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陳豨

鎖定
陳豨(xī)(?—公元前196年),宛朐縣(今山東省菏澤 [130-131]  )人。西漢開國將領之一。起初不知是什麼原因得以跟從劉邦, [18]  隨同劉邦征戰天下,平定趙、代時曾受韓信指揮。 [18] 
漢高帝六年(前201年),論功行賞,被封為陽夏侯。白登之圍後,擔任代相,統領精兵據守邊疆,防範匈奴進攻。歷經淮陰侯韓信的煽動、趙國相周昌的告發、漢高帝劉邦的猜忌與調查,心存不臣之心,最終被韓王信策反。漢高帝十年(公元前197年)九月,陳豨興兵叛亂,自封代王,與韓王信匈奴的勢力聯合。劉邦御駕親征,會合天下之兵,集結漢軍多位名將,共同征討陳豨等人。 [194-195] 
除了劉邦本部,還有梁、趙、齊、燕、楚等地的諸侯軍隊參與大戰,史籍可考的將領有:燕王盧綰、右丞相酈商、太尉周勃、齊相國曹參、舞陽侯樊噲、潁陰侯灌嬰、曲逆侯陳平、太僕夏侯嬰、齊相國傅寬、車騎將軍靳歙、將軍郭蒙、將軍劉澤、御史大夫趙堯等人、梁國將軍衞胠(qū) [1]  、將軍陳錯 [2]  、河間太守張相如 [3]  、郎中公孫耳 [4]  、上黨郡守孫赤 [5]  、將軍高邑 [6]  、廷尉宣義 [7]  、上黨郡守任敖 [8]  、河間郡守趙衍 [9]  、太僕公上不害 [10]  、都尉呂臣 [11]  、中廄令秋彭祖 [12-13]  、郎中許倩 [14]  、衞將軍王恬開 [15]  等。
漢高帝十二年(公元前196年)冬,陳豨遭到周勃樊噲率領的軍團合攻,兵敗於靈丘,被郎中公孫耳 [4]  追擊斬殺。陳豨之亂,先後牽扯多位異姓諸侯王,漢軍多位將領通過對陳豨的作戰而以軍功封侯,足以證明其反叛影響之大。
全    名
陳豨
封    號
陽夏侯→代王
所處時代
戰國秦朝西漢
民族族羣
華夏族
出生地
宛朐(yuān qú) [132]  [136] 
逝世日期
公元前 196年
主要成就
率領天下精兵為漢朝鎮守北方邊境
叛漢自立,與天下名將在北地交戰
撬動天下之形勢,牽連列國諸侯王
官    職
特將→郎中→遊擊將軍→鉅鹿守/代丞相→趙相國

陳豨人物生平

陳豨率軍投劉

陳豨(xī,音希),是戰國末年魏國宛朐縣人。 [16-17] 
秦王政五年(公元前242年),秦將蒙驁率軍攻略魏國城池二十座,首次設置東郡 [128] 
秦王政二十二年(公元前225年),王賁率領秦軍攻滅魏國。 [144]  陳豨所在的宛朐縣後來一直隸屬於東郡治下。 [129] 
秦二世胡亥二年/前元年 [19]  /武安侯劉邦元年(公元前208年),秦國將領章邯攻滅張楚王陳勝、魏王魏咎,打下魏國。 [119]  劉邦集團與章邯的秦軍交戰,並將之擊破,劉邦部隊在光復魏地期間襲取宛朐(yuān qú)。 [102]  陳豨於此年以特將身份獨自率領將士五百人,在宛朐縣加入劉邦陣營。 [20]  [21] 

陳豨受封為侯

秦王子嬰元年/前三年/武安侯劉邦三年(公元前206年),劉邦西進破秦,駐兵霸上,秦國滅亡後劉邦被分封為漢王,陳豨與樊噲 [22] 周勃 [23] 曹參 [123] 夏侯嬰 [126] 靳歙 [125] 周緤 [122]  等功臣將領被賜爵為侯。 [20]  [21]  是史書記載裏少數幾位在霸上時期即明確封侯的人,陳豨此時的侯名失考。 [124]  此年入關封侯者,其爵位性質多屬於關內侯,有封號而無封國。 [170-171] 
漢王劉邦三年(公元前204年),劉邦增補三萬人給韓信平定各國。 [169]  陳豨以遊擊將軍的身份,自領一路兵馬隨韓信張耳平定代地(代王陳餘)。 [20]  [21]  [24] 
漢王劉邦五年二月甲午日(公元前202年2月28日) [110]  [135]  ,劉邦在氾水北岸稱帝。 [134] 
漢高帝五年七月(公元前202年7月24日~8月21日) [110]  ,燕王臧荼(zāng tú)反叛,劉邦親自領兵征討, [133]  陳豨一同參與擊破臧荼勢力。 [20]  [21] 
漢高帝六年正月丙午日(公元前201年3月6日) [107]  [110]  ,這一天陳豨與張良 [103] 蕭何 [104] 樊噲 [106] 周勃 [105]  等十三位開國元勳被正式確立列侯爵位和封邑,陳豨被封為陽夏侯,其食邑數量失考。 [20]  詳情參考詞條:西漢開國功臣 [142-143] 

陳豨領督趙代

漢高帝六年四月(公元前201年5月14日~6月12日),楚王韓信被奪去兵權帶到洛陽,降格為淮陰侯。 [25]  [120] 
漢高帝六年九月(公元前201年10月9日~11月6日),匈奴包圍韓王信的都城馬邑韓王信最終投降匈奴。 [161] 
漢高帝七年冬天(公元前201年11月7日~前200年2月3日) [109]  ,由於韓王信在代國反叛,逃入匈奴劉邦帶領眾將前去平城討伐,被匈奴單于冒頓(mò dú)圍困於白登山 [26]  早前在漢高帝六年正月壬子日(公元前201年3月12日),劉邦已經封二哥劉仲為代王, [160]  劉邦從平城撤兵後,命二哥劉仲就國為代王來鎮守。 [27-28] 
劉邦從平城途經趙國,期間辱罵趙王張敖引起趙相貫高等人不滿, [29-30]  之後經過洛陽回到長安,長樂宮落成,丞相以下官員都轉移到長安辦公。 [31]  從洛陽遷都關中的政策也陸續完成,在洛陽的淮陰侯韓信也隨同安置在長安。 [32] 
漢高帝七年十二月(公元前200年1月5日~2月3日) [110]  ,匈奴進攻代國,代王劉仲棄國自己逃回洛陽,被貶為合陽侯。劉邦改立兒子劉如意為代王。 [30] 
陳豨早年以郎中身份逐步封為列侯 [163]  ,由於代地與匈奴接壤,是非常重要的地方,劉邦覺得陳豨素來辦事可靠, [33]  讓陳豨以列侯身份任職代丞相, [34]  督統趙、代兩國的邊防部隊,北方邊境的軍隊全都歸他統領。 [35]  [100] 

陳豨淮陰密謀

陳豨被任命為代丞相,前去向淮陰侯韓信辭行。韓信拉着他的手避開左右侍從在庭院裏漫步,仰望蒼天嘆息説:“你可以和我聊一聊嗎?有些話想對你説。”陳豨説:“任憑將軍吩咐!” [36]  [108] 
韓信説:“您鎮守的地區,是天下精兵聚集的地方;而您,是陛下信任寵幸的臣子。如果有人告發説您反叛,陛下一定不會相信;再次告發,陛下就懷疑了;三次告發,陛下必然大怒而親自率兵前來圍剿。我為您從中央起事,天下就可以取得了。”陳豨一向知道韓信的雄才大略,深信不疑,説:“謹遵教誨!” [37-38] 

陳豨軍權獨大

漢高帝八年冬天(公元前200年10月28日~前199年1月23日) [111] 劉邦率軍東進,在東垣攻打韓王信的殘餘反寇。劉邦從東垣返回,趙王張敖進獻趙美人侍寢。 [39]  趙相貫高柏人縣謀劃刺殺劉邦未成,次年被告發。 [40-43] 
漢高帝九年正月(公元前198年2月12日~3月13日) [110] 劉邦將趙王張敖降格為宣平侯,趙相貫高自殺。改封代王劉如意為趙王, [44]  任命御史大夫周昌為趙國丞相。 [45] 
劉如意因年幼留在長安,周昌就任趙丞相在趙國總執政事。代國王位空置,不再設代丞相,陳豨轉任趙相國在代地總領兵事。加之趙國原本的掌權大臣貫高等人或廢或死,陳豨接手趙國軍隊權力空隙,由統領趙代邊境兵馬變成統領趙代全境兵馬,麾下軍力進一步擴大,成為獨掌趙代兩國精兵的地區實權者。 [34]  [100]  [101] 

陳豨門客千乘

陳豨在年少的時候,常常稱頌和欽慕魏公子信陵君,等到後來他率領軍隊守衞邊疆,便學信陵君的做法招集賓客,禮賢下士。 [46] 
陳豨曾經休假回鄉路過趙國,趙國相周昌看到陳豨的隨行賓客坐有一千多輛車子,把邯鄲所有的官舍全部住滿。陳豨對待賓客用的是平民之間彼此平等相待的交往方式,每次他都謙遜恭敬,屈尊待人。 [47]  等陳豨回到代國,周昌請求進京朝見。見到劉邦之後,周昌把陳豨賓客眾多、在外獨掌兵權好幾年、恐怕會有變故等事全盤説出。 [48] 
漢朝當時封鎖邊境,實施《津關令》、“關市律”,嚴禁吏民向匈奴交易武器、馬匹、金屬等戰略物資,依賴漢匈貿易獲利的邊地商人受到打擊。代郡、雁門郡、常山郡等地靠近匈奴的商人羣體,常常以犯禁走私來應對封鎖。而陳豨麾下又多有商賈出身的門客。 [187] 
劉邦於是命人追查陳豨留居代地的賓客在財物等方面違法亂紀的事,其中不少事情牽連到陳豨。 [49]  陳豨感到害怕,暗中派門客到韓王信的將領王黃曼丘臣那裏聯絡消息。 [50]  [172] 

陳豨自立為王

漢高帝十年七月(公元前197年7月28日~8月25日) [110]  [118]  ,劉邦的父親劉太公去世,劉邦派人召陳豨進京,但陳豨稱自己病重。 [51]  韓王信命令王黃等人勸説和誤導陳豨。 [52] 
漢高帝十年九月(公元前197年9月25日~10月23日) [110]  ,陳豨便與王黃等人一同反叛,自立為代王,劫掠趙、代兩地。 [53] 
劉邦聽到這個消息之後,説:“陳豨曾經給我做事,很有信用。代地我認為是很重要的地方,所以封陳豨為列侯,以相國的身份鎮守代地,如今他竟然和王黃等人劫掠代地!但是代地的官吏和百姓並沒有罪,全都赦免他們。”於是一律赦免了被陳豨所牽累而進行劫掠的趙、代官吏。 [33]  [54] 
劉邦親自率領兵馬前往討伐陳豨,淮陰侯韓信託病沒有隨從。暗中派人到陳豨那裏説:“只管起兵,我在這邊協助您。”韓信於是和家臣密謀,夜裏假傳詔書赦免各官府服役的罪犯和奴隸,打算髮動他們去襲擊呂后和太子劉盈。部署已定,只等陳豨的消息。 [55] 

陳豨對峙邯鄲

劉邦到達邯鄲後高興地説:“陳豨不在南面佔據漳水,北面守住邯鄲,由此可知他不會有所作為。”趙國相周昌上奏請求把常山的郡守、郡尉斬首,説:“常山郡共有二十五座城池,陳豨反叛,失掉了其中二十座。”劉邦問:“郡守、郡尉反叛了嗎?”周昌回答説:“沒反叛。”劉邦説:“沒守住城是兵力不足的緣故。”最終赦免了他們,同時還恢復了他們的守、尉職務。 [56] 
劉邦問周昌説:“趙國還有能帶兵打仗的壯士嗎?”周昌回答説:“有四個人。”然後讓這四個人拜見劉邦,劉邦一見便破口大罵道:“你們這些臭小子也能帶兵打仗嗎?”四個人慚愧地跪伏在地上。但劉邦還是各封給他們一千户的食邑,任命為將。 [57] 
左右近臣諫勸道:“有不少人跟隨您進入蜀郡漢中郡,其後又征伐西楚,有功卻未得到普遍封賞,現在這幾個人有什麼功勞而予以封賞?”劉邦説:“這就不是你們能懂的了!陳豨反叛,邯鄲以北全都被他所佔領,我用緊急文告來徵集天下各地的軍隊,但至今仍未有人到達,現在可用的就只有邯鄲一處的軍隊而已。我何必要吝惜封給四個人的四千户,不用它來撫慰趙地的年輕人呢!”近臣們應聲道:“對啊!”於是劉邦又問:“陳豨的將領都有誰?”近臣們回答説:“有王黃曼丘臣,以前都是商人。”劉邦説:“我知道該怎麼應付了。”於是各自懸賞千金來求購王黃曼丘臣等將領的人頭。又拿出許多金錢來誘降陳豨的部將,很多人因此投降。 [58-59] 
劉邦徵集天下之兵時,也向梁王彭越徵兵,但是彭越自稱生病,只派出將領(衞胠 [1]  )帶着軍隊到邯鄲,劉邦為此非常生氣。 [60] 

陳豨名將圍剿

劉邦在邯鄲討伐陳豨等人還沒有結束,陳豨的將領侯敞帶領一萬多人流動作戰,王黃駐軍曲逆 [71]  舞陽侯樊噲攻打陳豨與曼丘臣軍隊,在襄國縣開戰,攻破柏人縣,以先鋒部隊最先登城破門。平定清河郡、常山郡等地二十七個縣。 [64]  太僕夏侯嬰參與對陳豨部隊的作戰,陷陣殺敵。 [85]  曲逆侯陳平護軍中尉身份從軍征戰, [121]  御史大夫趙堯也隨同劉邦征伐。 [86] 
漢高帝十一年冬天(公元前197年11月23日~前196年2月18日) [110]  [117]  ,潁陰侯灌嬰率領漢軍在曲逆城下擊敗陳豨的丞相侯敞,麾下士卒斬殺了侯敞和五名特將 [72]  車騎將軍靳歙統率梁、趙、齊、燕、楚等諸侯國的車騎部隊,分路進攻陳豨的丞相侯敞的部隊,將他們擊破,因而迫使曲逆城投降。 [73]  陳豨的將領張春渡過黃河進攻聊城,漢派將軍郭蒙與齊國的將領出擊,把他們打得大敗。 [74]  齊國相國曹參在聊城攻破陳豨的將領張春的部隊。 [75]  漢軍斬首一萬多人。 [76]  打下曲逆縣後,灌嬰又平定了盧奴縣上曲陽縣安國縣安平縣等周邊城邑。 [77] 
漢高帝十一年十二月(公元前196年1月21日~2月18日) [110]  ,陳豨的將領趙王后裔趙利防守東垣縣劉邦親自攻打東垣。一個多月後,趙利的士卒辱罵劉邦,劉邦十分氣憤。 [65]  右丞相酈商 [67]  、潁陰侯灌嬰 [68]  也一同參與了東垣之戰樊噲攻打東垣,升為左丞相 [66] 
東垣投降後,凡是罵劉邦的士卒一律斬首,其他沒罵的士卒則處以黥刑,在臉上刺字,並把東垣改名真定 [69-70] 
漢高祖翦滅異姓王戰爭圖 漢高祖翦滅異姓王戰爭圖 [191]

陳豨牽連數王

漢高帝十一年春正月(公元前196年2月19日~3月20日) [110]  ,舊楚王韓信在長安謀反的密謀被告發,呂后想召韓信入宮,又怕韓信和他的黨羽不到位,於是和蕭何合謀,假裝讓人從劉邦那邊回來,宣告陳豨已敗亡,召令列侯、羣臣入宮慶賀,最終韓信被設局殺死在長樂宮鍾室,夷滅三族 [113-114] 
漢高帝十一年春天(公元前196年2月19日~5月18日) [110]  [115] 韓王信再次與匈奴騎兵入侵駐紮在參合縣,與漢軍對峙。 [61] 
太尉周勃經由太原郡進軍征討代地,到達韓王信的舊都馬邑,久攻不下,將馬邑屠城。 [78-79]  所部士卒殺死了陳豨的將軍乘馬絺(chī),在樓煩擊破代王陳豨、韓王信、趙王趙利的部隊。活捉了陳豨的將領宋最、雁門郡守圂(hùn)。乘勢轉攻雲中郡,擒獲了郡守遬(sù) [186]  、丞相箕肆(jī sì)、將領勳。平定雁門郡十七縣,雲中郡十二縣。 [80] 
左丞相樊噲攻破尹潘軍於廣昌、俘虜綦毋卬(qí wú áng)於無終縣 [81]  在代郡南邊擊破陳豨別將匈奴人、王黃的軍隊,趁機攻打韓王信軍隊於參合,軍團所部將士(將軍柴武 [82]  )斬殺韓王信 [83] 
齊相國傅寬隨軍攻打陳豨,歸屬太尉周勃指揮,之後以齊相國身份代替左丞相樊噲指揮攻打陳豨。 [84] 
漢高帝十一年夏天(公元前196年5月19日~8月15日) [110]  ,梁王彭越因與梁國太僕有矛盾,被太僕上告謀反,再加上之前討伐陳豨時不聽調令,劉邦於是派人逮捕彭越,貶為庶民,原本是將彭越流放蜀地青衣縣 [146]  但是因為呂后的中途介入,彭越最終被夷滅三族 [147]  做成肉醬分發給諸侯,淮南王英布因此大為驚恐,秘密集結軍隊警戒鄰國郡縣的緊急情況。 [148] 
漢高帝十一年秋天(公元前196年8月16日~11月11日) [110]  [116] 劉邦從南面邯鄲攻擊陳豨軍隊,燕王盧綰亦率兵從東北攻打陳豨,當時陳豨派遣王黃求救於匈奴 [62]  盧綰原本要派人阻止,但後來被手下張勝説服,派人勾結匈奴與陳豨,意圖養寇自重,想讓陳豨長久流亡在外,在邊界造成連年不絕的衝突,保障各自的權勢與性命。 [63] 
漢高帝十一年七月(公元前196年8月16日~9月13日) [110]  ,淮南王英布造反,向東進兵攻殺荊王劉賈 [162]  吞併其領地,往北渡過淮河,楚王劉交逃往薛縣劉邦帶病親自領兵前往討伐英布。 [153] 
漢高帝十二年十月(公元前196年11月12日~12月11日) [110]  ,劉邦在會甀(zhuì)擊敗英布,英布逃走。 [151]  之後英布受到當時的長沙王吳臣之子吳回的誘騙,最終被斬殺於番陽(pó yáng)。 [150]  [152] 

陳豨兵敗身亡

周勃軍團再次在靈丘攻打陳豨,把陳豨擊潰,俘獲陳豨的丞相程縱、將軍陳武、都尉高肆。平定代郡九縣。 [91]  樊噲軍團在橫谷(今河北省蔚縣西北)擊潰陳豨的匈奴騎兵部隊,斬殺將軍趙既,俘虜代國丞相馮梁、郡守孫奮、大將王黃(被將軍劉澤擒獲 [92-93]  )、將軍大將一位、太僕解福等十人,與諸將共同平定代地鄉邑七十三個。 [94-95] 
王黃曼丘臣的部下所有被懸賞通緝的,一律都被活捉,因此陳豨的軍隊也就潰敗了。 [87] 
劉邦回到洛陽後説:“代郡地處常山的北面,趙國卻從山南來管控它,太遙遠了。”於是就封兒子劉恆為代王,起初定都晉陽,後改定都中都。 [88]  代郡、雁門郡都隸屬代國 [89-90]  [192]  傅寬代替陳豨原有的職務,成為代相將屯監邊。 [127] 
漢高帝十二年冬天(公元前196年11月12日~前195年2月8日) [110]  [112] 樊噲所部將士(郎中公孫耳 [4]  )追擊陳豨,在靈丘將他斬首。 [96] 

陳豨人物評價

賈誼我私下裏考究以前的事件,大體上是勢力強大的先造反;韓信統治着楚國,勢力最強,就最先反叛;韓王信依靠了匈奴的力量,就也反叛了;貫高藉助了趙國的資源,又反叛了;陳豨部隊精鋭,也反叛了;彭越執掌梁國,也反叛了;黥布執掌淮南國,也反叛了;盧綰燕國勢力最弱,最後反叛。長沙國僅有二萬五千户食邑,功勞很少而保全得最完善,權勢最小而對漢朝最忠順,骨肉得以保全。當時長沙王沒有遭難,不只是由於性情和別人不同,也是由於形勢使他這樣。倘若讓樊噲酈商周勃灌嬰佔據幾十座城為王,那現在他們由於作惡而亡國,也是可能的。倘若讓韓信英布彭越這類人安居於徹侯的地位,即便到了今天得以保全,也是可能的。(新書 [145] 
司馬遷:陳豨年輕時,每每稱讚、欽慕魏國公子信陵君魏無忌;等到後來他率領軍隊守衞邊疆,招集賓客,禮賢下士,名聲蓋過了實際地位。周昌懷疑他,許多過失也就從這裏產生了,由於害怕災禍臨頭,奸邪小人又乘機進説,於是最終使自己陷於大逆不道的境地。哎呀真是可悲啊!可見謀慮的成熟與否和成敗如何,對一個人的影響太深遠了!(《史記》 [98] 
李世民至於像趙高韓信黥布陳豨之輩,這都是他們自己犯下嚴重的罪過,不是君主濫殺他們啊。(《金鏡》 [149] 
王義方從前誤判了四凶漢高祖誤判了陳豨光武帝誤判了龐萌魏武帝誤判了張邈。他們都是聖明傑出的君主,但也都是失誤在前而成功在後。(新唐書》引 [158] 
郭沫若漢初同商賈的鬥爭,在代國陳豨的叛變上也有很大的反映。《史記·高祖本紀》十年趙相國陳豨反代地,“豨將皆故賈人也”。漢高祖親自去討伐他,利用收買政策,“多以金啗豨將”,便得到很多人投降,結果把陳豨消滅了。這陳豨的叛變也可以看作是商人的叛變。(奴隸制時代 [190] 

陳豨史料記載

史記·卷九十三·韓信盧綰列傳第三十三》 [97]  參見:韓信盧綰列傳,其餘事蹟散見高祖本紀、諸將列傳、功臣表等。
漢書·卷三十四·韓彭英盧吳傳第四》 [99]  參見:韓彭英盧吳傳,其餘事蹟散見高帝紀、諸將傳記、功臣表等。

陳豨侯國世系

陽夏侯國,以封地縣名侯,陽夏(yáng jiǎ)在今河南省周口市太康縣 [189]  漢高帝十年(公元前197年),陳豨反叛,陽夏侯國被撤銷,恢復為縣。
陽夏侯國世系
陽夏侯(前201年—前197年)
傳位
諡號
姓名
在位年數
在位時間
備註
一世
國除,無諡
陳豨
4年
前201年-前197年
食邑户數失考

陳豨軼事典故

陳豨反叛逸聞

宋代高承編撰的《事物紀原》、元代林坤輯集的《誠齋雜記》中都記載了一則逸聞韓信陳豨約定從中央起事,於是發明製作出紙鳶(即風箏)放在空中,用來測量未央宮的距離,謀劃穿鑿地道進入宮中。 [157]  [159] 

陳豨民間創作

宋代話本《新編五代史平話》中記述了宋時民間的一段藝術創作,話本中讓韓信託生為曹操彭越託生為孫權陳豨託生為劉備,三人共同劃分了漢家天下,鼎立三國 [166]  此民間故事還有其它版本,流傳到明朝時期,小説家馮夢龍在《喻世明言》中再創作為:韓信託生為曹操英布託生為孫權彭越託生為劉備 [167] 

陳豨相關爭議

陳豨官職辯疑

  • “鉅鹿守”與“代相”
司馬遷《史記》稱陳豨辭別韓信時是拜為鉅鹿守 [36]  班固《漢書》同一段則稱代相 [108] 
①按當時韓王信已破代入趙,入寇東垣,逼近趙王張敖的都城邯鄲,陳豨臨危受命,或為代相兼治鉅鹿郡郡守,統領督導趙代兩國軍隊退敵,陳豨的戰時治所應設置於臨近邯鄲東北面的鉅鹿以聯兵據守,故當時可稱代相亦可稱鉅鹿守。
②陳豨在高祖從平城返回時被任命監守邊境,若以其早年曾隨張耳韓信平定代地,平城之戰前或許已經是趙國鉅鹿守,故得以領趙地兵馬隨高祖征討平城,因用兵可靠進而被委任為代相守邊。
  • 反叛時的職務
《漢書·高帝紀》稱陳豨為代相國,《漢書·韓彭英盧吳傳》稱為代相監邊,《史記·韓信盧綰列傳》和《史記·高祖功臣侯者年表》則稱其為趙相國。職務記載略有衝突,據考證《漢書·高帝紀》所謂的“代相國”實為“代丞相”,當初劉如意封代王未就國,陳豨以代丞相身份統理代國軍政,後來劉如意遷趙,周昌任趙丞相,代國無王,不再設代丞相,陳豨轉任趙相國繼續輔佐。
所以當時陳豨的實際職務先是“代丞相”,繼而遷任“趙相國”,最終以趙相國的身份在代地反叛。 [34]  [100]  [101] 

陳豨時間考證

  • 陳豨封侯時間
按《史記·高祖功臣侯者年表》記載,高祖六年,陳豨與一眾功臣皆被賜爵,依照往日軍功,正式確立爵位和食邑,陳豨被封為陽夏侯,其封地在陽夏縣,按秦末漢初實行二十等爵制,以縣為封地是列侯的特徵,所以陳豨在高祖六年就已經是列侯。
但《史記·韓信盧綰列傳》則稱陳豨是在高祖七年白登之圍後才封為列侯,時間記載上有所矛盾,由於《史記·高祖功臣侯者年表》封侯時間精確到年月日,且有同日封侯者佐證,更為確切,所以相關考證以陳豨在高祖六年封列侯為準。 [100] 
或是高祖六年時即封為列侯,白登之圍後所謂封列侯實為在原有基礎上加封食邑,當時封侯者的食邑並非一成不變,也有依照後續軍功益封食邑者。
  • 陳盧勾連時間
《史記·韓信盧綰列傳》稱:“漢十一年秋,陳豨反代地,高祖如邯鄲擊豨兵,燕王綰亦擊其東北。”該時間記載恐誤,高祖十一年秋劉邦已前往平定英布,陳豨之反在高祖十年九月,劉邦入邯鄲並召集天下之兵在高祖十年秋,所以盧綰按理早在十年秋就已響應劉邦發兵,則盧綰與陳豨的勾連或應提早一年。故《史記·韓信盧綰列傳》中記載的“漢十一年秋”應是“漢十年秋”傳抄所誤。 [173] 
  • 陳豨死亡時間
《史記·高祖功臣侯者年表》中記載的參與對陳豨作戰的漢軍將領,如張相如 [174] 公孫耳 [175] 孫赤 [176] 高邑 [177] 趙堯 [178] 宣義 [179] 任敖 [180] 公上不害 [181] 趙衍 [182] 呂臣 [183] 秋彭祖 [184]  等人的封侯時間都集中在漢高祖十一年(公元前196年1至5月不等),可知最晚在高祖十一年夏天,參與平定陳豨的將領們的軍功就已經統計完畢,並封賞侯爵、確定食邑。其中公孫耳更是斬殺陳豨者,則《史記·韓信盧綰列傳》記載的“高祖十二年冬”(公元前196年11月12日~前195年2月8日)疑有疏誤,“十二年”或應為“十一年”。 [110]  [185]  又因漢高祖十二年冬時,已是劉邦着手平定南方英布的戰役, [151]  加上《史記·孝文本紀》記載平定代地並立劉恆為代王是在“高祖十一年春” [192]  ,《史記·漢興以來諸侯王年表 》更詳細記載了劉恆的封王日期為:漢高祖十一年正月丙子日(前196年3月10日)。那麼陳豨之死應在此時間之前。 [110]  [193] 

陳豨身死之地

史記》中陳豨的身死之地有兩種説法:一説在靈丘縣,一説在當城縣
《史記·高祖功臣侯者年表》:“漢殺豨靈丘。”《史記·絳侯周勃世家》:“因復擊豨靈丘,破之,斬豨。”《史記·韓信盧綰列傳》:“高祖十二年冬,樊噲軍卒追斬豨於靈丘。”這三處都記載陳豨身死之地是在靈丘縣
《史記·高祖本紀》則記載:“樊噲別將兵定代,斬陳豨當城。”僅有此處説陳豨死於當城縣 [141]  [164] 
漢書》中則對陳豨的記載進行了縮減,其人生落幕僅在《漢書·高帝紀下》中記載為:“周勃定代,斬陳豨於當城。”刪略了樊噲軍團與靈丘縣之説,而稱周勃軍斬殺陳豨於當城縣,亦未見採納原始的功臣表資料。 [165] 

陳豨關聯詩詞

與陳豨有關的詩詞
朝代
作者
標題
詩文
北宋
《韓信》 [137] 
韓生高才跨一世,劉項存亡翻手耳。
終然不忍負沛公,頗似從容得天意。
成皋日夜望救兵,取齊自重身已輕。
躡足封王能早寤,豈恨淮陰食千户。
雖知天下有所歸,獨憐身與噲等齊。
蒯通狂説不足撼,陳豨孺子胡能為。
予嘗貰酒淮陰市,韓信廟前木十圍。
千年事與浮雲去,想見留侯決是非。
丈夫出身佐明主,用舍行藏可自知。
功名邂逅軒天地,萬事當觀失意時。
南宋
《陸賈二首其一》 [138] 
田橫死士今亡矣,陳豨從車安在哉。
獨有尉佗尚黃屋,故應兩費陸生來。
南宋
《詠史》 [139] 
赤族誠非漢道洪,違時賈禍亦緣公。
最憐老卻從陳豨,不道先曾闢蒯通。
南宋
《詠史上·韓信三首其一》 [139] 
良日登壇計策行,酸鹹甘苦共杯羹。
不須握手師陳豨,修武高眠已合烹。
《讀韓信傳》 [154] 
一怒燕齊楚趙收,將軍今古果誰儔?
後來肯為陳豨計,先日何辭蒯徹謀。
自是多能慚噲等,何能輕舉學留侯。
可憐一片肝腸鐵,卻使終遺萬古羞。
元末明初
《韓信》 [155] 
蓐食相過識者稀,時因漂母念寒微。
設壇拜將功雖稱,躡足封王禍已機。
既以解衣辭武涉,如何挈手教陳豨
藏弓烹狗尋常事,青史千秋有是非。
洪春
《韓信》 [168] 
若使英雄早見機,奇謀肯立漢邦基。
囊沙破敵功雖大,躡足封齊事已非。
既已無心從蒯徹,何緣執手教陳豨。
未央宮裏當時事,千載令人淚濕衣。
《題韓信廟》 [156] 
逐鹿中原漢力微,登壇頓蹙楚軍威。
足當躡後猶分土,心未猜時尚解衣。
畢竟封侯符蒯徹,幾曾握手到陳豨
英魂漫灑荒山淚,秋草長陵久落暉。
《淮陰侯祠》 [140] 
荒祠幾樹垂枯棗,黃泥落盡朱旗纛。
花桐漆粉綴鬚眉,猶是登壇人未老。
半生作計在魚邊,才得河堤老婦憐。
誰知一卷長竿去,唾取真王只五年。
暗中朱碧知誰是,濁水渾魚每相似。
當時密語向陳豨,更誰傳向他人耳。
丈夫勳業何足有,為虜為王如反手。
提取山河與別人,到頭一鑊悲烹狗。

陳豨後世紀念

【陳君廟】位於浙江省寧波市奉化區桐照村 【陳君廟】位於浙江省寧波市奉化區桐照村
陳君廟,位於浙江省寧波市奉化區桐照村,據當地《林氏宗譜》記載,宋末元初之時,桐照林氏先祖為躲避戰亂,從蘇州逃亡,晚上借宿在一間古廟,夢見漢朝將軍陳豨指點其往南走,到了桐照這個地方,見山清海藍,有農漁之利,於是從此居住下來。陳君廟便是桐照林姓子民為報答陳豨的指點之恩而建造的。 [188] 
參考資料
  • 1.    司馬遷·《史記·卷十八·高祖功臣侯者年表第六》:武原侯衞胠,漢七年,以梁將軍初從擊韓信、陳豨、黥布功,侯,二千八百户,功比高陵。
  • 2.    司馬遷·《史記·卷十八·高祖功臣侯者年表第六》:稾侯陳錯,高帝七年,為將軍,從擊代陳豨有功,侯,六百户。
  • 3.    司馬遷·《史記·卷十八·高祖功臣侯者年表第六》:東陽侯張相如,高祖六年,為中大夫,以河間守擊陳豨,力戰,功侯,千三百户。
  • 4.    司馬遷·《史記·卷十八·高祖功臣侯者年表第六》:禾成侯公孫耳,以卒漢五年初從,以郎中擊代,斬陳豨,侯,千九百户。
  • 5.    司馬遷·《史記·卷十八·高祖功臣侯者年表第六》:堂陽侯孫赤,以中涓從起沛,以郎入漢,以將軍擊籍,為惠侯。坐守滎陽降楚免。後復來,以郎擊籍,為上黨守,擊豨,侯,八百户。
  • 6.    司馬遷·《史記·卷十八·高祖功臣侯者年表第六》:祝阿侯高邑,以客從起齧桑,以十隊將入漢,以將軍定魏太原,破井陘,屬淮陰侯,以缶度軍擊籍,及攻豨,侯,八百户。
  • 7.    司馬遷·《史記·卷十八·高祖功臣侯者年表第六》:土軍侯宣義,高祖六年為中地守,以廷尉擊陳豨,侯,千二百户。就國,後為燕相。
  • 8.    司馬遷·《史記·卷十八·高祖功臣侯者年表第六》:廣阿侯任敖,以客從起沛,為御史,守豐二歲,擊籍,為上黨守,陳豨反,堅守,侯,千八百户。後遷御史大夫。
  • 9.    司馬遷·《史記·卷十八·高祖功臣侯者年表第六》:須昌侯趙衍,以謁者漢王元年初起漢中,雍軍塞陳,謁上,上計欲還,衍言從他道,道通,後為河間守,陳豨反,誅都尉相如,功侯,千四百户。
  • 10.    司馬遷·《史記·卷十八·高祖功臣侯者年表第六》:汲侯公上不害,高祖六年為太僕,擊代豨,有功,侯,千二百户。為趙太傅。
  • 11.    司馬遷·《史記·卷十八·高祖功臣侯者年表第六》:寧陵侯呂臣,以舍人從陳留,以郎入漢,破曹咎成皋,為上解隨馬,以都尉擊陳豨,功侯,千户。
  • 12.    司馬遷·《史記·卷十八·高祖功臣侯者年表第六》:戴侯彭祖,以卒從起沛,以卒開沛城門,為太公僕;以中廄令擊豨,侯,千二百户。
  • 13.    《三家注史記·高祖功臣侯者年表第六》:十一年三月癸酉,敬侯彭祖元年。【索隱】戴敬侯秋彭祖,漢表作「秘」,音轡;又韋昭音符蔑反。今檢史記諸本並作「秋」。今見有姓秋氏。
  • 14.    司馬遷·《史記·卷十八·高祖功臣侯者年表第六》:壯侯許倩,以楚將漢王三年降,起臨濟,以郎中擊籍、陳豨,功侯,六百户。
  • 15.    司馬遷·《史記·卷十九·惠景間侯者年表第七》:山都侯王恬開,高祖五年為郎中柱下令,以衞將軍擊陳豨,用梁相,侯。
  • 16.    司馬遷·《史記·卷九十三·韓信盧綰列傳第三十三》:陳豨,梁人。
  • 17.    《三家注史記·韓信盧綰列傳第三十三》: 陳豨者,宛朐人也。【正義】宛朐,曹州縣也。太史公雲「陳豨,梁人」。按:宛朐,六國時屬梁。
  • 18.    司馬遷·《史記·卷九十三·韓信盧綰列傳第三十三》:陳豨者,宛朐人也,不知始所以得從。
  • 19.    宋·吳仁杰《兩漢刊誤補遺》 :仁杰曰:漢紀二年,沛公將碭郡兵西,灌嬰以中涓從,按嬰侯狀從起碭與孔藂同,則前元年謂胡亥之二年,非元年也。 是歲,後九月,楚懷王以沛公為碭郡長,封武安侯,方高祖之起,沛父老迎以為令耳,徒以楚制故稱公,至是封武安,然後始有封爵,列於諸侯,以始封之歲稱元年,固其所也。 其後王漢中,乃以復至霸上之年為漢元年,故謂胡亥二年為前元年者,所以別漢元年也。
  • 20.    司馬遷·《史記·卷十八·高祖功臣侯者年表第六》:陽夏侯陳豨,以特將將卒五百人,前元年從起宛朐。至霸上為侯。以遊擊將軍別定代。已破臧荼。封豨為陽夏侯。六年,正月丙午,侯陳豨元年。十年,八月,豨以趙相國將兵守代,漢使召豨,豨反,以其兵與王黃等略代,自立為王。漢殺豨靈丘。
  • 21.    班固·《漢書·高惠高後文功臣表》:陽夏侯陳豨,以特將將卒五百人前元年從起宛胊。至霸上。為遊擊將軍。別定代。破臧荼。侯。(高帝六年)正月丙午封,十年,以趙相國反,自為王,十二年,誅。
  • 22.    司馬遷·《史記·卷十八·高祖功臣侯者年表第六》:(樊噲)以舍人起沛,從至霸上,為侯。
  • 23.    司馬遷·《史記·卷十八·高祖功臣侯者年表第六》:(周勃)以中涓從起沛,至霸上,為侯。
  • 24.    司馬遷·《史記·卷九十二·淮陰侯列傳第三十二》:漢王遣張耳與信俱,引兵東,北擊趙、代。後九月,破代兵,禽夏説閼與。
  • 25.    司馬遷·《史記·卷九十二·淮陰侯列傳第三十二》:上曰:“人告公反。”遂械繫信。至雒陽,赦信罪,以為淮陰侯。
  • 26.    司馬遷·《史記·卷一百一十·匈奴列傳第五十》:高帝先至平城,步兵未盡到,冒頓縱精兵四十萬騎圍高帝於白登。
  • 27.    司馬遷·《史記·卷八·高祖本紀第八》:匈奴圍我平城,七日而後罷去。令樊噲止定代地。立兄劉仲為代王。
  • 28.    司馬遷·《史記·卷一百六·吳王濞列傳第四十六》:高帝已定天下。七年,立劉仲為代王。
  • 29.    司馬遷·《史記卷八十九·張耳陳餘列傳第二十九》:漢七年,高祖從平城過趙,趙王朝夕袒韝蔽,自上食,禮甚卑,有子婿禮。高祖箕踞詈,甚慢易之。趙相貫高、趙午等年六十餘,故張耳客也。生平為氣,乃怒曰:“吾王孱王也!”説王曰:“夫天下豪桀並起,能者先立。今王事高祖甚恭,而高祖無禮,請為王殺之!”張敖齧其指出血,曰:“君何言之誤!且先人亡國,賴高祖得復國,德流子孫,秋毫皆高祖力也。願君無復出口。”貫高、趙午等十餘人皆相謂曰:“乃吾等非也。吾王長者,不倍德。且吾等義不辱,今怨高祖辱我王,故欲殺之,何乃污王為乎?令事成歸王,事敗獨身坐耳。”
  • 30.    班固·《漢書·卷一下·高帝紀第一下》:十二月,上還過趙,不禮趙王。是月,匈奴攻代,代王喜棄國,自歸雒陽,赦為合陽侯。辛卯,立子如意為代王。
  • 31.    司馬遷·《史記· 卷八·高祖本紀第八》:二月,高祖自平城過趙、雒陽,至長安。長樂宮成,丞相已下徙治長安。
  • 32.    司馬遷·《史記· 卷八·高祖本紀第八》:高祖欲長都雒陽,齊人劉敬説,乃留侯勸上入都關中,高祖是日駕,入都關中。
  • 33.    司馬遷·《史記·卷八·高祖本紀第八》:八月,趙相國陳豨反代地。上曰:“豨嘗為吾使,甚有信。代地吾所急也,故封豨為列侯,以相國守代,今乃與王黃等劫掠代地!代地吏民非有罪也。其赦代吏民。”
  • 34.    宋·吳仁杰《兩漢刊誤補遺》:《盧綰傳》陳豨以趙相國將監趙代邊兵。《刊誤》曰:趙當為代。【仁杰按】:《淮陰侯傳》豨為代相監邊。《高紀》豨以代相國反。此雲趙相國,其文異者,蓋七年,代王喜棄國歸,立如意為代王,以愛子留長安,是歲豨為代相。九年,徙如意王趙,而豨就遷趙相國,則豨為代相在七年,為趙相國在九年,歲月可考,蓋未嘗為代相國也。《功臣侯表》亦載:豨以趙相國反。而《紀》於十年九月書:豨反時為代相國,此《紀》誤也。《漢紀》承誤作代相,尤非。至《通鑑》但書豨為相國,而不着其為趙,若代,疑偶脱一字。方豨為趙相國,而周昌於時又為趙相者,按漢初諸侯王有丞相、有相國,昌為丞相行相事,而豨自為相國守邊,時代未有王,不應置相,故豨以趙相國並將趙代兵。
  • 35.    司馬遷·《史記·卷九十三·韓信盧綰列傳第三十三》:及高祖七年冬,韓王信反,入匈奴,上至平城還,乃封豨為列侯,以趙相國將監趙、代邊兵,邊兵皆屬焉。
  • 36.    司馬遷·《史記·卷九十二·淮陰侯列傳第三十二》:陳豨拜為鉅鹿守,辭於淮陰侯。淮陰侯挈其手,闢左右與之步於庭,仰天嘆曰:“子可與言乎?欲與子有言也。”豨曰:“唯將軍令之。”
  • 37.    司馬遷·《史記·卷九十二·淮陰侯列傳第三十二》:淮陰侯曰:“公之所居,天下精兵處也;而公,陛下之信倖臣也。人言公之畔,陛下必不信;再至,陛下乃疑矣;三至,必怒而自將。吾為公從中起,天下可圖也。”陳豨素知其能也,信之,曰:“謹奉教!”
  • 38.    班固·《漢書·卷三十四·韓彭英盧吳傳第四》:信曰:“公之所居,天下精兵處也,而公,陛下之信倖臣也。人言公反,陛下必不信;再至,陛下乃疑;三至,必怒而自將。吾為公從中起,天下可圖也。”陳豨素知其能,信之,曰:“謹奉敎!”
  • 39.    司馬遷·《史記·卷一百一十八·淮南衡山列傳第五十八》:高祖八年,從東垣過趙,趙王獻之美人。厲王母得幸焉,有身。
  • 40.    班固·《漢書·卷一下·高帝紀第一下》:八年冬,上東擊韓信餘寇於東垣。還過趙,趙相貫高等恥上不禮其王,陰謀欲弒上。上欲宿,心動,問“縣名何?”曰:“柏人。”上曰:“柏人者,迫於人也。”去弗宿。
  • 41.    司馬遷·《史記·卷八十九·張耳陳餘列傳第二十九》:漢八年,上從東垣還,過趙,貫高等乃壁人柏人,要之置廁。上過欲宿,心動,問曰:“縣名為何?”曰:“柏人。”“柏人者,迫於人也!”不宿而去。
  • 42.    司馬遷·《史記·卷十七·漢興以來諸侯王年表第五》:高皇帝八年,擊韓信反虜於趙城。貫高作亂,明年覺,誅之。匈奴攻代王,代王棄國亡,廢為合陽侯。
  • 43.    司馬遷·《史記·卷八·高祖本紀第八》:高祖之東垣,過柏人,趙相貫高等謀弒高祖,高祖心動,因不留。代王劉仲棄國亡,自歸雒陽,廢以為合陽侯。
  • 44.    班固·《漢書·卷一·下高帝紀第一下》:春正月,廢趙王敖為宣平侯。徙代王如意為趙王,王趙國。
  • 45.    司馬遷·《史記·卷二十二· 漢興以來將相名臣年表第十》:高皇帝九年,御史大夫周昌為趙丞相。
  • 46.    司馬遷·《史記·卷九十三·韓信盧綰列傳第三十三》:其少時數稱慕魏公子;及將軍守邊,招致賓客而下士。
  • 47.    司馬遷·《史記·卷九十三·韓信盧綰列傳第三十三》:豨常告歸過趙,趙相周昌見豨賓客隨之者千餘乘,邯鄲官舍皆滿。豨所以待賓客布衣交,皆出客下。
  • 48.    司馬遷·《史記·卷九十三·韓信盧綰列傳第三十三》:豨還之代,周昌乃求入見。見上,具言豨賓客盛甚,擅兵於外數歲,恐有變。
  • 49.    司馬遷·《史記·卷九十三·韓信盧綰列傳第三十三》:上乃令人覆案豨客居代者財物諸不法事,多連引豨。
  • 50.    司馬遷·《史記·卷九十三·韓信盧綰列傳第三十三》:豨恐,陰令客通使王黃、曼丘臣所。
  • 51.    司馬遷·《史記·卷九十三·韓信盧綰列傳第三十三》:及高祖十年七月,太上皇崩,使人召豨,豨稱病甚。
  • 52.    司馬遷·《史記·卷九十三·韓信盧綰列傳第三十三》:漢十年,信令王黃等説誤陳豨。
  • 53.    司馬遷·《史記·卷九十三·韓信盧綰列傳第三十三》:九月,遂與王黃等反,自立為代王,劫略趙、代。
  • 54.    司馬遷·《史記·卷九十三·韓信盧綰列傳第三十三》:上聞,乃赦趙、代吏人為豨所詿誤劫略者,皆赦之。
  • 55.    司馬遷·《史記·卷九十二·淮陰侯列傳第三十二》:漢十年,陳豨果反。上自將而往,信病不從。陰使人至豨所,曰:“第舉兵,吾從此助公。”信乃謀與家臣夜詐詔赦諸官徒奴,欲發以襲呂后、太子。部署已定,待豨報。
  • 56.    司馬遷·《史記·卷九十三·韓信盧綰列傳第三十三》:上自往,至邯鄲,喜曰:“豨不南據漳水,北守邯鄲,知其無能為也。”趙相奏斬常山守、尉,曰:“常山二十五城,豨反,亡其二十城。”上問曰:“守、尉反乎?”對曰:“不反。”上曰:“是力不足也。”赦之,復以為常山守、尉。
  • 57.    司馬遷·《史記·卷九十三·韓信盧綰列傳第三十三》:上問周昌曰:“趙亦有壯士可令將者乎?”對曰:“有四人。”四人謁,上謾罵曰:“豎子能為將乎?”四人慚伏。上封之各千户,以為將。
  • 58.    司馬遷·《史記·卷九十三·韓信盧綰列傳第三十三》:左右諫曰:“從入蜀、漢,伐楚,功未遍行,今此何功而封?”上曰:“非若所知!陳豨反,邯鄲以北皆豨有,吾以羽檄徵天下兵,未有至者,今唯獨邯鄲中兵耳。吾胡愛四千户封四人,不以慰趙子弟!”皆曰:“善!”於是上曰:“陳豨將誰?”曰:“王黃、曼丘臣,皆故賈人。”上曰:“吾知之矣。”乃各以千金購黃、臣等。
  • 59.    司馬遷·《史記· 卷八·高祖本紀第八》:聞豨將皆故賈人也,上曰:“吾知所以與之。”乃多以金啖豨將,豨將多降者。
  • 60.    司馬遷·《史記·卷九十·魏豹彭越列傳第三十》:十年秋,陳豨反代地,高帝自往擊,至邯鄲,徵兵梁王。梁王稱病,使將將兵詣邯鄲。高帝怒,使人讓梁王。
  • 61.    司馬遷·《史記·卷九十三·韓信盧綰列傳第三十三》:十一年春,故韓王信復與胡騎入居參合,距漢。
  • 62.    司馬遷·《史記·卷九十三·韓信盧綰列傳第三十三》:漢十一年秋,陳豨反代地,高祖如邯鄲擊豨兵,燕王綰亦擊其東北。當是時,陳豨使王黃求救匈奴。
  • 63.    司馬遷·《史記·卷九十三·韓信盧綰列傳第三十三》:勝還,具道所以為者。燕王寤,乃詐論它人,脱勝家屬,使得為匈奴間,而陰使範齊之陳豨所,欲令久亡,連兵勿決。
  • 64.    司馬遷·《史記·卷九十五·樊酈滕灌列傳第三十五》:(樊噲)因擊陳豨與曼丘臣軍,戰襄國,破柏人,先登,降定清河、常山凡二十七縣。
  • 65.    司馬遷·《史記· 卷八·高祖本紀第八》:豨將趙利守東垣,高祖攻之,不下。月餘,卒罵高祖,高祖怒。
  • 66.    司馬遷·《史記·卷九十五·樊酈滕灌列傳第三十五》:(樊噲)殘東垣,遷為左丞相。
  • 67.    司馬遷·《史記·卷九十五·樊酈滕灌列傳第三十五》:(酈商)以右丞相擊陳豨,殘東垣。
  • 68.    司馬遷·《史記·卷九十五·樊酈滕灌列傳第三十五》:(灌嬰)攻下東垣。
  • 69.    司馬遷·《史記· 卷八·高祖本紀第八》:城降,令出罵者斬之,不罵者原之。
  • 70.    司馬遷·《史記·卷九十三·韓信盧綰列傳第三十三》:十二月,上自擊東垣,東垣不下,卒罵上;東垣降,卒罵者斬之,不罵者黥之。更命東垣為真定。
  • 71.    司馬遷·《史記· 卷八·高祖本紀第八》:高祖在邯鄲誅豨等未畢,豨將侯敞將萬餘⼈遊行,王黃軍曲逆。
  • 72.    司馬遷·《史記·卷九十五·樊酈滕灌列傳第三十五》:(灌嬰)從擊陳豨,受詔別攻豨丞相侯敞軍曲逆下,破之,卒斬敞及特將五⼈。
  • 73.    司馬遷·《史記·卷九十八·傅靳蒯成列傳第三十八》:(靳歙)遷為車騎將軍,並將梁、趙、齊、燕、楚車騎,別擊陳豨丞相敞,破之,因降曲逆。
  • 74.    司馬遷·《史記· 卷八·高祖本紀第八》:張春渡河擊聊城,漢使將軍郭蒙與齊將擊,⼤破之。
  • 75.    司馬遷·《史記·卷五十四·曹相國世家第二十四》:(曹參)以齊相國擊陳豨將張春軍,破之。
  • 76.    司馬遷·《史記·卷九十三·韓信盧綰列傳第三十三》:十一年冬,漢兵擊斬陳豨將侯敞、王黃於曲逆下,破豨將張春於聊城。斬首萬餘。
  • 77.    司馬遷·《史記·卷九十五·樊酈滕灌列傳第三十五》:(灌嬰)降曲逆、盧奴、上曲陽、安國、安平。
  • 78.    司馬遷·《史記·卷九十三·韓信盧綰列傳第三十三》:太尉勃入定太原、代地。
  • 79.    司馬遷·《史記· 卷八·高祖本紀第八》:太尉周勃道太原入,定代地。至馬邑,馬邑不下,即攻殘之。
  • 80.    司馬遷·《史記·卷五十七·絳侯周勃世家第二十七》:擊陳豨,屠馬邑。所將卒斬豨將軍乘馬絺。擊韓信、陳豨、趙利軍於樓煩,破之。得豨將宋最、雁門守圂。因轉攻得雲中守遫、丞相箕肆、將勳。定雁門郡十七縣,雲中郡十二縣。
  • 81.    司馬遷·《史記·卷九十五·樊酈滕灌列傳第三十五》:(樊噲)破得綦毋卬、尹潘軍於無終、廣昌。
  • 82.    司馬遷·《史記·卷九十三·韓信盧綰列傳第三十三》:遂戰。柴將軍屠參合,斬韓王信。
  • 83.    司馬遷·《史記·卷九十五·樊酈滕灌列傳第三十五》:(樊噲)破豨別將胡人、王黃軍於代南。因擊韓信軍於參合,軍所將卒斬韓信。
  • 84.    司馬遷·《史記·卷九十八·傅靳蒯成列傳第三十八》:四月,(傅寬)擊陳豨,屬太尉勃,以相國代丞相噲擊豨。
  • 85.    司馬遷·《史記·卷九十五·樊酈滕灌列傳第三十五》:(夏侯嬰)以太僕擊陳豨、黥布軍,陷陳卻敵,益食千户。
  • 86.    司馬遷·《史記·卷九十六·張丞相列傳第三十六》:堯亦前有軍功食邑,及以御史大夫從擊陳豨有功,封為江邑侯。
  • 87.    司馬遷·《史記·卷九十三·韓信盧綰列傳第三十三》:王黃、曼丘臣其麾下受購賞之,皆生得,以故陳豨軍遂敗。
  • 88.    《三家注史記·高祖本紀第八》:【集解】如淳曰:「文紀言都中都。又文帝過太原,復晉陽、中都二歲,似遷都於中都也。」
  • 89.    司馬遷·《史記·卷八·高祖本紀第八》:於是乃分趙山北,立子恆以為代王,都晉陽。
  • 90.    司馬遷·《史記·卷九十三·韓信盧綰列傳第三十三》:上還至洛陽。上曰:“代居常山北,趙乃從山南有之,遠。”乃立子恆為代王,都中都,代、雁門皆屬代。
  • 91.    司馬遷·《史記·卷五十七·絳侯周勃世家第二十七》:(周勃)因復擊豨靈丘,破之,斬豨,得豨丞相程縱、將軍陳武、都尉高肆。定代郡九縣。
  • 92.    司馬遷·《史記·卷五十一·荊燕世家第二十一》:高帝十一年,澤以將軍擊陳豨,得王黃,為營陵侯。
  • 93.    司馬遷·《史記·卷十八·高祖功臣侯者年表第六》:(劉澤)以將軍擊陳豨,得王黃,為侯。
  • 94.    司馬遷·《史記·卷九十五·樊酈滕灌列傳第三十五》:(樊噲)破豨胡騎橫谷,斬將軍趙既,虜代丞相馮梁、守孫奮、大將王黃、將軍、太僕解福等十人,與諸將共定代鄉邑七十三。
  • 95.    班固·《漢書·卷四十一·樊酈滕灌傅靳周傳第十一》:擊豨胡騎橫谷,斬將軍趙既,虜代丞相馮梁、守孫奮、大將王黃、將軍大將一人、太僕解福等十人,與諸將共定代鄉邑七十三。
  • 96.    司馬遷·《史記·卷九十三·韓信盧綰列傳第三十三》:高祖十二年冬,樊噲軍卒追斬豨於靈丘。
  • 97.    《史記·卷九十三·韓信盧綰列傳第三十三》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1-01-09]
  • 98.    司馬遷·《史記·卷九十三·韓信盧綰列傳第三十三》:陳豨,梁人,其少時數稱慕魏公子;及將軍守邊,招致賓客而下士,名聲過實。周昌疑之,疵瑕頗起,懼禍及身,邪人進説,遂陷無道。於戲悲夫!夫計之生孰成敗於人也深矣!
  • 99.    《漢書·卷三十四·韓彭英盧吳傳第四》  .子夜星[引用日期2021-02-02]
  • 100.    韓春平. 《史記》《漢書》陳豨史事考辨[J]. 渭南師範學院學報:綜合版, 2017.
  • 101.    孫曉磊. 漢初相國,丞相制度變遷述論——兼辨《漢書·高帝紀》"代相國陳豨反"之誤[C]// 0.
  • 102.    司馬遷·《史記·卷五十七·絳侯周勃世家第二十七》:擊秦軍碭東。還軍留及蕭。復攻碭,破之。下下邑,先登。賜爵五大夫。攻蒙、虞,取之。擊章邯車騎,殿。定魏地。攻爰戚、東緡,以往至慄,取之。攻齧桑,先登。擊秦軍阿下,破之。追至濮陽,下甄城。攻都關、定陶,襲取宛朐,得單父令。
  • 103.    司馬遷·《史記·卷十八·高祖功臣侯者年表第六》:六年正月丙午,留文成侯張良元年。
  • 104.    司馬遷·《史記·卷十八·高祖功臣侯者年表第六》:六年正月丙午,酇文終侯蕭何元年。
  • 105.    司馬遷·《史記·卷十八·高祖功臣侯者年表第六》:六年正月丙午,絳武侯周勃元年。
  • 106.    司馬遷·《史記·卷十八·高祖功臣侯者年表第六》:六年正月丙午,舞陽武侯樊噲元年。
  • 107.    舊曆庚子年戊寅月丙午日(正月廿一日),新曆公元前201年3月6日。
  • 108.    班固·《漢書·卷三十四·韓彭英盧吳傳第四》:後陳豨為代相監邊,辭信,信挈其手,與步於庭數匝,仰天而嘆曰:“子可與言乎?吾欲與子有言。”豨因曰:“唯將軍命。”
  • 109.    漢初在武帝以前皆按顓頊歷以冬十月為紀年歲首,次年秋九月為年終。歲首十月同樣稱為十月,不改稱一月或正月。高帝七年為公元前201年11月7日至公元前200年10月27日期間。高帝七年冬,在舊曆十月至十二月,即新曆公元前201年11月7日至公元前200年2月3日。
  • 110.    萬年曆 - 實用附錄 - 通識  .漢典[引用日期2021-02-08]
  • 111.    高帝八年為公元前200年10月28日至公元前199年11月15日期間。高帝八年冬,在舊曆十月至十二月,即新曆公元前200年10月28日至公元前199年1月23日。
  • 112.    高帝十二年為公元前196年11月12日至公元前195年11月1日期間。高帝八年冬,在舊曆十月至十二月,即新曆公元前196年11月12日至公元前195年2月8日。
  • 113.    司馬遷·《史記·卷九十二·淮陰侯列傳第三十二》:其舍人得罪於信,信囚,欲殺之。舍人弟上變,告信欲反狀於呂后。呂后欲召,恐其黨不就,乃與蕭相國謀,詐令人從上所來,言豨已得死,列侯羣臣皆賀。相國紿信曰:“雖疾,強入賀。”信入,呂后使武士縛信,斬之長樂鍾室。
  • 114.    班固·《漢書·卷一·下高帝紀第一下》:春正月,淮陰侯韓信謀反長安,夷三族。
  • 115.    高帝十一年為公元前197年11月23日至公元前196年11月11日期間。高帝十一年春,在舊曆正月至三月,即新曆公元前196年2月19日至公元前196年5月18日。
  • 116.    高帝十一年為公元前197年11月23日至公元前196年11月11日期間。高帝十一年秋,在舊曆七月至九月,即新曆公元前196年8月16日至公元前196年11月11日。
  • 117.    高帝十一年為公元前197年11月23日至公元前196年11月11日期間。高帝十一年冬,在舊曆十月至十二月,即新曆公元前197年11月23日至公元前196年2月18日。
  • 118.    高帝十年為公元前196年11月12日至公元前197年11月22日期間。高帝十年七月為公元前197年7月28日至8月25日期間。
  • 119.    司馬遷·《史記·卷九十·魏豹彭越列傳第三十》:章邯已破陳王,乃進兵擊魏王於臨濟。魏王乃使周巿出請救於齊、楚。齊、楚遣項它、田巴將兵隨巿救魏。章邯遂擊破殺周巿等軍,圍臨濟。咎為其民約降。約定,咎自燒殺。
  • 120.    司馬遷·《史記·卷十八·高祖功臣侯者年表第六》:六年四月,淮陰侯韓信元年。
  • 121.    司馬遷·《史記·三十世家·陳丞相世家第二十六》:更以陳平為曲逆侯,盡食之,除前所食户牖。其後常以護軍中尉從攻陳豨及黥布。
  • 122.    司馬遷·《史記·卷十八·高祖功臣侯者年表第六》:(周緤)以舍人從起沛,至霸上,侯。
  • 123.    司馬遷·《史記·卷十八·高祖功臣侯者年表第六》:(曹參)以中涓從起沛,至霸上,侯。
  • 124.    在霸上時期,劉邦封樊噲臨武侯,封周勃威武侯,封曹參建成侯,封夏侯嬰昭平侯,封靳歙建武侯,周緤的信武侯疑似在此時已封。陳豨的侯名失考。
  • 125.    司馬遷·《史記·卷九十八·傅靳蒯成列傳第三十八》:至霸上,沛公立為漢王,賜歙爵建武侯,遷為騎都尉。
  • 126.    司馬遷·《史記·卷九十五·樊酈滕灌列傳第三十五》:項羽至,滅秦,立沛公為漢王。漢王賜嬰爵列侯,號昭平侯。
  • 127.    司馬遷·《史記·卷九十八·傅靳蒯成列傳第三十八》:一月,(傅寬)徙為代相國,將屯。二歲,為代丞相,將屯。
  • 128.    司馬遷·《史記·秦始皇本紀》:五年,將軍驁(蒙驁)攻魏,定酸棗、燕、虛、長平、雍丘、山陽城,皆拔之,取二十城。初置東郡。
  • 129.    譚其驤.《中國歷史地圖集·第二冊:秦時期·山東南部諸郡》:中國地圖出版社,1982年10月第1版:7-8
  • 130.    後曉榮.《秦代政區地理》.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9年1月:第226頁
  • 131.    後曉榮·《秦代政區地理》:宛朐,《史記·絳侯周勃世家》: “襲取宛朐,得單父令。”《史記·傅靳蒯成列傳》:“信武侯靳歙,以中涓從,起宛朐。”《史記·韓信盧綰列傳》:“陳豨者,宛朐人也。”《漢志》作冤句,吳卓信《漢書地理志補註·卷二十》:“古通用”。《清一統志·卷一百八十一》:“故城在今菏澤縣西南。”即秦宛朐縣故址在今山東省菏澤市西南。
  • 132.    《三家注史記·卷五十七·絳侯周勃世家第二十七》: 襲取宛朐。 【正義】“冤劬”二音, 今曹州縣, 在州西四十七里。
  • 133.    班固·《漢書·卷一·高帝紀第一》:秋七月,燕王臧荼反。上自將徵之。九月,虜荼。
  • 134.    班固·《漢書·卷一·高帝紀第一》:漢王曰:“諸侯王幸以為便於天下之民,則可矣。”於是諸侯王及太尉長安侯臣綰等三百人,與博士稷嗣君叔孫通謹擇良日二月甲午,上尊號。漢王即皇帝位於氾水之陽。
  • 135.    漢王劉邦五年二月甲午日,即舊曆己亥年丙寅月甲午日,新曆公元前202年2月28日。
  • 136.    明·方以智·《通雅·卷十六》:宛朐,音冤劬,今曹縣。靳歙以中涓從起宛朐,歙音翕。徐廣曰:「煮棗城在宛句」。大宛國之宛,南陽縣之宛縣,皆音鴛。
  • 137.    《全宋詩》卷135  .漢程國學[引用日期2021-07-11]
  • 138.    《全宋詩》·卷189  .漢程國學[引用日期2021-07-11]
  • 139.    《全宋詩》·卷30  .漢程國學[引用日期2021-07-11]
  • 140.    《邵氏詩詞庫》·卷742  .漢程國學[引用日期2021-07-11]
  • 141.    史記〔註釋本〕目錄 【西漢·司馬遷/著】  .子夜星[引用日期2021-07-11]
  • 142.    史記·卷十八·十表·高祖功臣侯者年表  .子夜星[引用日期2021-07-11]
  • 143.    漢書·卷十六·高惠高後文功臣表第四  .子夜星[引用日期2021-07-11]
  • 144.    司馬遷·《史記·卷六·秦始皇本紀第六》:二十二年,王賁攻魏,引河溝灌大梁,大梁城壞,其王請降,盡取其地。
  • 145.    西漢·賈誼·《新書·卷一·藩強》:竊跡前事,大扺強者先反,淮陰王楚最強,則最先反。韓王信倚胡,則又反。貫高因趙資,則又反。陳豨兵精強,則又反。彭越用梁,則又反;黥布用淮南,則又反。盧綰國北最弱,則最後反。長沙乃才二萬五千户耳,力不足以行逆,則功少而最完,勢疏而最忠,全骨肉。時長沙無故者,非獨性異人也,其形勢然矣。曩令樊、酈、絳、灌據數十城而王,今雖以殘亡,可也。令韓信、黥布、彭越之倫,列為徹侯而居,雖至今存,可也。
  • 146.    司馬遷·《史記·卷九十·魏豹彭越列傳第三十》:梁王怒其太僕,欲斬之。太僕亡走漢,告梁王與扈輒謀反。於是上使使掩梁王,梁王不覺,捕梁王,囚之雒陽。有司治反形己具,請論如法。上赦以為庶人,傳處蜀青衣。
  • 147.    司馬遷·《史記·卷九十·魏豹彭越列傳第三十》:逢呂后從長安來,欲之雒陽,道見彭王。彭王為呂后泣涕,自言無罪,原處故昌邑。呂后許諾,與俱東至雒陽。呂后白上曰:“彭王壯士,今徙之蜀,此自遺患,不如遂誅之。妾謹與俱來。”於是呂后乃令其舍人告彭越復謀反。廷尉王恬開奏請族之。上乃可,遂夷越宗族,國除。
  • 148.    司馬遷·《史記·卷九十一·黥布列傳第三十一》:漢十一年,高後誅淮陰侯,布因心恐。夏,漢誅梁王彭越,醢之,盛其醢遍賜諸侯。至淮南,淮南王方獵,見醢,因大恐,陰令人部聚兵,候伺旁郡警急。
  • 149.    北宋·李昉·《太平御覽·卷五百九十一·文部七》:至如趙高、韓信、黥布、陳豨之儔,此自貽厥釁,非君之濫刑之也。
  • 150.    司馬遷·《史記·卷九十一·黥布列傳第三十一》:遂西,與上兵遇蘄西,會甀。布兵精甚,上乃壁庸城,望布軍置陳如項籍軍,上惡之。與布相望見,遙謂布曰:“何苦而反?”布曰:“欲為帝耳。”上怒罵之,遂大戰。布軍敗走,渡淮,數止戰,不利,與百餘人走江南。布故與番君婚,以故長沙哀王使人紿布,偽與亡,誘走越,故信而隨之番陽。番陽人殺布茲鄉民田舍,遂滅黥布。
  • 151.    司馬遷·《史記· 卷八·高祖本紀第八》:十二年,十月,高祖已擊布軍會甀,布走,令別將追之。
  • 152.    司馬遷·《史記· 卷八·高祖本紀第八》:漢將別擊布軍洮水南北,皆大破之,追得斬布鄱陽。
  • 153.    司馬遷·《史記·卷八·高祖本紀第八》:秋七月,淮南王黥布反,東並荊王劉賈地,北渡淮,楚王交走入薛。高祖自往擊之。
  • 154.    《元詩選》·元詩選二集 乙集  .漢程國學[引用日期2021-07-17]
  • 155.    明·李昱·《草閣集·草閣拾遺》  .中華典藏[引用日期2021-09-17]
  • 156.    《明詩別裁集》·1  .漢程國學[引用日期2021-07-17]
  • 157.    宋·高承·《事物紀原·卷八》:紙鳶,俗謂之風箏,古今相傳雲是韓信所作,高祖之徵陳豨也,信謀從中起,故作紙鳶放之,以量未央宮遠近,欲以穿地隧入宮中也。蓋昔傳如此,理或然矣。梁太清中,侯景攻台城,內外斷絕,羊侃教小兒作紙鳶,藏詔於中間,文帝出太極殿前,因西北風放之,冀得達援軍,賊謂是厭勝,又射下之,見馬總《通曆》云然其事,初一見於此證,知其審為韓信造矣。
  • 158.    北宋·歐陽修等·《新唐書·列傳第三十七·王韓蘇薛王柳馮蔣》:昔堯失之四凶,漢高祖失之陳豨,光武失之逄萌,魏武失之張邈。彼聖傑之主,然皆失於前而得於後。
  • 159.    元·林坤·《誠齋雜記》:韓信約陳豨從中起,乃作紙鳶放之,以量未央宮遠近,欲穿地入宮中。
  • 160.    班固·《漢書·卷一·高帝紀第一》:壬子,以雲中、雁門、代郡五十三縣立兄宜信侯喜為代王。
  • 161.    班固·《漢書·卷一·高帝紀第一》:秋九月,匈奴圍韓王信於馬邑,信降匈奴。
  • 162.    司馬遷·《史記·卷九十一·黥布列傳第三十一》:布之初反,謂其將曰:“上老矣,厭兵,必不能來。使諸將,諸將獨患淮陰、彭越,今皆已死,餘不足畏也。”故遂反。果如薛公籌之,東擊荊,荊王劉賈走死富陵。
  • 163.    班固·《漢書·卷三十四·韓彭英盧吳傳第四》:豨以郎中封為列侯。
  • 164.    史記(漢)司馬遷著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1-08-19]
  • 165.    漢書(東漢)班固編撰(唐)顏師古注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1-08-19]
  • 166.    《新編五代史平話》:劉季殺了項羽,立着國號曰漢。只因疑忌功臣,如韓王信、彭越、陳豨之徒,皆不免族滅誅夷。這三個功臣,抱屈銜冤,訴於天帝。天帝可憐見三功臣無辜被戮,令他每三個託生做三個豪傑出來:韓信去曹家託生,做着個曹操;彭越去孫家託生,做着個孫權;陳豨去那宗室家託生,做着個劉備。這三個分了他的天下:曹操篡奪獻帝的,立國號曰「魏」;劉先主圖興復漢室,立國號曰「蜀」;孫權自興兵荊州,立國號曰「吳」。三國各有史,道是《三國志》是也。
  • 167.    明·馮夢龍·《喻世明言·第三十一卷:鬧陰司司馬貌斷獄》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1-09-09]
  • 168.    明·郎瑛《七修類稿·卷三十一·詩文類》  .漢典古籍[引用日期2021-09-17]
  • 169.    班固·《漢書·卷三十四·韓彭英盧吳傳第四》:信遂虜豹,定河東,使人請漢王:“願益兵三萬人,臣請以北舉燕、趙,東擊齊,南絕楚之糧道,西與大王會於滎陽。”漢王與兵三萬人,遣張耳與俱,進擊趙、代。
  • 170.    《三家注史記·呂太后本紀》:【集解】如淳曰:「列侯出關就國,關內侯但爵其身,有加異者,與關內之邑,食其租税也。風俗通義曰『秦時六國未平,將帥皆家關中,故稱關內侯』。」
  • 171.    班固著·顏師古注·《漢書·卷十九上·百官公卿表第七上》:十九關內侯〔師古曰:“言有侯號而居京畿,無國邑。”〕
  • 172.    《三家注史記·韓信盧綰列傳》:豨恐,陰令客通使王黃、曼丘臣所。【正義】二人韓王信將。
  • 173.    瀧川資言·《史記會注考證1·卷八·高祖本紀第八》:八月,趙相國陳豨反代地。【考證】梁玉繩曰:「豨反在十年九月。此與功臣表作『八月』,酈商傳作『七月』,傅寬傳作『四月』,並誤,本傳及漢書可證。至淮陰侯及盧綰傳以為十一年反,尤誤也。豨本傳又誤作七年,惟言反在九月是。」
  • 174.    司馬遷·《史記·卷十八·高祖功臣侯者年表第六》:(高祖)十一年十二月癸巳,武侯張相如元年。
  • 175.    司馬遷·《史記·卷十八·高祖功臣侯者年表第六》:(高祖)十一年正月己未,孝侯公孫耳元年。
  • 176.    司馬遷·《史記·卷十八·高祖功臣侯者年表第六》:(高祖)十一年正月己未,哀侯孫赤元年。
  • 177.    司馬遷·《史記·卷十八·高祖功臣侯者年表第六》:(高祖)十一年正月己未,孝侯高邑元年。
  • 178.    司馬遷·《史記·卷十八·高祖功臣侯者年表第六》:(高祖)十一年正月辛未,侯趙堯元年。
  • 179.    司馬遷·《史記·卷十八·高祖功臣侯者年表第六》:(高祖)十一年二月丁亥,武侯宣義元年。
  • 180.    司馬遷·《史記·卷十八·高祖功臣侯者年表第六》:(高祖)十一年二月丁亥,懿侯任敖元年。
  • 181.    司馬遷·《史記·卷十八·高祖功臣侯者年表第六》:(高祖)十一年二月己巳,終侯公上不害元年。
  • 182.    司馬遷·《史記·卷十八·高祖功臣侯者年表第六》:(高祖)十一年二月己酉,貞侯趙衍元年。
  • 183.    司馬遷·《史記·卷十八·高祖功臣侯者年表第六》:(高祖)十一年二月辛亥,夷侯呂臣元年。
  • 184.    司馬遷·《史記·卷十八·高祖功臣侯者年表第六》:(高祖)十一年三月癸酉,敬侯彭祖元年。
  • 185.    史記·高祖功臣侯者年表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2-04-03]
  • 186.    《三家注史記·絳侯周勃世家》:因轉攻得雲中守遬【索隱】:音速。
  • 187.    張功. 邊地商人與西漢初期的趙地叛亂研究[J]. 邯鄲學院學報, 2015, 25(2):6.
  • 188.    桐照村: 時光停駐在“中國第一漁村”  .奉化日報-數字報刊平台[引用日期2023-03-26]
  • 189.    《三家注史記·卷七·項羽本紀第七》:漢五年,漢王乃追項王至陽夏。【集解】:如淳曰:“夏音賈。”【正義】:括地誌雲:“陳州太康縣,本漢陽夏縣也。續漢書郡國志雲陽夏縣屬陳國。”按:太康縣城夏後太康所築,隋改陽夏為太康。
  • 190.    郭沫若.《郭沫若全集·歷史編·第三卷》:奴隸制時代.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183頁
  • 191.    郭利民 編著.《中國古代史地圖集》.北京:星球地圖出版社,2017年3月
  • 192.    司馬遷·《史記·卷一十·孝文本紀第十》:孝文皇帝,高祖中子也。高祖十一年春,已破陳豨軍,定代地,立為代王,都中都。
  • 193.    司馬遷·《史記·卷十七·漢興以來諸侯王年表第五 》:【代】(高祖十一年)正月丙子,初王元年。
  • 194.    倉修良 主編.《史記辭典》:山東教育出版社,1991年6月第1版:第513頁
  • 195.    段國超、丁德科 主編.《史記人物大辭典》.北京:商務印書館.,2017年11月第1版:第92-93頁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