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王昌齡

(唐代邊塞詩人、大臣)

鎖定
王昌齡(698年-757年), [20]  字少伯,京兆長安(今陝西西安)人(一説太原人) [34-36]  ,盛唐時期邊塞詩人、大臣。 [22] 
王昌齡於開元十五年(727年),登進士第,任秘書省校書郎。開元二十二年(734年),又應博學宏詞科登第,授汜水(今河南滎陽汜水鎮)縣尉。二十七年(739年),因事被貶謫嶺南。次年,由嶺南北返長安,並在冬天被任命為江寧(今江蘇南京)縣丞。在江寧數年,又受謗毀,被貶為龍標(今湖南黔陽)縣尉。安史之亂起,王昌齡由貶所赴江寧,後為濠州刺史閭丘曉所殺。 [21] 
王昌齡其詩境雄渾開闊,自成一格。明王世貞論盛唐七絕時,認為只有王昌齡可與李白爭勝,列為“神品”。 [23]  王昌齡的邊塞詩,慷慨豪邁,氣勢雄渾,格調高昂, [22]  創作了大量的邊塞詩,後人稱王昌齡為邊塞詩的創始和先驅。 [24]  有“詩家夫子王江寧”之譽,又被後人譽為“七絕聖手”。王昌齡詩緒密而思清,與高適王之渙齊名,有文集六卷,編詩四卷。主要代表作有《從軍行》《出塞》《閨怨》等。 [22] 
中文名
王昌齡
別    名
王少伯
王龍標
王江寧
民    族
漢族
出生日期
約武周聖曆元年(698年)
逝世日期
約唐肅宗至德二載(757年)
主要成就
詩歌創作
代表作品
出塞
從軍行七首
芙蓉樓送辛漸
長信秋詞五首
閨怨
作品風格
語言精煉、意味渾厚
少伯

王昌齡人物生平

王昌齡嵩山學道

唐武則天聖歷元年(698年),王昌齡出生在山西太原
唐玄宗開元八年庚申(720年),二十三歲,是年前後,曾居嵩山學道。
唐開元十一年癸亥(723年),二十六歲,約在是年前後,客河東幷州、潞州。

王昌齡邊塞留名

開元十二年甲子(724年),二十七歲約在是年前後,赴河隴,出玉門。其著名之邊塞詩,大約作於此時。
開元十四年丙寅(726年),二十九歲。隱居於京兆府藍田縣石門谷。是年有《同從弟銷南齋玩月憶山陰崔少府》之作。“山陰崔少府”即崔國輔。

王昌齡進士及第

清代三十六詩仙圖卷之王昌齡
清代三十六詩仙圖卷之王昌齡(2張)
開元十五年(727年),進士及第,授秘書省校書郎(官汜水尉、校書郎)。
開元十九年辛末(731年),三十四歲。在長安,以博學宏詞登科,再遷河南汜水縣尉。
開元二十一年癸酉(733年),三十六歲,當年四月,在長安參加宴會,有《夏月花萼樓酺宴應制》詩。
開元二十二年(734年),王昌齡選博學宏詞科,超絕羣倫,於是改任汜水縣尉,再遷為江寧丞。

王昌齡左遷交友

開元二十六年戊寅(738年),四十一歲,因事獲罪,謫赴嶺南。
王昌齡 王昌齡
開元二十七年己卯(739年),四十二歲,遇赦北還。
開元二十八年(740 年),王昌齡北歸,遊襄陽,訪著名詩人孟浩然。孟浩然患疽病,快痊癒了,兩人見面後非常高興,孟浩然由於吃了些許海鮮而癰疽復發,竟因此而死,在這時期,王昌齡又結識了大詩人李白,有《巴陵送李十二》詩。冬,王昌齡離京赴江寧丞任,此時已與名詩人岑參相識,岑參有《送王大昌齡赴江寧》詩,王昌齡也有詩留別。途經洛陽時,又與綦毋潛、李頎等詩人郊遊,也都有留詩。 [3] 
天寶三載甲申(744年),四十七歲,在江寧丞任。四月曾因事暫至長安,與辛漸、李白、王維過從。
天寶七載戊子(748年),五十一歲,至此年,官江寧丞前後共八載。同年,昌齡乃自江寧丞貶為龍標尉。昌齡自金陵首途赴龍標,基本上是溯江前往,曾順道遊南陵,有《至南陵答皇甫嶽》。 [4-7] 

王昌齡妒才被殺

天寶十五載、唐肅宗至德元載(七月,肅宗即位靈武,改元至德)丙申(756年),五十九歲。約在此年離開龍標,還鄉。其去龍標,過辰溪,經武陵,扁舟沿江東去,約在今年七、八月後,有《留別司馬太守》《留別武陵袁丞》等詩為證。 [8] 
唐肅宗至德二載丁酉(757年),六十歲。756年冬到757年十月之間,王昌齡路經亳州,為濠州刺史閭丘曉 [21]  所殺害。

王昌齡文學成就

王昌齡成就綜述

王昌齡存詩181首,體裁以五古、七絕為主,題材則主要為離別、邊塞、宮怨。就數量之多,體制之備,題材之廣説,王昌齡的詩實不如李白、杜甫和高適、岑參,但他的詩質量很高。邊塞詩可並高適、岑參而三,四傑以後,詩壇幾乎沒有邊塞詩作。唐玄宗改府兵制為募兵制後,文人掀起了從軍熱以求邊功。開元十三年,王昌齡漫遊西北邊地,有了較深的邊塞生活體驗,創作了大量的邊塞詩,此時岑參11歲,高適還沒有開始邊塞生活,後人依次考證稱王昌齡為邊塞詩的創始和先驅。
王昌齡的邊塞詩善於捕捉典型的情景,有着高度的概括和豐富的表現力。既反映了盛唐時代的主旋律,又對邊塞風光及邊關戰場場景進行細緻描寫,同時能夠捕捉到將士細膩的內心世界。其詩歌意境開闊,語言圓潤藴藉,音調婉轉和諧,耐人尋味,在抒情、造景、寫意等方面均有很高造詣。而王昌齡的宮怨詩可與李白爭勝,且其詩用意之深、寫景之妙、比興之切、造語之奇,都有獨道之處。王昌齡閨怨詩以悲天憫人的精神書寫那些久閉深宮的妃嬪宮人的悲情哀怨,以細膩的筆觸多方面地展現她們的生活和感情世界,揭示她們在殘酷的宮殯制度下所遭遇的悲慘命運,客觀上批判了封建社會摧殘婦女的罪惡。這種思想傾向奠定了其作品的健康基調,洗盡六朝宮廷詩浮豔色情之污穢,有力地扭轉了齊梁歌詠的不良文風另一方面,就藝術表現而言,王昌齡又發揚了六朝華美豔麗、精雕細琢的表現手法,繼承了其形式美。因此王昌齡被譽為是成功地用七言絕句寫宮詞的第一人。 [1] 

王昌齡詩歌形式

五古之嚴
王昌齡的五古,基本上都寫得嚴正肅然,高古勁健,頗有風骨。在他有生之時,就正是以這樣的詩歌風格馳譽於盛唐詩壇。王昌齡的五言古詩中也卻不難看出:特點鮮明、風格多樣,呈現出不同的美學風貌。其一,勁健奔放,雄渾豪邁。其二,清麗幽秀,超逸曠放。胡應麟《詩藪》曾將唐初至盛唐的五古發展劃分為兩大流派,即所謂“古雅之源”和“清澹之派”,並把王昌齡等歸入前者。其三,悲愴慘惻,深沉蒼鬱。雄渾豪邁的圖景漸次而為清幽超逸以致沉鬱蒼涼的畫面所代替,這與王昌齡的人生經歷、身世遭際是密切相連的。而這深沉悲愴的風格特點也正突出體現於詩人所描寫的目睹邊幕的蒼涼、黑暗和仕途的蹭蹬、坎坷的詩歌之中。其四,清新活潑,自然明朗。難能可貴的是,王昌齡雖所謂“謗議沸騰,兩竄遐荒”,因而抑鬱憂傷。但是,詩人也並未時時陷於痛苦,永遠沉於鬱悶,而是不時脱略事務、擺落蒼涼,從而也創作出一些頗具清新自然、活潑爽朗風格的五古詩篇。 [9] 
七絕於美
初唐七絕僅七十七首,盛唐四百七十二首,其中王昌齡七十四首,幾乎佔了六分之一。王昌齡在盛唐詩人中年輩較長,寫作七絕時間也早,是唐朝詩人中較早大量寫作七絕並獲得優異成就的“七絕聖手”,獨以七絕成為名家。七絕因為他以及李白等人的努力,逐漸地成為唐代流行的體裁,因此在七絕方面他與李白齊名。中唐、晚唐七絕數量之多,僅僅次於五律。由此可見,七絕至王昌齡而體制大定,表現手法完全成熟,給後人以很大影響。

王昌齡詩歌內容

題材綜述
王昌齡的七言絕句在內容上可分三類,這三類都自有特色。而其中以邊塞詩第一、閨怨詩第二。
第一類是沿用樂府舊題的邊塞詩。盛唐邊塞詩人歷來以高適、岑參為首。兩人又都擅長歌行長篇,高作昂揚奮激,岑作瑰麗雄奇。王昌齡卻另闢蹊徑,以短小的絕句形式,抒寫徵人的種種情思,既有“不破樓蘭終不還”(《從軍行七首》之四)的壯志和“已報生擒吐谷渾”(《從軍行七首》之五)的勝利喜悦,也有沙漠風前、長城月下懷念親人的離愁,都寫得含蓄深沉、情景交融,配以格調的舒緩自然、音節的宛轉瀏亮,成為傳唱不衰的名作。
第二類是抒寫宮女思婦怨情的閨怨詩和宮詞。王昌齡在《宮詞》、《閨怨》諸作中從另一方面表現了他刻畫封建制度下婦女內心情感的高度藝術才能。從外表上看,宮廷生活是那麼靜謐迷人:“西宮夜靜百花香”(《西宮春怨》)、“芙蓉不及美人妝”(《西宮秋怨》),但在綺麗的情景中,詩人卻細膩入微地摹寫了她們深刻的內心痛苦,她們對幸福的憧憬,她們的失望,在失望之中仍交織着希望的複雜心理。這些作品文筆之龍麗,語言之凝鍊,情韻之深刻,都使後來作者難於爭勝。
第三類是送別詩。王昌齡的一生交遊很廣,和許多文人、官吏、隱士和僧道都有來往,特別是在他兩次遭貶、長年謫居的情況下,他多麼需要親友的慰藉和友情的温暖。他也把自己忠貞深沉的友情,獻給了那些正直的知心朋友。他一生寫了四十多首送別詩,不落窠臼,不同凡響,他的送別詩,在表現手法上可分為以下四種類型:一、用不同的藝術構思,表現誠摯而深厚的友情。二、打破送別詩常規,不重在寫當前的離別,卻着意在寫別後的情景。三、不寫傷離,而以慰別為“主意”四、無恭維、無應酬,以抒情、寫人見長。
邊塞稱世
王昌齡是著名的邊塞詩人,並在後代以邊塞詩稱世。而王昌齡邊塞詩的藝術特色主要表現在如下幾方面:
一,王昌齡善於採用心理描寫,表現細膩多變的感情。王昌齡在詩中較早地抒寫征夫心靈的一位詩人,為宋詞對人物心理進行細膩刻劃打下了基礎。他或通過瞬間征夫的心理變化,描寫他們跳動的心曲;或通過營中的歌舞聲,對征夫的內心痛苦進行抒寫;或者藉助邊關的特有的生活場景,寫征夫內心的憂愁;或者借戰爭,寫守邊將士捍衞國家尊嚴的英雄氣概。可以説感情的抒發非常細膩、真實。 [10] 
其二,王昌齡詩情景妙合,意與境渾。王昌齡去過邊塞,真正看到了邊塞的大漠、雄關、孤城、長雲、雪山、烽火、羌笛等景象,因而在他的邊塞詩中,組成了一幅非常壯美的自然景物的羣體圖。這些意象的上面附着了邊塞將士的情與意,是特定環境中的特定物,即自然的物與將士的情兩相交觸,詩人還藉助化無形為有形的藝術手法,構成了王昌齡邊塞詩的情景妙合,意與境渾的藝術境界。他創造情景交融的意境美,使用了各種各樣的方法。其一,選擇某些富有特徵性的景物,注入強烈的主觀情感,促使景與情水乳交融,真善美高度統一。其二,既採用賦體,描寫實景,又巧用直中含曲的方式,求得含藴無窮的言外之意。其三,以苦心與孤詣,展開形象思維的翅膀,化無形為有形,變抽象為具體,使意境十分深蔚。 [11] 
其三,王昌齡詩內容簡潔、明快、含蓄,具有很高的語言藝術成就。王昌齡的邊塞詩,非常講究語言的精煉,真正做到了言均意足,意藴無窮。或簡潔、或明快、或含蓄,讓讀者回味無窮。另外,王昌齡在藝術上精益求精,對每一句都精心地加以處理,沒有閒筆,絕句的起句往往是驟響易徹,以雷鳴般的聲勢打開一個局面,如:“秦時明月漢時關”、“大漠風塵日色昏”、“青海長雲暗雪山”、“琵琶起舞換新聲”等等,都是單刀直入,開門見山,不過最妙的地方還不在於起句,而是在第三句。絕句一般的都要在第三句另闢新境,翻出新意,所以首二句要平緩些才便於翻上一層。王昌齡調既已高險,還能在第三句上就勢一振,把思想感情再深入一步,實在是需要高超的藝術技巧。 [11] 

王昌齡藝術特色

詩歌意境
在藝術風格上,王昌齡的七絕以委婉含蓄為主要特色,表現曲折,意境深遠。其中不少是用比興、寄託手法,抒寫了詩人對現實的揭露和幽怨,因而與屈原的《離騷》在精神上有一致之處。王昌齡詩亦善用典故。其《詩格》提出“詩有六式”,第五就是“用事”:“謂如己意而與事合。”王詩用典不多,但往往用得巧妙而貼切,不露跡象。王昌齡很重視詩的境界,他的《詩格》提出“詩有三境”:“一曰物境,二曰情境,三曰意境。”他反對意與景的分離:“若一向言意,詩中不妙及無味。景語若多,與意相兼不緊,雖理通亦無味。”他很重視情與景的結合,認為:“凡詩,物色兼意下為好。若有物色,無意興,雖巧亦無處用之。”
語言風格
王昌齡的詩歌從語象選擇、句式運用到語句組合三方面都體現了詩人對典雅勁健的語言藝術風格的追求。在語象選擇方面,王昌齡多選用大的數詞、有力度的動詞、準確的形容詞來表現有氣勢的大場景或有氣魄的大胸懷,體現出了語言的力量美、氣勢美。在名詞選擇方面,王昌齡選擇的是典雅的、典型的語象。王昌齡在詩中多使用短句、變形句式、緊縮複句。使語言有力量感、經濟簡練。王昌齡詩歌中的語句組合也體現着他簡練清峻的語言風格。總結王昌齡的詩三大特點就是:語言簡練而內涵豐富;文辭平易但句意險峻;意興相兼、沉中見清。 [9] 
修辭技法
一、層層深入環環相扣,王昌齡善於運用層層深入的手法,反覆渲染氣氛,為突出主題服務。如《長信秋詞五首》。
二、典型情景畫面生動,王昌齡極善於捕捉和概括典型情景,給人以真切的形象生動的畫面感,如《從軍行》,王昌齡以邊塞為題材的七絕,其畫面皆色彩渾厚,凝重,筆觸粗獷。而在宮怨、閨怨諸作中,王昌齡則轉變了畫風,且不在是油畫,而是工筆重彩的仕婦圖與金壁輝煌的界畫的組合。
三、善用比興深於寄託善用比興,深於寄託,代表作如《長信怨》。 [1] 

王昌齡歷史評價

人物
評價
唐·岑參
少伯天才流麗,音唱疏遠。
唐·殷璠
“風骨”的代表。……王維、昌齡、儲光羲等二十四人,皆河嶽英靈也。(《河嶽英靈集》) [1] 
國初,上好文章,雅風特盛,沈宋始興之後,傑出江寧,宏思於李杜。
唐人《琉璃堂圖》以昌齡為詩天子。(《後村詩話》) [1] 
七言絕句,少伯與太白爭勝毫釐,俱是神品。
王昌齡多意而多用之,李太白寡意而寡用之。昌齡得之錘鍊,太白出於自然,然而昌齡之意象深矣。(《詩鏡總論》)
明·焦宏
龍標、隴西,真七絕當家,足稱連壁。(《詩評》)
李寫景入神,王言情造極。王宮詞樂府,李不能為,李覽勝紀行,王不能作。……餘嘗謂古詩、樂府後,惟太白諸絕近之;國風、離騷後,唯少伯諸絕近之。 [12] 
明·吳喬
王昌齡五古,或幽秀,或豪邁,或慘惻,或曠達,或剛正,或飄逸,不可物色。……王昌齡七絕,如八股之王濟之也。起承轉合之法,自此而定,是為唐體,後人無不宗之。(《圍爐詩話》)
清·彭定求等《全唐詩
緒密而思清。 [1] 
七絕第一,其王龍標乎?右丞以淡而至濃,龍標以濃而至淡,皆聖手也。(《養一齋詩話》) [9] 
近代·聞一多
王昌齡為盛唐詩壇“個性最為顯著”的兩個作家之一(另一個是孟浩然)。 [9] 

王昌齡軼事典故

王昌齡投筆從戎

寇衡作品 王昌齡從軍行詩意畫 寇衡作品 王昌齡從軍行詩意畫
大約二十歲,王昌齡離開家鄉,開始一段學道的經歷。開元年間,正是盛唐氣象的鼎盛時期,王昌齡在詩中對盛世景象竭盡全力、忠貞不已地加以歌頌。對盛世的信仰,正是王昌齡一生最堅實的信心、力量、希望和理想的源泉,以至日後長期身處讒枉和淪棄之境,也難以改變。火熱的年代,像王昌齡這樣有抱負的時代青年,只是把學道當成了一種好奇而已。不久他便到長安謀求發展,沒見什麼成效,於是他西出長安,投筆從戎,從此踏上西出長安,踏上出塞之路。 [13] 

王昌齡一片冰心

王昌齡經過堅持不懈的追求,廣泛精心的研讀,終於在開元十五年,應進士試時一舉登第,被授予秘書省校書郎。王昌齡終究心有不甘,他於開元二十二年再應博學宏詞科的考試,並再次登第。然而,二次登第後官職仍舊未見升遷,僅被授予汜水尉。科場頗為得意,仕途卻明顯失意,王昌齡受到打擊。在做了汜水尉五年後,即開元二十七年,他被遠貶荒僻的嶺南,開元二十八年任江寧丞。失意之後就是疏狂,就是放浪形骸。從長安赴江寧任所,他故意遲遲不去報到,在洛陽一住就是半年,每天借酒銷愁。到江寧後,又曾去太湖、浙江一帶遊覽。三天打魚,兩天曬網。這種明顯以消極怠工作為反抗的手段,過於意氣用事也實在容易授人以柄。
芙蓉樓送辛漸二首》作於王昌齡赴任江寧丞之日,這時他正遭謗議,送別至友遠行,當時悽切心情可想而知。臨別所囑,惟以玉壺冰心自明心跡。“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詩裏的南國煙雨和兀然傲立的孤峯,既是景語也是情語。王昌齡以忠節貞信作為人生困境中的一種道德自信和超越力量,同時也表明,他對時代的公正並未失去信心。 [13] 

王昌齡旗亭畫壁

有一天,王昌齡、高適王之渙三位詩人一起到酒樓去,賒酒小飲。忽然有梨園掌管樂曲的官員率十餘子弟登樓宴飲。三位詩人迴避,躲在黑暗的角落裏,圍着小火爐,且看她們表演節目。一會兒又有四位漂亮而妖媚的梨園女子,珠裹玉飾,搖曳生姿,登上樓來。隨即樂曲奏起,演奏的都是當時有名的曲子。王昌齡等私下相約定:“我們三個在詩壇上都算是有名的人物了,可是一直未能分個高低。今天算是有個機會兒,可以悄悄地聽這些歌女們唱歌,誰的詩入歌詞多,誰就最優秀。”
一位歌女首先唱道:“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王昌齡就用手指在牆壁上畫一道:“我的一首絕句。”隨後一歌女唱道:“開篋淚沾臆,見君前日書。夜台何寂寞,猶是子云居。”高適伸手畫壁:“我的一首絕句。”又一歌女出場:“奉帚平明金殿開,強將團扇共徘徊。玉顏不及寒鴉色,猶帶昭陽日影來。”王昌齡又伸手畫壁,説道:“兩首絕句。”
王之渙自以為出名很久,可是歌女們竟然沒有唱他的詩作,面子上似乎有點下不來。就對王、高二位説:“這幾個唱曲的,都是不出名的丫頭片子,所唱不過是‘巴人下里’之類不入流的歌曲,那‘陽春白雪’之類的高雅之曲,哪是她們唱得了的呢。”於是用手指着幾位歌女中最漂亮、最出色的一個説:“到這個小妮子唱的時候,如果不是我的詩,我這輩子就不和你們爭高下了;果然是唱我的詩的話,甭客氣,二位就拜倒於座前,尊我為師好了。”三位詩人説笑着等待着。
一會兒,輪到那個梳着雙髻的最漂亮的姑娘唱了,她唱道:“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王之渙得意至極,揶揄王昌齡和高適説:“怎麼樣,土包子,我説的沒錯吧。”三位詩人開懷大笑。 [14] 

王昌齡失孟交李

王昌齡在襄陽與孟浩然一見,孟浩然因舊疾復發而死。王昌齡因此在離開的路上很悲傷,沒有想到在巴陵意外的遇見李白。他們倆一見如故,在江邊的小船上,邊泛舟邊吟酒,暢談文壇圈裏的交往故事。臨別,王昌齡寫了一首詩《巴陵送李十二》送李白:“搖曳巴陵洲渚分,清江傳語便風聞。山長不見秋城色,日暮蒹葭空水雲。” 李白對王昌齡的友情也念念不忘。後來聽説王昌齡被貶為龍標尉,特地寫詩寄送,予以安慰。李白的詩《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楊花落儘子規啼,聞道龍標過五溪。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直到夜郎西。” [15] 

王昌齡詩家天子

“琉璃堂”,原是王昌齡等人在南京時聚會吟詠之處,在王昌齡之後一百多年的晚唐,流行一本説詩雜著《琉璃堂墨客圖》,此書今已失傳,殘本存於明抄本《吟窗雜錄》之中。書中稱王昌齡為“詩天子”。這一稱號流傳後世,南宋詩人劉克莊在《後村詩話新集》中就説:“唐人《琉璃堂圖》以昌齡為天子,其尊之如此。”清代宋犖在《漫堂説詩》中,也讚美“太白、龍標,絕倫逸羣,龍標更有‘詩天子’之號”。不過,元代的辛文房在《唐才子傳》裏,卻有一字之改,他説“昌齡工詩,縝密而思清,時稱‘詩家夫子王江寧’”。 [33] 

王昌齡屈死與伸冤

755年安史之亂爆發,756年,59歲的王昌齡輾轉回老家途中,經亳州,被亳州刺史閭丘曉殺害。 [29]  對於閭丘曉殺害王昌齡的原因,史書記載甚少,但元人辛文房唐才子傳》卷二“王昌齡”名下有一句發人深思的話:“以刀火之際歸鄉里,為刺史閭丘曉所忌而殺”。757年,宰相張鎬出任河南道節度使,召集浙東、浙西、淮南、青州四節度和時任譙郡太守的閭丘曉一同救援睢陽(參考睢陽之戰),閭丘曉故意拖延執行命令,最後一個才到,援軍趕到時睢陽時,城池已陷落三日,張鎬遂以貽誤軍機罪下令處死閭丘曉,行刑時,閭丘曉乞求張鎬放他一條生路:“有親,乞貸餘命”,意思是家有老母需要贍養,希望留下他的性命 [25-26]  ,當時,跟隨張鎬救援睢陽的淮南節度使高適 [27]  正是王昌齡的好友(參考本詞條下的“旗亭畫壁”),他已將王昌齡的冤情稟明瞭張鎬 [28]  [30-32]  ,於是張鎬一句話就把閭丘曉擋了回去:“王昌齡之親,欲與誰養?” [26] 

王昌齡籍貫爭議

王昌齡的籍貫,有太原、京兆兩説。《舊唐書》本傳雲王昌齡為京兆(即唐京師長安,今陝西省西安市)人;同時,也有部分政府網站寫有王昌齡是京兆長安(今陝西西安)人。 [16]  而《新唐書 文苑傳》稱其為江寧人,或為誤會。殷璠《河嶽英靈集》又稱"太原王昌齡"。唐代許多山西詩人因為長安、洛陽為當時文化中心,多遊長安、洛陽, [17]  有的甚至多年住於京城長安,不能因為居住在京城便説他們為京城人。《河嶽英靈集》為唐人殷璠所編著的唐人詩集,載王昌齡為太原人,《唐才子傳》也認為王昌齡為太原人。 [13] 

王昌齡親屬成員

關係
姓名
從弟
王銷
從弟
王越 [2] 

王昌齡個人作品

王昌齡一生創作將近200首詩作,留下來的有181首。在他為數不多的詩作中,送別詩有五十二首,佔了四分之一左右。七絕七十四首佔盛唐的絕句的六分之一。有《王昌齡集》留世,集六卷,今編詩四卷。
王昌齡詩歌體裁列表
體裁
五古
七古
五絕
七絕
五律
七律
五排
總計
數量
68首
6首
14首
74首
13首
2首
4首
181首
參考資料來源於: [1] 
王昌齡詩歌代表作品
從軍行其一
從軍行其二
塞下曲
答武陵姚太守
雜興
獨遊
(代表作品選自於《王昌齡集》)

王昌齡史籍記載

年代
作者
作品
宋代
《新唐書》列傳第一百二十八·文藝下
五代
《舊唐書-》列傳第一百四十· 文苑下
《唐才子傳》卷二 [15] 

王昌齡後世影響

  • 中唐
王昌齡的詩風和詩境最先影響的是中唐的皎然,他在王昌齡之後,又把意境的研究推進了一步,他關於意境方面的論述是多方面的,研究也相當的深入,他繼承了王昌齡以“境”論詩的方式,提出了諸如“緣境不盡曰情”、 “文外之旨”、“取境”等重要命題。
  • 晚唐
其次便是晚唐時期的司空圖,他在王昌齡提出的意境概念的啓發下對意境作出了全面總結,提出了“象外之象”,“景外之景”,“韻外之致”,“味外之旨”等觀點。
  • 宋代
宋代意境理論中最有成就的是南宋的嚴羽,他針對一部分宋詩以理勝而不講求意境的傾向,在緬懷盛唐詩歌並在王昌齡及唐代所有對詩歌意境的審美經驗的啓發下,提出“興趣”説。此説見諸於其論著《滄浪詩話》。
  • 清代
清末的王國維是意境範疇發展史的最後一位總結者,亦是其終結者,集大成者。其著作《人間詞話》在探求歷代詞人創作得失的基礎上,借鑑王昌齡等歷代文人對“意境”範疇的探討並結合作者自己藝術鑑賞和藝術創作的切身經驗,提出了“境界”説,為王國維藝術論的中心與精髓。 [18] 

王昌齡後世紀念

江蘇鎮江芙蓉樓
江蘇鎮江芙蓉樓 江蘇鎮江芙蓉樓
芙蓉樓坐落在金山天下第一泉的塔影湖濱,其原建於古鎮江城內三山(日精山、月華山、壽丘山)中的月華山上。為東晉刺史王恭所建,唐代猶存。為了開發風景名勝資源,發展旅遊事業,於1992年將這座歷史名樓遺址重建。總體建築由芙蓉樓、冰心榭、掬月亭及湖中三座石塔組成。
湖南洪江芙蓉樓
湖南洪江芙蓉樓 湖南洪江芙蓉樓
芙蓉樓坐落在沅、舞水匯流之處的湖南洪江市黔城鎮,為古典園林建築,佔地4250平方米,北廓臨江,依林踞阜。築疊巧思、錯落有致,被譽為“楚南上游第一勝蹟”,是歷代文人墨客吟詩作畫之處。芙蓉樓一色青瓦屋面,屋頂泥塑丰姿多彩,地方風味濃郁。
1956年6月,湖南省人民政府公佈"芙蓉樓"為湖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國家多次撥款對"芙蓉樓"進行復修、維修,並擴建了芙蓉樓西園修建了根雕陳列室,陳列有一直徑1.98米,高1.54米,總重約800公斤千年樟樹超大型樹根雕,刻有30多個民間傳説與典故,100多個傳説人物和150多個精怪禽獸,實為稀罕物品。 [19] 
參考資料
  • 1.    吳芙蓉. 王昌齡詩歌研究[D]. 華中師範大學, 2007.
  • 2.    盧盛江. 王昌齡《詩格》考[J]. 江西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08, 41(2).
  • 3.    全唐詩  .國學網站[引用日期2014-04-03]
  • 4.    《新唐書·王昌齡傳》所云“不護細行,貶龍標尉”
  • 5.    《河嶽英靈集》謂昌齡“奈何晚節不矜細行,謗議沸騰,再歷邀荒,使知音者嘆息。”
  • 6.    《唐詩紀事》:“晚節謗議沸騰,言行相背,及淪落竄謫,竟未減才名,固知善毀者不能毀西施之美也。”
  • 7.    《全唐詩》昌齡集後附輯殘句雲:“昨從金陵邑,遠謫沅溪濱。”
  • 8.    《唐才子傳》雲:“以刀火之際,歸鄉里。”《新唐書》本傳謂:“貶龍標尉,以世亂,還鄉里。”
  • 9.    許娟娟. 王昌齡詩歌藝術研究[D]. 南京師範大學, 2006.
  • 10.    楊蘭. 淺論王昌齡邊塞詩的藝術特色[J]. 榆林高等專科學校學報, 2001, 11(1):58-62.
  • 11.    陳維志. 試論王維、王昌齡邊塞詩的成就[J]. 北方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1996(1):37-45.
  • 12.    任元彬. 從“意象”統計和分析看王昌齡詩的風格[J]. 當代修辭學, 1998(3):44-45.
  • 13.    姍姍來遲. 王昌齡:一片冰心自始終[J]. 傳奇故事:百家講壇中旬, 2015(2):19-19.
  • 14.    倪培森. 《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典故兩則説由[J]. 學生之友:初中版, 2004(Z5).
  • 15.    馬現誠. 試論王昌齡詩歌的禪境[J]. 廣西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1996(4):99-102.
  • 16.    第一節 古 代  .岳陽市情網[引用日期2020-08-11]
  • 17.    王昌齡簡介|王昌齡詳細信息  .查字典[引用日期2015-03-22]
  • 18.    張少康,《司空圖及其試論研究》,北京文苑出版社,2005年61-72期
  • 19.    洪江芙蓉樓  .新浪旅遊[引用日期2016-01-03]
  • 20.    鄭京著.唐五代詠菊詩詞選[M].南昌.百花洲文藝出版社,2019.12第44頁
  • 21.    王昌齡  .中國大百科全書[引用日期2023-05-31]
  • 22.    雲根著.中國曆代文化名人詩傳[M].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20.05.第88頁
  • 23.    尚永亮本書主編.唐詩觀止[M].西安.陝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01.第18頁
  • 24.    張焱著.古詩詞翻譯方法探析.以五言絕句英譯為例[M].長春.吉林出版集團有限責任公司,2019.02.第252頁
  • 25.    《資治通鑑》唐紀三十六 至德二載十月:張鎬聞睢陽圍急,倍道亟進,檄浙東、浙西、淮南、北海諸節度及譙郡太守間丘曉,使共救之。曉素傲很,不受鎬命。比鎬至,睢陽城已陷三日。鎬召曉,杖殺之。
  • 26.    《新唐書·卷第二百一十六·列傳第一百二十八》:張鎬按軍河南,兵大集,曉最後期,將戮之,辭曰:「有親,乞貸餘命。」鎬曰:「王昌齡之親,欲與誰養?」曉默然。
  • 27.    《新唐書》卷一百九十二 列傳第一百一十七:始,肅宗詔中書侍郎張鎬代進明節度河南,率浙東李希言、浙西司空襲禮、淮南高適、青州鄧景山四節度掎角救睢陽
  • 28.    範攄《云溪友議》:……高適侍御與王江寧昌齡伸冤,當時用為義士也。
  • 29.    新唐書·卷第二百一十六·列傳第一百二十八:昌齡,字少伯,江寧人。第進士,補秘書郎。又中宏辭,遷汜水尉。不護細行,貶龍標尉。以世亂還鄉里,為刺史閭丘曉所殺。
  • 30.    中國歷史文獻研究會編.歷史文獻研究 北京新一輯:北京燕山出版社,1990.10:第41頁
  • 31.    周勳初.高適年譜: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09:第99-100頁
  • 32.    王齊洲,畢彩霞編著. 《新唐書·藝文志》著錄小説集解:嶽麓書社 , 2009.01:第640頁
  • 33.    王昌齡:“詩家夫子”抑或“詩家天子”  .中國作家網[引用日期2023-10-25]
  • 34.    長相思 憶長安 | 原來這些歷史名人都來自長安(四)  .長安宣傳[引用日期2023-11-10]
  • 35.    古詩詞裏的微歷史|王昌齡《出塞》:唐人七絕的壓卷之作  .大眾日報.2023-09-08[引用日期2023-12-27]
  • 36.    王昌齡  .懷化市人民政府.2023-05-05[引用日期2023-12-27]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