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名
- 南海郡
- 行政區類別
- 郡級
- 所屬地區
- 嶺南
- 地理位置
- 廣東境內大部分地區
南海郡歷史簡介
編輯先秦時期,郡之地於上古至秦末屬百越支系下的南越部落轄境。
[4]
據《漢書·地理志》記載,百越的分佈“自交趾至會稽七八千里,百越雜處,各有種姓”。也就是從今江蘇南部沿着東南沿海的上海、浙江、福建、廣東、海南、廣西及越南北部這一長達七八千里的半月圈內,是古越部落最集中的分佈地區,《呂氏春秋》中稱“百越”。
南海郡相當於今廣東省的大部分地區,廣東在《史記》中稱“南越”,《漢書》稱“南粵”
[5]
,廣東地區的先民屬百越之中的南越部落
[4]
。先秦時期,廣東境內居住有南越、西甌、駱越等族羣居民,演化為今天廣東地區的壯族、瑤族、畲族等少數民族
[6-7]
,聚居在連南、連山、連州等粵北地區
[6]
。廣東地區的漢族主要由南遷中原移民形成
[7-8]
。先秦時期,廣東地區人口稀少,秦始皇統一嶺南後,為了鞏固對嶺南的統治,從中原遷來了50萬人
[8]
。中原漢人大規模遷入,推動了廣東的開發,到西漢公元2年,廣東人口有37.52萬人。
[3]
自秦朝統一嶺南2200多年來,本地歷史上至少發生過6次較大的移民潮。漢武帝平定嶺南,留下佔領軍駐守,歷經西漢覆亡和王莽篡政等政治變革,先後又有5批移民來到嶺南。晉代嶺南移民被稱之為“流人”,北方士族和黎民百姓紛紛逃到東南沿海。北宋滅亡和南宋末年,兩度形成士族豪門、平民百姓和抗元將士南逃,兩宋時期的移民潮從規模上遠遠超出了兩晉。明朝末年,再次有中原移民遷徙嶺南,逐漸形成廣府、客家、閩南三大漢族民系。
[8]
南海郡政區沿革
編輯南海郡南海郡
秦代
公元前222年,秦王嬴政統一六國後,“因南征百越之君”,派屠睢率領50萬秦軍攻打嶺南;公元前214年,秦軍基本上佔領嶺南。隨即秦始皇將所奪取的嶺南地區,設“桂林、象、南海”3個郡。這是廣東歷史上第一次劃分行政區。
[5]
[9]
南海郡轄境是南瀕南海,西到今廣西賀州,北連南嶺,包括今粵東、粵北、粵中和粵西的一部分,境內有番禺、龍川、博羅、四會4個縣(據《漢書》記載),郡治番禺。今廣東省的大部分地區屬南海郡。此外,湛江等地屬象郡,粵西有一部分屬桂林郡,粵北部分地區屬長沙郡。
秦末,南海郡尉任囂病危,委任龍川縣令趙佗代職。任囂死後,趙佗即起兵隔絕五嶺通中原的道路。秦亡之際,趙佗武力攻並桂林、象郡,於西元前204年
[10]
建立南越國,自稱“南越武王”。當時,廣東地區除今連州及樂昌北境屬長沙郡管轄外,都屬南越國地盤。趙佗及其後的南越國,都與漢朝一樣實行郡縣制。西元前112年冬季,漢武帝平定南越後
[11]
,漢朝將南越地劃分為南海、蒼梧、鬱林、合浦、交趾、九真、日南、儋耳、珠崖9個郡。為了便於監督各郡官吏,漢朝於全國設立13個常駐監察機構,稱為“十三部”,其中設在蒼梧郡廣信縣(今封開)的交趾部,專門負責糾核嶺南九郡。東漢末,交趾刺史部改為交州,除監察權外,還擁有軍政大權,成為郡上一級政府,地方行政制度也就從郡縣二級變為州、郡、縣三級。今廣東省境包括交州轄下的整個南海郡(粵中、粵東),還包括蒼梧郡、和浦郡、荊州貴陽郡和揚州豫章郡的一部。其中南海郡較秦代增置3個縣:揭陽、中宿(今清遠)和增城。
漢代
漢武帝於公元前112年
[12]
[11]
平定了南越國後,把原趙佗割據地區劃分為九個郡(後縮為七個郡),珠江三角洲及其以東地區仍屬南海郡,交趾刺史部後改稱交州。交州治所在地曾一度由廣信縣移至廣西梧州,番禹城曾一度較前衰落。東漢末年,交州屬於吳國,公元216年吳國交州刺史步騭把交州州治從蒼梧遷回番禹,公元226年並將交州刺史部改稱為廣州刺史部,廣州之名由此開始。漢代南海郡地區行政範圍面積約10·5萬平方公里
[13]
。
三國
吳建安十五年(公元210年)交州州治遷到南海郡番禺縣(今廣州市)。
晉
西晉太康三年(公元282年)置9縣,四會縣隸南海郡;廣信、端溪、元溪、高要、新寧、臨允6縣隸蒼梧郡;謝沐、封陽隸臨賀郡;統屬廣州刺史部。
東晉永和七年(公元351年),置16縣,分隸4郡,統屬廣州。四會縣、懷化縣隸南海郡;廣信縣、高要縣隸蒼梧郡;元溪、端溪、封興、都城、晉化、龍鄉、夫阮7縣隸晉康郡;臨允、新興、南興、單牒、平興5縣隸新寧郡。
隋
隋開皇九年(589年)廢南海郡。次年(590年)以番禺縣地置南海縣(據清道光二十七年武英殿聚珍本《元和郡縣誌》),屬廣州總管府。南海縣政區建置自此始。其後,仁壽元年(601年),因避太子諱改廣州為番州。大業三年(607年)罷番州復置南海郡。
[14]
南海郡領南海縣、曲江縣、始興縣、翁源縣、增城縣、寶安縣、樂昌縣、四會縣、化蒙縣、清遠縣、含洭縣、政賓縣、懷集縣、新會縣、義寧縣共十五縣。
[15]
唐
南海郡廣州府
唐代廣州稱為廣州都督府,—個是嶺南道的道治與都督府治所在地;廣州都督府行政界線南至寶安、中山,北至清遠, 西至四會;懷集,面積約4.2萬平方公里。917年,劉龑建立南漢國,定都興王府(廣州)。後梁貞明三年(917),清海、靖海兩軍節度使劉巖立國,國都廣州。國號初名大越,年號乾亨,次年改國號為漢,並在廣州地區設置咸寧、常康二縣, 以模仿帝都長安,史稱南漢
[13]
。
宋
公元970年,宋平南漢後,廢興王府仍稱為廣州(以後一直沿用廣州名稱),廣州為廣南東路路治地(簡稱廣東。廣東省之稱自此開始)。廣州行政區域範圍面積約4.3萬平方公里。
元明清
元、明、清各朝代,廣州先後稱廣州路(元代),廣州府(明、清時),均為省治地(元代廣東省稱廣東道, 明代稱廣東布政司,清稱廣東省)。行政區域範圍雖有變化,但不大,直到清代廣州府行政區域面積約3.1萬平方公里。
名稱 | |
南海郡 | |
南海郡 | |
南海郡 | |
廣州都督府 | |
廣 州 | |
廣州路 | |
廣州府 | |
廣州府 |
南海郡縣治建置
編輯隋開皇十年(590年)以番禺縣地置南海縣,駐今廣州城。
- 參考資料
-
- 1. 建制沿革 .廣東省人民政府門户網站[引用日期2018-10-15]
- 2. 荔灣區志,第二節 建 置 沿 革 .廣州地情網[引用日期2016-01-04]
- 3. 《人口志》 二、秦漢 .廣東省情網[引用日期2018-10-07]
- 4. 壯族的前身:百越 .中國網[引用日期2018-10-07]
- 5. 建置沿革 .廣東省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17-12-27]
- 6. 廣東少數民族 .廣東省情網[引用日期2018-10-07]
- 7. 移民與遺民共鑄的嶺南文化 .網易[引用日期2018-10-29]
- 8. 秦代至嶺南移民約5批 15000名女性曾奉命南遷 .人民網[引用日期2018-10-07]
- 9. 《淮南子·人閒訓》使尉屠睢發卒五十萬,為五軍,一軍塞鐔城之嶺,一軍守九疑之塞,一軍處番禺之都,一軍守南野之界,一軍結餘幹之水。
- 10. 《史記·卷一百一十三·南越列傳·第五十三》“自尉佗初王后,五世九十三歲而國亡焉”,由南越國滅亡的西元前112年上溯九十三年,包括西元前112年在內,即南越建國於西元前204年
- 11. 據《漢書》,南越國亡於元鼎六年冬十月,查《新編中國三千年歷日檢索表》,元鼎六年冬十月等同格里高利曆西元前112年11月11日至12月9日,整個元鼎六年冬十月都不出西元前112年。
- 12. 《漢書·卷六·武帝紀第六》元鼎六年冬十月,行東,將幸緱氏,至左邑桐鄉,聞南越破,以為聞喜縣。
- 13. 廣州歷史沿革 .廣州市城市建設檔案館[引用日期2014-03-01]
- 14. 南海縣誌,第一節 建置沿革 .南海地情網[引用日期2015-09-16]
- 15. 廣州歷史地圖集 .大洋網[引用日期2015-09-16]
-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