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南海諸島

鎖定
南海諸島(Nanhai Zhudao,the South China Sea Islands) [39]  是中國最南方的領土,是南海中許多島、礁、沙、灘的總稱。 [38]  [52]  北起北衞灘,西起萬安灘,南至曾母暗沙,東至黃巖島。由東沙羣島、西沙羣島、中沙羣島和南沙羣島在內的250座以上島礁組成。其中,東沙羣島歸廣東省管轄,其餘都屬海南省管轄。南海諸島處在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間的咽喉要道上,是東亞通往中東、南亞、非洲和歐洲最快捷的海上之路,也是中國的海防前哨。 [1]  [4]  [37] 
南海諸島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領土。早在兩千多年前的漢朝,中國人民就已在南海航行。唐宋時已出現了專指南沙、西沙羣島的地名。如“南澳氣”、“九乳螺洲”、“石塘”、“萬里石塘”、“長沙”、“千里長沙”等。元朝時,郭守敬進行全國天文測量,就已在南海諸島上設置天文觀測點。明清時,南海諸島屬廣東省瓊州府萬州管轄。 [1]  [3]  [37]  [40]  [52] 
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中國政府專門審定了南海諸島各島嶼名稱,編印了《中國南海各島嶼圖》,明確表明東沙、西沙、中沙、南沙羣島屬於中國領土。民國三十五年(1946年),中國政府收復了西沙和南沙羣島,並重申對南海諸島及其附近海域的主權。1959年,中國政府在西沙永興島設置了西沙、南沙、中沙羣島辦事處。1983年,中國地名委員會受權公佈了中國南海諸島部分標準地名。1988年,設立了海南省,西沙、中沙和南沙羣島及其周圍海域劃歸海南省管轄。2012年,國務院批准設立地級三沙市,管轄西沙羣島、中沙羣島、南沙羣島的島礁及其海域。 [1]  [4]  [37] 
中文名
南海諸島
外文名
the South China Sea Islands
Nanhai Zhudao
別    名
千里長沙
萬里石塘
所屬地區
中國海南省三沙市和廣東省
地理位置
中國南方海域
氣候條件
熱帶海洋氣候
地理座標
北緯23°37′~ 南緯03°00′,東經99°10′~ 122°10′之間

南海諸島歷史沿革

南海諸島發現與命名

南海及南海諸島地名很早就出現於古籍。謝承後漢書》説“交趾七郡貢獻皆從漲海出入”。東漢楊孚《異物志》記載:“漲海崎頭,水淺而多磁石,徼外人乘大舶,皆以鐵錮之,至此關,以磁石不得過。”三國吳萬震《南州異物志》稱:“東北行,極大崎頭出漲海,中淺而多磁石”。宋李昉等撰《太平御覽》引三國吳康泰《扶南傳》:“漲海中到珊瑚洲”。“漲海”之稱一直延續到南北朝,而《梁書》卷54《海南諸國列傳》:“幹陁國在南海洲上”(幹陁國故地在今蘇門答臘島),已開始使用“南海”名稱,至唐宋時期“南海”之稱漸多,初唐被流放越南的詩人沈佺期有“身投南海西”的詩句(《赦到不得歸題江上石》)。以上引述説明,遠在1500年前我國人民已經認識南海和南海諸島,把南海稱為“漲海”、“南海”;南海諸島泛稱“漲海崎頭”、“珊瑚洲”;而以“磁石”指稱暗礁暗灘,其含意是南海暗礁暗灘多,來往船隻擱淺難脱,象被磁石吸住一樣。 [48]  [3]  [49]  [51]  [51] 
瓊州府志 瓊州府志
《瓊州府志》在解釋“漲海”的含義時説:“南溟者天池也,地極燠,故曰炎海;水恆溢,故曰漲海。”清初學者屈大均《廣東新語》也有類似解釋:“炎海善溢,故曰‘漲海’。”反映我國古人對南海潮汐現象的認識。南海在古代除了稱為“漲海”、“南海”、“炎海”之外,還有“朱崖海”(晉郭璞注《山海經》:“(離耳國)即儋耳也,在朱崖海水中”;又唐李善對晉左思《吳都賦》注:“朱崖海中有渚……”)、“大洲洋”、“瓊洋”(《崖州志》:“州東接大洲洋,有千里石塘、萬里長沙,為瓊洋最險之處”,《瓊州府志》同此)、“瓊海”(清陳倫炯《海國聞見錄》:“至瓊海萬州,曰萬里長沙……”;《瓊州府志》:“則瓊之海,其漲海乎”)等。對南海諸島的稱呼,除了上述“漲海崎頭”、“珊瑚洲”之外,還有“木飲州”(前引唐李善對《吳都賦》“飲木”一詞的注:“朱崖海中有渚,東西五百里,南北千里,無水泉,有木斬之,以盆甕承其汁而飲之”,按“飲木”當指飲椰子汁;唐段成式《酉陽雜俎》:“木飲州,珠崖一州,其地無泉,民不作井,皆仰樹汁為用”)等。其中康泰《扶南傳》關於“漲海中到珊瑚洲,洲底有盤石,珊瑚生其上也”的記載,是世界上最早對南海諸島珊瑚島礁成因作出的科學説明。 [48]  [3]  [49] 
隨着生產發展,航海事業進步,南海諸島的地名從整體泛稱而逐步深入到羣組命名。北宋曾公亮主編的《武經總要》載有“王師出戍”至“九乳螺石(州)”(即西沙羣島,主要指永樂羣島一帶),這不僅是首次出現羣島名稱,也是西沙羣島的首次命名。宋吳自牧《夢梁錄》及以後許多典籍把西沙羣島稱為“七洲”,其海域叫做“七洲洋”(主要指宣德羣島一帶)。《宋會要輯稿》“占城國”條載,宋天禧二年(1078)占城人來中國時“或風漂至石堂則累歲不達”;又“真理富國”條載,自其國出發到中國來,途經波斯蘭、真臘國、賓達椰、占城,再經過南海:“十日過洋,傍東南有石塘,名曰萬里”。首次出現“萬里石塘(堂)”之名,且指出了方位在占城(越南中部)的東南,這是南沙羣島的開始命名。南宋周去非《嶺外代答》載,南海有“長沙、石塘數萬裏”。首次以“長沙”、“石塘”分指西沙和南沙兩羣島,即以沙島為主的是“長沙”(西沙),以環礁為主的是“石塘”(南沙)。南宋義太初作序的《瓊管志》:“東則千里長沙,萬里石塘”。南宋趙汝適《諸蕃志》、王象之《輿地紀勝》和祝穆《方輿紀勝》均把西沙羣島和南沙羣島分別稱為“千里長沙、萬里石塘(牀)”。 [48]  [3]  [49]  [51] 
從漢、晉至宋所載南海諸島地名中可發現:⑴從概念性的泛指,發展到羣島的命名;⑵地名相對穩定,西沙羣島幾乎都用“千里長沙”,南沙羣島一直用“萬里石塘(牀)”;⑶地名更具科學性,如前述“長沙”、“石塘”分別所指沙島為主與環礁為主的地理實體可知。海南漁民王安慶説,南沙比西沙大6倍以上,所以用“千里長沙”和“萬里石塘”分別名之,也是符合客觀的。 [48]  [3]  [49]  [51] 
南海諸島地名到了元朝,特別是明清兩代變化較大。元汪大淵《島夷志略》載:“石塘之骨,由潮州而生,迤邐如長蛇,橫亙海中,越海諸國,俗雲萬里石塘,以餘推之,豈止萬里而已哉”,“原其地脈,歷歷可考,一脈至爪哇,一脈至渤泥(文萊)及古裏地悶(今帝位島),一脈至西洋,還崑崙之地。”這裏“萬里石塘”泛指南海諸島不是本意,“迤邐如長蛇,橫亙海中”,聯四大羣島,又“石塘之骨”和“地脈”、“由潮州而生”,把南海諸島同大陸構成一整體才是原意。 [48]  [3]  [49]  [51] 
明茅元儀《武備志》轉載1430年成圖的《鄭和航海圖》,其中有繪在東邊的“石星石塘”,繪在西邊的“石塘”,而“萬生石塘嶼”則繪於兩者中間偏南,面積比“石塘”大。按三者位置關係及所使用的符號形狀、大小來考證,“石星石塘”應指中沙羣島(編者注:石星石塘除指中沙羣島外,從其點圈符號分佈的範圍看,可能亦包括東沙羣島),“石塘”指西沙羣島,“萬生石塘嶼”(應作“萬里石塘嶼”)指南沙羣島。故此《鄭和航海圖》已將南海諸島明確劃分成3個羣島。 [48]  [3]  [49]  [51] 
明顧山介《海槎餘錄》載:“千里石塘在崖州海面之七百里外,……萬里長堤出其南。”從崖縣舊治崖城到西沙永興島直線距離約760華里,到盤石嶼也是此數,因此“千里石塘”應指西沙羣島一帶島礁,而“萬里長堤”當指南沙羣島。萬里石塘説成萬里長堤,按“塘”、“堤”義同,改變説法是自然的。另據林金枝考證,明顧山介以後的著作多把東沙、中沙、西沙稱為“石塘”,南沙稱為“長沙”。 [48]  [3]  [49]  [51] 
清代《廣東通志》、《瓊州府志》和《萬州志》都有“長沙海、石塘海,俱在(萬州)城東海外洋”的記載,長沙海和石塘海分別指西沙和南沙所在海域。覺羅保滿《西南洋各番針路方向圖》、《東洋南洋海道圖》都以“氣”指東沙,“長沙”指西沙,“石塘”指南沙。陳倫炯《海國聞見錄》載:“南澳氣,居南澳之東南”,“古為落漈”,“氣懸於海中,南續沙垠,至粵海為萬里長沙頭。南隔斷一洋,又從南首復生沙垠,至瓊海萬州,曰萬里長沙,沙之南又生石婁古石,至七洲洋,名曰千里石塘”。此處“南澳氣”,古為“落漈”,今為“東沙”。《海國聞見錄》附圖《四海總圖》標繪有“氣沙頭”、“長沙”、“七洲洋”、“石塘”四個地名,此處氣沙頭指東沙羣島,長沙指中沙羣島,七洲洋指西沙羣島,石塘則指南沙羣島。南海諸島分成四大羣島之概念已經形成。 [48]  [3]  [49]  [51] 
清代謝清高《海錄》載:由廣東前往爪哇有兩條航線,其中“外溝”線由西沙東側航行,“出萬山後向南行少西,行約四五日過紅毛淺,有沙坦在水中,其極淺處,止深四丈五尺”,“到地盆山,與內溝道合,萬里長沙在其西”。按方位、行程和水上情況等數據判斷,“紅毛淺”是指整個中沙羣島,“沙坦”指暗沙羣。汪文泰《紅毛番口英口吉口利考略》中也把中沙羣島稱為“紅毛淺”。《海錄》又載船由呂宋來,“西行五六日,經東沙”,“東沙者,海中浮沙也,在萬山東,故呼為東沙”。此處把東沙羣島名稱的含義,實體的方位、成因都記述得很清楚,為以後四大羣島的命名提供了範例。 [48]  [3]  [49]  [51] 
1842年清鄭光祖《醒世一斑錄》中的《中國外夷總圖》,以“落漈”標註東沙羣島、“東沙”標註中沙羣島,“西沙”標註西沙羣島,“石塘”標註南沙羣島。1887年徐家幹《洋防説略》載廣東海道,萬里長沙“自萬州迤東直至南澳”,千里石塘“自萬州迤南至七洲洋”。此處“萬里長沙”似指東沙、中沙和西沙羣島。“千里石塘”則指南沙羣島。1909年5月,兩廣總督張人駿派廣東水師提督李準率領官兵170餘人,分乘伏波、琛航、廣金3艘軍艦到西沙巡視,查勘島嶼15座,並逐一命名。現仍沿用的島名有3個,即甘泉島、珊瑚島、琛航島。 [48]  [3]  [49]  [51] 
1935年中國政府內政部、外交部、海軍部、教育部等派人組成水陸地圖審查委員會,第一次公佈中國南海各島嶼地名132個。當時羣島名有東沙島(今之東沙羣島)、西沙羣島、南沙羣島(今之中沙羣島)和團沙羣島(今之南沙羣島)等。同年5月,廣東省政府指令建設廳準在東沙島批商承辦設處管理,“建字第1703號”文明確將東沙島名稱改正為東沙羣島。1947年12月1日,中國政府內政部公佈南海諸島地名172個。羣體名稱有南海諸島(四大羣島之總稱)、東沙羣島、西沙羣島、中沙羣島(1935年稱“南沙羣島”)和南沙羣島(1935年稱“團沙羣島”)等,且大羣體下又分小羣體,層次較多。 [48]  [3]  [49]  [51] 
原瓊海博物館館長陳貽愛收藏了一本抄於民國時期的《更路簿》 原瓊海博物館館長陳貽愛收藏了一本抄於民國時期的《更路簿》
1983年4月24日,中國地名委員會受權公佈《我國南海諸島部分標準地名》,共287個。這次比1947年增加地名115個,其中,東沙羣島地名由4個(1947年)增至7個,西沙羣島由33個增至52個,中沙羣島由30個增至34個,南沙羣島由97個增至193個。此次命名,除對島、沙洲、礁、暗沙、灘和石命名外,首次為“水道”(漁民稱為“門”)正式命名。 [48]  [3]  [49]  [51] 
海南文昌、瓊海等縣許多去西沙、南沙捕魚作業的漁民及其後裔保存下來的《更路簿》,對西沙羣島和南沙羣島航行水路記錄得很清楚。《更路簿》所記載的南海諸島地名為海南漁民對羣島島礁的命名,是最能體現中國特色的古地名之一。 [48]  [3]  [49] 

南海諸島管轄治理

秦始皇統一嶺南,在今廣東地區設置南海郡,1992年,中國學者在南沙羣島最大島嶼-太平島上,發現了秦漢米字壓印紋硬陶片,表明上古時代中國人最早發現南沙羣島。 [1] 
兩漢時期,漢武帝在地處南海海域的海南島置珠崖、儋耳二郡,據《海南省況大全》記載:西漢伏波將軍馬援在南征交趾過程中到過西沙羣島,東漢人楊孚著《異物志》,對當時或以前中國人對南海及南海諸島的認識做了原始性的地理記載。 [1]  [5-6] 
三國時,中國古代人民對南沙羣島航行的方位、距離和海況已有詳細記錄 [7]  ,東吳孫權派朱應、康泰出訪東南亞各國,船隊航經南海到達扶南(今柬埔寨)等國,與這些國家建立了友好關係。康泰回國後根據經歷所寫成的《扶南傳》,對南海諸島的地理情況作了準確的記載。初,海南島環島已建置有北部的崖州、西部的儋州、南部的振州(今三亞市),振州,前身為臨振縣,隋朝大業三年(607年),增設臨振郡,唐高祖武德五年(622年)改郡為州,時號振州。自此以後大陸中原王朝對南海諸島的行政管轄從未中斷過。唐開元十二年(724年),由僧一行等人主持的子午線測量,南至範圍達南海及南海諸島,並曾在南海上觀測有關星座進行測理。這是行使主權之舉。
東晉時,中國人已開闢了穿越南海的航路。 [1]  [8] 
南北朝時期,大陸人民已在西沙羣島一帶活動。中國考古學工作者在西沙羣島的永興和九礁等11個島嶼和礁盤上,發現了南北朝(主要是南朝)的六耳罐、陶環及隋、唐、宋、元、明、清的陶瓷器2000餘件,產地多為今廣東、福建、江西等地。 [1] 
隋唐時期,從南海諸島發現的考古遺存看,此時中國人不但在西沙羣島有活動,在南海其他島嶼上也有大量活動,《舊唐書·地理志》(嶺南道:振州)中已有振州管轄海南島南部海域的記載。隋煬帝時,曾派常駿、王君政等經南海海域抵達赤土國 [9]  。唐開元十二年(724年),由僧一行等人主持的子午線測量,南至範圍達南海及南海諸島。 [1] 
兩宋時,隨着航海實踐的增多,南海諸島又有新稱,並趨於細化。如《宋會要輯稿·占城國》以“石塘”專指南沙羣島。此後史書多用“千里長沙,萬里石塘”以及類似的稱呼泛稱或專指南海諸島 [10-11]  。宋人周去非在其《嶺外代答》一書中指出交趾洋(今北部灣)與崑崙洋(今越南昆化島附近海域)一線為中越海域分界線 [12]  。此外,據考證南宋端宗皇帝曾逃到西沙羣島避難。 [1] 
宋代,唐時位於島北的崖州南移,改振州為崖州,後易名為朱崖軍,繼後又改為吉陽軍。由吉陽軍直接管轄南海諸島。當時,北宋朝廷首命水師出巡至“九乳螺州”(即今西沙羣島),這是海軍最早的巡海活動。
元代元十五年(1278年),將海南的瓊州改為瓊州路。仍由吉陽軍管轄南海諸島。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元皇帝派遣大將史弼領兵5000,遠征爪哇。該艦隊經西沙海域,天文學家郭守敬曾奉元世祖之命,在至元十六年(1279年)主持全國性“四海測驗”,往南海某島嶼上觀測其緯度。 [1] 
明初,海南設立統一的地方行政管理機構-瓊州府,隸屬廣東。恢復崖州、儋州、萬州。將南海諸島劃歸瓊州府領屬的萬州管轄。明代,萬州在明時轄有“長沙”、“石塘”,開始巡邏南海,確立明政府對南海諸島及其海域的主權和管轄 [13]  。著名航海家鄭和等率領數十萬人馬,分乘幾十艘鉅艦,橫越南海航線,出使西洋各國,遠達西亞和東非 [14]  ;在《鄭和航海圖》中標繪的“石塘”和“萬生石塘嶼”,為今西沙和南沙羣島。 [1] 
清朝,前期和中期基本沿襲明制不變。至清明後期,東沙羣島歸屬惠州管轄。西沙羣島、南沙羣島、中沙羣島仍由海南的萬州管轄。自此南海諸島分屬於不同的兩個州級地方行政機構管轄。
清代,開始有大量南海諸島主權與歸屬的記載,清康熙《瓊州府志》中已將南沙羣島籍入中國版圖;康熙四十九年至五十一年間(1710年~1712年),廣東水師副將吳陛曾率領水師巡視西沙羣島海域。雍正時高涼總兵陳倫炯著《海國聞見錄》,內附有《四海總圖》,是能見到的關於南海諸島較早的地圖,明確把南海諸島劃分為四大羣島,併為以後各類著作所轉載 [15]  。西沙羣島海域由廣東省海軍負責巡邏 [16-17]  ,在1716年的《大清中外天下全圖》、1724年的《清直省分圖》、1767年的在《大清萬年一統天下全圖》、1800年的《清繪府州縣廳總圖》和1818年的《大清一統天下全圖》等等這些官方輿圖中,都在海南島的東南方繪有南海諸島,列入中國疆域版圖。宣統元年(1909年)四月,兩廣總督張人駿派遣廣東水師提督李準率領海軍官兵170多人前往西沙羣島視察,逐島查勘,並在永興島上升旗鳴炮。 [1] 
清宣統三年(1911年),辛亥革命後,廣東省政府宣佈把西沙羣島劃歸海南崖縣(今三亞市)管轄。
民國十年(1921年),南方軍政府又重申了這一政令。
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法國殖民者非法侵佔南沙島礁,製造了“九小島事件”,此舉引起中國政府及社會各界的一致抗議,7月26日國民政府外交部致電法國政府提出嚴重抗議,指出南沙羣島“僅有我(國)漁人居留島上,在國際間確認中國領土”,8月4日向法國駐華公使提出對法國所謂主權宣告保留權利的外交照會。
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國民政府公佈南海諸島132個地名的中英文對照表。水陸地圖審查委員會出版《中國南海各島嶼圖》。 [1] 
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東沙羣島劃歸廣東省管轄。
民國三十五年(1946年),中國政府從日本侵略者手中收復南沙諸島。 [1] 
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2月28日,國民政府發佈完成西沙、中沙、南沙羣島接收公報。之後,國民政府再次審定南海諸島及其所屬各島礁沙灘名稱,於12月1日公佈了“南海諸島新舊地名對照表”,共計167個島礁沙灘洲。(九段線十一段線 [1]  [18] 
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2月,內政部公佈了《中華民國行政區域圖》,其附圖即《南海諸島位置圖》,該圖明確標示了南海諸島名稱和南海11條斷續線。
1949年10月,中國國民黨退居台灣省,繼續控制南海諸島的東沙羣島。
新中國成立後,中國政府進一步對南海諸島實施管轄。1959年3月,海南行政區在西沙羣島的永興島設置西、南、中沙羣島辦事處,屬海南行政區管轄。 [1] 
1969年3月4日,改為廣東省西沙、中沙、南海羣島革命委員會。 [1] 
1979年7月,台灣行政當局將東沙羣島連同南沙羣島劃歸高雄市管轄。而中國大陸則將此地劃歸廣東省陸豐市碣石鎮。
1981年7月,經國務院批准在永興島設立西沙、南沙、中沙羣島辦事處(為縣級),作為廣東省人民政府的派出機構,由海南行政區公署直接領導。 [1] 
1983年4月,中國地名委員會受權公佈的《我國南海諸島部分標準地名》。 [47] 
1984年5月31日,第六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通過關於設立海南行政區政府的決定,再次明確規定海南行政區政府統一管轄西沙、南沙中沙羣島的島礁及其海域。 [1] 
1988年4月13日,在七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關於設立海南省的決定》中,再次重申西沙、南沙、中沙羣島的島礁及其海域歸海南省管轄。 [1] 
1996年,新中國頒佈《領海基線聲明》,宣佈了大陸領海的部分基線和西沙羣島的領海基線。
2012年6月21日,中國國務院批准設立海南省三沙市,管轄西沙羣島中沙羣島南沙羣島的島礁及其海域。 [19] 
2020年4月18日,國務院發佈公告,批准海南省三沙市設立西沙區南沙區。三沙市西沙區管轄西沙羣島的島礁及其海域,代管中沙羣島的島礁及其海域,西沙區人民政府駐永興島。三沙市南沙區管轄南沙羣島的島礁及其海域,南沙區人民政府永暑礁 [20] 
2020年4月19日, 自然資源部和民政部聯合發佈《關於公佈我國南海部分島礁和海底地理實體標準名稱的公告》,確立新增25個島礁標準名稱和55個海底地理實體標準名稱。 [43] 

南海諸島地理環境

南海諸島位置境域

南海諸島位於中國最南部的南海,古稱“漲海”、“瓊洋”、“炎海”等,外國人稱為南中國海(South China Sea),是中國4個邊緣海中最大最深的海,也是世界上最大的陸緣海之一。它北起台灣海峽的南口,南迄加里曼丹島,西與中印半島和馬來半島為鄰,東與菲律賓羣島交界。地理座標為北緯23°37′~南緯03°00′,東經99°10′~122°10′之間。南北長約1800公里,東西最寬處達1000多公里,總面積350多萬平方公里,相當於渤海、黃海和東海面積總和的3倍,其中屬海南省轄的海域面積約200萬平方公里。平均水深1200多米,海盆底部深海平原水深4000米左右,最深處位於馬尼拉海溝南端,深度達5559米。 [41]  [52] 

南海諸島地形地貌

  • 海底地貌
南海海盆是一個斷陷盆地,中部有一條東北-西南向斷裂帶,在地質史上向東、西兩邊擴展,形成了深海盆地。在海盆擴展過程中,殘留的陸塊碎片,成為海底高地或下陷為海槽,其間有斷裂發生,成為海底火山噴發堆積的熔岩高地,露海面形成高尖石式的海島。南海盆地形成一系列東北-西南向的隆起高地和深邃海槽相間排列的海底地貌 [21] 
海底自外圍至中心順次為大陸架大陸坡、中央海盆,略呈同心圓式的三層環狀結構圖式。南海海底劃分為9個地貌區:北部堆積型陸架區、北部斷裂階坡區、西部堆積-侵蝕型陸架區、西部堆積-侵蝕型陸架區、西部斷裂階坡區、南部堆積型大陸架區、南部分割高原陸架區、東部侵蝕-堆積型島架區、中央深海平原區 [21-22] 
  • 島礁地貌
1.西沙羣島
西沙羣島海域遼闊,陸域低、平、小,最高的石島為海拔15.9米,低於5米的島嶼20座,佔62.3%;島礁均為海洋型島嶼,除高尖石為火山角礫岩組成的基岩島外,其餘全是以珊瑚、貝屑為主組成不同岩土的珊瑚島礁,珊瑚礁盤大;部分海岸發育有海灘巖,地形平坦,地貌類型較簡單。 [21]  [23] 
西沙羣島鄰近海域沉積物主要來自遭受破壞的珊瑚礁或其他生物碎屑提供的砂源,其次是海岸侵蝕所提供的砂源,再次是現代珊瑚及海洋生物生長髮育的碎屑沉積,表層沉積物分為礫砂、中粗砂中砂和細砂4個等級。 [21] 
根據島嶼物質組成、巖性結構和形態成因原則,將西沙羣島地貌劃分為陸域地貌、潮間帶地貌、水下地貌3類。陸地地貌包括沙堤礫堤、階地、渴湖、窪地、殘丘火山岩台地6種。 [23] 
2.中沙羣島
中沙羣島分佈在南海北部陸坡的台階上,宏觀地貌形態表現為中沙海底高原,為珊瑚礁地貌。 [21]  [23] 
中沙羣島為珊瑚礁地貌,其主體中沙大環礁為為橢圓形沉溺礁,也是南海中最大的環礁,長141公里,寬55公里,面積近8000平方公里;礁環為彼此間斷的暗沙羣,形成許多獨立的個體,達幾十座之多。環礁整體為北東向展布,周緣隆起較高,水深13~20米,潟湖內水深75~85米,局部達90~100米,也有零星散佈的暗沙和礁灘,潟湖底與礁環頂部高差達60~70米;從礁環到潟湖中心依次可見20米、60米、80米的3級水下階地。環礁周緣坡度西北坡較緩,一般為11°~22°,東南坡的佈德暗沙外緣坡度達52°。中沙環礁西、南側均有海槽發育,均為裂谷演變而成,礁環頂部與海槽高差2.4~4.0公里。黃巖島(即民主礁)為一近似等腰三角形的大環礁,長18.5公里,寬約15公里,三角環礁底邊為北西走向;潟湖水深10~20米,周圍散佈有數百塊礁石,高出水面0.3~1.5米,礁塊表面大小為1~4平方米,以底邊北、南兩端礁塊最為密集,北端礁塊即北島,南端即南島,合稱黃巖島,是中沙羣島唯一出露水面的島嶼,島嶼下的礁盤約在水下1米左右。 [21] 
3.南沙羣島
南沙羣島屬珊瑚礁地貌,島礁沙灘星羅棋佈,散佈海域面積88萬多平方公里,基座主要為南海南部的大陸坡和少部分大陸架的隆起台階,海底槽溝縱橫交錯,地貌情況十分複雜。島嶼由礁石和珊瑚砂及貝殼堆積而成,地勢低平,海拔多在4米以下。 [21]  [23] 

南海諸島水文特徵

南海諸島周圍水域水温、鹽度適宜,水質透明,太陽輻射強,加上水層深度大,一些海域在4000米以上,因此,南海諸島海區水温高,年變化小。表層海水年平均温度北部為25℃—27℃,南部為28℃左右。即使在冬季,東沙羣島附近表層水温仍有21℃,西沙羣島附近及中沙羣島為24℃,南沙羣島附近則在24℃以上。夏季,南 海諸島附近海域表層水温更高,且南北差異小,全在28℃以上。海水水温受季節變化、垂直深度、氣候等諸因素影響,但總體而言,南海諸島所在海區水温具有長期穩定性。
南海諸島所在海域大部分在南海海盆中部,遠離大陸,受沿岸河流的影響較小。另外,南海海水大部分來自南太 平洋高鹽度暖水團,鹽度較高,平均為34‰左右。海洋附近沿岸區域有大河流入的地帶,鹽度才較低。南海諸島所 在海域鹽度分佈均勻,年變化小,冬季鹽度為34%,夏季鹽度為33‰。南海諸島所在海區的海水長期保持正常鹽度。南海諸島所在海域,面廣水深,遠離大陸,含泥沙量少;水質澄清,透明度大,一般在20—40米之間。南海諸島附近海區透明度有分佈差異和季節變化,一般有“夏濁冬清”現象。這是由於夏季西南季風帶來雨季,沿岸湄公河、湄南河等河水攜帶大量河沙入海,使南部海區透明度變小,7—9月為18—24米,向東海區透明度則逐漸增高;10—12月為28—30米。海水透明度大。 [50] 

南海諸島氣候

  • 氣候總特徵
西南中沙羣島全屬熱帶,處於歐亞大陸東南緣、太平洋西部、赤道北側,陸地面積很小的羣島散佈在遼闊的南海之中,加上北太平洋黑潮暖流呂宋島台灣島之間的巴士海峽進入並影響南海,因而在西南中沙羣島及其海域形成典型的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熱量和氣温均為全國之冠。由於所處海域南北緯度差達13°33′,三大羣島相互之間氣温與雨量等因素存在空間和時間上的差異。 [29] 
西沙羣島位於熱帶中部,屬熱帶季風氣候,炎熱濕潤,但無酷暑。永興島年平均氣温為26℃,最熱月為5、6月,約為28.9℃,最冷月為1月,約為22.9℃,最低氣温為15.3℃,熱帶作物可正常生長。夏秋(6~11月)為雨季,降雨佔全年的86%,8月和10月為降雨高峯期。年平均風速為5.3米/秒。每年影響西沙羣島的颱風有7~8個,颱風雨約佔雨量的65%左右。 [26] 
南沙羣島最大的島嶼是太平島。太平島年平均氣温為27.9℃,最熱月是四、五月,約為29.0℃,最冷月為26.8℃。年平均風速為5.0米/秒,最大為8月的65米/秒。南沙羣島除南部沒有颱風外,其受颱風的影響較西沙羣島、中沙羣島為小。 [26] 
  • 全年高温,南北有別
西南中沙羣島一年間受到太陽兩次直射,太陽總輻射值140千卡/平方釐米,各月份的總輻射值在11~14千卡/平方釐米之間,日平均温度≥10℃的年積温高達9230~10180℃;西南中沙羣島全年為夏季天氣,氣温呈北低南高趨勢,北部西沙永興島年平均氣温為26.5℃,南部南沙太平島為27.9℃,南北温差約1.4℃;年温差都較小,也由北向南遞減,西沙永興島年温差為6.0℃,南沙太平島只有2.2℃;最熱月的平均氣温,西沙永興島和南沙太平島分別為28.9℃(5~6月)和29℃(4~5月),呈北低南高、北遲南早態勢;最冷月平均氣温,永興與太平兩島分別為22.9℃和26.8℃,也是北低南高。 [29] 
南海北部、中部、南部海區各月温度變化表
站名
1月
4月
7月
12月
全年
記錄年代
東沙島
20.6
25.4
28.8
21.8
25.3
1963-1975
永興島
22.9
27.1
28.6
24.0
26.5
1958-1980
太平島
26.8
29.0
27.9
27.0
27.9
1964-1975
資料來源: [30] 
  • 雨量豐沛,各月不均
西南中沙羣島地處熱帶海洋季風區,氣候長夏無冬,熱帶海洋水汽蒸發旺盛,導致高温多雨,而以季風雨和颱風雨為主,年平均雨量在1500~1900毫米之間。雨量的空間分佈自北向南遞減,北部的永興島年平均雨量為1506毫米,南部的太平島為1842毫米。雨量的時間分配各月多寡不均,永興島12月~(次年)5月的月平均降雨量均140毫米,為多雨期(即濕季)。太平島1~5月的月平均降雨量均小於89毫米,為少雨期(乾季),其中2~4月更小於35毫米;6~12月為多雨期(濕季),其中9月為高峯期,降雨量達到290毫米,11月為次高峯期,雨量為251毫米。一年中沒有四季之分,只有幹、濕兩季之別。 [29] 
  • 季風交替,颱風頻繁
西南中沙羣島地處北緯03°35′~17°08′之間,南部屬赤道低氣壓帶,北部屬東北信風帶,並隨季節變化而南北移動。冬季亞洲大陸為西伯利亞高壓所盤踞,形成乾冷的偏北風,處於熱帶的西南中沙羣島氣壓較低,由大陸吹向海洋的偏北風,在地球偏向力的作用下偏轉成東北風,與東北信風相結合進入南海,導致每年10月至次年3月為東北季風盛行期,平均風速為6米/秒,陣風風力6~7級,天氣以少雲晴熱為主。夏季亞洲大陸增温快于海洋而成為低壓區,暖濕的海洋氣團以偏南風侵入大陸,與由印度洋進入南海的西南季風南半球東南信風帶隨日射點北移而越過赤道進入南海形成的西南季風結合,導致5~9月為西南季風盛行期,近地低空的風速為6米/秒,陣風為大於10米/秒,天氣以多雲陰天為主,有雷陣雨 [29] 
颱風系形成於熱帶海洋上空的強熱帶氣旋,南海和西太平洋北部都是熱帶颱風的發源地。生成於菲律賓以東的西太平洋熱帶洋麪上的颱風,直徑約200~1000公里,自東向西或向西北方向以每小時10~20公里的速度運行,進入北半球副熱帶高壓帶北側,然後迅速折向東或東北方向移動而消失,多數影響中國華南東南一帶;有時也經由巴士海峽進入南海海域,影響南海諸島與海南島越南等鄰國。生成於南海的北緯12°~22°,東經112°~118°之間海區上的颱風,海南漁民稱為“土颱風”,形成較快,範圍較小(直徑僅200公里左右),方向多變,主要運行路線是經西沙、中沙羣島海南島廣東西部、廣西南部以及越南等地,少數由廣東的東部、南部沿海登陸或移入太平洋,個別的也消失在南海之中;而南沙羣島南部由於接近赤道,一般不受颱風干擾。據氣象資料記載,颱風的70%來自西太平洋,30%來自南海;歷年襲擊西南中沙羣島的颱風從數次到10多次不等;受颱風影響的季節很長,每年4~5月開始至12月止均為颱風季節。 [29] 
  • 雲量較大,海霧較少
西南中沙羣島熱量大,水量豐,蒸發旺盛,因而雲系較多,雲量較大。主要有高雲族中的捲雲低雲族中的層雲和積雨雲組成的冷鋒雲系,伴隨颱風出現的螺旋結構颱風雲系,出現於南海北緯10°以北由積雲、濃積雲和積雨雲組成的熱帶輻合雲系,及颱風期前由低雲族的白色積雲羣組成的雲團等。西南中沙羣島全年各月雲量均在5成至9成之間,其中北部西沙羣島的雲量比南部南沙羣島要大一些,因此陰天(日平均雲量大於8)的日子也較多,西沙與南沙的年陰天日數分別為169天和129天。 [29] 
西南中沙羣島海區水氣蒸騰,相對濕度較高,由於氣温較高,缺乏一定的水平温度梯度,因而成霧不多,海區能見度大。如南沙1974年平均能見度達到6.1海里,最低月為3.2~5.2海里,最高月為2~4月。 [29] 

南海諸島自然資源

南海諸島海鳥資源

鰹鳥 鰹鳥
南海諸島是海鳥的天下。南海諸島氣候條件適宜鳥類的繁殖,廣闊的海洋為鳥類提供了豐富的食料,熱帶植物為海鳥提供了適宜的棲息處。據不完全統計,南海諸島的鳥類超過60種,主要有:白腹紅腳鰹鳥、褐鰹鳥、軍艦鳥、海鷗、海燕、繡眼鳥等,其中鰹鳥有極強的辨別方位能力,被漁民們稱為“導航鳥”。
眾多鳥類給南海諸島留下了豐富的鳥糞資源。鳥糞含磷豐富,是農作物的天然優質肥料,還可以作為有機化學工業的重要原料。 [50] 

南海諸島植物資源

草海桐 草海桐
南海諸島位於北迴歸線以南,屬熱帶海洋性氣候。氣温高,雨量充沛,有利於植物的繁殖和生長。南海諸島多為低矮的珊瑚島,經常受海水沖刷,土壤含豐富的鈣質,因此,南海諸島生長的植被均為肉質常綠闊葉灌叢、矮林,只是種類較少,其中絕大部分與中國廣東沿海和海南島相同。據調查,南海諸島上的高等植物有200多種,有些是歷史上中國漁民引種的。南海諸島上較高大的喬木植物主要有兩種:一是麻桐樹,屬於熱帶常綠喬木,紫茉莉科。這種樹在南海地區大都相連成片成林,是海鳥棲息的良好場所。這種樹也是西沙羣島的主要代表樹種。二是椰子樹,可高達數十米,是航行的良好標誌。一旦因颱風等特殊原因導致島礁與大陸之間的補給中斷時,清澈甘甜的椰汁還可作為島上人員的“飲用水”。南海諸島上的灌木植物主要有草海桐,這是一種熱帶常綠灌木,它們總是喜歡倚在珊瑚礁岸或是與其他濱海植物聚生於海岸邊。
南海諸島上的草本植物,除了天然野生的之外,人工栽培的植物種類也很多。例如:屬於防護林和綠化樹種類的木麻黃、楝樹、南洋杉等;水果類的香蕉、木瓜、甘蔗、西瓜、芒果、菠蘿等。此外,人們還在島上種植高粱、番薯等糧食作物以及西紅柿、蘿蔔、白菜、青菜等蔬菜。 [50] 

南海諸島海底資源

南海石油鑽井平台 南海石油鑽井平台
南海海域是世界上主要的沉積盆地之一,發現有37個沉積盆地具有聚油氣的地質條件,總面積約5000萬公頃,約為西歐北海產油區面積的6倍,是中國最大的海洋油氣儲存區,已探明石油儲量為6.4億噸,天然氣儲量9800億立方米。根據1994年完成的全國第二輪油氣資源評價結果,南海石油地質儲量約在230億~300億噸之間,南海海底至少可以找到250個油氣田,其中有12個可能成為大型油氣田,總探明可採石油儲量為200億噸,天然氣儲量約為4萬億立方米,是世界四大海底儲油區之一 [33]  。油氣資源主要分佈在南海北部陸架油氣聚集區和南部巽他陸架油氣聚集區,以及中沙羣島海區一帶。 [34]  南海海底藴藏有大量的可燃冰,資源量約達194億噸油當量。 [50] 
西南中沙羣島海域的海底資源十分豐富,尤其是海底石油和天然氣儲量巨大。中國地質學家認為,南沙羣島的曾母暗沙盆地是南海石油和天然氣開發最好的地區之一。藴藏量約200億噸,有“第二波斯灣”之稱。同樣,西沙羣島、中沙羣島的水下階地也有上千米的新生代沉積物披覆,這些沉積物與中國北部灣、海南島的新生代沉積物有密切的聯繫。因此也是大有希望的海底石油和天然氣產地。
海底資源還包括有各種金屬礦產資源,隨着科技的進步和海洋開發的深入,西南中沙羣島海底資源有着非常廣闊的開發前景和巨大的利用價值。 [50] 

南海諸島漁業資源

漁民奔赴南海捕魚 漁民奔赴南海捕魚
南海是中國四大漁區之一,漁場面積達182萬平方公里。地處赤道帶、熱帶,海水温度適宜,水質肥沃,飼料充足,是經濟魚類索餌場越冬場,漁產資料豐富。已經鑑定的魚類有1500多種,具有經濟價值的約200多種,主要有石斑魚、馬魚、烏鯧魚、銀鯧魚紅魚魷魚鯊魚等等。還有很多珍貴的海產品種,如海龜、海蔘、海蜇海蟹海馬龍蝦等等。
西南中沙羣島眾多的島嶼礁灘是海洋漁業的優良基地。漁汛季節一般從每年的10月開始,此時海南島、廣東、福建、台灣、香港、澳門等地的漁民,紛紛揚帆南下到西南中沙羣島海區進行漁業生產。據報道,1996年僅瓊海市潭門一地就有170多艘漁船前往西沙、南沙作業。高峯時,該海區雲集大小漁船約有500艘之多,捕撈到大量的漁貨產品。漁汛季節一般延續到次年台風到來之前的5月,這時大多數漁船返回海南島或中國東南沿海一帶。也有一部分漁民在西南中沙羣島嶼上居住下來,堅持長期生產,他們將較大的漁船作為母船,從母船上分乘小舢板分散到各個島嶼上,築屋或搭蓬居住,常年從事淺海捕撈或據島進行一些農業生產,母船則定期來島供給生活用品和收集漁貨。
漁民習慣上將西南中沙羣島廣闊的海域劃分為西沙、南沙、中沙三大漁場。各漁場水產資源分佈無顯著特點,但略有差別。除了普遍盛產魚類以外,西沙漁場盛產大馬啼螺、籬鳳螺及觀賞貝類,南沙漁場盛產大馬蹄螺和硨磲等,中沙漁場盛產各種海蔘。漁民根據來島作業的目的,分別到選定的漁場進行捕撈,每趟必定滿載而歸。
來島的漁船因其噸位小,設備相對簡陋,仍以分散作業居多。中國遠海捕撈業還比較落後,缺少遠海作業必需的大噸位漁船,和先進的航海技術、海上通訊技術、魚羣跟蹤探測技術、深海圍網作業以及漁產品加工設備等等。因此,西南中沙羣島深水漁場開發的潛力非常誘人。 [50] 

南海諸島礦產資源

南海諸島磷礦厚度10~100釐米,總儲量約200萬噸。除去東沙羣島儲量60萬噸外,西南中沙羣島儲量約140萬噸,其中西沙羣島儲量高達100萬噸,南沙羣島儲量30多萬噸,其他各島嶼約在10萬噸左右。 [31] 
西南中沙羣島海底藴藏着大量包括鐵、錳、銅、鎳、鈷、鉛、鋅等數十種金屬元素和沸石、珊瑚貝殼灰巖等非金屬礦產,及熱液礦牀。1986年和1988年南海調查資料顯示,在水深1500~1900米的憲北海山、珍貝海山和雙峯海山地區發現鈷結核資源。鈷結殼厚度一般為1~3釐米,最厚達4~5釐米。1984~1987年間的海底礦產資源詳查,確定北緯14°~21°31ˊ,東經115°~118°,水深2000~4000米海底為錳結核富集區,集中分佈於中沙羣島南部深海盆至東沙羣島東南和南部平緩的陸坡區地帶,錳結核直徑一般為5~14釐米,是錳結核富集區。 [32] 

南海諸島島礁分佈

南海諸島綜述

南海諸島共有4組羣島,分別為隸屬廣東省的東沙羣島和隸屬於海南省的西沙羣島、中沙羣島、南沙羣島。
西沙羣島位於南海西部偏北,距海南島330多公里處,由40個小島嶼及礁灘組成;中沙羣島位於南海的中部,西沙羣島的東南方,除黃巖島外,還有30個已命名的暗沙、暗礁和暗灘;南沙羣島位於南海南部,中沙羣島以南,是南海上最南的一組羣島也是最大的一組羣島,由177個已命名的島嶼、沙洲、暗礁、暗沙和暗灘組成。西沙、南沙、中沙三大羣島共有已命名的島礁248個(中國地名委員會1983年4月24日受權公佈包括廣東省轄東沙羣島4個島礁在內的南海諸島標準地名的島、洲、礁、沙、灘共252個),其中露出海面的島洲47座,合計面積約12平方公里。 [41] 
西南中沙羣島的島礁分佈表 西南中沙羣島的島礁分佈表

南海諸島東沙羣島

東沙羣島位居中國廣東省汕尾市陸豐市、海南島台灣島菲律賓呂宋島的中間位置。在北緯20°33′至21°10′、東經115°54′至116°57′之間的海域中。東沙共有3個珊瑚環礁,即:東沙環礁南衞灘環礁及北衞灘環礁。東沙的的直徑大約有30千米。 [24] 
東沙羣島
中文名稱
當地漁民習用名稱
英文名稱
地理位置
月牙島
Pratas lsland
北緯20°42′,東經116°43′
North Vereker Bank
北緯21°04′,東經115°58′
South Vereker Bank
北緯20°58′,東經115°55′
Pratas Reef
北緯20°40′,東經116°54′
參考資料: [42] 

南海諸島西沙羣島

西沙羣島為南海諸島中最西的一羣,在距海南島東南約330公里的海面上,北起北礁,南至先驅灘,東起西渡灘,西止中建島,在北緯15°46′~17°08′,東經111°11′~112°54′之間;處於中國大陸、廣東省東沙羣島海南省海南島及中沙、南沙羣島之間的中心環節。 [2]  [25] 
西沙羣島-永樂羣島 西沙羣島-永樂羣島
西沙羣島海域面積50多萬平方公里,共有40座島礁,其中露出海面的29座,總面積約10平方公里,是南海諸島中露出水面島洲最多的一羣。可分為2大羣組:位於東北面的是宣德羣島;位於西南面的是永樂羣島。永興島是西沙羣島的主島,是西、南、中沙羣島的行政中心。 [25-26] 
  • 永樂羣島
西沙羣島-永樂羣島
中文名稱
當地漁民習用名稱
英文名稱
地理位置
北礁
幹豆
North Reef
北緯17°05′,東經111°30′
金銀島
尾峙、尾島
Moneyl.
北緯16°27′,東經111°31′
羚羊礁
筐仔、筐仔峙
Antelope Reef
北緯16°28′,東經111°35′
筐仔沙洲
筐仔嶼
Kuangzai Shazhou
北緯16°27′,東經111°36′
甘泉島
圓峙、圓島
Robert I.
北緯16°30′,東經111°35′
珊瑚島
老粗島、老粗峙
Pattle I.
北緯16°32′,東經111°36′
全富島
全富峙、全富、曲手
Quanfu Dao
北緯16°32′,東經111°40′
鴨公島
鴨公嶼
Yagong Dao
北緯16°34′,東經111°41′
銀嶼
銀峙
Yinyu
北緯16°35′,東經112°42′
銀嶼仔
銀峙仔
Yinyuzai
北緯16°35′,東經112°42′
鹹舍嶼
鹹舍、鹹且島
Weisheyu
北緯16°33′,東經111°43′
石嶼
石嶼、金沙島
Shiyu
北緯16°33′,東經111°45′
晉卿島
四江門、四江島、世江峙
Drummond I.
北緯16°28′,東經111°44′
琛航島
三腳、大三腳島、三腳島
Dancan I.
北緯16°27′,東經111°43′
廣金島
三腳嶼、小三腳嶼
Palm I.
北緯16°27′,東經111°42′
玉琢礁
二筐、二塘、二圈
Vuladdore Reef
北緯16°19′~16°22′,東經111°57′~112°06′
華光礁
大筐、大塘、大圈
Discovery Reef
北緯16°09′~16°17′,東經111°34′~111°49′
盤石嶼
白樹仔、白峙仔、白礁
Passu Keak
北緯16°02′~16°05′,東經111°45′~111°50′
中建島
半路、半路峙、螺島
Triton I.
北緯15°47′,東經111°12′
金銀東島
Jinyindong Dao
北緯16°26.6',東經111°31.7′
尾峙仔島
Weizhizai Dao
北緯16°26.8′,東經111°31.1′
筐仔北島
Kuangzai Beidao
北緯16°27.1′,東經111°36.4′
老粗峙仔島
Laocuzhizai Dao
北緯16°32.5′,東經111°37.2′
銀嶼東島
Yinyu Dongdao
北緯16°34.7',東經111°42.5′
銀嶼仔西島
Yinyuzai Xidao
北緯16°35.1′,東經111°41.6′
廣金北一島
Guangjin Beiyidao
北緯16°27.3′,東經111°41.9′
廣金北二島
Guangjin Beierdao
北緯16°27.3′,東經111°41.9′
廣金西島
Guangjin Xidao
北緯16°27.1,東經111°41.7′
珊瑚東暗沙
Shanhu Dongansha
北緯16°32.0′,東經111°37.7′
永南暗沙
Yongnan Ansha
北緯16°27.2′,東經111°39.4′
參考資料: [42-44] 
  • 宣德羣島
西沙羣島-宣德羣島
中文名稱
當地漁民習用名稱
英文名稱
地理位置
永興島
貓注、吧注、貓島
Woody I.
北緯16°50′,東經112°20′
石島
小巴島
Rocky I.
北緯16°51′,東經112°21′
東新沙洲
Dongxin Shazhou
北緯16°55′,東經112°21′
西新沙洲
Xixin Shazhou
北緯16°55′,東經112°21′
南沙洲
紅草、紅草島
South Sand
北緯16°55′49″,東經112°20′44"
中沙洲
紅草二
Middle Sand
北緯16°56′03″,東經112°20′36″
北沙洲
紅草三
North Sand
北緯16°56′,東經112°20′
南島
三峙、三島
South Island
北緯16°57′,東經112°20′
中島
石峙、石島
Middle Island
北緯16°57′,東經112°19′
北島
長峙、長島
North Island
北緯16°58′,東經112°19′
趙述島
船暗島、船晚島
Tree Island
北緯16°59′,東經112°16′
西沙洲
船暗尾、船晚尾
West Sand
北緯16°59′,東經112°13′
銀礫灘
Iltis Bank
北緯16°45′~16°48',東經112°12'~112°15'
東島
貓興島、吧興、吧興島
Lincoln I.
北緯16°40′,東經112°44′
西渡灘
Dido Bank
北緯16°49',東經112°54'
高尖石
尖石、雙帆
Pyramid Rocks
北緯16°35′,東經112°38′
北邊廊
北邊郎
Beibianlang
北緯16°32',東經112°33'
濱湄灘
三筐大廊、三匡大郎
Bremen Bank
北緯16°17'~16°24',東經112°20'~112°33'
湛涵灘
仙桌、八辛郎
Jehangire Bank
北緯16°25',東經112°37'
浪花礁
三匡、三筐
Bombay Reef
北緯16°01'~16°05',東經112°26'~112°36'
嵩燾灘
Herald Bank
北緯15°43',東經112°13'
三峙仔
Sanyuzai
北緯16°57.0′,東經112°19.8′
參考資料: [42-44] 

南海諸島中沙羣島

中沙羣島位於南海中部海域,西沙羣島東面偏南,距永興島200公里,是南海諸島中位置居中的一羣。該羣島北起神狐暗沙,東至黃巖島地理位置在北緯13°57′~19°33′,東經113°02′~118°45′之間,南北跨緯度5°36′,東西跨經度5°43′,海域面積60多萬平方公里,島礁散佈範圍之廣僅次於南沙羣島。由黃巖島中沙大環礁上26座已命名的暗沙,及一統暗沙憲法暗沙神狐暗沙中南暗沙等4座分散的暗沙組成。 [26-27] 
中沙羣島 中沙羣島
中沙羣島
中文名稱
英文名稱
地理位置
西門暗沙
Siamese Shoal
北緯15°58',東經114°03'
本固暗沙
Bankok Shoal
北緯16°00',東經114°06'
美濱暗沙
Magpie Shoal
北緯16°03',東經114°13'
魯班暗沙
Carpenter Shoal
北緯16°04',東經114”18′
中北暗沙
Oliver Shoal
北緯16°06',東經114°25'
比微暗沙
Pigmy Shoal
北緯16°13',東經114°44'
隱磯灘
Egeria Bank
北緯16°03',東經114°56'
武勇暗沙
Howard Shoal
北緯15°52',東經114°57'
濟猛暗沙
Learmouth Shoal
北緯15°42',東經114°41′
海鳩暗沙
Plover Shoal
北緯15°36′,東經114°28′
安定連礁
Addington Patch
北緯15°37',東經114°24'
美溪暗沙
Smith Shoal
北緯15°27',東經114°12′
佈德暗沙
Basselt Shoal
北緯15°27',東經114°10′
波洑暗沙
Balfour Shoal
北緯15°27',東經114°00'
排波暗沙
Parry Shoal
北緯15°29′,東經113°51'
果澱暗沙
Cawston Shoal
北緯16°32',東經113°46'
排洪灘
Penguin Bank
北緯15°38',東經113°43'
濤靜暗沙
Tancred Shoal
北緯15°41',東經113°54'
控湃暗沙
Combe Shoal
北緯15°48',東經113°54'
華夏暗沙
Cathy Shoal
北緯15°54',東經113°58′
石塘連礁
Hardy Patches
北緯16°02′,東經114°46'
指掌暗沙
Hand Shoal
北緯16°00',東經114°39'
南扉暗沙
Margesson Shoal
北緯15°55',東經114°38'
漫步暗沙
Walker Shoal
北緯15°55′,東經114°29′
樂西暗沙
Phillip′s Shoal
北緯15°52',東經114°25'
屏南暗沙
Payne Shoal
北緯15°52′,東經114°34'
黃巖島(民主礁)
Scarborough Reef
北緯15°08′~15°14′,東經117°44′~117°48′
南巖
South Rock
北緯15°08′,東經117°48′
北巖
North Rock
北緯15°14′,東經117°44′
一統暗沙
Helen Shoal
北緯19°12′,東經113°53'
神狐暗沙
St.Esprit Shoal
北緯19°33',東經113°02'
中南暗沙
Dreyer Shoal
北緯13°57',東經115°24′
憲法暗沙
Truro Shoal
北緯16°20',東經116°44′
參考資料: [42]  [45] 

南海諸島南沙羣島

南沙羣島位於南海南部海域,北起雄南礁,南至曾母暗沙,西為萬安灘,東為海馬灘,是南海最南的一組羣島,島嶼灘礁最多、散佈範圍最廣的一組羣島。地理座標為北緯3°35′~11°55′,東經109°30′~117°50′;東西長約905公里,南北寬約887公里,海域面積為88.6萬平方公里。南華水道由東經112°35′~116°30′之間橫穿羣島,通過北緯10°55′、9°55′及8°40′成為三點連線,把羣島的北部和中部分開。有島嶼11座,沙洲6座;暗礁105座,暗沙34座,暗灘21座。 [26]  [28] 
南沙羣島 南沙羣島
  • 南沙羣島北羣島礁
北羣島礁分佈在南華水道之北側,地理座標為北緯9°42′~11°31′,東經114°02′~115°02′,是南沙羣島5大羣中島礁數目最多的一羣,共有53座,其中島嶼8座,水下沙洲5座,暗礁33座,暗沙6座,暗灘1座。又可分為以北子島為首的北部島礁、以太平島為首的中部島礁、以景宏島為首的南部島礁3組: [28] 
1.南沙羣島北羣-北部島礁
南沙羣島北羣-北部島礁分佈在北緯11°19′~11°31′,東經114°19′~114°44′之間,由雙子羣礁、永登環礁、樂斯環礁礁緣上的2座島嶼、1座水下沙洲、2座暗礁和5座暗沙,共10座組成。 [28] 
南沙羣島北羣-北部島礁概況表
中文名稱
當地漁民習用名稱
英文名稱
地理位置
貢士礁
貢士沙、貢士線
North Reef
北緯11°28′,東經114°24′
北子島
奈羅上峙、奈羅線仔
North East Cay
北緯11°27',東經114°22'
北外沙洲
Shira Islet
北緯11°27',東經114°20'
南子島
奈羅下峙、奈羅峙仔
South West Cay
北緯11°26',東經114°20'
奈羅礁
奈羅線仔
South Reef
北緯11°23',東經114°19′
東南暗沙
Sabine Patches
北緯11°24',東經114°22'
東北暗沙
Day Shoal
北緯11°26',東經14°24'
北子暗沙
Iroquois Ridge
北緯11°26',東經114°23'
永登暗沙
奈羅角、奈羅谷
Trident Shoal
北緯11°23'~11°31',東經114°38~114"44'
樂斯暗沙
紅草線、南奈羅角
Lys Shoal
北緯11°19′~11°22',東經114°35'~114"39′
參考資料: [42]  [46] 
2.南沙羣島北羣-中部島礁
南沙羣島北羣-中部島礁分佈在北緯10°00′~11°09′,東經114°02′~115°02′之間,由鄭和羣礁、道明環礁、中業羣礁、鐵線環礁、鐵峙環礁、渚碧環礁、長灘環礁、西月台礁、火艾環礁、大現環礁等礁盤上的5座島嶼、3座沙洲、13座暗礁和1座暗灘,共22座組成。 [46] 
南沙羣島北羣-中部島礁概況表
中文名稱
當地漁民習用名稱
英文名稱
地理位置
鐵峙礁
鐵峙線排
鐵峙鏟排
Tiezhijiao
北緯11°05',東經114°23'
梅九礁
梅九
Meijiujiao
北緯11°03',東經114°19'
中業島
鐵峙
Thi—Tu I.
北緯11°03′,東經114°17′
鐵線礁
鐵線
Tiexianjiao
北緯11°01′~11°04',東經114°11'~114°16'
渚碧礁
醜未
Subi Reef
北緯10°54′~10°56',東經114°04'~114'07'
雙黃沙洲
雙黃
Shuanghuang Shazhou
北緯10°42′~10°43′,東經114°19′~114°20′
南鑰島
第三峙
Loai-ta island
北緯10°40′,東經111°25′
楊信沙洲
銅鍋、銅金
Lankiam Cay
北緯10°43′,東經114°32′
庫歸礁
褲歸
Kuguijiao
北緯10°45',東經114°35′
長灘
深水線
Cchangtan
北緯10°55′~11°09',東經114°37'~114°49'
蒙自礁
Menzies Reef
北緯11°09',東經114°48'
鄭和羣礁
Tizard Bank and Reefs
北緯10°09′~10°25′,東經114°13′~114°44′
太平島
黃山馬、黃山馬峙
Itu—Aba I.
北緯10°23′,東經114°22′
敦謙沙洲
馬東、黃山馬東
Sandy Cay
北緯10°23′,東經114°28′
舶蘭礁
高佛
Petley I.
北緯10°25',東經114°35'
安達礁
銀餅、銀鍋
Eldad Reef
北緯10°21',東經114°42'
鴻庥島
南乙、南密
Namyit I.
北緯10°11′,東經114°22′
南薰礁
南乙峙仔、沙仔
Caven Reefs
北緯10°10~10°13',東經114°13′~114”15'
小現礁
東南角
Discovery Small Reef
北緯10°00′,東經114°02'
大現礁
勞力勞
Discovery Great Reef
北緯10°00′~10°08',東經113°52'~113°53'
福祿寺礁
西北角
Western or Flora Temple Reef
北緯10°14',東經113°38'
西月島
紅草峙
West York I.
北緯11°05′,東經115°02′
火艾礁
火哀
Irving Reef
北緯10°53′,東經114°56′
參考資料: [42]  [46] 
3.南沙羣島北羣-南部島礁
南沙羣島北羣-南部島礁分佈在鄭和羣礁以南,北緯9°42′~10°00′,東經114°15′~114°40′之間;由九章羣礁礁緣上的1座島嶼、1座沙洲、17座暗礁和九章羣礁以外的1座暗沙,共20座組成。 [46] 
南沙羣島北羣-南部島礁概況表
中文名稱
當地漁民習用名稱
英文名稱
地理位置
康樂礁
Cornwalleis Reef
北緯10°00′,東經114°23′
景宏島
秤鈎
Sin Cowe I.
北緯9°52′,東經114°20′
南門礁
南門
Edmund Reef
北緯9°54',東經114°24′
西門礁
西門
Mc—Kennan Reef
北緯9°54',東經114”28'
東門礁
東門
Hugh Reef
北緯9°55',東經114°30°
安樂礁
Hallet Reef
北緯9°56′,東經114°31'
長線礁
長線
Holiday Reef
北緯9°58′,東經114°34'
主權礁
EmPire Reef
北緯9°58',東經114°35'
牛軛礁
牛軛
Whitsum Reef
北緯9°57~10°00′,東經114°36'~114°40′
染青東礁
Ross Reef
北緯9°54′,東經114°36'
染青沙洲
染青峙
Grierson Reef
北緯9°54′,東經114°34′
龍蝦礁
Bamford Reef
北緯9°53′,東經114°32'
扁參礁
Tetley Reef
北緯9°52′,東經114°31'
漳溪礁
Jones Reef
北緯9°50′,東經114°28'
屈原礁
Higgen Reef
北緯9°48′,東經114°24'
瓊礁
Lanstown Reef
北緯9°46′,東經114°22′
赤瓜礁
赤瓜線
Johson Reef
北緯9°42′,東經114°17′
鬼喊礁
鬼喊線
Collin Reef
北緯9°45',東經114°15'
華礁
秤鈎線
Loveless Reef
北緯9°51′,東經114°16'
吉陽礁
Gent Reef
北緯9°52′,東經114°17′
泛愛暗沙
Fancy Wreck Shoal
北緯9°43',東經114°40′
參考資料: [42]  [46] 
  • 南沙羣島東北羣島礁
南沙羣島的東北羣,是以禮樂灘大環礁為主體的一羣島礁,分佈範圍為北起雄南礁,南至半月礁,東起海馬灘,西止恆礁,地理座標是北緯8°48′~11°55′,東經115°04′~117°50′;共有發育在禮樂環礁、禮樂灘外圍環礁和費馬環礁礁緣上的島礁47座,其中島2座、暗礁34座、暗沙5座、暗灘6座。 [46] 
南沙羣島東北羣島礁概況表
中文名稱
當地漁民習用名稱
英文名稱
地理位置
禮樂灘
Reed Bank
北緯11°06′~11°55′,東經116°22′~117°20′
雄南礁
Marie Louisa Bank
北緯11°55',東經116°47'
陽明礁
Pennsylvania N.Reef
北緯10°49′,東經116°51′
禮樂南礁
North Reef
北緯10°51′,東經116°10'
棕灘
Brown Bank
北緯10°42′,東經117°23'
紫灘
Wood Bank
北緯10°36',東經117°11'
彬礁
Bin Jiao
北緯10°34',東經116°59'
東華灘
Donghua Jiao
北緯10°33',東經116°56'
寶灘
Bao Tan
北緯10°30′,東經116°40'
東坡灘
Pennsylvania
北緯10°23′,東經116°34'
莪蘭暗沙
Lord Auckland Shoal
北緯10°20′,東經117°17'
紅石暗沙
Carnatic Shoal
北緯10°06′,東經117°21'
半路礁
半路線
Banlu Jiao
北緯10°08′,東經116°08'
仙后灘
Fairie Queen
北緯10°38′,東經117°38'
忠孝灘
Templier Bank
北緯11°01′,東經117°38'
勇士灘
Leslie Band
北緯11°05′,東經117°28'
神仙暗沙
Sandy Shoal
北緯11°02′,東經117°38'
海馬灘
Seahorse or Routh Bank
北緯10°43'~10°51',東經117°44'~117°50'
北恆礁
Gauges N· Reef
北緯10°33′,東經115°09′
恆礁
Ganges Reef
北緯10°20′,東經115°04′
孔明礁
Pennsylvania Rlel
北緯9°59′,東經115°10'
三角礁
三角
Livock Reef
北緯10°10',東經115°13'
祿沙礁
祿沙、一線
Hopp Reef
北緯10°14',東經115°22'
美濟礁
雙門、雙沙
Mischief Reef
北緯9°52'~9°56',東經115°30'~115°35'
仙娥礁
鳥串
Alicia Annie Reef
北緯9°22'~9°26',東經115°26'~115°28'
信義礁
雙挑、雙擔
First Thomas Shoal
北緯9°20′~9°21',東經115°54′~115°58'
海口礁
腳跋
Investigator N.E.Shoal
北緯9°11',東經116°27′
半月礁
Half Moon Shoal
8°54',東經116°17'
艦長礁
石龍
Royal Captain Shoal
北緯9°02',東經116°40′
仁愛礁
斷節
Second Thomas Shoal
北緯9°30'~9°48',東經115°51'~115°54′
仙賓礁
魚鱗
Sabina Shoal
北緯9°43'~9°49',東經116°25'~116°37'
鐘山礁
Zhongshan Jiao
北緯9°46′,東經116°44'
立新礁
Lixin Jiao
北緯9°51',東經116°35'
牛車輪礁
牛車英
Boxall Reef
北緯9°36',東經116°10'
片礁
Pian Jiao
北緯9°32',東經116°24'
蓬勃暗沙
東頭乙辛
Bombay Shoal
北緯9°27',東經116°56′
乙辛石
Madagascar Rock
北緯9°27′,東經116°56′
石龍巖
Observation Rock
北緯9°02′,東經116°39′
安塘灘
Amy Douglas
北緯10°53',東經116°26′
鱉滕礁
Iroquois Reef
北緯10°37',東經116°10'
潯江暗沙
Shinko Shoal
北緯10°28',東經116°00'
火星礁
Hopkins Reef
北緯10°48',東經116°06′
鞏珍礁
Baker Reef
北緯10°43',東經116°10′
五方礁
五孔
Jackson Reef
北緯10°27′~10°32',東經115°42′~115°48′
費信島
羅孔仔
Flat I.
北緯10°49′,東經115°50′
馬歡島
大羅孔、羅孔
Nanshan I.
北緯10°44′,東經115°48′
參考資料: [42]  [46] 
  • 南沙羣島中羣島礁
南沙羣島的中羣島礁位於北緯6°57′~9°40′,東經111°37′~115°55′,空間格局大致呈半環形分佈,東西長約260海里,南北寬140多海里。共有島礁沙灘41座,其中島嶼1座、暗礁26座、暗沙12座、暗灘2座。依半環形分佈態勢,又可歸類為南華水道、東弧、西弧、中部海槽區4組。 [46] 
南沙羣島-中羣島礁
中文名稱
當地漁民習用名稱
英文名稱
地理位置
伏波礁
Ganges south Reef
北緯9°23',東經114°11'
永暑礁
上城
Fiery Cross or N.W.Investigator Reef
北緯9°30′~9°40′,東經112°53′~113°04′
逍遙暗沙
Dhaull Shoal
北緯9°28′,東經112"24'
校尉暗沙
N. E.Shoal
北緯8°30',東經115°14'
南樂暗沙
Glasgow
北緯8°29',東經115°31'
指向礁
Director
北緯8°28',東經115°55'
碎浪暗沙
Suilang Ansha
北緯7°11',東經114°49'
司令礁
眼鏡
Commodore Reef
北緯8°25′~8°24′,東經115°11~115°17'
都護暗沙
North Viper Shoal or Seahorse
北緯8°02',東經115°23'
保衞暗沙
Baowei Ansha
北緯7°30',東經115°00'
無乜礁
無乜線
Pigeon Reef
北緯8°50'~8°53',東經114°38'~114°41'
玉諾礁
Yunuo Jiao
北緯8°30',東經114°21'
南華礁
惡落門
Cornwallis South Reef
北緯8°40′~8°46',東經114°10'~114°12'
六門礁
六門、六門沙
Liumen Jiao
北緯8°46'~8°50',東經113'54'~114°03'
石盤仔
Shipanzai
北緯9°12',東經113°40'
畢生礁
石盤
Bisheng Jiao
北緯8°56'~8°59',東經113°39'~113°44'
榆亞暗沙
深匡
Investigation Shoal
北緯8°07′~8°14',東經114°30'~114°50'
二角礁
二角
Erjiao Jiao
北緯8°12′,東經114°12'
浪口礁
浪口
Langkou Jiao
北緯8°08′,東經114°33'
線頭礁
線排頭
Xiantou Jiao
北緯8°08',東經114°48'
金吾暗沙
S.W.Shoal
北緯7°59',東經114°52'
普寧暗沙
Puning Ansha
北緯7°35',東經114°39'
簸箕礁
簸箕
Erica Reef
北緯8°06′,東經114°08'
安渡灘
Andu Tan
北緯7°35'~7°57',東經113°55'~114°30'
破浪礁
Gloucester Breakers
北緯7°49',東經114°14'
光星礁
大光星
Guangxing Jiao
北緯7°36~7°38',東經113°45'~113°50'
光星仔礁
光星仔
Ardasier Reef
北緯7°37',東經113°56'
息波礁
Arivels Breakers
北緯7°27',東經114°02'
南海礁
銅鐘
Mariveles Reef
北緯7°56~8°00',東經113°53'~113°58'
柏礁
海口線
Barque Canada Reef
北緯8°10′,東經113°18′
南通礁
丹積、丹節
Nantong Jiao
北緯6°20',東經113°14'
單柱石
單柱
Danzhushi
北緯8°04′,東經113°15′
鳥魚錠石
鳥魚錠
Niaoyudingshi
北緯8°16′,東經113°22′
安波沙洲
鍋蓋峙
Amboyna Cay
北緯7°53′,東經112°56′
奧南暗沙
Orleana Shoal
北緯7°42′,東經111°46'
彈丸礁
石公釐
Swallow Reef
北緯7°23',東經113°50'
皇路礁
五百二
Royal charlotte Reef
北緯6°57',東經113°35'
尹慶羣礁
London Reefs
北緯8°48′~8°55',東經112°12~112°53'
華陽礁
銅銃仔
Cuarteron Reef
北緯8°51'~8'52',東經112°50'~112°53'
東礁
大銅銃
East Reef
北緯8°48'~8'50',東經112°34'~112°40'
中礁
龍鼻仔
Central Reef
北緯8°55',東經112°22'
西礁
大龍鼻
West Reef
北緯8°49'~8°53',東經112°12'~112°17'
南威島
鳥仔峙
Spratly or Storm I.
北緯8°39',東經111°55'
日積礁
Ladd Reef
北緯8°39'~8°40',東經111°39′~111°42'
康泰灘
Kangtai Tan
北緯9°21′,東經111°44′
朱應灘
Zhuying Tan
北緯8°32',東經111°28'
奧援暗沙
Owen Shoal
北緯8°09',東經111°28'
南薇灘
Riflemen Bank
北緯7°31~7°57',東經111°32~111°46'
蓬勃堡
Bombay Castle
北緯7°66',東經114°44'
常駿暗沙
Changjun Ansha
北緯7°46,東經111°34'
金盾暗沙
Kingston Shoal
北緯7°32',東經111°32'
隱遁暗沙
Stay Shoal
北緯8°27′,東經112°57′
西礁東島
Xijiao Dongdao
北緯8°50.7',東經112°11.7'
龍鼻東島
Longbi Dongdao
北緯8°51.8',東經112°15.4′
西礁西島
Xijiao Xidao
北緯8°50.7',東經112°11.7'
龍鼻西島
Longbi Xidao
北緯8°50.7',東經112°11.8'
龍鼻東礁
Longbi Dongjiao
北緯8°52.1',東經112°15.5′
龍鼻南礁
Longbi Nanjiao
北緯8°50.2′,東經112°13.4'
龍鼻西礁
Longbi Xijiao
北緯8°51.0',東經112°11.3'
深圈西礁
Shenjuan Xijiao
北緯8°52.0',東經112°11.9'
深圈礁
Shenjuan Jiao
北緯8°52.2',東經112°12.3'
深圈東礁
Shenjuan Dongjiao
北緯8°52.4',東經112°12.7'
龍鼻中礁
Longbi Zhongjiao
北緯8°52.7',東經112°13.9′
龍鼻北礁
Longbi Beijiao
北緯8°53.0',東經112°15.2'
龍鼻西仔礁
Longbi Xizaojiao
北緯8°51.6',東經112°11.5'
參考資料: [42-43]  [46] 
  • 南沙羣島西南羣島礁
南沙羣島的西南羣,是南沙向西南散佈最遠的一羣,包括廣雅灘、人駿灘、李準灘、西衞灘、萬安灘5座,全部是暗灘,分佈在北緯7°28′~8°08′,東經109°44′~110°38′的範圍內。受北東-南西向褶皺軸及構造脊控制,這羣暗灘也呈東北—西南向相間分佈。 [46] 
南沙羣島-西南羣島礁
中文名稱
英文名稱
地理位置
廣雅灘
Prince of Wales Bank
北緯7°42′,東經114°45'
人駿灘
Alexandra Bank
北緯7°58'~8°02',東經110°35′~110°38'
李準灘
Garainger Bank
北緯7°46~7°50',東經110°26'~110°31'
西衞灘
Prince Consort Bank
北緯7°52',東經109°58'
萬安灘
Vanguard Bank
北緯7°28'~7°33',東經109°36'~109°57'
參考資料: [42]  [46] 
  • 南沙羣島南羣島礁
南沙羣島的南羣島礁,位於南沙中部半環形島礁之南接近加里曼丹島的南海海域中,呈南北向分佈着一系列發育於南海南部大陸架100米等深線以淺的淺海海底構造脊之上的暗沙和暗礁,分佈範圍約在北緯3°57′44″~5°59′55″,東經112°16′25″~112°56′00″之間,包括北康暗沙、南康暗沙和曾母暗沙3組,共有沙礁16座(其中暗沙7座,暗礁9座)。 [46] 
1.南沙羣島南羣島礁-北康暗沙
北康暗沙位於南沙羣島中羣的南通礁西南方,為南羣島礁最北的一組,地理座標在北緯5°22′~5°59′,東經112°22′~112°36′範圍內,發育在200米以上的淺海中,由盟誼暗沙、義淨礁、海康暗沙、法顯暗沙、康西暗沙、北安礁、南安礁和南屏礁8座沙礁組成。 [46] 
南沙羣島南羣島礁-北康暗沙
中文名稱
英文名稱
地理位置
盟誼暗沙
Friendship Shoal
北緯5°57',東經112°32'
義淨礁
Yijing Jiao
北緯5°54',東經112°33'
海康暗沙
Haikang Ansha
北緯5°56',東經112°31'
法顯暗沙
Faxian Ansha
北緯5°45',東經112°33'
康西暗沙
KangxiAnsha
北緯5°38',東經112°22'
北安礁
Beian Jiao
北緯5°39',東經112°32'
南安礁
Sea- horse Breakers
北緯5°32',東經112°35'
南屏礁
Hayes Reef
北緯5°22',東經112°38'
參考資料: [42]  [46] 
2.南沙羣島南羣島礁-南康暗沙
南康暗沙位於南沙羣島南部,北距北康暗沙約14海里,地理座標為北緯4°41′~5°07′,東經112°28′~112°56′之間;由潭門礁、隱波暗沙、歡樂暗沙、瓊台礁、海安礁、海寧礁、澄平礁等7座已命名的沙礁組成;居新加坡至馬尼拉的“巴拉望航道”必經之地,地理位置相當重要。 [46] 
南沙羣島南羣島礁-南康暗沙及曾母暗沙
中文名稱
英文名稱
地理位置
隱波暗沙
Yinbo Ansha
北緯5°06',東經112°34'
海安礁
Stigant Reef
北緯5°02',東經112°30'
瓊台礁
Qiongtai Jiao
北緯4°59',東經112°37'
潭門礁
Tanmen Jiao
北緯5°04',東經112'43'
海寧礁
Herald Reef
北緯4°57',東經112°37'
澄平礁
Sterra blanca
北緯4°51',東經112°32'
歡樂暗沙
Huanle Ansha
北緯5°01',東經112°56'
參考資料: [42]  [46] 
3.南沙羣島南羣島礁-曾母暗沙
曾母暗沙位於南沙羣島的最南端,澄平礁西南約52海里;地理座標是北緯3°57′44″~3°59′00″,東經112°16′25″~112°17′10″。北距西沙永興島約630海里,距海南島榆林港約750海里;南距馬來西亞加里曼丹島僅約54海里,距赤道也不到110海里,是我國南海諸島中位置最南的一座暗沙,也是我國領土的最南點。 [46] 
作為祖國疆域“南極”的曾母暗沙,是一座發育於南海南部大陸架上的水下丘狀珊瑚礁,呈紡錘形,北北西-南南東走向,長約2385米,寬約1380米,面積約2.12平方公里;礁緣水深約當44米上下等深線,表面崎嶇不平,最淺處水深17.5米。海南省政府已在這裏投放了7塊界石,水面設置一座燈浮,作為曾母暗沙所在的標誌。 [46] 
中國國家地理於曾母暗沙投下的祖國最南端紀念碑 中國國家地理於曾母暗沙投下的祖國最南端紀念碑

南海諸島島礁開發

南海諸島社會人口

西南中沙羣島有史以來的開發建設,由於受到各種歷史原因的影響和特殊地理位置的限制,經濟開發僅僅限於漁業捕撈生產和少量的農業種植生產。只是到了新中國成立以後,特別是進入八十年代以來,西南中沙羣島的經濟建設和社會文化事業才有了較快的發展。
據1990年全國人口普查的統計,西南中沙羣島總人口為1245人。這個數字記錄的是在1990年6月31日24日時居住在西南中沙羣島各島嶼上的人口(不包括台灣省駐守的太平島等島嶼的人口數),基本上是户籍管理中行政登記的人口,其中,漢族人口占99.5%,少數民族只有黎族6人;年齡在15歲以上人口占98.55%,0~14歲僅有18人。
西南中沙羣島的人口有其特殊的活動規律。其一,各羣島藉地居民人口較少。西南中沙羣島海域面積廣闊,但是島嶼陸地狹窄,幾十個島嶼面積相加僅有約10平方公里;又由於遠離大陸、交通不便、島上缺乏食用淡水,糧食肉萊及日用品依靠島外供應等原因,使島上世居和長期居住的居民人口數量增長受限制。人口普查數字反映的就是這部分居民的人口總數。其二,人口居住分散。西南中沙羣島有可居住的島礁約有40多個,常年有居民居住和生產的島嶼有20個以上。
據考證,中國漁民至遲在1000多年前就已經在西沙羣島一帶居住和生產,而且世代相傳連綿不絕。以前的駐島方式是,自己沒有漁船的漁民結夥搭乘別人或莊家的漁船到目的島嶼上居住下來,進行淺海捕撈和捕捉海龜,同時從事一些農業種養。向莊家或過往的漁船交售漁貨,購買生活用品,一年或幾年後再返回海南島或大陸。這種生產、交換方式仍然沿用。其三,人口的季節性變動非常明顯。每逢春、夏、冬三季,海上風浪不大,海水温度適宜,海產異常豐富,吸引着成千上萬的漁民到來進行漁撈生產,許多海洋科學工作者和工程技術人員也紛至沓來。這時的西南中沙羣島景象萬千,只見海上千帆穿梭,各島人頭湧動,一派繁忙。
根據西南中沙羣島人口的活動情況,一般認為,西南中沙羣島每年中人口活動高峯期的人口總數當在25000人以上。主要包括户籍人口、漁民、工程技術人員和海洋科學工作者等。這些人口散居在二十多個島嶼之上。 [2] 

南海諸島資源保護

西南中沙羣島開發的歷史極其漫長。很早以前,中國人民就懂得在經營、開發島嶼和利用海洋資源時,加以相應保護。例如,在諸多島嶼礁灘上種植的林木、放養繁殖的各種陸生動物,給海島營造了良好的生態環境,是祖先留給後代的寶貴遺產。新中國成立後,西南中沙羣島的海洋環境自然資源的保護工作得到有關方面的高度重視和鼎力支持。
西南中沙羣島的島嶼礁灘及其海域的環境就得到很好的保護。但不容忽視的是,海洋捕撈和海島開發出現的一些不端行為,給海洋資源和生態環境帶來了不同程度的破壞,海洋污染從濱海向深海蔓延的趨勢;同時,遠海航運、深海開發產生的廢棄物質也不同程度地影響到海洋的自然環境。為了更好地開發、利用和保護海洋,中國政府及廣大海洋工作者不斷加強海洋的研究與保護,不斷強化海洋保護措施。在西南中沙羣島,現劃定的自然保護區和設立的保護項目主要有:
1.東島白鰹島自然保護區。白鰹鳥,全身潔白,漁民們稱為“鳥白”。是西南中沙羣島的主要鳥類。主要集中在西沙羣島的東島。白鰹鳥頗善飛行,早出晚歸,飛行方向隨季風變化很有規律,被漁民親切地稱為“導航鳥”。即可根據鰹鳥的飛行規律確定航行方向和島嶼位置。自古以來,在漁民中是禁止捕殺鰹鳥的1981年中國政府劃定東島為白鯉鳥自然保護區。西南中沙羣島辦事處派出專人上島管理。駐島人員大量植樹造林,為鳥類提供棲場所,適風季或雨天,救助幼雛小鳥;並教育過往人員,保護鳥上生態環境和保護鳥類資源。
東島白鰹鳥自然保護區環境優良,鳥類生長繁衍如常。全島已有鳥類50多種,白鰹鳥達約3萬隻,成為名副其實的海鳥的天堂。
2.保護造礁珊瑚。人們通常所説的珊瑚,是海洋生物中一種低等動物——珊瑚蟲,屬於腔腸動物,它生長在鹽度正常、透明度好、水温18℃以上、離水面較淺的熱帶海洋中。西南中沙羣島海域有非常適宜珊瑚生長的環境,共有造礁珊瑚40屬,134種和亞種。珊瑚從海中獵取浮游動物、吸收營養、不斷地生長繁殖,並從身上分泌出一種石灰質,死亡留下它的石灰質外骨骼。珊瑚礁就是由這些細小的珊瑚經過幾百年、幾千年的沉積而形成島礁的。保護珊瑚,就是為珊瑚生長提供有利的繁殖環境和條件,促進各島礁環礁地形的發育。
在西南中沙羣島居民和流動漁民當中,保護造礁珊瑚已經形成長期的自覺行動。不向珊瑚礁盤上排放生產和生活廢水,保護海水清淨;不在珊瑚環礁的礁盤上踐踏或採集珊瑚。一直以來,西南中沙羣島各島嶼礁灘的造礁珊瑚得到良好的保護。
3.保護漁場魚類資源捕撈業是西南中沙羣島經濟發展主要產業,廣闊的海場和豐富的魚類,每年吸引大批各在漁民來島作業,由於中國遠海捕撈技術還比較落後,在西南中沙羣島的漁場的浦撈量遠未超過魚類資源的再生能力。但是,大量的捕撈特別是某些經濟價值較高的魚類的集中捕撈,已經使魚類資源有了減少的趨勢,引起了有關方面的重視。西南中沙羣島水產漁政部門不斷加強對來島作業漁民的教育,不斷加強對漁場的行政管理,嚴禁濫捕濫殺,嚴禁在漁場炸殺、毒魚電魚
4.保護海龜。海龜是少數幾種海洋爬行動物之一,是世界性保護的海洋動物。多年以來,中國政府就把海龜列為國家二類保護動物加以保護。嚴禁捕捉海龜,嚴禁買賣海龜,嚴禁拾取龜蛋,嚴禁破壞海龜長生海域和海島的生態環境。每當夏季西南季風盛行時,隨西南暖流從斯里蘭卡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附近海區進入西南中沙羣島的海龜愈來愈多,它們在各島嶼礁盤上交配,爬上沙灘產卵,許多還滯留在島嶼礁盤上越冬。
5.保護幾種國家珍稀的海洋動物。在西南中沙羣島,列為國家一級保護動物以上幾種:
紅珊瑚,屬腔腸動物類。同其他珊瑚一樣,終生水媳型,紅珊瑚由中膠層形成骨骼,骨質堅硬,顏色豔美,狀如繁枝之樹,出產極其稀少。可作高級裝飾品。
庫氏硨磲,屬軟體動物類。殼大而厚,略呈三角形殼面有高壟,壟上有重疊的鱗片。殼內光澤平滑。硨硬殼是古稱七寶之一,與金銀、琉璃、瑪瑙、珊瑚琥珀珍珠齊名。其肉可共食用,是為稀品。
鸚鵡螺,屬軟體動物類。其殼甚大,平旋而無頂。表面灰白,內面具極美麗的珍珠光澤。棲息海底,夜間羣遊海中。現為珍稀動物之一,己很難捕獲。 [2] 

南海諸島測繪考察

民國17年(1928年),廣東陸軍測量局派人到西沙羣島施測林島(今永興島)1:1萬地形圖共2幅。 [35] 
民國35年(1946年)11月,南京國民政府派內政部方域司司長會同廣東省政府派的省政府技術室主任麥藴琦、省政府委員肖次尹以及省地政局測量總隊隊長黃緯史等20餘人,接收被日本佔領的南海諸島有關島嶼時,測繪了西沙羣島的林島、石島、半路島和中沙羣島的長島、鐵山峙等海島1:1萬比例尺地形測圖 [35] 
1978年2月,國家測繪總局測繪科學研究所與廣東省測繪局共同組織海島衞星聯測試驗組,由廣東省測繪局局長羅挺領導開赴南海西沙羣島,進行海島衞星多普勒定位聯測試驗,從而完成了西沙羣島的永興島、珊瑚島中建島和東島4個島嶼與大陸4個國家大地網點之間的聯測工作。 [35] 
1987年,由廣東省測繪局組織南沙考察小組,參加中國科學院南沙考察隊,進行南沙羣島島礁衞星聯測定位,利用遙感技術研究南沙羣島島礁水下地形,編制南沙羣島1:25萬衞星影像地圖、南海諸島島礁衞星影像圖集等科學考察測繪。 [35] 
1991年5月29日至6月17日,海南省農墾綜合勘測設計院承擔西沙羣島海域海島資源綜合調查的土地調查底圖測(調)繪修正工作。 [35] 

南海諸島交通運輸

散佈在浩翰南海上的西南中沙羣島,因其島嶼面積狹小,島嶼數量多,島上缺乏淡水等條件限制,各島嶼所需的生產物資、駐島軍民的生活用品以致於食用淡水都必須從遙遠的海南島或祖國大陸供應;同時,西南中沙羣島出產的大量水產品也必須及時運往各地。所以,海上運輸任務十分艱鉅。
運輸量最大的是食用淡水和建設物資。西南中沙羣島各島嶼雖然都可掘井汲取淡水,但是所含礦物質過高,大多隻能用於洗滌而不能供人飲用。隨着駐島居民和來島人員不斷增多,使得淡水需求量越來越大。“(淡)水比油貴”在西南中沙羣島是完全的事實。海島上經濟建設的發展,各種建設物資的運輸量也急劇增加。就拿一幢大樓的建設來説,包括水泥、鋼材、石磚、木材等等,甚至連建築用的河沙和淡水(兩者島雖有但鹽分高)也要從島外運進來。可以毫不誇張他説,西沙羣島的樓房是從海南島用輪船“散裝”駁運過來的。
西南中沙羣島的人們把海上運輸線視為“生命線”。當地政府採取有力措施發展海上運輸。擔負主要運輸任務的是兩艘大型客貨輪,即“瓊沙輪”和“瓊沙2號輪”。兩艘輪船穿梭往返,把大批物資源源不絕地運往各島嶼。當地政府還鼓勵來島作業的大小漁船擔負一些零散物資,特別是島嶼與島嶼之間運輸任務。
港口碼頭的建設速度很快。在海南島的清瀾和榆林港建有西南中沙羣島的專用碼頭;位居各島嶼交通樞紐的永興島,其碼頭建有多個可停泊5000噸級以人輪船的舶位。主要島嶼都闢有漁港和建有中小碼頭,以適應生產和開發建設的需要。
八十年代未,為了發展西南中沙羣島經濟,國家投資在永興島建設了大型機場。可起降737型等大型客機。飛往西沙的航班採取不定期或包機的形式,經常有班往返於西沙,解決了部分來島人員和郵政信件的運輸任務。

南海諸島製圖規範

2023年2月,自然資源部關於印發《公開地圖內容表示規範》的通知,其中南海諸島地圖表示規定:
(一)南海諸島地圖的四至範圍是:東面繪出菲律賓的馬尼拉,西面繪出越南的河內,北面繪出中國大陸和台灣島北迴歸線以南的部分,南面繪出加里曼丹島上印度尼西亞與馬來西亞間的全部界線(對於不表示鄰國間界線的地圖,南面繪出曾母暗沙和馬來西亞的海岸線;對於不表示國外鄰區的地圖,南面繪出曾母暗沙)。
(二)海南省地圖,必須包括南海諸島。南海諸島既可以包括在正圖內,也可以作附圖。完整表示海南島的區域地圖,必須附“南海諸島”附圖。以下情況除外:
1.圖名明確為海南島的地圖;
2.圖名明確為南海北部、西部等涉及南海四至範圍的局部地圖;
3.不以中國為主要表現地的區域地圖。
(三)作為中國地圖或者其他區域地圖的附圖時,一律稱“南海諸島”;南海諸島作為海南省地圖的附圖時,附圖名稱為“海南省全圖”。
(四)南海諸島作為專題地圖的附圖時,可簡化表示相關專題內容。
(五)南海諸島地圖應當表示東沙、西沙、中沙、南沙羣島以及曾母暗沙、黃巖島等島嶼島礁。未表示國界或者領土範圍的,可不表示南海諸島島嶼島礁。
比例尺大於1∶400萬的地圖,黃巖島註記應當括注民主礁。
(六)對於標註了國名(含鄰國國名)的地圖,當南海諸島與大陸同時表示時,中國國名注在大陸上,南海諸島範圍內不注國名,島嶼名稱不括注“中國”字樣;當圖中未出現中國大陸而含有南海諸島局部時,各羣島和曾母暗沙、黃巖島等名稱括注“中國”字樣。
對於未標註任何中國及鄰國國名的地圖,南海諸島範圍內不注國名,島嶼名稱不括注“中國”字樣。(七)南海諸島的島礁名稱,按照國務院批准公佈的標準名稱標註。 [36] 

南海諸島主權爭端

主詞條:南海爭端
自鴉片戰爭失敗後,根據1842年清政府簽訂的《南京條約》,中國割讓香港給英國;1885年和1886年根據中法和中英條約,越南和緬甸分別淪為法、英殖民地。南海沿岸政治地圖發生了根本變化,中國不再是南海沿岸諸國的宗主國和強大國家,反而成為西方殖民主義國家企圖瓜分的對象,由此帶來了南海諸島及其海域主權歸屬的爭端。 [1] 
新中國成立後,1951年,中國政府在《關於美、英對日和約草案及舊金山會議的聲明》中嚴正指出:“西沙羣島和南沙羣島的主權和整個東沙羣島、中沙羣島一樣,自古以來,為中國領土。”並得到包括越南政府在內的不少國家政府和國際會議決議的公開承認。因此,戰後相當長的時期內,並不存在南海問題,南海周邊地區也沒有任何國家對中國在南沙羣島及其附近海域行使主權提出過異議。 [1] 
隨着亞太地區戰略地位和經濟地位的上升,南海諸島的地位日益重要。1956年,南越西貢政權派海軍佔領南沙羣島,入侵西沙。至1974年西沙海戰,中國海軍將西貢南越軍趕出西沙。1975年,越南非法侵略南沙羣島一些島嶼,提出對西沙、南沙的領土要求。在南海諸島爭端中,以越南同中國對南沙羣島的爭議最為激烈。
20世紀70年代以後,越南、菲律賓、馬來西亞等國以軍事手段佔領南沙羣島部分島礁,在南沙羣島附近海域進行大規模的資源開發活動並提出主權要求。 [1] 
南海周邊國家侵佔南海諸島的現象主要發生在南沙羣島,對中國南沙羣島全部或部分島礁提出主權要求的國家主要有:越南、菲律賓、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和文萊。其中,越南侵佔島嶼和礁石30個;菲律賓侵佔6個;馬來西亞侵佔3個,巡視監控4個;文萊佔領1個;印度尼西亞雖未佔領島礁,但對鄰近海域有主權要求;中國實際控制8個(包括台灣駐軍的太平島和中洲島),巡視監控21個。 [1]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