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劉恆

(漢文帝)

鎖定
劉恆(前203年-前157年) , [56]  西漢開國皇帝劉邦第四子,母為薄姬 [57]  漢朝第五個皇帝。 [58] 
漢高祖十一年(前196年),陳豨叛亂被鎮壓,劉恆被封為代王。 [59]  後跟母親在封地居住。劉邦逝世後,政權一度被呂太后控制,劉邦的其他兒子紛紛被殺,劉恆因為僻居遠方,且謙恭謹慎,別人看其沒有競爭皇位的可能,僥倖活了下來。呂太后死後,元老勳臣們平定“諸呂之亂”,把劉恆推上皇位。 [60]  即位後,劉恆執行了“與民休息”的政策 [61]  ,重視農業,勸課農桑,減輕田租、賦役和刑獄,廢除肉刑,改以宮刑 [81]  同時取消過關用傳(符證)制度,方便行旅往來和商品流通,並弛山澤之禁,促進鹽鐵業發展。又採納賈誼晁錯等人“眾建諸侯而少其力”的建議,削弱諸侯王勢力以鞏固中央集權。後元七年(前157年)元月,劉恆死於未央宮,葬於霸陵 [62] 
劉恆以仁孝之名聞於天下,在位24年,重德治,興禮儀,勵精圖治、寬仁節儉、愛民重農,使西漢社會穩定,人丁興旺,經濟得到恢復和發展,與漢景帝時期合稱“文景之治”。 [63]  但另一方面,劉恆恢復夷三族令,將新垣平滅族,成為了政治論議中的壞典型;同時迷信鬼神, [75]  寵溺宦官,縱容宦官亂政 [52] 又因寵愛鄧通一改節儉作風 [76]  ,甚至放棄鑄幣權,導致諸侯國經濟實力大增,為後來的七國之亂埋下了隱患 [71] 
概述內圖片來源 [64] 
全    名
劉恆
別    名
漢孝文帝
諡    號
孝文皇帝
封    號
代王(即位前) [6] 
廟    號
太宗
所處時代
西漢
民族族羣
漢族
出生地
河南(今河南省滎陽市) [55] 
出生日期
公元前 203年
逝世日期
公元前 157年7月4日 [54] 
逝世地
未央宮(今陝西省西安市)
陵    墓
霸陵
在位時間
公元前 180年11月12日 至 157年7月4日
前    任
漢帝劉弘(西漢後少帝)
繼    任
漢孝景皇帝劉啓
主要成就
文景之治

劉恆人物生平

劉恆身世背景

劉恆 劉恆
劉恆是漢高祖劉邦第四子,母親薄姬在秦末原為魏王魏豹妾。楚漢之爭初期,魏豹附漢而叛漢,乃為漢將韓信曹參敗俘,後被漢將周苛所殺。因此,薄姬成了俘虜,送入織室織布。後劉邦見她有些姿色,就納入後宮,歲餘不得寵幸。 [2] 
漢高祖四年(前203年)初,劉邦坐在河南宮內成皋台上,管夫人趙子兒兩位美人相伴,她們在一起談笑當年與薄姬的約定。漢高祖聽到後,問她們笑什麼,兩人將實情全部告訴了漢高祖。劉邦內心感到傷感,憐憫薄姬,當天就把薄姬召來並與她同房。薄姬説:“昨夜我夢見有蒼龍盤踞在我肚子上。”漢高祖説:“這是顯貴的吉兆,我為你促成這件好事。”這一次同房,薄姬就有了身孕。
漢高祖四年(前203年),在河南成皋生下兒子劉恆。 [3]  自薄姬生下兒子劉恆以後,就很少有機會再見到劉邦。 [4-5] 

劉恆初封代王

漢高祖十一年(前196年),劉邦在親征平定代地諸侯陳豨的叛亂後,冊立八歲的劉恆為代王 [6]  ,都於晉陽(今山西太原)。 [7]  其後劉恆在他就藩代地的十五年間,與民休息,發展生產,恭儉作則,代地由是大安。另一方面,漢初複雜的政治環境和母親的悉心教導,養成了謹慎沉靜的性格。更重要的是,這為即位後成功應對功臣問題與施政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劉恆登基為帝

西漢高後八年(前180年),呂后去世後,忠於劉邦的丞相陳平和太尉周勃、皇孫朱虛侯劉章兄弟攜手誅滅了呂氏勢力,商議由誰來繼承皇位。考慮到當時呂后立的小皇帝劉弘不是漢惠帝的後代,不符合皇位繼承的法統,評估了諸王和外戚勢力後,相中了寬厚仁慈、名聲較好的代王劉恆。於是派出使者去接劉恆到長安繼承皇位。
劉恆見到使者,開始並不是很高興,反而引起了疑心,屬臣們也意見不同:代國郎中令張武等認為有詐,提議以有病不能前往為由推辭,以觀察情況的變化;而中尉宋昌力排眾議,認為劉氏江山穩固,不必有所顧慮。劉恆決定用占卜來決定吉凶。結果達到一個“大橫”的占卜結果,這個結果表明:大橫所裂的紋路很是正當,卜卦人馬上即位做天王,將家族的偉業光大發揚,就像夏啓延續夏禹那樣。卦師向他解釋天王即是做天子,比一般的王要高一級。
於是,劉恆初步決定入京即位。為了以防萬一,劉恆在向長安進發的過程中,步步為營,深怕中計,喪命黃泉。一是派舅舅薄昭,先到長安探聽虛實,二是到離長安城五十里的時候,派屬下宋昌先進城探路。宋昌到達渭橋,丞相以下的官員都來迎接。宋昌到高陵回報劉恆,於是劉恆行進到達渭橋,羣臣以臣禮拜見劉恆,劉恆亦謙遜回拜。太尉周勃進言説:“要求賜片刻時間秘密稟陳。”宋昌説:“要是太尉所陳的是公事,就請當着眾臣的面奏;要是所陳的是私事,王者是無私的。”太尉周勃就跪着送上天子玉璽。劉恆辭謝説:“請到京都代邸再議。”最後,小心的劉恆終於在陳平等眾大臣的擁戴下,進入代邸商量,期間劉恆西向兩次辭讓、南向三次辭讓,在五讓天下後,終於同意即皇帝位。隨後劉恆讓劉興居清理宮掖,確保萬無一失,才住進了未央宮。選擇良辰吉日,繼承了皇位,是為漢文帝。 [1]  [32] 
百科x混知:圖解西漢政權 百科x混知:圖解西漢政權

劉恆鞏固皇位

漢文帝入京,僅帶宋昌、張武等六人。即位後,下定決心要儘快整合皇權體制,以恢復和加強國家政權的運轉能力。 [1] 
漢文帝像 漢文帝像 [49]
因為得到皇位不易,文帝即位後首先任命自己的心腹宋昌、張武為衞將軍郎中令,負責守衞皇宮、京城,從根本上保證自己的人身安全。然後,對於擁立他做皇帝的功臣們一一賞賜、封官晉爵,對於被呂后貶斥的劉姓王公恢復了爵位和封地,同時,對於跟隨父親劉邦開國的功臣們分別賞賜、分封。這些措施使的文帝的帝位得到鞏固。
除了用拉攏的手段鞏固權勢外,打擊重臣也是文帝的一項重要措施。這方面主要是對大功臣周勃的處理。周勃因為擁立文帝有功,每次退朝後,出來時總是很驕橫的樣子,似乎不把新帝放在眼裏。而文帝對他更加有禮,經常目送他離去。有大臣勸説文帝,不該對周勃這樣重禮,有失君主的身份。從此,漢文帝的神色變得越發嚴肅,而周勃則越來越敬畏。周勃的屬下及時提醒他:小心功高蓋主,引火燒身。周勃如醍醐灌頂,猛然醒悟。於是辭去了右丞相(漢時以右為上,陳平當時是左丞相,相當於副職)的職務,漢文帝很快也答應了。
一年後,因為陳平謝世,文帝任命周勃做丞相,但僅十個月後,文帝又以列侯歸封國為藉口免除了他的相職。當時,很多的列侯都住在長安,這給京城的糧食供應增加了很多負擔,所以,文帝就下詔命列侯到自己的封國去生活,即使朝廷恩准留在京城,也要將自己的兒子派到封國去。但很多人找各種各樣的藉口留在京城,這使文帝很生氣,便讓丞相周勃帶頭做表率,免了丞相職務。
再後來,派有舉報周勃身披盔甲,懷有謀反之心,文帝馬上把他抓捕。周勃趕忙通過帝舅薄昭向文帝説明自己懼禍才束甲,決無謀反之心的實情。漢文帝在重新調查後,沒有發現周勃謀反的事實,便釋放了他。這和封建時代很多皇帝相比,文帝做得確實很寬容。
漢文帝鞏固皇位的主要措施有:
①掌握軍隊
軍權是最大的權,漢文帝深諳此道,所以在他進入未央宮的當天夜裏,就命令宋昌為衞將軍,鎮撫南、北二軍;命張武為郎中令,巡察保衞宮中。相關部門分別誅殺後少帝及其三個弟弟於他們自己的府第裏。新帝回到前殿連夜頒佈詔令,大赦天下
文帝知道自己在漢廷並無雄厚的政治基礎,有的宗室認為他是“摘桃派”,僅僅是依靠一批老臣的擁戴而登上皇位的,他所面臨的是不斷壯大和日益驕橫的諸侯王勢力,所以他首要的任務是採取恩威並施的兩手策略來鞏固皇權。
②封賞功臣
周勃 周勃 [8]
漢文帝即位之後,首先封賜誅諸呂有功之臣。漢文帝前元元年(前179年)十月,封周勃為右丞相,陳平為左丞相,灌嬰為太尉,組成新的中央。隨新帝入朝的官員,有的官至列卿
除了保留舊有的諸侯王之外,漢文帝又立了一批新的諸侯王。同年十二月,立原趙幽王劉友之子劉遂為趙王;徙封原琅邪王劉澤為燕王。後來,又立劉遂之弟劉強為河間王;朱虛侯劉章為城陽王;東牟侯劉興居為濟北王;立皇子劉武為代王,又徙封為淮陽王,後徙封為梁王;劉參為太原王,後徙代王;劉揖為梁王。
同年正月,即文帝即位三個月後,根據羣臣的建議,文帝立長子劉啓為太子。這樣,自漢高祖以來,預立太子就成為漢家的定製。同月,立竇氏為皇后。

劉恆鎮壓叛亂

由於漢初大力推行無為而治,休養生息,對諸侯王勢力的惡性發展起了催化作用。諸侯坐大,開始形成“尾大不掉“之勢,漢文帝的即位,使得劉氏宗室內部在皇位繼承問題上產生了尖鋭的矛盾。
文帝三年(前177年),皇位繼承中的利益分配不均,濟北王劉興居率先發動叛亂,開啓同姓王國武裝反抗漢廷之先例。漢文帝派兵鎮壓,叛軍土崩瓦解,劉興居被俘自殺。
三年後,皇弟淮南王劉長又舉起了叛旗。但尚未行動,即被朝廷發覺。文帝派人傳訊劉長入京,罷去他的王位,將他發配郡。途中,劉長絕食而死。

劉恆賈誼獻策

賈誼 賈誼
兩起叛亂雖被平息了,但漢初諸侯王勢力的惡性發展,實際上已成為對抗中央朝廷的分裂勢力。朝廷中一些有識之士,認為到了非從根本上解決不可的時候了。賈誼就是其中突出的代表。時年28歲的賈誼上《陳政事疏》(即《治安策》),提出兩點:第一,親疏不是主要問題,即同姓諸侯王不比異姓王可靠。第二,是強者先反叛,弱者後反叛,在這樣的封國條件下,最後都是要威脅中央集權政權的。賈誼提出解決的辦法就是“眾建諸侯王而少其力”,即分割諸侯王國的勢力,從而達到中央集權的目的。
文帝十分欣賞賈誼的《治安策》,然而,當時他正用心於穩定政局,恢復和發展社會經濟,形勢不允許他用激烈的方式實施《治安策》上的政治構想。他只有耐心等待合適的時機。直到文帝十六年(前164年),齊文王劉則死,無子嗣位,文帝趁機將最大的齊國分為六國。又封劉長的三子劉安劉勃劉賜等為王,將淮南國一分為三。
賈誼關於眾建諸侯的建議,至此才得以實施,但皇權和王權的矛盾並沒有從根本上得到解決,分權和集權的問題依然存在。由於文帝對同姓諸侯王基本上採取姑息政策,所以導致了景帝時期的吳楚七國之亂

劉恆寬儉待民

緹縈上書漢文帝廢肉刑 緹縈上書漢文帝廢肉刑
文帝以秦亡為鑑,深知百姓生活之樂苦對政權安定的意義。其性又節儉,故在位時奉行黃老“無為而治”的政策。曾因惜十家之財而罷建露台;因憐吏卒輸送之勞而令列侯歸於封國,不須留於長安奉朝請;借緹縈救父之事而下詔廢肉刑(包括黥刑劓刑刖刑),通過赦免而減死一等時,採用宮刑作為替代刑 [81]  ;又詔罷天下田租。通過這一系列政策,漢朝的社會經濟得到了長足發展,文教大興,國力日益強盛。
漢文帝以作風儉樸、愛惜民力著稱。代表性的例子就是他想修一個露台,但想到要花費百金,就説:“百金中民十家之產,吾奉先帝宮室,常恐羞之,何以台為!”於是作罷。此外,他常穿綈衣,並命自己寵愛的慎夫人所穿衣服不得拖到地上,幃帳不得繡花紋,給天下人做榜樣。自己的陵墓霸陵都用瓦器,不用金銀銅錫作為裝飾。 [31] 
後來,漢武帝曾問東方朔教化的辦法,東方朔提到文帝身為天子,統治四海,卻身穿黑色的粗衣,腳着生皮製成的鞋,用皮帶系劍,以莞蒲為席,不治兵器,絮衣無飾,收集上書所用布囊,連綴成官中帷幕,以道德、仁義作為準則。因此全國節儉蔚然成風,教化大興。 [30]  不過後來劉向向漢成帝指出此説荒誕無稽,因為未央前殿一直都很豪華,無須以書囊作帷幕。 [45] 

劉恆病重去世

文帝君臣躬行節儉、勵精圖治,最終開創“文景之治”的繁盛之局。
後元七年六月己亥日 [54]  (前157年7月4日 [54]  ),文帝在未央宮逝世 [9]  ,享年四十七歲。 [10]  羣臣上廟號為太宗,諡號孝文皇帝。同月乙巳日 [11]  (7月10日 [11]  ),葬於霸陵 [11]  (位於陝西西安東郊白鹿原西端 [42]  )。

劉恆為政舉措

西漢王朝建立後,漢高祖惠帝呂后都着力於發展農業生產,穩定統治秩序,收到了顯著的成效。然而文帝即位之時,不僅國家財力嚴重不足,人民生活還相當困頓。造成這種貧困的狀況,是由於“一人耕之,十人聚而食之”,農民遭受殘酷剝削,淫侈之風日益嚴重,以及社會背本趨末的結果。這表明漢初一度緩和的社會矛盾,到劉恆即位時又逐漸趨於表面化。於是他開始大顯身手,開始了他的治國之路。
百科x混知:圖解文景之治 百科x混知:圖解文景之治

劉恆政治

①司法改革
秦漢時期的黃老學一個主要特徵是“守法而無為”,所謂“無為”,不是毫無作為,也不是漫無邊際的放任,而是不超越既定的法律規定。“法”是“無為”的界限,而無為的“道”又是“法”的根源。所以,要求“法立而弗敢廢”,就是指立法之後不輕易變更,要“循守成法”。
漢初統治者堅持黃老之學“賞罰信”的思想,主張嚴格執法,即使皇帝也只有“執道生法”的權力,而不得犯法。漢文帝就是一位不以個人意志破壞法律規定而“循守成法“的皇帝。一次,文帝出行中路過渭橋,有人從橋下走出,使文帝乘車的馬受驚而跑。廷尉張釋之判處此人“罪金”(罰四兩金)。文帝要求處死。張釋之向皇帝説:“法律是天子和天下人共同制定的,如果我們輕易地改變法律,就會使人們對法律失去信任,不知怎樣做才對。”文帝終究表示廷尉做得對。
黃老思想雖然吸收了法家的“執法”“守法”思想,但基於“安民”“惠民”的立場,對法家的“重刑輕罪”主張並不首肯。黃老思想不僅要求“君正”,而且要求“法正”。在這種思想作用下,漢初統治者堅持除秦苛法。
文帝元年(前179年)十二月,除“收孥連坐法”。明令宣佈:“廢除一人犯罪,家人收為奴婢及各種株連的法律。”這是對舊傳統的否定,對成法的改革。
②刑制改革
廢除連坐法(首孥連坐法)。
文帝十三年(前169年)五月,廢除肉刑 [12] 通過赦免而減死一等時,採用宮刑作為替代刑。 [81]  (詳見漢文帝刑制改革)。
恢復夷三族令。呂后曾廢除了夷三族令,但是文帝時又恢復,即“新垣平謀為逆,復行三族之誅。” [67]  [69]  班固對漢文帝復行三族之誅,更改法制的做法不以為然,他指出“夫以孝文之仁,平、勃之知,猶有過刑謬論如此甚也,而況庸材溺於末流者乎?”。 [72] 
③令列侯歸國
文帝二年(前178年)十月,因當時列侯多居於長安,離封邑很遠,吏卒供給輸送甚為勞苦,而列侯亦無機會去德化其封邑的百姓。於是下詔讓列侯都到自己的封邑去。其中有的身居高位要職與詔令恩准留京的由其太子到封邑去。 [13] 
④廢除過關用傳制度
文帝十二年(前168年)三月,廢除進出關要出示證件的法令。 [14] 
⑤入粟拜爵
文帝十二年(前168年),號稱“智囊”的太子家令晁錯向劉恆建議:“募天下之人入粟於邊,以受爵免罪,不過三歲,塞下之粟必多矣。“並在其《論貴粟疏》中宣傳此思想,本套思想非常符合劉恆時期充實國力的目的。於是劉恆採納了這個建議,採取公開招標價賣爵的辦法來充實邊防軍糧。
晁錯又建議,入粟拜爵辦法實行後,邊境積粟足以支5年,可令入粟者輸於郡縣,是郡縣也積粟;邊境和郡縣都已充實,就可以免除天下田租。入粟拜爵辦法的實行,使農民的處境暫時有所改善。
⑥禮制改革
文帝十三年(前169年)魯人公孫臣上書,稱秦為水德,漢為土德,將有黃龍出現,應改正朔,易服色,色尚黃,但丞相張蒼認為漢為水德,被文帝罷免。
文帝十五年(前171年),成紀出現所謂黃龍,正是土德之應,文帝乃拜公孫臣為博士,開始策劃改正朔、易服色等事宜。翌年,趙人新垣平因善於望氣而得到文帝信任,在其建議下建立渭陽五帝廟和長門五帝壇,並親自祭祀,同時讓博士諸生摘取六經文句作《王制》,並討論巡狩、封禪事宜。
文帝十七年(前163年),新垣平讓人拿一個刻着“人主延壽”四字的玉杯,獻給文帝。在新垣平的建議下,文帝以十七年為元年,令天下大酺。後來有人告發新垣平所稱之神異都是在欺君,文帝就滅了他三族,從此懈怠於改正朔、易服色、祀神明等事務,渭陽五帝廟和長門五帝壇雖然依然保留,但都是遣官致祭,不再親自前往。 [40] 

劉恆經濟

①安民為本
年輕的賈誼作《過秦論》為文帝提出治國的根本方針為“牧民之道,務在安之”。這股要求安民的社會思潮,是惠帝以來朝野共同的要求,也是鞏固西漢統治的需要。
②減省租賦
劉恆與竇皇后、慎夫人畫像 劉恆與竇皇后、慎夫人畫像
為了吸引農民歸農力本,文帝以減輕田租税率的辦法,改變背本趨末的社會風氣,用來激發農民的生產積極性。
漢文帝二年(前178年)和文帝十二年(前168年),文帝曾兩次“除田租税之半”,即租率由十五税一減為三十税一,即納1∕30的土地税。
文帝十三年(前167年),還全部免去田租。自此以後,三十税一成為漢代定製。此外,算賦也由每人每年120錢減至每人每年40錢。
③減輕徭役
文帝“偃武興文”,“丁男三年而一事”,即成年男子的徭役減為每三年服役一次。這樣的減免,在中國封建社會史上是獨一無二的。
④放棄鑄幣權,允許私鑄錢幣
文帝五年(前175年)四月,廢除盜鑄錢令,允許私鑄 [15] 從而放棄了國家鑄幣權,實行鑄幣放任政策,但受到了賈誼等人的反對。賈誼主張壟斷鑄幣權,但當時太中大夫鄧通正受劉恆寵幸,劉恆想要鄧通富貴,賜之銅山,使之鑄錢,因而沒有采納賈誼的建議。 [71]  [74]  於是,西漢出現了貨幣的不統一和鑄幣權的分散的局面,導致地方諸侯(如七國之亂的發動者吳王劉濞)開採銅山鑄錢,進而在經濟實力上有了和中央抗衡的資格,極大地威脅了大一統的局面。 [70] 
有觀點認為,此舉使朝廷處於“抱厝之積薪之下而寢之下,火未及燃”的危險境地,吳王劉濞和大夫鄧通的錢遍佈天下,從而發生了以“清君側”為名的七國之亂。如桑弘羊曾指出:“漢文帝之時,縱民鑄錢,吳王擅障海澤,鄧通專西山……不反本何為?” [71] 
⑤弛山澤之禁
文帝后六年(前158年),文帝下令,開放原來歸屬國家的所有山林川澤,准許私人開採礦產,利用和開發漁鹽資源,從而促進了農民的副業生產和與國計民生有重大關係的鹽鐵生產事業的發展。弛禁的結果,“富商大賈周流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

劉恆軍事

文帝在位期間,採取防禦性的國防政策。即位後,將軍陳武等提議收取南越和朝鮮,文帝説:“朕能任衣冠,會呂氏之亂,功臣宗室共不羞恥,誤居正位,常戰戰慄慄,恐事之不終。且兵兇器,雖克所原,動亦秏病,謂百姓遠方何?又先帝知勞民不可煩,故不以為意。朕豈自謂能?今匈奴內侵,軍吏無功,邊民父子荷兵日久,朕常為動心傷痛,無日忘之。今未能銷距,原且堅邊設候,結和通使,休寧北陲,為功多矣。且無議軍。” [34] 
周亞夫 周亞夫
對匈奴的國防政策亦是如此。為了謀求安定的和平環境,對匈奴一直採取剋制忍讓的態度,繼續執行和親政策,避免大動干戈。然而,匈奴雖然受益於和親政策,但是卻不信守和親的盟約。漢廷急需行之有效的御邊之策。當時任太子家令的晁錯上書漢文帝,分析漢朝與匈奴雙方在軍事上各自的長短,建議實行“募民實邊”的策略。其主要內容為:在邊地建立城邑,招募內地人民遷徙邊地,一面種田,一面備“胡”;每個城邑遷徙千户以上的居民,由官府發給農具、衣服、糧食,直到他們能自給為止;遷往邊地的老百姓,按什伍編制組織起來,平時進行訓練,有事則可應敵,凡能抵抗匈奴人的侵擾,奪回被匈奴人掠奪的財富,則由官府照價賞賜一半。劉恆在不同程度上採納了這個策略。
文帝還在邊地建立馬苑36所,分佈在北部和西部,用官奴婢3萬人,養馬30萬匹。在民間,同樣獎勵老百姓養馬,以滿足邊防對馬匹的需求。
這些措施產生了積極的作用:改變了單一輪換屯戍的制度,既有利於對邊郡的開發,又大大加強了抗擊匈奴的防禦力量;有利於休養和生息,使內地的社會經濟迅速地恢復和發展;為後來漢武帝徹底解決匈奴問題打下了基礎。

劉恆民族

文帝即位後,不僅內政複雜棘手,邊事也十分嚴峻,在國力不強的情況下,面對“胡強南勁”的形勢,漢文帝採取了正確的策略,贏得了較好的外部環境。
  • 匈奴
白登之圍以來,漢廷對匈奴實行和親政策,雖然收到了一定效果,但是並不能根本解除匈奴貴族的威脅,雙方一直處於戰和不定的狀態。
漢文帝在位期間,繼續對匈奴和親。
文帝前元三年(前177年),匈奴右賢王背棄和親之約,率數萬大軍侵佔河南地(今內蒙古伊克昭盟地區),並進襲上郡(今陝西綏德地區),殺略漢民,威脅長安。雙方雖未交兵,但這次用兵是西漢自白登之圍後對匈奴第一次大規模的軍事行動,表明西漢王朝並不甘於和親政策。
文帝前元六年(前174年),冒頓單于死,其子稽粥即位,號老上單于
文帝前元十四年(前166年)冬,老上單于親率14萬大軍入北地郡,進佔朝那(今甘肅平涼西北)、蕭關(今寧夏固原東南 [53]  )、彭陽(今甘肅鎮原東南),燒燬中宮(秦宮,故址在今寧夏固原),前鋒直抵岐州雍(今寶雞鳳翔)、甘泉(今陝西淳化西北),距長安僅200裏,直接威脅西漢王朝的統治中心。文帝得報,立即命中尉周谷、郎中令張武為將軍,發車千乘,騎十萬,屯駐長安附近,防衞京師;又拜昌侯盧卿為上郡將軍,寧侯魏遫為北地將軍,隆慮侯周灶為隴西將軍,東陽侯張相如為大將軍,成侯董赤為前將軍,大發上郡、北地、隴西等處兵馬車騎迎擊匈奴,苦戰月餘,老上單于方退出塞外,而漢軍逐出塞即還,不能有所殺。從此,匈奴日已驕,歲入邊,殺略人民畜產甚多,雲中、遼東最甚,至代郡萬餘人。西漢王朝深以為患,不得不遣使者復與匈奴修好和親。
文帝后元四年(前160年),老上稽粥單于死,其子軍臣立為單于,仍以中行説為親信,積極準備攻漢。 [1] 
文帝后元六年(前158年),軍臣單于絕和親之約,對漢發動戰爭。他以6萬騎兵,分兩路,每路3萬騎,分別侵入上郡及雲中郡,殺略甚眾。劉恆急忙以中大夫令勉為車騎將軍,率軍進駐飛狐(今山西上黨附近);以原楚相蘇意為將軍,將兵入代地,進駐句注(今山西雁門關附近);又派將軍張武屯兵北地,同時,置三將軍,命河內守周亞夫駐屯細柳,祝茲侯徐悍駐棘門,宗正劉禮駐霸上,保衞長安。此時,匈奴騎兵已進至代地句注邊,邊境烽火警報連連告急。漢軍經數月調動,方抵邊境地區。匈奴見漢軍加強了守備,遂退出塞外。漢軍也罷兵撤警。 [1] 
  • 南越
南越王趙佗 南越王趙佗
戰國秦漢時期,中國東南沿海一帶及嶺南一帶,聚居一種支族眾多的越族,被統稱為“百越”。居住在嶺南地區的越人,因地處“之南”,被稱為“南越”。
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年)統一嶺南,在這裏設置了桂林、南海、和象三個郡。秦末農民戰爭起義爆發後,行南海郡事的趙佗自立為王。
漢高祖時,趙佗接受“南越王“封號,從此“稱臣奉漢約”,成為西漢王朝下的一個屬國—南越國。呂后統治時期,對南越實行經濟封鎖政策,趙佗即以兵戎相見,與漢王朝分庭抗禮。
文帝即位後,改變扼殺政策,採取安撫政策,向南越提供發展生產所需的鐵器、農具、馬牛羊等。並派人修葺趙佗在真定(今河北正定)的祖墳,置守邑,歲時祭祀。又撤掉進攻南越的軍官,拜趙佗的兄弟做官。然後,遣陸賈再次出使南越。在文帝誠意的感召下,趙佗謝罪稱臣,從而再次贏得了發展經濟的有利條件。到武帝時期,嶺南地區經濟文化發展已有較大發展。
漢文帝對周邊少數民族不輕易用兵,盡力維持相安友好關係,以禮相待,兄弟相稱,這對於加強中原人民與周邊少數民族人民之間的團結,增進友誼,起了很好的作用,進一步促進了漢朝時期各個民族之間的融合,對中華民族的形成和發展做出了貢獻。

劉恆歷史評價

劉恆兩漢

  • 袁盎:夫曾參以布衣猶難之,今陛下親以王者脩之,過曾參孝遠矣。夫諸呂用事,大臣專制,然陛下從代乘六傳馳不測之淵,雖賁育之勇,不及陛下。 [16] 
    • 漢既初興,繼嗣不明,迎王踐祚,天下歸心;蠲除肉刑,開通關梁,廣恩博施,厥稱太宗。 [35] 
    • 孝文皇帝即位二十三年,宮室、苑囿、狗馬、服御無所增益。有不便,輒弛以利民。嘗欲作露台,召匠計之,直百金。上曰:“百金,中人十家之產也。吾奉先帝宮室,常恐羞之,何以台為!”身衣弋綈,所幸慎夫人衣不曳地,帷帳無文繡,以示敦樸,為天下先。治霸陵,皆瓦器,不得以金、銀、銅、錫為飾,因其山,不起墳。南越尉佗自立為帝,召貴佗兄弟,以德懷之,佗遂稱臣。與匈奴結和親,後而背約入盜,令邊備守,不發兵深入,恐煩百姓。吳王詐病不朝,賜以几杖。羣臣袁盎等諫説雖切,常假借納用焉。張武等受賂金錢,覺,更加賞賜,以愧其心。專務以德化民,是以海內殷富,興於禮義。 [36] 
    • 孔子言:“必世然後仁”“善人之治國百年,亦可以勝殘去殺”。誠哉是言!漢興,至孝文四十有餘載,德至盛也。廩廩鄉改正服封禪矣,謙讓未成於今。嗚呼,豈不仁哉! [36] 
    • 文帝時,會天下新去湯火,人民樂業,因其欲然,能不擾亂,故百姓遂安。自年六七十翁亦未嘗至市井,遊敖嬉戲如小兒狀。孔子所稱有德君子者邪! [37] 
  • 路温舒:文帝永思至德,以承天心,崇仁義,省刑罰,通關梁,一遠近,敬賢如大賓,愛民如赤子,內恕情之所安,而施之於海內,是以囹圄空虛,天下太平。 [38] 
  • 賈捐之:孝文皇帝,閔中國未安,偃武行文。 [18] 
  • 許嘉:孝文皇帝除誹謗,去肉刑,躬節儉,不受獻,罪人不帑,不私其利,出美人,重絕人類,賓賜長老,收恤孤獨,德厚侔天地,利澤施四海,宜為帝者太宗之廟。 [19] 
  • 劉向:①文帝遵漢家基業初定、重承軍旅之後,百姓新免於干戈之難,故文帝宜因修秦餘政教,輕刑事少,與之休息,以儉約節慾自持,初開籍田,躬勸農耕桑,務民之本,即位十餘年,時五穀豐熟,百姓足,倉廩實,蓄積有餘。然文帝本修黃、老之言,不甚好儒術,其治尚清淨無為,以故禮樂庠序未修,民俗未能大化,苟温飽完結,所謂治安之國也。其後匈奴數犯塞,侵擾邊境,單于深入寇掠,賊害北地都尉,殺略吏民,系虜老弱,驅畜產,燒積聚,候騎至甘泉,烽火通長安,京師震動,無不憂懣。是時,大發興材官騎士十餘萬軍長安,帝遣丞相灌嬰擊匈奴,文帝自勞兵至太原、代郡,由是北邊置屯待戰,設備備胡,兵連不解,轉輸駱驛,費損虛耗,因以年歲谷不登,百姓飢乏,谷糴常至石五百,時不升一錢。……太宗時民重犯法,治理不能過中宗(即漢宣帝)之世……文帝即位二十三年,日月薄蝕,地數震動,毀壞民廬舍,關東二十九山,同日崩潰,水出,河決酸棗,大風壞都,雨雹如桃李,深者厚三尺,狗馬及人皆生角,大雪蝗蟲。……推此事類,似不及太[中]宗之世,不可以為昇平。②故若文帝之仁賢,不勝其善,世俗褒揚,言其德比成王,治幾太平也。然文帝之節儉約身,以率先天下,忍容言者,含咽臣子之短,此亦通人難及,似出於孝宣皇帝者也。如其聰明遠識,不忘數十年事,制持萬機,天資治理之材,恐文帝亦且不及孝宣皇帝。 [44] 
  • 桓譚:“漢太宗文帝有仁智通明之德,承漢初定,躬儉省約,以惠休百姓,救贍睏乏,除肉刑,減律法,薄葬埋,損輿服,所謂達於養生送終之實者也。及始從代徵時,謀議狐疑,能從宋昌之策,應聲馳來。即位而偃武修文,施布大恩,欲息兵革,與匈奴和親。總撮綱紀,故遂褒增隆為太宗也。而溺於俗議,斥遂材臣,又不勝私恩,使嬖妾慎夫人與皇后同席,以亂尊卑之倫,所通而蔽也。”
  • 班固:①太宗穆穆,允恭玄默,化民以躬,師下以德,農不共貢,罪不收帑,宮不新館,陵不崇墓,我德如風,民應如草,國富刑清,登我漢道。 [21]  ②夫以孝文之仁,平、勃之知,猶有過刑謬論如此甚也,而況庸材溺於末流者乎? [68] 
  • 張綱:文、明二帝,德化尤盛。觀其禮為,易循易見,但恭儉守節,約身尚德而已。中官常侍不過兩人,近幸賞賜裁滿數金,惜費重人,故家給人足。夷狄聞中國優富,任信道德,所以奸謀自消而和氣感應。 [65] 
  • 荀悦:以孝文之明,大朝之治,百僚之賢,而賈誼見排逐,張釋之十年不見省,馮唐首白屈於郎,豈不惜哉!夫以絳侯之忠,功存社稷,而猶見疑,不亦痛乎! [18] 

劉恆魏晉

  • 曹丕:昔有苗不賓,重華舞以干鏚;尉佗稱帝,孝文撫以恩德。吳王不朝,錫之几杖,以撫其意,而天下賴安。乃弘三章之教,愷悌之化,欲使曩時累息之民,得闊步高談,無危懼之心。若賈誼之才敏,籌畫國政,特賢臣之器,管、晏之姿,豈若孝文大人之量哉?““文帝慈孝,寬仁弘厚,躬修玄默,以儉率下,奉生送終,事從約省,美聲塞於宇宙,仁風暢於四海。 [22] 
  • 曹植:孝文即位,愛物檢身。驕吳撫越,匈奴和親。納諫赦罪,以德懷民。殆至刑錯,萬國化淳。 [21] 
  • 王朗:漢之文、景亦欲恢弘祖業,增崇洪緒,故能割意於百金之台,昭儉於弋綈之服,內減太官而不受貢獻,外省徭賦而務農桑,用能號稱昇平,幾致刑錯。 [23] 
  • 劉淵:太宗孝文皇帝重以明德,昇平漢道。 [24] 

劉恆唐宋

  • 李世民:昔漢文帝將起露台,而惜十家之產。朕德不逮於漢帝,而所費過之,豈謂為民父母之道也! [25] 
  • 虞世南:太宗體茲仁恕,式遵玄默,滌秦、項之酷烈,反軒、昊之淳風,幾致刑厝,斯為難矣。若使不溺新垣之説,無取鄧通之夢,懍懍乎幾近於王道 [39] 
  • 司馬貞:孝文在代,兆遇大橫。宋昌建冊,絳侯奉迎。南面而讓,天下歸誠。務農先籍,佈德偃兵。除帑削謗,政簡刑清。綈衣率俗,露台罷營。法寬張武,獄恤緹縈。霸陵如故,千年頌聲。 [17] 
  • 何去非:呂后、惠、文,乘天下初定,與民休息,深持柔仁不拔之德。
  • 蘇轍:漢文帝以柔御天下,剛強者皆乘風而靡。尉佗稱號南越,帝復其墳墓,召貴其兄弟。佗去帝號,俯伏稱臣。匈奴桀敖,陵駕中國。帝屈體遣書,厚以繒絮。雖未能調伏,然兵革之禍,比武帝世,十一二耳。吳王濞包藏禍心,稱病不朝。帝賜之幾仗,濞無所發怒,亂以不作。使文帝尚在,不出十年,濞亦已老死,則東南之亂,無由起矣。
  • 錢時:至於文帝,乃始以樸儉先天下,務農重谷,省刑罰,薄税斂,而遂措斯世於休養生息之地。三代而下未之有也。 [26] 
  • 朱熹:三代以下,漢之文帝,可謂恭儉之主。“”文帝學申韓刑名,黃老清靜,亦甚雜。但是天資素高,故所為多近厚。
  • 陸九淵:夫文帝之為君,固寬仁之君也。然其質不能不偏於柔,故其承高、惠之後,天下無事,不知上古聖人弦弧剡矢、重門擊柝之義,安於嫁胡之恥,不能飭邊備、講武練兵,以戒不虞。而匈奴大舉入邊者數四,甚至候騎達於雍甘泉,僅嚴細柳、㶚上、棘門之屯,雖拊髀求將、御鞍講武,而志終不遂。使其有學以輔之,而知高明之義,必不至於此矣。 [46] 

劉恆明清

  • 邱濬:三代以下,稱帝王之賢者,文帝也。帝之善政非止一端,而好言納諫尤其盛德焉。後世人主於封章之入固有未嘗一經目者,況敢犯其行輦而欲其止而受之乎?可用者未必肯用,不可用者輒加之罪,心知其善而口非之者亦有矣,況本不善而稱其善乎。籲,若文帝者,可謂百世帝王之師矣。
  • 謝肇淛:三代以下之主,漢文帝為最;光武、唐太宗次之;宋仁宗雖恭儉,而治亂相半,不足道也;文帝不獨恭儉,其天資學問,德性才略,近於王者,使得伊、周之佐,興禮作樂,不難也;光武太宗,以俞業而兼守成,緯武經文,力行致治,皆間世之賢主也。
  • 湯諧:孝文為三代以後第一賢君,史公在孝武時作《孝文紀》,故尤極無窮慨慕也。二十餘年,深仁厚澤,紀中排纘不盡,止舉其大要,而餘者令人悠然可思。
  • 王夫之:①漢興,至文帝而天下大定。②夫文帝而幸非縱慾偷樂之主也,其未免於田獵鐘鼓之好而姑以自逸,未有以易之耳。得醇儒以沃乃心,浸灌以道義之腴,建中和而興王道,諸侯奚而不服,風俗奚而不移,廉恥奚而不崇?而先導諛以冀讎其説,文帝幸不為胡亥耳,文帝而胡亥,誼雖欲自異於李斯也不能。乃後世或猶稱之曰“善誘其君以興治”。下惡得有臣,上惡得有君哉! [27] 
  • 愛新覺羅·弘曆:①賈誼初請改正易服,且謙讓未遑,何以於黃龍之見即議雍祀?彼新垣平等之怪誕,非有以乘其間乎?文帝,三代下令主,於此不無遺憾。②玉杯尚可假刻,日卻何能復中?新垣平之荒誕,與文成(李少翁)、五利(欒大)無異,文帝早覺而誅之,庶幾不憚改過耳。 [41] 
  • 曾國藩:天下惟誠不可掩,漢文帝之謙讓,其出於至誠者乎!……蓋其德為三代後僅見之賢主,而其心則自愧不稱帝王之職而已矣。

劉恆現代

  • 毛澤東:高祖之後,史家譽為文景之治,其實,文、景二帝乃守舊之君,無能之輩,所謂“蕭規曹隨”,沒有什麼可稱道的。 [47] 
  • 呂思勉:然則文帝乃中主,雖有恭儉之德,人君優為之者亦多。即以西漢諸帝論:元帝之寬仁,殊不後於文帝,其任石顯,亦未甚於文帝之寵鄧通也。文、景之致治,蓋時會為之。王仲任(王充)治期之論,信不誣矣。 [48] 

劉恆親屬成員

關係
姓名
備註
父親
西漢開國皇帝
母親
追尊為高皇后
正室
---
代王王后,四子皆夭
立為皇后
妾室
封為夫人
封為姬
長子
漢景帝(前188年-前141年)
次子
梁孝王(?-前144年)
三子
代孝王(?-前162年)
四子
梁懷王(?-前169年)
長女
劉嫖
館陶公主,嫁堂邑侯陳午
次女
---
昌平公主,嫁絳侯周勝之

劉恆軼事典故

劉恆代城祭父

傳説劉恆生於軍中,長大後不知道父親是誰,長大後每天在代城東門外祭父。劉邦多次夢見一個小孩在祭祀自己,派使者到代,果然發現了劉恆,於是就將他立為代王。 [43] 

劉恆傳統節日

相傳,劉恆為慶祝周勃於正月十五勘平諸呂之亂,每逢此夜,必出宮遊玩,與民同樂,在古代,夜同宵,正月又稱元月,文帝就將正月十五定為元宵節,這一夜就叫元宵。
後來漢武帝時,司馬遷創建《太初曆》,將元宵節列為重大節日。 [66]  隋、唐、宋以來,更是盛極一時。《隋書·音樂志》日:“每當正月,萬國來朝,留至十五日於端門外建國門內,綿亙八里,列戲為戲場“,參加歌舞者足達數萬,從昏達旦,至晦而罷。當隨着社會和時代的變遷,元宵節的風俗習慣早已有了較大的變化,但至今仍是中國民間傳統節日。

劉恆寵愛鄧通

鄧通是深受漢文帝寵信和喜愛的佞臣。漢文帝時常進入鄧通家遊戲,然而鄧通沒有什麼才能,只是靠他的身體以媚惑漢文帝而已。有一次,文帝叫一個看相的術士給鄧通看相,相士直言不諱地對劉恆説:“鄧大夫以後會因貧困而餓死。“文帝聽後大不高興,憤憤地對鄧通説:“朕要想讓你富,有何難哉?“説完即下了一道詔書,把蜀郡嚴道的銅山賜給鄧通,並允許他鑄錢,於是“鄧氏錢”遍佈天下,鄧通從此富可敵國。 [73] 
漢文帝寵幸鄧通,動輒賞賜給鄧通數以萬金,而且前後達十幾次。賞給鄧通的錢,可以建上千座露台,與劉恆之前考慮民生而不建露台的事放在一起比較,漢文帝之前的節儉,簡直有一種惺惺作態的作秀感。 [76] 
找尋黃頭郎 找尋黃頭郎
一天,文帝的毒瘡突然發作,紅腫流膿,潰爛不堪。劉恆痛得鑽心,整天伏卧牀上,哀號不已。一幫御醫藥開了不少,文帝吃了卻不見疼痛稍減分毫,最後竟痛得暈了過去。鄧通在旁急得抓耳撓腮,一見皇帝竟昏死過去,於是也不知道他哪裏來的勇氣,竟一下子撲到文帝身上,也不管那膿血有多污穢腥臭,就張開嘴巴,對着文帝背部的爛瘡就吸。説來也奇怪,鄧通才吸了幾口,文帝的疼通便減了幾分,竟悠悠地醒了過來。鄧通又吸了幾口,然後伸出舌頭,往瘡口裏舔了幾舔,文帝竟覺得一下子疼痛全消了。等他舔完,文帝扭過頭一看,見是鄧通,大受感動,心想關鍵時刻又是鄧通對自己最忠心,總算不負對他的一番提拔和寵愛。以後幾天裏,鄧通又給他吸了幾次,文帝的瘡慢慢好了起來。一天文帝問鄧通:“你説天下誰最愛我?“鄧通説;“那自然是太子。“這時正好太子劉啓進來問安,文帝便叫劉啓來給他吮瘡。劉啓無奈,跪在榻前,對着劉恆潰爛的背,勉強把嘴巴湊上去,還沒碰到瘡口,竟一個噁心,嘔吐起來。文帝見了大不高興,劉啓只好怏怏退出。
後來劉啓聽説鄧通曾為劉恆吮瘡,大為愧恨,從此記恨在心。幾年後文帝駕崩,劉啓即位,這就是漢景帝。景帝一即位,首先便把鄧通革職,追奪銅山,並沒收他的所有家產。可憐富逾王侯的鄧通,一旦竟與乞丐一樣,身無分文,最後竟應了那個相士的話,餓死街頭。

劉恆寵溺宦官

文帝時,有趙談北宮伯子兩名宦官,經常得到文帝的親倖 [50]  然而兩人的受寵程度都比不過鄧通 [51] 
宦官趙談憑藉漢文帝的多次寵幸,經常陷害忠臣袁盎袁盎很擔心,便趁着趙談與漢文帝同車外出時,俯伏車前説:“我聽説與天子一同乘車的都是天下英豪。如今大漢雖然缺乏人才,陛下奈何只與刀鋸之餘(受過閹割者)共同乘車?”漢文帝笑着讓趙談下車,趙談便哭着下車了。 [52]  司馬遷《報任安書》中有“同子參乘,袁絲(袁盎字)變色”。後世亦常引此典故,諷喻宦官身份之卑。

劉恆親嘗湯藥

漢文帝時大臣袁盎曾提到:“陛下居代時,太后嘗病,三年,陛下不交睫,不解衣,湯藥非陛下口所嘗弗進。” [16]  後來這個故事成為二十四孝中的“親嘗湯藥”。 [33] 
親嘗湯藥 親嘗湯藥

劉恆滅族新垣平

漢文帝劉恆後期的“新垣平案”,是他執政二十多年的一個缺憾。新垣平是一名“望氣”的術士,宣稱在渭河北岸建廟,祭祀五帝,可重現周鼎。結果事與願違,周鼎沒有出現,反遇一場重大水災。漢文帝劉恆大怒,逮捕並夷滅了新垣平三族,恢復了族刑。劉恆族誅新垣平,成為了政治論議中的壞典型。 [75] 
夷三族令在呂后時期就已廢除,但是文帝時又恢復,即“新垣平謀為逆,復行三族之誅。” [67]  [69]  班固對漢文帝復行三族之誅,更改法制的做法不以為然,他批評道:“夫以孝文之仁,平、勃之知,猶有過刑謬論如此甚也,而況庸材溺於末流者乎?” [72] 

劉恆迷信鬼神

劉恆執政的後半程,對鬼神越來越感興趣。他召回賈誼,不問治國方略與民間疾苦,談到三更半夜,只聊鬼神之事,還嘆息“吾久不見賈生,自以為過之,今不及也”。唐代詩人李商隱寫下“可憐夜半虛前席,不問蒼生問鬼神”的著名詩句,除了為賈誼未被重用鳴不平外,也警醒當時的統治者,不要為虛無縹緲之事而迷失方向。 [75] 
唐人李義山一反過往對漢文帝的推崇,辛辣諷刺文帝向鬼神求安慰。其實這何嘗不是文帝內心恐懼憂慮的反應呢?文帝也對皇族兄弟有過類似舉動。文帝把幼弟淮南王劉長逼死,縱容兒子劉啓打死吳王劉濞的太子,民間傳言:“一尺布,尚可縫,一斗米,尚可舂,兄弟二人不能相容。”漢文帝對此傳言作出迴應,他引用堯舜放逐骨肉、周公殺管蔡等事件,引經據典看似有根有據,但怎麼辨也抹不平骨肉相殘的事實。
漢文帝雖有政治正確的面具,但那個面具只是一個殼子,內心的不安卻無人照顧。夜深之際,孤獨而陰沉的漢文帝,也不得不求助鬼神。 [76] 

劉恆後世紀念

主詞條:霸陵
霸陵是漢文帝劉恆的陵墓,因其外形酷似埃及金字塔,被國外漢學家稱為“東方金字塔”。位於陝西省西安市東郊白鹿原西端的江村大墓, [42]  霸陵在白鹿原原頭的斷崖上鑿洞為玄宮,內部以石砌築,並有排水系統,墓門、墓道、墓室以石片壘砌,工程十分浩大。但估計,後來排水系統被沙石堵塞,以致墓門後來被水衝開,墓室結構遭到破壞。霸陵最遲在西晉即遭盜掘,並在當時發現了大量的陪葬品。

劉恆相關爭議

劉恆殺妻滅子

劉恆入長安前夕,代王王后病死。劉恆登基即位之後,代王后所生的四個具有呂氏血統的兒子,在短短三個月內依次病死。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副研究員鄭曉時推測,代王后母子五人(或四人)並非自然死亡,而是被殺死的。這一切都可能與代王后的姓氏有關,她可能姓呂。 [79-80] 
歷史學博士代劍磊 [82]  亦持有相同觀點。他指出,劉恆登上帝位之際,代王王后“所生四男更病死”,所患何病,已無從考察。但何以代王王后所生四子會在短短兩月一起夭折,而其他姬妾所生四子卻安然無恙?
呂雉死後,漢朝功臣對呂氏子弟殘殺殆盡,未留活口。選誰當新帝,候選者母族、妻族的問題成為諸方討論的焦點。關於代王后四子之死,是劉恆有意而為,還是意外而亡,代劍磊認為,代王王后出自呂氏,她所生4子所擁有呂氏血脈,劉恆為了不使功臣後裔憂患,所以權衡之下,劉恆選擇用子嗣換取皇位穩固,以安功臣之心,彼此達成政治上的默契。 [77] 

劉恆絕嗣惠帝

劉恆即位不久,派人分路誅殺漢惠帝劉盈還存活於世的各個兒子,於是淮陽王劉武、常山王劉不疑及後少帝劉弘均被殺死於各自府邸中 [78]  漢惠帝劉盈至此絕後。劉恆對漢惠帝“斬草除根”,以鞏固自身即位的合法性,足見其手段狠厲。 [77] 

劉恆史料索引

朝代
作者
書名
《史記·卷十·孝文本紀第十》 [17] 
《漢書·卷四·文帝紀第四》 [20] 

劉恆影視形象

時間
類型
劇名
飾演者
圖冊
1986年
電視劇
《大風歌》中的漢文帝(劉牧飾) 《大風歌》中的漢文帝(劉牧飾)
1988年
越劇戲曲電視劇
1991年
電視劇
《孝的故事》
天曙 [29] 
2004年
電視劇
2010年
電視劇
大風歌
2010年
電視劇
2015年
系列微電影
《二十四孝》之《親嘗湯藥》
黃朋
參考資料
  • 1.    《漢書·卷四·文帝紀第四》  .國學導航.2006-09-12[引用日期2013-03-29]
  • 2.    《史記》:“漢使曹參等擊虜魏王豹,以其國為郡,而薄姬輸織室。豹已死,漢王入織室,見薄姬有色,詔內後宮,歲餘不得幸。”
  • 3.    《冊府元龜》◎帝王部·誕聖:文帝以漢王四年生,初帝母薄姬高祖召欲幸之,對曰:昨暮夢龍據妾胸。高祖曰:是實貴徵也。吾為汝成之遂幸有身歲中生帝於河南。
  • 4.    《史記》:“漢王坐河南宮成皋台,此兩美人相與笑薄姬初時約。漢王聞之,問其故,兩人具以實告漢王。漢王心慘然,憐薄姬,是日召而幸之。薄姬曰:“昨暮夜妾夢蒼龍據吾腹。”高帝曰:“此貴徵也,吾為女遂成之。”一幸生男,是為代王。其後薄姬希見高祖。”
  • 5.    《漢書》:“漢王四年,坐河南成皋靈台,此兩美人侍,相與笑薄姬初時約。漢 王問其故,兩人俱以實告。漢王心悽然憐薄姬,是日召,欲幸之。對曰:“昨暮夢 龍據妾胸。”上曰:“是貴徵也,吾為汝成之。”遂幸,有身。歲中生文帝,年八 歲立為代王。自有子後,希見。”
  • 6.    班固《漢書·外戚傳》:“(薄姬)遂幸,有身。歲中生文帝,年八歲立為代王。”
  • 7.    班固《漢書·文帝紀》:“孝文皇帝……高祖十一年,誅陳豨,定代地,立為代王,都中都。”
  • 8.    中國歷史上10個得以善終的開國名將  .中國評論新聞網[引用日期2013-11-10]
  • 9.    《史記·卷一十·孝文本紀第十》:後七年六月己亥,帝崩於未央宮。
  • 10.    《史記集解》徐廣曰:“年四十七。”
  • 11.    《史記·卷一十·孝文本紀第十》:乙巳,葬霸陵。
  • 12.    《漢書·卷四·文帝紀第四》:五月,除肉刑法,語在《刑法志》。
  • 13.    《漢書·卷四·文帝紀第四》:詔曰:“朕聞古者諸侯建國千餘,各守其地,以時入貢,民不勞苦,上下歡欣,靡有違德。今列侯多居長安,邑遠,吏卒給輸費苦,而列侯亦無由教訓其民。其令列侯之國,為吏及詔所止者,遣太子。”
  • 14.    《漢書·卷四·文帝紀第四》:三月,除關,無用傳。
  • 15.    《漢書·卷四·文帝紀第四》:夏四月,除盜鑄錢令。更造四銖錢。
  • 16.    《史記·卷一百一·袁盎晁錯列傳第四十一》  .國學導航.2006-09-12[引用日期2020-06-26]
  • 17.    《史記·卷十·孝文本紀第十》  .國學導航.2006-09-12[引用日期2013-12-02]
  • 18.    《太平御覽·卷八十八·漢孝文皇帝》  .國學導航.2006-09-12[引用日期2013-12-02]
  • 19.    《漢書·卷七十三·韋賢傳第四十三》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4-09-05]
  • 20.    《漢書·卷四·文帝紀第四》  .國學導航.2006-09-12[引用日期2013-12-02]
  • 21.    《藝文類聚·卷十二·帝王部二》  .國學導航.2006-09-12[引用日期2013-12-02]
  • 22.    《三國志·卷二·魏書二·文帝紀第二》  .國學導航.2006-09-12[引用日期2013-12-02]
  • 23.    《三國志·魏書·鍾繇華歆王朗傳第十三》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4-06-14]
  • 24.    《晉書·卷一百一·載記第一》  .國學導航.2006-09-12[引用日期2017-04-10]
  • 25.    《舊唐書·卷二·本紀第二》  .國學導航.2006-09-12[引用日期2013-12-02]
  • 26.    錢時·《兩漢筆記》
  • 27.    《讀通鑑論·文帝》  .國學導航.2006-09-12[引用日期2013-12-02]
  • 28.    《上海越劇志》,中國戲劇出版社 ,1997年版。
  • 29.    國家話劇院男演員--田徵  .資料圖片:國家話劇院男演員--田徵_影音娛樂_新浪網[引用日期2013-11-19]
  • 30.    《漢書·卷六十五·東方朔傳第三十五》:“時天下侈靡趨末,百姓多離農畝。上從容問朔:‘吾欲化民,豈有道乎?’朔對曰:‘堯舜禹湯文武成康上古之事,經歷數千載,尚難言也,臣不敢陳。願近述孝文皇帝之時,當世耆老皆聞見之。貴為天子,富有四海,身衣弋綈,足履革舄,以韋帶劍,莞蒲為席,兵木無刃,衣緼無文,集上書囊以為殿帷。以道德為麗,以仁義為準。於是天下望風成俗,昭然化之。’”
  • 31.    《史記·卷一十·孝文本紀第十》:文帝從代來,即位二十三年,宮室苑囿狗馬服御無所增益,有不便,輒弛以利民。嘗欲作露台,【集解】:徐廣曰:“露,一作‘靈’。”【索隱】:顧氏按:新豐南驪山上猶有台之舊址也。召匠計之,直百金。上曰:“百金中民十家之產,吾奉先帝宮室,常恐羞之,何以台為!”上常衣綈衣,【集解】:如淳曰:“賈誼雲‘身衣皂綈’。”所幸慎夫人,令衣不得曳地,幃帳不得文繡,以示敦樸,為天下先。治霸陵皆以瓦器,不得以金銀銅錫為飾,不治墳,欲為省,毋煩民。
  • 32.    《漢書·卷一百一·袁盎晁錯列傳第四十一》:陛下至代邸,西向讓天子位者再,南面讓天子位者三。夫許由一讓,而陛下五以天下讓,過許由四矣。
  • 33.    圖文並茂 解讀《二十四孝》故事  .中國經濟網[引用日期2021-09-13]
  • 34.    《史記·卷二十五·律書第三》:歷至孝文即位,將軍陳武等議曰:““南越、朝鮮自全秦時內屬為臣子,後且擁兵阻戹,選蠕觀望,高祖時天下新定,人民小安,未可復興兵。今陛下仁惠撫百姓,恩澤加海內,宜及士民樂用,征討逆黨,以一封疆。”孝文曰:“朕能任衣冠,會呂氏之亂,功臣宗室共不羞恥,誤居正位,常戰戰慄慄,恐事之不終。且兵兇器,雖克所原,動亦秏病,謂百姓遠方何?又先帝知勞民不可煩,故不以為意。朕豈自謂能?今匈奴內侵,軍吏無功,邊民父子荷兵日久,朕常為動心傷痛,無日忘之。今未能銷距,原且堅邊設候,結和通使,休寧北陲,為功多矣。且無議軍。”故百姓無內外之繇,得息肩於田畝,天下殷富,粟至十餘錢,鳴雞吠狗,煙火萬里,可謂和樂者乎!
  • 35.    《史記·卷一百三十·太史公自序第七十》  .國學導航.2006-09-12[引用日期2021-09-13]
  • 36.    《史記·卷十·孝文本紀第十》  .國學導航.2006-09-12[引用日期2021-09-13]
  • 37.    《史記·卷二十五·律書第三》  .國學導航.2006-09-12[引用日期2021-09-13]
  • 38.    《漢書 卷六十二 賈鄒枚路傳第二十一》  .國學網[引用日期2021-09-13]
  • 39.    虞世南.《帝王略論》:中華書局,2008年:第55頁
  • 40.    《史記·卷二十八·封禪書第六》:魯人公孫臣上書曰:“始秦得水德,今漢受之,推終始傳,則漢當土德,土德之應黃龍見。宜改正朔,易服色,色上黃。”是時丞相張蒼好律歷,以為漢乃水德之始,故河決金隄,其符也。年始冬十月,色外黑內赤,與德相應。如公孫臣言,非也。罷之。後三歲,黃龍見成紀(《集解》:徐廣曰:“在文帝十五年春。”)。文帝乃召公孫臣,拜為博士,與諸生草改歷服色事。……其明年,趙人新垣平以望氣見上,言“長安東北有神氣,成五采,若人冠糹免焉。或曰東北神明之舍,西方神明之墓也。天瑞下,宜立祠上帝,以合符應”。於是作渭陽五帝廟,同宇,帝一殿,面各五門,各如其帝色。祠所用及儀亦如雍五畤。夏四月,文帝親拜霸渭之會,以郊見渭陽五帝。五帝廟南臨渭,北穿蒲池溝水,權火舉而祠,若光煇然屬天焉。於是貴平上大夫,賜累千金。而使博士諸生刺六經中作王制,謀議巡狩封禪事。文帝出長門,若見五人於道北,遂因其直北立五帝壇,祠以五牢具。其明年,新垣平使人持玉杯,上書闕下獻之。平言上曰:“闕下有寶玉氣來者。”已視之,果有獻玉杯者,刻曰“人主延壽”。平又言“臣候日再中”。居頃之,日卻復中。於是始更以十七年為元年,令天下大酺。平言曰:“周鼎亡在泗水中,今河溢通泗,臣望東北汾陰直有金寶氣,意周鼎其出乎?兆見不迎則不至。”於是上使使治廟汾陰南,臨河,欲祠出周鼎。人有上書告新垣平所言氣神事皆詐也。下平吏治,誅夷新垣平。自是之後,文帝怠於改正朔服色神明之事,而渭陽、長門五帝使祠官領,以時致禮,不往焉。
  • 41.    愛新覺羅·弘曆批註.《乾隆御批綱鑑》:黃山書社,1996年:第617、619頁
  • 42.    為什麼説江村大墓就是漢文帝霸陵?  .百家號-人民資訊[引用日期2021-12-15]
  • 43.    應劭:《風俗通義》正失第二:孝成皇帝好詩、書,通覽古今,閒習朝廷儀禮,尤善漢家法度故事,常見中壘校尉劉向,以世俗多傳道:孝文皇帝,小生於軍,及長大有識,不知父所在,日祭於代東門外。高帝數夢見一兒祭己,使使至代求之,果得文帝,立為代王。
  • 44.    應劭:《風俗通義》正失第二  .國學導航.2006-09-12[引用日期2022-01-04]
  • 45.    應劭:《風俗通義》正失第二:文帝雖節儉,未央前殿至奢,雕文五采,畫華榱壁璫,軒檻皆飾以黃金,其勢不可以書囊為帷,奢儉好醜,不相副侔。
  • 46.    陸九淵:《象山先生全集》卷三十一,《問漢文武之治》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22-01-04]
  • 47.    中央文獻研究室編.《緬懷毛澤東》上:中央文獻出版社,1993年:第206頁
  • 48.    呂思勉.《呂思勉全集 4 秦漢史》: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年:第57頁
  • 49.    中國曆代名人圖像細覽  .名人圖像[引用日期2023-01-10]
  • 50.    《後漢書·宦者列傳》:“文帝時,有趙談、北宮伯子,頗見親倖。”
  • 51.    《漢書·佞幸傳》:“其後寵臣,孝文時士人則鄧通,宦者則趙談、北宮伯子……趙談者,以星氣幸,北宮伯子長者愛人,故親近,然皆不比鄧通。”
  • 52.    《漢書·爰盎晁錯傳》:“宦者趙談以數幸,常害盎,盎患之。盎兄子種為常侍騎,諫盎曰:“君眾辱之,後雖惡君,上不復信。”於是上朝東宮,趙談驂乘,盎伏車前曰:“臣聞天子所與共六尺輿者,皆天下豪英。今漢雖乏人,陛下獨奈何與刀鋸之餘共載!”於是上笑,下趙談。談泣下車。”
  • 53.    歷史沿革  .固原市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23-06-15]
  • 54.    《漢書》:(後元七年)六月己亥,帝崩於未央宮。
  • 55.    《冊府元龜·卷二·帝王部·誕聖》:文帝以漢王四年生初帝母薄姬高祖召欲幸之對曰:昨暮夢龍據妾胸高祖曰:是實貴徵也。吾為汝成之遂幸有身歲中生帝於河南。
  • 56.    劉恆  .中國大百科全書[引用日期2023-05-31]
  • 57.    劉瀏.艾長青編.中國皇帝傳[M].瀋陽.萬卷出版公司,2017.06.第20頁
  • 58.    房露主編.感動孩子的古代敬老故事[M].北京.金盾出版社,2017.01.第38頁
  • 59.    宋犀堃主編.中國皇帝全傳[M].海口.南海出版公司,2015.08.第17頁
  • 60.    西安市地方誌編纂委員會編.西安市志.第七卷.社會.人物[M].西安.西安出版社,2006.12.第286頁
  • 61.    俞輝主編.中國帝王將相才子佳人全傳.皇帝傳 1[M].長春.北方婦女兒童出版社,2003.03. 第12頁
  • 62.    周武編,中國遺書精選,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94.11,第9頁
  • 63.    親嘗湯藥  .東南網[引用日期2023-05-31]
  • 64.    漢文帝  .中華英烈祠[引用日期2023-06-13]
  • 65.    後漢書·列傳·張王種陳列傳  .古詩文網[引用日期2023-12-02]
  • 66.    史志文化 【志載年俗】正月十五鬧元宵  .深州市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23-12-02]
  • 67.    《漢書·刑法志》:“漢興之初,雖有約法三章,網漏吞舟之魚。然其大辟,尚有夷三族之令。令曰:“當三族者,皆先黥,劓,斬左右止,笞殺之,梟其首,菹其骨肉於市。其誹謗詈詛者,又先斷舌。”故謂之具五刑。彭越、韓信之屬皆受此誅。至高後元年,乃除三族罪、襖言令。孝文二年,又詔丞相、太尉、御史:“法者,治之正,所以禁暴而衞善人也。今犯法者已論,而使無罪之父、母、妻、子、同產坐之及收,朕甚弗取。其議。”左、右丞相周勃、陳平奏言:“父、母、妻、子、同產相坐及收,所以累其心,使重犯法也。收之之道,所由來久矣。臣之愚計,以為如其故便。”文帝復曰:“朕聞之,法正則民愨,罪當則民從。且夫牧民而道之以善者,吏也;既不能道,又以不正之法罪之,是法反害於民,為暴者也。朕夫見其便,宜熟計之。”平、勃乃曰:“陛下幸加大惠於天下,使有罪不收,無罪不相坐,甚盛德,臣等所不及也。臣等謹奉詔,盡除收律、相坐法。”其後,新垣平謀為逆,復行三族之誅。”
  • 68.    《漢書·刑法志》:“夫以孝文之仁,平、勃之知,猶有過刑謬論如此甚也,而況庸材溺於末流者乎?”
  • 69.    楊增月. 西漢前期官員犯罪研究[D].曲阜師範大學,2016:19.
  • 70.    伍海挺. 審慎法度:度量衡制度在古代經濟生活中的功能研究[D].中國計量大學,2022:43.
  • 71.    田豔. 身份與主張:中國古代金融思想研究[D].山西財經大學,2019:20-35.
  • 72.    楚士將. 班固法律思想研究[D].湘潭大學,2016:29.
  • 73.    《史記·七十列傳·佞幸列傳》:“文帝時時如鄧通家遊戲。然鄧通無他能,不能有所薦士,獨自謹其身以媚上而已。上使善相者相通,曰“當貧餓死”。文帝曰:“能富通者在我也。何謂貧乎?”於是賜鄧通蜀嚴道銅山,得自鑄錢,“鄧氏錢”布天下,其富如此。”
  • 74.    《資治通鑑·漢紀六》:“夏,四月,更造四銖錢,除盜鑄錢令,使民得自鑄。賈誼諫曰:“法使天下公得僱租鑄銅、錫為錢,敢雜以鉛、鐵為它巧者,其罪黥。然鑄錢之情,非殽雜為巧,則不可得贏;而殽之甚微,為利其厚。夫事有召禍而法有起奸;今令細民人操造幣之勢,各隱屏而鑄作,因欲禁其厚利微奸,雖黥罪日報,其勢不止。乃者,民人抵罪多者一縣百數,及吏之所疑搒笞奔走者甚眾。夫縣法以誘民,使入隱阱,孰多於此!又民用錢,郡縣不同:或用輕錢,百加若干;或用重錢,平稱不受。法錢不立,吏急而壹之乎?則大為煩苛而力不能勝;縱而弗呵乎?則市肆異用,錢文大亂;苟非其術,何鄉而可哉!今農事棄捐而採銅者日蕃,釋其耒耨,冶熔炊炭;奸錢日多,五穀不為多。善人怵而為奸邪,願民陷而之刑戮;刑戮將甚不詳,奈何而忽!國知患此,吏議必曰‘禁之’。禁之不得其術,其傷必大。令禁鑄錢,則錢必重;重則其利深,盜鑄如雲而起,棄市之罪又不足以禁矣。奸數不勝而法禁數潰,銅使之然也。銅佈於天下,其為禍博矣,故不如收之。”賈山亦上書諫,以為:“錢者,亡用器也,而可以易富貴。富貴者,人主之操柄也;令民為之,是與人主共操柄,不可長也。”上不聽。是時,太中大夫鄧通方寵幸,上欲其富,賜之蜀嚴道銅山,使鑄錢。吳王濞有豫章銅山,招致天下亡命者以鑄錢;東煮海水為鹽;以故無賦而國用饒足。於是吳、鄧錢布天下。”
  • 75.    【法制日報】陳靈海:不問蒼生問鬼神——西漢“新垣平案”鈎沉  .華東政法大學[引用日期2024-05-11]
  • 76.    成就“文景之治”的漢文帝,真的是位好皇帝嗎?  .北京日報客户端[引用日期2024-05-11]
  • 77.    代劍磊.論劉恆政治身份轉變與漢初政治格局[J].山西大同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34(06):37-38.
  • 78.    《漢書·傳·張陳王周傳》:“皇帝遂入,是夜,有司分部誅濟川、淮陽、常山王及少帝於邸。”
  • 79.    鄭曉時.漢初“誅呂安劉”政變的過程與歷史意義:台灣政治學刊,2004:221
  • 80.    秦濤著. 秦亡漢興九十年[M]. 2023:137.
  • 81.    辻正博,周東平,陳牧君.唐律中流刑的本質——以與恩赦的關係為中心[J].法律史譯評,2020,8(00):291.
  • 82.    代劍磊  .咸陽師範學院 歷史文化學院[引用日期2024-06-05]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