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楚靈王

(楚國君主)

鎖定
楚靈王(?―公元前529年),羋姓,熊氏,初名圍,是楚共王的次子,楚康王的二弟,春秋時期楚國國君。 [1] 
楚康王十五年(前545年),楚康王去世,其子楚郟敖即位,公子圍擔任令尹。楚郟敖四年(前541年),在經過四年謀劃後,公子圍殺害楚郟敖自立,即王位後改名虔,是為楚靈王。楚靈王三年(前538年),服鄭、服許,會盟中原列國,其中包括陳、蔡、鄭、許、徐、滕、頓、胡、沈、小邾、宋、淮等國;接着號令諸侯、聯軍伐吳,先後爆發朱方之役、棘櫟麻之役、鵲岸之役、房中之役,並滅亡賴國。楚靈王七年(前534年),滅陳。楚靈王十年(前531年),滅蔡。楚靈王十一年(前530年),伐徐以震懾吳國。但他在位期間,刻薄御下,與薳氏之族、蔡洧和鬥成然等人結怨。楚靈王十二年(前529年),觀從糾集公子比公子黑肱、公子棄疾,陳、蔡復國勢力,以及多位對楚靈王不滿的大臣發動叛亂,帶兵入郢,殺害了楚靈王的兩個兒子。公子比立為楚王,後又被公子棄疾逼迫自殺。楚靈王在乾溪得知後,被迫流亡郊外,隨從相繼離去,最後在申亥家中自縊身亡。公子棄疾自立為王,是為楚平王 [119] 
楚靈王在位期間,奢侈無度,消耗大量人力物力興建了章華台 [111]  此外,楚靈王還留下了“上下其手”“楚王好細腰”“晏子使楚”“尾大不掉”等典故。
全    名
熊圍
別    名
楚靈王
熊虔
王子圍
公子圍
令尹圍
諡    號
所處時代
春秋
民族族羣
華夏族
出生地
為郢 [4] 
逝世日期
公元前 529年
在位時間
公元前 541年 至 529年
前    任
楚郟敖
繼    任
楚平王
主要成就
號令諸侯,聯軍伐吳
滅亡賴國陳國蔡國
遷國移民,控制淮北汝潁地區

楚靈王人物生平

楚靈王早年經歷

楚靈王繡像 楚靈王繡像
楚靈王是楚共王之子,名熊圍,又稱公子圍,出生於為郢。 [4]  楚共王有公子昭(楚康王)、公子圍、公子比(字子幹)、公子黑肱(字子皙,一作子晰)、公子棄疾(楚平王)五個兒子 [5]  ,不知該立誰,就用玉璧做測試,請求神明幫忙選擇。楚共王説:“正對着玉璧下拜的,就是神明所立的。”祭祀完畢,就和巴姬秘密地把玉璧埋在祖廟的院子裏,讓這五個人齋戒,然後按長幼次序下拜。公子昭兩腳跨在玉璧上,公子圍的胳臂放在玉璧上,子幹、子皙都離璧很遠。公子棄疾還小,由別人抱了進來,兩次下拜都壓在璧紐上。這正好暗合了五人之後的命運。 [29]  但最後楚共王還是選了公子昭(楚康王)為繼承人。
楚共王去世後,楚康王即位。楚康王很寵愛自己的弟弟公子圍、子比、子皙、棄疾四人。 [5] 
楚康王十三年(前547年),楚秦聯軍入侵鄭國,穿封戌俘虜了鄭國將領皇頡。公子圍和他爭功,謊稱皇頡是自己俘虜的,要伯州犁主持公道。伯州犁説:“我問一下俘虜。”於是就把皇頡帶到前面。伯州犁説:“爭功的對象便是您,您是君子,一定清楚。”他舉起手暗示説:“那一位是王子圍,是寡君尊貴的弟弟。”放下手,説:“這個人是穿封戌,是方城外邊的縣尹。誰俘虜您了?”皇頡説:“頡碰上王子,抵擋不住。”穿封戌大怒,抽出戈追趕王子圍,沒有追上。後世用成語“上下其手”來諷刺這件事。 [6] 
楚康王十四年(前546年),楚晉在宋國舉行第二次弭兵之會,又稱宋之盟 [117] 

楚靈王謀權篡位

擔任令尹
楚康王十五年(前545年)十二月,楚康王去世,其子楚郟敖即位。 [127]  同年(史記》作楚郟敖三年,從《左傳》改正),楚郟敖任命公子圍為令尹,掌管兵事。 [7]  鄭國行人子羽擔憂這件事,預言楚國將要有災禍發生。 [8] 
楚郟敖二年(前543年),楚郟敖派遣薳罷魯國聘問。穆叔問:“王子圍執政的情況怎麼樣?”薳罷回答説:“我輩小人吃飯聽使喚,還害怕不足以完成使命而不能免於罪過,哪裏能參與政事?”再三地詢問,他還是不回答。穆叔告訴大夫説:“公子圍將要發動大亂,薳罷將參與協助,他在隱瞞情況。” [9] 
同年,公子圍殺害了大司馬蒍掩,佔有了他的家產。申無宇見公子圍對良臣如此暴虐,預言他不會有好下場。 [10] 
楚郟敖三年(前542年),北宮文子(北宮佗)陪衞襄公來楚國,見到了令尹公子圍的儀仗和言行。 [11]  他評價説:“公子圍看上去已經像國君一樣了,有不臣之心。但他沒有德行,因此即便能一時得逞,最後也會不得善終。” [12] 
虢之會
楚郟敖四年(前541年)春,公子圍出使鄭國,娶了公孫段的女兒為妻。伍舉作為副使,將要進入驛館,鄭國人討厭他,派行人子羽婉辭拒絕,於是就住在城外。聘禮後,公子圍將要帶領很多士兵去迎娶。子產擔心這件事,派子羽婉拒。公子圍讓伯州犁去交涉,堅持帶兵進入鄭國國都,被子羽嚴詞拒絕。伍舉知道鄭國有了防備,請求倒轉弓袋子進入國都,鄭國才同意了。正月十五日,公子圍進入鄭國國都,迎娶後離開。 [13] 
此事完畢後,公子圍就前往地和魯國叔孫豹晉國趙武齊國國弱、宋國向戌陳國公子招、蔡國公子歸生(字子家)、鄭國罕虎(字子皮)、許國人、曹國人會盟。 [14]  這是為了重温宋之盟的友好。 [13]  祁午提醒趙武要警惕不講信用的公子圍,趙武説自己有德而公子圍無德,所以公子圍不會對晉國造成威脅。 [15] 
會盟上,公子圍唯恐晉國人先歃血,就請求使用犧牲,宣讀一遍過去的盟約然後放在犧牲上面。晉國人答應了。三月二十五日,結盟。楚國的公子圍穿着國君的服飾,兩個衞士拿着戈站在旁邊。 [16]  叔孫豹、子皮、子家見公子圍逾制使用國君的禮儀,議論紛紛。 [17]  伯州犁狡辯説:“這些東西是這次出來的時侯,向國君請求而借來的。”鄭國行人子羽説:“借了就不還了吧。”暗諷公子圍將要篡位。伯州犁反唇相譏:“您還是去擔心一下你們的子皙想要違命作亂吧。”子羽説:“公子棄疾還在那裏,借了不還您難道沒有憂慮嗎?”當初,楚共王曾用玉璧占卜諸位公子的氣運,公子棄疾壓住玉璧,有“當璧之命”,是將來要繼承王位的徵兆。子羽藉此暗諷公子圍就算得到君位也會失去它。齊國的國弱附和説:“我真擔心公子圍和伯州犁這二位啊!” [18]  陳國的公子招説:“不憂愁怎麼能辦成事情?這兩位可高興啦。”衞國的齊惡説:“如果有人事先知道,做好準備,憂患又有什麼危害?”宋國的合左師説:“大國發令,小國供職,我知道供職就是了。”晉國的樂王鮒説:“《小旻》説得好,我遵循它的教誨。”意思是不敬小人會有危險,他不敢議論公子圍。 [19] 
此前,魯國季武子進攻莒國,佔據了地。莒國人向盟會報告。楚國使團與晉人商量,請求誅殺魯國使者。 [20]  但趙武被叔孫豹的德行所打動,勸楚人放棄了這個要求。 [21]  此後楚公子圍設宴招待趙武,賦《大明》的第一章。趙武賦《小宛》的第二章。事後,趙武對叔向説:“公子圍自以為是楚王了,怎麼樣?”叔向説:“公子圍殘暴,雖然他篡位大概可以成功,但最終不會有好結果。” [22] 
弒君自立
楚郟敖四年(前541年)秋,公子圍派公子黑肱伯州犁在犫、櫟、郟地築城,鄭國人害怕。子產説:“沒有妨害。公子圍準備幹大事而先除掉這兩位。禍患不會到達鄭國,擔心什麼?” [23] 
冬,楚國的公子圍準備到鄭國聘問,伍舉作為副手。公子圍沒有走出國境,就聽説楚王有病而回來,伍舉便到鄭國聘問。十一月初四日,公子圍到達郢都,進宮問候楚王的病情,用束冠的長纓把楚王勒死了。 [24]  公子圍乘機殺了楚王的兩個兒子幕和平夏,右尹子幹(公子比)逃亡到晉國,宮廄尹子皙(公子黑肱)逃亡到鄭國。公子圍把太宰伯州犁殺死在郟地,又把楚王葬在郟地,稱他為郟敖。公子圍派使者發訃告到鄭國,伍舉問使者關於繼承人的措辭,使者説:“寡大夫圍。”伍舉改正説:“共王的兒子圍為長。”讓措辭符合禮制。 [25-26] 
隨後,公子圍即位,是為楚靈王。他更名為 [28]  ,並薳罷做令尹,薳啓彊做太宰。 [27] 

楚靈王會盟諸侯

楚靈王 楚靈王
楚靈王二年(前539年)十月,鄭簡公拜訪楚國,子產作為副手。楚靈王設享禮招待鄭簡公,賦《吉日》這首詩。享禮結束,子產就準備了打獵用具,楚靈王和鄭簡公在江南的雲夢澤打獵。 [30] 
楚靈王三年(前538年)春季,許悼公到楚國來,楚靈王請他留下,也請鄭簡公留下,三人再次到江南打獵。楚靈王派椒舉(伍舉)到晉國去,請求晉平公允許諸侯參加楚國舉辦的會盟。鄭簡公、許悼公留在楚國等待。椒舉傳達楚靈王的話説:“從前弭兵之會約定:‘晉國、楚國的附屬國要交替朝見晉、楚兩個國家。’如果您的四方邊境沒有憂患,那麼寡人希望借您的影響請求諸侯參加楚國的會盟。” [31] 
楚靈王問子產説:“晉國會允許諸侯歸服我國嗎?”子產説:“會允許的。晉平公貪圖小的安逸,志向不在於征服諸侯。他的大夫們各有所求,不能幫助國君。晉國在宋之盟説兩國友好如同一國。如果不允許大王會盟,哪裏用得着這第二次弭兵之會?”楚靈王説:“諸侯會來嗎?”子產説:“一定來。服從宋之盟的盟約,討取大王的歡心,不害怕晉國,為什麼不來?不來的國家,大約是魯、衞、曹、邾幾個國家吧!曹國害怕宋國,邾國害怕魯國,魯國、衞國為齊國所逼迫而親近晉國,因此不來。其餘的國家,是大王的王威所能達到的,誰敢不來?”楚靈王説:“那麼我所要求的沒有不行的了?”子產回答説:“在別人那裏求取快意,不行。和別人願望相同,都能成功。” [32] 
夏季,諸侯到楚國去參加會盟。魯國、衞國、曹國、邾國不參加,其中曹國、邾國用國內不安定來推辭,魯昭公用祭祖來推辭,衞襄公用生病來推辭。鄭簡公先在申地等待。六月十六日,楚靈王在地會見諸侯。與會的有楚靈王、蔡侯、陳侯、鄭伯、許男、徐子、滕子、頓子、鬍子、沈子、小邾子、宋世子佐和淮夷。 [44]  椒舉對楚靈王説:“下臣聽説,諸侯不歸服於別的,只歸服於有禮。現在大王開始得到諸侯的依附,對禮儀要謹慎啊。霸業的成功與否,都在這次會見了。夏啓鈞台之享商湯景亳之命周武王孟津之誓周成王有岐陽之蒐,周康王酆宮之朝,周穆王有塗山之會,齊桓公有召陵之會,晉文公有踐土之盟。君王打算採用哪一種?宋國的左師、鄭國的子產在這裏,他們是諸侯大夫中的能幹人物,大王可以選擇詢問他們。”楚靈王説:“我採用齊桓公的方式。” [33]  指使用退舍之禮。 [37] 
於是楚靈王派人向左師和子產詢問禮儀。左師、子產都獻上了會盟諸侯的六項禮儀。 [38]  楚靈王讓椒舉侍從在身後,以便糾正錯誤,到事情結束,沒有任何糾正。楚靈王問他什麼緣故,椒舉回答説:“禮儀,我沒有見到的有六項,又怎麼糾正?” [34] 
宋國的太子佐晚到,楚靈王在武城打獵,很久沒有接見他。椒舉請楚靈王辭謝他。楚靈王派使者前去,説:“在武城正有祭祀宗廟的事情,寡君將要把財禮敬獻給宗廟,謹為不能及時接見您而致歉。” [35] 
徐國的國君,是吳國女子生的,楚靈王認為他有二心,就在申地把他逮捕了。 [36] 
楚靈王向諸侯展示奢侈。椒舉説:“六王、二公的事情,都是以此向諸侯展示禮儀,諸侯也因此而聽命。夏桀舉行仍之會,有緡背叛了他。商紂舉行黎之蒐,東夷背叛了他。周幽王舉行大室之盟,戎狄背叛了他。這都是以此向諸侯展示奢侈所造成的,諸侯也因此而違命。現在君王過於奢侈,恐怕不會成功吧!”楚靈王不聽。 [39]  子產、左師聽説後,預言楚靈王的政權不會長久。 [40] 

楚靈王聯軍伐吳

楚靈王三年(前538年)七月,申之會結束後,楚靈王帶領楚、蔡、陳、許、頓、胡、沈、淮夷八國聯軍進攻吳國 [45]  ,宋國太子佐、鄭簡公先行回國。宋國的華費遂、鄭國的大夫跟從軍隊。楚靈王派屈申包圍朱方,八月甲申,攻下了朱方,抓住了流亡吳國的齊國大夫慶封,並把他的族人全部誅殺。 [41]  楚靈王將要誅戮慶封,椒舉説:“臣聽説沒有缺點的人才可以公然誅殺別人。慶封就因為違逆君命,才在這裏,他肯不吭一聲地被殺戮嗎?萬一醜事在諸侯中宣揚,怎麼辦?”楚靈王不聽,讓慶封背上大斧頭,在諸侯軍隊中游行示眾,讓他説:“不要像齊國的慶封那樣殺死他的國君,削弱國君的遺孤,來和他的大夫會盟!”慶封説:“不要有人像楚共王的庶子圍,殺死他的國君——侄子麇而取代他,來和諸侯盟會!”楚靈王趕快讓人把他殺了。 [42] 
於是楚靈王又帶領聯軍滅亡賴國。賴國的國君兩手反綁,口中叼着玉璧,士袒背,抬着棺材跟從,到了中軍之中。楚靈王詢問椒舉,椒舉回答説:“成王攻克許國,許僖公就像這樣。成王親手解除他的捆綁,接受了他的玉璧,燒掉了他的棺材。”楚靈王聽從了他的意見,把賴國遷移到鄢地。楚靈王想要把許國遷移到賴國故土上,派鬬韋龜和公子棄疾為許國築了城後才回國。申無宇説:“楚國禍難的開始將會在這裏了。召集諸侯就前來,攻打別國就得勝,在邊境築城諸侯沒有人爭論,國君的願望都能如意,百姓能夠安居嗎?百姓不能安居,誰能夠受得了?不能忍受國君的命令,就是禍亂。” [43] 
冬季,吳國進攻楚國,進入棘地、櫟地、麻地,以報復朱方這次戰役。楚國的沈尹射到夏汭奔赴應命,箴尹宜咎在鍾離築城,薳啓彊在巢地築城,鄭然丹在州來築城。東部地區發生水災,不能築城。彭生停止了賴地的築城任務。 [79]  [118] 
楚靈王四年(前537年)春,楚靈王認為屈申通吳,就殺了他。楚靈王讓屈生做莫敖,派他和令尹子蕩(薳罷)到晉國迎娶晉女。晉平公送女兒到邢丘 [46]  晉國的韓起(韓宣子)去到楚國護送晉女,叔向做副手。鄭國的子皮罕虎)、子太叔遊吉)在索氏慰勞他們。太叔提醒叔向警惕楚靈王,叔向認為做好自己的本職就可以,楚靈王不能做什麼。 [47]  到了楚國,楚靈王因為晉楚長期爭霸對立的緣故,想要殺死晉使來羞辱晉國,但被薳啓彊勸阻。楚靈王知錯後,對韓起厚加禮遇,但還是想要用叔向不知道的事物來為難他,結果沒有成功,於是也對叔向厚加優禮。 [48] 
楚靈王四年(前537年)十月,楚靈王率領楚、蔡、陳、許、頓、沈、徐、越、東夷九國聯軍進攻吳國 [49]  ,以報復棘地、櫟地、麻地的那幾次戰役。薳射帶領繁揚的軍隊在夏汭會師,越國大夫常壽過領兵和楚王在瑣地會合。聽説吳軍出動,薳啓彊領兵迎戰,匆忙中沒有設防,吳軍在鵲岸擊敗了他。 [50] 
楚靈王乘坐驛車到達羅汭。吳王派他的弟弟蹶由到楚營犒勞軍隊,楚人把他抓起來,準備殺了他用血祭鼓。蹶由説這樣做會讓吳國增加防備,楚靈王就沒有殺蹶由。 [51]  楚國的軍隊在羅汭渡河,沈尹赤和楚靈王會合,駐紮在萊山,薳射率領繁揚的軍隊先進入南懷,楚軍跟上去。到達汝清,不能進入吳國。楚靈王就在坻箕之山檢閲軍隊。這一次行動,吳國早已設防,楚軍沒有建功就回去了,帶着蹶由回國。楚靈王懼怕吳國,派沈尹射在巢地待命,薳啓彊在雩婁待命。 [52] 
楚靈王五年(前536年),徐儀楚到楚國聘問,楚靈王囚禁了他,他逃回徐國。楚靈王害怕他背叛,派薳泄進攻徐國。吳國人救援徐國。令尹子蕩(薳罷)率領軍隊進攻吳國,在豫章出兵而駐紮在乾溪。吳國人在房鍾擊敗了令尹子蕩的軍隊,俘虜了宮廄尹棄疾。子蕩把罪過推在薳泄身上而殺了他。 [80] 

楚靈王興修章台

《東周列國春秋篇》裏的楚靈王 《東周列國春秋篇》裏的楚靈王
楚靈王六年(前535年)(《史記》作楚靈王七年 [60]  ,從《左傳》改正),楚靈王位於乾溪之上的的章華台建成了。 [54]  台高十丈,基廣十五丈,需要休息三次才能爬上去。 [56]  楚靈王對這個地方流連忘返,就搬到了章華台居住。 [4]  他邀請伍舉登台遊覽,感概:“章華台真美啊!”伍舉進諫説:“君王應當以務德安民為美,不應以宮殿的崇高、彤鏤為美。” [111] 
當初,楚靈王做令尹的時候,打着國君用的旌旗去打獵,芋尹申無宇砍斷旌旗的飄帶,説:“一個國家兩個君主,有誰能忍受得了?”等到楚靈王即位,又建造章華宮,接納逃亡的人安置在裏面。申無宇的守門人逃到章華宮裏。無宇要抓他,管理宮室的官員不肯,説:“在國王的宮裏抓人,這罪過就大了。”抓住申無宇而覲見楚靈王。楚靈王正準備喝酒,申無宇列舉先王的法令,説楚靈王不應該藏匿逃犯。楚靈王説:“抓了你的奴隸走吧。有一個盜賊正受到恩寵,還抓不到呢。”於是就赦免了申無宇。 [53] 
章華台落成後,楚靈王想邀請諸侯參加落成典禮。太宰薳啓彊幫助楚靈王邀請到了魯昭公。三月,魯昭公就到了楚國。 [54]  楚靈王在新台設享禮招待魯昭公,讓一個長鬚的人相禮,把大屈之弓送給昭公表示友好,隨即又後悔。薳啓彊聽説這件事,覲見魯昭公。魯昭公跟他説起這件事,薳啓彊下拜祝賀。魯昭公説:“為什麼祝賀?”薳啓彊回答説:“齊國和晉國、越國想要它很久了,寡君並沒有同意給他們,而送給了君主您。您防備抵禦三個鄰國,謹慎地保有寶物,外臣難道敢不祝賀嗎?”魯昭公恐懼,就把弓送還給楚靈王。 [55] 

楚靈王攻滅陳蔡

楚靈王七年(前534年)春(《史記》作楚靈王八年 [61]  ,從《左傳》改正),陳哀公生病,陳哀公的兒子公子招和公子過趁機殺了太子偃師,立公子留。四月,陳哀公遇害。陳公子勝把這件事告訴楚國,楚人把陳國行人幹徵師殺害。公子留逃亡到鄭國,埋怨公子招,公子招又歸罪於公子過,殺害了他。 [57-58] 
九月,楚國的公子棄疾帶兵奉事太子偃師的兒子太孫吳(陳惠公)包圍陳國,宋國的戴惡領兵會合。十月十八日,滅亡了陳國。管車人袁克殺了馬毀了玉為陳哀公殉葬,楚人要殺死他,他趁機逃走了。楚靈王在陳設縣,派穿封戌做陳公,説:“在城麇那次事件中他不諂媚。”穿封戌侍奉楚靈王飲酒,楚靈王説:“城麇那次事件,你要知道寡人能到這一步,你大約會讓我的吧!”穿封戌回答説:“如果知道您能到這一步,臣下一定冒死來安定楚國。” [59] 
楚靈王八年(前533年)春,魯國叔弓、宋國華亥、鄭國遊吉、衞國趙黶在陳國會見楚靈王。 [62]  二月,公子棄疾把許國遷到夷地,其實就是城父。再增加州來、淮北的土田給許國,由伍舉把土田授給許男。然丹把城父的人遷到陳地,用濮地、夷地西部的土田補給他們。把方城外邊的人遷到許地。 [63] 
楚靈王十年(前531年),楚靈王在申地召見蔡靈侯。三月十五日,楚靈王在申地埋伏甲士而設享禮招待蔡靈侯,灌醉他以後就囚禁了他。四月,就殺了他,並殺死了蔡國的士七十人。公子棄疾領兵包圍蔡國。 [64]  晉、齊、宋、魯、衞、鄭、曹、杞八國聽聞後 [66]  ,在厥憖會盟,商量救援蔡國的事,但遲遲沒有成行。晉國派狐父請求楚國寬免蔡國,楚靈王不答應。 [65] 
十一月,楚靈王滅亡了蔡國,殺死了蔡國的隱太子用來祭祀岡山。申無宇説:“不吉祥。五種牲口不能互相用來祭祀,何況用諸侯呢?國君一定要後悔的。” [67] 
十二月,楚靈王在陳地、蔡地、不羹築城。楚靈王在蔡設縣,派公子棄疾做蔡公,徵求申無宇的意見。申無宇認為這樣做有“尾大不掉”的禍患,公子棄疾會有二心,但楚靈王最終沒有聽從。 [68] 
楚靈王十一年(前530年),有人誣陷楚靈王的寵臣成虎是若敖氏餘黨。成虎來不及逃走,楚靈王誅殺了他。 [69] 
冬季,楚靈王在州來打獵閲兵,駐紮在潁尾,派蕩侯、潘子、司馬督、囂尹午、陵尹喜帶兵包圍徐國以威脅吳國。楚靈王駐在乾谿(乾溪),作為他們的後援。下雪,楚靈王頭戴皮帽子,身穿秦國贈的羽衣,披着翠羽披肩,腳穿豹皮鞋,手拿着鞭子走了出來。僕從析父跟從。 [70]  右尹子革(鄭然丹)晚上去朝見,楚靈王接見他,脱去帽子、披肩,放下鞭子,和他説話。楚靈王詢問他求鼎於周、索地於鄭、使諸侯畏懼楚國的事情,子革都一一説好話附和。 [71]  這時工尹路因為用玉圭裝飾斧柄的事叫走了楚靈王,析父就趁機對子革説:“您,是楚國有名望的人。現在和大王説話,答對好像回聲一樣,國家將怎麼辦?”子革説:“我磨快了刀刃等着,大王出來,我的刀刃就將砍下去了。”過了一會兒,楚靈王回來了,又和子革説話。左史倚相快步走過,楚靈王説:“這個人是好史官,您要好好看待他,這個人能夠讀《三墳》、《五典》、《八索》、《九丘》。”子革回答説,倚相連《祈招》都不知道,學問還差得遠呢。《祈招》有勸王剋制自己的慾望之意,子革乃藉此勸諫。 [72]  楚靈王深感慚愧,向子革作揖,便走進了營帳,有好幾天,送上飯來不吃,睡覺睡不着。 [73] 

楚靈王失去王位

楚靈王十二年(前529年),楚靈王在乾溪章華台享樂,捨不得離去。百姓們苦於徭役。 [88] 
當初,楚靈王做令尹的時候,殺了大司馬薳掩(蒍掩)並佔取了他的家財。等到即位以後,又奪取了薳掩族人薳居的土田。楚靈王還把許國遷走,以許大夫許圍作為人質。蔡人蔡洧仕於楚,受到楚靈王的寵信,楚靈王滅亡蔡國的時候,他的父親卻死在這次戰爭中;楚靈王派他參與守衞國都的任務,然後楚靈王搬到了乾溪。 [85]  申地的盟會,越大夫常壽過受到侮辱。 [86]  楚靈王奪取了鬥韋龜(又稱鬬韋龜)的封邑中犫,又奪取了鬥韋龜之子鬥成然(又稱蔓成然,字子旗)的封邑,而讓他做郊尹。鬥成然以前事奉蔡公棄疾(公子棄疾)。所以薳氏的親族和薳居、許圍、蔡洧、鬥成然,都是楚王不加禮遇的人。憑藉着那些喪失職位的人的親族,誘導越大夫常壽過發動叛亂,包圍固城,攻下息舟,築城而住在裏面。 [87] 
觀起被楚康王車裂後 [89] 他的兒子觀從在蔡國侍奉蔡大夫聲子的兒子朝吳。 [90]  觀從對朝吳説:“現在還不恢復蔡國,蔡國將永遠被滅亡了。我請求試一下。”用蔡公棄疾(公子棄疾)的名義召回子幹(公子比)、子皙(公子黑肱),到達郊區,就把真相告訴了他們,強迫與他們結盟,進而入侵蔡地。蔡公棄疾正要吃飯,驚慌之下就逃走了。 [91]  觀從讓子幹冒充蔡公棄疾吃飯,挖坑,殺牲口,把盟書放在牲口上,然後讓他趕快出發。然後觀從對蔡地人謊稱蔡公棄疾將用軍隊送兩位公子歸國奪位。蔡地人準備抓住觀從。觀從説,這樣做於事無補,不如聽從蔡公棄疾的命令;因為反抗者會被殺,聽命者則可以得到安定。蔡地人同意了。於是觀從就奉事蔡公棄疾,召見子幹、子皙兩位公子而在鄧地會盟,並許諾篡位成功後會給陳、蔡復國來招撫陳人和蔡人。 [92] 
公子比、公子黑肱、公子棄疾、鬥成然和蔡國的朝吳率領陳、蔡、不羹、許、葉等地的軍隊,依靠薳、許、蔡、鬥四族的兵卒,進入楚國。到達郊區,陳、蔡的人想要宣揚復仇的名聲,所以請求築起壁壘。蔡公棄疾還愛惜楚國的名聲,就婉言拒絕了,讓他們用籬笆圍起軍營。 [93]  蔡公棄疾派須務牟和史猈先進入國都,靠着太子近官殺了太子祿和公子罷敵。 [94]  公子比做了楚王(即楚初王),公子黑肱做了令尹,駐紮在魚陂。公子棄疾做了司馬,先清除王宮,派觀從到乾溪和那裏的軍隊聯繫,乘機告訴他們所發生的情況,同時説:“先回去的可以恢復祿位資財,後回去的受劓刑(一作流放 [96]  )。”楚靈王的軍隊到達訾梁就潰散了。 [95] 
楚靈王聽到兒子們的死訊,自己摔到車下,説:“別人愛他的兒子,也像我一樣嗎?”侍者説:“還有超過的。小人年老而沒有兒子,自己知道會被擠到溝壑裏去的。”楚靈王説:“我殺死別人的兒子很多了,能夠不到這一步嗎?” [97] 
右尹子革説:“請在國都郊外等待,聽從國內人們的選擇。”楚靈王説:“大眾的憤怒不可觸犯。”子革説:“也許可以去到大的都邑,然後向諸侯請求出兵。”楚靈王説:“都背叛了。”子革説:“也許可以逃亡到諸侯那裏,聽從大國為君王的安排。”楚靈王説:“好運氣不會再來,只是自取恥辱而已。”子革於是離開了楚靈王而回到楚國國都去。 [98] 

楚靈王自縊身亡

楚靈王沿着漢水順流的方向往南走,打算到鄢地去。 [101]  他獨自在山中行走,村民們沒有敢收容他的。半路,楚靈王遇見過去在宮裏的涓人疇,對他説:“你替我找口飯吃吧,我已經餓了三天了。”涓人疇説:“新王剛剛下達詔令,有敢給您送飯並與您一起逃亡的誅滅三族,何況這裏也沒有食物可尋。”楚靈王便頭枕涓人疇大腿睡下。涓人疇用土塊來代替,抽出自己的腿逃走了。楚靈王醒後找不到涓人疇,餓得竟不能坐起。 [99] 只能自己匍匐往前爬,想進棘邑的大門,棘邑的人不接納他。 [100] 
芋尹申無宇的兒子申亥説:“我父親兩次觸犯王命,大王沒有誅戮,還有比這更大的恩惠嗎?對國君不能忍心傷害,恩惠不能丟棄,我還是跟着大王。”就去尋找楚靈王,在棘邑大門前遇到楚靈王便一起回來。 [102] 
楚靈王十二年(前529年)五月二十六日,楚靈王在申亥的領地上自縊而死。申亥把他揹回去,安葬在自己家的地下,並殺了兩個女兒為楚靈王殉葬。 [100]  [103] 
當初,楚靈王還未去世時,公子棄疾便派人假稱靈王帶兵回來了,嚇得公子比和公子黑肱自殺。五月十八日,公子棄疾便自己登上了王位,改名熊居,是為楚平王;並把公子比葬在訾,稱訾敖。當時楚靈王還未死,楚平王便殺死了一個囚犯,給他穿上國君的衣服,讓屍體在漢水中漂流,再收屍安葬,來安定國內的人心。 [104]  但因為國內的動亂,楚軍從徐國班師,吳軍在豫章打敗楚軍,俘虜了五名楚國將領。 [108] 
楚平王即位後,封鬥成然為令尹 [104]  自己搬進了乾溪的章台宮。 [4]  他履行承諾,給陳、蔡復國, [105]  讓隱太子的兒子廬回到蔡國,讓悼太子的兒子吳回到陳國,並安葬了蔡靈公。楚國滅亡蔡國的時候,楚靈王曾把許國、胡國、沈國、道地、房地、申地的人遷到楚國國內。楚平王即位後,就允許他們遷回去。 [106] 
過了幾年,芋尹申亥把楚靈王的棺材所在報告給楚平王。於是就改葬楚靈王。 [107] 

楚靈王為政舉措

楚靈王政治

楚靈王素有野心。從楚郟敖元年(前543年)開始,他便與薳罷、薳啓彊、伍舉等相勾結,圖謀弒君即位並取得成功。 [119]  即位後,他志向遠大,把得到天下當作自己的目標。 [109] 
楚靈王在為政用人上,表現出時明時暗的特點。一方面,他剛愎自用,並一再清除異己,殺害忠良,傷及同族。為令尹時殺大司馬蒍掩而取其室,篡位時殺王之二子及平夏,殺太宰伯州犁,公子比公子黑肱等出奔晉,為其埋下禍根。後又以屈申為貳於吳而殺之,謂成虎為若敖之餘而殺之,奪薳居田,越大夫戮焉,“薳氏之族及薳居、許圍、蔡洧、蔓成然,皆王所不禮也”。 [119]  其中,楚靈王剝奪封邑的行為,是楚國曆史上首次出現收奪貴族封邑的記載。 [120]  楚靈王在打擊敵對勢力的同時,其“不禮”行徑也使得自己眾叛親離。 [87] 
另一方面,楚靈王也提拔任用了一批賢臣。伯州犁逢迎楚靈王,卻被楚靈王所殺;穿封戌正直不阿,則被任命為陳公。 [2]  楚靈王任用的大臣,既包括薳氏、屈氏、若敖氏等公族勢力,也包括伍舉申無宇鄭然丹等非公族大臣,還有弟弟棄疾這位公子,體現了一定的多樣性。 [123] 
楚靈王還窮奢極欲。他在位期間,大興土木,修建章華台,大大消耗了楚國的民力和財力。 [111] 

楚靈王經濟

楚靈王時期,楚國首見陵尹一職的記載。陳紹輝引董説語認為,陵尹、藍尹是楚國分掌山澤之利的官員,這標誌着楚國已經將山澤國有官營,並將山澤使用權給予民眾,收取賦税。而這一模式大約在楚莊王時期便已出現了。 [121] 

楚靈王軍事

楚靈王即位後,先是服鄭、服許、號令中原列國,其中包括陳、蔡、鄭、許、徐、滕、頓、胡、沈、小邾、宋、淮等諸國;接着聯軍伐吳,滅賴,辱魯,服晉;繼而滅陳,滅蔡。 [119] 
春秋楚吳地圖 春秋楚吳地圖
在諸侯之中,楚靈王將吳國視為最主要的戰略對手。楚靈王三年(前538年)起,朱方之役,深入吳國腹地。棘、櫟、麻之役,在鍾離、巢、州來築城,三城在空間上形成頂點朝東南方的三角形分佈,有效阻斷了吳軍溯淮水而上的通道。鵲岸之役,聯越抗吳。房中之役,以失敗告終。由於以上戰役沒有取得重大突破,自楚靈王七年(前534年)起,楚靈王調整了戰略方向,轉而在淮北汝潁地區建設軍事大後方,接連滅亡陳國蔡國,遷走汝潁地區的諸侯,用別處人口填充當地,並設縣、築城,如此就逐漸控制了淮北汝潁一帶,隔斷了晉、吳交通。楚靈王十一年(前530年),楚靈王伐徐,想要阻斷吳國北上的通道,完成對吳國的戰略包圍。但次年楚國發生叛亂,楚靈王失位自盡。陳蔡復國,諸侯回遷,楚靈王的藍圖徹底破滅。 [123] 
可以看到,在前、中期,楚靈王的軍事行動取得了較大成功,加強了楚國對中原地區的影響力,並在吳楚關係中處於戰略攻勢。 [123]  楚國史書《系年》對此給予了“吳人焉或服於楚”的高度評價。 [122]  然而在後期,由於楚靈王急功近利,不講禮義,攻滅陳蔡等友邦、大舉遷國移民,引起了強烈反抗,最終為自己招來了殺身之禍。 [124] 

楚靈王外交

楚靈王即位前五年,楚晉剛剛舉行了第二次弭兵之會。因此楚靈王在位期間,楚國與晉、齊、鄭、宋等大中國家的關係較為平和。雖然後來各國都對楚滅陳蔡不滿,關係惡化,但列國尚未直接進行軍事幹預。 [123] 
在東方,吳國和楚國摩擦不斷。鵲岸之役時,楚靈王採用聯越抗吳的策略。這在楚國曆史上是第一次。 [123] 
在與楚國周邊小國的關係上,楚靈王前期採取聯合各國抗吳的策略。後期楚靈王欲控制淮北汝潁地區,與各國矛盾激化。 [123]  除滅亡陳蔡並設縣外,楚靈王先後遷徙賴、許、城父、方城外、胡、沈、道、房、申這些諸侯或地區的公室和人民,將他們從淮北汝潁地區向楚國腹地遷移。通過這樣的方式,一方面可以切割淮北汝潁地區姬姜之民彼此之間的聯繫,減少反抗;另一方面可以切割姬姜之民與地緣的聯繫,方便同化;與此同時,移入大量的楚人,實現楚人擴張領土、統一淮北汝潁地區的企圖。楚靈王的這些舉措,雖然由於時機不成熟,激起了陳、蔡的強烈反抗,在短期內以失敗告終;但從長期看,這些舉措加速了淮北汝潁地區與楚文化融合的過程,為本地區在戰國晚期成為楚文化中心奠定了基礎。 [125] 

楚靈王歷史評價

申無宇王子必不免。善人,國之主也。王子相楚國,將善是封殖,而虐之,是禍國也。 [10] 
北宮文子:《詩》雲:“敬慎威儀,惟民之則。”令尹無威儀,民無則焉。民所不則,以在民上,不可以終。 [12] 
祁午:今令尹之不信,諸侯之所聞也。 [15] 
叔向:①令尹為王,必求諸侯。晉少懦矣,諸侯將往。若獲諸侯,其虐滋甚。民弗堪也,將何以終?夫以強取,不義而克,必以為道。道以淫虐,弗可久已矣! [22] 汰侈已甚,身之災也。 [47] 
子產:汰而愎諫,不過十年。 [40] 
孔子古也有志,克己復禮,仁也。信善哉!楚靈王若能如是,豈其辱於乾谿? [73] 
左丘明不能自克,以及於難。 [73] 
司馬遷:楚靈王方會諸侯於申、誅齊慶封、作章華台、求周九鼎之時,志小天下;及餓死於申亥之家,為天下笑。操行之不得,悲夫!勢之於人也,可不慎與? [78] 
顧炎武:楚之靈王、吳之夫差,合諸侯而制天下之柄。 [115] 
何新文:兩千多年來,楚靈王作為暴君昏主的典型而受到歷代文人的批評。但其實,這是一個性格、行事都頗為複雜的人物。他有着昏暴之君共有的本性,又有着不同於他人的個性和行為,甚至還有不少值得稱道之處。首先,楚靈王是一個盡情張揚個性而肆意與“禮”抗衡的人物。在楚靈王的生平行事中,貫穿着對禮的違背和否定。其次,楚靈王雖汰侈無禮、任性而行,卻絕無損害國家、民族利益的主觀意識和行動。他在事關楚國前途命運的原則問題上,有比較敏感、清醒的態度和深切的感情。 [2] 

楚靈王軼事典故

楚靈王上下其手

楚國攻打鄭國,穿封戌俘虜了鄭國將領皇頡。公子圍和他爭功,謊稱皇頡是自己俘虜的,要伯州犁主持公道。伯州犁説:“我問一下俘虜。”於是就把皇頡帶到前面。伯州犁説:“爭功的對象便是您,您是君子,一定清楚。”他舉起手説:“那一位是王子圍,是寡君尊貴的弟弟。”放下手,説:“這個人是穿封戌,是方城外邊的縣尹。誰俘虜您了?”皇頡説:“頡碰上王子,抵擋不住。” [6]  後世用成語“上下其手”來比喻玩弄手段、暗中作弊的行為。 [114] 

楚靈王志在天下

楚靈王曾占卜説:“我希望能得到天下!”結果不吉利。於是靈王把龜甲扔在地上,責罵上天説:“這一點點好處都不給我,我一定要自己爭取。”百姓擔心靈王的慾望不能滿足,所以投靠叛軍就好像回家一樣。 [109] 

楚靈王好士細腰

楚靈王好細腰 楚靈王好細腰
楚靈王偏愛細腰之士,“楚王好細腰,宮中多餓死”,就是指他。所以朝中大臣,一日只吃一餐。然後起牀整裝,先要屏住呼吸,然後把腰帶束緊,扶着牆壁站起來。等到一年後,滿朝大臣的臉上都有青黑之色。 [3]  [83-84] 

楚靈王躬舞壇前

桓譚新論》記載,楚靈王驕奢淫逸,輕慢賢臣卻敬重鬼神,迷信巫祝之道。常常沐浴齋戒,來祭祀上帝。為了禮娛羣神,親自持着羽毛和佩玉的絲帶,在壇前跳舞。吳國進攻楚國,國人向楚靈王告急,楚靈王卻仍在壇前擊鼓跳舞,神態自若,回頭對他們説:“寡人正在祭祀上帝,取悦明神,應當會蒙受福澤。” [74]  [82] 

楚靈王晏子使楚

晏子出使到楚國。楚人因為晏子身材矮小,在大門的旁邊開一個小門請晏子進去。晏子不進去,説:“出使到狗國的人從狗門進去,今天我出使到楚國來,不應該從這個狗門進去。”迎接賓客的人帶晏子改從大門進去。
晏子拜見楚王(楚靈王)。楚王説:“齊國沒有人可派嗎?竟派您做使臣。”晏子回答説:“齊國的都城臨淄有七千五百户人家,人們一起張開袖子,就能遮天;揮灑汗水,就是下雨;街上行人肩膀靠着肩膀,腳尖碰腳後跟,怎麼能説齊國沒有人呢?”楚王説:“既然這樣,那麼為什麼會打發你來呢?”晏子回答説:“齊國派遣使臣,各有不同的規矩,那些有德有才的人被派遣出使到有德有才的君主所在的國家,沒有德沒有才的人被派遣出使到沒有德沒有才的國王所在的國家。我晏嬰是最不賢,沒有德才的人,所以只好出使到楚國來了。”
晏子將要出使楚國。楚王聽到這個消息,對身邊的大臣説:“晏嬰是齊國的一個能言善辯的人,現在 他正要來,我想要羞辱他,用什麼辦法呢?”侍臣回答説:“在他來的時候,大王請允許我們綁着一個人從大王面前走過。大王就問:‘他是做什麼的?’我則回答説:‘他是齊國人。’大王接着再問:‘他犯了什 麼罪?’我就回答:‘他犯了偷竊罪。’"
晏子來到了楚國,楚王請晏子喝酒,喝酒喝得正高興的時候,兩名小官員綁着一個人到楚王面前來。楚王問道:“綁着的人是做什麼的人?’小官回答説:“他是齊國人,犯了偷竊罪。”楚王看着晏子問道:“齊國人本來就擅於偷東西的嗎?”晏子離開座位回答道:“我聽説:橘樹生長在淮河以南的地方就是橘樹,生長在淮河以北的地方就是枳樹,只是葉子相像罷了,他們的果實味道卻不同。這是什麼原因呢?是因為水土地方不相同啊。老百姓生長在齊國不偷東西,到了楚國就偷東西,莫非楚國的水土使百姓善於偷東西嗎?”楚王笑着説:“聖人不是能同他開玩笑的,我反而自討沒趣了。” [75] 

楚靈王尾大不掉

楚靈王在陳、蔡、不羹築大城,派子皙去詢問範無宇,説:“我不能使中原各國歸附,它們只事奉晉國,是什麼原因呢?只是因為晉國離它們近而我國離它們遠。現在我在三地修築城池,它們各出一千輛戰車,也相當於晉國了。再加上楚國的兵力,諸侯們該來歸附了吧?”範無宇回答説:“書籍上記載説,國家修建大城,沒有什麼好處。以前鄭、衞、宋、魯、齊、晉、秦這些國家都有大城,但叛臣們都用它們作亂侵逼君主。這些在各諸侯國都有記載,都是不利的例子。
“而且修築城邑就像人的身體一樣,有頭和四肢,一直到手指、毛髮和血脈,大的部位能調動小的部位,所以行動起來不勞累。地勢有高低,天氣有陰晴,人分君臣,國家有國都和邊邑,這是自古以來的制度。先王怕有人不遵守它,所以用德義來制約它,用服飾來彰顯它,用禮儀來推行它,用名號來分辨它,用文字記載它,用語言表述它。及至喪失了它,就是因為改變了尊卑秩序的緣故。邊境地區,是國家的尾部,譬如牛馬,處暑到了,牛虻就聚集得越來越多,導致無法擺動尾巴了,我也害怕國家會這樣。否則,這三座城豈不能使諸侯的心感到害怕呢。”
子皙回報楚靈王,楚靈王説:“這人只是稍微懂得天道,哪裏知道治民的法則呢?這些話真是虛妄。”右尹子革在旁陪侍,説:“百姓是上天生的,懂得天道,必然也懂百姓。對於他的這些話應該警惕呀!”過了三年,陳國、蔡國和不羹的人接納了棄疾,殺死了楚靈王。 [112] 

楚靈王子張諷諫

楚靈王暴虐無道,白公子張多次勸諫。楚靈王很討厭,對史老説:“我想制止子張的勸諫,怎麼樣?”史老回答説:“接受勸諫很難,制止它容易。如果他再勸諫,您就説我左手掌握着鬼身,右手掌握着鬼的居處,凡是各種告誡勸諫,我全聽到了,哪裏需要聽別的什麼勸告?”
白公又來勸諫,楚靈王按照史老講的説了。白公回答説:“以前武丁能夠敬慎德行,和神明相通,還自認為不能治理好國家,所以三年中沉默不語,思考治國的道理。已經知道了為君之道,還不敢專斷獨行,派人根據夢中的形象去尋訪賢人。已經得到了賢人輔佐自己,還怕疏忽遺忘,所以叫他早晚教誨規諫,説:“一定要教誨幫助我,不要拋棄我。’現在您也許還趕不上武丁,卻討厭規諫您的人,要治理好國家不是太難了嗎!
齊桓公晉文公,都不是嫡長子,他們流亡周遊諸侯各國,不敢驕奢淫逸,心中喜愛有德的言論,因為修養德行做了國君。身旁大臣勸諫,遠方臣僚批評,眾人誦誡議論,他們都能用來告誡自己。因此他們剛回國即位時,四面的封疆方圓不到一百里,後來發展到方圓一千里,會合諸侯做了霸主,一直到今天還被稱為賢君。齊桓公、晉文公都是如此,您不思考擔憂趕不上兩位賢君,卻想貪圖安逸,恐怕不行吧?《周詩》上有這樣的話:‘不親自處理政事,百姓不會相信。’我怕百姓不信任您,因此不敢不説。不然的話,我何必急着進諫因而獲罪呢?”
靈王擔憂白公的話,説:“你再説下去。我雖然不能照着做,但我願意把這些話放在耳朵裏。”白公回答説:“希望您接受我的規諫,所以我才説。否則,巴浦地方犀牛、犛牛、兕、象的角和牙齒做塞耳的耳瑱,難道用得完嗎?還用得着用規諫之詞來做耳瑱嗎?”於是便快步退下,回到家中,閉門不出。過了七個月,就發生了乾溪之亂,靈王死在這場叛亂之中。 [113] 

楚靈王人際關係

輩分
關係
姓名
簡介
先輩
祖父
熊侶
父親
熊審
平輩
哥哥
熊昭
三弟
熊比
楚初王,字子幹
四弟
熊黑肱
公子黑肱,字子皙
五弟
熊棄疾
楚平王,又稱蔡公棄疾
妻子
鄭姬
公孫段之女 [13] 
繼室
晉姬
晉平公之女 [46] 
後輩
兒子
熊祿
太子祿,被楚平王殺害
熊罷敵
公子罷敵,被楚平王殺害
侄子
熊員
楚郟敖,楚康王之子,被楚靈王殺害
侄孫
熊慕
公子慕,楚郟敖之子,被楚靈王殺害
侄孫
熊平夏
公子平夏,楚郟敖之子,被楚靈王殺害
(表格參考資料: [1] 

楚靈王史料索引

史記·楚世家 [1]  《史記·十二諸侯年表 [81] 
春秋》《左傳》襄公二十六年至昭公十三年 [116] 
國語·吳語·夫差伐齊不聽申胥之諫》 [100]  《國語·魯語·叔孫穆子知楚公子圍有篡國之心》 [110]  《國語·楚語·伍舉論台美而楚殆》 [111]  《國語·楚語·範無宇論國為大城未有利者》 [112]  《國語·楚語·白公子張諷靈王宜納諫》 [113] 
墨子·兼愛》 [3]  韓非子·二柄》 [83]  戰國策·楚策一·威王問於莫敖子華 [84] 
清華簡系年 [77]  [122] 
上博簡《申公臣靈王》 [76] 

楚靈王藝術形象

楚靈王文學形象

東周列國志》第六十七回至第七十回描寫了楚靈王的事蹟。 [126] 

楚靈王影視形象

年份
電視劇/電影
飾演者
1982
1996
《東方小故事之晏子使楚》
孫傳信
參考資料
  • 1.    史記·卷四十·楚世家第十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9-03-28]
  • 2.    何新文、周昌梅.論楚靈王[J] 湖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8年第4期.1998.
  • 3.    《墨子·兼愛》:昔者,楚靈王好士細腰。故靈王之臣,皆以一飯為節,脅息然後帶,扶牆然後起。比期年,朝有黎黑之色。”
  • 4.    清華簡《楚居》:至恭王、康王、嗣子王皆居為郢。至靈王自為郢徙居乾溪之上,以為處於章[華之台]。景平王卽位,猶居乾溪之上。
  • 5.    《史記·楚世家》:三十一年,共王卒,子康王招立。康王立十五年卒,子員立,是為郟敖。康王寵弟公子圍、子比、子皙、棄疾。
  • 6.    《左傳·襄公二十六年》:楚子、秦人侵吳,及雩婁,聞吳有備而還。遂侵鄭,五月,至於城麇。鄭皇頡戍之。出與楚師戰,敗。穿封戌囚皇頡,公子圍與之爭之。正於伯州犁。伯州犁曰:“請問於囚。”乃立囚。伯州犁曰:“所爭,君子也,其何不知?”上其手,曰:“夫子為王子圍,寡君之貴介弟也。”下其手,曰:“此子為穿封戌,方城外之縣尹也。誰獲子?”囚曰:“頡遇王子,弱焉。”戌怒,抽戈逐王子圍,弗及。楚人以皇頡歸。
  • 7.    《史記·楚世家》:郟敖三年,以其季父康王弟公子圍為令尹,主兵事。
  • 8.    《左傳·襄公二十九年》:夏四月,葬楚康王。公及陳侯、鄭伯、許男送葬,至於西門之外。諸侯之大夫皆至於墓。楚郟敖即位。王子圍為令尹。鄭行人子羽曰:「是謂不宜,必代之昌。松柏之下,其草不殖。」
  • 9.    《左傳·襄公三十年》:三十年春,王正月,楚子使薳罷來聘,通嗣君也。穆叔問:“王子之為政何如?”對曰:“吾儕小人,食而聽事,猶懼不給命而不免於戾,焉與知政?”固問焉,不告。穆叔告大夫曰:“楚令尹將有大事,子蕩將與焉,助之匿其情矣。”
  • 10.    《左傳·襄公三十年》:楚公子圍殺大司馬蒍掩而取其室。申無宇曰:“王子必不免。善人,國之主也。王子相楚國,將善是封殖,而虐之,是禍國也。且司馬,令尹之偏,而王之四體也。絕民之主,去身之偏,艾王之體,以禍其國,無不祥大焉!何以得免?”
  • 11.    《春秋左傳正義·襄公三十一年》:衞侯在楚,北宮文子見令尹圍之威儀,言於衞侯曰:“令尹似君矣,將有他志。【言語瞻視行步不常。】 [疏]“令尹似君矣”。○正義曰:言令尹威儀,已是國君之容矣。服虔雲:“言令尹動作以君儀,故云‘以君矣’。服言“以君儀”者,明年傳雲“二執戈者前矣”,是用君儀也。俗本作“似君”。若雲“似君”,不須言矣。今定本亦作“似君”,恐非。
  • 12.    《左傳·襄公三十一年》:衞侯在楚,北宮文子見令尹圍之威儀,言於衞侯曰:「令尹似君矣!將有他志,雖獲其志,不能終也。《詩》雲:『靡不有初,鮮克有終。』終之實難,令尹其將不免?」公曰:「子何以知之?」對曰:「《詩》雲:『敬慎威儀,惟民之則。』令尹無威儀,民無則焉。民所不則,以在民上,不可以終。」公曰:「善哉!何謂威儀?」對曰:「有威而可畏謂之威,有儀而可像謂之儀。君有君之威儀,其臣畏而愛之,則而象之,故能有其國家,令聞長世。臣有臣之威儀,其下畏而愛之,故能守其官職,保族宜家。順是以下皆如是,是以上下能相固也。《衞詩》曰:『威儀棣棣,不可選也。』言君臣、上下、父子、兄弟、內外、大小皆有威儀也。《周詩》曰:『朋友攸攝,攝以威儀。』言朋友之道,必相教訓以威儀也。《周書》數文王之德,曰:『大國畏其力,小國懷其德。』言畏而愛之也。《詩》雲:『不識不知,順帝之則。』言則而象之也。紂囚文王七年,諸侯皆從之囚。紂於是乎懼而歸之,可謂愛之。文王伐崇,再駕而降為臣,蠻夷帥服,可謂畏之。文王之功,天下誦而歌舞之,可謂則之,文王之行,至今為法,可謂象之。有威儀也。故君子在位可畏,施捨可愛,進退可度,周旋可則,容止可觀,作事可法,德行可像,聲氣可樂,動作有文,言語有章,以臨其下,謂之有威儀也。」
  • 13.    《左傳·昭公元年》:元年春,楚公子圍聘於鄭,且娶於公孫段氏,伍舉為介。將入館,鄭人惡之。使行人子羽與之言,乃館於外。既聘,將以眾逆。子產患之,使子羽辭曰:“以敝邑褊小,不足以容從者,請墠聽命!”令尹命大宰伯州犁對曰:“君辱貺寡大夫圍,謂圍:‘將使豐氏撫有而室。’圍布几筵,告於莊、共之廟而來。若野賜之,是委君貺於草莽也!是寡大夫不得列於諸卿也!不寧唯是,又使圍蒙其先君,將不得為寡君老,其蔑以復矣。唯大夫圖之!”子羽曰:“小國無罪,恃實其罪。將恃大國之安靖己,而無乃包藏禍心以圖之。小國失恃而懲諸侯,使莫不憾者,距違君命,而有所壅塞不行是懼!不然,敝邑,館人之屬也,其敢愛豐氏之祧?”伍舉知其有備也,請垂櫜而入。許之。正月乙未,入逆而出,遂會於虢,尋宋之盟也。
  • 14.    《春秋·昭公元年》:叔孫豹會晉趙武、楚公子圍、齊國弱、宋向戌、衞齊惡、陳公子招、蔡公孫歸生、鄭罕虎、許人、曹人於虢。
  • 15.    《左傳·昭公元年》:祁午謂趙文子曰:“宋之盟,楚人得志於晉。今令尹之不信,諸侯之所聞也。子弗戒,懼又如宋。子木之信稱於諸侯,猶詐晉而駕焉,況不信之尤者乎?楚重得志於晉,晉之恥也。子相晉國以為盟主,於今七年矣!再合諸侯,三合大夫,服齊、狄,寧東夏,平秦亂,城淳于,師徒不頓,國家不罷,民無謗[插圖],諸侯無怨,天無大災,子之力也。有令名矣,而終之以恥,午也是懼。吾子其不可以不戒!”文子曰:“武受賜矣!然宋之盟,子木有禍人之心,武有仁人之心,是楚所以駕於晉也。今武猶是心也,楚又行僭,非所害也。武將信以為本,循而行之。譬如農夫,是穮是蓘,雖有饑饉,必有豐年。且吾聞之:‘能信不為人下。’吾未能也。《詩》曰:‘不僭不賊,鮮不為則。’信也。能為人則者,不為人下矣。吾不能是難,楚不為患。”
  • 16.    《春秋左傳正義·昭公元年》:楚令尹圍請用牲,讀舊書,加於牲上而已。舊書,宋之盟書。【楚恐晉先歃,故欲從舊書。加於牲上,不歃血,經所以不書盟。】晉人許之。三月,甲辰,盟。楚公子圍設服離衞。【設君服,二人執戈陳於前,以自衞。離,陳也。】
  • 17.    《左傳·昭公元年》:叔孫穆子曰:“楚公子美矣,君哉!”鄭子皮曰:“二執戈者前矣!”蔡子家曰:“蒲宮有前,不亦可乎?”
  • 18.    《春秋左傳正義·昭公元年》:楚伯州犁曰:“此行也,辭而假之寡君。”【聞諸大夫譏之,故言“假”以飾令尹過。】鄭行人揮曰:“假不反矣!”【言將遂為君。】伯州犁曰:“子姑憂子晳之慾背誕也。”【襄三十年,鄭子晳殺伯有,背命放誕,將為國難。言子且自憂此,無為憂令尹不反戈。】子羽曰:“當璧猶在,假而不反,子其無憂乎?”【子羽,行人揮。當璧,謂棄疾。事在昭十三年。言棄疾有當璧之命,圍雖取國,猶將有難,不無憂也。】齊國子曰:“吾代二子愍矣!”【國子,國弱也。二子,謂王子圍及伯州犁。圍此冬便篡位,不能自終;州犁亦尋為圍所殺,故言可愍。】
  • 19.    《春秋左傳正義·昭公元年》:陳公子招曰:“不憂何成?二子樂矣。”言以憂生事,事成而樂。衞齊子曰:“苟或知之,雖憂何害?”【齊子,齊惡。言先知為備,雖有憂難,無所損害。】宋合左師曰:“大國令,小國共,吾知共而已。”【共承大國命,不能知其禍福。】晉樂王鮒曰:“《小旻》之卒章善矣,吾從之。”【《小旻》,《詩·小雅》。其卒章義取非唯暴虎馮河之可畏也,不敬小人亦危殆。王鮒從斯義,故不敢譏議公子圍。】
  • 20.    《左傳·昭公元年》:季武子伐莒,取鄆,莒人告於會。楚告於晉曰:“尋盟未退,而魯伐莒,瀆齊盟,請戮其使。”
  • 21.    《左傳·昭公元年》:趙孟聞之,曰:“臨患不忘國,忠也。思難不越官,信也。圖國忘死,貞也。謀主三者,義也。有是四者,又可戮乎?”乃請諸楚曰:“魯雖有罪,其執事不闢難,畏威而敬命矣。子若免之,以勸左右可也。若子之羣吏處不闢污,出不逃難,其何患之有?患之所生,污而不治,難而不守,所由來也。能是二者,又何患焉?不靖其能,其誰從之?魯叔孫豹可謂能矣,請免之以靖能者。子會而赦有罪,又賞其賢,諸侯其誰不欣焉望楚而歸之,視遠如邇?疆埸之邑,一彼一此,何常之有?王伯之令也,引其封疆,而樹之官。舉之表旗,而著之制令。過則有刑,猶不可壹。於是乎虞有三苗,夏有觀、扈,商有姺、邳,周有徐、奄。自無令王,諸侯逐進,狎主齊盟,其又可壹乎?恤大舍小,足以為盟主,又焉用之?封疆之削,何國蔑有?主齊盟者,誰能辯焉?吳、濮有釁,楚之執事,豈其顧盟?莒之疆事,楚勿與知。諸侯無煩,不亦可乎?莒、魯爭鄆,為日久矣,苟無大害於其社稷,可無亢也。去煩宥善,莫不競勸。子其圖之!”固請諸楚,楚人許之,乃免叔孫。
  • 22.    《左傳·昭公元年》:令尹享趙孟,賦《大明》之首章。趙孟賦《小宛》之二章。事畢,趙孟謂叔向曰:“令尹自以為王矣,何如?”對曰:“王弱,令尹強,其可哉!雖可,不終。”趙孟曰:“何故?”對曰:“強以克弱而安之,強不義也。不義而強,其斃必速。《詩》曰:‘赫赫宗周,褒姒滅之。’強不義也。令尹為王,必求諸侯。晉少懦矣,諸侯將往。若獲諸侯,其虐滋甚。民弗堪也,將何以終?夫以強取,不義而克,必以為道。道以淫虐,弗可久已矣!”
  • 23.    《左傳·昭公元年》:(秋)楚公子圍使公子黑肱、伯州犁城犫、櫟、郟,鄭人懼。子產曰:“不害。令尹將行大事,而先除二子也。禍不及鄭,何患焉?”
  • 24.    《春秋左傳正義·昭公元年》:冬,楚公子圍將聘於鄭,伍舉為介。未出竟,聞王有疾而還。伍舉遂聘。十一月,己酉,公子圍至,入問王疾,縊而弒之。【縊,絞也。孫卿曰:“以冠纓絞之。”】
  • 25.    《春秋左傳正義·昭公元年》:遂殺其二子幕及平夏。皆郟敖子。右尹子幹出奔晉。【子幹,王子比。】宮廄尹子晳出奔鄭。因築城而去。殺大宰伯州犁於郟。葬王於郟,謂之郟敖。【郟敖,楚子麋。】使赴於鄭,伍舉問應為後之辭焉。問赴者。對曰:“寡大夫圍。”伍舉更之曰:“共王之子圍為長。”【伍舉更赴辭,使從禮。此告終稱嗣,不以篡弒赴諸侯。】
  • 26.    《史記·楚世家》:四年,圍使鄭,道聞王疾而還。十二月己酉,圍入問王疾,絞而弒之,遂殺其子莫及平夏。使使赴於鄭。伍舉問曰:“誰為後?”對曰:“寡大夫圍。”伍舉更曰:“共王之子圍為長。”子比奔晉,而圍立,是為靈王。
  • 27.    《左傳·昭公元年》:楚靈王即位,薳罷為令尹,薳啓彊為大宰。
  • 28.    《左傳·昭公十三年》:楚公子比弒其君虔於乾溪。
  • 29.    《左傳·昭公十三年》:初,共王無冢適,有寵子五人,無適立焉。乃大有事於羣望,而祈曰:“請神擇於五人者,使主社稷。”乃徧以璧見於羣望曰:“當璧而拜者,神所立也,誰敢違之?”既乃與巴姬密埋璧於大室之庭,使五人齊,而長入拜。康王跨之。靈王肘加焉。子幹、子晳皆遠之。平王弱,抱而入,再拜,皆厭紐。鬥韋龜屬成然焉,且曰:“棄禮違命,楚其危哉。”
  • 30.    《左傳·昭公三年》:十月,鄭伯如楚,子產相。楚子享之,賦《吉日》。既享,子產乃具田備,王以田江南之夢。
  • 31.    《左傳·昭公四年》:四年春,王正月,許男如楚,楚子止之,遂止鄭伯,復田江南,許男與焉。使椒舉如晉求諸侯,二君待之。椒舉致命曰:“寡君使舉曰,日君有惠,賜盟於宋曰,晉、楚之從,交相見也。以歲之不易,寡人願結歡於二三君。使舉請間。君若苟無四方之虞,則願假寵以請於諸侯。”
  • 32.    《左傳·昭公四年》:楚子問於子產曰:“晉其許我諸侯乎?”對曰:“許君。晉君少安,不在諸侯。其大夫多求,莫匡其君。在宋之盟,又曰如一,若不許君,將焉用之?”王曰:“諸侯其來乎?”對曰:“必來。從宋之盟,承君之歡,不畏大國,何故不來?不來者,其魯、衞、曹、邾乎?曹畏宋,邾畏魯,魯、衞偪於齊而親於晉,唯是不來。其餘,君之所及也,誰敢不至?”王曰:“然則吾所求者,無不可乎?”對曰:“求逞於人,不可。與人同欲,盡濟。”
  • 33.    《左傳·昭公四年》:夏,諸侯如楚,魯、衞、曹、邾不會。曹、邾辭以難,公辭以時祭,衞侯辭以疾。鄭伯先待於申。六月丙午,楚子合諸侯於申。椒舉言於楚子曰:“臣聞諸侯無歸,禮以為歸。今君始得諸侯,其慎禮矣。霸之濟否,在此會也。夏啓有鈞台之享,商湯有景亳之命,周武有孟津之誓,成有岐陽之蒐,康有酆宮之朝,穆有塗山之會,齊桓有召陵之師,晉文有踐土之盟。君其何用?宋向戌、鄭公孫僑在,諸侯之良也,君其選焉。”王曰:“吾用齊桓。”
  • 34.    《左傳·昭公四年》:王使問禮於左師與子產。左師曰:“小國習之,大國用之,敢不薦聞?”獻公合諸侯之禮六。子產曰:“小國共職,敢不薦守?”獻伯、子、男會公之禮六。君子謂合左師善守先代,子產善相小國。王使椒舉侍於後,以規過。卒事,不規。王問其故,對曰:“禮,吾所未見者有六焉,又何以規?”
  • 35.    《左傳·昭公四年》:宋大子佐後至,王田於武城,久而弗見。椒舉請辭焉。王使往曰:“屬有宗祧之事於武城,寡君將墮幣焉,敢謝後見。”
  • 36.    《左傳·昭公四年》:徐子,吳出也,以為貳焉,故執諸申。
  • 37.    《春秋左傳正義·昭公四年》:王曰:“吾用齊桓。”【用會召陵之禮。】 [疏]“吾用齊桓”。○正義曰:用會召陵之禮,出自王意也。服虔雲:“召陵之役,齊桓退舍以禮。楚靈王今感其意,是以用之。”
  • 38.    《春秋左傳正義·昭公四年》:王使問禮於左師與子產。左師曰:“小國習之,大國用之,敢不薦聞。”【言所聞,謙示所未行。獻公合諸侯之禮六。其禮六儀也。宋爵公,故獻公禮。】 [疏]注“其禮六儀”。正義曰:以言“禮六”,故言“其禮六儀”。當是會上有此六儀,不知六者何謂也。 子產曰:“小國共職,敢不薦守。”獻伯、子、男會公之禮六。鄭,伯爵,故獻伯、子、男會公之禮。【其禮同,所從言之異。】 [疏]注“鄭伯”至“之異”。○正義曰:杜知“其禮同,所從言之異”者,以左師獻公合諸侯之禮六,子產獻伯子男會公之禮六,若其各異,凡十二禮。下椒舉雲“禮吾所未見者六焉”,故知其禮同也。於公言之,雲“合諸侯之禮”,於伯子男言之,雲“會公之禮”,是所從言之異。
  • 39.    《左傳·昭公四年》:楚子示諸侯侈,椒舉曰:“夫六王、二公之事,皆所以示諸侯禮也。諸侯所由用命也。夏桀為仍之會,有緡叛之。商紂為黎之蒐,東夷叛之。周幽為大室之盟,戎狄叛之。皆所以示諸侯汰也,諸侯所由棄命也。今君以汰,無乃不濟乎?”王弗聽。
  • 40.    《左傳·昭公四年》:子產見左師曰:“吾不患楚矣,汰而愎諫,不過十年。”左師曰:“然。不十年侈,其惡不遠,遠惡而後棄。善亦如之,德遠而後興。”
  • 41.    《左傳·昭公四年》:秋七月,楚子以諸侯伐吳。宋大子、鄭伯先歸。宋華費遂、鄭大夫從。使屈申圍朱方,八月甲申,克之。執齊慶封而盡滅其族。
  • 42.    《左傳·昭公四年》:將戮慶封。椒舉曰:“臣聞無瑕者可以戮人。慶封唯逆命,是以在此,其肯從於戮乎?播於諸侯,焉用之?”王弗聽,負之斧鉞,以徇於諸侯,使言曰:“無或如齊慶封,弒其君,弱其孤,以盟其大夫。”慶封曰:“無或如楚共王之庶子圍,弒其君兄之子麇而代之,以盟諸侯。”王使速殺之。
  • 43.    《左傳·昭公四年》:遂以諸侯滅賴。賴子面縛銜璧,士袒,輿櫬從之,造於中軍。王問諸椒舉。對曰:“成王克許,許僖公如是,王親釋其縛,受其璧,焚其櫬。”王從之。遷賴於鄢。楚子欲遷許於賴,使鬥韋龜與公子棄疾城之而還。申無宇曰:“楚禍之首,將在此矣。召諸侯而來,伐國而克,城竟莫校。王心不違,民其居乎?民之不處,其誰堪之?不堪王命,乃禍亂也。”
  • 44.    《春秋·昭公四年》:夏,楚子、蔡侯、陳侯、鄭伯、許男、徐子、滕子、頓子、鬍子、沈子、小邾子、宋世子佐、淮夷會於申。
  • 45.    《春秋·昭公四年》:秋七月,楚子、蔡侯、陳侯、許男、頓子、鬍子、沈子、淮夷伐吳。
  • 46.    《左傳·昭公五年》:楚子以屈申為貳於吳,乃殺之。以屈生為莫敖,使與令尹子蕩如晉逆女。過鄭,鄭伯勞子蕩於氾,勞屈生於菟氏。晉侯送女於邢丘。子產相鄭伯,會晉侯於邢丘。
  • 47.    《左傳·昭公五年》:晉韓宣子如楚送女,叔向為介。鄭子皮、子大叔勞諸索氏。大叔謂叔向曰:“楚王汏侈已甚,子其戒之。”叔向曰:“汏侈已甚,身之災也,焉能及人?若奉吾幣帛,慎吾威儀,守之以信,行之以禮,敬始而思終,終無不復。從而不失儀,敬而不失威,道之以訓辭,奉之以舊法,考之以先王,度之以二國,雖汏侈,若我何?”
  • 48.    《左傳·昭公五年》:及楚,楚子朝其大夫曰:“晉,吾仇敵也。苟得志焉,無恤其他。今其來者,上卿、上大夫也。若吾以韓起為閽,以羊舌肸為司宮,足以辱晉,吾亦得志矣,可乎?”大夫莫對。薳啓彊曰:“可。苟有其備,何故不可?恥匹夫不可以無備,況恥國乎?是以聖王務行禮,不求恥人。朝聘有珪,享[插圖]有璋,小有述職,大有巡功,設機而不倚,爵盈而不飲,宴有好貨,飧有陪鼎,入有郊勞,出有贈賄,禮之至也。國家之敗,失之道也,則禍亂興。城濮之役,晉無楚備,以敗於邲。邲之役,楚無晉備,以敗於鄢。自鄢以來,晉不失備,而加之以禮,重之以睦,是以楚弗能報而求親焉。既獲姻親,又欲恥之,以召寇仇,備之若何?誰其重此?若有其人,恥之可也。若其未有,君亦圖之。晉之事君,臣曰可矣。求諸侯而麇至,求昏而薦女,君親送之,上卿及上大夫致之。猶欲恥之,君其亦有備矣。不然,奈何?韓起之下,趙成、中行吳、魏舒、範鞅、知盈;羊舌肸之下,祁午、張趯、籍談、女齊、梁丙、張骼、輔躒、苗賁皇,皆諸侯之選也。韓襄為公族大夫,韓須受命而使矣。箕襄、邢帶、叔禽、叔椒、子羽,皆大家也。韓賦七邑,皆成縣也。羊舌四族,皆強家也。晉人若喪韓起、楊肸,五卿、八大夫輔韓須、楊石,因其十家九縣,長轂九百,其餘四十縣,遺守四千,奮其武怒,以報其大恥,伯華謀之,中行伯、魏舒帥之,其蔑不濟矣。君將以親易怨,實無禮以速寇,而未有其備,使羣臣往遺之禽,以逞君心,何不可之有?”王曰:“不穀之過也,大夫無辱。”厚為韓子禮。王欲敖叔向以其所不知,而不能。亦厚其禮。
  • 49.    《春秋·昭公五年》:冬,楚子、蔡侯、陳侯、許男、頓子、沈子、徐人、越人伐吳。
  • 50.    《左傳·昭公五年》:冬十月,楚子以諸侯及東夷伐吳,以報棘、櫟、麻之役。薳射以繁揚之師,會於夏汭。越大夫常壽過帥師會楚子於瑣。聞吳師出,薳啓彊帥師從之,遽不設備,吳人敗諸鵲岸。
  • 51.    《左傳·昭公五年》:楚子以馹至於羅汭。吳子使其弟蹶由犒師,楚人執之,將以釁鼓。王使問焉,曰:“女卜來吉乎?”對曰:“吉。寡君聞君將治兵於敝邑,卜之以守龜,曰,餘亟使人犒師,請行以觀王怒之疾徐,而為之備,尚克知之。龜兆告吉,曰,克可知也。君若[插圖]焉,好逆使臣,滋敝邑休怠,而忘其死,亡無日矣。今君奮焉震電馮怒,虐執使臣,將以釁鼓,則吳知所備矣。敝邑雖羸,若早修完,其可以息師。難易有備,可謂吉矣。且吳社稷是卜,豈為一人。使臣獲釁軍鼓,而敝邑知備,以御不虞,其為吉孰大焉。國之守龜,其何事不卜?一臧一否,其誰能常之?城濮之兆,其報在邲。今此行也,其庸有報志。”乃弗殺。
  • 52.    《左傳·昭公五年》:楚師濟於羅汭,沈尹赤會楚子,次於萊山。薳射帥繁揚之師,先入南懷,楚師從之。及汝清,吳不可入。楚子遂觀兵於坻箕之山。是行也,吳早設備,楚無功而還,以蹶由歸。楚子懼吳,使沈尹射待命於巢,薳啓彊待命於雩婁,禮也。
  • 53.    《左傳·昭公七年》:楚子之為令尹也,為王旌以田。芋尹無宇斷之曰:“一國兩君,其誰堪之?”及即位,為章台之宮,納亡人以實之。無宇之閽入焉。無宇執之,有司弗與,曰:“執人於王宮,其罪大矣。”執而謁諸王。王將飲酒,無宇辭曰:“天子經略,諸侯正封,古之制也。封略之內,何非君土。食土之毛,誰非君臣。故《詩》曰:‘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天有十日,人有十等,下所以事上,上所以共神也。故王臣公,公臣大夫,大夫臣士,士臣皂,皂臣輿,輿臣隸,隸臣僚,僚臣僕,僕臣台,馬有圉,牛有牧,以待百事。今有司曰,女胡執人於王宮,將焉執之?周文王之法曰,有亡荒閲,所以得天下也。吾先君文王,作《僕區》之法,曰盜所隱器,與盜同罪,所以封汝也。若從有司,是無所執逃臣也。逃而舍之,是無陪台也。王事無乃闕乎?昔武王數紂之罪,以告諸侯曰,紂為天下逋逃主,萃淵藪,故夫致死焉。君王始求諸侯而則紂,無乃不可乎?若以二文之法取之,盜有所在矣。”王曰:“取而臣以往,盜有寵,未可得也。”遂赦之。
  • 54.    《左傳·昭公七年》:楚子成章華之台,願與諸侯落之。大宰薳啓彊曰:“臣能得魯侯。”……三月,公如楚,鄭伯勞於師之梁。孟僖子為介,不能相儀。及楚,不能答郊勞。
  • 55.    《左傳·昭公七年》:楚子享公於新台,使長鬣者相,好以大屈。既而悔之。薳啓彊聞之,見公。公語之,拜賀。公曰:“何賀?”對曰:“齊與晉、越欲此久矣。寡君無適與也,而傳諸君。君其備禦三鄰,慎守寶矣,敢不賀乎?”公懼,乃反之。
  • 56.    《水經注疏》:湖側有章華台,台高十丈,基廣十五丈。(守敬按:賈誼《新書》,翟使之楚,楚享之章華台,三休乃至上,即所謂高五百仞者,是西漢人以章華為乾溪台也。)
  • 57.    《左傳·昭公八年》:陳哀公元妃鄭姬,生悼大子偃師,二妃生公子留,下妃生公子勝。二妃嬖,留有寵,屬諸司徒招與公子過。哀公有廢疾。三月甲申,公子招、公子過殺悼大子偃師,而立公子留。夏四月辛亥,哀公縊。幹徵師赴於楚,且告有立君,公子勝愬之於楚,楚人執而殺之。公子留奔鄭。書曰,“陳侯之弟招殺陳世子偃師”,罪在招也;“楚人執陳行人幹徵師殺之”,罪不在行人也。……七月……陳公子招歸罪於公子過而殺之。
  • 58.    《春秋左傳正義》:八年春,陳侯之弟招殺陳世子偃師。【以首惡從殺例,故稱弟,又稱世子。】夏四月辛丑,陳侯溺卒。
  • 59.    《左傳·昭公八年》:陳公子招歸罪於公子過而殺之。九月,楚公子棄疾帥師奉孫吳圍陳【疏:孫吳,悼大子偃師之子惠公】,宋戴惡會之。 冬十一月壬午,滅陳。輿嬖袁克,殺馬毀玉以葬。楚人將殺之,請寘之。既又請私,私於幄,加絰於顙而逃。使穿封戌為陳公,曰:“城麇之役,不諂。”侍飲酒於王。王曰:“城麇之役,女知寡人之及此,女其闢寡人乎?”對曰:“若知君之及此,臣必致死禮,以息楚國。”
  • 60.    《史記·楚世家》:七年,就章華台,下令內亡人實之。
  • 61.    《史記·楚世家》:八年,使公子棄疾將兵滅陳。
  • 62.    《左傳·昭公九年》:九年春,叔弓、宋華亥、鄭遊吉、衞趙黶會楚子於陳。
  • 63.    《左傳·昭公九年》:二月庚申,楚公子棄疾遷許於夷,實城父,取州來淮北之田以益之。伍舉授許男田。然丹遷城父人於陳,以夷濮西田益之。遷方城外人於許。
  • 64.    《左傳·昭公十一年》:楚子在申,召蔡靈侯。靈侯將往。蔡大夫曰:“王貪而無信,唯蔡於感,今幣重而言甘,誘我也,不如無往。”蔡侯不可。三月丙申,楚子伏甲而饗蔡侯於申,醉而執之。夏四月丁巳,殺之,刑其士七十人。公子棄疾帥師圍蔡。
  • 65.    《左傳·昭公十一年》:楚師在蔡,晉荀吳謂韓宣子曰:“不能救陳,又不能救蔡,物以無親,晉之不能,亦可知也已!為盟主而不恤亡國,將焉用之?”秋,會於厥憖,謀救蔡也。鄭子皮將行。子產曰:“行不遠,不能救蔡也。蔡小而不順,楚大而不德,天將棄蔡以壅楚。盈而罰之,蔡必亡矣。且喪君而能守者,鮮矣。三年,王其有咎乎!美惡周必復,王惡周矣。”晉人使狐父請蔡於楚,弗許。
  • 66.    《春秋·昭公八年》:秋,季孫意如會晉韓起、齊國弱、宋華亥、衞北宮佗、鄭罕虎、曹人、杞人於厥憖。
  • 67.    《左傳·昭公十一年》:冬十一月,楚子滅蔡,用隱大子於岡山。申無宇曰:“不祥。五牲不相為用,況用諸侯乎?王必悔之。”
  • 68.    《左傳·昭公十一年》:楚子城陳、蔡、不羹。使棄疾為蔡公。王問於申無宇曰:“棄疾在蔡,何如?”對曰:“擇子莫如父,擇臣莫如君。鄭莊公城櫟而寘子元焉,使昭公不立。齊桓公城穀而寘管仲焉,至於今賴之。臣聞五大不在邊,五細不在庭。親不在外,羈不在內。今棄疾在外,鄭丹在內。君其少戒。”王曰:“國有大城,何如?”對曰:“鄭京、櫟實殺曼伯,宋蕭、亳實殺子游,齊渠丘實殺無知,衞蒲、戚實出獻公,若由是觀之,則害於國。末大必折,尾大不掉,君所知也。”
  • 69.    《左傳·昭公十二年》:楚子謂成虎,若敖之餘也,遂殺之。或譖成虎於楚子,成虎知之而不能行。書曰:“楚殺其大夫成虎。”懷寵也。
  • 70.    《春秋左傳正義·昭公十二年》:楚子狩於州來,次於潁尾,使蕩侯、潘子、司馬督、囂尹午、陵尹喜帥師圍徐以懼吳。楚子次於乾谿,以為之援。雨雪,王皮冠,秦復陶【秦所遺羽衣也】,翠被,豹舄,執鞭以出,僕析父從。
  • 71.    《左傳·昭公十二年》:右尹子革夕,王見之,去冠被,舍鞭。與之語曰:“昔我先王熊繹,與呂級、王孫牟、燮父、禽父,並事康王,四國皆有分,我獨無有。今吾使人於周,求鼎以為分,王其與我乎?”對曰:“與君王哉。昔我先王熊繹,闢在荊山,篳路藍縷,以處草莽。跋涉山林,以事天子。唯是桃弧、棘矢,以共御王事。齊,王舅也。晉及魯、衞,王母弟也。楚是以無分,而彼皆有。今周與四國服事君王,將唯命是從,豈其愛鼎!”王曰:“昔我皇祖伯父昆吾,舊許是宅。今鄭人貪賴其田,而不我與。我若求之,其與我乎?”對曰:“與君王哉。周不愛鼎,鄭敢愛田?”王曰:“昔諸侯遠我而畏晉,今我大城陳、蔡、不羹,賦皆千乘,子與有勞焉。諸侯其畏我乎?”對曰:“畏君王哉。是四國者,專足畏也,又加之以楚,敢不畏君王哉?”
  • 72.    《左傳·昭公十二年》:工尹路請曰:“君王命剝圭以為[插圖]柲,敢請命。”王入視之。   析父謂子革:“吾子,楚國之望也!今與王言如響,國其若之何?”子革曰:“摩厲以須,王出,吾刃將斬矣。”   王出,復語。左史倚相趨過。王曰:“是良史也,子善視之。是能讀《三墳》、《五典》、《八索》、《九丘》。”對曰:“臣嘗問焉。昔穆王欲肆其心,周行天下,將皆必有車轍馬跡焉。祭公謀父作《祈招》之詩,以止王心。王是以獲沒於祗宮。臣問其詩而不知也。若問遠焉,其焉能知之?”王曰:“子能乎?”對曰:“能。其詩曰:‘祈招之愔愔,式昭德音。思我王度,式如玉,式如金。形民之力,而無醉飽之心。’”
  • 73.    《左傳·昭公十二年》:王揖而入,饋不食,寢不寐,數日。不能自克,以及於難。仲尼曰:“古也有志,克己復禮,仁也。信善哉!楚靈王若能如是,豈其辱於乾谿?”
  • 74.    《太平御覽·卷七百三十五》:《桓子新論》曰:昔楚靈王驕逸輕下,信巫祝之道,躬舞壇前。吳人來攻其國,人告急,而靈王鼓舞自若。
  • 75.    《太平御覽·卷一百八十三》:《晏子春秋》曰: 晏子使楚。楚人以晏子短,為小門於大門之側而延晏子。晏子不入,曰:“使狗國者從狗門入,今臣使楚,不當從此門入。”儐者更道,從大門入。見楚王。王曰:“齊無人耶?使子為使。”晏子對曰:“齊之臨淄三百閭,張袂成陰,揮汗成雨,比肩繼踵而在,何為無人?”王曰:“然則何為使子?”晏子對曰:“齊命使,各有所主:其賢者使使賢主,不肖者使使不肖主。嬰最不肖,故宜使楚矣!”(張袂成陰 一作:張袂成帷) 二 晏子將使楚。楚王聞之,謂左右曰:“晏嬰,齊之習辭者也。今方來,吾欲辱之,何以也?”左右對曰:“為其來也,臣請縛一人,過王而行,王曰:‘何為者也?’對曰:‘齊人也。’王曰:‘何坐?’曰:‘坐盜。’” 三 晏子至,楚王賜晏子酒,酒酣,吏二縛一人詣王。王曰:“縛者曷為者也?”對曰:“齊人也,坐盜。”王視晏子曰:“齊人固善盜乎?”晏子避席對曰:“嬰聞之,橘生淮南則為橘,生於淮北則為枳,葉徒相似,其實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異也。今民生長於齊不盜,入楚則盜,得無楚之水土使民善盜耶?”王笑曰:“ 聖人非所與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 76.    上博簡《申公臣靈王》:禦於朸述, 申公子皇捷皇子, 王子圍奪之。申公爭之。王子圍立為王, 申公子皇見王, 王曰:“申公忘夫朸述之下乎?”申公曰:“臣不知君王之將為君, 如臣知君王之為君, 臣將或至焉。”王曰:“不穀以笑申公, 是言棄之。今日申公事不穀, 必以是心。”申公跪拜, 起答:“臣為君王臣, 君王免之死, 不以辱斧鑕, 何敢心之有?”
  • 77.    清華簡《系年·第十八章》:康王即世,孺子王即位。靈王為令尹,令尹會趙文子及諸侯之大夫,盟於虢。孺子王即世,靈王即位。靈王先起兵,會諸侯於申,執徐公,遂以伐徐,克賴、朱邡,伐吳,為南懷之行,縣陳、蔡,殺蔡靈侯。靈王見禍,景平王即位。
  • 78.    《史記·楚世家》:太史公曰:楚靈王方會諸侯於申、誅齊慶封、作章華台、求周九鼎之時,志小天下;及餓死於申亥之家,為天下笑。操行之不得,悲夫!勢之於人也,可不慎與?
  • 79.    《史記·十二諸侯年表》:楚靈王三年,夏,合諸侯宋地,盟。伐吳朱方,誅慶封。冬,報我,取三城。
  • 80.    《左傳·昭公六年》:徐儀楚聘於楚。楚子執之,逃歸。懼其叛也,使薳洩伐徐。吳人救之。令尹子蕩帥師伐吳,師於豫章,而次於乾谿。吳人敗其師於房鍾,獲宮廄尹棄疾。子蕩歸罪於薳洩而殺之。
  • 81.    許嘉璐.二十四史全譯·史記第一冊.上海:漢語大詞典出版社,2004:235-237
  • 82.    《全後漢文·卷十三》: 《桓子新論》:昔楚靈王驕逸輕下,簡賢務鬼,信巫祝之道。齋戒潔鮮,以祀上帝,禮羣神躬執羽紱,起舞壇前。吳人來攻,其國人告急。而靈王鼓舞自若,顧應之曰:「寡人方祭上帝,樂明神,當蒙福焉。」不敢赴救,而吳兵遂至,俘獲其太子及後姬。甚可傷。(《御覽》五百二十六,又七百三十五)
  • 83.    《韓非子·二柄》:楚靈王好細腰,而國中多餓人。
  • 84.    《戰國策·楚策一·威王問於莫敖子華》:莫敖子華對曰:“昔者先君靈王好小要,楚士約食,馮而能立,式而能起。食之可欲,忍而不入;死之可惡,然而不避。章聞之,其君好發者,其臣抉拾。君王直不好,若君王誠好賢,此五臣者,皆可得而致之。”
  • 85.    《春秋左傳正義·昭公十三年》:楚子之為令尹也,殺大司馬薳掩而取其室。在襄三十年。及即位,奪薳居田。【居,掩之族。言薳氏所以怨。】遷許而質許圍。【遷許在九年。圍,許大夫。】蔡洧有寵於王,王之滅蔡也,其父死焉。【楚滅蔡在十一年。洧仕楚,其父在國,故死。】王使與於守而行。【使洧守國,王行至乾谿。】
  • 86.    《春秋左傳正義·昭公十三年》:申之會,越大夫戮焉。【申會在四年。】 [疏]“申之”至“戮焉”。正義曰:王肅雲:越大夫常壽過也。申之會,經書“淮夷”,而不書越者,以常壽過有罪,不得列會,故不書越也。戮者,陳其罪惡以徇諸軍,言將殺之,終亦不殺,過至今在楚,故怨而作亂。
  • 87.    《春秋左傳正義·昭公十三年》:王奪鬥韋龜中犨,【韋龜,令尹子文玄孫。中犨,邑名。】又奪成然邑而使為郊尹。【成然,韋龜子。郊尹,治郊竟大夫。】蔓成然故事蔡公。【蔡公,棄疾也。故猶舊也。韋龜以棄疾有當璧之命,故使成然事之。】故薳氏之族及薳居、許圍、蔡洧、蔓成然,皆王所不禮也,因羣喪職之族,啓越大夫常壽過作亂,【常壽過,申會所戮者。】圍固城,克息舟,城而居之。
  • 88.    《史記·楚世家》:十二年春,楚靈王樂乾溪,不能去也。國人苦役。
  • 89.    《左傳·襄公二十二年》:楚觀起有寵於令尹子南,未益祿,而有馬數十乘。楚人患之,王將討焉。子南之子棄疾為王御士,王每見之,必泣。棄疾曰:“君三泣臣矣,敢問誰之罪也?”王曰:“令尹之不能,爾所知也。國將討焉,爾其居乎?”對曰:“父戮子居,君焉用之?洩命重刑,臣亦不為。”王遂殺子南於朝,轘觀起於四竟。
  • 90.    《春秋左傳正義·昭公十三年》:觀起之死也,其子從在蔡,事朝吳,【觀起死在襄二十二年。朝吳,故蔡大夫聲子之子。】 [疏]注“故蔡大夫聲子之子”。○正義曰:言故蔡大夫者,此時蔡滅,見為楚縣。吳今在蔡,其父先為蔡國大夫,故云故蔡大夫聲子之子也。
  • 91.    《春秋左傳正義·昭公十三年》:曰:“今不封蔡,蔡不封矣。我請試之。”觀從以父死怨楚,故欲試作亂。以蔡公之命召子幹、子晳,二子皆靈王弟。元年,子幹奔晉,子晳奔鄭。【及郊而告之情,告以蔡公不知謀。】強與之盟,入襲蔡。蔡公將食,見之而逃。【不知其故,驚起闢之。】
  • 92.    《春秋左傳正義·昭公十三年》:觀從使子幹食,坎用牲,加書而速行。【使子幹居蔡公之牒,食蔡公之食,並偽與蔡公盟之徵驗以示眾。己徇於蔡己,觀從也。】曰:“蔡公召二子,將納之,與之盟而遣之矣,將師而從之。”【詐言蔡公將以師助二子。】蔡人聚,將執之。【執觀從。】辭曰:“失賊成軍,而殺餘何益?”乃釋之。【賊謂子幹、子晳也。言蔡公已成軍,殺已不解罪。】朝吳曰:“二三子若能死亡,則如違之,以待所濟。【言若能為靈王死亡,則可違蔡公之命,以待成敗所在。】若求安定,則如與之,以濟所欲。【言與蔡公則可得安定。】且違上,何適而可。”【言不可違上也。上謂蔡公。】眾曰:“與之。”乃奉蔡公,召二子而盟於鄧,【潁川召陵縣西南有鄧城。二子,子幹、子晳。】依陳、蔡人以國。【國陳、蔡而依之。】 [疏]“依陳蔡人以國”。正義曰:二子更無兵眾,唯依倚陳、蔡人耳。以國者,許為復其國,以此招慰之。
  • 93.    《春秋左傳正義·昭公十三年》:楚公子比【子幹】、公子黑肱【子晳】、公子棄疾【蔡公】、蔓成然、蔡朝吳帥陳、蔡、不羹、許、葉之師,因四族之徒【四族:薳氏,許圍,蔡洧,蔓成然。】以入楚。及郊,陳、蔡欲為名,故請為武軍。【欲築壘壁以示後人,為復讎之名。】蔡公知之,曰:“欲速。且役病矣,請藩而已。”乃藩為軍。【藩,離也。離也,依字應作籬,今作離,假借也,力知反。】[疏]“蔡公”至“而已”。○正義曰:蔡公知之,知陳、蔡人之情也。蔡公,楚之公子,猶尚吝惜本國,恥有報讎之名,築壘以示後世,故請藩而已。
  • 94.    《春秋左傳正義·昭公十三年》:蔡公使須務牟與史猈先入,因正僕人殺大子祿及公子罷敵。【須務牟、史猈,楚大夫,蔡公之黨也。正僕,大子之近官。】
  • 95.    《左傳·昭公十三年》:公子比為王,公子黑肱為令尹,次於魚陂。公子棄疾為司馬,先除王宮。使觀從從師於乾谿,而遂告之。且曰:“先歸復所,後者劓。”師及訾梁而潰。
  • 96.    《史記·楚世家》:初,靈王會兵於申,僇越大夫常壽過,殺蔡大夫觀起。起子從亡在吳,乃勸吳王伐楚,為間越大夫常壽過而作亂,為吳間。使矯公子棄疾命召公子比於晉,至蔡,與吳、越兵欲襲蔡。令公子比見棄疾,與盟於鄧。遂入殺靈王太子祿,立子比為王,公子子皙為令尹,棄疾為司馬。先除王宮,觀從從師於乾溪,令楚眾曰:“國有王矣。先歸,復爵邑田室。後者遷之。”楚眾皆潰,去靈王而歸。
  • 97.    《左傳·昭公十三年》:王聞羣公子之死也,自投於車下曰:“人之愛其子也,亦如餘乎?”侍者曰:“甚焉,小人老而無子,知擠於溝壑矣。”王曰:“餘殺人子多矣,能無及此乎?”
  • 98.    《左傳·昭公十三年》:右尹子革曰:“請待於郊,以聽國人。”王曰:“眾怒不可犯也。”曰:“若入於大都而乞師於諸侯。”王曰:“皆叛矣。”曰:“若亡於諸侯,以聽大國之圖君也。”王曰:“大福不再,祇取辱焉。”然丹乃歸於楚。
  • 99.    《史記·楚世家》:靈王於是獨傍徨山中,野人莫敢入王。王行遇其故鋗人,謂曰:“為我求食,我已不食三日矣。”鋗人曰:“新王下法,有敢餉王從王者,罪及三族,且又無所得食。”王因枕其股而卧。鋗人又以土自代,逃去。王覺而弗見,遂飢弗能起。
  • 100.    《國語·吳語·夫差伐齊不聽申胥之諫》:昔楚靈王不君,其臣箴諫以不入。乃築台於章華之上,闕為石郭,陂漢,以象帝舜。罷弊楚國,以閒陳、蔡。不修方城乏內,逾諸夏而圖東國,三歲於沮、汾以服吳、越。其民不忍飢勞之殃,三軍叛王於乾谿。王親獨行,屏營仿偟于山林之中,三日乃見其涓人疇。王呼之曰:‘餘不食三日矣。”疇趨而進,王枕其股以寢於地。王寐,疇枕王以墣而去之。王覺而無見也,乃匍匐將入於棘闈,棘闈不納,乃入芋尹申亥氏焉。王縊,申亥負王以歸,而土埋之其室。
  • 101.    《春秋左傳正義·昭公十三年》:王沿夏,將欲入鄢。【夏,漢別名。順流為沿,順漢水南至鄢。入,本又作至。】
  • 102.    《春秋左傳正義·昭公十三年》:芋尹無宇之子申亥曰:“吾父再奸王命,謂斷王旌,執人於章華宮。王弗誅,惠孰大焉?君不可忍,惠不可棄,吾其從王。”乃求王,遇諸棘圍以歸。【棘,里名。闈,門也。孔晁雲:棘,楚邑。闈,巷門。】[疏]注“棘里名闈門也”。○正義曰:《吳語》雲:“昔楚靈王不君,其臣箴諫不入。”“其民不忍飢勞之殃,三軍叛王於乾谿。王獨行,屏營彷徨於山林之中,三日乃見其涓人疇。王呼之曰:‘餘不食三日矣。’疇趨而進,王枕其股以寢於地。王寐,疇枕王以塊而去之。王覺而無見也,乃匍匐將入於棘闈。棘闈不納,乃入芋尹申亥氏焉。”孔晁曰:“棘,楚邑。闈,門也。”案襄二十六年傳言“吳伐楚,克棘”,四年傳言“吳伐楚,入棘,以棘為邑”,或是也。
  • 103.    《左傳·昭公十三年》:夏,五月,癸亥,王縊於芋尹申亥氏。【癸亥,五月二十六日,皆在乙卯、丙辰後,傳終言之,經書四月,誤。】 申亥以其二女殉而葬之。 [疏]注“癸亥”至“月誤”。○正義曰:此癸亥之日,實在乙卯、丙辰之後,傳先言之者,因申亥求王,遂言王縊,是傳終言之也。既以五月統癸亥之日,而乙卯、丙辰亦是五月之日,雖則言有顛倒,即令蒙此五月之文也。劉炫雲:杜此注經書四月,誤。案上經注云,靈王實以五月死,楚人生失靈王,本其始禍以赴。兩注不同,以為杜非。今知不然者,以其生失靈王,不知死在五月,遂以四月始禍,言靈王之死,是其錯誤之事,於文似異,義實一也。劉以為二註文異,而規杜氏,非也。
  • 104.    《春秋左傳正義·昭公十三年》:觀從謂子幹曰:“不殺棄疾,雖得國,猶受禍也。”子幹曰:“餘不忍也。”子玉曰:“人將忍子,吾不忍俟也。”乃行。國每夜駭曰:“王入矣!”乙卯夜【乙卯,十八日。】,棄疾使周走而呼曰:“王至矣!”國人大驚。使蔓成然走告子幹、子晳曰:“王至矣!國人殺君司馬,將來矣!君若早自圖也,可以無辱。眾怒如水火焉,不可為謀。”又有呼而走至者曰:“眾至矣!”二子皆自殺。丙辰,棄疾即位,名曰熊居。葬子幹於訾,實訾敖。殺囚,衣之王服而流諸漢,乃取而葬之,以靖國人。使子旗為令尹。
  • 105.    《左傳·昭公十三年》:平王封陳、蔡,復遷邑,致羣賂,施捨寬民,宥罪舉職。
  • 106.    《左傳·昭公十三年》:楚之滅蔡也,靈王遷許、胡、沈、道、房、申於荊焉。平王即位,既封陳、蔡,而皆復之,禮也。隱大子之子廬歸於蔡,禮也。悼大子之子吳歸於陳,禮也。冬十月,葬蔡靈公,禮也。
  • 107.    《左傳·昭公十三年》:他年芋尹申亥以王柩告,乃改葬之。
  • 108.    《左傳·昭公十三年》:楚師還自徐,吳人敗諸豫章,獲其五帥。
  • 109.    《左傳·昭公十三年》:初,靈王卜,曰:“餘尚得天下。”不吉,投龜詬天而呼曰:“是區區者而不餘畀,餘必自取之。”民患王之無厭也,故從亂如歸。
  • 110.    《國語·魯語·叔孫穆子知楚公子圍有篡國之心》:虢之會,楚公子圍二人執戈先焉。蔡公孫歸生與鄭罕虎見叔孫穆子,穆子曰:“楚公子甚美,不大夫矣,抑君也。”鄭子皮曰:“有執戈之前,吾惑之。”蔡子家曰:“楚,大國也;公子圍,其令尹也。有執戈之前,不亦可乎?”穆子曰:“不然。天子有虎賁,習武訓也;諸侯有旅賁,御災害也;大夫有貳車,備承事也;士有陪乘,告奔走也。今大夫而設諸侯之服,有其心矣。若無其心,而敢設服以見諸侯之大夫乎?將不入矣。夫服,心之文也。如龜焉,灼其中,必文於外。若楚公子不為君,必死,不合諸侯矣。”公子圍反,殺郟敖而代之。
  • 111.    《國語·楚語·伍舉論台美而楚殆》:    靈王為章華之台,與伍舉升焉,曰:“台美夫!”對曰:“臣聞國君服寵以為美,安民以為樂,聽德以為聰,致遠以為明。不聞其以土木之崇高、彤鏤為美,而以金石匏竹之昌大、囂庶為樂;不聞其以觀大、視侈、淫色以為明,而以察清濁為聰。”    “先君莊王為匏居之台,高不過望國氛,大不過容宴豆,木不妨守備,用不煩官府,民不廢時務,官不易朝常。問誰宴焉,則宋公、鄭伯;問誰相禮,則華元、駟騑;問誰贊事,則陳侯、蔡侯、許男、頓子,其大夫侍之。先君以是除亂克敵,而無惡於諸侯。今君為此台也,國民罷焉,財用盡焉,年穀敗焉,百官煩焉,舉國留之,數年乃成。願得諸侯與始升焉,諸侯皆距無有至者。而後使太宰啓疆請於魯侯,懼之以蜀之役,而僅得以來。使富都那豎贊焉,而使長鬣之士相焉,臣不知其美也。”    “夫美也者,上下、內外、小大、遠近皆無害焉,故曰美。若於目觀則美,縮於財用則匱,是聚民利以自封而瘠民也,胡美之為?夫君國者,將民之與處;民實瘠矣,君安得肥?且夫私慾弘侈,則德義鮮少;德義不行,則邇者騷離而遠者距違。天子之貴也,唯其以公侯為官正,而以伯子男為師旅。其有美名也,唯其施令德於遠近,而小大安之也。若斂民利以成其私慾,使民蒿焉望其安樂,而有遠心,其為惡也甚矣,安用目觀?”    “故先王之為台榭也,榭不過講軍實,台不過望氛祥。故榭度於大卒之居,台度於臨觀之高。其所不奪穡地,其為不匱財用,其事不煩官業,其日不廢時務,瘠磽之地,於是乎為之;城守之木,於是乎用之;官僚之暇,於是乎臨之;四時之隙,於是乎成之。故《周詩》曰:‘經始靈台,經之營之。庶民攻之,不日成之。經始勿亟,庶民子來。王在靈囿,麀鹿攸伏。’夫為台榭,將以教民利也,不知其以匱之也。若君謂此台美而為之正,楚其殆矣!”
  • 112.    《國語·楚語·範無宇論國為大城未有利者》:靈王城陳、蔡、不羹,使僕伕子晳問於範無宇,曰:“吾不服諸夏而獨事晉何也,唯晉近我遠也。今吾城三國,賦皆千乘,亦當晉矣。又加之以楚,諸侯其來乎?”對曰:“其在志也,國為大城,未有利者。昔鄭有京、櫟,衞有蒲、戚,宋有蕭、蒙,魯有弁、費,齊有渠丘,晉有曲沃,秦有徵、衙。叔段以京患莊公,鄭幾不克,櫟人實使鄭子不得其位。衞蒲、戚實出獻公,宋蕭、蒙實弒昭公,魯弁、費實弱襄公,齊渠丘實殺無知,晉曲沃實納齊師,秦徵、衙實難桓、景,皆志於諸侯,此其不利者也。”    “且夫制城邑若體性焉,有首領股肱,至於手拇毛脈,大能掉小,故變而不勤。地有高下,天有晦明,民有君臣,國有都鄙,古之制也。先王懼其不帥,故制之以義,旌之以服,行之以禮,辯之以名,書之以文,道之以言。既其失也,易物之由。夫邊境者,國之尾也,譬之如牛馬,處暑之既至,蝱䗽之既多,而不能掉其尾,臣亦懼之。不然,是三城也,豈不使諸侯之心惕惕焉。”   子晳覆命,王曰:“是知天咫,安知民則?是言誕也。”右尹子革侍,曰:“民,天之生也。知天,必知民矣。是其言可以懼哉!”三年,陳、蔡及不羹人納棄疾而弒靈王。
  • 113.    《國語·楚語·白公子張諷靈王宜納諫》:靈王虐,白公子張驟諫。王患之,謂史老曰:“吾欲已子張之諫,若何?”對曰:“用之實難,已之易矣。若諫,君則曰餘左執鬼中,右執殤宮,凡百箴諫,吾盡聞之矣,寧聞他言?”   白公又諫,王如史老之言。對曰:“昔殷武丁能聳其德,至於神明,以入於河,自河徂亳,於是乎三年,默以思道。卿士患之,曰:‘王言以出令也,若不言,是無所稟令也。’武丁於是作書,曰:‘以餘正四方,餘恐德之不類,茲故不言。’如是而又使以象夢旁求四方之賢,得傅説以來,升以為公,而使朝夕規諫,曰:‘若金,用女作礪。若津水,用女作舟。若天旱’用女作霖雨。啓乃心,沃朕心。若藥不瞑眩,厥疾不瘳。若跣不視地,厥足用仿。’若武丁之神明也,其聖之睿廣也,其智之不疚也,猶自謂未乂,故三年默以思道。既得道,猶不敢專制,使以象旁求聖人。既得以為輔,又恐其荒失遺忘,故使朝夕規誨箴諫,曰:‘必交修餘,無餘棄也。’今君或者未及武丁,而惡規諫者,不亦難乎!”    “齊桓、晉文,皆非嗣也,還軫諸侯,不敢淫逸,心類德音,以德有國。近臣諫,遠臣謗,輿人誦,以自誥也。是以其入也,四封不備一同,而至於有畿田,以屬諸侯,至於今為令君。桓、文皆然,君不度憂於二令君,而欲自逸也,無乃不可乎?《周詩》有之曰:‘弗躬弗親,庶民弗信。’臣懼民之不信君也,故不敢不言。不然,何急其以言取罪也?”   王病之,曰:“子復語。不穀雖不能用,吾憖置之於耳。”對曰:“賴君用之也,故言。不然,巴浦之犀、犛、兕、象,其可盡乎,其又以規為瑱也?”遂趨而退,歸,杜門不出。七月,乃有乾溪之亂,靈王死之。
  • 114.    上下其手的解釋|上下其手的意思|漢典“上下其手”詞語的解釋  .漢典[引用日期2023-01-24]
  • 115.    《日知錄·卷二》:秦穆公之盛,僅霸西戎,未嘗為中國盟主,無論齊桓、晉文,即亦不敢望楚之靈王、吳之夫差,合諸侯而制天下之柄。
  • 116.    左傳(春秋魯)左丘明撰  .國學導航網[引用日期2023-01-24]
  • 117.    《春秋·襄公二十七年》:夏,叔孫豹會晉趙武、楚屈建、蔡公孫歸生、衞石惡、陳孔奐、鄭良霄、許人、曹人於宋。
  • 118.    《左傳·昭公四年》:冬,吳伐楚,入棘、櫟、麻,以報朱方之役。楚沈尹射奔命於夏汭,箴尹宜咎城鍾離,薳啓彊城巢,然丹城州來。東國水,不可以城,彭生罷賴之師。
  • 119.    陳光林主編,方朝暉編著.春秋左傳人物譜(下):齊魯書社,2001:657-676
  • 120.    劉玉堂.楚國經濟史:湖北教育出版社,1996:19
  • 121.    陳紹輝.楚國法律制度研究.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12:135-136
  • 122.    清華簡《系年·第十五章》:以至靈王,靈王伐吳,為南懷之行,執吳王子蹶由,吳人焉或(又)服於楚。靈王即世,景平王即位。
  • 123.    韓人傑. 楚靈王時期楚國內政外交研究[D].吉林大學,2020.DOI:10.27162/d.cnki.gjlin.2020.005000, 23-44.
  • 124.    李德堯.論楚靈王──讀楚史札記[J].荊州師專學報,1995(06):38-42.
  • 125.    晏昌貴.楚靈王遷國移民考[J].江漢論壇,1990(12):53-57.
  • 126.    《東周列國志》蔡元放  .國學大師網[引用日期2023-01-24]
  • 127.    《左傳·襄公二十八年》:十有二月甲寅,天王崩。乙未,楚子昭卒。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