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皇穹宇

鎖定
皇穹宇,初名泰神殿,是天壇圜丘壇天庫的正殿。用於平日供奉祀天大典所供神版的殿宇。皇穹宇位於天壇公園迴音壁內,是一座圓形院落。院落正中為圓形皇穹宇大殿,東西兩側各有一座開間五楹的配殿。外圍為圓形院牆(迴音壁),門、院均以殿名為名。 [1] 
皇穹宇始建於明嘉靖九年(1530年),嘉靖十七年(1538年),改稱皇穹宇。初為重檐圓形建築,清乾隆十七年(1752年),改建為今單檐樣式。皇穹宇圍垣具有傳聲功效,俗稱迴音壁。皇穹宇大殿呈圓形,坐北向南,下為高2.85米的圓形須彌座,上有藍琉璃筒瓦單檐攢尖鎏金寶頂。圓形須彌座為青白石砌築,周圍有石護欄,東、南、西三出陛(台階),南向出陛有二龍戲珠的丹陛石。“皇穹宇”三字中,“皇”指至高無上;“穹”指天;“宇”指宇宙,也指屋宇。所以皇穹宇又被人們稱為“天庫”。 [3] 
1961年3月4日,包含皇穹宇在內的天壇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 
中文名
皇穹宇
地理位置
北京市東城區天壇內東里7號天壇公園迴音壁內
所處時代
明清
保護級別
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開放時間
旺季8:00~17:30,淡季8:00~16:30
所屬城市
北京市

皇穹宇歷史沿革

皇穹宇,初名泰神殿,是天壇圜丘壇天庫的正殿。
明嘉靖九年(1530年),皇穹宇建成,初名泰神殿。
明嘉靖十七年(1538年),殿名改稱皇穹宇。
清乾隆十七年(1752年),皇穹宇改建為今單檐樣式。 [3] 
皇穹宇建築羣 皇穹宇建築羣

皇穹宇建築特點

皇穹宇大殿呈圓形,坐北向南,下為高2.85米的圓形須彌座,上有藍琉璃筒瓦單檐攢尖鎏金寶頂。圓形須彌座為青白石砌築,周圍有石護欄,東、南、西三出陛(台階),南向出陛有二龍戲珠的丹陛石。
皇穹宇大殿地面中心圓心石周圍,有九環扇形石,第一環八塊,其餘環以八的倍數遞增,總共360塊。這裏的數字“八”代表“八維”:東、南、西、北、東北、東南、西南、西北。 [3] 
皇穹宇 皇穹宇

皇穹宇文物遺存

皇穹宇皇穹宇大殿

皇穹宇是平日存放圓丘壇祭祀神主的地方,殿內正面是安放“皇天上帝”神牌的圓形石台,其前方兩側各有四個方石台,是放置清代八位祖先神主的地方。 [4] 

皇穹宇東西配殿

東西配殿是存放圜丘壇從祀神位的地方。東配殿陳設大明、星辰神牌,西配殿陳設夜明、風雷雲雨神牌。 [3] 

皇穹宇大殿彩繪

殿內天花藻井為青綠基調的金龍藻井,中心為大金團龍圖案,是古代建築傑作。 [4] 
皇穹宇大殿彩繪 皇穹宇大殿彩繪

皇穹宇皇穹宇圍垣

皇穹宇圍垣,俗稱迴音壁。歷史上皇穹宇圍垣的傳聲功效頗使人迷惑,長期以來人們無法科學地解釋這一現象。1953年,湯定元教授對皇穹宇建築的聲學效果進行了測試,認為皇穹宇圍垣周密,表面光潔,使聲波不被牆體吸納,進而發生了反射,於是產生了迴音,形成了獨特的聲學現象。這是歷史上第一次對天壇諸建築的回聲現象進行的科學解釋。 [4] 

皇穹宇文物價值

皇穹宇是一座建築藝術價值較高的大殿。殿內有8根檐柱和8根金柱。大殿上架無橫樑承託,全靠各類斗拱(鎏金斗拱、挑金斗拱、五踩斗拱)層層上疊支撐,天花步步收縮,形成精美的穹隆圓頂。殿宇的建築充分運用了物理學中槓桿原理,以立柱、斗拱為承重支點,並通過多項建築構件,如天花圓形梁等使重力合理傳遞,大殿因此而堅固平穩。殿內彩畫以青綠為基調,以金龍為主要圖案,或描金,或瀝粉貼金,顯得輝煌華麗,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 [4] 

皇穹宇文物保護

1961年3月4日,包含皇穹宇在內的天壇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列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 

皇穹宇旅遊信息

皇穹宇地理位置

皇穹宇位於北京市東城區天壇內東里7號天壇公園迴音壁內

皇穹宇門票價格

祈年殿門票價格詳情
票種
價格
優惠
旺季聯票
34元(¥)
17元(¥)
淡季聯票
28元(¥)
14元(¥)
景點票聯票
20元(¥)
10元(¥)

皇穹宇交通線路

由南門進天壇公園,沿中軸線往北,過圜丘之後即是皇穹宇。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