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鼎臣(1473年3月23日—1540年11月4日),初名仝,字九和,號未齋,南直隸蘇州府崑山縣(今江蘇省蘇州市崑山市玉山鎮)人,祖籍南直隸蘇州府吳縣(今江蘇省蘇州市吳中區)
[112]
,明代中期大臣、內閣首輔。
[106]
- 本 名
- 顧鼎臣
- 別 名
- 顧仝
- 字
- 九和
- 號
- 未齋
- 所處時代
- 明朝
- 民族族羣
- 漢族
- 出生地
- 南直隸蘇州府崑山縣(今江蘇省蘇州市崑山市玉山鎮)
- 出生日期
- 1473年3月23日
顧鼎臣人物生平
編輯顧鼎臣早年生涯
成化九年二月二十五日(1473年3月23日),顧鼎臣誕生於南直隸蘇州府崑山縣(今江蘇省蘇州市崑山市玉山鎮)顧府。當時,他的父親顧恂,已經是五十七歲高齡,兩個同父異母的哥哥也均已成人。顧鼎臣生母楊氏,時為顧家婢女,後來被顧恂收為側室。
[106]
顧鼎臣正德翰林
正德四年四月二十一日(1509年5月9日),明武宗以《孝宗實錄》編修完成,賞賜顧鼎臣銀幣三十兩,紵絲羅二表裏。
[3]
五月二十一日(6月8日),禮部擬將顧鼎臣擢升為翰林院侍講,明武宗同意了。
[4]
不久,顧鼎臣的生母楊氏去世,顧鼎臣歸鄉守孝。
[106]
正德十六年四月二十一日(1521年5月27日),朱厚熜即皇帝位。
[8]
七月二十三日(8月24日),明世宗命顧鼎臣兼任經筵官。
[9]
八月二十三日(9月23日),因被言官彈劾,顧鼎臣與徐縉乞求致仕,明世宗不允。
[10]
顧鼎臣休假養病
嘉靖元年三月一日(1522年3月28日),因經筵日講的功勞,明世宗特許顧鼎臣回家祭掃墳墓,並許他可以坐驛站的馬車返鄉。
[11]
十二月十八日(1523年1月4日),顧鼎臣以自己生病不能入朝,乞求繼續留在家中,明世宗不允,命顧鼎臣迅速回京復職。
[12]
顧鼎臣病癒復出
嘉靖六年正月二十八日(1527年2月28日),吳大本以顧鼎臣“奸惡邪僻”,請求不要留用顧鼎臣,明世宗不允。
[14]
四月八日(5月7日),大學士楊一清等人以顧鼎臣病癒,讓他繼續擔任經筵日講官,明世宗同意了。
[15]
四月二十二日(5月21日),顧鼎臣值講經筵,為明世宗講授範浚的《心箴》,陳述詳盡,切中事理。明世宗大悦,於是親自為這篇文章做註釋,顧鼎臣也因此受到明世宗別樣眷顧。
[16-17]
五月九日(6月7日),明世宗命顧鼎臣等人輪流進講。
[18]
五月十九日(6月17日),顧鼎臣因受到南京科道的彈劾,乞求罷免自己,明世宗不允。
[19]
六月二日(6月29日),南京給事中鄒架和御史毛麟之彈劾顧鼎臣不稱職,明世宗不同意。
[20]
十月十四日(11月7日),大學士楊一清舉薦顧鼎臣,明世宗於是擢升顧鼎臣為翰林院學士。
[21]
顧鼎臣世宗信任
嘉靖七年十月一日(1528年10月13日),顧鼎臣與董玘等人乞求內府書籍,明世宗於是賞賜他們《四書書傳大全》各一部,顧鼎臣與李時、謝丕、張璧被加賜《文獻通考》各一部。
[22]
十月十日(10月22日),敬一亭建成,顧鼎臣被賞賜銀幣十兩、彩幣一表裏。
[23]
十二月十五日(1529年1月24日),給事中劉世揚、李仁彈劾顧鼎臣貪污奸佞,明世宗將二人收押入獄,因為顧鼎臣的援救,得以免受重責。
[25-26]
同年,顧鼎臣講授洪範完畢後,被超拜為詹事府詹事兼翰林院學士。
[106]
嘉靖八年三月十二日(1529年4月19日),顧鼎臣被任命為殿試讀卷官。
[27]
三月二十日(4月27日),南京給事中丘九仞、御史仲選等人彈劾顧鼎臣,顧鼎臣於是自劾求退,明世宗對他進行安慰,不允請辭。
[28]
四月三日(5月10日),大學生楊一清等人上疏請求重訂《大明會典》一書,顧鼎臣和霍韜被任命為副總裁官,主持監修《大明會典》。
[29]
五月九日(6月14日),顧鼎臣在任期未滿的情況下,請求明世宗賜予誥命,明世宗特例允許了他。
[30]
嘉靖九年正月十八日(1530年2月15日),明世宗親耕田地,顧鼎臣行五推九推禮。
[31]
七月十七日(8月9日),明世宗命顧鼎臣掌管詹事府的事務。
[32]
七月二十二日(8月14日),顧鼎臣請求讓宛平、大興的各户人家輪流看守敬一碑亭,明世宗説可以。
[33]
嘉靖十年三月十日(1531年3月28日),顧鼎臣因為日講出現失誤,上疏引罪,明世宗責備了他,沒有加以懲罰。
[34]
十月七日(11月15日),明世宗擢升顧鼎臣為禮部右侍郎,仍兼翰林院學士、經筵日講官。
[35]
十一月二十一日(12月29日),明世宗以顧鼎臣三年秩滿,蔭其孫顧謙亨為國子生。
[36]
十二月六日(1532年1月12日),因明世宗喜好長生之術,在內殿舉行齋醮儀式。顧鼎臣寫《步虛詞》七章呈遞給明世宗,並列出了儀式中應該做的事情。明世宗頒下詔書褒獎贊賞他,對他的建議全部接納。擅長寫詞的臣子通過寫青詞得到主上賞識知遇,就是由顧鼎臣這裏開始的。
[37-38]
顧鼎臣掌管吏部
嘉靖十一年十月十日(1532年11月6日),明世宗擢升顧鼎臣為吏部左侍郎,仍兼翰林院學士,掌詹事府事,掌管詹事府。
[41-42]
十二月二十一日(1533年1月15日),明世宗在太廟舉行祫祭禮,命顧鼎臣與郭勳等人主持儀式。
[44]
嘉靖十二年二月二十二日(1533年3月17日),明世宗派遣李時祭奠歷代帝王廟,命顧鼎臣與許瓚、湛若水、席春分獻。
[45]
二月二十八日(3月23日),大學士李時、方獻夫、翟鑾獻上白鹿,顧鼎臣獻樂章表示祝賀。
[46]
三月十三日(4月7日),明世宗到太學祭奠孔子,命顧鼎臣與大學士李時等人分獻。
[47]
三月二十六日(4月20日),顧鼎臣乞求罷免自己,明世宗不允。
[48]
四月十一日(5月4日),明世宗賞賜顧鼎臣和汪鋐等人川扇各有差別。
[49]
四月十八日(5月11日),顧鼎臣請求明世宗允許曾子之後擔任五經博士,與孔、顏、孟三家子孫相同,明世宗聽從了。
[50-51]
七月四日(7月25日),正值顧鼎臣日講的時間,因顧鼎臣以疾病推辭,被伐俸半年。
[52]
十一月五日(11月20日),大同軍隊變亂,張孚敬主張用兵力鎮壓,顧鼎臣認為不可,明世宗嘉獎他並認可他的意見。
[53-54]
嘉靖十三年七月一日(1533年7月22日),明世宗在文淵閣祭奠孔子,將祭品賞賜給顧鼎臣等人。
[55]
七月十二日(8月2月),重修《恭睿獻皇帝寶訓實錄》,顧鼎臣被任命為同經理官。
[56]
九月二十八日(10月15日),明世宗到太廟祭祀,命令顧鼎臣和侍郎霍韜主持儀式,二人當時有五服之內的宗親去世,都在服喪期間,按理應當辭去這一任務。於是明世宗説:“古禮有言,諸侯不為遠親服喪,如今的公卿就是過去的諸侯,請不要推辭。”禮部尚書夏言極力説明這中舉措的過失,明世宗這才不再堅持。
[57-58]
嘉靖十四年正月六日(1535年2月7日),明世宗祭奠太廟、世廟,派遣顧鼎臣等人主持儀式。
[59]
三月二十六日(4月27日),顧鼎臣被任命為殿試讀卷官。
[60]
四月十八日(5月19日),顧鼎臣升任禮部尚書,仍兼翰林院學士,掌管詹事府的事務。
[61]
七月二十六日(8月24日),顧鼎臣患病,明世宗派遣宦官看望他,並賞賜藥物。
[62]
八月十一日(9月7日),明世宗祭帝社、帝稷,命顧鼎臣與費宏等人陪祀。
[63]
嘉靖十五年四月二十二日(1536年5月11日),明世宗派遣顧鼎臣祭奠天壽山之神。
[64]
七月一日(7月18日),祭祀奉天殿、崇先殿,明世宗命顧鼎臣等人主持儀式。
[65]
八月四日(8月20日),明世宗派遣顧鼎臣祭奠孔子。
[66]
八月六日(8月22日),祭帝社、帝稷,明世宗命顧鼎臣等人陪祀。
[67]
八月二十七日(9月12日),明世宗以《恭睿獻皇帝寶訓實錄》重修完成,賞賜顧鼎臣銀八十兩、紵絲四表裏、羅衣一襲、鞍馬一匹。
[68]
九月二日(9月16日),顧鼎臣被加官太子太保。
[69]
十月一日(10月15日),祭祀奉天殿,明世宗命顧鼎臣等人主持儀式。
[70]
十二月二十八日(1537年1月9日),明世宗在太廟舉行祫祭禮,命顧鼎臣與郭勳等人主持儀式。
[71]
嘉靖十六年八月三日(1537年9月6日),祭帝社稷,明世宗命顧鼎臣等人陪祀。
[72]
八月九日(9月12日),明世宗派遣郭勳到夕月壇祭奠夜明神,又令顧鼎臣分獻。
[73]
八月十六日(9月19日),京城雨水連綿,各地多遭水災,顧鼎臣請求賑濟災民,消弭盜賊,明世宗批覆同意。
[74-75]
十一月六日(12月7日),明世宗命顧鼎臣巡視牲口。
[76]
嘉靖十七年二月五日(1538年3月5日),明世宗祭帝社、帝稷,命顧鼎臣等人陪祀。
[77]
二月七日(3月7日),顧鼎臣和張邦奇被任命為會試考官。
[78]
三月十三日(4月11日),顧鼎臣被任命為殿試讀卷官。
[79]
顧鼎臣入閣辦事
嘉靖十七年八月十六日(1538年9月8日),明世宗命顧鼎臣兼任文淵閣大學士,入閣參與機要事務。
[80]
[85]
十月五日(10月27日),明世宗在太廟舉行祫祭禮,命顧鼎臣與郭勳等人主持儀式。
[81]
嘉靖十八年正月十日(1539年1月29日),以奉天殿告成,顧鼎臣被賞銀八十兩、彩叚五表裏。
[82]
正月二十九日(2月17日),顧鼎臣被加封為少保、太子太傅,改任武英殿大學士。
[83-84]
二月八日(2月26日),明世宗祭奠孔子,派遣顧鼎臣行禮。
[86]
二月十三日(3月3日),明世宗賞賜顧鼎臣金蟒寶帶、銀瓢佩刀等物。
[87]
二月十五日(3月5日),明世宗即將南巡,確立皇太子,命夏言隨自己出行,讓顧鼎臣輔佐太子監國。
[88-89]
四月二十日(5月7日),御史蕭祥曜彈劾禮部侍郎張潮受顧鼎臣授意,調任刑部主事陸昆(《明實錄》作“吳昆”,疑誤)到吏部。張潮説:“兵部主事馬承學自恃與顧鼎臣有聯繫,自以為必能得到銓曹的官職,我故意提拔張潮而抑制馬承學。”明世宗於是下詔將馬承學關押入獄,顧鼎臣對此沒有干涉。
[90]
六月六日(6月21日),顧鼎臣以雷警乞求罷免自己,明世宗不允許。
[91]
六月二十三日(7月8日),顧鼎臣因為生病告假在家,明世宗派遣太醫前去查看病情,並賜予酒、米等物品。
[92]
八月二十八日(10月9日),修建皇穹宇,明世宗命顧鼎臣等人定期巡視。
[93]
八月三十日(10月11日),顧鼎臣以乞求罷免自己,明世宗安慰了他,不允所辭。
[94]
顧鼎臣晚年生涯
嘉靖十九年正月十九日(1540年2月26日),行祈谷禮,明世宗命顧鼎臣等人輪流視察牲口。
[95]
二月六日(3月14日),祭拜社稷,明世宗命顧鼎臣等人陪拜。
[96]
三月二十一日(4月27日),明世宗在太廟舉行祫祭禮,命顧鼎臣與郭勳等人主持儀式。
[97]
五月五日(6月9日),明世宗命顧鼎臣與朱希忠等人輪流巡視牲口,中沾染風寒,竟然一病不起。
[98]
[106]
八月八日(9月8日),顧鼎臣以病乞求停支俸祿,明世宗不允許,讓他善加調養,痊癒後辦事。
[99]
八月十八日(9月18日),顧鼎臣乞求罷免自己,明世宗安慰了他,不允所辭。
[100]
十月六日(11月4日),顧鼎臣去世,享年六十八歲,明世宗哀傷悲悼,為其輟朝一日,賜祭葬如例,遣官護他的遺體還鄉,追贈太保,贈諡號“文康”。
[101]
[103]
顧鼎臣為政舉措
編輯顧鼎臣賦役改革
嘉靖元年(1522年)三月,顧鼎臣以省墓為由乞假回鄉,次年再次以疾病乞求在原籍調治,至嘉靖五年(1526)冬回京,顧鼎臣在家鄉崑山居住了四年有餘。在這四年中,顧鼎臣對其家鄉賦役制度的弊病以及由此弊病所導致的人民困苦狀況有了清楚而全面的認識。在再次回京之時,他決心對積弊已久的江南賦役進行改革。
[106]
嘉靖十五年(1536年),在顧鼎臣的支持下,歐陽鐸、王儀進行江南賦役改革,為了讓王儀能得到更多的支持,顧鼎臣不斷利用各種機會,對王儀清查田糧的行為進行讚揚,進一步為王儀的改革創造更好的外部環境。在王儀受到誣陷之時,顧鼎臣幫他順利脱困,使之能繼續進行改革,同時他關心改革的進展,不時激勵王儀,給他強大的精神支持。在清查出崑山常州每年為長洲吳縣二縣多出七萬五千餘石税糧時,顧鼎臣曾言辭激烈地給王儀寫信,希望王儀能夠不被長洲吳縣兩縣胥吏左右,查出多交原因並加以糾正。經過兩年的改革,歐陽鐸、王儀在江南地區的改革取得了實質性進展,蘇州府各縣紛紛清查出隱蔽的田地和税糧,其中以嘉定縣和常州縣為首。整個蘇州府通過清查,共清出隱田二三九零頃,隱糧六三一九五石。
[106]
嘉靖十五年(1536年)所進行的改革,對晚明的後繼改革產生了巨大影響。此次改革為之後在江南地區進行的“扒平”田賦、“官民一則”等改革提供了思路。為張居正萬曆年間的改革提供了改革的經驗與教訓。在改革中,顧鼎臣雖然並沒有太多機會參與到實際執行之中,但仍憑藉自己對江南賦税問題的掌握和勵精求治的精神,促成了改革的實施與成功,並對此次江南賦役改革有着巨大的影響。
[106]
顧鼎臣築城抗倭
崑山城破敗的現狀,激發了顧鼎臣修城的想法。嘉靖十七年(1538年),顧鼎臣提出要在崑山城舊有頹廢土城的基礎上修築磚城。該次修建城池從嘉靖十八年(1539年)二月開始動工修建,僅僅耗時一年零三個月,至次年五月即宣告完成。修成後的崑山城牆比之原先頹毀的舊城,最突出的特點有二:其一即是由土城改為磚城,其二則高出整整一丈。這樣一來,崑山城的安全性和美觀度都得到很大提高。在得不到更多支持的情況下,顧鼎臣力排眾議,以自己的遠見卓識,為崑山築造了堅實的保護。事實很快證明,顧鼎臣對於城防的憂慮並非多此一舉,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倭寇果然大舉進犯,幸而有此城,崑山百姓才避免了倭寇的進一步殘害,而這距離嘉靖十九年(1540年)崑山城的築成,僅僅只有十四年。
[106]
顧鼎臣歷史評價
編輯徐階、張居正等:鼎臣性樂易,無町畦自在,講筵即受知於上,詔免其朝參令,專講洪範,已從詹事府召入內閣輔政,上南幸,承天命之居,守輔皇太子監國,其信任如此,然其在政府充位而已。
[102]
(《明世宗實錄》)
張弘道、張凝道:鼎臣博學多能,陰陽、醫卜、音律之類,皆所精通。篤於孝友,與人交,洞見肺腑,倜儻好施,獎引寒士,遇事敢言,極為世宗眷注。(《皇明三元考》)
顧鼎臣軼事典故
編輯顧鼎臣造橋打樁
玉龍橋是崑山市體量最大的一座古石拱橋,也是故事最多、被賦予神秘色彩的一座橋樑。傳説造橋打樁時,無論民工如何努力,就是打不下去。這時走來一個大户人家的丫鬟,出於好玩,只輕輕一下,橋樁就乖乖地鑽了下去。這時有人預言,這户人家定要出大人物。原來這丫囊不是別人,就是顧鼎臣的母親,當時懷有身孕。
[113]
顧鼎臣幼年對聯
顧鼎臣幼時聰明,常有妙語。一天,塾師出對為難他:“花塢春晴,鳥韻奏成無孔笛。”把鳥鳴聲比喻成無孔之笛,確非一般,但顧鼎臣面無難色,不一會兒就對上了:“樹庭日暮,蟬聲彈出不絃琴。”將蟬聲比喻為無弦的琴聲,也別出心裁,因此塾師不禁十分驚奇。有一天,他父親出對考他:“柳線鶯梭,織就江南三月景。”顧鼎臣立即對道:“雲箋雁字,傳來塞北九秋書。”他父親聽了非常高興。
[104]
顧鼎臣貧而不羈
相傳顧鼎臣為諸生時,曾讀書于山寺。一天,他與一羣乞兒盜得鄰家一隻狗,剝了皮,卻找不到柴薪燒狗肉吃。於是顧鼎臣便帶着大家來到一座佛殿之內,向羅漢作揖道:“不得已,麻煩大師一下。”於是用斧子劈了兩尊木頭羅漢當柴,將狗肉燒熟與羣兒圍在一起,大吃特吃了一頓,可見其貧而不羈如此。
[2]
[107]
顧鼎臣文曲下凡
相傳顧鼎臣是天上文曲星下凡,小時候讀書時常來城隍廟玩耍,害得城隍老爺來不及迎送,只好向天上的玉皇大帝訴苦。玉帝就對他説:“既然顧鼎臣是廟裏的常客,那就可以免去接送的手續,你把頭沉下來,裝作打瞌睡的樣子,眼開眼閉,只當沒看見不就得了?” 從此,崑山各地每當建造城隍廟時,工匠們就把裏面的城隍老爺塑成眼開眼閉、昏昏欲睡的樣子。
[111]
顧鼎臣改名趣事
弘治十八年(1505)會試前,顧鼎臣還未改此名,而名仝。早在數年前,其父顧恂曾有一奇夢,雲“鼎臣為狀元”,顧恂先讓其孫顧潛以此名應考,卻未見效果,後顧仝鄉試中舉,而赴會試,顧恂以此名命顧仝,果見成功。
[106]
顧鼎臣曲折生存
有記載説,顧鼎臣之父顧恂是個小商人,年過半百仍無子嗣,家裏只有一個婢女,妻子看管甚嚴。一日,顧恂在小店做生意,妻子派婢女去送飯,遇上雷電交加不能速歸,顧恂便與婢女成其好事,不久此女竟懷孕生下顧鼎臣。顧妻大怒,欲殺之。不成,又曾暗中將他投擲磨道,幸得磨坊主人發現,救出收養。長大後,顧鼎臣十分聰慧好學,但顧氏夫妻始終不認其為子,始終將顧鼎臣的生母當奴婢一樣對待,使其受盡凌辱與欺負。直到顧鼎臣中狀元,養父才講出真情,他才到顧家與親孃相認。但顧妻仍不準顧鼎臣認母,顧鼎臣遂在親友的幫助之下進到房內,長立庭下,堅持要見生母。顧妻更加憤怒,但顧鼎臣主意不改,説:“即一見,死不恨。”親朋好友也從旁規勸。無奈顧妻只得令其生母從灶間出來見自己的親生兒子,顧鼎臣看到自己的生母衣衫襤褸,蓬頭垢面,母子二人,忍不住抱頭痛哭,親友們也都為之泣下。
[2]
顧鼎臣遊春認女
顧鼎臣退居家園後,某日春遊避雨,巧遇林子文的妻子陸素貞,便將她收為義女。兵部尚書之子見陸素貞頗有姿色,頓生霸佔惡念,授意家奴殺死了老賬房,移屍到林子文家門口,嫁禍於林子文,林子文被官府收監治罪。陸素貞不得不求援於義父顧鼎臣,但此時顧鼎臣已無官在身,只得寫信嚮明世宗鳴冤。當林子文行刑時,顧鼎臣親赴法場高呼“刀下留人”。而正在此時,聖旨到,宣佈將林子文無罪釋放。
[111]
顧鼎臣人際關係
編輯輩分 | 關係 | 姓名 | 簡介 |
---|---|---|---|
先輩 | 遠祖 | 字希馮,吳郡吳縣(今江蘇蘇州)人,南朝地理學家、文字訓詁學家、史學家。 | |
始遷祖 | 顧煇 | 字闇卿,顧洽長子,南宋人,率家由吳縣光福徙居崑山縣朱塘鄉。 | |
六世祖 | 顧伯壽 | 字眉子,號玉山處士,不仕,因孫元臣官職,誥贈武略將軍、水軍正千户、飛騎尉、錢塘縣男。 | |
五世祖 | 顧德輝 | 字仲瑛,又字道彰,號金粟道人,以長子元臣為元朝官故,被遷徙流放至臨濠(今安徽鳳陽)。 | |
高祖父 | 顧士恭 | 又名元肅,元末明初人,自崑山縣朱塘鄉遷居積善鄉雍裏村,潛隱不仕,鄉閭推服。 | |
曾祖父 | 顧大本 | 字道中,號頤庵,因曾孫鼎臣官職屢贈官如例。 | |
曾祖母 | 蔡氏 | 屢贈一品夫人,葬二保東湯村隨字圩墓。 | |
祖父 | 顧良 | 字守忠,號呆庵,又號耕樂。為人仁義豪邁,曾將家產讓與其兄。因孫鼎臣官職屢贈官如例。 | |
祖母 | 吳氏 | 崑山十三圖吳光達之女,屢贈一品夫人。 | |
父親 | 顧恂 | 字惟誠,號桂軒,自幼聰穎好學,因入贅吳家而中斷舉業,因子鼎臣官職屢贈官如例,入祀鄉賢祠。 | |
嫡母 | 吳氏 | 禮部主事吳凱之女,屢贈一品夫人。 | |
生母 | 楊氏 | 為顧家婢女,後來被顧恂收為側室,屢贈一品夫人。 | |
平輩 | 長兄 | 顧式 | 字正夫,號有齋,參加科舉屢試不第,後以歲貢授浙江杭州府經歷。 |
二兄 | 顧左 | 字宜之,號自如,以子顧潛官職封文林郎、山西道監察御史。 | |
—— | 正室 | 朱氏 | 崑山望族朱某之女。 |
側室 | 薛氏 | —— | |
高氏 | —— | ||
張氏 | 京師(今北京市)人。 | ||
後輩 | 兒子 | 顧履方 | 顧鼎臣長子,字仲立,號恆齋,弘治十年(1497年)生,嘉靖七年(1528年)舉人。 |
顧履祥 | 顧鼎臣次子,字符敬,號雪樵,正德十五年(1520年)生。 | ||
顧履貞 | 顧鼎臣三子,字符基,號庚月,嘉靖元年(1522年)生,順天府學增廣生,以父蔭入國子監。 | ||
顧履吉 | 顧鼎臣四子,字仲修,號誌未,又號北巖,嘉靖十四年(1535年)生,國子生。 | ||
女兒 | 顧氏 | 弘治九年(1496年)生,嫁雲南道監察御史朱栻之子朱端禧。 | |
顧鼎臣主要作品
編輯顧鼎臣後世紀念
編輯- 祠堂
顧文康公崇功祠位於江蘇省崑山市亭林公園東大門北,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始建,御賜額“崇功”,佔地面積155平方米,正廳中央供奉顧鼎臣塑像,天井西側立“太子太保文康顧公崇功祠碑”,東西分別栽玉蘭、桂樹各一株,寓意“金玉滿堂”。1991年,顧文康公崇功祠列為崑山市文物保護單位。
[113]
顧鼎臣史料索引
編輯- 參考資料
-
- 1. 顧鼎臣像取自清代顧沅輯,道光九年刻本《吳郡名賢圖傳贊》,清孔繼堯繪。
- 2. 顧鼎臣 .東城區第一圖書館[引用日期2022-12-04]
- 3. 《武宗毅皇帝實錄·卷四十九》:(正德四年四月二十一日),以纂修實錄成,賞監修太師兼太子太師英國公張懋、總裁少師兼太子太師吏部尚書、華蓋殿大學士李東陽少傅兼太子太傅吏部尚書謹身殿大學士焦芳、少保兼太子太保户部尚書文淵閣大學士楊廷和各銀五十兩,紵絲羅共六表裏,鞍馬一匹副,副總裁吏部尚書兼翰林院學士梁儲銀四十兩、紵絲羅共四表裏,纂修左諭德兼侍講毛紀、傅圭、侍讀朱希周、侍講豐熙、沈燾、吳一鵬、修撰顧鼎臣、編修汪俊、李廷相、温仁和、滕霄、何瑭、董玘、檢討汪偉、王九思、五經博士潘辰,各銀三十兩,紵絲羅二表裏。
- 4. 《武宗毅皇帝實錄·卷五十》:(正德四年五月二十一日),吏部擬升纂修官翰林院侍讀毛紀為侍講學士,侍講豊熙為右春坊右諭德修撰,傅圭為左春坊左中允,朱希周為侍讀,顧鼎臣為侍講,編修滕霄何瑭為修撰……上皆從之。
- 5. 《武宗毅皇帝實錄·卷一百三十七》:(正德五年五月十一日),升翰林院侍讀學士顧清為詹事府少詹事兼翰林院學士,侍讀朱希周、汪俊為侍讀學士,春坊左中允劉龍、右中允李廷相為侍講學士,侍講顧鼎臣、侍讀温仁和、董玘為左春坊左諭德兼侍讀,侍讀趙永李時為右春坊右諭德兼侍講,修撰滕霄為司經局洗馬兼編修,時內閣以翰林春坊多缺員,推年資深者十一人上請,故有是命。
- 6. 《明史·卷一百九十三·列傳第八十一》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2-12-04]
- 7. 《明史·卷一百九十三·列傳第八十一》:正德初,再遷左諭德。
- 8. 《世宗肅皇帝實錄·卷一》:(正德十六年四月二十一日),詣奉天殿即位。
- 9. 《世宗肅皇帝實錄·卷四》:(正德十六年七月二十三日),乃命定國公徐光祚、大學士楊廷和知經筵事,大學士蔣冕、毛紀、袁宗皋同知經筵事,尚書兼學士石珤、少詹事兼侍讀周詔、祭酒趙永、侍講學士劉龍、左諭德兼侍讀顧鼎臣、温仁和、董玘、右諭德兼侍講李時、洗馬兼編修滕霄、侍讀徐縉、翟鑾、侍講穆孔暉、修撰楊慎、編修嚴嵩、許成名、劉棟皆兼經筵官。提督團營武定侯郭勳如例侍班。
- 10. 《世宗肅皇帝實錄·卷五》:(正德十六年八月二十三日),左春坊左諭德顧鼎臣、翰林院侍讀徐縉先為言官論劾,相繼乞休,俱不許。
- 11. 《世宗肅皇帝實錄·卷十二》:(嘉靖元年三月一日),左諭德顧鼎臣乞假省墓,許之,命馳驛歸,以日講恩也。
- 12. 《世宗肅皇帝實錄·卷二十一》:(嘉靖元年十二月十八日),左春坊左諭德兼翰林院侍讀顧鼎臣上疏稱病,不能赴闕,乞假暫留,上不許,趣召供職。
- 13. 《世宗肅皇帝實錄·卷二十六》:(嘉靖二年閏四月十一日),左諭德顧鼎臣以疾再乞在籍調治,得旨,令病痊亟如前旨赴任。
- 14. 《世宗肅皇帝實錄·卷二十六》:(嘉靖六年正月二十八日),試御史吳大本言:“近以修省,令四品以上自陳,後乃概留賜。留用雖朝廷愛惜人材,第恐不肖者得以苟容,慢不加警,因核都御史劉澤、御史譚魯納賄,尚書李充嗣衰懦,諭德顧鼎臣奸回狀,且薦喬宇、顧清、盛應期、張璇、温仁和、範輅、彭辦之等可用。”吏部覆奏,得旨:“魯澤回籍聽勘,鼎臣、充嗣供職如故。”
- 15. 《世宗肅皇帝實錄·卷七十五》:(嘉靖六年四月八日),大學士楊一清等言:“左春坊左諭德兼翰林院侍讀顧鼎臣病痊復職,請仍充經筵日講官。”上是之,因命禮部右侍郎桂萼、兵部左侍郎張璁俱充日講官,仍舊經筵。
- 16. 《世宗肅皇帝實錄·卷七十五》:(嘉靖六年四月二十二日),上以講官顧鼎臣講洪範,稽擬卜兆,與蔡傳頗異,下諭問輔臣楊一清……上以為然。
- 17. 《明史·卷一百九十三·列傳第八十一》:嘉靖初,直經筵。進講範浚《心箴》,敷陳剴切。帝悦,乃自為註釋,而鼎臣特受眷。
- 18. 《世宗肅皇帝實錄·卷七十六》:(嘉靖六年五月九日),上從之,已,乃命侍郎温仁和、桂萼、張璁、詹事董玘、侍讀學士徐縉、祭酒嚴嵩、庶子穆孔暉、諭德顧鼎臣、張璧、許成名、洗馬張瀚、贊善謝丕、更直進講。
- 19. 《世宗肅皇帝實錄·卷七十六》:(嘉靖六年五月十九日),左春坊左諭德顧鼎臣以南京科道論劾,自疏求罷,不允。
- 20. 《世宗肅皇帝實錄·卷七十七》:(嘉靖六年六月二日),南京給事中鄒架等、御史毛麟之等,以拾遺糾劾:“禮部右侍郎桂萼、工部左侍郎童瑞、右侍郎蔣曙、都御史周金、張仲賢、陳洪謨、南京兵部尚書李元嗣、右春坊左諭德顧鼎臣、左贊善謝丕、南京鴻臚寺卿劉乾等不職。”狀時曙,已,罷歸瑞及充嗣,鼎臣、丕皆奉旨留用,吏部以萼等去留請上,令洪謨、金並致仕,萼等供職如故。
- 21. 《世宗肅皇帝實錄·卷八十一》:(嘉靖六年十月十四日),升左春坊左諭德顧鼎臣為翰林院學士,左諭德張壁、右諭德許成名俱侍讀學士,司經局洗馬張潮侍講學士,先是,上諭:“內閣、翰林院額設學士一員,侍讀、侍講學士各二員,皆缺未補,朕方日御講筵侍,從之。”“臣獻納為職,不宜久虛,其推舉翰林、春坊學行資望堪任者五人。”下吏部銓授,仍供事講筵,兼管撰文官,誥敕日:“輪二員於誥敕房,整理送內閣總裁進覽,原設專管誥敕官以虛名幹進罷,勿復置。”時左庶子穆孔暉已兼侍講學士,其四員尚缺,大學士楊一清等以鼎臣等請上,並用之。
- 22. 《世宗肅皇帝實錄·卷九十四》:(嘉靖七年十月一日),吏部左侍郎董玘、右侍郎徐縉、禮部左侍郎李時、翰林院學士顧鼎臣、太常寺少卿兼翰林院侍讀謝丕、翰林院侍讀學士張璧奏乞內府書籍,上賜等六員各《四書書傳大全》一部,加賜時、鼎臣、丕、璧各《文獻通考》一部。
- 23. 《世宗肅皇帝實錄·卷九十四》:(嘉靖七年十月十日),敬一亭成,工部奏列與事官員以聞……少師楊一清等三員人賜衣一襲銀五十兩、彩幣四表裏,提調官工部左侍郎何詔、並吏部尚書桂萼、禮部尚書方獻夫、工部尚書劉麟各二十兩二表裏,侍郎董玘、徐縉、李時、學士顧鼎臣各十兩一表裏,侍讀、侍講學士穆孔暉等四員,各五兩一表裏,郎中等官金廷瑞、劉悌各一表裏 。
- 24. 世宗肅皇帝實錄 卷九十六 嘉靖七年 十二月 十五日 3 .明清實錄數據庫[引用日期2022-12-04]
- 25. 《世宗肅皇帝實錄·卷九十六》:(嘉靖七年十二月十五日),先是,吏科都給事中劉世揚、給事中李仁劾奏:“詹事顧鼎臣污庸貪佞,屢經論劾,不足以當眷注,居啓沃之任。”有“今日詹事,他日輔臣”之語,上詰世揚等曰:“言官既知賢才,便當舉薦以聞,詹事進輔臣,例出何年,並查奏來,鼎臣安心辦事,世揚等對:“言臣等愚昧,知人實難,不敢妄有所薦引,至於輔弼大臣,多因儒臣進用,臣恐鼎臣馴致大位,付託不效,故謬為今日詹事、他日輔臣之説,非敢謂有成例。”上怒世揚等狂妄奏擾,且對不以實,責令對狀,時鼎臣亦上求退,上褒諭留之,世揚等惶懼引罪,上怒不解,竟杖世揚等,逮繫詔獄,鼎臣內不自安,具救之,上不許。
- 26. 《明史·卷一百九十三·列傳第八十一》:給事中劉世揚、李仁劾鼎臣污佞。帝下世揚等獄,以鼎臣救,得薄譴。
- 27. 《世宗肅皇帝實錄·卷九十九》:(嘉靖八年三月十二日),以廷試天下貢士,命少師兼太子太師吏部尚書華蓋殿大學士楊一清、少傅兼太子太傅吏部尚書謹身殿大學士張璁、少保兼太子太傅吏部尚書武英殿大學士桂萼、太子太保吏部尚書兼翰林院學士方獻夫、太子太保兵部尚書李承勳、禮部尚書兼文淵閣大學士翟鑾、户部尚書梁材、刑部尚書高友璣、工部尚書劉麟、都察院右都御史熊浹、大理寺卿陳璋、詹事府詹事兼翰林院學士顧鼎臣、通政使司右通政宋滄、左春坊左庶子兼翰林院侍講學士穆孔暉、翰林院侍讀學士許成名、侍講學士張潮、許誥、席春充讀卷官。
- 28. 《世宗肅皇帝實錄·卷九十九》:(嘉靖八年三月二十日),南京給事中丘九仞、御史仲選等並劾尚書王瓊、吳一鵬、胡瓚、詹事顧鼎臣、府尹黎奭、右中允廖道南、卿鄭裕、史道憸邪當黜,於是一鵬以病求去,許之。鼎臣、奭、道南、道亦各自劾求退,上皆優詔褒留,不允、吏部乃以瓊、瓚、裕為請,得旨:“王瓊留用,胡瓚、鄭裕致仕。”已,瓊復以病辭,上不允,曰:“以卿才望素著,特以邊務付卿,宜益展謀猷,以副重望。”
- 29. 《世宗肅皇帝實錄·卷一百》:(嘉靖八年四月三日),大學士楊一清等言:“《大明會典》一書誠國家典禮所繫,昨已奉旨令諸司纂集,近來條例送翰林院重訂,仍乞賜敕命官,開館纂修,以成盛典。”上從之……遂命一清及大學士張璁、桂萼、翟鑾、吏部尚書兼翰林院學士方獻夫為總裁官,詹事府詹事兼翰林院學士霍韜、顧鼎臣為副總裁官,太常寺少卿兼侍讀謝丕、左春坊左庶子兼侍講學士穆孔暉、右春坊右庶子兼修撰方鵬、侍讀學士許成名、侍講學士張潮、許誥、席春、南京翰林院侍講學士吳惠、右春坊右諭德彭澤、右中允廖道南、右贊善林文俊、蔡昂、修撰倫以訓、龔用卿、王用賓、編修王教、張星、徐階、楊維傑、歐陽衢、金璐、張袞、歐陽德為纂修官,太常寺卿劉棨、中書舍人凌楫為催纂官,尚寶司卿邵文恩、尚寶司卿兼侍書徐富、司丞張天保、林應禧、吏部主事張文憲、大理寺左評事嶽梁、中書舍人康世鳳、謝正、李宏、劉焞、張湘、鴻臚寺序班王應芳、楊武、桂林、吳昴、章鳴鳳、仝錡、劉鎧、周湲、童瑞為謄錄官,大理寺左評事郭晟、翰林院孔目朱福為收掌文書官。
- 30. 《世宗肅皇帝實錄·卷一百一》:(嘉靖八年五月九日),詹事府詹事兼翰林院學士顧鼎臣未及秩滿,比例請給誥命,上以其日講效勞,特許之。
- 31. 《世宗肅皇帝實錄·卷一百九》:(嘉靖九年正月十八日),禮部上耕藉儀注,前期,太常寺奏祭祀,百官致齋,順天府官以耒耜及穜稑種進呈,少頃,內官捧耒耜及種,授順天府官捧,由午門左出,置彩輿鼓樂送至藉田所至,期祭社稷,畢,昧爽,上具翼善冠黃袍,御奉天門,太常寺官奏請詣先農壇,上升輦鹵簿導,從詣壇所具服殿,上服袞冕如儀祭先農,畢還,具服殿,更翼善冠黃袍,太常卿導引上至耕藉,位南向立,三公以下從耕者各就位,户部尚書跪進耒耜,順天府官跪進鞭導駕官,同太常卿導引上秉耒三推三反訖,户部尚書跪受耒耜,順天府官跪受鞭,太常卿奏請復位,順天府尹捧青箱,隨以種子播而覆之,上御外門,南向坐觀,三公五推,尚書九卿九推太常卿奏耕,畢,從耕官各就位,太常卿導引,上還具服殿,升座順天府官,率兩縣官耆老人等行禮畢,率庶人終畝,鴻臚寺官贊百官入班致詞,行慶賀禮,有旨賜酒,饌三品以上官各就丹,陛上東西向,賜坐四品以下,官台下序坐,並宴勞耆宿於壇旁,宴畢,駕還,宮導從,並如來儀大樂鼓吹振作。詔如其所擬,遂命太師昌國公張鶴齡、太傅建昌侯張延齡、少傅兼太子太傅吏部尚書謹身殿大學士張璁、禮部尚書兼文淵閣大學士翟鑾、太子太保吏部尚書兼翰林院學士方獻夫、太子太保兵部尚書李承勳、户部總督倉場尚書李瓚、禮部尚書李時、刑部尚書許贊、工部尚書章拯、都察院右都御史汪鋐、掌翰林院事詹事顧鼎臣各行五推九推禮。
- 32. 《世宗肅皇帝實錄·卷一百一十五》:(嘉靖九年七月十七日):命詹事顧鼎臣掌詹事府事,侍講學士穆孔暉掌翰林院事。
- 33. 《世宗肅皇帝實錄·卷一百一十五》:(嘉靖九年七月二十二日),詹事顧鼎臣言:“翰林院內建敬一碑亭,宜敕宛平、大興二縣各僉人户二名、責令守視。”報可。
- 34. 《世宗肅皇帝實錄·卷一百二十三》:(嘉靖十年三月十日),吏部左侍郎徐縉、詹事顧鼎臣、左庶子兼翰林院侍讀學士穆孔暉失誤日講,各引罪,詔切責宥之,獨孔暉以是日輪講,調為南京尚寶司卿。
- 35. 《世宗肅皇帝實錄·卷一百三十一》:(嘉靖十年十月七日),升禮部右侍郎湛若水為左侍郎,詹事顧鼎臣為禮部右侍郎,仍兼翰林院學士、經筵日講如故。
- 36. 《世宗肅皇帝實錄·卷一百三十二》:(嘉靖十年十一月二十一日),禮部右侍郎兼翰林院學士顧鼎臣三載秩滿,錄其孫謙亨為國子生。
- 37. 《世宗肅皇帝實錄·卷一百三十三》:(嘉靖十年十二月六日),禮部右侍郎顧鼎臣言:“皇上設醮先日,陰雲觧剝化晷,熹微主二之日,列風不興,雲物一色,爰降瑞雪,旦夕未已,萬口謹傳,以為皇上精誠格天之所致也。因進步虗詞七章復言,七日奏進青詞,尤為至要,臣愚恐諸道流文執常者或慢易,不潔幸戒。諭之仍列五事奏上,大抵皆壇中香水供獻道家鄙誕之語。”上答曰:“覽奏,足見忠愛步虗,詞留覽祈天求嗣,朕已竭誠,先嚴諭致一真人及百執事矣,諸臣亦宜仰體朕心,名秉丹誠以承天,其五事悉如擬舉行。”
- 38. 《明史·卷一百九十三·列傳第八十一》:帝好長生術,內殿設齋醮。鼎臣進《步虛詞》七章,且列上壇中應行事。帝優詔褒答,悉從之。詞臣以青詞結主知,由鼎臣倡也。
- 39. 《世宗肅皇帝實錄·卷一百三十五》:(嘉靖十一年二月十日),祭帝社、帝稷,命武定侯郭勳,代文武大臣朱鳳、張偉、衞錞、李時、翟鑾、王瓊、王憲、汪鋐、夏言、張雲、顧鼎臣、吳惠、廖道南陪祀。
- 40. 《世宗肅皇帝實錄·卷一百三十七》:(嘉靖十一年四月四日),賜尚書夏言、講官顧鼎臣、張潮、席春、吳惠、廖道南、中允孫承恩等川扇。
- 41. 《世宗肅皇帝實錄·卷一百四十三》:(嘉靖十一年十月十日),升禮部右侍郎顧鼎臣為吏部左侍郎,仍兼翰林院學士,掌詹事府事,專管教習。
- 42. 《明史·卷一百九十三·列傳第八十一》:改吏部左侍郎,掌詹事府。
- 43. 世宗肅皇帝實錄 卷一百四十三 嘉靖十一年 十月 二十二日 3 .明清實錄數據庫[引用日期2022-12-04]
- 44. 《世宗肅皇帝實錄·卷一百四十五》:(嘉靖十一年十二月二十一日),歲暮行祫祭禮於太廟,命大臣郭勳、徐延德、崔元、顧鼎臣、席春捧主。
- 45. 《世宗肅皇帝實錄·卷一百四十七》:(嘉靖十二年二月二十二日),遣輔臣李時祭歷代帝王廟,尚書許瓚、侍郎顧鼎臣、湛若水、席春分獻。
- 46. 《世宗肅皇帝實錄·卷一百四十七》:(嘉靖十二年二月二十八日),大學士李時、方獻夫、翟鑾各以白鹿呈瑞,奏獻鹿詩以章,吏部尚書汪鋐、修撰王用賓、編修童承敍各獻頌,禮部尚書夏言、左侍郎湛若水、右侍郎席春、學士蔡昂、修撰姚淶、編修張袞、祭酒林文俊各獻賦,掌詹事府事吏部左侍郎顧鼎臣獻樂章,吏部右侍郎張潮、侍讀王教各獻詩,上皆優答之。
- 47. 《世宗肅皇帝實錄·卷一百四十八》:(嘉靖十二年三月十三日), 上臨幸太學,釋先師孔子,以大學士李時、方獻夫、翟鑾、衍聖公孔聞詔、尚書汪鋐、王憲、許瓚、侍郎顧鼎臣分獻,遣侍郎周用祭啓聖公,禮成,上御彝倫堂,祭酒林文俊講虞書益稷篇,司業馬汝驥講易頤卦,賜之坐,講畢,上宣諭師生曰:“治平之道,備在六經爾,諸子宜講求力行,以資治化。”駕還,御奉天門,百官行慶賀禮。
- 48. 《世宗肅皇帝實錄·卷一百四十八》:(嘉靖十二年三月二十六日), 掌專事府事吏部左侍郎顧鼎臣、户部左侍郎張雲、右侍郎張瓚、禮部左侍郎湛若水、右侍郎席春、兵部左侍郎錢如京、黎奭、刑部左侍郎聞淵、、工部左侍郎林廷、通政使陳經、大理寺卿史道翰、翰林院侍讀學士吳惠、侍講學士廖道南、蔡昂、國子監祭酒林文俊等各陳乞罷,不允。
- 49. 《世宗肅皇帝實錄·卷一百四十八》:(嘉靖十二年四月十一日),升四川左布政使侯位為南京光祿寺卿,賜吏部尚書汪鋐、禮部尚書夏言、講官顧鼎臣等川扇有差。
- 50. 《世宗肅皇帝實錄·卷一百四十八》:(嘉靖十二年四月十八日),升雲南右布政使範嵩為本司左福政使,福建興化府知府葉觀為湖廣按察司副使,詔天下博士求曾子嫡裔,承襲五經博士,如顏、孟二氏例,從學士顧鼎臣請也。
- 51. 《明史·卷一百九十三·列傳第八十一》:請令曾子後授《五經》博士,比三氏子孫,從之。
- 52. 《世宗肅皇帝實錄·卷一百五十二》:(嘉靖十二年七月四日),仁孝文皇后忌辰,遣長寧伯周大經祭長陵。上視朝畢,御文華殿講大學衍義,講官顧鼎臣以疾不至,大學士張孚敬等上請罪,因言:“臣等入班時見鼎臣不至,遂省令學士廖道南代講。道南以當捧敕辭,又屬學士蔡昂,昂亦固推不代。夫進講系朝廷重事,又學士本職,舊規講官有不到者,除日講不能代外,其餘俱可代講,今鼎臣該日失誤進講,朝廷自有處分,道南互相推避,亦宜並治。”上曰:“經筵日講君德重事,朝參進講儒臣職分,況當謹畏天戒之時,鼎臣偷逸疾託,本當重治,念侍講有年,如奪俸半年,道南、昂輪當接代,故為推諉,道南又以捧敕為言二事,豈不可兼者,各降一級,調外任,卿等宜安心辦事,翰林侍從官少,吏部其看擬以聞。”已,乃降道南直隸徽州府通判,昂浙江湖州府通判。
- 53. 《世宗肅皇帝實錄·卷一百五十六》:(嘉靖十二年十一月五日),宣大摠制都御史劉源清、宣府摠兵郤永率兵討亂至大同…… 獨禮部侍郎顧鼎臣、黃綰皆言用兵之非時,又有虜入寇城中,炮聲應之,將從東門出走,為官軍所閼遏,詔源清內討御,勿致疎虞,且敕入城之日務,分別善、惡,勿致濫殺。
- 54. 《明史·卷一百九十三·列傳第八十一》:大同軍變,張孚敬主用兵,鼎臣言不可,帝嘉納。
- 55. 《世宗肅皇帝實錄·卷一百六十五》:(嘉靖十三年七月一日),祭先聖先師孔子於文華殿,以祭品頒賜講官顧鼎臣等。
- 56. 《世宗肅皇帝實錄·卷一百六十五》:(嘉靖十三年七月十二日),重書累朝及恭睿獻皇帝寶訓實錄,敕太子太傅武定侯郭勳為監錄官,少師兼太子太師吏部尚書華蓋殿大學士張孚敬、少保兼太子太保吏部尚書武英殿大學士李時為總視經理官,太子太保吏部尚書汪鋐、少保兼太子太保禮部尚書翰林院學士夏言、吏部左侍郎兼翰林院學士顧鼎臣為同經理官,太常寺少卿兼翰林院侍讀謝丕、侍讀學士吳惠、張璧、侍講學士廖道南為管錄官,遂命左春坊左諭德姚淶、翰林院侍讀張袞、修撰王汝孝、華察、編修童承敍、楊惟傑、歐陽衢、唐順之、陳束、楊瀹、盧淮、陳節之、胡經、周文燭、待書劉鋭、侍詔葉幼學為校錄官,以太常寺少卿兼侍書徐富等三十四人充謄錄官,掌典籍事評事凌揖等五人充收掌官,尋命吏、禮二部會選儒士張電等三十五人送史館謄錄。
- 57. 《世宗肅皇帝實錄·卷一百六十七》:(嘉靖十三年九月二十八日),以孟冬享廟,先期命侍郎顧鼎臣、霍韜捧主會,鼎臣、韜皆有期功之服…… 詔鼎臣、韜迴避,以侍郎黃宗明、林廷代之,且令自後廟享前五日太常寺即奏,捧主官十餘人以請。
- 58. 《明史·卷一百九十三·列傳第八十一》:十三年孟冬,享廟,命鼎臣及侍郎霍韜捧主。二人有期功服,當辭。乃上言:“古禮,諸侯絕期。今公卿即古諸侯,請得毋避。”禮部尚書夏言極詆其非,乃已。
- 59. 《世宗肅皇帝實錄·卷一百七十一》:(嘉靖十四年正月六日),時享太廟、世廟,遣成國公朱鳳、大學士張孚敬、李時、尚書汪鋐、夏言、梁材、侍郎顧鼎臣捧主。
- 60. 《世宗肅皇帝實錄·卷一百七十三》:(嘉靖十四年三月二十六日),以廷試天下貢士,命少保兼太子太保吏部尚書武英殿大學士李時、太子太保吏部尚書兼兵部尚書汪鋐、户部尚書梁材、刑部尚書聶賢、太子少保工部尚書秦金、兵部尚書兼都察院左都御史掌院事王廷相、掌詹事府事吏部左侍郎兼翰林院學士顧鼎臣、兵部左侍郎錢如京、通政使司通政使陳經、大理寺左少卿羅輅、太常寺少卿兼翰林院侍讀謝丕、翰林院侍讀學士吳惠、張璧、侍講學士廖道南、蔡昂充讀卷官。升太僕寺少卿王果為大理寺右少卿。蔭光祿寺卿吳文田子非熊為國子生,時大田未及考滿,援嘉靖十二年恩詔例,及藩邸舊勞,為請詔時,從之。
- 61. 《世宗肅皇帝實錄·卷一百七十四》:(嘉靖十四年四月十八日),升侍郎顧鼎臣禮部尚書兼翰林院學士,仍掌詹事府事,教習之。
- 62. 《世宗肅皇帝實錄·卷一百七十七》:(嘉靖十四年七月二十六日),掌詹事府事尚書顧鼎臣有疾,遣中使臨問,並賜藥餌。
- 63. 《世宗肅皇帝實錄·卷一百七十八》:(嘉靖十四年八月十一日),祭帝社、帝稷,命武定侯郭勳代遣公,朱鳳伯衞錞、大學士費宏、李時、尚書汪鋐、夏言、顧鼎臣、張瓚、侍郎張雲、謝丕、學士張壁、廖道南、蔡昂陪祀。
- 64. 《世宗肅皇帝實錄·卷一百八十六》:(嘉靖十五年四月二十二日),上躬告祭長陵,分遣英國公張溶、武定侯郭勳、遂安伯陳鏸、輔臣李時、尚書夏言、駙馬都尉謝詔祭告六陵、尚書顧鼎臣祭天壽山、尚書林庭祭后土司土等神。
- 65. 《世宗肅皇帝實錄·卷一百八十九》:(嘉靖十五年七月一日),享奉先殿、崇先殿,命武定侯郭勳代遣,文武大臣陳鏸、衞錞、李時、夏言、顧鼎臣、張瓚、王廷相捧主。
- 66. 《世宗肅皇帝實錄·卷一百九十》:(嘉靖十五年八月四日),遣禮部尚書顧鼎臣祭先師孔子。
- 67. 《世宗肅皇帝實錄·卷一百九十》:(嘉靖十五年八月六日),祭帝社、帝稷,遣武定侯郭勳代,遂安伯陳鏸、宣城伯衞錞、輔臣李時、尚書夏言、顧鼎臣、張瓚、侍郎張雲、謝丕、學士張璧、廖道南、蔡昂陪祀。
- 68. 《世宗肅皇帝實錄·卷一百九十》:(嘉靖十五年八月二十七日),賜重錄、列聖、寶訓、實錄、監錄等官,武定侯郭勳等宴於謹身殿,尋以禮部議照成化三年進呈實錄例,賞勳及總視經理官大學士李時、尚書夏言、顧鼎臣各銀八十兩、紵絲四表裏、羅衣一襲、鞍馬一匹、副管錄官侍郎謝丕、學士張璧、蔡昂各銀三十兩、紵絲三表裏、羅衣一襲。校錄官諭德姚淶、侍讀張袞、侍講江汝璧、楊維傑、歐陽衢、贊善張治、修撰王用賓、屠應、華察、編修楊瀹、陳莭之、胡經、周文燭各銀二十兩、紵絲二表裏、羅衣一襲,謄錄官侍書徐富等、收掌官右評事凌楫等各銀十五兩、紵絲二表裏,行取總視經理官大學士張孚敬俟至京日,來説致仕,同經理官尚書汪鋐守制管錄,官學士廖道南各銀三十兩、紵絲三表裏,升任校錄官中允童承敍銀二十兩、紵絲二表裏,謄錄生儒唐斌□金等各銀五兩、一表裏,時學士許成名、郭維藩亦充管錄官,以服閲續至,供事日淺,不與賞典,大學士李時以為言,乃俱賞銀十兩、段絹各一疋,升國子監祭酒呂楠為南京禮部右侍郎。
- 69. 《世宗肅皇帝實錄·卷一百九十一》:(嘉靖十五年九月二日),以重錄列聖訓錄成,敕加監錄等官武定侯郭勳光祿大夫,左柱國輔臣李時少傅,進兼謹身殿大學士尚書夏言少保,顧鼎臣太子太保,各餘官如故。
- 70. 《世宗肅皇帝實錄·卷一百九十二》:(嘉靖十五年十月一日),時享崇先殿,命候郭勳伯、陳鏸、輔臣李時、少傅夏言、尚書顧鼎臣、梁材、張瓚俸主。
- 71. 《世宗肅皇帝實錄·卷一百九十四》:(嘉靖十五年十二月二十八日),行大祫禮於太廟,命文武大臣郭勳、張溶、陳鏸、李時、夏言、顧鼎臣、張瓚、梁材、張雲、王廷相、林廷捧主。
- 72. 《世宗肅皇帝實錄·卷二百三》:(嘉靖十六年八月三日),祭帝社稷,命公張溶、侯郭勳、伯陳鏸、衞錞、輔臣夏言、尚書顧鼎臣、許瓚、李廷相、張瓚、侍郎張潮、張璧、蔡昂陪祀。
- 73. 《世宗肅皇帝實錄·卷二百三》:(嘉靖十六年八月九日),秋分祭夜明於夕月壇,遣武定侯郭勳行禮,禮部尚書顧鼎臣等分獻。
- 74. 《世宗肅皇帝實錄·卷二百三》:(嘉靖十六年八月十六日),掌詹事府禮部尚書顧鼎臣言:“今歲夏秋多雨,京城內外房舍傾圯,軍民多壓死者,又聞南、北直隸、山東、河南、陝西、江、浙各被水災,而湖廣尤甚,衝沒城邑,人多漂溺,幸而存者,家產蕩盡,勢必聚而為盜,請敕順天府及五城御史量行,優恤湖廣災沴重大,神人震驚,仍宜遣大臣一人前去祭告陵廟,遍祀山川,循行郡縣,賑救安戢,分遣有司掩骼埋胔,直隸等省則敕撫按官督有司奉行。”下所司,覆如其議,得俱允行。
- 75. 《明史·卷一百九十三·列傳第八十一》:京師淫雨,四方多水災,鼎臣請振飢弭盜,報可。
- 76. 《世宗肅皇帝實錄·卷一百六》:(嘉靖十六年十一月六日),以大祀圜丘,遣遂安伯陳鏸、尚書顧鼎臣、張瓚視牲。
- 77. 《世宗肅皇帝實錄·卷一百九》:(嘉靖十七年二月五日),祭帝社、帝稷,命成國公朱希忠代,伯衞錞、陳鏸、輔臣李時、夏言、尚書許贊、顧鼎臣、張瓚、李廷相、嚴嵩、侍郎張、潮張壁、蔡昂陪祀。
- 78. 《世宗肅皇帝實錄·卷一百九》:(嘉靖十七年二月七日), 命掌詹事府事太子太保禮部尚書兼翰林院學士顧鼎臣、吏部左侍郎兼翰林院學士掌翰林事張邦奇為會試考官。
- 79. 《世宗肅皇帝實錄·卷一百十》:(嘉靖十七年三月十三日), 命少傅兼太子太師吏部尚書華蓋殿大學士李時、少傅兼太子太師禮部尚書武英殿大學士夏言、太子太保吏部尚書許贊、掌詹事府事太子太保禮部尚書兼翰林院學士顧鼎臣、太子太保兵部尚書張瓚、户部尚書梁材、太子少保刑部尚書唐龍、工部尚書兼翰林院學士温仁和、太子少保兵部尚書兼都察院左都御史掌院事王庭相、吏部左侍郎兼翰林院學士掌院事張邦奇、通政使司通政使鄭紳、大理寺卿屠僑、太常寺卿兼翰林院侍讀學士陸深、翰林院侍讀學士姚淶為殿試讀卷官。
- 80. 《世宗肅皇帝實錄·卷二百十五》:(嘉靖十七年八月十六日),命掌詹事府事太子太保禮部尚書顧鼎臣兼文淵閣大學士入內閣辦事。
- 81. 《世宗肅皇帝實錄·卷二百十七》:(嘉靖十七年十月五日),立冬,時祫享太廟,命武定侯郭勳代,英國公張溶、成國公朱希忠、遂安伯陳鏸、大學士夏言、顧鼎臣、尚書許瓚、嚴嵩、張瓚、毛伯温捧主。
- 82. 《世宗肅皇帝實錄·卷二百二十》:(嘉靖十八年正月十日),奉先殿成,升賞劾勞諸臣,武定侯郭勳、太監高忠、大學士夏言、顧鼎臣各賞銀八十兩、彩叚五表裏,尚書張鑽、蔣瑤各蔭一子入監讀書,侍郎吳大田、江曉各加二品服色,給事中李鶴鳴、御史楊紹芳、郎中範欽等誥敕房辦事,光祿寺卿周令等各升俸一級,錦衣衞掌衞事都督僉事陳寅升都督同知,都指揮同知張錡都指揮使指揮同知、趙俊指揮使、太僕寺少卿郭文英、李良貴本寺卿,仍各齎銀幣有差。
- 83. 《世宗肅皇帝實錄·卷二百二十》:(嘉靖十八年正月二十九日),詔持加恩,進封武定侯郭勳為翊國公,加武英殿大學士夏言特進、光祿大夫、上柱國、少師,文淵閣大學士顧鼎臣少保兼太子太傅、改武英殿大學士,成國公朱希忠、駙馬崔元俱太子太傅,英國公張溶、禮部尚書兼翰林院學士嚴嵩俱太子太保,宣城伯衞錞太保,遂安伯陳鏸,少保兼太子太傅吏部尚書許贊少保,各餘官如故,勳等各辭不允。
- 84. 《明史·卷一百九十三·列傳第八十一》:尋加少保、太子太傅、進武英殿。
- 85. 《明史·卷一百九十三·列傳第八十一》:十七年八月,以本官兼文淵閣大學士入參機務。
- 86. 《世宗肅皇帝實錄·卷二百二十一》:(嘉靖十八年二月八日),致祭先師孔子,命大學士顧鼎臣行禮。
- 87. 《世宗肅皇帝實錄·卷二百二十一》:(嘉靖十八年二月十三日),賜扈從留守文武大臣郭勳、夏言、顧鼎臣等金蟒寶帶、銀瓢佩刀等物有差。
- 88. 《世宗肅皇帝實錄·卷二百二十一》:(嘉靖十八年二月十五日),命皇太子監國,以宣城伯衞錞、遂安伯陳鏸為留守使,大學士顧鼎臣為同留守使,兵部尚書張瓚參贊機務,太監麥福為內提督,與錞等協同行事,文武大臣刑部右侍郎屠僑等一十八員,分守京城九門,仍命內坐營官九員協守。
- 89. 《明史·卷一百九十三·列傳第八十一》:帝將南巡,立皇太子,命言扈行,鼎臣輔太子監國。
- 90. 《世宗肅皇帝實錄·卷二百二十四》:(嘉靖十八年四月二十日),雲南道監察御史蕭祥曜言:“頃聖駕之南巡也,吏部缺主事,侍郎張潮輒窺伺輔臣意,引奔趨權利之徒,刑部貴州司主事吳昆而用之,夫昆,大學士顧鼎臣之門生親友也,天曹重地豈容以匪人濫廁其間,而鼎臣身為輔相薦進門牆,背公市私不可以,儀表百僚,潮謬典銓,衡曲已徇人漫,無可否,何以黜陟天下士,乞敕吏部速罷昆而別選廉,退以為行險僥倖之戒,如鼎臣,如潮者,猶以大臣優容之勒令休致,亦足以為徇私用人之警。”奏入,上責祥曜指摘細微、排斥大臣狂妄不諳事,體令錦衣衞逮治之,近詔書不許無故更調官員,以起奔兢,吏部輒廢格不用,令自陳狀以聞,於是潮自劾不職狀,且言:“調用吳昆非出鼎臣意,前本部員缺兵部主事馬承學自謂鼎臣親每於眾中,謂必得,吏部給事中周珫以語臣,臣謂此必奔競浮躁之士,故舍承學而用昆,此怨謗所由起也。”上以潮久侍講筵,素謹厚,令供職如故,而命錦衣衞逮承學、珫等,鞫之,已而詔奪潮俸一月,文選司員外郎趙汝濂等俸二月,祥曜及承學俱贖罪還職,昆仍原職,珫以別旨降遠方雜職,已,鼎臣以被論乞休,不允。
- 91. 《世宗肅皇帝實錄·卷二百二十六》:(嘉靖十八年六月六日),大學士夏言、顧鼎臣各以雷警自陳乞罷,上以言等左右重臣,倚注有素勉,其秉忠經國,共迴天意,不允辭。
- 92. 《世宗肅皇帝實錄·卷二百二十六》:(嘉靖十八年六月二十三日),大學士顧鼎臣以疾在告,遣醫胗視之,並賜酒米等物。
- 93. 《世宗肅皇帝實錄·卷二百二十八》:(嘉靖十八年八月二十八日),建造皇穹宇,命翊國公郭勳、武英殿大學士夏言、顧鼎臣、兵部尚書張瓚、錦衣衞都督同知陳寅、指揮使張錡、趙俊、並尚書嚴嵩定日視工。
- 94. 《世宗肅皇帝實錄·卷二百二十八》:(嘉靖十八年八月三十日),大學士夏言、顧鼎臣各以考察乞罷自陳,上俱温旨留之。
- 95. 《世宗肅皇帝實錄·卷二百三十三》:(嘉靖十九年正月十九日),啓蟄,行祈谷禮於玄極殿,禮臣以視牲請,上命翊國公郭勳代,成國公朱希忠、京山侯崔元、大學士夏言、顧鼎臣輪視。
- 96. 《世宗肅皇帝實錄·卷二百三十四》:(嘉靖十九年二月六日):祭帝社稷,命翊國公郭勳代,成國公朱希忠、英國公張溶、京山侯崔元、遂安伯陳鏸、宣城伯衞錞、大學士夏言、顧鼎臣、翟鑾、尚書許贊、嚴嵩、張瓚、王廷相、梁材陪拜。
- 97. 《世宗肅皇帝實錄·卷二百三十五》:(嘉靖十九年三月二十一日):立夏祫享宗廟,遣翊國公郭勳、成國公朱希忠、英國公張溶、定國公徐延德、京山侯崔元、宣城伯衞錞、遂安伯陳鏸、大學士夏言、顧鼎臣捧主。
- 98. 《世宗肅皇帝實錄·卷二百三十七》:(嘉靖十九年五月五日),以夏至將,大祭地,於方澤視牲,遣成國公朱希忠代,大學士顧鼎臣、翟鑾、尚書許贊、嚴嵩輪視。
- 99. 《世宗肅皇帝實錄·卷二百四十》:(嘉靖十九年八月八日),大學士顧鼎臣以久病,乞住俸,上不允,諭以善加調理,痊可即出供職。
- 100. 《世宗肅皇帝實錄·卷二百四十》:(嘉靖十九年八月十八日),大學士夏言、顧鼎臣、翟鑾及吏部尚書許贊而下,各引咎乞罷,俱温旨諭留,獨刑部尚書週期雍準致仕。
- 101. 《世宗肅皇帝實錄·卷二百四十二》:(嘉靖十九年十月六日),少保兼太子太傅禮部尚書武英殿大學士顧鼎臣卒,鼎臣,蘇州府崑山縣人,登弘治乙丑進士第一,授翰林院修撰,進侍讀、翰林院學士、禮部右侍郎、吏部左侍郎、禮部尚書,加太子太保,進文淵閣大學士,尋加少保,至是卒,遺勸上親賢愛民,保護聖躬,上覽之,憫悼,輟朝一日,賜祭葬如例,遣官護其喪還鄉,贈太保,諡文康。
- 102. 世宗肅皇帝實錄 卷二百四十二 嘉靖十九年 十月 六日 2 .明清實錄數據庫[引用日期2022-12-04]
- 103. 《明史·卷一百九十三·列傳第八十一》:十九年十月卒官,年六十八。贈太保,諡文康。
- 104. 王雲志. 顧鼎臣幼年試對[J]. 對聯, 2005, (12).
- 105. 萬曆野獲編 .殆知閣[引用日期2022-12-10]
- 106. 廖峯. 嘉靖閣臣顧鼎臣研究[D]. 中國社會科學院,2010:第6頁、第16-35頁、第60-71頁、第74-81頁、第101-117頁.
- 107. 萬曆野獲編 .殆知閣[引用日期2022-12-10]
- 108. 鈐山堂集 .殆知閣[引用日期2022-12-10]
- 109. 玉堂叢語 .殆知閣[引用日期2022-12-10]
- 110. 明語林 .殆知閣[引用日期2022-12-10]
- 111. 唐惠林,李恵元,鹿城故事,蘇州大學出版社,2018.01,第191-193頁.
- 112. 馬一平. 顧野王崑山後裔考[J]. 蘇州教育學院學報, 2021, 第38卷(4):50-65.
- 113. 王家倫,高萬祥主編,蘇州文脈,東南大學出版社,2019.06,第152頁.
- 114. 龔篤清主編,八股文彙編 上,嶽麓書社,2014.05,第113頁.
- 115. 名人圖像 .浙江圖書館中國曆代名人圖像細覽[引用日期2023-01-01]
-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