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寶安縣

鎖定
寶安縣,廣東舊縣,為深圳市的前身。東晉咸和六年(公元331年)立縣,名為寶安。唐肅宗至德二年(757年)改名為東莞,以東莞作縣名由此始。公元1573年,明朝萬曆時置擴建東莞守禦千户所,分東莞縣置新安縣,縣治南頭,轄地包括今深圳市(除龍崗區龍華區部分區域)及香港,屬廣東省廣州府。經濟以產鹽、茶葉、香料和稻米為主。公元1842年7月至1898年4月期間,中國清政府與英國相繼簽訂《江寧條約》、《北京條約》和《展拓香港界址專條》,香港島九龍新界割讓租借給英國。原屬新安縣的3076平方公里土地中,有1055.61平方公里脱離其管轄,寶安縣與香港從此劃境分治。公元1914年(民國三年),廣東省新安縣複稱寶安縣,縣治在南頭(今南山區),還保有新安故城新安八景等歷史景點。
中文名
寶安縣
外文名
Bao’an County
最初設立
東晉咸和六年(公元331年)
最終撤銷
公元1993年
轄    地
包括今深圳市(除龍崗區)及香港區域
更名時間
唐肅宗至德二年(757年)
曾用名稱
東莞縣、新安縣

寶安縣發展歷史

寶安縣先秦時期

先秦時期,聚居在廣東地區是被稱為“南越”(百越的一種)的少數民族,包括壯族畲族黎族等。 [5-6] 
在南山、西鄉等地發現和發掘了20多處新石器時代遺址,出土了大量原始人使用過的石斧、石矛、石箭、網墜等漁獵工具,還在鹹頭嶺、小梅沙出土了浪花紋彩陶圈足盤,還有幾何印紋的陶器等文物,幾何印紋陶器、有肩石斧等,具有濃厚的百越民族文化特徵的文物,這就是燦爛的史前文化。在原屬寶安縣的香港元朗廈村鄉白泥村出土了體現上古時代中國人太陽神崇拜的日月形陶器。在深圳西鄉鐵崗水庫工地及蛇口鶴地山、鹽田大梅沙、筍崗等4處古遺址中,出土了西周至春秋時期青銅時代的文化遺存。在大梅沙村前的沙丘,採集了一件長6.8釐米、翼寬3釐米、鋒尖利,帶鋌的雙翼式箭鏃,這是深圳地區首次發現的青銅器。

寶安縣秦漢魏晉

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平定嶺南的第三次戰爭之後,百越民族聚居的地方納入秦王朝的版圖,設置南海郡桂林郡象郡三個郡。
寶安縣曾隸屬南海郡番禺縣地,以往有“未有廣州先有番禺”之説。
漢高祖十一年五月,立趙佗為南越王,當時寶安為博羅縣屬。
東晉咸和六年(公元331年),析南海郡東南地域置東官郡,轄寶安、興寧等6個縣,範圍包括東江三角洲及惠潮一帶,東官郡的郡治在寶安縣的南頭城。當時的寶安縣轄地大約為如今的深圳(包括寶安縣全境)、東莞及香港全部。據史料所載,南頭城是東官郡的行政管理中心,政治和經濟地位均極其重要。
寶安置縣亦在晉咸和六年(公元331年),屬東官郡,因境內有座寶山,山中有銀礦。明嘉靖年間王希文撰《衞邑武坊記》雲:“言寶,得其寶者安,凡以康民也。
新安縣誌》雲:“邑地枕山面海,周圍二百餘里,奇形勝跡不一而足,而山輝澤美、珍寶之氣聚焉。故舊郡名以寶安。”這就是寶安縣得名的由來。

寶安縣隋唐時代

東晉咸和六年(331)置寶安縣(今深圳市南山區南頭古城一帶),屬東官郡。隋開皇九年(589),廢東官郡,寶安縣改屬廣州總管府。大業三年(607)廢廣州總管府,屬南海郡 [14] 
唐朝至德二年(公元757年),寶安縣更名東莞縣,其縣治從南頭遷移往莞城
寶安縣 寶安縣
這時的深圳雖不再是東莞縣治,但從地區行政核心轉變為海路交通要塞。賈耽在《古今郡國縣道四夷述》一書中載:“廣州東南海行二百里,至屯門山,乃帆風;西行二日,至九州石。”屯門山就是如今香港新界的青山(杯渡山),作為唐代航海指標的屯門山,地位亦是極重要。《新唐書》載:“(廣州)有府二:綏南、番禺。有經略軍,屯門鎮兵。”一説這屯門是作為晉朝東官郡郡治的南頭,一説是香港新界的屯門。唐朝潮州刺史韓愈曾有“屯門雖雲高,變應波浪沒”的詩句。唐玄宗時,南海太守劉巨鱗,曾以屯門鎮兵討平福建海寇,可見寶安在唐朝時已是一處重要的區域和海防要地。

寶安縣宋元時期

宋朝,寶安不但是中國南方海路貿易的重要樞紐,更是食鹽產區,縣屬東莞、歸德、黃田、官富4個鹽場,由廣東鹽課提舉司管領。南宋慶元年間,香港大嶼山島民曾發生因私制食鹽而與朝廷對抗,以謀反之罪被誅殺的事件。
轄區所產珍珠十分著名,並作為貢品,主要出產地點有南山半島的後海和大鵬半島的龍歧以及香港新界大埔附近的大步海。明洪武七年,(公元1374年)朱元璋嚴令貢珠,東莞知縣詹勖,親帶軍士到大埔海採珠。歷時數月,只得劣珠半斤,上書陳訴珠產已竭後,皇帝才下令在寶安地域免採。如今大鵬灣七娘山腳下,建成了全國規模較大的東山珍珠場,所產優質珍珠,遠近聞名。
宋代末期(公元1277年),元軍南下,益王(即端宗)和衞王由福州抵惠州甲子門。公元1278年推進至九龍碼頭湧道的宋王台小山崗上,繼而宋少帝轉移到新會崖門,被元兵包圍。祥興二年二月初六日元兵破崖山陸秀夫負帝蹈海殉國,宋朝滅亡。後來傳聞帝骸漂泊海中,羣島飛遮,義民於是禮葬宋少帝於深圳赤灣。如今南山區太子山下赤灣宋少帝陵墓已修葺一新,豎起了《宋少帝陵墓碑記》和“崖海潛龍、赤灣延帝”的大型石碑。
民族英雄文天祥在宋室危亡之際,組織民眾,誓死抗戰,後兵敗被俘,被押送到深圳珠江口外的伶仃洋觀戰,目睹南宋的敗亡,文天祥感慨萬千,寫下了傳頌千古“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名句。寶安人民為紀念文天祥,在南頭城築“信國公文氏祠”。
據《廣州府志》載:“文山祠在城內顯寧街,嘉慶丙子知縣李維榆建”。祠內正義堂中,安放文天祥的鍍金塑像。文天祥的胞弟文璧,與文山同登甲榜。宋朝曾授其户部侍郎,廣東總領兼惠州等職。”景炎中,丞相弟璧守惠州,兵至,璧以城降。”文璧往京見文天祥,擬“與兄同難”,文山公有忠孝之説,囑弟養母撫後,故弟攜家潛至東莞三都六圖黃松崗鶴仔園,荒莆築室。另一説是文天祥的從侄文應麟恥於降元“遁於東莞之東渚,遂家焉”。如今文氏後裔在寶安區的松崗、福田區的崗夏、香港新界的新田和東莞的湧頭等地,子孫繁衍,世澤流長稱為極盛”,文氏族人已有逾萬之眾。
附:《過零丁洋》-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經,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風飄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灘頭説惶恐,零丁洋裏嘆零丁。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寶安縣明朝風雲

明洪武二十七年(公元1394年)寶安設立了東莞守禦千户以及大鵬守禦千户的防禦性組織,稍後設立了南頭寨,是"虎門之外衞,省會的屏藩",成為一個龐大的軍事機構,管轄六汛,牽制範圍東到潮汕,西至上下川島,是寶安在軍事發展上的重要時期。1572年,廣東提刑按察司副使劉穩請求朝廷在寶安故地設縣。次年,朝廷批准設立新安縣,治所設在南頭舊城,直屬廣州府 [15] 
隆慶五年(公元1571年)大鵬新城軍民與倭寇相持40余天,最後取得了勝利。這時期,在深圳寶安發生了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反歐洲殖民侵略之戰。公元1517年,葡萄牙殖民者取得海外霸權,進行海盜式掠奪。廣東海道副使汪金宏率領軍隊及南頭鄉民進行了抵抗葡萄牙入侵者的鬥爭。早在正德六年(公元1511年)葡萄牙遠東武裝船隊便闖入香港屯門,並強行登陸佔駐。史載“番夷佛郎機船隊入寇,佔據東莞縣屬屯門島及海澳海道”。正德十六年(公元1521年)巡道汪鋐親冒風濤,號召編民,戰而克之,將葡萄牙入侵者驅逐出海,保衞了深圳及中國領土的完整。
歐洲遠征艦隊東來,西方文化東漸,倭寇與海盜入侵騷擾,民眾生活困苦,而東莞縣治太遠,鞭長莫及,管理困難。明萬曆元年,(公元1573年)設立新安縣,寓“革故鼎新,轉危為安”之義,並在東莞守禦千户所的基址擴建,建立新安縣治(新安縣治遺址現為深圳市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新安縣初建時,地域包括如今的深圳特區和香港區域,人口為33971人,經濟上以產鹽、植茶、香料及稻米為主。

寶安縣清代紀實

康熙五年(1666)撤新安縣,復歸東莞縣。康熙八年(1669),復置新安縣,屬廣州府 [14] 
清朝初年,為防止鄭成功及明代遺民在沿海進行的抗清活動,以及倭寇海盜的騷擾,清政府在康熙元年(公元1662年)實行大規模的“遷界”,沿海縣份內遷50裏。因新安縣有近三分之二領地被劃入遷界範圍,故又曾一度併入東莞縣。遷界之時,百姓骨肉離散,顛沛疏徙,死傷枕藉,哀鴻遍野,“自有粵東以來,生靈之禍,莫慘於此。直至康熙二十三年(公元1684年),新安縣領地才全面復界。
康熙十六年(公元1717年),廣東巡撫楊琳為抗禦外侮,加強海防,保衞治安,在沿海險要隘口,修建炮台、城垣、汛地等軍事設施,共126處。新安縣修築了九龍寨、大嶼山、南頭寨,赤灣左、右等六大炮台,形成了早期的珠江海防。至嘉慶23年(公元1818年),經過多次招墾,新安縣居民已達225979名。

寶安縣近代歷史

鴉片戰爭期間,欽差大臣林則徐在虎門銷燬外國煙商鴉片237萬斤之後,與水師提督關天培,發動民眾、訓練義勇、佈防珠江口,積極做好抵抗外來侵略的準備。在《林文忠公使粵奏稿》中,林則徐曾對九龍、赤灣、虎門一帶的形勢,作了具體的描寫,蛇口赤灣左右炮台是具有實戰意義的。
道光十九年(公元1839年)虎門銷煙後,一批英國水手在九龍尖沙咀行兇,打死當地居民林維喜。林則徐在義律拒交兇犯後,為捍衞國家主權,令水師參將賴恩爵進駐九龍灣,後雙方在九龍山附近激戰10小時。我方擊沉英國雙桅巨船和一舢板船,擊斃英侵略軍17人,並燒燬英商鴉片船多艘。
清道光二十二年(公元1842年)8月29日,中英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簽訂,使新安縣香港島被英國佔領。咸豐十年(公元1860年)新安縣的九龍半島亦因《北京條約》而割讓給英國。光緒廿四年(公元1898年),清政府又與英國商討《展拓香港界址專條》,將如今的新界租借與英國,為期限99年。自此原來面積為3076平方公里的新安縣,其中的1055.61平方公里,被英國強佔。
1900年,孫中山先生為推翻清朝封建統治,在香港、廣州等地活動。4月,鄭士良與廖毓坤等人進入寶安大鵬鹽田的三洲田義合小鋪,作為起義根據地。同年10月6日,義軍在三洲田馬關祭旗,宣誓起義,並提出:“劍起滅匈奴,同伸九世仇,漢人連立處,即日復神州。”的口號,義軍攻沙灣,直指深圳,並向惠陽佛子坳進軍。後因清軍重兵包圍,起義失敗,稱之為“庚子首義”。
辛亥革命後,清朝被推翻,民國三年(公元1914年)為避免與河南洛陽市的新安縣混淆,複稱為寶安縣,縣治亦在南頭城。

寶安縣現代發展史

1949年10月16日寶安解放,後因深圳圩接近廣九鐵路,交通便利,人口較多,工商業亦發達,便將縣城從南頭遷往深圳圩
1958年4月,惠陽縣劃出惠州鎮和東部地區,設立惠州市(縣級)和惠東縣。同年11月,撤銷惠州市,12月撤銷惠東縣,先後並歸惠陽縣同時將龍崗橫崗坪山、大鵬、葵沙、南平等鄉從惠陽劃出歸寶安縣。
1969年深圳作為寶安縣的縣治,是內地和香港的經濟及交通的中樞。
1979年1月,廣東省決定撤消寶安縣,成立深圳市。 1979年3月,國務院批准將廣東省寶安縣改為深圳市,建市之初轄深圳、南頭、松崗、龍華、葵涌、龍崗6個區。1979年10月,設立羅湖區。1980年7月,分羅湖區,成立沙頭角區。
1980年8月,全國人大常委會批准,在深圳市劃出327.5平方公里試辦經濟特區。
1981年10月,恢復寶安縣建制轄特區外的1577平方公里
1993年1月,撤銷寶安縣,設立寶安、龍崗兩區。從此“寶安縣”退出歷史舞台。

寶安縣歷史文化

寶安縣名稱來由

寶安名字的由來,最廣泛的説法是源於縣境內的寶山。根據《廣州府志》記載:“寶山,在城北八十里,寶安縣以此為名。”《新安縣誌》亦有記載:“邑地枕山面海,周圍二百餘里,奇形勝跡不一而足,而山輝澤美,珍寶之氣聚焉,故舊郡名以寶安。” [16] 

寶安縣南頭古城

位於廣東省深圳市南山區的南頭古城,又稱“新安故城”,其地處珠江入海口東岸,自東晉咸和六年(331年)設置東官郡起,至今有近1700年曆史。它曾是深圳特區成立前寶安縣政府所在地,承載見證了深圳中心的“遷移與迴歸”,被譽為“深港歷史文化之根”“粵東首府、港澳源頭”,是深圳城市的原點。同時,它也是歷代嶺南沿海地區的行政管理中心、海防要塞、海上交通和對外貿易的集散地 [9]  。南頭古城主街風貌以廣府建築風格為基調。 [10] 

寶安縣族羣來源

族羣等級的第一級,是“土籍”居民,即廣府原居民。“土籍”的意思按現在的説法相當於“本地户口”。廣府原居民來新安縣較早,較大的宗族例如鄧氏、文氏、黃氏、鄭氏等在宋代遷入,其他則大部分在元代、明代遷入,時間比較久遠,人丁繁盛,取得功名者與任官職者較多,因而田產積累亦較多。 [7] 
族羣等級的第二級,是“客籍”居民。客家人是清代時期遷入,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清廷廢止“遷海令”,全面實施“復界招墾”,下令招民復業、獎勵墾荒。其時粵閩贛邊山區的客家人正患“人多田少”“土狹民瘠”,廣東北江韓江流域的客家人大批湧入新安縣,自此開啓了客家人奔赴濱海的歷史。 [8] 
而此類客家人被定為“客籍”,按現在的説法叫“外地户口”。客籍在國民待遇上與“本地户口”的土籍有一定差別。土籍擁有全部國民待遇,既可參加科舉,可任各行各業,也可置買田地。而客籍可任各行各業,可置買田地,唯獨不可參加科舉。
按康熙時法例,客籍科舉必須回原籍參加。因為若不回原籍科舉,必會佔用當地土籍的名額從而對土籍的權益造成侵害。在那個交通不便的年代,讓早已離開了故土近百年的客籍再回去數百公里外的原籍參加科舉,這其實等於剝奪了“科舉權”。雖然,清中期新安縣劃撥了少許科舉名額給予客籍,但基本上來説,客籍難以靠科舉晉升階層。客籍難以科舉,於是便難以有功名,便無緣任官職。加上新安縣肥沃的土地皆為土籍所佔有,清代才過來的客籍只能在山區立足。種種因素結合起來,使得客籍就相對貧寒
除了土籍與客籍,新安縣和廣東其他沿海地區還有一類居民——疍家人,又稱“疍籍”。這是新安縣族羣等級的最低一級。這類疍民,朝廷不承認其國民身份,按現在的説法叫做“無户口人員”。他們無國民待遇,既不能參加科舉,也不能置買田產,甚至連上陸地居住都不允許,終身只能在水中漂泊。 [7] 

寶安縣粵劇文化

寶安縣居民自古就愛看粵劇,而且時常哼上一首半首粵曲。提到寶安粵劇,則不得不提萬豐村(今萬豐社區) [13]  。它被廣東省文化廳命名為“廣東省民間藝術(粵劇)之鄉”。萬豐村迄今近六百年曆史,居民有迎神賽會演戲的習俗,每遇祭祀、喜慶、宗族活動,都與演戲相結合,請戲班成為當地的家常便飯。
1974年,原寶安縣文化宣傳部門組建寶安縣粵劇隊,後改名為寶安縣粵劇團。1979年,深圳將其改組成深圳市粵劇團。寶安、南山、羅湖等地的眾多居民是粵劇擁躉。上世紀九十年代初,關內關外各劇院都有粵劇表演,部分村民更會自發搭建戲台,讓粵劇戲班為村民唱戲。2007年“萬豐村粵劇”被列入深圳市首批非遺保護項目。 [11]  講粵語的寶安羅湖福田、南頭、蛇口、西鄉、福永沙井松崗公明、光明、平湖和大鵬地區的人喜愛粵劇 [20]  [22]  。2023年11月22日,深港粵劇研創交流中心在寶安區成立。 [22] 

寶安縣醒獅文化

歷史上舞獅脱胎自唐代宮廷獅子舞,珠三角廣府地區舞獅又被稱作“醒獅” [12]  。大約在清中葉,新安縣的多個廣府村子都舞起了醒獅。從清嘉慶年間起,西路歸德場附近就有逢年過節劃龍船、舞龍獅、唱大戲的習俗。在以前的深圳,每逢年初一到初八,本地的醒獅隊都會走街串巷給街坊拜年,然後街坊們都會放鞭炮迎接醒獅。直到現在,羅湖福田南山寶安、光明等地的廣府村落,依然有舞醒獅的習俗。目前南山醒獅、公明醒獅、福永醒獅、新橋醒獅、松崗七星獅、黃連勝醒獅等均成為深圳的文化名片。其中松崗七星醒獅成為深圳目前唯一一個正式於2011入選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的醒獅舞。 [12] 

寶安縣客家麒麟舞

根據《寶安縣誌》記載,深圳原住民的客家話使用人口超過半數,例如福田梅林、寶安石巖、龍崗甘坑村、龍華觀瀾附近都是典型的客家人聚居區域,依舊保留了大量記錄客家文化的文物古蹟,而客家麒麟舞就是具有代表性的非遺項目之一。 [18] 
麒麟舞,是客家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深圳是客家聚集地區之一,節日慶典舞麒麟,喚起無數客家人對家鄉的思念和牽掛,它以獨特的方式撫慰着人們的心靈。 [19]  麒麟作為吉祥仁獸,最初是一種圖騰、一種信仰。 [18]  麒麟舞以傳説中麒麟的形象、表演時以鑼鼓加嗩吶伴奏,是客家人從北方帶到南方來的一種民間藝術表演形式。 [19] 
舞麒麟的麒麟頭形似龍頭,但獨角,腳像牛蹄,身帶魚鱗,舞動時一人舞頭,一人舞尾,配合默契。當中包含出洞、撓頭、舔腳、尋青、採青、醉青、睡覺、拜等環節。 [18] 
2011年,深圳申報的“麒麟舞”被國務院以擴展項目名錄形式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麒麟舞”項目中。 [18] 

寶安縣方言分佈

寶安縣境內的方言較為複雜,傳統方言基本上可分兩種:一種屬客家方言,主要分佈在龍崗坪山坪地橫崗龍華石巖、觀瀾、布吉葵涌等鎮,使用人口約14萬,佔全縣户籍人口56%(1985 年,不含光明華僑畜牧場,下同)。一種屬粵方言,主要分佈在寶安 [21] 福永沙井松崗公明、平湖、大鵬、南澳等鎮,使用人口約11萬,佔全縣户籍人口44%。同一種方言,不同地方的口音略有差別,大鵬、南澳部分語音與西部粵方言有較大差異。所以在寶安有“東廣府、西客家、沿海是疍家”的説法。 [17] 

寶安縣海洋文化

處於珠江口東南的寶安縣是廣州東莞郡的首縣, 為中外海上絲綢之路航行線路所經, 是廣州海上交通航線出珠江口後, 西線經寶安離岸後, 經過海南島東部七洲列島, 進入南海諸島, 遠及東南亞印度洋諸國的重要節點, 也是六朝時期海上交通與貿易的重要地區。由於寶安縣為海上絲綢之路必經之途和關隘要塞, 寶安縣是唐代海上絲綢之路重要的橋頭堡, 其在廣州對外貿易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被認為是廣州的外港 [3] 

寶安縣歷史事件

  • 逃港
逃港最多的寶安縣,1978年1-11月共外逃1.38萬人,逃出7037人。由於大批人員外流香港,寶安縣丟荒土地20多萬畝。 [4] 

寶安縣社會發展

寶安縣發現成果

1978年,惠陽地區寶安縣的工農業生產總值1.27億元,佔惠陽地區的6.7%;寶安縣人口約25萬,是全區的1/21。 [2] 
寶安縣自1978年以來,通過大力調整農業結構和發展鄉鎮工業,五年時間,即取得了顯着的經濟成效。以1978年與1983年工農業產值的增長變化情況看,農業由6,070萬元增加到11,726.11萬元;工業由1,800.69萬元增加到11,742.61萬元;工農業總產值由7,870.69萬元增加到23,468.72萬元;工農業人平產值由351.7元增加到1,030.1元。農業產值增加93.1%,工業產值則增加5.5倍。經濟高漲,以及工業產值開始超過農業產值,標誌着城鎮人口和鄉鎮的發展變化。

寶安縣存在問題

寶安縣各地區經濟發展的自然、歷史、社會經濟條件不同,經濟發展水平也就存在地區不平衡,因而,城鎮化也相應地存在地區差異。如西部沙田地區(珠江三角洲平原的一部分),因地坦、土肥、臨海,歷來是全縣經濟發達地區,也有利於多種經營廣深公路縱貫南北,圩鎮規模較大,西鄉、沙井、松崗三個圩鎮的非農人口均超過2000人;東部丘陵山區只有龍崗盆地較大,是交通和經濟中心,圩鎮人口超過2000人。前述四個鄉級鎮的非農業人口佔其總人口13.3%。福永和公明屬半沙田地區,觀瀾、布吉、坪山是中部或東部次一級的經濟中心,歷史上也是以交通和多種經營較發達而居全縣重要地位,僅次於上述四個鄉級鎮,1978年觀瀾,布吉、坪山三個區的工副業收入佔全縣的23.9%,圩鎮人口占全縣的18.8%。大鵬雖然位於較偏僻的東南隅半島上,但卻是寶安東南的經濟中心,福永、公明、觀瀾、布吉、坪山、大鵬六個圩鎮的非農業人口,各在1,000~2,000人間,佔該六個區總人口的85%。非農業人口規模不足1000人的圩鎮都位於地勢較崎嶇,交通不便的中、東部山區,它們是石巖、龍湖平湖、橫崗、坪地和葵衝,這六個圩鎮的非農業人口只佔該六個區總人口的7.3%。深圳特區建設使這些圩鎮獲得新的發展動力,地區發展不平衡現象有了很大改善。 [1]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