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晁錯

(西漢政治家、文學家)

鎖定
晁錯(約前200年~前154年),潁川郡(今河南省禹州市)人,西漢時期大臣、學者、政治家、文學家。 [53-54] 
少年時師從張恢先學申不害、商鞅的刑名之術。漢文帝二年(前178年)十二月,選賢良方正,因通曉文獻典故,為太常掌故。漢文帝此時欲求天下治《尚書》學者,遂遣晁錯往齊師從伏生受《尚書》學。回來後詔為太子舍人,又遷博士,後上《太子知術數疏》,得漢文帝讚賞,拜太子家令,太子稱其“智囊”。漢景帝即位後,晁錯為內史,常與漢景帝密事,官至九卿,並更定了諸多法令,引起丞相申屠嘉等人的怨恨。漢景帝二年(前155年),遷御史大夫。漢景帝三年(前154年),漢景帝採納晁錯諫言,連削吳、楚、趙、膠西諸郡,吳楚以“清君側”為名發動叛亂。漢景帝在袁盎的讒言下腰斬了晁錯。 [54] 
晁錯有文三十一篇,列入法家類,與本傳“書凡三十篇”之數差一,但多數已不存,現存有晁錯寫給皇帝的數篇奏疏。主要有《守邊備塞、勸農力本疏》和《論貴粟疏》,其中“貴粟論”和“入粟於邊”的政策,為漢朝景、武兩帝時期國富民足和安定邊疆奠定了基礎。 [54] 
別    名
鼂錯
所處時代
西漢
民族族羣
漢族
出生地
潁川(今河南禹州)
出生日期
約 公元前 200年
逝世日期
公元前 154年
主要成就
移民實邊、削藩
主要作品
《論貴粟疏》
《言兵事疏》
本    名
晁錯
官    職
御史大夫

晁錯生平經歷

晁錯太子智囊

漢高祖七年(前200年),晁錯出生於潁川(今河南省禹州市),年少時師從張恢學習法家思想。漢文帝時期,因能文任太常掌故。 [1]  朝廷徵召研究《尚書》之人,晁錯受太常派遣,奉命去濟南跟隨伏生學習《尚書》,接受儒家思想。學成歸來後,被任命為太子舍人、門大夫,後升為博士。 [2] 
晁錯任博士時,上《言太子宜知術數疏》,陳説太子應通曉治國的方法,得到文帝讚賞,拜為太子家令。由於晁錯能言善辯,善於分析問題,深得太子劉啓的喜愛和信任,被太子家譽為“智囊”。 [3] 

晁錯獻策御邊

漢文帝前十一年(前169年),匈奴屢侵邊境,侵擾狄道,文帝發兵征討,晁錯乘機向文帝上了《言兵事疏》,提出“以蠻夷攻蠻夷”的觀點, [4]  指出對匈奴的作戰中器械要堅固鋒利,士卒要精兵勁卒,將領要精通軍事,君主要選擇良將。 [5]  文帝很讚賞,賜給晁錯詔書,以示嘉獎,但並未採納晁錯主動出擊的建議。
晁錯接着又向文帝上了《守邊勸農疏》,提出用經濟措施鼓勵移民,用移民實邊的辦法抵禦外患,被文帝所採納。 [6]  於是晁錯又上《募民實塞疏》,對如何安置移民生活提出了具體的措施。

晁錯漢廷策問

漢文帝前十五年(前165年),晁錯任太子家令時,文帝令大臣們推舉賢良、方正、文學之士,晁錯被推舉為賢良。由文帝親自出題,就“明於國家大體”等問題,提出徵詢(即“策問”)。當時賈誼已死,參加對策的一百多人中,以晁錯的回答為最好(即《舉賢良對策》),深得文帝嘉許,由太子家令升為中大夫。
此後,晁錯曾多次上書文帝,提出削諸侯和改革法令的建議。文帝雖未採納,但十分賞識他的才能。太子劉啓很贊成晁錯的建議,而袁盎等大臣並不喜歡晁錯,持反對態度。 [7] 

晁錯景帝寵信

漢文帝后元七年(前157年),文帝去世,太子劉啓即位,提拔晁錯為內史。晁錯多次單獨晉見景帝,議論國家大事,景帝對他言聽計從,寵信程度超過了九卿,許多法令是經他的手修改訂立的。
丞相申屠嘉心懷忌恨,以晁錯擅自鑿開廟牆為由,報請景帝處死晁錯,晁錯提前得到消息,申屠嘉未能得逞,只得謝罪而退,不久患病而死。申屠嘉死後,景帝提升晁錯為御史大夫,位列三公,地位愈加顯貴。 [8] 

晁錯進言削藩

景帝二年(前155年),晁錯向景帝再次陳述諸侯的罪過,請求削減封地,收回旁郡,提議削藩。上疏《削藩策》,指出:“今削之亦反,,不削亦反。削之,其反亟,禍小;不削之,其反遲,禍大。” [9] 
奏章送上去,景帝命令公卿、列侯和皇族集會討論,因景帝寵信晁錯,沒人敢公開表示反對,只有竇嬰不同意,從此和晁錯結下了怨仇。 [10] 
景帝詔令:削奪趙王的常山郡、膠西王的六個縣、楚王的東海郡和薛郡、吳王的豫章郡和會稽郡。晁錯更改了法令三十條。諸侯譁然,都強烈反對,憎恨晁錯。
晁錯強行削藩,冒着極大的風險。晁錯的父親勸解無效,服毒自盡。 [11] 

晁錯七國之亂

景帝下達削藩令十多天後,吳楚等七國以誅晁錯為名聯兵反叛,是為吳楚七國之亂。景帝聞知消息,和晁錯商量出兵事宜。晁錯建議漢景帝御駕親征,自己留守京城。 [12] 
時逢竇嬰入宮,請求景帝召見袁盎。袁盎曾當過吳國丞相,於是景帝問計於袁盎。袁盎認為吳楚七國造反不足為患,並請求景帝屏退旁人,獻策説:“吳楚叛亂目的在於殺晁錯,恢復原來封地;只要斬晁錯,派使者宣佈赦免七國,恢復被削奪的封地,就可以消除叛亂,兵不血刃。”景帝默然良久,決定犧牲晁錯以換取諸侯退兵。 [13]  於是封袁盎為太常,要他秘密整治行裝,出使吳國。 [14] 

晁錯腰斬東市

袁盎獻策十多天後,丞相陶青、中尉陳嘉、廷尉張歐聯名上書,彈劾晁錯,提議將晁錯滿門抄斬。 [15]  景帝批准了這道奏章,此時晁錯毫不知情。於是景帝派中尉到晁錯家,下詔騙晁錯上朝議事。車馬經過長安東市,中尉停車,向晁錯宣讀詔書,腰斬晁錯,當時晁錯尚穿着朝服。 [16] 
晁錯死後,校尉鄧公從前線歸來,彙報軍情,景帝詢問交涉進展。鄧公認為諸侯叛亂,清君側只是藉口,誅殺晁錯對內堵塞了忠臣之口,對外卻為諸侯王報了仇,而叛亂並不會平息。景帝深以為然,拜為城陽中尉。其後景帝降詔討伐,不到三個月就取得了勝利。 [17] 

晁錯主要成就

晁錯政治貢獻

重農貴粟
晁錯力主振興漢室經濟,漢文帝十二年(前168年),晁錯上了一篇《論貴粟疏》。這篇疏繼承了賈誼的重農思想,強調重農抑商。晁錯在這篇疏中細緻地分析了農民與商人之間的矛盾,導致農民流亡,糧食匱乏的嚴重狀況。面對這種商人勢力日趨膨脹,農民不斷破產的局勢,晁錯提出重農抑商、入粟於官、拜爵除罪等一系列主張。建議文帝採取兩個方面的措施:其一,貴五穀而賤金玉。其二,貴粟。 [18]  這對當時發展生產和鞏固國防,都具有一定的進步意義,文帝接受了。 [19] 
接着,晁錯又給文帝上了一篇關於減收農民租的疏。務農桑,薄賦斂,廣蓄積;號令有時,要求統治者的政治活動不要影響農時;利民欲,即滿足人民的慾望,給老百姓以看得見的物質利益。 [20] 
移民實邊
對於匈奴的侵擾和西漢王朝中央政府的消極的和親政策,晁錯和賈誼一樣,都是不滿的。晁錯對匈奴的態度比較強硬,開始主張武力平定, [21]  此議不為文帝所接受後,他仍主張積極備戰,提出移民實邊的策略。 [22] 
晁錯 像 晁錯 像
漢文帝前十一年(前169年),晁錯給文帝上了一道《言兵事疏》。提出了"以蠻夷攻蠻夷"的觀點。晁錯並不是主張單純地依賴蠻夷,而是企圖使之與中國的軍隊相結合,使"兩軍相為表裏,各用其長技",主張主動地向匈奴出擊,被文帝委婉地拒絕了。
接着他又向文帝提出了積極防禦的策略,即《守邊勸農疏》和《募民實塞疏》。在《守邊勸農疏》中,晁錯分析了秦王朝戍邊政策的失誤,分析了匈奴民族活動的特點。提出了"徙民實邊"的主張。晁錯的"徙民實邊"的主張,屬於一種積極的防禦,被文帝所採納。為了使募民徙邊的工作做得更好,晁錯在《募民實塞疏》中又提出了兩條建議:其一,對安置移民生活提出了具體的措施。其二,要學習古代的方法,將移民按軍事建制嚴格地組織起來。同時,晁錯又在《論貴粟疏》中建議,全國百姓向邊塞輸納糧食,以換取一定爵位或用以贖罪,這叫納粟授爵。 [23]  這些由晁錯主張或更定的措施,對漢初的經濟發展和“文景之治”奠定了重要的物質基礎。
對晁錯提出的移民實邊、寓兵於農的政策,文帝立即付諸實施。這個政策不僅在當時起到防禦匈奴的作用,而且開了歷代屯田政策的先河,對後世影響很大。漢武帝趙充國實行軍屯,三國時曹操的屯田政策,都是晁錯移民實邊政策的繼承和發展。
堅定削藩
繼承子孔子的大一統思想和法家限制、打擊“父兄大臣”的思想,讚揚“高皇帝不用同姓為親”的政策,堅決主張“削藩”,認為“今削之亦反,不削亦反”,“削之,其反亟,禍小;不削之,其反遲,禍大”。 [24] 
晁錯的削藩主張是對賈誼"眾建諸侯而少其力"思想的繼承,然而其態度比賈誼更堅決。晁錯始終抓住藩國中最強大也最危險的吳國,不斷進行揭露,態度堅決。同時,晁錯不只是一個政論家,更是一位政治實踐家。晁錯不僅有削藩的言論,而且參與了削藩的行動。 [25]  在晁錯的策劃下,景帝"削吳會稽、豫章郡"。
吳楚七國叛亂平息後,景帝下令諸侯王不得繼續治理封國,由皇帝派去官吏;改革諸侯國的官制,改丞相為相,裁去御史大夫等大部官吏,使諸侯王失去了政治權力,中央政權的權力就大大加強,而諸侯王的力量就大大地削弱了。晁錯雖然犧牲了自己的生命,卻極大地鞏固了西漢王朝的中央政權,併為漢武帝以“推恩令”進一步解決諸侯王問題,創造了必要的條件。 [26] 

晁錯文學成就

晁錯是比賈誼稍後較重要的漢初政論散文家。他的文章立論深刻,邏輯嚴密,説服力強;文風樸素無華, 但質實懇切,被後世稱為“疏直激切,盡所欲言”,《賢良對策》《言兵事疏》《守邊勸農疏》等,被魯迅先生譽為“西漢鴻文,沾溉後人,其澤甚遠”(魯迅《漢文學史綱要》)。 [27-28] 
晁錯的政論文立論契合時代熱潮,善於觀察當時社會上所存在的問題,並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法,深識幽顯,見解透闢,能切中要害,剖析利弊。正因如此,晁錯的政論散文切中實際,不發空論。如晁錯的三篇軍事政論散文,《言兵事疏》提出了"以蠻夷攻蠻夷"的觀點,《守邊勸農疏》和《募民實塞疏》提出了"徙民實邊"的積極防禦策略,立論犀利,措施亦切實可行,所以被文帝所採納。 [29-30] 
內容上更為正大,意境上更為壯闊。其著論的出發點雖然都是基於建功立業,但落腳點又往往是漢朝的長治久安,並且以強烈的歷史責任感為漢朝的鞏固和長盛不衰提議獻策,字裏行間透露出對大漢氣象的熱情讚頌,具有歷史的厚實感而在意境上更為壯闊,體現出歷史上升時期的風貌。
藝術特色上,晁錯的政論散文,具有戰國策士縱橫家風氣,力道遒勁,節奏明快、氣勢磅礴;同時語言明理,意脈流轉,在延續戰國時期縱橫捭闔鋪張揚厲 [55]  的文風外,鮮明地呈現出了大漢氣象的散文。 [31]  此外,與賈誼等人的政論散文不同,晁錯之論多峭直而深刻,如《削藩策》,以簡潔短促語句來突出犀利而剛硬的力度:“今削之亦反,不削亦反。削之,其反亟,禍小;不削之,其反遲,禍大”。 [30] 

晁錯主要作品

《漢書·藝文志》記載晁錯有文31篇,多數已佚。較為完整的現存有八篇,散見於《漢書》的《爰盎晁錯傳》《荊燕吳傳》和《食貨志》,主要有《言太子知術數疏》《言兵事疏》《守邊勸農疏》《復言募民徙塞下》《令民入粟受爵疏》《論貴粟疏》《舉賢良對策》等。 [24] 
清人馬國翰有其著作輯佚,新中國建國後有《晁錯及其著作》(中華書局,1975年), 《晁錯集註釋》(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1976年)。 [20] 

晁錯人物評價

  • 司馬遷:“晁錯為家令時,數言事不用;後擅權,多所變更。諸侯發難,不急匡救,欲報私仇,反以亡軀。語曰“變古亂常,不死則亡”,豈錯等謂邪!”
  • 桓譚:“忠臣高節,時有龍逢比干、伍員、晁錯之變;比類眾多,不可盡記,則事曷可為邪?庸易知邪?雖然,察前世已然之效,可以觀覽,亦可以為戒。” [32] 
  • 班固:①“錯為人峭直刻深。”②“晁錯鋭於為國遠慮,而不見身害。其父睹之,經於溝瀆,亡益救敗,不如趙母指括,以全其宗。悲夫!錯雖不終,世哀其忠。故論其施行之語着於篇。”
  • 王夫之:“入粟而拜爵免罪,晁錯之計,亦未失也。其未為失計者,非謂爵可輕而罪得以貲免也,謂其可以奪金錢之貴而授之粟也。輕意折色,有三易焉:官易收,吏易守,民易輸。三易以趨苟簡之利便,而金奪其粟之貴,則寧使民勞於輸,官勞於收,吏勞於守,而勿詢其便。此參數十世而能純成其利,非俗吏之所知也。”
  • 李贄:“錯但可謂之不善謀身,不可謂之不善謀國也。”
  • 魯迅:“誼尤有文采,而沉實則稍遜,如其《治安策》,《過秦論》,與鼂錯之《賢良對策》,《言兵事疏》,《守邊勸農疏》,皆為西漢鴻文,沾溉後人,其澤甚遠;然以二人之論匈奴者相較,則可見賈生之言,乃頗疏闊,不能與鼂錯之深識為倫比矣。”
  • 蘇軾:“世之君子,欲求非常之功,則無務為自全之計。使錯自將而討吳楚,未必無功,惟其欲自固其身,而天子不悦。奸臣得以乘其隙,錯之所以自全者,乃其所以自禍歟!”
  • 梅曾亮:晁錯以術數授景帝,景帝悦之,用其計削七國。七國反,景帝乃誅錯。君子日:術不可不慎哉。以盜之術授人而保其不我盜,且曰是必不疑我為盜,雖至愚者不出此。錯之智曾是不愚人若也,哀哉!

晁錯死因解讀

晁錯人物性格

晁錯年少時師從張恢學習先秦法家申不害商鞅的學説,法家思想主張性惡論,強調法律的作用,鋭意改革。 [33]  基於這樣的理念,法家人物多以冷峻的面目出現。無論是《史記》還是《漢書》,描述晁錯時都用了四個字“峭、直、刻、深”——嚴厲、剛直、苛刻、心狠。晁錯為國深謀遠慮,奮不顧身, [34]  與周圍大臣關係並不融洽,丞相申屠嘉、外戚竇嬰、大臣袁盎等都與晁錯有隔閡甚至怨仇。 [35] 

晁錯強行削藩

賈誼和晁錯都諫言削藩,文帝沒有采納,這與當時的治國理念和形勢有關。漢朝在武帝之前的治國理念是道家學説,都是道家派,只不過漢景帝的態度比較温和, [36]  因而削藩不但觸動了諸侯藩王的既得利益,朝內也有不少反對者, [37]  而晁錯的德行節義並不足以鎮服眾人。 [38] 
蘇軾認為削藩需要三個條件:“前知其當然,事至不懼,而徐為之圖”。晁錯的削藩策,提出了削藩的必要性,卻未論及可行性,沒提出可操作方案;也不具備“徐為之圖”的條件。北宋田錫也認為晁錯未考慮周全。 [39] 

晁錯諫帝親征

吳楚七國之亂,晁錯建議漢景帝御駕親征,自己留守京城。關鍵時刻把皇帝推到前線,自己卻躲到京城,惹起朝中一批忠臣的不滿,為他人留下了口實。蘇軾就認為晁錯“以自將之至危,與居守至安;己為難首,擇其至安,而遣天子以其至危”,未能做到臨危不亂,指揮若定。 [40-41] 

晁錯議殺袁盎

晁錯與袁盎素來互相仇視,晁錯任御史大夫後,就派人調查袁盎收受吳王劉濞賄賂的事情,證據確鑿,依法應處死刑。劉啓下令赦免,只把袁盎貶作平民。 [42]  吳楚等七國既反,晁錯準備趁機打擊袁盎,結果他的下屬都不贊成。袁盎得到消息後驚慌恐懼,星夜拜訪竇嬰,表示願晉見以當面陳述。漢景帝召見袁盎,袁盎便獻策:“今計獨斬錯”,可平定叛亂。 [43]  故晁錯之死,直接原因與袁盎有關。 [41]  [44] 

晁錯景帝取捨

漢景帝考慮的不僅僅是吳楚聯軍能不能罷兵的問題,他還要看沒有造反的諸侯的反應,誅殺晁錯,起碼可以穩住這些諸侯,更重要的是,可以讓大臣團結一致抵禦叛軍,周亞夫酈寄欒布竇嬰等肩負重要使命的大臣基本上都跟晁錯不和,同時, “犧牲”晁錯,吳楚聯軍就失去了反叛的旗號。故而,景帝權衡利弊後,對斬殺晁錯的奏章批曰:“可”。 [45] 
晁錯為了削藩而死於削藩,雖然身後爭議不斷,但他公而忘私、國而忘家的愛國之情,千年以來一直為人讚頌,司馬遷雲:“敢犯顏色以達主義,不顧其身,為國家樹長劃。”班固也説:“為國遠慮,而不見身害。錯雖不終,世哀其忠。” [46] 

晁錯史書記載

司馬遷《史記·袁盎晁錯列傳》 [47] 
班固《漢書·爰盎晁錯傳》 [48] 

晁錯後世紀念

晁錯晁錯墓

晁錯墓和晁錯祠堂圖片
晁錯墓和晁錯祠堂圖片(6張)
晁錯墓位於許昌市烈士陵園西北角,現呈圓形土丘狀,高約10米,佔地336.4平方米。 [49]  墓冢南面有一石碑,高約2米,寬約1米,上書“漢御史大夫晁公之墓”,趙體行楷,雙鈎刻石,圓潤秀美。石碑上有墓誌銘:“公諱錯,潁川人,才大而氣雄,早受知遇,臨事敢言,史稱為峭直深刻,以此受戮然,當時冤之……”,落款“乾隆三年戊午冬至日許州府教授蘇門孫用正謹”。墓冢東側有一塊石碑,註明晁錯墓冢為許昌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46] 

晁錯晁錯祠堂

主詞條:晁錯故里
晁錯祠堂位於晁錯故里——河南禹州城南晁喜鋪村,原祠堂已被毀,後於2003年重建。祠堂外有晁錯碑,祠堂內有晁錯塑像。 [50] 
(注:晁錯墓圖片來源 [46]  ;晁錯祠堂圖片來源 [51-52] 
參考資料
  • 1.    《漢書·袁盎晁錯傳》:晁錯,潁川人也。學申、商刑名於軹張恢生所,與雒陽宋孟及劉帶同師。以文學為太常掌故。
  • 2.    《漢書·袁盎晁錯傳》:太常遣錯受《尚書》伏生所,還,因上書稱説。詔以為太子舍人,門大夫,遷博士。
  • 3.    《漢書·袁盎晁錯傳》:上善之,於是拜錯為太子家令。以其辯得幸太子,太子家號曰“智囊”。
  • 4.    王興國·賈誼評傳:晁錯的幾項具體政見  .中學生讀書網[引用日期2014-08-08]
  • 5.    《漢書·袁盎晁錯傳》:夫卑身以事強,小國之形也;合小以攻大,敵國之形也;以蠻夷攻蠻夷,中國之形也。
  • 6.    《漢書·袁盎晁錯傳》:上從其言,募民徙塞下。
  • 7.    《漢書·袁盎晁錯傳》:孝文雖不盡聽,然奇其材。當是時,太子善錯計策,爰盎諸大功臣多不好錯。
  • 8.    《漢書·袁盎晁錯傳》:丞相申屠嘉心弗便,力未有以傷。內史府居太上廟堧中,門東出,不便,錯乃穿門南出,鑿廟堧垣。丞相大怒,欲因此過為奏請誅錯。錯聞之,即請間為上言之。丞相奏事,因言錯擅鑿廟垣為門,請下廷尉誅。上曰:“此非廟垣,乃堧中垣,不致於法。”丞相謝。罷朝,因怒謂長史曰:“吾當先斬以聞,乃先請,固誤。”丞相遂發病死。錯以此愈貴。
  • 9.    《漢書·吳王劉濞傳》:今吳王前有太子之隙,詐稱病不朝,於古法當誅。文帝不忍,因賜几杖,德至厚也。不改過自新,乃益驕恣,公即山鑄錢,煮海為鹽,誘天下亡人謀作亂逆。今削之亦反,不削亦反。削之,其反亟,禍小;不削之,其反遲,禍大。
  • 10.    《漢書·袁盎晁錯傳》:遷為御史大夫,請諸侯之罪過,削其支郡。奏上,上令公卿、列侯、宗室雜議,莫敢難,獨竇嬰爭之,繇此與錯有隙。錯所更令三十章,諸侯讙譁。
  • 11.    《漢書·袁盎晁錯傳》:錯父聞之,從潁川來,謂錯曰:“上初即位,公為政用事,侵削諸侯,疏人骨肉,口讓多怨,公何為也?”錯曰:“固也。不如此,天子不尊,宗廟不安。”父曰:“劉氏安矣,而晁氏危,吾去公歸矣!”遂飲藥死,曰“吾不忍見禍逮身。”
  • 12.    《漢書·袁盎晁錯傳》:後十餘日,吳、楚七國俱反,以誅錯為名。上與錯議出軍事,錯欲令上自將兵,而身居守。
  • 13.    《漢書·袁盎晁錯傳》:上卒問盎,對曰:“吳、楚相遺書,言高皇帝王子弟各有分地,今賊臣晁錯擅適諸侯,削奪之地,以故反名為西共誅錯,復故地而罷。方今計,獨有斬錯,發使赦吳、楚七國,復其故地,則兵可毋血刃而俱罷。”於是上默然良久,曰:“顧誠何如,吾不愛一人謝天下。
  • 14.    《漢書·袁盎晁錯傳》:乃拜盎為泰常,密裝治行。
  • 15.    《漢書·袁盎晁錯傳》:丞相青翟、中尉嘉、廷慰歐劾奏錯曰:“吳王反逆亡道,欲危宗廟,天下所當共誅。今御史大夫錯議曰:‘兵數百萬,獨屬羣臣,不可信,陛下不如自出臨兵,使錯居守。徐、僮之旁吳所未下者可以予吳。’錯不稱陛下德信,欲疏羣臣百姓,又欲以城邑予吳,亡臣子禮,大逆無道。錯當要斬,父母妻子同產無少長皆棄市。臣請論如法。”
  • 16.    《漢書·袁盎晁錯傳》:錯殊不知。乃使中尉召錯,紿載行市。錯衣朝衣,斬東市。
  • 17.    《漢書·景帝紀》:二月壬子晦,日有蝕之。諸將破七國,斬首十餘萬級。追斬吳王濞于丹徒。膠西王卬、楚王戊、趙王遂、濟南王闢光、菑川王賢、膠東王雄渠皆自殺。
  • 18.    《漢書·食貨志》:方今之務,莫若使民務農而已矣。欲民務農,在於貴粟;貴粟之道,在於使民以粟為賞罰。
  • 19.    《漢書·食貨志上》:令民人粟邊,六百石爵上造,稍增,至四千石為五大夫,萬二千石為大庶長,各以多少級數為差。
  • 20.    王興國.賈誼評傳:南京大學出版社,2009-12-01
  • 21.    《漢書·袁盎晁錯傳》:陛下絕匈奴不與和親,臣竊意其冬來南也,壹大治,則終身創矣。欲立威者,始於折膠,來而不能困,使得氣去,後未易服也。
  • 22.    《漢書·袁盎晁錯傳》:以陛下之時,徙民實邊,使遠方亡屯戍之事,塞下之民父子相保,亡系虜之患,利施後世,名稱聖明,其與秦之行怨民,相去遠矣。
  • 23.    《漢書·食貨志》:錯復奏言:“陛下幸使天下入粟塞下以拜爵,甚大惠也。竊恐塞卒之食不足用大渫天下粟。邊食足以支五歲,可令入粟郡、縣矣
  • 24.    晁錯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4-08-08]
  • 25.    《漢書·吳王劉濞傳》:(景帝)三年冬,楚王來朝,錯因言楚王戊往年為薄太后服,私奸服舍,請誅之。詔赦,削東海郡。及前二年,趙王有罪,削其常山郡。膠西王卬以賣爵事有好,削其六縣。
  • 26.    西漢七國之亂  .中華網[引用日期2014-08-10]
  • 27.    魯迅·漢文學史綱要·賈誼與鼂錯  .夢遠[引用日期2014-08-08]
  • 28.    袁行霈·中國古代文學史·秦漢文學  .廣西師範大學[引用日期2014-08-08]
  • 29.    周虹,周珍,黃桂香.《略論晁錯政論散文的藝術特色》[J].西昌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3月
  • 30.    聞志拔.論西漢政論散文[D].福建師範大學.2006.0601
  • 31.    陳安和.西漢散文流變[D].福建師範大學.2007-04-01
  • 32.    《新論》:蓋父子至親,而人主有高宗、孝己之設,及景、武時慄、衞太子之事;忠臣高節,時有龍逢、比干、伍員、晁錯之變;比類眾多,不可盡記,則事曷可為邪?庸易知邪?雖然,察前世已然之效,可以觀覽,亦可以為戒。維諸高妙大材之人,重時遇咎,皆欲上與賢侔,而垂榮歷載,安肯毀明廢義,而為不軌惡行乎?
  • 33.    師建峯.法家思想的思想主張及對我國法制建設現實意義[J].法制與社會,2007,06
  • 34.    《漢書·袁盎晁錯傳》:(晁錯)鋭於為國遠慮,而不見身害
  • 35.    《漢書·袁盎晁錯傳》:(文帝時)當是時,太子善錯計策,爰盎諸大功臣多不好錯。(晁錯父曰)上初即位,公為政用事,侵削諸侯,疏人骨肉,口讓多怨,公何為也?
  • 36.    劉愛敏.漢初兩種不同的治國理念及其理論來源[J].理論學刊,2011年第10期
  • 37.    《漢書·袁盎晁錯傳》:奏上,上令公卿、列侯、宗室雜議,莫敢難,獨竇嬰爭之,繇此與錯有隙。錯所更令三十章,諸侯讙譁。
  • 38.    楊時《晁錯論》: 錯無碩德眾望以鎮服其心,而強為之謀,其召亂而取禍,蓋無足怪也。
  • 39.    田錫《晁錯論》:晁錯雖懷獨見之明,而切憂君之志,然驟然欲削黜諸侯之爵士,使本強而枝弱,毋乃智術未周乎!亦猶解結而急之,則其結益固也。
  • 40.    呂晴飛.唐宋八大家散文鑑賞辭典 :晁錯論:中國婦女出版社,1991:p1179-1181
  • 41.    羅昌繁.宋人對《史記》和《漢書》中晁錯形象的接受——兼論晁錯之死因[J].渭南師範學院學報.2011年9月
  • 42.    《漢書·袁盎晁錯傳》:盎素不好晁錯,錯所居坐,盎輒避;盎所居坐,錯亦避:兩人未嘗同堂語。及孝景即位,晁錯為御史大夫,使吏案盎受吳王財物,抵罪,詔赦以為庶人。
  • 43.    《漢書·袁盎晁錯傳》:吳、楚反聞,錯謂丞史曰:“爰盎多受吳王金錢,專為蔽匿,言不反。今果反,欲請治盎,宜知其計謀。”丞史曰:“事未發,治之有絕。今兵西向,治之何益!且盎不宜有謀。”錯猶與未決。人有告盎,盎恐,夜見竇嬰,為言吳所以反,願至前,口對狀。嬰入言,上乃召盎。盎入見,竟言吳所以反,獨急斬錯以謝吳,吳可罷。上拜盎為泰常,竇嬰為大將軍。
  • 44.    北宋·徐鉉《晁錯論》:“夫二子者,才識度量不相上下......而皆欲功名在我,莫肯急病讓夷,故相為敵......及七國兵起,而錯遽欲按治袁盎宜知吳之計謀......盎聞之懼,遂反僭錯焉。”
  • 45.    易中天品讀漢代風雲人物:冤死的晁錯  .新浪[引用日期2014-08-10]
  • 46.    晁錯:爭議中的冤臣  .大河報[引用日期2014-08-09]
  • 47.    史記 袁盎晁錯列傳第四十一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2-12-21]
  • 48.    漢書·袁盎晁錯傳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4-08-08]
  • 49.    許政[2012]25號 許昌市人民政府關於增補晁錯墓為許昌市第三批文物保護單位的通知  .許昌市政府門户網[引用日期2014-08-09]
  • 50.    一個村莊的千年忠臣紀念  .新浪新聞[引用日期2014-08-10]
  • 51.    晁喜鋪村晁錯祠堂外的晁錯碑  .大河報[引用日期2014-08-09]
  • 52.    晁喜鋪村晁錯祠堂裏的晁錯塑像  .印象河南[引用日期2014-08-09]
  • 53.    方克立主編;盧育三,呂希晨,周德豐副主編.中國哲學大辭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4.第576頁
  • 54.    晁錯  .中國大百科全書[引用日期2023-09-07]
  • 55.    鋪張揚厲  .百度漢語[引用日期2024-03-02]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