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眾怒難犯

(漢語成語)

鎖定
眾怒難犯(拼音:zhòng nù nán fàn)是一則來源於歷史故事的成語,該成語最早見於《左傳·襄公十年》。 [2] 
”眾怒難犯“意思是羣眾的憤怒不可觸犯(犯:觸犯、冒犯),表示不可以做羣眾不滿意的事情。該成語在句中一般作分句,也可作賓語、定語。 [2-3] 
中文名
眾怒難犯
拼    音
zhòng nù nán fàn
近義詞
千夫所指
出    處
《左傳·襄公十年》
注音字母
ㄓㄨㄙˋ ㄋㄨˋ ㄣㄢˊ ㄈㄢˋ
語法結構
主謂式
成文用法
分句賓語定語

眾怒難犯成語出處

子產曰:“眾怒難犯,專欲難成,合二難以安國,危之道也。不如焚書以安眾,子得所欲,眾亦得安,不亦可乎?專欲無成,犯眾興禍,子必從之!”乃焚書於倉門之外,眾而後定。(春秋·左丘明《左傳·襄公十年》) [2] 

眾怒難犯成語故事

春秋時期,夾在晉楚兩國之間的鄭國,內憂外患,不得安寧。
魯襄公七年(公元前566年),鄭國卿士子駟派人刺死了鄭國國君僖公,擁立了不懂事的鄭簡公,自己得以專權。這引起了鄭國一些貴族的不滿,準備武裝叛亂,被子駟察覺,先下手為強,把他們統統殺死,與鄭國貴族結下了仇怨。
後來子駟又以整頓田地,興修水利為名重新劃分貴族們的土地,鄭國的一些貴族又喪失了不少土地。他們對子駟的怨恨越來越深。
魯襄公十年(公元前563年),鄭國掌握朝政大權的是子駟,子國做司馬,子耳做司空,子孔做司徒。由於鄭國聽從楚國的命令攻打衞國,遭到以齊國為首的幾個國家的聯合攻擊。在這次迎擊諸侯聯軍的戰役中,子駟因為從前和大夫尉止有矛盾,就指責尉止的戰車太多,而給減少了許多,説:“你的戰車超過了規定的數目,這是不合禮儀的。”尉止俘獲了敵人,子駟也與之爭功,使尉止無功可報。
尉止極為氣憤,就聯合司氏、堵氏、侯氏、子師氏等與子駟有仇的貴族發動了叛亂。他們打進宮廷,在西宮殺了子駟、子國、子耳,劫持鄭簡公到了北宮。
司徒子孔聽到了一些風聲,事先作了準備,與子國的兒子子產一起平定了叛亂,殺死了尉止和其他貴族。
子孔開始掌握鄭國國政,他製作各種法律文書,規定官員各守其職,聽從他的命令。有些大夫、將領不肯聽從他的指揮,子孔想殺掉他們,以此警告那些不順從的人。
這時子產勸他將這些法律文件燒掉,子孔不答應,説:“以立法來安定國家,卻因眾人埋怨就取消,這樣國家能治理好嗎?”
子產説:“你的做法已經引起大家的怨恨,眾人的憤怒是很難觸犯的,子駟被殺這件事就是一個例子。一個人專權是你的願望,但現在很難成功。有兩件難辦的事合在千起,去用於安國安邦,是很危險的辦法呀!依我看,不如燒掉這些法律文書,使大夥安定下來,這樣你既能達到繼續執掌朝政的目的,大家也願意接受,不是很穩妥嗎?要知道,觸犯大夥會招致禍患的,你還是要考慮鄭國大夫的情緒,不可強拗啊!”
子孔聽從了子產的勸告,在城門外焚燒了法律文書,於是鄭國重新安定下來了。 [4] 

眾怒難犯成語寓意

羣眾的力量不可估量,即使是普通的老百姓,無論在什麼時代,一旦團結起來,堅持努力下去,其力量之勢如蓄勢待發的洪水,不可阻擋。因而這就啓示着當代的領導者更要順應民意,重視民心,並且也要求我們自身無論做什麼決定和選擇,在必要的時候也要考慮眾多人的想法、意願,因為羣眾的眼睛是雪亮的。自古至今,只要是合理的,順應大眾意願的,都能得到大家的支持。反之,如果引起了大家的憤怒,後果不堪設想。 [5] 

眾怒難犯成語用法

眾怒難犯成文用法

“眾怒難犯”意思是羣眾的憤怒不可觸犯,也表示不可以做羣眾不滿意的事情,常有“不要去激起公憤”的意思,用於告誡。該成語在句中多作分句,或置於“懂得”“懾於”“感到”一類詞之後,作賓語。 [3] 

眾怒難犯運用示例

元·脱脱等《宋史·上官正傳》:”正婞直而失於謙和,每謗書至,朕雖力與明辯,然眾怒難犯,恐其不能自全。“
清·劉鶚《老殘遊記》第一回:”你們來意甚善,只是眾怒難犯,趕快去吧。“ [1] 

眾怒難犯成語辨析

千夫所指—眾怒難犯
兩者都含有“不要觸犯眾怒”的意思。區別在於:“千夫所指”表示“已觸犯了眾怒,為眾人所指責”,而“眾怒難犯”則表示“眾怒不可觸犯”(“千夫所指”只有跟“無病而死”結合在一起,其意義才相當於“眾怒難犯”)。 [3] 
參考資料
  • 1.    眾怒難犯  .漢典[引用日期2014-11-15]
  • 2.    許振生主編;商務印書館辭書研究中心編.新華成語詞典[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2.01:962
  • 3.    周宏溟編著.九用學生成語大詞典[M].上海:學林出版社,1999.08:212;921-922
  • 4.    周海霞編著.趣味成語典故故事[M].長春:吉林出版集團有限責任公司,2014.11:151-152
  • 5.    陳營編著.開闊閲讀 讓孩子更聰明的成語故事 中華成語故事[M].長春:北方婦女兒童出版社,2014: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