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箭鏃

(金屬箭頭)

鎖定
箭鏃又名箭簇即金屬箭頭,古時有青銅質,後改進為鐵質。鏃通簇為通假字。箭頭的青銅部分。箭由羽、稿(箭桿)、箭頭組成。為了使箭在飛行過程中保持穩定,箭頭嵌入箭桿有一段相當長的
中文名
箭鏃
外文名
a metal arrowhead
【拼音】
jiàn zú
類    型
兵器

箭鏃兵器介紹

箭頭上的金屬尖物。
《後漢書·西域傳西夜》:“﹝ 西夜國 ﹞地生白草,有毒,國人煎以為藥,傅箭鏃,所中即死。”
王建 《射虎行》:“遠立不敢污箭鏃,聞死還來分虎肉。”
明 馮夢龍 《東周列國志》第五十一回:“養繇基兩腳站定,並不轉動,箭到之時,張開大口,剛剛的將箭鏃咬住。”
清 吳偉業 《臨江參軍》詩:“日暮箭鏃盡,左右刀鋋集。” [1] 

箭鏃兵器起源

鏃頭
鏃頭(5張)
商代到戰國初,中原以及周圍遊牧民族的箭鏃多為雙翼箭鏃,有的還有倒刺。雙翼鏃分為實心圓鋌(音:挺)式和空心銎(音:窮)式(或叫做空心有銎式)。實心圓鋌式是將鏃插入空心箭桿進行固定;空心銎式是將箭桿直接插入鏃尾部的孔中實行固定。中原地區常用實心圓鋌式,遊牧民族使用空心銎式。在這段時間的戰爭中,各國鑄造的鏃也各不一樣,穿透力比原來更強。雙翼鏃的發展到了頂峯。
春秋末期開始出現了三翼鏃,也分為圓鋌式,和有銎式。三翼鏃是鏃頭上分出三翼,斷面為向內凹三角形。戰國末期,秦國開始在軍隊大量配備三稜鏃,其斷面為正三角形,在秦始皇兵馬俑坑出土的三稜箭鏃科技含量最高,鏃頭長度、弧度、角度、重量幾乎完全一樣,至今鋒利如新。
古人對箭的重視程度極高,《清會典》中載有明確的制箭規程。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