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朱元璋

(明朝開國皇帝)

鎖定
明太祖朱元璋(1328年10月21日—1398年6月24日),字國瑞, [1]  原名朱重八、朱興宗。濠州(今安徽鳳陽)鍾離人。 [288]  明朝開國皇帝(1368年—1398年在位), [240]  年號“洪武”。
朱元璋二十五歲參加郭子興領導的紅巾軍,反抗元朝 [3]  至正十六年(1356年)攻佔集慶路,改名應天,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稱吳王。他陸續消滅陳友諒張士誠等割據勢力,並在吳元年(1367年)以“驅逐胡虜,恢復中華”為號召,派遣徐達常遇春舉兵北伐,以推翻元朝統治。洪武元年(1368年)正月,即皇帝位於應天府,國號大明,年號洪武。 [4]  同年秋攻佔大都,結束了元朝在全國的統治。 [289]  此後數次遣將北征,打擊北元殘餘勢力。洪武四年(1371年),滅夏,平四川;洪武十年(1377年),平雲南,逐漸統一全國。 [288] 
朱元璋在位期間,政治上,強化中央集權制度 [5]  廢除丞相中書省;廢除行省,設三司分掌地方權力;以嚴猛治國,以重典馭臣下,嚴懲貪官和不法勳貴。 [6]  此後又屢興大獄,追治“奸黨”;興“文字獄”,用錦衣衞設立詔獄,又行“廷杖”之制。 [288]  軍事上,實施衞所制度。經濟上,大搞移民屯田軍屯,減免賦税,丈量全國土地,清查户口等 [7-8]  。文化上,緊抓教育,建立國子監培養人才,定八股取士之制; [9]  對外關係上,確立“不徵之國”。 [10]  在他的統治下,社會生產逐漸恢復和發展,史稱“洪武之治”。 [11]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朱元璋病逝,享年七十一歲,諡號開天行道肇紀立極大聖至神仁文義武俊德成功高皇帝, [12]  廟號太祖, [287]  葬於明孝陵。傳位太孫朱允炆
全    名
朱元璋
別    名
朱興宗 [288] 
朱洪武
國瑞
諡    號
開天行道肇紀立極大聖至神仁文義武俊德成功高皇帝 [13] 
封    號
吳國公(韓林兒封)、吳王(自封,稱帝前) [61]  [88] 
廟    號
太祖
年    號
龍鳳(使用韓林兒年號)、吳(稱帝前)、洪武 [89]  [286] 
所處時代
明朝
民族族羣
漢族 [2] 
出生地
濠州鍾離東鄉(位於今安徽省鳳陽縣)
出生日期
1328年10月21日(天曆元年九月十八日)
逝世日期
1398年6月24日(洪武三十一年閏五月初十日)
逝世地
紫禁城西宮(位於今江蘇省南京市) [285] 
陵    墓
明孝陵
安葬地
江蘇省南京市玄武區
在位時間
1368年 至 1398年
繼    任
明惠宗朱允炆
主要成就
建立明朝,推翻元朝統治
休養生息,開創洪武之治
主要作品
御製皇陵碑
大誥
御製紀非錄
皇明祖訓
明太祖寶訓 展開
主要作品
御製皇陵碑
大誥
御製紀非錄
皇明祖訓
明太祖寶訓
集註金剛經
釋道論
三教論
習唐太宗聖教序 [287]  收起
本    名
朱重八 [288] 

朱元璋人物生平

朱元璋窮苦出身

元文宗天曆元年九月十八日(1328年10月21日),朱元璋出生在一個貧苦農民的家庭。 [14]  其父為朱世珍,母為陳氏。 [15-17]  朱元璋在家裏排第四,家族兄弟排第八,故名朱重八。 [18]  朱元璋的祖籍在沛國相縣,後有一支遷徙句容,世居朱家巷。 [14]  朱元璋在《皇陵碑》和《朱氏世德碑》中稱自己的祖父朱初一在宋末元初率一家人從句容來到淮北,開墾宋元戰爭後的荒田,定居泗州盱眙縣。父親朱世珍(朱五四)在五十歲時濠州鍾離縣之東鄉,在那裏生下了朱元璋。十年後,又遷至鍾離之西鄉,最後遷至太平鄉之孤村莊。 [19] 
至正三年(1343年),濠州發生旱災。次年春天又發生了嚴重的蝗災瘟疫。不到半個月,朱元璋的父親、大哥以及母親先後去世。只剩下朱元璋和二哥,家裏又沒錢買棺材,甚至連塊埋葬親人的土地也沒有,朱元璋回憶當時情形説:“殯無棺槨,被體惡裳,浮掩三尺,奠何餚漿!” [19-20]  鄰居劉繼祖給了他們一塊墳地。兄弟二人找了幾件破衣服包裹好屍體,將父母安葬在劉家的土地上。 [21]  為了活命,朱元璋與他的二哥、大嫂和侄兒被迫分開,各自逃生。 [22] 

朱元璋雲遊四方

明太祖朱元璋 明太祖朱元璋
朱元璋在走投無路之下,就去投奔了皇覺寺的高彬和尚,剃度為僧做了行童 [23]  他在寺裏每日掃地、上香、打鐘擊鼓、燒飯洗衣,還受到老和尚斥責。不久,當地鬧饑荒,寺裏得不到施捨,住持只好打發和尚們雲遊化緣。 [24]  這樣,年僅17歲的朱元璋只好離開寺院託缽流浪。 [25] 
朱元璋邊走邊乞討,他從濠州向南到了合肥,然後折向西進入河南,到了固始、信陽,又往北走到汝州陳州等地,東經鹿邑、亳州,於至正八年(1348年)回到皇覺寺。 [26]  在這流浪的三年中,他走遍了淮西的名都大邑,接觸了各地的風土人情,見了世面,開闊了眼界,積累了社會生活經驗,這段生活對朱元璋的一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而在外雲遊的三年,也正是元末農民起義風起雲湧的時期。社會上廣泛流傳着“明王出世,普度眾生”的説法,北方的白蓮教也在進行同樣的宣傳。朱元璋在流浪中,也接觸到這樣的宣傳。 [27-28] 

朱元璋投紅巾軍

民族矛盾以及階級矛盾日益激化,再加上天災頻繁,走投無路的貧苦農民紛紛鋌而走險。至正十一年(1351年)五月,韓山童劉福通潁州揭竿而起,士兵們頭裹紅巾,號稱“紅巾軍”,並推韓山童為明王。 [28]  接着,徐壽輝起於蘄州李二彭大趙均用起於徐州。幾個月之間,各地紛紛響應。
第二年(1352年)正月十一日,定遠縣土豪郭子興聯合孫德崖等人起兵,數萬百姓起而響應。 [29-30]  郭子興聚眾燒香,成為當地白蓮會的首領。二月二十七日,起義軍攻下濠州後,郭子興自稱元帥。隨後,郭子興據濠州而堅守,號令彰明。 [31] 
朱元璋收到兒時夥伴湯和的來信,邀請他參加郭子興的義軍。恰在此時,他的師兄秘密告訴他,説有人知道此信,要去告密。於是,朱元璋去投奔郭子興的紅巾軍。這一年,朱元璋二十五歲。 [3] 

朱元璋義軍驍將

  • 嶄露頭角 娶妻更名
朱元璋入伍後,作戰勇敢,機智靈活,粗通文墨,很快得到郭子興的賞識,於是把朱元璋調到帥府當差,任命為親兵九夫長。 [32-33]  朱元璋精明能幹,處事得當,打仗時身先士卒,不久,朱元璋在部隊中的好名聲傳播開來。郭子興也把他視作心腹知己,有重要事情總是和朱元璋商量。 [34-35] 
當時郭子興有一養女,是其至交馬公的女兒。馬公死後,他最小的女兒便由郭子興收養。郭子興見朱元璋是個人才,於是便把養女馬氏嫁給了朱元璋, [36]  從此軍中改稱他為朱公子,朱元璋另起了正式名字元璋,字國瑞。 [37] 
  • 義軍分裂 自立門户
早期和朱元璋結識的徐達 早期和朱元璋結識的徐達 [38]
當時的濠州城中,紅巾軍有五個元帥。郭子興一派,孫德崖與其他三個元帥一派,兩派之間矛盾重重。這年九月,徐州紅巾軍主將芝麻李被元軍殺害,其部將彭大趙均用率兵到了濠州,彭大與郭子興交好,而孫德崖等人則拉攏趙均用。
在孫德崖的鼓動挑撥下,趙均用綁架了郭子興,並將郭子興弄到孫家毒打一頓,準備殺掉他。朱元璋聞訊後,在彭大的支持下,率兵救回了郭子興。從此,兩派結怨更深了。 [39-40] 
朱元璋見濠州城諸將爭權奪利,決心依靠自己的力量,開創新局面。至正十三年(1353年)六月中旬,朱元璋回鄉募兵,同村鄰鄉的熟人聽説朱元璋做了紅巾軍的頭目,紛紛前來投效。於是很快就募兵七百多人,回到濠州,郭子興十分高興,就提升朱元璋做了鎮撫。 [40-41] 
  • 攻城略地 招賢納士
這年冬天,彭大的兒子彭早住自稱魯淮王,趙均用自稱永義王,而郭子興等仍是元帥。朱元璋見這些人半年沒出濠州城,於是他從自己招募的新兵中挑選了心腹徐達湯和等二十四人離開濠州,南略定遠 [42]  在南略定遠途中,朱元璋先招撫了張家堡驢牌寨民兵三千人,後又招降了豁鼻子秦把頭的八百人。
統率着這支隊伍,朱元璋向東進發,乘夜攻破定遠橫澗山的元軍營地,元帥繆大亨投降。朱元璋從降軍中挑選了精壯漢人二萬人編入了自己的隊伍,並南下滁州 [43] 
在南下滁州途中,定遠名人李善長求見。李善長和朱元璋一見如故,李善長以漢高祖劉邦為例勸説朱元璋:只要效法劉邦知人善任,不亂殺人,很快便可平定天下。朱元璋認為很有道理,於是留李善長做了幕府書記,並囑咐李善長好好協調將領間的關係,共創大業。 [43-44] 
孝慈高皇后馬氏 孝慈高皇后馬氏 [46]
朱元璋很快攻下了滁州,其親侄兒朱文正、姐夫李貞帶着外甥保兒(後取名李文忠)前來投靠。從他們口中,朱元璋得知二哥、三哥、姐姐都去世了。其時還有定遠孤兒沐英,於是,朱元璋就將這三個孩子收作養子,改姓朱。後來,朱元璋又收養了二十幾個義子。 [45]  在朱元璋進攻滁州時,郭子興受到趙均用、孫德崖等人的排擠,所以,朱元璋攻下滁州城不多久,郭子興也來到了滁州。朱元璋立即交出兵權,三萬人的隊伍,紀律嚴明,軍容肅整,郭子興見了十分歡喜。
  • 整肅軍紀 大獲人心
至正十五年(1355年),朱元璋一舉攻克了和縣郭子興即刻任命朱元璋為總兵官,鎮守和州。 [47]  一次,朱元璋外出,看到一個小孩在哭,朱元璋問他為什麼哭,答説是等父親。朱元璋仔細一詢問才知道,原來孩子的父親和母親都在軍營,父親在營中養馬,母親和父親不敢相認,只好以兄妹相稱。
朱元璋意識到,部隊軍紀存在問題,他們攻破城池後,擾民滋事,擄掠婦女,這樣下去,部隊將失去民心。於是,朱元璋召集眾將,申明紀律,下令歸還軍中有夫之婦,讓城中許多被拆散的夫妻團圓。此事廣為傳頌,朱元璋深得民心。 [48-49] 
  • 暫緩稱王 秘擴實力
此年中,郭子興病逝,小明王韓林兒任命郭子興的兒子郭天敍為都元帥,妻弟張天佑為右副元帥,朱元璋為左副元帥。名義上,都元帥是軍中之主,右副元帥的地位也比左副元帥高。但是滁州和和州的軍隊,多是由朱元璋招募收編的,而且朱元璋比郭天敍張天佑有勇有謀,並且手下又有人才。所以,朱元璋事實上成了這支隊伍的主帥。朱元璋本不甘受制於小明王,但考慮到韓宋勢力強盛,可藉助其威勢,遂以龍鳳紀年號令軍中。 [50-51] 
朱元璋奉行徽州謀士朱升提出的“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的策略, [52]  迅速秘密擴張自己的實力,這三條戰略是朱元璋發展初期的指導思想。

朱元璋攻佔應天

  • 攻克太平 自任元帥
朱元璋在和州駐守幾個月後,糧食供應成了問題。與和州相對,緊靠長江南岸的太平蕪湖是盛產稻米的地方,但是沒有船隻。這時恰好兩支紅巾軍的巢湖水軍前來歸附,朱元璋親自處理合併事宜。
七月間,巢湖水軍千餘隻戰艦突破元軍封鎖抵達和州。朱元璋的步馬軍登上巢湖水軍的船隻,從和州東渡長江。到達對岸的採石,常遇春率軍衝殺,攻克採石,獲得大量糧食。將士想把糧食和戰利品運回和州慢慢享用。見此,朱元璋果斷地命人砍斷船纜,任船順流而下,斷絕退路。將士們見無路可退,一鼓作氣,在朱元璋率領下攻克太平。
進入太平,朱元璋重申軍紀,嚴禁擄掠,有個別兵士犯禁,立即處死,因此,朱元璋的軍隊受到當地百姓的擁護。朱元璋於是置太平興國翼元帥府,自己做元帥,任命李善長為帥府都事。這樣,朱元璋便開始了穩固根據地的工作。 [53] 
南京石頭城 南京石頭城
  • 攻佔集慶 設應天府
至正十六年(1356年)三月,張士誠在長江三角洲地帶發起攻勢,進攻江南元軍。乘此機會,朱元璋親自統率水陸大軍,第三次進攻集慶。在第三天,攻破城外的陳兆先軍營,其部三萬六千人歸降。但是,朱元璋看出降軍心存疑慮,軍心不定。 [54]  於是朱元璋就從降軍中挑選了五百名勇士當親軍,在夜裏守衞,而自己身邊,只留有親兵統領馮國用一人。 [55]  第二天,降軍知道此事,都十分感動,疑慮全消,甘願跟隨朱元璋。於是,戰爭進行得十分順利,不到十天,朱元璋便攻下集慶。
朱元璋進城後,下令安撫百姓,改集慶為應天府。 [56]  小明王韓林兒獲報後,升朱元璋為樞密院同僉,不久又升為江南等處行中書省平章。朱元璋在應天則設天興建康翼大元帥府,以廖永安為統軍元帥,李善長為左右司郎中。 [57-58] 
  • 佔據江左 晉封國公
至正十七年(1357年),耿炳文克長興,徐達克常州,而朱元璋親自率軍攻取寧國。隨後趙繼祖克江陰、徐達克常熟。胡大海克徽州、常遇春池州繆大亨克揚州。 [59] 
至正十九年(1359年),朱元璋陸續攻佔浙東餘下各地,常遇春克衢州、胡大海克處州,至此朱元璋部控制江左、浙右各地,向西與陳友諒部相鄰。 [60] 
是年五月,小明王升朱元璋為儀同三司、江南等處行中書省左丞相,至正二十一年(1361年)正月,封朱元璋為吳國公。 [61] 
劉伯温 劉伯温
此時,儘管朱元璋擁有十萬兵力,但是佔有的地盤仍然很少,而且四面受敵。東面和南面是元軍,東南是張士誠,西面是徐壽輝,雖然同是反元武裝,但是張、徐二人同小明王卻相互敵視。不過,北面小明王劉福通率領的紅巾軍主力,大大牽制了元軍,而且,張士誠、徐壽輝的力量還不足以兼併朱元璋。這樣一來,朱元璋暫時面臨着一個很好的發展機會。 [62-63] 
  • 劉基謀劃 屯田納士
至正二十年(1360年),劉基被朱元璋請至應天(今南京),委任他為謀臣。劉基針對當時形勢,向朱元璋提出避免兩線作戰、各個擊破建策,被採納。
完成了“高築牆”的部署後,朱元璋便着手實行“廣積糧”。為了解決糧食問題,朱元璋除了動員百姓進行生產外,決定推行屯田法,大力開展軍隊屯田,任命元帥康茂才為都水營用使,負責興修水利,又分派諸將在各地開墾種田。幾年工夫,到處興屯,府庫充盈,軍糧充足。
在至正二十年(1360年),朱元璋下令不再徵收“寨糧”,以減輕農民負擔。 [64]  為了積糧,朱元璋明令禁酒,但是其手下大將胡大海的兒子胡三舍與別人違法犯禁,私自釀酒獲利,朱元璋知道後,下令殺了胡三舍。有人進諫説胡大海此時正在攻打紹興,希望朱元璋可以看在胡大海的面子上放了胡三舍。朱元璋大怒,堅決嚴明軍紀,於是自己動手將胡三舍殺掉。
在爭取民心的同時,朱元璋還不斷網羅人才,特別是知識分子,朱元璋在應天還專門修建了禮賢館來接待他們。這些人在朱元璋統一全國的過程中起了重要作用。朱元璋十分尊重儒士,他曾在至正十八年(1358年)召見儒生唐仲實,詢問漢高帝、漢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元世祖平定天下之道 [65]  ,這也表明朱元璋決心要開創一個新的皇朝 [66] 

朱元璋攻滅陳漢

朱元璋建立以應天為中心的根據地,在長江上游有陳友諒,下游有張士誠,東南鄰方國珍,南鄰陳友定。方國珍、陳友定的目標在於保土割據,張士誠則對元朝首鼠兩端,沒有多大雄心;陳友諒最強,是朱元璋佔領應天後遇到的最危險的敵人。 [67] 
鄱陽湖之戰形勢 鄱陽湖之戰形勢
陳友諒本是徐壽輝手下大將倪文俊的部下。 [68]  後來他殺死倪文俊,並於至正二十年(1360年)挾持徐壽輝,攻佔了太平、採石。於是陳友諒以為應天唾手可得,就殺了徐壽輝,在採石稱帝,國號漢,改元大義 [69-70] 
接着,陳友諒約張士誠東西夾擊應天,平分朱元璋的領地,應天大震。 [70]  朱元璋只好召集眾將商量對策,一時眾説紛紜。 [71]  惟有劉基默不作聲,朱元璋於是徵求他的意見,劉基認為如今最危險的敵人莫過於陳友諒,必須集中力量消滅他。雖然陳友諒勢力強大,但他殺君自立,部眾離心,人民疲敝,故而不難戰勝,只要等他們深入,再以伏兵擊之,不難取勝。
朱元璋同意劉基的判斷,於是設計誘敵深入,製造戰機。朱元璋的部將康茂才和陳友諒是老朋友,於是修書一封,派人送到陳友諒營中,約陳攻擊應天,並説願意在江東橋作內應。 [72]  [73] 
六月二十三日早晨,陳友諒率艦隊主力趕到應天郊外的江東橋,才發現橋是石橋而非木橋,方知受騙中計。但為時已晚,朱元璋的伏兵奮起攻擊,陳友諒大敗。 [74]  朱元璋收太平,佔領信州、安慶。陳友諒敗逃九江,第二年八月攻下安慶,於是朱元璋率軍直取陳友諒的老巢江州,陳友諒逃往武昌 [75]  朱元璋攻克江西和湖北東南部。 [72]  [76] 
正在這時,中原紅巾軍發生分裂,力量削弱。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二月,張士誠乘人之危,派部將呂珍進攻安豐劉福通向朱元璋求救。朱元璋率軍趕到安豐,救出小明王韓林兒等,把他們安排在滁州居住。
朱元璋率主力營救小明王時,陳友諒認為反攻時機已到,於是率兵進攻洪都 [77]  朱元璋的侄子朱文正率領將士堅守八十五天。 [78]  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七月,朱元璋統兵二十萬,進發洪都,陳友諒獲悉後,撤出圍軍,迎戰朱元璋,雙方在鄱陽湖展開決戰。鄱陽湖水戰從八月二十九日開始,至十月三日結束,進行了三十六天。朱元璋的軍隊充分發揮小船靈活的長處,火攻陳軍,最終取勝, [79]  陳友諒被亂箭射死。 [80] 
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元旦,朱元璋被百官推舉為吳王,建百官司屬,仍以龍鳳紀年,以“皇帝聖旨,吳王令旨”的名義發佈命令。 [81]  因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張士誠早已自立為吳王,故歷史上稱張士誠為東吳,朱元璋為西吳

朱元璋統一江南

朱元璋滅陳漢之戰 朱元璋滅陳漢之戰
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三月,朱元璋再次到武昌督兵攻城,陳理最終出城投降。 [82]  在吞併了陳友諒後,朱元璋的下一個目標就是張士誠。張士誠早年販賣私鹽為業 [83]  元末發動鹽徒起義,於至正十四年(1354年)在高郵稱誠王,建國號為周,建元天佑 [84]  至正十六年(1356年),建都平江。消滅陳友諒後,朱元璋於至正二十五年(1365年)十月進攻張士誠,一舉攻下通州、興化、鹽城、泰州、高郵、淮安徐州、宿州、安豐諸州縣,將東吳的勢力趕出江北地區。 [63]  [85] 
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五月,朱元璋發佈檄文聲討張士誠。 [86]  同年十一月,杭州、湖州先後投降朱元璋,平江成為孤城。 [87]  於是朱元璋以重兵包圍平江,發動平江之戰。在圍城的同時,朱元璋派廖永忠去滁州接小明王韓林兒到應天來,但在瓜步渡江時悄悄將船底鑿漏,小明王沉於江底。接着,朱元璋宣佈不再以龍鳳紀年,稱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為“吳元年”。 [88-89] 
平江之戰開始時,朱元璋築牆圍城,並造有三層的木塔樓,高過城牆,以弓弩、火銃向城內射擊,還設襄陽炮日夜轟擊。城內一片恐慌,張士誠幾次突圍都以失敗告終。張士誠反覆無常,貪圖享受,對部下也十分放縱。平江被圍困的最後一天,張士誠弟弟張士信在城頭督戰,仍不忘享樂,坐在銀椅上飲酒,左右侍奉的人遞桃子給他,結果桃子還沒到口,恰好一炮打來,腦袋被打得粉碎。
朱元璋曾多次派人勸降,都被張士誠拒絕。張士誠死守平江,糧盡後,以老鼠、枯草為食;箭盡後,以屋瓦為彈。直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九月初八,朱元璋率軍攻入平江城,張士誠則展開巷戰相抵抗,失敗被俘後,自縊而死,東吳滅亡。 [90-91] 
吳元年(1367年),朱元璋命湯和徵南將軍,討伐割據浙東多年的方國珍 [92]  後命胡廷瑞為徵南將軍,何文輝為副將軍,進攻福建。同年,方國珍投降。 [93] 

朱元璋建立大明

明太祖朱元璋中年畫像 明太祖朱元璋中年畫像
吳元年(1367年)十月二十一日,朱元璋命中書右丞相徐達徵虜大將軍平章常遇春為副將軍,率軍25萬,北進中原 [94]  北伐中發佈《諭中原檄》,文告中提出“驅逐胡虜,恢復中華,立綱陳紀,救濟斯民”的綱領, [95]  以此感召北方人民起來反元。朱元璋對北伐又作出了部署,提出先取山東,撤除蒙元的屏障;進兵河南,切斷它的羽翼,奪取潼關,佔據它的門檻;然後進兵大都,這時元朝勢孤援絕,不戰而取之;再派兵西進,山西、陝北、關中、甘肅可以席捲而下。 [96]  北伐大軍按計而行。徐達率兵先取山東,再西進,攻下汴梁,然後揮師潼關。朱元璋到汴梁坐鎮指揮。 [97] 
洪武元年(1368年)正月初四日,朱元璋於南京稱帝,國號大明,年號洪武 [4]  大封諸將為公侯,部分追封為王。初封六公,其中以五大將、一大臣為開國元勳。分別為:韓國公李善長、魏國公徐達、鄭國公常遇春、曹國公李文忠、宋國公馮勝、衞國公鄧愈。而後又追封胡大海為越國公、戰死的丁德興為濟國公,湯和為信國公、馮國用封郢國公。
次年,朱元璋於雞鳴山功臣廟,朱元璋親定功臣位次,以徐達為首,次常遇春、李文忠、鄧愈、湯和、沐英、胡大海、馮國用、趙德勝、耿再成、華高、丁德興俞通海、張德勝、吳良、吳楨、曹良臣康茂才吳復茅成孫興祖凡二十一人。死者像祀,生者虛位。又以廖永安、俞通海、張德勝、桑世傑、耿再成、胡大海、丁德興七人配享太廟 [98] 

朱元璋平定天下

  • 元帝出奔
洪武元年(1368年)七月,各路大軍沿運河直達天津,二十七日進佔通州。八月,明軍進逼大都,元順帝帶領三宮后妃、皇太子等開健德門逃出大都,經居庸關逃奔上都 [99]  蒙古在中原的統治結束,明朝取得了在長城以內地區的統治權,丟失四百年的幽雲十六州也被收回。
  • 一徵北元
朱元璋鑑於北宋末年燕山一帶在兩年之內得而復失的前車之鑑,決定北征消滅北元。洪武三年(1370年)正月,命右丞相徐達為徵虜大將軍,李文忠為左副將軍,馮勝為右副將軍,出兵進攻北元。 [100] 
明軍此次北征,三路皆勝,元昭宗愛猷識理達臘逃到漠北,其子買的裏八剌等被俘。 [101] 
  • 二徵北元
洪武五年(1372年)正月至十一月,朱元璋又對北元進行第二次征伐。又稱嶺北之戰 [100]  此戰結果,徐達的主力中路軍大敗,李文忠的東路軍得失相當,僅馮勝的西路軍獲勝,但因懼怕東察合台汗國的東進,馮勝放棄了甘肅。 [102] 
第二次北征以失敗告終。
  • 三徵北元
洪武十四年(1381年)正月,北元平章乃兒不花等南侵明邊境。朱元璋命魏國公徐達為徵虜大將軍,信國公湯和為左副將軍,潁川侯傅友德為右副將軍率軍北征。 [103] 
大軍渡過臚朐河(今中蒙邊境克魯倫河),俘虜北元知院李宣及其部眾。 [104]  八月底,明軍北征各部勝利班師。
  • 四徵北元
洪武二十年(1387年)正月,朱元璋命宋國公馮勝為徵虜大將軍,潁國公傅友德、永昌侯藍玉為左右副將軍,率師20萬人北征故元太尉納哈出 [105] 
結果是戰勝納哈出,明得其軍民24萬餘人,羊、馬、驢、駝、輜重無數,最後肅清了元朝在遼東的勢力。六月底,傅友德以新得到的遼地漢人軍士駐守大寧,馮勝等勝利班師。遼東從此完全納入明朝版圖。 [106] 
  • 五徵北元
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三月,明朝偵察到天元帝脱古思帖木兒在捕魚兒海(今中蒙邊境之貝爾湖),決定急行軍直撲元帝所在。四月十二日,藍玉部明軍到達捕魚兒海南岸,探知脱古思帖木兒的營地就在捕魚兒海東北80餘里,於是發動突襲,獲包括脱古思帖木兒次子地保奴等64人、太子必裏禿妃並公主等119人、吳王朵裏只、代王達裏麻、平章八蘭等2994人,以及北元寶璽、圖書、金銀印章等等。 [107] 
  • 平息叛亂
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捕魚海之戰後,有大批降人居大寧都司,因邊將市馬,拂其所欲,即叛而去。故元左丞相失烈門、丞相咬住、太尉乃兒不花、知院阿魯帖木兒、遼王阿札失裏會寧王塔賓帖木兒等相繼叛明,明太祖於東北置寧王(赤峯)、遼王(廣寧)、沈王(瀋陽)、韓王(開原)震懾東北之地。於西北置慶王(寧夏)、把都帖木兒(巴彥淖爾)、未知塞王(東勝州)、周王(和林格爾)及晉王(太原)守禦河套之地。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三月,以周興為總兵官,進討也速迭兒,追至徹徹兒山。這次遠征塞北,搜捕殘敵,大敗之,“弭絕邊患”,自是不敢進邊牧馬者十餘年。 [116-117] 
  • 平定西部
除了北伐外,朱元璋亦陸續平定中國其他地區。在徐達常遇春北伐的同時,朱元璋派胡美由陸路進入福建,湯和和廖永忠所帶的水軍從海上進攻福建和廣東,降服割據勢力陳友定何真等,接着攻取廣西。 [108] 
洪武二年(1369年),徐達從東面進入山西,擊敗擴廓帖木兒,年底平定陝西。
洪武四年(1371年),湯和、傅友德等滅明夏,取四川。 [101] 
洪武十五年(1382年)傅友德藍玉等取雲南,消滅元梁王把匝剌瓦爾密,降服大理段氏 [109] 
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明朝確立了對整個河西走廊的統治。 [110] 

朱元璋洪武之治

錦衣衞印 錦衣衞印
朱元璋在位期間,下令農民歸耕,獎勵墾荒;大搞移民屯田和軍屯;組織各地農民興修水利;大力提倡種植桑、麻、棉等經濟作物和果木作物、他還徙富民,抑豪強;下令解放奴婢;減免賦税,嚴懲貪官;派人到全國各地丈量土地,清查户口等等。
朱元璋深知災荒給農民造成的痛苦,即位後常常減免受災和受戰爭影響的地區的農民的賦税,或給以救濟。多次在全國範圍內實行大型的租税蠲免 [111]  洪武二年是明初第一次大規模地蠲免賦税。之後的三年、四年、九年,也曾在應天、河南、北平、山東、江西、兩浙等地陸續蠲免賦税。 [112]  到洪武二十四年統計時天下田土,已達到3,874,746頃。 [113]  經過洪武時期的努力,社會生產逐漸恢復和發展,史稱洪武之治 [114] 
朱元璋還十分愛惜民力,提倡節儉。在朱元璋措施的推動下,農民生產熱忱高漲。明初農業發展迅速,元末農村的殘破景象得以改觀。農業生產的恢復發展,促進明代手工業和商業的發展。朱元璋的休養生息政策鞏固了新王朝的統治,穩定了農民生活,促進了生產的發展。

朱元璋朝中傾軋

建國之初,為了使公侯將相盡忠於朱明王朝,洪武五年(1372年),朱元璋作了申誡公侯的《鐵榜文》;洪武八年(1375年),又編了《資治通訓》,反覆強調要他的臣僚對他效忠,勿欺、勿蔽;洪武十三年(1380年),又編了《臣戒錄》,“纂錄歷代諸侯王宗戚宦臣之屬,悖逆不道者凡二百十二人”的行事,來教育他的臣僚;洪武十九年(1386年),又頒佈了《志戒錄》,“其書採漢唐宋為臣悖逆者凡百有餘事,賜羣臣及教官諸生講授,使知所鑑戒”。
洪武十三年(1380年),朱元璋以圖謀不軌之名誅殺丞相胡惟庸,屠滅三族,連坐其黨羽,株連了一萬五千多人。以後又幾興大獄,使“胡惟庸獄”不斷牽連擴大。到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功臣太師李善長等人也以與胡惟庸“交通謀反”被賜死,家屬成年者七十餘人被殺。著名儒臣宋濂只因受孫子連累,全家被貶到四川,他也病死於途中。此案延續了十年之久,前後被株連的幾十家王公貴族,共三萬多人。
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錦衣衞指揮使參奏藍玉謀反,朱元璋隨即令人將其拿下,並由吏部審訊。三天後,朱元璋將藍玉處死,爾後是大規模的清洗和株連。 [115]  藍玉下獄後,獄詞稱同景川侯曹震、鶴慶侯張翼、舳艫侯朱壽、定遠侯王弼、東莞伯何榮及吏部尚書詹徽、户部侍郎傅友文等謀反。受此案株連被株連的人,僅列入《逆臣錄》的就有兩萬五千人。
胡藍之獄”後,明太祖意尚未足,過了年餘,潁國公傅友德,奏請給懷遠田千畝,非但不準,反將他賜死。定遠侯王弼,又奉詔賜死。宋國公馮勝亦被賜死。經過幾次黨獄,明初的功臣大量被殺,間接導致了明太祖死後靖難之役中朝廷無可派之將。

朱元璋人物離世

  • 太子去世 洪武駕崩
康熙帝御筆“治隆唐宋”碑 康熙帝御筆“治隆唐宋”碑
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朱元璋“以江南地薄,頗有遷都之意”,於是派太子朱標巡視關中與洛陽,為遷都作準備。朱標詳細考察了西安和洛陽,比較兩地的地形,最終“志欲定都洛陽,歸而獻圖”。 [257] 
朱標視察返京後不久患病,在生病期間還向太祖上書關於籌建都城的事。次年朱標病逝,諡號懿文太子。這對年近七十的朱元璋是個沉重的打擊,再也沒有精力和心情考慮遷都的事情。朱元璋看到朱標次子朱允炆表現十分孝順而很喜歡,後來立其為皇太孫
洪武三十一年閏五月初十(1398年6月24日),朱元璋駕崩於應天皇宮(南京故宮),下遺詔:“朕膺天命三十有一年,憂危積心,日勤不怠,務有益於民。奈起自寒微,無古人之博知,好善惡惡,不及遠矣。今得萬物自然之理,其奚哀念之有。皇太孫允炆仁明孝友,天下歸心,宜登大位。內外文武臣僚同心輔政,以安吾民。喪祭儀物,毋用金玉。孝陵山川因其故,毋改作。天下臣民,哭臨三日,皆釋服,毋妨嫁娶。諸王臨國中,毋至京師。諸不在令中者,推此令從事。” [118] 
  • 允炆即位 燕王靖難
朱元璋死前密命駙馬梅殷寧國公主之夫)輔佐新君,遺詔命皇太孫朱允炆繼位。朱元璋駕崩幾天後,朱允炆於洪武三十一年閏五月十六日(6月30日)即位,改明年為建文元年,是為建文帝。
朱元璋死後葬於紫金山孝陵。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六月甲辰,上諡曰“欽明啓運俊德成功統天大孝高皇帝”,廟號太祖。永樂元年(1403年)六月十一日丁巳,增諡“聖神文武欽明啓運俊德成功統天大孝高皇帝”。嘉靖十七年(1538年)十一月朔,改諡“開天行道肇紀立極大聖至神仁文義武俊德成功高皇帝”。
朱元璋死後,他生前規劃的政治局面很快被打破。建文帝即位後採取削藩政策,北平的燕王朱棣打出“靖難”的旗號,起兵反對建文帝。建文四年(1402年),燕王朱棣取得勝利,在南京稱帝,建文帝下落不明。

朱元璋為政舉措

朱元璋政治

  • 中央集權
明太祖朱元璋 明太祖朱元璋
明初官僚機構沿襲自元朝。朱元璋進行了改革,在中央廢除中書省,明初中書省負責天下政務,其長官為左、右丞相,位高權重,丞相極易與皇帝發生矛盾,明朝時以胡惟庸任丞相後最甚。胡惟庸勢力逐大,威脅皇權,且日益驕橫,懈怠政事。 [119]  於是,洪武十三年(1380年),朱元璋以圖謀不軌之名處死了胡惟庸和有關的官員,同時宣佈廢除中書省,不再設丞相。 [5] 
在地方廢除行省制,設立承宣布政使司都指揮使司提刑按察使司,分別擔負行中書省的職責,三者分立又互相牽制,防止了地方權力過重。 [119]  [5]  在各府縣的重要地方,朱元璋還設置了巡檢司,負責把關盤查、緝捕盜賊、盤詰奸偽。
  • 制定律法
朱元璋高度肯定了法律的治國作用。他説:“夫法度者,朝庭所以治天下也”。於是在朱元璋即吳王位時(1364年)就提出“建國之初,先正綱紀”,命左相國李善長等草創律令,編律285條,令145條,到吳元年十二月“甲寅,律令成,命頒行之。”這便是最早擬定頒行的《大明律》。經過吳元年(1364年)、洪武六年(1373年)、洪武二十二年、洪武三十年四次修訂,最終完成了《大明律誥》“刊佈中外,令天下知所遵守。” [120] 
在具體的治國方面,朱元璋以元末“朝廷闇弱,威福下移”,綱紀敗壞,官吏驕恣,從而致使元朝傾覆,順帝北遷作為教訓,立國後採取了“治亂世用重典”的原則。朱元璋始終認為“胡元以寬而失,朕收中國,非猛不可”。以此思想作為指導,如在刑名制定方面,明朝對“事關典禮及風俗教化”一類非直接侵犯君主政權的犯罪量刑輕於唐律,但對“盜賊”及“帑項錢糧”之類直接危及專制統治的重大犯罪量刑則重罪加重,法外用刑,狂誅濫罰,制定了族誅、斷手、刖足、閹割為奴、挑筋去膝蓋等一系列法外刑。 [120] 
  • 特務統治
洪武十五年(1382年),出於監控官員的需要,朱元璋將管轄皇帝禁衞軍的親軍都尉府改為錦衣衞,並授以偵察、緝捕、審判、處罰罪犯等權力。錦衣衞是一個正式的軍事特務機構,由皇帝直接掌控。它有自己的法庭和監獄,俗稱“詔獄”,詔獄裏採取剝皮、抽腸、刺心等種種酷刑。 [241] 
朱元璋還讓錦衣衞在朝廷上執行廷杖,有很多大臣慘死杖下。朱元璋派出大量名為“檢校”的特務人員,暗中監視。但是到了晚年朱元璋逐步廢除了錦衣衞及其特權,以及一些比較殘酷的刑法。 [121-123] 
  • 整頓貪腐
參見:郭桓案空印案大誥
朱元璋出身貧苦,受貪官污吏的敲詐勒索,又鑑於元朝的政治混亂,故以猛治國。 [124]  即位後在全國掀起了“反貪官”運動,矛頭直指中央到地方的各級貪官污吏。
首先,對貪污六十兩銀子以上的官員格殺勿論。從地方縣、府到中央六部和中書省,只要是貪污,不管涉及到誰,決不心慈手軟,一查到底。
其次,明初的中書省下屬吏、户、禮、兵、刑、工六部中,由於大量留用元朝的舊官吏,以及一些造反起家的功臣。他們有恃無恐貪贓枉法。朱元璋對這些官員進行懲處。
第三,朱元璋利用殘酷刑法處置貪官,採取“剝皮揎草”、挑筋、斷指、斷手、削膝蓋等酷刑。 [125-126]  這種舉措震懾了一批官員,使他們行為大為收斂。 [127] 
第四,朱元璋對自己培養的官員決不姑息遷就。為了培養和提拔新力量,朱元璋專門成立了培養人才的國子監,為沒有入仕的年輕讀書人提供升遷機會。他對這些新科進士和監生厚愛有加,還經常教育他們要盡忠至公,不為私利所動。
第五,朱元璋制定整肅貪污的綱領《大誥》和《醒貪簡要錄》。《大誥》一書是他親自審訊和判決的一些貪污案例成果的記錄,書中還闡述他對貪官態度、辦案方法和處置手段等內容。朱元璋下令全國廣泛宣傳這本書;他還叫人節選抄錄貼在路邊顯眼處和涼亭內,讓官員讀後自律,讓百姓學後對付貪官。 [128] 
第六,允許民間百姓上訪。明朝允許百姓扭送不法官吏。如果官吏在徵收税糧以及攤派差役作弊曲法,百姓可以向上級官吏舉報,也可以直接扭送。不僅如此,對於應當接訪而沒有接訪處理的上級官員,亦要依法論處。 [129] 
此外,朱元璋在午門外特設“鳴冤鼓”,民間百姓若有冤情在地方討不回公道,可上京擊鼓直接告御狀。 [130] 
朱元璋當政三十一年,先後發起6次大規模肅貪,殺掉貪官污吏15萬人。他“殺盡貪官”運動貫穿始終未減弱,但貪官現象始終未根除,晚年只能發出“朝治而暮犯,暮治而晨亦如之;屍未移而人為繼踵,治癒重而犯愈多。”哀嘆。 [131-132] 
  • 勤政廉政
朱元璋是中國歷史上勤政的皇帝之一,他從來不憚給自己增加工作量。從登基到去世,他幾乎沒有休息過一天。在遺詔中他説:“三十有一年,憂危積心,日勤不怠。”據史書的記載,從洪武十八年(1385年)九月十四日至二十一日,八天之內,朱元璋審批閲內外諸司奏札共一千六百六十件,處理國事計三千三百九十一件,平均每天要批閲奏札二百多件,處理國事四百多件。

朱元璋軍事

  • 軍事建制
明孝陵武士像 明孝陵武士像
在軍事上,朱元璋廢除了管理全國軍事的大都督府,將其分為中、左、前、後、右五軍都督府,並和兵部互相牽制。兵部有權頒發命令,但是不直接統率軍隊,都督府掌管軍隊的管理和訓練,但是沒有調遣軍隊的權力。這樣,軍權便集於皇帝之手。
朱元璋還確立了衞所制度,這是他模仿北魏隋唐的府兵制、又吸收元朝軍制的某些內容而制定的。 [133] 
  • 山河固險
明初朱元璋守禦山河的方法,是以鞏固自然天險為遠猷。對此明人頗為自詡,宣稱“我國家驅逐胡元,混一寰宇,東至遼海,西至酒泉,延袤萬里。中間漁陽、上谷、雲中、朔、代,以至上郡、北地、靈武、皋蘭、河西,山川聯絡,列鎮屯兵,帶甲四十萬,據大險以制諸夷,全盛極矣”,這一段話中雖全用秦漢舊名,但洪武朝衞所的全貌勾畫得還是比較清楚。
明人把新的衞所描述為“於是設東勝(衞)城於三降城之東,與三降城(者者口四守禦處)並。東聯開平(衞)、獨石(口)、大寧(衞)、開元(安東衞);西聯賀蘭山(寧夏衞)、甘肅北山(威虜衞、白城子守禦千户所、威遠守禦千户所、亦集乃舊城),通為一邊。地勢直,則近而易守”。
魏煥評價:“東西延巨,指臂相依,稱全盛矣。故合邊卒之數不過四十萬,較之宋人備西夏一路猶七十萬者,蓋徙倍也。”明初三北兵馬雖少,但皆駐大險,故丘浚曰:“洪武、永樂之盛,所守不過數處,然皆據其總會,扼其要害,人聚而力全。而彼之來,有以待之,得以全力而制勝也。” [239] 
  • 北衞遊牧
洪武年間,朱元璋置亦集乃舊城鎮番衞寧夏衞者者口守禦千户所東勝衞開平衞大寧都司、安東衞、吉林船廠。明軍巡邏着“北去不拘幾千裏”的遼闊疆域。朱元璋效仿元朝“朔方鐵騎紛如蟻”、“西北廣莫無一城,控弦百萬長橫行”的盛況,欲利用漠南養出肥美的牛羊及戰馬。為此朱元璋推動北部衞所遊牧化,漠南民眾除了糧產區不許放牧外,漠南荒閒平地及山場,“聽其牧放樵採”。諸王敢有説是“自己草場山場者,其論非輕”,並叮囑諸王要長遠的牧養,要求軍户有自己的牧羣。 [134] 
  • 中外配合
朱元璋通過宗室的婚嫁,聯姻文武勳貴,企圖以血緣和裙帶關係來達到屏藩帝室的目的,如周誼、翁吉剌鄧愈擴廓帖木兒;常遇春、常升藍玉曹震等;傅友德謝成、馮勝、王弼等;徐達、阿哈出把都帖木兒等;徐輝祖李景隆、耿炳文、沐晟郭英吳高吳傑張傑胡觀李堅、梅殷等。即朱元璋所稱的“中外配合”。 [135] 
  • 谷成肅漠
明太祖像 明太祖像
塞外的生產模式,首春氣和堅冰漸解,塞草將萌,胡馬瘦而弓力弱。而秋高馬肥,草谷結成正是胡虜出沒之際。所以朱元璋認為秋高馬肥後,北衞當控弦執矢觀釁而動,正合古人謂致人不致於人。故敕宋國公馮勝、潁國公傅友德等:“昔漢唐之御胡虜,每秋高馬肥,知其入寇,乃設謀定策,伏兵以待之,否則必為邊患。”
朱標死後,朱元璋以塞王代替國公。要求塞王“歲出塞上,撫綏軍士,以備將來與胡大戰。”“即目世子長成,塞上調兵,令世子還國,父子更相輪替,往來塞上,帥大勢軍馬,以練風霜。亦且父出,子守其國;子出,父守其國。”東西十三衞依次排列韓王、沈王、遼王、寧王、齊王、燕王、谷王、代王、晉王、安王、秦王、慶王、肅王。“皆塞王也,莫不敷險隘,控要塞,佐以元戎宿將,權崇制命,勢匹撫軍,肅清沙漠,壘帳相望。”
同時,為對付秋高馬肥後南下的騎兵,塞王還要沙漠巡狩。《皇明祖訓》披露:“凡王出獵演武,只在十月為始。至三月終止。”以及《聖君初政記》記載:“皇祖一統後,每高秋嚴冬,分命諸王帥兵巡邊,遠涉不毛,校獵而還,謂之“肅清沙漠”,歲以為常。”朱厚熜亦説:“皇高祖考歲一驅廵”。
十三塞王中佼佼者是被譽為“燕王善戰,寧王善謀”的燕、寧二王。朱棣出師即降故元太尉乃兒不花等人,被譽為“肅清沙漠者,燕王也,朕無北顧之憂矣。”朱權“數會邊鎮諸侯,出師捕虜,肅清沙漠,威震北荒”,被譽為“一世之雄也。”洪武末年,朱元璋下旨除郡王外,都是百姓。撥鎮虜城子與周(王)府;晉王在塞外規劃營建東勝城時,朱元璋又下聖旨叮囑“選草場時,留着東勝,要着一個兄弟在那裏住。” [136-137] 
  • 北伐殘元
明太祖北征是明朝建立後針對北元的十三次軍事行動。 [138] 
明太祖北伐
次數
時間
1367年—1369年
明太祖第一次北伐
1370年
1372年
1380年
1381年
1384年
1387年
1387-1388年
1390年
明太祖第九次北伐
1391年3月
明太祖第十次北伐
1391年9月
明太祖第十一次北伐
1392年
明太祖第十二次北伐
1395年
明太祖第十三次北伐
1396年 [138] 

朱元璋經濟

  • 與民休息
明朝伊始,朱元璋實行了發展生產,與民休息的政策。1368年,外地州縣官進京,朱元璋對他們説:“天下初定,老百姓財力睏乏,像剛會飛的鳥,不可拔它的羽毛;如同新栽的樹,不可動搖它的根,重要的是休養生息”。 [139] 
朱元璋還鼓勵開墾荒地,1370年並下令:北方郡縣荒蕪田地,不限畝數,全部免三年租税。他還採取強制手段,把人多地少地區的農民遷往地廣人稀的地區;對於墾荒者,由政府供給耕牛、農具和種子;並規定免税三年,所墾之地歸墾荒者所有;還規定,農民有田五至十畝的,必須栽種桑、棉、麻各半畝,有田十畝以上者加倍種植。這些措施大大激發了農民墾荒的積極性。
除了民屯外,明初還有軍屯商屯。軍屯由衞所管理,官府提供耕牛和農具。明軍士屯守比例是:邊地軍隊三分守城,七分屯田;內地軍隊二分守城,八分屯田。軍糧基本上自給自足。商屯是指商人在邊境僱人屯田,就地交糧,省去了販運費用,獲利更豐。商屯的實行,解決了軍糧問題,同時也開發了邊疆。
  • 興修水利
朱元璋十分重視興修水利和賑濟災荒。在即位之初就下令,凡是百姓提出有關水利的建議,地方官吏須及時奏報,否則加以處罰。到1395年,全國共開塘堰大約40987處,疏通河流大約4162道。
  • 魚鱗圖冊
官紳富户想盡辦法偷漏税,在明朝前期已形成風氣。江浙一帶的富户為了逃避賦役,想出了許多辦法,其中之一就是將名下的財產分割,再假託在別人名下,降低户等,這種方法還有專稱,叫“鐵腳詭寄”,甚至在當地形成了“通天詭寄”的風俗。
朱元璋自然不會聽之任之,除嚴厲打擊外,他下令編造土地簿冊——“魚鱗圖冊”,按照其税糧多寡,定為幾區,每區設糧長四人,讓他們集合裏甲耆民測量田畝,繪製成圖,寫上田主的名字及田地之面積與四至,編類為冊,由於圖上所繪的樣子像魚鱗,故號“魚鱗圖冊”。 [140] 
  • 發行寶鈔
朱元璋於洪武七年(1374年)立鈔法,設寶鈔提舉司,並於寶鈔提舉司下設抄紙和印鈔二局,寶鈔、行用二庫。從洪武八年(1375年)起印發紙幣“大明通行寶鈔”。面額分一百文、二百文、三百文、四百文、五百文、一貫,計六種。幣值每貫等於一千文或白銀一兩,四貫合黃金一兩。明代印發的“大明通行寶鈔”為明代發行的唯一貨幣。 [141] 
明初洪武朝全力印造寶鈔,表現出一定的盲目性。洪武十九年之後各項臨時支鈔迅猛增長,造成了明初的通貨膨脹。 [142] 
  • 食鹽開中
明洪武三年(1370年),朱元璋實施“食鹽開中”新政,即開中法,將實施千年之久的政府食鹽專賣制度網開一面,允許民間商人向邊關輸送糧食換取食鹽經銷的許可證“鹽引”,大約30斤糧食可換一份“鹽引”。朝廷讓利於民,“淮鹽價貴,商多趨之”,邊防軍需難題一舉解決。
  • 移民政策
明初,由於連年戰亂,加上疫病流行、河水連連氾濫,中原人口鋭減,而山西卻未經大戰,人口稠密。河南、河北、山東三省人口相加,還不及山西人口的一半。中原大地赤野千里,人跡罕見。
為此,朱元璋下決心從山西大規模移民整修河堤、恢復鹽場、發展生產,史稱“洪武大移民”。

朱元璋文化

  • 復興禮俗
元朝時期,中原漢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受到蒙古及其他民族的影響和衝擊。朱元璋建立明朝後,制定《大明集禮》,力圖恢復漢族禮儀文化,並採取一系列去蒙古化的措施。服飾方面“復衣冠如唐制” [143]  ,並制定了具有明朝特色、等級嚴格的冠服制度;禮儀方面革除胡跪,恢復漢族傳統的稽首、頓首、空首的跪拜方式,並按等級實行五拜、四拜再拜之禮;姓名方面嚴禁胡姓,甚至連漢族複姓都遭池魚之殃 [144]  ;語言方面杜絕胡語,欽定《洪武正韻》;婚姻方面禁止收繼婚。通過復興漢文化,朱元璋成功驅除了蒙元的陰影,並建構了新政權的合法性。 [145] 
  • 重視教育
朱元璋從元朝滅亡中看到,除了統治者本身的素質以外,整個社會失於教化也是一個原因。因此,登基後,就採取措施,興建學校,選拔學官,並堅持把教育工作作為衡量地方官政績的重要指標。
朱元璋墨跡 朱元璋墨跡
洪武九年(1376年)六月,山東日照縣知縣馬亮任職考滿,入京覲見皇帝,州里給他下的評語是“無課農興學之績,而長於督運”。針對這個鑑定,朱元璋的批示是:農桑乃衣食之本,學校是風化之源,這個縣令放着分內的事不做卻長於督運,這是他的職責嗎?結果,那位馬縣令不但沒有晉升反而被“黜降”了。 [146] 
對待國子學官,朱元璋的標準更高,除了關注國計民生,還要具備參政議政的素質。有一次朱元璋召儒臣談治國之道,大家暢所欲言,只有國子學官李思迪和馬懿沉默不語。朱元璋極不高興,把他們給貶了。之後,在下發給國子監的“通報”中説:身為人師,應該“模範其志,竭胸中所有,發世之良能,不隱而訓……”李思迪和馬懿,出身草野,能與皇帝議論國事,皇帝這麼虛心請教,他們竟連一句話都不願説,對皇帝尚且如此,還能指望他們盡心盡力教學生嗎? [147-148] 
  • 重興科舉
洪武三年(1370年),朱元璋下令設科取士,士人蔘與科舉考試必須通過三場的考試,不過寫法或偶或散,無定規。文科考試內容主要侷限於四書五經,考試文體通用八股文,虛內容而重形式,因而明代科舉制又稱八股取士
  • 翻譯書籍
元朝統治者雖把阿拉伯書籍引進中國,卻束之高閣 [149]  “其間西域書數百冊,言殊字異,無能知者。”於是,朱元璋決定派遣使臣去西域再聘專家,他説:“爾來西域陰陽家,推測天象至為精密,有驗其緯度之法,又中國書之所未備,此其有關於天人甚大,宜譯其書。”
《聚真堂馬氏宗譜》載明初禮聘滿覬天文學家:“洪武元年,為創立政府,成立欽天監,派欽使到阿拉伯滿覬(麥加)政府聘請精於歷學專家,乃聘到準帶地方古來氏族學者”。洪武帝翻譯引進的科學圖書即阿拉伯百年翻譯運動中的一部分書籍,使這些“遠出夷裔,在元世百有餘年,晦而弗顯”的著作能夠“為中國之用,備一家之言”。 [150] 

朱元璋民族

明朝建立後,朱元璋詔禁胡語、胡服、胡姓名,蒙古色目紛紛改名換姓,與漢人無異。在聽從大臣曾秉正防患於未然的建議後,又以“有悖先王致謹氏族之道”為由,禁止蒙古色目改換姓名,以便識別。 [151-152]  並頒佈法令,限制其內部通婚;違者,杖八十,男女入官為奴。只有在“其中國人不願與回回、欽察為婚姻者”的情況下,才允許他們自相嫁娶。 [153-154] 
朱元璋還對北元蒙古官民採取勸諭歸降、恩惠懷柔的招撫政策。一大批故元官民歸附明朝。這些歸附官民逐漸融入當地社會,並對明朝有了新的認同。
  • 藏族
朱元璋採取“多封眾建,尚用僧徒”的統治政策,“制御”藏區。洪武二年(1369年),明朝派人進藏詔諭各地首領。洪武六年(1373年),一些藏族首領到南京,明朝對他們授予官職,並設立朵甘衞、烏思藏衞和河州衞,後來朵甘衞和烏思藏衞升為朵甘都指揮使司烏思藏都指揮使司
洪武十三年(1380年),明朝“置五千户所,曰東寧、女直、南京、海洋、草河,各領所部夷人”。這是史籍中首次見到歸附明朝的女真事蹟,並以居住在渾江下游的女真人建立了千户所。
洪武十五年(1382年),元朝所任命的鯨海千户速哥帖木兒、木答哈千户完者帖木兒、牙蘭千户皂化歸順明朝,明朝也開始利用出身女真族的故元降官來招撫遼東以外的女真族聚居區。
洪武二十年(1387年),明軍進取金山等地,降服納哈出勢力,打開了通往黑龍江南北的通道。隨後,明廷即派指揮僉事劉顯“招撫鴨綠江以東夷民(女真族)”,擬於“鐵嶺立站”,同時又派指揮僉事侯史家奴“領步騎二千抵斡朵裏立衞”。然而,皆以“糧銅難繼”撤回,並將設在女真斡朵裏等三萬户聚居區的三萬衞內徙至遼東開原。明朝對女真地區的全面經略直到永樂年間才開始。 [258-259] 
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歸順明朝的海西女真酋長西陽哈反叛,朱元璋命燕王朱棣發北平二都指揮使司並遼東都指揮使司屬衞精鋭騎兵七千、步兵一萬,命都指揮使周興為總兵官,同右軍都督僉事宋晟劉真往三萬衞等處平叛,俘女真鎮撫管三以及男女六百五十餘人,馬四百餘匹,而西陽哈則遠遁至松花江以外,明軍未能捕獲。 [260-261] 

朱元璋外交

  • “不徵之國”
在對外政策上,在皇明祖訓中説:四方諸夷,皆限山隔海,僻在一隅;得其地不足以供給,得其民不足以使令。若其自不揣量,來擾我邊,則彼為不祥。彼既不為中國患,而我興兵輕伐,亦不祥也。吾恐後世子孫,倚中國富強,貪一時戰功,無故興兵,致傷人命,切記不可。但胡戎與西北邊境,互相密邇,累世戰爭,必選將練兵,時謹備之。
他將朝鮮、日本、安南真臘暹羅占城、蘇門答臘、爪哇、湓亨、白花、三佛齊渤泥等國列為“不徵之國”。
  • 高麗、朝鮮
1368年,明軍攻克大都,明與高麗即分別主動遣使聘問。
1369年,高麗對明稱臣。 [155]  但高麗王朝面對北元與明朝兩大勢力一時尚未作出選擇,致使兩國關係十分緊張。 [156] 
1392年,高麗大將李成桂篡位。之後,李成桂參考了高麗古名“朝鮮”和李父就仕之地“和寧”,請朱元璋裁定,朱元璋表示“東夷之號,惟朝鮮之稱最美。且其來遠矣,宜更其國號曰朝鮮”,因此裁定朝鮮為新國名。 [157]  但明與朝鮮間由於潛在的疆域矛盾,造成雙方矛盾激化。 [158]  直到明成祖時,明朝與朝鮮王朝的關係才走上正常發展的軌道。 [156] 
  • 日本
朱元璋登基後派使臣持賜日本國王璽書到日本,一是希望他們來朝貢,二是責令他們解決擾明倭寇問題。 [159]  結果,國書送達後,日本不僅沒來朝貢,反而砍了使者的腦袋,倭寇繼續侵擾沿海。
朱元璋又派使者拿諭日本國王書到日本,揚言出兵,征服日本。但最終“懲元軍覆溺之患”(指元軍在元日戰爭中被颱風傾覆),並未出兵。 [254] 
  • 琉球
1372年,朱元璋遣招諭使楊載向琉球中山王宣諭,自此中山國始嚮明朝進貢。
1373年,北山和南山也開始嚮明朝貢。
1392年,朱元璋命令福建善於造船航海的三十六姓移居琉球,其後裔世代居住在久米村,被稱為“久米三十六姓”或“閩人三十六姓”。 [160] 
  • 安南
朱元璋稱帝建國後,即派遣尚賓館副使劉迪簡齎詔往諭安南,因其病逝於南寧,事未果。同年十二月,明朝再遣漢陽知府易濟民頒詔於安南。
洪武二年(1369年)六月,安南國王陳日煃(陳裕宗陳暤)派遣使臣少中大夫同時敏、正大夫段悌、黎安世等入貢明朝,並請求封爵,這是明朝開國後第一批入貢的外國使臣。朱元璋派遣翰林侍讀學士張以寧、典簿牛諒往使安南,冊封陳日煃為安南國王,賜以駝紐塗金銀印。不過行至安南時,陳日煃已死,嗣子陳日熞(楊日禮)繼位,張以寧拒絕冊封,安南被迫遣使告哀請封,朱元璋親撰祭文,派遣翰林編修王亷前往弔祭陳日煃,吏部主事林弼往封陳日熞為安南國王。
自洪武四年(1371年)以後,安南政局混亂,五易其主,並沒有按宗藩關係的規則請封,而朱元璋既不行冊封之禮,也不予追究,兩國使節交往依舊如常。這實際上是默認安南權位更替的事實。朱元璋對安南內政始終沒有貿然干預,持着一種“來者不拒,去者不追”的態度,曾明白地告知安南國王陳叔明(陳藝宗陳暊):“安南限山隔海,遠居蕞爾,天造地設,帝命王於彼者,以主生民。中國有道之君必不伐,尚強無知者必徵。今朕統天下,唯願民安而已,無強凌弱、眾暴寡之為。安南新王自當高枕,無慮加兵也。”
洪武十四年(1381年),廣西思明府狀告安南脱、峒二縣侵擾永平等寨,安南在受詰責時,也反告思明府攻其脱、峒、陸、峙諸處。朱元璋認為安南“作奸肆侮,生隙構患,欺誑中國”,不僅退還當年的貢物,而且敕諭廣西布政司“自今安南入貢並毋納”。安南由黎季犛當權後,開始侵奪思明所轄土地,朱元璋得到思明府的控告,於洪武二十九年(1396年)十二月派遣行人陳誠呂讓出使安南,要求安南歸還思明府的故地,雙方經過多次交涉,沒能達成共識。陳誠回國後,黎季犛擔心明朝會有進一步的軍事行動,直接上書明朝禮部,為其侵佔的事實狡辯,絲毫沒有歸還之意。朱元璋召集眾臣商議對策,有大臣認為安南抗逆朝命,建議發兵征討。朱元璋沒有接受,對安南的傲慢與挑釁,姑且容忍,表示:“蠻夷相爭,自古有之。彼恃頑不服,終必取禍,姑待之而已。” [255] 
  • 占城
洪武二年(1369年),朱元璋遣使向占城頒即位詔。占城王阿荅阿者(制蓬峨)先已遣使奉表來朝,貢象虎方物。朱元璋大喜,即遣官攜璽書、《大統歷》、文綺、紗羅,偕其使者往賜,其王復遣使來貢。自後占城頻繁朝貢。朱元璋又命中書省管勾甘桓、會同館副使路景賢冊封阿荅阿者為占城國王,賜彩幣四十、《大統歷》三千。洪武三年(1370年),遣使往祀其山川,並頒科舉詔。其後,朱元璋還應阿荅阿者的要求,調停其與安南的衝突。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朱元璋聽説阿荅阿者被其臣下閣勝弒殺,拒絕占城貢使。不過洪武三十年(1397年)以後又恢復入貢。 [263] 
  • 暹羅
1377年,朱元璋冊封阿瑜陀耶國王為“暹羅國王”,“暹羅”這一名稱正式固定下來,稱為中文語境下對泰國的稱呼。 [161]  有明一代,暹羅遣使臣到中國訪問112次,中國也派使臣訪問阿瑜陀耶19次。
  • 浡泥
洪武三年(1370年)八月,朱元璋命御史張敬之、福建行省都事沈秩出使浡泥國。在沈秩的外交活動下,浡泥王馬合謨沙遣使奉表進貢鶴頂、生玳瑁、孔雀、梅花大片龍腦、米龍腦、西洋布、降真諸香。朱元璋大喜,宴賚甚厚。洪武八年(1375年),命其國山川附祀福建山川之次。 [256] 
  • 西洋諸國
朱元璋認為:“西洋諸國素稱遠蕃,涉海而來,難計歲月。其朝貢無論疏數,厚往薄來可也。”
洪武二年(1369年),朱元璋命使臣劉叔勉以即位詔諭西洋瑣裏(南印度烏木海岸)。洪武三年(1370年),平定沙漠,復遣使臣頒詔。其王別裏提遣使奉金葉表,從劉叔勉來華獻方物。朱元璋賜文綺、紗羅諸物甚厚,並賜《大統歷》。
洪武三年(1370年),朱元璋命使臣塔海帖木兒齎詔撫諭西洋瑣裏附近的瑣裏。洪武五年(1372年),瑣裏王卜納的遣使奉表朝貢,並獻其國土地山川圖。
此後,須文達那覽邦淡巴百花彭亨等西洋諸國陸續朝貢於明。 [256] 

朱元璋社會

  • 基層控制
洪武二年(1369年)末,朱元璋下令:“凡軍、民、匠、陰陽諸色户,許各以原報抄籍為定,不許忘行變亂,違者治罪,仍從原籍。”
洪武三年(1370年)十一月,朱元璋命令户布統計天下户口,並給每户發放户帖,並規定,户帖每十年重新編造一次,州縣官吏每年都要統計轄區內的户數人口。
洪武十四年(1381年),朱元璋在户帖的基礎上開始推行黃冊制度,規定以110户為一里,從中推選丁糧多的10户充當里長,其餘100户為10甲。歲役里長一人、甲首一人,管理裏甲的事務。朝廷把居住在城鄉的每個住户按照籍貫、姓名、人口、田宅、地畝等逐一登記造冊。每十年編造一次,每冊一式四份,分別上報朝廷户部及省、府、縣。因上報户部的冊子封面是黃紙,故稱為“黃冊”。
明代早期的黃冊把人口分為三等:民籍、軍籍、匠籍。凡各色人等均按從業類別登記户籍。黃冊制度既是明代的賦役之法也是明代的户籍制度,成為明代社會經濟方面重要的基本制度。 [162] 
  • 養老政策
朱元璋對天下老年人施以尊重,頒佈詔書和法令,規定每地要善待老人,並讓縣官定期送去米麪衣物進行慰問。 [163]  朱元璋怕執行不力,就又叮囑禮部尚書,要以皇帝的名義再次重申一下這項政策。
為了讓居家養老者有人服侍,洪武六年規定:“民年七十以上者,許令一子侍養,免其差役。”也就是説,為了更好地讓70歲以上的老人安度晚年,國家允許老人的一個兒子免於服役。
對於那些孝敬老人的人,朝廷不但給予精神表揚,還給予物質獎勵,賞賜衣物,發放獎金。而且,這些孝子孝女年老時可以享受特殊待遇,當他們年屆60歲就可以享受普通老人80歲時才能享受的福利待遇。如果孝親模範不幸成為孤老,那麼他們在家就可以享受到在養濟院的同等待遇,當地養濟院會每月按標準把錢糧送到他們家中;去世後,政府還會發放三兩銀子作為喪葬費。
在朝廷的要求和帶動下,形成了尊老養老的風氣,贍養老人的要求也滲透到各地家法族規之中。被朱元璋稱為“江南第一家”的浦江鄭氏的《鄭氏規範》是中國傳統家法族規的代表作。
  • 社會福利
朱元璋時代是中國古代社會福利最好的時期之一。免費養老院(養濟院)、免費醫院(養濟院)和免費公墓(漏澤園 [164]  統統出現。朱元璋還曾經試驗過“保障房”政策,命令在南京試點,於郊外修築公房,並安排無家可歸者居住,是世界最早的國家免費福利公房。
  • 抑制商人
為了貶抑商人,朱元璋規定,農民可以穿綢、紗、絹、布四種衣料。而商人卻只能穿絹、布兩種料子的衣服。商人考學、當官,都會受到限制。

朱元璋歷史評價

朱元璋正史評價

  • 明太祖實錄》:上以天縱之資,起自田裏,遂成大業。當是時,元政陵夷,豪傑並起,大者竊據稱尊,小者連數城邑,皆恣為殘虐,糜弊生民,天下大亂極矣。上在民間,閔焉傷之,已而為眾所推戴,拒之益來,乃不得已起義,即條法令、明約束,務以安輯為事,故所至撫定,民鹹按堵,不十餘年間,盪滌羣雄,戡定禍亂,平一天下,建混一之功。雖曰天命人歸,要亦神武不殺之所致也。即位之初,稽古禮文,制禮作樂,修明典章,興舉廢墜。定郊祀、建學校、尊孔子、崇儒術、育賢才、注洪範、敍九疇,罷黜異端,表章經籍,正百神之號,嚴祭祀之典。察天文、推歷數、定封建、謹法度、慎賞罰、撫四夷,海外遠方諸國,皆遣子入學。南極炎徼,北逾冰壤,東西際日月之所出沒,罔不率服。昧爽臨朝,日晏忘餐,虛心清問,從善如流,神謀睿斷,昭見萬里,昭見萬里。退朝之暇,即延接儒生,講論經典,取古帝王嘉言善行,書置殿廡,出入省觀。斥侈靡、絕遊幸、卻異味、罷膳樂,泊然無所好。敦行儉樸,以身為天下先。凡詔誥命令詞,皆自制,淳厚簡古,洞達物情。當寧戒諭臣下,動引經史,諄切懇至,聽者感動。訓敕子孫臣庶,具有成書,詒法萬世。謹宮壼之政,嚴宦寺之防,杜外戚之干謁,而家法尤正。紀綱法度,彰彰明備。至於禮先代、罷獻俘、存高年、興孝弟、勵農桑、蠲逋負、宥死刑、焚獄具、旌廉能、黜貪酷、摧奸暴、佑良善,寬仁愛人,專務德化。是以身致太平三十餘年,民安其業,吏稱其職,海內殷富,諸福之物,莫不畢至,功德文章,巍然煥然,過古遠矣!傳稱唐虞禪夏後,殷周繼然;成湯革夏,乃資亳眾;武王伐商,爰賴西師;至於漢高,雖起徒步,尚借亭長,挾縱徒集所附。上不階寸土一民,呼吸響應,以有天下,方冊所載未之有也,於乎盛哉! [244] 
  • 明史》:太祖以聰明神武之資,抱濟世安民之志,乘時應運,豪傑景從,戡亂摧強,十五載而成帝業。崛起布衣,奄奠海宇,西漢以後所未有也。懲元政廢弛,治尚嚴峻。而能禮致耆儒,考禮定樂,昭揭經義,尊崇正學,加恩勝國,澄清吏治,修人紀,崇鳳都,正後宮名義,內治肅清,禁宦豎不得干政,五府六部官職相維,置衞屯田,兵食俱足。武定禍亂,文致太平,太祖實身兼之。至於雅尚志節,聽蔡子英北歸。晚歲憂民益切,嘗以一歲開支河暨塘堰數萬以利農桑、備旱潦。用此子孫承業二百餘年,士重名義,閭閻充實。如今苗裔蒙澤,尚如東樓、白馬,世承先祀,有以哉! [165] 

朱元璋明朝評價

  • 謝鐸:我太祖有度越歷代者五事:攘克夷狄,收復諸夏也;肇基南服,統一天下也;威加勝國,鋒刃不交也;躬自創業,臨御最久也;申明祖訓,家法最嚴也。 [245] 
  • 姚淶:我太祖高皇帝聲罪而汛掃之,廓中國之妖氛,雪中國之仇恥,天地始復有定位,君臣始復有定分,首足始復有定形,讀斯文而知聖祖之功德,真遠駕唐虞也,而古帝王之遺黎,始得復歸於人類。不然,則生民之類泯滅久矣。故讀史而至宋之將亡,未嘗不為中國痛;至元之將滅,未嘗不為中國快也。 [262] 
    • ①高皇帝起淮右,提三尺劍,以與羣雄角而勝之;乘勝而北,驅虜而置之大漠之外。乾坤闢而再位,日月滌而重朗;海嶽奠而如故,民人復而冠履,夫豈直得聖人之威哉?即軒轅五兵,而大禹玄圭矣。高皇帝猶不自聖,兢兢焉奉大寶於盤水,馭六馬以朽索。雞鳴而起,未辨色而視朝,不以寒暑間者,戒滋逸也;六宮取充位而已,無燕趙、二八之奉,戒滋蕩也;賜租之詔,無歲而不下,戒盡民也;一記閲江樓,幾成而罷之,終其身不為離宮別館,戒㳺豫也;去嶽瀆神祗之濫封,而歸本號,戒褻神也;滇詔平,卧榻十七年而始克平,戒勤兵也;朝鮮亂、安南阻、日本貳,閉關而聽其自服,而不之討,戒啓釁也;廢丞相,析中書省而六之,不得相彈壓,戒專國也;五都督府握兵籍而不與調發,兵部得調發而不治兵,戒專戎也;六尺之孤,垂拱而不置母后,席戒內幹也;外戚食國租而不與政,戒外移也;南面三十年而不改元,薄海內外稱臣妾而不加徽號,戒侈心也。高皇帝雖以神武蓋一世,而抑其才以下一世之賢士,其尊在九重,而洞徹其肺腑,以與閭閻之志通,其開闢之績足以當天心。是故歷十餘祀而天眷益厚,其深澤膠固於民志;是故歷危疑震撼之際而不動其紀法,足以綱維乎後代;是故指鹿訓狐之輩欲竊之,而不能久執事之。所稱高皇帝者功,而愚則所謂高皇帝之所長有天下,不盡以功也。 [246] 
    • ②漢高帝之功勝湯武矣,桀紂齕痡其國人,不能遍四夷也;明高帝之功勝舜禹矣,洪水災而居食廢,人猶人也。故夫漢高之功,一世功也;高帝之功,萬世功也。嗚呼休哉! [247] 
  • 陳於陛:太祖雖得天下,易於漢高,而經理太平之業幾百倍。有三焉:其一,高祖不數年而卒,太祖三十年纖悉具備,無以加矣;其二,漢高雖承秦火,大抵因襲秦敝,太祖掃胡元而復帝王之制;其三,高祖猶有諸臣,太祖無輔相,自聖心神畫者獨多也。 [248] 
  • 李贄:我太祖高皇帝,蓋千萬古之一帝也,古唯湯、武庶幾近之。然武末受命,非周公則無以安殷之忠臣;湯之受命也晚,非伊尹則決不能免於太甲之顛覆。唯我聖祖,起自濠城,以及即位,前後幾五十年,無一日而不念小民之依,無一時而不思得賢之輔。蓋自其託身皇覺寺之日,已憤然於貪官污吏,欲得而甘心之矣。故時時用兵,時時禁諭諸將,無一字而非側怛,亦無一字而不出於忠誠,故天下士鹹願歸而附之,而樂為之死也。 [249] 
  • 李維楨:有以匹夫得天下者,未有以江左一天下者;有以中華兼夷狄者,未有中華胥為夷狄而能驅除之者。匹夫起江左,用夏變夷,身創之十年,身守之三十年,其法睪牢天下而制之,若制子孫,垂三百年,偉哉!高帝之為烈也。萬世一人矣。孔子論三代之道,殷人先罰而後賞,傳聞洪武時吏民不寒而慄,奸怪之屬莫不返愨,倘所謂由商政者耶? [250] 
  • 何喬遠:仲尼聖湯武,豈不以捄民哉?至其慚德不逮漢高。高帝所由起,與漢高同,抑不似其為秦亭長。至神武謨算、文學之長,不啻過之。若夫兢兢業業,不少寧荒,雖二帝三王所稱蔑以加矣! [251] 
  • 朱國楨:自王統既裂,雜伯雜夷,浸淫並富強失之,普天陷沒,至胡元而極,大抵真人混一華夏,廓清洗刷,至我太祖高皇帝,極嚴也;神武要於不殺,極仁也;舒慘合於時中,極密也。綱紀繫於獨斷,聲律身度,自強不息,與道合真,與天同運。孔子集羣聖之大成,我太祖又集古帝王之大成,萃於一身,並於一世,炳於今古,至矣!無以尚已。 [252] 

朱元璋清朝評價

  • 努爾哈赤:嘗觀歷代帝王,其初每苦心志,勞筋骨,備歷艱難,而後得成大業。虞舜躬耕歷山,克盡孝行,遂聲聞於天而登帝位。漢高祖一泗上亭長耳,奮力行間,躬定禍亂,遂有天下。金太祖服事遼主,幾被誅,卒能奮志修身,收服屬國,滅遼稱帝。明太祖早喪父母,棲身佛寺,歷盡艱危,卒成帝業。此皆天眷有德,不以微賤而棄之也。 [277] 
    • ①朕以為,歷代賢君,莫如洪武。何也?數君德政,有善者,有未盡善者。至洪武所定條理章程,規劃周詳,朕所以謂歷代之君不及洪武也。 [167] 
    • ②朕自親政以來,以寬為治,恆謂洪武誅戮大臣為太過,由今以觀,太寬亦不可也。 [275] 
  • 談遷:方帝之微時,視雷澤、芒碭尤困矣。一餐之德,猶若終身。及應運拔興、宰割天下、不異夙習者,非神解天授,曷克勝此任乎?功德隆洽,綱舉目張,漢、唐以下所未逮也。重典刑亂,至移之功臣大吏,市血陳殷,殆同秦、隋,而天下寧謐,奸盜惕息,則愛民之心,天地百神深為諒之。國祚靈長,職此故也。 [248] 
  • 顧祖禹:太祖起自東南,奄有西北,為古今異數。嘗考其用兵之法,實一出於孫吳,攻瑕搗虛,是以所向無敵。夫有取天下之志,而無取天下之略,自開闢以來,未見有成功者也。太祖明於先後緩急之宜,分合向背之理,始則決機於兩陳,繼直制勝於廟廊,大略同於漢高,精密媲於光武。 [168] 
  • 傅維鱗:帝以聰明神武之資,憫昏濁之餘,以至鼎沸。提三尺蹶起淮甸,心切安民,用以仰承天意,不十餘年平一中原,掃清荒漠。彼聲教不通之地,鹹奉正朔,稽首闕廷。於是民獲所歸,得有共主,雖曰天命云乎,要亦鋒矛所及、戒殺掠以輯寧萬姓之所致也。即位後,釐正典章,製作明備,貽謀創法,過古人遠甚。盡美盡善,不可更僕數獨。其優前代、勵忠節、崇儒重道、下逮卑微,夐莫及矣。第立法過嚴,用刑太峻,而二黨京民之戮,頗傷天和。噫籲!元朝姑息之後,污久難拔,亦有不得已者。論者謂其再造之功,高乎萬古,洵哉!至出言成文,思如宿構,則又帝王之餘爾。 [253] 
  • 谷應泰:太祖以淮西布衣,仗劍討亂,十五年之間,遂成帝業,開明堂,禮上帝,功雲烈矣。然而身在行間,手不輟書,禮致儒臣,深思治道。慨自宋葉凌遲,生民無主。西京禮樂,失自周遷;晉代風流,亡於江左;繼之元人失馭,濁亂乖離。自古禍亂浸淫,聖學放廢,未有若是之酷者也。非帝神靈倔起,智勇挺興,亦烏能克勘禍亂,率由舊章,撥亂反正,若斯之速者乎! [166] 
  • 康熙帝:
    • ①明太祖授天智勇,崛起布衣,緯武經文,統一方夏,凡其制度,準今酌古,鹹極周詳,非獨後代莫能越其範圍,即漢唐宋諸君誠有所未及也。 [274] 
    • ②洪武乃英武偉烈之主,非尋常帝王可比。 [169] 
    • ③朕思洪武系開基之主,功德隆盛,宣德乃守成賢闢,雖運會不同,事蹟攸殊,然皆勵精著於一時,謨烈垂諸奕世,為君事業,各克殫盡。 [273] 
    • ④明太祖天資英武、敷政仁明、芟刈羣雄、混一區宇、肇造基業、功德並隆。 [278] 
    • ①歷代事蹟湮遠,姑不具論,即如勝國,洪武草昧初開,未嘗不得之艱苦,而中葉以後,罔念厥祖,若正德之荒淫蕩佚,恬不為怪,嘉靖、萬曆、天啓之昏庸逸樂,阿柄下移,以致權臣奸宦,相繼而擅威福,亂政害良,此數君惟知蒙業而安,於國事懵然罔覺,雖未及身而喪,不數傳而馴至滅亡。使有能奮然振興,追念洪武之舊圖,勵精求治,未必不可挽回於未造,而晏安酖毒,終於不可救藥。 [276] 
    • ②又如唐太宗,為羣雄所附;明永樂,亦勇略著聞。使唐高祖不立建成而立太宗,明太祖不立建文而立永樂,則元武門之變,金川門之難,皆無自而起,何至骨肉傷殘,忠良慘戮。 [279] 
  • 趙翼:蓋明祖一人,聖賢、豪傑、盜賊之性,實兼而有之者也。 [170] 
  • 嘉慶帝:夫明代諸君,洪武、永樂,皆大有為之主。 [280] 

朱元璋現代評價

    • ①國家外患,振古有聞,趙宋末造,代於蒙古,神州陸沉,幾及百年。我高皇帝應時崛起,廓清中土,日月重光,河山再造,光復大義,昭示來茲。 [281] 
    • ②昔宋政不綱,遼元乘運,擾亂中夏,神人共憤。惟我太祖,奮起草野,攘除奸兇,光復舊物,十有二年,遂定大業,禹域清明,污滌羶絕。蓋中夏見制於邊境小夷數矣,其驅除光復之勳,未有能及太祖之偉碩者也。 [282] 
    • ①自古能軍無出李世民之右者,其次則朱元璋耳。 [171] 
    • ②朱元璋是農民起義領袖,是應該肯定的,應該寫得好一點,不要寫得那麼壞(指朱元璋的晚年)。
    • ③不令諸子諸孫統兵作戰,失策。 [171] 
    • ④朱洪武是個放牛娃出身,人倒也不蠢,他有個謀士叫朱升,很有見識,朱洪武聽了朱升的話“廣積糧,高築牆,緩稱王”,最終取得了民心,得了天下。
    • ①太祖以置相為秦以來事,古三公論道不任職,六官任職而無總攬之柄,政事由君上親裁,此法自亦不謬。以帝非怠政之君,而中書省為萬幾之所集,作奸者有專擅而無分掣,遂成惟庸之禍,故因噎廢食如此。蓋帝好便給任事之才,不欲用以道自重之士,若劉基即終不能深倚,其故可知。至小人積惡之久,非謀逆無掩蓋之法,天下初定,戎馬之士,反測易生。廢相以後,嗣君能稍勤政,必無奸雄專弄之權。此太祖之特識也。然勤政正未易言,太阿倒持,終不可免,權相之外,又有權閹,事固有出於所防之外者矣。 [267] 
    • ②太祖之好用峻法,於約束勳貴官吏極嚴,實未嘗濫及平民,且多唯恐虐民,是以謹於守法而致成諸案。 [268] 
    • ③明之閹禍,古所未有,然太祖之防閹,則較前代為甚。 [269] 
  • 呂思勉:明太祖起於草澤,而能剷除胡元,戡定羣雄,其才不可謂不雄。他雖然起於草澤,亦頗能瞭解政治,所定的學校、科舉、賦役之法,皆為清代所沿襲,行之凡六百年。衞所之制,後來雖不能無弊,然推原其立法之始,亦確是一種很完整的制度,能不煩民力而造成多而且強的軍隊。所以明朝開國的規模,並不能算不弘遠。只可惜他私心太重。廢宰相,使朝無重臣,至後世,權遂入於閹宦之手。重任公侯伯的子孫,開軍政腐敗之端。他用刑本來嚴酷,又立錦衣衞,使司偵緝事務,至後世,東廠、西廠、內廠遂紛紛而起。東廠為成祖所設,西廠設於憲宗時,內廠設於武宗時,皆以內監領其事。這都不能不歸咎於詒謀之不臧。其封建諸子於各地,則直接引起了靖難之變。 [172] 
  • 吳晗:朱元璋經過二十幾年的實際教育,在流浪生活中,在軍營裏,在作戰時,在後方,隨處學習,隨時訓練自己,更事事聽人勸告,徵求專家的意見。他在近代史上,不但是一個以屠殺著名的軍事統帥,也是一個最陰險殘酷的政治家。 [270] 
  • 錢穆:明太祖革命,驅除胡元,復興漢、唐規模,成為當時政治上共同的理想。但明太祖終是一粗人,歷史文化修養不深,他首先反對尊孟子為聖人。他在中國傳統政治史上,做了一件創古未有的大翻案,即是正式下令廢止宰相,改用內閣大學士。照法理講,內閣只是皇帝的私人辦公廳,不是政府正式的政事堂。內閣學士也只是皇帝的內廷秘書,不是外朝正式宰相之職。於是皇帝在法理上,便變成在政府裏的真正領袖。 [173] 
    • ①在政治上極力鞏固皇權統治,廢除了有一千多年曆史的丞相制度和有七百多年曆史的中書、門下、尚書三省制度,軍政大權攬於一身,這是秦漢以來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惡性發展。
    • ②朱元璋和劉基定八股文程式,專從四書五經命題,並只能依朱註解釋,所謂"其文略仿宋經義,然代古人語氣為之"。在形式上又限制在八股體制以為,連字數多寡,也有嚴格規定,這比起唐宋以詩賦策論取士顯然更加有害。它不僅加強了思想和文化的專制統治;在文學上也起了支持保守派的復古主義和助長形式主義的惡劣影響。 [174] 
    • ①朱元璋對中央和地方行政機構的改革,尤其是中書省和丞相制的廢除,是我國封建社會政治制度史上的重要事件,這使皇帝擁有更多的權力,成了真正的獨裁者。朱元璋以上述形式加強封建主義的中央集權,對鞏固我國多民族國家的統一起到了一定的積極作用,對當時穩定社會秩序和恢復社會生產也起到了一些促進作用,但同時,由於封建統治機構的日益完善,也就大大地加強了它對人民的統治職能,加強了它對人民的控制,使中國封建專制主義的統治達到了空前的程度。 [264] 
    • ②朱元璋對貪官污吏的懲治和用法之嚴酷是歷史上所罕見的。……朱元璋整頓吏治,確也起到了一些作用,同元末聽任貪官污吏橫行的局面相比有所改變,一些中央和地方官員,經元末動盪以後,在安定社會、組織生產方面作出了一定的成績。……但朱元璋畢竟是一個封建皇帝,他整頓吏治的目的,還是為了鞏固朱家王朝的長治久安;他區別官吏是非善惡的標準,也往往是憑他個人的意志來判別;他的性格又猜忌多疑,剛愎專斷。他在論述君臣關係時,話説得堂皇好聽,但一旦有人提出建議觸怒他時,就會遭到他的濫殺。 [265] 
    • ③朱元璋建立明王朝後,在總結歷代興亡的歷史經驗中,認識到漢、唐之亡,宦官專權是其中的一個重要原因。“鑑前代之失”,為了防備重蹈歷史的覆轍,他規定宦者只供灑掃侍奉,“不許讀書識字”,“不得兼外臣文武銜”,“敕諸司不得與文移往來”,“鐫鐵牌置宮門曰:‘內臣不得干預政事,預者斬’”。……可見,朱元璋對宦官的防範措施不可謂不嚴,但卻正是他自己推行的極端君主專制制度,導致明中葉以後出現宦官專權的惡果。朱元璋廢除了中書省和丞相制,成為空前的封建專制獨裁者,還要他的後代照着辦,“以後嗣君並不許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請設立者,文武羣臣即時劾奏,處以重刑”。但是,既廢除丞相,又不許宦官干政,這種情況是很難持久的,最後往往會信用宦官。正如他自己所説的:“閹寺之人,朝夕在人君左右,出入起居之際,聲音笑貌,日接乎耳目,其小善小信,皆足以固結君心。而便嬖專忍,其本態也。苟一為所惑而不之省,將必假威福,竊權勢,以干與政事。及其久也,遂至於不可抑,由是而亂階多矣。”所以,嚴禁宦官干政的朱元璋自己,也在不知不覺中把他們視為親信,使之參與國家的政治活動了。 [266] 
  • 黃仁宇:明朝採取嚴格的中央集權,施政方針不着眼於提倡扶助先進的經濟,以增益全國財富,而是保護落後的經濟,以均衡的姿態維持王朝的安全。這種情形,在世界史中實屬罕見,在中國歷史中也以明代為甚,而其始作俑者厥為明太祖朱元璋。 [177] 
    • ①朱元璋與陳友諒、張士誠不同,他胸懷推翻元朝、奪取天下的遠大目標。南渡長江,攻佔應天,在朱元璋看來,不過是實現奪取天下計劃的第一步,仍須兢兢業業,克勤克慎,決不能有絲毫的懈怠。……朱元璋不僅自己力行儉樸,而且要求各個衙門的官吏和所有的將官,都要勤儉節約,儘量減少不必要的開支,説:“大抵設官為民,非以病民。若使有司增飾館舍,迎送奔走,所至紛擾,無益於民而反害之,非付任之意。”朱元璋沒有追求生活的享受,而是集中精力狠抓江南根據地的建設。在政治上廢除元朝苛政,減輕刑罰;在經濟上,墾荒屯田,寬減賦役;在軍事上,整頓紀律,嚴格訓練。經過幾年的努力,以應天為中心的江南根據地得到發展和鞏固,兵力和財力迅速壯大,終於扭轉了“地狹糧少”的局面,逐一擊滅陳友諒與張士誠,進而南征北戰,實現其奪取天下的目標。 [271] 
    • ②君主是封建國家的最高統治者,理所當然是應該親預朝政的。以往的歷代王朝,除少數有作為的君主,大多數皇帝都沉湎在宮廷的腐化生活之中,驕奢淫逸,極少過問政事,致使大權旁落,權臣擅專,弄得朝政日非,積弊叢生,導致王朝的覆滅。朱元璋力圖矯正積習,強調君主必須“躬覽庶政”,這無疑是有積極意義的。他自己身體力行,親預朝政,勤於聽斷,因而能夠針對當時的實際情況採取一系列興利除弊的果斷措施。同時,他為確保“躬覽庶政”的實現,又對國家機構進行相應的改革,加強了中央對地方的控制、朝廷對文臣武將的監督,強化了中央集權。所有這些,都有助於社會秩序的安定和社會經濟的恢復和發展。 [272] 
    • ①朱元璋是雄才大略的地主階級政治家。他親冒矢石十餘載,得天下於馬上,備嘗創業艱辛。正如他自己説的,因“其得之也難,故其憂之也深”。稱帝后,他無日不考慮如何治好天下,傳基業於萬世。他時時和儒臣們一起研討從夏商周直到宋元歷代君主紋治的得失,想從中汲取經驗教訓。 [283] 
    • ②朱元璋之所以能對明初社會經濟的發展作出貢獻,當然是由於元末農民戰爭沉重地打擊了封建黑暗統治,從而給生產力的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但是,有了舞台之後,能否演出威武雄壯的戲,還要看演員的才能。革命是歷史的火車頭。封建社會中,農民反對地主的階級鬥爭,尤其是武裝起義,是封建社會發動的動力。但是,絕不能把馬克思主義關於歷史發展的動力的學説,等同於機械動力學。機械動力,是能直接發生效果的動力。車輪一經打氣,就要鼓起來。但階級社會中,階級鬥爭的動力作用,往往不是直觀的,而是要通過上層建築曲折迂迴地表現出來。每一次階級搏鬥,不見得都會推動歷史車輪前進若干寸。能否推動歷史車輪向前,往往還要看勝利者執行什麼政策。元末農民大起義後,社會經濟之所以能得到迅速發展,因為勝利者朱元璋執行的是順應歷史發展客觀規律的政策。所以,象朱元璋這樣雄才大略的地主階級的政治家,其歷史作用,是不應當抹煞的。 [283] 
  • 蔣兆成:朱元璋由一個農民起義領袖蜕變為地主階級頭子,這無疑是對農民起義的背叛。但也不能據此否定朱元璋在歷史上的地位和作用。儘管朱元璋在金陵建立根據地後所推行的政策是背叛農民起義方向的,然而這些政策卻符合於當時封建的政治,經濟發展的客觀要求。使得農民軍的力量和地主階級的反元勢力匯合起來。正因為這個緣故,朱元璋最終達到了推翻元朝反動統治,建立統一的封建王朝的目的。所以朱元璋既是農民起義的背叛者,又是個有作為的封建皇帝,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他的歷史功績還是值得肯定的。 [284] 
  • 樊樹志:明太祖朱元璋有二十六個兒子,他因自己出身卑微,當上皇帝后,生怕那些開國元勳“尾大不掉”,將長子立為太子,九子、二十六子早死,其餘二十三個兒子都封王建藩。燕王朱棣、晉王朱棡、寧王朱權等率兵駐守北方,抵禦蒙古;周王朱橚、齊王朱榑等駐於內地各省,監督地方官吏。朱元璋規定,如遇奸臣專權,藩王可以聲討奸臣,甚至可以發兵“清君側”。他的本意是企圖用皇室親戚來維護皇權,殊不知事與願違。……他(建文帝)在位僅僅四年,就被叔父——燕王朱棣趕下台,禍根是他的祖父朱元璋種下的。 [176] 
  • 商傳:朱元璋出身於一個貧苦家庭,從社會最底層的放牛娃、四處討飯的小和尚,全靠自己的奮鬥成了一個統一王朝的開國皇帝。這是中國歷史上,乃至世界歷史上絕無僅有的事情。另外,朱元璋當上皇帝后,也沒有停止步伐,他在位三十多年,成功地建立一個強大統一的明帝國。 [175] 
  • 萬明:這位中國歷史上唯一出身貧苦農民的開國皇帝,是為明太祖。他在位31年,肇基了歷史上長達276年的大明王朝,曾對中國歷史發展進程產生過重大影響。 [178]  獨特的身世和業績為他一生塗抹上濃重的傳奇色彩。 [178] 
    • ①朱元璋以一平頭百姓出身,無倚無靠,奮起而得天下,古往今來大概只有漢高祖劉邦與他有得一比。
    • ②朱元璋、朱棣一對巨陰父子,兩人合計,任誰也活不了。 [179] 
  • 牟復禮:這位傑出的開國之君在14世紀40年代,從天災人禍和飢寒交迫的鐘離村,一躍而在1368年在南京登上大寶,他走的這條道路由於他自己的雄心壯志和力求飛黃騰達的意識,已被有力地強行改造,而使之具有符合那些傳統形式的合理的外貌。他精通怎樣取得帝王統治之術。作為此後的皇帝,他將使這種帝王之術適應他為之着了迷的帝王大業的需要。 [180] 

朱元璋主要作品

朱元璋書法

朱元璋書法行筆自然流暢,儀態生動。風神獨具特色,陶宗儀在《書史會要》謂朱元璋書法“神明,天縱,默契書法”。康有為所評:“明太祖書雄強無敵” [181]  。惟筆畫稍欠法度,然雅拙中不乏挺拔。
朱元璋 大軍帖 朱元璋 大軍帖

朱元璋詩歌

朱元璋在戎馬生涯中也寫過詩詞,並有《御製文集》傳世,集中就有朱元璋的一百多首詩詞。
朱元璋詩詞

金雞報曉 [182] 
《示不惹庵僧》 [183] 
《詠菊》 [184] 
《詠雪竹》 [185] 
《野卧》 [186] 
《鐘山賡吳沉韻》 [187] 
《寶光廢塔》 [188] 
《鐘山》 [189] 
《賡僧韻》 [190] 
贈四仙 [191] 
《東風》 [192] 
《新雨水》 [193] 
《雨墜應落花賡徐瑛韻》 [194] 
《又賡吳哲韻》 [195] 
《又賡宋璲韻》 [196] 
《雪詩賡曹文壽韻》 [197] 
《又賡張翼韻》 [198] 
遊鐘山 [199] 
《思老試壯》 [200] 
《神鳳操》 [201] 
《廬山》 [202] 
大祀 [203] 
《鐘山雲》 [204] 
《諭臨蒸縣官》 [205] 
《聞人嶺南郊行》 [206] 
《詠南越》 [207] 
《竹榦青樂釣》 [208] 
《牧羊兒土鼓》 [209] 
《橫秋風吹笛》 [210] 
《滄浪翁泛海》 [211] 
《題神樂道士》 [212] 
《雲衲野人》 [213] 
《鍾子煉丹》 [214] 
入如來禪 [215] 
《思親歌》 [216] 
《倭扇行》 [217] 




表格內容來源詳見 [218] 

朱元璋書籍

《大明皇陵之碑》
大誥

朱元璋軼事典故

朱元璋在世時留下不少傳説和典故,如下:

朱元璋人際關係

朱元璋祖輩

關係
爵位
姓名
祖父
熙祖裕皇帝
祖母
裕皇后
王氏
外祖父
---
陳公

朱元璋父母

關係
爵位
姓名
父親
仁祖淳皇帝
朱世珍(原名朱五四
母親
淳皇后
陳氏

朱元璋同輩

關係
姓名
哥哥
長兄南昌王朱興隆(原名朱重四)、次兄盱眙王朱興盛(朱重六)、三兄臨淮王朱興祖(朱重七)
姐姐
長姊太原長公主、次姊曹國長公主朱佛女

朱元璋后妃

皇后
稱號
姓名
孝慈高皇后
馬氏 [224] 
妃嬪
稱號
備註
李淑妃
壽州人,父李傑
碽妃
有些歷史學家認為她是明成祖朱棣和周定王朱橚的生母。《南京太常寺志》所載明孝陵神位:“左一位淑妃李氏生懿文太子、秦愍王、晉恭王,右一位碽妃生成祖文皇帝,是皆享於陵殿,掌於祠官,三百年來未之有改者”。
生楚昭王朱楨。
達定妃
生齊恭王朱榑、潭王朱梓。
郭寧妃
濠州人,父郭山甫,兄郭興郭英。生魯荒王朱檀。
郭惠妃
父滁陽王郭子興,生蜀獻王朱椿、代簡王朱桂、谷王朱橞、永嘉公主朱善清、汝陽公主。
生湘獻王朱柏。
郜氏 [226] 
生肅莊王朱楧。
韓妃
生遼簡王朱植(不確定與含山公主生母是否為同一人)。
餘妃
生慶靖王朱栴。 [226] 
楊妃
生寧獻王朱權。
周妃
生岷莊王朱楩、韓憲王朱松。
趙貴妃
生沈簡王朱模。
李賢妃
生唐定王朱桱。
劉惠妃
生郢靖王朱棟。
葛麗妃
生伊厲王朱㰘、皇二十六子朱楠。
孫貴妃
陳州人。元帥馬世熊義女。兄孫藩,生四女,其二臨安公主朱鏡靜、懷慶公主朱福寧,諡號成穆。
生福清公主。
林氏
生南康公主朱玉華。
韓妃
高麗人,生含山公主(不確定與朱植生母是否為同一人)。
張美人
生寶慶公主。朱元璋死後,她因女兒年幼而幸運的成為僅有的一位免於殉葬者。
崔惠妃
未生子女,諡號莊靖安榮。
任順妃
生平不詳。
翁妃
弘吉剌人。系元臣甕吉剌帶之族,殊寵。

朱元璋子女

兒子
序列
姓名
生母
生卒年
封號
第一子
孝慈高皇后
1355年 - 1392年
懿文太子
第二子
孝慈高皇后
1356年-1395年
秦愍王
第三子
孝慈高皇后
1358年-1398年
晉恭王
第四子
孝慈高皇后
1360年 - 1424年
明成祖
第五子
孝慈高皇后
1361年 - 1425年
周定王
第六子
胡充妃
1364年-1424年
楚昭王
第七子
達定妃
1364年-1428年
齊恭王
第八子
達定妃
1369年-1390年
潭王
第九子
-
1369年-1370年
趙王
第十子
郭寧妃
1370年-1390年
魯荒王
第十一子
郭惠妃
1371年 - 1423年
蜀獻王
第十二子
胡順妃
1371年-1399年
湘獻王
第十三子
郭惠妃
1374年 - 1446年
代簡王
第十四子
郜氏
1376年 - 1420年
肅莊王
第十五子
韓妃
1377年 - 1424年
遼簡王
第十六子
餘妃
1378年 - 1438年
慶靖王
第十七子
楊妃
1378年 - 1448年
寧獻王
第十八子
周妃
1379年 - 1450年
岷莊王
第十九子
郭惠妃
1379年 - 1428年
谷王
第二十子
周妃
1380年-1407年
韓憲王
第二十一子
趙貴妃
1380年 - 1431年
沈簡王
第二十二子
-
1383年 - 1417年
安惠王
第二十三子
李賢妃
1386年 - 1415年
唐定王
第二十四子
劉惠妃
1388年 - 1414年
郢靖王
第二十五子
葛麗妃
1388年 - 1414年
伊厲王
第二十六子
葛麗妃
1394年 - 1394年
-
(表格參考資料 [225-229] 
女兒
序列
姓名
生母
生卒年
封號
駙馬
第一女
朱鏡靜
孫貴妃
1360年 - 1424年
第二女

孝慈高皇后
1364年 - 1434年
第三女



第四女

孝慈高皇后

第五女



第六女
朱福寧
孫貴妃
1368年 - 1425年
第七女


1368年 - 1426年
李堅,李英之子
第八女

鄭安妃
1370年 - 1417年
第九女


?- 1388年
第十女




第十一女
朱玉華
林氏
1373年 - 1438年
第十二女
朱善清
郭惠妃
1376年 - 1455年
第十三女




第十四女

1380年 - 1462年
第十五女

郭惠妃

第十六女

張美人
1395年 - 1433年
趙輝,趙和子
(表格參考資料 [243] 

朱元璋人物爭議

朱元璋相貌之謎

朱元璋畫像 朱元璋畫像
朱元璋流傳在世的畫像版本眾多,能見到的畫像主要集中於這兩類:一怪一俊。 [230] 
明朝張瀚《松窗夢語》卷六記載稱:餘為南司空,入武英殿,得瞻仰二祖御容。太祖之容,眉秀目炬,鼻直唇長,面如滿月,須不盈尺,與民間所傳奇異之象大不類。相傳太祖圖像時殺數人,後一人得免。意者民間所傳,即後一人所寫,未可知也。成祖之容,大類太祖,但兩頤間多髯二縷,長垂至腹。”
張萱《疑耀》則稱“先大夫令滇時,從黔國邸中模高皇御容,龍形虯髯,左臉有十二黑子,其狀甚奇,與世俗所傳相同,似為真矣。餘值西省,始得府所藏高、成二祖御容,高皇帝乃美丈夫也,鬚髯皆為銀絲,可數,不甚修,無所謂龍形虯髯、十二黑子也。”,意指現存前一版本的朱元璋畫像才是真實形象。
談遷在《棗林雜俎》認為民間流傳的版本是因為“太祖好微行察外事。微行恐人識其貌,所賜諸王侯御容一,蓋疑像也。真幅藏之太廟。”
民間傳説朱元璋相貌非常奇怪,一副麻臉,下巴很長,額骨稍凸,朱元璋還因為宮廷畫師把自己畫的太真實,頓時大怒,把畫師推出去斬了。
明史》裏描述他的長相時説:“姿貌雄偉,奇骨灌頂。志意廓然,人莫能測。”前八個字説的是外貌,後八個字説的是氣質。朱元璋相貌不凡,給郭子興留下了好印象,馬上被收入軍中,還把義女馬皇后許配給他。

朱元璋血洗湖南

朱元璋表箋之禍

朱元璋屠戮功臣

朱元璋族屬爭議

朱元璋歷來被認為是漢族人,但一些民族流傳着朱元璋非漢族的説法。如蒙古《黃金史綱》稱朱元璋為“朱哥”,説他是女真人 [231]  ;還有人主張朱元璋是回族人,經學者陳梧桐考證,朱元璋確係漢族。 [2] 

朱元璋出生地之爭

朱元璋出生地之爭由來已久,有明光説(也就是盱眙説、嘉山説)、鳳陽説(也就是鍾離説)、容説、五河説、沛縣説、宿州説等。 [232] 

朱元璋殘酷殉葬

自兩漢以降,宮人殉葬較為罕見,朱元璋在位時期,恢復了秦漢以來已經廢除的人殉制度,到了明代,以宮人生殉的陪葬制度再度形成高潮,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朱元璋下詔將侍寢的四十名妃嬪全部陪葬明孝陵。明代朱元璋的宮殉人數是最多的,“太祖以降”至景泰帝的宮殉人數不等,但都未超過明太祖。
自朱元璋將殉葬制度定為祖制之後,便迅速推廣開來,其範圍之廣,影響之深,為歷朝歷代所罕見,這也是封建統治者極其殘酷和壓迫女性的制度。直到明英宗時期,才將這一殘酷制度廢除。 [242] 

朱元璋後世紀念

朱元璋陵寢墓地

朱元璋去世後埋在南京市紫金山南麓獨龍阜玩珠峯下的明孝陵,和馬皇后合葬於此。洪武十四年(1381年),朱元璋命中軍都督府僉事李新主持陵墓的營建工程,此年八月,馬皇后去世,九月葬入此陵,定名為“孝陵”。
明孝陵 明孝陵

朱元璋大報壇

1704年,即明朝亡國六十年時,朝鮮肅宗為報答壬辰戰爭中向朝鮮派遣援軍的明神宗萬曆皇帝而修建了“大報壇”。到了1749年朝鮮英祖又增加了明太祖朱元璋和明思宗崇禎皇帝的神位。
對朝鮮來説,這三位明朝皇帝對朝鮮的恩惠最大。明太祖曾賜予國號“朝鮮”,對朝鮮有“大造之恩”;壬辰戰爭中明神宗救援朝鮮,有“再造之恩”;1636年末清軍侵入朝鮮(即丙子之役),崇禎皇帝對朝鮮有所謂的“東援之恩”。 [233] 

朱元璋大統廟

1831年,流落朝鮮的明遺民後裔王德一修建了“大統廟”以祭祀明太祖。他指出建立大統廟的原因是:“天地生民以來,莫有盛於孔子。孔子之功,莫大於春秋。春秋之義,莫有重於大一統……惟我大明太祖高皇帝,大定中國,驅逐胡元,制禮作樂,昭揭經義,頒大統之歷,明春秋之法。置於崇禎,天方艱難,夷虜入關,華夏髠首,於是乎先王文物,惟存於海東青丘。國有大報,州有萬東,義伐之計,歸於廟食。而使我遺臣子孫,世祿皇壇,而不見虜使者,不用虜年號者,尚其能存人紀之大防。而世其罔僕之義烈也。” [234] 

朱元璋紀念館、研究會

朱元璋雕像

朱元璋雕像
照片
位置
南京明孝陵景區大金門前 南京明孝陵景區大金門前
南京明孝陵景區大金門前。
明祖陵景區公路東側是皇帝的塑像 明祖陵景區公路東側是皇帝的塑像
明祖陵景區塑像。
南京閲江樓景區廣場 南京閲江樓景區廣場
南京閲江樓景區廣場。
新安徽名人館。 新安徽名人館。
新安徽名人館。
安徽省滁州市鳳陽縣明中都鼓樓 安徽省滁州市鳳陽縣明中都鼓樓
安徽省滁州市鳳陽縣明中都鼓樓。
漢中石門棧道風景區文化廣場 漢中石門棧道風景區文化廣場
漢中石門棧道風景區文化廣場。
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 雕像 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 雕像
盱眙地質公園
朱元璋蠟像·十三陵明皇蠟像館 朱元璋蠟像·十三陵明皇蠟像館
十三陵明皇蠟像館朱元璋蠟像。

朱元璋紀念幣

朱元璋史料索引

朱元璋藝術形象

朱元璋文學形象

作者
作品
吳晗
陳梧桐
張宏傑
當年明月
金庸
陳丹旭
《朱元璋》(繪畫本共5冊) [238] 

朱元璋影視形象

(一)電視講座
中央電視台《百家講壇》欄目,毛佩琦主講《明十七帝疑案》、商傳主講《明太祖朱元璋》。
(二)電影、電視劇
影視形象
年份
電視劇/電影
飾演者
1978
1978
程乃根
1980
1981
1985
1986
1987
1988
1992
1993
1993
1993
1993
東方小故事之洪武試臣
丹寧軍
1994
李立羣
1996
金舜哲
1997
1998
1998
1998
李立羣
1999
2001
2002
2002
2003
2003
2003
2004
周倜(童年)
胡軍(成年)
2004
2004
2005
2005
2006
2006
2006
2006
2007
2007
高強
2008
2009
2010
2010
王蔚鑫
2012
李立羣
2012
2014
孫光業
2014
2014
2015
趙光裕
2015
2015
2016
2016
2018
陳寶國
2019
許翔
2019
2022
金成剛
淮劇《金盃·白刃》中的朱元璋形象 淮劇《金盃·白刃》中的朱元璋形象
(三)戲曲
類別
名稱
淮劇
豫劇
越劇
《朱元璋巧訪記》
(四)歌仔戲
《臭頭洪武君》
參考資料
  • 1.    張廷玉(清)·《明史·卷一·本紀第一》太祖開天行道肇紀立極大聖至神仁文義武俊德成功高皇帝,諱元璋,字國瑞,姓朱氏。
  • 2.    陳梧桐.朱元璋民族成份考辨[J].史林,2005(03)  .中國知網[引用日期2020-05-03]
  • 3.    商傳. 《明太祖朱元璋(上)》. 中國: 浙江文藝出版社. 2013年3月1日: 第29頁.
  • 4.    《大明太祖高皇帝實錄》卷29,洪武元年正月乙亥條  .明清實錄數據庫[引用日期2020-05-03]
  • 5.    《明史·卷109》“明太祖初壹海內,仍元制,設中書省,綜理機務。其官有丞相、平章、左右丞、參政,而吏、户、禮、兵、刑、工六尚書為曹官。行之一紀,革中書省,歸其政於六部,遂設四輔官。”
  • 6.    李豔君,《朱元璋重典懲貪》,《遼寧師專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3(4):114-115。
  • 7.    陳梧桐,《論朱元璋的“休養生息”政策》,《中州學刊》, 1984(2):116-120。
  • 8.    白振亞,金邦清,王建中,《試述朱元璋農業經濟政策與管理》,明史國際學術討論會, 1999。
  • 9.    吳慶仁,《朱元璋人才思想概述》,《黨建與人才》, 1995(5):38-39。
  • 10.    伍躍,《外交的理念與外交的現實——以朱元璋對“不徵國”朝鮮的政策為中心》,《明史研究》, 2010(00)。
  • 11.    《中學歷史手冊》,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84年,第353頁。
  • 12.    《明太祖實錄·卷一》日—“開天行道肇紀立極大聖至神仁文義武俊德成功高皇帝姓朱氏諱元璋字國瑞。其先顓頊後,周武王封其苗裔於邾。春秋時子孫去邑為朱氏,世居沛國相縣。
  • 13.    【洪武皇帝】  .故宮博物院[引用日期2020-06-11]
  • 14.    太祖高皇帝實錄 [總序]  .明清實錄數據庫[引用日期2020-02-05]
  • 15.    清朝人俞樾在他的《春在堂隨筆中》寫道:“元制,庶人無職者不許取名,止以行第及父母年齒合計為名,此於《元史》無徵,冉證以明高皇(朱元璋)所稱其兄之名,正是如此。”他又舉當時紹興鄉間為例:“如夫年二十四,婦年二十二,命為四十六,生子即名‘四六’;夫年二十三,婦年二十二,合為四十五,生子即名‘五九’”,五九相乘,四十五也。據俞樾鈎沉,明朝大將常遇春的曾祖父叫常四三,爺爺叫常重五,父親叫常六六;大將湯和的曾祖叫湯五一,爺爺叫湯六一,父親叫湯七一,等等,皆為佐證。
  • 16.    張廷玉(清)·《明史·卷一·本紀第一》先世家沛,徙句容,再徙泗州。父世珍,始徙濠州之鐘離。生四子,太祖其季也。
  • 17.    張廷玉(清)·《明史·卷一·本紀第一》母陳氏。
  • 18.    《朱氏世德碑》:“先伯娶劉氏,生子四人:重一公、重二公、重三公生盱眙,重五公生鍾離。先考君娶妻陳氏,泗州人,生子四:長重四公生盱眙,重六公、重七公生五河,某其季也,生遷鍾離後,戊辰年。”。
  • 19.    郎瑛:《七修類稿》卷七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0-04-29]
  • 20.    張廷玉(清)·《明史·卷一·本紀第一》至正四年,旱蝗,大飢疫。太祖時年十七,父母兄相繼歿,貧不克葬。
  • 21.    張廷玉(清)·《明史·卷一·本紀第一》里人劉繼祖與之地,乃克葬,即鳳陽陵也。
  • 22.    商傳. 《明太祖朱元璋(上)》. 中國: 浙江文藝出版社. 2013年3月1日: 第19頁—第20頁. ISBN 9787533935986
  • 23.    張廷玉(清)·《明史·卷一·本紀第一》太祖孤無所依,乃入皇覺寺為僧。
  • 24.    張廷玉(清)·《明史·卷一·本紀第一》逾月,遊食合肥。
  • 25.    商傳. 《明太祖朱元璋(上)》. 中國: 浙江文藝出版社. 2013年3月1日: 第21頁. ISBN 9787533935986
  • 26.    張廷玉(清)·《明史·卷一·本紀第一》凡歷光、固、汝、潁諸州三年,復還寺。
  • 27.    商傳. 《明太祖朱元璋(上)》. 中國: 浙江文藝出版社. 2013年3月1日: 第23頁. ISBN 9787533935986
  • 28.    商傳. 《明太祖朱元璋(上)》. 中國: 浙江文藝出版社. 2013年3月1日: 第28頁. ISBN 9787533935986
  • 29.    張廷玉(清)·《明史·卷一·本紀第一》當是時,元政不綱,盜賊四起。劉福通奉韓山童假宋後起潁,徐壽輝僭帝號起蘄,李二、彭大、趙均用起徐,眾各數萬,並置將帥,殺吏,侵略郡縣,而方國珍已先起海上。他盜擁兵據地,寇掠甚眾。天下大亂。
  • 30.    張廷玉(清)·《明史·卷一·本紀第一》十二年春二月,定遠人郭子興與其黨孫德崖等起兵濠州。元將徹裏不花憚不敢攻,而日俘良民以邀賞。
  • 31.    商傳. 《明太祖朱元璋(上)》. 中國: 浙江文藝出版社. 2013年3月1日: 第31頁. ISBN 9787533935986
  • 32.    張廷玉(清)·《明史·卷一·本紀第一》子興奇其狀貌,留為親兵。
  • 33.    商傳. 《明太祖朱元璋(上)》. 中國: 浙江文藝出版社. 2013年3月1日: 第33—34頁. ISBN 9787533935986
  • 34.    吳晗: 《朱元璋傳·第二章》。
  • 35.    商傳. 《明太祖朱元璋(上)》. 中國: 浙江文藝出版社. 2013年3月1日: 第34頁. ISBN 9787533935986
  • 36.    張廷玉(清)·《明史·卷一·本紀第一》戰輒勝,遂妻以所撫馬公女,即高皇后也。
  • 37.    商傳. 《明太祖朱元璋(上)》. 中國: 浙江文藝出版社. 2013年3月1日: 第35—40頁. ISBN 9787533935986
  • 38.    徐達  .中華英烈祠[引用日期2013-09-12]
  • 39.    張廷玉(清)·《明史·卷一·本紀第一》子興與德崖齟齬,太祖屢調護之。秋九月,元兵復徐州,李二走死,彭大、趙均用奔濠,德崖等納之。子興禮大而易均用,均用怨之。德崖遂與謀,伺子興出,執而械諸孫氏,將殺之。太祖方在淮北,聞難馳至,訴於彭大。大怒,呼兵以行,太祖亦甲而擁盾,髮屋出子興,破械,使人負以歸,遂免。是冬,元將賈魯圍濠。太祖與子興力拒之。
  • 40.    商傳. 《明太祖朱元璋(上)》. 中國: 浙江文藝出版社. 2013年3月1日: 第40—42頁. ISBN 9787533935986
  • 41.    張廷玉(清)·《明史·卷一·本紀第一》十三年春,賈魯死,圍解。太祖收裏中兵,得七百人。子興喜,署為鎮撫。
  • 42.    張廷玉(清)·《明史·卷一·本紀第一》時彭、趙所部暴橫,子興弱,太祖度無足與共事,乃以兵屬他將,獨與徐達、湯和、費聚等南略定遠。
  • 43.    商傳. 《明太祖朱元璋(上)》. 中國: 浙江文藝出版社. 2013年3月1日: 第43—45頁. ISBN 9787533935986
  • 44.    張廷玉(清)·《明史·卷一·本紀第一》道遇定遠人李善長,與語,大悦,遂與俱攻滁州,下之。
  • 45.    吳晗,《朱元璋傳·》,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第33頁,2014年,ISBN:9787567502864
  • 46.    商傳. 《明太祖朱元璋(上)》. 中國: 浙江文藝出版社. 2013年3月1日: 第46頁. ISBN 9787533935986
  • 47.    商傳. 《明太祖朱元璋(上)》. 中國: 浙江文藝出版社. 2013年3月1日: 第47頁. ISBN 9787533935986
  • 48.    張廷玉(清)·《明史·卷一·本紀第一》十五年春正月,子興用太祖計,遣張天祐等拔和州,檄太祖總其軍。太祖慮諸將不相下,秘其檄,期旦日會廳事。時席尚右,諸將先入,皆踞右。太祖故後至,就左。比視事,剖決如流,眾瞠目不能發一語,始稍稍屈。議分工甓城,期三日。太祖工竣,諸將皆後。於是始出檄,南面坐曰:“奉命總諸公兵,今甓城皆後期,如軍法何?”諸將皆惶恐謝。乃搜軍中所掠婦女縱還家,民大悦。
  • 49.    商傳. 《明太祖朱元璋(上)》. 中國: 浙江文藝出版社. 2013年3月1日: 第48—49頁. ISBN 9787533935986
  • 50.    張廷玉(清)·《明史·卷一·本紀第一》三月,郭子興卒。時劉福通迎立韓山童子林兒於亳,國號宋,建元龍鳳。檄子興子天敍為都元帥,張天祐、太祖為左右副元帥。太祖慨然曰:“大丈夫寧能受制於人耶?”遂不受。然念林兒勢盛,可倚藉,乃用其年號以令軍中。
  • 51.    商傳. 《明太祖朱元璋(上)》. 中國: 浙江文藝出版社. 2013年3月1日: 第52—53頁. ISBN 9787533935986
  • 52.    張廷玉(清)·《明史·卷一百三十六 ·列傳第二十四 》太祖下徽州,以鄧愈薦,召問時務。對曰:“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太祖善之。
  • 53.    商傳. 《明太祖朱元璋(上)》. 中國: 浙江文藝出版社. 2013年3月1日: 第54—55頁. ISBN 9787533935986
  • 54.    張廷玉(清)·《明史·卷一·本紀第一》十六年春二月丙子,大破海牙於採石。三月癸未,進攻集慶,擒兆先,降其眾三萬六千人,皆疑懼不自保。
  • 55.    張廷玉(清)·《明史·卷一·本紀第一》太祖擇驍健者五百人入衞,解甲酣寢達旦,眾心始安。
  • 56.    張廷玉(清)·《明史·卷一·本紀第一》庚寅,再敗元兵於蔣山。元御史大夫福壽,力戰死之,蠻子海牙遁歸張士誠,康茂才降。太祖入城,悉召官吏父老諭之曰:“元政氵賣擾,干戈蜂起,我來為民除亂耳,其各安堵如故。賢士吾禮用之,舊政不便者除之,吏毋貪暴殃吾民。”民乃大喜過望。改集慶路為應天府,闢夏煜、孫炎、楊憲等十餘人,葬御史大夫福壽,以旌其忠。
  • 57.    張廷玉(清)·《明史·卷一·本紀第一》秋七月己卯,諸將奉太祖為吳國公。置江南行中書省,自總省事,置僚佐。貽書張士誠,士誠不報,引兵攻鎮江。徐達敗之,進圍常州,不下。九月戊寅,如鎮江,謁孔子廟。遣儒士告諭父老,勸農桑,尋還應天。
  • 58.    商傳. 《明太祖朱元璋(上)》. 中國: 浙江文藝出版社. 2013年3月1日: 第57—58頁. ISBN 9787533935986
  • 59.    張廷玉(清)·《明史·卷一·本紀第一》"十七年春二月,耿炳文克長興。三月,徐達克常州。夏四月丁卯,自將攻寧國,取之,別不華降。五月,上元、寧國、句容獻瑞麥。六月,趙繼祖克江陰。秋七月,徐達克常熟。胡大海克徽州,八思爾不花遁。冬十月,常遇春克池州,繆大亨克揚州,張明鑑降。十二月己丑,釋囚。是年,徐壽輝將明玉珍據重慶路。"
  • 60.    張廷玉(清)·《明史·卷一·本紀第一》"十九年春正月乙巳,太祖謀取浙東未下諸路。戒諸將曰:“克城以武,戡亂以仁。吾比入集慶,秋毫無犯,故一舉而定。每聞諸將得一城不妄殺,輒喜不自勝。夫師行如火,不戢將燎原。為將能以不殺為武,豈惟國家之利,子孫實受其福。”庚申,胡大海克諸暨。是月,命甯越知府王宗顯立郡學。三月甲午,赦大逆以下。丁巳,方國珍以温、台、慶元來獻,遣其子關為質,不受。夏四月,俞通海等復池州。時耿炳文守長興,吳良守江陰,湯和守常州,皆數敗士誠兵。太祖以故久留甯越,徇浙東。六月壬戌,還應天。秋八月,元察罕帖木兒復汴梁,福通以林兒退保安豐。九月,常遇春克衢州,擒宋伯顏不花。冬十月,遣夏煜授方國珍行省平章,國珍以疾辭。十一月壬寅,胡大海克處州,石抹宜孫遁。時元守兵單弱,且聞中原亂,人心離散,以故江左、浙右諸郡,兵至皆下,遂西與友諒鄰。"
  • 61.    錢謙益:《國初羣雄事略》卷一:是年五月,太祖為儀同三司、江南等處行中書省左丞相。……龍鳳七年辛丑(至正二十一年)正月,亳都升太祖為吳國公。
  • 62.    商傳. 《明太祖朱元璋(上)》. 中國: 浙江文藝出版社. 2013年3月1日: 第58—59頁. ISBN 9787533935986
  • 63.    商傳. 《明太祖朱元璋(上)》. 中國: 浙江文藝出版社. 2013年3月1日: 第60—61頁. ISBN 9787533935986
  • 64.    商傳. 《明太祖朱元璋(上)》. 中國: 浙江文藝出版社. 2013年3月1日: 第69—70頁. ISBN 9787533935986
  • 65.    《大明太祖高皇帝實錄》卷6,戊戌歲十二月十六日條  .明清實錄數據庫[引用日期2020-05-06]
  • 66.    商傳. 《明太祖朱元璋(上)》. 中國: 浙江文藝出版社. 2013年3月1日: 第72—73頁. ISBN 9787533935986
  • 67.    商傳. 《明太祖朱元璋(上)》. 中國: 浙江文藝出版社. 2013年3月1日: 第62頁. ISBN 9787533935986
  • 68.    張廷玉(清)·《明史·卷一百二十三 ·列傳第十一 》徐壽輝兵起,友諒往從之,依其將倪文俊為簿掾。
  • 69.    張廷玉(清)·《明史·卷一百二十三 ·列傳第十一 》始友諒破龍興,壽輝欲徙都之,友諒不可。未幾,壽輝遽發漢陽,次江州。江州,友諒治所也,伏兵郭外,迎壽輝入,即閉城門,悉殺其所部。即江州為都,奉壽輝以居,而自稱漢王,置王府官屬。遂挾壽輝東下,攻太平。太平城堅不可拔,乃引巨舟薄城西南。士卒緣舟尾攀堞而登,遂克之。志益驕。進駐採石磯,遣部將陽白事壽輝前,戒壯士挾鐵撾擊碎其首。壽輝既死,以採石五通廟為行殿,即皇帝位,國號漢,改元大義,太師鄒普勝以下皆仍故官。會大風雨,羣臣班沙岸稱賀,不能成禮。
  • 70.    張廷玉(清)·《明史·卷一·本紀第一》閏月丙辰,友諒陷太平,守將朱文遜,院判花雲、王鼎,知府許瑗死之。未幾,友諒弒其主徐壽輝,自稱皇帝,國號漢,盡有江西、湖廣地,約士誠合攻應天,應天大震。
  • 71.    張廷玉(清)·《明史·卷一·本紀第一》諸將議先復太平以牽之,太祖曰:“不可。彼居上游,舟師十倍於我,猝難復也。”或請自將迎擊,太祖曰:“不可。彼以偏師綴我,而全軍趨金陵,順流半日可達,吾步騎急難引還,百里趨戰,兵法所忌,非策也。”
  • 72.    張廷玉(清)·《明史·卷一百二十三 ·列傳第十一 》太祖患友諒與張士誠合,乃設計令其故人康茂才為書誘之,令速來。友諒果引舟師東下,至江東橋,呼茂才不應,始知為所紿。戰於龍灣,大敗。潮落舟膠,死者無算,亡戰艦數百,乘輕舸走。張德勝追敗之慈湖,焚其舟。馮國勝以五翼軍蹙之,友諒出皂旗軍迎戰,又大敗。遂棄太平,走江州。太祖兵乘勝取安慶,其將於光、歐普祥皆降。明年,友諒遣兵復陷安慶。太祖自將伐之,復安慶,長驅至江州。友諒戰敗,夜挈妻子奔武昌。其將吳宏以饒降,王溥以建昌降,胡廷瑞以龍興降。
  • 73.    張廷玉(清)·《明史·卷一·本紀第一》乃馳諭胡大海搗信州牽其後,而令康茂才以書紿友諒,令速來。友諒果引兵東。
  • 74.    張廷玉(清)·《明史·卷一·本紀第一》於是常遇春伏石灰山,徐達陣南門外,楊璟屯大勝港,張德勝等以舟師出龍江關,太祖親督軍盧龍山。乙丑,友諒至龍灣,眾欲戰,太祖曰:“天且雨,趣食,乘雨擊之。”須臾,果大雨,士卒競奮,雨止合戰,水陸夾擊,大破之,友諒乘別舸走。
  • 75.    張廷玉(清)·《明史·卷一·本紀第一》壬寅,次湖口,追敗友諒於江州,克其城,友諒奔武昌。
  • 76.    張廷玉(清)·《明史·卷一·本紀第一》分徇南康、建昌、饒、蘄、黃、廣濟,皆下。冬十一月己未,克撫州。
  • 77.    張廷玉(清)·《明史·卷一·本紀第一》夏四月壬戌,友諒大舉兵圍洪都。
  • 78.    張廷玉(清)·《明史·卷一百二十三 ·列傳第十一 》太祖從子文正及鄧愈堅守,三月不能下,太祖自將救之。
  • 79.    張廷玉(清)·《明史·卷一百二十三 ·列傳第十一 》太祖舟雖小,然輕駛,友諒軍俱艨艟鉅艦,不利進退,以是敗。
  • 80.    張廷玉(清)·《明史·卷一百二十三 ·列傳第十一 》友諒從舟中引首出,有所指捴,驟中流矢,貫晴及顱死。
  • 81.    張廷玉(清)·《明史·卷一·本紀第一》二十四年春正月丙寅朔,李善長等率羣臣勸進,不允。固請,乃即吳王位。建百官。以善長為右相國,徐達為左相國,常遇春、俞通海為平章政事,諭之曰:“立國之初,當先正紀綱。元氏闇弱,威福下移,馴至於亂,今宜鑑之。”
  • 82.    張廷玉(清)·《明史·卷一百二十三 ·列傳第十一 》子理既還武昌,嗣偽位,改元德壽。是冬,太祖親征武昌。明年二月再親征。其丞相張必先自嶽州來援,次洪山。常遇春擊擒之,徇於城下。必先,驍將也,軍中號“潑張”,倚為重。及被擒,城中大懼,由是欲降者眾。太祖乃遣其故臣羅復仁入城招理。理遂降,入軍門,俯伏不敢視。太祖見理幼弱,掖之起,握其手曰:“吾不汝罪也。”府庫財物恣理取,旋應天,授爵歸德侯。
  • 83.    張廷玉(清)·《明史·卷一百二十三 ·列傳第十一 》張士誠,小字九四,泰州白駒場亭人。有弟三人,並以操舟運鹽為業,緣私作奸利。
  • 84.    張廷玉(清)·《明史·卷一百二十三 ·列傳第十一 》頗輕財好施,得羣輩心。常鬻鹽諸富家,富家多陵侮之,或負其直不酬。而弓手丘義尤窘辱士誠甚。士誠忿,即帥諸弟及壯士李伯升等十八人殺義,並滅諸富家,縱火焚其居。入旁郡場,招少年起兵。鹽丁方苦重役,遂共推為主,陷泰州。高郵守李齊諭降之,復叛。殺行省參政趙璉,並陷興化,結砦德勝湖,有眾萬餘。元以萬户告身招之。不受。紿殺李齊,襲據高郵,自稱誠王,僭號大周,建元天祐。是歲至正十三年也。
  • 85.    張廷玉(清)·《明史·卷一·本紀第一》"二十五年春正月己巳,徐達下寶慶,湖湘平。常遇春克贛州,熊天瑞降。遂趨南安,招諭嶺南諸路,下韶州、南雄。甲申,如南昌,執大都督朱文正以歸,數其罪,安置桐城。二月己丑,福建行省平章陳友定侵處州,參軍胡深擊敗之,遂下浦城。丙午,士誠將李伯升攻諸全之新城,李文忠大敗之。夏四月庚寅,常遇春徇襄、漢諸路。五月乙亥,克安陸。己卯,下襄陽。六月壬子,朱亮祖、胡深攻建寧,戰於城下,深被執,死之。秋七月,令從渡江士卒被創廢疾者養之,死者贍其妻子。九月丙辰,建國子學。冬十月戊戌,下令討張士誠。是時,士誠所據,南至紹興,北有通、泰、高郵、淮安、濠、泗,又北至於濟寧。乃命徐達、常遇春等先規取淮東。閏月,圍泰州,克之。十一月,張士誠寇宜興,徐達擊敗之,遂自宜興還攻高郵。"
  • 86.    張廷玉(清)·《明史·卷一百二十三 ·列傳第十一 》十六年十一月,大軍進攻平江,築長圍困之。士誠距守數月。太祖貽書招之曰:“古之豪傑,以畏天順民為賢,以全身保族為智,漢竇融、宋錢亻叔是也。爾宜三思,勿自取夷滅,為天下笑。”士誠不報,數突圍決戰,不利。
  • 87.    張廷玉(清)·《明史·卷一·本紀第一》辛亥,命徐達為大將軍,常遇春為副將軍,帥師二十萬討張士誠。御戟門誓師曰:“城下之日,毋殺掠,毋毀廬舍,毋發丘壟。士誠母葬平江城外,毋侵毀。”既而召問達、遇春,用兵當何先。遇春欲直搗平江。太祖曰:“湖州張天騏、杭州潘原明為士誠臂指,平江窮蹙,兩人悉力赴援,難以取勝。不若先攻湖州,使疲於奔命。羽翼既披,平江勢孤,立破矣。”甲戌,敗張天騏於湖州,士誠親率兵來援,覆敗之於皂林。九月乙未,李文忠攻杭州。冬十月壬子,遇春敗士誠兵於烏鎮。十一月甲申,張天騏降。辛卯,李文忠下餘杭,潘原明降,旁郡悉下
  • 88.    張廷玉(清)·《明史·卷一百二十二 ·列傳第十 》:至正二十四年,太祖為吳王。又二年,林兒卒。或曰太祖命廖永忠迎林兒歸應天,至瓜步,覆舟沉於江雲。
  • 89.    張廷玉(清)·《明史·卷一·本紀第一》:十二月,韓林兒卒。以明年為吳元年,建廟社宮室,祭告山川。
  • 90.    商傳. 《明太祖朱元璋(上)》. 中國: 浙江文藝出版社. 2013年3月1日: 第106頁—115頁. ISBN 9787533935986
  • 91.    張廷玉(清)·《明史·卷一百二十三 ·列傳第十一 》李伯升知士誠困甚,遣所善客逾城説士誠曰:“初公所恃者,湖州、嘉興、杭州耳,今皆失矣。獨守此城,恐變從中起,公雖欲死,不可得也。莫若順天命,遣使金陵,稱公所以歸義救民之意,開城門,幅巾待命,當不失萬户侯。且公之地,譬如博者,得人之物而復失之,於公何損?”士誠仰觀良久曰:“吾將思之。”乃謝客,竟不降。士誠故有勇勝軍號“十條龍”者,皆驍猛善鬥,每被銀鎧錦衣出入陣中,至是亦悉敗,溺萬里橋下死。最後丞相士信中礮死,城中洶洶無固志。二十七年九月,城破,士誠收餘眾戰於萬壽寺東街,眾散走。倉皇歸府第,拒户自縊。故部將趙世雄解之。大將軍達數遣李伯升、潘元紹等諭意,士誠瞑目不答。舁出葑門,入舟,不復食。至金陵,竟自縊死,年四十七。命具棺葬之。
  • 92.    張廷玉(清)·《明史·卷一·本紀第一》癸丑,湯和為徵南將軍,吳禎副之,討國珍。
  • 93.    張廷玉(清)·《明史·卷一·本紀第一》“胡廷瑞為徵南將軍,何文輝為副將軍,取福建。湖廣行省平章楊璟、左丞周德興、參政張彬取廣西。己巳,朱亮祖克温州。十一月辛巳,湯和克慶元,方國珍遁入海。壬午,徐達克沂州,斬王宣。己丑,廖永忠為徵南副將軍,自海道會和討國珍。乙未,頒《大統歷》。辛丑,徐達克益都。十二月甲辰,頒律令。丁未,方國珍降,浙東平。張興祖下東平,兗東州縣相繼降。己酉,徐達下濟南。胡廷瑞下邵武。癸丑,李善長帥百官勸進,表三上,乃許。甲子,告於上帝。庚午,湯和、廖永忠由海道克福州。"
  • 94.    《大明太祖高皇帝實錄》卷26,吳元年十月甲子條  .明清實錄數據庫[引用日期2020-05-03]
  • 95.    宋濂,《諭中原檄》:“... 當此之時,天運循環,中原氣盛,億兆之中,當降生聖人,驅除胡虜,恢復中華,立綱陳紀,救濟斯民。今一紀於茲,未聞有治世安民者,徒使爾等戰戰兢兢,處於朝秦暮楚之地,誠可矜閔。...”
  • 96.    張廷玉(清)·《明史·卷一·本紀第一》 "庚申,召諸將議北征。太祖曰:“山東則王宣反側,河南則擴廓跋扈,關隴則李思齊、張思道梟張猜忌,元祚將亡,中原塗炭。今將北伐,拯生民於水火,何以決勝?”遇春對曰:“以我百戰之師,敵彼久逸之卒,直搗元都,破竹之勢也。”太祖曰:“元建國百年,守備必固,懸軍深入,饋餉不前,援兵四集,危道也。吾欲先取山東,撤彼屏蔽,移兵兩河,破其籓籬,拔潼關而守之,扼其户檻。天下形勝入我掌握,然後進兵,元都勢孤援絕,不戰自克。鼓行而西,雲中、九原、關隴可席捲也。”諸將皆曰善。"
  • 97.    范文瀾著.中國通史簡編 下:商務印書館,2017.12:第569頁
  • 98.    商傳. 《明太祖朱元璋(上)》. 中國: 浙江文藝出版社. 2013年3月1日: 第161—162頁. ISBN 9787533935986
  • 99.    張廷玉(清)·《明史·卷二·本紀第二》丙寅,克通州,元帝趨上都。
  • 100.    統一國家:明太祖朱元璋八次北征蒙古  .鳳凰網[引用日期2020-01-06]
  • 101.    《劍橋中國明代史 軍隊與邊疆 1368—1372年》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0-05-07]
  • 102.    趙現海.洪武初年甘肅地緣政治與明朝西北疆界政策——由馮勝“棄地”事件引發的思考[J].古代文明,2011,5(01)  .中國知網[引用日期2020-05-07]
  • 103.    《明史·本紀第二·太祖二》十四年春正月戊子,徐達為徵虜大將軍,湯和、傅友德為左、右副將軍,帥師討乃兒不花。
  • 104.    《明史·本紀第二·太祖二》夏四月庚午,徐達率諸將出塞,至北黃河,擊破元兵,獲全寧四部以歸。
  • 105.    《明史·本紀第三·太祖三》二十年春正月癸丑,馮勝為徵虜大將軍,傅友德、藍玉副之,率師徵納哈出。
  • 106.    《明史·卷125》:“大將軍達、左副將軍文忠皆卒,而元太尉納哈出擁眾數十萬屯金山,數為遼東邊害。二十年命勝為徵虜大將軍,穎國公傅友德、永昌侯藍玉為左右副將軍,帥南雄侯趙庸等以步騎二十萬徵之。鄭國公常茂、曹國公李景隆、申國公鄧鎮等皆從。帝復遣故所獲納哈出部將乃剌吾者奉璽書往諭降。勝出松亭關,分築大寧、寬河、會州、富峪四城。駐大寧逾兩月,留兵五萬守之,而以全師壓金山。納哈出見乃剌吾驚曰:“爾尚存乎!”乃剌吾述帝恩德。納哈出喜,遣其左丞、探馬赤等獻馬,且覘勝軍。勝已深入,逾金山,至女直苦屯,降納哈出之將全國公觀童。大軍奄至,納哈出度不敵,因乃剌吾請降。勝使藍玉輕騎受之。玉飲納哈出酒,歡甚,解衣衣之。納哈出不肯服,顧左右咄咄語,謀遁去。勝之婿常茂在坐,遽起砍其臂。都督耿忠擁以見勝。納哈出將士妻子十餘萬屯松花河,聞納哈出傷,驚潰。勝遣觀童諭之乃降,得所部二十餘萬人,牛羊馬駝輜重互百餘里。還至亦迷河,復收其殘卒二萬餘、車馬五萬。而都督濮英殿後,為敵所殺。師還,以捷聞,並奏常茂激變狀,盡將降眾二十萬人入關。帝大悦,使使者迎勞勝等,械繫茂。會有言勝多匿良馬,使閽者行酒於納哈出之妻求大珠異寶,王子死二日強娶其女,失降附心,又失濮英三千騎,而茂亦訐勝過。帝怒,收勝大將軍印,命就第鳳陽,奉朝請,諸將士亦無賞。勝自是不復將大兵矣。”
  • 107.    統一國家:明太祖朱元璋八次北征蒙古  .鳳凰網[引用日期2020-01-06]
  • 108.    《劍橋中國明代史 明軍在全中國的勝利,1364—1368年》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0-05-07]
  • 109.    《劍橋中國明代史 1380年:過渡和改組之年》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0-05-07]
  • 110.    周松.軍衞建置與明洪武朝的西北經略[J].中國邊疆史地研究,2018,28(02)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0-05-07]
  • 111.    《明太祖實錄·卷38》洪武二年正月庚戌條:朕思其民當元之末疲於供給,今既效順,何忍復勞?已將山東洪武元年税糧免徵,不期天旱,民尚未蘇,再免今年夏秋税糧。近者大軍平燕都,下晉冀,朕念北平、燕南、河東、山西之民久被兵殘,困於征斂尤甚。齊魯今年税糧亦與蠲免,其河南諸郡自歸附以來,久欲濟之,柰西北未平,出師所經,擬資糧餉,是以未遑。今晉冀既平理,宜優恤。其北京、河南,除徐宿等州已免税糧外,西抵潼關、北界大河、南至唐、鄧、光、息,洪武二年夏秋税糧一體蠲免,有司更加存恤,以副朕懷。
  • 112.    見《明太祖實錄·卷50》洪武三年三月庚辰條,《明太祖實錄·卷65》洪武四年五月乙卯、乙亥條,《明太祖實錄·卷105》洪武九年三月己卯條。
  • 113.    《明太祖實錄·卷214》洪武二十四年末。
  • 114.    《中學歷史手冊·》,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84年,第353頁。
  • 115.    商傳. 《明太祖朱元璋(上)》. 中國: 浙江文藝出版社. 2013年3月1日: 第188頁—第200頁. ISBN 9787533935986
  • 116.    (明)馬文升《撫安東夷記》:洪惟我太祖高皇帝膺天眷命,奄有萬方,以西、北密爾胡戎,乃設陝西行都司於甘州,山西行都司於大同,萬全都司於宣府。又於喜峯口外古惠州地設大寧都司,遼東遼陽設遼東都司。陝西寧夏即趙元昊所居地,設寧夏左等五衞,而遼之廣寧尤北虜要衝,復設廣寧等五衞,與各都司並寧夏鹹號重鎮焉。時則封肅王於甘州,慶王於寧夏,代王於大同,谷王於宣府,寧王於大寧,遼王於廣寧,以藩屏王室,捍禦胡虜。凡有不廷,即命諸王討之,所以三十餘年胡虜不敢南牧。
  • 117.    《明代蒙古漢籍史料彙編》:遣都督周興總兵討故元逆臣也速迭兒。先是藍玉北征,元主脱古思帖木兒道,至也速迭兒部,為其所弒,其眾悉奔散來附。是歲興等進討,追至徹徹兒山,大敗之。自是虜不敢進邊者十餘年。
  • 118.    張廷玉(清)·《明史·卷三·本紀第三》
  • 119.    商傳. 《明太祖朱元璋(上)》. 中國: 浙江文藝出版社. 2013年3月1日: 第174頁—第185頁. ISBN 9787533935986
  • 120.    明太祖朱元璋法律思想初探  .中國法院網[引用日期2020-11-18]
  • 121.    《廿二史札記·卷三十二》:洪武十八年,詔天下罪囚,刑部都察院詳議,大理寺覆讞,然後奏決。
  • 122.    《廿二史札記·卷三十二》:二十年,焚錦衣衞刑具,以繫囚付刑部。
  • 123.    《廿二史札記·卷三十二》:二十八年,又詔曰“朕起兵懲創奸頑,或法外用刑,本非常典,後嗣止循律典,不許用黥刺剕劓閹割之刑,臣下敢以請者,置重典。”又嘗與懿文太子出郊,親指道旁荊楚,謂太子曰“古人用此為撲刑,以其能去風,雖傷不殺人,古人用心仁厚如此,兒當念之。”是帝未嘗不慎重刑獄。蓋初以重典為整頓之術,繼以忠厚立久遠之規,固帝之深識遠慮也 。”
  • 124.    《明通鑑·卷一》:“奈何胡元以寬而失,朕收平中國,非猛不可。”
  • 125.    注:歷史上朱元璋對貪官們確實實行過‘法外之法’,就是不按照法律的規定加重處理,可是並沒見到過‘剝皮實草’的記述。
  • 126.    商傳. 《明太祖朱元璋(下)》:“其實我們還真不知道海瑞是從哪裏知道朱元璋這樣處置貪官的。歷史上朱元璋對貪官們確實實行過‘法外之法’,就是不按照法律的規定加重處理,可是並沒見到過‘剝皮實草’的記述。當然,不‘剝皮實草’,也不是説朱元璋處理貪官不嚴。當時的官員就算是貪污得不多,也會被處死:比如建昌縣知縣,接受四百貫鈔,凌遲處死;開州知州貪贓害民,地方耆老百姓赴京告發他,他讓手下在途中將告狀的百姓抓回去關押致死,事發,被處以梟令示眾(就是斬首示眾);德安縣縣丞,收受下面里長送的羅、絹、布共十匹,鈔八十貫,知府前往抓他,他居然還拿一把鐵叉拒捕,被凌遲處死;萊陽縣丞收贓一百貫,凌遲處死。”. 中國: 浙江文藝出版社. 2013年3月1日: 第23頁. ISBN 9787533935986
  • 127.    吳晗,《朱元璋傳》,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第156頁,2014年,ISBN:9787567502864
  • 128.    商傳. 《明太祖朱元璋(下)》. 中國: 浙江文藝出版社. 2013年3月1日: 第28頁—第31頁. ISBN 9787533935986
  • 129.    商傳. 《明太祖朱元璋(下)》. 中國: 浙江文藝出版社. 2013年3月1日: 第22頁—第23頁. ISBN 9787533935986
  • 130.    商傳. 《明太祖朱元璋(下)》. 中國: 浙江文藝出版社. 2013年3月1日: 第35頁. ISBN 9787533935986
  • 131.    沈家本:《歷代刑法考》,中華書局1985年版,第1卷,第171頁。
  • 132.    吳晗,《朱元璋傳·》,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第157頁,2014年,ISBN:9787567502864
  • 133.    衞所制度  .故宮博物院官網[引用日期2020-05-07]
  • 134.    《明太祖皇帝欽錄》:“説與軍知道,教侶達達一般,短當着羔兒吃他的奶。且如一户三口、四口,但種些田,收些粟米。一夏天,擠羊奶,攪和着吃,軍省氣力。一個羊下十個羔,年終帶羔生羔,得三倍兒利,恰好三十個羊。 (每)十個與軍兩個,不三四年,軍(户家)的羊也成羣了。這般,軍多少不發跡?依着這般行。”
  • 135.    《李朝實錄》
  • 136.    《明太祖皇帝欽錄》:“選草場時,留着東勝,要着一個兄弟在那裏住。”
  • 137.    《聖君初政記》
  • 138.    和田清《明代蒙古史論集》
  • 139.    《明史·卷281·循吏傳》:“天下初定,百姓財力俱困,譬猶初飛之鳥,不可拔其羽;新植之木,不可搖其根,要在安養生息之而已。唯廉者能約己而利人,貪者必損國而厚己。有才敏者,或尼於私,善柔者,或昧於欲,此皆不廉政之也,爾等當深戒之”。
  • 140.    中國古代對偷漏税的防範與懲治  .人民論壇網[引用日期2020-11-18]
  • 141.    明代在紙幣方面的印刷  .印刷博物館官網[引用日期2020-11-18]
  • 142.    孫兵.明洪武朝寶鈔的印造與支出探微[J].江西社會科學,2003(08)  .中國知網[引用日期2020-11-18]
  • 143.    《大明太祖高皇帝實錄》卷30,洪武元年二月壬子條。
  • 144.    顧炎武:《日知錄》卷二三:自洪武元年,詔胡服、胡語、胡姓一切禁止。如今有呼姓本呼延,乞姓本乞伏,皆明初改,而並中國所自有之複姓皆去其一字,氏族之紊莫甚於此。
  • 145.    張佳.《新天下之化:明初禮俗改革研究》 :復旦大學出版社,2014年
  • 146.    《明太祖實錄》卷106
  • 147.    明代談遷《國榷》卷6。
  • 148.    《明通鑑》卷6。
  • 149.    伏爾泰《風俗論》
  • 150.    《馬氏宗譜》載:“明太祖尊我祖如師,晉封回回太師。因國事初定,關於建設多所顧問,而言聽計從,大為劉基所忌。”
  • 151.    《明太祖實錄》卷三十:“初,元世祖起自朔漠以有天下,悉以胡俗變易中國之制,士庶鹹辮髮垂髻,深襜胡俗。衣服則為褲褶窄袖及辮線腰褶,婦女衣窄袖短衣,下服裙裳,無復中國衣冠之舊。甚者易其姓氏為胡名,習胡語俗化既久恬不知怪。上久厭之至,是悉命復衣冠如唐制。士民皆束髮於頂,官則烏紗帽、圓領、束、黑靴;士庶則服四帶巾、雜色盤領衣,不得用黃玄。樂工冠青萬字頂巾,系紅綠帛帶。士庶妻首飾許用銀鍍金耳環,用金珠釧鐲,用銀服淺色團衫,用紵絲綾羅絹。其樂妓則戴明角冠皂褙子,不許與庶民妻同,不得服兩截胡衣。其辮髮、椎髻、胡服胡語胡姓一切禁止。斟酌損益皆斷自聖心,於是百有餘年胡俗悉復中國之舊矣。”
  • 152.    《明太祖實錄》卷一〇九:洪武九年,淮安府海州儒學學正曾秉正上言:“竊觀近來蒙古、色目人,多改為漢姓,與華人無異,有求主官者,有登顯要者,有為富商大賈者。古人曰‘非我族類,其心必異’。安得無隱伏之邪心,懷腹誹之怨諮。宜令複姓,絕其番語,庶得辨認,斟量處置。其典兵及居近列之人,許其退避”。
  • 153.    回族  .中國政府網[引用日期2014-06-27]
  • 154.    《大明律集解附例》:“凡蒙古、色目人,聽與中國人為婚姻,務要兩相情願,不許本類自相嫁娶。違者,杖八十,男女入官為奴。其中國人不願與回回、欽察為婚姻者,聽從本類自相嫁娶,不在禁限。”
  • 155.    李新峯.恭愍王后期明高麗關係與明蒙戰局[J].韓國學論文集,1998  .中國知網[引用日期2020-04-27]
  • 156.    刁書仁.洪武時期高麗、李朝與明朝關係探析[J].揚州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4(01)  .中國知網[引用日期2020-04-27]
  • 157.    《大明太祖高皇帝實錄》卷223,洪武二十五年閏十二月初九日條  .明清實錄數據庫[引用日期2020-04-27]
  • 158.    張澍.洪武年朝鮮表箋事件與遼東疆域危機[J].外國問題研究,2017(01)  .中國知網[引用日期2020-04-27]
  • 159.    朱元璋為何把日本列為永不攻打的15國之一?  .網易網[引用日期2016-03-05]
  • 160.    琉球再議  .搜狐新聞[引用日期2020-04-29]
  • 161.    《明實錄·洪武實錄·卷150》。
  • 162.    明朝的户帖和黃冊  .齊魯晚報[引用日期2020-11-18]
  • 163.    《存恤高年詔》:“所在有司精審耆民……年八十、九十,鄰里稱善者,備其年甲、行實,具狀來聞。貧無產業,八十以上,月給米五斗、肉五斤、酒三鬥;九十以上,歲加賜帛一匹、絮十斤;其田業僅足自贍者,所給酒、肉、絮、帛如之。”
  • 164.    注:惠民藥局就是國家免費醫院,可以免費看病和免費領取藥品。朱元璋甚至還規定,如果城市裏發現了無家可歸的流浪漢,或者是發現了生活不能自理且不無人照料的殘疾人,那麼地方官就要被追責,輕則撤職查辦,重則下獄問罪。
  • 165.    《明史·卷三·太祖本紀三》
  • 166.    明史紀事本末·卷十四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0-10-04]
  • 167.    《大清世祖章皇帝實錄·卷之七十一·順治十年正月二十九日》  .明清實錄[引用日期2023-06-22]
  • 168.    《讀史方輿紀要·卷九》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0-09-09]
  • 169.    《大清聖祖仁皇帝實錄·卷之一百九十三·康熙三十八年四月十一日》  .明清實錄資料庫[引用日期2023-06-22]
  • 170.    《廿二史劄記》卷三十六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0-05-05]
  • 171.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 《毛澤東讀文史古籍批語集》. 北京: 中央文獻出版社. 1997-1-1: 第55頁—第56頁. ISBN 9787507301540
  • 172.    《中國通史》第四十七章·明朝的盛衰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0-08-24]
  • 173.    《國史新論》二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0-08-24]
  • 174.    《文學史》第七編 明代文學(公元1368-1644年)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0-08-24]
  • 175.    商傳. 《明太祖朱元璋(上)》. 中國: 浙江文藝出版社. 2013年3月1日: 第2頁. ISBN 9787533935986
  • 176.    《國史十六講》十三·明帝國的專制政治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0-08-24]
  • 177.    《萬曆十五年》自序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0-08-24]
  • 178.    萬明.《明太祖本傳》:遼寧古籍出版社,1996年:1
  • 179.    《大明朝的另類歷史》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0-08-24]
  • 180.    《劍橋中國明代史》朱元璋的生平,1328—1367年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0-08-24]
  • 181.    《廣藝舟雙輯行草第二十五》
  • 182.    【金雞報曉】詩;“雞叫一聲撅一撅,雞叫兩聲撅兩撅。三聲喚出扶桑來,掃退殘星與曉月。”
  • 183.    【不惹庵示僧】:殺盡江南百萬兵,腰間寶劍血猶腥。山僧不識英雄漢,只恁嘵嘵問姓名。
  • 184.    【詠菊】:“百花發時我不發,我若發時都嚇殺。要與西風戰一場,遍身穿就黃金甲。”
  • 185.    【詠雪竹】:“雪壓枝頭低,雖低不着泥,一朝紅日出,依舊與天齊”
  • 186.    【野卧】: 天為帳幕地為氈,日月星辰伴我眠。 夜間不敢長伸腳,恐踏山河社稷穿。
  • 187.    【鐘山賡吳沉韻】:嵯峨倚空碧,環山皆拱伏。遙岑如劍戟,邇洞非茅屋。青松秀紫崖,白石生玄谷。巖畔毓靈芝,峯頂森神木。 時時風雨生,日日山林沐。和鳴盡啼鶯,善舉皆飛鵠。山中道者禪,隴頭童子牧。試問幾經年,答雲常辟穀。
  • 188.    【寶光廢塔】:寶塔摩青蒼,招提歲久荒。秋高棲俊隼,夜深月影長。寂寂星搖盪,飛霞入棟樑。守僧都去盡,螢火作燈光。鬼哭思禪度,遺經風日張。獨有來巢燕,呢喃似宣揚。停驂傷古意,雲合草頭黃。聞説當年盛,鍾魚徹上方。
  • 189.    【鐘山】:遊山智盤旋,俯谷仰奇巔。松聲細入耳,雲生水石邊。敲竹猿長嘯,臨弆視鹿眠。白鶴來天翅,玄羽衣裳鮮。採芝攜桂子,任意恣蹁躚。野人溪外語,黃鶯囀更便。山靜鳥歸疾,林深紫暮煙。樵還漁罷釣,暢飲樂吾年。暑往鐘山阿,巖幽清興多。薰風自南發,森松鳴絃歌。玄猿嘯白日,丹鳳巢桐柯。靈芝秀深谷,祥雲盛嵯峨。樹隙觀天碧,天清似綠荷。迥聞樵採木,曲澗沿珠螺。鳥樂山深邃,予歡顏亦和。野人逢問處,樂道正婆娑。
  • 190.    【賡僧韻】:天台五百尊,方寸皆明月。月影彌千江,何曾有暫歇。為斯妙用通,今古長不滅。昔當懸掛時,誠非凡可越。住世及應真,幾度阿僧劫。假錫作梯航,泛海濤如雪。一旦杳無蹤,暫與沙門別。倏忽羣禪中,孰能為機泄。禪心曠無跡,如海亦何竭。僧本具他心,宗門常合轍。
  • 191.    【贈四仙】:匡廬之巔有深谷,金仙弟子巖為屋。煉丹利濟幾何年,朝耕白雲暮種竹。
  • 192.    【東風】:我愛東風從東來,花心與我一般開。花成子結因花盛,春滿乾坤始鳳台。
  • 193.    【新雨水】:片雲風駕雨飛來,頃刻憑看遍九垓。楹外近聆新水響,遙穹一碧見天開。
  • 194.    【雨墜應落花賡徐瑛韻】:人道春歸實不歸,但知結實蕊枝稀。昨朝一夜如膏雨,正是花成子就時。
  • 195.    【又賡吳哲韻】:時近清和氣愈濃,雨催花實喜晴風。籬邊點點如錢大,盡是青青間綠紅。
  • 196.    【又賡宋璲韻】:清和未至尚春風,花幕園林似錦紅。細雨只教成子速,蕊飛彩蝶最多功。
  • 197.    【雪詩賡曹文壽韻】:翩翻飛舞布田垓,似絮還疑玉蕊梅。一夜撲窗春蝶戲,好風吹去又推來。
  • 198.    【又賡張翼韻】:臘前三白曠無涯,應是天公降六花。九曲河深凝底凍,張騫無處再乘槎。
  • 199.    【遊鐘山】:鐘山陽穀梵王家,帝釋台前優缽花。遊戲但聞師子吼,比丘身衣錦袈裟。
  • 200.    【思老試壯】:因過雕鞍見馬肥,迎風振鬛試霜蹄。試將舊日弓彎看,箭入弦來月樣齊。
  • 201.    【神鳳操】:鈞天奏兮列丹墀,俄翩翩兮鳳凰儀。斂翱翔兮棲梧枝,彼觀德兮直為我辭。
  • 202.    【廬山】:廬山竹影幾千秋,雲鎖高峯水自流。萬里長江飄玉帶,一輪明月滾金球。路遙西北三千界,勢壓東南百萬州。美景一時觀不盡,天緣有份再來遊。
  • 203.    【大祀】:晨駕旌旄列隊行,龍旗遙映鳳城明。護霜雲外天顏碧,籠水煙邊山色青。新歲野郊春氣靄,今朝村市曉晴生。鞠躬稽首參天處,四海謳歌賀太平。
  • 204.    【鐘山雲】:踞蹯千古肇豪英,王氣葱葱五色精。巖虎鎮山風偃草,潭龍噓氣水明星。天開萬載興王處,地闢千秋永朕京。鹹以六朝亨替閲,前禎禎後後嘉禎。
  • 205.    【諭臨蒸縣官】:臨蒸邑治絕殊方,嶪重山碧翠行。溪曲羊腸嵐雜霧,樹蟠龍體雨飛湯。墨雲隙處天澄水,蒼海空中日曜陽。好把寸心問民瘼,當遷離瘴任瀟湘。
  • 206.    【聞人嶺南郊行】:極目山雲雜曉煙,女蘿遙護嶺松邊。陸行盡服嵐霞氣,水宿頻吞虯蜃涎。晨仰際峯觀擁日,暮看臨海泊來船。信知百越風塵異,黑髮人居不待年。
  • 207.    【詠南越】:邊邑深隍嵌疊峯,土民食粟扣時舂。雲山溪水常相合,煙樹藤蘿每自封。嶺外瘴温鳴蟋蟀,海濱鬱熱顯掞鱅。常思不律皆由此,數月朱顏別舊容。
  • 208.    【竹榦青樂釣】:曠浦澄天濕曉煙,智人樂釣穩沙前。蓑輕雨霽雲收谷,釣擲綸樞水映船。舉棹欲歸江月上,掛帆已近暮霞邊。汀蘆處處飛螢火,照徹漁村飲不眠。
  • 209.    【牧羊兒土鼓】:羣羊朝牧遍山坡,松下常吟樂道歌。土鼓抱時山鬼聽,石泉濯處澗鷗和。金華誰識仙機密,蘭渚何知道術多。歲久市中終得信,叱羊洞口白雲過。
  • 210.    【橫秋風吹笛】:西風落木綻黃花,牛背村童笛正佳。曾識倚樓人聽處,每聞吹月鶴升遐。蒼江一色渾秋意,紅葉初光襯晚華。冷露下天星斗潤,煙波聲到是誰家。
  • 211.    【滄浪翁泛海】:海天漠漠際無窮,鉅艦檣高挾兩龍。帆飽已知風力勁,舵寬方覺水情雄。鰲魚背上翻飛浪,蛟蜃鬐頭觸見虹。何日定將歸泊處,也應繫纜水晶宮。
  • 212.    【題神樂道士】:仙翁調鶴欲扶穹,萬里風頭浩氣雄。翎背穩乘空廓外,丹光橫駕宇寰中。飛符到處雷神集,役劍長驅癘鬼窮。見説黃芽心地轉,更於何趣覓仙宗。
  • 213.    【雲衲野人】:山人修道幾經年,聞説飡松足意便。時以斷雲完故衲,日將流水灌新田。常勤侶鶴巖崖下,寂靜儔猿煙霧邊。欲訪未知何處住,料應霞舉已成仙。
  • 214.    【鍾子煉丹】:翠微高處渺青煙,知子機藏辟穀堅。丹鼎鉛砂勤火候,溪雲巖谷傲松年。潭龍掣雹深淵底,崖虎風生迥洞邊。徑已苔蒙人未履,昂霄足躡鬥牛天。
  • 215.    【入如來禪】:師心好善善心淵,宿因曠作今復堅。與佛同生極樂天,觀空利物來東邊。目有神光頂相圓,王公稽首拜其前。笑談般若生紅蓮,周旋俯仰皆幽玄。替佛説法近市廛,驊騮雜□擁粉鈿。飄飄飛度五台巔,紅塵富貴心無牽。 松下趺坐自忘緣,人間甲子不知年。
  • 216.    【思親歌】:苑中高樹枝葉雲,上有慈烏乳雛勤。雛翎少乾呼教飛,騰翔啞啞朝與昏。有時力及隨飛去,有時不及枝內存。呼來呼去翎羽硬,萬里長風兩翼振。父母雙飛緊相隨,雛知返哺天性真。吾思昔日微庶民,苦哉憔悴堂上親。歔欷歔欷夢寐心不泯,人而不如鳥乎將何伸。
  • 217.    【倭扇行】:“國王無道民為賊,擾害生靈神鬼怨,觀天坐井亦何知,斷髮斑衣以為便。君臣跣足語蛙鳴,肆志跳梁於天憲。”
  • 218.    詩·朱元璋詩選  .詩·詞·曲[引用日期2014-05-05]
  • 219.    羅楊總主編.《中國民間故事叢書》.北京:知識產權出版社,2014:第18頁
  • 220.    商傳.《明太祖朱元璋 上》.杭州:浙江文藝出版社,2013:第178頁
  • 221.    倪大白.《魯迅著作中方言集釋》.瀋陽:遼寧人民出版社,1978:第10頁
  • 222.    陳曉蘇.《中華上下五千年》.北京:燕山出版社,2007:第30頁
  • 223.    武佩河,貢發芹.《中國民間故事全書 安徽滁州 明光卷》.北京:知識產權出版社,2012:第73頁
  • 224.    《明史·卷一百一十三·后妃第一》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9-11-02]
  • 225.    《明史·卷一百一十五·列傳第三》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9-11-02]
  • 226.    《明史·卷一百一十六·諸王列傳》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9-11-02]
  • 227.    《明史·卷五·成祖本紀》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9-11-02]
  • 228.    《明史·卷一百一十七·諸王列傳第二》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9-11-02]
  • 229.    《明史·卷一百一十八·諸王列傳第三》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9-11-02]
  • 230.    朱元璋是不是個鞋拔子臉?  .騰訊網[引用日期2016-03-08]
  • 231.    朱風,賈敬顏.《漢譯蒙古黃金史綱》: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2016年:第37頁
  • 232.    諸多因素説明朱元璋出生在明光  .明光市政協[引用日期2020-11-20]
  • 233.    韓國訪古︱昌德宮:朝鮮王室為何祭祀大明皇帝?  .澎湃新聞[引用日期2020-08-29]
  • 234.    朝鮮朝後期濟南王氏家族的皇朝遺民意識  .東疆學刊雜誌官網[引用日期2020-08-29]
  • 235.    本紀第一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6-03-03]
  • 236.    本紀第二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6-03-03]
  • 237.    本紀第三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6-03-03]
  • 238.    林林 編 陳丹旭 繪 .朱元璋(繪畫本共5冊):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2006,ISBN:9787532246830
  • 239.    周松:《明初河套周邊邊政研究》
  • 240.    治隆唐宋——朱元璋  .知網[引用日期2021-03-26]
  • 241.    夏維中,韓文寧.《明孝陵》.南京:譯林出版社,2013:22
  • 242.    明代宮殉制度探究  .知網[引用日期2021-04-09]
  • 243.    《明史·卷一百二十一·列傳第九》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2-02-14]
  • 244.    《大明太祖高皇帝實錄》卷257,洪武三十一年閏五月十六日條  .明清實錄數據庫[引用日期2022-07-04]
  • 245.    鄭曉.《吾學編》,《續修四庫全書》第424冊: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第483頁
  • 246.    王世貞:《弇州山人四部稿》(明萬曆五年王氏世經堂刻本)卷一百十五:執事頌國美、揚聖哲,欲人主上登三、下鹹五,而先以高皇帝之大功與所以垂治安之道而至今者為問,甚盛至心也。愚無似,敢以不敏對。蓋孔子嘗觀河洛而嘆曰:“㣲禹,吾其魚乎!”又美齊氏之績而曰:“㣲管仲,吾其被髮左衽矣!”夫禹之功誠大,然是時原隰之膏沃,比耦而黍稌者尚有之,即不治,猶不至盡天下而革其舊。至管仲之季,北不過山戎跳梁燕薊之末垂,南不過楚蠶食江漢諸姬而已。而所謂楚者,猶竊中國之衣冠而談禮樂,管仲亦僅能膺懲而扞圉我耳,孔子尚稱服其仁。而況於元以荒服奴虜之眾,累我中國而悉臣之。舉一世之豪傑,頫首而事椎結之主,傾耳而聽侏離之令,日化於淫哇之俗而不自覺。故夫踐元而土者,腥土也;臣元而人者,行禽也。高皇帝起淮右,提三尺劍,以與羣雄角而勝之;乘勝而北,驅虜而置之大漠之外。乾坤闢而再位,日月滌而重朗;海嶽奠而如故,民人復而冠履,夫豈直得聖人之威哉?即軒轅遜五兵,而大禹讓玄圭矣。高皇帝猶不自聖,兢兢焉奉大寶於盤水,馭六馬以朽索。雞鳴而起,未辨色而視朝,不以寒暑間者,戒滋逸也;六宮取充位而已,無燕趙、二八之奉,戒滋蕩也;賜租之詔,無歲而不下,戒盡民也;一記閲江樓,幾成而罷之,終其身不為離宮別館,戒㳺豫也;去嶽瀆神祗之濫封,而歸本號,戒褻神也;滇詔平,卧榻十七年而始克平,戒勤兵也;朝鮮亂、安南阻、日本貳,閉關而聽其自服,而不之討,戒啓釁也;廢丞相,析中書省而六之,不得相彈壓,戒專國也;五都督府握兵籍而不與調發,兵部得調發而不治兵,戒專戎也;六尺之孤,垂拱而不置母后,席戒內幹也;外戚食國租而不與政,戒外移也;南面三十年而不改元,薄海內外稱臣妾而不加徽號,戒侈心也。高皇帝雖以神武蓋一世,而抑其才以下一世之賢士,其尊在九重,而洞徹其肺腑,以與閭閻之志通,其開闢之績足以當天心。是故歷十餘祀而天眷益厚,其深澤膠固於民志;是故歷危疑震撼之際而不動其紀法,足以綱維乎後代;是故指鹿訓狐之輩欲竊之,而不能久執事之。所稱高皇帝者功,而愚則所謂高皇帝之所長有天下,不盡以功也。
  • 247.    王世貞:《弇州山人四部稿》(明萬曆五年王氏世經堂刻本)卷一百四十:漢高帝之功勝湯武矣,桀紂齕痡其國人,不能遍四夷也;明高帝之功勝舜禹矣,洪水災而居食廢,人猶人也。故夫漢高之功,一世功也;高帝之功,萬世功也。嗚呼休哉!
  • 248.    談遷.《國榷》:古籍出版社,1958年:第785頁
  • 249.    李贄.《焚書 續焚書》:嶽麓書社,1990年:第332頁
  • 250.    李維楨:《大泌山房集》(明萬曆三十九年刻本)卷一百二十一,有以匹夫得天下者,未有以江左一天下者;有以中華兼夷狄者,未有中華胥為夷狄而能驅除之者。匹夫起江左,用夏變夷,身創之十年,身守之三十年,其法睪牢天下而制之,若制子孫,垂三百年,偉哉!高帝之為烈也。萬世一人矣。孔子論三代之道,殷人先罰而後賞,傳聞洪武時吏民不寒而慄,奸怪之屬莫不返愨,倘所謂由商政者耶?
  • 251.    何喬遠.《名山藏》,《四庫禁燬書叢刊 史部》第46冊:北京出版社,1997年:第199頁
  • 252.    朱國楨.《皇明大政記》,《四庫全書存目叢書 史部》第16冊:齊魯書社,1996年:第96頁
  • 253.    傅維鱗.《明書》:商務印書館,1936年:第47—48頁
  • 254.    嚴從簡:《殊域周咨錄》卷二:上常惡倭國狡頑,遣將責其不恭,示以欲徵之意。倭王上表答,出不遜語……日本復連歲寇浙東西邊。上欲討之,懲元軍覆溺之患,乃包容不較,姑絕其貢。
  • 255.    陳文源,吳平.明初中越關係史實述論[J].廣西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32(03):106-112.
  • 256.    《明史 卷三百二十五 列傳第二百十三》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2-08-23]
  • 257.    全球視野下的明代北京鼎建  .中國歷史研究院官網[引用日期2023-03-15]
  • 258.    蔣秀松.明代女真的敕貢制[J].民族研究,1984(04):16-29.
  • 259.    程尼娜.明代女真朝貢制度研究[J].文史哲,2015,No.347(02):90-109.
  • 260.    《大明太祖高皇帝實錄》卷236,洪武二十八年正月二十九日條  .明清實錄數據庫[引用日期2023-03-18]
  • 261.    《大明太祖高皇帝實錄》卷239,洪武二十八年六月十九日條  .明清實錄數據庫[引用日期2023-03-18]
  • 262.    ●皇明經世文編卷之二百四十一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3-04-20]
  • 263.    《明史 卷三百二十四 列傳第二百十二》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3-05-01]
  • 264.    南炳文,湯綱.明史 上[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12:80-81
  • 265.    南炳文,湯綱.明史 上[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12:89-91
  • 266.    南炳文,湯綱.明史 上[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12:248-249
  • 267.    孟森.明史講義[M].北京: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2018.04:66
  • 268.    孟森.明史講義[M].北京: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2018.04:70
  • 269.    孟森.明史講義[M].北京: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2018.04:75
  • 270.    吳晗.朱元璋傳[M].海口:海南出版社,1993.07:104
  • 271.    陳梧桐.朱元璋 從乞丐到皇帝[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17.05:22-29
  • 272.    陳梧桐.朱元璋 從乞丐到皇帝[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17.05:67-72
  • 273.    《大清聖祖仁皇帝實錄·卷之一百五十四·康熙三十一年正月二十七日》  .明清實錄資料庫[引用日期2023-06-22]
  • 274.    《皇朝文獻通考》  .殆知閣[引用日期2023-06-22]
  • 275.    《大清世祖章皇帝實錄·卷之九十八·順治十三年二月二十七日》  .明清實錄資料庫[引用日期2023-06-22]
  • 276.    《大清高宗純皇帝實錄·卷之一千六十六·乾隆四十三年九月一日》  .明清實錄資料庫[引用日期2023-06-22]
  • 277.    《大清太祖高皇帝實錄·卷之十·天命十一年正月五日》  .明清實錄資料庫[引用日期2023-06-22]
  • 278.    《大清聖祖仁皇帝實錄·卷之一百十七·康熙二十三年十一月三日》  .明清實錄資料庫[引用日期2023-06-22]
  • 279.    《大清高宗純皇帝實錄·卷之一千六十七 ·乾隆四十三年九月二十一日》  .明清實錄資料庫[引用日期2023-06-22]
  • 280.    《大清仁宗睿皇帝實錄·卷之一百二十七·嘉慶九年三月十三日》  .明清實錄資料庫[引用日期2023-06-22]
  • 281.    王鵬善主編.鐘山志[M].南京:南京出版社,2009.10:94
  • 282.    袁和平編.明太祖及其布衣天子的開國功臣[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17.01:114-115
  • 283.    唐文基.論朱元璋的敬天畏民和“藏富於民”思想[J]:史學月刊,1980:41-45
  • 284.    蔣兆成.關於朱元璋及其政權的變質問題[J]:杭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0(01):52
  • 285.    《明史·卷三·本紀第三》:閏月癸未,帝疾大漸。乙酉,崩於西宮,年七十有一。
  • 286.    《國朝典故·卷之六十二·卷之六十二》:皇帝聖旨,吳王令旨,總兵官准中書省諮,敬奉令旨,予聞伐罪救民,王者之師,考之往古,世代昭然。軒轅氏誅蚩尤,殷湯徵葛伯,文王伐崇侯,三聖人之起兵也,非富天下,本為救民。近覩有元之末,主居深宮,臣操威福,官以賄成,罪以情免,台憲舉親而劾讐,有司差貧而優富。廟堂不以為慮,方添冗官,又改鈔法,役數十萬民湮塞黃河,死者枕藉於道,哀苦聲聞於天。不幸小民,誤中妖術,不解其言之妄誕,酷信彌勒之真有,冀其治世以蘇困苦,聚為燒香之黨,根據汝、穎,蔓延河、洛。妖言既行,兇謀遂逞,焚蕩城郭,殺戮士夫,荼毒生靈,無端萬狀。元以天下兵馬錢糧大勢而討之,畧無功效,愈見猖獗。然事終不能濟世安民,是以有志之士旁觀熟慮,乘勢而起,或假元氏為名,或託鄉軍為號,或以孤兵自立,皆欲自為,由是天下土崩瓦解。(龍鳳十二年五月二十二日,本州判官許士傑賫到。)
  • 287.    明太祖朱元璋  .中國大百科全書[引用日期2023-07-11]
  • 288.    朱元璋  .學習強國[引用日期2023-07-11]
  • 289.    《元史·卷四十七·順帝十》:二十八年秋七月,左丞相失列門傳旨,令太常禮儀院使阿魯渾等,奉太廟列室神主與皇太子同北行。阿魯渾等即至太廟,與署令王嗣宗、太祝哈剌不華襲護神主畢,仍留室內。乙丑,白虹貫日。罷內府興造。詔淮王帖木兒不花監國,慶童為中書左丞相,同守京城。丙寅,帝御清寧殿,集三宮后妃、皇太子、皇太子妃,同議避兵北行。失列門及知樞密院事黑廝、宦者趙伯顏不花等諫,以為不可行,不聽。伯顏不花慟哭諫曰:“天下者,世祖之天下,陛下當以死守,奈何棄之!臣等願率軍民及諸怯薛歹出城拒戰,願陛下固守京城。”卒不聽。至夜半,開健德門北奔。八月庚午,大明兵入京城,國亡。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