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劉暠

(後漢高祖)

鎖定
劉暠(劉知遠),生於唐昭宗乾寧二年(895年),卒於後漢乾佑元年(948年)。他在後晉開運四年(947年)稱帝建立後漢,改名劉暠,廟號高祖。其祖先本為沙陀部人,世居太原。劉知遠是五代後漢王朝的建立者。
本    名
劉知遠
別    名
後漢高祖
所處時代
五代
民族族羣
沙陀部
出生地
太原
出生日期
895年
逝世日期
948年
主要成就
建立後漢

劉暠隨石敬瑭

劉知遠,生於唐昭宗乾寧二年(895年),青少年時期,在李克用的養子李嗣源部下為軍卒。當時石敬瑭為李嗣源部將,在戰鬥中,劉知遠救石敬瑭脱難。石敬瑭以其護援有功,奏請將劉知遠留在自己帳下,做了一名牙門都校。
後唐清泰三年(936年),劉知遠移鎮汶陽,升任馬步軍都指揮使。後來,石敬瑭得助於劉知遠等人謀劃,借契丹軍的力量,消滅後唐,在太原稱帝,建立後晉,是為晉高祖。 石敬瑭將燕雲十六州割讓契丹,並稱比他小11歲的耶律德光為父,劉知遠對石敬瑭的做法不以為然,他認為:“對契丹稱臣即可,當兒子則太過分,多送些金帛使遼兵援助而不必以割地相許,割地會造成將來後患無窮啊!”果然,石敬瑭割讓幽雲十六州給契丹,從此中原門户大開,無險可守。
後晉建立後,劉知遠以其軍政才能和佐命功,歷任檢校司空、侍衞馬步都指揮使、點檢隨駕六軍諸衞事、許州節度使、朱州節度使、檢校太傅、北京(今太原)留守、河東節度使等職,日趨顯貴 [1] 

劉暠志取天下

石敬瑭於後晉天福七年(942年)死去。養子石重貴即位,是為後晉出帝,劉知遠遷檢校太師,進位中書令。 [2]  後晉開運元年(944年),契丹主耶律德光率軍南下,大軍直抵澶州,派蕃將偉王領兵進入雁門關。劉知遠作為幽州道行營招討使,在忻口大破偉王,累遷太原王兼任北面行營都統,北平郡王、太尉,之後誅殺吐谷渾白承福等五支部族共四百人,以另一部族的王義宗統領五族中其餘的人,又在朔州陽武關再破契丹。 [3] 
劉知遠在這段時期的主要意圖是稱霸河東,成就王業,因此對朝廷的詔命半推本就
後晉開運四年(947年)正月一日,契丹進犯京師,俘虜後晉少帝石重貴北去,後晉滅亡。二月一日,耶律德光具辦漢族禮制衣服,登上崇元殿接受朝拜,詔令改晉國為大遼國,大赦天下,稱年號為會同十年。劉知遠遣牙將王峻向契丹奉表投降,耶律德光詔令褒揚嘉獎,稱劉知遠為兒子,並賜給一根木拐。按契丹的禮法,貴重的大臣才能得到這種賞賜。王峻回來後,對劉知遠説契丹政治混亂,一定不能攻佔中原,便商議建國。 [4] 

劉暠建國稱帝

與此同時,秦州節度使何建歸降後蜀。後晉開運四年(947年)二月十二日,河東行軍司馬張彥威認為中原沒有主人,劉知遠的威望日益隆盛,眾心所歸,寫信勸他登上帝位,劉知遠謙讓不答應,此後眾官三次上書,諸軍將吏、貴臣耆老,一個接一個地懇切陳請,才發佈文告應允。十五日,劉知遠在太原稱帝,建立後漢政權。但是沒有馬上改國號,棄開運年號,延用石敬瑭的年號,稱天福十二年 [5]  。接着,劉知遠下詔禁止為契丹括取錢帛;慰勞保衞地方和武裝抗遼的民眾;在諸道的契丹人一律處死等等。於是晉朝舊臣紛紛投誠歸附。
契丹在中原人民抗擊下退出後,同年六月劉知遠進入開封並建都,改名為暠,改國號為漢,改天福十三年為乾祐元年,蠲免賦税,大赦天下,稱帝 [6]  劉知遠採納了皇后李氏的建議,拿出宮中所有財物賞賜將士,深得人心。契丹軍進入中原後,以“打草谷”的名義掠奪財物、殺害無辜百姓,中原地區反抗不斷,耶律德光被迫北撤,留蕭幹守衞汴京。劉知遠採納了郭威“由汾水南下取河南、進而圖天下”的正確建議,命史弘肇為先鋒,舉兵南下,一路勢如破竹,所向無敵,很快拿下了洛陽和汴京。劉知遠穩定中原局勢後,令魏州的杜重威移鎮歸德(今河南商丘南),與原歸德節度使高行周對調,杜重威抗命不從,劉知遠令高行周與慕容彥超率軍討伐杜重威,杜重威誓死守城,漢軍日久無功,劉知遠恐生他變,親自來攻,死傷甚巨,劉知遠見強攻不克,多次遣人招降杜重威,許以不死,此時魏州糧草用盡,城中將士多逾城逃亡,十一月二十七日,杜重威出城投降,劉知遠言而有信,沒有殺杜重威,封其為檢校太師、守太傅、兼中書令、楚國公 [7]  。至此,中原基本上平定。

劉暠託孤善後

乾祐元年(948年)正月,劉知遠因傷長子劉承訓之死而病重,召史弘肇、王章、蘇逢吉、郭威等人託孤,劉知遠認為杜重威反覆無常,授意託孤大臣除掉他。隨即駕崩,時年54歲 [8]  ,諡曰睿文聖武昭肅孝皇帝,廟號高祖,葬於睿陵。 [12] 其子劉承祐繼位,是為後漢隱帝。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