函首詣京師,梟於市,其餘偽總兵五府都元帥慶國公曾貢等百餘人“俱伏誅。”這是圍攻廣州義軍的失敗,但餘眾在鄉間還繼續抵抗。
六月又奏報,記述更詳細:蕭養族黨屯聚三山及大良堡等處拒守,四月十五,官軍進攻三山,義軍600餘艘接戰,官軍分兵五哨,旁兩哨為左右翼,進抄其後,中三哨直衝賊船,生擒八人,殺溺死者甚眾,焚船百餘艘,呂公車七輛。十六日至五斗口及北水堡。十八日抵潘村衝鶴金斗。前後遇敵拒戰,生擒20餘人,斬首300餘級,焚船300餘艘。
由於鶴金斗是黃蕭養的故鄉,所以被認為“賊巢”所在,董興實行“三光政策”,殘酷鎮壓,焚燒房屋,挖掘墳墓,使鶴金斗遭到一場浩劫。
跟着部署進攻大良堡:“大良賊徒始與黃蕭養倡逆,其地倚山瀕海,未易攻下。”官兵分兵三哨:一自南海水口攻其前,一自東海水口遏其後、一自西海小水滘截其去路。廿三日,官軍乘順風直下大良。義軍萬餘,船800餘艘,橫亙海岸,立柵拒守,兩山俱置煙墩隙望,樹旗幟,鳴鼓角,用大將軍(大炮)、飛槍、神銃等器拒敵,矢石亂下如雨。戰鬥場面是很壯烈的。這是最後一場生死搏鬥。
官軍水陸並進,火器弓弩齊發,先令奇兵登岸拔寨,次破水柵,力戰數十合,敵不能支,官軍乘勝追擊,生擒八人,斬溺無算,戰事至此就結束了。
被俘的有“偽太王”黃大綱,蕭養父;“偽太子”貳仔,蕭養侄;其餘3人皆“偽”公、侯、伯,太傅、都督、尚書、都御史等官。他們全被“械送京師”,結果當然一概被殺害。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