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梁效

(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大批判組的筆名)

鎖定
梁效,即“兩校”的諧音,是“文化大革命”後期批林批孔運動中,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大批判組的筆名
1973年9月4日梁效(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大批判組”的《儒家和儒家的反動思想》一文在《北京日報》發表)第一次公開亮相,1976年10月“四人幫”被摧毀後,梁效也隨即退出歷史舞台。
中文名
梁效
實    質
北京大學和清華大學大批判組
出現時間
1973年9月4日
退出舞台
1976年10月“四人幫”被摧毀
由    來
文革後期批林批孔運動中,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大批判組的筆名
諧    音
“兩校”

梁效歷史背景

1973年5月下旬,中共中央召開籌備十大的工作會議。25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上,毛澤東批駁社會上流傳的“文化大革命失敗了”的説法,提醒政治局,要注意抓路線,抓上層建築,抓意識形態,要學一點歷史,要批判孔子尊儒思想 [1] 
1973年8月24日至28日,中國共產黨第十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北京召開。十大後,9月4日,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大批判組”的《儒家和儒家的反動思想》一文,在《北京日報》發表。這是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大批判組”的第一次公開亮相。兩校“大批判組”其實就是梁效,它名義上是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的“大批判組”,實際是江青根據毛澤東的意圖,抽調北京大學清華大學有關人員,拼湊起來的御用寫作班子。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大批判組還用過柏青、高路、景華、安傑、秦懷文、郭平施均、金戈、萬山紅、祝小章、梁小章等十幾個筆名,但以“梁效”的使用頻率最高、名聲最大。該寫作班子與同時期的“羅思鼎”(上海市委寫作組)、“池恆”(《紅旗》雜誌寫作組)、“初瀾”(文化部寫作組)等其他寫作組相比,梁效更具有政治影響力,其消息來源也更廣,名氣更大,網羅的知名學者更多。 [2] 
1973年10月,北京大學清華大學成立“批林批孔研究小組”,1974年人員調整後定名為“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大批判組”,以“梁效”等為筆名。1976年10月,“四人幫”被摧毀後,梁效也隨即退出歷史舞台。
1973年,清華大學做了一份《林彪孔孟之道》的材料送給毛澤東。毛看後説:“清華是理工科學校,不懂這一塊。”要求找一些北大的老師來整。當時的北大老師被8341部隊的領導找去的時候,心裏都很高興。這些材料寫好後,成為批林批孔運動的主導材料。 [2] 
梁效的代表作還有《孔丘其人》、《從〈鄉黨〉篇看孔老二》、《研究儒法鬥爭的歷史經驗》、《有作為的女政治家武則天》、《教育革命的方向不容篡改》、《回擊右傾翻案風》、《黨內確實有資產階級──天安門事件剖析》、《評鄧小平的買辦資產階級經濟思想》、《永遠按毛主席的既定方針辦》等。
1976年,毛澤東批判鄧小平公開化之前,梁效班子受命寫了一篇《再論孔丘其人》,矛頭直指鄧小平的意圖極為明顯,有人意猶未盡,問:“能不能把孔老二描繪成身材矮小的人呢?”週一良立即回稱,孔丘身材高大,孔武有力,決不能説矮小。
1976年10月,四人幫被中共高層搗毀後,梁效也因被中共十一大政治報告點名,其成員受到範圍不同、程度不一、長短各異的批判、審查,並被要求説清楚其與四人幫的關係。部分人員直到1980年代初才得以“解脱”。

梁效人員組成

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大批判組”(梁效)由駐兩校的軍宣隊負責人遲羣謝靜宜主持,另有8341部隊一名軍人委任書記,清華、北大各一人委任副書記。梁效分別為寫作組、研究組,寫作組負責具體寫作,研究組(後改名註釋組)主要負責對寫作組的文章進行“把關”。他們先要由毛澤東直接向謝靜宜下達指示和要求,然後再由謝和遲向“梁效”頭頭轉達、貫徹;此外,他們還要根據江青等人的授意,揣測他們的意圖進行寫作。
該寫作班子選拔的都是當時國內著名的文史哲專家,如範達人何芳川湯一介葉朗胡經之馮天瑜等。他們中間有四人曾被選為第四屆人大代表,一人蔘加中共十大,兩人列名毛澤東治喪委員會,享受很高的政治待遇。哲學史家馮友蘭、歷史學家週一良、文學史家林庚、語言學家魏建功等曾任顧問。

梁效所寫文章

為了當時的政治需要,梁效共撰寫了219篇文章,發表的有181篇,其中三十多篇成為當時圈定的學習文件。由於文章包含着毛澤東及文革小組的“意見”,因此,文章一經發表,全國各地大小報刊必先後轉載。而且,這些文章在《紅旗》雜誌、《人民日報》、《北京日報》、《光明日報》,《北京大學學報》、《歷史研究》等重要機關報刊中都居於顯赫位置,當時有“小報抄大報,大報抄梁效”的説法。
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大批判組”的主要文章有:
1973年9月4日,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大批判組”的《儒家儒家的反動思想》一文在《北京日報》發表;
1974年1月21日,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大批判組”的《略論秦始皇的暴力》一文在《人民日報》發表;
1974年1月26日,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大批判組”的《孔子是怎樣利用教育進行反革命復辟活動的?》一文在《人民日報》發表;
1974年2月1日,《紅旗》本年第二期轉載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大批判組”的《讀柳宗元〈封建論〉》一文。本文先發表在1973年11月9日《北京日報》上。江青看後,深為欣賞,下令《紅旗》轉載;
1974年2月20日,梁效用不同的署名,在《北京大學學報》1974年第一期一口氣發表了《林彪與孔孟之道》、《林彪再三揮舞“克己復禮”黑旗居心何在?》、《中庸之道林彪路線的極右實質》以及《林彪鼓吹的“小國師大國”是叛徒賣國賊哲學》等文章共八篇以上,佔了該期學報全部篇幅的一半左右,這是梁效的一次集中大亮相;
1974年4月1日,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大批判組”的《孔丘其人》,先後在1974年《紅旗》第四期和《北京大學學報》第二期發表。據説此文是影射周恩來的。
1974年5月6日,柏青的《“學而優則仕”析》一文,在《光明日報》發表;
1974年5月17日,柏青的《從〈鄉黨〉篇看孔老二》一文,在《北京日報》發表;
1974年6月1日,梁效的《論商鞅》,在《紅旗》1974年第六期發表;
1974年6月19日,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大批判組”的《法家代表人物介紹》在《人民日報》和《北京日報》同時發表;
1974年6月20日,施鈞金戈的《談商鞅變法》一文在《北京大學學報》1974年第三期發表;同日,《北京大學學報》本年第三期發表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大批判組”的《法家代表人物介紹·呂后》;
1974年7月8日,柏青的《剝掉孔老二“博學多識”的畫皮》一文在《光明日報》發表;
1974年8月20日,柏青的《堅持古為今用,研究儒法鬥爭》一文在《北京大學學報》1974年第四期發表,9月9日,《北京日報》又加以轉載;同日,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大批判組”的《趙高篡權與秦朝滅亡》、《論愛國主義王安石——兼論歷史上儒法之間賣國與愛國兩條路線的鬥爭》、《論三國時期的法家路線》在《北京大學學報》1974年第四期發表,
1974年9月8日,《趙高篡權與秦朝滅亡》一文在《人民日報》一整版篇幅刊登,刊登時又作了許多修改;同日,梁效的《有作為的女政治家武則天》、《論賈誼》、《古代偉大的無神論者——西門豹》在《北京大學學報》1974年第四期發表,《有作為女政治家武則天》這篇文章的原題是《法家女皇武則天》,發表時臨時改了標題;
1974年9月14日,梁效顧問馮友蘭在《光明日報》發表《詠史二十五首(並序)》;
1974年9月28日,柏青在《北京日報》發表《封建末世的歷史畫卷——讀〈紅樓夢〉》;
1974年10月1日,梁效的《研究儒法鬥爭的歷史經驗》一文在《紅旗》1974年第十期發表;
1974年12月20日,梁效的《農民戰爭的偉大歷史作用——學習〈中國革命中國共產黨〉的一點體會》、《論康熙維護國家統一和抗擊沙俄侵略的鬥爭》兩篇文章,在《歷史研究》1974年第一期發表;
同日,聞軍的《論劉禹錫的政治詩》一文發表在《北京大學學報》1974年第六期上,1975年2月1日《紅旗》1975年第二期轉載;
1975年2月4日,柏青的《論王莽復辟的歷史教訓》一文在《北京日報》發表;
1975年2月25日,梁效的《評孔老二吹捧的子產——兼論春秋末期儒法鬥爭的階級陣線》發表在《北京大學學報》1975年第一期;
1975年3月1日,梁效的《批判因循守舊,堅持繼續革命》一文在《紅旗》1975年第三期發表;
1975年3月15日,梁效的《剖析孔丘的‘仁’》一文在《人民日報》發表;
1975年4月20日,梁效、聞軍的《論李商隱的〈無題〉詩》在本年第二期《歷史研究》上發表;
1975年4月25日,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大批判組”的《評林彪所謂的“仁政”》在《北京大學學報》1975年第二期發表;
同日,梁效的《革命的專政,還是儒家的 “仁政”——試論太平天國在政權問題上的兩條路線鬥爭》、《杜甫的再評論——批判杜甫研究中的尊儒思潮》在《北京大學學報》1975年第二期上發表;
1975年8月25日,柏青的《林彪的修正主義路線與反動的孔學》一文在《北京大學學報》1975年第四期發表;
1975年10月20日,梁效的《洋務運動洋奴哲學》一文在本年第五期《歷史研究》上發表;
1976年年2月13日,高路在《光明日報》頭版發表小評論《孔丘之憂》;
1976年年2月15日,高路在《光明日報》頭版發表小評論《“仁”的妙用》;
1976年2月24日,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大批判組”的《再論孔丘其人》在《人民日報》和《北京大學學報》1976年第一期同時發表;
1976年2月,梁效編寫《蘇聯二三十年代教育大辯論材料》;
1976年3月1日,高路的《反修必須批孔》一文刊載於《紅旗》1976年第三期;
1976年3月6日,梁效在《光明日報》頭版頭條發表《“克己復禮”再批判》一文;
1976年4月20日,梁效的《一條徹頭徹尾的修正主義路線》和高路的《“整頓”與“正名”》在《北京大學學報》1976年第二期發表;
1976年5月9日,高路的《尊孔反法的醜惡表演》在《北京日報》發表;
1976年6月25日,秦戈的《謠言的破產與鄧小平的垮台》一文發表在《北京大學學報》1976年第三期上;
1976年7月1日,高路、常戈的《評鄧小平買辦資產階級經濟思想》一文發表在《紅旗本年第七期》上;
1976年9月1日,梁效的《鄧小平修正主義路線與孔孟之道》一文在《紅旗》1976年第九期上發表;
1976年9月,梁效用工農兵名義編寫的《堅持對資產階級實行專政——列寧鞏固無產階級專政的戰鬥七年》小冊子,由人民出版社出版;
1976年,九、十月間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大批判組”寫了《劉邦死後,呂后是如何按劉邦的既定方針辦的》、《劉邦死後,他的既定方針是怎樣傳下去的》、《周勃是如何支持呂后的》等文章;
1976年10月4日,梁效在《光明日報》頭版頭條發表《永遠按毛主席的既定方針辦》;
1976年10月7日,梁效的《〈論總綱〉和克己復禮》在《人民日報》發表,這篇文章成為梁效歷史上的最後一份公開記錄。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