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常山郡

鎖定
常山郡,也曾在某些時期稱恆山郡、常山國,是中國古代的一個行政區劃,範圍歷代有變化,但一般以今天河北石家莊市附近為中心。具體大致在石家莊市東古城西古城地界,因戰亂後為真定,唐初徙今治,即今石家莊正定縣 [2]  境。 常山之名最早在《戰國策》中有提及,屬趙國
“常山”一名的由來:漢武帝時正式創立五嶽制度。《漢書·郊祀志》載,漢宣帝神爵元年(公元前61年)頒詔,確定泰山為東嶽,華山為西嶽,霍山為南嶽,恆山(此恆山為古恆山,即大茂山)為北嶽嵩山為中嶽。為避漢文帝劉恆諱,把(古)恆山改名常山,曲陽、唐縣南部區域即為漢代的常山郡(其實,包括現在河北省會石家莊市及周邊正定元氏等地都是常山郡故地,元氏即是常山郡治所,後曾多次遷址,最後遷之現正定縣。現在正定縣的一些地名和企業名中還可以經常見到“恆山”。)
今天的“北嶽”恆山位於山西渾源縣,與古恆山地域根本不同。
中文名
常山郡
別    名
恆山郡
常山國
所屬地區
河北省石家莊市
地理位置
東垣縣(今石家莊市東)
方    言
河北話
起    源
秦始皇攻佔趙國後

常山郡歷史沿革

發源
秦始皇攻佔趙國後,設恆山郡,但範圍較小,不包括北面的恆山,治所在東垣縣(今石家莊市東)。西漢時,漢高祖沿郡置,之後為了避漢文帝劉恆諱而改稱常山郡,且範圍擴大,北至恆山南至逢山長谷一帶。不過漢武帝元鼎四年(前113年)時,分郡治真定縣(即秦朝東垣縣)附近的四個縣為真定國,常山郡的郡治向西南遷移到元氏縣(今元氏縣西北故城村趙雲路),統縣18,隸屬冀州刺史部。《史記·孝武本紀》載:“常山王有罪,遷,天子封其弟於真定,以續先王祀,而以常山為郡。”
常山國
東漢光武帝建武十三年(37年)將真定國併入常山郡,郡改稱常山國,與周圍中山國、趙國、鉅鹿郡之間的轄境發生一定變化,統縣反而減少到13,治所仍在元氏縣。西晉時期,常山郡西南分置樂平郡,元氏縣歸屬趙國,範圍進一步縮小,郡治遷移回漢初的真定縣(今石家莊市長安區東古城)。西晉沿置,統縣減少到8,不過恆山仍在境內上曲陽縣西北。
常山郡
十六國北朝各代基本沿用郡治,歸屬於定州,北周改稱恆州隋朝統一後,又稱恆山郡,統縣8,仍治真定。唐初稱恆州,天寶元年(742年),改恆州為常山郡,十五年(756年),常山郡更名平山郡乾元元年(758年),廢平山郡,復置恆州。後又為了避唐穆宗諱改為鎮州,到北宋升為真定府,常山不再作為郡國之名。

常山郡歷史典故

據有關史料記載,常山郡初築於趙孝成王十一年(公元前215年)。漢高祖三年(公元前204年)置恆山郡,管轄着現在石家莊一帶的25座城池,是這一地區經濟、政治、文化中心。漢文帝劉恆即位後,為了避諱“恆”字,改恆山郡為常山郡。晉時,常山郡的治所由元氏移至真定。此城仍治元氏縣。隋末,義軍劉黑闥攻破此城,城告廢。
常山郡在當時有着顯赫的地位,乃至現在仍有着足以讓人可以誇耀的歷史。東漢建武四年,劉秀帶兵來到常山郡平定漁陽太守彭寵涿郡太守張豐的叛亂,駐紮在古城郊外的萬年村。皇后陰麗華(當時尚為貴人)從行,生漢明帝劉莊於此,故該村當時名為萬歲村,後人還建立了漢明帝的始生堂和陰皇后梳妝樓以表紀念。漢章帝(劉秀的孫子)元和三年北巡,到常山郡元氏縣舍正堂祭祀劉秀,又到萬年村始生堂祭祀劉莊;西漢元鼎三年(公元前114年),出使西域歸來的張騫到這座古城巡視;漢獻帝初平二年七月(公元191年),趙雲(字子龍,卒於公元229年)受常山郡人民推舉,就在這座古城率領常山郡義從吏兵歸附公孫瓚,後改投劉備,在單騎救主中迴應曹洪:“吾乃常山趙子龍也!”《三國演義》有贊趙雲詩曰:“血染徵袍透甲紅,當陽誰敢與爭鋒,古來衝陣扶危主,只有常山趙子龍。”成為一杆槍殺得曹兵個個愁的蓋世英雄;在兩漢時期,先後就有13位皇子皇親被封為這座古城的常山王;東漢時期,常山郡有着重要的政治地位和頻繁的軍事活動,以及燦爛輝煌的文化成果。譬如,舉世聞名的元氏封龍山漢碑羣就是常山郡燦爛文化的寶貴遺產。唐宋以來,漢碑羣為歷代書法家所矚目,歐陽詢洪适歐陽修康有為梁啓超楊守敬方朔趙之謙吳昌碩齊白石潘天壽劉炳森盧光照等古今著名書畫家、冶印家均與此漢碑羣有着不解之緣,因此,封龍山漢碑羣在我國書法史、文化史、文字史上佔有重要的位置。

常山郡考古遺址

常山郡古城址長寬各約1100米,加上外圍,足有10000多平方米,地下埋藏着古常山郡的建築遺存。
地處河北石家莊市南部約10公里的殷村鎮故城村南側的常山郡古城址,被國務院核定並正式公佈為第六批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從而確定了常山郡在歷史上應有的位置。早在1993年,河北省人民政府就將這一遺址公佈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到了2004年3月,因為南水北調工程要穿越常山郡古城址,這一消息驚動了國家文物局當時的主要負責人,他百忙之中親臨古城址,與有關部門研究解決方案。當他面對着這座歷經兩千年風雨滄桑的古城址,幾多感慨,他沒有料到這座古城址保存得這麼好,建議將此古城址申報為國保文物。自此,常山郡古城址成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常山郡史料記載

常山郡,高帝置。莽曰井關。屬冀州。户十四萬一千七百四十一,口六十七萬七千九百五十六。縣十八:元氏,沮水首受中丘西山窮泉谷,東至堂陽入黃河。莽曰井關亭。石邑,井陘山在西,□水所出,東南至□陶入□。桑中,侯國靈壽中山桓公居此。《禹貢》衞水出東北,江入虖池。蒲吾,有鐵山。大白渠水首受綿曼水,東南至下曲陽入斯□。上曲陽,恆山北谷在西北。有祠。幷州山。
禹貢》恆水所出,東入□。莽曰常山亭。九門,莽曰久門。井陘,房子,贊皇山,濟水所出,東至□陶入□。莽曰多子。中丘,逢山長谷,渚水所出,東至張邑入偶。莽曰直聚。封斯,侯國。關,平棘,□,世祖即位,更名高邑。莽曰禾成亭。樂陽,侯國。莽曰暢苗。平台,侯國。莽曰順台。都鄉,侯國。有鐵官。莽曰分鄉。南行唐牛飲山白陘谷,滋水所出,東至新市入虖池水。莽曰延億。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