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倫姓

鎖定
倫[倫,讀音作lún(ㄌㄨㄣˊ)]在伶倫的後裔子孫中,皆以先祖名字為姓氏,稱倫氏。也就是從此,世代掌管宮廷音樂的官員,皆被稱為“伶人”。伶,成為歌舞藝術演員的別稱。倫氏族人大多尊奉伶倫(泠倫)為得姓始祖。 [1] 
據倫氏族譜記載,倫氏出自吐蕃噶爾世家,望出京兆,乃京兆貴族大户。是具有舉足輕重地位之“開國承家,世代相續”的門閥世家,為吐蕃貴族。唐皇賜“論(倫)”為姓氏,並“以官為氏”,稱論(倫)氏。此前,中國沒有論(倫)氏。其後裔大多漢化改稱為:倫氏。
倫氏世為顯宦,嶺南(廣東省)右族。有“一門四進士,中原第一家” 之稱。是廣東古代享有崇高威望和地位的名門望族。
中文名
倫姓
外文名
Lun
別    名
倫氏
論(讀音:lún,不可讀作:lùn)氏
類    型
中國稀有姓氏 未列入百家姓
姓氏起源
伶倫、源於官位,以官為氏。
郡    望
南海郡(廣東省佛山市南海區)等
分佈區域
倫氏主要聚集於廣東省、山東省。(廣東省佛山市、山東省壽光市等)

倫姓姓氏淵源

第一個淵源
源於姬姓,出自黃帝屬下伶官伶倫,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炎黃時期,黃帝身邊有位伶官叫領伶倫。相傳,伶倫是中國古代音律的發明者。黃帝命令伶倫來制定音律,他便從大夏的西邊一直走到崑崙山北,才在山後發現了一種適宜於做律管子,他採伐了一些筆直而且厚薄均勻的竹子,先做成一根根三寸九分長的管,將它吹出的聲音定為黃鐘律。然後按比例製作了十二根長短不同的管,帶到崑崙山下,然後根據鳳凰的叫聲來進行矯正。據説,雄鳳能叫出六種聲音,雌凰能叫出另外六種聲音。鳳凰的這十二種聲音正好與他製作的十二根管子吹出的聲音相同。伶倫將十二樂律的奇數各音叫作“律”,偶數各音叫作“呂”,合起來就叫做“律呂”。十二律樂律正好是一個八度的音程。然後,伶倫又製作了十二口編鐘,使它們同宮、商、角、徵、羽相配合。這些工作完成之後,黃帝便於仲春二月乙卯的那一天,當太陽出現於奎方位的時候,由伶倫指揮,演出一場盛大的樂舞。樂舞的名字叫《咸池》。樂舞獲得極大的成功,開創了人間的音樂歷史。黃帝非常高興,賜伶倫以名為姓,稱為倫氏。伶倫的後裔子孫,便以先祖名字為姓氏,稱倫氏。
倫姓 倫姓
[1] 
第二個淵源
源於藏族,出自唐朝時期吐蕃噶爾世家,屬於以官職稱謂漢化改姓為氏。 吐蕃噶爾世家,漢姓即為論氏,是藏民族中具有舉足輕重地位之“開國承家,世代相續”的門閥世家。吐蕃族,是漢、唐以降漢族對中國西部、西南部地區雅魯藏布江流域的藏族的統稱。唐貞觀初年(公元625~640年之間),悉樸野部族的藏王松贊干布統一了全部西藏,勢力擴張到青海、甘南、川西、西康一帶地區,建立起強大的吐蕃王朝,並延續有二百年之久。在吐蕃王朝建立的早期,有原蘇毗十二邦之一家臣噶爾氏,其部眾被悉樸野部族所吞併,成為吐蕃貴族。噶爾氏家族中的祿東贊一支,以噶爾·東贊為代表,忠心輔佐悉樸野部族首領松贊干布,為其出謀劃策,積極參與征戰平定並統一西藏各部,為吐蕃王朝的興建與發展奠定了非常好的基礎。噶爾·東贊出身於今西藏自治區南部加查縣安繞鎮嘎玉村的吐蕃貴族噶爾氏家族,漢文史料譯作祿東贊。加查是吐蕃時期活動頻繁之地,屬塔布地區。噶爾·東贊以察覺出前任大論(即大相、宰相)瓊保·邦色的反叛陰謀並迅速予以平定,而深得松贊干布的信任,被松贊干布任命為吐蕃大論。噶爾·東贊在佐助松贊干布建立吐蕃王朝,協助贊普(國王)制定法律及一系列政治制度,劃分茹與東岱等行政區劃等諸多政務方面功高無比。
唐貞觀元年(公元627年),噶爾·東贊受松贊干布指派前往長安向唐太宗請婚,被唐太宗拒絕。唐貞觀十四年(公元640年),松贊干布再次授權噶爾·東贊赴長安,向唐太宗李世民為松贊干布請婚。唐太宗出了八道難題,並以此作為迎娶文成公主的條件。即“絲線穿珠”、“日殺百羊”、“日飲百酒”、“辨馬母子”、“辨雞母子”、 “辨木首尾”、“夜返宿地”、“辨認公主”等。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八難婚使”。噶爾·東贊不辱使命,以其聰明才智力克諸婚使,順利闖過道道難關。
唐貞觀十五年(公元641年),噶爾·東贊復去長安為松贊干布迎文成公主入吐蕃。唐太宗非常喜愛噶爾東讚的聰穎、善辯和忠誠,賜姓為“論”,並在當時封授噶爾·東贊以右衞大將軍職,並且“詔以琅琊公主外孫女妻之”,卻被他婉言相拒。因此,噶爾·東贊以其“進對合旨”,深博唐王朝廷上下的敬重。漢文史籍稱讚他“頗解兵術,吐蕃贊普以國事委之。講兵訓師,雅有節制。吐蕃之兼併諸羌,雄霸本土,東贊有力焉”。今仍珍藏在北京故宮博物院的唐朝著名畫家閻立本所繪之《步輦圖》,就是唐太宗接見吐蕃迎婚使者噶爾·東讚的歷史場面。松贊干布逝世後,即位的贊普芒松芒贊年齡幼小,以其噶爾·東贊輔佐朝政。輔政期間,噶爾·東贊繼續忠實地執行松贊干布的唐蕃友好及鞏固室政權的各項國策,曾率部平定了吐蕃本土珞部的叛亂。繼而率兵出擊白蘭氏(今青海柴達木盆地都蘭、巴隆),此後連年向吐谷渾部落發動進攻,在唐龍朔三年(公元663年)大破吐谷渾部,受此打擊後,鮮卑族吐谷渾部一蹶不振,吐谷渾可汗諾曷與弘化公主只得帶數千帳(户)棄國出走,奔赴中原向唐王朝請求徙居內地。。其後,噶爾·東贊親自率兵屯駐青海地區,後於唐乾封二年(公元667年)逝世於青海日布,其子贊業、欽陵相繼襲大相職,子嗣掌管吐蕃軍政大權、處理內外事務、助理國政達半個世紀之久。
噶爾·東讚的後裔子孫,世代以唐皇所賜“論”為姓氏,稱論氏。唐聖歷二年,噶爾·東贊之孫論弓仁統吐谷渾部七千帳歸唐,官右玉鈐衞大將軍,居家涼州(今甘肅武威),並“以官為氏”,稱論氏。
杜佑註解説:“祿東贊之子論欽陵,本姓‘薛’氏,世為大論,後遂以官為氏。”姓氏學界一般認為,在此前,中國沒有論氏,論氏始自吐蕃之“以官為氏”,後漢化稱論氏,族人大多融入漢族,漢化族系後有改為倫氏者。
第三個淵源
源於滿族,出自金國時期女真族古姓,屬於以氏族稱謂漢化為氏。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黑龍江志稿》記載:
⑴.滿族烏古倫氏,亦稱烏色里氏,源於金國時期女真族烏古倫氏部落,在明朝時期改稱烏庫理氏,滿語為Ukuri Hala,漢義“細鱗魚”,世居黑龍江流域,是滿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清朝中葉以後多冠漢姓為倫氏、商氏、劉氏、烏氏李氏、訥氏、桑氏等。
⑵.滿族格倫覺羅氏,滿語為Gerungioro Hala,出自覺羅氏世家。按史籍《清朝通志》的記載:“宗室、覺羅之外,有民覺羅氏。其族屬之眾者,冠以地名,如伊爾根、舒舒、西林、通顏之類;散處者,上加民字以不同於國姓也。”在史籍《八旗滿洲氏族通譜》中也説:“覺羅為滿洲著姓。內有伊爾根覺羅、舒舒覺羅、西林覺羅、通顏覺羅、阿顏覺羅呼倫覺羅阿哈覺羅、察喇覺羅、嘉穆瑚覺羅、格倫覺羅等氏。其氏族繁衍,各散處於穆溪(今遼寧新賓木奇鎮)、葉赫(今吉林四平)、雅爾湖(今遼寧撫順大夥房水庫薩爾滸風景區’)、烏喇(今吉林永吉)、瓦爾喀(今吉林琿春河流域)、松阿里烏拉(松花江)、阿庫裏(今烏蘇里江上游支流俄羅斯阿庫裏河流域)、佛阿喇(今遼寧新賓永陵鎮)、哈達(今遼寧開原、西豐)、汪秦(今吉林汪清)等地方。另外,錫伯族也有覺羅氏,備考。”在清朝末期有冠漢姓為倫氏、趙氏、呼氏、金氏者,皆世代相傳。
⑶.滿族呼倫覺羅氏,滿語為Hulungiolo Hala,出自覺羅氏世家。同上,呼倫覺羅氏的後裔子孫,在清朝末期有冠漢字單姓趙氏、倫氏、呼氏、金氏者,皆世代相傳。
第四個淵源
源於達斡爾族,出自元朝時期蒙古族呼倫貝爾氏族,屬於以氏族稱謂漢化為氏。據史籍《黑龍江志稿》記載:達斡爾族呼倫貝爾氏,以地名為氏,世居黑龍江流域。後滿族亦引以為氏,滿語為Hulunber Hala。呼倫貝爾氏后冠漢姓有呼氏、倫氏、貝氏、崔氏等。
第五個淵源
源於蒙古族,出自元朝時期蒙古族努特倫氏族,屬於以氏族稱謂漢化為氏。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附載蒙古八旗姓》記載:蒙古族努特倫氏,世居蒙古喀喇沁草原。後滿族亦引以為氏,滿語為Nutelun Hala。努特倫氏后冠漢姓有倫氏、曹氏等。
第六個淵源
源於官位,出自金國時期官吏國論勃極烈,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國論勃極烈,金國政權中設置的官名,是女真貴族承掌的一種職務,“國論”就是“貴”的意思,多由皇子、親王擔當,是勃極烈的助手。金國政體中的勃極烈制度,是金國建國初期的重要政治制度,對金國政權的政體形成起到過極其重要的作用。勃極烈,是金國的開國皇帝金太祖完顏·阿骨打建立的倚重國相級別的高級官員統治國家的制度。
北宋政和五年(金收國元年,公元1115年)農曆1月,完顏·阿骨打建國稱帝。農曆7月,完顏·阿骨打將女真族當時由都勃極烈、國相、各勃極烈參與的相對較龐大的議事會,改組為皇帝朝政和少數國相級別的高級核心官員共議國事的勃極烈制度。金國的皇帝,就是原女真政權中的都勃極烈,而諳班勃極烈皇儲,此二勃極烈的名稱一般沒有前綴。自諳班勃極烈以下,國論乙室勃極烈以上(包括移國論乙室勃極烈),各勃極烈均有“國論”前綴,表示國相級別的尊貴。這包括相當於國相的原國論勃極烈(後被金太祖完顏·阿骨打改為國論忽魯勃極烈,後又被金太宗完顏·吳乞買加入兩個副手即國論左勃極烈和國論右勃極烈)和相當於國相助手的國論阿買勃極烈、國論昊勃極烈以及國論乙室勃極烈。國論乙室勃極烈以下的各級勃極烈,就沒有“國論”之前綴。他們並非勃極烈制度的核心成員。到了金太宗完顏·吳乞買加入國論左勃極烈和國論右勃極烈成為國論忽魯勃極烈的助手後,就連原來有“國論”前綴的國論阿舍勃極烈、國論昊勃極烈以及國論乙室勃極烈都失去了國相助手的作用,而不再是勃極烈制度的核心成員。
在女真族諸多勃極烈的後裔子孫中,皆有以先祖官爵稱謂為姓氏者,稱國論氏,女真語為Golun,後漢化為單姓國氏、論氏、以及諧音的倫氏,皆世代相傳。該支論氏、倫氏族人皆尊奉金太祖完顏·阿骨打(完顏旻)為得姓始祖。

倫姓得姓始祖

泠倫(伶倫)、論東贊(祿東贊、噶爾·東贊)、完顏·阿骨打(完顏旻)。

倫姓遷徙分佈

倫氏是一個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羣體,但在今中國大陸的姓氏排行榜上未列入百家姓前五百位,在台灣省也名列第七百零四位,多以南海、京兆、武威遼東為郡望。
今在廣東省的廣州市、佛山市南海區、三水市、高要市江門鶴山市、開平市、肇慶市懷集鎮、封開縣雲浮南盛鎮東莞市、韶關市、平南市,吉林省的吉林市、通化市、洮南市,遼寧省的瀋陽市、撫順市、開原市、營口大石橋海城市、鐵嶺市,山東省的濟南市省章丘市、商河縣日照莒縣淄博市、濰坊市昌樂縣壽光市、聊城茌平縣菏澤市、臨清市,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的烏魯木齊市,河南省的安陽湯陰縣倫黃村滑縣瓦崗寨漯河市、新鄉長垣縣、獲嘉縣、信陽市,黑龍江省的齊齊哈爾市,北京市,河北省的石家莊市、滄州吳橋縣唐山市灤縣、秦皇島盧龍縣邯鄲臨漳縣內蒙古自治區的巴彥淖爾磴口縣烏蘭浩特市,廣西壯族自治區的南寧市隆安縣、貴港桂平市紫荊鎮、崇左市,上海市,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烏魯木齊市,湖北省的武漢市,山西省的晉城高平市,江蘇省的蘇州市,湖南省的株洲市,澳門特別行政區,香港特別行政區,台灣省,越南社會主義共和國,澳大利亞,加拿大,美國,新加坡等地,均有倫氏族人分佈。

倫姓傳統文化

倫姓郡望堂號

  • 郡望
倫氏宗親旗
倫氏宗親旗(15張)
南海縣:亦稱南海郡,即今廣東省佛山市南海區。
京 兆:京兆原本為京兆尹,“尹”為太守。西漢太初元年丁丑(公元前104年)改右內史置京兆尹,為三輔之一,治所在長安(今陝西西安)。
武威郡西漢朝元狩二年(庚申,公元前121年)在原匈奴休屠王的地域置郡,治所在武威(今甘肅民勤),為涼州的州府所在,歷史上曾稱“西涼”、“姑臧”。其時轄地在今甘肅省黃河以西、武威以東的地區。西漢朝元鼎年間(公元前116~前111年)以後轄地在今甘肅省黃河西部、武威東部及大東河、大西河流域地區。東漢時期移治到姑臧(今甘肅武威)。十六國時期的前涼後涼南涼北涼諸國皆建都於該地。
遼東郡:在中國歷史上,“遼東”這個稱謂有四重意思:①郡、國名,戰國時期燕國置郡,洽所在襄平(今遼寧遼陽),其時轄地在今遼寧省大淩河以東一帶地區;西晉時期改為國;十六國時期的後燕末地入東海郡北燕時期又復置遼東郡於今遼寧省西部一帶地區;北齊時期廢黜;到東漢安帝時分遼東、遼西兩郡地置遼東屬國都尉,治所在昌黎(今義縣),其時轄地在今遼寧省西部大淩河中下游一帶;三國時期的曹魏改為昌黎郡。②都司名,明朝洪武四年(辛亥,公元1371年)置定遼都衞,明朝洪武八年(乙卯,公元1375年)改為遼東都司,治所在定遼中衞(今遼寧遼陽),其時轄地為今遼寧省大部地區;自明正統後期因兀良哈諸族南移,漸失遼河套(今遼河中游兩岸地);從明朝天啓元年~崇禎十五年(公元1621~1642年)期間,全境為後金(清)所並。③軍鎮名,明朝“九邊”之一,相當於遼東都司的轄境,主要是鎮守總兵官駐廣寧(今遼寧北鎮),明朝隆慶元年(丁卯,公元1567年)後冬季則移駐遼陽(今遼寧遼陽);明朝末期廢黜。④地區名,泛指遼河以東地區。
  • 堂號
南海堂:以望立堂,亦稱西樵堂。
京兆堂:以望立堂。
武威堂:以望立堂。
遼東堂:以望立堂。
東武堂:源起密州的倫氏堂號。密州,今山東膠州膠南沿海地區。

倫姓家譜文獻

河北唐山灤州倫氏家譜,著者待考,民國年間手抄本,殘卷。現被收藏在河北省唐山市灤縣倫庚龍處。
廣東佛山南海倫氏重修族譜,(現代)闔族編修,2003年計算機激光製版膠印本。現被收藏在廣東省佛山市圖書館地方文獻室。

倫姓字輩排行

河北盧龍內蒙古烏蘭浩特倫氏字輩:“井樹武志……”
河北灤縣、廣東南海倫氏字輩:“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注:有循環使用者。
河北吳橋倫氏字輩:“代文金秀士”。
遼寧瀋陽倫氏字輩:“泉楓庭貴(桂)……”
遼寧開原、山東壽光倫氏字輩:“連祥海朋……”
河南湯陰倫氏字輩:“苣□硯振蹤玉”
山東莒縣倫氏字輩:“立志知英廣...”
廣西南寧隆安縣屏山鄉倫氏字輩:佑大仁義禮智

倫姓宗祠對聯

1、四言通用聯
南倫家聲,京兆世胄:河南湯陰倫氏家族宗祠楹聯。
2、九言宗祠聯
一門四進士名垂青史,千古多豪傑光照後人。
橫批:“無與倫比”

倫姓姓氏名人

倫文敍  倫以諒  倫以訓  倫以詵(南海倫氏三房黎涌房) 倫文敍 倫以諒 倫以訓 倫以詵(南海倫氏三房黎涌房)
倫文敍(南海倫氏三房黎涌房) 倫文敍(南海倫氏三房黎涌房)
倫氏劉氏本“一家”(倫氏族譜無相關記載,有爭議。)
《南海倫氏族譜支派圖》中看到,該族譜是由倫文敍直系第五代孫子所寫,當時還邀請了有社會名望的友人梁葉千(倫文敍中狀元時擔任宰相的梁緒太師後代)作序。
第22代後人倫杏港翻開泛黃的族譜,“其實倫氏家族一開始並不姓倫,我們都是劉伯公的後人。” 倫杏港説,倫氏鼻祖本是陝西封土食爵德奚劉伯公,其後裔劉忠官至後唐的兵部尚書。退休後居於江西,他的兒子劉倫愛打抱不平,喜結交義士,官府因此感到懼怕,要加以治罪。後來劉倫逃到廣東南雄封川江口落户,以名為姓,此乃南倫姓氏始源。
後來,第三世祖倫次陸繼續遠遷南下,在南海黎涌村落户(現禪城區黎涌村),出任廣州司教授的職位。“在第六世祖倫善被奸人陷害而入獄後,倫氏後人開始分散各地,倫文敍的祖輩則繼續留在黎涌村。
(注:倫氏族譜記載,三皇五帝即有倫氏,倫氏興於漢唐。在唐朝時就有“京兆世胄”之稱,乃京兆貴族大户。而“漢唐封土食爵奚劉伯公”是功名的稱謂,倫氏與“劉”姓改倫無關係。)
倫次陸:字鴻漸,號羽儀,先汴人。生於宋淳熙乙丑歲六月十五日,宋寶慶乙酉科舉人,丙戌科進士,官至儒林郎,特授廣東廣州府教諭,終於宋淳佑丁酉歲七月初八日,享壽九十三歲,葬於封川縣崗口石燕山。原配何氏,誥封宜人。生於宋淳熙丁卯歲七月十六日,終於宋淳佑丙戌歲二月十五日,享壽八十歲,合葬在封川縣崗口石燕山。祖祠建在南海黎涌鄉,其生四子,長子:倫樂靜,遷居順德石啃鄉落藉,丁財一向平穩,離祖祠僅十里遠,咸豐歲辛酉科東莞倫常得中第六十三名舉人是其開支,三子:德輔,一向落藉南海黎涌鄉,離始祖祠甚近。明朝倫文敍父子四元是其所出。
倫文敍(公元1466~1513年),字伯疇,號遷岡;南海黎涌人(今廣東佛山),著名明朝大臣。
倫 明:(公元1872~1942年),字哲如,又字喆儒;廣東東莞人。著名近現代藏書家、版本學家。
倫 瑛:河北灤州人,明 天順六年,進國子監,後任山西布政司理問(正四品,管理刑事校勘、訴訟)。
倫 浹:河北灤州人,字元古,著有《長城二永平府部藝文釣台記》和《元谷文集》。
倫之楷:河北灤州人,字百式,倫浹之子,天啓年間(1627年)丁卯舉人,明朝崇禎七年(1634年)丁卯,任巡倉御史,滎澤令,雲南道陝西道監察御史正七品),巡視京通倉場。
倫品卓:河北灤州人(葬於盧龍縣),清朝(1677年)前後,任南康知府(今江西星子縣,正四品),與姚啓聖重修白鹿洞書院(有歷史記載)。
倫可久:河北灤州人,品卓長子,康熙31年(1692年)陝西慶陽府同知正五品
倫可大:河北灤州人,品卓次子,字子受,監生,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任化州知州,康熙三十一年到任山西澤州知州(晉城)(從五品)。康熙三十二年,澤州知州倫可大終於完成了擴建體仁書院的計劃。與此同時,康熙皇帝的老師陳廷敬恰巧返回晉城,準備主持修建皇城相府的“中道莊”。於是,倫可大請陳廷敬一同去參觀了古書院的舊址,而陳廷敬則應倫可大之邀,寫了一篇《體仁書院記》。
倫 覺:河北灤州人,倫可大之子,雲南大理府通判(正六品)。
河北灤縣人,天琪影視藝術學校客座教授、主講影視藝術創作。著名設計師、美術家、中國廣播電視學會會員、中國錄音協會理事。原八一電影製片廠製作主任橫店影視城秦王宮的總設計師。創作的影片多部獲國家政府級多項大獎,併入選為《中國電視藝術年鑑2006卷.電視藝術人物篇》。
倫朝平
1952年8月出生,一級高級檢察官。北京市人民檢察院副檢察長。
倫立廣
(公元1951年~今),主任醫師,山東莒縣人,原國家衞生部衞生檢疫局檢疫處處長,北京市衞生檢疫局局長,現任北京市出入境檢驗檢疫局巡視員、中國信鴿協會副主席,在衞生、食品檢驗檢疫方面做出了一定的貢獻。
倫立勇
山東莒縣人,現任中國人民銀行山東莒縣支行副行長。
倫立軍
祖籍山東莒縣,現任哈爾濱師範大學計算機系教授,碩士生導師,畢業於哈爾濱工業大學計算機專業,碩士學位,教授,主要講授的本科生課程有操作系統和軟件工程。長期從事軟件工程理論與應用研究工作,先後主持黑龍江省教育廳哈爾濱師範大學科研項目四項,參加多項,發表學術20餘篇,編寫和主審多部本科生教材。
倫立德
男,(公元1963年~今),主任醫師,山東莒縣人,1984年畢業於山東醫科大學醫療系,1991年畢業於上海第二醫科大學,獲內科腎臟病碩士學位。從事臨牀工作20餘年,注重在工作中不斷提高臨牀工作能力,多年刻苦、嚴格的臨牀訓練,使之奠定了雄厚的內科學基礎,掌握了臨牀工作的各種技能,具備了豐富的臨牀經驗
倫立民
男,1963年4月出生,中共黨員,博士,副主任檢驗師,副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青醫附院東區檢驗科主任,青醫附院檢驗科副主任,青島分析測試學會臨牀檢驗專業委員會常務副主任委員兼秘書,青醫附院德靈示範實驗室副主任,青島大學醫學院臨牀檢驗診斷學教研室副主任。並於89-90年赴北京協和醫院檢驗科進修。
倫知見
男,漢族,山東莒縣人,中共黨員,大學本科學歷,1982年參加工作,副主任醫師。現任沂水中心醫院超聲科主任。主要社會兼職:濱州醫學院、濟寧醫學院臨沂醫專兼職副教授,中華醫學會會員,山東省超聲醫學工程學會常務理事,山東省生物醫學工程學會醫學超聲工程委員,臨沂市超聲學會副主任委員。
倫麗芳
女.1958年1月生,廣東省東莞市人,大專文化,廣東省東莞市人民醫院護理部副主任,主管護師
倫 偉
山東聊城人,現任山東省聊城市莘縣縣委常委組織部部長。
倫志華
廣東番禺人,現任廣州市地税局南村分局局長。
倫智義
山東莒縣人,現任山東省日照市工商聯合會常務副會長。
倫智傑
山東莒縣人,現任山東省莒縣桑園鎮黨委書記,人大主席。
倫智峯
山東莒縣人,生於1984年,畢業於北京交通大學電子信息工程學院,現就職於公安部直屬北京出入境邊防檢查總站
倫志明
現任黑龍江省食用菌研究所所長、黑龍江農業經濟職業學院副教授,在國內食用菌種植培育技術方面有一定的造詣和影響。
倫立吉
(公元1943~今),山東莒縣人。著名中共基層黨務工作者。原莒縣閻莊鎮倫家當門村黨支部書記。他牢記黨的宗旨,一心一意為羣眾辦實事,各項工作都取得了較大成績。
倫傑賢
1950年生,遼寧金州人。現為中國書法家協會常務理事,中國書法家協會教育委員、評審委員會委員,遼寧省書法家協會副主席,大連市人大代表,大連市書法家協會主席。書法作品相繼榮獲全國第四屆書法展一等獎,全國首屆電視書法比賽一等獎,全國首屆蘭亭書法大賽一等獎及遼寧省政府獎,大連市文學藝術最高獎“金蘋果”獎等。部分書法作品被中南海、中央電視台、中國美術館、遼寧博物館收藏,書法作品曾入第三、四、五、六屆全國中青年書法展,首屆全國篆刻展,首屆全國藝術博覽會,中日代表書法展,香港中日書法交流展等國內外重大展覽,名字被編入中國美術年鑑,中國書法名人辭典等。
倫志明
生於1956年,山東莒縣人,中學高級教師,現為山東省楹聯藝術家協會會員,山東省商聯書畫院會員,受莒縣老一代書法家王君安、王玉寬老先生的親自指點,常參加一些書法比賽活動,並多次獲獎。1998年7月畢業山東廣播電視大學漢語言專業,自1973年起便筆耕不輟,一直從事一線教學。
倫志炎
(公元1934~今),建築結構工程師地產代理先驅——永倫集團總裁,倫志炎先生自一九七零年代以來即為具有豐富經驗之香港地產投資者。彼於一九五七年畢業於中國華南理工大學土木工程系,自二零零一年起即獲委任為中國華南理工大學客席教授。彼為香港地產代理商總會之永遠名譽會長,以及中國廣東省羅定榮譽市民。倫志炎先生為永倫集團之創辦人,該集團為在香港成立之多元化業務公司集團,主要從事物業投資、放款(只接受不動產或上市公司股份作抵押)及提供酒店與物業管理服務之業務。倫志炎先生並透過合營企業在中國從事多個基建投資項目
倫西全
高級工程師。男,1964年出生,河南滑縣人。中共黨員。1984年畢業於河南中醫學院。現任河南省安陽路德藥業有限責任公司副經理。主要業績:多年來任公司研究所所長,從事新藥開發研究工作,先後開發出了降血脂、降血壓、降低血液粘稠度的中藥保健新藥“益壽調脂片”,通過外貼肚臍治療小兒腹瀉的國家級四類新藥“小兒敷臍止瀉散”。此2項產品分別獲河南科技進步二、三等獎,其中“益壽調脂片”還被評為河南省優秀新產品。對中醫臍療及中醫學“內病外治”有一定的研究,採用中藥貼臍療法治療道尿症、小兒頑固性腹瀉、婦女病經、腸梗阻自汗盜汗具有獨特的療效;採用中藥塞鼻與貼臍療法相結合治療偏頭痛神經性頭痛有非常好的效果。先後發表《談談臍部用藥》、《胡椒敷臍治療小兒腹瀉有關問題的研究》、《敷臍療法在婦科方面的運用》等論文11篇,並先後發表中醫藥科普文章30餘篇。個人成就及傳略載入《中國人才庫〈中國醫學專家〉》中。
倫義強
現任桂平市紫荊醫院.院長,紫荊人。
倫樹基
(公元1933~今),廣東東範人。著名地方企業家。曾任廣東省東範組織品進出口公司經理,1982年擔任公司經理,最近退休。10多年來,他認真執行開放改革政策,積極爭取各部門支持,為中國的紡織工業產品走向國際市場作出了貢獻。
倫仁清
現任廣西南寧地區教育局副長,.廣西桂平市紫 荊鎮人。
(公元1957~今),祖籍廣東肇慶。著名香港作曲人及歌手。倫永亮畢業於University of Santa Clara文學士,美國密歇根大學的古典音樂系碩士。回香港後,倫永亮曾自費推出一張唱片,後以潘光沛寫曲詞的一曲《歌詞》,獲亞太流行曲創作大賽香港區冠軍,從此一直活躍於香港樂壇,幕前以創作歌手姿態出現,幕後則兼任監製和創作,作曲無數。
在倫永亮自己主唱的作品中,較為突出的作品有《愛在無限天方》、《你知道我在等你嗎》及和梅豔芳合唱的《心仍是冷》等。
倫國基
(公元1981~今),祖籍廣東三水。香港人,旅居澳門社會工作者。碩士,特教中心校長/主任。2011- 今,澳門弱智人士服務協會屬下啓能中心,校長/主任。2011-2011,澳門兒童發展協會,主任。2007-2009,澳門街坊會聯合總會青少年綜合服務中心,副主任。2006-2007澳門科技大學心理輔導員。2003-2006 首都師範大學心理學系,獲發展與教育專業碩士學位。1999-2003 首都師範大學心理學系,獲理學士學位。
倫鑫
1990年生,山東莒縣人。中共黨員,原上海應用技術大學機械工程學院學生會主席
倫志明
1928年生,黑龍江海倫人。中共黨員,行政級別13級,遼東軍區政治部俱樂部主任(正營職)(1950)、遼寧省軍區政治部秘書處副處長(副團職)(1960)、遼寧省軍區政治部秘書處處長(正團職)(1964)、解放軍報記者(1960-1965兼任)、營口軍分區副政委(副師級)(1973),現居瀋陽(兼職遼寧省軍區軍事學術委員會委員)(1989~)。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