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內閣次輔

鎖定
內閣次輔,即內閣中位列第二的輔臣。在明代,“次輔”是對內閣大學士(少數以翰林學士入直內閣)中位居第二者的尊稱,與內閣“首輔”、“羣輔”相對。
中文名
內閣次輔
含    義
內閣中位列第二的輔臣

內閣次輔歷史背景

內閣次輔唐宋學士

內閣官員的名稱,如“某某殿大學士”、“某某閣大學士”等官名,始創於唐朝。但唐朝的集賢殿學士的職責主要是編輯圖書、發現推薦文學賢才,不是掌握行政權的中央機構。 [1]  宋朝設立的“殿閣大學士”名目繁多,如“觀文殿、端明殿、龍圖閣、天章閣、寶文閣、顯謨閣”等學士,但多是作為榮譽銜,無實際職責,與宰相不一定重合。 [2] 

內閣次輔內閣建立

明成祖像 明成祖像
明朝建立之初設丞相。洪武十三年(1380年)朱元璋廢丞相,罷中書省,親自掌管六部。然而,政務繁重,朱元璋獨自處理,也感到力不從心,遂先設置春夏秋冬“四輔官”,後又於洪武十五年(1382年)改設文淵閣、東閣等殿閣大學士,為皇帝顧問。 [3]  這些官員作為很小,與前代宰輔不可同日而語。 [4]  此外,他也從翰林院中臨時啓用官員協助處理章奏。 [5] 
朱棣篡位後,於建文四年(1402年)八月特派翰林院官員解縉、胡廣、楊榮等七人入午門值文淵閣,參預機務,此後秘書官員常設,漸有“內閣”之稱。 [5]  內閣中的官員一般以“某殿或某閣大學士”作為官職名,但該“大學士”僅作為兼銜,其正式職務仍為翰林院官員,品級不過五品,其下不設置新官署,職權受到限制, [6]  其性質也仍屬“顧問”。然而,閣臣們憑藉接近皇帝,對皇帝的決策仍有重要影響力。 [5]  洪熙、宣德年間,多人內閣逐漸簡為“三楊”輔政,而閣臣官階、內閣權力都開始快速上升。 [7] 
百科x混知:圖解內閣 百科x混知:圖解內閣

內閣次輔歷任名單

人次
姓名
籍貫
上任時間
離任時間及事由
公曆任期
1
江西吉水
建文四年八月
建文四年十一月升任首輔
1402年
2
浙江永嘉
建文四年十一月
永樂十二年閏九月下獄
1402年-1414年
3
福建建安
永樂十二年閏九月
永樂十六年五月升任首輔
1414年-1418年
4
江西新淦
永樂十六年五月
永樂二十二年八月降
1418年-1424年
5
楊榮
福建建安
永樂二十二年八月
正統五年二月致仕
1424年-1440年
6
湖廣石首
正統五年二月
正統九年三月升任首輔
1440年-1444年
7
山東臨朐
正統九年三月
正統十年十月降
1444年-1445年
8
北直寧晉
正統十年十月
正統十一年七月升任首輔
1445年-1446年
9
江西泰和
正統十一年七月
正統十三年八月升任首輔
1446年-1449年
10
南直鳳陽
正統十三年八月
景泰元年八月致仕
1449年-1450年
11
南直興化
景泰元年八月
天順元年正月升任首輔
1450年-1457年
12
南直吳縣
天順元年正月
天順元年二月升任首輔
1457年
13
山東寧陽
天順元年二月
天順元年六月升任首輔
1457年
14
山西河津
天順元年六月
天順元年六月致仕
1457年
15
浙江秀水
天順元年六月
天順元年十二月降
1457年
16
江西廬陵
天順元年十二月
天順七年二月降
1457年-1463年
17
江西廬陵
天順七年二月
成化二年十二月升任首輔
1463年-1465年
18
彭時
江西廬陵
成化二年十二月
成化四年四月升任首輔
1465年-1467年
19
浙江淳安
成化四年四月
成化十一年三月升任首輔
1467年-1475年
20
四川眉州
成化十一年三月
成化十三年六月升任首輔
1475年-1477年
21
山東壽光
成化十三年六月
成化二十一年九月致仕
1477年-1485年
22
北直博野
成化二十一年九月
成化二十三年十月升任首輔
1485年-1487年
23
南直宜興
成化二十三年十月
弘治五年八月升任首輔
1487年-1492年
24
廣東瓊山
弘治五年八月
弘治八年二月去世
1492年-1495年
25
河南洛陽
弘治八年二月
弘治十一年七月升任首輔
1495年-1498年
26
北直大興
弘治十一年七月
正德元年十月升任首輔
1498年-1506年
27
河南泌陽
正德元年十月
正德五年五月致仕
1506年-1510年
28
四川新都
正德五年五月
正德七年十二月升任首輔
1510年-1512年
29
廣東順德
正德七年十二月
正德十年三月升任首輔
1512年-1515年
30
南直丹徒
正德十年三月
正德十年閏四月降
1515年
31
南直丹徒
正德十年閏四月
正德十一年八月致仕
1515年-1516年
32
靳貴
南直丹徒
正德十一年八月
正德十二年十一月降
1516年-1517年
33
梁儲
廣東順德
正德十二年十一月
正德十六年五月致仕
1517年-1521年
34
廣西全州
正德十六年五月
嘉靖三年二月升任首輔
1521年-1524年
35
山東掖縣
嘉靖三年二月
嘉靖三年五月升任首輔
1524年
36
江西鉛山
嘉靖三年五月
嘉靖三年七月升任首輔
1524年
37
北直藁城
嘉靖三年七月
嘉靖四年三月降
1524年-1525年
38
楊一清
南直丹徒
嘉靖四年三月
嘉靖六年二月升任首輔
1525年-1527年
39
河南臨潁
嘉靖六年二月
嘉靖六年八月致仕
1527年
40
浙江餘姚
嘉靖六年八月
嘉靖七年三月致仕
1527年-1528年
41
浙江永嘉
嘉靖七年三月
嘉靖八年九月升任首輔
1528年-1529年
42
江西安仁
嘉靖八年九月
嘉靖十年正月致仕
1529年-1531年
43
北直大興
嘉靖十年正月
嘉靖十年七月升任首輔
1531年
44
北直任丘
嘉靖十年七月
嘉靖十年九月升任首輔
1531年
45
翟鑾
北直大興
嘉靖十年九月
嘉靖十年十一月降
1531年
46
李時
北直任丘
嘉靖十年十一月
嘉靖十一年八月升任首輔
1531年-1532年
47
廣東南海
嘉靖十一年八月
嘉靖十二年四月降
1532年-1533年
48
李時
北直任丘
嘉靖十二年四月
嘉靖十四年四月升任首輔
1533年-1535年
49
費宏
江西鉛山
嘉靖十四年四月
嘉靖十四年八月升任首輔
1535年
50
李時
北直任丘
嘉靖十四年八月
嘉靖十四年十月升任首輔
1535年
51
江西貴溪
嘉靖十四年十月
嘉靖十七年十二月升任首輔
1535年-1538年
52
南直崑山
嘉靖十七年十二月
嘉靖十九年十月去世
1538年-1540年
53
翟鑾
北直大興
嘉靖十九年十月
嘉靖二十年八月升任首輔
1540年-1541年
54
江西分宜
嘉靖二十年八月
嘉靖二十年十月降
1541年
55
翟鑾
北直大興
嘉靖二十年十月
嘉靖二十一年七月升任首輔
1541年-1542年
56
嚴嵩
江西分宜
嘉靖二十一年七月
嘉靖二十三年八月升任首輔
1542年-1544年
57
河南靈寶
嘉靖二十三年八月
嘉靖二十四年十二月降
1544年-1545年
58
嚴嵩
江西分宜
嘉靖二十四年十二月
嘉靖二十七年正月升任首輔
1545年-1548年
59
湖廣茶陵
嘉靖二十七年正月
嘉靖二十九年十月去世
1548年-1550年
60
浙江餘姚
嘉靖二十九年十月
嘉靖三十一年三月降
1550年-1552年
61
南直華亭
嘉靖三十一年三月
嘉靖四十一年五月升任首輔
1552年-1562年
62
浙江慈溪
嘉靖四十一年五月
嘉靖四十四年三月致仕
1562年-1565年
63
南直常熟
嘉靖四十四年三月
嘉靖四十四年十一月致仕
1565年
64
南直興化
嘉靖四十四年十一月
隆慶二年七月升任首輔
1565年-1568年
65
四川南充
隆慶二年七月
隆慶三年十二月降
1568年-1569年
66
河南新鄭
隆慶三年十二月
隆慶五年五月升任首輔
1569年-1571年
67
湖廣江陵
隆慶五年五月
隆慶六年六月升任首輔
1571年-1572年
68
浙江錢塘
隆慶六年六月
隆慶六年六月去世
1572年
69
廣西桂林
隆慶六年六月
萬曆七年二月致仕
1572年-1579年
70
山西蒲州
萬曆七年二月
萬曆十年六月升任首輔
1579年-1582年
71
南直長洲
萬曆十年六月
萬曆十一年四月升任首輔
1582年-1583年
72
浙江鄞縣
萬曆十一年四月
萬曆十二年十一月去世
1583年-1584年
73
南直歙縣
萬曆十二年十一月
萬曆十九年九月致仕
1584年-1591年
74
浙江蘭溪
萬曆十九年九月
萬曆二十年三月升任首輔
1591年-1592年
75
江西新建
萬曆二十年三月
萬曆二十一年正月降
1592年-1593年
76
趙志皋
浙江蘭溪
萬曆二十一年正月
萬曆二十二年五月升任首輔
1593年-1594年
77
張位
江西新建
萬曆二十二年五月
萬曆二十六年六月革職
1594年-1598年
78
浙江鄞縣
萬曆二十六年六月
萬曆二十九年九月升任首輔
1598年-1601年
79
河南虞城
萬曆二十九年九月
萬曆三十四年七月致仕
1601年-1606年
80
福建晉江
萬曆三十四年七月
萬曆三十六年十一月升任首輔
1606年-1608年
81
福建福清
萬曆三十六年十一月
萬曆四十年九月升任首輔
1608年-1612年
82
北直大興
萬曆四十年九月
萬曆四十二年八月升任首輔
1612年-1614年
83
江西崇仁
萬曆四十二年八月
萬曆四十五年七月丁憂歸
1614年-1617年
84
史繼偕
福建晉江
萬曆四十五年七月
泰昌元年八月降
1617年-1620年
85
江西南昌
泰昌元年八月
泰昌元年十二月升任首輔
1620年
86
山西蒲州
泰昌元年十二月
天啓元年十月降
1620年-1621年
87
劉一燝
江西南昌
天啓元年十月
天啓二年三月致仕
1621年-1622年
88
韓爌
山西蒲州
天啓二年三月
天啓四年七月升任首輔
1622年-1624年
89
浙江烏程
天啓四年七月
天啓四年十一月升任首輔
1624年
90
南直崑山
天啓四年十一月
天啓四年十二月升任首輔
1624年
91
山東聊城
天啓四年十二月
天啓五年六月致仕
1624年-1625年
92
北直南樂
天啓五年六月
天啓五年九月致仕
1625年
93
福建莆田
天啓五年九月
天啓五年十一月致仕
1525年
94
北直元城
天啓五年十一月
天啓六年九月升任首輔
1625年-1626年
95
浙江平湖
天啓六年九月
天啓七年十一月升任首輔
1626年-1627年
96
福建晉江
天啓七年十一月
崇禎元年四月致仕
1627年-1628年
97
浙江蕭山
崇禎元年四月
崇禎元年五月升任首輔
1628年
98
福建晉江
崇禎元年五月
崇禎元年六月致仕
1628年
99
北直高邑
崇禎元年六月
崇禎元年十二月降
1628年
100
南直吳江
崇禎元年十二月
崇禎二年正月革職
1628年-1629年
101
北直大名
崇禎二年正月
崇禎二年三月升任首輔
1629年
102
南直宜興
崇禎二年三月
崇禎二年九月升任首輔
1629年
103
南直桐城
崇禎二年九月
崇禎四年八月致仕
1629年-1631年
104
浙江烏程
崇禎四年八月
崇禎六年六月升任首輔
1631年-1633年
105
南直宜興
崇禎六年六月
崇禎八年五月致仕
1633年-1635年
106
四川巴縣
崇禎八年五月
崇禎八年六月革職
1635年
107
浙江嘉善
崇禎八年六月
崇禎九年四月致仕
1635年-1636年
108
山東淄川
崇禎九年四月
崇禎十年六月升任首輔
1636年-1637年
109
廣東順德
崇禎十年六月
崇禎十年十二月致仕
1637年
110
湖廣江夏
崇禎十年十二月
崇禎十一年正月致仕
1637年-1638年
111
南直建德
崇禎十一年正月
崇禎十一年四月升任首輔
1638年
112
四川綿竹
崇禎十一年四月
崇禎十一年六月升任首輔
1638年
113
陝西韓城
崇禎十一年六月
崇禎十二年二月升任首輔
1638年-1639年
114
南直上元
崇禎十二年二月
崇禎十二年四月致仕
1639年
115
江西金溪
崇禎十二年四月
崇禎十三年六月去世
1639年-1640年
116
山東費縣
崇禎十三年六月
崇禎十四年五月升任首輔
1640年-1641年
117
北直滑縣
崇禎十四年五月
崇禎十四年九月降
1641年
118
賀逢聖
湖廣江夏
崇禎十四年九月
崇禎十五年六月致仕
1641年-1642年
119
四川井研
崇禎十五年六月
崇禎十六年五月升任首輔
1642年-1643年
120
福建晉江
崇禎十六年五月
崇禎十七年二月升任首輔
1643年-1644年
121
北直通州
崇禎十七年二月
崇禎十七年三月升任首輔
1644年
122
山西曲沃
崇禎十七年三月
崇禎十七年三月,李自成擒
1644年
參考資料
  • 1.    《新唐書·百官志二》:學士、直學士、侍讀學士、脩撰官,掌刊緝經籍。凡圖書遺逸、賢才隱滯,則承旨以求之。謀慮可施於時,著述可行於世者,考其學術以聞。凡承旨撰集文章、校理經籍,月終則進課於內,歲終則考最於外。
  • 2.    《宋史 職官志》:學士之職,資望極峻,無吏守,無職掌,惟出入侍從備顧問而已。觀文殿即舊延恩殿,慶曆七年更名。皇祐元年,詔:"置觀文殿大學士,寵待舊相,今後須曾任宰相,乃得除授。"······中興後,非宰相而除者,自紹興二十年秦熺始。熺知樞密院、郊祀大禮使,禮成,以學士遷,且視儀揆路,非典故也。乾道四年,汪澈舊以樞密使為學士遷。九年,王炎以樞密使為西川安撫使除。至慶元間,趙彥逾自工部尚書為端明殿學士,直以序遷至焉。曾為宰相而不為大學士者,自紹興元年範宗尹始。
  • 3.    《明史·卷七十二·職官志》:十五年,仿宋制,置華蓋殿、武英殿、文淵閣、東閣諸大學士,禮部尚書邵質為華蓋,檢討吳伯宗為武英,翰林學士宋訥為文淵,典籍吳沉為東閣。又置文華殿大學士,徵耆儒鮑恂、餘詮、張長年等為之,
  • 4.    《明史·卷一百〇九·宰輔年表》:明太祖初壹海內,仍元制,設中書省,綜理機務。其官有丞相、平章、左右丞、參政,而吏、户、禮、兵、刑、工六尚書為曹官。行之一紀,革中書省,歸其政於六部,遂設四輔官。又仿宋制,置殿閣大學士,而其官不備,其人亦無所表見。燮理無聞,何關政本,視前代宰執,迥乎異矣。
  • 5.    張帆.中國古代簡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308-311
  • 6.    《明史·職官一》:成祖即位,特簡解縉、胡廣、楊榮等直文淵閣,參預機務。閣臣之預務自此始。然其時,入內閣者皆編、檢、講讀之官,不置官屬,不得專制諸司。諸司奏事,亦不得相關白。
  • 7.    《明史·職官一》:自洪武十三年罷丞相不設,析中書省之政歸六部,以尚書任天下事,侍郎貳之。而殿閣大學士只備顧問,帝方自操威柄,學士鮮所參決。其糾劾則責之都察院,章奏則達之通政司,平反則參之大理寺,是亦漢九卿之遺也。分大都督府為五,而徵調隸於兵部。外設都、布、按三司,分隸兵刑錢穀,其考核則聽於府部。是時吏、户、兵三部之權為重。迨仁、宣朝,大學士以太子經師恩,累加至三孤,望益尊。而宣宗內柄無大小,悉下大學士楊士奇等參可否。雖吏部蹇義、户部夏原吉時召見,得預各部事,然希闊不敵士奇等親。自是內閣權日重,即有意一二吏、兵之長與執持是非,輒以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