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柴武

鎖定
柴武(?—公元前163年),名字也作“陳武”“柴唐” [78-79]  ,史書又稱其“柴將軍”,是西漢開國功臣、將領。秦二世二年(公元前208年),劉邦攻打豐邑不下,來薛縣向項梁借兵,柴武在此時被項梁派遣到劉邦麾下。後來隨劉邦南征北戰屢立戰功,參加垓下之戰,配合佈陣與項羽軍會戰,將項羽軍擊潰。
漢六年(公元前201年),柴武封棘蒲侯,是高祖定下的漢初十八侯之一,排名第十三,後來曾任大將軍
平定諸呂之亂後,柴武等開國功臣將相迎立劉恆為新帝,後率軍平定濟北王劉興居叛亂。
漢文帝后元元年(公元前163年),柴武去世,諡號剛侯。 [80] 
全    名
柴武
別    名
陳武,柴將軍,柴唐 [79] 
[78] 
所處時代
秦朝→西漢
民族族羣
漢族
逝世日期
公元前 163年
陵    墓
柴武台古墓
官    職
將軍→大將軍
爵位等級
徹侯
徹侯名號
棘蒲侯
諡    號
侯第位次
第13位

柴武人物生平

柴武薛縣協同

柴武起初歸屬在楚國起義領袖項梁麾下,秦二世二年/前元年(公元前208年),沛公劉邦攻打豐邑不下,秦嘉景駒等人又被項梁所除,於是劉邦前來薛縣拜見項梁。項梁給劉邦增撥了部卒五千人,五大夫爵位的將領十個。 [1]  柴武此時以將軍的身份 [2]  ,統率兩千五百人在薛縣歸入到劉邦麾下,協同其作戰。 [3]  劉邦回去後,再次領兵進攻豐邑,攻陷了該城,守城的雍齒逃奔魏國。 [4] 

柴武北救東阿

秦二世二年(公元前208年)七月,秦將章邯攻滅齊王田儋 [10]  、魏王魏咎 [11]  ,將田榮包圍在東阿城,楚國武信君項梁率領楚軍北上救援東阿 [5]  ,柴武 [2]  [3]  劉邦項羽龍且等將領皆領軍參戰,楚軍沿途攻取秦軍佔領的魏地城邑 [6-7]  ,在東阿大破章邯統領的部隊。 [8-9] 
秦二世三年(公元前207年),劉邦率兵西進,在昌邑與彭越相遇。於是和他一起合攻昌邑,沒有攻克。撤兵到慄縣,正好遇到剛武侯大約有四千人,剛武侯被併入了劉邦的軍隊。 [12]  “剛武侯”一説是“剛侯武”,即後來的“棘蒲剛侯”柴武。 [13]  (此説有爭議,詳見下文“稱呼爭議”目錄) [68] 
柴武隨軍進入關中抵達霸上。在累計起事兩年後(即漢元年/公元前206年)的十月份,柴武隨同劉邦就國,進入漢中郡 [72-73] 

柴武從徵滅齊

漢四年(公元前203年),韓信引兵東進攻齊,還沒渡過平原渡口,得知酈食其已經説服齊國歸漢。韓信想停止進攻,被蒯徹説服而渡河攻打齊國。 [14]  這時齊國已決定降漢,對漢軍的戒備鬆懈,韓信乘機襲擊了齊國駐守歷下的軍隊。 [15]  柴武率領漢軍攻打齊國在歷下(今山東省濟南市)的守軍,大破田既的部隊,軍功足以封侯。 [16]  漢軍一直打到臨淄。 [15]  [17]  齊王田廣驚恐,烹殺了酈食其,逃到高密縣向西楚求救。 [18]  此後韓信在濰水擊敗西楚援軍龍且等人,追擊並殺死齊王田廣。 [19] 

柴武垓下合陣

漢五年(公元前202年)十二月,劉邦召集韓信彭越等諸侯進兵 [27] 劉賈英布周殷等也率軍彙集在垓下。 [28]  漢王劉邦和諸侯軍共同進攻楚軍,與項羽在垓下決戰。先鋒部隊由齊王韓信統領 [23]  ,韓信率領三十萬大軍與楚軍正面對陣,孔將軍孔藂為左翼,費將軍陳賀為右翼,劉邦在其後,周勃、柴武在劉邦的部隊之後。 [20]  楚軍由項羽統領,人數約有十萬。韓信先率前鋒與項羽交鋒,作戰不利,向後退卻。孔將軍孔藂、費將軍陳賀從左右兩邊縱兵夾擊,楚軍不利,韓信乘勢再次攻上去,大敗楚軍於垓下。 [21]  楚軍在垓下退入壁壘堅守,兵少食盡,被漢軍重重包圍。夜晚聽到漢軍從四面傳來楚國歌聲,項羽大感震驚,認為楚地已經被漢軍全部佔領。 [25]  項羽於是帶着幾百人馬突圍,被漢軍一路追擊, [26]  最終項羽逃至東城縣烏江之畔自刎而死。 [22]  [24] 
韓信五軍陣 韓信五軍陣

柴武陣斬韓王

漢六年三月丙申日(公元前201年4月25日) [55]  ,柴武被正式定封為棘蒲侯,其食邑數量失考。 [54] 
漢高祖十一年(公元前196年)春天,韓王信再次勾結冒頓率領匈奴騎兵入侵駐紮在參合城,對抗漢朝。 [29]  劉邦派遣柴武 [32]  帶兵前去迎擊,柴武先寫信給韓王信説:“陛下寬厚仁義,諸侯即使有過背叛逃亡,但當他們再度歸順時,總會恢復原有的爵位名號,並不加誅殺。這些都是大王您所知道的。現在您是因為戰敗才逃往匈奴的,並沒有大罪,您應該趕快來歸順!” [30] 
韓王信回信道:“陛下把我從里巷平民中提拔上來,讓我南面稱王,這對我來説是萬分榮幸的。在滎陽之戰中,我不能以死效忠,而被項羽關押,這是我的第一條罪狀。等到匈奴進犯馬邑,我不能堅守城池,而獻城投降,這是我的第二條罪狀。現在反而為敵人帶兵,和將軍爭戰,爭這旦夕之間的活頭,這是我的第三條罪狀。文種范蠡沒有一條罪狀,仍然一個被殺一個逃亡;現在我對陛下犯了三條罪狀,還想在世上求取活命,這是伍子胥吳國之所以被殺的原因。如今我逃命隱藏在山谷之間,每天都靠向蠻夷乞討過活,我的思歸之心,就如同癱瘓的人不能忘記起立行走,眼盲的人不能忘記睜眼視物一樣,只不過情勢不允許罷了。” [31] 
於是兩軍交戰,柴武屠平參合城,將韓王信斬殺。 [33] 

柴武迎立新帝

漢高後八年(公元前180年)九月,大臣們共同平定了諸呂之亂,商議迎立代王劉恆為皇帝。 [34] 
代王劉恆驅車到了渭橋,羣臣都來拜見稱臣。太尉周勃於是跪着奉上天子璽符。劉恆辭謝説:“到了代王府邸再商議吧。”於是車馬疾馳進入代王府邸,羣臣也隨從抵達。丞相陳平、太尉周勃大將軍柴武 [39-40]  、御史大夫張蒼、宗正劉郢客、朱虛侯劉章、東牟侯劉興居、典客劉揭等人全都再次跪拜進言稱:“皇子劉弘等人都不是孝惠帝的兒子,不應當事奉宗廟。我們恭敬地與陰安侯(劉邦大嫂)、頃王后(劉邦二嫂)、琅邪王(劉澤)以及宗室、大臣、列侯、二千石以上的官員商議,大家都説:‘大王如今是高皇帝最年長的兒子,最應該做高皇帝的繼承人。’希望大王即天子之位。” [35] 
劉恆説:“事奉高皇帝宗廟,這是大事。寡人沒有才能,勝任不了事奉宗廟的大事。希望請叔父楚王(劉交)考慮最合適的人,寡人不敢當此重任。”羣臣都跪伏在地上,堅決請求。劉恆先是面向西邊,坐在主人的位置謙讓了幾次,羣臣扶他向南坐在君主的位置,他又謙讓了兩次。 [36] 
丞相陳平等人都説:“我們再三考慮,認為大王事奉高皇帝宗廟是最適宜的。即使讓天下諸侯和百姓來考慮,也會認為適宜的。我們臣子是為宗廟社稷着想,絕不敢輕率疏忽。希望大王聽從我們的意見,我們將感到榮幸。現在,我們恭敬地奉上天子的玉璽和符節。” [37] 
劉恆説:“既然宗室、將相、諸王、列侯都認為沒有人比寡人更適宜,那寡人就不敢推辭了。”於是,代王劉恆即位做了天子,也就是後來的漢文帝。 [38] 

柴武鎮壓反王

漢文帝前元三年(公元前177年),濟北王劉興居得知文帝到了代地,將要前去反擊匈奴,因而趁勢造反,打算髮兵襲擊滎陽。於是文帝下令丞相灌嬰撤回部隊,派遣棘蒲侯柴武為大將軍,率領十萬部隊前去討伐叛軍。昌侯盧卿(旅卿)、共侯盧罷師(旅罷師)、寧侯魏遫(魏遬)、深澤侯趙將夜(趙將夕)等將軍都隸屬柴武指揮,祁侯繒賀擔任將軍,率軍駐紮在滎陽 [41-42] 
七月辛亥日(公元前177年9月1日) [55]  ,文帝從太原回到長安。詔令有關大臣説:“濟北王背德反上,連累了濟北國的官吏百姓,這是大逆不道。濟北國的官吏和民眾,凡是在朝廷大軍到來之前就自己停止反叛活動的,以及率部投降或獻出城邑出降的,一律赦免,官爵復原。那些開始曾與劉興居一起造反但後來投降了的人,也予以赦免。” [43] 
八月,柴武擊潰濟北國叛軍,俘虜濟北王劉興居,劉興居自殺。文帝宣佈赦免濟北國中隨濟北王造反的官吏百姓。 [44]  濟北國被收歸漢朝中央,設置為郡。 [45] 

柴武議徵逆藩

漢文帝在位時,將軍柴武等人建議説:“南越朝鮮自從秦朝統一時內屬為臣子,後來才擁兵守險,躊躇觀望。高祖時天下初定,人民剛剛得到一點安寧,不可再次用兵。如今陛下以仁惠撫治百姓,四海以內都受恩澤,應該乘此時士民樂為陛下所用的機會,討伐叛逆的黨徒,以統一疆土。” [46] 
文帝説:“朕自從能穿衣戴冠以來,從來沒有想過能到達這個地位。趕上呂氏之亂,功臣和宗室都不以我的微賤出身為恥,陰差陽錯使我得了皇帝的大位,我常戰戰兢兢,害怕事情有始無終。況且興兵打仗,是一件兇險的大事,縱然能達到目的,發動起來也必有耗損和創病,又怎能避免得了百姓拋家離業遠方征討?先帝知道勞乏的百姓不可再加使用,所以不把南越、朝鮮等事放在心上。朕豈能自以為有能耐?如今匈奴入侵內地,軍吏禦敵無功,邊地百姓父死子繼,服兵役的日子已經很久,朕時常為此不安和傷痛,沒有一天能夠忘記。如今既不能銷燬兵器,長守安定,但願暫且堅守邊防,遠設斥候,派遣使者,締盟結好,使北部邊陲得到休息安寧,功勞就算大得很了。且不可再議興兵的事了”。 [47] 
因此百姓內外都無徭役,得到休息以致力於農事,致使天下殷實富足,糧食每鬥降至十餘文錢,國內雞鳴狗吠相聞,煙火萬里不驚,可説是夠和平安樂的了。 [48] 

柴武子叛國除

漢文帝前元六年(公元前174年),棘蒲侯柴武家的太子(西漢列侯嫡傳長子亦可稱“太子 [56-57] 柴奇與淮南王劉長私聯閩越匈奴,密謀造反 [49]  ,事情敗露後被捕。 [50]  柴奇以及所有參與謀反的人都被誅殺。 [51]  [58] 
漢文帝后元元年(公元前163年),柴武去世,諡號剛侯。 [2]  由於柴武的兒子柴奇曾參與謀反,所以不給安置柴武的後人繼承他的爵位,棘蒲侯國被撤除。 [52] 

柴武侯國世系

棘蒲侯國,封地在西漢棘蒲縣,其地理位置在今河北省大名縣境。 [75] 
棘蒲侯國世系
棘蒲侯(前201年—前163年)
傳位
諡號
姓名
在位年數
在位時間
備註
一世
棘蒲剛侯
柴武(陳武)
39年
前201年-前163年
食邑户數失考
(以上內容參考資料 [69-70] 

柴武親屬成員

兒子:柴奇,與淮南王劉長密謀造反,事發,被誅殺。 [50]  [58] 
曾孫:柴嘉,家住雲陽縣,爵位為上造,漢宣帝元康四年(公元前62年),詔復家 [53] 

柴武相關考辨

柴武其人姓氏

柴武一作“陳武 [71]  ,如在《史記·孝文本紀》中即兩次稱其為陳武 [61]  ,在《漢書·文帝紀》柴武處有注,臣瓚曰:“《漢帝年紀》為陳武,此雲柴武,為有二姓。” [62]  瀧川資言考證稱:“大將軍陳武,漢書不載姓,唯言大將軍武服虔以為柴武,柴武為大將軍在文帝三年,陳武亦他無所見。” [63] 
清朝周壽昌認為《漢書·賈山傳》柴武作“柴唐” [79]  ;猜想柴武最初本是柴氏子嗣,被陳氏養育,後來才恢復柴姓。“唐”或許是柴武的表字。有兩個姓氏的例如御史大夫李延壽,《表》《傳》也作姓繁(即繁延壽)。 [78] 
學者陳直認為:“陳武即柴武,服虔之注是也。《高祖功臣侯表》稱棘蒲剛侯陳武,又見《史記·文帝紀》三年,《考證》謂陳武他無所見非也。又按:先秦至兩漢,陳姓與姚姓通稱,《戰國策姚賈,《孟子》作陳賈是也。陳姓與田姓通稱,《田敬仲世家》改稱田氏,現出土銅器、陶文仍稱為陳氏是也。陳武又作柴武,或亦同此例。又按:《小校經閣金文》卷十一、四十頁,有柴是一斗范陽侯鼎。西安漢城遺址又出有柴是一斗銅鼎(是即氏字假借,鼎存漢中王子獻手中,未著錄)。西漢柴是,無其他封侯者,決為柴武家所自造之器無疑,並可證明柴武自己稱為柴氏,不稱為陳氏。” [40] 

柴武稱呼爭議

  • 柴將軍
史書有時會將柴武稱作“柴將軍”,《史記》有三篇傳記包含“柴將軍”的記載:
①《齊悼惠王世家》“使棘蒲侯柴將軍擊破虜濟北王”〔【集解】張晏曰:“柴武”〕,即明確柴將軍為棘蒲侯柴武。 [64] 
②《韓信盧綰列傳》“漢使柴將軍擊之”〔【索隱】應劭雲柴武。鄧展雲柴奇;晉灼雲奇,武之子。應劭説為得,此時奇未為將。〕司馬貞在索隱中認可應劭的説法,認為柴武之子柴奇當時不是將軍,平定韓王信的柴將軍即是柴武。 [66]  顏師古也贊同應劭的説法。 [67] 
③《高祖本紀》“絳侯、柴將軍在皇帝后”,宋朝吳仁杰認為:《楚漢春秋》記載:“孔將軍居左,費將軍居右,柴將軍在皇帝后”,孔將軍是孔藂,費將軍是陳賀,柴將軍就是柴武。《史記》記載為棘蒲侯柴武大將軍,而《漢書》裏寫作“陳武”。 [60] 
對於蒲將軍這個人物歷代學者多有爭議。吳仁杰認為蒲將軍是棘蒲侯陳武,蒲是其封國。以陳賀封費侯為例,稱作“費將軍”,是參考他的封國來稱呼,而不是姓氏。 [60]  吳仁杰在其所著的《兩漢刊誤補遺》中有所論證,然仍存有爭議,可備一説。 [65] 
  • 剛武侯
《史記·高祖本紀》記載劉邦在西征途中“遇剛武侯,奪其軍,可四千餘人,並之”。《三家注史記》引應劭説法稱是“楚懷王的將領”,應劭又在《漢書音義》中稱:“‘剛武侯’應該作‘剛侯武’,是魏國將領。”孟康(此處三家注誤作臣瓚)註解説“功臣表中柴武是以將軍身份在薛縣起兵,以獨立部隊北救東阿,抵達霸上,隨入漢中,不是楚懷王的將領,也不是魏國將領,沒有這樣稱呼他諡號的先例。”顏師古的看法是:“史書失去了剛武侯這個人的姓名,只知道他的爵號,不知道他本人是誰。所以不應該更改‘剛武侯’為‘剛侯武’。應劭認為是楚懷王的將領又説是魏國將領,是沒有依據的。” [13]  [68] 

柴武侯名辨析

《封泥考略·卷六:棘滿丞封泥》 《封泥考略·卷六:棘滿丞封泥》
楊樹達根據《封泥考略》卷六“棘滿丞印” [76]  認為“棘蒲”為“棘滿”之誤。趙平安認為,“棘蒲歷代古書用例較多,棘滿目前僅此一見”、“滿是蒲的訛字可能性較大”。並認為“實用印上有訛字,是比較罕見的現象”。今按,實用印中出現訛字,目前尚未見到確切的例子,古書中的“棘蒲”極有可能就是印文“棘滿”的異寫。 [77] 

柴武墓葬情況

位於河北省石家莊市欒城縣欒城鎮寺下村,《欒城縣誌》載:“柴武台,在城東北二里,西漢棘浦候柴武之墓。”柴武死後葬欒城,為全國僅有的少數漢墓之一。隋代時,台上建善眾寺一座,規模盛大,唐初(玄奘)未去西天取經時,曾在善眾寺掛單,可見當時寺廟規模。柴武台於1999年3月,被確定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1999年7月被石家莊市文物局批准為準市級文物保護單位,2008年被列為河北省第五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59]  [74] 

柴武後世紀念

欒城柴武台公園
以紀念柴武為主題的柴武台公園,於2015年10月建成開園。公園佈局包括柴武文化、“三蘇”文化、民俗風情、文學空間、養身康健多項內容,園內植被濃蔭,花草繁茂,亭閣相映,荷池盪漾,曲徑通幽,濃縮了城市文化品質,提供了人們休閒、健身、娛樂的場地。高高矗立的凌雲閣,既孕育了“他年名上凌雲閣,豈羨當時萬户侯”的傳統風俗,也注入了今天新時代發展中的全新理念。 [74] 
參考資料
  • 1.    班固·《漢書·卷一上·高帝紀第一上》:還擊豐,不下。四月,項梁擊殺景駒、秦嘉,止薛,沛公往見之。項梁益沛公卒五千人,五大夫將十人。
  • 2.    班固·《漢書·卷十六·高惠高後文功臣表第四》:【號諡姓名】棘蒲剛侯陳武。【侯狀户數】以將軍前元年將卒二千五百人起薛。別救東阿。
  • 3.    司馬遷·《史記·卷十八·高祖功臣侯者年表第六》:【國名】棘蒲。【侯功】以將軍前元年率將二千五百人起薛。別救東阿。
  • 4.    班固·《漢書·卷一上·高帝紀第一上》:沛公還,引兵攻豐,拔之。雍齒奔魏。
  • 5.    司馬遷·《史記·卷十六·秦楚之際月表第四》:【秦】(二世二年)七月。【楚】二,陳嬰為柱國。【項】十一,天大雨,三月不見星。【齊】齊立田假為王,秦急圍東阿。【漢】十一,沛公與項羽北救東阿,破秦軍濮陽,東屠城陽。【魏】咎弟豹走東阿。
  • 6.    司馬遷·《史記·卷五十七·絳侯周勃世家第二十七》:(周勃)攻蒙、虞,取之。擊章邯車騎,殿。定魏地。攻爰戚、東緡,以往至慄,取之。攻齧桑,先登。擊秦軍阿下,破之。追至濮陽,下甄城。攻都關、定陶,襲取宛朐,得單父令。
  • 7.    司馬遷·《史記·卷五十四·曹相國世家第二十四》:(曹參)又攻下邑以西,至虞,擊章邯車騎。攻爰戚,及亢父,先登。遷為五大夫。北救阿,擊章邯軍,陷陳,追至濮陽。
  • 8.    司馬遷·《史記·卷十六·秦楚之際月表第四》:【秦】(二世二年)八月。【項】十二,救東阿,破秦軍,乘勝至定陶,項梁有驕色。【齊】楚救榮得解,歸,逐田假,立儋子巿為齊王,始。【漢】十二,沛公與項羽西略地,斬三川守李由於雍丘。
  • 9.    司馬遷·《史記·卷七·項羽本紀第七》:居數月,引兵攻亢父,與齊田榮、司馬龍且軍救東阿,大破秦軍於東阿。
  • 10.    司馬遷·《史記·卷九十四·田儋列傳第三十四》:秦將章邯圍魏王咎於臨濟,急。魏王請救於齊,齊王田儋將兵救魏。章邯夜銜枚擊,大破齊、魏軍,殺田儋於臨濟下。儋弟田榮收儋餘兵東走東阿。
  • 11.    司馬遷·《史記·卷九十·魏豹彭越列傳第三十》:章邯遂擊破殺周巿等軍,圍臨濟。咎為其民約降。約定,咎自燒殺。
  • 12.    司馬遷·《史記·卷八·高祖本紀第八》:沛公引兵西,遇彭越昌邑,因與俱攻秦軍,戰不利。還至慄,遇剛武侯,奪其軍,可四千餘人,並之。與魏將皇欣、魏申徒武蒲之軍並攻昌邑,昌邑未拔。
  • 13.    《三家注史記·高祖本紀》:還至慄,遇剛武侯〔【集解】應劭曰:「楚懷王將也。」漢書音義曰:「功臣表雲棘蒲剛侯陳武。武,一姓柴。『剛武侯』宜為『剛侯武』,魏將也。」瓚曰:「功臣表柴武以將軍起薛,別救東阿,至霸上,入漢中,非懷王將也,又非魏將也,例未稱諡。」【正義】顏師古云:「史失其名姓,唯識其爵號,不知誰也,不當改為『剛侯武』。應氏以為懷王將,又云魏將,無據矣。」表六年三月封。孟、顏二人説是。〕
  • 14.    司馬遷·《史記·卷九十二·淮陰侯列傳第三十二》:信引兵東,未渡平原,聞漢王使酈食其已説下齊,韓信欲止。范陽辯士蒯通説信曰:“將軍受詔擊齊,而漢獨髮間使下齊,寧有詔止將軍乎?何以得毋行也!且酈生一士,伏軾掉三寸之舌,下齊七十餘城,將軍將數萬眾,歲餘乃下趙五十餘,為將數歲,反不如一豎儒之功乎?”於是信然之,從其計,遂渡河。
  • 15.    司馬遷·《史記·卷九十二·淮陰侯列傳第三十二》:齊已聽酈生,即留縱酒,罷備漢守禦。信因襲齊歷下軍,遂至臨菑。
  • 16.    司馬遷·《史記·卷十八·高祖功臣侯者年表第六》:擊齊歷下軍田既,功侯。
  • 17.    班固·《漢書·卷十六·高惠高後文功臣表第四》:擊齊歷下軍、臨菑,侯。
  • 18.    司馬遷·《史記·卷九十二·淮陰侯列傳第三十二》:齊王田廣以酈生賣己,乃烹之,而走高密,使使之楚請救。韓信已定臨菑,遂東追廣至高密西。楚亦使龍且將,號稱二十萬,救齊。
  • 19.    司馬遷·《史記·卷九十二·淮陰侯列傳第三十二》:齊王廣、龍且並軍與信戰,未合。人或説龍且曰:“漢兵遠鬥窮戰,其鋒不可當。齊、楚自居其地戰,兵易敗散。不如深壁,令齊王使其信臣招所亡城,亡城聞其王在,楚來救,必反漢。漢兵二千里客居,齊城皆反之,其勢無所得食,可無戰而降也。”龍且曰:“吾平生知韓信為人,易與耳。且夫救齊不戰而降之,吾何功?今戰而勝之,齊之半可得,何為止!”遂戰,與信夾濰水陳。韓信乃夜令人為萬餘囊,滿盛沙,壅水上流,引軍半渡,擊龍且,詳不勝,還走。龍且果喜曰: “固知信怯也。”遂追信渡水。信使人決壅囊,水大至。龍且軍大半不得渡,即急擊,殺龍且。龍且水東軍散走,齊王廣亡去。信遂追北至城陽,皆虜楚卒。
  • 20.    司馬遷·《史記·卷八·高祖本紀第八》:五年,高祖與諸侯兵共擊楚軍,與項羽決勝垓下。淮陰侯將三十萬自當之,孔將軍居左,費將軍居右,皇帝在後,絳侯、柴將軍在皇帝后。
  • 21.    司馬遷·《史記·卷八·高祖本紀第八》:項羽之卒可十萬。淮陰先合,不利,卻。孔將軍、費將軍縱,楚兵不利,淮陰侯復乘之,大敗垓下。
  • 22.    司馬遷·《史記·卷八·高祖本紀第八》:項羽卒聞漢軍之楚歌,以為漢盡得楚地,項羽乃敗而走,是以兵大敗。使騎將灌嬰追殺項羽東城,斬首八萬,遂略定楚地。
  • 23.    司馬遷·《史記·卷九十二·淮陰侯列傳第三十二》:漢王之困固陵,用張良計,召齊王信,遂將兵會垓下。
  • 24.    司馬遷·《史記·卷七·項羽本紀第七》:獨籍所殺漢軍數百人。項王身亦被十餘創。顧見漢騎司馬呂馬童,曰:“若非吾故人乎?”馬童面之,指王翳曰:“此項王也。”項王乃曰:“吾聞漢購我頭千金,邑萬户,吾為若德。”乃自刎而死。
  • 25.    司馬遷·《史記·卷七·項羽本紀第七》:項王軍壁垓下,兵少食盡,漢軍及諸侯兵圍之數重。夜聞漢軍四面皆楚歌,項王乃大驚曰:“漢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項王則夜起,飲帳中。
  • 26.    司馬遷·《史記·卷七·項羽本紀第七》:於是項王乃上馬騎,麾下壯士騎從者八百餘人,直夜潰圍南出,馳走。平明,漢軍乃覺之,令騎將灌嬰以五千騎追之。項王渡淮,騎能屬者百餘人耳。項王至陰陵,迷失道,問一田父,田父紿曰“左”。左,乃陷大澤中。以故漢追及之。項王乃復引兵而東,至東城,乃有二十八騎。漢騎追者數千人。
  • 27.    司馬遷·《史記·卷七·項羽本紀第七》:使者至,韓信、彭越皆報曰:“請今進兵。”韓信乃從齊往,劉賈軍從壽春並行,屠城父,至垓下。大司馬周殷叛楚,以舒屠六,舉九江兵,隨劉賈、彭越皆會垓下,詣項王。
  • 28.    司馬遷·《史記·卷九十一·黥布列傳第三十一》:漢五年,布使人入九江,得數縣。六年,布與劉賈入九江,誘大司馬周殷,周殷反楚,遂舉九江兵與漢擊楚,破之垓下。
  • 29.    司馬遷·《史記·卷九十三·韓信盧綰列傳第三十三》:十一年春,故韓王信復與胡騎入居參合,距漢。
  • 30.    司馬遷·《史記·卷九十三·韓信盧綰列傳第三十三》:漢使柴將軍擊之,遺信書曰:“陛下寬仁,諸侯雖有畔亡,而復歸,輒復故位號,不誅也。大王所知。今王以敗亡走胡,非有大罪,急自歸!”
  • 31.    司馬遷·《史記·卷九十三·韓信盧綰列傳第三十三》:韓王信報曰:“陛下擢僕起閭巷,南面稱孤,此僕之幸也。滎陽之事,僕不能死,囚於項籍,此一罪也。及寇攻馬邑,僕不能堅守,以城降之,此二罪也。今反為寇將兵,與將軍爭一旦之命,此三罪也。夫種、蠡無一罪,身死、亡。今僕有三罪於陛下,而欲求活於世,此伍子胥所以僨於吳也。今僕亡匿山谷間,旦暮乞貸蠻夷,僕之思歸,如痿人不忘起,盲者不忘視也,勢不可耳。”
  • 32.    《三家注史記·韓信盧綰列傳》:漢使柴將軍擊之。【索隱】應劭雲柴武,鄧展雲柴奇;晉灼雲奇,武之子。應劭説為得,此時奇未為將。
  • 33.    司馬遷·《史記·卷九十三·韓信盧綰列傳第三十三》:遂戰。柴將軍屠參合,斬韓王信。
  • 34.    司馬遷·《史記·卷十·孝文本紀第十》:高後八年七月,高後崩。九月,諸呂呂產等欲為亂,以危劉氏,大臣共誅之,謀召立代王,事在呂后語中。
  • 35.    司馬遷·《史記·卷十·孝文本紀第十》:代王馳至渭橋,羣臣拜謁稱臣。代王下車拜。太尉勃進曰:“願請閒言。”宋昌曰:“所言公,公言之。所言私,王者不受私。”太尉乃跪上天子璽符。代王謝曰:“至代邸而議之。”遂馳入代邸。羣臣從至。丞相陳平、太尉周勃、大將軍陳武、御史大夫張蒼、宗正劉郢、朱虛侯劉章、東牟侯劉興居、典客劉揭皆再拜言曰:“子弘等皆非孝惠帝子,不當奉宗廟。臣謹請(與)陰安侯列侯頃王后與琅邪王、宗室、大臣、列侯、吏二千石議曰:‘大王高帝長子,宜為高帝嗣。’願大王即天子位。”
  • 36.    司馬遷·《史記·卷十·孝文本紀第十》:代王曰:“奉高帝宗廟,重事也。寡人不佞,不足以稱宗廟。願請楚王計宜者,寡人不敢當。”羣臣皆伏固請。代王西鄉讓者三,南鄉讓者再。
  • 37.    司馬遷·《史記·卷十·孝文本紀第十》:丞相平等皆曰:“臣伏計之,大王奉高帝宗廟最宜稱,雖天下諸侯萬民以為宜。臣等為宗廟社稷計,不敢忽。願大王幸聽臣等。臣謹奉天子璽符再拜上。”
  • 38.    司馬遷·《史記·卷十·孝文本紀第十》:代王曰:“宗室將相王列侯以為莫宜寡人,寡人不敢辭。”遂即天子位。
  • 39.    陳直·《史記新證·孝文本紀第十》:【考證】大將軍陳武,漢書不載姓,唯言大將軍武,服虔以為柴武,柴武為大將軍在文帝三年,陳武亦他無所見。〔直按:陳武即柴武,服虔之注是也。《高祖功臣侯表》稱棘蒲剛侯陳武,又見《史記·文帝紀》三年,《考證》謂陳武他無所見非也。又按:先秦至兩漢,陳姓與姚姓通稱,《戰國策》姚賈,《孟子》作陳賈是也。陳姓與田姓通稱,《田敬仲世家》改稱田氏,現出土銅器、陶文仍稱為陳氏是也。陳武又作柴武,或亦同此例。又按:《小校經閣金文》卷十一、四十頁,有柴是一斗范陽侯鼎。西安漢城遺址又出有柴是一斗銅鼎(是即氏字假借,鼎存漢中王子獻手中,未著錄)。西漢柴是,無其他封侯者,決為柴武家所自造之器無疑,並可證明柴武自己稱為柴氏,不稱為陳氏。〕
  • 40.    陳直.《史記新證》.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4月第1版:第31頁
  • 41.    司馬遷·《史記·卷十·孝文本紀第十》:濟北王興居聞帝之代,欲往擊胡,乃反,發兵欲襲滎陽。於是詔罷丞相兵,遣棘蒲侯陳武為大將軍,將十萬往擊之。祁侯賀為將軍,軍滎陽。
  • 42.    《三家注史記·漢興以來將相名臣年表》:棘蒲侯陳武為大將軍,擊濟北。昌侯盧卿、共侯盧罷師、寧侯遬、深澤侯將夜皆為將軍,屬武。祁侯賀將兵屯滎陽。【集解】徐廣曰:「遬姓魏,將夜姓趙。」
  • 43.    司馬遷·《史記·卷十·孝文本紀第十》:七月辛亥,帝自太原至長安。乃詔有司曰:“濟北王背德反上,詿誤吏民,為大逆。濟北吏民兵未至先自定,及以軍地邑降者,皆赦之,復官爵。與王興居去來,亦赦之。”
  • 44.    司馬遷·《史記·卷十·孝文本紀第十》:八月,破濟北軍,虜其王。赦濟北諸吏民與王反者。
  • 45.    《三家注史記·齊悼惠王世家》:使棘蒲侯柴將軍〔【集解】張晏曰:「柴武。」〕擊破虜濟北王,王自殺,地入於漢,為郡。
  • 46.    司馬遷·《史記·卷二十五·律書第三》:歷至孝文即位,將軍陳武等議曰:“南越、朝鮮自全秦時內屬為臣子,後且擁兵阻厄,選蠕觀望。高祖時天下新定,人民小安,未可復興兵。今陛下仁惠撫百姓,恩澤加海內,宜及士民樂用,征討逆黨,以一封疆。”
  • 47.    司馬遷·《史記·卷二十五·律書第三》:孝文曰:“朕能任衣冠,念不到此。會呂氏之亂,功臣宗室共不羞恥,誤居正位,常戰戰慄慄,恐事之不終。且兵兇器,雖克所原,動亦耗病,謂百姓遠方何?又先帝知勞民不可煩,故不以為意。朕豈自謂能?今匈奴內侵,軍吏無功,邊民父子荷兵日久,朕常為動心傷痛,無日忘之。今未能銷距,原且堅邊設候,結和通使,休寧北陲,為功多矣。且無議軍。”
  • 48.    司馬遷·《史記·卷二十五·律書第三》:故百姓無內外之繇,得息肩于田畝,天下殷富,粟至十餘錢,鳴雞吠狗,煙火萬里,可謂和樂者乎!
  • 49.    司馬遷·《史記·卷十·孝文本紀第十》:六年,有司言淮南王長廢先帝法,不聽天子詔,居處毋度,出入擬於天子,擅為法令,與棘蒲侯太子奇謀反,遣人使閩越及匈奴,發其兵,欲以危宗廟社稷。
  • 50.    司馬遷·《史記·卷一百一十八·淮南衡山列傳第五十八》:六年,令男子但等七十人與棘蒲侯柴武太子奇謀,以輂車四十乘反谷口,令人使閩越、匈奴。事覺,治之,使使召淮南王。
  • 51.    班固·《漢書·卷十六·高惠高後文功臣表第四》:【始封】(漢六年)三月丙申封。三十八年,孝文後元年薨。子奇反,誅,不代。
  • 52.    司馬遷·《史記·卷十八·高祖功臣侯者年表第六》:【孝文[二十三]】[十六]後元年,侯武薨。嗣子奇反,不得置後,國除。
  • 53.    班固·《漢書·卷十六·高惠高後文功臣表第四》:【曾孫】元康四年,武曾孫雲陽上造嘉詔復家。
  • 54.    司馬遷·《史記·卷十八·高祖功臣侯者年表第六》:【高祖[十二]】[七]六年三月丙申,剛侯陳武元年。
  • 55.    萬年曆  .漢典[引用日期2023-01-15]
  • 56.    陳直·《史記新證·高祖功臣侯者年表第六》:平陽六年十月靖侯窋元年。【直按:西漢王國自有紀年。有僅寫王國紀年者,如趙二十二年(見《八瓊室金石補正》卷一羣臣上酬刻石)、魯九年(見魯北陛刻石,北京大學歷史系藏)、淮南元年(見《淮南子·天文訓》)、長沙元年是也(見《陶齋吉金錄卷》六、十二頁,長沙銅鈁)。有兼寫漢廷紀年者,如五鳳二年魯卅四年泮池刻石是也(見《金石萃編》漢一)。侯國自有紀年,如周陽侯甗稱侯治國五年(見《積古齋鐘鼎款識》卷九、二十九頁)。與本表稱平陽靖侯窋元年正同。又侯子亦可以稱太子,《文帝紀》與棘蒲侯太子奇謀反是也。】
  • 57.    陳直.《史記新證》.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4月第1版:第41頁
  • 58.    司馬遷·《史記·卷一百一十八·淮南衡山列傳第五十八》:盡誅所與謀者。於是乃遣淮南王,載以輜車,令縣以次傳。
  • 59.    河北省第五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名單  .河北博物院[引用日期2023-02-22]
  • 60.    吳仁杰·《兩漢刊誤補遺·卷六:蒲將軍一》:《項籍傳》:“英布、蒲將軍。”服虔曰:“英布起於蒲地,因以為號。”《史記索隠》曰:“黥布起於江湖之間,服説以為起蒲,非也。”韋昭雲:“蒲姓也。”仁杰曰:“蒲將軍,陳武也。蒲者,其封國,如陳賀費侯而目之,為費將軍,蓋舉其封國耳,非姓也。”《楚漢春秋》:“孔將軍居左,費將軍居右,柴將軍在皇帝后”,《史記》取之,而《漢書》不取。《西京雜記》遂雲:“孔、費皆假為名。”舒王《淮陰侯詩》雲:“但以怯名終得羽,誰為孔費兩將軍”,用《雜記》語也。其實孔將軍為孔藂,費將軍為陳賀,柴將軍即武也。故《史記》書棘蒲侯柴武大將軍,而《漢書》作陳武。
  • 61.    三家注史記-卷一十-孝文本紀第十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3-02-22]
  • 62.    漢書-卷四-文帝紀第四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3-02-22]
  • 63.    司馬遷撰,瀧川資言考證.《史記會注考證》·貳: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4月第1版:第588頁
  • 64.    三家注史記-卷五十二-齊悼惠王世家第二十二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3-02-22]
  • 65.    吳仁杰·《兩漢刊誤補遺·卷六:蒲將軍二》:陳武,侯狀“以將軍起薛,別救東阿,至霸上。”仁杰按:武無本傳,而蒲將軍事頗與此相應。起薛雲者,謂蒲將軍將兵屬項梁起薛也。史載羽遣蒲將軍救鉅鹿,而不言其救東阿。按章邯圍東阿在蒲將軍以兵屬梁之後,豈武實嘗別將兵往救東阿,而史失載其事歟?不然,即表誤書鉅鹿為東阿耳。史又載羽遣蒲將軍再破章邯軍,羽遂入至戲西,則表所謂至霸上者也。觀此蒲將軍為陳武無疑。
  • 66.    三家注史記-卷九十三-韓信盧綰列傳第三十三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3-02-22]
  • 67.    班固 著,顏師古 注·《漢書·卷三十三·魏豹田儋韓王信傳第三》:漢使柴將軍擊之〔鄧展曰:“柴奇也。”應劭曰:“柴武也。”晉灼曰:“奇,武之子。”師古曰:“應説是也。”〕
  • 68.    班固 著,顏師古 注·《漢書·卷一上·高帝紀第一上》:遇剛武侯〔應劭曰:“楚懷王將也。功臣表棘蒲剛侯陳武。武一姓柴。剛武侯宜為剛侯武,魏將也。”孟康曰:“功臣表柴武以將軍起薛,至霸上,入漢中,非懷王將,又非魏將也,例未有稱諡者。”師古曰:“史失其名姓,唯識其爵號,不知誰也。不當改剛武侯為剛侯武。應氏以為懷王將,又云魏將,無所據矣。”〕
  • 69.    中華書局編輯部.簡體字本《史記》:中華書局,1999年:第763頁
  • 70.    中華書局編輯部.《漢書(全十二冊)》第二冊:卷一三至卷一六(表一):中華書局,1962年6月:第556頁
  • 71.    段國超、丁德科 主編.《史記人物大辭典》.北京:商務印書館,2017年11月第1版:第91頁
  • 72.    司馬遷·《史記·卷十八·高祖功臣侯者年表第六》:至霸上。二歲十月,入漢。
  • 73.    班固·《漢書·卷十六·高惠高後文功臣表第四》:至霸上。二歲十月,入漢。
  • 74.    柴武台上凌雲閣 善眾寺留柴武名-燕趙晚報-A08版-2022年06月12日  .燕趙晚報電子刊[引用日期2023-04-02]
  • 75.    馬孟龍.《西漢侯國地理》: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11月:第374頁
  • 76.    (清)吳式芬·《封泥考略·卷六:棘滿丞封泥》:右封泥四字印文曰“棘滿丞印”,《漢·志》無“棘滿”,有“平棘”,《名勝志》曰“山頂平而生棘”,故名。《一統志》曰“山頂平而多棘”,應劭以“平棘”為“棘蒲”,《表》棘蒲侯陳武、平棘侯林摯,則非一矣。
  • 77.    吳良寶,孔令通.戰國秦漢傳世文獻中的地名訛字問題[J].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 2018, 58(1):7.
  • 78.    (清)周壽昌·《漢書注校補·卷八·高惠高後文功臣表第四》:棘蒲剛侯陳武。〔壽昌案:《文帝紀》與《淮南王傳》俱作“柴武”;臣瓚注謂武本有柴、陳二姓;《賈山傳》作“柴唐”;疑武本柴氏子,育於陳,後復柴姓,“唐”或武之字也。二姓如御史大夫李延壽,《表》《傳》亦作姓繁。〕
  • 79.    漢書-卷五十一-賈鄒枚路傳第二十一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3-10-28]
  • 80.    柴武  .知網閲讀[引用日期2024-04-07]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