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王離

(秦朝名將)

鎖定
王離(生卒年不詳),字明, [4]  頻陽東鄉(今陝西富平縣)人,王翦之孫,通武侯王賁之子,秦朝名將,爵位為武城侯。 [9]  [60-61] 
蒙恬北逐匈奴時,王離擔任裨將,駐紮在上郡。秦二世胡亥囚殺蒙恬後,把蒙恬的部隊交託給王離統領。 [12] 
陳勝吳廣起義爆發之後,秦二世命王離出兵攻趙國,圍趙王及其將張耳於鉅鹿(今河北省平鄉縣西南)。楚將項羽領兵北上救趙,大敗秦軍,王離被俘,王離的軍隊投降。 [63] 
(概述圖片來源 [62] 
全    名
王離
所處時代
秦朝
民族族羣
華夏族
出生地
頻陽東鄉
官    職
裨將
爵位等級
列侯
列侯名號
武城侯

王離人物生平

王離東巡議德

王離,是秦國名將王翦之孫,王賁之子。 [9] 
秦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秦王政兼併天下之後,建立皇帝名號,自稱始皇帝,史稱秦始皇。秦始皇為了安撫東方百姓,於是東巡到琅邪郡。列侯武城侯王離、列侯通武侯王賁、倫侯建成侯趙亥、倫侯昌武侯成、倫侯武信侯馮毋擇、丞相隗林、丞相王綰、卿李斯、卿王戊、五大夫趙嬰、五大夫楊樛隨行,與皇帝在大海之上商議,説:“古時候稱帝的人,領地不超過一千里,諸侯分別守護自己的封地,有的朝貢,有的不來,相互侵擾,犯上作亂,殘害生民,征戰不止,卻仍會立下石碑,用來記錄自己的功業。古時候的五帝和三王,推行的教化不一致,施用的法令不明確,藉助鬼神的威力,來欺騙遠方的民眾,名不副實,因此國運不長。這些帝王自己還沒有死去,諸侯就已經背叛他們了,法令無法通行。現在皇帝統一四海之內,設置為郡縣,天下太平安定。將祖先的美德發揚光大,實踐正道而推行德化,尊號得以完備。羣臣共同頌揚皇帝的功德,銘刻在金石上,以此為後世的表率。” [5] 

王離接掌邊軍

秦始皇三十七年七月(公元前210年7月22至8月20日期間) [41] 秦始皇在巡遊途中病逝於沙丘,當時將軍蒙恬正率領三十萬大軍在上郡守衞邊疆,抵禦匈奴。秦始皇長子扶蘇也在軍中擔任監軍。 [7-8]  秦始皇臨終時的本意是令蒙恬繼續統軍,讓扶蘇回咸陽參與治喪,並立為繼承人。 [6]  [11] 
然而中車府令趙高説服秦始皇少子胡亥與丞相李斯 [10-11]  矯詔立胡亥為太子,修改秦始皇寫給扶蘇的詔書,偽詔中説:“朕巡視天下,向各地名山的神靈祈禱祭祀想要求得長壽。現在扶蘇和蒙恬將軍帶領數十萬軍隊駐守在邊疆,已經十幾年了,不僅沒有向前進軍,而且死傷損耗了很多士兵,沒有立下一點功勞,反而多次上書直言誹謗我的所做所為,只是因為不能解職回京擔任太子,日夜怨恨不滿。扶蘇作為兒子卻不孝順,所以賜劍自殺!將軍蒙恬與公子扶蘇一同在外,不糾正公子扶蘇的錯誤,也應該知道他的陰謀。作為人臣而沒有向君主盡忠,賜命自殺,把軍隊的大權交給裨將王離。” [12] 
於是公子扶蘇被賜死,將軍蒙恬被囚禁於陽周 [13-14]  邊境的兵馬則移交給時任裨將的王離來統領。 [18]  最終趙高和李斯扶持胡亥登基稱帝,史稱秦二世 [15-16]  不久蒙恬也被逼在陽周獄內服毒自殺。 [17] 

王離槓裏交兵

秦二世二年九月(公元前208年9月27日至10月25日期間) [41]  ,秦將章邯已經擊敗楚國武信君項梁的軍隊,以為楚地的敵人不用擔心了,就渡過黃河北上攻打趙地,大破趙國軍隊。 [19] 
秦二世二年後九月(公元前208年10月26日至11月24日期間) [37]  ,秦軍在鉅鹿城包圍趙王歇、趙相張耳,趙國多次遣使來求救。楚懷王熊心收整兵權,拜宋義上將軍,封項羽為魯公,賜爵長安侯, [20]  隸屬宋義,北救趙國; [22]  任命劉邦碭郡長,賜爵武安侯 [21]  自行收編士卒西征秦國。 [23] 
秦二世三年十月(公元前208年11月25日至12月23日期間) [25]  劉邦領軍經由碭郡碭縣到達成陽縣,先在成武縣南面攻破東郡郡尉所率領的部隊,又在成陽縣南面攻打王離,接着在槓裏與秦軍對壘相持,攻破秦二軍、河間守軍,劉邦率領曹參 [27] 周勃 [28] 樊噲 [29] 灌嬰 [30] 傅寬 [31]  以及呂澤麾下郭蒙 [32]  等人攻打王離的部隊,將秦軍打得大敗。 [24] 
這期間,章邯攻破趙國邯鄲城,將城內民眾遷徙到河內地區。劉邦所部軍隊在與槓裏的秦軍交戰前曾進攻安陽 [31]  而楚國上將軍宋義率領部隊到達安陽,想坐觀秦趙互鬥,於是駐留四十六天不向前進,並與齊國進行密切往來。 [25]  [26] 

王離圍攻鉅鹿

章邯命令王離、涉間包圍鉅鹿城,章邯駐軍在他們南面,修築甬道來輸送粟米糧食。陳餘作為趙國將領,往北去招收常山郡的士兵,得到幾萬人,陳餘統率幾萬士卒駐紮到鉅鹿城北面。 [34-35] 
章邯駐軍在鉅鹿城南面的棘原,修築甬道通往黃河,輸送糧餉給王離。王離的軍糧充實,加緊攻打鉅鹿城。鉅鹿城中糧食消耗殆盡兵力也減少,張耳多次派人召集陳餘前來,陳餘覺得自己兵力太少,打不過秦軍,不敢前去救援。 [59] 
秦二世三年十一月(公元前208年12月24日至前207年1月22日期間) [38]  [41]  ,項羽矯詔殺死宋義宋襄父子,並遣使回報楚懷王熊心,最終代為上將軍,總領前線兵權,軍威震懾楚國朝廷,也在諸侯國之間聞名,於是項羽準備渡河援救鉅鹿。 [26]  [33] 

王離兵敗被俘

項羽先派遣英布蒲將軍率領二萬人渡過漳水援救鉅鹿,英布幾度進取, [43]  戰鬥獲得小規模勝利, [42]  楚軍士卒幾次切斷章邯運糧的甬道,致使王離軍缺乏糧餉。 [44] 
陳餘又來請求增援,項羽於是率領全部軍隊渡過漳水,弄沉船隻、毀壞鍋碗、燒掉廬舍,只帶上三天的乾糧,以此向士卒表示一定要決死戰鬥,毫無退還之心。楚軍部隊抵達前線就包圍了王離,與秦軍遭遇,交戰九次,斷絕了秦軍所築甬道。當時,楚軍戰力之強位列諸侯之首,前來援救鉅鹿的諸侯各軍築有十幾座營壘,沒有一個敢發兵出戰。到楚軍攻擊秦軍時,諸侯們只是在壁壘之上觀望。楚軍將士無不以一當十,士兵們殺聲震天,諸侯軍人人心驚膽戰。 [45] 
秦二世三年十二月(公元前207年1月23日至2月20日期間) [41]  ,楚軍在鉅鹿城下大破秦軍, [40]  項羽擊敗章邯, [44]  章邯引兵撤退,諸侯軍這才敢出兵攻打圍攻鉅鹿的秦軍。 [46]  於是大破秦國軍隊,殺了秦將蘇角,秦將涉間拒不降楚,自焚而死。 [47] 
秦二世三年正月(公元前207年2月21日至3月22日期間) [41]  ,以楚軍為首的諸侯軍隊取得勝利,項羽俘虜了王離。 [39] 
當時有個人説:“王離,是秦朝的名將。現在他率領強大的秦軍攻打剛剛建立的趙國,戰勝它是必然的。一個過客説:“不是這樣的。説來做將領的世家到了第三代的必定要失敗。説他必定失敗是什麼道理呢?一定是他家殺戮的人太多了,他家的後代就要承受為惡的懲罰。如今王離已是第三代將領了。”過了不久,項羽救援趙國,攻打秦軍,果然俘虜了王離,王離的軍隊就投降了諸侯軍。 [36] 
此後王離史籍無載,下場不明。 [48] 

王離歷史評價

時人:“王離,秦之名將也。” [1] 
司馬遷“鄙語云‘尺有所短,寸有所長’。白起料敵合變,出奇無窮,聲震天下,然不能救患於應侯。王翦為秦將,夷六國,當是時,翦為宿將,始皇師之,然不能輔秦建德,固其根本,偷合取容,以至圽身。及孫王離為項羽所虜,不亦宜乎!彼各有所短也。” [1] 
司馬貞“白起、王翦,俱善用兵。遞為秦將,拔齊破荊。趙任馬服,長平遂坑。楚陷李信霸上卒行。賁、離繼出,三代無名。” [1] 

王離史籍記載

西漢·司馬遷·【史記:《秦始皇本紀 [2] 項羽本紀 [48] 高祖本紀 [49] 秦楚之際月表 [50] 曹相國世家 [51] 白起王翦列傳 [1] 李斯列傳 [52] 張耳陳餘列傳 [53] 
東漢·班固·【漢書:《高帝紀上 [54] 陳勝項籍傳 [55]  《張耳陳餘傳》 [56] 
東漢·荀悦·【前漢紀】:《高祖皇帝紀卷第一》 [57] 
北宋·司馬光·【資治通鑑】:《卷七·秦紀二》 [3] 
南宋·袁樞·【通鑑紀事本末】:《卷第一:豪桀亡秦》 [58] 

王離相關爭議

  • 王離章邯誰先到
有説“王離先章邯到了趙國”。理由是王離經太原,出井陘而東,於秦二世二年頭幾個月內,“入邯鄲郡境,迫近信都”,“這年後九月王離軍趙王歇鉅鹿”;下個月,也就是二世三年十月,章邯才“北入邯鄲”,“之後,章邯軍鉅鹿南棘原”。這個王離與章邯入趙的時間表有點問題。《史記・秦楚之際月表》記載的軍事時間表是這樣的:
秦二世二年後九月,“秦軍圍鉅鹿”。
三年十月,章邯軍“破邯鄲”;劉邦軍“攻破東郡尉及王離軍於成武南”。
十一月,項羽“將其兵渡河救鉅鹿”。
十二月,項羽軍“大破秦軍鉅鹿下”。
端月(正月),項羽軍“虜秦將王離”。
據此可知,王離先是在成武(今山東省成武縣)被劉邦軍打敗,此前他似乎沒有參與“圍鉅鹿”,反正未見史籍明文記載;後來他才聽章邯之“令”去圍鉅鹿(在今河北省平鄉縣),而後被項羽軍所虜。也就是説,王離軍先是在成武,而後才到鉅鹿。如果他在前一個月參與圍鉅鹿,後一個月又破於成武,在時間上就有點令人費解了。成武在河南,原為宋楚之地。邯鄲、鉅鹿等在河北,原為趙地。由此是很難判定王離先於章邯到趙國的。按照現有的材料來看,是章邯先到了趙國。
《史記・張耳陳餘列傳》記載:秦二世二年初,李良“略太原,至石邑,秦兵塞井陘,未能前”。塞井陘的“秦兵”,有説是王離軍。這有可能,也難肯定,究屬缺乏實證,只是猜測而已。
  • 軍隊之爭
有説秦主力軍只有一支,即章邯軍,先由“驪山徒,人奴產子”所組成,稍後由王離所率的邊防軍補充進來,因而改變了士兵成份。有説章邯軍與王離軍是“平行的,互不隸屬”的兩支主力軍。兩説都不無道理,但也未必妥當。
章邯軍肯定是一支主力軍,這是不成問題的。王離軍也是一支很有實力的軍隊,故也可稱主力軍,但它與章邯軍不是“平行”關係。章邯取得邯鄲之後,“令王離、涉間鉅鹿”(《史記・秦始皇本紀》)。此文中的“令”字,就透露了章邯與王離主次關係的信息。兩者不一定是主從的隸屬關係,但決不是“平行”關係。史記中關於鉅鹿之戰的記載存在諸多破綻,章邯軍地位應高於王離軍,但王離軍並未受到章邯軍的調遣。
有説“河北之軍”即王離軍,“河南之軍”即章邯軍。這似乎是對有關史料的誤解。《史記・項羽本紀》記載:“章邯已破項梁軍,則以為楚地兵不足憂,乃渡河擊趙,大破之。當此時,趙歇為王,陳餘為將,張耳為相,皆走入鉅鹿城。章邯令王離、涉間圍鉅鹿,章邯軍其南,築甬道兩輸之粟。陳餘為將,將率數萬人而軍鉅鹿之北。――此所謂河北之軍也。”《高祖本紀》也有略同於此的記載。
關於軍隊人數,一説王離軍“三十萬”,理由是,秦朝曾命“蒙恬率三十萬大軍北逐匈奴”,蒙恬被害後,這支大軍“歸王離率領了”。一説王離軍“大約十幾萬人,至多二十萬人左右”,理由是,秦末大亂時,“諸秦所徙適戍邊者皆復去……王離原有的三十萬人一定不全了”;又據鉅鹿之戰雙方軍事力量的對比,戰爭激烈程度等情況“推測”,王離軍大約就是這個數字。這兩種説法似乎都有據有理,又似乎都不大準確。
《史記・蒙恬列傳》記載:“秦已並天下,乃使蒙恬將三十萬眾北逐匈奴,收河南。”同書《匈奴列傳》記載:“秦始皇滅六國之後,使蒙恬將十萬之眾北擊胡,悉收河南地因河為塞,築四十四縣城臨河,徙適戍以充之……十餘年而蒙恬死,諸侯畔秦,中國擾亂,諸秦所徙適戍邊者皆復去。”前者簡略,提到了“三十萬”,沒説明這個數字的具體情況;後者稍詳,既説到了“十萬”,又説了“徙適戍邊者”的來去問題,只是沒有寫明徙適戍邊者的具體人數。根據這兩條材料,可以推知蒙恬所統的士卒總共30萬左右,其中包括原有10萬,加之補充來的“適戍邊者”大約20萬。秦末大亂,既然“所徙適戍邊者皆復去”,即都走了;那麼,就只剩下10萬了。顯然,王離所有的軍士只有10萬。
章邯於秦二世二年九月大破項梁軍於定陶之後,以為楚地兵不足憂,乃北向渡河擊趙。秦二世三年十月,章邯攻破邯鄲;同時,王離軍在成武被劉邦軍擊破(參見《秦楚之際月表》)。這説明章邯軍北向擊趙邯鄲,王離軍則在楚地成武。王離為何不緊跟章邯的軍事行動之原因,不得而知,至少説明關係不密切。
章邯命令王離等圍鉅鹿,自己“軍其(鉅鹿)南,築甬道而輸之粟”(《項羽本紀》)。這説明章邯對王離既下了軍令,又給予軍餉支持。但當項羽軍“數絕章邯甬道,王離軍乏食”,又“破章邯”,章邯立即“引兵解”,使得項羽乘機於一兩個月內(秦二世三年十二月和端月)大打出手,“乃敢擊圍鉅鹿秦軍,遂虜王離”(參見《秦楚之際月表》及《張耳陳餘列傳》)。章邯於鉅鹿南敗於項羽軍,只是小敗,並未大挫,仍然擁軍20萬於棘原(鉅鹿南),仍可在短時間內進行反攻。但他置被圍的王離軍於不顧,使其全軍覆沒而其人被虜。這是為什麼?章邯即使不是明顯的拆台行為,也是消極思想作祟,或者還有其他因素摻雜其間。
在秦朝內部的重重矛盾中,王離與章邯很可能存在矛盾,王氏與蒙氏在興秦立國中都有大功,蒙恬統帥邊防大軍,王離為副,想來兩人關係不錯。蒙恬被害,王離未曾遭殃,而且得掌邊防軍大權,但他仍難免有兔死狐悲之感。而章邯在秦朝內部政權矛盾鬥爭中,由少府而為統兵大將,顯然權威顯赫,得意於一時,他能對早是列侯又是邊防大將的王離指手劃腳,隨便應付,足見其氣焰和神氣。
由此可以推想,王離與章邯的關係是不密切的,甚至是有矛盾的;秦楚鉅鹿之戰,秦之慘敗,與其內部矛盾不無關係。

王離家庭成員

祖父:王翦,秦代傑出的軍事家,是繼白起之後秦國的又一位名將。王翦少年時期就喜愛兵法,事奉秦始皇征戰。其傑出的軍事指揮才能使其與白起、李牧廉頗並列為戰國四大名將。 並與其子王賁在輔助秦始皇統一六國的戰爭中立有大功,除韓之外,其餘五國均為王翦父子所滅。
父親:王賁,秦代名將,與其父同為秦滅六國戰爭中的主要將領。舉兵擊楚,大敗楚軍。返擊魏,魏王降,以魏地郡縣。後率軍與李信攻取燕國遼東,滅燕,攻代,虜代王嘉,滅趙。接着率兵南下滅齊。秦統一六國。
後裔:王離的長子王元遷居齊國避禍,成為琅琊王氏的始祖;次子王威,據説為漢揚州刺史,其九世孫王霸遷居太原,成為太原王氏始祖。 [4]  [60] 

王離影視形象

王離《楚漢傳奇》 王離《楚漢傳奇》
1994年電影《西楚霸王》:尼格木圖飾演王離;
2005年電視劇《楚漢風雲》:臧金生飾演王離;
2012年電視劇《楚漢傳奇》:宋來運飾演王離。
參考資料
  • 1.    《史記·卷七十三·白起王翦列傳第十三》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4-12-29]
  • 2.    《史記·卷六·秦始皇本紀第六》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4-12-29]
  • 3.    《資治通鑑·卷七》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5-01-01]
  • 4.    歐陽修 等·《新唐書·卷七十二·表第十二·宰相世系二》:生離,字明,武城侯。二子:元、威。元避秦亂,遷於琅邪,後徙臨沂……太原王氏出自離次子威,漢揚州刺史,九世孫霸,字儒仲,居太原晉陽……
  • 5.    司馬遷·《史記·卷六·秦始皇本紀第六》:維秦王兼有天下,立名為皇帝,乃撫東土,至於琅邪。列侯武城侯王離、列侯通武侯王賁、倫侯建成侯趙亥、倫侯昌武侯成、倫侯武信侯馮毋擇、丞相隗林、丞相王綰、卿李斯、卿王戊、五大夫趙嬰、五大夫楊樛從,與議於海上。曰:“古之帝者,地不過千里,諸侯各守其封域,或朝或否,相侵暴亂,殘伐不止,猶刻金石,以自為紀。古之五帝三王,知教不同,法度不明,假威鬼神,以欺遠方,實不稱名,故不久長。其身未歿,諸侯倍叛,法令不行。今皇帝並一海內,以為郡縣,天下和平。昭明宗廟,體道行德,尊號大成。羣臣相與誦皇帝功德,刻於金石,以為表經。”
  • 6.    司馬遷·《史記·卷八十七·李斯列傳第二十七》:其年七月,始皇帝至沙丘,病甚,令趙高為書賜公子扶蘇曰:“以兵屬蒙恬,與喪會咸陽而葬。”書已封,未授使者,始皇崩。
  • 7.    司馬遷·《史記·卷八十八·蒙恬列傳第二十八》:秦已並天下,乃使蒙恬將三十萬眾北逐戎狄,收河南。築長城,因地形,用制險塞,起臨洮,延袤萬餘裏。於是渡河,據陽山,逶蛇而北。暴師於外十餘年,居上郡。是時蒙恬威振匈奴。
  • 8.    司馬遷·《史記·卷八十七·李斯列傳第二十七》:使者至,發書,扶蘇泣,入內舍,欲自殺。蒙恬止扶蘇曰:“陛下居外,未立太子,使臣將三十萬眾守邊,公子為監,此天下重任也。今一使者來,即自殺,安知其非詐?請復請,復請而後死,未暮也。”
  • 9.    司馬遷·《史記·卷七十三·白起王翦列傳第十三》:秦二世之時,王翦及其子賁皆已死,而又滅蒙氏。陳勝之反秦,秦使王翦之孫王離擊趙,圍趙王及張耳鉅鹿城。
  • 10.    司馬遷·《史記·卷八十七·李斯列傳第二十七》:趙高因留所賜扶蘇璽書,而謂公子胡亥曰:“上崩,無詔封王諸子而獨賜長子書。長子至,即立為皇帝,而子無尺寸之地,為之奈何?”胡亥曰:“固也。吾聞之,明君知臣,明父知子。父捐命,不封諸子,何可言者!”趙高曰:“不然。方今天下之權,存亡在子與高及丞相耳,原子圖之。且夫臣人與見臣於人,制人與見制於人,豈可同日道哉!”胡亥曰:“廢兄而立弟,是不義也;不奉父詔而畏死,是不孝也;能薄而材譾,彊因人之功,是不能也:三者逆德,天下不服,身殆傾危,社稷不血食。”高曰:“臣聞湯、武殺其主,天下稱義焉,不為不忠。衞君殺其父,而衞國載其德,孔子著之,不為不孝。夫大行不小謹,盛德不辭讓,鄉曲各有宜而百官不同功。故顧小而忘大,後必有害;狐疑猶豫,後必有悔。斷而敢行,鬼神避之,後有成功。原子遂之!”胡亥喟然嘆曰:“今大行未發,喪禮未終,豈宜以此事幹丞相哉!”趙高曰:“時乎時乎,間不及謀!贏糧躍馬,唯恐後時!”胡亥既然高之言,高曰:“不與丞相謀,恐事不能成,臣請為子與丞相謀之。”
  • 11.    司馬遷·《史記·卷八十七·李斯列傳第二十七》:高乃謂丞相斯曰:“上崩,賜長子書,與喪會咸陽而立為嗣。書未行,今上崩,未有知者也。所賜長子書及符璽皆在胡亥所,定太子在君侯與高之口耳。事將何如?”斯曰:“安得亡國之言!此非人臣所當議也!”高曰:“君侯自料能孰與蒙恬?功高孰與蒙恬?謀遠不失孰與蒙恬?無怨於天下孰與蒙恬?長子舊而信之孰與蒙恬?”斯曰:“此五者皆不及蒙恬,而君責之何深也?”高曰:“高固內官之廝役也,幸得以刀筆之文進入秦宮,管事二十餘年,未嘗見秦免罷丞相功臣有封及二世者也,卒皆以誅亡。皇帝二十餘子,皆君之所知。長子剛毅而武勇,信人而奮士,即位必用蒙恬為丞相,君侯終不懷通侯之印歸於鄉里,明矣。高受詔教習胡亥,使學以法事數年矣,未嘗見過失。慈仁篤厚,輕財重士,辯於心而詘於口,盡禮敬士,秦之諸子未有及此者,可以為嗣。君計而定之。”斯曰:“君其反位!斯奉主之詔,聽天之命,何慮之可定也?”高曰:“安可危也,危可安也。安危不定,何以貴聖?”斯曰:“斯,上蔡閭巷布衣也,上幸擢為丞相,封為通侯,子孫皆至尊位重祿者,故將以存亡安危屬臣也。豈可負哉!夫忠臣不避死而庶幾,孝子不勤勞而見危,人臣各守其職而已矣。君其勿復言,將令斯得罪。”高曰:“蓋聞聖人遷徙無常,就變而從時,見末而知本,觀指而睹歸。物固有之,安得常法哉!方今天下之權命懸於胡亥,高能得志焉。且夫從外製中謂之惑,從下制上謂之賊。故秋霜降者草花落,水搖動者萬物作,此必然之效也。君何見之晚?”斯曰:“吾聞晉易太子,三世不安;齊桓兄弟爭位,身死為戮;紂殺親戚,不聽諫者,國為丘墟,遂危社稷:三者逆天,宗廟不血食。斯其猶人哉,安足為謀!”高曰:“上下合同,可以長久;中外若一,事無表裏。君聽臣之計,即長有封侯,世世稱孤,必有喬松之壽,孔、墨之智。今釋此而不從,禍及子孫,足以為寒心。善者因禍為福,君何處焉?”斯乃仰天而嘆,垂淚太息曰:“嗟乎!獨遭亂世,既以不能死,安託命哉!”於是斯乃聽高。高乃報胡亥曰:“臣請奉太子之明命以報丞相,丞相斯敢不奉令!”
  • 12.    司馬遷·《史記·卷八十七·李斯列傳第二十七》:於是乃相與謀,詐為受始皇詔丞相,立子胡亥為太子。更為書賜長子扶蘇曰:“朕巡天下,禱祠名山諸神以延壽命。今扶蘇與將軍蒙恬將師數十萬以屯邊,十有餘年矣,不能進而前,士卒多秏,無尺寸之功,乃反數上書直言誹謗我所為,以不得罷歸為太子,日夜怨望。扶蘇為人子不孝,其賜劍以自裁!將軍恬與扶蘇居外,不匡正,宜知其謀。為人臣不忠,其賜死,以兵屬裨將王離。”
  • 13.    司馬遷·《史記·卷八十八·蒙恬列傳第二十八》:始皇至沙丘崩,秘之,羣臣莫知。是時丞相李斯、公子胡亥、中車府令趙高常從。高雅得幸於胡亥,欲立之,又怨蒙毅法治之而不為己也。因有賊心,乃與丞相李斯、公子胡亥陰謀,立胡亥為太子。太子已立,遣使者以罪賜公子扶蘇、蒙恬死。扶蘇已死,蒙恬疑而復請之。
  • 14.    司馬遷·《史記·卷八十七·李斯列傳第二十七》:封其書以皇帝璽,遣胡亥客奉書賜扶蘇於上郡。使者至,發書,扶蘇泣,入內舍,欲自殺。蒙恬止扶蘇曰:“陛下居外,未立太子,使臣將三十萬眾守邊,公子為監,此天下重任也。今一使者來,即自殺,安知其非詐?請復請,復請而後死,未暮也。”使者數趣之。扶蘇為人仁,謂蒙恬曰:“父而賜子死,尚安復請!”即自殺。蒙恬不肯死,使者即以屬吏,系於陽周。
  • 15.    司馬遷·《史記·卷八十七·李斯列傳第二十七》:使者還報,胡亥、斯、高大喜。至咸陽,發喪,太子立為二世皇帝。
  • 16.    司馬遷·《史記·卷八十八·蒙恬列傳第二十八》:胡亥聽而系蒙毅於代。前已囚蒙恬於陽周。喪至咸陽,已葬,太子立為二世皇帝,而趙高親近,日夜毀惡蒙氏,求其罪過,舉劾之。
  • 17.    司馬遷·《史記·卷八十八·蒙恬列傳第二十八》:二世又遣使者之陽周,令蒙恬曰:“君之過多矣,而卿弟毅有大罪,法及內史。”恬曰:“自吾先人,及至子孫,積功信於秦三世矣。今臣將兵三十餘萬,身雖囚繫,其勢足以倍畔,然自知必死而守義者,不敢辱先人之教,以不忘先主也。昔周成王初立,未離襁褓,周公旦負王以朝,卒定天下。及成王有病甚殆,公旦自揃其爪以沈於河,曰:‘王未有識,是旦執事。有罪殃,旦受其不祥。’乃書而藏之記府,可謂信矣。及王能治國,有賊臣言:‘周公旦欲為亂久矣,王若不備,必有大事。’王乃大怒,周公旦走而奔於楚。成王觀於記府,得周公旦沈書,乃流涕曰:‘孰謂周公旦欲為亂乎!’殺言之者而反周公旦。故周書曰‘必參而伍之’。今恬之宗,世無二心,而事卒如此,是必孽臣逆亂,內陵之道也。夫成王失而復振則卒昌;桀殺關龍逢,紂殺王子比干而不悔,身死則國亡。臣故曰過可振而諫可覺也。察於參伍,上聖之法也。凡臣之言,非以求免於咎也,將以諫而死,原陛下為萬民思從道也。”使者曰:“臣受詔行法於將軍,不敢以將軍言聞於上也。”蒙恬喟然太息曰:“我何罪於天,無過而死乎?”良久,徐曰:“恬罪固當死矣。起臨洮屬之遼東,城巉萬餘裏,此其中不能無絕地脈哉?此乃恬之罪也。”乃吞藥自殺。
  • 18.    司馬光·《資治通鑑·卷七·秦紀二》:丞相斯以為然,乃相與謀,詐為受始皇詔,立胡亥為太子。更為書賜扶蘇,數以不能闢地立功,士卒多耗,反數上書,直言誹謗,日夜怨望不得罷歸為太子,將軍恬不矯正,知其謀,皆賜死,以兵屬裨將王離。
  • 19.    司馬遷·《史記·卷七·項羽本紀第七》:章邯已破項梁軍,則以為楚地兵不足憂,乃渡河擊趙,大破之。
  • 20.    司馬遷·《史記·卷七·項羽本紀第七》:楚兵已破於定陶,懷王恐,從盱台之彭城,並項羽、呂臣軍自將之。以呂臣為司徒,以其父呂青為令尹。以沛公為碭郡長,封為武安侯,將碭郡兵。
  • 21.    司馬遷·《史記·卷八·高祖本紀第八》:秦二世三年,楚懷王見項梁軍破,恐,徙盱台都彭城,並呂臣、項羽軍自將之。以沛公為碭郡長,封為武安侯,將碭郡兵。封項羽為長安侯,號為魯公。
  • 22.    司馬遷·《史記·卷八·高祖本紀第八》:趙數請救,懷王乃以宋義為上將軍,項羽為次將,范增為末將,北救趙。令沛公西略地入關。
  • 23.    司馬遷·《史記·卷八·高祖本紀第八》:當是時,秦兵強,常乘勝逐北,諸將莫利先入關。獨項羽怨秦破項梁軍,奮,原與沛公西入關。懷王諸老將皆曰:“項羽為人僄悍猾賊。項羽嘗攻襄城,襄城無遺類,皆阬之,諸所過無不殘滅。且楚數進取,前陳王、項梁皆敗。不如更遣長者扶義而西,告諭秦父兄。秦父兄苦其主久矣,今誠得長者往,毋侵暴,宜可下。今項羽僄悍,今不可遣。獨沛公素寬大長者,可遣。”卒不許項羽,而遣沛公西略地,收陳王、項梁散卒。
  • 24.    司馬遷·《史記·卷八·高祖本紀第八》:(劉邦)乃道碭至成陽,與槓裏秦軍夾壁,破秦二軍,楚軍出兵擊王離,大破之。
  • 25.    司馬遷·《史記·卷十六·秦楚之際月表第四》:【秦】(秦二世)三年十月。【楚】六。【項】二。【趙】十一。章邯破邯鄲,徙其民於河內。【齊】四。齊將田都叛榮,往助項羽救趙。【漢】十五。攻破東郡尉及王離軍於成武南。【燕】十五。使將臧荼救趙。【魏】三。【韓】六。
  • 26.    司馬遷·《史記·卷七·項羽本紀第七》:諸別將皆屬宋義,號為卿子冠軍。行至安陽,留四十六日不進。項羽曰:“吾聞秦軍圍趙王鉅鹿,疾引兵渡河,楚擊其外,趙應其內,破秦軍必矣。”宋義曰:“不然。夫搏牛之虻不可以破蟣蝨。今秦攻趙,戰勝則兵罷,我承其敝;不勝,則我引兵鼓行而西,必舉秦矣。故不如先鬥秦趙。夫被堅執鋭,義不如公;坐而運策,公不如義。”因下令軍中曰:“猛如虎,狠如羊,貪如狼,強不可使者,皆斬之!”乃遣其子宋襄相齊,身送之至無鹽,飲酒高會。天寒大雨,士卒凍飢。項羽曰:“將戮力而攻秦,久留不行。今歲饑民貧,士卒食芋菽,軍無見糧,乃飲酒高會,不引兵渡河因趙食,與趙併力攻秦,乃曰:‘承其敝’。夫以秦之強,攻新造之趙,其勢必舉趙。趙舉而秦強,何敝之承!且國兵新破,王坐不安席,埽境內而專屬於將軍,國家安危,在此一舉。今不恤士卒而徇其私,非社稷之臣!”項羽晨朝上將軍宋義,即其帳中斬宋義頭,出令軍中曰:“宋義與齊謀反楚,楚王陰令羽誅之。”當是時,諸將皆懾服,莫敢枝梧,皆曰:“首立楚者,將軍家也。今將軍誅亂。”乃相與共立羽為假上將軍。使人追宋義子,及之齊,殺之。使桓楚報命於懷王。懷王因使項羽為上將軍。當陽君、蒲將軍皆屬項羽。
  • 27.    司馬遷·《史記·卷五十四·曹相國世家第二十四》:(曹參)其後從攻東郡尉軍,破之成武南。擊王離軍成陽南,復攻之槓裏,大破之,追北。
  • 28.    司馬遷·《史記·卷五十七·絳侯周勃世家第二十七》:(周勃)攻東郡尉於城武,破之。擊王離軍,破之。
  • 29.    司馬遷·《史記·卷九十五·樊酈滕灌列傳第三十五》:(樊噲)從擊秦軍,出亳南。河間守軍於槓裏,破之。
  • 30.    司馬遷·《史記·卷九十五·樊酈滕灌列傳第三十五》:(灌嬰)嬰初以中涓從,擊破東郡尉於成武及秦軍於槓裏,疾鬥,賜爵七大夫。
  • 31.    司馬遷·《史記·卷九十八·傅靳蒯成列傳第三十八》:(傅寬)從攻安陽、槓裏。
  • 32.    司馬遷·《史記·卷十八·高祖功臣侯者年表第六》:(東武侯郭蒙)以户衞起薛,屬悼武王,破秦軍槓裏,楊熊軍曲遇。
  • 33.    司馬遷·《史記·卷七·項羽本紀第七》:項羽已殺卿子冠軍,威震楚國,名聞諸侯。
  • 34.    司馬遷·《史記·卷八·高祖本紀第八》:當是之時,趙歇為王,秦將王離圍之鉅鹿城,此所謂河北之軍也。
  • 35.    司馬遷·《史記·卷七·項羽本紀第七》:當此時,趙歇為王,陳餘為將,張耳為相,皆走入鉅鹿城。章邯令王離、涉間圍鉅鹿,章邯軍其南,築甬道而輸之粟。陳餘為將,將卒數萬人而軍鉅鹿之北,此所謂河北之軍也。
  • 36.    司馬遷·《史記·卷七十三·白起王翦列傳第十三》:或曰:“王離,秦之名將也。今將強秦之兵,攻新造之趙,舉之必矣。”客曰:“不然。夫為將三世者必敗。必敗者何也?必其所殺伐多矣,其後受其不祥。今王離已三世將矣。”居無何,項羽救趙,擊秦軍,果虜王離,王離軍遂降諸侯。
  • 37.    司馬遷·《史記·卷十六·秦楚之際月表第四》:【秦】(秦二世二年)後九月。【楚】五。拜宋義為上將軍。【項】懷王封項羽於魯,為次將,屬宋義,北救趙。【趙】十。秦軍圍歇鉅鹿,陳餘出收兵。【齊】三。【漢】十四。懷王封沛公為武安侯,將碭郡兵西,約先至咸陽王之。【燕】十四。【魏】二。【韓】五。
  • 38.    司馬遷·《史記·卷十六·秦楚之際月表第四》:【秦】十一月。【楚】七。拜籍上將軍。【項】三。羽矯殺宋義,將其兵,渡河救鉅鹿。【趙】十二。【齊】五。【漢】十六。【燕】十六。【魏】四。【韓】七。
  • 39.    司馬遷·《史記·卷十六·秦楚之際月表第四》:【秦】端月。【楚】九。【項】五。虜秦將王離。【趙】十四。張耳怒陳餘,棄將印去。【齊】七。項羽、田榮分齊為二國。【漢】十八。【燕】十八。【魏】六。【韓】九。
  • 40.    司馬遷·《史記·卷十六·秦楚之際月表第四》:【秦】十二月。【楚】八。【項】四。大破秦軍鉅鹿下,諸侯將皆屬項羽。【趙】十三。楚救至,秦圍解。【齊】六。故齊王建孫田安下濟北,從項羽救趙。【漢】十七。救趙至慄,得皇訢、武蒲軍。與秦軍戰,破之。【燕】十七。【魏】五。豹救趙。【韓】八。分魏為殷國。
  • 41.    萬年曆 - 實用附錄 - 通識  .漢典[引用日期2023-02-03]
  • 42.    司馬遷·《史記·卷七·項羽本紀第七》:乃遣當陽君、蒲將軍將卒二萬渡河,救鉅鹿,戰少利。
  • 43.    司馬遷·《史記·卷九十一·黥布列傳第三十一》:及項籍殺宋義於河上,懷王因立籍為上將軍,諸將皆屬項籍。項籍使布先渡河擊秦,布數有利,籍乃悉引兵涉河從之,遂破秦軍,降章邯等。
  • 44.    司馬遷·《史記·卷八十九·張耳陳餘列傳第二十九》:項羽兵數絕章邯甬道,王離軍乏食。項羽悉引兵渡河,遂破章邯。
  • 45.    司馬遷·《史記·卷七·項羽本紀第七》:陳餘復請兵,項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沈船,破釜甑,燒廬舍,持三日糧,以示士卒必死,無一還心。於是至則圍王離,與秦軍遇,九戰,絕其甬道,大破之,殺蘇角,虜王離。涉間不降楚,自燒殺。當是時,楚兵冠諸侯。諸侯軍救鉅鹿下者十餘壁,莫敢縱兵。及楚擊秦,諸將皆從壁上觀。楚戰士無不一以當十,楚兵呼聲動天,諸侯軍無不人人惴恐。
  • 46.    司馬遷·《史記·卷八十九·張耳陳餘列傳第二十九》:章邯引兵解,諸侯軍乃敢擊圍鉅鹿秦軍,遂虜王離。涉間自殺。
  • 47.    司馬遷·《史記·卷七·項羽本紀第七》:大破之,殺蘇角,虜王離。涉間不降楚,自燒殺。
  • 48.    三家注史記-卷七-項羽本紀第七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3-02-03]
  • 49.    三家注史記-卷八-高祖本紀第八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3-02-03]
  • 50.    史記-卷十六-秦楚之際月表第四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3-02-03]
  • 51.    三家注史記-卷五十四-曹相國世家第二十四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3-02-03]
  • 52.    三家注史記-卷八十七-李斯列傳第二十七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3-02-03]
  • 53.    三家注史記-卷八十九-張耳陳餘列傳第二十九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3-02-03]
  • 54.    漢書-卷一上-高帝紀第一上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3-02-03]
  • 55.    漢書-卷三十一-陳勝項籍傳第一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3-02-03]
  • 56.    漢書-卷三十二-張耳陳餘傳第二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3-02-03]
  • 57.    前漢紀-高祖皇帝紀卷第一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3-02-03]
  • 58.    通鑑紀事本末-卷第一  .識典古籍[引用日期2023-02-03]
  • 59.    司馬遷·《史記·卷八十九·張耳陳餘列傳第二十九》:陳餘北收常山兵,得數萬人,軍鉅鹿北。章邯軍鉅鹿南棘原,築甬道屬河,餉王離。王離兵食多,急攻鉅鹿。鉅鹿城中食盡兵少,張耳數使人召前陳餘,陳餘自度兵少,不敵秦,不敢前。
  • 60.    新唐書-卷七十二-表第十二-宰相世系二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3-02-22]
  • 61.    陝西省地方誌編纂委員會編.陝西省志第79卷.上 人物誌[M].西安.三秦出版社,1998.03.第28頁
  • 62.    概述圖像取自《浙江剡北靈芝鄉王氏宗譜》。
  • 63.    司馬遷·《史記·卷七十三·白起王翦列傳第十三》:或曰:“王離,秦之名將也。今將強秦之兵,攻新造之趙,舉之必矣。”客曰:“不然。夫為將三世者必敗。必敗者何也?必其所殺伐多矣,其後受其不祥。今王離已三世將矣。”居無何,項羽救趙,擊秦軍,果虜王離,王離軍遂降諸侯。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