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李時

(明朝大臣)

鎖定
李時(1471年—1539年1月5日),字宗易,號序庵 [1] 北直隸河間府任丘縣(今河北省滄州市任丘市)人。弘治十五年(1502)進士,授翰林編修。正德中,歷侍讀、右諭德。世宗嗣位,遷侍讀學士。嘉靖三年(1524),擢禮部右侍郎。嘉靖十年(1531)七月,加太子太保,後屢加至少傅太子太師吏部尚書華蓋殿大學士。李時素寬平,無大匡救,而議論恆本忠厚,廷論鹹以時為賢。嘉靖十七年(1538)卒於官,贈太傅,諡文康。有《南城召對錄》《日下舊聞》《列卿記》。
別    名
李文康
宗易
序庵
所處時代
明朝
民族族羣
漢族
出生地
河間府任丘縣(今河北省滄州市任丘市)
出生日期
1471年
逝世日期
1539年1月5日
主要作品
《南城召對錄》《日下舊聞》《列卿記》
本    名
李時
官    職
少傅兼太子太師、吏部尚書華蓋殿大學士
追    贈
太傅
諡    號
文康

李時人物生平

李時,字宗易,河北任丘人。父親李蓕,進士出身,做過萊州知府。李時弘治十五年(1502)中進士,改選庶吉士,授職編修。正德年間,曾任侍讀、右諭德。世宗即位後,充任講官,不久升為侍讀學士 [2] 
嘉靖三年(1524年),擢禮部右侍郎,不久因守喪回家。服喪完畢後,出任户部右侍郎。後來又改任禮部右侍郎,不久就取代方獻夫當上了尚書。世宗確定尊崇父母的“大禮”以後,意氣慷慨,產生了藐視古人的意思,想要裁定古代的典籍,完成本朝制禮作樂的事業。張孚敬夏言掌權時,都喜歡改這改那。世宗一朝所制定的各種典禮,都是別人開的頭,而由李時牽強附會地完成的。有時大臣們的討論意見不一,李時大都擺出兩頭的觀點,等待世宗自己來加以選擇,始終沒有大的爭議。所以世宗喜歡他為人的恭敬、和順。各地送上什麼吉祥之物來,李時都上書請進行祝賀。世宗如果謙讓,李時一定會再一次請求,所以世宗更認為李時忠心,賜給他的銀章上刻“忠敏安慎”四個字,讓他密封上書談論軍國大事。時間長了,他把銀章搞丟了,趕忙上書求罪,世宗又賜給他一枚。 [3] 
嘉靖十年(1531年)七月,京城四郊的祭壇建成,李時被加官太子太保。雷電震壞了午門,彗星出現在東邊的井宿,李時上書請敕令大臣們修身反省,並傳令諫官上書陳述政治上存在的問題和改革措施。世宗認為提這些建議應該是給事中、御史的專門職責,放下他的建議未予實施。光祿寺的廚工王福、錦衣衞千户陳昇請把顯陵遷往天壽山,李時等人極力説不行。巡檢徐震奏請在安陸另建一個京師,李時等駁斥説這樣做不合祖制規定,於是朝廷決定把安陸所在的州改為承天府。 [4] 
同年秋天,桂萼去世,世宗任命李時兼文淵閣大學士入內閣參預機要大事。當時張孚敬已被免除職務,翟鑾一個人為輔臣。李時在他後面進來,因為宮保官位尊貴一些,位置反而在他上邊。好在兩個人都謙虛下人,在一起倒也沒矛盾。世宗到無逸殿,召李時進來坐着講解《無逸篇》,翟鑾講解《豳風·七月》詩,武定侯郭勳及九卿、翰林都進來奉陪。講完之後,世宗退回到豳風亭賜他們一桌酒宴。從此以後,幾次召他,向他詢問政事。 [5] 
次年春天,孚敬又回到內閣中來,事事都一個人做主,李時也不敢有什麼評論。沒多久,方獻夫也進來了,與李時也能合得來。彗星又一次出現,世宗召見李時等人,教導他們要引咎、修身、反省,又隨便説到人才缺少。李時回來後上書講了實現安定局面、愛惜人才和慎重刑罰三件事,很有些話提到了因為“大禮”之爭而吃官司被罷黜的大臣們。世宗以讚揚的口吻做了批覆,但最終還是沒有采用他的意見。給事中魏良弼、御史馮恩先後彈劾吏部尚書汪鋐,觸怒了世宗,李時都替他們上書解救。 [6] 
嘉靖十二年(1533年),孚敬又一次返回到內閣裏來,翟鑾回家守喪去了,獻夫退休了。李時跟隨在孚敬後邊,只能是拱手説“好好”就是了,因此孚敬還容得下他。孚敬退休後,費宏又一次入閣,不久就死了,李時於是獨自一個做輔臣。他平時對人就寬厚、和易,到這時越發以清靜主持大局。世宗也經常傳他到便殿裏談話,親切地向他諮詢政事。李時雖然沒有什麼大的補救,但是議論總是以忠厚為根本,朝中大臣也都認為他是個好人。客星在天蒬旁出現,世宗問會發生什麼事,他回答説:“事應的説法起自漢朝的京房,未必都與事實相符。全靠皇上修養自己的品德來消除為宜。”世宗聽後予以稱讚。後來他陪同世宗去晉見皇陵,經過沙河時,世宗看到附近村莊破爛不堪,居民很少,神色暗淡地説“:七座皇陵在這裏,應該加以守護。”李時回答説:“過去邱濬曾建議,京城應該設立四處屏障,以臨清為南屏,昌平為北屏,薊州、保定為東、西屏,各駐兵一二萬。現在如果在昌平增設一個總兵官,往南可以保衞京城,往北可以守護皇陵。”世宗於是下發大臣們討論,決定在沙河修築鞏華城,置兵防守。 [7] 
李時前後被加官為少傅、太子太師、吏部尚書、華蓋殿大學士。當時夏言入閣,李時不與他對抗,事事都推讓給夏言做主,夏言也能容得下他。世宗對待李時不如孚敬、夏言那麼寵信,然而也很少指責、欺辱他,對他的信任始終沒有減少,這是孚敬、夏言也無法相比的。 [8] 
嘉靖十七年十二月十六日(1539年1月5日),李時在任上去世,世宗贈太傅,諡文康。 [9] 

李時歷史評價

張廷玉:李時、翟鑾皆負才望,而鑾晚節不振。 [10] 

李時史書記載

明史·卷一百九十三·列傳第八十一》 [10] 

李時個人作品

李時善書法,嘉靖初,錢俊民所撰明資福寺碑,為其所書。著有《南城召對錄》、《日下舊聞》、《列卿記》。
參考資料
  • 1.    《國朝獻徵錄·卷十六》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4-11-16]
  • 2.    《明史·卷一百九十三·列傳第八十一》:李時,字宗易,任丘人。父棨,進士,萊州知府。時舉弘治十五年進士,改庶吉士,授編修。正德中,歷侍讀、右諭德。世宗嗣位,為講官,尋遷侍讀學士。
  • 3.    《明史·卷一百九十三·列傳第八十一》:嘉靖三年,擢禮部右侍郎。俄以憂歸。服除,為户部右侍郎。復改禮部,尋代方獻夫為尚書。帝既定尊親禮,慨然有狹小前人之志,欲裁定舊章,成一朝製作。張孚敬、夏言用事,鹹好更張。所建諸典禮,鹹他人發端,而時傅會成之。或廷議不合,率具兩端,待帝自擇,終未嘗顯爭。以故帝愛其恭順。四方上嘉瑞,輒拜疏請賀。帝謙讓,時必再請。由是益以時為忠。賜銀章曰“忠敏安慎”,俾密封言事。久而失之,請罪,帝再賜焉。
  • 4.    《明史·卷一百九十三·列傳第八十一》:十年七月,四郊成,加太子太保。雷震午門,彗星見東井,時請敕臣工修省,令言官指陳利害興革。帝以建言乃科道專責,寢不行。光祿寺廚役王福、錦衣衞千户陳昇請遷顯陵於天壽山,時等力陳不可。巡檢徐震奏於安陸建京師,時等駁其非制,遂議改州為承天府。
  • 5.    《明史·卷一百九十三·列傳第八十一》:其秋,桂萼卒,命時兼文淵閣大學士入參機務。時張孚敬已罷,翟鑾獨相。時後入,以宮保官尊,反居鑾上。兩人皆謙遜,無齟齬。帝御無逸殿,召時坐講《無逸篇》,鑾講《豳風·七月》詩,武定侯郭勳及九卿翰林俱入侍。講畢,帝退御豳風亭賜宴。自是,數召見,諮謀政務。
  • 6.    《明史·卷一百九十三·列傳第八十一》:明年春,孚敬還內閣,事取獨裁,時不敢有所評議。未幾,方獻夫入,與時亦相得。彗星復出,帝召見時等,諭以引咎修省之意,從容語及乏才。時等退,條上務安靜、惜人才、慎刑獄三事,頗及“大禮”大獄廢斥諸臣。帝優詔褒答之,然卒不能用也。給事中魏良弼、御史馮恩先後劾吏部尚書汪鋐,觸帝怒,時皆為論救。
  • 7.    《明史·卷一百九十三·列傳第八十一》:十二年,孚敬復入,鑾以憂去,獻夫致仕。時隨孚敬後,拱手唯諾而已,以故孚敬安之。孚敬謝政,費宏再入,未幾卒,時遂獨相。時素寬平,至是益鎮以安靜。帝亦恆召對便殿,接膝諮詢。時雖無大匡救,而議論恆本忠厚,廷論鹹以時為賢。客星見天棓旁,帝問所主事應。對曰:“事應之説起漢京房,未必皆合。惟在人君修德以弭之。”帝稱善。扈蹕謁陵,道沙河,帝見居民蕭索,愴然曰:“七陵在此,宜加守護。”時對曰:“昔邱濬建議,京師當設四輔,以臨清為南,昌平為北,蘇州、保定為東西,各屯兵一二萬。今若於昌平增一總兵,可南衞京師,北護陵寢。”帝乃下廷臣勘議,於沙河築鞏華城,為置戍焉。
  • 8.    《明史·卷一百九十三·列傳第八十一》:屢加少傅、太子太師、吏部尚書、華蓋殿大學士。會夏言入輔,時不與抗,每事推讓言,言亦安之。帝待時不如孚敬、言,然少責辱,始終不替。孚敬、言亦不敢望也。
  • 9.    《明史·卷一百九十三·列傳第八十一》:十七年十二月卒官,贈太傅,諡文康。
  • 10.    《明史·卷一百九十三·列傳第八十一》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4-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