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博陵崔氏

鎖定
博陵崔氏,中國漢朝至隋唐時期的著名大族,源自姜姓,因封地崔邑而受姓崔氏 [1-4]  ,西漢時期崔仲牟定居於涿郡安平縣(今河北安平縣 [5-6]  ,逐漸發展壯大,因安平縣後屬博陵郡,後世遂稱“博陵安平人”(即博陵崔氏由來)。
西漢昭帝時崔朝侍御史,其子崔舒、孫崔篆世吏二千石 [7-8]  ,東漢時躋身名門,范曄評價“崔氏世有美才,兼以沉淪典籍,遂為儒家文林”、“崔為文宗,世禪雕龍” [9] 北魏時雖然門第低於以清河崔氏為代表的四姓 [10]  ,但在北齊北周時全面上升為一流士族。至唐代有六房位列七姓十家 [11]  ,尤以博陵第二房最為顯赫,唐初《氏族志》原稿就是以第二房的崔民幹為第一等士族 [12]  ,時至中晚唐,天下人公推第二房崔氏為“士族之冠” [13-14]  ,博陵崔氏在唐代有宰相十六人(其中使相一人)。
中文名
博陵崔氏
外文名
Bo Ling Cui shi
別    名
安平崔氏 [84] 
土門崔 [15] 
祖居地
博陵安平(今河北安平
存在時期
西漢北宋
著名人物
崔護崔顥崔州平
家族典故
人面桃花乳姑不怠
士族地位
天下甲族

博陵崔氏姓源

崔氏源出於姜姓,是齊太公的後裔 [16] 齊丁公嫡子季子將繼承權讓給了齊乙公,以崔為采邑,於此終老 [17]  ,有子穆伯 [18]  ,後世便以崔為氏 [19-21]  。穆伯的十一世孫崔杼擔任齊國正卿,有子崔成、崔彊 [22]  ,後娶齊桓公的後裔東郭姜 [23]  ,生崔明慶封攻殺崔成、崔彊,崔杼與東郭姜自殺,崔明躲在墳墓中逃過一劫 [24-25]  ,之後出奔到魯國 [26]  ,繼任魯國卿大夫。崔明有子崔良,良十五世孫為崔意如,有二子:崔業、崔仲牟。業字伯基,居清河東武城(今河北故城縣南部),後代為清河崔氏;仲牟居涿郡安平(今河北安平縣),後代為博陵崔氏。 [27] 

博陵崔氏郡望

崔氏自漢代起,稱盛於東武城、安平兩地,其中居於安平縣的崔氏,發跡較早,在“前四史”中首見於《漢書·王莽傳 [28]  ,可追溯的最早人物則為西漢中期的崔朝。安平縣初屬涿郡,但因魏晉後長期屬博陵郡管轄,故其族人多稱“博陵安平人”,安平諸崔也被稱為“博陵崔氏”。

博陵崔氏發展

博陵崔氏從東漢起名人輩出。在新朝時期,崔發曾任大司空新朝滅亡時被殺。東漢建立,崔發弟崔篆以兄長為恥,隱居不仕。崔篆的孫子崔駰班固傅毅齊名,曾在竇憲手下服務,因進諫竇憲而遭疏遠。崔駰子崔瑗,曾經為兄長報仇,因殺人而逃亡,後遇赦。崔瑗與馬融張衡友好 [29]  ,以文章聞名,著名的作品有《座右銘》,被南朝《昭明文選》收錄。崔瑗子崔寔,是農業著作《四民月令》的作者。崔寔玄孫崔洪,以耿直有志氣聞名,在晉朝擔任吏部尚書大司農等官職 [30]  。崔洪曾孫崔懿為前燕秘書監,有八個兒子,分為六房,後裔繁盛,於唐朝被列為“七姓十家”之一的禁婚家而知名於世 [31-32]  ,此外唐朝時博陵安平房、博陵大房、第二房、第三房因出宰相而合稱為“博陵崔氏定著四房”,現對這四房崔氏的發展分別進行概述。

博陵崔氏大房崔氏

始祖為崔懿子崔遭(崔連)。崔遭孫崔鑑北魏擔任東徐州刺史 [33]  。崔鑑子崔秉為燕州刺史,曾被杜洛周圍攻,其子崔仲哲跟隨援軍救援而戰死,崔秉最後因軍事失利而免官,後來累進為驃騎大將軍、儀同三司 [34]  。崔鑑兄長崔檦的孫子崔伯謙,在高歡執政時擔任功曹。因其弟崔仲讓到了關中,崔伯謙放棄在中樞任官的機會,擔任南鉅鹿太守 [35]  ,崔仲讓之孫是隋朝員外郎崔鳳舉,崔鳳舉娶太原王氏(雍州司馬王孝遠女),其女崔氏嫁給了豫州刺史韋玄貞 [36-37]  ,生唐中宗韋皇后 [38-40] 

博陵崔氏第二房崔氏

六房崔氏中,第二房崔氏尤其顯赫。崔氏本是山東士族,然而北魏分裂為東魏西魏後,有許多家族成員在宇文氏手下任官,不但多位被賜姓宇文氏,甚至有女兒被皇室收養而封為公主者。唐初高士廉主編的《氏族志》本以第二房崔氏的崔民幹為第一等,後來在唐太宗李世民的干預下被降為第三等 [41]  ,然而時至中晚唐,第二房崔氏名人輩出,被公認為“天下士族之冠”。 [13] 
第二房崔氏始祖為崔懿子崔琨。北魏獻文帝時,崔琨孫崔辯擔任中書博士、武邑太守。崔辯有兩個兒子崔模崔楷死於戰場,其中崔模死於征討万俟醜奴的戰役中。崔楷個性嚴烈,北魏孝明帝孝昌初年設置殷州,以崔楷為刺史。當時葛榮起事,人們因此勸誡崔楷單身赴任,崔楷認為這樣會被認為首鼠兩端,因而舉家前往。等到葛榮軍進逼時,人們勸誡崔楷把家裏弱小的成員疏散避難,崔楷將第四女、第三兒趁夜送出,後來又認為這樣會被手下認為心志不堅,因而將兒女追還,守軍因此士氣大振,但最後城池還是被攻陷,崔楷及長子均死 [42]  。崔楷女崔幼妃適趙郡李希宗,生北齊文宣帝皇后李祖娥,崔楷子崔士謙孝昌初年擔任著作佐郎,後擔任賀拔勝行台左丞。賀拔勝敗於侯景,崔士謙與弟弟崔説跟着賀拔勝一起投奔南梁,後來回到西魏。崔士謙進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直州刺史,賜姓宇文氏,北周時遷總管、安州刺史,加大將軍,進爵武康郡 [43] 崔士謙與弟弟崔説友愛,崔説後來累進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侍中等官。崔辯堂弟崔挺,崔挺的女兒被北魏孝文帝納為嬪,拜昭武將軍、光州刺史,北海王元詳以崔挺為司馬。崔挺子崔孝芬,魏孝武帝太昌初年擔任殿中尚書,加儀同三司,兼吏部尚書等職務,後來被高歡所殺 [44]  。崔孝芬子崔猷,在父親死後投奔西魏,後來擔任侍中、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本州大中正等官職,賜姓宇文氏,其女為皇帝養女,封為富平公主。隋朝時以前朝遺老的身份,授大將軍,進爵汲郡公,他的兒子是隋朝禮部尚書信都太守、大將軍崔仲方,在北周時曾向周武帝宇文邕獻上滅齊之策 [45]  。崔孝芬弟崔孝偉,其子崔昂,在東魏擔任尚書左丞,北齊時曾任散騎常侍,兼大司農卿,因高歸彥的事被牽連而免官,後復為五兵尚書

博陵崔氏第三房崔氏

始祖為崔懿子崔格。崔格曾孫崔纂,曾任廷尉正王靜廷尉監少卿,崔纂恥居其下而解官。崔纂兄子崔暹,崔暹先後在高琛高澄手下任職,受到高歡、高澄很隆重的禮遇 [46]  ,官至尚書右僕射、儀同三司。白居易的朋友崔玄亮也是崔纂的後裔。

博陵崔氏博陵安平房

博陵崔氏另有博陵安平房,是崔寔堂兄崔烈的後裔。崔烈本來很有聲譽,因為花錢買官,其事被漢靈帝與其保母程夫人當眾説出討論,於是聲望大減 [47]  。崔烈曾官至太尉,死於董卓去世時的大亂。崔烈有一子崔州平,因與諸葛亮是好友而知名。 [48] 

博陵崔氏博陵衞州房

博陵崔氏另有博陵衞州房,始祖不詳,後徙居衞州,後裔有崔寧,唐代宗時任檢校司空、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兼山陵使、御史大夫。唐德宗即位,得罪宰相楊炎,出為朔方節度使。再入為尚書右僕射、知尚書省事。弟崔寬,御史中丞。崔寧季弟崔密。崔密子崔繪。崔繪四子:崔蠡崔黯、崔確、崔顏。崔蠡崔蕘。崔蕘子崔居儉。崔居儉,後唐中官至户部尚書。 [85-86] 

博陵崔氏房支

  • 博陵安平房,東漢西河太守崔鈞十世孫崔昂的後裔,號為博陵安平房。 [49] 
  • 博陵衞州房,始祖不詳,後徙居衞州,後裔有崔寧,唐代宗時檢校司空、同中書門下平章事。 [85-86] 
  • 博陵大房,前燕秘書監崔懿長子鉅鹿縣令崔遭(崔連)的後裔,號為博陵大房。 [50-51] 
  • 博陵第二房,前燕秘書監崔懿第二子饒陽縣令、博陵太守崔琨的後裔,號為博陵第二房。 [52] 
  • 博陵第三房,前燕秘書監崔懿第三子崔格的後裔,號為博陵第三房。 [53] 
  • 博陵第四房,前燕秘書監崔懿第四子崔邈的後裔,號為博陵第四房。 [54] 
  • 博陵第五房,前燕秘書監崔懿第五子秀才崔殊的後裔,號為博陵第五房。 [54] 
  • 博陵第六房,前燕秘書監崔懿第六子崔怡、第七子崔豹、第八子崔侃的後裔,合稱博陵第六房。 [54] 

博陵崔氏定著房

博陵安平房、博陵大房、博陵第二房、博陵第三房在唐代因出宰相而合稱“博陵崔氏定著四房”。 [55] 

博陵崔氏禁婚家

顯慶四年,唐高宗下禁婚詔,禁止“七姓十家”互相通婚,博陵崔氏大房、第二房、第三房、第四房、第五房、第六房(均為前燕秘書監崔懿後裔)位列禁婚家。 [56-57]  [83] 

博陵崔氏著名族人

博陵崔氏唐朝宰相(十六位宰相)

博陵崔氏其他人物

姓名
成就
新朝説符侯、大司空
西漢末、新朝文學家,著《周易林》六十四篇,為百姓平反,救出兩千餘人
東漢著名書法家,《座右銘》作者,有“草賢”之稱,與杜度並稱“崔杜
東漢著名文學家,與班固傅毅齊名,“博學有偉才,盡通古今訓詁百家之言”
東漢著名農學家,中國第一部農家月令書《四民月令》的作者
東漢著名文學家,著賦、頌、銘、吊、論、《七言》等共十五篇
北魏名將,膽氣絕人,兼有謀略,被譽為“古之關張
北周少內史、隋朝大將軍,先後向北周武帝隋文帝獻滅齊之策與平陳方略
隋朝上柱國,參與周滅齊與隋滅陳之戰,聯姻於秦孝王楊俊和元德太子楊昭
隋朝文學家,在高句麗地置隋郡縣名,撰《區宇圖志》、《東征記》,招撫關東
唐代監察御史,寫下千古絕唱《黃鶴樓》,被列為唐人七律之首 [58] 
唐代京兆尹,名詩《題都城南莊》作者,“人面桃花,物是人非”
唐代集賢學士,“大曆十才子”之一,“文彩炳然 ,意思方雅”
唐代侍御史,“飲中八仙”之一,成語“玉樹臨風”的由來
唐代節度使,“二十四孝”之一的“乳姑不怠
唐代尚書左僕射,大破吐蕃,招撫党項,在“奉天之難”中護駕有功
唐代禮部員外郎,中國第一位“連中三元”的文狀元,其文“師遵六籍,磅礴二漢”
唐代國子司業,中國俗樂論著《教坊記》作者
唐代秘書監,有王佐之才,千古名篇《陋室銘》作者(存爭議)
唐代文學家、醫學家,參與修撰《晉書》,著《崔氏纂要方》

博陵崔氏逸事

①據《北史》記載,北齊時有一個叫李庶的男人,不長鬍須,當時的人都稱他是天生的閹人。博陵人崔諶,是北齊儀同三司崔暹的哥哥,曾經調侃李庶説:“教給老弟一個種鬍鬚的辦法,用錐子在臉上扎孔,再到孔上插入馬尾”,李庶説:“先用這種方法在您家試用,種眉毛成功了,然後我再來種鬍鬚。”,邢子才笑着對崔諶説:“您不熟悉李庶,為什麼冒犯他?” [59]  ,原來崔諶家族世代傳有“病瘦”的惡疾 [60]  ,會導致眉毛脱落,因此李庶以此來嘲諷他,在博陵崔氏的老家安平縣有一條大河叫滹(hū)沱河,當時民間戲稱滹沱河肯定也流經了崔家的墓田,要不怎麼叫“呼禿河”呢? [61-62] 
北魏分裂後,東魏建立,雖然名義上掛元氏旗號,但實際軍政大權由高歡、高澄父子把持,博陵崔氏則出了崔暹崔昂崔季舒等名臣,其中崔季舒為大丞相高澄的心腹,專門負責監視孝靜帝元善見的行動,有一次孝靜帝與高澄飲酒時,自稱為朕,高澄就怒罵道:“朕,朕,狗腳朕!”並令崔季舒打了孝靜帝三拳 [63] 
③北齊天保三年(552年),齊文宣帝高洋前往營州,派遣博陵崔氏家族的崔柳出使高句麗,去索要北魏末年流散到高句麗的百姓。齊文宣帝告誡崔柳説:“如果高句麗有不聽你的,你可以見機行事。”崔柳到了之後,高句麗方面沒有答應他的請求。崔柳便怒目呵斥高句麗的君臣,並衝着高句麗陽原王高平成)打了一拳,高平成直接從牀上摔到了地上,左右鴉雀無聲不敢動,高平成於是向崔柳道歉並服從於他,崔柳帶回五千户百姓覆命 [64] 

博陵崔氏墓冢

河北安平東黃城墓羣佔地面積約有兩萬五千多平方米,現已被河北省政府列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緊鄰安平的博野縣也出土過一些崔氏墓誌 [65]  。此外,根據考古研究,北朝時期博陵崔氏有兩支舉族西遷 [66]  ,在太行山東麓的河北平山靈壽曲陽以及石家莊鹿泉區等地均發現了一定規模的崔氏墓冢 [67-70] 

博陵崔氏博陵崔氏世系表

博陵安平崔氏
一世
崔仲牟
二世
崔融
三世
崔石
四世
崔廓
五世
崔寂
六世
崔欽
七世
崔朝,西漢侍御史
八世
崔舒,西漢四郡太守
九世
崔篆,新朝建新大尹
崔發,新朝大司空
十世
崔毅,以疾隱身不仕
-
-
十一世
崔駰,東漢長岑長
十二世
崔瑗,東漢濟北相
崔盤
崔章
十三世
崔寔,東漢尚書、五原太守
崔烈,東漢太尉、陽平亭侯
-
十四世
崔皓
崔均(崔鈞)
東漢西河太守、虎賁中郎將 [71-76] 
十五世
崔質
-
-
-
十六世
崔贊,曹魏吏部尚書、左僕射
十七世
崔洪,西晉吏部尚書、大司農
十八世
崔廓,西晉散騎侍郎
十九世
崔遄
二十世
崔懿(博陵崔氏六房始祖)
燕國秘書監
……………………
二十三世
-
-
-
崔昂(博陵安平房始祖)
-
-
-
-

參考文獻:《漢書》 [28]  、《後漢書》 [77-78]  、《新唐書·宰相世系表》 [79]  、《三國志》 [80]  、《晉書》 [81] 

注:東漢崔琦與崔瑗同宗,但世系不明 [82] 
參考資料
  • 1.    《元和姓纂》卷三載:"姜姓。齊太公生丁公伋,生叔乙,讓國居崔邑,因氏焉。"
  • 2.    《新唐書·宰相世系表》載:"崔氏出自姜姓。齊丁公伋嫡子季子讓國叔乙,採食於崔,遂為崔氏。"
  • 3.    白居易《唐故虢州刺史贈禮部尚書崔公墓誌銘並序》:“其先出於炎帝,至裔孫穆伯,受封於崔,因而命氏。”
  • 4.    《通志·氏族略》載:“姜姓,出齊丁公伋,季子讓國叔乙,食採於崔氏,遂為崔氏。”
  • 5.    《元和姓纂》:“伯基居清河東武城,仲牟居博陵安平,併為著姓。” 《新唐書·宰相世系表》:仲牟生融。融生石。石生廓,字少通,生寂。寂生欽。欽生朝,漢侍御史。生舒,漢四郡太守。二子:發、篆。篆,郡文學,生毅。毅生駰,字亭伯,長岑長。二子:盤、寔。盤生烈,後漢太尉、城門校尉。生鈞,字州平,西河太守……” (注:“仲牟另居博陵安平”實際上是錯誤的,因為西漢時安平縣屬涿郡,而非博陵郡,故改為涿郡安平縣,詳見《漢書·地理志》、《中國歷史地圖集》、《安平縣誌》)
  • 6.    《元和郡縣圖志》:“安平縣,上。十八。東南至州五十三里。本漢舊縣,屬涿郡。高帝以鄂千秋為安平侯。後漢屬博陵郡。後魏以來,博陵諸崔,即此邑人也。”
  • 7.    《後漢書·崔駰列傳》:“崔駰字亭伯,涿郡安平人也。高祖父朝,昭帝時為幽州從事,諫剌史無與燕刺王通。及剌王敗,擢為侍御史。生子舒,歷四郡太守,所在有能名。舒小子篆,王莽時為郡文學,以明經徵詣公車。太保甄豐舉為步兵校尉,篆辭曰:“吾聞伐國不問仁人,戰陳不訪儒士。此舉奚為至哉?”遂投劾歸……”
  • 8.    中古世家大族博陵崔氏研究  .豆丁網.2019-11-12[引用日期2019-11-12]
  • 9.    《後漢書·崔駰列傳》:“論曰:崔氏世有美才,兼以沉淪典籍,遂為儒家文林。駰、瑗雖先盡心於貴戚,而能終之以居正,則其歸旨異夫進趣者乎!李固,高潔之士也,與瑗鄰郡,奉贄以結好。由此知杜喬之劾,殆其過矣。寔之《政論》,言當世理亂,雖祐錯之徒不能過也……贊:崔為文宗,世禪雕龍。建新恥潔,摧志求容。永矣長岑,於遼之陰。不有直道,曷取泥沈。瑗不言祿,亦離冤辱。子真持論,感起昏俗。”
  • 10.    《資治通鑑》:“魏主雅重門族,以范陽盧敏、清河崔宗伯、滎陽鄭羲、太原王瓊四姓,衣冠所推,鹹納其女以充後宮。”
  • 11.    《新唐書·卷九十五·列傳第二十》:又詔後魏隴西李寶,太原王瓊,滎陽鄭温,范陽盧子遷、盧渾、盧輔,清河崔宗伯、崔元孫,前燕博陵崔懿,晉趙郡李楷,凡七姓十家,不得自為昏(婚)。
  • 12.    《新唐書·卷九十五·列傳第二十》:初,太宗嘗以山東士人尚閥閲,後雖衰,子孫猶負世望,嫁娶必多取貲,故人謂之賣昏。由是詔士廉與韋挺、岑文本、令狐德棻責天下譜諜,參考史傳,檢正真偽,進忠賢,退悖惡,先宗室,後外戚,退新門,進舊望,右膏粱,左寒畯,合二百九十三姓,千六百五十一家,為九等,號曰氏族志,而崔幹仍居第一。
  • 13.    《新唐書》卷一百零七:“諸崔自鹹通後有名,歷台閣籓鎮者數十人,天下推士族之冠。始,其曾王母長孫春秋高,無齒,祖母唐事姑孝,每旦乳姑。一日病,召長幼言:“吾無以報婦, 願後子孫皆若爾孝。”,世謂崔氏昌大有所本雲。”
  • 14.    《舊唐書·崔珙傳》:崔氏鹹通、乾符間,昆仲子弟紆組拖紳,歷台閣、錢籓嶽者二十餘人。大中以來盛族,時推甲等。
  • 15.    唐李肇《唐國史補》捲上:“四姓唯鄭氏不離滎陽,有岡頭盧、澤底李,土門崔,家為鼎甲。太原王氏,四姓得之為美,故呼為鈒鏤王家,喻銀質而金飾也。”
  • 16.    《水經注卷九·清水》:又東過汲縣北(縣,故汲郡治,晉太康中立。......城東門北側有太公廟,廟前有碑,碑雲:太公望者,河內汲人也。縣民故會稽太守杜宣白令崔瑗曰:太公本生於汲,舊居猶存。君與高、國同宗太公,載在經傳,今臨此國,宜正其位,以明尊祖之義。於是國老王喜,廷掾鄭篤,功曹邠勤等鹹曰:宜之。遂立壇祀,為之位主。......)
  • 17.    李華《太子少師崔公墓誌銘》“惟成於姜水,氏曰有呂。德莫厚乎粒蒸民,大庭之烈也;勳莫盛乎除暴虎,尚父之明也;讓莫大乎推社稷,季子之高也。丁公之元子曰季,克讓乞歸,老於崔氏,宜乎其盛也。”《文苑英華‧卷九百四十》
  • 18.    《通志·氏族略》:季子生穆伯。穆伯生沃。沃生野。八世孫夭。....夭生杼。崔杼生成及強,後妻生明,嫡庶爭立。(襄)二卜七年,慶封使盧蒲嬰殺成及強,杼及其妻縊。崔明奔魯,生良。
  • 19.    《新唐書卷七十二·宰相世系二》
  • 20.    劉禹錫《故朝散大夫檢校尚書吏部郎中兼御史中丞賜紫金魚袋清河縣開國男贈太師崔公神道碑》:“太公望既封於營邱,子伋嗣侯。伋之孫曰穆伯,食邑於崔,遂以為氏。”《劉賓客文集‧卷三》
  • 21.    白居易《唐故虢州刺史贈禮部尚書崔公墓誌銘並序》:“其先出於炎帝,至裔孫穆伯,受封於崔,因而命氏,漢初始分為清河、博陵二祖。”《白居易集箋校‧卷七十》
  • 22.    《元和姓纂》:“自穆伯至沃、杼、成、良,代為卿大夫。”
  • 23.    《左傳·襄公二十五年》:“齊棠公之妻,東郭偃之姊也。東郭偃臣崔武子,棠公死,偃御武子以吊焉,見棠姜而美之,使偃取之,偃曰:“男女辨姓。今君出自丁,臣出自桓,不可。”武子筮之,遇困之大過,史皆曰吉,……遂取之。”
  • 24.    《古今姓氏書辯證》卷五:“季子生穆伯, 穆伯生沃,沃生野,八世孫夭生杼,為齊正卿,諡武子。生三子,子成、子強皆為慶封所殺,子明奔魯生良。”
  • 25.    《新唐書·宰相世系表》:“季子生穆伯。穆伯生沃。沃生野。八世孫夭生杼,為齊正卿。生子成、子明、子強,皆為慶封所殺。子明奔魯,生良。”
  • 26.    《左傳·襄公二十七年》:“齊崔杼生成及彊,而寡,娶東郭姜生明。東郭姜以孤入曰棠無咎,與東郭偃相崔氏。崔成有病而廢之,而立明。成請老於崔,崔子許之,偃與無咎弗予,曰:“崔,宗邑也,必在宗主。”成與彊怒,將殺之,告慶封曰:“夫子之身,亦子所知也,唯無咎與偃是從,父兄莫得進矣,大恐害夫子,敢以告。”慶封曰:“子姑退,吾圖之。”告盧蒲嫳,盧蒲嫳曰:“彼君之仇也。天或者將棄彼矣,彼實家亂,子何病焉。崔之薄,慶之厚也。”他日又告。慶封曰:“苟利夫子,必去之,難吾助女。”九月庚辰,崔成崔彊殺東郭偃棠無咎於崔氏之朝,崔子怒而出,其眾皆逃,求人使駕不得,使圉人駕寺人御而出,且曰崔氏有福,止餘猶可,遂見慶封,慶封曰:“崔慶一也,是何敢然。請為子討之。”使盧蒲嫳帥甲以攻崔氏,崔氏堞其宮而守之,弗克,使國人助之,遂滅崔氏,殺成與彊而盡俘其家,其妻縊。嫳覆命於崔子,且御而歸之,至則無歸矣,乃縊。崔明夜闢諸大墓,辛巳,崔明來奔。”
  • 27.    鄭樵《通志二十略·氏族略第三》:崔氏,姜姓,出齊丁公嫡子季子,讓國於叔乙,食採於崔,遂為崔氏。杜預雲,濟南東朝陽縣西北有崔氏城是也。季子生穆伯。穆伯生沃。沃生野。八世孫夭,僖二十八年,晉侯,宋公,齊國歸父,崔夭次於城濮。夭生杼。宣十九年,齊惠公卒,崔杼有寵於惠公,高國畏其逼也,公卒而逐之,書曰崔氏出奔衞,非其罪也。成十七年,齊侯使崔杼為大夫。襄二十三年,崔杼弒莊公。崔杼生成及彊,後妻生明,嫡庶爭立,二十七年,慶封使盧蒲嫳殺成及彊,杼及其妻縊。崔明奔魯,生良,十五世孫意如,為秦大夫,封東萊侯,二子伯基,仲牟,伯基居清河東武城,仲牟居博陵安平,併為着姓。
  • 28.    《漢書·卷九十九中·王莽傳·第六十九中》  .國學導航.2006-09-12[引用日期2020-09-23]
  • 29.    《後漢書·崔駰列傳》:“瑗字子玉,早孤,鋭志好學,盡能傳其父業。年十八,至京師,從侍中賈逵質正大義,逵善待之,瑗因留遊學,遂明天官、歷數、《京房易傳》、六日七分。諸儒宗之。與扶風馬融、南陽張衡特相友好。”
  • 30.    《晉書·崔洪傳》:“崔洪,字良伯,博陵安平人也。高祖寔,著名漢代。父贊,魏吏部尚書、左僕射,以雅量見稱……楊駿誅,洪與都水使者王佑親,坐見黜。後為大司農,卒於官。子廓,散騎侍郎,亦以正直稱。”
  • 31.    《全唐文·卷三一八·唐贈太子少師崔公神道碑》:神龍中,申明舊詔,著之甲令,以五姓婚媾,冠冕天下,物惡大盛,禁相為姻。隴西李寶之六子,太原王瓊之四子,滎陽鄭温之三子,范陽盧子遷之四子、盧輔之六子,公之八代祖元孫之二子,博陵崔懿之八子,趙郡李楷之四子,士望四十四人之後,同降明詔,斯可謂美宗族人物而錶冠冕矣!
  • 32.    《資治通鑑》:“李義府為其子求昏不獲,恨之,故以先帝之旨,勸上矯其弊。壬戌,詔後魏隴西李寶、太原王瓊、滎陽鄭温、范陽盧子遷、盧渾、盧輔、清河崔宗伯、崔元孫、前燕博陵崔懿、晉趙郡李楷等子孫,不得自為昏姻。
  • 33.    《北史·列傳第二十》:“崔鑑,字神具,博陵安平人也。六世祖贊,魏尚書僕射。五世祖洪,晉吏部尚書。曾祖懿,字世茂,仕燕,位秘書監。祖遭,字景遇,位鉅鹿令。父綽,少孤, 學行修明,有名於世。與范陽盧玄、勃海高允、趙郡李靈等俱被徵,尋以母老固辭。 後為郡功曹,卒。”
  • 34.    《北史·列傳第二十》:“合弟秉,少有志氣,陽平王順之為定州,秉為衞軍府錄事,帶毋極令。時甄琛 為長史,曾因公事,言競之間,以拳擊琛墜牀。琛以本縣長,笑而不論。其豪率若 此。彭城王勰行壽春,秉從行,招致壯俠,以為部下。勰目之,謂左右曰:“吾當 寄膽氣於此人。”累遷廣平內史,大納財貨,為清論所鄙。後為燕州刺史,為杜洛 周攻圍,堅守歷年。朝廷遣都督元譚赴救,譚敗,秉奔定州,坐免官。太昌中,除 驃騎大將軍、儀同三司。頻以老病求解,永熙三年,去職。薨,贈尚書令、司徒公, 諡曰靖穆。”
  • 35.    《北史·列傳第二十》:“伯謙字士遜,貧居養母。齊神武召補相府兼功曹,稱之曰:“崔伯謙清直奉公, 真良佐也。”轉七兵、殿中、左户三曹郎中。弟仲讓為北豫州司馬,與高慎同叛……以弟仲讓在關中,不復居內任,除南鉅鹿太守。”
  • 36.    大唐贈韋城縣主韋氏墓誌銘
  • 37.    大唐故贈荊州大都督上蔡郡王韋泚墓誌銘
  • 38.    《新唐書·卷七十二·表第十二·宰相世系二(崔氏)》  .國學導航.2006-09-12[引用日期2019-11-15]
  • 39.    《全唐文補遺·第3輯》  .原創力文檔.2019-11-06[引用日期2019-11-15]
  • 40.    崔從禮,崔鳳舉子,朝請大夫、行雍州錄事參軍、太子家令,安喜公。中宗韋后舅,景龍中任衞尉卿。子無詖……崔無詖,崔從禮子,京兆長安人也。本博陵舊族。官滎陽郡太守。無詖婚中書令、酇國公蕭至忠女,中宗韋后為女家,中宗為兒家,供擬甚厚,時人為之語曰:“皇后嫁女,天子娶婦。”及韋庶人敗,至忠女亦死,無詖坐累久貶在外。開元中,為益州司馬。會楊國忠為新都尉,與之歡甚,國忠因事引用之,累轉陝郡太守、少府監、滎陽郡太守。安祿山率眾南向,無詖召募拒之。及賊陷陳留郡後,兇威轉盛,戈矛鼓角,驚駭城邑,兩宿及滎陽。乘城自墜如雨,故無詖及官吏,盡為賊所虜。賊以其將武令珣鎮之。
  • 41.    《舊唐書·卷六十五·列傳第十五》:是時,朝議以山東人士好自矜誇,雖復累葉陵遲,猶恃其舊地,女適他族,必多求聘財。太宗惡之,以為甚傷教義,乃詔士廉與御史大夫韋挺、中書侍郎岑文本、禮部侍郎令狐德棻等刊正姓氏。於是普責天下譜諜,仍憑據史傳考其真偽,忠賢者褒進,悖逆者貶黜,撰為氏族志。士廉乃類其等第以進。太宗曰:“我與山東崔、盧、李、鄭,舊即無嫌,為其世代衰微,全無冠蓋,猶自雲士大夫,婚姻之間,則多邀錢幣。才識凡下,而偃仰自高,販鬻松檟,依託富貴。我不解人間何為重之?祇緣齊家惟據河北,梁、陳僻在江南,當時雖有人物,偏僻小國,不足可貴,至今猶以崔、盧、王、謝為重。我平定四海,天下一家,凡在朝士,皆功效顯著,或忠孝可稱,或學藝通博,所以擢用。見居三品以上,欲共衰代舊門為親,縱多輸錢帛,猶被偃仰。我今特定族姓者,欲崇重今朝冠冕,何因崔幹猶為第一等?昔漢高祖止是山東一匹夫,以其平定天下,主尊臣貴。卿等讀書,見其行跡,至今以為美談,心懷敬重。卿等不貴我官爵耶?不須論數世以前,止取今日官爵高下作等級。”遂以崔幹為第三等。及書成,凡一百卷,詔頒於天下,賜士廉物千段。尋同中書門下三品。
  • 42.    《北史·列傳第二十》:“孝昌初,置殷州,以楷為刺史,加後將軍。楷將之州,人鹹勸單身述職。楷曰: “單身赴任,朝廷謂吾有進退之計,將士又誰肯固志?”遂闔家赴州。賊勢已逼, 或勸減小弱以避之,乃遣第四女、第三男夜出。既而曰:“一朝送免兒女,將謂吾 心不固。”遂命追還。及賊來攻,楷率力拒抗,莫不爭奪,鹹稱崔公尚不惜百口, 吾等何愛一身?力竭城陷,楷執節不屈,賊遂害之。楷兄弟父子並死王事,朝野傷 嘆焉。贈侍中、鎮軍將軍、定州刺史。永熙中,又特贈驃騎大將軍、儀同三司、都 督、冀州刺史。”
  • 43.    《北史·列傳第二十》:“士謙,孝昌初解褐著作佐郎。後賀拔勝出鎮荊州,以士謙為行台左丞。孝武西 遷,士謙勸勝倍道兼行,謁帝關右,勝不能用。州人劉誕引侯景軍奄至,勝與戰, 敗績,遂奔梁。士謙與俱行。及至梁,每乞師赴援。梁武雖不為出軍,而嘉勝等志 節,並許其還國。乃令士謙先,且通鄰好。周文素聞其名,甚禮之,賜爵千乘縣男。 及勝至,拜太師長史,以功進爵為子,拜尚書右丞。從周文解洛陽圍,經河橋戰, 加定州大中正、瀛州刺史。又破柳仲禮於隨郡,討李遷哲於魏興,並有功,進驃騎 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直州刺史。賜姓宇文氏。恭帝初,轉利州刺史…”
  • 44.    《北史·列傳第二十》:“建義初,太山太守羊侃據郡反,引南賊圍兗州行台。除孝芬散騎常侍、鎮東將軍、金紫光祿大夫,仍兼尚書、東道行台,與大都督刁宣往救援。與行台於侃時相接。至便圍之,侃突圍奔梁。永安中,授西兗州刺史;孝芬倦外役,固辭不行,仍為太常卿。太昌初,兼殿中尚書,後加儀同三司,兼吏部尚書。孝武帝入關,齊神武至洛,與尚書辛雄、劉廞等並被誅。沒其家口,天平中,乃免之。”
  • 45.    《隋書·列傳二十五》:“崔仲方,字不齊,博陵安平人也。祖孝芬,魏荊州刺史。父宣猷,周小司徒。 仲方少好讀書,有文武才幹。年十五,周太祖見而異之,令與諸子同就學……時武帝陰有滅齊之志,仲方獻二十策,帝大奇之…進位大將軍,拜民部尚書,尋轉禮部尚書。後三載,坐事免。尋為國子祭酒,轉太常卿。朝廷以其衰老,出拜上郡太守。未幾,以母憂去職。歲餘,起為信都太守,上表乞骸骨,優詔許之。尋卒於家,時年七十六。。”
  • 46.    《北齊書·崔暹傳》:“崔暹,字季倫,博陵安平人。趙郡公琛鎮定州,闢為開府諮議。隨琛往晉陽,高祖與語説之,以兼丞相長史。高祖舉兵將入洛,留暹佐琛知後事。謂之曰:“丈夫相知,豈在新舊。軍戎事重,留守任切,家弟年少,未閒事宜,凡百後事,一以相屬……高祖崩,未發喪,世宗以暹為度支尚書,兼僕射,委以心腹之寄。暹憂國如家,以天下為己任。”
  • 47.    《後漢書·崔烈傳》:“寔從兄烈,有重名於北州,歷位郡守、九卿。靈帝時,開鴻都門榜賣官爵,公卿州郡下至黃綬各有差。其富者則先入錢,貧者到官而後倍輸,或因常侍、阿保別自通達。是時,段熲、樊陵、張温等雖有功勤名譽,然皆先輸貨財而後登公位。烈時因傅母入錢五百萬,得為司徒。及拜日,天子臨軒,百僚畢會。帝顧謂親倖者曰:“悔不小靳,可至千萬。”程夫人於傍應曰:“崔公冀州名士,豈肯買官?賴我得是,反不知姝邪?”烈於是聲譽衰減。”
  • 48.    裴松之注《三國志‧諸葛亮傳》
  • 49.    《新唐書·卷七十二·表第十二·宰相世系二》:博陵安平崔氏:仲牟生融。融生石。石生廓,字少通,生寂。寂生欽。欽生朝,漢侍御史。生舒,漢四郡太守。二子:發、篆。篆,郡文學,生毅。毅生駰,字亭伯,長岑長。二子:盤、寔。盤生烈,後漢太尉、城門校尉。生鈞,字州平,西河太守。十世孫昂。
  • 50.    《新唐書·宰相世系表十二》:大房崔氏:駰少子寔,字子真,後漢尚書,生皓。皓生質。質生贊。贊生洪,字良夫,晉大司農。生廓。廓生遄。遄生懿,字世茂。五子:連、琨、格、邈、殊,又三子:怡、豹 、侃為一房,號「六房」。連字景遇,鉅鹿令,號「大房」。
  • 51.    “崔連”在其他史書中也寫作“崔遭”,根據《北史‧列傳第二十》記載:“崔鑑,字神具,博陵安平人也……曾祖懿,字世茂,仕燕,位秘書監。祖遭,字景遇,位鉅鹿令。”
  • 52.    《新唐書·宰相世系表十二》:第二房崔氏:琨字景龍,饒陽令,行本郡太守。二子:經、鬱。經生辯,字神通,後魏武邑太守、饒陽侯,諡曰恭。二子:逸、楷。
  • 53.    《新唐書·宰相世系表十二》:第三房崔氏:格二子,蕃、潁。蕃生天護。潁八世孫不疑,左補闕。
  • 54.    《新唐書·宰相世系表十二》:大房崔氏:駰少子寔,字子真,後漢尚書,生皓。皓生質。質生贊。贊生洪,字良夫,晉大司農。生廓。廓生遄。遄生懿,字世茂。五子:連、琨、格、邈、殊,又三子:怡、豹 、侃為一房,號「六房」。
  • 55.    《新唐書・宰相世系表》 崔氏條下載:“崔氏定著十房:一曰鄭州,二曰鄢陵,三曰南祖,四曰清河大房,五曰清河小房,六曰清河青州房,七曰博陵安平房,八曰博陵大房,九曰博陵第二房,十曰博陵第三房。”
  • 56.    《太平廣記》卷一八四《七姓》條引《國史纂異》:高宗朝,以太原王、范陽盧、滎陽鄭、清河博陵二崔、趙郡隴西二李等七姓,恃其族望,恥與諸姓為婚,乃禁其自相婚娶。
  • 57.    ①:《新唐書·卷九十五·列傳第二十·高儉》:又詔後魏隴西李寶,太原王瓊,滎陽鄭温,范陽盧子遷、盧渾(溥)、盧輔,清河崔宗伯、崔元孫,前燕博陵崔懿,晉趙郡李楷,凡七姓十家,不得自為昏;三品以上納幣不得過三百匹,四品五品二百,六品七品百,悉為歸裝,夫氏禁受陪門財。②:《全唐文·卷三一八·唐贈太子少師崔公神道碑》:神龍中,申明舊詔,著之甲令,以五姓婚媾,冠冕天下,物惡大盛,禁相為姻。隴西李寶之六子,太原王瓊之四子,滎陽鄭温之三子,范陽盧子遷之四子、盧輔之六子,公之八代祖元孫之二子,博陵崔懿之八子,趙郡李楷之四子,士望四十四人之後,同降明詔,斯可謂美宗族人物而錶冠冕矣!(按:此處言四十四人,然相加僅三十七人,實漏述了崔宗伯二子與盧溥諸子。)
  • 58.    崔顥新考——以新出墓誌為中心  .中國知網.2020-03-01[引用日期2020-03-13]
  • 59.    《北史·卷四十三·列傳第三十一》:“庶生而天閹,崔諶調之曰:“教弟種須,以錐遍刺作孔,插以馬尾。”庶曰:“先以此方回施貴族,藝眉有效,然後樹須。”世傳諶門有惡疾,以呼沱為墓田,故庶言及之。邢子才在傍大笑。”
  • 60.    《酉陽雜俎·續集卷四·貶誤》:“世呼病瘦為崔家疾。據《北史》,北齊李庶無須,時人呼為天閹。博陵崔諶,暹之兄也,嘗調之曰:"何不以錐刺頤作數十孔,拔左右好須者栽之。"庶曰:"持此還施貴族,藝眉有驗,然後藝須。"崔家時有惡疾,故庶以此調之。俗呼滹沱河為崔家墓田。”
  • 61.    《太平御覽·卷三百七十四·人事部十五》:李庶,黎陽人,魏大司農諧之子也。以清卞每接梁客。徐陵謂其徒曰:“江北惟有李庶可語耳。”庶無須髯,人謂天閹。崔諶嘗玩庶曰:“教弟種須,取錐刺而為竅,以馬尾插之。”世傳諸崔多惡疾,以呼沲為墓田,故庶答之曰:“先以方回施貴族,藝眉有效,然後樹須。”邢邵笑謂諶曰:“卿不諳李庶,何故犯之?”
  • 62.    《太平廣記·卷第二百四十七·詼諧三》:世呼病瘦為崔家疾。北齊李庶無須,時人呼為天閹。崔諶調之曰:“教弟種須法。以錐錐遍刺作孔,插以馬尾。”庶曰:“持此還施貴族。藝眉有驗,然後樹須。”崔氏世有惡疾,故庶以此嘲之。俗呼“滹沱河”為崔氏墓田。
  • 63.    《魏書·卷十二·帝紀第十二·孝靜紀》:“文襄嘗侍飲,大舉觴曰:"臣澄勸陛下酒。"帝不悦,曰:"自古無不亡之國,朕亦何用此活!"文襄怒曰:"朕!朕!狗腳朕!"文襄使季舒毆帝三拳,奮衣而出。明日,文襄使季舒勞帝,帝亦謝焉。”
  • 64.    《北史·卷九十四·列傳第八十二》:“天保三年,文宣至營州,使博陵崔柳使於高麗,求魏末流人。敕柳曰:“若不從者,以便宜從事。”及至,不見許。柳張目叱之,拳擊成墜於牀下,成左右雀息不敢動,乃謝服,柳以五千户反命。”
  • 65.    《北魏鎮遠將軍崔景播墓誌銘》簡介  .中國知網.2020-02-01[引用日期2020-04-30]
  • 66.    有關北朝博陵崔氏的幾個問題  .中國知網.2020-02-03[引用日期2020-03-22]
  • 67.    河北平山縣西嶽村隋唐崔氏墓  .中國知網.2020-02-01[引用日期2020-03-22]
  • 68.    唐代中後期河北豪族的個案研究——以鹿泉“土門崔”為例  .中國知網.2020-02-02[引用日期2020-03-22]
  • 69.    邢子才、魏收撰銘的兩方北齊墓誌——兼及北朝後期墓誌的文士撰銘問題  .中國知網.2020-02-01[引用日期2020-03-31]
  • 70.    河北曲陽北魏崔楷墓的年代及相關問題  .中國知網.2020-02-01[引用日期2020-03-22]
  • 71.    《新唐書·宰相世系表》博陵崔氏訂補  .中國知網.2020-02-01[引用日期2020-04-05]
  • 72.    《三國志注·卷三十五·蜀書五·諸葛亮傳第五》:按崔氏譜:州平,太尉烈子,均之弟也。
  • 73.    《三國志集解·蜀書五·諸葛亮傳第五》:世系又云,鈞字州平。《九州春秋》曰:鈞字元平。案崔氏譜,州平為鈞之弟,世系誤。
  • 74.    《三國志集解·卷三十五·蜀書五·諸葛亮傳第五》:州平,史失其名。
  • 75.    《後漢書·卷五十二·崔駰列傳第四十二》:寔從兄烈,有重名於北州,歷位郡守、九卿。靈帝時,開鴻都門榜賣官爵,公卿州郡下至黃綬各有差。其富者則先入錢,貧者到官而後倍輸,或因常侍、阿保別自通達。是時,段熲、樊陵、張温等雖有功勤名譽,然皆先輸貨財而後登公位。烈時因傅母入錢五百萬,得為司徒。及拜日,天子臨軒,百僚畢會。帝顧謂親倖者曰:“悔不小靳,可至千萬。”程夫人於傍應曰:“崔公冀州名士,豈肯買官?賴我得是,反不知姝邪?”烈於是聲譽衰減。久之不自安,從容問其子鈞曰:“吾居三公,於議者何如?”鈞曰:“大人少有英稱,歷位卿守,論者不謂不當為三公;而今登其位,天下失望。”烈曰:“何為然也?”鈞曰:“論者嫌其銅臭。”烈怒,舉杖擊之。鈞時為虎賁中郎將,服武弁,戴鶡尾,狼狽而走。烈罵曰:“死卒,父楇而走,孝乎?”鈞曰:“舜之事父,小杖則受,大杖則走,非不孝也。”烈慚而止。
  • 76.    《三國志集解·蜀書五·諸葛亮傳第五》:梁祚《魏國統》曰:州平兄元平,為議郎,以忠直稱。董卓之亂,烈為卓兵所害,元平常思有報復之心,會病卒。
  • 77.    《後漢書·卷五十二·崔駰列傳第四十二》  .國學導航.2006-09-12[引用日期2019-12-14]
  • 78.    《後漢書·卷五十二·崔駰列傳第四十二》:鈞少交結英豪,有名稱,為西河太守。獻帝初,鈞與袁紹俱起兵山東,董卓以是收烈付郿獄,錮之,鋃鐺鐵鎖。卓既誅,拜烈城門校尉。及李傕入長安,為亂兵所殺。
  • 79.    《新唐書·卷七十二·表第十二·宰相世系二(崔氏)》  .國學導航.2006-09-12[引用日期2019-12-14]
  • 80.    《三國志·卷三十五·蜀書五·諸葛亮傳第五》:玄卒,亮躬耕隴畝,好為梁父吟。身長八尺,每自比於管仲、樂毅,時人莫之許也。惟博陵崔州平、潁川徐庶元直與亮友善,謂為信然。
  • 81.    《晉書·卷四十五 列傳第十五》  .國學導航.2006-09-12[引用日期2019-12-14]
  • 82.    《後漢書·卷八十上·文苑列傳第七十上》  .國學導航.2006-09-12[引用日期2020-03-13]
  • 83.    《舊唐書·卷一百七十七·列傳第一百二十七·崔珙(兄琯,弟瑨、璵、球,璵子澹,澹子遠)》:崔氏鹹通、乾符間,昆仲子弟紆組拖紳,歷台閣、錢藩嶽者二十餘人。大中以來盛族,時推甲等。  .國學導航.2006-09-12[引用日期2021-04-20]
  • 84.    ①《梁書·卷三十三·列傳第二十七》:又與諸兒書論家世集雲:“史傳稱安平崔氏及汝南應氏,並累世有文才,所以範蔚宗雲崔氏‘世擅雕龍'。” ②《北史·卷三十三·列傳第二十一》:梁謝蘭來聘,勞之。蘭問安平諸崔,緯曰:“子玉以還,雕龍絕矣。”崔暹聞之怒。
  • 85.    《新唐書·卷一百四十四·列傳第六十九·崔寧附崔蠡》:崔寧,本貝州安平人,後徙衞州。世儒家。......寧季弟密,密子繪,俱以文辭稱。繪四子:蠡、黯、確、顏,皆擢進士第。蠡字越卿,開成中為户部侍郎,白罷忌日百官行香,有詔褒可。歷平盧、天平軍節度使,終尚書左丞。子蕘,字野夫,乾符中為吏部侍郎,美文辭,談辯華給,以銓管非所長,出為陝虢觀察使。是時王仙芝亂漢上,河南羣盜興,蕘簡侻不曉事,但以器韻自高,委政廝豎,不恤人疾苦。或訴旱者,指廷樹示之曰:"柯葉尚爾,何旱為?"即搒笞之,上下離心。俄為軍吏所執,髡其髯鬢。蕘再拜祈免,乃得去。渴甚,求飲於民,民飲以溺。坐失守,貶端州司馬,終左散騎常侍。
  • 86.    《舊唐書·卷一百一十七·列傳第六十七》:崔寧,衞州人,本名旰。......寧季弟密,密子繪,父子皆以文雅稱,歷使府從事。繪生四子:蠡、黯、確、顏,皆以進士擢第。......蠡,字越卿......子蕘。蕘,字野夫。......子居敬、居儉。居敬終尚書郎,居儉中興終户部尚書。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