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子產

(春秋時期著名政治家、思想家)

鎖定
子產(?—公元前522年),春秋時期著名政治家、思想家。姬姓,公孫氏(一説東里亦為其氏) [1]  [2]  名僑,字子產,又字子美 [3]  ,諡成子 [4-5]  ,歷史典籍以“子產”為通稱,亦稱“公孫僑”、“公孫成子” [6]  [267]  、“國僑”等等。他是鄭穆公之孫、公子發之子,前554年為卿,前543年執政,先後輔佐鄭簡公鄭定公,卒於前522年。
子產在主持鄭國政務期間,既維護公室的利益,又限制貴族的特權,進行了自上而下的改革,主要措施是:為田洫,劃定公卿士庶的土地疆界,將農户按什伍加以編制,對私田按地畝課税;作丘賦,依土地人口數量交納軍賦;鑄刑書,修訂並公佈了成文法;實行學而後入政、擇能而使之的用人制度;不毀鄉校,願聞庶人議政,有控制地開放言路。其政治經濟改革,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當時社會的轉型。在對楚、晉等國的外交方面,子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績。鄭國在子產的推動下呈現出中興局面。
在世界觀方面,子產提出:天道遠,人道邇,非所及也。 [7]  他認為天體運行的軌道與人事遵行的法則互不相干,否定占星術能預測人事。但子產仍保留靈魂不死觀念,認為人生始化曰魄,既生魄,陽曰魂;匹夫匹婦強死,其魂魄仍能滋生淫厲。 [8]  這是中國哲學史上對形神關係的初步探討。他還提出了人性觀念,認為“夫小人之性,釁於勇,嗇於禍,以足其性而求名焉者” [9]  ,成為中國哲學史上探討人性問題的開端。(概述圖來源 [10]  [268] 
全    名
公孫僑
別    名
子產
子美 [3] 
東里子產 [107] 
鄭子產
國僑 展開
別名
子產
子美 [3] 
東里子產 [107] 
鄭子產
國僑
成子
公孫成子 [4] 
國成子等(當代文獻中有“姬僑”之稱,但不符合先秦一般貴族男子“稱氏不稱姓”的慣例,亦無古籍用例支撐。) [1]  收起
子產、子美
諡    號
成子 [4] 
公孫
所處時代
東周春秋後期
民族族羣
鄭人
出生日期
不詳
逝世日期
公元前 522年
主要成就
政治家、思想家
主要作品
刑書 [11] 
本    名
公孫僑

子產人物生平

子產早年經歷

《歷代名臣像解》之子產像 《歷代名臣像解》之子產像
子產是鄭國公子子國的兒子 [12]  ,生年不詳。前565年(鄭簡公元年),公子發(子國)和公孫輒(子耳)入侵蔡國,俘虜了蔡國司馬公子燮,鄭國人都很高興,只有子產不隨聲附和,子產説:“小國沒有文治卻有了武功,沒有比這更大的禍患了。楚國人前來討伐,我們能不順從他們嗎?順從了楚國,晉國的軍隊就一定會前來了。晉楚兩國進攻鄭國,從今往後,鄭國至少四五年不得安寧。”公子發憤怒地對他説:“你知道什麼?國家有出兵的重大命令,而且有執政的卿在那裏,小孩子説這些話,是會被殺的。” [13] 
前563年(鄭簡公三年),尉止司臣侯晉堵女父子師僕率領叛亂分子進入鄭國首都,當日早晨在西宮的朝廷上殺死了公子騑公子發公孫輒,將鄭簡公劫持到了北宮。公子嘉(子孔)事先知道這件事,所以沒被殺。 [14]  子產聽説有叛亂,設置守門的警衞,配齊所有的官員,關閉檔案庫,慎重收藏,在完成防守準備後讓士兵排成行列再出動,收拾了公子發的屍骨後進攻北宮的叛亂者,公孫蠆率領國人援助他,殺了尉止和子師僕,叛亂者全部殺死,侯晉逃亡到晉國,堵女父、司臣、尉翩司齊逃亡到宋國。 [15] 
叛亂平定後,公子嘉當國,打算專權獨攬,便製作盟書,規定官員各守其位,聽取執政法令,不得參與朝政。大夫、官員們、卿的嫡子們不肯順從,公子嘉準備誅殺他們。子產勸阻他,請求燒掉盟書。公子嘉不同意,説:“製作盟書用來安定國家,眾人發怒就燒了它,這是眾人掌政,國家不也很為難了嗎?”子產説:“眾怒難犯,專權的意願也難以成功。把兩件難辦的事合在一起來安定國家,是危險的辦法。不如燒掉盟書來安定眾人,您得到了所需要的東西,眾人也能安定,不也是可以的嗎?專權的慾望不能成功,觸犯眾人會發生禍亂,您一定要聽我的話。”於是在倉門的外邊燒掉了盟書,眾人這才安定了。 [16] 

子產眾望所歸

清代金農繪子產畫像 清代金農繪子產畫像
前554年(鄭簡公十二年),子孔被誅殺,簡公任命子產為卿。 [17-18] 
前551年(鄭簡公十五年),晉國要求鄭國派人赴晉朝見。子產時任少正,對晉國加以答覆。 [19] 
前549年(鄭簡公十七年),子產借鄭簡公前往晉國的機會致信晉國當權者範宣子,請求減少貢品,獲成。(子產告範宣子輕幣 [20]  [21]  [22] 
前548年(鄭簡公十八年),子產與子展(公孫舍之)一起率軍攻入陳國國都。得勝的鄭軍不擾陳哀公的宮室,歸還土地、百姓後班師凱旋。 [23]  隨後,子產前往晉國奉獻戰利品。晉國的士文伯質問子產,子產一一化解,得到晉國趙武的讚賞。 [24]  同年,晉國的程鄭去世,正如然明所預言的那樣,子產由此開始瞭解然明,向他問政,並跟子太叔遊吉)説:“之前我只知道然明的容貌,現在瞭解到他心中很有見識了。”子太叔又向子產問政,子產説:“政事好像農活,白天黑夜想着它,要想着他的開始又想着要取得好結果。早晨晚上都照想着的去做,所做的不超過所想的,好像農田裏有田埂一樣,過錯就會少一些。” [25] 
前547年(鄭簡公十九年),鄭簡公將六座城邑封給子產,作為入陳戰功的賞賜。子產依禮制推辭,最後只接受了三座, [26]  得到公孫揮(行人子羽)的讚揚。 [27] 
前546年(鄭簡公二十年),子產參與接待晉國的趙文子趙武)。 [28] 
前545年(鄭簡公二十一年),子產輔佐鄭簡公訪問楚國。 [29] 
前544年(鄭簡公二十二年),子產隆重接待了訪問鄭國的吳季子季札),兩人一見如故,互贈禮物,留下了“僑札之好”的佳話 [251-252]  。吳季子告誡子產説:“鄭國的執政者奢侈,大難將臨頭,執政的重任必將落到你身上。你若執掌政權,一定要謹慎地按禮行事;否則,鄭國將會滅亡。” [30-31]  同年,鄭國公族中良氏與駟氏矛盾激化,對局勢洞若觀火的裨諶説:“上天降禍於鄭國很久了,一定要讓子產平息它,國家才可以安定。不這樣,就將會滅亡了。” [32] 

子產執政治國

前543年(鄭簡公二十三年),子產輔佐簡公出使晉國, 又參與在陳國的會盟,預言良駟之爭將見分曉、陳國將會在十年內滅亡。 [33-34]  同年,鄭國爆發良駟之爭(伯有之亂)。 [35]  子產在明哲保身的同時,依禮安葬良氏一方的死者(包括良霄本人)。 [36]  駟氏欲攻殺子產,遭罕虎怒斥後才作罷。 [37]  [31]  事後,子產得到罕虎(子展之子,字子皮)的信任,正式執掌鄭國國政。 [38]  他賂伯石(公孫段)以邑,取得其支持,又因看到伯石的矯飾而對伯石加以壓制。 [39] 
子產當政後,推行田制改革,讓城市和鄉村有所區別,上下尊卑各有職責,田土四界有水溝,廬舍和耕地能互相適應。對於卿大夫中忠誠儉樸的,聽從他,親近他;驕傲奢侈的,推翻他。(子產為政 [40]  子產的改革舉措一度受到激烈的批評,但到執政滿三年時反而得到讚頌。 [41]  伯石之子豐卷因子產製止其僭越舉動而欲攻擊子產,子產一度欲逃亡晉國,罕虎保護了子產而驅逐了豐卷,而子產仍請求為豐卷保留了田宅和收入,待豐捲回國後歸還。 [42] 
子產壞晉館垣 子產壞晉館垣
前542年(鄭簡公二十四年),子產陪同鄭簡公出使晉國,晉國接待怠慢。為此,子產令人拆除晉國賓館的圍牆並以此安置鄭國使團的車馬。士文伯對子產加以責備,子產從容應對,指出晉國對鄭國使團不夠尊重,錯誤在晉國一方,最終得到晉國方面的道歉與隆重接待。(子產壞晉館垣 [43]  此外,《左傳》將子產擇能而使、子產論尹何為邑子產不毀鄉校等事也記載在這一年。 [44] 
前541年(鄭簡公二十五年),楚國派軍隊到鄭國迎親,子產為此而憂慮,遂派子羽與楚國人交涉,化解了危機。(子產卻楚逆女以兵 [45]  同年,子產出使晉國,慰問病中的晉平公,回答了後者關於鬼神、疾病的問題,展現了自己的博學多聞,得到後者的稱讚與禮遇。 [46] 
同年,公孫黑(屬駟氏家族,字子皙)與公孫楚(屬遊氏家族,字子南)爭妻,公孫黑預謀攻擊公孫楚,自己反被擊傷 [47]  ;子產從大局考慮,在取得子太叔同意的情況下驅逐了公孫楚 [48-49]  。此後,鄭國國君與諸大夫盟誓。子產等六人又私下盟誓,公孫黑強行參與,子產亦不對他加以討伐。 [50] 
前540年(鄭簡公二十六年),公孫黑作亂以消滅遊氏,未遂,鄭國諸大夫甚至駟氏皆欲殺之。子產正在邊境,聞訊後急忙趕回國都,令官員歷數公孫黑的罪過,促其自殺以免刑戮。公孫黑請求讓其子印擔任褚師的官職。子產説:“印如果有才能,國君將會任命他。如果沒有才能,將會早晚跟你去。你對自己的罪過不擔心,而又請求什麼?不快點去死,司寇將要來到了。”公孫黑自殺。 [51] 
前539年 (鄭簡公二十七年),子產輔佐簡公訪問楚國。 [52-53] 
前538年(鄭簡公二十八年),簡公生病,派子產與諸侯相會,並和楚靈王在申地訂立盟約。 [53]  [54]  他和向戌一起預言楚靈王將會敗死。同年,子產開徵丘賦,引發民眾抨擊與咒罵,子寬(渾罕)將民眾的話轉告子產,但子產不為所動,表示:“有什麼妨害?如果有利於國家,生死都不計較。而且我聽説做好事的不改變他的法制,所以能夠有所成功。百姓不能放縱,法制不能更改。《詩》説:‘禮義不愆,何恤於人言。’我不改變了。”然而子寬仍然認為子產的政策以貪婪為基礎,並不合理,並預言子產所屬的國氏會較早滅亡。 [55] 
前537年(鄭簡公二十九年),子產輔佐鄭簡公在邢丘會見晉平公。 [56] 
子產鑄刑書於鼎 子產鑄刑書於鼎
前536年(鄭簡公三十年),子產公佈“刑書”(鑄刑書),開啓了春秋晚期成文法公開化運動的先河。晉國大夫叔向致信子產,對他的這一舉措加以指責;子產回信説:“正如您所説。我沒有才能,不能考慮到子孫後世,我是用它來挽救當世的。既然不能接受您的命令,又豈敢忘了您的恩惠?” [57]  同年,子產等人慰勞楚國公子棄疾(楚平王),預感到他將會成為楚王。 [58] 
前535年(鄭簡公三十一年),子產以安撫良霄的鬼魂之名,立公孫泄和良止為大夫。 [59]  同年,子產出使晉國,再次討論鬼神、疾病等事 [8]  [60]  ,並替豐施把州地的土田歸還給韓宣子 [61]  。罕朔殺了罕魋逃亡晉國,子產就如何安置他答覆韓宣子。 [62] 
前532年(鄭簡公三十四年),晉平公去世。子產勸參加葬禮的罕虎不要攜帶財物,以此儉省國家用度。罕虎不聽從,結果財禮用盡,罕虎深感後悔。 [63] 

子產力克時艱

鄭子產像(《三才圖會·人物》四卷第二十五頁,萬曆三十七年) 鄭子產像(《三才圖會·人物》四卷第二十五頁,萬曆三十七年)
前530年(鄭簡公三十六年),鄭簡公去世,子產參與安排葬禮。 [64]  同年他輔佐即位的鄭定公出使晉國,朝覲晉昭公 [65] 
前529年(鄭定公元年),子產、子太叔輔佐鄭定公前往晉國參與平丘之會。 [66]  會盟的前前後後子產表現出色,被孔子譽為“國基”(即“國家柱石”)。 [67-69]  同年,罕虎去世,子產于歸途中聞訊,號哭,説:“我完了!沒有人幫我做好事了。只有他老人家瞭解我。” [70] 
前526年(鄭定公四年),晉國六卿之一的韓宣子訪問鄭國。在定公接待宣子的享禮上,鄭國的孔張舉止失儀,鄭國大夫富子拿這件事來向子產進諫,子產怒而駁斥富子。 [71]  宣子訪問期間,子產對他説:”執掌政權一定要靠仁德,不要忘記政權穩定的原因。“ [72]  子產並且制止了韓宣子向鄭國商人索要玉環的行為,宣子對此表示讚賞。 [73]  [74]  最後,子產攜鄭國其餘五卿送別宣子,雙方賦詩、答禮,盡歡而散。 [75] 
同年,鄭國大旱,派屠擊、祝款、豎柎祭祀桑山,他們砍去了山上的樹木,不下雨。子產説:“祭祀山神,應當培育和保護山林,現在反而砍去山上的樹木,他們的罪過就很大了。”於是就剝奪了他們的官爵和封邑。 [76] 
前525年(鄭定公五年),裨灶對子產預言道:“宋、衞、陳、鄭四國將要在同一天發生火災。如果我們用玉瓚祭神,鄭國一定不發生火災。”此前,裨灶曾預言了陳國的復國 [77-78]  、晉平公的死亡 [79]  ,但子產不肯給。 [80] 
前524年(鄭定公六年),裏析預言鄭國有災難,勸子產遷都,子產拒絕。同年,鄭國和宋、衞、陳三國同時發生嚴重的火災,後世就存在有人為縱火的猜測。 [81-82]  子產採取種種緊急措施,積極救災。 [83]  定公想舉行祭祀消災,子產説:“不如修行德政。” [54]  [84]  但鄭國最後還是依禮制,在子產的主持下進行了祭禮。 [85]  火災後,裨灶曾再次請求用瓘斝玉瓚祭神,還説:“不採納我的意見,鄭國還要發生火災。”子產堅拒之,並説:“天道悠遠,人道切近,兩不相關。如何由天道而知人道?裨灶哪裏懂得天道?這個人的話多了,難道不會偶爾也説中的?”火災最後沒有再次發生。 [7]  [86]  火災期間,子產加強了鄭國的防務,不久受到晉國邊防官員的質疑,子產予以辯駁。 [87] 
前523年(鄭定公七年),鄭國駟偃去世,駟氏不以其子駟絲為嗣,轉而立駟乞。子產討厭駟乞的為人,而且認為不合繼承的規則,對此不置可否。駟絲之母是晉國大夫之女,晉國大夫遣人過問此事,子產製止了想要逃亡的駟乞,獨自答覆晉人,最後説道:“如果寡君的幾個臣下中有的去世了,而晉國的大夫竟要專斷地干涉他們的繼承人,這是晉國把我們當作邊境的城池了,還成什麼國家?”晉人遂不再過問此事。 [88]  同年,鄭國發生水災,有“龍”現身於洧淵,鄭國人想祭“龍”,子產拒絕。 [89] 

子產古之遺愛

日本人繪《南殿障子賢聖之圖》中的子產等人 日本人繪《南殿障子賢聖之圖》中的子產等人 [90]
前522年(鄭定公八年),子產病重,以水火為喻,告誡繼任者子太叔為政要寬猛相濟(子產論政寬猛),數月後子產去世。 [91]  [92]  鄭國的青壯年痛哭失聲,老人像孩童一樣哭泣,説:“子產離開我們死去了啊,老百姓將來依靠誰!” [93-94]  另有記載説,子產死後,鄭國的男子捨棄玉佩,婦女捨棄綴珠的耳飾,在民巷中聚哭了三個月,娛樂的樂器都停了下來。 [95]  孔子聞訊而泣,評價子產道:“古之遺愛也。” [96] 

子產主要成就

子產經濟

田制:為田洫
子產像 子產像
前543年(鄭簡公二十三年)執政後,子產在鄭國推行田制改革,以此來應對貴族佔田過限、井田制遭到破壞的情況。這次田制改革實際是二十年前子駟“為田洫”的繼續,改革內容正如《孔疏》解釋的:“為田造洫,故稱田洫。此四族皆是富家,佔田過制。子駟為此田洫,正其封疆,於分有剩則減給他人,故正封疆而侵四族田也。”《左傳》記述子產的改革特別説“大人忠儉者從而與之,泰侈者因而斃之”一語也可證明。
這種田制改革必然會牽涉到既得者的利益,子駟那次改革的失敗,就是四族喪田者引起來的暴亂。故子產改革之後一年,受到猛烈抨擊。不過三年之後,大概是因為生產發展了,而且土地不均的現象停止了,他們就普遍地對子產的改革表示擁護。 [97] 
賦役:作丘賦
“作田洫”後五年,子產又“作丘賦”。“丘”本是被征服部落的地區。子產進行此項改革的52年之前,魯國曾“作丘甲”,鄭作丘賦,大概與魯作丘甲相同。就是説,鄭國統治階級從此也要求“丘”所在的被統治階級供應軍賦了。這項改革主要是打破當時國野分界,把原來只有國人才有資格承擔的兵役擴大到野人,這樣大大擴大了兵源,符合春秋末期戰爭發展的趨勢,雖然,這次改革因為取消國人特權而受到部分特權階級的反對和阻撓,但他還是堅定地將改革推行下去了。 [97]  [98] 

子產政治

刑鼎(法鼎)效果圖 刑鼎(法鼎)效果圖
法制:鑄刑于鼎
公元前536年(鄭簡公三十年)農曆三月,鄭國執政子產率先“鑄刑書”。漢代以後的學界通説 [99]  將“鑄刑書”理解為“鑄刑書於鼎,以為國之常法”,也就是將鄭國的法律條文(“刑書”)鑄在具有王權象徵意義的大鼎上,並公佈於眾,令國民周知。 [11]  但也有觀點認為,子產的“刑書”不一定鑄在鼎上,所鑄文本也不一定是法律條文本身,而可能是頒佈刑書時的誥令類文書。 [99] 
子產的上述舉措,是中國史上第一次正式公佈成文法。 [11]  此前雖已有“懸法象魏”的做法,但重在儀式,並不具有開啓刑律公開化運動的意義。 [100]  而子產的舉措,則否定了“刑不可知,則威不可測”的秘密法,轉而確定刑法的內容,強調立法者對法安定性的決心,使民眾對於主政者所確立的是非準則能夠事先掌握,對於個人行為的後果能夠有預測的可能性。刑書的公佈,象徵着“編户齊民”法律的誕生,不論在法制史上還是在社會史上,都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101]  還有觀點認為,過往“懸法象魏”地做法僅僅是宣示舊章,而子產鑄刑書則是頒佈新法,不僅僅具有法典公開化的意義,而且還具有刑書法典化(亦即制定新的成文法)的意義。 [102] 
後世長期對子產《刑書》的內涵和結構所知甚少,《清華簡》之《子產》篇簡文則有較詳細的敍説。 [103]  [104]  有學者據簡文解讀認為,子產時期的“刑書”或已包括了“令”和 “刑”兩種法規範形式,“令”“刑”又都有“鄭”(指國都)與“野”(指郊野)之分, [105]  這些法規範的淵源自夏、商、周(“三邦”),其內容也不僅是限於刑辟之法,更多的是治政相關的內容,其目的在於“張美棄惡”。 [99] 
用人:擇能而使
據《左傳》記載,子產參與政事,反對向難以勝任其職的尹何委以重任(子產論尹何為邑 [44]  ,而能夠選賢舉能並且人盡其才。馮簡子能決斷大事;子太叔(遊吉)外貌秀美而內有文采;子羽能瞭解四方諸侯的政令而且瞭解他們大夫的家族姓氏、官職爵位、地位貴賤、才能高低,又善於辭令;裨諶能出謀劃策,在野外策劃就正確,在城裏策劃就不得當。鄭國將要有外交上的事情,子產就向子羽詢問四方諸侯的政令,並且讓他寫一些有關的外交辭令稿;和裨諶一起坐車到野外去,讓他策劃是否可行;把結果告訴馮簡子,讓他決定。計劃完成,就交給子太叔執行,交往諸侯應對賓客。故此,很少有把事情辦壞的時候。 [106] 
《左傳》的記載,得到其他文獻的佐證。例如《論語》記載孔子之語:“鄭國發表的公文,都是由裨諶起草的,世叔提出意見,外交官子羽加以修飾,由子產作最後修改潤色。” [107]  這體現了子產的民主決策和知人善任。 [108]  《清華簡》之《良臣》篇同樣列舉了所謂“子產之師”和“子產之輔”, [109]  在《子產》篇中又提到“先生之俊”和“六輔”,具體包括桑丘仲文、杜逝、肥仲、王子伯願、子羽、子剌、蔑明、卑登、俖之、王子百、厈等等。他們作為子產治政的“團隊”,在當時起有相當重要的作用。 [103-104] 
公室:團結穆族
七穆世系表(截取自王秋月《傳承與變革:春秋子產事功述》) 七穆世系表(截取自王秋月《傳承與變革:春秋子產事功述》) [110]
鄭穆公的後代,稱“穆族”,其中存續併成為世卿的稱“七穆”。子產的後代即為其中的“國氏”。各穆族間相互爭鬥,發生了西宮之難純門之師伯有之亂子晳之亂。子產去除個人好惡,堅持公平中正,通過攻“盜”(平西宮之難)、焚載書、復豐卷、誅子皙等系列措施,依禮而行,調和貴族紛爭,使得國內形勢較為平穩。 [108] 
罕氏是七穆中的大族。子產在論尹何為政等事中表現出的才華、見地與品質,使他得到罕氏宗主罕虎的信任和大力支持。
對豐氏,子產籠絡伯石,而在看到其在為人上的缺陷後,子產也對他加以壓制。 [39]  對伯石之子豐卷,子產既制止其逾禮舉動,又給逃亡晉國的他留下退路。 [42] 
對駟氏,子產從大局出發,一度容忍了公孫黑的不端舉動,甚至為公孫黑驅逐了無辜的公孫楚(遊氏,字子南)。 [111]  但公孫黑怙惡不悛,陰謀作亂除去遊氏,罕虎等終於挫敗了其陰謀;子產聞訊立即回到國都,讓官吏歷數公孫黑的罪過,促使其自盡。 [51]  子產晚年,對駟氏族人在立嗣問題上的做法不滿,但未直接表示反對,而採取不置可否的態度;儘管如此,子產的態度仍引發駟氏恐慌。但最終,子產還是幫助駟氏在這一問題上擺脱了晉國的干涉。 [88] 
對良氏,子產曾依禮替為其族人收殮屍體 [36]  [37]  ,又曾將害死良霄列為公孫黑的罪過之一 [51]  ,後來更以安撫鬼魂的名義將良霄之子良止立為大夫。 [59] 
遊氏宗主子太叔,是子產為政的重要助手。子產委屈遊氏、驅逐公孫楚之前,與子太叔進行了溝通 [49]  ;而歷數公孫黑的罪過時,子產也將“昆弟爭室”列入,為公孫楚正名。他還兩次保全遊氏的宗廟 [64]  [112] 
至於印氏,子產得到了印段的長期追隨。 [113] 
子產充分認識到春秋中晚期鄭國“國小而,族大寵多”的問題;為團結穆族,他可謂是用心良苦,而他的所作所為也的確有效遏制了七穆內部的離心力。 [113] 

子產外交

子產主導了鄭國的外交,確立並堅持“從晉和楚”的外交方針 [114]  ,為鄭國國家利益的實現做出了重要貢獻。
春秋時期列國形勢圖 春秋時期列國形勢圖
爭取利權
鄭國夾處於晉、楚兩大國之間,子產在與兩國交往時能夠不卑不亢,竭力維護本國利權。為減少對鄭國承擔的賦貢,前549年,他致信晉國執政者範宣子,獲得成功(子產告範宣子輕幣);20年後平丘會盟,他為進貢物品的輕重次序與晉國自中午爭論至晚間,再次得以減輕賦貢。 [115]  此外,子產和行人子羽還通過外交手段化解了楚國以軍隊迎親造成的危機(子產卻楚逆女以兵),並於前524年在發生火災後不懼晉國猜疑、毅然加強本國防務 [87]  ,維護了鄭國的安全利益。
維護尊嚴
為了維護鄭國的獨立與尊嚴,子產於前542年訪晉時大膽拆毀晉國的賓館(子產壞晉館垣),於前526年拒絕、勸止了韓宣子向鄭國商人索取、購買玉環的行為 [73]  ,又從國家大局出發於前523年抵制了晉國大夫對鄭國駟氏立嗣問題的干涉 [88]  。子產有理有據、言辭得當,既達到了自己的目的,也多次得到了晉國方面的諒解。
展現形象
子產博學、尚辭、通禮。在與諸侯交遊的過程中他也將這些充分展現出來。前541年晉平公問疾於子產(鄭子產論晉侯疾 [116]  )便是一例。在其他外交場合子產也儘量依禮而行,樹立了良好的形象,獲得諸侯稱讚。他與晉國的叔向、吳國的季札等人也都建立了良好的關係。

子產思想

子產在思想領域也有豐富的建樹。
子產對民眾抨擊的表態 子產對民眾抨擊的表態 [117]
政治思想上,子產“擇能而使”的用人觀、“不毀鄉校”體現的民本思想 [110]  、“寬猛相濟”的治國理念等均傳之後世。所謂“寬”、“猛”相濟(子產論政寬猛,見於《左傳》,類似內容亦載於《韓非子 [118]  ),“寬”即強調道德教化和懷柔;“猛”即嚴刑峻法和暴力鎮壓。在治理鄭國時,子產也確實貫徹了這一思想,一方面子產不毀鄉校、給民眾以議政空間,另一面又不輕易為民意及同僚的異議而動搖,堅決推行自己的經濟改革,還曾明確表示:“苟利社稷,死生以之。” [119]  並鑄刑書。這種寬猛相濟的思想得到了孔子的稱讚。 [120]  後來,儒家主要繼承和發展了“以寬服民”,法家主要繼承和發展了“以猛服民”。
法律思想上,由於鑄刑書於鼎以及對子太叔的遺囑,子產和管仲一起被視作法家先驅,甚至被某些學者認為是“法家思想之始” [121]  ,開後世“重刑”之門,並提供了“以刑去刑”的思想雛形; [101]  而子產與叔向因作刑書一事展開的論爭,則開戰國時期“禮治”與“法治”之爭的先河。 [122-123]  儘管如此,子產並沒有拋棄禮治,相反,他把禮抬到了天地之經、 萬民之則的高度 [124]  ,時人也多稱讚子產 “舉不逾等”、“知禮”、“守禮”;但他反對錶面的、形式的、失去禮之內在精神“虛禮”,這突出體現在他厭惡伯石矯飾 [39]  之事上。 [125] 
在天道觀上,子產堅持“天道遠,人道邇”,天道與人道各有其運行的範圍和特點而互不干涉。基於這種觀點 ,他兩次拒絕裨灶用瓘斝玉瓚祭祀的請求,亦不祭龍,並對因旱災而亂伐樹木的官員予以處罰。 [126]  這些體現出他的人本主義思想,也反映出樸素的唯物論傾向。 [110]  雖然他也有過“吾從天所與”的表態,但其含義是在良駟之爭保持中立,等雙方分出勝負時再出面收拾殘局,屬於政治權變。 [125]  不過,子產也論及鬼神;楊伯峻先生認為有些“鬼神詳夢”之類的內容有後世妄加之嫌,其他研究者有的以為縱使在這些地方、子產仍持“敬鬼神而遠之”的態度, [125]  也有的以為這恰恰顯示出子產作為生活在過渡、變革時期的人物的思想特徵。 [110] 
子產也對人性問題展開探討。子產曾論述小人之性。 [9]  在闡述“賂伯石”之緣由時,他又論及一般的人性,説:“無慾實難。” [39]  子產意識到人性好利,故以利賞之以成其事。至於告誡子太叔時所説的“夫火烈,民望而畏之,故鮮死焉”,則體現其認識到人性“惡害”的一面。這裏也體現出了一定的法家色彩。 [121] 
在生態觀方面,子產注意保護林木。《呂氏春秋》記載子產相鄭期間,種植並嚴格管理行道樹,“桃李之垂於行者,莫之援也”。 [127]  而子產處罰亂伐樹木的官員 [76]  ,有時也被解讀為是保護生態環境,不過也有説法是被砍伐的樹木系人工種植的桑林,故為子產所不容。 [128-129] 
在道德修養上,子產強調節儉戒貪,他不貪圖個人享受、奢靡風氣、不貪功、不貪賞。 [108]  此外,後人所解讀的子產思想還包括廉政文化、奉行薄葬等內容。 [130-131] 

子產人物評價

子產總評

長葛子產台 長葛子產台
子產在內政方面,不禁鄉校,人暢其言,宣泄有道,則民心順;善善惡惡,以民為師,則民心凝。封溝洫,作丘賦,為民求生,為國理財;財豐民安,財聚國強,此增生機。鑄刑書,此樹秩序。在外交方面,審時度勢,或陪簡公朝晉,或隨定公會盟,周旋應對,要求合理納貢,平等相待,不失尊嚴,又不開罪強國,有膽、有節、有理、有利,不卑不亢。在個人思想品質上,子產信德而不信邪,先有公宮火災,又有“龍”鬥深淵,拒絕向神鬼祈禳,主張修德免災。最後病危交代薄葬 [132]  ,廉潔終生,並以為政宜寬猛相濟為囑。 [133]  總之,子產堪稱春秋時執政者的楷模。 [133] 

子產歷代評價

子產畫像(《古名賢像傳略》卷一第二十一頁,清道光十年刊本) 子產畫像(《古名賢像傳略》卷一第二十一頁,清道光十年刊本)
孔子:①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養民也惠,其使民也義。 [134]  ②惠人也。 [135]  ③以是觀之,人謂子產不仁,吾不信也。(評子產不毀鄉校) [43]  ④古之遺愛也。 [96] 
鄭公子(或即罕虎):子產仁人,鄭國所以存者子產也,勿殺! [136] 
鄭國民眾:①取我衣冠而褚之,取我田疇而伍之,孰殺子產?吾其與之! [41]  ②我有子弟,子產誨之;我有田疇,子產殖之。子產而死,誰其嗣之? [41]  ③其父死於路,己為蠆尾。以令於國,國將若之何? [55]  ④子產去我死乎!民將安歸? [93] 
罕虎:夫子知度與禮矣,我實縱慾而不能自克也。 [63] 
晉平公:博物君子也。 [45]  [137] 
叔向:①子產有辭,諸侯賴之。 [138]  ②始吾有虞於子,今則已矣。······終子之世,鄭其敗乎! [57]  [139] 
晏嬰:善人。 [140] 
伍舉:宋向戌、鄭公孫僑在,諸侯之良也。 [141] 
孟子:惠而不知為政。(評乘濟洧人) [142] 
列子》:善者服其化,惡者畏其禁,鄭國以治,諸侯憚之。 [143] 
禮記》載孔子語:子產猶眾人之母也,能食之不能教也。 [144-145] 
司馬遷:①為人仁愛人,侍君忠厚。 [146-147]  ②為相一年,豎子不戲狎,斑白不提挈,僮子不犁畔。二年,市不豫賈。三年,門不夜關,道不拾遺。四年,田器不歸。五年,士無尺籍,喪期不令而治。······叔孫、鄭產,自昔稱賢。 [93]  [148]  ③子產之仁,紹世稱賢。 [149] 
褚少孫:傳曰:“子產治鄭,民不能欺;子賤治單父,民不忍欺;西門豹治鄴,民不敢欺。”三子之才能誰最賢哉?辨治者當能別之。 [150] 
新序》載子貢語:獨不聞子產之相鄭乎?推賢舉能,抑惡揚善;有大略者不問其短,有厚德者不非小疵;家給人足,囹圄空虛。子產卒,國人皆叩心流涕,三月不聞竽琴之音。其生也見愛,死也可悲。 [151] 
《漢書·古今人表》(元大德本)中的子產 《漢書·古今人表》(元大德本)中的子產 [152]
劉向:人臣輔其君者,若鄭之子產,晉之叔向,齊之晏嬰,挾君輔政,以並立於中國,猶以義相支持,歌説以相感,聘覲以相交,期會以相一,盟誓以相救。天子之命,猶有所行;會享之國,猶有所恥。小國得有所依,百姓得有所息。故孔子曰:“能以禮讓為國乎?何有?” [153] 
王充:子產,智人也,知物審矣。 [154] 
劉勰:國僑以修辭捍鄭。 [155] 
韓愈:我思古人,伊鄭之僑。······既鄉校不毀,而鄭國以理。在周之興,養老乞言;及其已衰,謗者使監。成敗之跡,昭哉可觀。維是子產,執政之式。維其不遇,化止一國。誠率此道,相天下君;交暢旁達,施及無垠,於呼!四海所以不理,有君無臣。誰其嗣之?我思古人! [156] 
王安石:子產之政使人不能欺,夫君子可欺以其方,故使畜魚而校人烹之;然則察之使人不能欺豈可獨任也哉? [157] 
子產鑄刑于鼎 子產鑄刑于鼎
蘇軾:子產為鄭作封洫,立謗政,鑄刑書;其死也,教子太叔以猛。其用法深,其為政嚴,有及人之近利,無經國之遠猷。故子罕、叔向皆譏之,而孔子以為“惠人”,不以為仁,蓋小之也。孟子曰:子產以乘輿濟人於溱洧,惠而不知為政。蓋因孔子之言而失之也。子產之於政,整齊其民賦,完治其城郭、道路,而以時修其橋樑,則有餘矣。豈以乘輿濟人者哉?《禮》曰:“子產,人之母也,能食之而不能教。”此又因孟子之言而失之也。 [158-160]  [266] 
蘇轍:子產為鄭,不以禮法假人,凜凜乎不可犯之。······子產為政,豈徒寬惠者哉?然孔子之稱子產曰惠人,又以為古之遺愛。儒者由此意之,故孟子言子產以乘輿濟人於溱洧,以為惠而不知為政。甚者,又曰:子產猶眾人之母,能食之而不能教也。此皆非子產之實。蓋惠而愛人,無禮法以將之,則有所不行。若子產則以禮法行惠者也,孔子之説云爾。 [161-162] 
胡寅:鄭小國也,介乎晉楚,罷汰侈,崇恭儉,作封洫,鑄刑書,惜弊爭承,皆以豐財足國,禁奸保民,其用法雖深,為政雖嚴,而卒歸於愛,故夫子以惠人蔽之。及其卒也,聞之出涕,而曰古之遺愛也。然孟子以為惠而不知政,《禮記》以為食民而不能教者,蓋先王之政之教,子產誠有所未及也。 [69] 
高士奇:而多聞博物,又足以傾動四國之諸侯,而照耀乎壇坫,是以外捍邊圉,內庇民社,而遺愛所被,既沒而悲之,如亡親戚也,子產不誠賢相矣哉? [163] 
《歷代名臣像解》中的子產讚語 《歷代名臣像解》中的子產讚語 [268]
姜炳璋:春秋上半部,得一管仲;春秋下半部,得一子產:都是救時之相。管仲之功闊大,澤在天下,然其過多。子產之才精實,功在一國,然其過少。管仲死而齊亂,以賢才不用,而小人得志也。子產死而鄭治,以猶用子太叔也。
王源:子產當國,內則制服強宗,外則接應大國,二者乃其治國大端,……子產為春秋第一人,左氏摹寫之工,亦為第一人。 [69] 
李元度:子產乃終春秋第一人,亦左氏心折之第一人。 [164] 
沈家本:公孫遺愛聖門推,論學原須並論才。國小鄰強交有道,此人端為救時來。 [165] 
胡適:這一流的人物——管仲、子產、申不害、商君,都是實行的政治家,不是法理學家——故不該稱為“法家”。 [166] 
蔣中正:春秋之局,強兼弱削,紛爭不已。子產處蕞爾之鄭國,安內攘外,特著賢聲,其道德,學識,政績,事功,卓然不朽,並世人才,殊難望其項背,足稱為我國曆史上之大政治家。其為政之特點,重在法治,與今世政治思想,頗多吻合。······其外交辭令,尤迥絕一時,壇坫周旋,從未辱命,當時晉楚君臣,無不傾倒至再,往往能以公理摧強權,化干戈為玉帛,至可欽佩!由是鄭國得以安定休養者,幾及百年。 [167] 

子產軼事典故

子產子產告範

長葛子產台的子產雕像 長葛子產台的子產雕像
晉國範宣子執政,諸侯向晉國繳納的貢品很重,鄭國人深為這件事所苦。 [20] 
前549年(鄭簡公十七年)農曆二月,鄭簡公到晉國去,子產託隨行的子西公孫夏)帶去一封信,將這事告訴範宣子,信上説:“您治理晉國,四鄰諸侯沒有聽説您的美德,卻聽説徵收大量貢品,我對此感到困惑。我聽説君子掌管國家和大夫家室事務的,不擔憂沒有財貨,而擔憂沒有美名。諸侯的財貨聚集在晉國國君的宗室,諸侯就離心。如果您依賴這些財貨,晉國人就會離心。諸侯離心,晉國就垮了;晉國人離心,您的家室就垮了,為什麼沉迷不悟呢?垮台時財貨又能用到哪裏呢?説到美名,它是傳播德行的載體;德行,是國家和家室的基礎。有好基礎則不致垮台,您不也應當致力於這件事嗎?有了德行就能與人同樂,與人同樂則在位長久。《詩經·小雅·南山有台》説‘樂只君子,邦家之基’,説的是有美德啊!《詩經·大雅·大明》説‘上帝臨女,無貳爾心’,説的是有美名啊!用寬恕的心來顯示德行,美名就會載着德行走向四方,因此遠方的人聞風而至,近處的人也安下心來。不如讓人説‘您的確養活了我們’,而難道能讓人説‘您榨取了我們來養活自己’嗎?大象因為有象牙而招來殺身之禍,就是由於象牙是財寶啊。” [21] 
範宣子欣然接受,於是減輕了貢禮。 [22] 

子產不毀鄉校

主詞條:子產不毀鄉校
《子產不毀鄉校》漫畫 《子產不毀鄉校》漫畫
鄭國人到鄉校聚會,議論執政者施政措施的得失。鄭國大夫然明對子產説:“把鄉校毀了,怎麼樣?”子產説:“為什麼毀掉?人們早晚幹完活回來到這裏聚一下,議論施政措施的好壞。他們喜歡的,我們就推行;他們討厭的,我們就改正。這是我們的老師。為什麼要毀掉它呢?我聽説通過忠善之舉來減少怨恨,沒聽説過依權仗勢來防止怨恨。難道很快制止這些議論不容易嗎?然而那樣做就像堵塞河流一樣:河水大決口造成的損害,傷害的人必然很多,我是挽救不了的;不如開個小口導流,不如我們聽取這些議論後把它當作治病的良藥啊。”然明説:“我從現在起才知道您確實可以成大事。小人確實沒有才能。如果真的這樣做, 恐怕鄭國真的就有了依靠,豈止是有利於我們這些臣子!”
孔子聽説這番話後,説道:“照這些話看來,人們説子產不仁,我是不相信的。” [168] 

子產論政寬猛

徐操為《中國歷史故事》所繪的子產像原稿 徐操為《中國歷史故事》所繪的子產像原稿
鄭國的子產病重。他對子太叔説:“我死以後,您必定主政。只有道德高尚的人能夠用寬鬆的政策使民眾服從,其次的政策沒有比嚴厲更有效的了。比如火勢猛烈,人們望見它就害怕,所以很少有人死於火。水性柔弱,民眾親近並和它嬉戲玩弄,所以死於水的人就很多,因此寬厚的政策,實施的難度要大。”子產病數月後就去世了。 [169] 
子太叔繼任主政鄭國,不忍心採用嚴厲的政策。鄭國因此很多盜寇,他們招集人手聚集於萑苻澤中。子太叔很後悔,説:“我早點聽從老人家的話,就不至於弄到這個地步。”於是出動步兵去圍剿萑苻澤中的盜寇,將他們全部殺滅,從此盜賊活動才稍稍平息。 [170] 
孔子説:“好啊!政令寬大民眾就怠慢,民眾怠慢就用剛猛的政策來糾正。政策剛猛民眾就受傷害,民眾受傷害了就施與他們寬厚的政策。寬厚用來協助剛猛;剛猛用來協助寬厚,政治這才得以和諧。《詩》説:‘民眾也勞累了,差不多可以小憩啦;賜予城中的民眾恩惠,用來安撫四方。’這是施與民眾以寬厚啊。‘不要放縱奸詐,用來防範邪惡;遏止盜寇肆虐,惡毒是不害怕美好的。’這是用剛猛來糾正啊。‘寬柔對待遠方的民眾能夠使大家親近,這樣來穩定我們的王朝。’這是用和緩的政策來使民眾平安祥和啊。又説:‘不爭鬥不急躁,不剛猛不柔弱,實施政策平和,所有的福祉彙集過來。’這是平和的極致啊。” [120]  等到子產逝世,孔子聽説了,哭泣道:“他具有古人仁愛的遺風啊。” [96] 

子產與申徒嘉

申徒嘉是個被砍掉了一隻腳的人,跟鄭國的子產同拜伯昏無人為師。子產對申徒嘉説:“我先出去那麼你就留下,你先出去那麼我就留下。”到了第二天,子產和申徒嘉同在一個屋子裏、同在一條席子上坐着。子產又對申徒嘉説:“我先出去那麼你就留下,你先出去那麼我就留下。現在我將出去,你可以留下嗎,抑或是不留下呢?你見了我這執掌政務的大官卻不知道迴避,你把自己看得跟我執政的大臣一樣嗎?” [171] 
申徒嘉説:“伯昏無人先生的門下,哪有執政大臣拜師從學的呢?你津津樂道執政大臣的地位把別人都不放在眼裏嗎?我聽説這樣的話:‘鏡子明亮塵垢就沒有停留在上面,塵垢落在上面鏡子也就不會明亮。長久地跟賢人相處便會沒有過錯’。你拜師從學追求廣博精深的見識,正是先生所倡導的大道。而你竟説出這樣的話,不是完全錯了嗎!” [172] 
子產説:“你已經如此形殘體缺,還要跟唐堯爭比善心,你估量你的德行,受過斷足之刑還不足以使你有所反省嗎?” [173] 
申徒嘉説:“自己陳述或辯解自己的過錯,認為自己不應當形殘體缺的人很多;不陳述或辯解自己的過錯,認為自己不應當形整體全的人很少。懂得事物之無可奈何,安於自己的境遇並視如命運安排的那樣,只有有德的人才能做到這一點。一個人來到世上就象來到善射的后羿張弓搭箭的射程之內,中央的地方也就是最容易中靶的地方,然而卻沒有射中,這就是命。用完整的雙腳笑話我殘缺不全的人很多,我常常臉色陡變怒氣填胸;可是隻要來到伯昏無人先生的寓所,我便怒氣消失回到正常的神態。真不知道先生用什麼善道來洗刷我的呢?我跟隨先生十九年了,可是先生從不曾感到我是個斷了腳的人。如今你跟我心靈相通、以德相交,而你卻用外在的形體來要求我,這不又完全錯了嗎?” [174] 
子產聽了申徒嘉一席話深感慚愧,臉色頓改而恭敬地説:“你不要再説下去了!” [175] 

子產欺於校人

主詞條:子產受騙
子產與魚(子產受騙) 子產與魚(子產受騙)
從前有一個人送了條活魚給鄭國的子產,子產讓小吏(校人)把魚放進池子裏。這個小吏把魚煮着吃掉了,卻會來報告子產:“我剛把魚放在池子裏的時候,魚還奄奄一息的;過了一會,魚就搖頭擺尾的遊動起來,眨眼間就鑽進深水裏不見了!”子產聽了,説:“魚兒得到好的去處了!魚兒得到好的去處了!”小吏出來後對別人説:“誰説子產聰明?我把魚煮掉吃了,他卻還説:‘魚兒得到好的去處了!魚兒得到好的去處了!’” [176] 
孔子曾説:“君子可以被欺騙,卻不會被愚弄。” [177]  《孟子》則就子產受騙評論道:“所以對於君子,可以利用他的方正(正直端方)來欺騙他,但是卻難以用他不認可的道義來矇蔽他。” [176]  君子不懷疑正當的東西,不質疑合情合理的東西——因為,維護一個社會基本的信任底線,比防範受騙還重要。 [178] 

子產金水之河

子產祠園 子產祠園
有傳説雲,鄭國名相子產逝世時,因他一貫廉潔奉公,家中沒有積蓄為他辦喪事,兒子和家人只得用筐子背土在新鄭西南陘山頂上埋葬他的屍體。消息傳到鄭國的臣民耳中,大家紛紛捐獻珠寶玉器,幫助他的家人辦理喪事。子產的兒子不肯接受,老百姓只好把捐獻的大量財物,拋到子產封邑的這條河水中,悼念這位值得敬仰的人。 [179]  珠寶在碧綠的河水中放射出絢麗的色彩,泛起金色的波瀾,從此這條河被稱為金水河,這就是現在鄭州市的金水河。 [180] 

子產其他典故

子產人際關係

子產家世

祖父:鄭穆公,名蘭,故稱公子蘭,鄭文公庶子,母燕姞,春秋時期鄭國君主。 [181] 
父親:公子發,名發,字子國,諡惠,鄭穆公之子,鄭靈公鄭襄公的兄弟,七穆之一國氏的始祖。 [181] 

子產兄弟

堂兄弟:公孫舍之,字子展,公子喜(子罕)之子,罕虎之父。 [182]  他曾與子產一起攻入陳國國都。
堂兄弟:公孫夏,字子西 [183]  公孫黑,字子皙,為子產逼死。二人均為公子騑子駟)之子。
堂兄弟:公孫蠆,字子蟜,子太叔之父;公孫楚,字子南,曾被子產驅逐。二人均為公子偃(子游)之子。
堂兄弟:公孫段,字子石(伯石),公子平(子豐)之子,豐卷之父。
子產的其他堂兄弟,參見詞條七穆。另,《列子·楊朱》稱子產有兄“公孫朝”,有弟“公孫穆”, [184]  此皆不見於《左傳》。

子產堂侄

子產的部分堂侄包括:罕虎,字子皮;駟帶,字子上,其孫為駟歂;遊吉,字子太叔;良霄,字伯有;印段,字子石;豐卷,字子旗。

子產後嗣

兒子:國參,字子思,諡桓。 [185]  學者吳鎮烽認為,2007年出土的“鮑子鼎”的銘文中提到的“子思”即指國參,並認為銘文反映出國參曾與齊國鮑氏家族通婚,可能國參是迎取了鮑牧的姊妹或女兒。 [186]  亦有學者提出商榷,認為“鮑子鼎”之鮑子未必為鮑牧,而銘文中的子思為子產之子國參、兩家跨國通婚的可能性更是很小, [256-257]  尤其是春秋時期字子思的不止一人,與孔子有關的子思就有燕伋原憲等,斷定子思為國參是缺少足夠證據的; [259]  還有學者認為銘文中的“子思”應改釋為“子瞏”, [258]  [260]  不過這一改釋主張亦面臨爭議。 [261] 
此外,《世本》稱子產家族以“子國”為氏。子產之子“子國參”以下,尚有“子國珍”(參之子,字子玉)、“子國卑”(珍之子,字子樂)等人。 [187]  這些人均不見《左傳》記載,且宋人鄧名世指出,據《左傳》,子產後嗣應是以“”為氏(一説對子產本人而言,“國”也是他的氏 [1]  ,而非以“子國”為氏, [187]  清代學者張澍亦持此觀點。 [188]  其他被傳説為與子產有關的姓氏,還包括“東里 [1]  [189]  、“相里 [190]  、“校師” [191]  等,但可靠度均存疑。

子產人物爭議

子產卒年考證

關於子產的卒年,有多種説法。《左傳·昭公二十年》作鄭定公八年(前522年); [91]  《史記·鄭世家》作鄭聲公五年(前496年),且有關於子產曾與孔子會面的記載; [147]  《史記·循吏列傳》作子產治鄭二十六年而卒 [192]  。三説中,若認為“治鄭”的時間單指子產為執政卿的時間,則《循吏列傳》與《左傳》大致吻合。至於《鄭世家》的説法,不少學者認為可能是司馬遷誤把駟歂卒年當做了子產卒年; [167]  [97]  [193]  錢穆推測《鄭世家》中的子產卒年及子產與孔子會面等事是後人編造的,並非司馬遷本意; [194]  王亞男認為,司馬遷是為了子產殺鄧析事,及因《左傳·哀公十二年》曾提及子產而系其卒於鄭聲公五年(前496年),實則若以“清華簡”《良臣》為佐證,仍是《左傳·昭公二十年》的記載更準確。 [254]  總之,學界一般認為子產卒於鄭定公八年(前522年)的説法是正確的。 [97] 
另外,《史記·鄭世家》關於子產身世的記載(“子產者,鄭成公少子也”)也與杜注《左傳》有出入,學界一般以後者為準。 [110] 

子產乘濟洧人

子產畫像 子產畫像
《孟子·離婁下》稱,子產主持鄭國的政務時曾用自己的座車在溱水、洧水邊載他人過渡。孟子佐以孔子對子產“惠人也”的評價,評論説:“子產只知道佈施恩惠,但卻不懂得用道德治理國政。十一月搭好路人的便橋,十二月搭好行車的梁橋,民眾渡河就不會為難了。君子以仁德整治好自己的政務,外出使行人避道都沒有關係,怎麼能一個個人去滿足呢?因此,治理國政的人去使每個人感到愉悦和滿意,那連時間也不夠了。” [195]  孟子認為,子產渡人只是行小惠,而沒有抓住為政的根本。後世包括南宋的餘允文(有《尊孟辨》傳世) [158]  [196] 朱熹 [197]  在內的一些人也認同孟子的説法。 [198] 
然而,也有評論者提出反對意見。蘇軾認為,所謂子產以乘輿濟人並非實情, [160]  其弟蘇轍在《古史》中也列舉了子產的諸多為政舉措,指出子產是“以禮法行惠”,諸如“不知為政”之類的批評不符合事實。(見“人物評價”) [162]  也有研究者認為,鄭國狹小,小惠易行,子產乘濟洧人恰恰是小國政治的體現。 [113] 

子產殺鄧析否

鄧析像 鄧析像
鄧析,春秋時鄭國人,被視為中國古代訟師的鼻祖。《荀子·宥坐》 [199]  、《列子·力命》 [200]  [201]  、《呂氏春秋·離謂》 [202-203]  、《淮南子·汜論訓》 [204]  、《鹽鐵論·疾貪》 [205]  、《説苑·指武》 [206-207]  等古代文獻中均有子產殺鄧析的記載。其中,《荀子·宥坐》和《説苑·指武》內容相近,為孔子在誅殺少正卯時提及此事;《淮南子·汜論訓》也將兩事相提並論。 [204]  《列子·力命》、《呂氏春秋·離謂》記載較詳,大意是鄧析任意解釋鄭國的法律,子產為推行國法而殺之,而《列子·力命》更記載子產治下的鄭國改用了鄧析的竹刑 [200]  然而,《左傳·昭公二十年》記載子產去世,《左傳·定公九年》又記載:“鄭駟歂殺鄧析,而用其《竹刑》。” [208]  時間和人物上的差異引發學者爭議。
漢代,劉向在《鄧析子》序錄中以《左傳》為準(但該文作者及原文內容亦有爭議 [209]  )。 [210] 高誘注《呂氏春秋》 [211]  、東晉張湛注《列子》 [212-213]  、唐顏師古注《漢書·藝文志》 [214-215]  也均對諸子著作提出了質疑。 [216]  然而,劉向的《説苑》、高誘注《淮南子·詮言訓》 [217]  又支持諸子説。章太炎則在《春秋左氏傳·鄭駟歂殺鄧析條》中調和兩説,認為是子產殺害了鄧析,但殺鄧析和用竹刑這兩件事時間不同:“《傳》但云‘鄭駟歂殺鄧析,而用其《竹刑》’,不言月日,然則殺鄧析在子產存時,用《竹刑》則定九年駟歂為政時也。”亦即,鄧析並非死於前501年,前501年只是駟歂為政的時間。又説:“或子產殺鄧析時,駟歂在側參贊。” [218] 
文革時期梁效曾發文抨擊子產,其中認為子產和鄧析之間存在路線之爭,但未明指其為子產所殺,而是模糊地説“鄭國奴隸主貴族殺害”。 [219]  該文在文革後被認為是影射史學之作 [220-221]  ,學者羅熾等人並且再次討論鄧析被殺之事,認為並非子產所為。 [216]  其中,劉宏章、繆品端的文章認為《荀子》中“子產誅鄧析”是記載子產殺鄧析的源頭,而《列子》和《呂氏春秋》中的相關故事是據此演繹出的。 [213]  [220]  但學界仍有不同聲音,既有采信諸子者 [209]  ,亦有采信《左傳》者 [222-223]  。學者楊皚認同章太炎的説法,認為是駟歂在子產的指使下殺了鄧析; [218]  賈辰陽區分“誅”與“殺”,認為子產對鄧析施加了“誅”這一恥辱刑,而鄧析實際死於駟歂之手; [255]  王亞男則認為,諸子作品稱子產誅鄧析,是誤“子然”(駟歂)為“子產”,蓋子產較駟歂名氣為大,遂有此張冠李戴之説。 [254] 
通觀以上各説,支持史書《左傳》者將子產和鄧析的卒年分別定為前522年、前501年,則鄧析顯然並非子產所殺,此外還有從子產相對寬容的言論政策入手者 [122]  ;同時對諸子説的形成,他們也給出了一定的解釋。支持諸子説者為推翻《左傳》的結論,多將這個問題與子產卒年考證和鄧析生活時段的問題聯繫起來,並引用《列子·楊朱》 [184]  、《漢書·藝文志》 [224]  、《史記·鄭世家》 [147]  等的相關記載,以表現子產與鄧析是同時代的人、甚至鄧析比子產出生更早,或者子產活到前501年以後;更有甚者,索性否定“駟歂”這個人物的存在,稱是《左傳》為尊者諱而虛構了這個人“替”子產殺鄧析。調和説或認為《左傳》在時間處理上有模糊性,鄧析確為子產所殺;或從文字考辨入手,給出新的解釋。 [255] 
史書與子書性質不同,《左傳》亦被認為可信度較高,在史實記述上應該更為可靠;但關於子產殺鄧析的記載,在子書中又太過普遍;《左傳》的簡潔,也留下了進一步解釋的空間。孰是孰非,有當代學者認為已經很難考證。 [225] 

子產後世紀念

子產歷代祭祀

唐顯慶二年(657年),唐高宗曾派使者到子產和陳寔的墓地祭祀他們。 [226-227] 
唐天寶七載(748年),唐玄宗下詔祭祀先賢,子產名列其中的“忠臣一十六人”,由滎陽郡負責祭祀,與子產一同列名的春秋人物還有管仲、晏嬰、叔向、季孫行父 [228-231] 
清咸豐七年(1857年),咸豐帝俞樾之請,將子產列入文廟從祀 [232]  同治二年(1863年),子產的排位被定為東廡第一位。 [233] 

子產文物遺存

子產墓 子產墓
歷史上,圍繞子產之墓和祭仲之墓的位置及關係,杜預酈道元等的記載存在出入。 [132]  [234-238]  後世確定的子產墓,地處新鄭和長葛交界處,位於陘山。鄭州和許昌兩地都將子產墓列為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該墓曾於2010年遭到盜掘, [239-240]  此外還飽受採石作業的威脅。 [131]  [180]  2016年,子產墓被列入河南省第七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241] 
此外,子產在新鄭和周邊的遺存主要有西關和東關的子產祠,陘山和尉氏的子產廟,鄭州的子產祠 [242]  (後另建“子產祠園” [243]  ),長葛的子產台等;在該地“明清八大景”中,與子產相關者有四,即錦堂春色、溱洧秋波、南橋風雪和陘山晚照。 [244] 

子產史料索引

子產生平,大量見載於《左傳》《史記》等傳世文獻,《論語》《孟子》等經部文獻及子部文獻也有涉及;出土文獻中,“上博簡”《君子為禮》、“清華簡”之《子產》及《良臣》篇也涉及子產。劉志偉等編有《子產文獻集成》,對子產相關史料予以彙編整理。 [253] 

子產藝術形象

春秋列國志傳》第六十八回 [245] 
東周列國志》第六十一 [246]  、六十七 [247]  、六十八 [248]  、七十二回 [249] 
《七十二朝人物演義》第二十七卷《子產聽鄭國之政》 [250] 
宮城谷昌光《子產》上下卷(講談社2000年版 [262-263] 2003年版 [264-265] 
參考資料
  • 1.    陳明遠,汪宗虎著.華夏姓氏趣談.北京:北京出版社,1994:90
  • 2.    林同華 主編.中華美學大詞典.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518-519
  • 3.    《春秋左傳正義·卷三十六·襄二十五年》:子美入,數俘而出。○杜預注:子美,子產也。但數其所獲人數,不將以歸。
  • 4.    《國語集解》卷十四《晉語八》:“鄭簡公使公孫成子來聘。”韋昭注曰:“成子,子產之諡,鄭穆公之孫、子國之子也。”
  • 5.    杜預《春秋釋例·卷八》:少正,公孫僑,子美,成子。
  • 6.    國語·晉語·鄭子產來聘  .古詩文網[引用日期2018-05-07]
  • 7.    《左傳·昭公十八年》:夏五月,火始昏見。丙子,風。梓慎曰:「是謂融風,火之始也。七日,其火作乎!」戊寅,風甚。壬午,大甚。宋、衞、陳、鄭皆火。梓慎登大庭氏之庫以望之,曰:「宋、衞、陳、鄭也。」數日,皆來告火。裨灶曰:「不用吾言,鄭又將火。」鄭人請用之,子產不可。子大叔曰:「寶,以保民也。若有火,國幾亡。可以救亡,子何愛焉?」子產曰:「天道遠,人道邇,非所及也,何以知之?灶焉知天道?是亦多言矣,豈不或信?」遂不與,亦不復火。
  • 8.    《左傳·昭公七年》:及子產適晉,趙景子問焉,曰:「伯有猶能為鬼乎?」子產曰:「能。人生始化曰魄,既生魄,陽曰魂。用物精多,則魂魄強。是以有精爽,至於神明。匹夫匹婦強死,其魂魄猶能馮依於人,以為淫厲,況良霄,我先君穆公之胄,子良之孫,子耳之子,敝邑之卿,從政三世矣。鄭雖無腆,抑諺曰『蕞爾國』,而三世執其政柄,其用物也弘矣,其取精也多矣。其族又大,所馮厚矣。而強死,能為鬼,不亦宜乎?」
  • 9.    《左傳·襄公二十六年》:許靈公如楚,請伐鄭,曰:「師不興,孤不歸矣!」八月,卒於楚。楚子曰:「不伐鄭,何以求諸侯?」冬十月,楚子伐鄭。鄭人將御之,子產曰:「晉、楚將平,諸侯將和,楚王是故昧於一來。不如使逞而歸,乃易成也。夫小人之性,釁於勇,嗇於禍,以足其性而求名焉者,非國家之利也。若何從之?」子展説,不禦寇。十二月乙酉,入南里,墮其城。涉於樂氏,門於師之梁。縣門發,獲九人焉。涉入汜而歸,而後葬許靈公。
  • 10.    中國曆代名人圖像細覽·子產  .名人圖像[引用日期2018-09-03]
  • 11.    中國史上第一次正式公佈成文法  .騰訊網[引用日期2016-10-07]
  • 12.    左丘明 著.《左氏春秋》.呼和浩特:內蒙古人民出版社,2010年1月:224頁
  • 13.    《左傳·襄公八年》:庚寅,鄭子國、子耳侵蔡,獲蔡司馬公子燮。鄭人皆喜,唯子產不順,曰:“小國無文德,而有武功,禍莫大焉。楚人來討,能勿從乎?從之,晉師必至。晉、楚伐鄭,自今鄭國不四五年,弗得寧矣。”子國怒之曰:“爾何知?國有大命,而有正卿。童子言焉,將為戮矣。”
  • 14.    《左傳·襄公十年》: 冬十月戊辰,尉止、司臣、侯晉、堵女父、子師僕帥賊以入,晨攻執政於西宮之朝,殺子駟、子國、子耳,劫鄭伯以如北宮。子孔知之,故不死。
  • 15.    《左傳·襄公十年》:子產聞盜,為門者,庀羣司,閉府庫,慎閉藏,完守備,成列而後出,兵車十七乘,屍而攻盜於北宮。子蟜帥國人助之,殺尉止,子師僕,盜眾盡死。侯晉奔晉。堵女父、司臣、尉翩、司齊奔宋。
  • 16.    《左傳·襄公十年》:子孔當國,為載書,以位序,聽政闢。大夫、諸司、門子弗順,將誅之。子產止之,請為之焚書。子孔不可,曰:“為書以定國,眾怒而焚之,是眾為政也,國不亦難乎?”子產曰:“眾怒難犯,專欲難成,合二難以安國,危之道也。不如焚書以安眾,子得所欲,眾亦得安,不亦可乎?專欲無成,犯眾興禍,子必從之。”乃焚書於倉門之外,眾而後定。
  • 17.    《左傳·襄公十九年》:鄭子孔之為政也專。國人患之,乃討西宮之難,與純門之師。子孔當罪,以其甲及子革、子良氏之甲守。甲辰,子展、子西率國人伐之,殺子孔而分其室。書曰:“鄭殺其大夫。”專也。子然、子孔,宋子之子也;士子孔,圭媯之子也。圭媯之班亞宋子,而相親也;二子孔亦相親也。僖之四年,子然卒,簡之元年,士子孔卒。司徒孔實相子革、子良之室,三室如一,故及於難。子革、子良出奔楚,子革為右尹。鄭人使子展當國,子西聽政,立子產為卿。
  • 18.    《史記·鄭世家第十二》:十二年,簡公怒相子孔專國權,誅之,而以子產為卿。
  • 19.    《左傳·襄公二十二年》:夏,晉人徵朝於鄭。鄭人使少正公孫僑對曰:「在晉先君悼公九年,我寡君於是即位。即位八月,而我先大夫子駟從寡君以朝於執事。執事不禮於寡君。寡君懼,因是行也,我二年六月朝於楚,晉是以有戲之役。楚人猶競,而申禮於敝邑。敝邑欲從執事而懼為大尤,曰晉其謂我不共有禮,是以不敢攜貳於楚。我四年三月,先大夫子蟜又從寡君以觀釁於楚,晉於是乎有蕭魚之役。謂我敝邑,邇在晉國,譬諸草木,吾臭味也,而何敢差池?楚亦不競,寡君盡其土實,重之以宗器,以受齊盟。遂帥羣臣隨於執事以會歲終。貳於楚者,子侯、石盂,歸而討之。湨梁之明年,子蟜老矣,公孫夏從寡君以朝於君,見於嘗酎,與執燔焉。間二年,聞君將靖東夏,四月又朝,以聽事期。不朝之間,無歲不聘,無役不從。以大國政令之無常,國家罷病,不虞薦至,無日不惕,豈敢忘職?大國若安定之,其朝夕在庭,何辱命焉?若不恤其患,而以為口實,其無乃不堪任命,而翦為仇讎,敝邑是懼。其敢忘君命?委諸執事,執事實重圖之。」
  • 20.    《左傳·襄公二十四年》:範宣子為政,諸侯之幣重,鄭人病之。
  • 21.    《左傳·襄公二十四年》:二月,鄭伯如晉。子產寓書於子西,以告宣子,曰:“子為晉國,四鄰諸侯,不聞令德而聞重幣。僑也惑之。僑聞君子長國家者,非無賄之患,而無令名之難,夫諸侯之賄,聚於公室,則諸侯貳;若吾子賴之,則晉國貳。諸侯貳則晉國壞,晉國貳則子之家壞。何沒沒也?將焉用賄? 夫令名,德之輿也。德,國家之基也。有基無壞,無亦是務乎?有德則樂,樂則能久。詩云:‘樂只君子,邦家之基。’有令德也夫!‘上帝臨女,無貳爾心。’有令名也夫!恕思以明德,則令名載而行之,是以遠至邇安。毋寧使人謂子,子實生我,而謂子浚我以生乎?象有齒以焚其身,賄也。”
  • 22.    《左傳·襄公二十四年》:宣子説,乃輕幣。
  • 23.    《左傳·襄公二十五年》:初,陳侯會楚子伐鄭,當陳隧者,井堙木刊。鄭人怨之,六月,鄭子展、子產帥車七百乘伐陳,宵突陳城,遂入之。陳侯扶其大子偃師奔墓,遇司馬桓子,曰:「載餘!」曰:「將巡城。」遇賈獲,載其母妻,下之,而授公車。公曰:「舍而母!」辭曰:「不祥。」與其妻扶其母以奔墓,亦免。子展命師無入公宮,與子產親御諸門。陳侯使司馬桓子賂以宗器。陳侯免,擁社。使其眾,男女別而累,以待於朝。子展執縶而見,再拜稽首,承飲而進獻。子美入,數俘而出。祝祓社,司徒致民,司馬致節,司空致地,乃還。
  • 24.    《左傳·襄公二十五年》:鄭子產獻捷於晉,戎服將事。晉人問陳之罪,對曰:「昔虞閼父為周陶正,以服事我先王。我先王賴其利器用也,與其神明之後也,庸以元女大姬配胡公,而封諸陳,以備三恪。則我周之自出,至於今是賴。桓公之亂,蔡人慾立其出。我先君莊公奉五父而立之,蔡人殺之。我又與蔡人奉戴厲公,至於莊、宣,皆我之自立。夏氏之亂,成公播蕩,又我之自入,君所知也。今陳忘周之大德,蔑我大惠,棄我姻親,介恃楚眾,以憑陵我敝邑,不可億逞。我是以有往年之告。未獲成命,則有我東門之役。當陳隧者,井堙木刊。敝邑大懼不竟,而恥大姬。天誘其衷,啓敝邑之心。陳知其罪,授手於我。用敢獻功!」晉人曰:「何故侵小?」對曰:「先王之命,唯罪所在,各致其闢。且昔天子之地一圻,列國一同,自是以衰。今大國多數圻矣!若無侵小,何以至焉?」晉人曰:「何故戎服?」對曰:「我先君武、莊,為平、桓卿士。城濮之役,文公佈命,曰:『各復舊職!』命我文公戎服輔王,以授楚捷,不敢廢王命故也。」士莊伯不能詰,復於趙文子。文子曰:「其辭順,犯順不祥。」乃受之。
  • 25.    《左傳·襄公二十五年》:晉程鄭卒。子產始知然明,問為政焉。對曰:“視民如子。見不仁者誅之,如鷹鸇之逐鳥雀也。”子產喜,以語子大叔,且曰:“他日吾見蔑之面而已,今吾見其心矣。”子大叔問政於子產。子產曰:“政如農功,日夜思之,思其始而成其終。朝夕而行之,行無越思,如農之有畔。其過鮮矣。”
  • 26.    《史記·鄭世家第十二》:十九年,簡公如晉請衞君還,而封子產以六邑。子產讓,受其三邑。
  • 27.    《左傳·襄公二十六年》:鄭伯賞入陳之功。三月甲寅朔,享子展,賜之先路,三命之服,先八邑。賜子產次路,再命之服,先六邑。子產辭邑,曰:“自上以下,隆殺以兩,禮也。臣之位在四,且子展之功也。臣不敢及及賞禮,請辭邑。”公固予之,乃受三邑。公孫揮曰:“子產其將知政矣!讓不失禮。”
  • 28.    《左傳·襄公二十七年》:鄭伯享趙孟於垂隴,子展、伯有、子西、子產、子大叔、二子石従。趙孟曰:“七子従君,以寵武也。請皆賦以卒君貺,武亦以觀七子之志。”子展賦《草蟲》,趙孟曰:“善哉!民之主也。抑武也不足以當之。”伯有賦《鶉之賁賁》,趙孟曰:“牀第之言不逾閾,況在野乎?非使人之所得聞也。”子西賦《黍苗》之四章,趙孟曰:“寡君在,武何能焉?”子產賦《隰桑》,趙孟曰:“武請受其卒章。”子大叔賦《野有蔓草》,趙孟曰:“吾子之惠也。”印段賦《蟋蟀》,趙孟曰:“善哉!保家之主也,吾有望矣!”公孫段賦《桑扈》,趙孟曰:“‘匪交匪敖’,福將焉往?若保是言也,欲辭福祿,得乎?”卒享。文子告叔向曰:“伯有將為戮矣!詩以言志,志誣其上,而公怨之,以為賓榮,其能久乎?幸而後亡。”叔向曰:“然。已侈!所謂不及五稔者,夫子之謂矣。”文子曰:“其餘皆數世之主也。子展其後亡者也,在上不忘降。印氏其次也,樂而不荒。樂以安民,不淫以使之,後亡,不亦可乎?”
  • 29.    《左傳·襄公二十八年》:九月,鄭遊吉如晉,告將朝於楚,以従宋之盟。子產相鄭伯以如楚,舍不為壇。外僕言曰:“昔先大夫相先君,適四國,未嘗不為壇。自是至今,亦皆循之。今子草舍,無乃不可乎?”子產曰:“大適小,則為壇。小適大,苟舍而已,焉用壇?僑聞之,大適小有五美:宥其罪戾,赦其過失,救其災患,賞其德刑,教其不及。小國不困,懷服如歸。是故作壇以昭其功,宣告後人,無怠於德。小適大有五惡:説其罪戾,請其不足,行其政事,共某職貢,従其時命。不然,則重其幣帛,以賀其福而吊其兇,皆小國之禍也。焉用作壇以昭其禍?所以告子孫,無昭禍焉可也。”
  • 30.    《左傳·襄公二十九年》:聘於鄭,見子產,如舊相識,與之縞帶,子產獻糹寧衣焉。謂子產曰:“鄭之執政侈,難將至矣!政必及子。子為政,慎之以禮。不然,鄭國將敗。”
  • 31.    《史記·鄭世家第十二》:二十二年,吳使延陵季子於鄭,見子產如舊交,謂子產曰:“鄭之執政者侈,難將至,政將及子。子為政,必以禮;不然,鄭將敗。”子產厚遇季子。二十三年,諸公子爭寵相殺,又欲殺子產。公子或諫曰:“子產仁人,鄭所以存者子產也,勿殺!”乃止。
  • 32.    《左傳·襄公二十九年》:鄭伯有使公孫黑如楚,辭曰:「楚、鄭方惡,而使餘往,是殺餘也。」伯有曰:「世行也。」子皙曰:「可則往,難則已,何世之有?」伯有將強使之。子皙怒,將伐伯有氏,大夫和之。十二月己巳,鄭大夫盟於伯有氏。裨諶曰:「是盟也,其與幾何?《詩》曰:『君子屢盟,亂是用長。』今是長亂之道也。禍未歇也,必三年而後能紓。」然明曰:「政將焉往?」裨諶曰:「善之代不善,天命也,其焉闢子產?舉不逾等,則位班也。擇善而舉,則世隆也。天又除之,奪伯有魄,子西即世,將焉闢之?天禍鄭久矣,其必使子產息之,乃猶可以戾。不然,將亡矣。」
  • 33.    《左傳·襄公三十年》:子產相鄭伯以如晉,叔向問鄭國之政焉。對曰:「吾得見與否,在此歲也。駟、良方爭,未知所成。若有所成,吾得見,乃可知也。」叔向曰:「不既和矣乎?」對曰:「伯有侈而愎,子皙好在人上,莫能相下也。雖其和也,猶相積惡也,惡至無日矣。」
  • 34.    《左傳·襄公三十年》:六月,鄭子產如陳蒞盟。歸,覆命。告大夫曰:「陳,亡國也,不可與也。聚禾粟,繕城郭,恃此二者,而不撫其民。其君弱植,公子侈,大子卑,大夫敖,政多門,以介於大國,能無亡乎?不過十年矣。」
  • 35.    《左傳·襄公三十年》:鄭伯有耆酒,為窟室,而夜飲酒擊鐘焉,朝至未已。朝者曰:“公焉在?”其人曰:“吾公在壑谷。”皆自朝布路而罷。既而朝,則又將使子皙如楚,歸而飲酒。庚子,子皙以駟氏之甲伐而焚之。伯有奔雍梁,醒而後知之,遂奔許。大夫聚謀,子皮曰:“《仲虺之志》雲:‘亂者取之,亡者侮之。推亡固存,國之利也。’罕、駟、豐同生。伯有汰侈,故不免。”
  • 36.    《左傳·襄公三十年》:人謂子產:“就直助強!”子產曰:“豈為我徒?國之禍難,誰知所儆?或主強直,難乃不生。姑成吾所。”辛丑,子產斂伯有氏之死者而殯之,不乃謀而遂行。印段従之。子皮止之,眾曰:“人不我順,何止焉?”子皮曰:“夫人禮於死者,況生者乎?”遂自止之。壬寅,子產入。癸卯,子石入。皆受盟於子皙氏。乙巳,鄭伯及其大夫盟於大宮。盟國人於師之梁之外。
  • 37.    《左傳·襄公三十年》:伯有聞鄭人之盟己也,怒。聞子皮之甲不與攻己也,喜。曰:“子皮與我矣。”癸丑,晨,自墓門之瀆入,因馬師頡介於襄庫,以伐舊北門。駟帶率國人以伐之。皆召子產。子產曰:“兄弟而及此,吾従天所與。”伯有死於羊肆,子產襚之,枕之股而哭之,斂而殯諸伯有之臣在市側者。既而葬諸斗城。子駟氏欲攻子產,子皮怒之曰:“禮,國之幹也,殺有禮,禍莫大焉。”乃止。
  • 38.    《左傳·襄公三十年》:鄭子皮授子產政,辭曰:「國小而逼,族大寵多,不可為也。」子皮曰:「虎帥以聽,誰敢犯子?子善相之,國無小,小能事大,國乃寬。」
  • 39.    《左傳·襄公三十年》:子產為政,有事伯石,賂與之邑。子大叔曰:「國,皆其國也。奚獨賂焉?」子產曰:「無慾實難。皆得其欲,以從其事,而要其成,非我有成,其在人乎?何愛於邑?邑將焉往?」子大叔曰:「若四國何?」子產曰:「非相違也,而相從也,四國何尤焉?《鄭書》有之曰:『安定國家,必大焉先。』姑先安大,以待其所歸。」既,伯石懼而歸邑,卒與之。伯有既死,使大史命伯石為卿,辭。大史退,則請命焉。覆命之,又辭。如是三,乃受策入拜。子產是以惡其為人也,使次己位。
  • 40.    《左傳·襄公三十年》:子產使都鄙有章,上下有服,田有封洫,廬井有伍。大人之忠儉者,從而與之。泰侈者,因而斃之。
  • 41.    《左傳·襄公三十年》:従政一年,輿人誦之,曰:“取我衣冠而褚之,取我田疇而伍之。孰殺子產,吾其與之!”及三年,又誦之,曰;“我有子弟,子產誨之。我有田疇,子產殖之。子產而死,誰其嗣之?”
  • 42.    《左傳·襄公三十年》:豐卷將祭,請田焉。弗許,曰:「唯君用鮮,眾給而已。」子張怒,退而徵役。子產奔晉,子皮止之而逐豐卷。豐卷奔晉。子產請其田裏,三年而復之,反其田裏及其入焉。
  • 43.    左傳·襄公·襄公三十一年  .古詩文網[引用日期2017-07-09]
  • 44.    《左傳·襄公三十一年》:子皮欲使尹何為邑。子產曰:「少,未知可否?」子皮曰:「願,吾愛之,不吾叛也。使夫往而學焉,夫亦愈知治矣。」子產曰:「不可。人之愛人,求利之也。今吾子愛人則以政,猶未能操刀而使割也,其傷實多。子之愛人,傷之而已,其誰敢求愛於子?子於鄭國,棟也,棟折榱崩,僑將厭焉,敢不盡言?子有美錦,不使人學制焉。大官、大邑,身之所庇也,而使學者制焉,其為美錦,不亦多乎?僑聞學而後入政,未聞以政學者也。若果行此,必有所害。譬如田獵,射御貫則能獲禽,若未嘗登車射御,則敗績厭覆是懼,何暇思獲?」子皮曰:「善哉!虎不敏。吾聞君子務知大者、遠者,小人務知小者、近者。我,小人也。衣服附在吾身,我知而慎之。大官、大邑所以庇身也,我遠而慢之。微子之言,吾不知也。他日我曰:『子為鄭國,我為吾家,以庇焉,其可也。』今而後知不足。自今,請雖吾家,聽子而行。」子產曰:「人心之不同,如其面焉。吾豈敢謂子面如吾面乎?抑心所謂危,亦以告也。」子皮以為忠,故委政焉。子產是以能為鄭國。
  • 45.    左傳·昭公·昭公元年  .古詩文網[引用日期2017-07-03]
  • 46.    《史記·鄭世家第十二》:二十五年,鄭使子產於晉,問平公疾。平公曰:“卜而曰實沈、台駘為祟,史官莫知,敢問?”對曰:“高辛氏有二子,長曰閼伯,季曰實沈,居曠林,不相能也,日操干戈以相征伐。后帝弗臧,遷閼伯於商丘,主辰,商人是因,故辰為商星。遷實沈於大夏,主參,唐人是因,服事夏、商,其季世曰唐叔虞。”當武王邑姜方娠大叔,夢帝謂己:‘餘命而子曰虞,乃與之唐,屬之參而蕃育其子孫。’及生有文在其掌曰‘虞’,遂以命之。及成王滅唐而國大叔焉。故參為晉星。”由是觀之,則實沈,參神也。昔金天氏有裔子曰昧,為玄冥師,生允格、台駘。台駘能業其官,宣汾、洮,障大澤,以處太原。帝用嘉之,國之汾川。沈、姒、蓐、黃實守其祀。今晉主汾川而滅之。由是觀之,則台駘,汾、洮神也。然是二者不害君身。山川之神,則水旱之菑禜之;日月星辰之神,則雪霜風雨不時禜之;若君疾,飲食哀樂女色所生也。”平公及叔鄉曰:“善,博物君子也!”厚為之禮於子產。
  • 47.    《左傳·昭公元年》:鄭徐吾犯之妹美,公孫楚聘之矣,公孫黑又使強委禽焉。犯懼,告子產。子產曰:「是國無政,非子之患也。唯所欲與。」犯請於二子,請使女擇焉。皆許之,子皙盛飾入,布幣而出。子南戎服入。左右射,超乘而出。女自房觀之,曰:「子皙信美矣,抑子南夫也。夫夫婦婦,所謂順也。」適子南氏。子皙怒,既而櫜甲以見子南,欲殺之而取其妻。子南知之,執戈逐之。及衝,擊之以戈。子皙傷而歸,告大夫曰:「我好見之,不知其有異志也,故傷。」
  • 48.    《左傳·昭公元年》;大夫皆謀之。子產曰:「直鈞,幼賤有罪。罪在楚也。」乃執子南而數之,曰:「國之大節有五,女皆奸之:畏君之威,聽其政,尊其貴,事其長,養其親。五者所以為國也。今君在國,女用兵焉,不畏威也。奸國之紀,不聽政也。子皙,上大夫,女,嬖大夫,而弗下之,不尊貴也。幼而不忌,不事長也。兵其從兄,不養親也。君曰:『餘不女忍殺,宥女以遠。』勉,速行乎,無重而罪!」
  • 49.    《左傳·昭公元年》:五月庚辰,鄭放遊楚於吳,將行子南,子產諮於大叔。大叔曰:「吉不能亢身,焉能亢宗?彼,國政也,非私難也。子圖鄭國,利則行之,又何疑焉?周公殺管叔而蔡蔡叔,夫豈不愛?王室故也。吉若獲戾,子將行之,何有於諸遊?」
  • 50.    《左傳·昭公元年》:鄭為遊楚亂故,六月丁巳,鄭伯及其大夫盟於公孫段氏,罕虎、公孫僑、公孫段、印段、遊吉、駟帶私盟於閨門之外,實薰隧。公孫黑強與於盟,使大史書其名,且曰七子。子產弗討。
  • 51.    《左傳·昭公二年》:秋,鄭公孫黑將作亂,欲去遊氏而代其位,傷疾作而不果。駟氏與諸大夫欲殺之。子產在鄙,聞之,懼弗及,乘遽而至。使吏數之,曰:「伯有之亂,以大國之事,而未爾討也。爾有亂心,無厭,國不女堪。專伐伯有,而罪一也。昆弟爭室,而罪二也。薰隧之盟,女矯君位,而罪三也。有死罪三,何以堪之?不速死,大刑將至。」再拜稽首,辭曰:「死在朝夕,無助天為虐。」子產曰:「人誰不死?兇人不終,命也。作凶事,為兇人。不助天,其助兇人乎?」請以印為褚師。子產曰:「印也若才,君將任之。不才,將朝夕從女。女罪之不恤,而又何請焉?不速死,司寇將至。」七月壬寅,縊。屍諸周氏之衢,加木焉。
  • 52.    《左傳·昭公三年》:十月,鄭伯如楚,子產相。楚子享之,賦《吉日》。既享,子產乃具田備,王以田江南之夢。
  • 53.    《史記·鄭世家第十二》:二十七年夏,鄭簡公朝晉。冬,畏楚靈王之彊,又朝楚,子產從。二十八年,鄭君病,使子產會諸侯,與楚靈王盟於申,誅齊慶封。
  • 54.    司馬遷 著 蕭楓 主編.史記.哈爾濱:北方文藝出版社,2007年9月:388-389
  • 55.    《左傳·昭公四年》:鄭子產作丘賦。國人謗之,曰:「其父死於路,己為蠆尾。以令於國,國將若之何?」子寬以告。子產曰:「何害?苟利社稷,死生以之。且吾聞為善者不改其度,故能有濟也。民不可逞,度不可改。《詩》曰:『禮義不愆,何恤於人言。』吾不遷矣。渾罕曰:「國氏其先亡乎!君子作法於涼,其敝猶貪。作法於貪,敝將若之何?姬在列者,蔡及曹、滕其先亡乎!逼而無禮。鄭先衞亡,逼而無法。政不率法,而制於心。民各有心,何上之有?」
  • 56.    《左傳·昭公五年》:子產相鄭伯,會晉侯於邢丘。
  • 57.    《左傳·昭公六年》:三月,鄭人鑄刑書。叔向使詒子產書,曰:「始吾有虞於子,今則已矣。昔先王議事以制,不為刑辟,懼民之有爭心也。猶不可禁御,是故閒之以義,糾之以政,行之以禮,守之以信,奉之以仁,製為祿位以勸其從,嚴斷刑罰以威其淫。懼其未也,故誨之以忠,聳之以行,教之以務,使之以和,臨之以敬,蒞之以強,斷之以剛。猶求聖哲之上,明察之官,忠信之長,慈惠之師,民於是乎可任使也,而不生禍亂。民知有闢,則不忌於上,並有爭心,以徵於書,而徼倖以成之,弗可為矣。夏有亂政而作《禹刑》,商有亂政而作《湯刑》,周有亂政而作《九刑》,三辟之興,皆叔世也。今吾子相鄭國,作封洫,立謗政,制參闢,鑄刑書,將以靖民,不亦難乎?《詩》曰:『儀式刑文王之德,日靖四方。』又曰:『儀刑文王,萬邦作孚。』如是,何闢之有?民知爭端矣,將棄禮而徵於書。錐刀之末,將盡爭之。亂獄滋豐,賄賂並行,終子之世,鄭其敗乎!肸聞之,國將亡,必多制,其此之謂乎!」復書曰:「若吾子之言,僑不才,不能及子孫,吾以救世也。既不承命,敢忘大惠?」
  • 58.    《左傳·昭公六年》:楚公子棄疾如晉,報韓子也。過鄭,鄭罕虎、公孫僑、遊吉從鄭伯以勞諸柤。辭不敢見,固請見之,見,如見王,以其乘馬八匹私面。見子皮如上卿,以馬六匹。見子產,以馬四匹。見子大叔,以馬二匹。禁芻牧採樵,不入田,不樵樹,不採刈,不抽屋,不強丐。誓曰:「有犯命者,君子廢,小人降。」舍不為暴,主不慁賓。往來如是。鄭三卿皆知其將為王也。
  • 59.    《左傳·昭公七年》:鄭人相驚以伯有,曰「伯有至矣」,則皆走,不知所往。鑄刑書之歲二月,或夢伯有介而行,曰:「壬子,餘將殺帶也。明年壬寅,餘又將殺段也。」及壬子,駟帶卒,國人益懼。齊、燕平之月壬寅,公孫段卒。國人愈懼。其明月,子產立公孫泄及良止以撫之,乃止。子大叔問其故,子產曰:「鬼有所歸,乃不為厲,吾為之歸也。」大叔曰:「公孫泄何為?」子產曰:「説也。為身無義而圖説,從政有所反之,以取媚也。不媚,不信。不信,民不從也。」
  • 60.    《左傳·昭公七年》:鄭子產聘於晉。晉侯疾,韓宣子逆客,私焉,曰:「寡君寢疾,於今三月矣,並走羣望,有加而無瘳。今夢黃熊入於寢門,其何厲鬼也?」對曰:「以君之明,子為大政,其何厲之有?昔堯殛鯀於羽山,其神化為黃熊,以入於羽淵,實為夏郊,三代祀之。晉為盟主,其或者未之祀也乎?」韓子祀夏郊,晉侯有間,賜子產莒之二方鼎。
  • 61.    《左傳·昭公七年》:子產為豐施歸州田於韓宣子,曰:「日君以夫公孫段為能任其事,而賜之州田,今無祿早世,不獲久享君德。其子弗敢有,不敢以聞於君,私致諸子。」宣子辭。子產曰:「古人有言曰:『其父析薪,其子弗克負荷』。施將懼不能任其先人之祿,其況能任大國之賜?縱吾子為政而可,後之人若屬有疆場之言,敝邑獲戾,而豐氏受其大討。吾子取州,是免敝邑於戾,而建置豐氏也。敢以為請。」宣子受之,以告晉侯。晉侯以與宣子。宣子為初言,病有之,以易原縣於樂大心。
  • 62.    《左傳·昭公七年》:子皮之族飲酒無度,故馬師氏與子皮氏有惡。齊師還自燕之月,罕朔殺罕魋。罕朔奔晉。韓宣子問其位於子產。子產曰:「君之羈臣,苟得容以逃死,何位之敢擇?卿違,從大夫之位,罪人以其罪降,古之制也。朔於敝邑,亞大夫也,其官,馬師也。獲戾而逃,唯執政所置之。得免其死,為惠大矣,又敢求位?」宣子為子產之敏也,使從嬖大夫。
  • 63.    《左傳·昭公十年》:戊子,晉平公卒。鄭伯如晉,及河,晉人辭之。遊吉遂如晉。九月,叔孫婼、齊國弱、宋華定、衞北宮喜、鄭罕虎、許人、曹人、莒人、邾人、薛人、杞人、小邾人如晉,葬平公也。鄭子皮將以幣行。子產曰:「喪焉用幣?用幣必百兩,百兩必千人,千人至,將不行。不行,必盡用之。幾千人而國不亡?」子皮固請以行。既葬,諸侯之大夫欲因見新君。叔孫昭子曰:「非禮也。」弗聽。叔向辭之,曰:「大夫之事畢矣。而又命孤,孤斬焉在衰絰之中。其以嘉服見,則喪禮未畢。其以喪服見,是重受吊也。大夫將若之何?」皆無辭以見。子皮盡用其幣,歸,謂子羽曰:「非知之實難,將在行之。夫子知之矣,我則不足。《書》曰:『欲敗度,縱敗禮。』我之謂矣。夫子知度與禮矣,我實縱慾而不能自克也。」
  • 64.    《左傳·昭公十二年》:三月,鄭簡公卒,將為葬除。及遊氏之廟,將毀焉。子大叔使其除徒執用以立,而無庸毀,曰:「子產過女,而問何故不毀,乃曰:『不忍廟也!諾,將毀矣!』」既如是,子產乃使闢之。司墓之室有當道者,毀之,則朝而塴;弗毀,則日中而塴。子大叔請毀之,曰:「無若諸侯之賓何!」子產曰:「諸侯之賓,能來會吾喪,豈憚日中?無損於賓,而民不害,何故不為?」遂弗毀,日中而葬。君子謂:「子產於是乎知禮。禮,無毀人以自成也。」······六月,葬鄭簡公。
  • 65.    《左傳·昭公十二年》:齊侯、衞侯、鄭伯如晉,朝嗣君也。······晉侯享諸侯,子產相鄭伯,辭於享,請免喪而後聽命。晉人許之,禮也。
  • 66.    《左傳·昭公十三年》:七月丙寅,治兵於邾南,甲車四千乘,羊舌鮒攝司馬,遂合諸侯於平丘。子產、子大叔相鄭伯以會。子產以幄幕九張行。子大叔以四十,既而悔之,每舍,損焉。及會,亦如之。
  • 67.    《左傳·昭公十三年》:仲尼謂:「子產於是行也,足以為國基矣。《詩》曰:『樂只君子,邦家之基。』子產,君子之求樂者也。」且曰:「合諸侯,藝貢事,禮也。」
  • 68.    左傳·昭公·昭公十三年  .古詩文網[引用日期2017-09-04]
  • 69.    子產 | 法家思想 | 百家  .勸學網[引用日期2017-07-17]
  • 70.    《左傳·昭公十三年》:子產歸,未至,聞子皮卒,哭,且曰:「吾已,無為為善矣,唯夫子知我。」
  • 71.    《左傳·昭公十六年》:二月,晉韓起聘於鄭,鄭伯享之。子產戒曰:「苟有位於朝,無有不共恪。」孔張後至,立於客間。執政御之,適客後。又御之,適縣間。客從而笑之。事畢,富子諫曰:「夫大國之人,不可不慎也,幾為之笑而不陵我?我皆有禮,夫猶鄙我。國而無禮,何以求榮?孔張失位,吾子之恥也。」子產怒曰:「發命之不衷,出令之不信,刑之頗類,獄之放紛,會朝之不敬,使命之不聽,取陵於大國,罷民而無功,罪及而弗知,僑之恥也。孔張,君之昆孫子孔之後也,執政之嗣也,為嗣大夫,承命以使,周於諸侯,國人所尊,諸侯所知。立於朝而祀於家,有祿於國,有賦于軍,喪祭有職,受脤、歸脤,其祭在廟,已有着位,在位數世,世守其業,而忘其所,僑焉得恥之?辟邪之人而皆及執政,是先王無刑罰也。子寧以他規我。」
  • 72.    《史記·鄭世家第十二》: 四年,晉昭公卒,其六卿彊,公室卑。子產謂韓宣子曰:“為政必以德,毋忘所以立。”
  • 73.    《左傳·昭公十六年》:宣子有環,有一在鄭商。宣子謁諸鄭伯,子產弗與,曰:「非官府之守器也,寡君不知。」子大叔、子羽謂子產曰:「韓子亦無幾求,晉國亦未可以貳。晉國、韓子,不可偷也。若屬有讒人交鬥其間,鬼神而助之,以興其兇怒,悔之何及?吾子何愛於一環,其以取憎於大國也,盍求而與之?」子產曰:「吾非偷晉而有二心,將終事之,是以弗與,忠信故也。僑聞君子非無賄之難,立而無令名之患。僑聞為國非不能事大字小之難,無禮以定其位之患。夫大國之人,令於小國,而皆獲其求,將何以給之?一共一否,為罪滋大。大國之求,無禮以斥之,何饜之有?吾且為鄙邑,則失位矣。若韓子奉命以使,而求玉焉,貪淫甚矣,獨非罪乎?出一玉以起二罪,吾又失位,韓子成貪,將焉用之?且吾以玉賈罪,不亦鋭乎?」   韓子買諸賈人,既成賈矣,商人曰:「必告君大夫。」韓子請諸子產曰:「日起請夫環,執政弗義,弗敢復也。今買諸商人,商人曰,必以聞,敢以為請。」子產對曰:「昔我先君桓公,與商人皆出自周,庸次比耦,以艾殺此地,斬之蓬蒿藜藿,而共處之。世有盟誓,以相信也,曰:『爾無我叛,我無強賈,毋或丐奪。爾有利市寶賄,我勿與知。』恃此質誓,故能相保,以至於今。今吾子以好來辱,而謂敝邑強奪商人,是教弊邑背盟誓也,毋乃不可乎!吾子得玉而失諸侯,必不為也。若大國令,而共無藝,鄭,鄙邑也,亦弗為也。僑若獻玉,不知所成,敢私布之。」韓子辭玉,曰:「起不敏,敢求玉以徼二罪?敢辭之。」韓子辭玉,曰:「起不敏,敢求玉以徼二罪?敢辭之。」
  • 74.    《左傳·昭公十六年》:宣子私覲於子產以玉與馬,曰:「子命起舍夫玉,是賜我玉而免吾死也,敢不藉手以拜?」
  • 75.    夏四月,鄭六卿餞宣子於郊。宣子曰:「二三君子請皆賦,起亦以知鄭志。」子齹賦《野有蔓草》。宣子曰:「孺子善哉!吾有望矣。」子產賦《鄭之羔裘》。宣子曰:「起不堪也。」子大叔賦《褰裳》。宣子曰:「起在此,敢勤子至於他人乎?」子大叔拜。宣子曰:「善哉,子之言是!不有是事,其能終乎?」子游賦《風雨》,子旗賦《有女同車》,子柳賦《蘀兮》。宣子喜曰:「鄭其庶乎!二三君子以君命貺起,賦不出鄭志,皆暱燕好也。二三君子數世之主也,可以無懼矣。」宣子皆獻馬焉,而賦《我將》。子產拜,使五卿皆拜,曰:「吾子靖亂,敢不拜德?」宣子私覲於子產以玉與馬,曰:「子命起舍夫玉,是賜我玉而免吾死也,敢不藉手以拜?」
  • 76.    《左傳·昭公十六年》:九月,大雩,旱也。鄭大旱,使屠擊、祝款、豎柎有事於桑山。斬其木,不雨。子產曰:「有事于山,蓺山林也,而斬其木,其罪大矣。」奪之官邑。
  • 77.    《左傳·昭公九年》:夏四月,陳災。鄭裨灶曰:「五年,陳將復封。封五十二年而遂亡。」子產問其故,對曰:「陳,水屬也,火,水妃也,而楚所相也。今火出而火陳,逐楚而建陳也。妃以五成,故曰五年。歲五及鶉火,而後陳卒亡,楚克有之,天之道也,故曰五十二年。」
  • 78.    《春秋經·昭公十三年》:陳侯吳歸於陳。
  • 79.    《左傳·昭公十年》:十年春,王正月,有星出於婺女。鄭裨灶言於子產曰:「七月戊子,晉君將死。今茲歲在顓頊之虛,姜氏、任氏實守其地。居其維首,而有妖星焉,告邑姜也。邑姜,晉之妣也。天以七紀。戊子,逢公以登,星斯於是乎出。吾是以譏之。」······戊子,晉平公卒。
  • 80.    《左傳·昭公十七年》:冬,有星孛於大辰,西及漢。······鄭裨灶言於子產曰:“宋、衞、陳、鄭將同日火,若我用瓘斝玉瓚,鄭必不火。”子產弗與。
  • 81.    《春秋榖梁傳·昭公十八年》:夏,五月壬午,宋、衞、陳、鄭災。其志,以同日也。其日,亦以同日也。或曰人有謂鄭子產曰:“某日有災”。子產曰:“天者神,子惡知之?”是人也,同日為四國災也。
  • 82.    春秋新説︱四國大火:公元前524年的跨國恐怖主義事件  .澎湃新聞.2018-10-20[引用日期2019-02-23]
  • 83.    《左傳·昭公十八年》:鄭之未災也,裏析告子產曰:「將有大祥,民震動,國幾亡。吾身泯焉,弗良及也。國遷其可乎?」子產曰:「雖可,吾不足以定遷矣。」及火,裏析死矣,未葬,子產使輿三十人,遷其柩。火作,子產辭晉公子、公孫於東門。使司寇出新客,禁舊客勿出於宮。使子寬、子上巡羣屏攝,至於大宮。使公孫登徙大龜。使祝史徙主祏於周廟,告於先君。使府人、庫人各儆其事。商成公儆司宮,出舊宮人,置諸火所不及。司馬、司寇列居火道,行火所□欣。城下之人,伍列登城。明日,使野司寇各保其徵。郊人助祝史除於國北,禳火於玄冥、回祿,祈於四鄘。書焚室而寬其徵,與之材。三日哭,國不市。使行人告於諸侯。宋、衞皆如是。陳不救火,許不弔災,君子是以知陳、許之先亡也。
  • 84.    《史記·鄭世家第十二》:六年,鄭火,公欲禳之。子產曰:“不如修德。”
  • 85.    《左傳·昭公十八年》:七月,鄭子產為火故,大為社祓禳於四方,振除火災,禮也。
  • 86.    春秋政治精英的人文建樹  .光明網.2015-02-02[引用日期2017-09-04]
  • 87.    《左傳·昭公十八年》:火之作也,子產授兵登陴。子大叔曰:「晉無乃討乎?」子產曰:「吾聞之,小國忘守則危,況有災乎?國之不可小,有備故也。」既,晉之邊吏讓鄭曰:「鄭國有災,晉君、大夫不敢寧居,卜筮走望,不愛牲玉。鄭之有災,寡君之憂也。今執事手間然授兵登陴,將以誰罪?邊人恐懼不敢不告。子產對曰:「若吾子之言,敝邑之災,君之憂也。敝邑失政,天降之災,又懼讒慝之間謀之,以啓貪人,薦為弊邑不利,以重君之憂。幸而不亡,猶可説也。不幸而亡,君雖憂之,亦無及也。鄭有他竟,望走在晉。既事晉矣,其敢有二心?」
  • 88.    《左傳·昭公十九年》:是歲也,鄭駟偃卒。子游娶於晉大夫,生絲,弱。其父兄立子瑕。子產憎其為人也,且以為不順,弗許,亦弗止。駟氏聳。他日,絲以告其舅。冬,晉人使以幣如鄭,問駟乞之立故。駟氏懼,駟乞欲逃。子產弗遣。請龜以卜,亦弗予。大夫謀對,子產不待而對客曰:「鄭國不天,寡君之二三臣,札瘥夭昏,今又喪我先大夫偃。其子幼弱,其一二父兄懼隊宗主,私族於謀而立長親。寡君與其二三老曰:『抑天實剝亂是,吾何知焉?』諺曰:『無過亂門。』民有兵亂,猶憚過之,而況敢知天之所亂?今大夫將問其故,抑寡君實不敢知,其誰實知之?平丘之會,君尋舊盟曰:『無或失職。』若寡君之二三臣,其即世者,晉大夫而專制其位,是晉之縣鄙也,何國之為?」辭客幣而報其使。晉人舍之。
  • 89.    《左傳·昭公十九年》:鄭大水,龍鬥於時門之外洧淵。國人請為禜焉,子產弗許,曰:「我鬥,龍不我覿也。龍鬥,我獨何覿焉?禳之,則彼其室也。吾無求於龍,龍亦無求於我。」乃止也。
  • 90.    南殿障子聖賢之圖  .紅葉山古籍文庫.2016-02-28[引用日期2019-02-28]
  • 91.    《左傳·昭公二十年》:鄭子產有疾,謂子大叔曰:“我死,子必為政。唯有德者能以寬服民,其次莫如猛。夫火烈,民望而畏之,故鮮死焉。水懦弱,民狎而玩之,則多死焉。故寬難。”疾數月而卒。
  • 92.    左傳·昭公·昭公二十年  .古詩文網[引用日期2017-07-03]
  • 93.    史記·七十列傳·循吏列傳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7-07-03]
  • 94.    《史記·循吏列傳》:治鄭二十六年而死,丁壯號哭,老人兒啼,曰:“子產去我死乎!民將安歸?”
  • 95.    《孔叢子·雜訓第六》:縣子問子思曰:“吾聞同聲者相好,子之先君見子產時,則兄事之。而世謂子產仁愛,稱夫子聖人。是謂聖道事仁愛乎?吾未諭其人之孰先後也,故質於子。”子思曰:“然,子之問也。昔季孫問子游亦若子之言也。子游答曰:“以子產之仁愛,譬夫子其猶浸水之與膏雨乎!”康子曰:“子產死,鄭人丈夫舍玦佩,婦女舍珠瑱,巷哭三月,竽瑟不作。”
  • 96.    《左傳·昭公二十年》:及子產卒,仲尼聞之,出涕曰:“古之遺愛也。”
  • 97.    白壽彝總主編,徐喜辰、斯維至、楊釗主編.中國通史(修訂本)·第三捲上古時代·下冊.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1065-1084
  • 98.    白壽彝 主編.中國通史·第三卷.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
  • 99.    王捷. 清華簡《子產》篇與“刑書”新析[J]. 上海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17(4).
  • 100.    李啓成.中國法律史講義.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8:70-73
  • 101.    黃源盛.中國法史導論.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14年:151-158
  • 102.    孔許友. 論春秋時期的刑書書寫——以鑄刑鼎之爭為中心[J]. 雲南社會科學, 2016(3):165-171.
  • 103.    李學勤. 有關春秋史事的清華簡五種綜述[J]. 文物, 2016(3):79-83.
  • 104.    有關春秋史事的清華簡五種綜述  .中國社會科學網.2017-02-19[引用日期2019-01-28]
  • 105.    《清華簡》之《子產》部分釋文:子產 既 由 善 用 聖【 23】,班 羞 勿 俊 之行, 乃聿三邦之令, 以為鄭令、野令, 導之以教。乃繹天地、逆順、剛柔【24】,以鹹禁御。聿三邦之刑, 以為鄭刑、野刑, 行以峻命裕儀, 以釋無教不辜, 此謂【25】“張美棄惡”。
  • 106.    《左傳·襄公三十一年》:子產之從政也,擇能而使之。馮簡子能斷大事,子大叔美秀而文,公孫揮能知四國之為,而辨於其大夫之族姓、班位、貴賤、能否,而又善為辭令,裨諶能謀,謀於野則獲,謀於邑則否。鄭國將有諸侯之事,子產乃問四國之為於子羽,且使多為辭令。與裨諶乘以適野,使謀可否。而告馮簡子,使斷之。事成,乃授子大叔使行之,以應對賓客。是以鮮有敗事。北宮文子所謂有禮也。
  • 107.    《論語·憲問》:子曰:“為命,裨諶草創之,世叔討論之,行人子羽修飾之,東里子產潤色之。”
  • 108.    新出竹簡材料系統反映子產思想  .中國社會科學網.2018-10-16[引用日期2019-01-28]
  • 109.    李學勤. 新整理清華簡六種概述[J]. 文物, 2012(8):66-71.
  • 110.    傳承與變革:春秋子產事功述論  .中國知網[引用日期2017-09-25]
  • 111.    從一樁古代婚姻糾紛説起  .光明網.2000-02-25[引用日期2017-08-06]
  • 112.    《左傳·昭公十八年》:乃簡兵大蒐,將為蒐除。子大叔之廟在道南,其寢在道北,其庭小。過期三日,使除徒陳於道南廟北,曰:「子產過女而命速除,乃毀於而鄉。」子產朝,過而怒之,除者南毀。子產及衝,使從者止之曰:「毀於北方。」
  • 113.    周代鄭國史研究  .中國知網.2010-5-28[引用日期2017-09-22]
  • 114.    子產治鄭的策略研究  .中國知網[引用日期2017-09-25]
  • 115.    《左傳·昭公十三年》:及盟,子產爭承,曰:「昔天子班貢,輕重以列,列尊貢重,周之制也。卑而貢重者,甸服也。鄭伯,男也,而使從公侯之貢,懼弗給也,敢以為請。諸侯靖兵,好以為事。行理之命,無月不至,貢之無藝,小國有闕,所以得罪也。諸侯修盟,存小國也。貢獻無及,亡可待也。存亡之制,將在今矣。」自日中以爭,至於昏,晉人許之。既盟,子大叔咎之曰:「諸侯若討,其可瀆乎?」子產曰:「晉政多門,貳偷之不暇,何暇討?國不競亦陵,何國之為?」
  • 116.    《左傳·昭公元年》:晉侯有疾,鄭伯使公孫僑如晉聘,且問疾。叔向問焉,曰:「寡君之疾病,卜人曰:『實沈、台駘為祟。』史莫之知,敢問此何神也?」子產曰:「昔高辛氏有二子,伯曰閼伯,季曰實沈,居於曠林,不相能也。日尋干戈,以相征討。后帝不臧,遷閼伯於商丘,主辰。商人是因,故辰為商星。遷實沈於大夏,主參。唐人是因,以服事夏、商。其季世曰唐叔虞。當武王邑姜方震大叔,夢帝謂己:『餘命而子曰虞,將與之唐,屬諸參,其蕃育其子孫。』及生,有文在其手曰:『虞』,遂以命之。及成王滅唐而封大叔焉,故參為晉星。由是觀之,則實沈,參神也。昔金天氏有裔子曰昧,為玄冥師,生允格、台駘。台駘能業其官,宣汾、洮,障大澤,以處大原。帝用嘉之,封諸汾川。沈、姒、蓐、黃,實守其祀。今晉主汾而滅之矣。由是觀之,則台駘,汾神也。抑此二者,不及君身。山川之神,則水旱癘疫之災,於是乎禜之。日月星辰之神,則雪霜風雨之不時,於是乎禜之。若君身,則亦出入飲食哀樂之事也,山川星辰之神,又何為焉」?僑聞之,君子有四時:朝以聽政,晝以訪問,夕以修令,夜以安身。於是乎節宣其氣,勿使有所壅閉湫底,以露其體。茲心不爽,而昏亂百度。今無乃壹之,則生疾矣。僑又聞之,內官不及同姓,其生不殖,美先盡矣,則相生疾,君子是以惡之。故《志》曰:『買妾不知其姓,則卜之。』違此二者,古之所慎也。男女辨姓,禮之大司也。今君內實有四姬焉,其無乃是也乎?若由是二者,弗可為也已。四姬有省猶可,無則必生疾矣。」叔向曰:「善哉!肸未之聞也。此皆然矣。」
  • 117.    日本京都大學所藏元刻本《附釋音春秋左傳註疏》書影
  • 118.    《韓非子·內儲説上·七術》:子產相鄭,病將死,謂遊吉曰:“我死後,子必用鄭,必以嚴蒞人。夫火形嚴,故人獻灼;水形懦,人多溺。子必嚴子之形,無令溺子之懦。”子產死。遊吉不肯嚴形,鄭少年相率為盜,處於萑澤,將遂以為鄭禍。遊吉率車騎與戰,一日一夜僅能克之。遊吉喟然嘆曰:“吾蚤行夫子之教,必不悔至於此矣。”
  • 119.    《左傳·昭公四年》:鄭子產作丘賦。國人謗之,曰:「其父死於路,己為蠆尾。以令於國,國將若之何?」子寬以告。子產曰:「何害?苟利社稷,死生以之。且吾聞為善者不改其度,故能有濟也。民不可逞,度不可改。《詩》曰:『禮義不愆,何恤於人言。』吾不遷矣。
  • 120.    《左傳·昭公二十年》:仲尼曰:“善哉!政寬則民慢,慢則糾之以猛。猛則民殘,殘則施之以寬。寬以濟猛;猛以濟寬,政是以和。 詩曰:‘民亦勞止,汔可小康,惠此中國,以綏四方。’施之以寬也。‘毋從詭隨,以謹無良,式遏寇虐,慘不畏明。’糾之以猛也。‘柔遠能邇,以定我王。’平之以和也。又曰:‘不競不絿,不剛不柔,佈政優優,百祿是遒。’和之至也!”
  • 121.    先秦法家思想研究的若干問題  .中國知網[引用日期2017-09-25]
  • 122.    子產殺鄧析案分析 | 法家思想 | 百家  .勸學網[引用日期2017-09-04]
  • 123.    先秦時期的禮法之爭與秦漢時期的禮法合流  .中國知網[引用日期2017-10-10]
  • 124.    《左傳·昭公二十五年》:子大叔見趙簡子,簡子問揖讓周旋之禮焉。對曰:「是儀也,非禮也。」簡子曰:「敢問何謂禮?」對曰:「吉也聞諸先大夫子產曰:『夫禮,天之經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天地之經,而民實則之。則天之明,因地之性,生其六氣,用其五行。氣為五味,發為五色,章為五聲,淫則昏亂,民失其性。是故為禮以奉之:為六畜、五牲、三犧,以奉五味;為九文、六採、五章,以奉五色;為九歌、八風、七音、六律,以奉五聲;為君臣、上下,以則地義;為夫婦、外內,以經二物;為父子、兄弟、姑姊、甥舅、昏媾、姻亞,以象天明,為政事、庸力、行務,以從四時;為刑罰、威獄,使民畏忌,以類其震曜殺戮;為温慈、惠和,以效天之生殖長育。民有好、惡、喜、怒、哀、樂,生於六氣。是故審則宜類,以制六志。哀有哭泣,樂有歌舞,喜有施捨,怒有戰鬥;喜生於好,怒生於惡。是故審行信令,禍福賞罰,以制死生。生,好物也;死,惡物也;好物,樂也;惡物,哀也。哀樂不失,乃能協於天地之性,是以長久。」
  • 125.    子產思想的內在衝突與超越   .中國知網[引用日期2017-09-25]
  • 126.    左氏心折第一人——通過《左傳》看子產思想特色  .中國知網[引用日期2017-09-25]
  • 127.    中國古代的城市森林與人居生態建設  .中國知網[引用日期2017-09-25]
  • 128.    白壽彝 主編.中國通史第三卷-上古時代(上冊).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 129.    第七節 狩獵、採集、捕魚和植樹的活動  .語文備課大師-中外文學名著在線閲讀系統[引用日期2017-09-25]
  • 130.    非法採石屢禁不止執法互相推諉,春秋子產墓三面被挖成絕壁  .澎湃新聞.2014-09-11[引用日期2017-09-25]
  • 131.    非法採石危及子產墓 7旬翁3年27次爬山呼籲保護(圖)  .中國新聞網.2014-10-16[引用日期2017-09-04]
  • 132.    《晉書·列傳第四·杜預傳》:預先為遺令曰:“古不合葬,明於終始之理,同於無有也。中古聖人改而合之,蓋以別合無在,更緣生以示教也。自此以來,大人君子或合或否,未能知生,安能知死,故各以己意所欲也。吾往為台郎,嘗以公事使過密縣之邢山。山上有冢,問耕父,雲是鄭大夫祭仲,或雲子產之冢也,遂率從者祭而觀焉。其造冢居山之頂,四望周達,連山體南北之正而邪東北,向新鄭城,意不忘本也。其隧道唯塞其後而空其前,不填之,示藏無珍寶,不取於重深也。山多美石不用,必集洧水自然之石以為冢藏,貴不勞工巧,而此石不入世用也。君子尚其有情,小人無利可動,歷千載無毀,儉之致也。吾去春入朝,因郭氏喪亡,緣陪陵舊義,自表營洛陽城東首陽之南為將來兆域。而所得地中有小山,上無舊冢。其高顯雖未足比邢山,然東奉二陵,西瞻宮闕,南觀伊洛,北望夷叔,曠然遠覽,情之所安也。故遂表樹開道,為一定之制,至時皆用洛水圓石,開遂道南向,儀制取法於鄭大夫,欲以儉自完耳。棺器小斂之事,皆當稱此。”
  • 133.    子產之碑  .河南文化網.2013-10-24[引用日期2019-09-28]
  • 134.    《論語·公冶長篇》:子謂子產:“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養民也惠,其使民也義。”
  • 135.    《論語·憲問篇》:或問子產,子曰:“惠人也。”問子西,曰:“彼哉,彼哉!”問管仲,曰:“人也。奪伯氏駢邑三百,飯疏食,沒齒無怨言。”
  • 136.    《史記·鄭世家第十二》:二十三年,諸公子爭寵相殺,又欲殺子產。公子或諫曰:“子產仁人,鄭所以存者子產也,勿殺!”乃止。
  • 137.    《左傳·昭公元年》:晉侯聞子產之言,曰:「博物君子也。」重賄之。
  • 138.    《左傳·襄公三十一年》:叔向曰:“辭之不可以已也如是夫!子產有辭,諸侯賴之,若之何其釋辭也?《詩》曰:‘辭之輯矣,民之協矣。辭之繹矣,民之莫矣。’其知之矣。”
  • 139.    左傳·昭公·昭公六年  .古詩文網[引用日期2019-01-27]
  • 140.    《左傳·昭公五年》:鄭罕虎如齊,娶於子尾氏。晏子驟見之,陳桓子問其故,對曰:「能用善人,民之主也。」
  • 141.    《左傳·昭公四年》:夏,諸侯如楚,魯、衞、曹、邾不會。曹、邾辭以難,公辭以時祭,衞侯辭以疾。鄭伯先待於申。六月丙午,楚子合諸侯於申。椒舉言於楚子曰:「臣聞諸侯無歸,禮以為歸。今君始得諸侯,其慎禮矣。霸之濟否,在此會也。夏啓有鈞台之享,商湯有景亳之命,周武有孟津之誓,成有岐陽之搜,康有酆宮之朝,穆有塗山之會,齊桓有召陵之師,晉文有踐土之盟。君其何用?宋向戌、鄭公孫僑在,諸侯之良也,君其選焉。」王曰:「吾用齊桓。」王使問禮於左師與子產。左師曰:「小國習之,大國用之,敢不薦聞?」獻公合諸侯之禮六。子產曰:「小國共職,敢不薦守?」獻伯、子、男會公之禮六。君子謂合左師善守先代,子產善相小國。
  • 142.    十三經·孟子·離婁下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8-03-07]
  • 143.    列子·楊朱  .古詩文網[引用日期2019-01-27]
  • 144.    禮記·仲尼燕居第二十八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9-02-23]
  • 145.    《禮記·仲尼燕居》:子曰:“師,爾過;而商也,不及。子產猶眾人之母也,能食之不能教也。”子貢越席而對曰:“敢問將何以為此中者也?”子曰:“禮乎禮!夫禮所以制中也。”
  • 146.    《史記·鄭世家第十二》:聲公五年,鄭相子產卒,鄭人皆哭泣,悲之如亡親戚。子產者,鄭成公少子也。為人仁愛人,事君忠厚。孔子嘗過鄭,與子產如兄弟雲。及聞子產死,孔子為泣曰:“古之遺愛也!”
  • 147.    史記·卷四十二·鄭世家第十二  .歷史春秋網[引用日期2017-07-03]
  • 148.    《史記·循吏列傳第五十九》: 太史公曰:孫叔敖出一言,郢市復。子產病死,鄭民號哭。公儀子見好布而家婦逐。石奢縱父而死,楚昭名立。李離過殺而伏劍,晉文以正國法。   奉職循理,為政之先。恤人體國,良史述焉。叔孫、鄭產,自昔稱賢。拔葵一利,赦父非。李離伏劍,為法而然。
  • 149.    《史記·列傳第七十·太史公自序》:少康之子,實賓南海,文身斷髮,黿鱔與處,既守封禺,奉禹之祀。句踐困彼,乃用種、蠡。嘉句踐夷蠻能脩其德,滅彊吳以尊周室,作越王句踐世家第十一。桓公之東,太史是庸。及侵周禾,王人是議。祭仲要盟,鄭久不昌。子產之仁,紹世稱賢。三晉侵伐,鄭納於韓。嘉厲公納惠王,作鄭世家第十二。
  • 150.    史記·卷一百二十六·滑稽列傳第六十六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9-02-24]
  • 151.    李賢等注《後漢書》卷四十六《郭陳列傳第三十六》(引新序)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9-02-23]
  • 152.    漢書 表全8巻  .國立公文書館[引用日期2019-02-22]
  • 153.    戰國策·劉向書錄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8-10-16]
  • 154.    論衡·卷二十一·死偽篇  .古詩文網[引用日期2017-09-04]
  • 155.    文心雕龍·才略  .古詩文網[引用日期2017-09-04]
  • 156.    《昌黎先生集·卷十三·子產不毀鄉校頌》
  • 157.    王安石文集·卷六十七·論議  .語文新課程資源網-唐宋八大家在線閲讀[引用日期2017-09-04]
  • 158.    尊孟續辯卷下·(宋)餘允文 撰○蘇子辯孟【為論語説與孟子辯】  .殆知閣[引用日期2019-02-22]
  • 159.    《歷代名賢確論·卷二十》
  • 160.    安文研. 蘇軾辨孟考[J]. 雲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6, 15(3):38-44.
  • 161.    《古史·鄭子產列傳第七》
  • 162.    古史-【宋】蘇轍  .網易雲閲讀[引用日期2017-09-04]
  • 163.    (清)高士奇撰.左傳紀事本末 全3冊.北京:中華書局,1979:646-647
  • 164.    子產受命於危難之際  .大河網.2007-07-25[引用日期2019-02-22]
  • 165.    沈家本故居:見證百年前法治變革風雲  .光明網.2018-02-11[引用日期2019-01-27]
  • 166.    胡適撰,耿雲志等導讀.中國哲學史大綱.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262
  • 167.    鄭克堂著.子產評傳.長沙:商務印書館,1941:序第1頁,正文第19-20頁
  • 168.    《左傳·子產不毀鄉校》: 鄭人遊於鄉校,以論執政。然明謂子產曰:“毀鄉校,何如?”子產曰;“何為?夫人朝夕退而遊焉,以議執政之善否。其所善者,吾則行之;其所惡者,吾則改之,是吾師也,若之何毀之?我聞忠善以損怨,不聞作威以防怨。豈不遽止?然猶防川: 大決所犯,傷人必多,吾不克救也;不如小決使道,不如吾聞而藥之也。”然明曰:“蔑也,今而後知吾子之信可事也。小人實不才。若果行此,其鄭國實賴之,豈唯二三臣?” 仲尼聞是語也,曰:“以是觀之,人謂子產不仁,吾不信也。”
  • 169.    《左傳·昭公二十年》:鄭子產有疾。謂子大叔曰:“我死,子必為政。唯有德者能以寬服民,其次莫如猛。夫火烈,民望而畏之,故鮮死焉。水懦弱,民狎而玩之,則多死焉。故寬難。”疾數月而卒。
  • 170.    《左傳·昭公二十年》:大叔為政,不忍猛而寬。鄭國多盜,取人於萑苻之澤。大叔悔之,曰:“吾早從夫子,不及此。”興徒兵以攻萑苻之盜,盡殺之,盜少止。
  • 171.    《莊子·內篇·德充符》:申徒嘉,兀者也,而與鄭子產同師於伯昏無人。子產謂申徒嘉曰:“我先出則子止,子先出則我止。”其明日,又與合堂同席而坐。子產謂申徒嘉曰:“我先出則子止,子先出則我止。今我將出,子可以止乎?其未邪?且子見執政而不違,子齊執政乎?”
  • 172.    《莊子·內篇·德充符》:申徒嘉曰:“先生之門固有執政焉如此哉?子而説子之執政而後人者也。聞之曰:‘ 鑑明則塵垢不止,止則不明也。久與賢人處則無過。’今子之所取大者,先生也,而猶出言若是,不亦過乎!”
  • 173.    《莊子·內篇·德充符》:子產曰:“子既若是矣,猶與堯爭善 。計子之德,不足以自反邪? ”
  • 174.    《莊子·內篇·德充符》:申徒嘉曰:“自狀其過以不當亡者眾;不狀其過以不當存者寡。[17]  知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唯有德者能之。遊於羿之彀中。中央者,中地也;然而不中者,命也。人以其全足笑吾不全足者眾矣,我怫然而怒 ,而適先生之所,則廢然而反。不知先生之洗我以善邪?吾之自寐邪?吾與夫子遊十九年,而未嘗知吾兀者也。今子與我遊於形骸之內,而子索我於形骸之外,不亦過乎!”
  • 175.    《莊子·內篇·德充符》:子產蹴然改容更貌曰:“子無乃稱!”
  • 176.    《孟子·萬章上》:昔者有饋生魚於鄭子產,子產使校人畜之池。校人烹之,反命曰:‘始舍之,圉 子產與魚 圉焉;少則洋洋焉;攸然而逝。’子產曰:‘得其所哉!得其所哉!’”校人出,曰:‘孰謂子產智?予既烹而食之,曰:得其所哉?得其所哉。’故君子可欺以其方,難罔以非其道。
  • 177.    《論語·雍也》:宰我問曰:“仁者,雖告之曰:‘井有仁焉。’其從之也?”子曰:“何為其然也?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
  • 178.    君子可以欺以其方  .光明網.2011-09-16[引用日期2019-02-24]
  • 179.    新鄭子產墓“被挖洞” 文物部門將加強保護  .中國新聞網.2010-03-17[引用日期2018-10-17]
  • 180.    許昌子產墓臨倒塌危機 附近山體幾乎被挖空  .大豫網[引用日期2012-07-27]
  • 181.    《通志·卷九十一》:公孫僑,字子產,穆公之孫,而子國之子也。
  • 182.    《通志·卷九十一》:公孫舍之,字子展,成公之孫,子罕之子。
  • 183.    《通志·卷九十一》:公子騑,字子駟,穆公子也。······子駟之子曰子西。
  • 184.    《列子·楊朱》:子產相鄭,專國之政;三年,善者服其化,惡者畏其禁,鄭國以治。諸侯憚之。而有兄曰公孫朝,有弟曰公孫穆。朝好酒,穆好色。朝之室也聚酒千鍾,積麴成封,望門百步,糟漿之氣逆於人鼻。方其荒於酒也,不知世道之安危,人理之悔吝,室內之有亡,九族之親疏,存亡之哀樂也。雖水火兵刃交於前,弗知也。穆之後庭比房數十,皆擇稚齒委媠者以盈之。方其耽於色也,屏親暱,絕交遊,逃於後庭,以晝足夜;三月一出,意猶未愜。鄉有處子之娥姣者,必賄而招之,媒而挑之,弗獲而後已。子產日夜以為戚,密造鄧析而謀之,曰:“僑聞治身以及家,治家以及國,此言自於近至於遠也。僑為國則治矣,而家則亂矣。其道逆邪?將奚方以救二子?子其詔之!”鄧析曰:“吾怪之久矣!未敢先言。子奚不時其治也,喻以性命之重,誘以禮義之尊乎?”子產用鄧析之言,因間以謁其兄弟而告之曰:“人之所以貴於禽獸者,智慮。智慮之所將者,禮義。禮義成,則名位至矣。若觸情而動,耽於嗜慾,則性命危矣。子納僑之言,則朝自悔而夕食祿矣。”朝、穆曰:“吾知之久矣,擇之亦久矣,豈待若言而後識之哉?凡生之難遇而死之易及。以難遇之生,俟易及之死,可孰念哉?而欲尊禮義以夸人,矯情性以招名,吾以此為弗若死矣。為欲盡一生之歡,窮當年之樂。唯患腹溢而不得恣口之飲,力憊而不得肆情於色;不遑憂名聲之醜,性命之危也。且若以治國之能誇物,欲以説辭亂我之心,榮祿喜我之意,不亦鄙而可憐哉?我又欲與若別之。夫善治外者,物未必治,而身交苦;善治內者,物未必亂,而性交逸。以苦之治外,其法可暫行於一國,未合於人心;以我之治內,可推之於天下,君臣之道息矣。吾常欲以此術而喻之,若反以彼術而教我哉?”子產忙然無以應之。他日以告鄧析。鄧析曰:“子與真人居而不知也,孰謂子智者乎?鄭國之治偶耳,非子之功也。”
  • 185.    《通志·卷九十一》:其子國參,字曰子思。
  • 186.    吳鎮烽.鮑子鼎銘文考釋[J].中國歷史文物,2009(02):50-55.
  • 187.    (宋)鄧名世《古今姓氏書辯證》卷二十二《六止下》:世本曰鄭穆公生子國發發生子產僑簡成子僑生子思參參生子玉珍武子珍生子樂卑顯莊子為子國氏謹按春秋子產家止謂之國氏
  • 188.    (清)張澍編纂,趙振興校點.姓氏尋源.長沙:嶽麓書社,1992:311
  • 189.    《古今姓氏書辯證》卷二:東里 莊子鄭之東里多才蓋七穆所居論語言東里子產是也其支庶或以為氏
  • 190.    《古今姓氏書辯證》卷十四:相里 晉有相里夫五代時有相里金按僧道世撰法苑珠林言相里出鄭大夫子產之苖裔昔子產之生執拳而出啓手觀之文武相里因以為氏此釋子好怪之言不足信也
  • 191.    《古今姓氏書辯證》卷三十三:校師 姓源韻譜曰鄭人慾毀鄉校子產曰是吾師也因有校師氏誤矣
  • 192.    《史記·循吏列傳》:子產者,鄭之列大夫也。鄭昭君之時,以所愛徐摯為相,國亂,上下不親,父子不和。大宮子期言之君,以子產為相。為相一年,豎子不戲狎,斑白不提挈,僮子不犁畔。二年,市不豫賈。三年,門不夜關,道不拾遺。四年,田器不歸。五年,士無尺籍,喪期不令而治。治鄭二十六年而死,丁壯號哭,老人兒啼,曰:“子產去我死乎!民將安歸?”
  • 193.    賈辰陽. 法家先驅鄧析之死考辯[J]. 西南政法大學學報, 2017(05):18-29.
  • 194.    先秦諸子系年考辨· 卷一·二一、孔子過宋考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9-03-09]
  • 195.    《孟子·離婁下》:子產聽鄭國之政,以其乘輿濟人於溱洧。   孟子曰:“惠而不知為政。歲十一月徒槓成,十二月輿梁成,民未病涉也。君子平其政,行闢人可也。焉得人人而濟之?故為政者,每人而悦之,日亦不足矣。”
  • 196.    《尊孟辨》:餘氏辯曰此叚宜無足辯東坡何以見其不以乘車濟人故揣摸立説為子產緩頰但可以驚愚耳更不思後人之議已也
  • 197.    四書章句集註·卷八離婁章句下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9-02-22]
  • 198.    從子產幫人渡河想到的  .中國知網[引用日期2017-09-25]
  • 199.    《荀子·宥坐》:孔子為魯攝相,朝七日而誅少正卯。門人進問曰:“夫少正卯,魯之聞人也,夫子為政而始誅之,得無失乎?”孔子曰:“居!吾語女其故。人有惡者五,而盜竊不與焉:一曰心達而險,二曰行闢而堅,三曰言偽而辯,四曰記醜而博,五曰順非而澤。此五者有一於人,則不得免於君子之誅,而少正卯兼有之。故居處足以聚徒成羣,言談足以飾邪營眾,強足以反是獨立,此小人之桀雄也,不可不誅也。是以湯誅尹諧,文王誅潘止,周公誅管叔,太公誅華仕,管仲誅付裏乙,子產誅鄧析、史付,此七子者,皆異世同心,不可不誅也。《詩》曰:‘憂心悄悄,愠於羣小。’小人成羣,斯足憂也。”
  • 200.    《列子·力命》:鄧析操兩可之説,設無窮之辭,當子產執政,作《竹刑》。鄭國用之,數難子產之治。子產屈之。子產執而戮之,俄而誅之。然則子產非能用《竹刑》,不得不用;鄧析非能屈子產,不得不屈;子產非能誅鄧析,不得不誅也。
  • 201.    列子·力命第六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7-10-11]
  • 202.    《呂氏春秋·離謂》:鄭國多相縣(懸) 以書者, 子產令無縣( 懸) 書, 鄧析致之。子產令無致書, 鄧析倚之。令無窮, 則鄧析應之亦無窮。······ 子產治鄭, 鄧析務難之, 與民之有獄者約: 大獄一衣, 小獄糯守誇。民之獻衣儒令誇而學訟者不可勝數。以非為是, 以是為非, 是非無度, 而可與不可日變 。 所欲勝, 因勝。 所欲罪, 因罪。 鄭國大亂, 民口喧譁 。子產患之, 於是殺鄧析,而戮之。民心乃服, 是非乃定, 法律乃行。
  • 203.    呂氏春秋·卷第十八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7-10-11]
  • 204.    《淮南子·氾論訓》:孔子誅少正卯而魯國之邪塞;子產誅鄧析,而鄭國之奸禁。
  • 205.    《鹽鐵論·疾貪》:大夫曰:“賢不肖有質,而貪鄙有性,君子內潔己而不能純教於彼。故周公非不正管、蔡之邪,子產非不正鄧皙之偽也。夫內不從父兄之教,外不畏刑法之罪,周公、子產不能化,必也。今一一則責之有司,有司豈能縛其手足而使之無為非哉?”賢良賢良曰:“駟馬不馴,御者之過也。百姓不治,有司之罪也。春秋刺譏不及庶人,責其率也。故古者大夫將臨刑,聲色不御,刑以當矣,猶三巡而嗟嘆之。其恥不能以化而傷其不全也。政教闇而不着,百姓顛蹶而不扶,猶赤子臨井焉,聽其入也。若此,則何以為民父母?故君子急於教,緩於刑。刑一而正百,殺一而慎萬。是以周公誅管、蔡,而子產誅鄧皙也。刑誅一施,民遵禮義矣。夫上之化下,若風之靡草,無不從教。何一一而縛之也?”
  • 206.    《説苑·指武》:孔子為魯司寇,七日而誅少正卯於東觀之下,門人聞之,趨而進,至者不言,其意皆一也。子貢後至,趨而進,曰:“夫少正卯者,魯國之聞人矣!夫子始為政,何以先誅之?”孔子曰:“賜也,非爾所及也。夫王者之誅有五,而盜竊不與焉。一曰心辨而險;二曰言偽而辯;三曰行闢而堅;四曰志愚而博;五曰順非而澤。此五者皆有辨知聰達之名,而非其真也。苟行以偽,則其知足以移眾,強足以獨立,此奸人之雄也,不可不誅。夫有五者之一,則不免於誅。今少正卯兼之,是以先誅之也。昔者湯誅蠋沐,太公誅潘址,管仲誅史附裏,子產誅鄧析,此五子未有不誅也。所謂誅之者,非為其晝則功盜,暮則穿窬也,皆傾覆之徒也!此固君子之所疑,愚者之所惑也。詩云:‘憂心悄悄,愠於羣小。’此之謂矣。”
  • 207.    説苑·卷十五·指武  .漢典古籍[引用日期2017-10-11]
  • 208.    左傳·定公九年  .古詩文網[引用日期2017-10-11]
  • 209.    鄧析之死初探  .中國知網.1985-04-02[引用日期2017-10-12]
  • 210.    《鄧析書錄》:中鄧析書四篇。臣敍書一篇。凡中外書五篇。以相校。除復重為一篇。皆定殺而書可繕寫也。鄧析者。鄭人也。好刑名。操兩可之説。設無竊之辭。當子產之世。數難子產為政。記或雲子產執而戮之。於春秋左氏傳。昭公二十年而子產卒。子太叔嗣為政。定公八年。太叔卒。駟歂嗣為政。明年乃殺鄧析。而用其竹刑。君子謂子然於是乎不忠。苟有可以加於國家。棄其邪可也。······子產卒後二十年而鄧析死。傳説或稱子產誅鄧析。非也。其論無厚者。言之異同。與公孫龍同類。謹第上。
  • 211.    高誘注《呂氏春秋》:“《列子·力命》篇亦云子產殺鄧析。考左氏定九年傳,鄭駟歂殺鄧析而用其竹刑,鄭駟歂乃代子太叔為政者,則鄧析子產並不同時。”
  • 212.    張湛注《列子》:“子產卒後二十年而鄧析死也。”
  • 213.    試論春秋時代傑出的政治家子產──兼評梁效反黨黑文《評孔老二吹捧的子產》  .中國知網.1978-06-15[引用日期2017-10-12]
  • 214.    顏注《漢書·藝文志》:師古曰:「列子及孫卿並雲子產殺鄧析。據左傳,昭公二十年子產卒,定公九年駟歂殺鄧析而用其竹刑,則非子產所殺也。」
  • 215.    漢書卷三十  藝文志第十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7-10-30]
  • 216.    駁粱效詬誣子產種種  .中國知網[引用日期2017-10-11]
  • 217.    《淮南子·詮言訓》:鄧析巧辯而亂法。高誘注:“鄧析教鄭人以訟,訟俱不厄,子產殺之也。”
  • 218.    子產有否殺鄧析疑案分析  .中國知網.1998-08-15[引用日期2017-10-11]
  • 219.    評孔老二吹捧的子產——兼論春秋末期儒法鬥爭的階級陣線   .中國知網.1975-03-02[引用日期2017-10-12]
  • 220.    論子產——兼批梁效《評孔老二吹捧的子產》一文   .中國知網.1978-10-01[引用日期2017-10-12]
  • 221.    論子產在鄭國的歷史作用——兼論“四人幫”評子產的反動目的   .中國知網.1977-02-10[引用日期2017-10-12]
  • 222.    鄧析及其《竹刑》  .中國知網.1987-09-30[引用日期2017-10-12]
  • 223.    鄧析與《鄧析子》研究  .萬方[引用日期2017-10-30]
  • 224.    《漢書·藝文志》:《鄧析》二篇。鄭人,與子產並時。
  • 225.    高珣 主編.中國法制史 案例與圖表.北京:法律出版社,2012年:50
  • 226.    舊唐書·本紀第四·高宗上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9-09-28]
  • 227.    《舊唐書·本紀第四·高宗上》:冬十月戊戌,親講武於許、鄭之郊,曲赦鄭州。遣使祭鄭大夫國僑、漢太丘長陳實墓。
  • 228.    唐會要·卷二十二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9-09-28]
  • 229.    《唐會要·卷二十二》:七載五月十五日詔。上古之君。存諸氏號。雖事先書契。而道着皇王。緬懷厥功。寧忘鹹秩。其三皇以前帝王。宜於京城內共置一廟。仍與三皇五帝廟相近。以時致祭。天皇氏。地皇氏。人皇氏。有巢氏。燧人氏。其祭料及樂。請準三皇五帝廟。以春秋二時享祭。歷代帝王肇跡之處。未有祠宇者。所由郡置一廟享祭。取當時將相。德業可稱者二人。配享。夏王禹都安邑。(今夏縣。以虞伯益秩宗伯夷配。)殷王湯都亳。(今谷熟縣。以阿衡伊尹左相仲虺配。)周文王都酆。(今咸陽縣。見有廟。以師鬻熊齊太公望祀。)周武王都鎬。請入文王廟同享。(太師周公太保召公配。)秦始皇帝都咸陽。(丞相李斯將軍王剪配。)漢高祖起沛。(今彭城縣。太傅張良相國蕭何配。)後漢光武皇帝起南陽。(司徒鄧禹將軍耿弇配。)魏武皇帝都鄴。(侍中荀彧太尉鍾繇配。)晉武帝都故洛陽。(司空張華大將軍羊祜配。)後魏道武皇帝起雲中。(太尉長孫嵩尚書崔元伯配。)周文帝起馮翊。(尚書蘇綽大將軍於謹配。)隋文帝封隋漢東。(僕射高熲大將軍賀若弼配。)令郡縣長官。春秋二時。擇日。粢盛蔬饌時果。配酒脯。潔誠致祭。其忠臣義士。孝婦烈女。史籍所載。德行彌高者。所在宜置祠宇。量事致祭。殷相傅説。(汲郡。)殷太師箕子。(汲郡。)宋公微子。(雎陽郡。)殷少師比干。(汲郡。)齊相管夷吾。(濟南郡。)齊相晏平仲。(濟南郡。)晉卿羊舌叔向。(絳郡。)魯卿季孫行父。(魯郡。)鄭卿東里子產。(滎陽郡。)燕上將軍樂毅。(上谷郡。)趙卿藺相如。(趙郡。)楚三閭大夫屈原。(長沙郡。)漢大將軍霍光。(平陽郡。)漢太傅蕭望之。(萬年郡。)漢丞相邴吉。(魯郡。)蜀丞相諸葛亮。(南陽郡。)以上忠臣一十六人。周太王子吳太伯。(吳郡。)伯夷叔齊。(並河東郡。)吳延陵季札。(丹陽郡。)魏將段幹木。(陝郡。)齊高士魯仲連。(濟南郡。)楚大夫申包胥。(富水郡。)漢將軍紀信。(華陽郡。)以上義士八人。周太王妃太姜。(新平郡。)周王季妃太任。(扶風郡。)周文王妃太姒。(長安縣。配享文王之廟。)魯大夫妻敬姜。(魯郡。)鄒孟軻母。(魯郡。)陳宣孝婦。(雎陽郡。)曹世叔妻大家。(扶風郡。)以上孝婦七人。周宣王齊姜。(長沙郡。)衞太子恭姜。(汲郡。)楚莊樊姬。(富水郡。)楚昭王女。(富水郡。)宋公伯姬。(雎陽郡。)梁宣高行。(陳留郡。)齊杞梁妻。(濟南郡。)趙將趙括母。(趙郡。)漢成帝班婕妤。(扶風郡。)漢元帝馮昭儀。(咸陽郡。)漢太傅王陵母。(彭城郡。)漢御史大夫張湯母。(萬年縣。)漢河南尹嚴延年母。(東海郡。)漢淳于緹縈。(濟南郡。)以上烈女一十四人。並令郡縣長官。春秋二時擇日。準前致祭。歷代帝王廟。每所差側近人不課户四人。有闕續填。仍關户部處分。至十二載七月二十八日。有敕停廢。
  • 230.    《舊唐書·本紀第九·玄宗下》:五月壬午,上御興慶宮,受冊徽號,大赦天下,百姓免來載租庸。三皇以前帝王,京城置廟,以時致祭。其歷代帝王肇跡之處未有祠守者,所在各置一廟。忠臣、義士、孝婦、烈女德行彌高者,亦置祠宇致祭。賜酺三日。
  • 231.    舊唐書·本紀第九·玄宗下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9-09-28]
  • 232.    文宗顯皇帝實錄 卷之二百十九 咸豐七年 二月 五日  .국사편찬위원회[引用日期2019-03-09]
  • 233.    穆宗毅皇帝實錄 卷之六十四 同治二年 四月 十八日  .국사편찬위원회[引用日期2019-03-09]
  • 234.    晉書·卷三十四·列傳第四·羊祜 杜預(杜錫)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9-09-28]
  • 235.    《水經注·卷二十二》:大騩即具茨山也。黃帝登具茨之山,升於洪堤之上,受《神芝圖》於黃蓋童子,即是山也。潩水出其阿流而為陂,俗謂之玉女池。東逕陘山北,《史記》魏襄王六年,敗楚於陘山者也。山上有鄭祭仲冢。冢西有子產墓,累石為方墳,墳東有廟,並東北向鄭城。杜元凱言不忘本。
  • 236.    水經注·卷二十二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9-09-28]
  • 237.    《水經注疏·卷二十二》:山上有鄭祭仲冢。冢西有子產墓,(守敬按:《晉書·杜預傳》載預《遺令》曰,山上有冢,問耕夫,雲是鄭大夫祭仲,或雲子產之冢。則惟一冢,預以目驗,説自可信。此言有祭仲、子產二冢,豈後人傅會為之耶?抑傳聞失實耶?然觀《金樓子》二,杜元凱求葬於祭仲冢邊,知久傳二冢相近矣。《史記·循吏傳·集解》引《皇覽》,子產冢在河南新鄭,城外大冢是。《地形志》,密縣有子產墓。《括地誌》,在新鄭縣西南三十五里。)累石為方墳,(守敬按:此即預《遺令》所云,集洧水自然之石以為冢藏者也。)墳東有廟,(守敬按:《晉書·李矩傳》,劉聰遣從弟暢討矩,矩令郭誦禱子產祠。《地形志》,苑陵有子產祠,康城有子產廟,蓋在二縣之界。今在長葛縣西陘山上。)並東北向鄭城。杜元凱言不忘本。(守敬按:此預《遺令》文,《傳》鄭上有新字,《續漢志》注引同。)
  • 238.    水經注疏·卷二十二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9-09-28]
  • 239.    盜掘春秋時期子產墓 許昌八名盜墓賊被判刑  .大豫網.2012-03-15[引用日期2017-07-17]
  • 240.    原審被告人劉宗偉、温佔領犯非法買賣槍支彈藥罪、非法攜帶危險物品危及公共安全罪、盜掘古墓葬罪、原審被告人宋俊坡犯非法攜帶危險物品危及公共安全罪、盜掘古墓葬罪、原審被告人王超峯、朱光明、王堯軍、李某某、王某某犯盜掘古墓葬罪二審刑事判決書  .裁判文書網.2014-03-21[引用日期2018-10-17]
  • 241.    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新鄭新增4處  .網易新聞中心.2016-03-04[引用日期2017-09-04]
  • 242.    子產:首頒成文法典 終結秘法時代  .大河網.2012-02-24[引用日期2019-02-22]
  • 243.    “古之遺愛”子產祠  .新浪網.2006-12-24[引用日期2019-02-24]
  • 244.    子產不辱使命 力爭賓至如歸  .大河網.2016-05-07[引用日期2017-09-22]
  • 245.    第六十八回 平王信讒滅伍氏 米建奔鄭遭誅滅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8-10-17]
  • 246.    第六十一回 晉悼公駕楚會蕭魚 孫林父因歌逐獻公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8-10-17]
  • 247.    第六十七回 盧蒲癸計逐慶封 楚靈王大合諸侯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8-10-17]
  • 248.    第六十八回 賀虒祁師曠辨新聲 散家財陳氏買齊國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8-10-17]
  • 249.    第七十二回 棠公尚捐軀奔父難 伍子胥微服過昭關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8-10-17]
  • 250.    七十二朝人物演義全文閲讀 · 卷二十七 子產聽鄭國之政  .天下書庫[引用日期2019-03-02]
  • 251.    《三國志·吳書·周瑜魯肅呂蒙傳第九》:周瑜為居巢長,將數百人故過候肅,並求資糧。肅家有兩囷米,各三千斛,肅乃指一囷與周瑜,瑜益知其奇也,遂相親結,定僑、札之分。
  • 252.    《三國志·吳書十三·陸遜傳第十三》,裴松之注引《晉陽秋》曰:抗與羊祜推僑、札之好。抗嘗遺祜酒,祜飲之不疑。抗有疾,祜饋之藥,抗亦推心服之。於時以為華元、子反覆見於今。
  • 253.    《子產文獻集成》的編纂及其特點  .光明網.2021-12-25[引用日期2022-03-14]
  • 254.    劉亞男.據清華簡《良臣》論《左傳》《史記》的一處矛盾[J].史學史研究,2021,(03):116-118.
  • 255.    賈辰陽.法家先驅鄧析之死考辯[J].西南政法大學學報,2017,19(05):17-28.
  • 256.    塗白奎:《鮑子鼎》別解——兼談《邿公典盤》“及”字的問題-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  .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2012-02-05[引用日期2022-06-11]
  • 257.    塗白奎.鮑子鼎銘文別解——兼談邿公典盤銘文的“及”字[J].中國國家博物館館刊,2013(09):71-74.
  • 258.    程燕:鮑子鼎補釋  .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2009-04-23[引用日期2022-06-11]
  • 259.    馮峯.鮑子鼎與鮑子鎛[J].中國國家博物館館刊,2014(07):96-117.
  • 260.    程燕.鮑子鼎銘文補釋——兼論邿子姜首盤銘文中的“及”[J].中國歷史文物,2010(02):73-74.
  • 261.    張俊成.鮑子鼎銘文補釋及年代問題[J].華夏考古,2017(02):143-147.DOI:10.16143/j.cnki.1001-9928.2017.02.014.
  • 262.    『子産 上巻』(宮城谷 昌光)  .講談社BOOK倶楽部[引用日期2022-10-02]
  • 263.    『子産 下巻』(宮城谷 昌光)  .講談社BOOK倶楽部[引用日期2022-10-02]
  • 264.    『子産(上)』(宮城谷 昌光):講談社文庫  .講談社BOOK倶楽部[引用日期2022-10-02]
  • 265.    『子産(下)』(宮城谷 昌光):講談社文庫  .講談社BOOK倶楽部[引用日期2022-10-02]
  • 266.    邵博撰,劉德權、李德雄點校.邵氏聞見後錄.北京:中華書局,2004:90
  • 267.    國語卷第十四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3-07-02]
  • 268.    欒保羣等編.中國曆代帝王名臣像真跡.石家莊:河北美術出版社,1996:129—130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