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子產不毀鄉校

鎖定
子產不毀鄉校,作品出自《左傳·襄公三十一年》。故事包涵着典型的公共關係思想。對於鄉人聚會議政的鄉校,然明主張毀掉,子產不同意,他説,“其所善者,吾則行之,其所惡者,吾則改之,是吾師也。”
用今天的話來説,子產把鄉校作為獲取羣眾議論政事的反饋信息的場所,而且注意根據來自公眾的意見,調整自己的政策和行為。子產執政後,重視聽取百姓的議論,還把刑書鑄在鼎上公告於世,努力疏通統治者與被統治者之間的關係,頗得百姓的愛戴,從而使鄭國強盛起來。
作品名稱
子產不毀鄉校
作    者
左丘明
創作年代
春秋
作品出處
左傳·襄公三十一年》
文學體裁
歷史散文

子產不毀鄉校作品原文

鄭人遊於鄉校⑴,以論執政⑵。然明謂子產曰⑶:“毀(20)鄉校,何如⑷?”子產曰:“何為⑸?夫人朝夕退而遊焉⑹,以議執政之善否⑺。其所善者,吾則行之;其所惡者,吾則改之。是吾師也,若之何毀之?我聞忠善以損怨⑻,不聞作威以防怨⑼。豈不遽止⑽?然猶防川⑾:大決所犯,傷人必多,吾不克救也;不如小決使道⑿,不如吾聞而藥之也⒀。”然明曰:“蔑也今而後知吾子之信可事也⒁。小人實不才⒂。若果行此,其鄭國實賴之(16),豈唯二三臣(17)?”
仲尼聞是語也,曰(18):“以是觀之(19),人謂子產不仁,吾不信也。”

子產不毀鄉校註釋譯文

子產不毀鄉校詞句註釋

⑴鄉校:地方上的學校,它既是學習場所,又是遊樂、議政的場所。除了"鄉校"一詞,還有學府、太學、國子監、庠、私塾、書院、國學、官學蒙學等古代用來表示學校的詞語。
⑵執政:指掌握政權的人。
然明鄭國大夫,姓鬷(zōng),名蔑,字然明。
⑷何如:如何,等於説怎麼樣。
⑸何為:為什麼?表示不同意的詰問。
⑹夫:句首語氣詞,引起議論。退而遊焉:退:工作完畢後回來。遊:閒逛。焉:句末語氣詞,無意義。
⑺善否(pǐ):好和不好。
⑻忠善:盡力做善事。損:減少。
⑼作威;擺出威風。防:堵住。
⑽遽(jù):立即,馬上。
⑾防:堵塞。川:河流。
⑿道:同“導”,疏通,引導。
⒀藥之:以之為藥,用它做治病的藥。藥:名詞作動詞,以...為藥,當作(治病)的良藥。之:指鄭人的議論。
⒁蔑:指鄭大夫,然明,姓鬷(zōng),名蔑,字然明。今而後:從今以後。信:確實,實在。可事:可以成事。
⒂小人:自己的謙稱。不才:沒有才能。
⒃其:語氣詞。
⒄二三:泛指複數。這些,這幾位。
(18)仲尼:孔子的字。是:這。下文“以是觀之”的“是”同。
(19)是:這(是)
(20)毀: 摧毀,這裏指廢除。

子產不毀鄉校白話譯文

鄭國人到鄉校休閒聚會,議論執政者施政措施的好壞。鄭國大夫然明對子產説:“把鄉校廢除了,怎麼樣?”子產説:“為什麼?人們早晚幹完活兒回來到這裏聚一下,議論一下施政措施的好壞。他們喜歡的,我們就推行;他們討厭的,我們就改正。這是我們的老師。為什麼要毀掉它呢?我聽説過盡力做善事來減少怨恨,沒聽説過靠擺威風來防止怨恨。難道不能很快地制止?但是(這防怨)就像防止河水潰決一樣:河水大決口造成的損害,傷害的人必然很多,我是挽救不了的;不如開個小口疏通河道,不如我聽取(這些議論後)把它當作治病的良藥。”然明説:“我從現在起才知道您確實可以成大事。小人確實沒有才能。如果真的這樣做, 恐怕鄭國真的就有了依靠,豈止是有利於我們這些臣子!”
孔子聽到了這番話後説:“照這些話看來,人們説子產不行仁政,我是不相信的。”

子產不毀鄉校作品鑑賞

子產不毀鄉校作品主題

春秋時的鄉校,使人聯想到古代希臘羅馬的民主政治。在希臘、羅馬,凡自由民,都有參與政治的權利。鄉校自由地議論政治,與希臘、羅馬的情形有些相似,但有一個重大差別:鄉校的平民百姓雖然可以議政,卻無權參政,沒有選舉權和被選舉權。因此,二者有實質性的差別。
不過,考慮到中國傳統等級制度之下的政治專制,能移開一個口子讓老百姓無所顧忌、暢所欲言地議論統治者,真是要很大的氣魄和開闊的胸襟。真的,能做到這一點,在幾千年的傳統社會中,即使不是絕無僅有,也算得上幾十年、幾百年才會見到一次。
完全可以設想到老百姓議政的內容,比如國家的繁榮昌盛,社會的風習,與百姓日常生活密切相關的問題,施政方針,一直到宮廷秘聞,某個官員乃至國君的私生活。不管是什麼樣的話題,平民百姓中橫挑鼻子豎挑眼、雞蛋裏面挑骨頭的人,畢竟是少數,而大多數人的心目中都有相對公平的衡量尺度,他們眼睛盯住的是統治者的施政實績,而不是統治者的誇誇其談。
可以打個比方,老百姓的評論,是統治者所作所為的無情的鏡子。統治者可以用高壓手段迫使百姓保持沉默,卻無法使人們不在心裏估價,無法左右人心的向背。所以,沉默並不意味著順從;相反,沉默中藴含著可怕的力量。

子產不毀鄉校名家點評

子產是春秋時代著名的宰相級人物之一。作為執掌鄭國國務大權的大夫,他以自己獨特的執政風格將國事調理得井然有序,從而享譽一時。本篇文字,記載了子產政治活動中的一個側面,頗能反映其理國治民的手段與態度。
鄭國人常聚集在鄉間的學校裏,議論國政。因此就有人向子產建議,是否毀了這些學校,以免生事。子產卻不以為然,他認為,對這些議論不必多慮,議論所讚賞的,就去辦,議論所憎惡的,就改正,這恰似我的老師一樣。為什麼要毀掉呢?
隨後,子產説出了一番頗為精彩的治國之道;只聽説用做好事來消減怨恨,卻未聽説能用高壓來阻止怨恨的。不是不能及時堵住,但這就象築堤防水一樣,一但大水決堤,必有大傷害,要想補救也來不及了,倒不如預先以小小的決口來疏導。也就是説,不如聽取這些民間的議論,並以此作為良藥。
子產的確是悟透了治國與治民的箇中奧秘,明白眾怒難犯的道理。後世治國者多有借鑑於此的。然而,今人費解的是,始終有為數不少的治國者因維護表層的秩序與威福,而屢犯此忌,結果是於民國不利,於己也未有長遠之利。 [1] 

子產不毀鄉校作者簡介

左丘明,姓左丘,名明(一説姓丘,名明,左乃尊稱),春秋末期魯國人。 左丘明知識淵博,品德高尚,孔子言與其同恥。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太史司馬遷稱其為“魯之君子 ”。左丘明世代為史官,並與孔子一起“乘如周,觀書於周史”,據有魯國以及其他封侯各國大量的史料,所以依《春秋》著成了中國古代第一部記事詳細、議論精闢的編年史左傳》,和現存最早的一部國別史國語》,成為史家的開山鼻祖。《左傳》重記事,《國語》重記言。
參考資料
  • 1.    歷代小品文精華鑑賞辭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