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張相如

鎖定
張相如(前229—前165) [1]  ,漢初名將,西漢開國功臣,跟隨漢高祖劉邦南征北戰,屢立戰功,在平定陳豨叛亂立下赫赫之功。高祖十一年癸巳封東陽侯,漢文帝時為大將軍率軍擊破匈奴,文帝十五年逝世。
本    名
張相如
所處時代
西漢
民族族羣
漢人
逝世日期
漢文帝十五年
主要成就
建立大漢,擊破匈奴

目錄

張相如生平

楚幽王三年(前235年),秦魏伐楚。九年(前229年),秦滅韓。同年,張相如出生。
幽王十年(前228年)十月,楚幽王卒,同母弟猶代立,是為哀王。哀王繼位僅兩月餘,便被殺害,其庶兄負芻立為王。負芻二年(前226年),秦使將軍伐楚,大破楚軍,亡十餘城。四年(前224年),秦將王翦破楚軍於蘄(今安徽宿州市東南),而殺楚將軍項燕。五年(前223年),秦將王翦、蒙武破楚國,俘虜楚王負芻,楚滅。此年,張相如年僅7歲。
接着,秦先後滅了趙國、燕國、齊國,公元前221年,秦統一六國,建立秦朝,秦王嬴政是為“始皇帝”。接着,秦始皇推行“郡縣制”,設置東陽、盱眙等為縣;實行“書同文,車同軌,度量衡”,加強了集權統治;對外北擊匈奴,南征百越;強徵民力,建秦皇陵,修阿房宮,築萬里長城。百姓無不怨聲載道。
秦二世元年(前209年)七月,陳勝吳廣於大澤鄉舉起義旗,反抗暴秦。前楚大將項燕之子項梁,與侄子項羽在江東吳地,殺會稽(今蘇州)郡守,揭竿而起。九月,東陽少年殺縣令,擁戴陳嬰為首領,舉義反秦。21歲的張相如正值青春年少,便懷着一股熱情,投身起義,加入蒼頭軍,成為陳嬰屬下的一員部將。他衝鋒陷陣,攻擊秦軍,屢屢立功,東陽義軍迅速擴大到二萬人之眾。項梁渡江北上西進,到達東陽,陳嬰聽從母言,以屬部歸順項梁,各路義軍會師盱眙,人眾十萬,聲勢浩大。
范增言項梁曰:“秦滅六國,楚最無罪。楚雖三户,亡秦必楚。立楚室之後,方為民所望也!”項梁納之,遂令陳嬰率部尋訪,在西南山區尋得為人牧羊的楚懷王孫熊心,立為楚懷王,建都於盱眙。陳嬰為楚上柱國,擔任保衞都城之責。張相如作為陳嬰的得力部將,成為楚懷王的御前侍衞將軍。楚都北遷彭城(今徐州),以共敖為柱國。張相如又隨陳嬰奔赴疆場,抗擊秦軍。
後來,劉、項分道揚鑣,楚漢連年征戰。義帝被弒後,張相如又隨陳嬰一起歸漢,在楚漢相爭中,再立功勳。秦滅後五年(前202年),項羽戰死,劉邦稱帝,於次年記為“漢高祖六年(前201年)”,便開始大肆分封諸侯。陳嬰受封為“堂邑侯”,封地堂邑(今江蘇六合),食一千八百户。張相如亦因功績,拜為“中大夫”,成為朝廷掌管議論的官員,出入入朝堂之上。
當時,北方的匈奴時常侵擾邊境,漢高祖便將一些戰功顯赫的將軍派往北疆鎮守。受封為列侯陳豨,作為趙國的相國,派將監趙國(今邯鄲)、代國(今山西北部、河北省西北部)的邊防駐軍,兩地的邊兵皆屬陳豨管轄。此時,張相如也以中大夫的官職,被派遣到河間(今河北滄州河間市)鎮守。
高祖七年(前200年)冬,加封為代相的陳豨進京覲見劉邦。因其過去是韓信的部將,故也去拜見了韓信,引起劉邦的懷疑。劉邦派人追查,並指責其有謀反之心。十年(前197年)七月,劉邦召陳豨進京,陳豨害怕,便以病重為由推託,使得劉邦更加深信其謀反。逼迫之下,陳豨與王黃等人一同反叛,自立為代王,劉邦率兵親征。呂后與蕭何設計將韓信殺害於長樂宮,夷滅三族。十一年(前196年)冬天,高祖令絳侯太尉周勃與河間守中大夫張相如同往,直擊陳豨,擊斬其部將侯敞、王黃於曲逆,破其將張春於聊城,斬首一萬多人,一舉平定了太原和代郡。(漢高祖)十一年癸巳,以河間守擊陳豨,力戰功,封張相如為東陽武侯,食一千三百户。
漢高祖十二年(前195年),劉邦病逝,16歲的太子劉盈繼位為漢惠帝。但是,母親呂后以劉盈年少,自己“垂簾聽政”,實際上把朝政大權都掌握在自己手中,劉盈根本無法親理朝政,由於劉盈生性仁柔,只能整天鬱鬱寡歡,23歲就去世了。惠帝去世,呂后不再“垂簾”了,迫不及待地登上了皇位,臨朝稱制,改年號“高後元年”。同時也裝出“失子之悲”的不忍之態,眼淚鼻涕一大把,説要把兒子的墳墓築得很高,使自己站在未央宮樓上就能看到兒子的墳墓。張相如和許多老臣們都心知肚明,對呂后之舉滿腹不高興,劉盈葬在安陵,離長安36裏之遙,就是把墳墓壘成山樣高,在未央宮也根本看不到,可明知呂后是裝模作樣、毫無意義,但迫於呂后的淫威,大臣們誰也不敢勸諫。此時,張相如站了出來,他説:“絕不能讓呂后再胡作非為,必須阻止‘高築陵’的動議!”
於是,張相如也裝出很悲傷的樣子,垂淚泣諫道:“陛下啊,您説要把惠帝之陵修築的高大,我們做臣子的也想啊。可是,如果把陵冢修築的非常高大,陛下每天在未央宮,抬眼就見到墳冢,如此每天見之,那必然會每天悲哀,每天流淚,這樣下去,會傷心傷身,對陛下您的龍體不利啊!我們做臣子的,也很悲哀,可是更希望陛下您的龍體安康啊!”如此,呂后覺得有理,於是才打消了“高築陵”想法。
呂后執政了八年,耍弄權術,重用親信,大肆分封呂氏族人為王侯,把持朝政大權。呂后之舉,引起了劉氏皇族和大臣的憤憤不平。
公元前180年,呂后一死,朝廷內部矛盾驟然激化,立即就釀成了劉氏皇族集團與呂氏外戚集團的流血鬥爭。齊王劉襄發難於外,太尉陳平、丞相周勃等大臣策應於內,張相如等封侯也都羣起響應,劉氏諸王更是羣情而起,紛紛誅殺諸呂,很快便將諸呂一網打盡。迎立代王劉恆入京為帝,是為漢文帝。改年號為前元元年(前179年)。
漢文帝即位數月,公卿大臣便奏請冊立太子,此時因諸子中劉啓最大,於是就被立為太子。如何教化培養太子,以便將來執政朝廷,漢文帝思考得為太子選一位好的老師——太子太傅。文帝知道,東陽侯張相如是公認的“長者”,文武兼備。論武,善於力戰,屢立戰功;論文,通曉古籍,熟知儒典;論德,為人忠厚,懂得禮教;論資歷,曾在漢高祖劉邦、漢惠帝劉盈、漢高後呂雉手下為臣,至漢文帝劉恆時又為“重臣”,稱得上是“四朝元老”。文帝常説其與絳侯一般“重厚少文”。因之,深得漢文帝所器重。在太子立後,文帝即命張相如為太子太傅,就是看中張相如可為太子股肱之臣,故以建立未來君臣之間的信任關係。張相如此時已過天命之年,對於文帝的信任與重用,當是感恩不盡,於是更是兢兢業業,以身示範,盡力做好太子太傅之職,他説以倫理,習以儒道,教以經典,授以禮儀,很是得法。
賈誼年少即有才名,世稱賈生。18歲時,便以善文為郡人所稱。尤以其提議禮制改革,主張“改正朔、易服色、製法度、興禮樂”;上《論定製度興禮樂疏》,以儒學與五行學説設計漢代禮制;上《論積貯疏》,提出重農抑商;賈誼的一系列改革提議深得文帝贊同,故而文帝破格提拔其為“博士”,21歲遷升為“太中大夫”。並提議其超擢任“公卿”之位。此議受到存有保守思想的老臣們的反對,張相如也覺得如此之舉,丟棄了大漢的祖制。因而,東陽侯張相如便與絳侯丞相周勃、太尉丞相灌嬰、典客御史大夫馮敬等一起,上疏文帝,説:“洛陽之人賈生,年少初學,專欲擅權,紛亂諸事。”由於保守大臣的反對,文帝便放棄超擢賈生的提議,乃以賈生為長沙王太傅;越三年,又詔其回長安。但是,張相如此舉也引起文帝的不滿,不久,其太子太傅之職便被免去,另作任用。
文帝時,堵陽(今河南南陽方城)人張釋之捐官出仕,為“騎郎”,雖有才華卻十年未得升遷,直到文帝前元十二年(前168年),經袁盎推薦才轉任為“謁者”,再補任為“謁者僕射”。一次,張釋之跟隨漢文帝出行,登臨虎圈,漢文帝詢問書冊上登記的各種禽獸的情況,問了十幾個問題,管轄此地的上林尉只能東瞧西看,全都回答不上來,文帝非常生氣。此時,負責看管的嗇夫從旁上來,代替上林尉回答了皇帝提出的所有問題,而且回答得極其周全。文帝非常高興,當即誇獎了嗇夫。
接着,漢文帝便指責上林尉説:“做官吏怎麼能這樣呢?一問三不知,你這上林尉不可依靠。”於是命令張釋之,立即下詔把他給撤職了,讓嗇夫做上林令。
張釋之聽了一怔,心想,就憑嗇夫的幾句回答之詞就能從一個奴役當上大官,這恐怕不妥吧。於是過了一會兒,張釋之才上前,恭恭敬敬地對文帝説:“請問,陛下認為絳侯周勃是怎樣的人呢?”
周勃是大漢開國功臣,知名將領、屢立戰功,質樸剛強、老實敦厚,文帝對他十分敬重,故而文帝説:“説到絳侯,那是長者啊!”
張釋之接着又問道:“那麼,陛下認為東陽侯張相如是怎樣的人呢?”
文帝想,東陽侯與絳侯一樣,都是三朝元老,實幹家,雖不善言談,卻辦事得力,值得倚仗,故而再次回答説:“東陽侯嘛,也是個長者啊!”
張釋之接着説:“絳侯與東陽侯都被稱為長者,可這兩個人議論事情時都不善於言談,才能卓著,卻很有內涵。如果只因嗇夫答言而擢升其職,這樣做難道是想讓人們去效法這個喋喋不休、伶牙俐齒的嗇夫嗎?”
文帝似有領悟,便問道:“愛卿,七國爭霸,秦滅六國,一統中原,可謂秦之強也。卻為何強秦而無緣持續,只傳二世而亡呢?”
張釋之還沒有忘記剛才的話題,便回答説:“秦代由於重用了舞文弄法的官吏,所以官吏們爭着以辦事迅捷、苛刻督責為高。然而,這樣做的流弊在於,上下官員都做官樣文書,圖表面形式,抓眼前政績,搞形象工程,而沒有憐憫同情之心,缺乏實質本源之舉。正因為這個緣故,秦皇帝聽不到真實的反映,看不到自己的過失,繼而獨斷獨行,風氣日下,國勢日衰,秦傳二世,當然也就土崩瓦解了。現陛下因為嗇夫的伶牙俐齒就越級提拔他,我想恐怕天下人都會追隨這種風氣,爭相施展口舌、做花樣文章、顯虛假之能而不求實際。況且,俗言‘上行下效’,‘觸類旁通’,這樣下去,下面也會重用這些賣弄口舌之人的,久而久之,基礎難固啊!陛下,您掌管天下,做任何事情都不可不審慎啊!”
文帝聽了,連連稱是,便説:“絳侯、東陽侯這些長者,雖不善口舌,但力圖實事,忠心耿耿,有雄才大略,才是國之棟樑。嗇夫一時之言雖好,但要作重用,還得仔細考察、慎重為好。好吧,就按愛卿所奏,此議暫罷!”於是,文帝取消原來的打算,不再任命嗇夫為上林令。
漢文帝前元十四年(前166年),匈奴老上單于破壞漢匈的“和親之約”,屢犯大漢邊境,親率14萬騎攻入朝那(今寧夏固原東南)、蕭關(今寧夏固原東南),殺害了北地郡都尉孫卬,擄掠人畜甚多。進而攻入彭陽(今甘肅鎮原東),進城後大肆燒殺,將回中宮(秦代宮殿,今陝西隴縣西北)燒成廢墟,匈奴又派出的候騎突進至雍地(今陝西鳳翔)和甘泉山(今陝西淳化西北)一帶,長安恐慌,朝野大震。
文帝得知戰報,恨得咬牙切齒,心想,這匈奴一直垂涎我西陲,侵擾我漢境,此次朕定要下決心對付,煞煞其威風,堅持要御駕親征匈奴。
聽説文帝要御駕親征,臣子們慌了手腳,可勸説不住,便請出漢文帝的生母薄太后,由於薄太后的極力反對,使得漢文帝不得不放棄了御駕親征匈奴的計劃,而任命東陽侯張相如為大將軍,全權負責指揮前線對匈奴的作戰。成侯董赤、內史欒布為將軍,率兵迎擊匈奴。又以中尉周舍、郎中令張武為將軍,徵發戰車千輛,騎兵10萬駐渭水北,保衞京師。
此時的張相如已經六十四歲,當他接到文帝諭旨,聽説匈奴來犯,更是義憤填膺。當即取來鎧甲戰袍、利劍長矛,抖擻精神、披掛上陣,奉印掛帥、清點兵將,集結10萬大軍,直奔與匈奴軍邊境相鄰的三郡,其中:拜昌侯盧卿為上郡將軍,屯兵上郡(今陝西省榆林、延安市區域及內蒙烏審旗等地,郡治膚施);寧侯魏遨為北地將軍,屯兵北地郡(今甘肅,郡治義渠);隆慮侯周灶為隴西將軍,屯兵隴西郡(今甘肅省天水、蘭州等地區,郡治在狄道)。駐紮兵馬,嚴陣以待,以抗擊南下的匈奴軍隊。張相如展開帥旗,站上點將台,對着將士們説:“吾乃大漢之將,東陽之侯,雖年逾花甲,但在國家用人之際,吾亦老當益壯、馳騁疆場。匈奴小兒膽敢來犯,定叫他死無葬身之處!”將士一片歡呼,誓死保衞大漢!
張相如躍馬揮戈,奔馳在抗擊匈奴的最前線,戰旗上那個大大的“漢”字和帥旗上那個大大的“張”字,更讓匈奴兵聞風喪膽。匈奴軍只要一聽説“大漢張將軍”來了,便嚇得丟盔卸甲,一溜煙地逃遁。
當時,匈奴老上單于指揮的匈奴騎兵已經深入漢地數百里,入塞擄掠已一月有餘,其前兵鋒頭離長安城只有八十里地。正當老上單于沾沾自喜之時,忽聞大漢朝廷已令東陽侯張相如為大將軍,集結了十萬人馬,掛帥出征,進駐邊境,且調動的漢軍還在源源不斷地跟進,嚇出一身冷汗。當他得知襲掠漢境的匈奴騎兵已被大漢部隊擊潰,死傷慘重,一敗塗地,更是驚慌失措。單于知道沒有勝算,只得下令匈奴兵全線撤退。
張相如統率十幾萬大軍一路追擊,把匈奴兵全部追趕出塞,遠遠地逃回老巢。文帝考慮到後援補給難以持久,便令張相如將匈奴兵趕出漢境後,便撤兵返回。同時,在邊境各郡治要塞增強駐軍,修築城池,加固長城,強化防守,以防匈奴再次來犯。張相如一一遵旨照辦。
幾個月的對匈奴作戰,餐風露宿馬不停蹄,使得這位65歲高齡的老將軍染上風寒,回師後便一病不起。第二年,即漢文帝前元十五年(前165年),東陽侯張相如不幸逝世,享年65歲,在侯位32年。死後,諡號“武”,曰“東陽武侯”,賜葬東陽大雲山。 [1] 

張相如世系

東陽侯襲傳四世,因四世哀侯張強無後,於漢武帝建元元年國除而終,總歷侯位55年。
張相如於高祖六年(前201年)為中大夫,此年陳嬰受封“堂邑安侯”。以河間守擊陳豨,力戰功。高祖十一年(前196年)十二月癸巳,張相如受封“東陽武侯”,歷漢高祖劉邦、漢惠帝劉盈、漢高後呂雉,至漢文帝劉恆前元十五年(前165年)薨,在位32年。
次年即文帝前元十六年(前164年)由子張殷襲位,為二世,曰“東陽共侯”,並改元為“共侯元年”。至文帝后元四年(前160年),共侯張殷薨,在位5年。
文帝后元五年(前159年),即由張安國襲位,為三世,曰“東陽戴侯”,始改元記“戴侯元年”。至漢景帝劉啓前元三年(前154年),戴侯張安國薨,在位6年。
漢景帝前元四年(前153年),由張強襲位,為四世,曰“東陽哀侯”。到漢武帝劉徹建元元年(前140年),張強薨,在位13年。因張強“無後,國除”。 [1] 

張相如相關

高帝時
東陽侯張相如,漢史無傳記,直接介紹文字僅高祖功臣侯表中的寥寥數語:“高祖六年被封為中大夫,以河間太守身份率領軍隊與造反的陳豨力戰,立有大功。 [2] 
漢高祖十一年癸巳,被封為東陽侯食邑一千三百户,武侯張相如元年(文帝十五年薨。) [2] 
文帝時
文帝前元六年(公元前174年),冒頓單于死,其子稽粥即位,號老上單于。文帝前元十四年(公元前166年)冬,老上單于親率14萬大軍入北地郡,進佔朝那(今甘肅平涼西北)、蕭關(今甘肅固原東南)、彭陽(今甘肅鎮原東南),燒燬中宮(秦宮,故址在今甘肅固原),前鋒直抵岐州雍(今寶雞鳳翔)、甘泉(今陝西淳化西北),距長安僅200裏,直接威脅西漢王朝的統治中心。文帝得報,立即命中尉周谷、郎中令張武為將軍,發車千乘,騎十萬,屯駐長安附近,防衞京師;又拜昌侯盧卿為上郡將軍,寧侯魏遫為北地將軍,隆慮侯周灶為隴西將軍,東陽侯張相如為大將軍,成侯董赤為前將軍,大發上郡、北地、隴西等處兵馬車騎迎擊匈奴,苦戰月餘,老上單于方退出塞外,而漢軍逐出塞即還,不能有所殺。從此,匈奴日已驕,歲入邊,殺略人民畜產甚多,雲中、遼東最甚,至代郡萬餘人。西漢王朝深以為患,不得不遣使者復與匈奴修好和親。
參考資料
  • 1.    東陽侯大將軍張相如  .盱眙縣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20-02-13]
  • 2.    《漢書》卷十六《高惠高後文功臣表第四》:“東陽武侯張相如,高祖六年為中大夫,以河間守擊陳豨,力戰,功侯,千三百户。十一年二月癸巳封,三十二年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