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道元年(683年),唐高宗病逝於紫微城貞觀殿,太子李顯即位,是為唐中宗,“尊武后為皇太后,政事鹹取決焉”。
[2]
684年九月,武則天廢中宗為廬陵王,立中宗弟豫王李旦為帝,是為唐睿宗,改元光宅,改東都為神都,改紫微城為太初宮
[3]
,由太后臨朝改制。
- 中文名
- 武周
- 外文名
- The Zhou Dynasty
- 別 名
-
周
大周
周國 - 時 間
- 公元690年 ~ 公元705年
- 帝 王
- 武則天
- 都 城
- 神都(今河南省洛陽市) [7]
- 主要城市
- 長安、汴州、許昌、幷州、揚州、成都等
- 語 種
- 漢語
- 貨 幣
- 開元通寶
- 人口數量
- 0.6 億
- 主要民族
- 漢族
- 開創者
- 武則天
武周國號
編輯其一是據《姓纂》記載,武則天的武姓來源於周平王之子
[10]
。周平王的少子姬武一落孃胎,手掌中便有一片特殊的紋路,形狀就像個“武”字,所以不但他自己以武為名,後來他的子孫也以武為氏。而武則天自認為是姬武的第40代子孫。
[8]
其二是意喻效法周代,中國古代的太平盛世,在當時的唐人看來,惟周、漢兩代。唐太宗治世崇尚漢法,武則天卻認為應承周,以“周”為號,也是為了表明她要承周禮治盛業的治國方略和政治抱負
[11]
。被中國古代尊為“大成至聖先師”的孔子一生的追求就是“恢復周禮”,因此,武則天以“周”為國號就是在實踐孔子的遺志。武則天甚至在稱帝之前曾經下令仿照西周初年周公在雒邑造明堂,前後兩次在洛陽興建唐明堂和武周明堂以作為宣明政教之所,向天下昭示她重興周朝禮制的姿態。
[8]
[11]
武周歷史
編輯武周登基準備
自高宗死後,太子李顯即位,是為唐中宗,作為新帝生母的武后被尊為皇太后。因為與中宗不合,武太后不久廢中宗為廬陵王,改立四子豫王李旦為帝,是為唐睿宗。此後武太后的政治野心不斷膨脹,幽皇帝於別宮,自操政柄,漸有代唐稱帝自立之心。
光宅元年(684年)武則天改東都為神都,改洛陽宮為太初宮(太初寓意新的起點,標誌着武則天時代的開始),
[12]
又令旗幟皆從金色,官服顏色、職省名稱一併改易。
[13]
同年徐敬業以匡復唐室為號召,在揚州舉兵反武,十多天便聚合十萬部眾。武則天當即以左玉鈐大將軍李孝逸率兵三十萬前往征討。十一月,徐敬業兵敗自殺。
[14]
三月,武則天下令製造銅匭(銅製的小箱子),置於洛陽宮城前,分為延恩(獻賦頌、謀求仕途者投之)、招諫(言朝政得失者投之)、伸冤(有冤抑者投之)、通玄(言天象災變及軍機秘計者投之)四匭,隨時接納臣下表疏。此舉廣開言路,對穩定當時的朝政起了重大作用。
[15]
同時,為了監察百官及宗室,武則天大開告密之門,規定任何人均可告密。凡屬告密之人,國家都要供給驛站車馬和飲食。即使是農夫樵人,武則天都親自接見。所告之事,如果符合旨意,就可破格升官。如所告並非事實,亦不會問罪。以致“民告官”成為常規,大臣們每次上朝之前,都要和家人訣別,整天都惶惶不可終日。
[16]
688年(垂拱四年),琅琊王李衝、越王李貞又起兵反武則天,但很快被武則天派兵擊潰。武則天趁機利用酷吏大誅李唐宗室子孫與唐室舊臣,餘者悉流嶺南。之後自號“聖母神皇”,改名武曌。
垂拱四年(688年)十二月,明堂建成,高294尺,“鐵鳳入雲,金龍隱霧”,“去都百餘里外,遙望見之”,號稱“萬象神宮”,使得萬人空巷。武則天放任百姓入紫微城參觀萬象神宮,又賜予酒食,攬盡民心。吐蕃等世界各國聞之,紛紛遣使來賀。
[17-18]
自此,武太后的稱帝只是時間的問題了。
武周武周代唐
武周代唐,又稱“武周革命”。
載初元年(690年)九月三日,傅遊藝率關中百姓九百餘來到神都上表請武則天改國號曰周,賜皇帝姓武氏,武則天沒有準許;於是文武百官、帝室宗戚、遠近百姓、四夷國王、沙門道士共計6萬餘人,俱上表請願,唐睿宗亦上表自請賜姓武氏。
九月五日戊寅,羣臣上言:“有鳳凰從明堂飛入上陽宮,落在肅政台梧桐樹上。”武則天便前往觀看;過了很久鳳凰向東南飛去,恰好武則天趕到,此時朱雀數萬雲集朝堂, 不肯離去。看到此景,一位大臣立即跪倒在地,向武則天解釋道:“鳳凰象徵的就是神皇您,它飛到肅政台,見到您後才離開,就是在暗示您登基大寶,改國號為周;這些朱雀代表的正是臣下我們,您如果還是不登基,就是違背天意,朱雀們便不會離開,我們也將長跪不起呀!”
九月七日庚辰,武則天認可了唐睿宗及羣臣之請。
九月十一日,上尊號曰聖神皇帝,降皇帝為皇嗣,賜姓武氏;次日立武氏七廟於神都。
[21]
武周武周之治
武則天善於治國,首創科舉考試的殿試製度,並知人善任,能重用狄仁傑、婁師德、張柬之、桓彥範、敬暉、姚崇等。國家在其主政期間,政策穩當、兵略妥善、文化復興、百姓豐衣足食,安居樂業,為其孫唐玄宗的開元之治打下極其重要的基礎,史稱武周之治。
如意元年(692年)二月,吐蕃党項部落萬餘人歸附武周,武則天將其分置十州。五月,吐蕃首領曷蘇亦率其部落請求歸附,武則天派張玄遇率領精兵二萬迎接。不料曷蘇事情泄漏,被國人擒回。此時恰逢羌族首領昝捶率領八千餘人歸附,張玄遇以其部落置萊川州。
[22]
長壽元年(692年)九月,派大將王孝傑與阿史那忠率軍出征西北。十月,王孝傑大破吐蕃,收復龜茲、疏勒、于闐、碎葉等安西四鎮,
[24]
設安西都護府於龜茲。在羣臣一致反對的情況下,武則天毅然對安西四鎮增兵三萬。這一措施使安西四鎮從此安定,直到唐玄宗時再無反覆。
長壽二年(693年)正月,武則天在萬象神宮親自主持祭典,自制宮廷樂舞《神宮大樂》,選用舞者九百人。
[25]
長壽三年(694年)正月,武則天派將軍李多祚擊破叛亂的室韋。二月,派王孝傑破吐蕃孛攵論贊刃、突厥可汗俀子等各三萬餘人;碎葉鎮守使韓思忠破薛延陀泥熟俟斤等萬餘人。
[26]
八月,梁王武三思率“四夷酋長”請以銅鐵鑄天樞,立於端門外,以歌頌武則天的功德。各國君臣聚錢百萬億,買盡天下銅鐵。建成後柱身碑刻文武百官和萬國元首的名字,武則天親題“大周萬國頌德天樞”,寓意武周為天下中心樞紐,統領萬國。
[27]
證聖元年(695年)臘月,武則天從神都出發,封禪嵩山,大赦天下,改元萬歲登封。
[28]
武則天日漸衰老,雖然將唐睿宗李旦改姓武,為皇嗣,但朝臣大多傾向由當初被廢為廬陵王的唐中宗李顯繼位。武則天採納了狄仁傑的諫言“哪有侄兒替姑母立廟”後,下旨接廬陵王回朝。女皇晚年希望廬陵王李顯改“武”姓以繼帝位,但李顯的軟弱使她放心不下。
[8]
在武則天統治中國的半個世紀裏,國家較貞觀時期有更大的發展,史稱貞觀遺風。均田制的繼續推行促進了農業生產;科舉制度進一步發展,武則天開創了殿試和武舉,並且大力提拔科舉出身的官員,打擊北魏以來的世家勢力;對外戰爭鞏固並拓展了國家的版圖;文化藝術亦有所進步。武則天任用酷吏,在後世經常受到傳統史學家的批評。武則天又設北門學士,常繞過門下省,中書省直接對官員發號施令,開了破壞官吏制度的先例。武則天對佛教大力推崇,武周時期的佛寺興建頻繁。
武周神龍政變
神龍元年(705)正月,守鳳閣侍郎同鳳閣鸞台平章事宰相張柬之、鸞台侍郎同鳳閣鸞台平章事宰相崔玄暐、聯合禁軍軍官左羽林將軍桓彥範、右羽林將軍敬暉、司刑少卿兼知相王府司馬事袁恕己等以兵殺張易之、張昌宗兄弟,逼武則天下台,奉皇太子李顯復位,是為唐中宗。尊武皇為則天大聖皇帝,是為神龍政變。二月,復國號為唐,一應典制,悉復唐永淳前舊,武周滅亡。同年十一月,武則天於洛陽上陽宮內去世。但武氏家族並沒有就此退出當時政治權力的核心層。則天之侄武三思聯合中宗、韋后剪除了復唐首勳的五王,與韋后、安樂公主等擾亂朝政,其勢擬於武后之時。神龍三年(707),死於太子重俊發動的兵變。之後武氏家族羣龍無首,附於韋氏集團。唐隆元年(710)六月,在唐隆之變中與韋氏一同覆滅。
[8]
武則天在位十五年,正式執政23年。如果從顯慶五年(660年)武則天代高宗執政算起,至神龍元年(705)中宗復位時為止,武則天前後執政達四十五年之久。是中國歷史唯一女皇帝。
[2]
[4-5]
[7-8]
[29]
武周政治
編輯武周納諫
善於納諫是封建統治經驗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武則天對此有深刻的理解,在建言十二事中,“廣言路”、“杜讒口”,也佔了重要地位。垂拱二年(686)三月,“太后命鑄銅為匭。其東曰:‘延恩’,獻賦頌、求仕進者投之;南曰:‘招諫’,言朝政得失者投之;西曰:‘伸冤’,有冤抑者投之;北曰:‘通玄’,言天象災變及軍機密計者投之”
[30]
。銅匭設在朝堂上,鼓勵羣臣上書言事。
武則天雖然政令嚴明,刑罰嚴峻,“當其忍斷,雖甚愛,不少隱也”
[31]
。但是她對於直言敢諫的臣民卻十分敬重,儘量採納他們的建議,即使言語有所冒犯,也能加以寬容,免予追究。茲舉數例以明之:“太后信重內史梁文惠公狄仁傑,羣臣莫及,常謂之國老而不名。仁杰
[32]
《資治通鑑》卷二○三,高宗弘道元年。
好面引廷爭,太后每曲意從之。”長安元年(701)三月,“大雪,蘇味道以為瑞,帥百官入賀。殿中侍御史王求禮止之曰:‘三月雪為瑞雪,臘月雷為瑞雷乎?’味道不從。既入,求禮獨不賀,進言曰:‘今陽和布氣,草木發榮,而寒雪為災,豈得誣以為瑞!賀者皆諂諛之士也。’太后為之罷朝。”長安元年,武邑(今屬河北)人蘇安恆上疏勸説太后“何不禪位東宮?”並將武氏諸王“黜為公侯”。“疏奏,太后召見,賜食,慰諭而遣之”。長安二年五月,“蘇安恆覆上書曰:‘臣聞天下者,神堯、文武
[33]
之天下也。陛下雖居正統,實因唐氏舊居。當今太子追回,年德俱盛,陛下貪其寶位而忘母子深恩,將何聖顏以見唐家宗廟,將何誥命以謁大帝之陵?臣以為天心人事,還歸李家。陛下雖安天位,殊不知物極則反,器滿必傾。臣何惜一朝之命而不安萬乘之國哉!’太后亦不之罪。”“太后又多選美少年為奉宸(府)內供奉,右補闕朱敬則諫曰:‘陛下內寵有(張)易之、(張)昌宗足矣。臣聞右監門衞長史侯祥等,明自媒炫,醜慢不恥,求為奉宸內供奉,無禮無儀,溢於朝聽。臣職在諫諍,不敢不奏。’太后勞之曰:‘非卿直言,朕不知此’。賜彩百段。”
[34]
長安二年十一月,“監察御史魏靖上疏,以為‘陛下既知來俊臣之奸,處以極法,乞詳覆俊臣等所推大獄,伸其枉濫’。太后乃命監察御史蘇頲按覆俊臣舊獄,由是雪免者甚眾。”長壽元年(692)一月,“太后引見存撫使所舉人,無問賢愚,悉加擢用,高者試鳳閣舍人、給事中,次試員外郎、侍御史、補闕、拾遺、校書郎,試官自此始。時人為之語曰:‘補闕連車載,拾遺平斗量,欋推侍御史,碗脱尚書郎。’有舉人沈全交續之曰:‘糊心存撫使,眯目聖神皇。’
[35]
為御史紀先知所擒,劾其誹謗朝政,請杖之朝堂,然後付法。太后笑曰:‘但使卿等不濫,何恤人言!宜釋其罪。’先知大慚。”
[36]
從以上事例中,可見武則天的勇於納諫,善於納諫,比起唐太宗並不遜色。有人在諫諍中直言不諱,觸犯她的隱私,或是勸她退位,或是涉及她的私生活,甚至有人背後議論她的缺點;她能大度包容,並不降罪,有的還受到獎賞,比如在諫諍中涉及她個人私生活的朱敬則就得到賞賜,後來被提拔到宰相地位。同時她對在鎮壓反對勢力的過程中放縱酷吏濫殺無辜等缺點並不完全迴護,平反了不少的冤假錯案。在她統治時期,很少有人因為直諫獲罪的,因之直言敢諫在朝中蔚然成風,使下情得以上達,這對於改革弊政、促進政治清明起了很大的作用。
武周吏治
武則天承襲貞觀年間整頓吏治、嚴懲貪污的政策,“嘗與宰相議及刺史縣令”,並派遣“使者以六條察州縣”
[37]
,考核州縣官吏是否清正稱職。對於貪贓枉法官吏,不論官位高低,一律嚴懲不貸,如宰相李迥秀“頗受賄賂,監察御史馬懷素彈奏之,迥秀貶廬州刺史”
[38]
;又如宰相蘇味道“謁歸葬其父,制州縣供葬事。味道因之侵毀鄉人墓田,役使過度,監察御史蕭至忠劾奏之,左遷坊州刺史”
[38]
。武則天所親信的酷吏來俊臣“納賈人金,為御史紀履忠所劾,下獄當死。後忠其上變,得不誅,免為民”
[39]
。另一親信酷吏索元禮“以苛猛,復受賕,後厭眾望,收下吏,..死獄中”
[37]
。反之,對於賢才則破格拔擢。武則天對於為官清正、正直不阿的臣僚是非常器重的,對於有才能有學識的人士是非常賞識的,一一加以重用。例如:“侍御史張循憲為河東採訪使,有疑事不能決,病之,問侍吏曰:‘此有佳客,可與議事者乎?’吏言前平鄉尉猗氏張嘉貞有異才,循憲召見,詢以事;嘉貞為條析理分,莫不洗然。循憲因請為奏,皆意所未及。循憲還,見太后,太后善其奏。循憲具言嘉貞所為,且請以己官授之。太后曰:‘朕寧無一官自進賢耶?’因召嘉貞,入見內殿,與語,大悦,拜為監察御史;擢循憲司勳郎中,賞其得人也。”張嘉貞後為玄宗朝有名宰相。
“天官侍郎安平崔玄,性介直,未嘗請謁,執政惡之,改文昌左丞。月餘,太后謂玄曰:‘自卿改官以來,聞令史設齋自慶,此欲為奸貪耳;今還卿舊任。’乃復拜天官侍郎。”武后晚年,崔玄被擢升為宰相。
武周用人
由於武則天能夠注意整頓吏治,賞罰嚴明,賞其當賞,罰所當罰,明察善斷,有知人之明,因而能從廣泛蒐羅人才中拔擢賢才以為己用,正如《資治通鑑》所評説:“太后雖濫以祿位收天下人心,然不稱職者,尋亦黜之,或加刑誅。挾刑賞之柄以駕御天下,政由己出,明察善斷,故當時英賢亦競為之用。”
[42]
第四,鎮壓反對勢力,打擊舊門閥士族,扶植庶族地主出身官僚,發展科舉制。
武周科舉
唐朝初年,漢魏以來興起的士族門閥制度逐漸由盛而衰。以王、謝為首的東晉南朝門閥士族已經銷聲匿跡,只有以北方的崔、盧、李、鄭為首的山東士族,以北周時代八柱國家為首的關隴士族,還保有一定的勢力和社會地位。由於隋、唐皇室出自關隴集團,關隴士族依然保持較多的特權和較高的官位。唐太宗修《氏族志》,根據士族衰落庶族興起的新形勢,以官位品秩尊卑定門第高低,主要是打擊山東士族,把出身庶族而品秩較高的功臣升為高級士族。武則天的父親武士彠就是如此,唐高宗在立武則天為皇后的詔令中就強調“武氏門著勳庸,地華纓黻”。然而這些由皇朝欽賜的新士族卻得不到舊士族的承認。在他們的心目中,這些新士族還是門第卑賤的庶族。當唐高宗決定廢黜王皇后、立武昭儀為後時,顧命大臣關隴士族代表人物長孫無忌同山東士族官僚褚遂良極力反對。主要理由之一是王皇后出自“名家”,“必欲易皇后,伏請妙選天下令族,何必武氏?”
[43]
徐敬業的起兵檄文中也有所謂:“偽臨朝武氏者,人非温順,地實寒微。”
[44]
就是沿襲這種説法。武后對這些舊門閥士族十分痛恨,冊立不久,立即誅殺貶逐長孫無忌、褚遂良、韓瑗、來濟等。高宗死後,武后廢黜其子中宗為廬陵王,寵信武氏諸王,引起“唐宗室人人自危,眾心憤惋”
[44]
。光宅元年(684),徐敬業等起兵揚州,以“匡復廬陵王”為辭攻下揚州各州郡。
鎮壓了徐敬業的反對勢力之後,武則天就繼續把打擊方向直指唐室諸王。“疑天下人多圖己,又自以久專國事,且內行不正,知宗室、大臣怨望,心不服,欲大誅殺以威之”。
[45]
垂拱四年(688),唐宗室諸王聽説太后圖謀殺盡諸王,密謀起兵,約定同時發動,不料事機泄漏,越王李貞在豫州、琅邪王李衝在博州提前起兵,其他諸王因未響應,不久就失敗了。武則天任用酷吏索元禮、來俊臣、周興等用密告、羅織方式對反對勢力大肆鎮壓,“先誅唐宗室貴戚數百人,次及大臣數百家,其刺史、郎將以下,不可勝數”
[42]
。從此,顯要地位的關隴士族受到沉重打擊而失勢了。
武則天同時還通過各種途徑扶植庶族地主官僚,從庶族地主中搜羅更多的人才,擴大其統治基礎。一是由朝廷派遣存撫使到全國各地蒐羅人才,送到京城,由皇帝親自考試,這就是制舉、策問,如《大唐新語》所載:“則天初革命,大搜遺逸四方之士,應制者向萬人,則天御雄陽城南門,親自臨試。”
[46]
成績優異者,不拘資格,破格錄用,任以要職。二是下令“內外文武九品以上及百姓鹹令自舉”
[47]
,准許官吏、百姓自己推薦自己,以免薦舉有所遺漏。三是進一步發展以鄉貢(貢舉)即由州縣保舉為主的科舉制度,不僅科目增多了,錄取人數也大為增加,平均每年錄取人數,比起貞觀年間增加一倍以上
[48]
;而且還首創殿試製度,如天授元年(690)二月,“太后策貢士於洛城殿,貢士殿試自此始”
[49]
;另外,長安二年(702),還“初設武舉”,擴大了選官範圍。
武則天選官範圍廣泛,不免有濫竽充數;但確實選拔了不少賢才,如《新唐書》卷七六《則天皇后傳》所説:“太后不惜爵位,以籠絡四方豪傑自為助,雖妄男子,言有所合,輒不次官之;至不稱職,尋亦廢誅不少縱,務取實材真賢。”這些賢才不僅是當時加強武則天統治的重要支柱,其中有些人還是後來輔佐玄宗“開元之治”的名臣賢相。陸贄説:“(太后)課責既嚴,進退皆速,不肖旋黜,才能驟升,是以當代謂知人之明,累朝賴多士之助。”
[50]
此外,武則天在同高宗共同執政時還下詔修訂《氏族志》,更名為《姓氏錄》,更加明確規定“皇朝得五品者皆升士流”,進一步打擊了舊門閥士族,提高了庶族官僚的地位,因而中唐以後出現“冠冕皂隸,混為一談”
[51]
的情況;特別是自安史之亂以來,有不少平民出身的士卒因軍功得授五品官以上官秩,上升為士族,於是從前士庶之間嚴格界限便逐漸消失,凡是姓鄭的都自稱滎陽鄭氏,姓李的都自稱隴西李氏,無從辨別其為舊士族還是新士族了。
武周經濟
編輯武則天號稱天后時,建言十二事,作為施政綱領:“一.勸農桑,薄賦徭;二.給復三輔地;三.息兵,以道德化天下;四.南北中尚禁浮巧;五.省功費力役;六.廣言路;七.杜讒口;八.王公以降皆習《老子》;九.父在為母服齊衰三年;十.上元前勳官已給告身者無追核;十一.京官八品以上益稟入;十二.百官任事久,材高位下者得進階申滯。”
[52]
其中前五條都是關於提倡農業、減免賦役、與民休息的內容,把它放在施政綱領中的首要地位,由高宗下詔加以施行。為貫徹詔命,規定對地方官吏的考核,以農業生產是否發展作為重要標準,如果州縣官吏所在地區“田疇開闢,家有餘糧”者則予以獎賞;反之,如“為政苛濫,户口流移”者則加以懲罰
[32]
。為了推廣先進的農業生產經驗和生產技術,還延攬著名農學家們編寫農書《兆人本業記》頒行全國,作為務農的依據。
武則天在貞觀年間國勢強盛的基礎上,能夠繼續推行前朝促進多民族封建國家鞏固發展的政策。如採納陳子昂的建議,在河西地區的各州縣以及西域地區大興屯田,有利於邊疆地區的開發和鞏固;並派遣裴行儉、王孝傑等率兵打退了吐蕃貴族對河西地區和西域地區的侵擾,恢復了安西四鎮(于闐、龜茲、焉耆、疏勒),使貫通中西的絲綢之路得以暢通無阻,促進中西經濟文化的交流。同時還打退突厥餘部和契丹貴族對北方地區的侵擾,保障中原地區農業生產的發展和東北邊境的安定,使統一的多民族封建國家得到了鞏固和發展。
以上各項政策措施的推行,促進了唐朝社會經濟的持續發展。在武則天執政時期,雖然爆發過徐敬業和宗室諸王發動的叛亂;但是吏治清明,政局穩定,使廣大農民得以休養生息,因而社會生產有發展,墾田和户口數字大幅度的增長。以户口增殖為例,唐高祖武德年間,經過隋末唐初長期混戰之後,全國户口僅有二百餘萬户,貞觀初年增至三百萬左右,高宗永徽三年(652)又增至三百八十萬户,至中宗神龍元年(705),全國人口上升至六百一十五萬户,口三千七百一十四萬,五十年間增長了二百餘萬户之多。可見武則天執政時期唐朝國勢仍在持續上升,是上承“貞觀之治”,下啓“開元之治”。她是把唐朝國勢推向極盛這一歷史發展過程中的重要歷史人物。新舊《唐書》把武則天稱帝視為“僭位”;但也不得不承認“僭於上而治於下”
[53]
,“泛延讜議,時禮正人”
[54]
,無法否認武則天的治績。
武周文化
編輯武周詩歌
武則天打破了關隴集團主宰唐政權的局面,提拔了一些下層有識之士,這對唐代文學,尤其是唐代詩歌的影響不可小視。其中比較突出的例子就是文章四友,他們從社會的底層躋身宮廷,為了明哲保身,他們往往以頌美為能事,以作為宮廷文人為榮耀,但是,其來自底層的基因卻也使得其詩歌呈現出某些新變的特質,使其區別於唐初一般宮廷文人。
武週一朝的詩歌對後世尤其是盛唐詩歌的影響,其功績當然應該歸功於武周詩人羣體,然,若從盛唐詩歌的“聲律”與“風骨”之最終成熟來看,則沈宋之於近體詩聲律之貢獻,陳子昂之於盛唐詩風骨之挺立,建樹尤多,是以不得不拔而出之,將沈宋、陳子昂專門論之。論沈宋,除了論證其“變律”之功外,還對歷來未被人深究的宋詩的別一種特色——清新疏朗,做出細緻的分析和論述;對於沈佺期,則對其流配嶺南一事進行了新的考證。論陳子昂,除了論述其標舉風骨、革新詩風的意義外,還對詩歌的特質、以及死因問題做出新的探討和論述。
對於沈宋的“變律”之功,本文認為沈宋是近體詩律化過程中的兩個傑出者,而並非近體詩之律化成於二人之手。宋之問詩歌清新疏朗的一面,古人早有論及,然湮沒已久,故亦有表而出之且作細密分析之必要。沈佺期配流嶺南歸自何時,是否在歸途中曾至台州,此亦是關於沈佺期生平之大事,所以綜合各家之論,提出新説,非敢必是。
[55]
武周樂舞
武則天酷愛詩歌樂舞,稱帝后,她御撰了大量雅樂作品,如《唐明堂樂章》、《唐大饗拜洛樂章》等,對唐代音樂文化的繁盛發展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典籍中記載唐歷代帝王御製坐、立部伎作品共十四部,其中由武則天創作的佔有四首,即《天授樂》、《長壽樂》、《鳥歌萬歲樂》、《聖壽樂》等,其數量乃諸位帝王之最。這些御製作品影響廣泛,傳到日本後被奉為雅樂代代相傳,《聖壽樂》又被唐玄宗加以改編並廣泛流傳。武則天還將內教坊改為雲韶府,習雅樂,改制音樂機構,促進宮廷音樂的發展。武則天執政期間是唐代音樂過渡階段,上承唐初的雅樂,下為唐中期燕樂、俗樂奠定基礎。
武則天為了宣揚政治需要、滿足個人享樂,傾力打造了一支宮廷樂隊,名為“十萬宮廷樂”,後世傳為“武皇十萬宮廷樂舞”,其規模之雄偉是歷史上罕見的。唐玄宗欽點的三百梨園子弟備受讚譽,與之相比,長壽二年(693年),武則天自制的《神宮大樂》,舞用九百人,演出於萬象神宮之庭, 規模宏大,堪稱帝王建制宮廷樂隊之最。
[56]
武周民族
編輯武則天的邊疆政策是降則撫之,叛則討之,堅決反對各民族之間的侵擾。在武則天民族政策的感召下:長壽元年(692年)二月,吐蕃、党項部落萬餘人歸降;三月初五,天竺國遣使朝貢;五月,吐蕃酋長曷蘇率部請歸降;六月,別部酋長咎捶率羌蠻8000餘人歸降。聖歷二年(699年)四月,吐蕃贊婆率所部千餘人歸降。
[57]
另一方面,靺鞨參與營州事變,反對武周政權,並繼續東奔以與武周政權對抗,最終建立渤海國。
[58]
武周軍事
編輯武周收復安西
自唐高宗病故,武則天一直忙於宮廷鬥爭,西邊與北邊吐善、突厥出兵侵擾,無力抗擊,故安西四鎮失守。武則天在整頓之後,立即着手恢復她與唐高宗打下的疆域。長壽元年(692年)九月,派王孝傑與阿史那忠節率軍出征西北。十月二十五日,王孝傑大破吐善,收復龜茲、疏勒、于闐、碎葉安西四鎮,設安西都護府於龜茲。在羣臣一致反對的情況下,武則天毅然加派安西四鎮成兵3萬。這一措施使安西四鎮從此安定,直到唐玄宗時再無反覆。
[57]
武周平定營州
收復安西四鎮之後,武周王朝對外戰爭的目標主要是北方的契丹與突厥。萬歲通天元年(696年)五月十二日,營州契丹松漠都督李盡忠,歸誠州刺史孫萬榮舉兵造反,史稱營州之亂,13天后,武則天派左鷹揚衞將軍曹仁師、右金吾衞大將軍張玄遇、左衞大將軍李多祚等率軍征討,八月二十八日戰於峽石谷,周軍大敗。繼而叛軍又設計伏擊,周軍全軍覆滅。武則天再次發兵征討,九月,在周軍與突厥兵的共同打擊下,李盡忠兵敗身亡。孫萬榮收拾餘眾,軍勢復振,多次侵擾州縣。神功元年(697年)四月十八日,武則天派武懿宗、何迦密率軍征討,五月初八,又派婁師德、沙吒忠義率軍20萬征討,終於在六月三十日討平契丹,斬殺孫萬榮。
[57]
武周經略西北
延載元年(694年),武威道總管王孝傑在泠泉及大嶺及大破吐蕃、西突厥軍各三萬餘人,碎葉鎮守使韓思忠破泥熟俟斤等萬餘人及突厥施質汗、胡祿等,順便佔領了拔吐蕃泥熟沒斯城。
[59-60]
長安元年(701年)十一月,武則天以郭元振為涼州都督、隴右諸軍大使。郭元振到任後,以南境硤口設和仁城,北境磧口設白亭軍,控其要衝,拓寬州境1500裏,突厥不敢侵擾。郭元振又令甘州刺史李漢通開置屯田,5年中夷夏畏慕,令行禁止,牛羊遍野,路不拾遺,積軍糧可支數十年。長安二年(702年)十二月,設北庭都護府於庭州,安定了北部邊境。武周時期與周邊各國的局部小戰爭,時起時伏,以武周勝利為多。武則天在位15年中,基本上維護了帝國的統一,疆域的遼闊,國家的強盛。
[57]
武周北部和戰
唐高宗末年,後突厥汗國興起於漠北,對中原構成威脅。武則天建周前曾派薛懷義兩次討伐後突厥,但都沒有遭遇後突厥軍隊。後突厥默啜可汗即位後,於長壽二年(693年)十二月入侵靈州。翌年春,武則天任命薛懷義為為朔方道行軍大總管,內史李昭德為行軍長史,鳳閣鸞台平章事蘇味道為司馬,率朔方道總管契苾明、雁門道總管王孝傑、威化道總管李多祚、豐安道總管陳令英、瀚海道總管田揚名等凡十八將軍兵出塞討伐後突厥,但不見突厥軍隊而還。於是武則天任命王孝傑為朔方道行軍總管以防備邊境。
[61-62]
天冊萬歲元年(695年)十月,默啜可汗遣使請降,武則天大喜,封他為左衞大將軍、歸國公。
[63]
翌年爆發營州之亂,默啜表示只要歸還河西突厥降户,就願助剿契丹。武則天冊封默啜遷善可汗。於是默啜出兵攻打契丹,武則天十分滿意,加封特進、頡跌利施大單于、立功報國可汗。神功元年(697年),後突厥入侵靈州、勝州,被守將擊敗。聖曆元年(698年),默啜請求武則天收他為義子,併為其女求婚,又索要豐、勝、靈、夏、朔、代六州降户及單于都護府之地,兼請農器、種子。武則天起初不允,後默啜威脅殺武周使者田歸道,武則天才同意,並許配淮陽王武延秀和親。
[64-66]
默啜拒絕,發兵入侵武周,武則天任命司屬卿武重規為天兵中道大總管,右武威衞將軍沙吒忠義為天兵西道前軍總管,幽州都督張仁亶為天兵東道總管,率兵三十萬迎戰,右羽林大將軍閻敬容、李多祚為天兵西道後軍總管,率兵十五萬為後援。但默啜長驅直入,佔領定州、趙州。武則天改其名為“斬啜”,派廬陵王武顯(李顯)為河北道元帥、狄仁傑為副元帥,迎戰默啜。然而默啜先行撤退,將俘虜的8、9萬武周百姓全部活埋,掠奪無數戰利品而去。
[67-68]
此後,後突厥又於久視元年(700年)十二月掠奪隴右道萬餘馬匹,武則天派魏元忠為靈武道行軍大總管,加以防備,又命安北大都督相王旦為天兵道元帥,率諸軍討伐後突厥,但後突厥軍隊提前撤走。
[69-70]
長安二年(702年)春入侵鹽、夏二州,攻破石嶺,侵擾幷州,七月又入侵代州。
[71]
長安三年(703年),默啜再請和親。
[72]
有研究認為,武周時期的北疆政策在不同階段面對同樣的對手,採取的對策卻大相徑庭。由於外部敵對力量的強大以及內政的諸多因素制約,武則天北疆政策的成果比較有限,最終的成果除了平息了契丹對河北道的入侵之外,再無其他。但是,武則天的北疆政策對其後唐王朝處理北疆事務產生深遠的影響,唐王朝繼承了這一時期形成的保守路線,實際放棄了重建北方草原管理體系的想法,最終演變為建立了以軍事防禦為主的內斂性的管理體系——藩鎮體系。
[73]
武周建築
編輯武周宮殿
紫微城正門為應天門,原名則天門,神龍元年(705年)避武則天諱改稱應天門,又稱五鳳樓,是朝廷舉行登基、改元、大赦、宴會及接見萬國來使等外朝大典的重要場所。武則天稱帝在應天門城樓上舉行,功能類似北京午門。應天門前有雙向三出闕,東西兩邊共計十二闕,是古代城門建制最高等級。“兩重觀”、“天子三出闕”是古代天子享用的最高禮制。
武則天又於明堂北造大佛像,鼻如上千艘船,其小指猶容數十人,史料記載其高達驚人的264米。
[77]
為了貯存這座巨大佛像,武則天又在它的外面建造天堂,分五層,至三層則俯視明堂,寓意“至高無上之堂”,成為世界奇觀。
[52]
現存的木結構最高的只有60多米,天堂150米從技術上來説,這個記載是不確切的。
[78]
上陽宮位於神都洛陽西北隅的洛水高岸,始建於唐高宗上元二年(675年),南臨洛水,北連禁苑,制度壯麗。地處宮城之西,故亦稱“西宮”。
[79]
武則天常在上陽宮設朝聽政、宴饗羣臣,《全唐文》即隸錄宋之問《早秋上陽宮侍宴序》。相傳武后游上陽宮,隔河遙見積善坊中其母榮國夫人宅及太原寺,心常悽感,後下令移寺於城東積德坊。
神龍元年(公元705年),神龍政變後,武則天移居上陽宮,二月,唐中宗率領百官到上陽宮問武則天起居,從此每十日一去上陽宮。神龍元年十一月,武則天在上陽宮仙居殿病逝,享年八十二歲。
武周神都洛陽城
- 定都準備
垂拱四年(688年)二月,又以薛懷義為使,毀乾元殿作明堂。明堂相傳為周公所創,系帝王佈政、祭祀、大享、朝會之室,但明堂沒有具體的標準,歷代帝王、學者對明堂都莫衷一是。高宗時期,雖兩次發動“羣儒”議明堂制度,但“終高宗之世,未能創立”,武則天則繼承高宗遺志,毀乾元殿以造明堂,表示她將在這裏祭祀天地、供奉祖先、發號施令、長期執政。
[8]
武則天還為定都洛陽大造輿論。垂拱四年(688年)四月,武承嗣命令同泰將偽造的刻有“聖母臨人,永昌帝業”字樣的白石進獻武則天。五月,武氏 受“寶圖”,事南郊,告謝昊天,御明堂,命諸州都督、刺史及宗室、外戚於拜洛前十日雲集神都。七月,更命“寶圖”為“大授神圖”,封洛水為顯聖,加特進,並立廟。永昌元年(689年)正月,武則天親享明堂,大赦天下。次年正月,又享明堂,並依周制建子月為正月,以“曌”字為名。七月,頒《大雲經》於天下。九月,登基稱帝,在洛陽立武氏七廟。天授二年(691年)七月,“徙關內雍、同等九州户數十萬以實洛陽”。
[8-9]
- 定都原因
根據林語堂武則天傳,(資治通鑑)王皇后和蕭淑妃被謀害後,陰魂始終不散,在皇宮裏徘徊不去,武后一個人的時候,常常看見鬼魂出現,臉上鮮血滴落,頭髮披散着,向着武后走來,然後又無蹤無影。這種情形竟在政治上發生了不小的影響。那兩個女鬼,也許是武后心裏看見的那兩個女鬼,竟耗費了黎民百姓千百萬的金錢,因為武后最後決定再建一座新皇宮,將國都自長安東遷洛陽。宮中陰魂出現,武后非常不安。她生了第三個兒子澤王上金兩個月以後,剛能乘輦出行,就離開長安,遷往東都洛陽,那正是高宗顯慶二年正月。
至於以洛陽為都,並不是像封建史學家所説的那樣怕王皇后、蕭淑妃披髮瀝血的靈魂,不敢回長安;事實上,武則天於長安元年(701年)曾返長安,且住了兩年,故僅以王、蕭二人之死來解釋武則天定都洛陽,難免有牽強附會之嫌;也不是像今人岑仲勉先生所説的那樣“無非為其曾在長安出家,避洛以縱情荒淫起見”。
陳寅恪先生則認為:“夫帝王之由長安遷居洛陽,除別有政治及娛樂等原因,如隋煬帝、武則天等茲不論外,其中尚有一主因……即經濟供給之原因是也。”武則天之定都洛陽不單是王、蕭二人之死或避洛的縱情荒淫之因,是由當時的政治、經濟以及洛陽有利的區位優勢所決定。
武則天之所以以洛陽為首都,主要是由於洛陽具有作為都城的條件,而且已被經營為有利於武周統治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中心。
首先,從政治上來説,武則天要改唐為“周”,建立新王朝,需要有一個首都作為根據地,作為她的後盾,無疑,洛陽是最令她滿意的地方。再之,自唐高宗始二人駐蹕洛陽的時間,累計達十餘年,而武則天住洛陽的時間則更長,達三、四十年在此期間,武則天一直參與朝政,已經培養了相當的勢力。高宗死後,武則天臨朝稱制,大權獨攬,對洛陽更加苦心經營。到易唐為周前夕,洛陽已成為號令所出的政治中心,租賦所集的經濟中心,精兵拱衞的軍事中心和文人所趨、符瑞所出的文化思想中心,是她的政治大本營。因此,她不能捨洛陽而趨長安。對她而言,以洛陽為都城是最恰當的。
[8]
其次,就經濟因素而言,洛陽所在的豫西地區的經濟條件要優於長安所在的關中地區。秦漢以來,由於戰亂等因素,中國的經濟重心總體上呈現出向東、向南發展的趨勢,這樣偏西一隅的長安的經濟優勢逐漸被洛陽所取代。況且洛陽所處的關東地區的主體部分是黃河下游的華北平原,為伊、洛、河、濟交匯處,水源充足,土壤肥沃,自古以來農業就很發達。安史之亂以前,這裏已成為全國最發達的農業地區。
關東地區經濟發展水平的提高,間接加強了洛陽地位的重要性。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隋煬帝遷都洛陽都體現了洛陽地位的重要。反之,關中地區的優勢與重要性逐漸下降。一是唐朝時期關中的自然條件大不如以前。關中在遭受了幾次戰亂的破壞,特別是東晉十六國時期和隋末戰亂的破壞之後,水土流失和土地沙化嚴重,涇、渭、北洛等河含沙量大大增加,河水灌溉能力減弱,同時對生態環境的負面效應卻增加了。如唐前期鄭國渠的灌溉量尚不及秦漢時代的 1/4。
由於人口不斷加劇,使土地失去了可負荷能力,導致地狹人稠、人均可耕地面積減少。雖然當時關中地區號稱沃野,“所出不足以給京師”。如唐高宗永徽六年(655年),因富商大賈競造碾磑,鄭白渠的灌溉面積已經從四萬餘頃下降到一萬餘頃。隋文帝常帶領百官趨食洛陽,隋煬帝為此遷都洛陽,更狼狽的是,永淳元年(682年)四月,關中災荒,米都三百,因倉猝出幸洛陽,扈從之士有餓死於道中者。
唐中央政府全靠東南糧運支撐。史載,唐德宗時,“關中蝗,食草木都盡,旱甚,灞水將竭,井多無水。”百姓嗷嗷待哺,“聚泣田畝。”德宗曾因長安糧盡,得不到犒餉的禁軍醖釀譁變,與太子相擁而泣。當得知發自揚州而中途受阻的運船已接近長安,德宗喜不自禁地跑到東宮對太子説:“米已至陝,吾父子得生矣!
再次,洛陽具備良好的區位優勢。它左據城皋,右阻澠池,前臨嵩山,後界大河,所謂“天心地膽之中、陰陽風氣之令,困通八達之所,聲名文物之區”。時人陳子昂亦説,洛陽地區“北有太行之險,南有宛葉之饒;東壓江淮,食湖海之利;西馳崤澠,據關河之寶”。陳建《建都論》雲:古今天下都會有四,然論時宜地勢,盡善全美則皆不如洛陽,夫建都之要,一形勝險固,二漕運便利,三居中而應四方。惟洛陽三善鹹備。隋煬帝幸洛陽詔亦云:“洛邑自古之都,王畿之內,天地之所合,陰陽之所和,控以三河,固以四塞,水陸通貢賦等。故……自古帝王,何嘗不留意”。
就地理位置而言,唐朝建立後,歷經太宗、高宗兩朝,疆土得到不斷擴大。高宗總章元年(668年),唐朝的疆土達到極限:“其地東極海,西至焉耆,南盡林州南境,北接薛延陀界。東西九千五百一十一里,南北一萬六千九百一十八里。” 此後直到武則天時期,疆土雖時有變化,但都大於唐朝建國初期。長安在版圖上的位置偏西,失去了居中而攝天下的作用。而洛陽西接關中盆地,東連華北平原,自古就被稱為“天下之中”。若就黃河、長江兩大流域來説,從洛陽出發,北通幽、燕,西接秦、隴,東達海、岱,南至江淮,距離大體相等。因此,以洛陽為都可以居中而攝天下。
地理形勢而言,洛陽北枕黃河,隔河遙峙太行、王屋等山,又有北面的邙山作天然屏障;南有險峻的伊闕,再南遙峙熊耳、少室諸山;西控崤、函之險;東扼虎牢、黑石等關;中有土壤肥沃的伊、洛平原,糧食足以自給。這種“控以三河,固以四塞”的形勢要地使洛陽具有制內御外的優越軍事條件,也成為洛陽適宜作首都的主要原因。
洛陽城的建都理念也深為武則天所喜愛。今天,若以洛河為東西軸線,分佈洛南和洛北兩個城區,正好與隋唐洛陽城的佈局一致,只不過古人提出了一個更浪漫的城市建設理念,這就是“洛水貫都”。“洛水貫都”的建城理念,有着深厚的文化內涵和地域走向,它是拿洛水比作天上的銀河,而把棋盤似的裏坊比作天空的星辰。它寓意“有河漢之象”。“河漢”就是天際的銀河。隋唐兩代在建設洛陽城的時候,都把皇城規劃為以東南西三面拱衞宮城的格局,這樣做的目的,它是要去對應《論語》中的一句話。《論語·為政》曰:“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北辰”即北極星。天上的眾星拱衞着北斗,地上的皇城街區和裏坊,拱衞着中央行署,這天上人間的的兩組對應景觀,真可謂天人合一,體現了中國文化最和諧的樂章,這就更有了“天地之所合”的意兆,昭示在洛陽執政的皇帝,將以德為政,贏得天下百姓擁戴。此外,在隋唐洛陽城的構件中,深深融入了“天”的元素,城的最南頭是天闕(龍門)。然後沿着南北中軸線,貫通南北的這是定鼎門街,叫“天街”。下來依次是天門(定鼎門)、天宮寺、天漢(洛水)、天津橋、天樞、應天門、天宮(明堂)、天堂。如此以“天”的強烈意識作為規劃的主導思想,寓意這座城市如同人間天堂一般,聖城,聖地,最符合女皇的天子身份和她獨特的魅力。也正是洛陽城具有這樣獨特的建城理念和“天地之所合”的意兆,使得武則天更為喜歡它,推崇它。
此後的二十六年間,唐高宗李治曾九次來往於東西兩都,寓居洛陽十一年。
上元元年(674年)則天以“天后”之尊開始執政。
永淳元年(682年)居洛後,不復西返。唐高宗尚未東幸洛陽前,便着手修葺洛陽宮殿。顯慶二年4月,他命司農少卿韋機(韋弘機,為避諱改為韋機)為司農卿兼知東都營田,完葺宮苑,從而揭開了大規模的營建東都洛陽的序幕。韋機在洛陽宮原有的基礎上,增建了許多宮殿設施,禁苑中修造了高山、宿羽兩宮,制度壯麗;沿洛水建造了奢華無比的上陽宮,顯勝一時。
天授元年(690年),武則天改唐為周,官名、官服都加以變更;洛陽城的許多名稱也加以變動,改東都為神都,東都苑為神都苑。洛陽城的建設也進入了她輝煌燦爛的時代。神都洛陽增建了許多壯觀的建築物,如宮城裏的萬象神宮、天堂,端門外的天樞,則天門及闕等。為自己帝位的鞏固,建立新秩序,邁出重要的一步。
此外,武則天遷十萬户居民入洛陽,使洛陽人口超過百萬;疏通城內水上交通,大力發展商業等舉措對洛陽成為當時亞洲的第一大都市、國際貿易城和“絲綢之路”的東起點。
武周年號
編輯年號 | 起訖時間 | 使用時間 | 備註 |
---|---|---|---|
690年九月—692年三月 | 3年 | 用子正。元年九月改國號為周 | |
692年四月—九月 | 6個月 | 用子正 | |
692年九月—694年五月 | 3年 | 用子正 | |
694年五月—十二月 | 8個月 | 用子正 | |
695年正月—九月 | 9個月 | 用子正 | |
695年九月—十一月 | 3個月 | 用子正 | |
695年十二月—696年三月 | 4個月 | 用子正 | |
696年三月—697年九月 | 2年 | 用子正 | |
697年九月—十二月 | 4個月 | 用子正 | |
698年—700年五月 | 3年 | 用子正 | |
700年五月—701年正月 | 2年 | 元年十月復寅正 | |
701年正月—十月 | 10個月 | — | |
701年十月—704年 | 4年 | ||
705年—707年九月 | 3年 | 元年二月中宗復國號唐 |
武周皇帝世系
編輯廟號 | 諡號 | 姓名 | 在位時間 | 陵墓 |
---|---|---|---|---|
睿祖 | 康皇帝 | - | - | |
嚴祖 | 成皇帝 | - | 節陵 | |
肅祖 | 章敬皇帝 | - | 簡陵 | |
烈祖 | 渾元昭安皇帝 | - | 靖陵 | |
顯祖 | 立極文穆皇帝 | - | 永陵 | |
太祖 | 無上孝明高皇帝 | - | ||
- | 則天順聖皇后 | 690年-705年 | 乾陵 |
武周大事年表
編輯- 參考資料
-
- 1. 中國武周時期女皇帝——武則天 .百度.2018-11-13[引用日期2019-09-02]
- 2. “(顯慶二年,657)十二月乙卯,還洛陽宮。庚午,改‘昬’、‘葉’字。丁卯,手詔改洛陽宮為東都,洛陽官員階品並準雍州。是夕,帝崩於貞觀殿,時年56歲。”
- 3. 隋唐洛陽城 :宮闕照天地 天子坐明堂(大運河遺蹟在洛陽) .洛陽網[引用日期2019-12-03]
- 4. 中國歷史紀年簡表 .中國政府網.2001-07-01[引用日期2018-06-15]
- 5. 楊國安、王前進.詩説中國五千年隋唐五代卷:河南大學出版社,2006.6:第36頁
- 6. 政啓開元,治宏貞觀──一代女皇武則天 .人民教育出版社[引用日期2015-01-14]
- 7. 《舊唐書·本紀第六·則天皇后》:“(載初元年)九月九日壬午,革唐命,改國號為周。改元為天授,大赦天下,賜酺七日。已酉,加尊號日聖神皇帝,降皇帝為皇祠。丙戌,初立武氏七廟於神都。”
- 8. 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則天 .講歷史[引用日期2016-03-04]
- 9. 武則天幾歲登基 女皇武則天如何整治後宮女人? .講歷史[引用日期2016-03-04]
- 10. 《姓纂》:“周平王少子生而有文在手,曰武,遂以為氏。”
- 11. 武則天為何以“周”為國號 .人民教育網[引用日期2014-08-24]
- 12. 《新唐書·地理志》:宮城在皇城北,長千六百二十步,廣八百有五步, 週四千九百二十一步,其崇四丈八尺,以象北辰籓衞,曰紫微城,武后號太初宮。
- 13. 《資治通鑑·唐紀十九》:九月,甲寅,赦天下,改元。旗幟皆從金色。八品以下,舊服青者更服碧。改東都為神都,宮名太初。又改尚書省為文昌台,左、右僕射為左、右相,六曹為天、地、四時六官;門下省為鸞台,中書省為鳳閣,侍中為納言,中書令為內史;御史台為左肅政台,增置右肅政台;其餘省、寺、監、率之名,悉以義類改之。
- 14. 《舊唐書·本紀·卷六》:故司空李勣孫柳州司馬徐敬業偽稱揚州司馬,殺長史陳敬之,據揚州起兵,自稱上 將,以匡復為辭。冬十月,楚州司馬李崇福率所部三縣以應敬業。命左玉鈐衞大將 軍李孝逸為大總管,率兵三十萬以討之。殺內史裴炎。
- 15. 《資治通鑑·唐紀十九》:垂拱二年……春,正月,太后下詔復政於皇帝。睿宗知太后非誠心,奉表固讓;太后復臨朝稱制。辛酉,赦天下。三月,戊申,太后命鑄銅為匭,置之朝堂,以受天下表疏銘。其東曰“延恩”,獻賦頌、求仕進者投之;南曰:“招諫”,言朝政得失者投之;西曰:“伸冤”,有冤抑者投之;北曰:“通玄”,言天象災變及軍機秘計者投之。命正諫、補闕、拾遺一人掌之,先責識官,乃聽投表疏。
- 16. 《資治通鑑·唐紀十九》:太后自徐敬業之反,疑天下人多圖己,又自以久專國事,且內行不正,知宗室大臣怨望,心不服,欲大誅殺以威之。乃盛開告密之門,有告密者,臣下不得問,皆給驛馬,供五品食,使詣行在。雖農夫樵人,皆得召見,廩於客館,所言或稱旨,則不次除官,無實者不問。於是四方告密者蜂起,人皆重足屏息。
- 17. 《資治通鑑·唐紀二十》:“辛亥,明堂成,高二百九十四尺,方三百尺。凡三層:下層法四時,各隨方色。中層法十二辰;上為圓蓋,九龍捧之。上層法二十四氣;亦為圓蓋,上施鐵鳳,高一丈,飾以黃金。中有巨木十圍,上下通貫,栭櫨棤藉以為本。下施鐵渠,為辟雍之象。號曰萬象神宮。宴賜君臣,赦天下,縱民入觀。”
- 18. 《舊唐書·禮儀志》:永昌元年正月元日,始親享明堂,大赦改元。其月四日,御明堂布政,頒九條以訓於百官。文多不載。翌日,又御明堂,饗羣臣,賜縑纁有差。自明堂成後,縱東都婦人及諸州父老入觀,兼賜酒食,久之乃止。吐蕃及諸夷以明堂成,亦各遣使來賀。
- 19. 《資治通鑑·唐紀·二十》:“東魏國寺僧法明等撰《大雲經》四卷,表上之,言太后乃彌勒佛下生,當代唐為閻浮提主;制頒於天下。”
- 20. 《舊唐書·本紀·卷六》:“載初元年……秋七月,殺豫章王亶,遷其父舒王元名於和州。有沙門十人偽撰《大雲經》,表上之,盛言神皇受命之事。制頒於天下,令諸州各置大雲寺, 總度僧千人。”
- 21. 《資治通鑑·唐紀·唐紀二十》:九月,丙子,侍御史汲人傅遊藝帥關中百姓九百餘人詣闕上表,請改國號曰周,賜皇帝姓武氏,太后不許;擢遊藝為給事中。於是百官及帝室宗戚、遠近百姓、四夷酋長、沙門、道士合六萬餘人,俱上表如遊藝所請,皇帝亦上表自請賜姓武氏。戊寅,羣臣上言:“有鳳皇自明堂飛入上陽宮,還集左台梧桐之上,久之,飛東南去;及赤雀數萬集朝堂。庚辰,太后可皇帝及羣臣之請。壬午,御則天樓,赦天下,以唐為周,改元。乙酉,上尊號曰聖神皇帝,以皇帝為皇嗣,賜姓武氏;以皇太子為皇孫。丙戌,立武氏七廟於神都,
- 22. 《資治通鑑·唐紀·唐紀二十一》:二月,己亥,吐蕃党項部落萬餘人內附,分置十州。夏,四月,丙申,赦天下,改元如意。五月,吐蕃酋長曷蘇帥部落請內附,以右玉鈐衞將軍張玄遇為安撫使,將精卒二萬迎之。六月,軍至大渡水西,曷蘇事泄,為國人所擒。別部酋長昝捶帥羌蠻八千餘人內附,玄遇以其部落置萊川州而還。
- 23. 《資治通鑑·唐紀二十一》:太后春秋雖高,善自塗澤,雖左右不覺其衰。
- 24. 《舊唐書·本紀·卷六》:冬十月,武威軍總管王孝傑大破吐蕃,復龜茲、于闐、疏勒、 碎葉鎮。
- 25. 《舊唐書·音樂志》:長壽二年正月,則天親享萬象神宮。先是,上自制《神宮大樂》,舞用九百人,至是舞於神宮之庭。
- 26. 《資治通鑑·唐紀二十一》:正月,室韋反,遣右鷹揚衞大將軍李多祚擊破之。二月,武威道總管王孝傑破吐蕃孛攵論贊刃、突厥可汗俀子等於泠泉及大嶺,各三萬餘人,碎葉鎮守使韓思忠破泥熟俟斤等萬餘人。
- 27. 《資治通鑑·唐紀二十一》:天樞成,高一百五尺,徑十二尺,八面,各徑五尺。下為鐵山,周百七十尺,以銅為蟠龍麒麟縈繞之;上為騰雲承露盤,徑三丈,四龍人立捧火珠,高一丈。工人毛婆羅造模,武三思為文,刻百官及四夷酋長名,太后自書其榜曰“大周萬國頌德天樞”。
- 28. 《資治通鑑·唐紀二十一》:臘月,甲戌,太后發神都;甲申,封神嶽;赦天下,改元萬歲登封,天下百姓無出今年租税;大酺九日。丁亥,禪於少室;己丑,御朝覲壇受賀;癸巳,還宮。
- 29. 《舊唐書·本紀第四·高宗上》“(顯慶二年,657)十二月乙卯,還洛陽宮。庚午,改‘昬’、‘葉’字。丁卯,手詔改洛陽宮為東都,洛陽官員階品並準雍州。是夕,帝崩於貞觀殿,時年56歲。”
- 30. 《資治通鑑》卷二○三,則天后垂拱二年。
- 31. 《新唐書》卷七六《則天皇后傳》。
- 32. 《唐大詔令集》卷一一○《誡勵風俗敕》。
- 33. 高宗時追尊唐高祖為神堯皇帝,唐太宗為文武聖皇帝。
- 34. 《資治通鑑》卷二○六,則天后久視元年。
- 35. 聖神皇指武則天。
- 36. 《資治通鑑》卷二○五,則天后長壽元年。
- 37. 《新唐書》卷二零九《索元禮傳》。
- 38. 《資治通鑑》卷二零七。
- 39. 《新唐書》卷二零九《來俊臣傳》。
- 40. 《資治通鑑》卷二零五,則天后萬歲通天元年。
- 41. 岑長倩,武周時宰相,酷吏誣其謀反,被誅殺。
- 42. 《資治通鑑》卷二零五,則天后長壽元年。
- 43. 《資治通鑑》卷一九九,高宗永徽六年。
- 44. 《資治通鑑》卷二零三,則天后光宅元年。
- 45. 《資治通鑑》卷二零三,則天后垂拱二年。
- 46. 《大唐新語》卷八《文學》。
- 47. 《舊唐書》卷六《則天皇后紀》。
- 48. 據徐松《登科記考》:貞觀二十三年中錄取進士為二百零五人,武則天執政的五十餘年共錄取進士一千餘人。
- 49. 《資治通鑑》卷二零四,則天后天授元年。
- 50. 《資治通鑑》卷二○○,高宗永徽六年。
- 51. 《新唐書》卷九五《高儉傳》。
- 52. 《新唐書》卷七六《則天皇后傳》
- 53. 《新唐書》卷七六《則天皇后傳》。
- 54. 《舊唐書》卷六《則天皇后紀》。
- 55. 唐代武周時期詩歌略論稿 .萬方數據[引用日期2020-01-05]
- 56. 唐武皇《十萬宮廷樂》的歷史考略 .道客巴巴[引用日期2020-01-05]
- 57. 武則天登基稱帝 .中國網[引用日期2014-08-24]
- 58. 蔣戎.靺鞨參與營州事變的原因及其東奔[J].社會科學戰線,2010(10) .中國知網[引用日期2020-11-01]
- 59. 《資治通鑑》卷205:二月,武威道總管王孝傑破吐蕃論贊刃、突厥可汗俀子可汗等於泠泉及大嶺,各三萬餘人,碎葉鎮守使韓思忠破泥熟俟斤等萬餘人。
- 60. 《新唐書·列傳·卷一百四十·突厥》:“其明年,西突厥部立阿史那俀子為可汗,與吐蕃寇,武威道大總管王孝傑與戰 冷泉、大領谷,破之;碎葉鎮守使韓思忠又破泥熟俟斤及突厥施質汗、胡祿等,因拔吐蕃泥熟沒斯城。”
- 61. 《新唐書》卷二一五上,列傳第一四○上,《突厥傳上》:默啜自立為可汗,篡位數年,始攻靈州,多殺略士民。武后以薛懷義為朔方道行軍大總管,內史李昭德為行軍長史,鳳閣鸞台平章事蘇味道為司馬,率朔方道總管契苾明、雁門道總管王孝傑、威化道總管李多祚、豐安道總管陳令英、瀚海道總管田揚名等凡十八將軍兵出塞,雜華蕃步騎擊之,不見虜,還。俄詔孝傑為朔方道行軍總管備邊。
- 62. 《資治通鑑》卷205:突厥可汗骨篤祿卒,其子幼,弟默啜自立為可汗。臘月,甲戌,默啜寇靈州。室韋反,遣右鷹揚衞大將軍李多祚擊破之。……(二月)庚午,以僧懷義為代北道行軍大總管,以討默啜。三月,甲申,以鳳閣舍人蘇味道為鳳閣侍郎、同平章事,李昭德檢校內史,更以僧懷義為朔方道行軍大總管,以李昭德為長史,蘇味道為司馬,帥契苾明、曹仁師、沙吒忠義等十八將軍以討默啜,未行,虜退而止。
- 63. 《資治通鑑》卷205冬,十月,突厥默啜遣使請降,太后喜,冊授左衞大將軍、歸國公。
- 64. 《資治通鑑》卷205:突厥默啜請為太后子,併為其女求昏,悉歸河西降户,帥其部眾為國討契丹。太后遣豹韜衞大將軍閻知微、左衞郎將攝司賓卿田歸道冊授默啜左衞大將軍、遷善可汗。……冬,十月,辛卯,契丹李盡忠卒,孫萬榮代領其眾。突厥默啜乘間襲松漠,虜盡忠、萬榮妻子而去。太后進拜默啜為頡跌利施大單于、立功報國可汗。
- 65. 《舊唐書》卷一九四上,列傳第一四四上,《突厥傳上》:萬歲通天元年,契丹首領李盡忠、孫萬榮反叛,攻陷營府。默啜遣使上言:"請還河西降户,即率部落兵馬為國家討擊契丹。"制許之。默啜遂攻討契丹,部眾大潰,盡獲其家口,默啜自此兵眾漸盛。則天尋遣使冊立默啜為特進、頡跌利施大單于、立功報國可汗。聖曆元年,默啜表請與則天為子,並言有女,請和親。初,咸亨中,突厥諸部落來降附者,多處之豐、勝、靈、夏、朔、代等六州,謂之降户。默啜至是,又索此降户及單于都護府之地,兼請農器、種子。則天初不許,默啜大怨怒,言辭甚慢,拘我使人司賓卿田歸道,將害之。時朝廷懼其兵勢,納言姚璹、鸞台侍郎楊再思建議請許其和親,遂盡驅六州降户數千帳,並種子四萬餘碩、農器三千事以與之,默啜浸強由此也。
- 66. 《新唐書》卷二一五上,列傳第一四○上,《突厥傳上》:契丹李盡忠等反,默啜請擊賊自效,詔可。授左衞大將軍、歸國公,以左豹韜衞將軍閻知微即部冊拜遷善可汗。默啜乃引兵擊契丹,會盡忠死,襲松漠部落,盡得孫萬榮妻子輜重,酋長崩潰。後美其攻,復詔知微持節冊默啜為特進、頡跌利施大單于、立功報國可汗。未及命,俄攻靈、勝二州,縱殺略,為屯將所敗。又遣使者謝,請為後子,復言有女,願女諸王,且求六州降户。初,突厥內屬者分處豐、勝、靈、夏、朔、代間,謂之河曲六州降人。默啜又請粟田種十萬斛,農器三千具,鐵數萬斤,後不許,宰相李嶠亦言不可。默啜怨,為慢言,執使者司賓卿田歸道。於是納言姚璹等建請與之,乃歸粟、器、降人數千帳,繇是突厥遂強。
- 67. 《新唐書》卷二一五上,列傳第一四○上,《突厥傳上》:詔淮陽王武延秀聘其女為妃,詔知微攝春官尚書,與司賓卿楊鸞莊持節護送。默啜猥曰:"我以女嫁唐天子子,今乃後家子乎!且我世附唐,今聞其子孫獨二人在,我當立之。"即囚延秀等,妄號知微為可汗,自將十萬騎南向擊靜難、平狄、清夷等軍,靜難軍使慕容玄崱以兵五千降。虜入圍媯、檀,後詔司屬卿武重規為天兵中道大總管,右武威衞將軍沙吒忠義為天兵西道總管,幽州都督張仁亶為天兵東道總管,兵凡三十萬擊之;右羽林大將軍閻敬容、李多祚為天兵西道後軍總管,兵亦十五萬。默啜破蔚州飛狐,進殘定州,殺刺史孫彥高,焚廬舍,鄉聚為空。後怒,下詔購斬默啜者王之,更號曰斬啜。虜圍趙州,長史唐波若應之,入殺刺史高睿,進攻相州。詔沙吒忠義為河北道前軍總管,李多祚為後軍總管,將軍嵎夷公福富順為奇兵總管,擊虜。時中宗還自房陵,為皇太子,拜行軍大元帥,以納言狄仁傑為副,文昌右丞宋玄爽為長史,左肅政台御史中丞霍獻可為司馬,右肅政台御史中丞吉頊為監軍使,將軍扶余文宣等六人為子總管。未行,默啜聞之,取趙、定所掠男女八九萬悉坑之,出五回道去,所過人畜、金幣、子女盡剽有之,諸將皆顧望不敢戰,獨狄仁傑以兵追之,不及。
- 68. 《舊唐書》卷一九四上,列傳第一四四上,《突厥傳上》:其年,則天令魏王武承嗣、男淮陽王延秀就納其女為妃,遣右豹韜衞大將軍閻知微攝春官尚書,右武威衞郎將楊齊莊攝司賓卿,大齎金帛,送赴虜庭。行至黑沙南庭,默啜謂知微等曰:"我女擬嫁與李家天子兒,你今將武家兒來,此是天子兒否?我突厥積代已來,降附李家,今聞李家天子種末總盡,唯有兩兒在,我今將兵助立。"遂收延秀等,拘之別所。偽號知微為可汗,與之率眾十餘萬,襲我靜難及平狄、清夷等軍。靜難軍使左玉鈐衞將軍慕容玄皦以兵五千人降之。俄進寇媯、檀等州,則天令司屬卿武重規為天兵中道大總管,右武威衞將軍沙吒忠義為天兵西道前軍總管,幽州都督張仁亶為天兵東道總管,率兵三十萬擊之。右羽林衞大將軍閻敬容為天兵西道後軍總管,統兵十五萬以為後援。默啜又出自恆嶽道,寇蔚州,陷飛狐縣。俄進攻定州,殺刺史孫彥高,焚燒百姓廬舍,虜掠男女,無少長皆殺之。則天大怒,購斬默啜者,封王,改默啜號為斬啜。尋又圍逼趙州,長史唐波若翻城應之,刺史高睿抗節不從,遂遇害。則天乃立廬陵王為皇太子,令充河北道行軍大元帥。軍未發而默啜盡抄掠趙、定等州男女八九萬人,從五回道而去,所過殘殺,不可勝紀。沙吒忠義及後軍總管李多祚等皆持重兵,與賊相望,不敢戰。河北道元帥納言狄仁傑總兵十萬追之,無所及。
- 69. 《舊唐書》卷一九四上,列傳第一四四上,《突厥傳上》:久視元年,掠隴右諸監馬萬餘匹而去。制右肅政御史大夫魏元忠為靈武道行軍大總管,以備之,又命安北大都督相王旦為天兵道元帥,統諸軍討擊,竟未行而賊退。
- 70. 《資治通鑑》卷207:十二月,甲寅,突厥掠隴右諸監馬萬餘匹而去。
- 71. 《資治通鑑》卷207:長安二年壬寅,春,正月……空厥寇鹽、夏二州。三月,庚寅,突厥破石嶺,寇幷州。以雍州長史薛季昶攝右台大夫,充山東防禦軍大使,滄、瀛、幽、易、恆、定等州諸軍皆受季昶節度。夏,四月,以幽州刺史張仁願專知幽、平、媯、檀防禦,仍與季昶相知,以拒突厥。……秋,七月,甲午,突厥寇代州。
- 72. 《新唐書》卷二一五上,列傳第一四○上,《突厥傳上》:長安三年,默啜遣使莫賀達幹,請以女妻皇太子之子,則天令太子男平恩王重俊、義興王重明廷立見之。默啜遣大巨移力貪汗入朝,獻馬千匹及方物以謝許親之意。則天宴之於宿羽亭,太子、相王及朝集使三品以上並預會,重賜以遣之。
- 73. 馬丁. 武則天執政時期的北疆政策及其影響[D].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12. .中國知網[引用日期2020-11-01]
- 74. 大氣磅礴應天門,古今輝映洛陽城 .洛陽市文物局[引用日期2020-01-29]
- 75. 《河南志》:宮城曰紫微城,其城象紫微宮,因以名
- 76. 明堂: 隋唐城第一高樓 武周朝政治中心 .洛陽日報[引用日期2019-12-16]
- 77. 《資治通鑑·唐紀·唐紀二十一》:“初,明堂既成,太后命僧懷義作夾紵大像,其小指中猶容數十人,於明堂北構天堂以貯之。堂始構,為風所摧,更構之,日役萬人,採木江嶺,數年之間,所費以萬億計,府藏為之耗竭。”
- 78. 記者專訪天堂總設計師郭黛姮教授:解密天堂設計理念 .洛陽宣傳網[引用日期2019-12-18]
- 79. [諮詢]諮詢唐上陽宮面積 .洛陽網[引用日期2019-12-17]
- 80. 武則天追封其父為“大周孝明高皇帝” 重修陵墓 .鳳凰網江蘇.2019-07-19[引用日期2020-03-05]
- 81. 卷六 本紀第六_舊唐書 . 國學導航.2006-01-01[引用日期2019-04-11]
- 82. 《舊唐書》卷六 則天皇后 冬十月,幸京師,大赦天下,改元為長安。
- 收起
- 詞條統計
-
- 瀏覽次數:次
- 編輯次數:287次歷史版本
- 最近更新: wujinmiao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