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麒麟舞

(漢族民間表演藝術)

鎖定
麒麟舞也稱為“武”麒麟,是中國明代宮廷舞蹈表演,南明滅亡時流傳於民間。 [1]  舞動時,一人舞麒麟頭,一人舞麒麟尾,兩人配合默契,以此把傳説中麒麟的喜、怒、哀、樂、驚、疑、醉、睡等動靜神態表現得栩栩如生。
麒麟,是中國古代傳説中的一種代表吉祥的動物,與鳳、龜、龍共稱為“四靈”,居“四靈”之首,在民間有驅邪避鬼之説,歷代人民羣眾都把它當作祥瑞的象徵。麒麟形象在中國已有兩千五百多年的歷史,對於一個民族而言,它由最初是一種圖騰、一種信仰發展到哲學意義,從而又進入到文學領域,最終走向造型藝術表演藝術,説明麒麟已由“神話傳説”衍變成了一種“文化現象”。麒麟舞,作為麒麟文化的一個載體和較為少見的一個舞種,現仍然活躍於民間,河南省睢縣蓼堤鎮的“大劉寨麒麟舞”便是其典型代表。 [1] 廣東省則是麒麟舞流傳範圍較廣的地區,具有典型的中原地區花會風格,分為客家麒麟、廣府麒麟(東莞麒麟)、海陸豐麒麟 [22]  ,客家麒麟是客家人北方南遷的見證。 [2-3]  [20] 
麒麟舞融音樂、舞蹈、工藝美術、雜技於一體,既具有美學的欣賞價值,又有文藝的、宗教的、民俗的、歷史的研究價值,這是祖先留給華夏子孫的一份寶貴財產。 [2-3] 
2008年6月7日,蘭考、黃驊、海豐申報的“麒麟舞”被國務院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4] 
2011年5月,睢縣侯馬深圳東莞申報的“麒麟舞”被國務院以擴展項目名錄形式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麒麟舞”項目中。 [5] 
中文名
麒麟舞 [4] 
外文名
Kirin dance
批准時間
2008年6月7日 [4] 
非遺級別
國家級 [4] 
遺產編號
Ⅲ-43 [4] 
申報地區
睢縣蘭考黃驊、海豐、深圳 [4] 
批准文號
國發〔2008〕19號
舞蹈類型
傳統舞蹈

麒麟舞歷史沿革

河南商丘睢縣麒麟舞 河南商丘睢縣麒麟舞
據《大明一統志》、《杞縣誌》和《馮氏族譜》等史料記載,“麒麟舞”原本僅是皇宮中的表演藝術,稱之為“麒麟聖舞”,為皇家各類慶典中必有的演出。南明滅亡時(公元1661年),掌管宮廷文化娛樂的文林郎馮瑋歸隱故里河南睢縣,將一對“麒麟皮”帶給睢縣大劉寨村的馮氏族眾,並親授演舞之術,從馮氏家族起源的麒麟舞已傳了15代,經歷了350多年的歷史。 [1]  “麒麟舞”在明末由皇家宮廷流入到睢縣民間,作為馮氏家族形式傳承下來的這一皇家舞蹈,它基本上保留了三百多年前明時的舞蹈風貌和原始形態,麒麟舞的師承關係特殊,在選拔演員時條件相當嚴格,組成表演團體,世代延續,並強調所學技巧不準外傳。 [1] 
黃山麒麟舞 黃山麒麟舞
廣東省各地的“麒麟舞”是客家人北方南遷的見證,以鑼鼓加嗩吶為伴奏,具有典型的中原地區花會的風格,與廣東嶺南音樂不同,是客家人世代相傳的藝術文化。逢年過節人們舞起麒麟,以表達迎祥納福,祈求風調雨順、國泰民安的良好願望。
2007年2月,睢縣“麒麟舞”被列入河南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1] 
2008年6月7日,蘭考縣黃驊市、海豐縣申報的“麒麟舞”被國務院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4] 
2011年5月,睢縣侯馬市深圳市、東莞市申報的“麒麟舞”被國務院以擴展項目名錄形式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麒麟舞”項目中。 [1]  [5-6] 
2019年11月,文化和旅遊部辦公廳組織開展了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檢查和調整工作,麒麟舞保護單位為黃驊市文化館。 [7] 

麒麟舞表現形式

麒麟舞基本動作

麒麟舞
麒麟舞(5張)
有關資料記載,麒麟像鹿,獨角,全身生鱗甲,尾像牛。它身披鱗甲,舞起來威武生動,很有特色。通常以農村的曬穀場、空地為表演場地,舞麒麟分為頭套和尾套,統稱麒麟套,由一個男青年舞動麒麟頭,一個舞動麒麟尾,隨着打擊樂奏出輕、重、緩、急的各種節奏,表現麒麟活動過程以及喜怒哀樂情緒。
麒麟是我國古代傳説中的一種奇異動物,是吉祥和幸福的象徵。產生於明代的民間舞蹈麒麟舞中的麒麟造型,集龍頭、鹿身、馬蹄、牛尾、狼額於一身,身披五彩鱗甲。表演用的麒麟從頭到腳最小的4米,最高的5米,高大雄壯,舞起來威武生風、氣吞長虹。每隻麒麟由兩個青壯小夥表演,一前一後協力合作完成表演動作。前者腰挎麒麟頭,做騎麒麟狀,後者在其內做尾部表演。麒麟一紅一綠代表一雌一雄,成對出場,金童玉女端坐其上,演員足踏一米多的高蹺,身託50公斤的道具,完成閃、轉、騰、挪等系列動作。表演技巧高,難度大。全場多隻麒麟在鑼鼓和音樂的伴奏下一起跳躍舞動,演出場面大氣磅礴、威風凜凜。20分鐘完成整個套路的表演。 [8] 
舞麒麟有十多人就可以進行套路表演。表演套路有沙仙戲麒麟、沙仙馴麒麟,四門八點拳術(南拳派系中的十字門),有空手對白刃和各種刀槍棍兵器的武術表演。是融合詩句對聯、聲樂鼓點、美術和武術的民間傳統藝術。其中一首麒麟會獅歌唱道:
問:獅子旺龍又旺龍,問你帶有幾條龍?
答:獅子旺龍又旺龍,我今帶有九條龍。
問:獅子什盤來舞卷,誰人帶你下山來?
答:獅子什盤來舞卷,嵋仙帶我下山來。
深圳麒麟舞 深圳麒麟舞
麒麟舞開始時,隨着鼓手的一聲高喝,鼓聲、嗩吶聲四起,十多頭麒麟圍成一圈,左右擺動着頭,大頭娃奔走其間,手持紅布或青枝,或站立、或蹲伏、或前瞻,挑逗着麒麟。麒麟神態各異,有的樂、有的怒,有的凌空騰起、有的匍匐在地。整套麒麟舞將武功融入充滿生活氣息的完整套路中,可即興發揮,詼諧幽默,特別是大頭崽戲麒麟的表演,融入生活搞笑細節,讓賓客觀後捧腹大笑。

麒麟舞舞台藝術

道具製作
麒麟的傳統扎制方法是使用竹木做成骨架後,用紙糊好,再用畫筆繪出鮮豔的鱗甲等,做出的麒麟容易破損。後來民間藝人改進了工藝,竹木做出骨架後,用彩色絲綢和鐳射紙做出一片片鱗甲,把它縫製在麒麟的絲綢外套上,頭部、牙齒等部位用油彩繪製,這樣做出的麒麟色彩鮮豔、形象逼真且結實耐用。
河南睢縣麒麟舞蹈道具 河南睢縣麒麟舞蹈道具
麒麟為手工製造,製成後要擇黃道吉日,在山中開光點睛,使其有靈氣。麒麟頭樣式不一,分為白鴿獅、鬥牛獅、扁鼻獅、大頭獅幾種,其中“白鴿獅”頭最重。麒麟頭(白鴿獅)直徑50釐米,高38釐米,重2.5~6公斤。白鴿獅頭用糯米漿糊制,其它幾種麒麟頭用老黃竹編制。麒麟(白鴿獅)的身被至少長3.2米、寬2米。麒麟頭(白鴿獅)上畫有一龍二鳳一八卦的圖案和各種吉祥飾物,頭和身寫“風調雨順、國泰民安”八字,為“龍風呈祥,驅邪佑吉,安居樂業,五穀豐登,天下太平”之意。

麒麟舞藝術價值

麒麟舞藝術特徵

客家舞麒麟
客家舞麒麟(20張)
客家舞麒麟以鑼鼓加嗩吶為伴奏,具有長江北部地區花會的風格,與廣東嶺南音樂不同,是客家人世代相傳的藝術文化。以惠州小金口為代表的東江麒麟舞,具有原始和古老的特點, 帶有詼諧和逗趣的意味,同時也透露出古樸的美感。它將武功動作融入其間,又剛柔並濟, 套路完整,生活氣息濃。即興發揮、風趣幽默、諧趣橫生是東江麒麟舞最大的特點,具有很 強的娛樂性和觀賞性。 麒麟舞中麒麟頭樣式不一,分為白鴿獅、鬥牛獅、扁鼻獅、大頭獅。東江麒麟頭色彩以 紅色和綠色為主導色,白色為輔助色,黃色、金色、黑色為點綴色,採用中國傳統裝飾用色, 具有濃厚的民間裝飾意味。頭部形象憨態可掬,仁慈安詳,形成一種古樸憨厚之美。同時麒 麟頭為整個工藝中最為複雜之處,頭上雕刻龍、鳳、八卦、祥雲等約十多種民間傳統圖騰圖案,觀賞性強。 東江麒麟舞中麒麟頭的製作屬於紙紮工藝,整隻麒麟頭是用黃竹扎框,優質沙紙糊面, 然後再上面彩繪。 小金口鎮得麒麟頭上形態線條大都用米漿瀝線, 有的地方直接將線貼在表 面。通過增加線條的高度,形成表面的凹凸關係,加強立體感,增強裝飾效果。同時也鑲嵌 銀色圓形金屬片,一方面是用這種材質形成照妖鏡的物象聯想,以達到辟邪的心理需求;另 一方面又通過不同材質的對比,增強了裝飾意味。 [9] 

麒麟舞文化意涵

麒麟舞也稱為“武”麒麟,它不同於舞獅,也異於舞龍,其造型為“龍頭、鹿角、蛇身羊蹄、牛尾”,舞動時,一人舞麒麟頭,一人舞麒麟尾,兩人配合默契,以此把傳説中麒麟 的喜、怒、哀、樂、驚、疑、醉、睡等動靜神態表現得栩栩如生。逢年過節人們舞起麒麟, 以表達迎祥納福,祈求風調雨順、國泰民安的良好願望。 麒麟頭背部的圖案主要有龍鳳、祥雲、八卦圖、紅日、梅花等吉祥寓意題材。中國民間 美術圖案大都是“有圖必意,有意必吉” ,而麒麟舞中的吉祥圖案不僅反映了民眾的信仰觀 念,也體現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與追求。 [9] 

麒麟舞美學價值

“麒麟舞”是中國最早的擬獸類舞蹈,是現今稀有的、產生於春秋戰國之前遠古的中華民族圖騰舞種,具有珍貴的民間舞蹈史研究價值。它和龍舞一樣,承載着中華民族的精神、信 仰、價值取向和審美情趣,在民族學民俗學宗教學的研究上有着特殊的意義。 麒麟形象已有 2500 年的歷史,最初是一種圖騰、一種信仰。後來發展到哲學意義,又 進入文學領域。最終走向造型藝術表演藝術,成為了陶瓷、年畫、剪紙、泥塑、刺繡、金 玉飾、建築、雕刻等藝術創作的素材。隨着麒麟文化發展,更突出地表現為麒麟舞。 其融音樂、舞蹈、工藝美術、雜技於一體,既具有美學的欣賞價值,又有文藝的、宗教的、 民俗的、歷史的研究價值,這是祖先留給華夏子孫的一份寶貴的財產。 [9] 

麒麟舞傳承現狀

麒麟舞黎圍舞麒麟

深圳羅湖圍村麒麟舞是一個有一百多年曆史的客家民俗舞蹈 [10] 
黎圍舞麒麟 黎圍舞麒麟
黎圍麒麟舞全套舞下來共十節,分出洞、撓頭、舔腳、耍尾、尋青、採青、醉青、鏟腳、拜腳和“聊花園”等,其中“擺水”為最高技巧,師傅只用牙咬住麒麟“下巴梁”,整個麒麟頭由牙齒固定,雙手分別抓住麒麟被,單腿企立,昂首生威。這時主人家將“打賞錢”裝在紅包裏和一紮生菜一起吊在丈把高的竹竿頂上,麒麟頭師傅在鑼鼓和吶喊聲中,單腳立在“麒麟尾仔”腿上,騰空“咬住”紅包和生菜,奪得賞錢,引起喝彩。麒麟舞濃厚喜慶的民俗特徵,民間傳説豐富,演出前祭祖師訓和崇尚禮義謙讓的優秀文化傳統,是客家人精神信仰的傳承和寄託,這對研究當地客家民風民俗具有歷史價值民間藝術價值。麒麟舞在深圳客家地區具有廣泛的羣眾基礎,港、澳、台、海外僑胞也十分喜歡觀看。在重大節日和慶典活動中表演,對增強民俗文化內涵,拓展旅遊事業,發展經濟都具有一定的作用 [10] 

麒麟舞觀瀾舞麒麟

觀瀾舞麒麟 觀瀾舞麒麟
“舞麒麟”作為觀瀾客家人的民間活動項目,早在二百五十多年前觀瀾松元廈村開基始祖陳振能來到這裏時,就有了這一喜慶婚喪祭奠儀式。據民國十四年陳氏振能族後人修正的《陳氏族譜》中記載:在陳氏振能族的“舞麒麟”隊伍中,陳國賓和陳覲高分別於清咸豐十一年和清同治庚午年中武舉人。觀瀾的“舞麒麟”經過二百多年的傳承,從1795年出生的松元廈村第一代師傅陳德華到現在,已傳承到第六代。目前,觀瀾的“舞麒麟”主要分佈在松元廈、樟坑徑、君子布和桂花四個社區,每個社區有一支隊伍,共有隊員60多人 [11] 
觀瀾的“舞麒麟”的麒麟,一般長五至六米,麒麟頭部用竹片等紮成,眼睛可以轉動,口可以翕合,其身用綢布鑲着閃閃發光的鱗片。舞動時,一人舞麒麟頭,一個舞麒麟尾,兩人配合默契,把傳説中麒麟的喜、怒、哀、樂、驚、疑、醉、睡等動靜神態表現得栩栩如生 [11] 
“舞麒麟”在表演過程中所配有的樂器主要有嗩吶、鼓、銅鑼銅鈸和二胡。表演結束後,附有真槍實刀的武術表演 [11] 
觀瀾的“舞麒麟”作為嶺南客家人的民間傳統祭奠活動,具有典型的民族性、民俗性和民間傳承性,也有廣泛的社會影響,同時,它還具有一定的民間舞蹈、民間音樂民間體育和人類學、民俗學研究價值 [11] 

麒麟舞龍城舞麒麟

龍城舞麒麟活動出現在民國時期末年。每逢新春佳節及其他喜慶的日子,人們都喜歡舞麒麟以示慶賀,祈求平安大吉,國泰民安 [12] 
龍城舞麒麟 龍城舞麒麟
舞麒麟前要做好三項開張準備工作:採青、點睛和拜祖,進行隆重的開張儀式,儀式過後才可以開始舞麒麟活動。每年年初二(當地客家人俗稱開年)至正月十五日(元宵節),是舞麒麟活動的高潮,各村及各家各户都會請麒麟隊來拜年。人們在村裏祠堂和各家各户門前擺放“三牲”(即豬、雞、魚)、水酒等祭品,燃放鞭炮、迎接麒麟的到來,寓意“迎春接福”,當地人亦謂之“拜家門”。拜完“家門”後,再燃放鞭炮,同時給麒麟一個“紅包”,以示“利利是是”。此時鑼鼓喧天,鞭炮齊鳴,熱鬧非凡。
麒麟拜完祠堂和“家門”後,來到早已選擇好的禾堂(曬穀場)或空地,進行舞麒麟和武術表演,又謂之“打麒麟”。
龍城“打麒麟” 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以舞麒麟表演為主,第二部分則以武術表演為主。舞麒麟表演有頭套和尾套,統稱為麒麟套。其中頭套包括:拜四方、轉圈、舔腳、舔尾、打瞌睡;尾套包括:拜四方、滾翻、舔腳、採青、引青、探青、吃青、轉圈、拜四方。
第二部分是武術表演,武術隊一般由20人左右男性組成,隊員身着傳統武術比賽服,腰繫紅綢帶,腳打綁腿。武術表演包括拳術、棍術、矛盾搏鬥等。
舞麒麟融舞蹈、音樂、武術於一體,觀賞性強,場面壯觀。不僅具有獨特的藝術表演特徵,而且還具有強身健體的特徵。舞麒麟是傳統的民間習俗和文化娛樂活動,因此得以一代一代傳承下來,流傳至今,具有一定的文化藝術價值社會價值 [12] 

麒麟舞海陸豐麒麟舞

廣東省汕尾市海陸豐縣的麒麟舞,主要活動於春節期間和喜慶節會,是當地民間傳統體育活動樣式之一。
廣東海陸豐地區春節舞麒麟 廣東海陸豐地區春節舞麒麟
麒麟舞舞隊的組成基本上由鄉、社為主體,特別是同姓的鄉村。麒麟舞的表演形式各個班子不盡一樣,舞麒麟時,有的班子有引舞的人,有的則無,如附城鎮圓山村的青麒麟,就有兩個弄獅人,一者戴着面目猙獰面具(儺戲的面殼)扮成魁星,手提仙拂,不時擾弄麒麟;一者則頭戴哪吒帽,背掛寶劍,手提弄獅球,不時同麒麟戲耍。
表演形式與程序:海陸豐麒麟舞乞今為止還保留傳統的表演方式,通常以農村的曬場、空地為表演場所,由一人舞動麒麟頭、一人牽動麒麟尾。在大鑼、大鼓、大嗩吶的伴奏下,開始舞動麒麟,先朝天拜三下,接着繞圓場和朝場地四個角落覓食,此時嗩吶吹奏的獅詩《吃四門》,然後在場地中間舞弄,表演出打滾、舐腳、洗須、咬騷等風趣動作及喜怒哀樂的情緒。
麒麟舞后為武打表演,這是海豐麒麟舞的傳統精華,先後表演打拳、弄棍、搬刀、舞尖串、尖串對鐵尺、輾藤牌(一人拿虎叉,一人左手執藤牌護身、右手持刀。其打法是以叉戳盾,以盾抵叉,並拿刀就地翻滾,作砍馬足狀),最後集體搬棍對打,隨着吹打樂節奏的加劇形成表演的高潮(舞蹈化的武術表演),以上表演項目每個班子不一定樣樣都有,但起碼要有五項,故叫“搬五彩”。每次表演以班裏師傅再次舞起麒麟頭鳴炮參拜結束。 [13] 

麒麟舞東江麒麟舞

廣東省惠州小金口麒麟舞起源於1958年。
小金口麒麟舞 小金口麒麟舞
1958年,背井離鄉的新豐江水庫移民將麒麟舞帶到了小金口,現今轄區共有麒麟隊20支,隊員200人,最年長的91歲,最小的13歲。
2006年6月,參加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展覽,被惠州市授予“中國麒麟舞之鄉”的榮譽稱號
2007年惠州小金口首屆麒麟文化節,除“麒麟舞”外,還有龍形拳、醒獅舞等表演。甄林林介紹説,這是為了保護和發掘東江文化遺產,做大做強小金口“麒麟舞”文化品牌。這是首屆麒麟節,要爭取每年舉行一次。
8月6日至7日兩天,省文聯、省民協專家組到我市惠城區小金口街道辦事處進行專題考察,專家組一致通過對小金口街道辦事處申報“廣東省麒麟之鄉”的申請,同意由省文聯和省民協命名小金口街道辦事處為“廣東省麒麟之鄉”。同時,省文聯、省民協同意於2008年3月26日在小金口舉辦廣東省麒麟文化節暨全省第二屆麒麟舞大賽。
據有關志書記載和小金口的老人回憶,惠城區小金口的東江麒麟舞已有300多年的歷史。早在清朝乾隆年間,小金口就已經有組建麒麟隊開展麒麟舞活動。叫“武麒麟”,因為當時戰爭頻繁,兵荒馬亂,盜賊四起。為了防止流寇和盜賊打家劫舍,禍害村民,每個自然村都辦起武術館,武術館內有武術隊、麒麟隊,各村的青壯年人都學會舞麒麟和打龍形拳等,既作為強身健體,又護村守寨,保佑一方父老鄉親平安。村裏上到耄耋老者,下至黃毛小兒,人人都能舞幾趟麒麟。村民婚嫁、歲時節會,都要舞一番麒麟,以求祥瑞。
由於惠州市地處東江中游,小金口又位於東江邊,因此從清代到民初,小金口的麒麟舞都統稱東江麒麟舞,並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和套路,培養出數以千計的麒麟舞傳人。
隨着惠州創建全國文明城市和打造文化大市活動的深入開展,小金口街道辦事處十分重視文化建設,先後投入800萬元完善了一批文化場館,併購置設備器材,建起了“省特級文化站”中心館場、客家國畫院、7個村級文化室和39個組級文化室;充分利用這些文化場所,深入挖掘流傳於民間的文化、文藝隊伍和藝人,先後組建了文聯、聲樂隊、書畫協會、象棋協會、龍舟隊、醒獅隊和麒麟隊等15支各具特色的客家文化隊伍,文化站被省文化廳授予“省特級文化站”稱號。
小金口街道辦事處重點發掘、推廣東江麒麟舞,先後投資20餘萬元來改革、包裝、推廣。全鎮10個村(居委會)麒麟舞隊已由8支增加到20支,隊員200多人,最年長的93歲,最年輕的才15歲,參與麒麟舞活動的羣眾達1000餘人。東江麒麟舞也得到全面的創新,形式上從過去的一個門派變成多個門派相融。2005年,惠州市授予小金口街道辦事處為“麒麟舞特色之鄉”, 葉屋村民小組、九一村民小組被命名為“麒麟村”。68歲的麒麟舞師傅葉陽星被市文化局評為惠州市“民間藝術師”。
2005年9月,由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主辦、9省市和香港澳門參加的首屆泛珠三角民間藝術節在廣東省汕尾市舉行,小金口麒麟隊以獨特的風格和精彩的表演一舉奪得銀獎。2006年元旦,小金口10支麒麟隊、30名隊員組隊參加“文明之光”惠州軍民春節聯歡晚會,並作為開場第一個節目表演。
2006年2月12日,在惠州市元宵節文藝巡遊中,小金口10支麒麟隊又為巡遊隊伍開路,惠州市民再次領略了東江麒麟舞的風采。同年5月,又參加在深圳市舉辦的麒麟協會大展覽,並獲表演二等獎,6月,應邀參加廣東省非物資文化遺產展覽。
2007年3月26日,小金口首屆麒麟文化節隆重舉辦,在文化節大型文藝展演上,麒麟舞大放異彩,受到了中外客商及廣大市民、遊客的高度評價。
2007年6月23日,央視《激情廣場》在東江公園舉行。小金口街道辦事處組織的東江麒麟舞在《文明惠州·激情廣場大家唱》開場節目中的表演,搏得觀眾的掌聲。有了名氣的東江麒麟舞也不斷接到來自本地和外地的演出邀請,小金口街道辦事處已成立東江麒麟舞協會,把東江麒麟舞作為特色文化產業來發展。還決定將每年的3月26日定為“麒麟文化節”。

麒麟舞客家麒麟舞

客家麒麟舞
客家麒麟舞(4張)
樟木頭鎮是廣東省東莞市的純客家鎮,樟木頭鎮對麒麟舞這門古老民間藝術已進行了許多有益的改革,出現了五個方面的轉變:一是時間上的轉變,從過去冗長的1小時縮短為10分鐘左右;二是形式上的轉變,從過去單打、雙打到如今加入羣體打鬥表演;三是內容上的轉變,從過去僅以拜門表演到文藝
演出表演;四是服飾上的轉變,從過去舊式的服飾到更具時代感的服飾;五是隊伍上的轉變,從過去以自然村組隊到跨村表演節目組隊。這些轉變,極大豐富了客家麒麟藝術內涵,為該藝術的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此前的樟木頭麒麟以耐用著稱,整隻麒麟是用黃竹扎框,優質沙紙糊面。其最大的特點是體形靚,體寬、個高、尾長;畫在麒麟上的牡丹桃花菊花蝴蝶等更是色彩鮮豔、細膩生動,使整隻麒麟舞起來威武、輕盈,充滿靈性。麒麟紙紮藝術的失傳,使得樟木頭鎮許多人對此懷着幾許惆悵,也意識到應當恢復這一祖藝。每年春節,麒麟便會到走街串巷拜年,祈求家宅平安。客家人認為麒麟腳踏之處,來年定必風調雨順,因此舞麒麟拜年被認為是好的兆頭。 [19] 

麒麟舞黃閣麒麟

廣東省黃閣麒麟舞來源於民間,已盛行一百多年了。一百多年來,每逢佳節喜慶,神誕醮會,秋色出遊,農民就舞起麒麟表達迎祥納福,祈求風調雨順、國泰民安,故當地民間有“麒麟獻瑞”一説。
黃閣麒麟 黃閣麒麟
經當地民間藝人重新改編的黃閣麒麟舞,具有濃厚的地方特色,從麒麟的造型到舞蹈技藝都有了改變,並加入了膾炙人口的廣東音樂《得勝令》、將鑼、排鼓與廣東大笛演奏、單打等八音鑼鼓有機地融為一體作伴奏,充滿了熱烈的喜慶氣氛和濃厚的廣東特色。
2000年11月9日,由黃閣鎮大塘村30多個地道農民組成的麒麟隊,代表廣東省參加了在浙江杭州市舉行的“山花獎”首屆全國民間廣場歌舞大賽。他們表演的“黃閣麒麟舞”,與來自全國的18個民間藝術表演隊進行決賽,這些隊是從全國200多個隊中篩選出來的,最後黃閣麒麟隊以總分第一名榮登“山花獎”榜首,還獲得杭州市民間藝術最高獎“金桂花獎”

麒麟舞黃驊麒麟舞

黃驊麒麟舞 黃驊麒麟舞
河北黃驊麒麟舞素有“北方麒麟”之稱的黃驊麒麟舞,最顯著的特點是高大威猛,閃、轉、騰、挪之間展示出表演者高超的技巧,高難的動作,與北方人豪爽俠義的性格特徵相吻合。它與江蘇、湖南等地小巧玲瓏的的“南方麒麟”相映成趣,共同演繹和詮釋着此種華夏民族優秀民間舞蹈藝術的底藴與內涵。
黃驊麒麟舞憑藉高大的藝術造型,揉進雜技表演中驚、險、奇的高難度動作,帶給觀眾不同凡響的藝術震撼力。由於麒麟造型扎制用料龐雜、造價較高、費時費力、表演動作難度大等原因,黃驊麒麟舞表演規模日漸縮小,面臨失傳的危機。 [14] 

麒麟舞睢縣麒麟舞

麒麟舞的表演技巧有10多種,有“撲三撲”、“頭上尾不上”、“上頭不上尾”、“上尾不上頭”,還有“剪子股”、“撓癢”、“麒麟下蛋”和“甩鈎子”、“單甩雙甩”等。在表演中,有一紅一藍兩個麒麟參加演出,它們的出場是有順序的,紅麒麟為主,藍麒麟為次,一般都是紅的先出場。麒麟舞的傳統表演形式分為三段:第一段是盤門。從前,麒麟被供於村頭的火神廟裏,每當需要表演的時候,就將麒麟從廟裏請出來,這時候就要表演盤門舞蹈。麒麟下駕之後,兩人手執“明棍”從廟內躥出,開始盤門表演。“明棍”長5尺,兩端點燃火香,舞動時呼呼生風、火光四射、上下翻騰,似流星追逐,如光環套疊。然後以“盆炮”為令,有人持內燃蠟燭的繡球引麒麟出廟,此段禮儀表演全在廟門外舉行,故曰盤門。第二段是平地表演。一般由一紅一藍兩個麒麟交替舞蹈,一對麒麟,一張一弛,剛柔相濟,生動有趣。持繡球者或站立、或蹲伏、或前瞻、或後仰,表現出很高的武術功底。麒麟在他們的挑逗下時而喜、時而怒,時而騰空而起、時而匍匐在地,表演着各種舞蹈動作。第三段是桌上表演。這是麒麟舞表演的精華部分,也是表演最驚險的部分。兩隻麒麟圍繞一張方桌上下跳躍,做着各種動作。在麒麟舞的鼎盛時期,舞者可以將13張桌子疊成三層,兩隻麒麟做着各種動作往上跳躍,把整個舞蹈推向高潮,動作驚險,觀眾無不屏息觀看。
麒麟舞具本身較笨重,有30多公斤,加上動作難度大、活動劇烈,因此非常消耗體力,舞者每表演兩三分鐘就要歇上一會兒。儘管麒麟舞的表演者都是有一定的武功基礎或身體條件好的年輕人,但是幾分鐘下來,他們也都會汗流浹背、氣喘吁吁。
近幾年,睢縣縣委、縣政府非常重視麒麟舞的挖掘和表演,投資重新制作了舞具,並於去年被河南省批准為非物質文化遺產民間舞蹈類保護項目。目前,在大劉寨村已78歲高齡的馮氏14世傳人馮明義老人的指導下,村裏的年輕人開始爭相學習麒麟舞。他們一邊鍛鍊身體,一邊學習技巧,使麒麟舞重新煥發出活力。現在表演的麒麟舞還能讓人欣賞到舊時皇宮舞蹈雍容華貴的風度、裝飾奇異的麒麟、健美豪放的舞姿,一舉一動,扣人心絃。一拍一節,震天動地,令目睹者無不歎為觀止。 [15] 
2009年-2013年,河南省睢縣政府將圍繞“麒麟舞”的傳承,採取措施加大項目研究、保護和延續資金投入,並列入年度財政預算,用於項目發展,抓緊對麒麟舞十六世人的培養,使項目得以原汁原味地傳承,組建麒麟舞培訓班,建立大劉寨民舞隊,進一步完善麒麟皮工藝製作和配套的打擊樂器,實現靜態與動態保護協調發展 [1] 

麒麟舞沙田舞麒麟

踩青、踏七星、過花橋……這是惠陽沙田舞麒麟的套路,至今已有100多年曆史,並已列入惠州市第五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當地百姓每逢年節或慶典盛會,都會請麒麟隊前來助興,寓意“為民祈福、吉祥如意”,這已成惠州乃至東江流域富有地方特色的民俗文化。
舞麒麟在惠陽有着深厚的羣眾基礎,其中沙田鎮各個村都成立了麒麟隊,村裏、鎮上或者周邊地區的人辦喜事,如喬遷新居、新建祠堂、公司開張慶典等,都會邀請麒麟隊到場助興,寓意事事吉祥順利。
張錦船是沙田鎮東澳村人,他是該村麒麟隊的負責人,也是惠陽沙田舞麒麟的傳承人之一。張錦船在淡水街道一家公司當貨車司機,而舞麒麟則是他的業餘愛好,他舞麒麟已有整整30年時間。他15歲開始跟着父親學舞麒麟,而其父親當時正是村裏麒麟隊的領頭人物。“扎馬步、打拳、打棍、打雙刀、過花橋……好多舞麒麟的套路和技藝都得學。”張錦船説,當時年紀小,學舞麒麟很好玩,大概學了半年,他就跟着父親出去舞麒麟,村民辦喜事經常可以見到他的身影。
據張錦船介紹,惠陽沙田舞麒麟有踩青、踏七星、過花橋、跌四角、舔鱗、靈兔玉獅等套路,舞麒麟之後是打拳、打棍、打耙頭、打鋭針、打雙刀、兩人對練、四人對練等武術表演。“一般的喜慶活動,大約七八個人,主要是迎接客人。較大型的喜慶活動,就需要16~20人。”張錦船説,他的麒麟隊有五六十人,但都不是全職,每次出去都是找幾個有空的人去。
張錦船説,舞麒麟時需要樂器伴奏,樂器主要是鼓,加上鑼、鈸,這樣的伴奏鑼鼓喧天,有排山倒海之勢。鼓聲的強弱與快慢根據麒麟舞的不同套路、不同動作而置。擊鼓的技法、姿態、手勢的花樣十分講究。鼓譜有三星鼓、五星鼓和七星鼓三種。
惠陽沙田舞麒麟的道具麒麟頭以竹篾、紙為主要材料,先用竹篾紮成麒麟頭形狀,糊上紙樸,眼、耳、嘴等處,是可以活動的,均粘上豬鬢或植物織物等,晾乾後,塗上各種顏色,再上光油定形。
張展鋒説,惠陽沙田的麒麟在造型上最大的特點是頭上多一角,據傳是為了避開專供皇帝欣賞的黃麒麟的各種禁忌、令封建時代官府抓不住把柄而創出來的。麒麟頭重的有5~6公斤,輕的也有3~4公斤,共分4類。麒麟被傳統的長度為3~4米,為了舞動靈活,現今改為2米左右。
為了傳承沙田舞麒麟這項民俗技藝,東澳村有不少年輕人在學舞麒麟,其中最小的年齡13歲,而主力隊員以20多歲的年輕人為主,作為師父級的張錦船和張展鋒也十分樂意向年輕一代傳授技藝。 [17] 

麒麟舞保護措施

2022年4月29日,麒麟舞(竹塘麒麟舞)被列入“廣東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擴展項目,項目編號Ⅲ-3。 [18] 
2023年10月31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佈,該項目保護單位黃驊市文化館、蘭考縣人民文化館、海豐縣文化館(海豐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評估合格。 [21]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