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王之渙

(中國唐代詩人)

鎖定
王之渙(688年—742年),字季淩 [17]  (一作季凌 [4]  ,一作季陵 [21]  ),祖籍幷州晉陽(今山西太原)。唐朝詩人 [1] 
王之渙幼年聰穎,弱冠能文。慷慨有大略,倜儻有異才。以門蔭入仕,授衡水主簿,在任上娶衡水縣令李滌第三女為妻。後受人誣謗,拂衣去官。天寶元年(742年),補文安縣尉,清白處世,理政公平。卒於文安任上,時年五十五歲。歸葬洛陽縣北邙山祖墳。
王之渙精於文章,善於寫詩,多被引為歌詞。尤善五言詩,以描寫邊塞風光為勝,代表作有《登鸛雀樓》《涼州詞二首》等。 [2] 
(概述圖取自山西永濟鸛雀樓王之渙銅像) [3] 
季淩(一作季凌,一作季陵)
民族族羣
漢族
出生日期
688年
逝世日期
742年
主要成就
詩歌創作
主要作品
《登鸛雀樓》
《涼州詞二首》
本    名
王之渙
祖    籍
幷州晉陽(今山西太原

王之渙人物生平

王之渙出身望族

王之渙像
王之渙像(3張)
王之渙在《舊唐書》《新唐書》均無傳,《唐才子傳》所記也甚簡,説王之渙為薊門人。唐人靳能所作《唐故文安郡文安縣太原王府君墓誌銘並序》記載,王之渙“本家晉陽,宦徙絳郡”,則晉陽(今山西太原)為其原籍,祖上做官時移居絳州(今山西新絳)。 [4] 
根據墓誌銘推之可知王之渙生於武則天垂拱四年(688年),兄弟四人,他行次居末。當時太原王家為名門望族。王之渙的五世祖王隆之為後魏絳州刺史,可能是因此而移家絳州的。曾祖王信,隋朝請大夫、著作郎,入唐為安邑縣令。 [4] 
王之渙自幼聰穎好學,少年時豪俠義氣,放蕩不羈,常擊劍悲歌,從五陵年少遊,不到二十歲便能精研文章,不到壯年,便已窮經典之奧。 [4] 

王之渙仕途坎坷

唐玄宗開元年間,王之渙入仕,以門子調補冀州衡水主簿。此間賦《宴詞》《送別》等詩。 [4] 
開元十年(722年),王之渙與勃海李氏結婚,李氏乃冀州衡水縣令李滌之第三女。 [4] 
開元十四年(726年),王之渙由於遭人誣陷誹謗,辭去官職。 [1]  [4] 

王之渙居家唱和

開元十五年(727年)至二十九年(741年),王之渙家居十五年。虛心求教,專心寫詩,詩名大振,與王昌齡等人相唱和。賦《登鸛雀樓》《涼州詞二首》等詩。 [1] 
開元二十年(732年),王之渙流寓薊門(即薊丘),高適來訪不遇,賦詩留贈。《九日送別》當作於此前後。 [4] 

王之渙遭疾而終

天寶元年(742年),由於密友懿交的勸説,王之渙再入宦場,補文安郡文安縣尉。在職官風以清白著稱,理民以公平著稱,頗受當地百姓稱道。天寶元年二月二十四日遭疾終於官舍,享年五十五歲。 [4] 
天寶二年(743年)五月廿二日,王之渙歸葬於洛陽北原,永寧縣尉靳能撰墓誌銘。 [1]  [4] 

王之渙主要影響

王之渙是盛唐邊塞詩人之一,與岑參高適王昌齡一同被世人稱為唐代“四大邊塞詩人”。其詩具有激越昂揚的個性風格,用詞雖十分樸實,然造境極為深遠,令人裹身詩中,回味無窮。他寫西北風光的詩篇頗具特色,大氣磅礴,意境開闊,熱情洋溢,韻調優美,朗朗上口,廣為傳誦。可惜他的詩歌散失嚴重,傳世之作僅六首,輯入《全唐詩》中。這六首詩中,《登鸛雀樓》《涼州詞二首》和《送別》三首皆著名,又尤以前兩首膾炙人口,可謂“皤發垂髫,皆能吟誦”。其中“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和“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都是流傳千古的佳句。正是這兩首詩給王之渙贏得了百世流芳的顯著地位。 [5-7]  [8] 
《登鸛雀樓》寥寥二十字就寫出落日山河的蒼茫壯闊景色,以及登高望遠、極目騁懷的一片雄心,詩境壯闊雄渾,詩思高遠深邃,富有啓示性,反映出盛唐士人開朗的胸襟。此詩“景入理勢”,把道理與景物、情事融化得天衣無縫,看似不説理,而理自在其中。它是根據詩歌特點、運用形象思維來顯示生活哲理的典範。此詩還是一首全篇用對仗的絕句。沈德潛在《唐詩別裁》中選錄這首詩時曾指出:“四語皆對,讀來不嫌其排,骨高故也。”其前一聯用的是正名對,所謂“正正相對”,語句極為工整,又厚重有力,就更顯示出所寫景象的雄大;後一聯用的是流水對,雖兩句相對,而沒有對仗的痕跡。詩人運用對仗的技巧十分成熟。《增訂唐詩摘鈔》評之曰:“兩對工整,卻又流動,五言絕,允推此為第一首。” [7]  [8]  [9] 
《涼州詞二首》以“黃河遠上白雲間”一首尤為膾炙人口。此詩以塞外荒寒壯闊的背景,以及羌笛所吹的《折楊柳》樂曲,透露出徵人久戍思家的哀怨,表現了對戍卒的深厚同情。詩人以一種特殊的視角描繪了黃河遠眺的特殊感受,同時也展示了邊塞地區壯闊、荒涼的景色,悲壯蒼涼,深情藴藉,流落出一股慷慨之氣,邊塞的酷寒正體現了戍守邊防的徵人回不了故鄉的哀怨,這種哀怨不是消沉,而是壯烈廣闊。《唐詩別裁》雲:“李於鱗推王昌齡‘秦時明月’為壓卷,王元美推王翰‘葡萄美酒’為壓卷。王漁洋則雲:‘必求壓卷,王維之《渭城》、李白之《白帝》、王昌齡之“奉帚平明”、王之渙之“黃河遠上”其庶幾乎。而終唐之世,絕句亦無出四章之右者矣。’” [7]  [8]  [9]  [10-11] 
王之渙的《涼州詞》(黃河遠上白雲間)和《登鸛雀樓》,在武漢大學教授王兆鵬編著的《唐詩排行榜》中排名高居第三位和第四位。這兩首詩還曾分別被人譽為七絕和五絕的壓卷之作。其中《涼州詞》(黃河遠上白雲間)一詩被譽為是“傳乎樂章,布在人口”的名作,成為“唐音”的典型代表。 [12-13] 

王之渙主要作品

王之渙作品傳世很少,載於《全唐詩》卷二百五十六的僅有六首詩,包括《登鸛雀樓》《送別》《宴詞》《九日送別》和《涼州詞二首》。 [14] 

王之渙歷史評價

靳能《唐故文安郡文安縣太原王府君墓誌銘並序》:慷慨有大略,倜儻有異才。嘗或歌從軍,吟出塞,皦兮極關山明月之思,蕭兮得易水寒風之聲,傳乎樂章,布在人口。至夫雅頌發揮之作,詩騷興喻之致,文在斯矣,代未知焉,惜乎。 [2] 
司馬光温公續詩話》:唐之中葉,文章特盛,其姓名湮沒不傳於世者甚眾。如河中府鸛雀樓有王之渙、暢當詩。暢詩曰:“迥臨飛鳥上,高謝世人間。天勢圍平野,河流入斷山。”王詩曰:“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二人者,皆當時賢士所不數,如後人擅詩名者,豈能及之哉。 [2] 
沈括夢溪筆談》:河中府鸛雀樓兩層,前瞻中條,下瞰大河,唐人留詩者甚多,唯李益、王之渙、暢當三篇,能狀其景。 [2] 
計有功唐詩紀事》:之渙,幷州人,與兄之鹹、之賁皆有文名,天寶間人。樂天作《滁州刺史鄭昈墓誌》雲:“與王昌齡、王之渙、崔國輔連唱迭和,名動一時。” [2] 
辛文房唐才子傳》:之渙,薊。人。少有俠氣,所從遊皆五陵少年,擊劍悲歌,從禽縱酒。中折節攻文,十年名譽自振。恥困場屋,遂交謁名公。為詩情致雅暢,得齊梁之風。每有作,樂工輒取以被聲律。 [2] 
管世銘《讀雪山房唐詩序例》:摩詰、少伯、太白三家鼎足而立,美不勝收。王之渙獨以“黃河遠上”一篇當之,彼不厭其多、此不愧其少,町謂拔戟自成一隊。又:王之渙“黃河遠上”之外,五言如《送別》及《鸛雀樓》二篇,亦當入旗亭之畫。《讀書偶得三十四則》:或謂王之渙“黃河遠上”一篇之外,何不多見?餘應之曰:“神來之作,即作者亦不能有再。” [2] 

王之渙軼事典故

王之渙旗亭畫壁

唐玄宗開元年間,王昌齡、高適、王之渙三位詩人名聲都很大,又都落魄不遇。有一天,天下着小雪。三位詩人一起到酒樓去,賒酒小飲。剛坐下不久忽有梨園中十幾位歌妓,在伶官帶領下,登樓會宴。於是,三位詩人為避喧鬧進了裏間。不多久,又進來四位妙齡女郎,皆是當時京都著名的歌妓。於是,王昌齡對高適和王之渙説:“我們三人都以詩知名,每每分不出高下。現在我們在此偷聽諸歌妓歌唱,誰的詩入樂被歌最多,誰就為優。”三人都説好。
不一會兒,一位歌妓唱道:“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這是王昌齡的《芙蓉樓送辛漸》。於是,王昌齡用手在壁上一畫,説道:“這是我的一首絕句。”不一會,有一位歌妓唱道:“開篋淚沾臆,見君前日書。夜台何寂寞,猶是子云居。”這是高適詩的《哭單父梁九少府》。於是,高適也用手在壁上一畫,説道:“這是我的一首絕句。”第三位唱的是“奉帚平明金殿開,強將團扇半徘徊。玉顏不及寒鴉色,猶帶昭陽日影來”,這是王昌齡的《長信秋詞》。於是,王昌齡又得意地在壁上一畫:“又是一首樂府”。始終沒有歌妓唱王之渙作的詩歌。但王之渙並不着急,徐徐對高適、王昌齡説:“這些唱你們詩作的皆是潦倒樂官,只會唱一些‘下里巴人’之詞罷了。我的詩是‘陽春白雪’之曲,俗物怎麼敢近呢?”然後指着其中一位身穿紫衣、長得最漂亮的歌妓説:“等到這位樂官所唱的,如果不是我的詩,我就終身不敢與你們爭高低了。一旦她唱的是我的詩,你們應當依次拜倒在我的座位前面,敬奉我為師。”三人大笑,於是在裏間等候着。等到這位歌妓歌唱時,開口便是“黃河遠上白雲間…….”王之渙笑着對王昌齡等二位説:“鄉巴佬,我沒有説錯吧。”於是皆大笑。 [15] 

王之渙智審黃狗

王之渙在文安縣做官時,受理過一個案子。三十多歲的民婦劉月娥哭訴:“公婆下世早,丈夫長年在外經商,家中只有我和小姑相伴生活。昨晚,我去鄰家推碾,小姑在家縫補。我推碾回來剛進門,聽着小姑喊救命,就急忙向屋裏跑,在屋門口撞上個男人,廝打起來,抓了他幾下,但我不是他的對手,讓他跑掉了。我進屋掌燈一看,小姑胸口扎着一把剪刀,已經斷氣。”
王之渙通過庭審,根據家裏有狗,但是狗沒叫,料定是熟人作案;有廝打,確定殺手是高個子並且背上有抓痕。因此案子告破。 [16] 

王之渙人物關係

人物關係
關係
姓名
備註
曾祖
王信
唐朝安邑縣令 [4] 
祖父
王德表
文安縣令 [17] 
父親
王昱
浚儀縣令 [17] 
叔父
王洛客、王景、王昌
[17] 
李氏
冀州衡水縣令李滌之第三女 [4] 
堂弟
王之鹹
長安縣尉 [17] 
王炎
[4] 
王羽
李氏所生 [4] 
堂侄
王綰
左贊善大夫 [17] 
王昌齡
詩人 [4] 
高適
詩人,曾任散騎常侍 [4] 
詩人 [4] 
鄭臚
詩人 [4] 

王之渙史料索引

集異記》卷二(見《説郛一百卷》卷二十五)
唐才子傳》卷三《王之渙傳》 [18] 
《唐故文安郡文安縣太原王府君墓誌銘》 [4] 

王之渙後世紀念

王之渙王之渙墓誌

王之渙墓誌及塑像
王之渙墓誌及塑像(2張)
王之渙墓誌是河南洛陽北邙山出土的墓誌之一,全稱為《唐故文安郡文安縣太原王府君墓誌銘並序》,出土於二十世紀三十年代,現藏於南京博物院岑仲勉編著的《金石論叢》收錄全文。《文物》雜誌一九六一年第八期有影印件。 [21-22] 

王之渙王之渙塑像

王之渙塑像位於山西永濟蒲州古城西郊外黃河畔的鸛雀樓內。
鸛雀樓,又名鸛鵲樓,因唐代詩人王之渙在此創作千古絕唱《登鸛雀樓》一詩而名揚天下。此樓始建於北周,元初毀於戰火。1997年重修,為四檐三層的仿唐式建築。 [19-20] 
參考資料
  • 1.    周揚 等.中國大百科全書·中國文學(第Ⅱ卷).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86:911
  • 2.    陳伯海.唐詩匯評(中).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5:1353
  • 3.    《國寶檔案》天下名樓——風雨鸛雀樓(13分)  .央視網.2016-09-30[引用日期2020-04-13]
  • 4.    李希泌. 盛唐詩人王之渙家世與事蹟考[J]. 晉陽學刊, 1988(3):97-103.
  • 5.    黃嶽洲.中國古代文學名篇鑑賞辭典(上卷).北京:華語教學出版社,2013:536-537
  • 6.    柏樺.王之渙與張九齡 大漠悲歌與美人香草[J].西部廣播電視,2009(09):167-169
  • 7.    於永森.王之渙詩歌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9:210-230
  • 8.    遊國恩 等.中國文學史(二).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63:67-68
  • 9.    蕭滌非 等.唐詩鑑賞辭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3:72-75
  • 10.    王勝明. 王之渙《涼州詞》三題[J]. 文學遺產, 2006(3):141-143.
  • 11.    袁行霈.中國文學史(第二卷).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258
  • 12.    由《唐詩排行榜》所想到的  .光明網.2011-11-16[引用日期2020-04-13]
  • 13.    金星.由《唐詩排行榜》所想到的[N].中華讀書報,2011-11-16(03)
  • 14.    彭定求 等.全唐詩(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640
  • 15.    唐詩故事:旗亭畫壁  .國學網[引用日期2020-04-01]
  • 16.    劉豔華.王之渙審黃狗[J].小學生作文輔導(五六年級版),2013(03):40
  • 17.    袁行霈.中國文學史(第二卷).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215
  • 18.    唐才子傳 卷三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0-07-09]
  • 19.    中華名樓黃河明珠——鸛雀樓(組圖)  .網易新聞.2015-08-05[引用日期2020-03-15]
  • 20.    中國歷史文化名樓鸛雀樓  .中新網.2014-04-20[引用日期2020-07-09]
  • 21.    王爾遷.《王之渙墓誌銘》注及其它[J].運城師專學報,1988(1):56-61+94
  • 22.    張亞武.唐代著名詩人王之渙葬於洛陽[N].洛陽日報,2007-07-16(002)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