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周灶

鎖定
周灶(?—前163年),西漢開國徹侯之一。秦二世二年(前208年),在碭縣加入劉邦軍,成為士卒。追隨劉邦擊滅秦朝,升任連敖。又隨同進入漢中郡,升長鈹都尉,攻打項羽有功。漢高祖六年(前201年),封為隆慮侯。漢高後八年(前180年),南越發兵攻長沙國邊邑,呂雉任命周灶為將軍攻打南越,恰逢夏日酷暑潮濕,士兵大多染上疫病,於是罷兵。漢文帝前元十四年(前166年),匈奴老上單于率十四萬騎兵入塞。周灶被任命為隴西將軍,跟從大將軍張相如進行抗擊,逐匈奴出塞而還。後元元年(前163年)去世,諡哀(《漢書》諡“克”)。 [3] 
全    名
周灶
別    名
隆慮侯灶 [7] 
諡    號
哀(另作“克”)
封    號
隆慮侯
所處時代
秦朝→西漢
逝世日期
公元前 163年

周灶人物生平

周灶建功封侯

周灶,早年以士卒的身份在碭縣跟從劉邦起兵,劉邦封漢王之後,周灶以連敖的職務隨同劉邦進入漢中郡就國。後來被任命為長鈹都尉攻打西楚霸王項羽,戰功足以封侯。漢高帝六年正月丁未日(前201年3月7日),周灶被劉邦正式授封為二十等爵中最高等的徹侯爵位,侯號為“隆慮侯”,在西漢開國功臣徹侯中排名第三十四位,其受領的食邑户數史料缺載。 [4]  [5] 

周灶攻打南越

漢高後呂雉執政時期,有關部門的官吏請求禁止南越在邊境市場上購買鐵器。趙佗説:“高帝立我為南越王,雙方互通使者和物資,如今高後聽信讒臣的意見,把蠻夷視為異類,斷絕我們所需要的器物的來源,這一定是長沙王吳右的主張,他想依靠中原的漢王朝,消滅南越,兼作南越王,自己建立功勞。”於是趙佗就擅加尊號,自稱南越武帝,出兵攻打長沙國的邊境城邑,擊敗了幾個縣才離去。漢高後七年(前181年)九月,呂雉派遣將軍隆慮侯周灶前去攻打趙佗。剛好遇上酷暑潮濕的氣候,士卒們都感染了嚴重的疫病,致使大軍無法越過陽山 [9]  。又過了一年多,呂雉病逝,漢軍就停止了進攻。 [6-8] 

周灶抵禦匈奴

漢文帝前元十四年(前166年)冬天,匈奴老上單于稽粥率領十四萬騎兵進入朝那塞、蕭關,殺死北地郡都尉孫卬,劫掠了很多百姓和牲畜,到達彭陽。匈奴出奇兵攻入並燒燬了回中宮,騎馬的斥候到達了雍地的甘泉宮。於是文帝任命中尉周舍衞將軍,郎中令張武車騎將軍,出動戰車一千輛,騎兵十萬名,屯駐長安附近防備敵人。又任命昌侯盧卿上郡將軍、甯侯魏遬為北地郡將軍、隆慮侯周灶為隴西郡將軍,漢文帝想要親征,被薄太后阻止,於是任命東陽侯張相如大將軍,成侯董赤前將軍,內史欒布擔任將軍,大規模出動戰車、騎兵去攻打匈奴。匈奴遁逃,漢軍追出邊塞也撤軍了。 [10-12] 

周灶壽終追諡

周灶領封隆慮侯爵位歷經了漢高祖時期七年,漢惠帝時期七年,漢高後時期八年,漢文帝時期十七年,累計侯爵在位三十九年,漢文帝后元元年(前163年),周灶去世,諡“哀”(《漢書》作“克”)。 [4]  [5] 

周灶人物評價

司馬遷尉佗之王,本由任囂。遭漢初定,列為諸侯。隆慮離濕疫,佗得以益驕。(《史記·南越列傳》) [20] 

周灶軼事典故

周灶通信趙佗

趙佗曾給將軍隆慮侯周灶寫信,請求尋找在老家真定的兄弟,並撤回駐紮在長沙國的兩位將軍。漢文帝繼位之後,按照趙佗信中的要求,撤回將軍博陽侯陳濞,又派人撫慰趙佗在真定的兄弟,並修繕趙佗先人的墳墓,對南越採取了多項懷柔政策。趙佗於是上書謝罪,向漢文帝稱臣,向漢朝納貢 [14]  [23] 

周灶考古文物

學者陳直在《史記新證》中考據:《小校經閣金文》卷十一、一百三頁,有隆慮家鐙文雲:“隆慮家連釘第六。”蓋為周灶,或其嗣侯所造。近長沙馬王堆三號墓所出地圖,有周都尉軍,當即周灶也。 [17] 
馬王堆漢墓出土《駐軍圖》 馬王堆漢墓出土《駐軍圖》

周灶史料記載

東漢班固·【漢書】:高後紀 [21] 高惠高後文功臣表 [1]  《匈奴傳上》 [22] 西南夷兩粵朝鮮傳 [23] 

周灶侯國世系

隆慮侯國,封地在漢初隆慮縣,地址在今河南省林縣。 [13] 
隆慮侯國世系
河內郡隆慮侯(前201年—前149年)
傳位
諡號
姓名
在位年數
在位時間
備註
一世
隆慮哀(克)侯
周灶
39年
前201年-前163年
食邑户數失載
二世
隆慮侯
周通
13年
前162年-前149年
周灶子
(以上內容參考資料 [4]  [5]  [15]  [16] 

周灶親屬成員

  • 兒子:周通,漢文帝后元二年(前162年),繼承侯爵,漢景帝中元元年(前149年),犯了罪,被處以完刑,罰作城旦侯國被廢除。
  • 孫子:人物失載。
  • 曾孫:人物失載。
  • 玄孫:名字失載,居住在陽陵,爵位為公乘,漢宣帝元康四年(前62年),詔復家
(以上內容參考資料 [4]  [5]  [15]  [16] 
參考資料
  • 1.    〔漢書〕◎ 卷十六·高惠高後文功臣表第四  .子夜星[引用日期2021-04-04]
  • 2.    史記·卷十八  十表 高祖功臣侯者年表(表一)  .子夜星[引用日期2021-04-04]
  • 3.    倉修良 主編.《史記辭典》:山東教育出版社,1991年6月第1版:第294頁
  • 4.    司馬遷·《史記·卷十八·高祖功臣侯者年表第六》:【國名】隆慮。【侯功】以卒從起碭,以連敖入漢,以長鈹都尉擊項羽,有功,侯。【高祖[十二]】[七]六年正月丁未,哀侯周灶元年。【孝惠[七]】[七]。【高後[八]】[八]。【孝文[二十三]】[十七][六]後二年,侯通元年。【孝景[十六]】[七]中元年,侯通有罪,國除。【侯第】三十四。
  • 5.    班昭·《漢書·卷十六·高惠高後文功臣表第四》:【號諡姓名】隆慮克侯周灶。【侯狀户數】以卒從起碭,以連敖入漢,以長鉟都尉擊項籍,侯。【始封】正月丁未封,三十九年薨。【位次】三十四。【子】孝文後二年,侯通嗣,十二年,孝景中元年,有罪,完為城旦。【孫】孫。【曾孫】曾孫。【玄孫】元康四年,灶玄孫陽陵公乘詔復家。
  • 6.    司馬遷·《史記·卷一百一十三·南越列傳第五十三》:高後時,有司請禁南越關市鐵器。佗曰:“高帝立我,通使物,今高後聽讒臣,別異蠻夷,隔絕器物,此必長沙王計也,欲倚中國,擊滅南越而並王之,自為功也。”於是佗乃自尊號為南越武帝,發兵攻長沙邊邑,敗數縣而去焉。高後遣將軍隆慮侯灶往擊之。會暑濕,士卒大疫,兵不能踰嶺。歲餘,高後崩,即罷兵。
  • 7.    班固·《漢書·卷三·高後紀第三》:秋九月,燕王建薨。南越侵盜長沙,遣隆慮侯灶將兵擊之。
  • 8.    司馬遷·《史記·卷二十二·漢興以來將相名臣年表第十》:五,隆慮侯為將軍,擊南越。
  • 9.    《三家注史記·南越列傳》:會暑濕,士卒大疫,兵不能踰嶺。〔【索隱】案:此嶺即陽山嶺。〕
  • 10.    司馬遷·《史記·卷二十二·漢興以來將相名臣年表第十》:成侯董赤、內史欒布、昌侯盧卿、隆慮侯灶、寧侯遬皆為將軍,東陽侯張相如為大將軍,皆擊匈奴。中尉周舍、郎中令張武皆為將軍,屯長安旁。
  • 11.    司馬遷·《史記·卷十·孝文本紀第十》:十四年冬,匈奴謀入邊為寇,攻朝那塞,殺北地都尉卬。上乃遣三將軍軍隴西、北地、上郡,中尉周舍為衞將軍,郎中令張武為車騎將軍,軍渭北,車千乘,騎卒十萬。帝親自勞軍,勒兵申教令,賜軍吏卒。帝欲自將擊匈奴,羣臣諫,皆不聽。皇太后固要帝,帝乃止。於是以東陽侯張相如為大將軍,成侯赤為內史,欒布為將軍,擊匈奴。匈奴遁走。
  • 12.    司馬遷·《史記·卷一百一十·匈奴列傳第五十》:漢孝文皇帝十四年,匈奴單于十四萬騎入朝那、蕭關,殺北地都尉卬,虜人民畜產甚多,遂至彭陽。使奇兵入燒回中宮,候騎至雍甘泉。於是文帝以中尉周舍、郎中令張武為將軍,發車千乘,騎十萬,軍長安旁以備胡寇。而拜昌侯盧卿為上郡將軍,甯侯魏遬為北地將軍,隆慮侯周灶為隴西將軍,東陽侯張相如為大將軍,成侯董赤為前將軍,大發車騎往擊胡。單于留塞內月餘乃去,漢逐出塞即還,不能有所殺。
  • 13.    馬孟龍.《西漢侯國地理》: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11月:第373頁
  • 14.    班固·《漢書·卷九十五·西南夷兩粵朝鮮傳第六十五》:文帝元年,初鎮撫天下,使告諸侯四夷從代來即位意,諭盛德焉。乃為佗親冢在真定置守邑,歲時奉祀。召其從昆弟,尊官厚賜寵之。詔丞相平舉可使粵者,平言陸賈先帝時使粵。上召賈為大中大夫,謁者一人為副使,賜佗書曰:“皇帝謹問南粵王,甚苦心勞意。朕,高皇帝側室之子,棄外奉北藩於代,道里遼遠,壅蔽樸愚,未嘗致書。高皇帝棄羣臣,孝惠皇帝即世,高後自臨事,不幸有疾,日進不衰,以故誖暴乎治。諸呂為變故亂法,不能獨制,乃取它姓子為孝惠皇帝嗣。賴宗廟之靈,功臣之力,誅之已畢。朕以王侯吏不釋之故,不得不立,今即位。乃者聞王遺將軍隆慮侯書,求親昆弟,請罷長沙兩將軍。朕以王書罷將軍博陽侯,親昆弟在真定者,已遣人存問。修治先人冢。前日聞王發兵於邊,為寇災不止。當其時長沙苦之,南郡尤甚,雖王之國,庸獨利乎!必多殺士卒,傷良將吏,寡人之妻,孤人之子,獨人父母,得一亡十,朕不忍為也。朕欲定地犬牙相入者,以問吏,吏曰‘高皇帝所以介長沙土也’,朕不得擅變焉。吏曰:‘得王之地不足以為大,得王之財不足以為富,服領以南,王自治之。’雖然,王之號為帝。兩帝並立,亡一乘之使以通其道,是爭也;爭而不讓,仁者不為也。願與王分棄前患,終今以來,通使如故。故使賈馳諭告王朕意,王亦受之,毋為寇災矣。上褚五十衣,中褚三十衣,下褚二十衣,遺王。願王聽樂娛憂,存問鄰國。”
  • 15.    中華書局編輯部.簡體字本《史記》.北京:中華書局,1999年:第761頁
  • 16.    中華書局編輯部.簡體字本《漢書》.北京:中華書局,1999年:第440頁
  • 17.    陳直.《史記新證》.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4月第1版:第42-43頁
  • 18.    史記●卷二十二●漢興以來將相名臣年表第十(表格)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4-05-25]
  • 19.    三家注史記●卷一百一十●匈奴列傳第五十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4-05-25]
  • 20.    三家注史記●卷一百一十三●南越列傳第五十三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4-05-25]
  • 21.    漢書●卷三●高後紀第三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4-05-25]
  • 22.    漢書●卷九十四上●匈奴傳第六十四上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4-05-25]
  • 23.    漢書●卷九十五●西南夷兩粵朝鮮傳第六十五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4-05-25]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