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論弓仁

鎖定
論弓仁(664年-723年5月13日 [12]  ),一作論躬仁 [19]  ,其本名被認為是噶爾·芒布支·論弓仁(藏文:mgar mang po rje blon gung ring) [33] 吐蕃人唐朝將領。吐蕃大論噶爾·東贊之孫、大論噶爾·欽陵贊卓(論欽陵)之子。
論弓仁出身於吐蕃兩代為相的噶爾氏家族武周聖曆元年(698年),吐蕃贊普赤都松贊發動政變,殺死論欽陵。次年,論弓仁被迫率吐谷渾部七幹帳歸附武周,授左玉鈐衞將軍,封酒泉郡公。神龍三年(707年),任朔方軍前鋒遊奕使,協助張仁願三受降城,使北疆邊患稍緩。開元初年,參與平定突厥九姓叛亂,受到唐玄宗的厚待。累官左驍衞大將軍、朔方節度副大使。開元十一年(723年),論弓仁積勞病逝,享年六十歲。獲贈撥川郡王,諡號“忠”。 [8] 
論弓仁是最早歸附中原王朝的吐蕃高級將領 [21]  ,一生進行大小作戰數百次,未曾敗績。因作戰驍勇,也多次受到唐朝廷的封贈 [5] 
本    名
論弓仁
別    名
噶爾·芒布支·論弓仁(藏文:mgar mang po rje blon gung ring)
所處時代
唐朝中期
民族族羣
吐蕃人
出生日期
664年
逝世日期
723年5月13日 [12] 
主要成就
降服火拔,曉諭多真,擊破趯跌思
協築三受降城,使邊患稍緩
官    職
左驍衞大將軍、朔方節度副大使
爵    位
酒泉郡公→撥川郡王(贈)
諡    號

論弓仁人物生平

論弓仁吐蕃豪族

論弓仁出身於吐蕃噶爾氏家族,他的祖父噶爾·東贊(即漢文史書所稱的祿東贊、論東贊)輔佐吐蕃贊普松贊干布芒松芒贊,名垂千史。他的父親噶爾·欽陵贊卓(即漢文史書所稱的論欽陵)則繼噶爾·東贊之後,成為吐蕃炙手可熱、專統兵馬的大論(大相)。 [3]  [21] 
論弓仁生於唐高宗麟德元年(664年),即吐蕃芒松芒贊在位時期。《唐撥川郡王事蹟考》認為他的本名是噶爾·芒布支·論弓仁(藏文:mgar mang po rje blon gung ring) [33]  。論弓仁自幼專心習武,熟嫺刀箭弓馬、演兵佈陣。成年後,即隨父兄馳騁疆場。 [21] 

論弓仁窮困歸周

當時,欽陵贊卓父子對內權勢顯赫,對外長期駐守突厥、吐谷渾,吐蕃內部贊普與其家族的權力之爭更為激烈。吐蕃贊普赤都松贊隨着年齡的增長,不甘心大權旁落,更難容忍噶氏家族專橫用事,便開始醖釀除掉欽陵贊卓等。證聖元年(695年),赤都松贊趁欽陵贊卓正與周將王孝傑血戰時,先發制人,打掉噶氏家族在邏些的勢力,然後派人召欽陵贊卓等回府。欽陵贊卓料知事情有變,舉兵反叛。赤都松贊即調兵遣將,於聖曆元年(698年)親征。同年冬,欽陵贊卓兵敗後在宗喀地方(今青海湟水流域)自殺。 [21]  [6] 
聖歷二年(699年)四月,論弓仁繼其叔父贊婆率所部千餘人投周後,又帶領願意跟隨他的吐谷渾部七千帳歸順武周武則天授他為左玉鈐衞將軍,封酒泉郡開國公(《論公神道碑》作“歸懷郡王” [19]  ,待考),食邑二千户。 [3]  [15]  [6]  此後,他率部駐於澤潞地區。 [14] 

論弓仁助修三城

唐中宗復辟唐朝後,後突厥為患北疆,朝廷慮及邊患不已。神龍三年(707年),論弓仁被授為朔方軍前鋒遊奕使 [16]  此年三月,朔方軍大總管張仁願修築三受降城,以防備後突厥入侵。同時又在位於牛頭的朝那山以北修築了一千八百多座烽火台,命論弓仁領兵出諾真水、草心山一帶,巡邏護衞。 [2]  自此之後,突厥不敢越過朝那山放牧,朔方鎮不再受其攻掠,每年節省軍費上億,裁減鎮兵數萬人。 [20]  [24]  張仁願的戰略,因論弓仁的輔佐而成為現實。

論弓仁屢擊突厥

景龍二年(708年),換官左驍騎將軍 [16] 
景雲二年(711年),突厥默啜可汗請求與唐和親,唐睿宗和逢堯以御史中丞攝鴻臚卿出使突厥,論弓仁為之後援。等到默啜派其子楊我支與國相隨和逢堯入朝,論弓仁又負責置館舍接納,並設宴款待。 [25-26] 
唐玄宗開元二年(714年)以來,因默啜年老昏聵,突厥十姓內部混亂,相繼歸順唐朝 [27]  。開元三年(715年)九月,玄宗命朔方道行軍大總管薛訥等征討默啜 [30]  。其中時任“右騎衞將軍”的論弓仁隸屬於東道大總管張知運麾下,與左武衞將軍於仁誓同為其副將 [31]  。在這段時間內,論弓仁曾領兵遠涉大漠,穿過白檉林,降服火拔部,曉諭多真種落歸順。 [17]  [4] 
開元四年(716年),依附唐朝的突厥𨁂跌思泰、阿悉爛等人自河曲地區發動叛亂。玄宗派薛訥等發兵征討。不久後,張知運兵敗青剛嶺,被𨁂跌思泰等擒獲。此時,論弓仁也與突厥戰於赤柳澗。為探查敵方軍情,他僅率五百兵丁赴前沿,自新堡出發不久,即遇敵四面伏擊,其部下人少不敵,論弓仁“殺牛為壘,啖寇為餉”,拼死突圍 [4]  。之後他與薛訥合兵追逐突厥,又同郭知運等在黑山呼延谷大破突厥軍,救回張知運。 [28]  此戰使“朔方諸軍,壯其戰矣”。 [18] 

論弓仁寵遇無比

論弓仁戎馬倥傯,“凡前後大戰數十,小戰數百”,卻“算無遺策,兵有全勝,”歷仕武后、中宗、睿宗至玄宗四朝,勳業彪炳,名振朝野,多次獲賜寶玉、甲第、良田,同僚均無法與之相比。 [5] 
開元五年(717年),論弓仁兼任歸德州都督。 [16]  開元八年(720年),改任左驍衞大將軍、朔方節度副大使。 [5]  [16] 

論弓仁積勞病逝

論弓仁因長期在馬上生活,“積戰多瘡,累勞生疹”,一病不起。唐玄宗聞悉後,即遣太醫往診,但已病入膏肓。開元十一年四月五日(723年5月13日),論弓仁不幸病逝,享年六十歲(《新唐書》作六十六,此從《撥川郡王碑》)。唐廷追贈其撥川郡王,“稱故國,志其本也”,諡號忠。 [5]  [12]  併為其舉行隆重的哀悼儀式,於翌年四月葬於長安南郊(今陝西省西安市長安區鳳棲塬)。 [13]  由名相張説為其撰《撥川郡王碑》。 [11] 

論弓仁主要影響

論弓仁是最早歸附中原王朝的吐蕃高級將領 [21]  ,《新唐書》稱讚他一生進行大小作戰數百次,未曾敗績 [5]  ,為唐朝北部邊境的安定做出了貢獻:
  • 神龍三年(707年),協助朔方軍大總管張仁願修三受降城,率軍遊弋諾真水、草心山一帶。 [2] 
  • 開元三年(715年),隨朔方道行軍大總管薛訥等征討突厥默啜可汗 [30]  。一度遠涉大漠,降服火拔、多真等部 [17]  [4] 
  • 開元四年(716年),再跟隨薛訥進擊在河曲發動叛亂的突厥𨁂跌思泰、阿悉爛等人,於赤柳澗力戰突圍,並與薛訥、郭知運等合兵擊破突厥軍,救回被俘的安北副大都護張知運。 [28]  [18] 

論弓仁歷史評價

張説《撥川郡王碑》:①公之理兵也,堅三革,利五刃,偶拳勇,齊足力,信賞罰,分甘苦,六轡如手,千夫一心。接獯獫猶蚊蚋,卧沙塞如衽席,荐居露食,垂二十年。雨畢而成師,冰泮而休卒,寒風入於肌骨,夜霜出於須鬢,人不堪其勤,公不改其節。 [11]  ②凡前後大戰數十,小戰數百,算無遺策,兵有全勝。 [11]  ③黃河接天,青海殊壤。舉世安俗,拔俗誰放?倬哉論侯,利有攸往。奮飛橫絕,搏空直上。以眾款塞,因敵立勳。吐蕃萬户,吟嘯成羣。精感天地,氣合風雲。既封酒泉,迺位將軍。朔方陰塞,直彼獯虜。帝命先鋒,闞如虓虎。山北加灶,漢南擊鼓。十數年閒,耀國威武。我有師旅,將軍鞠之。我有邊氓,將軍育之。柳澗亡師,一劍復之。蘭池叛胡,三戰覆之。武節方壯,朝露不待。王爵送終,宿恩未改。時來世去,人物如在。銘勳諡忠,以告四海。 [11] 
呂元膺《驃騎大將軍論公神道碑銘》:①(論惟賢)自高曾至大父,皆有勳烈,著於當時。 [19]  ②洎夫撥川,緒業光輝。 [19] 
宋祁歐陽修等《新唐書》:①凡閲大小戰數百,未嘗負。 [1]  ②觀大柰等事君,皆一其志,無有顧望,用能功績光明,為天子倚信。 [1] 

論弓仁人際關係

關係
姓名
簡介
祖父
噶爾·東贊(?-667)
漢文文獻稱祿東贊、論東贊,輔佐松贊干布芒松芒贊。長期任吐蕃大論
父親
噶爾·欽陵贊卓(?-698/699)
漢文文獻稱論欽陵,繼噶爾·東贊之後成為吐蕃大論。在與唐周的戰爭中立下大功。後死於內亂。
兒子
論盧
——
論舊久
——
論誠節
官至朔方節度副大使、知階州事,加太子太傅,封武威郡王。
孫子
論舊久之子。名瑀,以字行。安史之亂時隨臨淮郡王李光弼平叛,官至英武軍使,封蕭國公。
論惟賢(?-809)
論誠節之子。唐代宗時官至渭川兵馬使,封成國公。後累加驃騎大將軍。
論惟明
——
《涼州府志備考》認為,論弓仁家居武威,因此在唐朝後出現武威論氏。 [9] 
表格參考資料 [1]  [7]  [19]  [22]  [33] 

論弓仁人物爭議

《新唐書·論弓仁傳箋證》《名物疏證》均認為論弓仁是與贊婆同時歸周的莽布支·悉諾贊,今人著作多沿襲此説 [10]  。但莽布支歸周後,授左羽林衞員外大將軍,封安國公;而無論是張説的《撥川郡王碑》還是《新唐書·論弓仁傳》都明確記載論弓仁歸順後的官爵是左玉鈐衞將軍、酒泉郡開國公。《資治通鑑》所引的《武后實錄》又説莽布支是贊婆的兄子。弓仁是欽陵之子,《資治通鑑》記得很明確 [6]  ;贊婆還有一兄是贊業多布,所以莽布支可能是贊業之子。 [29]  綜上所述,論弓仁則未必是莽布支。

論弓仁後世紀念

主詞條:論弓仁墓
論弓仁墓 論弓仁墓
論弓仁逝世後,葬於長安南郊(今陝西省西安市長安區鳳棲塬)。據宋代學者張禮在《遊城南記》中記述:“(論弓仁)葬趙村,張説為碑,今已毀,字無存者,獨其題額在焉。” [22]  為《遊城南記》校注的歷史地理學者史念海則認為其墓在當代的東兆餘村。 [23] 

論弓仁史料索引

關於論弓仁的生平,主要見載於唐宰相張説所撰的《撥川郡王碑》(全名《撥川郡王碑奉敕撰》,載《張燕公集》卷19 [32]  與《全唐文》卷227 [11]  ),以及《新唐書》卷110《諸夷蕃將傳》 [1] 
參考資料
  • 1.    《新唐書·卷一百一十·列傳第三十五》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1-10-11]
  • 2.    《新唐書》卷110《諸夷蕃將傳》:神龍三年,為朔方軍前鋒遊弈使。時張仁願築三受降城,弓仁以兵出諾真水、草心山為邏衞。
  • 3.    《新唐書》卷110《諸夷蕃將傳》:論弓仁,本吐蕃族也。父欽陵,世相其國。聖歷二年,弓仁以所統吐渾七千帳自歸,授左玉鈐衞將軍,封酒泉郡公。
  • 4.    《新唐書》卷110《諸夷蕃將傳》:開元初,突厥九姓亂,弓仁引軍度漠,逾白檉林,收火拔部喻多真種落,降之。趯跌思太叛,戰赤柳澗,弓仁騎才五百,自新堡進,時賊四環之,眾不敵,弓仁椎牛誓士自若,再宿潰圍出,人服其壯。
  • 5.    《新唐書》卷110《諸夷蕃將傳》:凡閲大小戰數百,未嘗負。賜寶玉、甲第、良田,等列莫與比。累遷左驍衞大將軍、朔方副大使。會病,玄宗遣上醫馳視。卒,年六十六,贈撥川郡王,諡曰忠。
  • 6.    《資治通鑑》卷206:(聖歷二年)吐蕃贊普器弩悉弄尚幼,論欽陵兄弟用事,皆有勇略,諸胡畏之。欽陵居中秉政,諸弟握兵分據方面,贊婆常居東邊,為中國患者三十餘年。器弩悉弄浸長,陰與大臣論巖謀誅之。會欽陵出外,贊普詐雲出畋,集兵執欽陵親黨二千餘人,殺之,遣使召欽陵兄弟,欽陵等舉兵不受命。贊普將兵討之,欽陵兵潰,自殺。夏,四月,贊婆帥所部千餘人來降,太后命右武衞鎧曹參軍郭元振與河源軍大使夫蒙令卿將騎迎之,以贊婆為特進、歸德王。欽陵子弓仁,以所統吐谷渾七千帳來降,拜左玉鈐衞將軍、酒泉郡公。
  • 7.    武威通志編委會 編纂.武威通志 人物卷:甘肅人民出版社,2007-07:54-55
  • 8.    《民族詞典》編輯委員會 編;陳永齡 主編.民族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1987-08:472
  • 9.    (清)張澍輯錄《涼州府志備考》卷5:然《西秦錄》有將軍論叔達,則論氏不始於欽陵。吾武威之有論氏,當自弓仁始耳。
  • 10.    邱樹森 主編.中國曆代人名辭典:江西教育出版社,1989-03:372
  • 11.    《全唐文·卷二百二十七》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21-10-11]
  • 12.    《全唐文》卷227《撥川郡王碑》:“積戰多瘡,累勞生疹,恩命尚藥,馳往診之,晉豎已深,秦醫無及。(開元)十一年四月五日,薨於位,享年六十。制贈為撥川王,稱故國,志其本也;太常議諡曰忠,由舊典,昭其行也。”以開元十一年(723年)上推六十年(虛歲),其生年應為唐高宗麟德元年(664年)。又據中國台灣“中研院”的“兩千年中西曆”網站轉換,上述農曆卒日應為儒略曆723年5月13日。
  • 13.    《全唐文》卷227《撥川郡王碑》:十二年四月,詔葬於京城之南,懷遠人也。……長安令總徒以護事,鴻臚卿序賓以觀禮,哀榮之道極矣,君臣之義厚矣。
  • 14.    《全唐文》卷227《撥川郡王碑》:自公拔身向化,首變華風,澤潞之間,始見戎州矣。
  • 15.    《全唐文》卷227《撥川郡王碑》:聖歷二年,以所統吐渾七千帳歸於我。是歲,吐蕃大下,公勒兵境上,縱諜招之。其吐渾以論家世恩,又曰仁人東矣,從之者七千人。朝嘉大勳,授左玉鈐衞將軍,封酒泉郡開國公,食邑二千户。
  • 16.    《全唐文》卷227《撥川郡王碑》:若夫河南胡苑,垧牧所利,每歲冰合,虜騎是虞,中軍必謀於元老,亞將因選於時傑。神龍三年以為朔方軍前鋒遊奕使,景龍二年換右驍騎將軍,開元五年兼歸德州都督,使皆如。八年遷本衞大將軍,斧朔方節度副大使。
  • 17.    《全唐文》卷227《撥川郡王碑》:九姓之亂單于也,公四月度磧,過白檉林,收火拔部帳,納多真種落,彌川滿野,懷惠忘亡,漠南諸軍,韙其計也;降户之叛河曲也,公千騎奮擊,萬虜奔走,戡翦略定,師旅方旋。
  • 18.    《全唐文》卷227《撥川郡王碑》:而延陁跌復相嘯聚,上軍敗於青剛嶺,元帥沒於赤柳澗,公越自新堡,奔命冠場,贏糧之徒,不滿五百,兇醜四合,眾寡萬倍,公殺牛為壘,啖寇為餉,決命再宿,衝潰重圍,連兵躡踵,千里轉戰,合薛訥於河外,反(張)知運於寇手:朔方諸軍,壯其戰矣。斫摩之奔也,邀於黑山口,覆其精鋭;布思之背也,追至紅桃帳,掩其輜重。
  • 19.    《全唐文·卷四百七十九》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21-10-11]
  • 20.    《新唐書》卷111《張仁願傳》:以拂云為中城,南直朔方,西城南直靈武,東城南直榆林,三壘相距各四百餘里,其北皆大磧也,斥地三百里而遠。又於牛頭朝那山北置烽候千八百所。自是突厥不敢逾山牧馬,朔方益無寇,歲損費億計,減鎮兵數萬。
  • 21.    曉垣 主編.中華名流大典 第3卷:中國人口出版社,1999-01:2348-2349
  • 22.    尚民傑.唐長安家族葬地出土墓誌輯纂:商務印書館,2018-10:333
  • 23.    (宋)張禮 撰;史念海、曹爾琴 校注.遊城南記:三秦出版社,2003:98
  • 24.    《資治通鑑》卷209:(景龍二年)三月,丙辰,朔方道大總管張仁願築三受降城於河上。……於牛頭朝那山北,置烽候千八百所,以左玉鈐衞將軍論弓仁為朔方軍前鋒遊弈使,戌諾真水為邏衞。自是突厥不敢渡山畋牧,朔方無復寇掠,減鎮兵數萬人。
  • 25.    《全唐文》卷227《撥川郡王碑》:鄭卿之和默啜也,公授館李陵之台,致饔光祿之塞,以為內侯,而賓至如歸。
  • 26.    《資治通鑑》卷210:(景雲二年)春,正月,癸丑,突厥可汗默啜遣使請和;許之。……御史中丞和逢堯攝鴻臚卿,使於突厥,説默啜曰:“處密、堅昆聞可汗結昏於唐,皆當歸附。可汗何不襲唐冠帶,使諸胡知之,豈不美哉!”默啜許諾,明日,襆頭、衣紫衫,南向再拜,稱臣,遣其子楊我支及國相隨逢堯入朝……。
  • 27.    《資治通鑑》卷211:(開元二年)突厥可汗默啜衰老,昏虐愈甚……突厥十姓胡祿屋等諸部詣北庭請降,命都護郭虔瓘撫存之。……(開元三年)突厥十勝降者前後萬餘帳。高麗莫離支文簡,十姓之婿也,二月,與𨁂跌都督思泰等亦自突厥帥眾來降;制皆以河南地處之。
  • 28.    《資治通鑑》卷211:(開元四年)疏奏,未報;降户𨁂跌思泰、阿悉爛等果叛。冬,十月,甲辰,命朔方大總管薛訥發兵追討之。……單于副都護張知運……不設備,與之戰於青剛嶺,為虜所擒,欲送突厥;至綏州境,將軍郭知運以朔方兵邀擊之,大破其眾於黑山呼延谷,虜釋張知運而去。
  • 29.    資治通鑑考異 11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21-10-12]
  • 30.    《資治通鑑》卷211:(開元三年)九月……壬戌,以涼州大總管薛訥為朔方道行軍大總管,太僕卿呂延祚、靈州刺史杜賓客副之,以討突厥。
  • 31.    《全唐文》卷253《命薛訥等與九姓共伐默啜制》:右羽林軍大將軍朔方道大總管薛訥、左衞大將軍安北副大都護兼剡王府長史平郡公張知運、右羽林軍將軍兼涼州都督赤水大使楊敬述、右騎衞將軍論弓仁、左武衞將軍大武軍大使於仁誓、右武衞將軍豐安軍大使杜賓客、豐州都督西受降城使呂休琳、勝州都督東受降城使邵宏、左金吾衞大將軍回紇伏帝匐、右衞大將軍渾元忠、左衞大將軍似和舒、右武衞將軍兼賀蘭州都督契芯承祖等,或出將入相,有經濟之才;或敦詩閲禮,有韜鈐之算;或嫖姚仕漢,有遮虜之勳;或由余入秦,有伐戎之策。謀彼元帥,擇於佐軍,可以授旗遂行,推轂而進。訥可中道大總管,賓客、宏休、琳等為副。知運可東道大總管,弓仁、仁誓為副。敬述可西道大總管,伏帝匐、元忠、和舒、承祖等為副。各領馬兵二萬人,與九姓計會。三軍既整,百道齊入,吳鈎楚練,照曜陰山峯;冀馬燕犀,張皇窮漠之地。
  • 32.    《張燕公集·卷十九》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21-10-12]
  • 33.    王堯 著.藏漢文化考述(本詞條所引內容取自《唐撥川郡王事蹟考——吐蕃大相祿東贊嫡孫仕唐故實》):中國藏學出版社,2011-12:51-57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