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王孝傑

(武周時期名將)

鎖定
王孝傑(?-697年), [23]  京兆新豐(今陝西臨潼東北)人。唐朝大將。 [24] 
王孝傑於儀鳳二年(677年)從軍,青海之役任前軍副總管,從工部尚書劉審禮領軍西行,後唐軍敗,被俘。吐蕃贊普墀都松贊見王孝傑,以其相貌與父相像而厚加敬禮,得以免死歸唐。武則天時,王孝傑由於在蕃日久,熟悉其情,遂任右鷹揚衞將軍。長壽元年(692年),任武威軍總管,與左武衞大將軍阿史那忠節率兵討擊吐蕃,收復龜茲、于闐、疏勒、碎葉四鎮,後於龜茲置安西都護府,用漢兵3萬人鎮守,以軍功拜左衞大將軍。 [24] 
萬歲登封元年(696年)三月,王孝傑任肅邊道大總管,與吐蕃大將論欽陵、贊婆戰於素羅汗山,唐軍大敗,被免官。 [24]  次年,王孝傑率重兵與契丹作戰,因後續部隊未戰先逃,力戰, 但因兵少勢弱,且打且退,墜崖而死。 [25] 
所處時代
武周(唐朝)
民族族羣
漢族
出生地
京兆新豐
逝世日期
697年
主要成就
大破吐蕃,收復安西四鎮
主要成就
擊敗西突厥與吐蕃聯軍
北攻後突厥
本    名
王孝傑
官    職
夏官尚書、同鳳閣鸞台三品
封    爵
清源縣男
追    封
耿國公

王孝傑人物生平

王孝傑免死歸唐

王孝傑,生於京師長安附近(雍州,後來的京兆府)的新豐縣,年輕時以軍功晉級。
公元677年(儀鳳二年),吐蕃進攻涼州(今甘肅武威)。第二年正月,唐高宗命中書令李敬玄兼鄯州(今青海樂都)都督,代劉仁軌鎮洮河,又於關內、河東募兵擊吐蕃。時王孝傑為副總管,從工部尚書劉審禮領軍西行。九月,唐軍與吐蕃大將論欽陵戰於青海大非川。唐軍大敗,李敬玄按軍不敢救,劉審禮與王孝傑被俘,不久劉審禮傷重而死。吐蕃贊普赤都松贊看見王孝傑,因其相貌與父親相似而厚加敬禮,得以免死歸唐。武則天時,任右鷹揚衞將軍 [1] 

王孝傑收復四鎮

公元692年(長壽元年),西州(今新疆吐魯番都督唐休璟請求武周女皇武則天,收復陷於吐蕃龜茲于闐疏勒碎葉四鎮(即安西四鎮)。因為王孝傑曾經長期住在吐蕃,知道吐蕃的內情,於是武則天以王孝傑為武威道總管,與左武衞大將軍阿史那忠節率兵討擊吐蕃。十月,王孝傑率軍進入西域後,擊敗吐蕃,接連收復安西四鎮,並於龜茲置安西都護府,用漢兵3萬人鎮守。王孝傑因軍功被授予左衞大將軍一職。 [2-3] 

王孝傑擊敗聯軍

長壽二年(693年)西突厥部擁立阿史那俀子為可汗,聯合吐蕃一同進攻武周。武威道大總管王孝傑與之戰於冷泉、大領谷。 [19] 
公元694年(延載元年)二月,王孝傑在青海湖附近,成功擊敗吐蕃西突厥聯軍 [20]  ,因功官拜夏官尚書同鳳閣鸞台三品,封清源縣男。 [4] 

王孝傑北攻突厥

之後,王孝傑出為瀚海道行軍總管,在薛懷義的率領下攻打後突厥,但是未遇突厥軍。
於是公元695年正月,武則天又任命王孝傑為朔方道行軍總管,攻打後突厥。十月,後突厥默啜可汗遣使請降並歸附武周,武則天便冊封默啜可汗為“歸國公”,並授予大周左衞大將軍一職。 [21] 

王孝傑兵敗殉國

公元696年(萬歲登封元年),素羅汗山之戰爆發,王孝傑任肅邊道大總管,率婁師德與吐蕃大將論欽陵、贊婆交戰。由於戰事失利,被削職免官。 [5]  [22] 
同年五月,契丹首領李盡忠叛唐,李盡忠死後,他的妻兄孫萬榮繼續領導叛軍。次年(公元697年),契丹進入河北,武則天起復王孝傑為清邊道行軍總管,蘇宏暉為副,統兵十八萬討擊契丹。 [6] 
三月十二日,蘇宏暉、王孝傑在東硤石谷(今河北唐山附近),與契丹孫萬榮遭遇,因為峽谷狹窄,前面峽谷外的契丹軍隊軍隊又非常多,王孝傑便親率少量精鋭士卒為前鋒,且戰且進,奮勇衝殺,衝出谷外,又將士兵排成方陣與敵人交戰。但是這時蘇宏暉因為敵人太多而害怕,逃走,後方的唐軍主力沒有跟進、沒有來支援。王孝傑孤軍深入,寡不敵眾,墜崖身亡,他所率的少量先鋒也死亡殆盡。節度官記張説返回後,武則天詢問王孝傑兵敗情況,張説曰:“孝傑忠勇敢死,乃誠奉國,深入寇境,以少御眾,但為後援不至,所以致敗。”武則天於是追贈王孝傑為夏官尚書,封耿國公。拜其子王無擇為朝散大夫。派使者去斬殺蘇宏暉,以示懲處。使者未至幽州,蘇宏暉已經立功贖罪,最終免於誅殺。 [7-8] 
約一年的時間,唐朝張九節、楊玄基等擊敗契丹孫萬榮(萬斬),孫萬榮的首級被送到東都洛陽。 [9-10]  武則天用李鍇固等人平定契丹餘黨。 [11] 

王孝傑歷史評價

收復安西四鎮後,武則天對王孝傑大加讚賞:“昔貞觀中具緩得此蕃城,其後西陲不守,並陷吐蕃。今既盡復於舊,邊境自然無事。孝傑建斯功效,竭此款誠,遂能裹足徒行,身與士卒齊力。如此忠肯,深是可嘉”, [12]  後又言:“貞觀中,西境在四鎮,其後不善守,棄之吐蕃。今故土盡復,孝傑功也。” [13] 
宋祁歐陽修等《新唐書》:“唐所以能威振夷荒、斥大封域者,亦有虎臣為之牙距也。至師行數千萬裏,窮討殊鬥,獵取其國由鹿豕然,可謂選值其才歟!夫宰相代天秩物,燮化人神,惟有德者宜之。若休璟、仁願,用以丞弼,非強所不能邪?據功名之地,則綽綽矣。” [13] 
劉昫舊唐書》:“王孝傑、唐休璟張仁願薛訥王晙等,皆韜武幹,亟立邊功。然孝傑失於再擒,休璟虧於餘行。先敗後勝,薛訥何慚;止雪迴風,王晙難掩;仁願操履,中否相兼。” [14] 
張説:“孝傑乃心國家,敢深入,以少當眾,雖敗,功可錄也。” [13] 
常建:“嫖姚北伐時,深入強千里。戰餘落日黃,軍敗鼓聲死。嘗聞漢飛將,可奪單于壘。今與山鬼鄰,殘兵哭遼水。” [15] 
陳元靚:“臨難忘軀,有進無退。百萬爭鄰,丹血相萃。戰氣方酣,鼓音忽憊。死敵為忠,足勸萬代。” [16] 

王孝傑後世地位

建中三年(782年),禮儀使顏真卿唐德宗建議,追封古代名將六十四人,併為他們設廟享奠,當中就包括“夏官尚書同中書門下三品朔方大總管王孝傑”。 [17] 
及至宣和五年(1123年),宋室依照唐代慣例,為古代名將設廟,七十二位名將中亦包括王孝傑。 [18] 

王孝傑史籍記載

舊唐書》卷九十三,《新唐書》卷一百一十一均立有傳,《資治通鑑》卷二百0五、卷二百0六也有記載。 [12] 

王孝傑家族成員

其子王無擇為朝散大夫,開元中,無擇官至左驍衞將軍。 [12] 

王孝傑影視形象

王孝傑是電視劇《神探狄仁傑》中的重要人物之一,在劇中王孝傑被塑造為一個暴躁、狂妄但卻忠誠、勇敢、耿直而且勇於認錯的軍事統帥。
在2006年的電視劇《神探狄仁傑2》和2010年的電視劇《神探狄仁傑4》(神斷狄仁傑)中,王孝傑這個角色都由嚴燕生飾演。
在《神探狄仁傑2》崇州案中,被部將蘇宏輝、崇州刺史丘靜等陷害,為契丹俘虜,後被李元芳所救,遂與李元芳、狄仁傑成為生死之交。並在蛇靈案中率右威衞主力攻破太子宮,拯救狄仁傑。
在《神探狄仁傑4》與狄仁傑、李元芳、曾泰等合作,先破獲銀馬車案,後會同援軍擊潰突勒賀魯、齊格的大軍。
參考資料
  • 1.    宋祁、歐陽修等《新唐書》:王孝傑,京兆新豐人。少以軍功進。儀鳳中,劉審禮討吐蕃,孝傑以副總管戰大非川,為虜執,贊普見之,曰"貌類吾父",故不死,歸之。武后時,為右鷹揚衞將軍。
  • 2.    《資治通鑑》:長壽元年……會西州都督唐休請復取龜茲、于闐、疏勒、碎葉四鎮,敕以孝傑為武威軍總管,與武衞大將軍阿史那忠節將兵擊吐蕃。冬,十月,丙戌,大破吐蕃,復取四鎮。置安西都護府於龜茲,發兵戍之。
  • 3.    《舊唐書》卷六 本紀第六:“改元為長壽……冬十月,武威軍總管王孝傑大破吐蕃,復龜茲、于闐、疏勒、 碎葉鎮。
  • 4.    宋祁、歐陽修等《新唐書》:進夏官尚書、同鳳閣鸞台三品,清源縣男。
  • 5.    宋祁、歐陽修等《新唐書》:證聖初,復為朔方道總管,與吐蕃戰不利,免。
  • 6.    宋祁、歐陽修等《新唐書》:會契丹李盡忠等叛,有詔起白衣為清邊道總管,將兵十八萬討之。
  • 7.    《舊唐書》列傳第四十三:孝傑軍至東峽石谷遇賊,道隘,虜甚眾,孝傑率精鋭之士為先鋒,且戰且前,及出谷,布方陣以捍賊。後軍總管蘇宏暉畏賊眾,棄甲而遁。孝傑既無後繼,為賊所乘,營中潰亂,孝傑墮谷而死,兵士為賊所殺及奔踐而死殆盡。時張説為節度管記,馳奏其事。則天問孝傑敗亡之狀,説曰 :“孝傑忠勇敢死,乃誠奉國,深入寇境,以少御眾,但為後援不至,所以致敗 。”於是追贈孝傑夏官尚書,封耿國公。拜其子無擇為朝散大夫。遣使斬宏暉以徇。使未至幽州,而宏暉已立功贖罪,竟免誅。
  • 8.    《新唐書》列傳三十六:王孝傑……時張説以管記還白狀,後問之,説具陳:“孝傑乃心國家,敢深入,以少當眾,雖敗,功可錄也。”乃贈夏官尚書、耿國公,以其子無擇為朝散大夫。遣使者斬宏暉,使未至而宏暉已立功,遂贖罪。
  • 9.    《資治通鑑》:神功元年……時萬榮方與唐兵相持,軍中聞之,洶懼。奚人叛萬榮,神兵道總管楊玄基擊其前,奚兵擊其後,獲其將何阿小。萬榮軍大潰,帥輕騎數千東走。前軍總管張九節遣兵邀之於道,萬榮窮蹙,與其奴逃至潞水東……奴斬其首以降。
  • 10.    《舊唐書》:萬斬窮蹙,乃將其家奴輕騎宵遁,至潞河東,解鞍憩於林下,其奴斬之。張九節傳其首於東都。
  • 11.    《資治通鑑》:久視元年……以楷固為左玉鈐衞將軍,務整為右武威衞將軍,使將兵擊契丹餘黨,悉平之。
  • 12.    拜根興.唐朝與新羅關係史論: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9.11:第76頁
  • 13.    新唐書 卷一百一十一 列傳第三十六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3-01-07]
  • 14.    舊唐書 列傳第四十三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3-01-07]
  • 15.    《唐詩鑑賞辭典補編》.四川文藝出版社,1990年6月版,第430頁
  • 16.    事林廣記後集  .文獻網[引用日期2013-01-07]
  • 17.    《新唐書·卷十五·志第五·禮樂五·吉禮五》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4-04-13]
  • 18.    《宋史·卷一零五·志第五十八·禮八·吉禮八》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4-04-13]
  • 19.    《新唐書·列傳·卷一百四十·突厥》:“其明年(六九三年),西突厥部立阿史那俀子為可汗,與吐蕃寇,武威道大總管王孝傑與戰 冷泉、大領谷,破之。
  • 20.    《資治通鑑·唐紀二十一》:“(公元六九四年)二月,武威道總管王孝傑破吐蕃勃論贊刃、突厥可汗俀子等於泠泉及大嶺,各三萬餘人,碎葉鎮守使韓思忠破泥熟俟斤等萬餘人。”
  • 21.    《資治通鑑·唐紀·二十一》:正月丙午,以王孝傑為朔方道行軍總管,擊突厥。十月,突厥默啜遣使請降,太后喜,冊授左衞大將軍、歸國公。
  • 22.    《舊唐書·列傳·卷一百四十六》:”萬歲登封元年,孝傑復為肅邊道大總管,率副總管婁師德 與吐蕃將論欽陵、贊婆戰於素羅汗山。官軍敗績,李傑坐免官。“
  • 23.    鄭天挺,譚其驤主編.中國歷史大辭典,1[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10.09.第293頁
  • 24.    孫大衞等著.新疆百科圖志,人文地理卷,2[M].新疆美術攝影出版社;新疆電子音像出版社,2014.06.第587頁
  • 25.    陳高春主編.中國古代軍事文化大辭典.北京:長征出版社.1992.第639頁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