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劉安

(西漢淮南王、中國豆腐創始人)

鎖定
劉安(前179年-前122年),淮南國壽春(今安徽壽縣)人,淮南王劉長之子,漢高祖劉邦之孫。西漢文學家、道學家、思想家。 [32-33]  淮南八公山豆腐創始人。 [34] 
劉安於漢文帝八年(前171年)被封為阜陵侯。漢文帝十六年(前164年),復立劉安為淮南王。漢景帝三年(前154年),劉安欲發兵參與吳楚兵變,被其相用計阻止,拒吳守城,因得保國。漢武帝建元二年(前139年),劉安來朝,一直私下謀亂,派女兒劉陵到長安暗結羣臣。元朔五年(前124年),因劉安之子劉遷與雷被有隙,雷被逃至長安,狀告劉遷阻止自己從軍抗匈奴。朝中公卿欲以此事罷免淮南王,以絕其謀反之心,由於武帝寬赦,削淮南國二縣論罪。此後劉安益甚為謀反,常與伍被、左吳等人謀劃舉兵策反事,伍被常諫不可。次年,劉安庶孫劉建,託友人嚴正上書天子告發劉安謀反事,及去年劉遷欲殺前來治罪的中尉,武帝派廷尉至淮南治罪,淮南王欲反而休。最後,伍被自行到漢吏處自首並交代與劉安密謀詳情。元狩元年(前122年)十一月,劉安自殺身亡。 [32] 
劉安愛賢若渴、禮賢下士,淮南國都壽春成了文人薈萃的文化中心。其曾奉漢武帝之命著《離騷體》,這是中國最早對屈原及其《離騷》作高度評價的著作,還曾“招致賓客方術之士數千人”,集體編寫了《鴻烈》(後稱該書為《淮南鴻烈》或《淮南子》)一書,該書既有史料價值又有文學價值。 [35]  劉安的哲學思想是一個具有樸素唯物的自然主義傾向的二元論體系。 [36] 
別    名
淮南王
公幹
所處時代
西漢
民族族羣
漢人
出生地
淮南國壽春縣(今安徽淮南市壽縣)
出生日期
前179年
逝世日期
前122年
主要成就
主持編撰《淮南子》等著作
傳説是中國豆腐和豆漿的創始人
主要作品
淮南子
淮南萬畢術
本    名
劉安
父    親
淮南厲王劉長
祖    父
漢高祖劉邦

劉安人物生平

劉安流譽天下

劉安是漢高祖劉邦之孫,淮南王劉長之子。漢文帝八年(前172年), [2]  封為阜陵侯。漢文帝十六年(公元前164年),封為淮南王 [3] 
劉安 劉安
漢景帝三年(前154年),吳楚七國舉兵反叛,吳國使者到淮南聯絡,劉安意欲發兵響應。淮南國相説:“大王如果非要發兵響應吳王,臣願為統軍將領。”淮南王就把軍隊交給了他。淮南國相得到兵權後,指揮軍隊據城防守叛軍,不聽劉安的命令而為朝廷效勞。朝廷也派出曲城侯蠱捷率軍援救淮南:淮南國因此得以保全。 [4] 
劉安好讀書鼓琴,辯博善為文辭,不喜歡嬉遊打獵, [5]  很注意撫慰百姓,流譽天下。曾招致賓客方術之士數千人,其中有蘇非、李尚左吳、陳由、雷被、毛周、伍被晉昌及大山、小山等等,在其主持下編寫《鴻烈》(後來稱《淮南鴻烈》,也稱《淮南子》)。
當時漢武帝喜好文學,對父輩劉安較為尊重。每次給予書信,常召司馬相如等文士看過草稿才發出。劉安入朝獻上新作,往往為漢武帝喜愛而秘藏。曾受命寫《離騷傳》,早上受詔,日食時就獻上。 [6]  又獻《頌德》及《長安都國頌》。每次宴見,談説政治及方技賦頌,直到黃昏才罷休。 [7] 

劉安修建孔廟

約在公元前164年後,封地邾縣(今武漢市新洲區)庶民在大別山餘脈的一座小山腳下的河畔掘地時,挖出一塊石碑,石碑上刻有秦隸“孔子使子路問津處”八個大字。劉安知道此事後,下令在發掘地建立碑亭,立碑於亭內,並在山腳修建孔廟(問津書院前身)。後來人們將這座小山易名孔子山,將河流改名問津河、孔子河,以此紀念孔子。據史載,劉安在此修建子廟後,曾召集了一大批文人學士,在此講學和著書立説。其所建孔廟即為後來問津書院初始,時有伏生申公歐陽生等學者常往來其間。 [8] 

劉安心懷異志

建元二年(前139年),劉安入京朝見漢武帝。當時身任太尉的田蚡,因與劉安原有交情,親自到霸上迎接。還對劉安説:“現今陛下沒有太子,大王是高皇帝的親孫,施行仁義,天下無人不知。假如有一天宮車晏駕皇上過世,不是您又該誰繼位呢!”劉安大喜,厚贈田蚡金銀錢財物品。劉安暗中結交賓客,安撫百姓,謀劃叛逆之事。
問津書院名宦祠劉安供像 問津書院名宦祠劉安供像
建元六年(前135年),漢武帝發兵討伐閩越,劉安上書勸諫,説用兵有害無益,得到漢武帝的稱讚。可是,他自己卻在謀兵。這一年,彗星出現,劉安感到怪異。有人勸説劉安道:“先前吳國起兵時,彗星出現僅長數尺,而兵戰仍然血流千里。彗星長至滿天,天下兵戰應當大興。”劉安心想漢武帝沒有太子,若天下發生變故,諸侯王將一齊爭奪皇位,便更加加緊整治兵器和攻戰器械,積聚黃金錢財賄贈郡守、諸侯王、説客和有奇才的人。各位能言巧辯的人為劉安出謀劃策,都胡亂編造荒誕的邪説,阿諛逢迎淮劉安。劉安心中十分歡喜,賞他們很多錢財,而謀反之心更甚。 [9] 
劉安有個女兒名劉陵。劉安讓她在長安刺探朝中內情,結交漢武帝親近的人。
元朔三年(前126年),漢武帝賞賜劉安几案手杖,恩准他不必入京朝見。劉安與王后荼所生一子名劉遷,封淮南王世子,娶王皇太后外孫修成君之女為妃。劉安策劃製造謀反的器具,害怕太子妃知道後向朝中泄露機密,就和劉遷策劃,讓他假裝不愛妃子,三個月不和她同席共寢。於是劉安佯裝惱怒劉遷,把他關起來,讓他和世子妃同居一室三月,而劉遷始終不親近她。世子妃請求離去,劉安便上奏朝廷致歉,把她送回孃家。王后荼、世子劉遷和女兒劉陵受劉安寵愛,專擅國權,侵奪百姓田地房宅,任意加罪拘捕無辜之人。 [10] 

劉安密謀敗露

元朔五年(前124年),劉遷學用劍,自以為劍術高超,無人可比。聽説郎中雷被劍藝精湛,便召他前來較量。雷被一讓再讓,後來劍誤中劉遷。劉遷發怒,從此在劉安面前説雷被的壞話,雷被害怕,表示願意去奮擊匈奴,實際上是想借此離開淮南王國而到長安去。劉安聽信兒子之言,罷了雷被的官。
劉安塑像 劉安塑像
元朔五年(公元前124年),雷被私自跑到長安,向漢武帝上書表白。漢武帝將他的告章交給廷尉河南郡查究。河南郡要逮捕劉遷,劉安與王后荼想不讓劉遷去受審,打算髮兵對抗,猶豫未決,十多天沒有定下來。適值漢武帝有詔,就在淮南審訊劉遷,不必逮往河南郡了。這時,淮南相對壽春縣丞順從劉安之意而不及時逮送劉遷非常生氣,劾他犯了“不敬”之罪。劉安向淮南相説情,淮南相不聽。劉安派人上書告淮南相,漢武帝將此事交給廷尉查究。追查到劉安,劉安派人到朝廷偵探,公卿要求將劉安逮捕查辦。劉安擔心事情暴露,打算髮兵對抗。
劉遷建議不要操之過急,獻策説:“如果朝廷使臣來逮捕父王,父王可叫人身穿衞士衣裳,持戟站立庭院之中,父王身邊一有不測發生,就刺殺他,我也派人刺死淮南國中尉,就此舉兵起事,尚不為遲。”這時漢武帝不批准公卿大臣的奏請,而改派朝中中尉殷宏赴淮南國就地向淮南王詢問查證案情。劉安聞訊朝中使臣前來,立即按劉遷的計謀做了準備。朝廷中尉到達後,劉安看他態度温和,只詢問自己罷免雷被的因由,揣度不會定什麼罪,就沒有發作。中尉還朝,把查詢的情況上奏。公卿大臣中負責辦案的人説:“淮南王劉安阻撓雷被從軍奮擊匈奴等行徑,破壞了執行天子明確下達的詔令,應判處棄市死罪。”漢武帝詔令不許。公卿大臣請求廢其王位,漢武帝詔令不許。公卿大臣請求削奪其五縣封地,漢武帝詔令削奪二縣。
朝廷派中尉殷宏去宣佈赦免劉安的罪過,用削地以示懲罰。中尉進入淮南國境,宣佈赦免劉安。劉安起初聽説朝中公卿大臣請求殺死自己,並不知道獲得寬赦削地,他聽説朝廷使臣已動身前來,害怕自己被捕,就和劉遷按先前的計謀準備刺殺他。待到中尉已至,立即祝賀劉遷獲赦,劉遷因此沒有起事。事後他哀傷自己説:“我行仁義之事卻被削地,此事太恥辱了。”然而劉遷削地之後,策劃反叛的陰謀更為加劇。諸位使者從長安來,製造荒誕騙人的邪説,凡聲稱漢武帝無兒,漢家天下不太平的,淮南王聞之即喜;如果説漢王朝太平,漢武帝有男兒,淮南王就惱怒,認為是胡言亂語,不可信。 [11] 

劉安伍被勸諫

劉安日夜和伍被、左吳等察看地圖,部署進軍的路線。劉安説:“陛下沒有太子,一旦過世,官中大臣必定徵召膠東王,要不就是常山王,諸侯王一齊爭奪皇位,我可以沒有準備嗎?況且我是高祖的親孫,親行仁義之道,陛下待我恩厚,我能忍受他的統治;陛下萬世之後,我豈能事奉小兒北向稱臣呢!” [12] 
劉安坐在東宮,召見伍被一起議事,招呼他説:“將軍上殿。”伍被不高興地説:“陛下剛剛寬恕赦免了大王,您怎能又説這亡國之話呢!臣聽説伍子胥勸諫吳王,吳王不用其言,於是伍子胥説‘臣即將看見麋鹿姑蘇台上出入遊蕩了’。臣也將看到宮中遍生荊棘,露水沾濕衣裳了。”
劉安塑像 劉安塑像
劉安大怒,囚禁起伍被的父母,關押了三個月。然後淮南王又把伍被召來問道:“將軍答應寡人嗎?”伍被回答:“不,我只是來為大王籌劃而已。臣聽説聽力好的人能在無聲時聽出動靜,視力好的人能在未成形前看出徵兆,所以最智慧、最有道德的聖人做事總是萬無一失。從前周文王為滅商紂周族東進,一行動就功顯千代,使周朝繼夏、商之後,列入‘三代’,這就是所謂順從天意而行動的結果,因此四海之內的人都不約而同地追隨響應他。這是千年前可以看見的史實。至於百年前的秦王朝,近代的吳楚兩國,也足以説明國家存亡的道理。臣不敢逃避伍子胥被殺害的厄運,希望大王不要重蹈吳王不聽忠諫的覆轍。過去秦朝棄絕聖人之道,坑殺儒生,焚燒《詩》《書》,拋棄禮義,崇尚偽詐和暴力,憑藉刑罰,強迫百姓把海濱的穀子運送到西河。在那個時候,男子奮力耕作卻吃不飽糟糠,女子織布績麻卻衣不蔽體。秦始皇蒙恬修築長城,東西綿延數千裏,長年戍邊、風餐露宿的士兵常常有數十萬人,死者不可勝數,殭屍暴野千里,流血遍及百畝,百姓氣力耗盡,想造反的十家有五。秦皇帝又派徐福入東海訪求神仙和珍奇異物,徐福歸來編造假話説:‘臣見到海中大神,他問道:“你是西土皇帝的使臣嗎?”臣答道:“是的。”“你來尋求何物?”臣答:“希望求得延年益壽的仙藥。”海神説:“你們秦王禮品菲薄,仙藥可以觀賞卻不能拿取。”當即海神隨臣向東南行至蓬萊山,看到了用靈芝草築成的宮殿,有使者膚色如銅身形似龍,光輝上射映照天宇。於是臣兩拜而問,説:“應該拿什麼禮物來奉獻?”海神説:“獻上良家男童和女童以及百工的技藝,就可以得到仙藥了。”’秦始皇大喜,遣發童男童女三千人,並供給海神五穀種籽和各種工匠前往東海。途中徐福覓得一片遼闊的原野和湖澤,便留居那裏自立為王不再回朝。於是百姓悲痛思念親人,想造反的十家有六。秦始皇又派南海郡尉趙佗越過五嶺攻打百越。趙佗知道中原疲敝已極,就留居南越稱王不歸,並派人上書,要求朝廷徵集無婆家的婦女三萬人,來替士兵縫補衣裳。秦始皇同意給他一萬五千人。於是百姓人心離散猶如土崩瓦解,想造反的十家有七。賓客對高皇帝説:‘時機到了。’高皇帝説:‘等等看,當有聖人起事於東南方。’不到一年,陳勝吳廣揭竿造反了。高皇帝自豐邑沛縣起事,一發倡議全天下不約而同的響應者便不可勝數。這就是所謂踏到了縫隙窺伺到時機,借秦朝的危亡而舉事。百姓期望他,猶如干旱盼雨水,所以他能起于軍伍而被擁立為天子,功業高於夏禹商湯周文王,恩德流被後世無窮無盡。如今大王看到了高皇帝得天下的容易,卻偏偏看不到近代吳楚的覆亡麼?那吳王被賜號為劉氏祭酒,頗受尊寵,又被恩准不必依例入京朝見,他掌管着四郡的民眾,地域廣至方圓數千裏,在國內可自行冶銅鑄造錢幣,在東方可燒煮海水販賣食鹽,溯江而上能採江陵木材建造大船,一船所載抵得上中原數十輛車的容量,國家殷富百姓眾多。吳王拿珠玉金帛賄賂諸侯王、宗室貴族和朝中大臣,唯獨不給皇戚竇氏。反叛之計謀劃已成,吳王便發兵西進。但吳軍在大梁被攻克,在狐父被擊敗,吳王逃奔東歸,行至丹徒,讓越人俘獲,身死絕國,令天下人恥笑。為什麼吳楚有那樣眾多的軍隊都不能成就功業?實在是違背了天道而不識時勢的緣故。如今大王兵力不及吳楚的十分之一,天下安寧卻比秦始皇時代好萬倍,希望大王聽從臣下的意見。若大王不聽臣的勸告,勢必眼見大事不成言語卻已先自泄露天機。臣聽説箕子路過殷朝故都時心中很悲傷,於是作“麥秀之歌”,這首歌就是哀痛紂王不聽從王子比干的勸諫而亡國。所以《孟子》説‘紂王貴為天子,死時竟不及平民’。這是因為紂王生前早已自絕於天下人,而不是死到臨頭天下人才背棄他。臣也暗自悲哀大王若拋棄了諸侯國君的尊貴,朝廷必將賜給絕命之書,令大王身先羣臣,死於東宮。”
於是,伍被怨哀之氣鬱結胸中而神色黯然,淚水盈眶而滿面流淌,即刻站起身,一級級走下台階離去了。 [13] 

劉安禍起蕭牆

劉安有個庶子劉不害,年齡最大,因不受劉安喜歡,故王后荼不以其為子,劉遷不以其為兄。劉不害的兒子劉建,才高負氣,常怨望太子輕視其父,又因其父不得封侯而心懷不滿,陰結交外人,打算搞垮太子劉遷,以其父代之。劉遷得知,將劉建逮捕拷打。劉建心裏越加怨恨。他了解到劉遷曾想謀殺漢中尉的情況之後,於元朔六年(公元前123年),派其友人嚴正向漢武帝上書,説才能出眾的劉建知道淮南王太子陰謀之事。漢武帝將此事交給廷尉、河南郡處治。這時闢陽侯審食其之孫審卿插了一手。審卿怨恨淮南厲王劉長殺了其祖父審食其,便向其友好丞相公孫弘添油加醋地告發淮南之事。
淮南王與八公 淮南王與八公
河南郡府審問劉建,他供出了劉遷及其朋黨。劉安擔憂事態嚴重,意欲舉兵反叛,就向伍被問道:“漢朝的天下太平不太平?”伍被回答:“天下太平。”淮南王心中不悦,對伍被説:“您根據什麼説天下太平?”伍被回答:“臣私下觀察朝政,君臣間的禮義,父子間的親愛,夫妻間的區別,長幼間的秩序,都合乎應有的原則,陛下施政遵循古代的治國之道,風俗和法度都沒有缺失。滿載貨物的富商周行天下,道路無處不暢通,因此貿易之事盛行。南越稱臣歸服,羌僰進獻物產,東甌內遷降漢,朝廷拓廣長榆塞,開闢朔方郡,使匈奴折翅傷翼,失去援助而萎靡不振。這雖然還不趕不上古代的太平歲月,但也算是天下安定了。”
劉安大怒,伍被連忙告謝死罪。劉遷又對伍被説:“崤山之東若發生兵戰,朝廷必使大將軍衞青來統兵鎮壓,您認為大將軍人怎樣?”伍被説:“我的好朋友黃義,曾跟隨大將軍攻打匈奴,歸來告訴我説:‘大將軍對待士大夫有禮貌,對士卒有恩德,眾人都樂意為他效勞。大將軍騎馬上下山岡疾駛如飛,才能出眾過人。’我認為他武藝這般高強,屢次率兵征戰通曉軍事,不易抵擋。又謁者曹梁出使長安歸來,説大將軍號令嚴明,對敵作戰勇敢,時常身先士卒。安營紮寨休息,井未鑿通時,必須士兵人人喝上水,他才肯飲。軍隊出征歸來,士兵渡河已畢,他才過河。皇太后賞給的錢財絲帛,他都轉賜手下的軍官。即使古代名將也無人比得過他。”劉安聽罷沉默無語。 [14] 

劉安商議起兵

劉安眼看劉建被召受審,害怕國中密謀造反之事敗露,想搶先起兵,但是伍被認為難以成事,於是劉安再問他道:“您以為當年吳王興兵造反是對還是錯?”伍被説:“我認為錯了。吳王富貴已極,卻做錯了事,身死丹徒,頭足分家,殃及子孫無人倖存。臣聽説吳王后悔異常。希望大王三思熟慮,勿做吳王所悔恨的蠢事。”
劉安説:“男子漢甘願赴死,只是為了自己説出的一句話罷了。況且吳王哪裏懂得造反,竟讓漢將一日之內有四十多人闖過了成皋關隘。現在我令樓緩首先扼住成皋關口,令周被攻下潁川郡率兵堵住轘轅關伊闕關的道路,令陳定率南陽郡的軍隊把守武關。河南郡太守只剩有洛陽罷了,何足擔憂。不過,這北面還有臨晉關河東郡上黨郡河內郡、趙國。人們説‘扼斷成皋關口,天下就不能通行了’。我們憑藉雄踞三川之地的成皋險關,招集崤山之東各郡國的軍隊響應,這樣起事,您以為如何?”伍被答道:“臣看得見它失敗的災禍,看不見它成功的福運。”淮南王説:“左吳、趙賢、朱驕如都認為有福運,十之有九會成功。您偏偏認為有禍無福,是為什麼?”伍被説:“受大王寵信的羣臣中平素能號令眾人的,都在前次陛下詔辦的罪案中被拘囚了,餘下的已沒有可以倚重的人。” [15] 
劉安説:“陳勝吳廣身無立錐之地,聚集起一千人,在大澤鄉起事,奮臂大呼造反,天下就羣起響應,他們西行到達戲水時已有一百二十萬人相隨。現今我國雖小,可是會用兵器打仗者十幾萬,他們絕非被迫戍邊的烏合之眾,所持也不是木弩和戟柄,您根據什麼説起事有禍無福?”
伍被説:“從前秦王朝暴虐無道,殘害天下百姓。朝廷徵發民間萬輛車駕,營建阿房宮,收取百姓大半的收入作為賦税,還徵調家居閭左在貧民去遠戌邊疆,弄得父親無法保護兒子平安,哥哥不能讓弟弟過上安逸生活,政令苛嚴刑法峻急,天下人忍受百般熬煎幾近枯焦。百姓都廷頸盼望,側耳傾聽,仰首向天悲呼,捶胸怨恨皇上,因而陳勝大呼造反,天下人立刻響應。如今陛下臨朝治理天下,統一海內四方,泛愛普天黎民,廣施德政恩惠。他即使不開口講話,聲音傳播也如雷霆般迅疾;詔令即使不頒佈,而教化的飛速推廣也似有神力;他心有所想,便威動萬里,下民響應主上,就好比影之隨形、響之應聲一般。而且大將軍衞青的才能不是秦將章邯楊熊可比的。因此,大王您以陳勝、吳廣反秦來自喻,我認為不當。”
劉安説:“假如真像你説的那樣,不可以僥倖成功嗎?”伍被説:“我倒有一條愚蠢的計策。”劉安説:“怎麼辦呢?”伍被答道:“當今諸侯對朝廷沒有二心,百姓對朝廷沒有怨氣。但朔方郡田地廣闊,水草豐美,已遷徙的百姓還不足以充實開發那個地區。臣的愚計是,可以偽造丞相、御史寫給陛下的奏章,請求再遷徙各郡國的豪強、義士和處以耏罪以上的刑徒充邊,下詔赦免犯人的刑罪,凡家產在五十萬錢以上的人,都攜同家屬遷往朔方郡,而且更多調發一些士兵監督,催迫他們如期到達。再偽造宗正府左右都司空、上林苑和京師各官府下達的皇上親發的辦案文書,去逮捕諸侯的太子和寵幸之臣。如此一來就會民怨四起,諸侯恐懼,緊接着讓搖唇鼓舌的説客去鼓動説服他們造反,或許可以僥倖得到十分之一的成功把握吧!”
劉安説:“此計可行。雖然你的多慮有道理,但我以為成就此事並不至於難到如此程度。”於是劉安命令官奴入宮,偽造皇帝印璽,丞相、御史、大將軍、軍史、中二千石、京師各官府令和縣丞的官印,鄰近郡國的太守和都尉的官印,以及朝廷使臣和法官所戴的官帽,打算一切按伍被的計策行事。劉安還派人假裝獲罪後逃出淮南國而西入長安,給大將軍和丞相供事,意欲一旦發兵起事,就讓他們立即刺殺大將軍衞青,然後再説服丞相屈從臣服,便如同揭去一塊蓋布那麼輕而易舉了。 [16] 

劉安事敗自盡

劉安想要發動國中的軍隊,又恐怕自己的國相和大臣們不聽命。他就和伍被密謀先殺死國相與二千石大臣,為此假裝宮中失火,國相、二千石大臣必來救火,人一到就殺死他們。謀議未定,又計劃派人身穿抓捕盜賊的兵卒的衣服,手持羽檄,從南方馳來,大呼“南越兵入界了”,以藉機發兵進軍。於是他們派人到廬江郡會稽郡實施冒充追捕盜賊的計策,沒有立即發兵。劉安問伍被説:“我率兵向西挺進,諸侯一定該有響應的人;要是沒人響應怎麼辦?”伍被回答説:“可向南奪取衡山國來攻打廬江郡,佔有尋陽的戰船,守住下雉的城池,扼住九江江口,阻斷豫章河水北入長江的彭蠡湖口這條通道,以強弓勁弩臨江設防,來禁止南郡軍隊沿江而下;再東進攻佔江都國、會稽郡,和南方強有力的越國結交,這樣在長江淮水之間屈伸自如,猶可拖延一些時日。”劉安説:“很好,沒有更好的計策了。要是事態危急就奔往越國吧。” [17] 
於是廷尉把淮南王孫劉建供詞中牽連出劉遷的事呈報了漢武帝。漢武帝派廷尉臨趁前去拜見淮南國中尉的機會,逮捕太子。廷尉臨來到淮南國,劉安得知,和劉遷謀劃,打算召國相和二千石大臣前來,殺死他們就發兵。召國相入宮,國相來了;內史因外出得以脱身。中尉則説:“臣在迎接陛下派來的使臣,不能前來見王。”
劉安心想只殺死國相一人而內史、中尉不肯前來,沒有什麼益處,就罷手放走了國相。他再三猶豫,定不下行動的計策。劉遷想到自己所犯的是陰謀刺殺朝廷中尉的罪,而參與密謀的人已死,便以為活口都堵住斷絕,就對父王説:“羣臣中可依靠的先前都拘捕了,現今已沒有可以倚重舉事的人。您在時機不成熟時發兵,恐怕不會成功,臣甘願前往廷尉處受捕。”劉安心中也暗想罷手,就答應了劉遷的請求。於是劉遷刎頸自殺,卻未能喪命。伍被獨自往見執法官吏,告發了自己參與淮南王謀反的事情,將謀反的詳情全盤供了出來。 [18] 
法吏因而逮捕了太子、王后,包圍了王宮,將國中參與謀反的劉安的賓客全部搜查抓捕起來,還搜出了謀反的器具,然後書奏向上呈報。漢武帝將此案交給公卿大臣審理,案中牽連出與劉安一同謀反的列侯、二千石、地方豪強有幾千人,一律按罪刑輕重處以死刑。衡山王劉賜是劉安的弟弟,被判同罪應予收捕,負責辦案的官員請求逮捕劉賜。
劉安 劉安
漢武帝説:“侯王各以自己的封國立身之本,不應彼此牽連。你們與諸侯王、列侯一道去跟丞相會集商議吧。”趙王彭祖、列侯曹襄等四十三人商議後,都説:“淮南王劉安極其大逆無道,謀反之罪明白無疑,應當誅殺不赦。”膠西王劉端發表意見説:“淮南王劉安無視王法肆行邪惡之事,心懷欺詐,擾亂天下,迷惑百姓,背叛祖宗,妄生邪説。《春秋》曾説‘臣子不可率眾作亂,率眾作亂就應誅殺’。劉安的罪行比率眾作亂更嚴重,其謀反態勢已成定局。臣所見他偽造的文書、符節、印墨、地圖以及其他大逆無道的事實都有明白的證據,其罪極其大逆無道,理應依法處死。至於淮南國中官秩二百石以上和比二百石少的官吏,宗室的寵幸之臣中未觸犯法律的人,他們不能盡責匡正阻止淮南王的謀反,也都應當免官削奪爵位貶為士兵,今後不許再當官為吏。那些並非官吏的其他罪犯,可用二斤八兩黃金抵償死罪。朝廷應公開揭露劉安的罪惡,好讓天下人都清楚地懂得為臣之道,不敢再有邪惡的背叛皇上的野心。”丞相公孫弘、廷尉張湯等把大家的議論上奏,漢武帝便派宗正手持符節去審判劉安。宗正還未行至淮南國,劉安已提前自刎而死。王后荼、太子劉遷和所有共同謀反的人都被滿門殺盡。漢武帝因為伍被勸阻淮南王劉安謀反時言詞雅正,説了很多稱美朝政的話,想不殺他。廷尉張湯説:“伍被最先為淮南王策劃反叛的計謀,他的罪不可赦免。”於是殺了伍被。淮南國被廢為九江郡 [19] 

劉安個人著作

劉安主要作品

劉安和眾門客著成《淮南子》(又名《淮南鴻烈》)。《淮南子》有《內篇》21篇、《外篇》33篇、《道訓》2篇,20餘萬字。著詩歌《淮南王賦》82篇、《羣臣賦》44篇、《淮南歌詩》4篇、《淮南雜星子》19卷、《淮南萬畢術》。內容涉及政治學、哲學、倫理學、史學、文學、經濟學、物理、化學、天文、地理、農業水利、醫學養生等領域。這些著作集中體現了道家思想。 [20] 
《淮南子》吸取了《老子》、《莊子》,特別是《黃老帛書》的思想資料,成為集黃老學説之大成的理論著作,它不僅對“道”、“天人”、“形神”等問題提出了獨特見解,同時又在繼承春秋時的“氣”説與戰國中期稷下黃老之學的“精氣”説的基礎上,提出了“元氣論”的概念和系統的宇宙生成論。《淮南子》藴含豐富的史學研究價值和精神智慧。 [21] 
劉安還編寫著作《離騷傳》,對詩人屈原詩作《離騷》作出了較高評價。 [1] 

劉安著作賞析

《淮南子》 《淮南子》
《淮南子》這一作品在哲學、文學等許多領域都有較深內涵,有學術價值。附部分原文及賞析:
1、美之所在,雖污辱,世不能賤;惡之所在,雖高隆,世不能貴。《淮南子·説山訓
釋義:美好的事物,就算受到玷污辱沒,也不會變得低賤;醜惡的事物,就算有人鼓譟吹捧,抬高其身價,也不會變得尊貴。
2、正身直行,眾邪自息。《淮南子·繆稱訓
釋義:為人純正,行動坦直,所有的邪惡自會止息。
3、塞翁失馬,焉知非福?《淮南子·人間訓
釋義:邊塞上有一個人丟了一匹馬,人們都來安慰他。他的父親説:怎麼知道不會因此而得福呢?過了幾個月,那匹馬果然帶了一匹胡地的駿馬回來了。
4、福由己發,禍由己生。《淮南子·謬稱訓》
釋義:禍和福,都在於自己。
5、舟覆乃見善遊,馬奔乃見良御。《淮南子·説林訓
釋義:翻船的時候,才能看出誰是真會游泳的人;馬狂奔的時候,才能看出誰是真正的好車把式。
6、置猿檻中,則與豚同,非不巧捷也,無所肆其能也。《淮南子·俶真訓
釋義:把猿猴關在籠子裏,它就會像豬一樣,並不是它沒有靈巧攀登、輕捷跳躍的本領,而是沒有它發揮本領的機會。
7、乞火不若取燧,寄汲不若鑿井。《淮南子·覽冥訓
釋義:向人求火不如自己去找火石,借井打水不如自己去鑿井。
8、聖人之於善也,無小而不舉;其於過也,無微而不改。《淮南子·主術訓
釋義:聖人對於善事,無論多小也要做;對於過錯,無
論多小也要改。
9、目妄視則淫,耳妄聽則惑,口妄言則亂。《淮南子·主術訓》
釋義:眼睛隨便亂看就會惑亂,耳朵隨便亂聽就會迷惑,嘴巴隨便胡説就會帶來亂子。 [22] 

劉安主要成就

《淮南子》
《淮南子》(3張)
劉安為後人留下一份寶貴的精神財富——被近代學者梁啓超稱譽為“漢人著述中第一流”的鉅著《淮南子》。 [21] 
淮南子》又被稱為《淮南鴻烈》或《鴻烈》,是劉安在做淮南王時,“招致賓客方士數千人”撰寫而成的。劉安作為主編,《淮南子》也反映出了他本人的思想。 [21] 
《淮南子》原有“內書”21篇、“外書”33篇和“中書”8卷,全書以道家思想為主軸,內容涉及到政治學、哲學、倫理學、史學、文學、經濟學、物理、化學、天文、地理、農業水利、醫學養生等多個領域,是漢代道家學説最重要的一部代表作。不過流傳至今的《淮南子》只剩下“內書”21篇。 [21] 

劉安歷史評價

司馬遷:淮南、衡山親為骨肉,疆土千里,列為諸侯,不務遵蕃臣職以承輔天子,而專挾邪僻之計,謀為畔逆,仍父子再亡國,各不終其身,為天下笑。 [23] 
劉端:淮南王安廢法行邪,懷詐偽心,以亂天下,熒惑百姓,倍畔宗廟,妄作妖言。 [23] 
司馬貞:王安好學,女陵作詗。兄弟不和,傾國殞命。 [23] 
司馬光:淮南王安,好讀書屬文,喜立名譽。 [24] 
蔡東藩:淮南王安,種種詭謀,心勞日拙,彼以子女為足恃,而詎知其身家之絕滅,皆自子女釀成之。家且不齊,遑問治國?尚鰓鰓然欲窺竊神器,據有天下,雖欲不亡,烏得而不亡! [25] 
白壽彝:劉安無論在政治上,還是在學術思想上,都是失敗的。當時,削弱藩國與獨尊儒術可謂大勢所趨;劉安逆流而動,實難得逞。
王雲度:劉安是位歷史轉折時期的悲劇人物。 [26] 

劉安軼事典故

一人得道,雞犬升天
西漢淮南王劉安篤好神仙黃白之術,賓客甚眾,其中蘇飛李尚左吳田由雷被伍被、毛周、晉昌八人才高,稱之“八公”。八公聚此煉丹,丹藥方成,劉安因被告謀反畏罪自殺,除雷被一人外均被誅戮。後傳武帝派宗正前往捕解,劉安吞服丹藥與八公攜手昇天,餘藥雞犬啄食亦隨之昇天,從此山因八公得名,“一人得道,雞犬升天”的神話亦廣傳今古。
蛋殼與熱氣球
淮南王劉安的門客們編寫的《淮南萬畢術》中記有“艾火雞子飛”, [27]  即將雞蛋去汁,以艾燃燒取熱氣,使蛋殼浮升,有觀點據此稱劉安是世界上最早嘗試熱氣球升空的實踐者。 [21] 
發明豆腐
八公山
八公山(2張)
劉安據傳説是中國豆腐和豆漿的創始人。明朝羅頎在《物原》中提到前漢書劉安做豆腐的記載。明朝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也説:“豆腐之法,始於前漢淮南王劉安。” [21]  當時淮南一帶盛產優質大豆,這裏的山民自古就有用山上珍珠泉水磨出的豆漿作為飲料的習慣,劉安入鄉隨俗,每天早晨也總愛喝上一碗。一天,劉安端着一碗豆漿,在爐旁看煉丹出神,竟忘了手中端着的豆漿碗,手一撒,豆漿潑到了爐旁供煉丹的一小塊石膏上。不多時,那塊石膏不見了,液體的豆漿卻變成了一攤白生生、嫩嘟嘟的東西。八公山的修三田大膽地嚐了嚐,覺得很是美味可口。可惜太少了,能不能再造出一些讓大家來嚐嚐呢,劉安就讓人把他沒喝完的豆漿連鍋一起端來,把石膏碾碎攪拌到豆漿裏,一時,又結出了一鍋白生生、嫩嘟嘟的東西。劉安連呼“離奇、離奇”。這就是八公山豆腐初名“黎祁”,蓋“離奇”的諧音。 [28] 

劉安人物關係

祖父
漢高祖,劉邦
父母
父:淮南厲王劉長
母:雍氏
兄弟
濟北貞王劉勃
東成侯劉良
妻子
王后荼(姓不詳)
子女
子:劉遷、劉不害
女:劉陵 [1] 
孫子
劉建,劉不害之子。

劉安後世紀念

劉安墓碑

淮南王墓,位於安徽省壽縣城北2公里處,南臨淝水,北依八公山,冢位於八公山鄉團結村老母豬山南坡,名為淮南王劉安墓。墓冢呈覆鬥狀,底部用青石疊砌一米高環周擋土牆,其周長120m,墓冢高6.4m,面積約3800m²。墓南立有清同治八年安徽巡撫吳坤修書丹的“漢淮南王墓”碑。墓地周圍有大量的殘磚、瓦礫。其中有云文瓦當、繩紋筒瓦板瓦等標本。於1986年7月安徽省人民政府公佈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現存淮南王墓底部用青石疊砌1米高環周擋土牆及墓園圍牆為1989年9月壽縣人民政府組織維修和建設的。 [29] 

劉安文化節日

1990年9月15日,淮南市舉辦首屆“中國豆腐文化節”,隆重紀念中國豆腐創始人——西漢淮南王劉安的誕辰和他發明豆腐2100年。 [30] 
八公山風景區主要的景觀有漢淮南王宮,位於煉丹谷中,佔地5500平方米,是為淮南王劉安建造的。 [31] 

劉安影視形象

影視形象
年份
影視類型
劇名
飾演者
2003
電視劇
2001
電視劇
2004
電視劇
參考資料
  • 1.    劉安生平  .古詩文網[引用日期2016-02-26]
  • 2.    劉安  .人民網[引用日期2019-01-26]
  • 3.    《史記》:孝文十六年,徙淮南王喜復故城陽。上憐淮南厲王廢法不軌,自使失國蚤死,乃立其三子:阜陵侯安為淮南王,安陽侯勃為衡山王,陽周侯賜為廬江王,皆復得厲王時地,參分之。東城侯良前薨,無後也。
  • 4.    《史記》:孝景三年,吳楚七國反,吳使者至淮南,淮南王欲發兵應之。其相曰:“大王必欲發兵應吳,臣原為將。”王乃屬相兵。淮南相已將兵,因城守,不聽王而為漢;漢亦使曲城侯將兵救淮南:淮南以故得完。吳使者至廬江,廬江王弗應,而往來使越。吳使者至衡山,衡山王堅守無二心。孝景四年,吳楚已破,衡山王朝,上以為貞信,乃勞苦之曰:“南方卑濕。”徙衡山王王濟北,所以襃之。及薨,遂賜諡為貞王。廬江王邊越,數使使相交,故徙為衡山王,王江北。淮南王如故。
  • 5.    劉安  .人民網[引用日期2019-01-26]
  • 6.    淮南王劉安與《淮南子》  .鳳凰網[引用日期2019-01-26]
  • 7.    《史記》:淮南王安為人好讀書鼓琴,不喜弋獵狗馬馳騁,亦欲以行陰德拊循百姓,流譽天下。時時怨望厲王死,時欲畔逆,未有因也。
  • 8.    《問津文化叢書·問津人物》:約在公元前164年後,封地邾縣(今武漢市新洲區)庶民在大別山餘脈的一座小山腳下的河畔掘地時,挖出一塊石碑,石碑上刻有秦隸“孔子使子路問津處”八個大字。劉安知道此事後,下令在發掘地建立碑亭,立碑於亭內,並在山腳修建孔廟(問津書院前身)。後來人們將這座小山易名孔子山,將河流改名問津河、孔子河,以此紀念孔子。據史載,劉安在此修建子廟後,曾召集了一大批文人學士,在此講學和著書立説。其所建孔廟即為後來問津書院初始,時有伏生、申公、歐陽生等學者常往來其間。
  • 9.    《史記》:及建元二年,淮南王入朝。素善武安侯,武安侯時為太尉,乃逆王霸上,與王語曰:“方今上無太子,大王親高皇帝孫,行仁義,天下莫不聞。即宮車一日晏駕,非大王當誰立者!”淮南王大喜,厚遺武安侯金財物。陰結賓客,拊循百姓,為畔逆事。建元六年,彗星見,淮南王心怪之。或説王曰:“先吳軍起時,彗星出長數尺,然尚流血千里。今彗星長竟天,天下兵當大起。”王心以為上無太子,天下有變,諸侯並爭,愈益治器械攻戰具,積金錢賂遺郡國諸侯遊士奇材。諸辨士為方略者,妄作妖言,諂諛王,王喜,多賜金錢,而謀反滋甚。
  • 10.    《史記》:淮南王有女陵,慧,有口辯。王愛陵,常多予金錢,為中詗長安,約結上左右。元朔三年,上賜淮南王几杖,不朝。淮南王王后荼,王愛幸之。王后生太子遷,遷取王皇太后外孫修成君女為妃。王謀為反具,畏太子妃知而內泄事,乃與太子謀,令詐弗愛,三月不同席。王乃詳為怒太子,閉太子使與妃同內三月,太子終不近妃。妃求去,王乃上書謝歸去之。王后荼、太子遷及女陵得愛幸王,擅國權,侵奪民田宅,妄致系人。
  • 11.    《史記》:元朔五年,太子學用劍,自以為人莫及,聞郎中雷被巧,乃召與戲。被一再辭讓,誤中太子。太子怒,被恐。此時有欲從軍者輒詣京師,被即願奮擊匈奴。太子遷數惡被於王,王使郎中令斥免,欲以禁後,被遂亡至長安,上書自明。詔下其事廷尉、河南。河南治,逮淮南太子,王、王后計欲無遣太子,遂發兵反,計猶豫,十餘日未定。會有詔,即訊太子。當是時,淮南相怒壽春丞留太子逮不遣,劾不敬。王以請相,相弗聽。王使人上書告相,事下廷尉治。蹤跡連王,王使人候伺漢公卿,公卿請逮捕治王。王恐事發,太子遷謀曰“漢使即逮王,王令人衣衞士衣,持戟居庭中,王旁有非是,則刺殺之,臣亦使人刺殺淮南中尉,乃舉兵,未晚”是時上不許公卿請,而遣漢中尉宏即訊驗王。王聞漢使來,即如太子謀計。漢中尉至,王視其顏色和,訊王以斥雷被事耳,王自度無何,不發。中尉還,以聞。公卿治者曰“淮南王安擁閼奮擊匈奴者雷被等,廢格明詔,當棄市”詔弗許。公卿請廢勿王,詔弗許。公卿請削五縣,詔削二縣。使中尉宏赦淮南王罪,罰以削地。中尉入淮南界,宣言赦王。王初聞漢公卿請誅之,未知得削地,聞漢使來,恐其捕之,乃與太子謀刺之如前計。及中尉至,即賀王,王以故不發。其後自傷曰“吾行仁義見削,甚恥之”然淮南王削地之後,其為反謀益甚。諸使道從長安來,為妄妖言,言上無男,漢不治,即喜。即言漢廷治,有男,王怒,以為妄言,非也。
  • 12.    《史記》:王日夜與伍被、左吳等案輿地圖,部署兵所從入。王曰“上無太子,宮車即晏駕,廷臣必徵膠東王,不即常山王,諸侯並爭,吾可以無備乎。且吾高祖孫,親行仁義,陛下遇我厚,吾能忍之。萬世之後,吾寧能北面臣事豎子乎”
  • 13.    《史記》:王坐東宮,召伍被與謀,曰“將軍上”被悵然曰“上寬赦大王,王復安得此亡國之語乎。臣聞子胥諫吳王,吳王不用,乃曰臣今見麋鹿遊姑蘇之台也。今臣亦見宮中生荊棘,露沾衣也”王怒,系伍被父母,囚之三月。復召曰“將軍許寡人乎”被曰“不,直來為大王畫耳。臣聞聰者聽於無聲,明者見於未形,故聖人萬舉萬全。昔文王一動而功顯於千世,列為三代,此所謂因天心以動作者也,故海內不期而隨。此千歲之可見者。夫百年之秦,近世之吳楚,亦足以喻國家之存亡矣。臣不敢避子胥之誅,願大王毋為吳王之聽。昔秦絕聖人之道,殺術士,燔詩書,棄禮義,尚詐力,任刑罰,轉負海之粟致之西河。當是之時,男子疾耕不足於糟糠,女子紡績不足於蓋形。遣蒙恬築長城,東西數千裏,暴兵露師常數十萬,死者不可勝數,殭屍千里,流血頃畝,百姓力竭,欲為亂者十家而五。又使徐福入海求神異物,還為偽辭曰:臣見海中大神,言曰“汝西皇之使邪”臣答曰“然”“汝何求”曰“願請延年益壽藥”神曰“汝秦王之禮薄,得觀而不得取”即從臣東南至蓬萊山,見芝成宮闕,有使者銅色而龍形,光上照天。於是臣再拜問曰“宜何資以獻”海神曰“以令名男子若振女與百工之事,即得之矣”秦皇帝大説,遣振男女三千人,資之五穀種種百工而行。徐福得平原廣澤,止王不來。於是百姓悲痛相思,欲為亂者十家而六。又使尉佗逾五嶺攻百越。尉佗知中國勞極,止王不來,使人上書,求女無夫家者三萬人,以為士卒衣補。秦皇帝可其萬五千人。於是百姓離心瓦解,欲為亂者十家而七。客謂高皇帝曰:時可矣。高皇帝曰:待之,聖人當起東南間。不一年,陳勝吳廣發矣。高皇始於豐沛,一倡天下不期而響應者不可勝數也。此所謂蹈瑕候間,因秦之亡而動者也。百姓願之,若旱之望雨,故起於行陳之中而立為天子,功高三王,德傳無窮。今大王見高皇帝得天下之易也,獨不觀近世之吳楚乎。夫吳王賜號為劉氏祭酒,復不朝,王四郡之眾,地方數千裏,內鑄消銅以為錢,東煮海水以為鹽,上取江陵木以為船,一船之載當中國數十兩車,國富民眾。行珠玉金帛賂諸侯宗室大臣,獨竇氏不與。計定謀成,舉兵而西。破於大梁,敗於狐父,奔走而東,至於丹徒,越人禽之,身死絕祀,為天下笑。夫以吳越之眾不能成功者何。誠逆天道而不知時也。方今大王之兵眾不能十分吳楚之一,天下安寧有萬倍於秦之時,願大王從臣之計。大王不從臣之計,今見大王事必不成而語先泄也。臣聞微子過故國而悲,於是作麥秀之歌,是痛紂之不用王子比干也。故孟子曰紂貴為天子,死曾不若匹夫。是紂先自絕於天下久矣,非死之日而天下去之。今臣亦竊悲大王棄千乘之君,必且賜絕命之書,為羣臣先,死於東宮也”於是氣怨結而不揚,涕滿匡而橫流,即起,歷階而去。
  • 14.    《史記》:王有孽子不害,最長,王弗愛,王、王后、太子皆不以為子兄數。不害有子建,材高有氣,常怨望太子不省其父。又怨時諸侯皆得分子弟為侯,而淮南獨二子,一為太子,建父獨不得為侯。建陰結交,欲告敗太子,以其父代之。太子知之,數捕系而榜笞建。建具知太子之謀欲殺漢中尉,即使所善壽春莊芷以元朔六年上書於天子曰“毒藥苦於口利於病,忠言逆於耳利於行。今淮南王孫建,材能高,淮南王王后荼、荼子太子遷常疾害建。建父不害無罪,擅數捕系,欲殺之。今建在,可徵問,具知淮南陰事”書聞,上以其事下廷尉,廷尉下河南治。是時故闢陽侯孫審卿善丞相公孫弘,怨淮南厲王殺其大父,乃深購淮南事於弘,弘乃疑淮南有畔逆計謀,深窮治其獄。河南治建,辭引淮南太子及黨與。淮南王患之,欲發,問伍被曰“漢廷治亂”伍被曰“天下治”王意不説,謂伍被曰“公何以言天下治也”被曰“被竊觀朝廷之政,君臣之義,父子之親,夫婦之別,長幼之序,皆得其理,上之舉錯遵古之道,風俗紀綱未有所缺也。重裝富賈,周流天下,道無不通,故交易之道行。南越賓服,羌僰入獻,東甌入降,廣長榆,開朔方,匈奴折翅傷翼,失援不振。雖未及古太平之時,然猶為治也”王怒,被謝死罪。王又謂被曰“山東即有兵,漢必使大將軍將而制山東,公以為大將軍何如人也”被曰“被所善者黃義,從大將軍擊匈奴,還,告被曰:大將軍遇士大夫有禮,於士卒有恩,眾皆樂為之用。騎上下山若蜚,材幹絕人。被以為材能如此,數將習兵,未易當也。及謁者曹梁使長安來,言大將軍號令明,當敵勇敢,常為士卒先。休舍,穿井未通,須士卒盡得水,乃敢飲。軍罷,卒盡已度河,乃度。皇太后所賜金帛,盡以賜軍吏。雖古名將弗過也”王默然。
  • 15.    《史記》:淮南王見建已徵治,恐國陰事且覺,欲發,被又以為難,乃復問被曰:“公以為吳興兵是邪非也?”被曰:“以為非也。吳王至富貴也,舉事不當,身死丹徒,頭足異處,子孫無遺類。臣聞吳王悔之甚。原王孰慮之,無為吳王之所悔。”王曰:“男子之所死者一言耳。且吳何知反,漢將一日過成皋者四十餘人。今我令樓緩先要成皋之口,周被下潁川兵塞轘轅、伊闕之道,陳定發南陽兵守武關。河南太守獨有雒陽耳,何足憂。然此北尚有臨晉關、河東、上黨與河內、趙國。人言曰‘絕成皋之口,天下不通’。據三川之險,招山東之兵,舉事如此,公以為何如?”被曰:“臣見其禍,未見其福也。”王曰:“左吳、趙賢、朱驕如皆以為有福,什事九成,公獨以為有禍無福,何也?”被曰:“大王之羣臣近幸素能使眾者,皆前系詔獄,餘無可用者。”
  • 16.    《史記》:王曰:“陳勝、吳廣無立錐之地,千人之聚,起於大澤,奮臂大呼而天下響應,西至於戲而兵百二十萬。今吾國雖小,然而勝兵者可得十餘萬,非直適戍之眾,釠鑿棘矜也,公何以言有禍無福?”被曰:“往者秦為無道,殘賊天下。興萬乘之駕,作阿房之宮,收太半之賦,發閭左之戍,父不寧子,兄不便弟,政苛刑峻,天下熬然若焦,民皆引領而望,傾耳而聽,悲號仰天,叩心而怨上,故陳勝大呼,天下響應。當今陛下臨制天下,一齊海內,泛愛蒸庶,布德施惠。口雖未言,聲疾雷霆,令雖未出,化馳如神,心有所懷,威動萬里,下之應上,猶影響也。而大將軍材能不特章邯、楊熊也。大王以陳勝、吳廣諭之,被以為過矣。”王曰:“苟如公言,不可徼倖邪?”被曰:“被有愚計。”王曰:“柰何?”被曰:“當今諸侯無異心,百姓無怨氣。朔方之郡田地廣,水草美,民徙者不足以實其地。臣之愚計,可偽為丞相御史請書,徙郡國豪桀任俠及有耐罪以上,赦令除其罪,產五十萬以上者,皆徙其家屬朔方之郡,益發甲卒,急其會日。又偽為左右都司空上林中都官詔獄書,諸侯太子倖臣。如此則民怨,諸侯懼,即使辯武隨而説之,儻可徼倖什得一乎?”王曰:“此可也。雖然,吾以為不至若此。”於是王乃令官奴入宮,作皇帝璽,丞相、御史、大將軍、軍吏、中二千石、都官令、丞印,及旁近郡太守、都尉印,漢使節法冠,欲如伍被計。使人偽得罪而西,事大將軍、丞相;一日發兵,使人即刺殺大將軍青,而説丞相下之,如發矇耳。
  • 17.    《史記》:王欲發國中兵,恐其相、二千石不聽。王乃與伍被謀,先殺相、二千石;偽失火宮中,相、二千石救火,至即殺之。計未決,又欲令人衣求盜衣,◇集解漢書音義曰:“卒衣也。”持羽檄,從東方來,呼曰“南越兵入界”,欲因以發兵。乃使人至廬江、會稽為求盜,未發。王問伍被曰:“吾舉兵西鄉,諸侯必有應我者;即無應,柰何?”被曰:“南收衡山以擊廬江,有尋陽之船,守下雉之城,結九江之浦,絕豫章之口,彊弩臨江而守,以禁南郡之下,東收江都、會稽,南通勁越,屈彊江淮間,猶可得延歲月之壽。”王曰:“善,無以易此。急則走越耳。”
  • 18.    《史記》:太於是廷尉以王孫建辭連淮南王太子遷聞。上遣廷尉監因拜淮南中尉,逮捕太子。至淮南,淮南王聞,與太子謀召相、二千石,欲殺而發兵。召相,相至;內史以出為解。中尉曰:“臣受詔使,不得見王。”王念獨殺相而內史中尉不來,無益也,即罷相。王猶豫,計未決。太子念所坐者謀刺漢中尉,所與謀者已死,以為口絕,乃謂王曰:“羣臣可用者皆前系,今無足與舉事者。王以非時發,恐無功,臣原會逮。”王亦偷欲休,◇集解徐廣曰:“偷,苟且也。”即許太子。太子即自剄,不殊。伍被自詣吏,因告與淮南王謀反,反蹤跡具如此。
  • 19.    《史記》:吏因捕太子、王后,圍王宮,盡求捕王所與謀反賓客在國中者,索得反具以聞。上下公卿治,所連引與淮南王謀反列侯二千石豪傑數千人,皆以罪輕重受誅。衡山王賜,淮南王弟也,當坐收,有司請逮捕衡山王。天子曰:“諸侯各以其國為本,不當相坐。與諸侯王列侯會肄丞相諸侯議。”趙王彭祖、列侯臣讓等四十三人議,皆曰:“淮南王安甚大逆無道,謀反明白,當伏誅。”膠西王臣端議曰:“淮南王安廢法行邪,懷詐偽心,以亂天下,熒惑百姓,倍畔宗廟,妄作妖言。春秋曰‘臣無將,將而誅’。安罪重於將,謀反形已定。臣端所見其書節印圖及他逆無道事驗明白,甚大逆無道,當伏其法。而論國吏二百石以上及比者,宗室近倖臣不在法中者,不能相教,當皆免官削爵為士伍,毋得宦為吏。其非吏,他贖死金二斤八兩。以章臣安之罪,使天下明知臣子之道,毋敢復有邪僻倍畔之意。”丞相弘、廷尉湯等以聞,天子使宗正以符節治王。未至,淮南王安自剄殺。王后荼、太子遷諸所與謀反者皆族。天子以伍被雅辭多引漢之美,欲勿誅。廷尉湯曰:“被首為王畫反謀,被罪無赦。”遂誅被。國除為九江郡。
  • 20.    王德裕.《淮南子》哲學思想述評.重慶:《重慶師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4年:1994年04期
  • 21.    古代安徽名人--劉安  .新華網.2007-03-16[引用日期2014-11-14]
  • 22.    《淮南子》經典名言30句,你知道幾句?  .360個人圖書館.2018-04-23[引用日期2020-02-26]
  • 23.    《史記·卷一百一十八·淮南衡山列傳第五十八》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4-11-08]
  • 24.    《資治通鑑·卷第十九》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4-11-08]
  • 25.    舅甥踵起一戰封侯 父子敗謀九重討罪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5-10-03]
  • 26.    王雲度.《劉安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7年:簡介
  • 27.    項目歷史  .國家體育總局.2012-02-03[引用日期2020-04-15]
  • 28.    淮南王劉安:煉丹煉出豆腐來  .新浪網.2010-2-28[引用日期2014-01-29]
  • 29.    劉安墓   .安徽省文物局[引用日期2015-10-03]
  • 30.    “劉安”  .豆瓣.2017-05-27[引用日期2020-02-26]
  • 31.    漢淮南王宮 昇仙台  .八公山區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22-11-25]
  • 32.    劉安  .中國大百科全書[引用日期2023-05-31]
  • 33.    雲根著.中國曆代文化名人詩傳[M].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20.05.第24頁
  • 34.    於永玉,宮杏飛編著.中華傳統美德百字經新·開拓創新[M].北京:大眾文藝出版社,2010.10.第6頁
  • 35.    文淵著.一本書讀通文學典故[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12.09.第12頁
  • 36.    王德裕著.王德裕文集[M].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10.12.第309頁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