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許彬

(明朝中期大臣、內閣首輔)

鎖定
許彬(1392年12月16日—1468年1月10日),字道中,號養浩,山東兗州府寧陽縣(今山東省泰安市寧陽縣東莊鎮東莊村)人,祖籍南直隸徐州府碭山縣(今安徽省宿州市碭山縣),明朝中期大臣、內閣首輔 [59] 
永樂十三年(1415年)進士,選翰林院庶吉士,歷任檢討、編修、修撰。正統十二年(1447年),奉命主考福建鄉試。翌年(1448年),丁父憂,奪情起復。土木堡之變後,升大理寺少卿,不久轉太常寺少卿兼翰林院待詔,提督譯書。景泰初,英宗自瓦剌將還,奉使迎駕,升太常寺卿。英宗復位後,入內閣參預機務,進禮部左侍郎兼翰林院學士,繼徐有貞為內閣首輔。後因石亨排擠,調南京禮部,又貶為陝西參政,遂致仕。成化初,官復原職,仍致仕。 [3] 
成化三年十二月十五日(1468年1月10日),許彬去世,終年七十六歲,贈資政大夫、禮部尚書,諡號襄敏。 [75] 
概述圖來源:封面新聞 [78] 
全    名
許彬
道中
養浩
諡    號
襄敏
所處時代
明朝
民族族羣
漢族
出生地
山東兗州府寧陽縣(今山東省泰安市寧陽縣東莊鎮東莊村)
出生日期
1392年12月16日
逝世日期
1468年1月10日
前    任
徐有貞
繼    任
李賢
主要成就
“奪門之變”中推薦徐有貞
主要作品
《東魯先生文集》
最高官職
禮部左侍郎兼翰林院學士
追    贈
資政大夫、禮部尚書
祖    籍
南直隸徐州府碭山縣(今安徽省宿州市碭山縣)

許彬人物生平

許彬生而不凡

洪武二十五年十二月三日(1392年12月16日),許彬出生于山東兗州府寧陽縣(今山東省泰安市寧陽縣東莊鎮東莊村)。 [74]  許彬還未出生時,其母張氏夢見自己吞嚥了月亮的光華。醒後,將此夢告訴了丈夫許仲德。許仲德説:“我家世代積德行善,樂善好施,這已經不是一代人的事情了,難道生下的兒子會以文才而聞名嗎?”等到許彬出生後,果真面貌方正,口闊唇厚,風骨秀異,言行舉止與一般兒童不同。有見識的人説:“振興許家門庭的人,一定是這個孩子。” [61] 
稍長大一些後,許彬跟隨鄉里的先生學習,他整日端坐讀書,從不顯露出嬉戲的神態。遇到不明白的問題,就向先生請教,先生給他分析解答,他很快就明白了。有一天,許彬的老師對許仲德説:“我不是你的孩子的老師,你可以派他到縣學去讀書,以便謀求未來的大發展。”當時王賢是縣學的生員,正在鄉里捕殺蝗蟲,正好許仲德帶許彬來到鄉里。王賢一見到許彬就感到驚異,這時許彬十三歲,於是王賢推薦他進入縣學學習,並且一同接受《詩經》的教導,跟隨宋參學習《詩經》,宋參認為自己得到了許彬即使得到了拱璧也比不上。後來,許彬的左腋下長了一個瘡,半年也沒有痊癒,宋參滿臉憂慮的神色。嘆息道:“上天要奪走我的人才嗎?”後來許彬痊癒了,宋參非常高興。許彬家一向貧困,他的母親張氏只能拔下簪子耳環來資助他學習,許彬也因此更加感激發憤,刻苦鑽研學問。 [62] 

許彬科舉之路

永樂九年(1411年),許彬和王賢參加山東鄉試,同時中舉,名列前茅。 [63] 
永樂十年(1412年),許彬在會試中落第,於是入國子監,跟隨祭酒胡儼學習。胡儼每次見到許彬所寫的文章,就説:“天才!天才!”每次聽許彬講解經書,總是説:“許彬理解問題特別敏捷,不知道是從哪裏學到的?” [64] 
後來,許彬因以文學聞名於世,被選入翰林院譯字。 [4-5] 

許彬步入仕途

永樂十三年(1415年)三月,許彬考中進士,被選為翰林院庶吉士 [6-9]  [65] 
永樂十九年(1421年)七月,升任翰林院檢討。 [10-12] 
宣德五年(1430年)五月,許彬因參與編寫兩朝實錄有功,升任翰林院編修。 [13]  秩滿,又升翰林院修撰 [14-15] 
正統十二年(1447年),福建舉行鄉試,禮部請京學教官擔任考官。由於考官有其他事情,沒有前往。禮部將此事奏報給明英宗,於是特地詔令許許彬前往主持考試,該科選出來的人才,號稱“得人”。 [16]  [66] 
正統十三年(1448年)八月,許彬遭遇父親的喪事,昌英上疏説:“翰林院修撰許彬聽説他父親去世了,按規定應該為他守喪。因為現在外族朝貢往來的人不斷,而許彬的番文翻譯工作又堆積如山,請求暫時讓他回家奔喪,等他回來後立即奪情復任。”於是明英宗下令讓許彬奪情起復 [17-18]  [67] 
正統十四年(1449年)五月,得到內閣首輔曹鼐舉薦,提督四夷館 [19-20]  九月,經新任的內閣首輔陳循舉薦,升任大理寺右少卿。 [21-23]  十月,經昌英舉薦,升太常寺少卿兼翰林院待詔,提督四夷館。 [24-27]  [68] 

許彬迎接英宗

景泰元年(1450年)五月,明英宗將要還朝,廷議近臣前往迎接,必須慎重選擇有學識的人前去,當時議論迎接的名單中沒有許彬,但是許彬毅然請行,説:“主辱臣死,這是我們作為臣子的本分。”於是和都指揮馬政深入瓦剌的地盤,勸導瓦剌。 [28-30]  八月,也先在土台設座於上,率眾酋辭別明英宗,進獻良馬貂皮,遣得知院等護送明英宗至野狐嶺後,又派遣五百名騎兵把明英宗送至宣府,許彬見到明英宗,明英宗在途中賜給他良馬,又撤下皇帝的飯食賜給他,説:“這是聖母親手製作的,我念你勞苦功高,所以特意賜給你。”同時送上聖皇太后和景泰帝的書信,命令羣臣免去朝見,並讓其撰《罪己詔》和土木之役陣亡將士祭文。還朝後,升任太常寺卿 [31-34]  [69] 

許彬奪門之變

景泰八年(1457年),明代宗病重,都督張輗張軏、武清侯石亨太監曹吉祥鴻臚卿楊善謀劃復辟,尋求許彬幫助。許彬説:“這是不世之功。可惜我老了,無能為力。徐有貞善於奇策,何不去跟他商量?”張軏等人聽從了他的話,找到徐有貞完成了計劃,遂成其事。 [35-36] 

許彬入閣被貶

天順元年(1457年)正月,明英宗復位,許彬經石亨等人的推薦,進升為禮部右侍郎,兼翰林院學士,入直文淵閣參預機務,賞賜白金、楮幣、靴帽、犀帶、織金、襲衣。當時侯伯當中有人因奪門之變有功而想升官的人,於是去巴結許彬,許彬説:“你們殺了幾個人?有什麼功勞?”於是那些人慚愧退了下去。 [37-38]  [70] 
後來,在會試中,許彬囑咐考官私自錄取其子許起,一時浮議詩評競起。 [40]  五月,升任禮部左侍郎兼翰林院學士。 [41]  六月,明英宗命嶽正入閣,對嶽正説:“凡事由朕主張,許彬老了,不足以害怕。” [42]  不久,石亨與徐有貞同事,兩人交惡,於是石亨排擠了徐有貞,而波及許彬。許彬對明英宗説:“陛下應當放棄恩怨選拔人才,像王竑宋傑、曹泰、商輅、王偉這樣的人,都是可以使用的,不應當棄置不用。從前唐太宗不怪罪王珪、魏徵,反而重用他們,輔佐成貞觀之治,這是前代的明證。石亨自恃功高而驕橫放肆,權勢壓倒朝廷內外,陛下應當像宋太祖那樣用酒宴釋去六個藩鎮的兵權,讓功臣都得以老死家中。如今陛下過分寵愛石亨,恐怕不是保全功臣的辦法。”七月,許彬為石亨所忌,出為南京禮部右侍郎 [43]  八月,又貶任陝西布政司參政到任後乞求致仕,得到批准。 [44-47]  [71] 
天順五年(1461年),石亨被誅,明英宗恢復許彬的官職。 [48] 

許彬致仕生活

天順八年(1464年)九月,明憲宗命許彬以禮部左侍郎致仕。 [49-51]  這時王賢也退休在家,縣令翟弁因為許彬與王賢的遭遇相同,而且兩人都穿着紅色袍子、金帶,臉色蒼白而頭髮花白,每次會面必定同行,外出也必定同車,鄉里人看見他們,都認為他們是神仙。後輩年輕人聽到他們的名聲的,沒有不仰慕他們而振奮起來的。翟弁於是就在縣衙南面元觀遺址修建了一座“二老堂”,有空時他請許彬和王賢率領他們的友人在這裏宴飲遊玩,舉杯飲酒賦詩,談笑一整天。 [72] 

許彬溘然長逝

成化三年(1467年)夏,王賢去世,許彬很傷心的哭了起來。十二月十五日(1468年1月10日),許彬和僧人在寶相寺喝酒,不醉而歸。夜裏五鼓去世,終年七十六歲。 [52]  [58]  [73] 

許彬身後哀榮

成化九年(1473年)四月,明憲宗蔭許彬之子許赴為國子監生。 [53] 
成化十三年(1477年)三月,明憲宗在許彬之子許越的懇求下,追贈許彬為資政大夫、禮部尚書, [54-55]  後又追諡“襄敏”。 [56] 

許彬主要影響

許彬政治

許彬進入內閣後,曾建議明英宗應當效仿唐太宗重用王竑、宋傑、曹泰、商輅等人,也與徐有貞、薛瑄等人共同上疏揭發石亨所造成關卡空虛與缺軍防護的罪行,積極建言獻策以儘早彌補軍事漏洞。由此可知,許彬不僅積極為君主引薦人才,而且對國事頗為關切,尤其是涉及國家邊防關口治理之大事,更是展現出忠臣的拳拳之心。 [75] 

許彬文學

  • 詩歌
許彬身處翰苑內閣多年,主要從事於文事之職,有諸多佳作存世。現所輯佚許彬詩歌共計37首,雖數量不甚多,但題材類型多樣,涉及許彬生活的各種場景,其藝術風格也呈現出不同的特色。其詩作既有和平典雅的台閣之風,又因國家動亂與個人浮沉之影響,間有突破台閣之體,剛健與清新並存。 [75] 
作為正統出身的文人,許彬對台閣體文學極力推崇,並積極進行文學實踐。許彬的詩歌繼承台閣文學一貫的“頌聖”主題,詩歌風格和平典雅,不出“性情之正”的詩學範疇。但他並未拘泥於台閣體,而是隨着政局的變動與個人的沉浮,創作出憂世感憤與清新自然之作,詩歌創作體現出為時、因事而變的特徵,這也是台閣文學陵替的表徵。 [75] 
在藝術表現方面,許彬繼承了儒家的“性情之正”的詩教觀,要求形之於辭卻不求其工。受此影響,他非常注重詩歌的思想內容,強調詩歌創作要合乎性情。他的詩歌常以讚頌儒家先賢之品行,來實現推崇儒家道德觀念的目的。但與此同時,對於詩歌內容的過度強調,客觀上忽略詩歌的形式美,這也造成其詩歌的藝術價值不高,正是此種詩學思想的弊端所在。因此,許彬的詩歌是“相沿台閣之體”,且能深得“三楊”等人之旨,但也表現出學三楊而不得法的一面,而這也正是台閣末流之失的表現。 [77] 
  • 散文
中國國內輯佚許彬的散文共得46篇,其中記26篇、序3篇、碑文2篇、墓誌銘類10篇,其他5篇。許彬散文的內容豐富,涉及明前期的思想、文化、風俗等各個方面,有助於瞭解當時的家族觀念、建築沿革、人物事蹟等。 [75] 
許彬的散文不僅種類頗豐,且其文學造詣也極高。相較於詩歌創作,許彬的散文成就更為突出,不僅名馳宇內,甚至被劉昺推尊為山東地域之首。作為散文家,許彬獲得如此高度的讚揚,不單是其人格氣質與藝術修養的顯現,也與其文隨氣變、情理兼備與平實質樸的藝術風貌有關,這些特徵共同奠定許彬散文的獨特地位。 [75] 
許彬作為由庶吉士進學文淵閣的正規途徑培養出來的翰林作家,淵源有自,散文主要沿襲歐陽修、楊士奇的語言平易、文風暢達的一路。他的創作繼承了台閣“文以理為主”的觀念,文章本於儒家政教道德之説,理趣意味濃厚,風格以平正典雅見長,淳雅質樸。但許彬作文並非敷衍應酬,而是投入自我的真情實感,做到“文中有我”,隨物賦形,饒有趣味。其中他的部分創作學習韓愈的尚氣傾向,將氣灌輸於文字之間,以氣御文,文隨氣變,縱橫豪宕,體現了其渾厚昂揚的個性風貌,正是其文的出新之處,迥異於台閣卑弱的時風。其散文既體現了他作為台閣文人典雅温厚的文學氣質,同時又能自出機杼,展現其任性縱情、真誠樸實的性格特徵。 [75] 
然而許彬處於台閣文學陵替之際,創作上仍是沿襲館閣文學的舊有文風,也無可避免沾染了台閣體的流弊。他的文章往往語意平淡,應酬文字居多,立論也主要圍繞儒家道德與理學敷衍展開,平實有餘而新意不足,言盡意也盡,略顯膚泛。同時其文章亦流於格套化的傾向,如記文的創作往往先敍緣由,次寫事件,最後轉為評論,遵循着固定的寫作模式,用語也頗多重複之處,不能做到文隨事變,陷入了台閣體膚廓的通病。 [75] 
總體而言,許彬作為台閣文學後期的羽翼,其散文創作雖承襲了台閣文風的流弊,但同時又學韓之任氣行文,無意間已流露出時風突破之兆,真實再現了正統天順之際翰林文學的衰頹困境以及其中潛藏的新變萌芽。 [75] 

許彬歷史評價

胡儼:天才!天才! [57] 《明故正議大夫資治尹禮部左侍郎兼翰林院學士致仕東魯許先生墓誌銘》
劉珝:先生質直倜儻,襟度宏闊,待人雖和,少所許可,事物之來必歸於正。人見其外,而不知其內之所守者,不可以勢力回。終其身,未嘗有檢行,未嘗害一人。孝友忠信出於自然,此先生為人也。其於天下之書無所不讀,天下之理無所不究,旁至夷狄之語無所不詳。下筆為文,如雲行雨施,豐贍雄偉,數千百言,不煩思索,頃刻立就。雖不蹈襲前人一言,而自不外乎前人法度。 [57] 《明故正議大夫資治尹禮部左侍郎兼翰林院學士致仕東魯許先生墓誌銘》
劉吉等:彬性坦率,無拘檢,廣交遊,而不擇人,一時放蕩之士多出其門。吟詩飲酒以為樂,議論斖斖而不切於用。晚預機務,方欲閉門謝客,而平昔舊遊惡其變態,率多騰謗雲。 [3] 《明憲宗實錄》
廖道南:予觀《天順日錄》及袁彬、李實、楊善紀行記,乃知許道中之大節亦不可誣也。夫晉之懷愍、宋之徽欽……未有若我朝英廟之全福。而諸臣建策遠出晉宋之上,如許道中者,詞林之翹楚也。 [76] 《殿閣詞林記》
雷禮:人坦率,少拘檢放蕩者多歸焉。及典機務,一意閉門謝客,盡反所平昔,舊遊心惡之,率多騰謗雲。 [2] 《通議大夫禮部左侍郎兼翰林院學士贈禮部尚書東魯許公彬傳》
張廷玉等:彬性坦率,好交遊,不能擇人,一時浮蕩士多出其門。晚參大政,方欲杜門謝客,而客惡其變態,競相騰謗,竟不安其位。 [1] 明史

許彬軼事典故

許彬不修邊幅

許彬擔任內閣首輔後,不修邊幅。一天,許彬退朝後,在上東閣台階時,因為路滑而跌倒,但許彬還是又爬上了台階。徐有貞看到他趴着又起來了,於是忍不住笑着諷刺他,大家也都瞧不起他。 [39] 

許彬去世預兆

在許彬去世的前一天,監生楊壽忽然夢到自己來到寶相寺,見到王賢穿着朝服,手裏拿着笏板,端端正正地站在那裏,許彬的兒子許越也在旁邊。他問王賢為什麼站在那裏,王賢回答説:“我在等待許越的父親。” [73] 

許彬人際關係

輩分
關係
姓名
簡介
先輩
五世祖
許宗文
字宜之,歲貢生,任濟寧路碭山縣儒學訓導。致仕後卜居碭山東北二十五里,段莊社麻城集。
高祖父
許仙
字棲霞,習儒,老成持家,鄉里仰重,其於元大德間攜家遷居豐之釣台村,遂為豐縣釣台之始祖。
曾祖父
許信
《元史》作“許義夫”,字義夫,曾任夏邑、封丘縣尹,任職期間頗有政績,被載入《元史》。
祖父
許成
攜帶妻子張氏與兩歲的兒子四處流亡,最終於寧陽定居,贈通議大夫、太常寺卿。
祖母
張氏
夏邑人,贈淑人。
父親
許仲德
元末自豐縣定居於寧陽,封翰林檢討,贈通議大夫、太常寺卿。
母親
張氏
封孺人,贈淑人。
平輩
正室
張氏
萊州濰縣士族張好禮之女,由孺人進封淑人。
側室
何氏
——
黃氏
——
王氏
——
劉氏
先於許彬去世。
後輩
兒子
許超
許彬長子,宣德七年(1432年)舉人,早卒。
許越
許彬次子,博學能文,善於寫唐詩,在母親去世後守孝不用佛教之物,遵守朱熹的家禮,被稱為孝子。
許起
許彬三子,字立之,善於寫作文,天順元年(1457年)進士,早卒。
許赴
許彬四子,以蔭補國子生,後以恩蔭任懷慶府通判。
許趣
許彬五子。
許赳
許彬六子。
許趙
許彬七子。
女兒
許氏
許彬長女,嫁都御史賈諒之子賈俊。
許氏
許彬次女,嫁虎賁左衞指揮張勝。
許氏
許彬三女,嫁濟州衞指揮申廣。
許氏
許彬四女,嫁孔子之後、南陵縣尹孔公圮。
許氏
許彬五女,嫁孔子之後、待選監生孔諳。
參考資料: [57]  [60]  [75]  [79] 

許彬主要作品

許彬著有《東魯先生文集》二十卷、《東魯先生詩集》四卷,今均佚,僅梵蒂岡圖書館藏有正德刻本文集。 [77] 

許彬後世紀念

許彬墓誌 許彬墓誌
許彬墓誌,20世紀60年代末在今寧陽縣鵬達絲綢有限公司院內出土,現藏於寧陽縣博物館。墓誌一合,青石質,方形,志石長65、寬60、厚13釐米。志文陰刻楷書,字徑1釐米,57行,滿行56字,計2824字。志蓋殘,右上部缺失,長、寬、厚同志石,上刻篆書6行,每行5字,現存22字。 [57] 

許彬史料索引

  • 《明憲宗實錄·卷四十九》 [3] 
  • 《國朝獻徵錄·卷十三·通議大夫禮部左侍郎兼翰林院學士贈禮部尚書東魯許公彬傳》 [2] 
  • 《明故正議大夫資治尹禮部左侍郎兼翰林院學士致仕東魯許先生墓誌銘》 [57] 
  • 《明史·卷一百六十八·列傳第五十六》 [1] 
參考資料
  • 1.    《明史·卷一百六十八·列傳第五十六》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2-08-19]
  • 2.    《國朝獻徵錄·卷十三·通議大夫禮部左侍郎兼翰林院學士贈禮部尚書東魯許公彬傳》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2-08-19]
  • 3.    憲宗純皇帝實錄 卷四十九 成化三年 十二月 十五日 1  .明清實錄數據庫[引用日期2023-03-18]
  • 4.    《明憲宗實錄·卷四十九》:以舉人選入翰林譯字。
  • 5.    《國朝獻徵錄·卷十三·通議大夫禮部左侍郎兼翰林院學士贈禮部尚書東魯許公彬傳》:初以文學名。
  • 6.    《國朝獻徵錄·卷十三·通議大夫禮部左侍郎兼翰林院學士贈禮部尚書東魯許公彬傳》:登永樂乙未進士,改翰林院庶吉士。
  • 7.    《明憲宗實錄·卷四十九》:中永樂乙未進士,改翰林院庶吉士。
  • 8.    《太宗文皇帝實錄·卷一百六十二》:永樂十三年三月……修北京城垣。命第一甲進士陳循為翰林院修撰,李貞、陳景著為編修,仍命同纂修性理大全等。第二甲、第三甲進士洪瑛、王翱、林文秸、宋魁、陳鏞、曾弘、林遒節、胡㵾、章文昭、嚴珊、金關、王瑛、鄭珞、袁璞、周崇厚、習侃、鄭雍言、牟倫、呂棠、張益、黃仲芳、廖謨、宋琰、朱曰、□永、範琮、黃瓛、陳文璧、高谷、張堅、沈暘,及原習譯書王懋、姚昇、胡清、方勉、林超、曹義、龔英、時永、彭麟應、陳坤奇、李芳、葉頴、王士華、吳紹生、丁毅、石玉、黎民、張遜、萬完、周貴、連智、王諭、樊斆、王麟、戴覲、許彬、徐景安、石慶、鄭猷、李冠祿、周安、謝暉為翰林院庶吉士,擢史常、王達、劉進、徐琦、夏忠為行人,餘命於諸司觀政。
  • 9.    《明史·卷一百六十八·列傳第五十六》:永樂十三年進士。改庶吉士。
  • 10.    《明史·卷一百六十八·列傳第五十六》:授檢討。
  • 11.    《國朝獻徵錄·卷十三·通議大夫禮部左侍郎兼翰林院學士贈禮部尚書東魯許公彬傳》:十九年授檢討。
  • 12.    《太宗文皇帝實錄·卷二百三十九》:永樂十九年秋七月……丙寅,擢翰林院庶吉士周敍、户鳳岐、習嘉言、楊珙、陳詢俱為本院編脩,典籍黃約仲、庶吉士彭麟應、秦初、黃裳、陳善、韋招、連智、莊約、許彬、胡讓、王諭、馬信、李冠祿、萬完、甄譓、陳紀、張式、鄭猷俱為檢討,庶吉士楊盛、寇厚、衞恕、張恕、沈讓、段莓、姚本、陳融、温良俱為中書舍人。改浙江左參政劉子春於交阯布政司,四川按察副使魏清于山西按察司。
  • 13.    《宣宗章皇帝實錄·卷六十六》:宣德五年五月……以兩朝實錄成,升纂修等官:左春坊大學士兼翰林院侍讀學士曾棨為詹事府少詹事,仍兼翰林院侍讀學士;右春坊大學士兼翰林院侍講學士王英、右春坊右庶子兼翰林院侍讀學士王直為少詹事,英仍兼侍講學士,直仍兼侍讀學士;左春坊左諭德兼翰林院侍讀周述為左庶子,仍兼侍讀,侍讀李時勉、錢習禮俱為侍讀學士,侍講蔣驥、陳循俱為侍講學士,侍講藺從善為司經局洗馬,修撰劉永清、邢寬、胡穜為侍講,蔣禮為左春坊左中允,編修周敍、孫曰恭、楊敬為修撰,檢討王雄、楊翥、許彬、周貴為編修,五經博士陳繼為檢討,典籍張理為行人司行人,孔目沈寅為司經局正字,行在四川道監察御史陳叔剛為翰林院修撰,儒士鄒循為待詔,生員朱詮為侍書,行在禮部郎中蔣暉、行在吏部郎中程南雲升從四品祿兼翰林院侍書,行在吏部員外郎夏衡、宣嗣宗為本部郎中,參議潘文奎令致仕,行在禮部主事張習、王觀、行在吏部主事蘇鎰、户部主事陳中俱為本部員外郎,行在大理寺左寺副洪益中為左寺正,右寺副丘宗、楊鉉、邵暹為寺正,中書舍人蕭湘、張益、凌壽、胡宜衡為左評事,解禎期、周崇厚、王璜、寇厚為右評事,知縣萬節為左寺副,教授丘錫為建昌府學教授升正九品祿,教諭梁萼為瞿州府學教授,辦事吏翁選等十人俱為縣丞。翰林院侍講餘學夔當升,自陳老疾,乞致仕,從之。
  • 14.    《明憲宗實錄·卷四十九》:歷任檢討、編修、修撰。
  • 15.    《國朝獻徵錄·卷十三·通議大夫禮部左侍郎兼翰林院學士贈禮部尚書東魯許公彬傳》:宣德中秩滿,升修撰。
  • 16.    《明憲宗實錄·卷四十九》:正統丁卯,禮部因福建請鄉試,考官奏命彬往。
  • 17.    《明憲宗實錄·卷四十九》:明年,丁父憂,奪情起復。
  • 18.    《英宗睿皇帝實錄·卷一百六十九》:正統十三年八月……錦衣衞帶俸都指揮使昌英言:譯寫夷字翰林院修撰許彬聞父喪,例應守制。緣今外夷朝貢往來不絕,番文填委,乞令彬暫歸奔喪,即奪情復任。從之。
  • 19.    《英宗睿皇帝實錄·卷一百七十八》:正統十四年五月……戊申,吏部左侍郎兼翰林院學士曹鼐等奏:本院庶吉士缺官教訓,四夷館缺官提督,今推選得侍講劉鉉、修撰王振堪教庶吉士讀書,修撰許彬、郎中潘勤堪提督四夷館官員子弟習學夷字。從之。
  • 20.    《國朝獻徵錄·卷十三·通議大夫禮部左侍郎兼翰林院學士贈禮部尚書東魯許公彬傳》:正統十四年,曹鼐舉提督四夷館。
  • 21.    《國朝獻徵錄·卷十三·通議大夫禮部左侍郎兼翰林院學士贈禮部尚書東魯許公彬傳》:九月升大理寺少卿。
  • 22.    《明憲宗實錄·卷四十九》:歲己巳之變,升大理寺少卿。
  • 23.    《英宗睿皇帝實錄·卷一百八十二》:正統十四年九月……令升翰林院侍講杜寧為南京禮部右侍郎,侍讀江淵為刑部右侍郎,習嘉言為太常寺少卿,大理寺左寺丞蕭維禎為本寺左少卿,修撰許彬為大理寺右少卿。以户部尚書兼翰林院學士陳循薦舉寧等俱有文學材能,老成堪任也。
  • 24.    《明史·卷一百六十八·列傳第五十六》:正統末,累遷太常少卿,兼翰林待詔,提督四夷館。
  • 25.    《國朝獻徵錄·卷十三·通議大夫禮部左侍郎兼翰林院學士贈禮部尚書東魯許公彬傳》:十月升太常寺卿。
  • 26.    《明憲宗實錄·卷四十九》:尋以四夷館譯書乏人提督,轉太常寺少卿兼翰林院待詔,提督譯書。
  • 27.    《英宗睿皇帝實錄·卷一百八十四》:正統十四年十月……改大理寺右少卿許彬為太常寺少卿兼翰林院待詔,仍舊譯書,以提督譯書都督僉事昌英奏請也。
  • 28.    《英宗睿皇帝實錄·卷一百九十二》:景泰元年五月……先是,虜酋阿剌知院遣其參政完者脱歡等貢馬請和,邊將留於懷來以聞,文武大臣議請往審其情偽,於是命太常寺少卿許彬、錦衣衞都指揮同知馬政往審。虜使言:“欲朝廷差大頭目去阿剌及也先、脱脱不花講和退軍,如欲迎上皇就奉還京,若不講和,我三家盡起人馬來圍大都,彼時毋悔。”且言:“”非特阿剌意,凡我下人皆欲講和,如朝廷不信,留我一人為質。”奏至,召户部尚書兼翰林院學士陳循等於文華殿,諭之曰:“也先背逆天道,邀留上皇,不共戴天之讎,如何可和?”循等請敕諭阿剌,並賞來使令回,以緩其譎詐之情,仍敕在京各營及各邊關整搠軍馬以備。從之。敕阿剌曰:“自我祖宗以來,與爾瓦剌和好,嘗加恩意相待。不意也先違背天理,去年率領軍馬犯邊,朕兄太上皇帝興師問罪,也先背義,邀留大駕,毒我生靈,殘我邊境。賴天佑我國家,命朕嗣承大統,宗室臣民鹹請興兵復讎。朕以也先屢奏欲送大駕回京,是以遣人齎書給賞,乃知也先譎詐,終無實情。今阿剌使至,又奏要朝廷遣使講和,朕欲從之。但聞也先軍馬尚在邊上,似有挾制之意,恐違天道,難以講和。蓋天下者,天所與之天下,朕不敢違天。阿剌若欲講和,必待瓦剌軍馬退還原地之後,異日和好如舊,未為晚也。若在邊久住,往來寇掠中國人民,朕決不惜戰鬥,也先後悔恐無及矣。使回,朕加恩賞賚,並頒賜阿剌禮物,以答來意,至可領之。”
  • 29.    《國朝獻徵錄·卷十三·通議大夫禮部左侍郎兼翰林院學士贈禮部尚書東魯許公彬傳》:景泰元年,英廟北還,議遣近臣迎駕,彬毅然請行,曰:“主辱臣死,分也。”
  • 30.    《明史·卷一百六十八·列傳第五十六》:上皇將還,遣彬至宣府奉迎。
  • 31.    《明史·卷一百六十八·列傳第五十六》:上皇命書罪己詔及諭羣臣敕,遣祭土木陣亡官軍。以此受知上皇。還擢本寺卿。
  • 32.    《國朝獻徵錄·卷十三·通議大夫禮部左侍郎兼翰林院學士贈禮部尚書東魯許公彬傳》:八月辛酉,也先為土台,設座於上,率眾酋拜,奉辭太上皇,進良馬、貂皮,遣得知院等護送至野狐嶺,仍遣五百騎送至宣府。彬謁見太上,命書罪巳詔,敕諭文武羣臣,仍遣彬祭土木陣為官軍,以此受知英廟。
  • 33.    《明憲宗實錄·卷四十九》:景泰初,英宗自虜地將還,奉使迎駕歸,升本寺卿。
  • 34.    《英宗睿皇帝實錄·卷一百九十五》:景泰元年八月……遣太常寺少卿許彬往宣府奉迎太上皇帝……是日,太上皇帝駐蹕宣府行殿,少卿許彬來迎,命寫罪己敕諭文武羣臣,仍遣彬諭祭土木陣亡官軍。
  • 35.    《明史·卷一百六十八·列傳第五十六》:石亨等謀覆上皇,以其謀告彬,彬進徐有貞,語具有貞傳。
  • 36.    《國朝獻徵錄·卷十三·通議大夫禮部左侍郎兼翰林院學士贈禮部尚書東魯許公彬傳》:景泰末年,景皇有病,都督張輗、張軏、武清侯石亨、太監曹吉祥、鴻臚卿楊善主復辟,以南城之謀扣彬。彬曰:“此社稷功也。雖然,彬老矣,無能為矣,盍圖之?”徐元玉、軏等説其言,就徐議。徐覽步乾象,遂成取日之功。
  • 37.    《國朝獻徵錄·卷十三·通議大夫禮部左侍郎兼翰林院學士贈禮部尚書東魯許公彬傳》:英廟復辟,進禮部右侍郎兼翰林院學士入閣。
  • 38.    《英宗睿皇帝實錄·卷二百七十四》:天順元年正月……升太常寺卿許彬為禮部右侍郎兼翰林院學士,於內閣參與機務。彬素與武清侯石亨等交密,互是亨等薦之也。
  • 39.    《國朝獻徵錄·卷十三·通議大夫禮部左侍郎兼翰林院學士贈禮部尚書東魯許公彬傳》:彬既入相,不修邊幅。一日朝退,上東閣,階峻雪滑,彬失腳傾僕,匍匐覆上。徐有貞俯首側項,噱然而笑,僉鄙斥之。
  • 40.    《國朝獻徵錄·卷十三·通議大夫禮部左侍郎兼翰林院學士贈禮部尚書東魯許公彬傳》:天順元年會試,又囑考官私取其子許起,一時浮議詩評競起。
  • 41.    《英宗睿皇帝實錄·卷二百七十八》:天順元年五月……甲子,升禮部右侍郎兼翰林院學士許彬、薛瑄俱為本部左侍郎,仍兼學士。
  • 42.    《英宗睿皇帝實錄·卷二百七十九》:天順元年六月……命翰林院脩撰嶽正於內閣參贊機務。
  • 43.    《英宗睿皇帝實錄·卷二百八十》:天順元年七月……調禮部左侍郎兼翰林院學士許彬為南京禮部左侍郎,翰林院修撰嶽正仍以內府授內使書。
  • 44.    《英宗睿皇帝實錄·卷二百八十一》:天順元年八月……癸巳,調南京禮部左侍郎許彬為陝西布政司右參政,光祿寺丞王鍾為山東膠州同知。
  • 45.    《明史·卷一百六十八·列傳第五十六》:英宗復位,進禮部左侍郎,兼翰林院學士。入直文淵閣。未幾,為石亨所忌,出為南京禮部右侍郎,甫行,貶陝西參政。至則乞休去。
  • 46.    《國朝獻徵錄·卷十三·通議大夫禮部左侍郎兼翰林院學士贈禮部尚書東魯許公彬傳》:會英廟用嶽正入相,乃謂正曰:“凡事為朕主張,許彬老矣,不足恃矣。”未幾,石亨憾嶽正,忤巳,並及於彬,調南京禮部侍郎,□□陝西參政。
  • 47.    《明憲宗實錄·卷四十九》:英宗復位,彬以嘗迎駕,且素與石亨善,得入內閣,進禮部左侍郎兼翰林院學士。亨初與徐有貞同事,既而交惡,因擠之,而波及於彬。調南京禮部,既行,降狹西參政。至則乞致仕,許之。
  • 48.    《國朝獻徵錄·卷十三·通議大夫禮部左侍郎兼翰林院學士贈禮部尚書東魯許公彬傳》:五年,石亨敗,乃復其官。
  • 49.    《明史·卷一百六十八·列傳第五十六》:憲宗立,命以侍郎致仕,尋卒。
  • 50.    《明憲宗實錄·卷四十九》:成化初,命復其官,仍致仕。
  • 51.    《憲宗純皇帝實錄·卷九》:天順八年九月……復致仕陝西右參政許彬為禮部左侍郎,仍致仕。先是,彬為侍郎兼翰林院學士,預內閣機務,坐事調南京,後改參政致仕。上即位之初,其子越詣闕陳情,故有是命。
  • 52.    《憲宗純皇帝實錄·卷四十九》:成化三年十二月……丁未,禮部左侍郎兼翰林院學士許彬卒。彬,字道中,山東寧陽縣人。以舉人選入翰林譯字,中永樂乙未進士,改翰林院庶吉士,歷任檢討、編修、修撰。正統丁卯,禮部因福建請鄉試,考官奏命彬往。明年,丁父憂,奪情起復。歲己巳之變,升大理寺少卿。尋以四夷館譯書乏人提督,轉太常寺少卿兼翰林院待詔,提督譯書。景泰初,英宗自虜地將還,奉使迎駕歸,升本寺卿。英宗復位,彬以嘗迎駕,且素與石亨善,得入內閣,進禮部左侍郎兼翰林院學士。亨初與徐有貞同事,既而交惡,因擠之,而波及於彬。調南京禮部,既行,降狹西參政。至則乞致仕,許之。成化初,命復其官,仍致仕。至是卒,年七十六。彬性坦率,無拘檢,廣交遊而不擇人。一時放蕩之士,多出其門,吟詩飲酒以為樂。議論亹亹,而不切於用。晚預機務,方欲閉門謝客,而平昔舊遊,惡其變態,率多騰謗雲。
  • 53.    《憲宗純皇帝實錄·卷一百十五》:成化九年四月……癸未,故右都御史熊概孫壎、左副都御史周銓子溥、右副都御史賈諒孫繼、韓福孫景、致仕兵部尚書王竑子純、故户部尚書張鳳子悌、李敏孫文淵、右侍郎王質孫暐、禮部左侍郎許彬子赴、右侍郎錢習禮孫仁輔、刑部左侍郎樊敬孫浚、工部左侍郎吳政孫銓、順天府尹王賢子大素,俱循禮部奏行例,考試為國子監生。
  • 54.    《國朝獻徵錄·卷十三·通議大夫禮部左侍郎兼翰林院學士贈禮部尚書東魯許公彬傳》:卒贈禮部尚書。為人坦率,少拘檢,放蕩者多歸焉。及典機務,一意閉門謝客,盡反所為。平昔舊遊心惡之,率多騰謗雲。
  • 55.    《憲宗純皇帝實錄·卷一百六十四》:成化十三年三月……壬辰,贈故禮部左侍郎致仕許彬為資善大夫、禮部尚書,從彬子典籍越之請也。越請贈諡,詔獨與贈,不與諡。
  • 56.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經濟彙編·禮儀典·卷一百二十九》:詞臣得諡文,亦有不拘者。劉基、王守仁文成,張益文僖,馮京文簡,姚夔文敏,黃孔昭文毅,周忱、唐龍文襄,魏驥文靜,吳訥、楊廉、耿裕文恪,儲瓘文懿,葉盛、邵寶、王鴻儒文莊,鄭賜文安,孫應鰲文恭,何喬新文肅,苗衷文康,季奎文通,劉宣文懿,蕭維禎文昭,儀智、何孟春文簡,王道文定,顧憲成端文。詞臣不諡文者,曾棨、馬愉、孫賢、許彬襄敏,楊鼎莊敏,儀銘忠襄,盛端明榮簡,王文毅憫,陳文莊靜,朱希周恭靖,許進襄毅。四品以下官而得諡者,僉都御史楊信民恭惠,少詹事劉鉉文恭,祭酒宋訥文恪,李時勉文忠,陳敬宗文定,鄒守益文莊,太常寺少卿李奎文通,劉儼文介,俱四品。
  • 57.    魏國,於勇.明許彬墓誌考[J].海岱考古,2020,(第1期):第486-497頁.
  • 58.    《明故正議大夫資治尹禮部左侍郎兼翰林院學士致仕東魯許先生墓誌銘》:成化三年十二月十五日,東魯許先生卒於正寢。
  • 59.    《明故正議大夫資治尹禮部左侍郎兼翰林院學士致仕東魯許先生墓誌銘》:先生諱彬,字道中,別號養浩,門下士私號東魯先生。其先居徐州碭山麻城村,高祖仙又徙豐縣之釣台。
  • 60.    《明故正議大夫資治尹禮部左侍郎兼翰林院學士致仕東魯許先生墓誌銘》:先生諱彬,字道中,別號養浩,門下士私號東魯先生。其先居徐州碭山麻城村,高祖仙又徙豐縣之釣台。仙生信,信生成,成娶夏邑張氏,生仲德府君。府君,先生父也。值元季兵亂,播遷者五六年。既定,乃定居於兗之寧陽南白裏南河之涯,遂佔籍焉。太考以先生貴,贈通議大夫、太常寺卿。妣張,贈淑人;府君封翰林檢討,贈通議大夫、太常寺卿。妣張,封孺人、贈淑人……配張氏,由孺人進封淑人。壩嘗登堂再拜,靜莊慈懿、容止閒雅、母儀婦道、無愧禮宗。先先生十六年卒,先生自制墓銘。側室何、黃、王、劉,劉先卒。子男七:長超,宣德壬子鄉進士,早卒。配齊氏,守節不二,詔旌貞烈。次越,博學能文,詩多唐人警句。母喪,廬塞,有野雉馴擾之祥。治喪不用浮屠,一遵文公家禮,人稱孝子。娶孔氏,宣聖孫。超、越,張所出也。次起,聰明善屬文,天順丁丑進士,亦早卒,何所出也。次赴,以蔭補國子生,黃所出也。次趣、次赳、次趙,王所出也。女五:故都御史賈公諒子俊、虎賁左衞指揮張勝、濟州衞指揮申廣、南陵縣尹孔公圮、待選監生孔諳。其婿二孔,皆宣聖孫。孫男五:奎、庚、箕、軫、亢。孫女七:長適醫官古淳,次適京衞指揮陳祥,次許聘神童韓智,次許聘翊之季子鉑,次許聘郡人張論之子銓,餘未行。
  • 61.    《明故正議大夫資治尹禮部左侍郎兼翰林院學士致仕東魯許先生墓誌銘》:先生未生之前,母淑人夢呑月華。覺,以告府君。府君曰:“吾家積善好施,非一世矣,豈生子當以文鳴乎?”及生,果面方口闊,風骨秀異,言動自異於羣兒。識者曰:“昌許門者,必此子也。”
  • 62.    《明故正議大夫資治尹禮部左侍郎兼翰林院學士致仕東魯許先生墓誌銘》:稍長,從鄉先生學。終日端坐讀書,無嬉戲態。有疑即問,先生為析之,即開悟。一日語府君曰:“吾非若子師,可遣遊邑庠,以圖遠大。”故府尹王公賢,以邑庠生捕蝗裏中,適府君攜先生至。府尹公一見大異之,時年十三,遂薦入邑庠,同受《詩經》於毘陵宋先生參,參自以為得先生雖獲拱璧不逮也。會先生左掖下生一瘡,半載弗愈,參憂形於色。嘆曰:“天寧喪我邪?”既愈,喜甚。先生家素貧,母淑人嘗脱簪珥以資筆札。先生益感奮,刻苦於學。
  • 63.    《明故正議大夫資治尹禮部左侍郎兼翰林院學士致仕東魯許先生墓誌銘》:時年二十即與府尹公同領永樂辛卯鄉薦,名在前列。
  • 64.    《明故正議大夫資治尹禮部左侍郎兼翰林院學士致仕東魯許先生墓誌銘》:時年二十即與府尹公同領永樂辛卯鄉薦,名在前列。明年會試不偶,入國子監,從祭酒胡儼先生學。胡先生每見其所作,輒曰:“天才!天才!”每聽其講書,輒曰:“許某至,容易理會,不知何處得來?!”
  • 65.    《明故正議大夫資治尹禮部左侍郎兼翰林院學士致仕東魯許先生墓誌銘》:歲乙未,果登進士第,選入翰林為庶吉士。
  • 66.    《明故正議大夫資治尹禮部左侍郎兼翰林院學士致仕東魯許先生墓誌銘》:正統丁卯,福建鄉試,聘京學教官為考官。校官以它故,弗往。禮部為聞於上,特詔先生往蒞其事。是科,號稱得人。
  • 67.    《明故正議大夫資治尹禮部左侍郎兼翰林院學士致仕東魯許先生墓誌銘》:戊辰,聞府君喪,先生即奔訃。歸,哀毀瑜禮。尋有詔奪情,累乞終制,不許。
  • 68.    《明故正議大夫資治尹禮部左侍郎兼翰林院學士致仕東魯許先生墓誌銘》:己巳,升大理寺少卿。未幾,轉太常。八月間,英廟被留虜廷。
  • 69.    《明故正議大夫資治尹禮部左侍郎兼翰林院學士致仕東魯許先生墓誌銘》:英廟在途中賜以良馬,又撤御饌賜之。曰:“此聖母手自制,念卿勞苦,故特與之。”奉上聖皇太后及景泰帝書,勅羣臣免朝。及祭陣亡官軍文,皆命先生為之。歸,升太常卿。
  • 70.    《明故正議大夫資治尹禮部左侍郎兼翰林院學士致仕東魯許先生墓誌銘》:天順丁丑,英廟復辟,首進禮部左侍郎兼翰林院學士、文淵閣視事,賜白金、楮幣、靴帽、犀帶、織金襲衣。先生既執政,輸誠秉公,侯伯中有以迎復為功而升秩不愜意者,再三幹先生,欲任進。先生戟手詈之曰:“爾戮得幾人?何功?”其人慚而退。
  • 71.    《明故正議大夫資治尹禮部左侍郎兼翰林院學士致仕東魯許先生墓誌銘》:每為英宗言:“陛下當棄過錄材,如王竑、宋傑、曹泰、商輅、王偉,才皆可用,不宜置之散地。昔唐太宗不罪王珪、魏徵,而反錄用之,輔成貞觀之治,此前代明驗也。石亨恃功驕恣,權傾內外,陛下當如宋太祖杯酒釋六藩鎮之權,則功臣皆獲老死牖下。今陛下寵亨太過,恐非保全之道。”英廟心知其所言甚當,而不欲顯露。未幾,亨果敗。王竑諸君子相繼召用,人皆服先生先見之明也。初,亨聞先生言,恨之甚。乃內結太監吉祥共擠之,遂調南京禮部侍郎。中道,復左遷陝西參政。抵任,又復以事繫獄,遂乞骸骨,致仕歸甲。
  • 72.    《明故正議大夫資治尹禮部左侍郎兼翰林院學士致仕東魯許先生墓誌銘》:皇上嗣登宸極,知先生為權奸所譖,首詔復其官。時府尹公亦致仕在家,縣尹翟弁以先生與公出處皆同,且緋袍金帶,蒼顏華髮,會必聯坐,出必聯駕,鄉人望之以為神仙。後生小子聞其風者,無不感慕興起。弁乃於縣治南朝元觀故址建二老堂,暇日請二老率僚友燕遊其間,引觴賦詩,笑談竟日。
  • 73.    《明故正議大夫資治尹禮部左侍郎兼翰林院學士致仕東魯許先生墓誌銘》:成化丁亥夏,府尹公歿,先生往哭之。至冬十二月,監生楊壽忽夢至寶相寺,見府尹公朝服執笏端立,時越在側。問故,答曰:“伺令尊先生也。”明日適寺僧遼飲,抵暮,不醉而歸。夜五鼓,卒。
  • 74.    《明故正議大夫資治尹禮部左侍郎兼翰林院學士致仕東魯許先生墓誌銘》:距其生則洪武壬申十二月三日,得壽七十有六。
  • 75.    嶽秀芝. 明初台閣體作家許彬研究[D]. 青島:青島大學,2022:8-15、44、61、72、82-83、88-89.
  • 76.    《殿閣詞林記·卷三》  .搜韻影印古籍資料[引用日期2023-03-18]
  • 77.    嶽秀芝.論明初許彬詩歌的“台閣體”特徵[J].廣東開放大學學報,2022,(第1期):第72-76頁.
  • 78.    許姓(24)|宮女絞殺嘉靖帝,御醫許紳將昏死的嘉靖帝救活過來  .封面新聞[引用日期2023-03-18]
  • 79.    明禮部.天順元年進士登科錄[M].屈萬里.明代登科錄彙編[Z].台灣:學生書局,1969:第473頁.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