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武士彠

(武則天的父親)

鎖定
武士彠(577年-635年),字信,山西文水人。隋朝東都丞武華之子,武周皇帝武則天之父。隋唐時期晉商, [45]  唐朝開國功臣、 [46]  政治家。 [47] 
武士彠家族世代經商,年輕時曾與同鄉許文寶成立巨木商行,依靠響應“營東京詔”,因販賣木材致富。大業十一年(615年),武士彠與河東撫慰大使李淵結為好友,追隨李淵起兵入主長安,前後為其提供軍需與資金。武德元年(618年),因“首參起義”有功獲封太原郡公,並擔任禁軍要職。武德三年(620年),又被提升為工部尚書,封應國公,結妻病故後與隋朝貴族楊達之女結婚,育有三女。自武德末年起,先後任揚州府長史,利州、荊州都督等職,打擊奸吏豪右,注重寬力役之事,急農桑之業。貞觀九年(635年)五月,病故於荊州。 [45] 
武士彠所進行的經商活動與唐朝建立關係密切,也是隋唐時期晉商經營的典範。 [45]  武士彠任荊州都督期間,打擊豪強,使“奸吏豪右,畏威懷惠”,他“寬力役之事,急農桑之業”,使荊州生產得到發展。 [48]  羅元貞在《武則天傳》中曾説:“武士彠頭腦靈活,會想辦法,會辦事,肯經營,為人正派,特別是在政治上 有眼光、有抱負、有膽略、有進取精神,九年都督卓有政績,是個政治家。” [49] 
所處時代
隋末唐初
民族族羣
漢族
出生地
幷州文水(今山西呂梁市文水縣)
出生日期
577年
逝世日期
635年
主要成就
輔佐李淵建立唐朝;治理揚州、荊州、利州等地
本    名
武士彠
諡    號
定→忠孝(唐諡);無上孝明高皇帝(武周諡)
爵    位
應國公→周國公(唐贈)→太原郡王(唐贈)

武士彠人物生平

武士彠早年時期

武士彠生於北周建德六年(公元577年),父親武華據説做過隋朝的東都丞(關於其家世的爭議,參見後文“人物爭議-祖先家世”部分)。 [1]  武士彠的家族世代經商,十分富裕,武士彠也熱衷於社交活動。 [2-3] 
武士彠“才器詳敏,少有大節”,長大後,“深沉多大略”,讀書讀到忠臣事蹟,便反覆研讀,立志要出人頭地。 [4]  隋朝大業年間,他經營木材生意,參與東都洛陽營建事業,這期間得罪了負責東都營建的司空楊素,後因楊雄牛宏等的庇護而免禍。 [5] 
後來,隋煬帝大規模徵兵,武士彠也棄商從戎,參軍入伍,在鷹揚府做一名隊正。大業十一年(615年),李淵被任命為幷州刺史、河東撫慰大使,屯駐在守汾、晉之地鎮壓起義,在此期間,李淵曾在武士彠的家中休息,二人從此成為朋友。 [6]  另有説法是,武士彠曾出計平定楊玄感之亂,李密因此邀請他加入自己陣營,武士彠判斷李密不能成事,卻認為新任太原留守李淵英明神武,值得效忠,於是主動投遞名刺拜謁,李淵亦將他視為心腹。 [7] 

武士彠追隨李淵

李淵做太原留守時,武士彠被他闢為行軍司鎧參軍,成為留守府中主管軍事裝備的幕僚。 [8]  另一方面,他並非把寶押在李淵一人身上,同時也屬於負責監視李淵的太原副留守王威的親信。 [9]  大業十三年(617年),李淵父子見隋朝大勢已去,決定乘亂起兵,奪取天下。其中武士彠起到一定作用,他力勸李淵起事,並假託聽到空中有稱唐公為天子者。還説自己曾經夢見李淵騎馬而登天,俱以手捫日月,並將自己撰寫的兵書獻給李淵閲讀,李淵大喜,約定共享富貴。 [10-11] 
武士彠墓(昊陵)石獅 武士彠墓(昊陵)石獅
隨後,李淵廣招兵士,全由親將劉弘基長孫順德統領。這番舉動引起了太原副留守王威、高君雅的懷疑,他們質問武士彠説:“劉弘基、長孫順德都是徵高麗時的逃兵,我們準備逮捕審訊他們。”武士彠回答:“他們如今是唐公(李淵)的門客,如果這麼做,會有麻煩。”因此王威和高君雅雖有疑但未行動。李淵令武士彠秘密埋伏士兵在宮城東門外,以備不測,留守府司兵參軍田德平發覺了這一情況,欲告發於王威,武士彠警告他説:“現在兵將全是唐公的部下,城中募來的新兵都歸晉陽令劉文靜所管,王威跟高君雅只是寄身副留守之位而已,他們能怎麼樣?”田德平於是作罷。 [12] 
晉陽起兵後,李淵建立大將軍府為行政中樞,武士彠以大將軍府鎧曹參軍,隨大軍一同攻取長安,封壽陽縣開國公,歷任光祿大夫禮部侍郎黃門侍郎。李淵稱帝建唐後,封他為義原郡開國公,於武德元年(618年)八月六日將他列入十七名“太原元謀功臣”之一,有罪可免死一次。 [13-14] 

武士彠出仕唐朝

武德年間,武士彠歷任庫部郎中、檢校並鉞將軍、檢校右廂衞、工部尚書兼判六尚書事。 [15-16]  在此期間,他參與創制唐朝典章制度,故晉爵為應國公。 [17] 
武德八年(625年),揚州有人告發鎮守揚州的趙郡王李孝恭謀反,李淵把李孝恭召還至長安審訊,又令武士彠馳赴揚州,任檢校揚州都督府長史。 [18] 
武德九年(626年),玄武門之變發生後,李世民召武士彠還朝,加以賞賜,予以禮待,不久即調任豫州都督。 [19] 
貞觀元年(627年)十二月,利州都督李孝常借進京朝見之機,和近衞軍官劉德裕長孫安業等“互説符命,謀以宿衞兵作亂”。陰謀敗露,被李世民以“謀反”罪殺死。李世民遂改派武士彠出任利州都督。 [20] 
貞觀五年(631年)十二月,武士彠以朝集使身份進京,並請求李世民封禪,未獲允許,旋調任荊州都督。 [21-22] 

武士彠悲痛而死

貞觀九年(635年)五月,太上皇李淵駕崩。在荊州都督任上的武士彠得知消息,悲痛成疾。李世民屢遣名醫診治,武士彠仍因醫治無效而逝世,享年五十九歲。 [23] 
武士彠去世後,李世民命幷州都督李勣主辦喪事,棺木及喪葬費用都由政府支給,將武士彠的靈樞運回幷州老家安葬,追贈禮部尚書諡號為“定”。 [24-25] 

武士彠主要影響

武士彠佐命建唐

李淵開國建唐,武士彠發揮了一定作用:他力勸李淵起事,並假託聽到空中有稱唐公為天子者,還説自己曾經夢見李淵騎馬而登天,用手觸碰日月,並將自己所撰的兵書獻給李淵閲讀,李淵大喜,決意起事。
晉陽起兵前夕,武士彠成功麻痹了太原副留守王威、高君雅及留守府司兵田德平,從而掩護了李淵的行動計劃,確保兵變的順利實現(參見人物生平標題下“追隨李淵”部分)。 [12]  其後又隨李世民打下長安。李淵稱帝后,武士彠名列“太原元謀功臣”。 [14] 

武士彠治理州郡

武德末年,武士彠出任揚州都督府長史,任內以“明幹”著稱,都督府治所從丹陽移至江北之廣陵,在武士彠的主持下迅速完成。他鼓勵開墾田地,向人民宣傳刑政禮教,數月之間,就湧現了不少歌頌他的民謠。 [26-27] 
貞觀初年,武士彠調任利州都督。鑑於前任都督李孝常的殘餘勢力仍然活動,武士彠上任利州都督後,“招輯亡叛,撫循老弱,賑其匱乏,開其降首”,時間不長“郡境乂安”。 [28] 
貞觀五年(公元631年),李世民改任武士彠為荊州都督。他在荊州打擊豪強,“寬力役之事,急農桑之業”,使荊州生產發展。 [29-30] 

武士彠歷史評價

  • 李淵:此人忠節有餘……遺身狥國(徇國),舉無與比。 [31] 
  • 李世民:①公比潔冬冰,方思春日,奸吏豪右,畏威懷惠,善政所暨,祥祉屢臻,白狼見於郊坰,嘉禾生於壠畆,其感應如此。 [30]  ②可謂忠孝之士。 [25] 
  • 武周官方評價:兼列聖之純懿,總百王之事業,時運未集,東皋輟鴻鶴之心;天衢既亨,北面就人臣之禮。似文命之匡虞歷,都君之輔唐政,終能與時俯仰,隨運污隆,居位恆屈其身,蒞官必行其道。是以參謀帷幄,則消薄蝕而殞攙搶;助理鹽梅,則成雍熙,而作舟楫:名裕於八能之士,德高於五聖之臣。及賜瑞分圭,牧州典郡,其人變而眾化,其政賢而羣美。入稱來晚,謳歌迎節傳之車;出有去思,號泣擁襜帷之路:豈惟南征而北怨?固亦西泣而東悲。仁覃於雞犬之鄉,澤浸於蟻螻之穴,用能摛光表之盛業,啓格天之洪緒。存膺顯位,彤弓開九命之尊;沒享大名,紫籙登萬乘之貴:豈非天道人事,祐賢福善之徵歟? [32] 
  • 劉昫:武士彠首參起義,例封功臣,無戡難之勞,有因人之跡,載窺他傳,過為褒詞。慮當武后之朝,佞出敬宗之筆,凡涉虛美,削而不書。 [33] 
  • 宋代所編的《冊府元龜》:為性廉儉,期於止足。 [34] 
  • 王鳴盛:愚謂士彠之於高祖,不過舊故,承恩澤耳,何足以言功臣? [35] 
  • 楊以貞:帝后濁亂朝綱,莫如漢呂氏、晉賈氏、唐武氏,然考其所以生,皆非無因也。武士彠庸吏,性貪鄙,皆積其背陰沴陽之氣而造國家之禍種,特亦有不可解者。 [36] 
  • 雷家驥:如果不因人廢言,武士彠不失為一個乾材。他的發跡雖然頗富傳奇性,但是絕非僅因從龍首義而例封功臣、一個平庸的馬屁精而已。 [37] 

武士彠人際關係

武士彠先祖

武士彠兄弟

  • 大哥:武士稜,唐朝司農少卿、宣城縣公。
  • 二哥:武士逸,唐朝益州行台左丞、安陸縣公。
  • 三哥:武士讓,武則天稱帝時,追封楚王。

武士彠妻子

武士彠兒子

  • 武元慶:官至龍州刺史,追贈梁王。
  • 武元爽:官至濠州刺史,追贈魏王。

武士彠女兒

(以上參考資料 [1]  [38] 

武士彠軼事典故

武士彠發跡木材

武士彠早年和同鄉許文寶從事木材貿易,有一天他們所積累的木材化為森林,因而他們獲得更多木材,得以致富。其後武士彠與許文寶一起在森林裏讀書,武士彠自稱“厚材”,許文寶自稱“枯木”,私下預言必將大貴。後來武士彠成為唐朝開國功臣,亦不忘提攜舊友,許文寶憑藉武士彠的關係做到了刺史。 [39] 

武士彠説夢被嘲

唐朝建國後,武士彠對李淵説自己早就夢見李淵進入長安,當了天子。李淵笑道:“你本來是王威的黨羽,因為你勸阻他們抓捕劉弘基等,這點小小心意還是可以錄功的,也給你封官回報了。如今你看到成功了,就説這些荒誕不經的話來討好我嗎?” [9] 

武士彠不探妻兒

武德年間,武士彠在宮中宿衞,他有兩個兒子病重,直到夭折,他都堅持在宮中值班,不回家探問,只是傷心而已。等到他的妻子相里氏病重,他也不請假探問妻子。等到相里氏病死,有關部門奏聞此事,李淵稱讚他一心奉公,舉世無比。 [31] 

武士彠高祖賜婚

相里氏死後,李淵對武士彠説:“朕會為愛卿找個好配偶!”接着説:“有納言遂寧公楊達,英才冠絕,世代都是皇親與賢臣,他有一個女兒志行賢明,可以成為你的賢內助。”於是降敕讓武士彠娶楊家女(武則天生母榮國夫人楊氏),令桂陽公主給楊家做婚主,兩家婚事費用一切由朝廷支付。 [40] 

武士彠後世紀念

武士彠追贈配享

武士彠死後,次女武則天入宮。永徽六年(655年)唐高宗李治立武則天為皇后,天授元年(690年),武則天稱帝,建立武周王朝。武士彠的身後地位也隨之不斷被抬高:
  • 永徽五年(655年)二月,追贈幷州都督;
  • 顯慶元年(656年)二月,追贈司徒、周國公;
  • 顯慶四年(659年)三月,配享唐高祖廟庭,賜予其家魏州實封1000户,後改諡忠孝;
  • 咸亨元年(670年)閏九月,追贈太尉兼太子太師、太原郡王;
  • 光宅元年(684年)九月,追贈太師、魏王;
  • 永昌元年(689年)二月,追贈周忠孝太皇;
  • 天授元年(690年)九月,追尊廟號太祖,諡號孝明高皇帝;
  • 長壽二年(693年)九月,加諡無上孝明高皇帝。 [32-33]  [38] 
先天二年(713年)七月,唐玄宗下詔削去武士彠的帝號,復降為太原郡王。 [41] 

武士彠陵園碑刻

武士彠被追尊為周忠孝太皇之際,其墓葬被尊稱為章德陵;被尊為太祖孝明高皇帝后,升格為昊陵。立大周無上孝明皇帝碑,通稱“攀龍台碑“,後世又稱武士彠碑,全文6700餘字,碑高五丈,寬九尺,厚三尺。由宰相李嶠撰文,相王李旦(時名武旦)書寫。其墓址一説位於山西文水縣南徐村西山腳下,一説在南徐村東。 [42] 

武士彠人物爭議

武士彠祖先家世

根據《攀龍台碑》《新唐書·宰相世系表》《元和姓纂》等記載的武士彠先世,他是周平王少子後裔,幾乎代代簪纓,堪稱官宦世家。但陳寅恪韓昇等近現代學者認為武氏家族屬於寒門,甚至可能連地方豪族都算不上,因此在唐初沒有列入《氏族志》的資格。而現存史書中關於武士彠幾代祖先的記載,都是在他的女兒武則天當皇后以後編纂《姓氏錄》時被重構的。還有學者根據文水縣的前身是北魏太武帝安置山戎所設的受陽縣以及武士彠七世祖武念被封為“歸義侯”(用於內附少數民族首領的封號)這兩點,推測武士彠的家族可能出自北魏時期內附山戎。 [43] 

武士彠人物形象

關於史書中武士彠的形象,主要有兩種,一種是以《舊唐書》為代表的唐初普通開國官吏的形象,一種是以《攀龍台碑》為代表的高祖心腹、元勳重臣的高大上形象。其中修《舊唐書》的史臣認為關於武士彠的很多記載都是被許敬宗美化過的,所以沒有寫入。有學者認為,唐高宗時宰相許敬宗受命編修先朝實錄,在實錄所附大臣本傳中對武士彠加以美化和粉飾。《舊唐書》中的武士彠形象則主要基於開元史臣吳兢韋述所撰一百三十卷《國史》,刻意不收錄許敬宗修改過的《太宗實錄》中關於武士彠的記載,而被許敬宗美化過的武士彠形象大多散見於《冊府元龜》中。至於《攀龍台碑》中的記述,則更加誇大其詞,並且有不少捏造內容。 [43] 

武士彠史料索引

武士彠影視形象

參考資料
  • 1.    《元和姓纂》卷六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20-05-05]
  • 2.    《舊唐書》卷五十八,列傳第八,《武士彠傳》:武士彠,幷州文水人也。家富於財,頗好交結。
  • 3.    《新唐書》卷二百六,列傳第一百三十一,《外戚傳·武士彠》:字信,世殖貲,喜交結。
  • 4.    《冊府元龜》卷772:武士彠,太原人,才器詳敏,少有大節,及長,深沉多大略,每讀書,見扶主立忠之事,未嘗不三複研尋,常以慷慨揚名為志。
  • 5.    雷家驥.《武則天傳》: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6—7頁
  • 6.    《舊唐書》卷六,本紀第六,《則天皇后紀》:父士彠,隋大業末為鷹揚府隊正。高祖行軍於汾、晉,每休止其家。
  • 7.    李嶠:《攀龍台碑》,《文苑英華》卷875:爾後軍謀,一皆諮稟,卒擒玄感,帝之力焉。……初,李密為楊玄感謀主,元感不能從,及聞帝與樊子蓋運籌,所揣皆如密意,乃嘆曰:“天下奇才也。”遂遣書招帝,帝笑而不從。諸兄素聞密名勸帝,帝曰:“密雖有才氣,未能經遠,欲圖功業,終恐無成。”……會唐高祖安撫太原,便留鎮守,帝觀之曰:“雄傑簡易,聰明神武,此可與從事矣。”投刺往謁焉。賈文和之揣君,酈食其之觀將:翔而後集,可謂明也。高祖亦虛心結契,握手推誠。周文之得姜牙,載以騑服;成湯之逢伊尹,告之宗廟。便應爪牙之任,即承心膂之託。
  • 8.    《新唐書·列傳一百三十一》:武士彠字信,世殖貲,喜交結。高祖嘗領屯汾、晉,休其家,因被顧接。後留守太原,引為行軍司鎧參軍。
  • 9.    《舊唐書》卷五十八,列傳第八,《武士彠傳》:及平京師,乃自説雲:"嘗夢高祖入西京,升為天子。"高祖哂之曰:"汝王威之黨也。以汝能諫止弘基等,微心可錄,故加酬效;今見事成,乃説迂誕而取媚也?"
  • 10.    李嶠:《攀龍台碑》,《文苑英華》卷875:帝嘗夜行,聞有稱唐公為天子者,登遣尋索,了無其人;又夢從高祖乘馬登天,俱以手捫日月。於是具以狀白,並獻所撰兵書,高祖大歡,益以自負,置其書於箱篋,後皆按以從事。
  • 11.    《冊府元龜》卷766:……隋政日亂,盜賊蜂起,士彠每嘆息,以夷難為心,而恨未遇真主。及髙祖為太原留守,甚見接待,數訪以時事。士彠嘗詰朝於街內獨行,聞空中有言曰:“唐公是天子。”士彠尋聲,不見有人,仍以此言白高祖,並進兵書,髙祖悦之,曰:“勿多言,兵書禁物,尚能將來,深識好心,當同富貴耳!“其夜,士彠夢髙祖乘馬上天,旦以狀聞,髙祖大悦。
  • 12.    《冊府元龜》卷345:武士彠初為晉陽宮留守府司鎧參軍事,義兵將起,髙祖陰募勇敢士,遣劉宏基、長孫順徳等分統之,副留守王威、髙君雅謂士彠曰:“宏基等皆從徵三衞,所犯不輕,吾欲禁身推核。”士彠曰:“此並唐公客也,若爾便太紛紜。“威等由是疑而不發。高祖先令士彠密伏兵於宮城東門外,以防不虞,留守司兵田德平知之,方欲白王威等,士彠遽與德平論利害之機曰:“當分討捕之兵,總隸唐公,城中募人,皆劉晉陽之所統也,高君雅等寄坐耳,鬚髮即起,彼何能為?”田德平遂止。
  • 13.    李嶠:《攀龍台碑》,《文苑英華》卷875:京師平,遷光祿大夫,賜宅一區,錢三百萬,彩五千段。灌嬰之頻從征伐,始拜大夫;去病之累著勳庸,方開甲第。釋干戈而論俎豆,起桴鼓而立君臣,式是禮儀,允歸通博。義寧元年,拜禮部侍郎,餘如故。儀刑斯在,命服有輝,肅事南宮,雖懋於春典;司言東掖,更資於夕拜。遷黃門侍郎,餘並如故。職參持蓋,位連負璽,茂先之博覽圖籍,譽滿玉堂;務伯之提正綱維,名高瑣闥。錄前後功效,改封義原郡開國公,增邑一千户,賜良馬二百匹,粟萬(一無此字)二千石。爰膺嘉賞,遂啓大邦,解漢皇之驂,寧比其惠;分吳主之粟,未齊其寵。
  • 14.    《唐會要》卷四十五:武德元年八月六日,詔曰:“朕起義晉陽,遂登皇極。經綸天下,實仗羣材。尚書令秦王、右僕射裴寂,或合契元謀,或同心運始,並蹈義輕生,捐家殉節。艱辛備履,金石不移。論此忠勤,理宜優異。官爵之榮,抑惟舊典。勳賢之議,宜有別恩。其罪非叛逆,可聽恕一死。其太原元謀勳效者,宜以名聞。”及所司進簿,尚書右僕射裴寂、納言劉文靜,加恕二死;左驍衞大將軍長孫順德、右驍衞大將軍劉宏基、都水監趙文恪、右屯衞大將軍竇琮、衞尉少卿劉政會、鴻臚卿劉世龍、吏部侍郎殷開山、左翊衞大將軍柴紹、內史侍郎唐儉、庫部郎中武士彠、驃騎將軍張平高、左驍衞長史許世緒、李思行、李高遷等,並恕一死。
  • 15.    《冊府元龜》卷626:武士彠,武德中檢校並鉞將軍,多有獻納,敕令將家口入宮,檢校右廂衞,仍知宮俄留守,光祿給養。
  • 16.    《冊府元龜》卷464:唐武士彠,武德中為工部尚書判六尚書,賜實封八百户。士彠為性廉儉,期於止足,殊恩雖被,固辭不受,前後三讓,方遂所陳。
  • 17.    李嶠:《攀龍台碑》,《文苑英華》卷875:於時軍旅猶殷,憲章未洽,帝盡心翼亮,推誠匡輔:入有造膝之謀,外宏匪躬之義,興復乎九疇之敍,彌綸乎百度之闕,頹綱所以克振,令典於是畢修。高祖(闕一字)之,禮絕羣彥,進封應(一作晉)國公,加實封八百户,餘並如故。
  • 18.    《冊府元龜》卷671:唐武士彠,武德末判六尚書事,揚州有人告趙郡王孝恭有變,追入京屬吏,高祖令士彠馳驛,簡(檢)校楊州都督府長史。
  • 19.    李嶠:《攀龍台碑》,《文苑英華》卷875:九年,太宗以儲宮統事,乃徵帝入朝,寵賜頻繁,事以殊禮。荊河奧壤,密邇瀍洛,自昔股肱之郡,由來戰爭之場。飛水初澄,雖免鯨吞之患;叢祠未翦,尚有狐鳴之妖。受委共康,非賢勿授。使持節、豫、息、舒、道等四州諸軍事、豫州都督,賜黃金二百斤。
  • 20.    武則天研究一千年(上)  .華西都市報[引用日期2020-05-05]
  • 21.    《冊府元龜》卷35:(貞觀五年十二月)己亥,朝集使利州都督武士彠等詣朝堂,又上表請封禪,帝曰:“隋末分離,羣兇競逐,我提三尺劍,數年之間,正一四海,是朕武功所定也;突厥強梁,世為紛更,今乃襲我衣冠、為我臣吏,殊方異類,輻輳鴻臚,是朕文教所來也;突厥破滅,君臣為俘,安養之情,同於赤子,是朕仁愛之道也;林邑貢能言鳥、新羅獻女樂,憫其離本,皆令反國,是朕敦本也。酧功錄效,必依賞格;懲惡罰罪,必據刑書。割親愛、舍嫌隙,以弘至公之道,是朕崇信也。非朕苟自矜伐,欲明聖人之教,不徒然也。比年穀稼頻登,疾疚不作,誠宜展禮名山,以謝天地,但以喪亂之後,民物凋殘,憚於勞費,所未遑也。”
  • 22.    李嶠:《攀龍台碑》,《文苑英華》卷875:五年,改授荊、峽、灃、朗、嶽、果、松等七州諸軍事,荊州大都督。
  • 23.    李嶠:《攀龍台碑》,《文苑英華》卷874:九年,唐高祖崩,帝奉諱號慟,因以成疾,太宗遣名醫診療,道路相望。醫以病候將深,勸令進藥,帝因舉聲大哭,嘔血而崩。敬想忠義之風,緬惟臣主之分,求諸古昔,未之聞也。時年五十九。
  • 24.    《新唐書·列傳一百三十一》:累遷工部尚書,進封應國公,歷利、荊二州都督。卒,贈禮部尚書,諡曰定。
  • 25.    李嶠:《攀龍台碑》,《文苑英華》卷875:太宗聞帝崩狀,嗟悼久之,曰:“可謂忠孝之士。”乃命史官書之,追贈禮部尚書,配食太上皇廟,贈物八百段,米粟八百石,官造靈舉,送達故鄉。仍委本州大都督英國公李勣監護喪事,緣喪所須,並令官給。遣郎中一人馳驛弔祭,諡曰忠孝公,禮也。
  • 26.    《冊府元龜》卷677:武士彠,武德末為揚州都督府長史,開闢田疇,示以刑禮,數月之間,歌謠載路。
  • 27.    《冊府元龜》卷690:武士彠,武德末為揚州都督府長史,移丹陽郡于都,不日而就,時論以為明幹。
  • 28.    李嶠:《攀龍台碑》,《文苑英華》卷875:利州都督義安郡王孝常稱亂劍南,扇動夷落,孝常誅死,餘黨分竄,劫掠未息,朝廷患之。太宗博訪羣寮,鹹以為非帝不可,貞觀元年拜利隆始靜西龍等六州諸軍事利州都督。郡惟遐徼,地實偏陬,尋蜀帝新開之途,經漢主舊燒之棧,渝人賨旅,獸駭禽驚。帝招輯叛亡,撫循老弱,賑其匱乏,開其降首,百城櫜弓而不用,羣盜束手而來歸。宏以善貸之恩,赦其既然之罪,未移弦望,郡境乂安。制書褒揚,增邑五百户,賜珍物服玩。黃次公政稱長者,裂壤開封;杜伯侯動無閒然,賜書增秩。
  • 29.    李嶠:《攀龍台碑》,《文苑英華》卷875:眷茲上流,實惟舊楚,接荊台之跨跱,連渚宮之形勝,一都之會,昔號難治。帝仁化久覃,威名先著,褰帷而十部鹹肅,閉閣而萬珠皆理。寬力役之事,急農桑之業,狴圄空而京坻實,奸回息而禮義興。市不倚門,田鑫讓畔,烝人罷訟,詠河上之某棠;遊女無思,歌漢濱之喬木:流化實同於二陝,宣風寧止於六條?
  • 30.    《冊府元龜》卷681:唐武士彠,貞觀中為荊州都督。初屆任,時有白狼嘉禾出於境內,至是太宗手敕曰:“公比潔冬冰,方思春日,奸吏豪右,畏威懷惠,善政所暨,祥祉屢臻,白狼見於郊坰,嘉禾生於壠畆,其感應如此。”
  • 31.    《冊府元龜》卷627:武士彠,武德中檢校右廂宿衞,妻患危惙,竟不請假出看。先是士彠在並鉞軍之日,有兩兒患重,以至於沒,亦不赴問,但傷悼而已。及妻死,所司奏,敕曰:“此人忠節有餘,去年兒夭,今日婦亡,相去非遙,未常言及,遺身狥國,舉無與比。“
  • 32.    李嶠:《攀龍台碑》,《文苑英華》卷875  .國學典籍網[引用日期2020-05-08]
  • 33.    《舊唐書》卷五十八,列傳第八,《武士彠傳》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0-05-02]
  • 34.    《冊府元龜》卷四百六十四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0-05-06]
  • 35.    王鳴盛撰、黃曙輝點校.《十七史商榷》下: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第1229頁
  • 36.    楊以貞:《志遠齋史話》卷一。
  • 37.    雷家驥.《武則天傳》: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13頁
  • 38.    《新唐書》卷二百六,列傳第一百三十一,《外戚傳·武士彠》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0-05-05]
  • 39.    《太平廣記》卷137引《太原事蹟》:唐武士彠,太原文水縣人,微時與邑人許文寶以鬻材為事,常聚材木數萬莖,一旦化為叢林森茂,因致大富,士彠與文寶讀書林下,自稱為厚材,文寶自稱枯木,私言必當大貴。及高祖起義兵,以鎧冑從入關,故鄉人云士彠以鬻材之故,果逢構夏之秋,及士彠國達,文寶依之,位終刺史。
  • 40.    《冊府元龜》卷853:唐武士彠,武徳中檢校右廂宿衞,既䘮妻,高祖謂士彠曰:“朕自為卿更擇嘉偶!”隨曰:“有納言遂寧公楊達,英才冠絕,奕葉親賢,今有女志行賢明,可以輔德。“遂令桂陽公主與楊家作婚主,降敕結親,庶事官給。
  • 41.    《舊唐書》卷八,本紀第八,《玄宗紀》:己丑,周孝明高皇帝依舊追贈太原王,宜去帝號;孝明皇后宜稱太原王妃;昊陵、順陵並稱太原王及妃墓。
  • 42.    武則天父親陵墓方位考證  .山西新聞網[引用日期2020-05-05]
  • 43.    唐雯:《“信史”背後——以武后對歷史書寫的政治操控為中心》,《中華文史論叢》2017年第3期,第41—69頁。
  • 44.    《冊府元龜》卷三百四十三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0-05-06]
  • 45.    武士彠  .中國大百科全書[引用日期2023-09-18]
  • 46.    曾志華,杜文玉,白玉林主編,唐史解讀,舊唐書、新唐書,上[M],昆明:雲南教育出版社,2011.12.第151頁
  • 47.    王繼祖,袁實,張政主編,太原歷史名人傳略[M],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2003.08.第114頁
  • 48.    馬儒齡編著,新編晉籍武英傳[M],山西出版集團;山西人民出版社,2007.11.第192頁
  • 49.    羅元貞著,武則天傳[M],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1995.10.第20頁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