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對外貿易

鎖定
對外貿易亦稱“國外貿易”或“進出口貿易”,是指一個國家(地區)與另一個國家(地區)之間的商品和勞務的交換。這種貿易由進口和出口兩個部分組成。對運進商品或勞務的國家(地區)來説,就是進口;對運出商品或勞務的國家(地區)來説,就是出口。這在奴隸社會封建社會就開始產生和發展,到資本主義社會,發展更加迅速。其性質和作用由不同的社會制度所決定。 [1] 
2022年上半年,中國對外貿易較快增長。貨物進出口達19.8萬億元,同比增長9.4%,進口、出口分別增長4.8%、13.2%。 [4] 
中文名
對外貿易
外文名
Foreign trade
別    名
國外貿易
別    名
進出口貿易
簡    稱
外貿
性質和作用
由不同的社會制度所決定

對外貿易方式

對等貿易:賣方承擔向買方購買同等價值的商品或勞務的貿易方式
展賣貿易:在本國舉辦的國際性博覽會或集市,集中一段時間進行進出口交易的貿易方式
加工貿易:通常被稱為“三來貿易”,包括來料加工貿易、來件裝配貿易、來樣加工貿易,也叫加工貿易。
補償貿易:先以賒購的形式,從國外進口機器設備和技術等,待投產後,用所生產的產品和勞務償還貨款的本金和利息。(補償貿易與加工貿易結合,通常稱為“三來一補”。)

對外貿易發展對外貿易的作用

1.發展對外貿易,可以互通有無,調劑餘缺,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
2.發展對外貿易,可以節約社會勞動,取得較好的經濟效益
3.發展對外貿易,可以吸收和引進當代世界先進的科學技術成果,增強本國的經濟實力。

對外貿易中國對外貿易

對外貿易歷史性進步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堅持獨立自主、自力更生,逐步開展對外經濟貿易交流,但受到當時國際政治環境和國內計劃經濟體制等因素制約,對外貿易發展相對緩慢。1978年,中國進入改革開放的新時期。大力發展對外貿易,成為中國加快現代化建設、改變落後面貌、促進經濟發展和提高綜合國力的重要途徑。貨物貿易總量躋身世界前列。1978年,中國貨物進出口總額只有206億美元,在世界貨物貿易中排名第32位,所佔比重不足1%。2010年,中國貨物進出口總額達到29740億美元,比1978年增長了143倍,年均增長16.8%。連續兩年成為世界貨物貿易第一齣口大國和第二進口大國。貨物貿易結構發生了根本性變化。中國出口商品結構在20世紀80年代實現了由初級產品為主向工業製成品為主的轉變,到90年代實現了由輕紡產品為主向機電產品為主的轉變,進入新世紀以來,以電子和信息技術為代表的高新技術產品出口比重不斷擴大。外貿經營主體除了國有企業外,還包括外商投資企業、民營企業等,後二者的進出口總額目前均已超過國有企業。20世紀80年代至本世紀初,中國加工貿易蓬勃發展,成為外貿的半壁江山。形成全方位和多元化進出口市場格局。改革開放後,中國全方位發展對外貿易,與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和地區建立了貿易關係。貿易伙伴已經由1978年的幾十個國家和地區發展到目前的231個國家和地區。歐盟、美國、東盟、日本、金磚國家等成為中國主要貿易伙伴。新世紀以來,中國與新興市場發展中國家的貿易持續較快增長。服務貿易國際競爭力不斷增強。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後,中國服務貿易進入新的發展階段,規模迅速擴大,結構逐步優化,排名也進入世界前列。旅遊、運輸等領域的服務貿易增勢平穩,建築、通訊、保險、金融、計算機和信息服務、專有權利使用費和特許費、諮詢等領域的跨境服務以及承接服務外包快速增長。對外貿易與國內投資、消費一起,成為中國經濟增長的三大引擎。

對外貿易外貿體制的改革與完善

改革開放前,中國對外貿易實行指令性計劃管理和國家統負盈虧。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外貿體制經歷了由指令性計劃管理到發揮市場機制的基礎性作用、由經營權高度壟斷到全面放開、由企業吃國家“大鍋飯”到自主經營和自負盈虧的轉變。改革開放初期,中國外貿體制改革主要是改革單一計劃管理體制,下放外貿管理權和經營權,實行外匯留成制度並建立外匯調劑市場。吸收外商直接投資,使外商投資企業作為新的經營主體進入外貿領域,打破了國有外貿企業的壟斷。此後,中國推行了外貿經營承包制,用指導性計劃逐步取代指令性計劃。按照國際貿易通行規則,建立了出口退税制度。1992年10月,中國明確提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改革目標。1994年1月,中國政府取消對出口的所有財政補貼,進出口企業轉變為完全自負盈虧。人民幣官方匯率與市場調劑匯率並軌,實行以市場供求為基礎、單一的、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外貿經營領域進行了企業股份化和進出口代理制試點。同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對外貿易法》正式頒佈實施,確立了維護公平、自由對外貿易秩序等原則,奠定了對外貿易的基本法律制度。1996年12月,中國實現了人民幣經常項目下可兑換。與此同時,中國多次大幅度自主降低關税,減少配額和許可證等非關税措施。2001年12月11日,歷經16年談判,中國成為世界貿易組織第143個成員。 [2] 

對外貿易發展情況

2022年4月13日,海關總署發佈數據顯示:2022年一季度我國外貿平穩開局,貨物貿易進出口總值9.42萬億元,同比增長10.7%。其中,出口5.23萬億元,增長13.4%;進口4.19萬億元,增長7.5%。 [3] 
2022年上半年,中國對外貿易較快增長。貨物進出口達19.8萬億元,同比增長9.4%,進口、出口分別增長4.8%、13.2%。對主要貿易伙伴增長較快,對美國、歐盟、東盟進出口分別增長11.7%、7.5%和10.6%,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進出口增長17.8%。“出行類”產品快速增長,汽車、鞋靴、箱包出口分別增長51.1%、31.4%和34.6%,分別高於整體出口增速37.9、18.2、21.4個百分點。上半年有進出口實績的企業達50.6萬家,增長5.5%。民營企業進出口增長13.6%,佔比提高1.9個百分點至49.6%。 [4] 
2022年,我國外貿總值超過42萬億元,連續六年穩居世界貨物貿易第一大國地 [6] 
2023年1月13日,海關總署發佈,2022年我國貨物貿易進出口總值42.07萬億元人民幣,比2021年增長7.7%。2022年,我國進出口總值首次突破了40萬億元人民幣關口,在2021年高基數的基礎上繼續保持穩定增長,規模再創歷史新高,連續6年保持世界第一貨物貿易大國地位。 [5] 
2024年1月12日,國務院新聞發佈會召開,海關總署負責人介紹,據海關統計,2023年中國貨物貿易進出口總值41.76萬億元,同比增長0.2%。其中,出口23.77萬億元,增長0.6%;進口17.99萬億元,下降0.3%。 [7]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