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 名
- 張四維
- 字
- 子維
- 號
- 鳳磐
- 所處時代
- 明朝
- 民族族羣
- 漢族
- 出生地
- 山西平陽(今山西臨汾)
- 出生日期
- 1526年6月21日
- 逝世日期
- 1585年11月29日
- 主要作品
- 《條麓堂集》等
- 主要成就
- 內閣首輔
- 追 贈
- 太師
- 諡 號
- 文毅
張四維人物生平
編輯張四維科舉之路
嘉靖五年(1526年)五月十二日,張四維生於平陽府蒲州縣風陵鄉(今山西省芮城縣風陵渡鎮)。
嘉靖十一年(1532年),七歲的張四維便聲名遠揚,舉止同成年人無異。
嘉靖十九年(1540年),張四維考中茂才高等。
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張四維在鄉試中以第二名中舉。
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張四維考中進士,因其文章、書法兼優,入翰林院為第一名庶吉士並以此讀中秘書。
張四維初入仕途
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張四維被任命為翰林院編修。同年,張四維的親生母親去世。丁憂返鄉的張四維曾與楊博一起遊歷。同年,張四維為楊守禮作行狀《太子少保兵部尚書兼都察院右都御史總督陝西三邊軍務南澗楊公行狀》。
[2]
嘉靖四十三年(1563年),張四維作《甲子四月四日家君初度來歲六旬矣正峯兄以詩見賀賡其韻》,又作《蒲城東有舜廟首陽有夷齊祠乙卯之變圮焉迄今十祀詩以志感》。同年閏二月到六月,張四維作《平谷縣修城記》。
[2]
[3]
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二月,張四維再次擔任會試同考官,分校《永樂大典》。張四維在所著的《條麓堂集》中收有《乙丑會試二問》。夏至日,張四維作五言詩《乙丑夏志》。同年,張四維又作《賀存翁一品五考曾孫生序》。
[2]
[3]
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三月,張四維作《右春坊右允中兼翰林院編修環江陳公行狀》。四月初四,高儀任禮部尚書,為此張四維作《禮部尚書兼翰林學士高儀三道》。四月二十九,紫極殿壽清宮落成,為此張四維作《壽清紫極宮成賀表二道》。十月初七,梓人徐杲升官至工部尚書,為此張四維作《工部尚書徐杲三道》。
[2]
[3]
隆慶元年(1567年)正月,明穆宗下令議定其生母榮淑康妃杜氏的諡號,為此張四維作《上孝恪皇后諡議》、《擬上孝恪皇太后尊諡冊文》、《擬上孝恪皇太后尊諡詔》和《孝恪皇太后輓歌》。三月十一,明穆宗冊立皇太子朱翊鈞,為此張四維作《擬立皇太子詔》。四月十五,《永樂大典》副本錄成,張四維升右春坊右中元。明穆宗首御講幄,以張四維充任經筵日講官,他盡心答對,多所發揮,皇帝常竦意聽之。五月十二,張四維編修實錄。六月初一,張四維開館編修實錄。八月六日,右春坊右諭德兼侍讀丁士美和右允中張四維主持順天鄉試,為此作有《丁卯順天鄉試二問》。八月十一日,張四維開始每天在文華殿充任經筵日講官。十二月初五,張四維升為左春坊左諭德兼翰林院侍讀。同年冬,張四維代明穆宗草擬誥文並負責清理舊的貼黃。
[2]
[3]
隆慶二年(1568年)正月十九,張四維依據請皇太子到文華殿東廳,面向西邊的傳統,恭喜皇太子入主東宮。八月二十七,張四維清理舊的貼黃。九月十四,張四維與翰林學士兼侍讀諸大綬主持武舉。為此作有《戊辰武舉一問》。同年,張四維思念故鄉請求回鄉省親,明穆宗賜予張四維銀幣以便路上在驛站的花銷。張四維到了家中給慄健齋寫信,作《寄慄健齋三》。同年,張四維作有《平陽府襄陵縣新建磚城記》。
[2]
[3]
張四維稱病辭官
隆慶四年(1570年)七月初二,張四維升任翰林院學士。八月,張四維主持河南鄉試,作有《庚午河南鄉試一問》。十月十日,張四維由翰林院學士升任吏部右侍郎,仍然負責經筵日講官的工作。同月,張四維與舅父王崇古通過書信探討貢市。十一月十三,考慮過張四維意見的王崇古支持與韃靼首領俺答和好的主張,實現邊民通商貿易。十二月十二,張四維由吏部右侍郎升任吏部左侍郎。同年秋,張四維與好友孫鋌出遊,作有《庚午立夏後同於幹庵岑二兄侯前峯兄留憩高明堂竟日前峯兄有倡次韻奉酬》。同年,明穆宗冊封尚永為琉球王。張四維代明穆宗擬詔。
[2]
[3]
隆慶五年春二月到三月,張四維主持會試,作有《會試一問》。同年春,張四維仍與舅父王崇古有書信來往討論互市問題。同年冬,張四維稱病辭官,明穆宗派人探病,賞賜羊肉和蔬菜,張四維急於辭官,作有三份上疏。同年底,張四維寫信給高拱。
[2]
[3]
隆慶六年(1572年)春,皇帝出閣講學,召張四維充任東宮侍班官,協力詹事府,後即掌管府事兼教庶吉士。三月二十四,户科給事中曹大埜以不忠十事抨擊高拱。因此張四維寫信給高拱。四月二十四,吏部左侍郎兼學士張四維負責管理詹士府,指導庶吉士。八月二十四,張四維再次稱病辭官。十一月,延綏寧夏的邊牆修繕完畢,張四維作有《延綏鎮修邊記》記錄下這件事。同年,張四維稱病回家期間,作有《蒲州新鑄文廟祭器記》。
[2]
[3]
張四維初登東閣
萬曆二年(1574年)春,明神宗詔張四維以原官,仍掌管詹事府事,充任《世廟實錄》副總裁。肅皇帝在位長久,章牘浩繁,諸司檔案資料缺軼。張四維極力蒐集整理,自嘉靖十年以後的朝章、軍務、國賦、人事等資料,皆井然具備,深得張居正的賞識。八月二十三,楊博去世,為此張四維作《光祿大夫柱國少師兼太子太師吏部尚書贈太傅諡襄毅虞坡楊公行狀》。同年,張四維遊歷草坪山,作《鴛漿泉詩》。
[2]
[3]
萬曆三年(1575年)三月,張居正請增置閣臣。六月,張四維在京察期間,作《乙亥自陳疏》。八月十一,張四維出任禮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入閣參預機務。八月十一至十三,張四維作《入閣辭疏》。八月十四,張四維升任負責編纂《世宗皇帝實錄》的總裁官。十月初七,張四維侍皇帝講讀於便殿,明神宗以其器度不凡,賜予“一德和衷”四個大字。十月十七,明神宗賞賜負責陪同皇帝祭祀的官員園林和土地,特別賞賜呂調陽和張四維大紅彩織仙鶴□、背紵絲一表裏,大紅彩織蟒衣膝□、紵絲一表裏。十月三十,明神宗親自祭拜太廟,賞賜給張四維正歷日一百本。十一月初六,明神宗親自到南郊視察作為祭品的牲畜的情況,感到滿意而賞賜齋官,召見內閣輔臣,賜給張四維銀八寶二十兩、甜食兩盒、御菜六品。十一月初十,明神宗下令檢查南郊的陳設情況,命令張居正等輔臣隨侍登山祭壇,賜給張四維銀八寶二十兩。十一月十一,明神宗親自主持祭天儀式,完成儀式後駕車返回皇極殿,朝中百官舉行了慶成禮,輔臣張四維負責等候上尊、珍饌。十一月十二,南郊祭祀儀式結束,明神宗和文武百官舉行了盛大的宴會。十一月十三,明神宗賜給張四維膳食七品,酒五瓶。十一月十九,聖母慈聖皇太后的令旦,文武百官紛紛致辭祝賀,賜給張四維膳食七品,酒五瓶。
[2]
[3]
萬曆四年(1576年),充任重修《會典》總裁官。
萬曆五年(1577年),主持會試,肅皇帝《實錄》成,加太子太保,晉文淵閣大學士。
萬曆六年(1578年),春,主持神宗婚禮,勞加少保,晉武英殿大學士。
萬曆八年(1580年),一品滿考,加柱國少傅兼太子太傅。
萬曆十年(1582年),以決策功,晉兼太子太師。
張居正主持國事之初,軍政財壞,國庫空虛,農民起義此伏彼起,危機嚴重。張四維極力支持張居正的一切政令主張和改革措施,執行“得盜即斬”的鎮壓手段,推行“一條鞭法”賦税制度,裁汰冗員,減少支出,防禦韃靼,浚治黃淮等,並且取得成效。
張四維元輔執政
萬曆十年(1582年),張居正死,張四維即為首輔,累官加至少師、吏部尚書、中極殿大學士。張居正執政時,以嚴刑峻法治理朝事,但亦結怨甚多。反對張居正的人,遂與宦官內外勾結,朝議鼎沸,政令難行。張四維見怨恨張居正的人甚多,決定以寬大從事,安定人心,遂乘神宗生子之際,勸皇帝放寬政策,盪滌繁苛,施惠天下,並使受張居正排擠或罷官的重要人物復職。
朝政稍變,言路始開。司禮太監馮保因兩宮徽號封己為伯事,受到張四維極力反對,即謂張四維與吏部尚書王國光同鄉相厚,進行誣陷,唆使使御史曹一夔劾國光,並向張四維發難,神宗怒斥他:“元輔忠臣,御史何得妄言。”御史張問達復劾,被降職調出。後張四維門生李植與言官共同上疏揭發馮保罪狀,神宗震怒,曉諭張四維擬旨:“奴輩盜我威福,久其急誅之”。於是馮保及其黨羽皆逐,朝事大變。張四維居恆簡重,至臨大事、決大疑,迎刃而力斷,志在扶危定傾,安利國家。一次雲南給朝廷輸送貢金誤期,神宗欲加罪地方官吏,經張四維上疏而止。又詔取雲南舊貯礦銀二十萬兩,他又諫止。神宗欲下詔江西製陶瓷器物十餘萬件,而且要求樣式奇巧,難以完成,張四維又極力諫止。
張四維暴病而亡
萬曆十一年(1583年),其父嵋川公亡,張四維將歸裏服喪,辭朝廷於文華殿,勸神宗以法祖、孝親、講學、勤政、清心、寡慾、惜財、愛民,保終如始。張四維帶病匍匐奔喪,日夜兼程,廢寢忘食,道病幾殆。剛至家,後母胡夫人亦亡,兩弟又亡,悲痛交集,帶病致哀服喪。
萬曆十三年(1585年)十月十六日,張四維服喪將滿,病歿於家。神宗聞卒震悼,輟一日視朝,遣官治葬事,贈太師,諡文毅。
張四維親屬成員
編輯輩分 | 姓名 | 關係 | 身份 |
祖輩 | 張誼 | 祖父 | 累贈光祿大夫、少保兼太子太保、禮部尚書、武英殿大學士。 |
父輩 | 張允齡 | 父親 | 累封光祿大夫、少保兼太子太保、禮部尚書、武英殿大學士。 |
張遐齡 | 叔父 | 字伯鶴,別號竹川,商人。 | |
舅父 | 官居兵部尚書、陝西總督,善談兵事,張四維受其影響,亦熟知邊防事務。 | ||
同輩 | 張四端 | 二弟 | 軍都督府僉事。 |
張四教 | 三弟 | 字子淑,別號歷盤,商人,後捐資授龍虎衞指揮僉事。 | |
張四事 | 四弟 | 州學生。 | |
張四象 | 五弟 | 字子易,別號松盤,太學生。 | |
張四隅 | 六弟 | 早殤。 | |
張四術 | 七弟 | 早殤。 | |
子輩 | 張甲徵 | 子 | 字懋一,號首岑。萬曆十一年(公元1583年),進士,工部郎中。 |
張泰徵 | 子 |
- 參考資料
-
- 1. 《明史·卷二百十九·列傳第一百七》:張四維,字子維,蒲州人。嘉靖三十二年進士。改庶吉士,授編修。隆慶初,進右中允,直經筵,尋遷左諭德。四維倜儻有才智,明習時事。楊博、王崇古久歷邊陲,善談兵。四維,博同裏而崇古姊子也,以故亦習知邊務。高拱深器之。拱掌吏部,超擢翰林學士。甫兩月,拜吏部右侍郎。俺答封貢議起,朝右持不決。四維為交關於拱,款事遂成。拱益才四維,四維亦幹進不已,朝士頗有疾之者。御史郜永春視鹽河東,言鹽法之壞由勢要橫行,大商專利,指四維、崇古為勢要,四維父、崇古弟為大商。四維奏辨,因乞去。拱力護之,温詔慰留焉。 初,趙貞吉去位,拱欲援四維入閣,而殷士儋夤緣得之,諸人遂相構。及御史趙應龍劾士儋,士儋未去,言路復有劾四維者。四維已進左侍郎,不得已引去,無何士儋亦去。東宮出閣,召四維充侍班官。給事中曹大埜言四維賄拱得召,四維馳疏辨,求罷。帝不許,趣入朝。未至而穆宗崩,拱罷政,張居正當國,復移疾歸。 四維家素封,歲時饋問居正不絕。武清伯李偉,慈聖太后父也,故籍山西,四維結為援。萬曆二年,復召掌詹事府。明年三月,居正請增置閣臣,引薦四維,馮保亦與善,遂以禮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入贊機務。當是時,政事一決居正。居正無所推讓,視同列蔑如也。四維由居正進,謹事之,不敢相可否,隨其後,拜賜進官而已。居正卒,四維始當國。累加至少師、吏部尚書、中極殿大學士。 初,四維曲事居正,積不能堪,擬旨不盡如居正意,居正亦漸惡之。既得政,知中外積苦居正,欲大收人心。會皇子生,頒詔天下,疏言:“今法紀修明,海宇寧謐,足稱治平。而文武諸臣,不達朝廷勵精本意,務為促急煩碎,致征斂無藝,政令乖舛,中外囂然,喪其樂生之心。誠宜及此大慶,盪滌煩苛,弘敷惠澤,俾四海烝黎,鹹戴帝德,此固人心培國脈之要術也。”帝嘉納之。自是,朝政稍變,言路亦發舒,詆居正時事。於是居正黨大懼。王篆、曾省吾輩,厚結申時行以為助。而馮保欲因兩宮徽號封己為伯,惡四維持之。篆、省吾知之,厚賄保,數短四維;而使所善御史曹一夔劾吏部尚書王國光媚四維,拔其中表弟王謙為吏部主事。時行遂擬旨罷國光,並謫謙。四維以帝慰留,復起視事。命甫下,御史張問達復劾四維。四維窘,求保心腹徐爵、張大受賄保,保意稍解。時行乃謫問達於外,以安四維。四維以時行與謀也,卒銜之。已而中官張誠譖保,保眷大衰,四維乃授意門生李植輩發保奸狀。保及篆、省吾皆逐,朝事一大變。於是四維稍汲引海內正人為居正所沉抑者。雖未即盡登用,然力反前事,時望頗屬焉。雲南貢金後期,帝欲罪守土官,又詔取雲南舊貯礦銀二十萬,皆以四維言而止。尋以父喪歸。服將闋,卒。贈太師,諡文毅。 子泰徵、甲徵皆四維柄政時舉進士。泰徵累官湖廣參政,甲徵工部郎中。
- 2. 郭慧霞. 張四維年譜[D].蘭州大學,2007.
- 3. 張四維年譜 .中國知網 [引用日期2019-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