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龍湖

(河南省淮陽區所轄湖泊)

鎖定
龍湖,俗稱城湖,因中華人祖太昊伏羲氏定都宛丘,以龍紀官,號曰龍師而得名。1996年柳湖清淤後,因淮陽被稱為龍都而定名。 龍湖東西闊4.4公里,南北長2.5公里,圍堤14公里,由東湖、柳湖、南壇湖、絃歌湖四部分組成,11平方公里,俗稱萬畝龍湖,是中國內陸最大的環城湖。 2009年12月23日經國家林業局批准,晉升為國家濕地公園 [1] 
1981年測量,龍湖圍堤長14公里,東西闊4.4公里,南北長2.5公里,分為柳湖、絃歌湖、南壇湖、東湖及內湖。湖區總面積11平方公里,計16483畝。除縣城、名勝古蹟和部分村莊佔地,水域面積為5.3平方公里,計10840畝。2008年底GPS衞星定位測量,除去淺灘,水域面積:柳湖1877畝、絃歌湖1574畝、南壇湖2817畝、東湖4582畝,四湖計10850畝。城區內湖實際丈量:東南隅86.6畝、東北隅54.8畝、西北隅89.5畝、西南隅19.2畝,計250.1畝。龍湖水域總面積11100畝。 [2] 
中文名
龍湖
地理位置
周口市淮陽縣城東側 [15] 
開放時間
全年 全天開放 [15] 
氣    候
暖温帶季風氣候
區域面積
11100畝
管理單位
淮陽區龍湖管理處 [3] 
官方電話
0394-2682127 [14] 

龍湖位置境域

龍湖,位於黃淮平原腹地,東西闊4.4公里,南北長2.5公里,圍堤14公里,面積11平方公里。水面由柳湖、東湖、絃歌湖、南壇湖4個湖區組成。柳湖區,位於西北部,水域面積1877畝。南壇湖,位於東南部,水域面積2817畝。東湖,位於東北部,是四個湖區面積最大者,水域約4582畝。絃歌湖,位於西南部,水域面積1574畝。環抱淮陽區城位於湖中,僅四關四條路與外相通。被譽為“水城淮陽”。

龍湖形成演變

中國水利史》記載:自唐堯八十年(前2278)到周定王五年(前602)的1676年間,黃河大徙,淮陽境內有實籍科查者泛6此,徙1次。從漢平帝元始元年(公元1年)“河汴決壞,黃河間有南侵之害”到東漢永平十三年(70)“河汴分流後,水乃不復為害”止,黃河氾濫達69年。隋文帝開皇十八年(598)秋,西華、陳州、開封等九州、縣河決。唐貞觀十四年(640)秋,河決。唐文宗開成三年(838)河決,浸鄭、滑外城,陳、許、讃、坊、曹、濮、魏、博等州大水。
龍湖 龍湖
清順治《陳州志》記載: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四月,陳州言州地洿苦積潦,歲有水患,請自長葛縣浚減水河及補棗村舊河以入蔡河。從十月於減水河修雙門以減陳、潁水患。張為陳州兵馬督監,修堤袁家曲捍水,陳以無患。明洪武七年(1374)河決開封堤,河壅塞,漕運不通,參政安然親督工疏導之,不逾月工成。州地界頻有水患,知州李子儀率民築堤,以備其後。河雖間溢,竟不為災。明嘉靖四十五年(1566)州大水,隆慶二年(1568)復大水。兵憲傅霖以蔡河一瀆不足泄水,乃訪近城溝渠故跡,悉疏通之。又分命文武官築護城堤及沙潁諸河堤。明萬曆二十一年(1593)又大水。二十三年,知州楊堪申準築堤堰,通溝渠。二十四年復大水,浚溝渠建創橋閘。
《淮陽縣誌》記載:康熙十六年(1677)暴雨彌旬,蔡河水溢入城,四門行舟,居民房屋多傾塌。道光十一年(1831)秋,蔡河兩次決東大堤,環城如海。民國15年(1926)水破西北堤口,20年(1931),水再破西北堤口。宋至民國時期,黃河決口泛陳境的洪水達57次。
宋至民國時期,護城堤不斷修築,龍湖面貌也不斷變化,湖外地面因黃水氾濫泥沙淤積而層層升高。從地質探測來看,護城大堤復加20多層,堤外淤土層次分明。因洪水氾濫入湖,泥沙沉澱,而湖底也逐漸提升。一般雨水年份,湖水深約1.5米~2.8米,加上湖面至湖外地面落差約2.5米~3米,便形成了與湖外地面和城內地面平均落差約為4.9米的環繞縣城的湖。
龍湖 龍湖
大量考古資料和文獻記載證實:淮陽城於西周初建,受當時經濟條件的制約,所有建設限於城區,直到東周時期才向外發展。漢、唐時期有很多的古窯址及其以前所形成的大小不相連通的坑塘,唐代晚期已開始修堤護城,但是,並沒有形成湖。唐僖宗廣明二年(881)湖區內有大道相互通連,眾多的古墓葬散佈其間,説明活着的人們各自耕種着自己的田地,故去的人們依然安祥。龍湖形成於宋朝初年,最早有大面積的湖水是柳湖和東湖。整個湖區內並未發現元、明、清時期的遺蹟、遺物,充分説明了這一點。龍湖形成後,其間也有常年乾涸現象。同時,在南壇湖和絃歌湖區原有較多村莊,在被護堤圍在裏面後,仍有村莊存在,人們繼續生活在裏面。現在依然存在的絃歌湖區的小金樓村和南壇湖區的南壇村、三官廟村、蔡莊村就是證明。金代買地券中的記載,證明絃歌湖區當時還有個思陵村,是因為堤外有思陵冢而得名。這是出現少量金代墓葬的原因。同時還可看出《詩經·陳風》中的“池”和“澤”,除了專指東門內的城池、城外野生着蒲和荷風景優美的清水坑塘場景外,還有泛指湖中分佈着大小不等、互不相連的小的水坑和水面大一些的水塘。龍湖形成後其面積和形狀也不斷變化,它是人文因素和自然因素長期綜合而成的結果。黃河水經常性的泛濫在龍湖的形成中起致關重要的作用,它是環城湖形成的必不可少的外部條件。人文的因素是人們出於保護城池、發揮禦敵抗洪的主觀能動性的需要。 [4] 
今據考古發掘和新發現的舊志記載證實,其成因一是築堤防洪護城,堤內取土,堤外泥沙沉積;二是取土築城,城區地面抬高,城外地面降低。經考證,最早有“護城堤”的文字記載是唐僖宗廣明二年(881)“唐故忠武軍節度正十將”李堪的墓誌銘:“其瑩前望長堤,後窺廟宇,西連大道”。最早形成環城湖的時間是宋朝大中祥符二年(1009),最早出現“湖”的文字記載是宋代陳州知州張詠1015年前所築“望湖台”,最早詠柳湖的詩是宋代大文學家蘇轍宋神宗熙寧四年(1071)初到陳州任教諭後的《柳湖久無水悵然成詠》。按區域劃分定名最早文字記載是清順治《陳州志》:“柳湖,在郡城西北隅。北關湖,在郡城柳湖東。南壇湖,在郡城東南隅,南壇傍,因名。”最早用圖完整表現環城湖及環湖大堤的是清乾隆十九年《淮寧縣誌》。 [2] 

龍湖文化傳説

6500年前,太昊伏羲氏率領部族,歷經艱辛,長途跋涉,發現了水草豐茂、適宜人居的龍湖,找到了生活的樂土,開始定都宛丘。《爾雅·釋丘》説:“丘上有丘,為宛丘。陳有宛丘”。宛丘就是以淮陽的古地形命名的。中間高,四周低,有水環繞,形似一個倒扣的碗,故名宛丘。《太平寰宇記》載:宛丘在縣東南。
伏羲 伏羲
六千年過去了,龍湖依然保持着“城在湖中、湖在城中”的形貌。正是由於龍湖的存在和滋養,才有了伏羲的文明初創之功。《易經·繫辭下》記載:伏羲“作結繩而為網罟,以佃以漁”、“始畫八卦”。他在這裏教民結網罟、養犧牲、興庖廚,部落生存有了根本保障。他定姓氏,制嫁娶,畫八卦,諸夷歸服,以龍紀官,肇始了中華文明,中華民族始稱龍的傳人,奠定了中華民族的血脈之根。龍湖是生命之湖,濫觴之湖,中華民族的母親湖。
浩渺龍湖,文化為魂。幾千年來,這裏升起了中華民族的第一縷文明曙光,孕育了《詩經》裏的十首“陳風”,記載着陳國人在此巫舞祭祀、擂鼓擊缶、幽會歡歌、談婚論嫁、評議朝政的生活場景。孔子雖身遭厄運,但他“道之不行,已知之矣”、“知其不可而為之”,“君子固窮”,堅持絃歌講學,誨人不倦,徹悟中庸之道,奠定儒家學説基礎。曹植留下的寶貴詩篇《太昊宓犧氏贊》如今鐫刻在太昊陵廟統天殿內。李白白居易李商隱范仲淹張九齡張耒蘇軾蘇轍晏殊等文壇巨匠,傾情而作的不朽詩篇吟唱至今。蘇氏兄弟,與龍湖緣份極深。蘇轍陳州教諭三年,蘇軾常來看望。蘇轍曾在柳湖高地築室讀書,蘇軾則《戲弟子由》説:宛丘先生長如丘,宛丘學舍小如舟。悠悠千載,斯人獨去,詩篇猶在,碧波盪漾的龍湖水始終閃爍着文化的靈光。 [5] 

龍湖古地貌

龍湖柳湖區

柳湖區 柳湖區
1959年大旱,柳湖乾涸,西岸蘇花園村民在淺湖區種稻,挖土井引湖水灌溉,在湖底2米深處挖出一口古代磚砌水井。1986年、1987年西關居民在湖中淺灘挖塘養魚,2米以下挖出一些碎磚,瓦塊,陶片,木炭等,可惜當時都沒有斷代。
1996年4月~5月,淮陽縣委、縣政府開發柳湖,當時開挖清淤實行的是“人海戰術”,進度很快,許多古墓葬被挖毀。現場不完全統計,搶救出來的可辨認確定為古墓葬、並有文物出土的達20餘座,其時代均為三代。同時還發現古代坑塘兩處。在靠蔡河湖區出土了漢代陶罐、陶碗、宋代瓷盞、火爐等。在柳湖西區湖底1.5米左右,挖出一口宋代磚砌水井,井口直徑約0.8米,井口青石內側有繩索磨出的溝豁痕跡(為保護此古蹟,特建有紀念亭)。 [6] 

龍湖東湖區

東湖區 東湖區
1986年,東湖灘地上出土了大量春秋時期的陶片、陶器、木炭。 1990年夏,民國20年(1931),清順治《陳州志》記載:東嶽廟,在城東關,在地面3米以下挖出10多口排列整齊的“井”狀陶管。經文物部門鑑定年代為東周時期。在其附近,羣眾常揀到楚金幣、戰國玉器等文物。其它挖掘出的還有碎磚、陶罐、碑座、鏊型約0.2米厚的瑪雅石、古幣、冶金礦渣和含有金的渣塊。
1994年5月龍湖大面積乾涸,季莊北湖區350米開挖魚塘,發現豎排陶管,分2、4、6並排放置,為戰國時期高台建築排水所用。
20世紀60、70年代還有羣眾在東嶽廟遺址中撿到含金的礦渣塊,此遺址可能是古代人冶金的場地。20世紀80、90年代文物部門進行文物調查發現有大量的東周時期的遺蹟和遺物,羣眾取土、挖魚塘時曾發現有東周時期的文物。1994年,出土了完整的西周時期的青銅器匜和銅方壺。 [6] 

龍湖絃歌湖區

絃歌湖區 絃歌湖區
1999年開發絃歌湖期間,發現古遺址2處、古坑塘5處;發掘清理古窯址19座、井2眼、窖藏2座、墓葬241座。在調查清理過程中,發現這些古文化遺蹟和遺存皆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壞或嚴重破壞和盜掘。遺址:一處時代為明清東周時期,位於西關平信橋西端南側與西關現居住地表相平,為湖的北岸。內含較多的明清至東周時期的陶瓷器物和建築材料殘片、段。還包含灰坑窖藏、井、遺蹟。從器形看分別有板瓦筒瓦瓦當、墓磚、青銅器金銀器鐵器、琉璃器、陶器唐三彩器、瓷器、木漆器、石器、蚌器、唐代墓誌銘(石質、陶質)、金代墓誌銘、金代朱書買地券銅錢鐵錢銅飾件等。文化層厚度為3.5米~4.2米不等。另一處位於南關居民區的西側,距現在地面3.6米,時代為東周,南寬150米、北寬100米,南北長與現南關居民區相同,平面呈梯形分佈。 [6] 

龍湖南壇湖區

南壇湖區 南壇湖區
城內這裏最有名的是陳胡公墓,清順治《陳州志》記載:“胡公墓,舊志(明《陳州志》初修於正德八年,今不存)謂在城東南,世傳其墓用鐵冶鑄成,苔色蒼古,在壕內。”陳胡公作為陳國和陳城的創建者,死後不僅不會葬於水中,而且也會選擇高地,其墓地後來湖水所圍,才在壕內。1992年為了確定陳胡公鐵墓,對南壇湖進行了考古發掘,出土了大量的春秋時期的陶片。 [6] 

龍湖湖外

1956年修建北大關蔡河的蔡河橋時,在橋西北橋基地面下4米左右,挖掘出一座東西流向磚石券拱橋。據考證為古蔡河橋。因是拱橋,橋拱應高出原地面1米多,照此計算,建古拱橋時的地面應距現地面的5米以下。
20世紀80年代勘探資料顯示:一層為黃河水淤積的黃沙土、棕色膠泥土層。二層為漢唐、宋、金文化層,發現20餘座漢、唐、宋時期古墓葬、古窯址。三層為黃生土層,距現在的地面4米。修建位於北環城湖堤北部、太昊陵西南隅的淮陽縣計劃生育技術指導中心家屬樓,其勘探資料顯示:一層為黃河淤積的黃沙土、棕色膠泥土層,內含元代青灰磚砌築而成的八卦形祭祀物一座。二層為漢唐宋金文化層。三層為黃生土層,距現在的地面4.2米。 [6] 

龍湖湖區景觀

龍湖水城淮陽

水城淮陽 水城淮陽
湖區及湖外名勝古蹟星羅棋佈,隨着龍湖的開發,新景觀不斷湧現。湖區古蹟有陳胡公墓司城貞子閣絃歌台畫卦台。1996年在柳湖恢復了西銘山、蘇亭蓮舫,新建了九龍戲水、宋井紀念亭。1999年在絃歌湖新建了九曲橋。2004年,建現代化湖濱公園三座,在湖北岸即太昊陵前建面積約70000平方米伏羲文化廣場。修建貫通整個湖區的神龍橋、東關橋、南關橋。環湖種植綠化樹木、植被綠化。修通了北環湖路,使全長14公里的外環湖路全部貫通。又沿古城牆用石板硬化內環湖路,綠化湖濱及城區街道,內外環湖路安裝路燈,亮化美化了龍湖,成了一個集自然風光、人文景觀、休閒娛樂為一體的風景名勝區。湖周圍,北岸有太昊陵廟,漢代淮陽王劉崇墓;南岸相距一公里有曹植墓、東南二公里有平糧台;城內現存古蹟有包公祠遺址、城隍廟遺址、袁端敏公祠大殿等。整個龍湖風景區,城在湖中,湖在景中,景在城中,人在畫中。

龍湖九龍戲水

九龍戲水 九龍戲水
位於大同路北、西護城堤(龍都大道)東的西柳湖區,1996年柳湖清淤後由新站魯台、大連、白樓四鄉鎮出資30多萬元興建,用水泥、鋼筋塑成。一龍昂首騰飛,高居空中(高16.8米,初建,龍首朝西北,2007年出資9萬元改朝東南,子午線向東偏3度),二龍戲珠,兩龍咬尾,三龍戲水。九龍身為白色,龍口皆有噴水裝置,其周圍配有射燈,夜晚景色更為壯觀。龍祖創業都宛丘,龍湖勝景代代吟;又引九龍長戲水,龍根一脈有傳人。 [7] 

龍湖西銘山

位於縣城西側柳湖區,1996年柳湖清淤的同時,從湖底運送約300萬立方米泥土。底面面積30畝,山高約20米,北高南低。在山下西側建水上游覽橋及觀湖亭等,山上建景觀亭兩個,並植花草、樹木。其山屹立於湖中,北瞻太昊陵,西觀九龍戲水,南望絃歌台,很為壯觀。白日,山影倒立碧水間,雨天,又見“滿川煙樹雨濛濛”。 [7] 

龍湖蘇亭蓮舫

位於東柳湖中,距堤岸50米左右,高出水面1.3米,面積1500平方米。根據志書記載1996年用清淤泥土在原址恢復其台。1997年實施興建,恢復讀書亭。該亭為水泥結構,兩亭相連,黃瓦覆頂,周圍植以樹。白蓮滿湖雖已去,小舟往來更思蘇。 [7] 

龍湖宋井紀念亭

柳湖清淤時,在此發現一宋井。為告訴後人這裏曾經是人們居住的地方,在此築一高台,台上建一青石亭,亭周圍植以樹,以作紀念。 [7] 

龍湖渡賢橋

渡賢橋 渡賢橋
俗稱九曲橋,位於絃歌台西南。九曲橋,顧名思義,是指橋共分成九曲,曲折迂迴。因此,所謂九曲橋,也就是藴涵着彎曲最多、最富吉祥的意思。“九”是數字中最大的單數,古有“九九歸一”和“九五之尊”之説,均是對“九”這個充滿吉祥、尊貴的吉數集中的概括。全橋彎曲長249米,中間三孔拱橋長40米,橋東長115米,橋西長94米,橋上建有兩座六角亭、兩座兩個八角連體亭、兩座兩個連體方形亭。建築材料為水泥鋼筋。橋倚碧水,曲橋如玉帶浮水、波光瀲灩。絃歌夜讀明月夜,九曲橋孔照影來。 [7] 

龍湖湖濱公園

水上棧道
水上棧道(3張)
位於縣城通往北大關的大道兩側,一座在縣城北小關路東,另兩座在靠近蔡河的路東和路西。這條路是縣城通向太昊陵的重要路線,兩側有大小、形狀不一的陸地,屬於建築控制地帶。但是,很多年來,居民亂搭亂建,嚴重影響城市形象和龍湖景觀。2004年5月拆遷民居,分別建三座湖濱公園。除廣植花草樹木外,又配以涼亭、石凳、體育器材等,成為居民休閒娛樂的場所,也是遊客觀光、賞荷的理想之地。徜徉其間,只見:千草萬花映碧水,鳥鳴漁唱撲面來。月光滿湖搖倩影,無盡情思寫入懷。 [7] 

龍湖水上棧道

2007年,在東湖北岸水上投資近千萬元建水上棧道,下為水泥柱,上為木質欄杆。 [7] 

龍湖荷花

龍湖荷花 龍湖荷花
龍湖因有着得天獨厚的地利條件,龍湖荷花是有史以來最早有文字記載的荷花。3000多年前的《詩經·陳風》記載:彼澤之陂,有蒲有荷;彼澤之陂,有蒲菡萏。這是對3000年前龍湖美景的真實描寫,這裏奼紫嫣紅的蓮花,是商周時代留下的優良種羣,是當之無愧的“神州第一荷”
荷中極品出龍湖,是指這裏的荷花品種很多,保存至今的東湖荷花,品種多達二十多種,除了粉紅色和純白色外還有大紅、桃紅、淡綠、大黃等多種顏色。可謂萬紫千紅,琳琅滿目是荷花世界的大觀園。目前有珍稀的紅、白相間的“大灑金”,有怪異的花色金黃、花瓣呈飛舞狀的“玉蓮”,還有花形如松果的“粉松球” [8] 

龍湖

龍湖 龍湖
龍湖上接天庭,下連龍宮,既不會幹也不會溢,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天旱不會幹;水淹不會溢。據老人回憶,民國31年開始,連續三年大旱,寥廓中原,赤地千里餓殍遍野。大旱之後又遇蝗災。僅河南一省就餓死300萬人之多。淮陽龍湖水照樣碧波盪漾,魚遊蝦戲,荷香十里,淮陽大地因由龍湖水的滋潤仍然保持了七分收成,百萬民眾靠龍湖靠龍湖養育躲過了這一天災。有民謠為證:陳州地,人祖佑,大旱大澇七分收。 [8] 

龍湖

合併圖冊
合併圖冊(2張)
淮陽東湖風景區,由於良好的生態保護碧波盪漾,蒲葦婆娑,荷花飄香,湖區棲息着幾十種鳥類,如野鴨大雁、鷺鴦、鴛鴦鸕鷀禿鷲等等,其中鴛鴦鸕鷀禿鷲都是國家重點保護動物。盪舟茂密的蒲葦叢中,你會驚奇的發現許多鳥巢,滾圓滾圓的鳥蛋,咿呀學語的幼鳥,讓你充分享受大自然的神奇,但是,請你一定不要傷害它們,它們是人類的朋友,是瀕臨滅絕的珍奇生物。正可謂:勸君莫打枝頭鳥,巢有幼雛盼母歸。近年來,每年還有上千只白天鵝白鷺飛臨湖區,它們的到來,使湖區變得更加迷人。 [8] 

龍湖白龜

白龜 白龜
據史料記載:白龜伏羲定都淮陽後,從蔡水得之,鑿池蓄養之,仰觀於天,俯察於地,中觀萬物,根據天地變化取象龜圖,繪出八卦。1984年8月16日凌晨,淮陽東關一少年王大娃在畫卦台前的白龜池釣出一隻白龜,該龜周身潔白,玲瓏剔透,重1.3斤,龜形近圓。當時據北京有關專家鑑定,此龜龜齡有數百歲。專家們驚奇地發現,這隻白龜身上的紋理,與伏羲氏所畫先天八卦出奇地一致,龜蓋中央有五塊,象徵五行”;龜蓋中央周圍有八塊,象徵八卦;龜蓋外圍有24塊,象徵二十四節氣,腹底12塊,俗稱“地支”,象徵;龜爪象龍,脛下有“人”字。白龜印證了人祖太昊伏羲氏於蔡水獲白龜,鑿池放養,晝夜觀察,始作八卦這一傳説的真實性。白龜現世,乃人間吉祥之兆,暢遊龍湖,説不定會遇上這隻神奇的白龜,那麼你一定會大福大貴長命百歲 [8] 

龍湖治理開發

龍湖湖區治理

1996年以來,先後對湖區內水污染企業實行了搬遷、取締、關閉和治理,污染負荷明顯下降,龍湖水體水質急劇惡化的趨勢得到控制,水質有所改善,除生活污水排入口處水質為“劣五類”標準外,其餘大部分水域基本能滿足地表水環境質量一般景觀水質要求,是全市保護最好的地表水。
龍湖 龍湖
2007年7月11日,全縣環保聯合執法集中整治違法排污企業暨龍湖水質保護工作會議召開,深刻分析了龍湖水質保護的嚴峻形勢,強調不符合國家環境保護法律法規的項目,一律不批不建。採取措施取締排污大户、五小企業;控制城區居民生活污染源;完善城區生活污水管網;嚴禁外來污染水體進入;治理湖區內外污染企業。經過一個多月的整治,共查出和治理排污企業53家,其中造紙、皮革、印染企業7家,“五小”企業9家,其它企業16家,養殖場4家,浴池10家,餐館7家。
2007年9月,縣政府投資1350萬元,建設了內環湖段6.5公里生活污水排水管網和兩個排污泵站。併成立龍湖專業保潔隊伍,全天候對湖坡、湖面垃圾及時清理。同時,拆除養魚隔離網近6000米,增強了水體的流動性,也淨化和美化了湖面。
按照東景西城的城市總體規劃,嚴格控制湖區內常住人口密度,減輕老城區生活污水污染負荷;清查並封堵向龍湖排污的所有排污口566處,年減少向龍湖排放生活污水237萬噸。減少COD排放量355.5噸;集中整治沿湖所有餐館。制定一套綜合整治方案,建沉澱池,購生態型環保廁所、吸糞車,所產廢水、廢渣做到日產日清,運出湖外,每年減少向龍湖排放廢水10萬噸;淨化湖區空氣質量,城區內30多家浴池鍋爐全部改用清潔低硫燃料,年減少SO2排放39噸。
實施龍湖綠化、美化工程。為扮靚湖區環境,縣委、縣政府不惜重資建成了各具特色的萬柳園、千竹園和獨秀園;同時建設部門拆除了湖區內違章建築,及時清理湖面漂浮物和湖坡雜草,對破壞龍湖環境的行為及時予以處理。
實施龍湖生態保護工程。一是嚴禁亂捕濫獵、毒魚電魚現象,禁止向湖體排入油類、化工類、農藥及各種固體廢物;二是拆除了湖區隔離網,疏通各湖區航道,促進水體流動,提高水體自淨能力;三是擴大水生植物種植面積,至2007年總面積達2000多畝,新增蒲葦、荷、水草等植物種植面積,有效維護了龍湖生態平衡。
龍湖 龍湖
2009年,編制《龍湖風景區總體規劃》。杜絕各種商業性侵佔,破壞原生態的低水平建設,進一步加大環境執法力度,嚴厲懲處向龍湖水體惡意排污行為,有效地制約了排污單位向龍湖排放傾倒毒害性、放射性、腐蝕性物質或者傳染病源體等危害物質的隨意性,保護龍湖水質。並改變長期以來分隔湖面分散養魚的做法,採取財政補貼、業主自願、政府組織的辦法,一舉拆除了48家養殖户的隔離堤(網)。由縣政府下屬的龍湖公司統一管理,禁止漁民向龍湖撒飼料、化肥等破壞水質的物質,形成大湖面自然水產養殖,增強龍湖水體流動性,提高湖水自淨能力,逐步恢復生物多樣性,拉長生態鏈條,保持龍湖生態平衡。加強對沿湖餐館的管理,所產廢水、廢渣做到日產日清,運出湖外。完善、維護環湖生活污水收集管網,監督城市污水處理廠正常運行,達標排放。在東湖區建水上觀光航道,湖內增加蒲、葦、蓮等水生植物種植面積500多畝。 [9] 
經過多年治理,龍湖水質明顯改善。經周口市環境監測部門對龍湖水質進行監測,多年來,龍湖水質首次達到國家地表水四類標準,成為全市最好的地表水。特別是東湖區自然生態保護完好,生態鏈逐漸拉長,生態功能穩定。 [10] 

龍湖資源開發

龍湖,水質良好,餌料豐富,適宜魚類產卵繁衍、覓食、棲息。主要水產,如鯉魚、青魚、鰱魚、鯽魚、鱔魚、鯰魚、蝦、蟹等,水產資源相當豐富。畝產魚175公斤。由於水肥,魚類品種繁多,肉質鮮嫩,從20世紀末,魚宴成為淮陽一大特色 [11] 
湖中水草種類繁多,豐盛茂密。春夏水生植物覆蓋水面達70%以上。主要有:蒲、葦、藕蓮、浮蓮、浮萍、水葫蘆棵、聚雜、刺雜、柳葉雜、錢雜、松雜、落地雜、稗子草、水秧子草、水莎莎草等80多種。蒲、葦是龍湖的最有特色的水產,1987年,年產量達2000多萬公斤,蒲草主要用於加工的蒲席、蒲墊、蒲合、蒲編等 [12] 
淮陽依託“羲皇故都,水城淮陽”的資源優勢,利用龍湖濕地的自然風光,以湖為媒,以荷交友,廣泛傳播和張揚荷文化,傾力打造龍湖生態遊,並於每年7月舉辦荷花節 [13] 

龍湖保護措施

2019年1月,周口市人大頒佈實施了《周口市淮陽龍湖保護條例》,條例對淮陽龍湖應當劃定保護區。淮陽龍湖保護區分為一級保護區、二級保護區和景觀控制區。 [16-17]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