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趙郡李氏

鎖定
趙郡李氏,中國魏晉隋唐時期的著名大族,出自趙將武安君李牧,是廣武君李左車的後代。
西晉時期,左車十七世孫 [1]  司農丞李楷定居於趙國平棘縣南(今河北省趙縣西南、高邑縣東北) [2-4]  ,後世分東祖、西祖、南祖三大支系 [5-6]  ,族人活躍於趙郡諸縣(平棘、高邑、柏人元氏贊皇欒城臨城等地) [7-8] 南北朝時講究士族門第,趙郡李氏史載人物尤多,各盛家風,世言高華 [9-10]  ,為北朝官宦最顯赫的士族 [75-76]  。唐高宗時位列七姓十家 [11-12]  ,共有九人出任宰相 [13]  ,唐末五代走向衰落。
中文名
趙郡李氏
外文名
Zhao Jun Li shi
別    名
平棘李氏 [14] 
別    名
三巷李家 [3] 
祖居地
趙郡平棘(今河北趙縣
著名人物
李華李安世李孝伯李德裕李陽冰
特    點
人物尤多

趙郡李氏族源

趙郡李氏出自趙將武安君李牧,李牧是戰國後期山東六國中最為傑出的將領,“戰國四大名將”之一。他足智多謀,長於用兵,抵匈奴,打東胡,伐燕破秦,屢有戰功,被後世趙郡李氏族人尊為先祖。

趙郡李氏一世祖

李楷,字雄方,為李牧後人李左車的十七世孫,在西晉先後任司農丞治書侍御史。時八王之亂,趙王司馬倫自稱皇帝,引起宗室諸王的兵討,戰亂空前。李楷為避戰亂,帶領全家徙居於趙國平棘縣南(今河北省趙縣西南、高邑縣東北),這裏即唐代李吉甫元和郡縣圖志》所述趙郡李氏舊宅所在,亦稱“三祖宅巷

趙郡李氏郡望

趙郡李氏祖居平棘縣,屬趙郡管轄,因西晉李楷居平棘南時,此地依照當時的行政區劃屬於趙國,所以趙郡李氏的後人也常稱為“趙國李氏”,在唐朝《李延裙墓誌》 [15]  、北魏《崔敬邕墓誌》 [16]  、北魏《李憲墓誌》 [17]  、《魏書 [18]  等文獻中均有體現。關於趙郡李氏的分佈,根據高詩敏在《北朝趙郡李氏的遷徙分佈及其與李唐先世之關係》中的考證 [19]  ,北朝時趙郡李氏以平棘縣為主軸,不斷向西南太行山麓周圍各地輻射,先後遷徙到柏仁、元氏、高邑、贊皇等縣,呈扇形分佈狀態,宗族龐大,支系繁盛,如《北史》記載:“集諸李數千家於殷州西山,開李魚川方五六十里居之,顯甫為其宗主。” [20]  ,張葳《隋唐時期河北地區趙郡李氏活動略論》指出:“在北朝和隋唐前期,趙郡李氏家族勢力始終盤踞周旋在趙郡常山一帶,沒有發生過大的變化。” [21] 

趙郡李氏房支

李楷定居趙郡常山平棘後,生有五子:李輯、李晃、李棨、李勁、李睿。後來五個兄弟分居:老五李睿的兒子李勖兄弟,居住在巷東;老四李勁的兒子李盛兄弟及老三李棨一家,居住在巷西;老大李輯與老二李晃兩房子孫,則南徙故壘。因而,以此三個方位,將趙郡李氏分為三大支系。 [22] 
  • 李睿被奉為趙郡李氏東祖
  • 李棨與李勁被奉為趙郡李氏西祖
  • 李輯與李晃被奉為趙郡李氏南祖
(注:“房”可表示為“祖”的下一級,如“范陽盧氏北祖大房”,而趙郡李氏在分為三祖後未有進一步的分房分支現象,因此並無“某祖某房”、“某祖房”的説法,只有“某祖” [23]  ,如柳宗元伯祖妣趙郡李夫人墓誌銘》:“夫人姓李氏,辨族氏者曰趙郡贊皇之東祖。”、《舊五代史》:“李愚,字子晦。自稱趙郡平棘西祖之後,家世為儒。” [24] 

趙郡李氏禁婚家

唐朝顯慶四年,唐高宗李治下禁婚詔,禁止七姓十家互相通婚 [25]  ,趙郡李氏東、南、西三祖為西晉李楷的後人,都被列入禁婚家的範疇,博文約禮,門第清華,冠於卿族。 [11-12] 

趙郡李氏世系與房支問題

趙郡李氏是中國歷史上的名門望族,山東五大郡姓(崔、盧、李、鄭、王)之一 [26]  ,形成於魏晉時期,發展於十六國,約在東魏北齊(一説北魏 [9]  )時期成為北方一流高門 [27]  ,繁榮至唐末,分為東南西三祖李氏,然《新唐書·宰相世系表》卻將趙郡李氏的發家史上溯到了秦漢,同時除三祖李氏外,還有包括遼東、江夏、漢中三房在內共計六大房支,究其原因,實際上這是由於中古士族間盛行門第攀比之風導致譜系構建過程中出現的攀附先世行為,以及唐代定著房按姓氏分類、郡望合流的特定背景下所形成的偽冒房支。
關於房支問題,毛漢光中國中古社會史論》第七篇(中古山東大族著房之研究)指出:“ 定著房大致反映的是中晚唐時期士族發展的情況,從這些士族的情況來看,他們均為魏晉至隋唐一直延續的士族。那麼象李弼李善李德林這些支系本為隋唐新起門户,要列為定著,可能也須攀附魏晉舊族,建立承繼關係。如果定著房是一個政治舉措的話,無疑遼東、江夏、漢中的攀附行為是得到官方認可的。”,張葳《趙郡李氏“三祖”小考》認為“常山地區一帶始終有李氏家族出入活動……居於趙郡之李姓不只李楷一家而已,江夏、遼東、漢中李氏祖上應與趙郡存在某種聯繫,但與後來北朝高門趙郡李氏並非屬於同一淵源。” [23] 
關於世系問題,趙郡李氏在《新唐書》和《北史》中有關廣武君李左車至其十四世孫東漢李恢中間人物的記載,兩書出現了較大分歧,唐朝李延壽所著《北史》並無記載其中人物 [1]  ,而北宋歐陽修主編的《新唐書》卻對其中人物記載的很詳細 [28] 沈炳震《唐書宰相世系表訂偽》推斷:“自李恢以上,《北史》無文,疑多牽附”,羅新《五燕政權下的華北士族》指出:“永嘉之亂這樣的歷史大斷裂,給世家大族提供了取代政府序列的基層組織機構的機會,趙郡李氏家族是在慕容諸燕時期得到了較大的發展” [29]  ,高詩敏在《北朝趙郡李氏的婚姻及其特點》指出“趙郡李氏發韌於西晉”、“趙郡平棘(今河北趙縣)是北朝名門趙郡李氏的祖居地和發源地”、“趙郡李氏在北朝的北魏前期,由於仕宦顯達才與北方高門崔、盧、鄭、王的聲望相坪,成為中原地區的著姓望族,它和北方郡姓世代聯姻,又提高和鞏固了其社會地位” [30]  。因此一般認為,雖然李牧被尊為趙郡李氏的始祖,但西晉時徙居於平棘的李楷,是為真正可考的第一世始祖,東南西三祖即為趙郡李氏所形成的支派。

趙郡李氏著名族人

趙郡李氏唐朝宰相

  • (注:遼東、江夏、漢中三房與北朝趙郡李氏並非出自同一淵源,故其宰相不算在內,南祖中的李元素李敬玄李紳同出自亳州李氏,根據《舊唐書·李敬玄傳》 [31]  記載“敬玄久居選部,人多附之。前後三娶,皆山東士族,又與趙郡李氏合譜……”可知,自李敬玄起開始與趙郡李氏合譜,故不算在內,而關於李日知,《新唐書·李日知傳》中説:“日知貴,諸子弟方總角,皆通婚名族,時人譏之”;《舊唐書·李日知傳》中説:“初,日知以官在權要,諸子弟年才總角,皆結婚名族,時議以為失禮之中”,再查《新唐書·宰相世系二上》,日知先祖自羲至於萬安空缺數世,所以李日知身世此處暫且存疑,不計入在內。)

趙郡李氏其他信息

姓名
事蹟
北魏壽春侯,《魏書》稱“學術嘉謀,荷遇三世” [77] 
北魏高平公,博涉經史,為拓跋燾北破柔然、西征胡夏立下奇功,多次出使北涼
北魏宣城公,魏太武帝稱:“朕有一孝伯足理天下”,委以軍國機密,時人莫能知
北魏相州刺史,“均田制”的提出人,剷除地方豪強,為百姓所稱道
北魏廣平王參軍,中國歷史上著名的隱士慈善家,以賑濟貧苦百姓聞名
北魏文成帝師,魏初高允《徵士頌》召天下才俊,與西祖李詵、南祖李熙併為名士三李
北魏著名學者、藏書家,博通諸經,著《明堂制度論》《春秋叢林》
北魏貞孝女宗,北朝時期著名的孝女,以“極盡孝道”而聞名
北魏著名學者,博通經史,曾在顯陽殿為天子講《禮記》,孝武帝及諸王無不讚美
東魏名儒,素通經義、辯析兼優,教授北齊神武帝高歡諸子和齊地儒士
東魏中書令,東魏北齊的奠基人之一,助高歡起事,破爾朱氏
東魏羣僚之首,與其兄李渾、弟李緯和侄兒李湛都曾擔任聘梁使,人稱“四使之門”
東魏學者,家業禮學,又善音樂,撰集《樂書》近百卷
東魏北齊著名學者,博通經傳,撰有《典言》《質疑》《古今略記》《玄子》《趙記》《趙語》
北齊著名學者,修國史、撰《戰國春秋》及《音譜》並行於世
北齊至隋朝著名學者,周武帝十八學士之一,參與平定尉遲迥之亂,著《李元操集》
北周驃騎大將軍、隋代上開府,攻破吐谷渾,平定淮南,輔佐楊廣
唐代著名文學家,與蘇味道崔融杜審言並稱為“文章四友
唐代著名文學家,海內有名,與兄尚一、尚貞同為一集,號《李氏花萼集》
唐代著名詩人,“大曆十才子”之一,代表作《聽箏
唐代著名詩人,詩歌清雅婉麗,與錢起郎士元劉長卿並稱“錢郎劉李
唐代著名詩人,以七言詩邊塞詩著稱,清代王士禎:“盛唐七言詩,老杜外,王維李頎岑參耳”
唐代著名散文家,開啓唐代古文運動之先河,與蕭穎士並稱“蕭李”
唐代天策府倉曹參軍,秦王府“十八學士”之一,尤擅譜學
唐代上柱國,隨李世民征伐四方,參與“玄武門之變”,破東突厥
唐代著名書法家,詩仙李白的族叔,被譽為“李斯之後的千古一人
唐代著名音樂家,擅歌唱、能奏多種樂器,著有名曲《渭川
唐代著名文學家、書法家,著《書後品》、《二十四詩品
五代十國官員,南漢宰相,名相李德裕之孫,安居嶺南,參與建設
五代十國官員,後唐宰相,首倡雕版印刷,護中華文化瑰寶
北宋狀元、太子太傅,兩為宰相,出入內外

趙郡李氏聚落

趙郡李氏逸事

北魏李憲墓誌 北魏李憲墓誌
清朝同治年間,直隸趙州(今河北趙縣)西南的段村出土了北魏名臣李憲的墓誌,志中記述了李憲及其家族的一段曲折發展史。北魏和平六年(465年)文成帝拓跋濬死後,馮太后臨朝稱制,當時在位的獻文帝因與馮太后不和,為了發展自己的勢力,便要根除馮太后身邊的親信,李憲的叔父李奕十分受馮太后寵幸,因此李家便成了政治鬥爭的犧牲品,在北魏皇興四年(470年)冬遭到了滅頂之災,李憲的祖父李順一共有四個兒子,其中三個被同時誅殺 [49]  ,李憲的父親李式就在其中,此前李順就因為崔浩的推波助瀾而被北魏太武帝賜死,這次災禍又降臨到他的兒子們身上,墓誌寫道“初在庚寅,遘家多難” [50]  ,《魏書》記載“既致斯禍,時人嘆息之。”
李式被官兵逮捕押往京城時,西兗州的官吏百姓送行到黃河邊上。當時李式的兒子李憲剛滿月,李式大聲的向眾人喊道:“程嬰公孫杵臼這樣的人還有沒有!”西兗州從事汲固應聲回答説:“今天與古代豈有不同!”汲固於是悄悄回去,不再回頭望,直接進入城內,從李式夫人的房中把李憲抱回家藏了起來,後來事情敗露,汲固夫婦就帶着李憲逃走四處躲藏,直到朝廷赦免才回家,就這樣李憲被汲固養育到了十多歲 [51]  ,承明元年(476年)獻文帝暴卒,時人都説是馮太后毒殺的 [52] 李憲家族得以平反昭雪,他本人也開始受到朝廷重用。做為“趙氏孤兒”,李憲幸運的活了下來,然而他的一生可謂坎坎坷坷,最後結局是因捲入派系鬥爭而被胡太后一紙詔書賜死,其家人以“思鄉動夢”、“歸本成禮”為由將其歸葬於平棘祖塋 [53]  。李憲雖和他的父親、祖父一樣命運多舛,但家族後代依然十分顯達。趙郡李氏家族各房的男子女子大多才貌雙全,又因為昭信皇后李祖娥(李憲孫女)的原因,所以與帝室多有婚媾 [54]  ,其中與元魏宗室婚姻現可知約8例,與高齊宗室婚姻現可知約13例 [55]  ,以李憲家族這一支最為突出,整個北朝國婚約有13例。

趙郡李氏家儀和譜牒

  • 《趙李家儀》十卷 [56] 
  • 《李氏家傳》一卷
  • 《李趙公行狀》一卷 [57] 
  • 《李氏房從譜》一卷 [57] 
  • 《趙郡東祖李氏家譜》二卷 [57] 
  • 《唐李氏三祖堂記》 [58] 
  • 《三祖碑文狀》 [59] 

趙郡李氏趙郡李氏世系表

趙郡平棘李氏
一世
二世
三世
四世
五世
李恢
漢桓、靈間,高尚不仕,號“有道大夫”
李定
魏漁陽太守
李機
晉國子博士
李楷
晉司農丞
李睿
(東祖)
李棨、李勁(西祖)
李輯、李晃(南祖)
李平
晉樂平太守
-
-
李保
晉尚書郎
-
-
李隱
晉尚書郎
-
-
本詞條各表參考文獻:《北史 [60]  、《新唐書 [61]  、《魏書 [49]  、《北齊書 [62]  、《漢魏南北朝墓誌彙編
注:本表以下各世系表中僅為趙郡李氏分房後的部分世系並非完整世系,僅供參考。
注:詞條內各表中的“△”符號表示人物不詳

趙郡李氏東祖李氏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李睿
李勖
李頤
李勰
李同吉
-
-
-
-
李文衡
-
-
-
-
-
-
-
-
-
-
-
-
李叔向
-
-
-
-
李幼緒
-
-
-
-
-
-
-
-
李世幹
-
-
-
-
李稚明
-
-
-
-
李悦祖
李瑾
-
-
-
-
-
-
李法行
-
-
-
李宗侃
-
-
-
-
-
-
李君道
-
-
-
-
-
-
-
李子云
李道宗
-
-
-
李道林
-
-
-
-
-
-
-
李子羽
-
-
-
-
李子嶽
-
-
-
-
李徹
李純
-
-
李少通
-
-
-
-
-
李志 [63] 
李長瑜
-
-
-
李瞻
-
-
-
-
李幼遠
-
-
-
-
-
-
-
-
李牢度
-
-
-
李愷
-
-
-
李子仁
-
-
-
-
-
-
-
-
-
-
-
-
-
李祖納
-
-
-
李祖揖
-
-
-
李允玉 [64] 
李誠
李謙
李諶
李崇業
-
李孝基
-
-
-
李孝儀 [65] 
-
-
-
-
-
-
李孝平 [66] 
-
-
-
李僧藏
-
-
-
-
-
-
李公源
-
-
-
李公績
-
-
-
李伽利
-
-
-
李黃父
-
-
-
李希遠
李祖牧 [67] 
李君穎
-
-
李君榮
-
-
李君明
李胤叔
-
李君弘
李胤伯
-
李君亮
-
-
李君華
-
-
李君盛
-
-
李君褒
-
-
李白石
-
-
李僧德
-
-
李譚亮
-
-
-
李譚德
-
-
-
李摩訶
-
-
-
李毗羅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李伯和
李孝祖
-
-
-
-
李仲良
-
-
-
-
-
李慶業
-
-
-
-
-
李探幽
-
-
-
-
-
-
-
-
-
-
-
-
-
-
-
-
-
-
-
-
-
李義盛
-
-
-
-
-
-
-
-
李元顯
-
-
-
-
-
-
-
-
-
-
-
-
-
-
-
-
-
-
李豹子
李叔讓
-
-
-
-
-
李奉
-
-
-
-
-
-
-
-
李充
-
-
-
-
-
-
-
-
-
-

趙郡李氏西祖李氏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李勁
李盛
李纘
李誕
李龜
李裔 [69] 
李公挺
李辯 [70] 
李道真
李緯
李崇嗣
李俊
李崇哲
李公宏
-
-
李子旦
李祖元
李維摩
-
李直 [71] 
-
-
-
-
-
-
-
-
-
-
-
李鳳林
-
-
-
-
-
李建
李聿
李放之
李公淹
李自挹
李自朂
李追
李彥博
李惠明
李尚一
李尚貞
李確
-
-
-
-
-
-
李重
李樊
李鳳子
-
-
李鍾葵
-
-
-
李虯子
-
-
-
李士衡
-
-
李苞
-
-
-
-
-
-
-
李襲
-
-
-
-
-
-
-
-
李閣
-
-
-
-
-
-
-
-
李隆
李謀
李景
李伯應
李煥
-
-
-
-
-
-
李敏
-
-
-
-
-
-
-
-
-
李喜
-
-
-
-
-
-
-
-
-
李棨
-
-
-
-
-
-
-
-
-
-
注:西祖另有世系不明人物:李秀林族子李肅、李肅從弟李曒、李曒子李慎、李曒從弟李仲旋、李仲旋子李希良等 [72] 
西祖李善見一支
一世
二世
三世
四世
李善見(亦稱李善,為李詵從祖弟) [73] 
李曄
李暉賓
-
李山儒
-
李大蓋
-
李顯進
李暎
李育
李愔
李道舒
-
李道璩
-
李道瓘
-
注:另有李孝怡(李曄族弟),子李思道

趙郡李氏南祖李氏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李晃
李義
李吉
李聰
李真
李紹宗 [74] 
李叔慎
李懋道
-
-
-
-
-
李景宣
李球
-
-
-
李諧道
李景祐
-
-
-
-
李政起
李行衝
-
-
-
-
-
-
李行敦
李懷一
李雍門
李湜
李壎
-
-
李澥
李騰
-
-
李服之
-
-
李政期
李休烈
李鵬
李畬
-
李曄
-
-
李鼒
-
-
-
-
-
-
李昇遠
李雄飛
李矩
-
-
李封
-
-
李從遠
李巖
李則
-
-
李範
-
-
李威
-
-
李盛
-
-
李常
-
-
-
李甲
-
-
-
李希遠
李峴
李悦
李歡
李規
-
-
李覲
-
-
李覿
-
-
李觀
李將順
-
李昌遠
李美
-
-
-
李素誠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李豪然
-
-
-
-
-
-
-
-
李融
-
-
-
-
-
-
-
-
-
李輯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注:另有李翥(世系不詳,或為李慎/李敦的某代孫)、李公昌、李令莊等世系不確定人物
南祖李熙一支
一世
二世
三世
四世
李季主
李恃寧
李子寧
注:另有李蘭和李蘭集兄弟(為李熙族孫)
參考資料
  • 1.    《北史·列傳·卷二十一》:“案趙郡李氏,出自趙將武安君牧。當楚、漢之際,廣武君左車則其先也。左車十四世孫恢,字仲興,漢桓、靈間,高尚不仕,號有道大夫。恢生定,字文義,仕 魏,位漁陽太守。有子四人,並仕晉。平字伯括,為樂平太守;機字仲括,位國子 博士;隱字叔括,保字季括,位並尚書郎。兄弟皆以儒素著名,時謂之四括。機子楷,字雄方,位書侍御史,家於平棘南。有男子五人,輯、晃、棨、勁、 睿。輯字護宗,晃字仲黃,棨字季黃,勁字少黃,睿字幼黃,並以友悌著美,為當 世所宗,時所謂四黃者也。輯位高密郡守,二子,慎、敦。晃位鎮南府長史,一子, 義。勁位書侍御史,四子,盛、敏、隆、喜。睿位高平太守,二子,勖、充。其後, 慎、敦居柏仁,子孫甚微。義南徙故壘,世謂之南祖。勖兄弟居巷東,盛兄弟居巷 西,世人指其所居,因以為目,蓋自此也。義字敬仲,位司空長史。生東宮舍人吉, 字彥同。吉生尚書郎聰,字小時。聰生真,字。義深事列於後。勖字景賢,位頓丘 太守。勖生趙郡太守頤,字彥祖。頤生勰、系、曾,各有令子,事並列於前。盛位 中書郎。三子,纘、襲、閣。纘字緯業,位太尉祭酒。生四子,誕、休、重、苞。 誕字紹元,假趙郡太守。生四子,建、追、磪、龜。龜字神龜,位州主簿。生二子, 鳳林、秀林。”
  • 2.    《北史·李孝伯傳》:“李楷,位書侍御史,家於平棘南。”
  • 3.    《元和郡縣誌·河北道二》“平棘縣”條下載:“趙郡李氏舊宅,在縣西南二十里。即後漢、魏以來山東(指太行山以東)舊族也,亦謂之‘三巷李家’雲,東祖居巷之東,南祖居巷之南,西祖居巷之西。亦曰‘三祖宅巷’也。三祖李氏,亦有地屬高邑縣。封斯村者,李氏舊塋多在封斯。”
  • 4.    西晉冀州地圖(趙國)  .國學導航.2019-08-07[引用日期2019-08-17]
  • 5.    《故泉州龍溪縣尉李君墓誌並序》:“仕齊居鄴,世稱名家,在魏分祖,史標望族。”
  • 6.    《唐故憔郡永城縣令趙郡李府君墓誌銘》:“至晉持書侍御史楷三子,始列為三祖。府君即東祖之撤也。”
  • 7.    ①《魏書·列傳第二十四》:“李順,字德正,趙郡平棘人也。”②《李憲墓誌》:“君諱憲,字仲軌,趙國柏仁人也。”③《李靜容墓誌》:“夫人諱靜容,字孟姜,趙國贊皇人也。”④《海州刺史裴君夫人李氏墓誌銘》:“夫人贊皇縣君李氏,趙郡高邑人也。”⑤《新唐書·卷一百九十五》:“李知本,趙州元氏人,元魏洛州刺史靈六世孫。”⑥《李全禮墓誌》:“公諱全禮,字具儀,趙郡欒城人也,西祖之後。”
  • 8.    就考古發現談趙郡李氏家族  .道客巴巴.2019-11-12[引用日期2019-11-12]
  • 9.    《資治通鑑》:“魏主雅重門族,以范陽盧敏、清河崔宗伯、滎陽鄭羲、太原王瓊四姓,衣冠所推,或納其女以充後宮。隴西李衝以才識見任,當朝貴重,所結姻連,莫非清望,帝亦以其女為夫人……時趙郡諸李,人物尤多,各盛家風,故世之言高華者,以五姓為首。”
  • 10.    《北齊書·李渾傳》:﹝梁武帝﹞謂之曰:“伯陽之後,久而彌盛,趙李人物,今實居多。”
  • 11.    《新唐書·卷一百十八·列傳第二十·高儉》:高宗時,許敬宗以不敍武后世,又李義府恥其家無名,更以孔志約、楊仁卿、史玄道、呂才等十二人刊定之,裁廣類例,合二百三十五姓,二千二百八十七家,帝自敍所以然。以四後姓、酅公、介公及三公、太子三師、開府儀同三司、尚書僕射為第一姓,文武二品及知政事三品為第二姓,各以品位高下敍之,凡九等,取身及昆弟子孫,餘屬不入,改為《姓氏錄》。當時軍功入五品者,皆升譜限,搢紳恥焉,目為“勳格”。義府奏悉索《氏族志》燒之。又詔後魏隴西李寶,太原王瓊,滎陽鄭温,范陽盧子遷、盧渾(溥)、盧輔,清河崔宗伯、崔元孫,前燕博陵崔懿,晉趙郡李楷,凡七姓十家,不得自為昏;三品以上納幣不得過三百匹,四品五品二百,六品七品百,悉為歸裝,夫氏禁受陪門財。
  • 12.    《全唐文·卷三一八·唐贈太子少師崔公神道碑》:神龍中,申明舊詔,著之甲令,以五姓婚媾,冠冕天下,物惡大盛,禁相為姻。隴西李寶之六子,太原王瓊之四子,滎陽鄭温之三子,范陽盧子遷之四子、盧輔之六子,公之八代祖元孫之二子,博陵崔懿之八子,趙郡李楷之四子,士望四十四人之後,同降明詔,斯可謂美宗族人物而錶冠冕矣!
  • 13.    《新唐書·卷七十二·表第十二·宰相世系二·趙郡李氏(南祖)》  .國學導航.2006-09-12[引用日期2019-07-24]
  • 14.    《新唐書·卷七十二·表第十二·宰相世系二·趙郡李氏》:“楷字雄方,晉司農丞、治書侍御史,避趙王倫之難,徙居常山。五子:輯、晃、芬、勁、叡。叡子勗,兄弟居巷東;勁子盛,兄弟居巷西。故叡為東祖,芬與弟勁共稱西祖,輯與弟晃共稱南祖。自楷徙居平棘南,通號平棘李氏。”
  • 15.    《大唐故朝議郎行益州大都督府士曹參軍李君(延裙)墓誌銘並序》雲: “君諱延祐,字同心,趙國贊皇人也。”
  • 16.    《魏故持節龍驤將軍督營州諸軍事營州刺史徵虜將軍太中大夫臨青男崔公之墓誌銘》:“祖秀才,諱殊,字敬異。夫人從事中郎趙國李休女。父雙護,中書侍郎冠軍將軍豫州刺史安平敬侯。夫人中書趙國李詵女。”
  • 17.    《魏故使持節侍中都督定冀相殷四州諸軍事驃騎大將軍定州刺史尚書令儀同三司文靜李公墓誌銘》:“君諱憲,字仲軌,趙國柏仁人也”
  • 18.    《魏書·卷一百四·列傳第九十二·自序》:漢初,魏無知封高良侯,子均,均子恢,恢子彥。彥子歆,字子胡,幼孤有志操,博洽經史,成帝世,位終鉅鹿太守,仍家焉。歆子悦,字處德,性沉厚有度量,宣城公趙國李孝伯見而重之,以女妻焉。
  • 19.    北朝趙郡李氏的遷徙分佈及其與李唐先世之關係  .知網.2020-02-05[引用日期2020-02-29]
  • 20.    《北史·卷三十三·列傳第二十一》  .國學導航.2006-09-12[引用日期2020-02-29]
  • 21.    隋唐時期河北地區趙郡李氏活動略論  .豆丁網.2020-02-09[引用日期2020-02-29]
  • 22.    《新唐書·卷七十二·表第十二·宰相世系二·趙郡李氏》:趙郡李氏定著六房:其一曰南祖,二曰東祖,三曰西祖,四曰遼東,五曰江夏,六曰漢中。宰相十七人。  .國學導航.2006-09-12[引用日期2020-12-28]
  • 23.    趙郡李氏“三祖”小考  .道客巴巴.2019-11-12[引用日期2019-11-12]
  • 24.    《舊五代史·卷六十七·列傳十九·李愚》:李愚,字子晦。自稱趙郡平棘西祖之後,家世為儒。父瞻業,應進士不第,遇亂,徙家渤海之無棣,以詩書訓子孫。愚童齔時,謹重有異常兒,年長方誌學,遍閲經史。慕晏嬰之為人,初名晏平。為文尚氣格,有韓、柳體。厲志端莊,風神峻整,非禮不言,行不苟且。  .國學導航.2006-09-12[引用日期2020-12-31]
  • 25.    《資治通鑑·卷二百·唐紀十六·高宗》:初,太宗疾山東士人自矜門地,昏姻多責資財,命修《氏族志》例降一等;王妃、主婿皆取勳臣家,不議山東之族。而魏徵、房玄齡、李勣家皆盛與為昏,常左右之,由是舊望不減,或一姓之中,更分某房某眷,高下懸隔。李義府為其子求昏不獲,恨之,故以先帝之旨,勸上矯其弊。壬戌,詔後魏隴西李寶、太原王瓊、滎陽鄭温、范陽盧子遷、盧渾(溥)、盧輔、清河崔宗伯、崔元孫、前燕博陵崔懿、晉趙郡李楷等子孫,不得自為昏姻。仍定天下嫁女受財之數,毋得受陪門財。然族望為時俗所尚,終不能禁,或載女竊送夫家,或女老不嫁,終不與異姓為昏。其衰宗落譜,昭穆所不齒者,往往反自稱“禁婚家”,益增厚價。
  • 26.    《唐會要·卷三十六》:氏族者。古史官所記。故官有世胄。譜有世官。過江則有僑姓。王謝袁蕭為大。東南則有吳姓。朱張顧陸為大。山東則有郡姓。王崔盧李鄭為大。關中亦號郡姓。韋裴柳薛楊杜為大。代北則有虜姓。元長孫宇文於陸源竇為大。各於其地。自尚其姓為四姓。今流俗相傳。獨以崔盧李鄭為四姓。加太原王氏為五姓。蓋不經之甚也。
  • 27.    陳爽《世家大族與北朝政治》:北齊一朝是博崔、趙李社會地位上升的關鍵時期。《北齊書》:(崔)甗每以籍地自矜,謂盧元明日:“天下盛門,唯我與爾,博崔、趙李何事者哉?”。史家多以此論博崔、趙李門第高下,但仔細體味此語的潛台詞,是二族在北齊的位望俱重,作為一流高門的清河崔甗,無法掩飾對現狀的不滿,而採取了一種無可奈何的不承認態度。但事實上,自北齊以後,二族與“五姓”之間的婚姻關係卻比北魏時期.大大加強了,博崔、趙李最終成為與“五姓”平起平坐的“七姓”成員。也許正是因為兩姓地位確立較晚,才越過北魏,另敍前燕、兩晉人物為祖。“
  • 28.    《新唐書·卷七十二·表第十二·宰相世系二·趙郡李氏》  .國學導航.2006-09-12[引用日期2019-11-12]
  • 29.    五燕政權下的華北士族  .道客巴巴.2019-11-12[引用日期2019-11-12]
  • 30.    北朝趙郡李氏的婚姻及其特點  .道客巴巴.2019-11-12[引用日期2019-11-12]
  • 31.    《舊唐書·卷八十一·列傳第三十一》  .國學導航.2006-09-12[引用日期2019-11-21]
  • 32.    《元和郡縣圖志·卷第十七·平棘縣》:“李左車墓,縣西南七里。趙郡李氏舊宅,在縣西南二十里。即後漢、魏以來山東舊族也,亦謂之“三巷李家”,雲東祖居巷之東,南祖居巷之南,西祖居巷之西。亦曰“三祖宅巷” 也。三祖李氏,亦有地屬高邑縣。 封斯村者,李氏舊塋多在封斯。”
  • 33.    《元和郡縣圖志·卷第十七·平棘縣》:“千萬壘,縣南一里。後漢安帝永初元年,以御史任尚討羌無功,檻車徵還。 羌遂入侵河內,趙、魏百姓相驚。北軍中候朱寵,將五營兵屯孟津,詔魏郡、趙國、常山等繕作塢壘六百一十處,此其一也。”
  • 34.    《李君妻王沙彌墓誌》: 祖父魏右軍將軍遵業,父齊太子家令、膠州長史王士逸。 (夫人) 開皇十年四月卒於回車城,春秋五十四,開皇十八年十二月祔於舊塋。
  • 35.    《魏書·卷一百六上·志第五·地形二上·趙郡》:“平棘(二漢屬常山,晉屬。有平棘城。) 房子(二漢屬常山,晉屬。有房子城、回車城、平州城、嶂洪祠。) 元氏(二漢屬常山,晉屬。有元氏城、大嶺山。) 高邑(二漢屬常山。前漢曰鄗,後漢光武改,晉屬。有墠亭祠、漢光武即位碑。有高邑城。) 欒城(太和十一年分平棘置,治關城。有欒城。)”
  • 36.    《讀史方輿紀要·卷十四·北直五·贊皇縣》:“回車城縣南十里。魏收《志》房子縣有回車城。又有平州城,未詳所始。《寰宇記》雲:回車城,李左車所築也。亦曰左車城。其旁有韓信將台。”
  • 37.    《元和郡縣圖志·卷第十七·元氏縣》:“開業寺,在縣西北十五里。即後魏車騎大將軍、陝定二州刺史、尚書令、司徒公趙郡李徽伯之舊宅也。”
  • 38.    《元和郡縣圖志·卷第十七·贊皇縣》:“百陵岡,在縣東十里。即趙郡李氏之別業於此岡下也。岡上亦有李氏塋冢甚多。”
  • 39.    《讀史方輿紀要·卷十四·北直五·贊皇縣》:五馬山縣東十里。上有五石馬,因名。巖隙出泉,甚甘美,名白馬泉。後魏孝昌末,趙郡豪李顯甫,聚諸李數千家於殷州西山方五六十里居之,即五馬諸山矣。
  • 40.    魏斌:李魚川推理  .搜狐.2020-02-07[引用日期2020-02-29]
  • 41.    前“中央化”時代的雙家制形態——以北朝後期士人家族的歸葬行為為中心  .中國知網.2020-03-04[引用日期2020-09-23]
  • 42.    北朝趙郡李氏家族文學與學術考論  .道客巴巴.2020-02-01[引用日期2020-05-25]
  • 43.    河北贊皇縣北魏李仲胤夫婦墓發掘簡報  .中國知網.2020-02-01[引用日期2020-05-25]
  • 44.    北朝《李騫墓誌》考釋  .豆丁網.2020-02-01[引用日期2020-05-25]
  • 45.    河北贊皇縣北魏李翼夫婦墓  .中國知網.2020-02-01[引用日期2020-05-25]
  • 46.    《北魏儒德李生之墓誌》:“李瞻,字恭遠,趙郡柏仁永寧鄉吉遷里人也。曾祖均,趙郡太守;祖珍,東兗州刺史;父宣茂,太中大夫。”
  • 47.    《齊故濟南愍悼王妃李尼墓銘》:“尼俗諱難勝,法名等行,趙郡柏仁永寧鄉陰灌里人也。”
  • 48.    《北魏故趙郡太守李君(林)墓誌銘》:“君諱林,字桃奴,趙郡柏仁縣永寧鄉吉昌里人也。其先老子之苗裔,李左車之後。”
  • 49.    《魏書·卷三十六·列傳第二十四·李順》  .國學導航.2006-09-12[引用日期2020-03-28]
  • 50.    《魏故使持節侍中都督定冀相殷四州諸軍事驃騎大將軍定州刺史尚書令儀同三司文靜李公墓誌銘》:“君諱憲,字仲軌,趙國柏仁人也。自姬水開原,商丘肇構,或以感夢垂範,或以非道無名。世復公侯,門兼將相。長瀾寫而不竭,”□葉布而彌芳。大父太尉宣公。位隆庶尹,功高列闢,故已流美笙鏞,圖烈尊鼎。考安南使君。陪遊博望,侍講金華,惠民闢國,”□存舊老。公稟川嶽之秀氣,資辰昴之上靈。琬琰積而成德,珪璋達而為寶。儀制瑰華,音神秀徹,仁惠由已,孝友自天。言為”□的,行成規矩,業備齊韓,辭兼鄭衞。落落有千刃之姿,堂堂成萬夫之目。初在庚寅,遘家多難,事切趙孤,獲全魯保。有容汲”□,□義忘身,慕程嬰之高範,懷李善之忠節,恩斯鞠我,同羣虎狼。雖事窮人跡,而年周天道。忠而為戮,卒逢寬政,遺薪復荷,”□□還興。年十有二,為秘書內小。投刺公卿,拊塵街巷,等偉器之傾坐,同璧人之移市。高皇深加寵異,禮秩稍增,及爾同”□□而不逮。年十七,繼立為濮陽侯,尋除散騎侍郎。既德隨年上,亦位逐恩隆,入參帷席,出倍輿輦,綢繆樞禁,左右生光。屬”養禮雲及,念切閭井,始露丹衿,終回白日。乃除建威將軍趙郡內史。懷組下車,衣繡從政,化同春氣,澤侔時雨,枳棘靡遺,灌”蒲自息。非直廣陵興頌。襄陽作歌而已。及將巡五嶺,親御六師,慕府上寮,事歸僉屬。乃徵為大將軍長史,尋除吏部郎中。以”憂去任。復徵為太子中庶子。公孝思天至,羸頓過人,屢表求哀,久不獲命。既而一人在天,百官總己,司轄朝端,任殊往日。”徵為尚書左丞。復固辭不起。後除驍騎將軍尚書左丞,未拜,乃除吏部郎中。經綜流品,抑揚雅俗,草菜自盡,隱屈無遺。轉司”徒左長史,守河南尹。外家貴臣,舊難為治,而水火兼行,韋弦具舉,曾未期月,風化有成。獄犴蕭條,桴鼓虛置。邵公流稱於前,”音徽不遠;子華垂譽於後,芳塵在目。出為使持節都督兗州諸軍事左將軍兗州刺史。先之簡惠,重以廉平,縫掖相趨,絃歌”成韻,風動雲行,無思不偃。褰帷從事,遠未為匹;露袞酬庸,詎雲能擬。既而萋斐內構,瘢疵外成,反顧三河,龍門日遠。未動終”窮之嘆,故絕行樂之辭。酌醴焚枯,高□古昔。以詩賦為錦綺,用經典為膏腴。處常待終,不從流俗,闔門靖軌,十載於茲。既體”中庸,時來不逆。乃為光祿大夫,銀章青綬。屬西戎滑序,蝟起狼顧,玉石靡分,芝藋同盡,陸海神皋,化為巢窟。自非政同豹產,”謀協方邵,無以作鎮陵輔,式遏艱虞。加安西將軍,以本官作雍州事。未幾,徵為撫軍將軍,七兵尚書。龍淵礪而渝明,江海酌”而難竭。台閣不理,於此有歸。轉鎮東將軍。於時長蛇薦食,憑陵南鄙,孤亭遠戍,所在到縣。徐州刺史元法僧竊邑與賄,策名”境外。朝廷乃眷東顧,日昊忘?,以公為徵東將軍東討都督。清濟河如拾遺,舉彭沛於覆手。皆奇聞並立,聲實俱行。所以役”未逾時而功不世出。尋除使持節都督揚州諸軍事徵東將軍揚州刺史淮南大都督。梁氏舉吳越之眾,堙桐柏之流。刀鬥”沸於堞下,艕歌起於城上,負户而汲,易子而炊,□□丸積,勢若棋累。國家經營內難,非遑外圖,故載離寒暑,而終於淪陷。吳”人雅挹風概,義而還之。乃盤水犛纓,自拘司敗。雖蘗異人生,而禍從地出。知與不知,莫不銜涕。時年五十八。惟公志識貞遠,”器扃淹峻。昭冥不改其節,風雨無異其音。耕道獵德,枕仁藉義。熹怒不形於色,得喪俱遣於懷。不諂不驕,無怨無悔,資仁成”勇,移孝為忠,周於御己,達於從政,故以德秀生民,聲動天下。而報善無徵,雲亡奄及,道消遂往,逝水不歸,運開追復,幽泉已”閉。乃贈使持節侍中都督定冀相殷四州諸軍事驃騎大將軍定州刺史尚書令儀同三司,諡曰文靜,禮也。雖復賜地城傍,”陪陵有託,思鄉動夢,歸本成禮。越以元象元年十二月廿四日合葬於舊墓。昔胡公有銘棺之義,熙伯著書版之辭,故敬述”徽範,貽諸長世。其銘曰:”巖巖秀嶺,浩浩豐原,既稱世祿,亦號儒門。揚風上緒,播美來昆,文武不墜,風俗猶存。此德山川,資明象緯,道雖日損,學乃□”費。非齒而尊,舍爵而貴,藝貫鄒魯,聲傳梁魏。摶風上運,驤首高馳,終年四轉,卒歲三移。高冠岌岌,駢組陸離,回顧敵齒,傍望”肩隨。牧州典郡,化成期月,來儀少陽,實應僉曰。官方務本,動為功伐,東建旌麾,南專𫓧鉞。方期難老,永作棟樑,逶迤袞職,邦”家之光。斯望既舛,如何彼倉,老少有慟,朝野悲涼。葬等反周,魂同思沛,風翼歸幰,雲承還蓋。鷩冕加榮,龍旗追會,泉門長掩,”芳塵永壒。”夫人河間邢氏。父肅,州主簿。”長子希遠,字景衝,州主簿,少喪。子長鈞,字孝友,開府參軍事。第二子希宗,字景玄,散騎常侍中軍大將軍出後(下殘)”第三子希仁,字景山,輔國將軍中書侍郎。第四子騫,字景讓,散騎常侍中軍將軍殷州大中正。”第五子希禮,字景節,徵虜將軍司空諮議修起居注。”長女長輝,適龍驤將軍營州刺史安平男博陵崔仲哲。父秉,司徒靜穆公。第二女仲儀,適冀州司馬勃海高(下殘)”侍御史。第三女叔婉,適兗州刺史漁陽縣開國男博陵崔巨。父逸,廷尉卿。第四女季嬪,適司空公安樂王(下殘)”銓尚書左僕射武康王。第五女稚媛,適驃騎將軍左光祿大夫熒陽鄭道邕。父瓊,青州刺史。”希遠妻廣平宋氏。父弁,吏部尚書。孫祖牧,字翁伯,太尉外兵參軍。長鈞妻河南元氏。父孟和,司空公。(下殘)”譚亮,開府參軍事。第二孫譚德。第三孫摩訶。第四孫毗羅。孫女迎男。”希宗妻博陵崔氏。父楷,儀同三司。孫祖昇,字孝舉,司徒參軍事。第二孫祖勳,字孝謀。孫女祖猗,適安樂(下殘)”希仁妻博陵崔氏。父孝芬,儀同三司。孫伽利。第二孫黃父。”騫妻范陽盧氏。父文翼,開府諮議。孫女寶信。”希禮妻范陽盧氏。父文符,正員郎。孫僧藏。”祖牧息白石,僧德。女阿範。”
  • 51.    《魏書·卷八十七·列傳節義第七十五》:“汲固,東郡梁城人也。為兗州從事。刺史李式從事被收,吏民皆送至河上。時(李)式子(李)憲生始滿月,式大言於眾曰:“程嬰、杵臼何如人也!”(汲)固曰:“今古豈殊。” 遂便潛還,不復回顧,徑來入城,於式婦閨抱憲歸藏之。及捕者收憲,屬有一婢產男,母以婢兒授之。事尋泄,固乃攜憲逃遁,遇赦始歸。憲即為固長育至十餘歲, 恆呼固夫婦為郎婆。”
  • 52.    《魏書·卷十三·列傳第一·皇后列傳》:文成文明皇后馮氏,長樂信都人也。父朗,秦、雍二州刺史、西城郡公。母樂浪王氏…………太后行不正,內寵李弈。顯祖因事誅之,太后不得意。顯祖暴崩,時言太后為之也。
  • 53.    北魏名臣李憲一生坎坷,晚年蒙冤被太后賜死   .搜狐網.2019-09-11[引用日期2019-11-24]
  • 54.    《北史·卷三十三·列傳第二十一》:“孝貞從姊則昭信皇后,從兄祖勳女為廢帝濟南王妃,祖欽女一為後主娥英,一為琅邪王儼妃,祖勳叔騫女為安德王延宗妃。諸房子女,多有才貌,又因昭信後,所以與帝室姻媾重疊。兄弟並以文學自達,恥為外戚家。於時黃門侍郎高乾和親要用事,求婚於孝貞,孝貞拒之。由是有隙,陰譖之,出為太尉府外兵參軍。後歷中書舍人。”
  • 55.    北朝趙郡李氏家族婚姻考  .中國知網.2020-02-01[引用日期2020-05-25]
  • 56.    《隋書·卷三十三·志第二十八》  .國學導航.2006-09-12[引用日期2020-05-23]
  • 57.    《新唐書·卷五十八·志第四十八》  .國學導航.2006-09-12[引用日期2020-05-23]
  • 58.    宋·陳思《寶刻叢編·卷六·趙州》:“《唐李氏三祖堂記》,唐李雲卿撰,在高邑之北道傍。”
  • 59.    《全唐文·卷704·謝恩賜王元逵與臣贊皇縣圖及三祖碑文狀》:“高品楊文端至,奉宣聖旨,賜臣前件圖等。伏以桑梓雖存,久隔兵戈之地,松楸浸遠,已絕霜露之思。遠屬承明,時逢開泰,戎臣效順,寰海大同,故國山河,因丹青而盡見,祖宗基構,尋碑版而可知。祗戴天慈,載深感泣,不任荷恩榮惕之至。 ”
  • 60.    《北史·卷三十三·列傳第二十一》  .國學導航.2006-09-12[引用日期2020-03-28]
  • 61.    《新唐書·卷七十二·表第十二·宰相世系二·趙郡李氏》  .國學導航.2006-09-12[引用日期2020-03-28]
  • 62.    《北齊書·卷二十九·列傳第二十一》  .國學導航.2006-09-12[引用日期2020-03-28]
  • 63.    按新唐書宰相世系表,作李志之,另有兄弟李粹之。
  • 64.    《北史校勘記·卷三十三·列傳第二十一·一六》:子元玉 隋書、通志作“允玉”。張森楷雲:“孝貞字元操,似不得名子‘元玉’,隋書是。”按新唐書宰相世系表,為李允王。
  • 65.    按新唐書宰相世系表,作李孝俊。
  • 66.    按新唐書宰相世系表,作李孝衡。
  • 67.    按新唐書宰相世系表,作李祖悛。
  • 68.    《魏書卷三十六》載李秀林小名作李榼,《隋書卷四十六》作李榼。
  • 69.    《北史·卷三十一·列傳第十九》作李徽伯,《隋書卷四十六》亦作李徽伯。
  • 70.    按新唐書宰相世系表,作李世辯。
  • 71.    李直似為李子旦之誤。
  • 72.    《新唐書·卷七十二·表第十二·宰相世系二·趙郡李氏(西祖)》  .國學導航.2006-09-12[引用日期2020-04-21]
  • 73.    李善見為避東魏孝靜帝諱而在魏書中作善,在北史中作善見。
  • 74.    《北齊書·李義深傳》作紹宗,《北史·李義深傳》作紹,字嗣宗,據《李稚廉墓誌》亦作紹宗,約以紹宗為是。
  • 75.    根據毛漢光《中國中古社會史論》第三篇(中古家族之變動)中所統計的數據,趙郡李氏在北朝(公元386~581年)任官五品以上者共計87人,為北朝士族之冠。
  • 76.    《唐故譙郡永城縣令趙郡李府君墓誌》:“魏氏重山東氏姓,定天下門閥,有甲乙之科,不唯地望之美,兼綜人物之盛。洎高齊、周、隋、有唐,益以光大焉。故氏族志洎著姓略,文憲公及叔父允王、鳳昇,併為四海盛門。”
  • 77.    《魏書·卷三十三·列傳第二十一·李先》  .國學導航.2006-09-12[引用日期2022-04-08]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