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馬王堆漢墓

(湖南省長沙市芙蓉區的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鎖定
馬王堆漢墓,位於湖南省長沙市芙蓉區東郊四千米處的瀏陽河旁的馬王堆街道,是西漢初期長沙國丞相、軑侯利蒼的家族墓地。 [1] 
馬王堆漢墓於1972~1974年先後進行3次考古發掘,墓葬的結構宏偉複雜,三座都是北側有墓道的長方形豎穴墓,槨室構築在墓坑底部,墓底和槨室周圍,都塞滿木炭和白膏泥,然後層層填土,夯實封固。 [2]  二號墓是漢初長沙丞相軑侯利蒼,一號墓是利蒼妻,三號墓是利蒼之子。 [1]  [3]  墓葬共計出土1具保存完好的女屍、棺槨、絲織品、帛書帛畫、漆器、中草藥等遺物3000餘件。馬王堆漢墓的發現,為研究漢代初期埋葬制度、手工業和科技的發展及長沙國的歷史、文化和社會生活等方面提供了重要資料。 [4-5] 
2013年5月3日,國家文物局將馬王堆漢墓列入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中。 [6-7]  2016年6月,馬王堆漢墓被評為世界十大古墓稀世珍寶之一。 [8]  2021年10月18日,馬王堆漢墓入選全國“百年百大考古發現”。 [36] 
中文名
馬王堆漢墓
所處年代
西漢
地理位置
湖南省長沙市芙蓉區東郊四千米處的瀏陽河旁的馬王堆街道
建築面積
5243.8 m²
保護級別
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批准單位
國務院
編    號
7-0631-2-115
開放時間
9:00—17:00(16:15停止入館)
門票價格
免費

馬王堆漢墓歷史沿革

馬王堆漢墓
馬王堆漢墓(7張)
馬王堆漢墓位於湖南省長沙市芙蓉區東郊四千米處的瀏陽河旁的馬王堆街道(1984年3月原東屯渡人民公社因境內有馬王堆漢墓而改名為馬王堆鄉),據地方誌記載為五代時期楚王馬殷家族的墓地,故名馬王堆。堆上東西又各突起土冢一個,其間相距20餘米,形似馬鞍,故也稱為馬鞍堆。 [3] 
馬王堆漢墓是西漢初期長沙國丞相、軑侯利蒼的家族墓地。三座漢墓中,二號墓是漢初長沙丞相軑侯利蒼,一號墓是利蒼妻,三號墓是利蒼之子。二號墓墓主軑侯利蒼約下葬於呂后二年(前186年),三號墓墓主利蒼之子下葬年代是西漢文帝前元十二年(前168年),一號墓墓主利蒼妻下葬年代可能還要略晚一些。 [1]  [3] 
1951年冬,考古學家在長沙進行考古調查,在長沙東郊五里牌發現了2個相連的土冢,根據考古資料判斷是漢代墓葬。
1952年,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和湖南文物管理委員會聯合調查馬王堆土冢,確認是大型的漢代墓葬羣。
1961年,湖南省政府將馬王堆土冢定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並樹立保護性標誌,但並沒有進行發掘。
1971年底,湖南省軍區366醫院決定在馬王堆的兩個小山坡建造地下醫院,施工中經常遇到塌方,並出現可燃氣體。接到消息的湖南省博物館的考古學家馬上意識到,這是一座古代墓葬。為了配合基建,考古工作者決定搶救性發掘,湖南省博物館將這座封土被防空洞擾動的漢墓命名為馬王堆一號墓,另一座封土下的被命名為馬王堆二號墓。 [9] 
1971年12月30日,湖南省考古專家向國務院提交報告,申請對馬王堆進行正式的發掘。
1972年1月14日,國務院發文批准同意對馬王堆漢墓進行正式的發掘。
1972年1月,湖南省博物館與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正式對馬王堆墓葬進行科學挖掘,勘測顯示出這個墓葬南北長20米,東西長17米,屬於大型的古代墓葬。同年1月16日發掘工作正式開始。同年4月28日結束。 [9] 
1973至1974年初,湖南省博物館與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發掘馬王堆漢墓二號、三號墓。 [4] 
馬王堆漢墓 馬王堆漢墓
1973年9月,國務院批文准許繼續發掘馬王堆二號墓和三號墓。
1973年11月18日~12月14日,馬王堆漢墓三號墓首先清理完畢,其中出土的大量帛書是此墓中最有價值的文物。墓中的三層棺都已開裂,覆蓋包裹屍體的衣衾嚴重腐朽,屍體僅存骨骸。 [2]  [10] 
1973年12月18日~1974年1月13日,馬王堆漢墓二號墓發掘結束。發掘結果表明,二號墓在唐代就已被盜,後又經多次盜掘,破壞極為嚴重,棺槨倒塌,大量文物被毀,墓主人的遺骸散亂不堪,僅發現3枚印章,上面分別刻有“長沙丞相”“軑侯之印”和“利蒼”字樣。 [10] 
馬王堆漢墓考古挖掘完成一、二號墓坑填塞,出土的女屍、素紗禪衣及一大批西漢器皿和錦帛書畫等都保存於湖南省博物館;三號墓坑經過整理加固,供人們參觀。 [3]  [2] 
馬王堆漢墓出土的黃褐色對鳥菱紋綺地“乘雲繡” 馬王堆漢墓出土的黃褐色對鳥菱紋綺地“乘雲繡” [37]
2022年4月24日,湖南省博物館消息,湖南省博物館首次對馬王堆漢墓出土未整理紡織品進行系統性清庫,清庫時在菱紋綺殘片裏發現了文字。“這是首次發現馬王堆漢墓出土的菱紋綺裏有織入的文字,是典型的篆隸,體現了漢初高超的紡織品織造技藝。” [37] 
2022年10月,湖南博物院專家研究發現,在馬王堆三號墓出土的菱紋綺裏有織入“安樂如意 長壽無極”的吉祥語句,是已出土絲織品中發現最早的成句文字,填補了相關研究領域的空白。 [38] 
2024年1月30日,入選湖南省第一批省級大遺址名單。 [41] 

馬王堆漢墓遺址特色

馬王堆漢墓墓葬形制

馬王堆漢墓
馬王堆漢墓(4張)
馬王堆漢墓的地面上,原有大小相仿的兩個土丘,東西並列,底徑各約40米,頂部圓平,高約16米。當地原是一片四、五米高的土丘,造墓時先在土丘上挖出墓坑的下半部,再用版築法夯築出墓坑的上半部和墓道,入葬後填土夯實,築起高大的墳丘。3座墓的墓坑,形式基本相同,都是北側有墓道的長方形豎穴墓。3座墓的墓底和槨室周圍,都塞滿木炭和白膏泥,然後層層填土,夯實封固。 [2] 
一號墓由封土、墓道、墓坑和墓室(即墓坑下部)四部分構成,形制為長方形土坑豎穴墓。方向正北。 [9] 
一號墓所在的土冢的封土,在挖掘前高20餘米,底徑50~60米,大部分為夯土,頂部為圓形平台,直徑約有20多米,大部分為人工堆砌,封土下側為自然形成的一座高約4~5米的小土堆。封土下為墓葬,挖掘自然土堆而成,形制為帶斜坡墓道的長方形土坑豎穴墓,方向為南北朝向。斜坡墓道位於墓坑北側正中,上寬下窄,最上端寬約3.1米,下端寬約2米。墓道的坡度根據靠近墓室一端大致判斷為36°,靠近墓室的一端距離墓穴底端高約3.5米,具體長度因沒有發掘而未知。
馬王堆漢墓墓室剖面圖 馬王堆漢墓墓室剖面圖
一號墓墓口南北長19.5米,東西寬17.8米,從墓口向下有四層台階,再下則是鬥形坑壁,直達墓底。第一層台階長16.8米,東西寬15.42米;第二層台階長14.64米,寬12.8米;第三層長12.54米,寬10.45米;第四層台階長10.34米,東西8.45米。每層台階高約為1米至1.5米,台階牆壁與每層夾角為105至108度,墓底長7.6米,寬6.7米,深16米,自墓頂至槨室深達20米。墓道盡頭幾乎到達木槨頂,以及木槨周圍先填木炭,再填白膏泥,填土用“五花土”夯築等做法。木炭厚0.4~0.5米,總重量約達5000千克,分佈在木炭層外的白膏泥,厚1~1.3米,粘性甚強,滲透性極低,對於密封起決定性作用。一號墓的白膏泥堆積既厚又勻,封固嚴密,使深埋地下10多米的槨室形成高標準的恆温、恆濕、缺氧、無菌環境,基本排除物理、化學、生物等因素對各種物質的損毀作用,故墓內的多層棺槨、墓主屍體及隨葬器物都完好地保存下來。 [11]  [12]  [2] 
二號墓位於一號墓的正西側,即馬王堆雙堆的另外一座。二號墓規模略小,墓坑較淺,墓壁只有3層台階。墓口距離一號墓墓口最近距離約為23米。墓坑為帶斜坡墓道的豎穴墓,南北朝向。封土堆上部為不規則橢圓形,南北長11.5米,東西寬8.95米。近底部3米處為長方形的墓室,長約7.25米,寬5.95米。因白膏泥堆積較薄,分佈不勻,密封程度不好,墓內的保存情況較差。
三號墓與一號墓共用同一個大封土堆,規模略小,墓坑較淺,墓壁只有3層台階。墓口上方的原屬於三號墓的封土堆僅剩餘2米多,為五花土。墓坑為帶墓道的長方形豎穴墓,方向為南北方向,深約17.7米。墓口南北長約16.3米,東西寬約15.45米。墓口以下有3層台階,每層內收1米左右,下方為鬥型坑壁,直達墓底。墓底長5.8米,寬5.05米。墓道位於墓坑北端中部,坡度為19°,靠近墓口一側建有兩座跪姿陶偶人,有殘損。墓底和槨室周圍填充有木炭,木炭上方有白膏泥。木炭厚15~30釐米。青色膏泥一般厚60~70釐米,個別地方薄至10釐米。膏泥層以上是夯築緊密的填土,土質為網紋紅土,上部較純,下部混合有青灰色的膏泥,總厚度6.1米。 [10]  [2] 

馬王堆漢墓棺槨結構

馬王堆漢墓棺槨
馬王堆漢墓棺槨(10張)
馬王堆漢墓一號墓和三號墓的棺槨都保存相當完整,結構大體一致,但規模有一定的差別。
一號墓葬具由槨室、四層套棺以及墊木所組成。棺槨放置在墓室底部正中,方向正北,裏外共六層(二層板,四層格板),連墊木,共用木板七十塊。槨室長6.72米,寬4.88米,高2.8米。本板系斧斤鑄鑿,平正方直,製作精工。七十塊木板約合成材52立方米,最大的木板(檸室東西二壁板)長4.84米,寬1.52米,厚26釐米,重約1500千克。棺槨結構嚴密,七十塊木板不用一塊金屬嵌釘。結合方法大致分為扣接,套榫與栓釘接合三種。槨室用厚重的松木大板構築,長6.73米,寬4.9米,高2.8米,下置墊木和兩層底板,再樹4塊壁板和4塊隔板,便形成居中的棺房和四周的邊箱,上部覆蓋頂板和兩層蓋板。4層套棺用梓屬木材製作,內壁均髹朱漆,外表則各不相同。外層的黑漆素棺體積最大,長2.95米,寬1.5米,高1.44米,未加其他裝飾。第2層為黑地彩繪棺,飾複雜多變的雲氣紋及形態各異的神怪和禽獸。第3層為朱地彩繪棺,飾龍、虎、朱雀和仙人等祥瑞圖案。第4層為直接殮屍的錦飾內棺,蓋棺後先橫加兩道帛束,再滿貼以鋪絨繡錦為邊飾的羽毛貼花錦。內棺中放置女屍1具,保存完好。 [11]  [12]  [2] 
一號墓黑地彩繪棺 一號墓黑地彩繪棺
二號墓室內部正中為槨室,槨室外填滿白膏泥和黃膏泥。由於經過盜掘,棺槨上層已經腐爛,無法辨別情況,僅底板保存完好,一共4層,可推斷其為一槨三棺或二槨二棺結構。
三號墓的棺槨保存完整,結構與一號墓大體相同,但規模較小。在槨室中央的棺室裏放三層棺,比一號墓少了一層。槨室的構築情形是:墓底橫放三根墊木,然後縱放兩層厚19釐米的底板,每層三塊。上層底板長5.09米,寬3.37米,下層底板略小。底板上豎立八塊厚19釐米左右的梓壁板,構成深1.15米的棺室和四個邊箱。棺室長2.61米,寬1.22米。南邊箱寬41釐米,北邊箱寬94釐米,長均為2.87米。東西兩邊箱的大小相同,均為寬62釐米,長2.63米。槨室上覆蓋頂板和兩層蓋板。頂板厚6~6.8釐米,中間為三塊長方形板。東西兩側各一塊長板,南側一塊梯形板,北側兩塊梯形板。北邊箱的中部偏東處,加有一個門框形木架,以支撐頂板。蓋板兩層,上層橫放四塊,下層橫放五塊,厚19.5~22釐米,並外加邊框。上框長5.60米,寬4.25米。下框略小。梓室之上覆蓋着一張整幅的竹蓆,略大於梓蓋板,面積約25平方米。緊密套合的三層木棺,外棺和中棺都是素棺,外髹深棕色漆,內髹朱漆。中棺兩側和底用一根整木雕鑿而成。外棺長2.57米,寬1.16米,高1.13米。中棺長2.34米,寬92釐米,高88釐米。內棺上加兩道帛束後,滿貼以起絨錦為邊飾的繡品,長2.14米,寬72釐米,高67釐米。出土時,三層棺都有裂縫,棺蓋封閉不嚴,保存情況較差。內棺有棺液約250公升,覆蓋和包裹屍體的衣服已腐朽。屍體也已腐爛,只剩散亂的骨架,經鑑定為男性,年齡三十多歲。 [2] 
馬王堆漢墓槨室 馬王堆漢墓槨室

馬王堆漢墓文物遺存

馬王堆漢墓綜述

馬王堆三座漢墓共出土珍貴文物3000多件,大多數保存完好。其中五百多件各種漆器,製作精緻,紋飾華麗,光澤如新。珍貴的是一號墓的大量絲織品,保護完好。品種眾多,有絹、綺、羅、紗、錦等。有一件素紗襌衣,該衣長1.28米,且有長袖,重量僅49克,織造技巧高超。出土的帛畫,為中國現存最早的描寫當時現實生活的大型作品。還有彩俑、樂器、兵器、印章、帛書等珍品。 [2] 
馬王堆一號漢墓的隨葬器物,集中放置於四個邊箱之中,其中包括紡織品、漆器、木俑、樂器、竹筒和其它竹木器,以及陶器、竹簡等,共計一千餘件。另外,在錦飾內棺的蓋板上,發現一幅彩繪吊畫、一件漆壁和三十三個桃枝小木俑,錦飾內棺和朱地彩繪格的夾縫中發現三個着絲麻衣的小木俑和一些絲織品殘片。 [9] 
馬王堆漢墓出土了大量的文物,保存較好的一號墓和三號墓,隨葬品都置於棺房周圍的4個邊箱之中,主要有印章、絲織品、帛畫、竹笥、漆器、木俑、樂器、竹木器和陶器,以及“遣策”竹簡,均達1000餘件。兩墓的錦飾內棺上都覆蓋彩繪帛畫。一號墓出土的歷兩千年不腐的女屍,三號墓出土的大量帛書文獻和兵器。

馬王堆漢墓棺槨

一號墓朱地彩繪棺 一號墓朱地彩繪棺
一號墓棺槨有4層,最裏面才是安放墓主人遺體的內棺,棺蓋上覆蓋着一塊“T”型的神秘帛畫,這幅長達兩米並且完好無損的巨幅帛畫是中國考古史上的首次發現。
一號墓4層套棺最外層是莊重的黑漆素棺,沒有絲毫裝飾;第二層是黑底彩繪漆棺,黑色的底子上用金黃色繪出複雜多變的雲氣紋,紋路間穿插着111個怪獸或者神仙,圖案想象力豐富,線條粗獷;第三層是朱底彩繪漆棺,紅色的底子上用綠色、褐色、黃色等各種顏色,描繪出許多代表祥瑞的圖案,一共畫了6條龍、3只虎、3只鹿、1只鳳和1個仙人,和外面的棺材相比,這個棺材顯得富麗堂皇;最裏層的內棺,棺身塗滿黑漆,外面用帛和繡錦裝飾。經過一個星期的清理,墓主人身上裹的20層衣物,有絲綢、麻織品,春夏秋冬的衣服才清理完畢。女屍經過防腐處理後,被送到湖南省醫學院。注射防腐劑時,女屍的軟組織隨時鼓起,以後逐漸擴散,和新鮮屍體相似。這不僅是世界考古史上的奇蹟,而且也是人類歷史上的奇蹟。 [12]  [9]  [11] 

馬王堆漢墓印章

一號墓:印章1件,陰文篆書“妾辛追”等3字,最後一字無法識別。 [11] 
二號墓:墓主的三顆印章分別為玉質私印一枚,上書陰體篆書“利蒼”二字;銅製明器官印二枚,分別用陰文篆體雕刻“長沙丞相”“軑侯之印”。 [13] 
馬王堆漢墓“利蒼”玉印 馬王堆漢墓“利蒼”玉印

馬王堆漢墓不腐女屍

馬王堆漢墓中的不腐女屍
馬王堆漢墓中的不腐女屍(2張)
一號墓出土一具保存完好、並未腐爛的女屍,即墓主人辛追夫人的屍體。時逾2100多年,形體完整,全身潤澤,部分關節可活動,血管清晰可見,軟結締組織尚有彈性,與新鮮屍體相似。它既不同於木乃伊,又不同於屍臘和泥炭鞣屍,是一具特殊類型的屍體,是防腐學上的奇蹟,為世界考古史上前所未見的不腐濕屍,此後將此類古屍命名為馬王堆屍。女屍經解剖後,軀體和內臟器官均陳列在一間特殊設計的地下室內(漢墓陳列館現設在湖南省博物館院內)。 [2] 
病理解剖時,在女屍腸道中發現的甜瓜籽揭示了辛追的真正死因——食用甜瓜引起多種併發症,最終導致的心絞痛,讓這位享盡榮華富貴的老婦人撒手人寰。
出土時,女屍身着絲綿袍和麻布單衣,足登青絲履,面蓋醬色錦帕,並且用絲帶將兩臂和兩腳繫縛起來。然後包裹20層絲、麻衣衾,捆紮9道組帶,又覆蓋兩件絲綿袍。女屍出土時,浸泡在約80升的無色透明棺液之中(出土不久變成棕黃色)。 [2] 

馬王堆漢墓陶器

一號墓:陶器,共51件,其中印紋硬陶的有22件大口罐,1件雙耳罐,1件瓿,其餘全部為泥質灰陶。按照器型區分,共有6件鼎(素面4件,彩繪2件),6個盒(素面4件,彩繪2件),4個素面壺,2件鍾,2件鈁,1件瓿,2件豆,1件鐎壺,2件燻爐,1件甑,1件釜,23件罐。 [11] 
二號墓:陶器,器型有鼎(根據殘片估計出約有9件)、盒、仿、匕、勺和燻爐等,大多殘破。 [13] 

馬王堆漢墓漆器

馬王堆漢墓漆器
馬王堆漢墓漆器(20張)
馬王堆漢墓出土的漆器共約500件。這是各地發現漢代漆器中數量最多、保存最好的一批。器類主要有鼎、匕、盒、壺、鈁、卮、耳杯、盤、奩、案、幾和屏風等。漆耳杯佔漆器總數的一半以上。漆器大部分是木胎,只有少數奩和卮是夾胎。裝飾花紋多為漆繪的紅、黑和灰綠等色。紋樣則以幾何紋為主,龍鳳紋和草紋為輔。不少漆器有“成市”戳記,説明是由成都官府作坊製造的。一號墓出土了大量陪葬用漆器,如杯、盤、化妝盒等,杯盤內底上寫有“君幸食”“君幸酒”字樣,還有註明器物容量的。外表光亮如新,可見漢初漆器製造工業水平較發達。 [2] 
一號墓:漆器,共有184件,以木竹胎和夾紵胎為主,器型主要有、鈁、鍾、盒、匕、卮、勺、耳杯、具杯席、投、石、案、匜、奩、幾、屏風等。 [11] 
二號墓:漆器,約200件,大多殘損,可分辨出的器型有耳杯(約100件)、盤(約70餘件)、奩、圓壺、器座和匕等。
三號墓:漆器,共有316件,鼎(共6件),盒,壺,鈁,盆,盤(共68件),巵,匕,勺,耳杯(共174件),耳杯盒,奩,匜,案,幾,屏風,箕等,大多為木胎,部分漆器上有字。 [13] 
馬王堆漢墓雲紋漆鼎 馬王堆漢墓雲紋漆鼎

馬王堆漢墓簡牘

馬王堆漢墓出土竹簡記載了1號和3號兩墓隨葬品的情況,是發現的同類竹簡中最完整的兩批。 [2] 
一號墓:竹簡,共計312枚,上面記載了2063個字。竹簡長27.6釐米,寬約0.7釐米,系用細竹劈開製成,黃褐色,背面竹皮多為綠色。從殘存的繩痕判斷,竹簡系書寫後再以細寐繩分上下兩道將竹簡順序組編成冊。 [9]  [11] 
三號墓:簡牘,共計610支,部分殘簡出土於封土之中,著作內容可分為醫術(200支)和遣策(410支)兩部分,內容均為逐件記錄隨葬物品的名稱、數量和各種物品的分類小計。 [13] 
馬王堆漢墓竹簡 馬王堆漢墓竹簡
“遣策”竹簡
一號墓“遣策”竹簡所列器物清單的大概順序是:用漆木製九鼎、七鼎和三鼎、二鼎盛放的各種羹,用竹笥盛放的肉食品(包括禽、蛋和魚類),用陶器盛放的醬和酒,用布囊盛放的糧食,以及漆木器具、梳妝用品、絲織衣物、樂器、扇、席和土質、木質的,但沒有提到屍體的衣衾和相當數量的木俑。簡文所載與墓內所出實物雖有一定的出入,但兩相符合者仍然較多,因而根據簡文便可確定某些器物的名稱。
三號墓所出“遣策”竹簡,除大部分內容與一號墓相同外,還記載有車騎、樂舞、童僕等侍從,包括所持儀仗、兵器和樂器等物,這些都能同出土的木俑及棺房兩壁的帛畫大體對照起來。 [2]  [13] 

馬王堆漢墓絲織品

馬王堆漢墓絲織品
馬王堆漢墓絲織品(8張)
馬王堆漢墓出土的各種絲織品和衣物,年代早,數量大,品種多,保存好,極大地豐富了中國古代紡織技術的史料。一號墓邊箱出土的織物,大部分放在幾個竹笥之中,除15件相當完整的單、夾綿袍及裙、襪、手套、香囊和巾、袱外,還有46卷單幅的絹、紗、綺、羅、錦和繡品,都以荻莖為骨幹卷扎整齊,以象徵成匹的繒帛。三號墓出土的絲織品和衣物,大部分已殘破不成形,品種與一號墓大致相同,但錦的花色較多。最能反映漢代紡織技術發展狀況的是素紗和絨圈錦。薄如蟬翼的素紗單衣,重不到1兩,是當時繅紡技術發展程度的標誌。用作衣物緣飾的絨圈錦,紋樣具立體效果,需要雙經軸機構的複雜提花機制織,其發現證明絨類織物是中國最早發明創造的,從而否定了過去誤認為唐代以後才有或從國外傳入的説法。而印花敷彩紗的發現,是中國首次發現的古代印花絲織品實物,表明當時在印染工藝方面達到了很高的水平。保存較好的麻布,發現於一號墓的屍體包裹之中,系用苧麻或大麻織成,仍具相當的韌性。 [2] 
2022年10月29日消息,在馬王堆三號墓出土的菱紋綺裏有織入“安樂如意 長壽無極”的吉祥語句,是目前已出土絲織品中發現最早的成句文字。 [39] 
對鳥菱紋綺地“乘雲繡” 對鳥菱紋綺地“乘雲繡”
一號墓:絲織品,其中有可見諸於史料記載的大部分品種,有絹、羅沙、錦、繡、綺等,顏色有茶褐、絳紅、灰、紅、黃棕、棕、淺黃、青、綠、白等,花紋有織、繡、繪等。服飾類有卷裙、素紗禪衣、素絹絲綿袍、羅絲綿袍、繡花絲綿袍、素緣繡花袍等。另外還有竽律衣 [14]  和T型帛畫。 [11] 
三號墓:紡織品的種類與一號墓所出大致相同。計有絹、羅、紗、錦和繡等。其中以錦最為突出,起絨錦的數量很多,其他錦的花紋也較複雜,如豹紋錦、幾何紋錦、對鳥紋錦等,這些錦是一號墓沒有發現的。保存較好尚能識別的物品有錦枕、香囊和絲履等。另有成幅的絲織品15卷左右。北邊箱出土的粉彩長方漆中,盛放了一頂保存完整的漆細紗帽,編織精工,通高27釐米,寬約15.5釐米。 [13] 
馬王堆漢墓硃紅菱紋羅絲綿袍 馬王堆漢墓硃紅菱紋羅絲綿袍

馬王堆漢墓帛畫

一號墓和三號墓內棺上的彩繪帛畫,保存完整,色彩鮮豔。兩幅帛畫的構圖基本一致,全長2米許,均作“T”字形,下垂的四角有穗,頂端繫帶以供張舉,應是當時葬儀中必備的旌幡。畫面上段繪日、月、升龍和蛇身神人等圖形,象徵着天上境界;下段繪交龍穿璧圖案,以及墓主出行、宴饗等場面。整個主題思想是“引魂昇天”。兩墓帛畫的主要差別在於墓主形象,一號墓為女性,三號墓為男性。三號墓棺房懸掛的帛畫,西壁保存較好,長2.12米,寬0.94米,繪車馬儀仗圖像,畫面尚存一百多人像、幾百匹馬和數十輛車;東壁的帛畫殘破嚴重,所繪似為墓主生活場面。 [2] 
一號墓馬王堆一號漢墓T型帛畫創作時間均為漢文帝(前202~前157年)時期,是發現的漢代最早的獨幅繪畫作品。用單層的細絹作地,絹地現呈棕色。畫面呈T形,上寬下窄,通長2.05米,頂端寬92釐米,末端寬47.7釐米。頂部裹有一根竹竿,並系以棕色的絲帶,以便張舉懸掛。中部和下部的兩個下角,均綴有青色細麻線織成的筒狀絛帶,長均為20釐米餘。畫面上中下三部分分別表現了天上、人間與地下的場景,體現了當地的傳統習俗。 [11]  [9] 
三號墓帛畫分4幅,一副為T字形,通長2.33米,上部寬1.41米,下部寬0.50米,內容與一號墓出土的帛畫答題類似;一副為長方形,長2.12米,寬0.94米,所畫內容為車馬儀仗場面;另兩幅有所破損,其中一副已經破損到無法辨別原畫主題是什麼,另一幅有所破損,但尚可看清所畫內容。 [13] 
馬王堆漢墓帛畫

馬王堆漢墓帛書和醫簡

馬王堆漢墓帛書
馬王堆漢墓帛書(5張)
1973年12月,馬王堆漢墓三號墓發現了大批帛書和兩卷醫簡,均出自三號墓東邊箱的長方形漆盒中。帛書大部分寫在寬48釐米的整幅帛上,摺疊成長方形;少部分書寫在寬24釐米的半幅帛上,用木條將其捲起。出土時都已嚴重破損,經整理,知共有28件,12餘萬字。其中除《周易》《老子》《戰國縱橫家書》有今本傳世外,絕大多數是古佚書,內容涉及思想、軍事、天文、醫學、地理等各領域,此外還有兩幅古地圖。 [2] 
根據書中字體、避諱、紀年以及墓葬年代(前168年)考訂,帛書大體分作兩類。抄寫時間較早的一類在秦漢之際所寫,理由是字體近篆書,又不避漢高祖劉邦諱;抄寫時間較晚的一類為漢初至漢文帝初年所寫,理由是字體為隸書,諱“邦”為“國”,但不避漢惠帝劉盈和漢文帝劉恆諱。帛書中的一部分用硃砂畫有行格,留有天地頭(指書頁上下兩端的空白處,上邊的叫天頭,下邊的叫地頭),各篇前後留有相當於“贅簡”的空白等,與出土的漢代竹簡形制基本一致。
帛書《老子》乙本 帛書《老子》乙本
帛書包括《易》《老子》《戰國縱橫家書》《養生方》等漢初學術與方術文獻,其中《易》與《老子》都與今本有較大的區別,被認為是這些書正式定本之前流行的傳抄版本之一,大量的方術文獻有助於瞭解漢初的占卜、星相、醫術房中術等內容。
《老子》甲本和卷後4篇佚書合抄為一個長卷,字體近篆體,共465行,每行約30字;《老子》乙本和卷前篇佚書合抄在一幅整帛上,以隸書書寫,共252行,每行0字~70餘字不等,抄寫時代晚於甲本。種寫本都是《德經》在前,《道經》在後,次序與通行本相反。通行本分作81章,帛書《老子》乙本不分章,甲本某些段落前有圓點標誌,章次均與通行本有不同之處,如通行本第4章在第22章之前,第41章在第40章之前,第80章、第81章在第67章之前等。經學者反覆研究,認為此甲本、乙本《老子》帛書順序較通行本更為合理。《老子》甲本卷後佚書沒有篇題,學者們按內容將其分為4個部分,並定名為《五行》《九主》《明君》《德聖》。《老子》乙本卷前4篇佚書原來就有篇,題為《經法》《十六經》《稱》《道原》,前2篇又包括若干小的篇章,主要是講刑名和陰陽刑德之説。有人認為乙本中的這4篇佚書就是《漢書·藝文志》中久已失傳的《黃帝四經》,因漢文帝時崇尚黃老之學,所以把《黃帝四經》和《老子》合抄為一卷。又因《十六經》中記載了關於黃帝的神話以及他的大臣力黑(即力牧)、閹冉、果童、太山稽等人的事蹟和相互對答之詞,於是部分學者認為它可能與《漢書·藝文志》著錄的《黃帝君臣》10篇或列入兵陰陽類的《力牧》15篇有關。帛書《周易》由《經》(即64卦)和6篇傳(《二三子問》《繫辭》《易之義》《要》《繆和》《昭力》)組成,其卦辭、爻辭與今本大體相同,但是64卦的次序則大相徑庭,帛書64卦的排列次序更為簡單原始。
帛書史書類有《春秋事語》和《戰國縱橫家書》。《春秋事語》全書16章,約3000字,所載史事除第二章中的燕晉戰爭未見於史籍,其他史事均可按史籍核定年代,部分內容可以和《春秋》三傳、《國語》等古籍相參引。從其行文風格看,記事簡約,其中多有當事人的談話和後人評説,保存了許多未見於世的史料。《戰國縱橫家書》分為27章,共11200餘字,其中第十一章見於《史記》和《戰國策》,是珍貴的關於戰國後期的歷史資料。
帛書《五十二病方》 帛書《五十二病方》
帛書醫書類共有10種,均無篇題。整理者按其內容分別命名為《足臂十一脈灸經》《陰陽十一脈灸經》甲本、《陰陽十一脈灸經》乙本、《脈法》《陰陽脈死候》《五十二病方》《卻穀食氣》《導引圖》《養生方》《雜療方》《胎產書》。帛書醫書反映了中國古代的醫學成就,是不可多得的珍稀古籍。例如其中的《五十二病方》比《黃帝內經》成書年代還要早,書中記載了52種疾病,提到了100多種疾病的名稱,載藥方280多個,所用藥物240多種,是中國最早的方劑,也成為一份珍貴的醫學遺產。
帛書術數類亦無篇題,整理者按其內容命名為《隸書陰陽五行》《五星佔》《天文氣象雜佔》(圖文並茂)、《式法》《出行佔》《木人佔》《相馬經》等,皆為久已失傳的古書。這批珍稀古籍對於研究中國古代哲學、術數、自然科學等具有重要的價值,如《天文氣象雜佔》中記載的彗星現象比西方早了1000年。
帛書兵書類有甲、乙、丙3種《刑德》。帛書中還整理出帛圖,有《導引圖》《街坊圖》《駐軍圖》《喪服圖》《太一將行圖》《天文氣象雜佔圖》等。帛圖之中還發現了幾幅地圖,研究者將其中3幅地圖分別命名為《長沙南部地形圖》《駐軍圖》《城邑和園寢圖》,是世界上現存最早、具有一定科學水準的大比例實用彩色地圖。
醫書簡兩卷200支,一卷內容與《黃帝內經》相似,講的是養生之道,另一卷則為房中術,其中《養生方》《合陰陽方》《十問》《天下至道談》等,涉及到性保健和優生學、養生學。如《十問》第八問中,禹問師葵治神氣之道,因禹治天下操勞傷神,失去性功能,因而“家大亂”。得師葵治神氣之道後,性功能恢復,從而“安後姚,家乃復寧”,説明研求房中之道,可以和睦夫婦關係,增進健康。《天下至道談》中“七損”“八益”之説,是對中國房室養生學理論的重大貢獻,該理論對於房中養生保健來説,現代仍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馬王堆古墓出土簡帛目錄
《周易》《喪服圖》《春秋事語》《戰國縱橫家書》。
諸子
老子》甲本(附佚書3篇)、《老子》乙本、《九主圖》《皇帝書》。
兵書
《刑德》甲、乙、丙3種。
數術
《篆書陰陽五行》《隸書陰陽五行》《五星佔》《天文氣象雜佔》《出行佔》《木人佔》《符籙》《神圖》《築城圖》《園寢圖》《相馬經》。
方術
《五十二病方》(附佚書4篇)、《胎產圖》《養生圖》《雜療方》《導引圖》(附佚書2篇)。
地圖
《長沙國南部地形圖》《駐軍圖》《城邑圖》。
注:以上表格和帛書的來源 [15-23] 

馬王堆漢墓樂器

馬王堆漢墓樂器
馬王堆漢墓樂器(5張)
一號墓:樂器,共有1具二十五絃瑟,是發現的唯一完整的西漢初期瑟,也是中國出土的所屬時間最早也是最完整的絃樂器,1具二十二管竽和1套竽律。 [9]  [11] 
三號墓樂器,1件土瑟,12支一套的竽律管,1件七絃琴,1件六孔簫,笛2件;木編鐘1件,木編磬1件。琴和簫都是首次發現的西漢樂器。 [13]  [2] 

馬王堆漢墓兵器

三號墓:兵器,共計38件,其中有弓4件、弩2件、矢和矢箙(共計24支,68.5釐米的12支,其餘為82.4釐米)、兵器架1件、木劍3柄、戈1件、矛1件等。 [13] 
馬王堆漢墓錐畫漆弩機 馬王堆漢墓錐畫漆弩機

馬王堆漢墓竹木器

一號墓:竹木器,共有40只竹簍,1疊竹夾,1把長柄大扇,1把短柄小扇,2件竹燻罩(一大一小),1件木杖,32件木璧,13件木犀角,8件木象牙,1件竹串,1件竹筷子,2把木梳,2把篦,2條竹蓆,4條草蓆;具杯盒。 [11]  [24] 
三號墓:紀年木牘,長方形薄木板,縱向從右至左墨書秦隸風格文字:“十二年,二月乙巳朔戊辰,家丞奮移主藏(葬)郎中,移藏(葬)物一編,書到先質,具奏主藏(葬)君”。經考證,“十二年二月乙巳朔戊辰”是漢文帝十二年(前168年)二月二十四日,木牘記載了馬王堆三號墓下葬的確切時間,是推斷三號墓年代的主要依據。 [25] 
馬王堆漢墓竹木器 馬王堆漢墓竹木器

馬王堆漢墓植物樣本

一號墓:大量植物樣本或標本,其中包括稻、小麥、大麥、黍、粟、大豆、赤豆等穀物和豆類,以及甜瓜、棗、梨、梅、楊梅等水果,葵、芥菜、姜、藕等菜類,茅香、高良薑、桂皮、花椒、辛夷、藁本、姜、杜衡、佩蘭等中藥材,此外還有少量大麻。 [9] 

馬王堆漢墓動物標本

一號墓:大量動物標本,共計24種,其中包括華南兔、家犬、豬、梅花鹿、黃牛和綿羊等6種獸類,分屬於5科3目;雁、鴛鴦、鴨、竹雞、家雞、環頸雉、鶴、斑鳩、火斑鳩、鴞、喜鵲和麻雀等12種鳥類,分屬於7科6目;有鯉、鯽、刺鯿、銀鯝、鱤魚和鱖魚等6種魚類,分屬於2科2目。 [9] 

馬王堆漢墓金屬品

一號墓:金屬品,僅出土了1件銅鏡和16件錫鈴形器。銅鏡放在圓盒中,有紅絹鏡套。弦紐,地紋為粗渦紋,主紋為婚璃紋。直徑19.3釐米。 [11] 

馬王堆漢墓木俑

馬王堆漢墓木俑
馬王堆漢墓木俑(5張)
一號墓:木俑,共計162個,分大型和小型兩種。其中戴冠男俑2件,着衣女侍俑10件,着衣歌舞俑8件,各類彩繪立俑101件。 [9]  [11] 
三號墓:木俑,共計104件,其中有着衣歌舞俑和樂俑共計17件,着衣侍俑8件,雕衣俑4件,彩繪俑73件。 [13]  [2] 

馬王堆漢墓竹笥

一號墓:竹笥,共計33個。 [9] 
三號墓:竹笥,共計50個,出土時已嚴重腐朽,其中38件當中盛有被做成食物的動物遺骸、水果、穀物等,2件盛有中草藥,剩下8件盛有絲織品(絲織品大多已殘或朽)。 [13]  [2] 
馬王堆漢墓“熬兔笥”竹笥 馬王堆漢墓“熬兔笥”竹笥

馬王堆漢墓博具

三號墓:博具,共計1套,保存狀況與史料記載基本相同。 [13] 
馬王堆漢墓博具 馬王堆漢墓博具

馬王堆漢墓其他

馬王堆漢墓“軑侯家丞”封泥 馬王堆漢墓“軑侯家丞”封泥
一號墓:泥“半兩”和泥“郢稱”,用麻繩串穿,堆放在一起。 [9]  [11] 
二號墓:其餘還有部分殘品,包括一件小銅鼎、泥金餅、泥金丸等,以及部分武器。
三號墓:刷子2件,銅鏡2件,角鏡1件,角梳2件,角篦2件,木梳2件,木篦2件,環首鐵削1件,三角形紋陶燻爐2件。 [13] 

馬王堆漢墓歷史文化

馬王堆漢墓名字由來

馬王堆漢墓位於長沙市東部地區原馬王堆鄉,距市中心約4千米。這裏地勢平坦,地面有土冢兩個,它們大小相仿,平地兀起,中間相連,形狀頗似馬鞍。相傳這裏是五代時楚王馬殷的墓地,故名王堆。 [2]  [9]  [3] 

馬王堆漢墓傳説軼事

馬王堆漢墓出土文物
馬王堆漢墓出土文物(6張)
軑侯,《史記》《漢書》均有記載。《史記·惠景間侯者年表》:軑國,漢惠帝二年四月庚子封長沙相利倉為侯,七百户:高後三年為侯稀元年:孝文十六年為候彭祖元年;元封元年侯秩為東海太守,行過不請,擅發卒兵為衞,當斬,會赦,國除。《漢書·高惠高後文功臣表》:軼候黎朱蒼,以長沙相侯,七百户,惠帝二年四月庚子封,八年薨;高後三年,子孝侯稀嗣,二十一年薨;孝文十六年,孫侯彭祖嗣,二十四年薨;曾孫侯扶嗣,元封元年,坐為東海太守行過擅發卒為衞,當斬,會赦,免。《史記》與《漢書》所記內容基本相同,只是第一代軑侯名字有別,分別為“利倉”和“黎朱蒼”。馬王堆二號墓出土的“利蒼”印章,與《史記》相互佐證,當“倉”與“蒼”可以通用,證明二號墓墓主確實是第一代軑侯、長沙異姓諸侯國丞相利蒼。 [11] 

馬王堆漢墓活動建設

2014年3月28日,由湖南省博物館、長沙大河西先導區規劃展示館聯合打造的《馬王堆漢墓文物精品展》在長沙開幕,包括“素紗禪衣”“T形帛畫”在內的50多件(套)馬王堆漢墓文物精品再次面世。 [26] 

馬王堆漢墓出版書籍

時間
作品
1973年
1992年
出版《馬王堆漢墓文物》 [1] 
2014年
對馬王堆中出土的文獻類文物研究書籍《長沙馬王堆漢墓簡帛集成》正式出版 [27] 

馬王堆漢墓研究價值

馬王堆漢墓墓葬歸屬

馬王堆漢墓利蒼印
馬王堆漢墓利蒼印(3張)
據《史記》和《漢書》記載,長沙相利倉於漢惠帝二年(前193年)卒。二號墓發現“長沙丞相”“軑侯之印”和“利倉”3顆印章,表明該墓的墓主即第一代軑侯利倉本人。一號墓發現年約50歲左右的女性屍體,墓內又出“妾辛追”名章,墓主應是利倉的妻子。三號墓墓主遺骸屬30多歲的男性,可能是利倉兒子的墓葬。三號墓出土的一件木牘,有“十二年十二月乙巳朔戊辰”等字樣,標誌着該墓的下葬年代為漢文帝十二年(前168年)。一號墓分別打破二號墓和三號墓,則其年代應再晚些。三座墓葬的時間相距約20多年。
馬王堆漢墓的發掘,為研究西漢初期手工業和科學技術的發展,以及當時的歷史、文化和社會生活等方面,提供了極為重要的實物資料,對中國的歷史和科學研究均有巨大價值,其出土文物異常珍貴。 [2] 

馬王堆漢墓文物價值

馬王堆漢墓雲紋漆紡 馬王堆漢墓雲紋漆紡
馬王堆三座漢墓共出土珍貴文物3000多件,大多數保存完好。 [9] 
女屍
一號墓棺內出土了一具保存2100多年的完整女屍(利蒼的妻子辛追),屍體長154釐米,外形完整,全身潤澤柔軟,部分毛髮尚存,部分關節可以彎動,許多軟組織比較豐滿,柔潤而有彈性。古屍內臟器官保持了完整的外形,相對位置基本正常。這是世界上已發現的保存時間最長的一具濕屍
臨牀醫學檢驗表明,不腐女屍生前患有冠心病、多發性膽石症,以及全身性動脈粥樣硬化症、血吸蟲病等多種病變,為研究屍體的保存以及古組織學、古病理學、古代疾病史和中國醫學發展史,提供了重要的科學資料。 [2] 
帛書
帛書的字體接近於漢隸,而別具一格,被書界稱為“馬王堆體”。
三號墓出土的帛書,大部分都是失傳的佚書。其中發現的甲、乙本《老子》,為最古的版本;發現的《五星佔》,是中國最古老的天文書;發現的《五十二病方》,是中國發現的最古老醫書,比《黃帝內經》(成書於春秋戰國時代)可能還要早,補充了《內經》以前的醫學內容;史書類有《春秋事語》和《戰國縱橫家書》,從其行文風格看,記事簡約,其中多有當事人的談話和後人評説,保存了許多未見於世的史料,是珍貴的關於戰國後期的歷史資料。 [23]  [2] 
地形圖
馬王堆漢墓紀年木牘 馬王堆漢墓紀年木牘
二號漢墓出土的地形圖是發現最早、編制最準確的軍事地圖。圖中方位上南下北,與今地圖相反。主區包括長沙國南部八縣,即今湘江上游第一大支流瀟水流域、南嶺、九嶷山及其附近地區,圖中水系與現代地圖大體相同;地圖對所繪內容的分類分級、符號設計、主區詳鄰區略等較為科學的製圖原則,仍在沿用。 [28] 
紀年木牘
三號墓:紀年木牘,長方形薄木板,縱向從右至左墨書秦隸風格文字:“十二年,二月乙巳朔戊辰,家丞奮移主藏(葬)郎中,移藏(葬)物一編,書到先質,具奏主藏(葬)君”。經考證,“十二年二月乙巳朔戊辰”是漢文帝十二年(前168年)二月二十四日,木牘記載了馬王堆三號墓下葬的確切時間,是推斷三號墓年代的主要依據。 [25] 
絲織品
三號墓出土的絲織品和衣物反映漢代紡織技術發展狀況的是素紗和絨圈錦。薄如蟬翼的紗單衣,重不到1兩,是當時繅紡技術發展程度的標誌。用作衣物緣飾的絨圈錦,紋樣具立體效果,需要雙經軸機構的複雜提花機制織,其發現證明絨類織物是中國最早發明創造的,從而否定了過去誤認為唐代以後才有或從國外傳入的説法。 [2] 
樂器
一號墓出土有二十五絃瑟,是唯一完整的西漢初期瑟,三號墓除出土瑟、竽外,又有七絃琴和六孔簫,這些都是首次發現的西漢實物。12支一套的竽律管,分別標明漢初的律名,為探討中國早期律制增添了物證。 [2] 
馬王堆漢墓十二音律管及繡花袋 馬王堆漢墓十二音律管及繡花袋

馬王堆漢墓文物保護

馬王堆漢墓
馬王堆漢墓(4張)
1956年,馬王堆兩土冢列為湖南省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加以保護。 [9] 
1983年10月底,收藏於湖南省博物館的部分文物及複製品被盜,其中包括部分馬王堆漢墓的出土文物素紗襌衣。此後這批文物被警方悉數追回,相關疑犯也被捉拿歸案。
關於辛追夫人屍體如何不腐的討論自從馬王堆發掘之後就一直在進行,有人認為是事先在內棺當中注入的液體所致,也有説法認為是棺槨內存在的特殊氣體所致。由於當時的保存方式所限,辛追夫人的屍體被解剖後保存,但此後出現了較為嚴重的脱鈣現象,經搶救保護後方脱險。 [29] 
2009年,馬王堆漢墓考古發掘被長沙市文物局列為“近年來長沙十大考古發現”。 [30] 
湖南省博物館 湖南省博物館
2012年,馬王堆漢墓封土被盜取破壞,加之雨水沖刷,導致墓頂原本的水泥板邊緣出現塌陷,漢墓管理機構加強該地區的保安巡邏,盜土現象得以遏制。 [31] 
2013年5月3日,國家文物局將馬王堆漢墓列入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中。 [6-7] 
2015年,湖南省將以湖南省博物館為主建立以科研文獻查閲為主要目的的馬王堆漢墓研究數據中心。 [32] 
2016年6月,馬王堆漢墓被評為世界十大古墓稀世珍寶之一。 [8] 
2017年11月29日,馬王堆漢墓文物所存放的湖南省博物館新館正式對外開放。 [33] 
2021年7月11日,結合專家評審和網絡投票,馬王堆漢墓被列為湖南省十大考古發現名單。 [35] 
2021年10月,馬王堆漢墓入選“百年百大考古發現”名單。 [36] 

馬王堆漢墓旅遊信息

馬王堆漢墓地理位置

馬王堆漢墓位於湖南省長沙市芙蓉區東郊四千米處的瀏陽河旁的馬王堆街道。 [1] 

馬王堆漢墓門票信息

免費。

馬王堆漢墓開放時間

參觀時間為週二至週日的9:00~17:00(16:30停止入館);每週一(國家法定節假日除外)及農曆除夕全天閉館。 [34] 

馬王堆漢墓旅遊佳季

秋季是最佳旅遊時間。盛夏氣温較高,其餘三季均適宜旅遊。

馬王堆漢墓交通線路

1、乘長沙市公交112路、204路、501路到馬王堆醫院南下。
2、乘長沙市公交19路、142路、147路、501路、705路到田家炳中學下,再往東400米即到。
3、汽車西站出發
方法1:乘坐長沙市公交66路到商貿城下,再沿商貿路往北500米即到。
方法2:乘長沙市公交12路、地鐵2號線到長沙火車站下,再乘112路到馬王堆醫院南即到。
4、汽車東站
乘長沙市公交坐501路、204路到馬王堆醫院南即到。
5、汽車北站
乘長沙市公交801路到省教育廳下,再步行161米至長沙晚報公交站後再乘501路到馬王堆醫院南下。
6、汽車南站
乘長沙市公交16路到唐湘電器市場下,再乘810路到馬王堆醫院站下,再步行253米即到。乘長株潭城際鐵路到長沙火車站下,再乘112路到馬王堆醫院南即到。
6、搭乘長沙地鐵5號線馬王堆站,步行約750米到馬王堆漢墓。

馬王堆漢墓相關新聞

作為湖南的文化名片,長沙馬王堆漢墓每年都吸引大量遊客到湖南博物院參觀。2023年1月,關閉約3年的馬王堆漢墓墓坑遺址重新開放,熱愛歷史文化的人們聞風而動,紛紛前往。 [40]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