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文景之治

(西漢初年的治世)

鎖定
文景之治是指西漢漢文帝、漢景帝統治時期出現的治世。
漢初,因多年戰亂導致社會經濟凋敝,漢廷推崇黃老治術,採取“輕徭薄賦”、“與民休息”的政策。漢文帝分別兩次“除田租税之半” [1]  ,還全免田租。共免收全國田租十三年。這説明官府掌握有足夠的糧食儲備,農民的處境也暫時得到改善。 [30]  同時,對周邊敵對國家也不輕易出兵,維持和平,以免耗損國力。 [2]  漢文帝生活十分節儉,宮室內衣服沒有增添,衣不曳地,車類也沒有添,帷帳不施文繡,更下詔禁止郡國貢獻奇珍異物。因此,國家的開支有所節制,貴族官僚不敢奢侈無度,從而減輕了人民的負擔。文景二帝還重視農業,曾多次下令勸課農桑,根據户口比例設置三老孝悌力田若干人員,並給予他們賞賜,以鼓勵農民生產。獎勵努力耕作的農民,勸解百官關心農桑。每年春耕時,他們親自下地耕作,給百姓做榜樣。
文景時期,重視“以德化民”,當時社會比較安定,使百姓富裕起來。到景帝后期時,國家的糧倉豐滿起來了,府庫裏的大量銅錢多年不用,以至於穿錢的繩子爛了,散錢多得無法計算了。 [3] 
隨着生產日漸得到恢復並且迅速發展,出現了多年未有的穩定富裕的景象。 [3]  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升,漢朝的物質基礎亦大大增強,是中華文明邁入帝國時代後的第一個盛世。 [36]  文景之治不僅是中國歷史上經濟文化飛速發展的一個偉大時代,同時也是為後來漢武帝征伐匈奴奠定了堅實物質基礎的養精蓄鋭時期。對以後的貞觀之治康乾盛世等起到重要的借鑑作用。 [37] 
中文名
文景之治
外文名
Rule of Wen and Jing
年    代
西漢
相關人物
漢文帝劉恆,漢景帝劉啓
意    義
君主社會第一個盛世

文景之治背景

由於秦末農民戰爭和四年楚漢之爭,社會動盪不安,經濟遭到嚴重破壞,致使西漢初年社會經濟非常貧困。史書上記載:老百姓無法在田地上生產,到處是饑荒,發生了人吃人的現象,百姓死者過半 [4]  。那時連皇帝也坐不上四匹純一色的馬拉的車子,將相們只能坐牛車。面對着這種形勢漢高祖劉邦採用休養生息之寬鬆政策治理天下,讓士兵復員歸家,豁免其徭役,重農抑商,恢復了殘破的社會經濟。穩定封建統治秩序,恢復和發展君主專制社會經濟成為鞏固統治的當務之急。
漢高祖死後,漢廷經過一段的動盪,爆發了諸呂之亂,丞相陳平,太尉周勃與朱虛侯劉章等宗室大臣共誅諸呂,迎立劉恆為帝,史稱為漢文帝,朝政逐步穩定下來。其後漢景帝劉啓即位,漢高祖及其後的漢文帝漢景帝等,吸取秦滅的教訓,採取了輕徭薄賦,與民休息的措施,減輕農民的徭役和勞役等負擔,着力於恢復農業生產,穩定封建統治秩序,注重發展農業生產。文景時期,提倡節儉,重視“以德化民”,社會比較安定,經濟得到發展。歷來被視為封建社會的“盛世”,史稱“文景之治”。
 百科x混知:圖解西漢政權 百科x混知:圖解西漢政權
漢初至漢武帝即位的七十年間,文、景二帝仁慈恭儉,篤信黃老,以清靜不擾民為政策,海內富庶,國力強盛。為漢武帝的文治武功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5] 

文景之治政治

文景之治無為而治

漢帝國建立之初,利用民眾對秦王朝殘厲法制的不滿,順從民意,進行了政治改革。為與民休養生息,採取了無為而治的統治思想,這也是道家思想第一次登堂入室。
所謂“漠然無為而無不為也,澹然無治也而無不治也”,《原道》篇就闡述了這一思想原則。在行政實踐中推行這樣的原則,就像《淮南子·覽冥》中所説“除苛削之法,去煩苛之事”,以及《淮南子·齊俗》中所説“上無苛令,官無煩治”。無為政治看起來有消極保守的傾向,從另一種種角度看,卻透露出科學的客觀主義的精神。這種政策強調行政上不妄為,少有急切的舉措,避免苛政擾民,使社會生活在自然的狀況下得以安定。這種政治風格在一定程度上有利於社會的安定和經濟的進步。
文景時期,繼續推行漢初無為而治的思想,各項政治措施實際上都圍繞着無為而治的思想展開,並適當補益損革,使得漢朝國力逐步恢復。文景時代比較寬和的政治空氣,有利於當時社會經濟的發展和文化的進步。《漢書·食貨志上》説,“文帝即位,躬修位節,以安百姓”,對於當時經濟的恢復和發展,有重要的意義。

文景之治穩定局面

文帝即位不久,就廢止誹謗妖言之罪,使臣下能大膽地提出不同的意見。秦代以來有所謂“秘祝” 之官,凡有災祥就移過於臣下。文帝前十三年下詔廢除並且聲明:百官的錯誤和罪過, 皇帝要負責。次年,他又禁止祠官為他祝福。
漢初統治者認為秦朝郡縣制並不成熟,在國體上實行了郡國並行制
漢文帝即位之後,首先封賜推舉自己上位和誅殺諸呂的有功之臣。漢文帝前元年(前179)十月,封周勃為右丞相,陳平為左丞相,灌嬰為太尉,組成新的漢廷中央。除了保留舊有的諸侯王之外,漢文帝又立了一批新的諸侯王。同年十二月,立原趙幽王劉友之子劉遂為趙王;徙封原琅邪王劉澤為燕王。後來,又立劉遂之弟劉強為河間王;朱虛侯劉章為城陽王;東牟侯劉興居為濟北王;立皇子劉武為代王,又徙封為淮陽王,後徙封為梁王;封劉參為太原王;劉揖為梁王。
漢文帝根據羣臣的建議,立長子劉啓為太子。這樣,自漢高祖以來,預立太子就成為漢家的定製。
漢景帝即位後,加強中央集權,重用御史大夫晁錯,大力推行削藩。平定“七國之亂”後,絕大多數諸侯王國僅領有一郡之地,實際地位已經降為郡級,國與郡基本上趨於一致。諸侯王國領郡由漢高祖時的42郡減為26郡,而中央直轄郡由漢高祖時的15郡增加至44郡,使漢郡總數大大超過諸侯王國郡數。
漢景帝抑貶諸侯王的地位,剝奪和削弱諸侯國的權力,收回王國的官吏任免權,僅保留其“食租税”之權,並且收奪鹽鐵銅等利源及有關租税。
但是諸侯王勢力並未徹底解決,以致後來漢武帝不得不繼續採取相應的措施。 [6] 

文景之治虛懷納諫

文景二帝還十分重視有識之士,聽取和採納他們有利朝廷的建議。思想家賈誼提出農業生產是立國的根本,只有把糧食積貯得多了,才能攻能守。政治家晁錯提出重農輕商的主張,提出使農民附着於土地的觀點,文帝都採取了措施加以實行。 [7] 

文景之治修改刑罰

秦朝時期大多數犯罪的人,都沒有刑期,終生服勞役。文帝詔令重新制定法律,根據犯罪情節輕重,規定服刑期限;罪人服刑期滿,免為庶人。秦代法律規定,罪人的父母、兄弟、姊妹、妻子和子女都要連坐,重的處死,輕的沒入為官奴婢,稱為“收孥相坐律令”。文帝明令廢止。秦代有黥、劓、刖、宮四種肉刑。漢文帝下詔廢除黥,劓、刖,改用笞刑代替,景帝又減輕了笞刑。 [34] 
這些改革有着重要的意義,但後兩項在當時和以後並沒有認真執行。文帝時許多官吏斷獄從輕,持政務在寬厚,不事苛求,因此獄事簡省,人民所受的壓迫比秦時有顯著的減輕。
漢景帝在法律上實行輕刑慎罰的政策:其一,繼續減輕刑罰,對文帝廢肉刑改革中一些不當之處的修正。其二,強調用法謹慎,增強司法過程中的公平性。其三,對特殊罪犯給予某些照顧。實行“賣爵令”及“黷罪之法”。這兩項措施都是在文帝時由太子家令晁錯提出,並被文帝批准實行的。景帝即位後,繼續執行了這些被證實是有效的措施,並使它更為完善。大批徙民充實於邊地,成為一支兵農混一的墾戍隊伍,不但減輕了內地百姓的徭役,而且爭取到一個安定的社會環境。 [8] 

文景之治軍事

文景之治強化軍權

軍權是保障皇權最重要的權力,漢文帝在進入長安的當天夜裏,就命令親信宋昌為衞將軍,鎮撫南、北二軍;命張武為郎中令,巡察保衞宮中。有司衙門分別誅殺少后帝及其三個弟弟於各自的府第。皇帝回到前殿,連夜頒佈詔令,大赦天下。
漢文帝知道自己在漢廷並無雄厚的政治基礎,有的宗室認為他是“摘桃派”,僅僅是依靠一批老臣的擁戴而登上皇位的,他所面臨的是不斷壯大和日益驕橫的諸侯王勢力,所以他首要的任務是採取恩威並施的兩手策略來鞏固皇權。

文景之治維護統一

由於漢王朝大力推行無為政治,對諸侯王勢力的惡性發展,起了催化作用。諸侯坐大,形成“尾大不掉“之勢,必然使劉氏宗室內部在皇權和王權的分割問題上產生了尖鋭的矛盾,這個矛盾從文帝即位後就開始激化了。文帝三年(前177年),濟北王劉興居叛亂,首開王國武裝反抗漢廷之先例。文帝派兵鎮壓,叛軍頃刻瓦解,劉興居被俘後自殺。
只過了三年,淮南王劉長又舉起了叛旗。但尚未行動,即被朝廷發覺。文帝派人傳訊劉長入京,罷去他的封號,將他發配郡。途中,劉長絕食而死。
賈誼獻策兩起叛亂雖被平息了,但漢初諸侯王勢力的惡性發展,實際上已成為對抗中央朝廷的分裂勢力。朝廷中一些有識之士,認為到了非從根本上解決不可的時候了。賈誼就是其中突出的代表。 時年28歲的賈誼上《陳政事疏》(即《治安策》),提出兩點:第一,親疏不是主要問題,即同姓諸侯王不比異姓王可靠。第二,是強者先反叛,弱者後反叛,在這樣的封國條件下,最後都是要威脅中央集權政權的。賈誼提出解決的辦法就是“眾建諸侯王而少其力”,即分割諸侯王國的勢力,從而達到中央集權的目的。
漢文帝十分欣賞賈誼的《治安策》,然而,當時他正用心於穩定政局,恢復和發展社會經濟,形勢不允許他與諸侯王公開對抗。直到文帝十六年(前164年),齊王劉則死,無子嗣位,文帝才分最大的齊國為六國。又封劉長的三子劉安劉勃劉賜等為王,將淮南國一分為三。賈誼關於眾建諸侯的建議,至此才得以實施,但皇權和王權的矛盾並沒有從根本上得到解決,分權和集權的問題依然存在。由於漢文帝對同姓諸侯王基本上採取姑息政策,所以導致了景帝時期的吳楚七國之亂
漢景帝即位後,先提拔晁錯做內史,然後又升晁錯為御史大夫,位列三公之一。晁錯經過分析,告訴劉啓要特別提防諸侯勢力最強大的吳王劉濞。
漢景帝知道了七國反叛的消息,就派太尉周亞夫帶領三十六個將軍去攻打吳國、楚國;派曲周侯酈寄攻打趙國;派將軍欒布攻打齊國;派大將軍竇嬰屯兵滎陽,監視齊國、趙國的軍隊。 [9]  竇嬰向漢景帝引見曾擔任過吳國丞相的袁盎。漢景帝召袁盎進宮相見,趁機勸説漢景帝殺掉晁錯,以保國家安全,平息叛亂。漢景帝採納了袁盎的計策,便殺了晁錯。而七國之亂並沒有因此而停止,漢景帝調派周亞夫等將領領兵平叛。周亞夫採用截斷叛軍的糧道然後堅守不出的戰略,最終擊潰了叛軍,用三個月將叛亂徹底平定。
七國之亂平定之後,漢景帝將各諸侯王國的權利收回中央,又大量裁撤諸侯國的官吏數量。諸侯王不再有行政權和司法特權。經過七國之亂,諸侯王的割據問題得以徹底解決。

文景之治安定邊疆

漢文帝前元三年(前177),匈奴右賢王背棄和親之約,率數萬大軍侵佔河南地(今內蒙古伊克昭盟地區),並進襲上郡(今陝西綏德地區),殺略漢民,威脅長安。以發邊吏騎八萬五千詣高奴,遣丞相潁陰侯灌嬰擊匈奴。匈奴遁去。雙方雖未交兵,但這次用兵是西漢自白登之圍後對匈奴第一次大規模的軍事行動,表明西漢王朝並不甘於和親政策。 [22] 
漢文帝前元十四年(前166)冬,老上單于親率14萬大軍入侵漢地,前鋒直抵岐州雍(今寶雞鳳翔)、甘泉(今陝西淳化西北),距長安僅200裏,直接威脅西漢王朝的統治中心。文帝得報,立即命中尉周谷、郎中令張武為將軍,發車千乘,騎十萬,屯駐長安附近,防衞京師;漢文帝欲自率軍擊匈奴,羣臣諫,皆不聽。皇太后固要漢文帝,文帝乃止。又拜昌侯盧卿為上郡將軍,寧侯魏遫為北地將軍,隆慮侯周灶為隴西將軍,東陽侯張相如為大將軍,成侯董赤為前將軍,大發上郡、北地、隴西等處兵馬車騎迎擊匈奴,苦戰月餘,老上單于方退出塞外,而漢軍逐出塞即還,不能有所殺。從此,匈奴日已驕,歲入邊,殺略人民畜產甚多,雲中、遼東最甚,至代郡萬餘人。西漢王朝深以為患,不得不遣使者復與匈奴修好和親。漢文帝後元四年(前160年),老上稽粥單于死,其子軍臣立為單于,仍以中行説為親信,積極準備攻漢。 [10]  [23] 
漢文帝后元六年(前158年),軍臣單于絕和親之約,對漢發動戰爭,侵入上郡雲中郡。文帝以中大夫令勉為車騎將軍,率軍進駐飛狐(今山西上黨);以原楚相蘇意為將軍,將兵入代地,進駐句注(今山西雁門關附近);又派將軍張武屯兵北地,同時,置三將軍,命河內守周亞夫駐屯細柳,祝茲侯徐悍駐棘門,宗正劉禮駐霸上,保衞長安。此時,匈奴騎兵已進至代地句注邊,邊境烽火警報連連告急。漢軍經數月調動,方抵邊境地區。匈奴見漢軍加強了守備,遂退出塞外。 [10]  [24] 
總體而言,受制於國力、統治思想和馬匹、武器等具體物質基礎,文景時期對待匈奴的入侵併不組織軍隊主動出擊,以避免加重百姓的負擔,使恢復不久的正常的經濟生活再次受到破壞。

文景之治經濟

文景之治與民休息

漢文帝 漢文帝
文景兩代採取了上述一系列措施的結果,使當時社會經濟獲得顯著的發展, 封建統治秩序也日臻鞏固,西漢初年,大侯封國不過萬家,小的五六百户;到了文景之 世,流民還歸田園,户口迅速繁息。列侯封國大者至三四萬户,小的也户口倍增,而且比過去富實得多。農業的發展使 糧價大大降低。文帝初年,粟每石十餘錢至數十錢。據《漢書·食貨志》記載,漢初至武帝即位的70年間,由於國內政治安定,只要不遇水旱之災,百姓總是人給家足,郡國 的倉廩堆滿了糧食。大倉裏的糧食由於陳陳相因,致腐爛而不可食,政府的糧倉有餘財。
文景時期的“與民休息”政策使當時社會經濟獲得顯著的發展,統治秩序也日臻鞏固。西漢初年,大侯封國不過萬家,小的五六百户;到了文景之世,流民還歸田園,户口迅速繁息。列侯封國大者至三四萬户,小的也户口倍增,而且比過去富實得多。農業的發展使糧價大大降低,文帝初年,粟每石十餘錢至數十錢。據《漢書·食貨志》記載,漢初至武帝即位的七十年間,由於國內政治安定,只要不遇水旱之災,百姓總是人給家足,郡國的倉廩堆滿了糧食。太倉裏的糧食由於陳陳相因,致腐爛而不可食,政府的庫房有餘財,京師的錢財有千百萬,連串錢的繩子都朽斷了。這是對文景之治十分形象的描述。
漢初休養生息政策的繼續和發展,使中國出現了第一個治世。文景時期實施較為開明的政治,以達到鞏固專政的目的,為漢武帝的大一統奠定了政治和物質條件。

文景之治減輕雜税

漢高祖登基後,約法省禁,減輕田賦税率,“什五而税一”。漢惠帝時,下令“減田租,復十五税一”。可知漢高祖在位的12年間,後期因國家財政上的需要,税率有所提高,但惠帝於漢高祖十二年即位後,馬上恢復了原來的税率,使十五税一保持下來,即使呂后當政時也未見改變。漢文帝時,進一步降低田租的税率,按“三十税一”徵税。這是中國封建社會田賦税率最低的時期,而且以後始終不變。景帝二年(公元前155年),又下詔:“令民半出田租,三十而税一也。” [11]  將以往十五税一的田租,又減輕了一半。

文景之治鼓勵生產

  • 農業
文景二帝多次下詔勸課農桑,按户口比例設置三老、孝悌、力田若干員,經常給予他們賞賜,以鼓勵農民發展生產,還通過各種税收優惠政策鼓勵人民開荒。
漢文帝十分重視農業生產,他即位後多次下詔勸課農桑,按户口比例設置三老、孝悌、力田若干員,經常給予他們賞賜,以鼓勵農民發展生產。同時還注意減輕人民負擔,漢文帝前二年(前178年)和前十二年,曾兩次“除田租税之半”,即租率減為三十税一,前十三年還全部免去田租。自後,三十税一遂成為漢代定製。文帝時,算賦也由每年120錢減至每人每年40錢,徭役則減至每3年服役一次。景帝元年(前156年)春正月,下詔説:“間者歲比不登,民多乏食,夭絕天年,朕甚痛之。郡國或磽狹,無所農桑系畜;或地饒廣,薦草莽,水泉利,而不得徙。其議民欲徙廣大地者聽之。” [28]  准許百姓從貧瘠地區遷往土地肥沃地區,以利發展農業。他還多次下詔申明以農為立國之本,強調重本抑末。他在詔文中説:“雕文刻鏤,傷農事者也;錦繡纂組,害女紅者也。農事傷則飢之本也,女紅害則寒之原也。” [29]  同時要求郡縣官吏認真執行,對失職者加以嚴懲。“吏發民若取庸採黃金珠玉者,坐臧為盜,二千石聽者,與同罪。” [28]  漢景帝二年(前155年),又把秦時17歲傅籍給公家徭役的制度改為20歲始傅,而著於漢律的傅籍年齡則為23歲。 [7] 
農業的發展,使糧價大大降低,史載文帝時每石“粟至十餘錢” [27]  。為了保證農民的收入,吸引農民重視農業生產,漢文帝君臣認為惟一途徑就是提高糧食價格,對能夠提供糧食者實行獎勵。他們採取的策略是鼓勵有錢人家購買農民的糧食,捐獻給國家。對於能捐獻糧食並運送到邊境糧庫的,國家按照捐獻數額的不同賜予不同爵位,還可以贖罪。這樣,邊防要塞的糧食儲備迅速充足了,接下來又進一步充實各郡縣的儲備。只要郡縣儲備足夠一年所需,該郡縣就可以免收農民田租。在這樣政策的鼓勵下,農民的收入保障了,負擔減輕了,國家的儲備也充足了。
  • 工商業
在工商業方面,漢文帝還下詔“弛山澤之禁” [26]  ,即開放原來歸國家所有的山林川澤,從而促進了農民的副業生產和與國計民生有重大關係的鹽鐵生產事業的發展。文帝文帝十二年又廢除了過關用傳制度,促進商品流通和各地區間的經濟交往。商品經濟的發展,使工商雜税收入逐步超過了全國的田租收入,也使政府有財力減免田租。漢景帝恢復與匈奴等周邊民族通關市,發展邊境貿易。在“異物內流,利不外泄” [25]  的原則下,取得了巨大的貿易順差。
漢文帝前十二年還廢除了過關用傳的制度,這有利於商品流通和各地區間的經濟聯繫。對於農業生產的發展也有一定的促進作用。

文景之治厲行節約

漢景帝 漢景帝
漢文帝提倡節儉,他在位期間,宮室苑囿,車騎服御,都無增加。他曾經想做一個露台,預算報上來,需要百金,他便放棄了這一想法。他説:“百金相當中產人家十家的財產總和了,我繼承先帝的宮室,還常覺得羞恥,怎麼能花百金建露台。” [30]  為了減免人民税負,他還減少自己的開支,裁減侍衞人馬。漢景帝下詔不接受地方貢獻的錦繡等奢侈物品,並禁止地方官員購買黃金珠玉,否則以盜竊論罪。因為文帝提倡儉約,所以當時的國家財政開支有所節制和縮減,貴族官僚也不敢濫事蒐括,奢侈無度,從而減輕了人民的負擔,這是“休養生息”政策的重要內容之一。 [7] 
景帝繼續實行薄賦勸農的政策。前元元年(前156 年)正月,下詔准許民户由耕地缺少的地方到耕地有餘、水利條件好的地方。五月,下令民半出田租,實行三十而税一,從此成為漢朝定製,因而漢代農民的負擔比前代明顯減輕。七月,禁止官吏貪受財物,賤買貴賣。後元二年(前142年)四月,下詔不受郡國貢獻錦繡等奢侈物品,以省徭賦,“欲天下務農桑,谷有蓄積,以備災害。” [33]  對官吏貪污瀆罪者,治其罪。後元三年正月,詔令郡國務勸農桑,多種樹,禁止官吏採買黃金珠玉,否則以盜竊論罪。 [30] 

文景之治抑制豪強

漢廷禁止豪強私自鑄錢,採取重農抑商;逐步分化諸侯。
西漢前期“與民休息”的政策,對農民是雨露陽光,但卻助長了豪強商賈的實力。因為豪強地主佔有的土地多,輕徭薄賦政策使他們獲利最多;“弛山澤之禁”,富商從中獲利最大。所以,在“與民休息”的同時,豪強鉅商一天天膨脹起來,社會上形成了擁有政治優勢的漢初軍功集團、桀驁不馴的巨族土霸和財力日益雄厚的商人三股勢力。這些豪富佔有大量財富,一方面使用成羣奴婢,過着侈靡生活,消耗着大量的勞動成果,影響着農業生產;一方面瘋狂兼併土地,逼迫大量的自耕農破產流亡。當時國家的税收是三十税一,即收穫量的3.33%,地主向佃農收取的地租率是什五,即收穫量的50%,其差額就是地主的受益即46.67%。社會財富佔有的懸殊,是社會不安的最大隱患,這極容易造成社會秩序的動盪和階級矛盾的尖鋭。
為了保護自耕農的權益,維護社會的公平正義,保持社會的安定,文景二帝開始採取了一些抑制豪強的措施。漢文帝的重要策臣賈誼提出:移風易俗,反對豪強淫侈之風;禁止豪強私自鑄錢;重農抑商;逐步分化諸侯;加強儲備以防災荒等一系列建議。這些主張嚴重損害了權貴階層的利益,賈誼也成了他們的攻擊對象,指責賈誼“年少初學,專欲擅權,紛亂諸事”。最後,賈誼終於被陷害,流放到潮濕沼荒之地,死時年僅33歲。
漢景帝時的晁錯是比賈誼更務實的政治家,也更加勇敢。晁錯指出眼下雖然法律“尊農夫,農夫已貧賤矣”。他提出“損有餘補不足”的理財思路,以捐獻糧食授予爵位的方式,誘使富人去購買農民的糧食來實現重農國策。他勸景帝勇敢地接受權貴集團的挑戰,得到了景帝的重用,但也受到權貴們更多的攻擊。景帝在打擊豪強方面,採取了更加嚴厲的措施,特別是任用郅都王温舒嚴延年寧成等所謂的酷吏,痛誅不法豪強。史書上説“流血十餘里”,“餘皆股慄”,“豪強肋息,威震旁郡”。晁錯的父親從老家趕來勸阻兒子説:“你這樣做,劉氏安矣,而晁氏危。”晁錯父親受不了壓力而服毒自殺,晁錯也在後來的七國之亂中被殺害。賈誼晁錯的主張先後被文帝和景帝接納並實行,作為“文景之治”的重要功臣一直被後世稱頌。

文景之治財政集權

最初對減輕中央財政的負擔、緩解漢初的財政困難、促進地方經濟發展起着一定的作用。地方也能因地制宜的實行一些惠民政策,如齊國工商業發達,又有漁鹽之利,便不徵農業税。吳國則有銅山海鹽能獲巨利,故無賦税

文景之治文化

漢景帝時期,由於社會經濟的恢復及發展已達到相當的程度,所以統治階級上自景帝,下至郡縣官都逐漸重視文教事業的發展。漢景帝末年任命文翁為蜀郡太守,文翁首創了郡國官學。
對於思想,漢景帝也不再嚴厲禁止其他學派的發展。當時的西漢初期,朝廷流行的黃老學派,即以黃帝和老子命名的學派,主張無為而治,輕徭薄賦。景帝在提倡黃老的同時也讓包括儒家學説的其他各派存在、發展,這為後來董仲舒學説的發展以及被漢武帝的重視採用提供了前提條件。

文景之治民族

文景之治匈奴

漢文帝即位後,不僅內政複雜棘手,邊事也十分嚴峻,在國力不強的情況下,面對“胡強南勁”的形勢,漢文帝採取了正確的策略,終於贏得了較好的外部環境。
白登之圍來,漢廷對匈奴實行和親政策,雖然收到了一定效果,但是並不能根本解除匈奴的威脅,雙方一直處於戰和不定的狀態。
文帝后二年(前162),又與匈奴定和親之約,此後匈奴雖背約屢犯邊境,但文帝只是詔令邊郡嚴加備守,並不興兵出擊,以免煩擾百姓。
文帝在位期間,為了謀求安定的和平環境,對匈奴一直採取剋制忍讓的態度,繼續執行和親政策,避免大動干戈。然而,匈奴雖然受益於和親政策,但是卻不信守和親的盟約。漢廷急需行之有效的御邊之策。
景帝繼續採取和匈奴和親的政策,對匈奴進行安撫。同時在匈奴的邊界地區設立關市,和匈奴貿易,這也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匈奴的騷擾。景帝還把來降的匈奴封為列侯,漢匈兩族“通關市”,足見這一時期的邊境關係是比較友好和安定的。 [7] 

文景之治南越

呂后時代嚴格控制關市,在鐵器等先進生產工具的流通方面對南越國實行封鎖。南越趙佗採取和中央政府相對抗的態度,自立為南越武帝,又發兵北上,進攻漢王朝南邊的長沙國。在呂后發軍擊南越以後,南越與漢王朝正式進入交戰狀態。因為氣候條件的不適應,漢軍不能越過南嶺,兩軍事實上在南嶺一線相持了一年之久,呂后去世方才罷兵,於是出現了所謂“佗得以益驕”的局面。 [12] 
文帝即位後,改變扼殺政策,採取安撫政策,向南越提供發展生產所需的鐵器、農具、馬牛羊等。並派人修葺趙佗在真定(今河北正定)的祖墳,置守邑,歲時祭祀。又撤掉進攻南越的軍官,拜趙佗的兄弟做官。然後,遣陸賈再次出使南越。在文帝誠意的感召下,趙佗謝罪稱臣,去黃屋左纛,歸附漢王朝。嶺南地區從而贏得了發展經濟的有利條件,到武帝時期,經濟文化發展已有較大發展。
漢廷對周邊少數民族不輕易用兵,盡力維持相安友好關係,以禮相待,兄弟相稱,這對於加強中原人民與周邊少數民族人民之間的團結,增進友誼,起了很好的作用,進一步促進了漢朝時期各個民族之間的融合,對中華民族的形成和發展做出了貢獻。

文景之治科技

淮南王劉安及其淮南學派,是活動在漢文帝、景帝和武帝前期的文化集團,這段時間也正是中國古代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結構都產生重大變化的時期。《淮南子》正是西漢初年社會發展環境的縮影,書中為了“統天下,理萬物,應變化,通殊類”,論述覆蓋自然科學、人文科學的許多領域,呈現出許多令人歎為觀止的科學技術成就。 《淮南子》中有着豐富的科技思想,除了有農、醫、天、算四大傳統科學體系之外,還包含着物理、化學、生物、地理等方面的科學知識,同時也包括以技合道和重技輕器、言傳之知和默會之知的有效統一、經世致用的技術傳統、技術的進化與管理調控等方面的技術觀。 [19]  [21] 

文景之治人口

長期減免田租徭賦,對地主有利,對農民也不無好處。因而户口繁息迅速。西漢初年,“大侯不過萬家,小者五六百户”;到了文景之世,“流民既歸,户口亦息,列侯大者至三四萬户,小者自倍,富厚如之” [35]  [34] 
文景時期全國户口的增倍時間,也基本上與列侯的情況相一致。這23個侯國的初封多在高帝時期,而罪免或絕嗣多在景帝年向,僅有個別在武帝年間免侯,因此上述侯國的户口變化、基本上反映了西漢前期的人口增殖狀況、若將流民迴歸重新著籍的因素排除在外,西漢初年實際年平均人口自然增長率估計在12%左右。如果以西漢之初人口1300多萬為基數,按12%年均自然增長率計算,從高祖五年(前202年)算起、到文、景之際(前157年一前156年)全國人口已達2500萬;景、武之際(前141年一前140年)已達3000萬;在武帝前期可能出現3400萬的人口高峯、符合史籍所載至武帝時“民眾大增”的高增長勢頭。正是因為有了雄厚的人力物力基礎,才能夠發動北逐匈奴的大規模戰爭。 [20]  [31] 

文景之治社會

文帝即位後,頒佈了《振貸詔》、《養老詔》等詔令,以振救、撫養貧困年老的百姓。他因長期生活在代地,對下層社會多有體恤。 [7] 
文帝前元元年(前179年)三月,詔令羣臣對百姓鰥寡孤獨窮乏之人舉行賑貸,又下詔規定各地存問老年人,發給布帛酒肉之物,地方官吏應當親自閲視或送到。六月,令郡國無來獻。 [32] 

文景之治影響

百姓無內外之徭,得息肩于田畝,天下殷富。在薄税勸農,與民休息的政策指導下,經過文景二帝41年的治理,迎來了西漢前期的太平盛世
首先是農民負擔大大減輕。從漢高祖即位(前202年)到漢景帝後元三年(前141年),前後共62年間,西漢王朝實行的是中國古代堪稱典範的輕徭薄賦政策,農民的負擔是最輕的。從文帝十三年(前167年)起,又連續免除全國田賦長達11年,在這期間,農民來自農業税的負擔沒有了,這在封建社會是絕無僅有的。所以,西漢前期七十餘年農民負擔一直很輕是歷史上公認的。
其次是人民富足,社會安定。守閭閻者食粱肉,為吏者長子外,居官者以為姓號。故人人自愛而重犯法,先行仁義而後絀恥辱焉。當此之時,網疏而民富。”這樣的安康和諧社會在中國歷史上是少有的。
再次,經濟發展,國家財政充實。由於經濟得到發展和繁榮,國家財政與建國初相比,出現了天壤之別。如文景時,“太倉有不食之粟,都內有朽貫之錢”。至漢武帝即位時,國家財政又上了新台階。“都鄙廩庾皆滿,而府庫餘貨財,京師之錢累鉅萬,貫朽而不可校,太倉之粟,陳陳相因,充溢露積於外,至腐敗不可食”。國家財政實力如此雄厚,也是在中國封建社會少見的。
百科x混知:圖解文景之治 百科x混知:圖解文景之治
由此可知,西漢以“文景之治”為標誌的太平盛世,是通過輕徭薄賦政策取得的。漢初“無為而治”的國策,也不是無所事事、放任自流的“無為”,而是積極“有為”的。那就是為農民建立平靜穩定的生產環境,努力把對農民生活生產活動的干擾降低到最小,努力保證農民的勞動得到穩定的報酬。在排除農民生產干擾方面,一是減輕政府對農民的賦役負擔,二是打擊豪強對農民的侵害;在保證農民收益上,一方面大幅度減免農業税,一方面通過財税政策穩定物價。太平盛世,國家的財政收入多、富人的收入高不是標誌,更重要的是看人民的富足程度,尤其要看農民的富足程度。

文景之治評價

文景之治總評

漢初的統治者採取了休養生息政策,減輕徭役賦税負擔,注重發展農業生產,以鞏固封建統治。文景兩代,繼續大力推行這一政策,因而促進了社會經濟的較快發展。
漢文帝十分重視農業生產,鼓勵農民發展生產。他注意減輕人民負擔,常頒佈減省租賦詔令。文帝對秦代的苛刑峻法在高祖、呂后改革的基礎上,又作了重大改革。文帝對周邊少數民族採取安撫友好的政策,不輕易動兵,盡力維持相安的關係。這種做法既起到了“御胡”的目的,也起了開發邊境的作用,為漢代屯田之先河。 [13] 
漢景帝引導人民走向善良,通過使西漢王朝的統治在人們心目中高度合理化,所以文景之治得以實現,從這個角度看,漢景帝的確是一代明君。文帝時期比較清明的,社會是安定的。 [13] 
經過勞動人民幾十年的辛勤勞動,到景帝末年和武帝初年,社會和國家都已經比較富庶。司馬遷在《史記·平準書》中記載説:“非遇水旱之災,民則人給家足,都鄙廩庾皆滿,而府庫餘貨財。京師之錢累鉅萬,貫朽而不可校;太倉之粟,陳陳相因,充溢露積於外,至腐敗不可食。”由此可見,文景時期政治清明、經濟發展,人民生活安定,確實稱得上是太平盛世。因此史家稱這段統治時期為“文景之治”。 [13] 
文景之治是在漢朝統一王權的統治下,統治階級順應歷史發展,採取與時代相應的統治政策,符合當時社會的發展狀況,因而促進了政治的進步和經濟的繁榮,出現了中國歷史上有名的空前盛世。 [13] 

文景之治歷代評價

《史記·平淮書》載:“漢興七十餘年間,國家無事。……京師之錢累鉅萬,貫朽而不可校;太倉之粟,陳陳相因,充溢露積於外,至腐敗不可食。” [14] 
《漢書・景帝紀》:“漢興,掃除繁苛,與民休息。至於孝文,加之以恭儉,孝景遵業,五六十載之間,至於移風易俗,黎民醇厚,周雲成康,漢言文景,美矣!” [15] 
《漢書·刑法志》:“吏安其官,民樂其業,畜積歲增,户口寢息”。 [16] 
《資治通鑑·卷十五》:“海內安寧,家給人足,後世鮮能及之”。 [17] 
《舊唐書·憲宗紀上》:“文景醲化,百王莫先。” [18] 
楊炯《公卿以下冕服議》讚頌唐太宗功績,以“文景”事業相比況。
裴垍《賢良策》:“至漢文及我太宗皇帝,皆不以寶位自矜,不以洪業自恣,率身以政,御物以仁。”
白居易《白氏長慶集》卷四十八《才識兼備明於體用策一道》:“禮行故上下輯睦,樂達故內外和平,所以兵偃而萬邦懷仁,刑清而兆人自化,動植之類鹹煦嫗而自遂焉,雖成康文景之理,無以出於此矣!”
參考資料
  • 1.    注:即是租率最終減為三十税一。
  • 2.    中國大百科全書總編輯委員會 .《中國大百科全書》 :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 ,80-89年 .
  • 3.    《漢書·食貨志》:“京師之錢累鉅萬,貫朽而不可校。太倉之粟陳陳相因,充溢露積於外,至腐敗不可食。”
  • 4.    《漢書·食貨志》:“漢興,接秦之弊,諸侯並起,民失作業,而大饑饉。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過半。”
  • 5.    文景之治:“開明專制”的典型?   .中國中央電視台[引用日期2015-07-07]
  • 6.    《史記·卷一百一十二·平津侯主父列傳第五十二》:“主父偃説上曰:‘古者諸侯不過百里,強弱之形易制。今諸侯或連城數十,地方千里,緩則驕奢易為淫亂,急則阻其強而合從以逆京師。今以法割削之,則逆節萌起,前日晁錯是也。今諸侯子弟或十數,而適嗣代立,餘雖骨肉,無尺寸之地封,則仁孝之道不宣。願陛下令諸侯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願,上以德施,實分其國,不削而稍弱矣。’於是上從其計。”
  • 7.    白壽彝,《中國通史卷·第四卷·中古時代·秦漢時期(下冊)》,上海人民出版社。
  • 8.    《漢書·卷二十四上·食貨志第四上》:“於是文帝從錯之言,令民入粟邊,六百石爵上造,稍增至四千石為五大夫,萬二千石為大庶長,各以多少級數為差。錯復奏言:「陛下幸使天下入粟塞下以拜爵,甚大惠也。竊恐塞卒之食不足用大渫天下粟。邊食足以支五歲,可令入粟郡縣矣;足支一歲以上,可時赦,勿收農民租。如此,德澤加於萬民,民俞勤農。時有軍役,若遭水旱,民不睏乏,天下安寧;歲孰且美,則民大富樂矣。」上覆從其言,乃下詔賜民十二年租税之半。明年,遂除民田之租税。”
  • 9.    《漢書》:七國反書聞,天子乃遣太尉條侯周亞夫將三十六將軍往擊吳、楚;遣曲周侯酈寄擊趙,將軍欒布擊齊,大將軍竇嬰屯滎陽監齊、趙兵。
  • 10.    卷四文帝紀第四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5-06-14]
  • 11.    《漢書·食貨志》上。
  • 12.    《史記·卷一百十三·南越列傳第五十三》  .中國社會科學院[引用日期2015-07-12]
  • 13.    漢代的幾位皇帝  .資料中心[引用日期2015-10-18]
  • 14.    《史記·卷三十·平準書第八》  .中國社會科學院[引用日期2015-07-07]
  • 15.    《漢書·卷五·景帝紀第五》  .中國社會科學院[引用日期2015-07-07]
  • 16.    《漢書·卷二十三·刑法志第三》  .中國社會科學院[引用日期2015-07-07]
  • 17.    《資治通鑑·漢紀七》  .中國社會科學院[引用日期2015-07-07]
  • 18.    《舊唐書·本紀第十四·順宗·憲宗上》  .中國社會科學院[引用日期2015-07-07]
  • 19.    試論《淮南子》的科技思想  .知網[引用日期2021-05-24]
  • 20.    葛劍雄:《中國人口發展史》
  • 21.    中國古代學派史上的絕代奇峯——淮南王劉安與漢代“淮南學派”綜論  .知網[引用日期2021-05-27]
  • 22.    《史記》:五月,匈奴入北地,居河南為寇。帝初幸甘泉。六月,帝曰:“漢與匈奴約為昆弟,毋使害邊境,所以輸遺匈奴甚厚。今右賢王離其國,將眾居河南降地,非常故,往來近塞,捕殺吏卒,驅保塞蠻夷,令不得居其故,陵轢邊吏,入盜,甚敖無道,非約也。其發邊吏騎八萬五千詣高奴,遣丞相潁陰侯灌嬰擊匈奴。”匈奴去,發中尉材官屬衞將軍軍長安。
  • 23.    《史記》:十四年冬,匈奴謀入邊為寇,攻朝那塞,殺北地都尉卬。上乃遣三將軍軍隴西、北地、上郡,中尉周舍為衞將軍,郎中令張武為車騎將軍,軍渭北,車千乘,騎卒十萬。帝親自勞軍,勒兵申教令,賜軍吏卒。帝欲自將擊匈奴,羣臣諫,皆不聽。皇太后固要帝,帝乃止。於是以東陽侯張相如為大將軍,成侯赤為內史,欒布為將軍,擊匈奴。匈奴遁走。
  • 24.    《史記》:後二年,上曰:“朕既不明,不能遠德,是以使方外之國或不寧息。夫四荒之外不安其生,封畿之內勤勞不處,二者之咎,皆自於朕之德薄而不能遠達也。閒者累年,匈奴並暴邊境,多殺吏民,邊臣兵吏又不能諭吾內志,以重吾不德也。夫久結難連兵,中外之國將何以自寧?今朕夙興夜寐,勤勞天下,憂苦萬民,為之怛惕不安,未嘗一日忘於心,故遣使者冠蓋相望,結軼於道,以諭朕意於單于。今單于反古之道,計社稷之安,便萬民之利,親與朕俱棄細過,偕之大道,結兄弟之義,以全天下元元之民。和親已定,始於今年。”後六年冬,匈奴三萬人入上郡,三萬人入雲中。以中大夫令勉為車騎將軍,軍飛狐;故楚相蘇意為將軍,軍句注;將軍張武屯北地;河內守周亞夫為將軍,居細柳;宗正劉禮為將軍,居霸上;祝茲侯軍棘門:以備胡。數月,胡人去,亦罷。
  • 25.    恆寬,《鹽鐵論•力耕第二》。
  • 26.    司馬遷,《史記·貨殖列傳第六十九》。
  • 27.    司馬遷,《史記·律書》。
  • 28.    班固·《漢書·卷五·景帝紀第五》。
  • 29.    《景帝令二千石修職詔》。
  • 30.    白壽彝,《中國通史卷·第四卷·中古時代·秦漢時期(上冊)》,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300頁。
  • 31.    [1]尚新麗. 西漢人口數量變化考論[J]. 鄭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03, 36(3):4.
  • 32.    白壽彝,《中國通史卷·第四卷·中古時代·秦漢時期(上冊)》,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298頁。
  • 33.    司馬遷,《史記·孝文本紀》。
  • 34.    白壽彝,《中國通史卷·第四卷·中古時代·秦漢時期(上冊)》,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301頁。
  • 35.    《漢書·高惠高後孝文功臣表》序。
  • 36.    中國大典》編委會. 中國大典. 秦漢[M]. 雲南出版集團公司, 2010.
  • 37.    董瑞軍. 圖説文景之治[M]. 吉林人民出版社, 2010.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