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太原王

鎖定
太原王,中國古代王爵。歷朝可考者33人,其中著名者有:慕容恪爾朱榮劉知遠等。
太原王即太原王氏,中國古代最知名的家族之一。開基始祖王威,秦將王離之子。
中文名
太原王
地    位
中國古代最知名的家族之一
時    代
秦代
始    祖
王威

太原王漢朝

太原王劉參

劉參,漢文帝劉恆之子。漢文帝三年(公元前177年)三月,有司請立皇子為諸侯王,於是當時諸子皆立為王。其中劉參被立為太原王,劉恆另一子劉武被立為代王。兩年後,劉武轉徙為淮陽王,代地盡歸太原王劉參,參號遂易為代王。劉參立17年,文帝后元二年(公元前162年)卒,諡為孝王。 [1] 

太原王劉章

劉章,東漢齊武王劉縯之子,漢光武帝劉秀之侄。建武二年,立為太原王,十一年,徙為齊王,十五年,追諡縯為齊武王。章少孤,光武感縯功業不就,撫育恩愛甚篤,以其少貴,欲令親吏事,故使試守平陰令,遷梁郡太守。立二十一年薨,諡曰哀王。

太原王晉朝

太原王司馬瑰

司馬瑰,字子泉,晉宣帝司馬懿的三弟安平獻王司馬孚第六子。
曹魏時獲封長樂亭侯,後改封為貴壽鄉侯。曾任振威將軍秘書監,封固始子。晉武帝稱帝建立西晉後,封為太原王,食邑五千四百九十六户,泰始二年(266年)到封國。泰始四年(268年)入朝,賜袞冕之服,遷任東中郎將
泰始十年(274年)逝世,諡為太原烈王。 [2] 

太原王司馬顒

司馬顒(?―306年),太原烈王司馬瑰之子,晉武帝司馬炎的堂兄弟,西晉宗室、八王之亂中的八王之一。
司馬顒初襲封父爵太原王,咸寧三年(277年),改封河間王趙王司馬倫篡位時,響應齊王司馬冏起兵,因功授任侍中、太尉,加三錫之禮。
永寧二年(302年),李含假稱受帝密詔説服司馬顒討伐齊王司馬冏、長沙王司馬乂,任太宰大都督雍州牧。後又廢太子司馬覃,立成都王司馬穎皇太弟
永興三年(306年),東海王司馬越率義軍討伐司馬顒,司馬顒接連挫敗,義軍逐佔據關中,司馬顒保守孤城。同年,司馬越以詔書徵召司馬顒入朝任司徒之職,司馬越之弟南陽王司馬模派將軍梁臣將司馬顒掐死,他的三個兒子也一同被殺。

太原王司馬輔

司馬輔,西晉宗室,安平獻王司馬孚第三子,三國時為曹魏野王太守。晉武帝司馬炎建立西晉後,封渤海王,食邑五千三百七十九户。後任衞尉東中郎將南中郎將等官職。咸寧三年(277年),徙為太原王,監幷州諸軍事。太康五年(284年)去世,諡號成王,追贈鎮北將軍

太原王司馬弘

司馬弘司馬輔之子,嗣封太原王,元康年間為散騎常侍,後徙封中丘王。元康三年(293年)去世。

太原王南北朝

太原王劉闡

劉闡,中國五胡十六國前趙皇族。匈奴族人。劉曜之子。
光初二年(319年),漢國(前趙)皇帝劉曜回到長安,從平陽遷都於長安,立后妃羊獻容為皇后,兒子劉熙為太子。封兒子劉襲為長樂王,劉闡為太原王,劉衝淮南王劉敞齊王劉高魯王劉徽楚王,各宗室子弟都進封郡王。劉熙在前趙滅亡後被殺。

太原王石斌

石斌(?-349年),後趙太祖石虎的兒子。
石勒即位為皇帝,封石斌為左衞將軍,封為太原王。在石勒死後,石虎控制了新君石弘,石斌改為章武王,參與鎮壓關中反對石虎的勢力。石虎即位為天王,封他為燕公。
他為人驕橫跋扈,石虎將他解職。石虎臨終任命燕王石斌為大都督,丞相,總領尚書職事劉皇后為了自己的兒子石世,和張豺除掉了石斌。後來,石斌的兄弟石遵殺了劉太后和自立為皇帝,立石斌的兒子石衍為太子。

太原王冉胤

冉胤(?-351年),冉魏皇帝冉閔之子。冉閔即位封冉胤為太原王、大單于、驃騎大將軍
351年,降胡粟特人把冉胤執送給石祗,被殺。

太原王慕容恪

慕容恪(321年—367年),鮮卑族,前燕文明帝慕容皝第四子,前燕景昭帝慕容儁之弟,十六國時期前燕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被後世譽為十六國十大名將之一。太原王。

太原王慕容楷

慕容楷(?~395年6月5日),前燕太原王慕容恪之子。
西元384年,慕容垂稱帝,任命慕容楷為徵西大將軍並受封太原王。

太原王慕容評

慕容評鮮卑族前燕武宣帝慕容廆少子,文明帝慕容皝之弟,十六國時期前燕宗室、重臣,在前燕先後擔任過前軍師、輔弼將軍、章武太守等職。上庸王。
明朝張大齡的《晉五胡指掌》記載,他先封太原王,再封上庸王。

太原王乙渾

乙渾(?-466年),原名乙弗渾,鮮卑族。其先為吐谷渾之別部,世居青海。北魏獻文帝初期權臣,以太尉自領丞相,封太原王,肆意殺害朝中大臣。天安元年(466年,乙渾謀反伏誅。)

太原王爾朱榮

爾朱榮(493年—530年11月1日),字天寶,契胡人,北魏末年將領、權臣。
武泰元年(528年),爾朱榮乘孝明帝元詡被胡太后毒死之機,藉口為孝明帝報仇,自晉陽率軍南下,迎長樂王元子攸為帝,是為孝莊帝,自任侍中、都督中外諸軍事、大將軍、尚書令、太原王,專斷朝政。
永安三年(530年)九月,率隨從30餘人入朝洛陽,為孝莊帝所殺。 [3] 

太原王爾朱文殊

爾朱文殊,爾朱榮第三子。建義初,封平昌郡開國公,進爵為王。孝靜初,轉襲榮爵太原王。薨於晉陽,時年九歲。

太原王元昶

元昶,北魏宗室,起家通直散騎常侍、琅邪縣開國公,邑五百户。莊帝初,特封太原王。累遷鴻臚卿,超拜車騎大將軍、儀同三司。天平二年薨,贈太尉公。

太原王元善慧

元善慧,元昶之子,襲封太原王。北齊時,降爵。

太原王宿石

宿石赫連勃勃的弟弟赫連文陳的曾孫。因救北魏文成帝拓跋濬有功,尚上谷公主,拜駙馬都尉。位吏部尚書,進爵太山公,為北征中道都大將。卒,追贈太原王,諡康。

太原王高紹德

高紹德(548年?-562年)北齊文宣皇帝高洋嫡次子,北齊廢帝高殷的同母胞弟。母親是北齊昭信皇后李祖娥。初封太原王,天保(550年—559年)末年,為開府儀同三司。後來被高湛所殺。 [4] 

太原王高辯才

高辯才,北齊文宣帝高洋之孫,范陽王高紹義之子。武平元年,下詔書將高辯才作為太原王高紹德的後嗣,承襲太原王的爵位。

太原王婁內幹

婁內幹,北齊武明皇后婁昭君之父,追贈司徒。北齊建立後,追封太原王。

太原王婁昭

婁昭,北齊武明皇后婁昭君的弟弟,官至司徒、定州刺史。北齊建立後,追封太原王。

太原王陳叔匡

陳叔匡,字子佐,陳高宗陳頊第三十四子也。禎明二年,立為太原王。三年入關。隋大業中為壽光令。

太原王唐朝

太原王李承宗

李承宗,唐太子李建成長子,唐高祖李淵之孫。武德三年(620年)六月,封為太原郡王,早卒。

太原王武克己

武克己武則天的五代祖先,先追封魯國公,再追封太原王。

太原王武華

武華,武則天祖父,隋東郡丞、贈幷州刺史、大都督。武則天登基,追尊太尉、太原郡王。再追尊為周安成王。

太原王武士彠

武士彠武則天的父親。唐朝開國功臣,應國公。武則天為皇后時,贈武士彠為幷州都督、司徒、周國公。咸亨年間(670年—674年),再次加贈為太尉兼太子太師、太原郡王、魏王,特詔配饗高祖廟庭,列在功臣之上。武則天稱帝后,追封為太祖無上孝明高皇帝。唐玄宗先天年間,武士彠帝號被撤銷,爵位降為“太原王”。 [5] 

太原王王處直

王處直(?―922年),字允明,京兆萬年人,興元節度使王宗之子,義武軍節度使王處存之弟,義武軍節度使王郜的叔父,五代十國初期北平國統治者。公元900年,王處直繼任義武軍節度使,從而成為唐朝末期北方的一個割據者,朱温上表封王處直為義武軍節度使,累封太原王。
909年,後梁朱温封王處直為北平王,建立北平國。921年,其養子王都發動兵變,囚禁王處直,次年,王處直被王都殺死。

太原王五代

太原王王都

王都,唐朝太原王王處直的養子。義武軍節度使、檢校太尉、兼中書令、太原王。921年,王都發動兵變,囚禁王處直,次年,王處直被王都殺死。

太原王閻寶

閻寶,字瓊美。五代時期的將領。後晉天福年間,追封太原郡王。

太原王劉知遠

後漢高祖劉知遠(895年—948年),稱帝后改名為劉暠沙陀族,太原人,五代十國時期後漢開國皇帝
公元944年(後晉開運元年),契丹主耶律德光率軍南下,劉知遠作為幽州道行營招討使,在忻口大破契丹軍,累遷太原王、北平王,之後又在朔州陽武谷再破契丹。
開運四年(948年),劉知遠稱帝,改元復為晉高祖制天福十二”年。其統治期間,各地割據成勢而知遠難控,並且手下多貪婪之輩,因此形成弊政,一時斂賦成災。
天福十三年(948年)正月,劉知遠因病崩於萬歲殿,廟號高祖,諡號睿文聖武昭肅孝皇帝,葬於睿陵 [6] 

太原王宋朝

太原王餘斌

餘斌,彰德軍留後、太原王。《續資治通鑑

太原王王景

王景(889年—963年),五代時期後周名將,歷仕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北宋六朝。官至鳳翔節度使、西面緣邊都部署,封太原郡王。建隆四年(963年),王景去世,年七十五。冊贈太傅,追封岐王,諡:元靖。 [7] 

太原王太原王氏

“太原王”是“太原王氏”的簡稱。開基始祖 王威,秦將王賁之孫,王離之子。秦末王離兵敗自殺,王離的長子王元為避戰亂遷山東琅邪,開創琅琊王氏,次子王威留在太原。開創太原王氏。
太原王氏是太原地區的望族,歷史上太原王氏是漢代、魏晉南北朝、隋、唐、宋代以來的望族。太原郡更是王家的望出之郡,太原王氏的先祖可以追溯到東周太子晉
另一種説法是指中國古代封建王朝的爵位,如漢文帝爾朱榮等等曾受封為“太原郡王”,因此又簡稱太原王。
在中華百家姓中,王姓擁有最多的郡望,這從一個側面反映了王姓家族的超強繁榮。
起源於山西的太原,從魏晉到唐朝都非常顯赫,與隴西李氏趙郡李氏清河崔氏博陵崔氏范陽盧氏滎陽鄭氏七族並列為五姓七族高門。
太原王氏是王姓的肇興之郡、望出之郡,最早登上門閥士族的地位。她開基於兩漢之間,東漢末年的王允以他在國家、社稷上的力挽狂瀾而把這一家族推為天下名門。歷史進入魏晉南北朝之後,門閥政治走向興盛,太原王氏既是這一政治的受益者,也是這一政治的受害者。他們曾封侯拜相,出將入相,也曾屢遭磨難,坎坷備歷。 [8] 
歷盡興衰沉浮之後,在北魏,太原王氏最終還是憑藉祖上蔭功和貴族身份,得以位列天下望族,興盛不墜達兩百年之久。大概就是從這時開始,“天下王氏出太原”的美譽流行開來。流風餘韻,厚積薄發,到了唐朝,太原王氏這塊沃土中終於孕育出了王勃王之渙王昌齡王維等一批頂尖詩人,形成大唐詩歌史上一個目不暇接的詩壇盛宴。
在重視門第出身的時代,一個家族往往是一榮俱榮,一損俱損。順應歷史潮流則興,逆歷史潮流而動則亡,縱觀太原王氏的興衰史,歷史的經驗和教訓也很深刻,一個家族的沉浮不僅跟家教有關,往往跟社會的興衰有關,跟適應歷史潮流有關,“王而不王,不王而王”,如今的王氏更趨向於 “不王而王”,這樣的生存哲學更有利於王氏的生存與發展。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