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王晙

鎖定
王晙(?-732年),滄州景城(今河北滄縣)人。唐朝宰相、將領。
王晙明經出身,授清苑縣尉,後任殿中侍御史渭南縣令,在任桂州都督時,興修水利,開墾屯田,深得百姓愛戴。後歷任鴻臚少卿朔方軍副大總管、安北大都護、太僕少卿、隴右羣牧使。開元二年(714年),率二千兵馬襲破入侵的吐蕃軍,因功加銀青光祿大夫,賜爵清源縣男。開元四年(716年),平定突厥降户叛亂,升任左散騎常侍、朔方行軍大總管。開元九年(721年),鎮壓胡人康待賓叛亂,進爵清源縣公,但不久因胡人再叛,被貶為梓州刺史。後起復為太子詹事,封中山郡公。此後,王晙歷任吏部尚書兼太原尹、兵部尚書同中書門下三品、朔方軍節度大使、蘄州刺史、户部尚書
開元二十年(732年),王晙去世,終年七十餘歲。獲贈尚書左丞相,諡號“忠烈”。 [39] 
本    名
王晙
所處時代
唐朝中期
民族族羣
漢族
出生地
洛陽
逝世日期
732年
主要成就
臨洮擊敗吐蕃軍
主要成就
平定反叛的突厥降户
討平康待賓叛亂
官    職
兵部尚書、同中書門下三品
爵    位
清源縣公→中山郡公
追    贈
尚書左丞相
諡    號
忠烈

王晙人物生平

王晙早期事蹟

王晙祖籍滄州景城,後遷至河南洛陽,父親王行果,官至長安縣尉。王晙年幼喪父,由祖父王有方撫養長大,生性豪放曠達、勤奮好學。 [13] 
咸亨三年(672年),王晙考中明經科,被授為清苑縣尉,後任殿中侍御史 [14] 
後來,朔方軍元帥魏元忠出征失利,將罪責推給副將韓思忠,奏請將其誅殺。王晙卻認為:“韓思忠是副將,兵權不在自己手裏,而且他有勇有謀值得愛惜,不該單單處罰他一個人。”於是上表辯解。韓思忠因此得到釋放,而王晙也被調任渭南縣縣令 [15] 
景龍三年(709年),王晙出任桂州(今廣西桂林)都督。此前,桂州的駐軍一直依靠衡州(今湖南衡陽)、永州(今湖南零陵)等地提供糧餉。王晙到任後,修築城郭,撤去駐軍,興修水利,開墾屯田數千頃,使百姓豐衣足食。後來,王晙請求調回家鄉,結果桂州百姓一起上書朝廷,請求讓他留任。朝廷聞訊後,特下詔表彰王晙的功績,讓他留任一年。王晙離任時,桂州百姓又刻石立碑歌頌他的功德。 [16] 

王晙擊破吐蕃

開元二年(714年),王晙以鴻臚寺少卿、朔方軍副大總管之職兼任安北大都護、朔方道行軍大總管,統領豐安(今寧夏永寧西)、定遠(今內蒙古額濟納旗南)、三受降城等地的軍隊。他將安北大都護府治所遷到中受降城(今內蒙古包頭西),並實行屯田之策。不久,王晙又改任太僕寺少卿、隴右羣牧使 [1]  [17] 
同年,吐蕃興兵十萬入侵臨洮軍,駐軍於大來谷口。王晙率所部兩千人與臨洮軍會師,又挑選精兵七百人換穿吐蕃服裝,分為前後兩隊,乘夜偷襲吐蕃軍營。在距離敵軍五里時,王晙命前隊大聲呼喊,後隊擊鼓響應。吐蕃軍以為唐軍主力趕到,驚恐之中,自相殘殺,死傷慘重。 [18] 
不久,右羽林將軍薛訥也率軍趕到,在大來谷二十里外的武階谷,遭遇吐蕃攔截。吐蕃在王晙與薛訥兩軍之間,擺開戰陣,連綿數十里。王晙趁夜命精兵襲擊敵軍,再次大敗吐蕃。與薛訥會師後,王晙乘勝追殺,一直追到洮水,將吐蕃掠走的牧馬全部奪回。 [19] 
戰後,王晙被加封為銀青光祿大夫,賜爵清源縣男,兼任原州(今寧夏固原)都督。不久,王晙又改任幷州大都督府長史 [20] 

王晙討平叛胡

開元四年(716年),後突厥默啜可汗被拔曳固部落襲殺,部下大多都投降唐朝,被安置在河曲地區。不久,毗伽可汗繼位,突厥降户都逐漸萌生叛意。 [21] 
王晙得知後,便上奏朝廷,認為突厥是迫於形勢方才歸順唐朝,讓他們久居邊境會引發禍患,建議脅之以威,誘之以利,並將他們遷徙到黃河以南,使其逐漸漢化。同時,王晙還認為,如果不將突厥降户安置在內地,等到黃河封凍,必將發生變故。結果,朝廷尚未答覆,突厥降户便已反叛。 [22] 
同年十月,唐玄宗詔命王晙率幷州軍隊渡河平叛。王晙抄小路進軍,輕騎奔襲,不料夜遇暴風雪,難以行進。王晙擔心耽誤時間,對神靈禱告道:“如果我不應該出兵討賊,就懲罰我一個人好了,為什麼要連累眾將士?如果我是忠心為國,就請上天停止下雪,調轉風向,助我討賊成功。”隨即,風停雪止,王晙遂率軍急馳。這時,叛軍分成兩路逃跑,王晙沿東路追擊,斬首三千。戰後,王晙升任左散騎常侍、朔方行軍大總管,又改任御史大夫 [23] 
開元八年(720年),散居在受降城附近的〈足+夾〉跌部落與僕固都督勺磨暗中勾結突厥,企圖攻佔受降城。王晙聞訊後,秘奏玄宗,然後將他們引誘入中受降城,全部誅殺。不久,王晙被授為兵部尚書,充任朔方軍大總管。 [24] 
開元九年(721年),蘭池胡人康待賓發動叛亂,攻陷六胡州(今內蒙古鄂托克旗一帶),進逼夏州(今陝西靖邊東北),唐玄宗詔命王晙與隴右節度使郭知運一同平叛。王晙認為單憑朔方軍便能平叛,因此奏請玄宗,要求讓郭知運返回隴右。但是,奏疏未報,郭知運便已趕到,並因此對王晙不滿。不久,王晙生擒康待賓,進爵清源縣公 [2]  [25] 
同年九月,郭知運縱兵攻打已經被王晙招降的叛軍。投降的叛軍以為被王晙出賣,紛紛逃走,再次反叛。唐玄宗認為王晙未能平定胡人叛亂,將他貶為梓州(今四川三台)刺史。 [26] 

王晙晚年生活

開元十年(722年),王晙被起復為太子詹事,累封中山郡公 [27] 
開元十一年(723年)正月,唐玄宗北巡,改幷州為北都太原府,任命王晙為吏部尚書兼太原府尹。四月,王晙接替張説擔任兵部尚書同中書門下三品,並加金紫光祿大夫。五月,王晙又兼任朔方軍節度大使,統領河西、隴石、河東、河北諸軍。 [28-29] 
同年十一月,唐玄宗到南郊祭天,讓王晙回京參加大典。但王晙恐怕突厥趁機入侵,上表推辭,受到玄宗的嘉勉。這時,許州(今河南許昌)刺史王喬的家奴狀告王喬與王晙暗中勾結,意圖謀反,玄宗便命侍中源乾曜中書令張説進行調查。王晙雖無反意,但玄宗還是以前次違詔為罪名,將他貶為蘄州(今湖北蘄春)刺史 [30] 
開元十四年(726年),王晙升為户部尚書,再次擔任為朔方節度使 [31] 
開元二十年(732年)初,王晙隨信安郡王李禕北伐契丹奚人 [45]  。同年,王晙去世,終年七十餘歲,追贈尚書左丞相諡號“忠烈”。 [32] 

王晙歷史評價

李隆基:① 正議大夫行鴻臚少卿上柱國朔方軍副大總管王晙,倜儻多智,堅剛竭節,每讀前史,思齊古人。辭家而志滅獯戎,報國而躬先將校。 [3]  ② 王晙學綜九流,才苞七德,武稱敵國,文乃時宗。憂邊之誠,所懷必盡。奉上之道,知無不為。出則守於四方,入則式是百辟。 [4] 
李邕:晙,慷慨英達,激揚忠孝,誦習文忠,昭宣幹略,元宰經國,上將示師,申通明之偉方,竭寅亮之誠節。其志如石,其心如丹,五□三連,少籍多得,空始無所逞其計,合散無所用其鋒。李牧十年,武侯七縱,盡兵聲於河外,揚主威於海濱。 [5] 
劉昫:① 晙氣貌雄壯,時人謂之有熊虎之狀。然慕義激勵,有古人之風,御下整肅,人吏畏而愛之。② 王孝傑唐休璟張仁願、薛訥、王晙等,皆韜武幹,亟立邊功。然孝傑失於再擒,休璟虧於餘行。先敗後勝,薛訥何慚;止雪迴風,王晙難掩;仁願操履,中否相兼。③ 拯物之心,不形於色。將相之材,人何以測。臣有始終,功無爽忒。多忌梁公,自招慚德。唐、張、訥、晙,善陣能師。共服戎虜,不憂邊陲。
張預:孫子曰:“動如雷震。”晙令士卒大呼,鼓角應之,而敵驚潰。又曰:“卒善而養之。”晙以降虜料以充兵,則皆勁卒。又曰:“上下同欲者,勝。”晙與知運不協而賊叛是也。 [6] 
陳元靚:熊虎其姿,寔惟人傑,挺彼忠誠,幾回風雪。二營鹹維,羣兇殄滅,清史之上,見乎輝烈。 [7] 
蔡東藩:① 唐代文武兼才,自李靖郭元振、唐休璟、張仁願外,要算是王晙了。② 非我族類,其心必異,豈和親之策,所得而羈縻之者?微王晙之智足破敵,吐蕃其肯斂跡乎? [8] 

王晙後世地位

大曆十四年(779年),唐代宗評定前代功臣,王晙與李孝恭尉遲敬德等十四位凌煙閣功臣同列第二等二十四人之內。 [9] 
建中元年(780年),王晙與裴寂劉文靜等三十四人被定為功臣上等。 [9] 
建中三年(782年),唐德宗追封古代名將六十四人,併為他們設廟享奠,其中就包括“兵部尚書同中書門下三品中山公王晙”。 [10] 
北宋宣和五年(1123年),宋室依照唐代慣例,為古代名將設廟,七十二位名將中亦包括王晙。 [11] 
北宋年間成書的《十七史百將傳》中,王晙亦位列其中。 [12] 

王晙軼事典故

王晙感愧宋璟

武則天時,魏元忠張易之兄弟陷害,貶為高要尉。王晙上奏武則天,為他申辯。鳳閣舍人宋璟勸道:“魏公已僥倖免死,現在你又來惹天子發怒,能不倒黴嗎!”王晙大義凜然地説:“魏公忠正無二卻受到處罰,我激於正義才這樣做,即使因此而顛沛流離,也不會後悔。”宋璟慚愧地道:“宋璟不能辨明魏公所受的冤屈,實在是有負於朝廷。” [33] 

王晙保護劉幽求

劉幽求被髮配封州(今廣東封川)時,廣州都督周利貞受宰相崔湜指使,準備加害劉幽求。王晙得知這一陰謀,便將劉幽求扣留在桂州。周利貞聞訊,屢次發公文索要劉幽求,王晙都不予理睬,周利貞便將此事上奏朝廷。崔湜數次向王晙施壓,讓他遣送劉幽求,但王晙依舊不予理睬。劉幽求擔心地道:“您違抗宰相的命令而保護一個被流放的人,勢必無法保全,只不過是讓您受牽連罷了。”於是請求王晙放他去廣州。王晙道:“您所犯的罪過還不至於讓朋友與你絕交,我王晙為國家的事而獲罪,也沒有什麼可遺憾的。”最終還是沒有將劉幽求遣送到廣州。劉幽求因此而得以倖免。 [34] 

王晙人際關係

八代祖:王橋,字法生,太原晉陽人,官至侍御史,贈武威王,諡號“定”。 [38] 
七代祖:王睿,太原晉陽人,北魏時任尚書令,封中山王,贈太宰,諡號“宣”,為中山王氏始祖。 [38] 
六代祖:王襲,北魏時任吏部尚書,襲封中山王,後降為中山公。諡號“惠”。 [38] 
五代祖:王忻,北魏時任散騎常侍、肆州刺史,襲封中山公。諡號“穆”。 [38] 
高祖:王子景,曾任徐州別駕、北豫州司馬。 [38] 
曾祖:王元季,曾任本州大中正,贈開府儀同三司。 [38] 
祖父:王有方,曾任岷州刺史。 [38] 
父親:王行果,曾任長安尉。 [38] 
兒子:王班(《新唐書》作王珽),曾被授為朝散大夫 [39-40] 
孫子:王殷任,曾任太原少尹易州刺史。 [38] 

王晙主要作品

全唐詩》收錄有其詩作一首:《郊廟歌辭·祭汾陰樂章·太和》 [35-36] 
全唐文》收錄有其表疏五篇:《賀拜南郊表》(兩篇)、《賀饗太廟拜南郊表》、《謝追赴大禮表》、《請移突厥降人於南中安置疏》 [37] 

王晙史料索引

舊唐書·卷九十三·列傳第四十三》 [39] 
新唐書·卷一百一十一·列傳第三十六》 [40] 
資治通鑑·卷二百七·唐紀二十三》 [41] 
《資治通鑑·卷二百一十·唐紀二十六》 [42] 
《資治通鑑·卷二百一十一·唐紀二十七》 [43] 
《資治通鑑·卷二百一十二·唐紀二十八》 [44] 
參考資料
  • 1.    《資治通鑑·唐紀二十七》:閏月,以鴻臚少卿、朔方軍副大總管王晙兼安北大都護、朔方道行軍大總管,令豐安、定遠、三受降城及旁側諸軍皆受晙節度。徙大都護府於中受降城,置兵屯田。
  • 2.    《資治通鑑·唐紀二十八》:蘭池州胡康待賓誘諸降户同反,夏,四月,攻陷六胡州,有眾七萬,進逼夏州。命朔方總管王晙、隴右節度使郭知運共討之。……秋,七月,己酉,王晙大破康待賓,生擒之,殺叛胡萬五千人。……康待賓之反也,詔郭知運與王晙相知討之;晙上言,朔方兵自有餘力,請敕知運還本軍。未報,知運已至,由是與晙不協。
  • 3.    全唐文:卷二十  .在線讀書網[引用日期2014-03-11]
  • 4.    全唐文:卷二十二  .在線讀書網[引用日期2014-03-11]
  • 5.    全唐文:卷二百六十四  .在線讀書網[引用日期2014-03-11]
  • 6.    《十七史百將傳 卷九》  .網易雲閲讀[引用日期2017-08-27]
  • 7.    事林廣記:卷四  .古籍文獻網[引用日期2014-03-11]
  • 8.    唐史演義:第四十二回 贈美人張説得厚報 破強虜王晙立奇功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4-03-11]
  • 9.    唐會要:卷四十五 功臣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4-03-12]
  • 10.    新唐書:禮樂志五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4-03-12]
  • 11.    宋史:吉禮志八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4-03-12]
  • 12.    十七史百將傳:卷九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4-03-12]
  • 13.    《新唐書·王晙傳》:王晙,滄州景城人,後徙洛陽。父行果,為長安尉,知名。晙少孤,好學。祖有方奇之,曰:“是子當興吾宗。”長豪曠,不樂為銜檢事。
  • 14.    《新唐書·王晙傳》:擢明經第,始調清苑尉,歷除殿中侍御史。
  • 15.    《新唐書·王晙傳》:會朔方元帥魏元忠討賊不利,劾奏副將韓思忠敗,律當誅。晙以“思忠偏裨,權不己制,且其人勇智可惜,不宜獨誅”,固爭,得釋,晙亦出為渭南令。
  • 16.    《舊唐書·王晙傳》:景龍未,累轉為桂州都督。桂州舊有屯兵,常運衡、永等州糧以饋之,晙始改築羅郭,奏罷屯兵及轉運。又堰江水,開屯田數千頃,百姓賴之。尋上疏請歸鄉拜墓,州人詣闕請留晙,乃下敕曰:“彼州往緣寇盜,户口凋殘,委任失材,乃令至此。卿處事強濟,遠邇寧靜,築城務農,利益已廣,隱括綏緝,復業者多。宜須政成,安此黎庶,百姓又有表請,不須來也。”晙在州又一年,州人立碑以頌其政。
  • 17.    《舊唐書·王晙傳》:再轉鴻臚大卿,充朔方軍副大總管,兼安西大都護,豐安、定遠、三城及側近軍並受晙節度。後轉太僕少卿、隴右羣牧使。
  • 18.    《舊唐書·王晙傳》:開元二年,吐蕃精甲十萬寇臨洮軍,晙率所部二千人卷甲倍程,與臨洮兩軍合勢以拒之。賊營於大來谷口,吐蕃將坌達延又率兵繼至。晙乃出奇兵七百人,衣之蕃服,夜襲之。相去五里,置鼓角,令前者遇寇大呼,後者擊鼓以應之。賊眾大懼,疑有伏兵,自相殺傷,死者萬計。
  • 19.    《舊唐書·王晙傳》:俄而攝右羽林將軍薛訥率眾邀擊吐蕃,至武階谷,去大來谷二十里,為賊所隔。晙率兵迎訥之軍,賊置兵於兩軍之間,連亙數十里。晙夜出壯士銜枚擊之,賊又大潰。乃與訥合軍,掩其餘眾,追奔至洮水,殺獲不可勝數,盡收所掠牧馬而還。
  • 20.    《舊唐書·王晙傳》:以功加銀青光祿大夫,封清源縣男,兼原州都督,仍拜其子班為朝散大夫。尋除幷州大都督府長史。
  • 21.    《新唐書·王晙傳》:明年,突厥默啜為拔曳固所殺,其下多降,分置河曲。既而小殺繼降,降者稍稍叛去。
  • 22.    《新唐書·王晙傳》:晙上言:“突厥向以國亂,故款塞,與部落無間也。延素北風,何嘗忘之?今徙處河曲,使內伺邊罅,久必為患。比者不受要約,兵已屢動,擅作烽區,閉障行李。虜脱南牧,降帳必與連衡,以相應接,表裏有敵,雖韓、彭、孫、吳,無所就功。請至農隙,令朔方軍大陳兵,召酋豪,告以禍福,啗以金繒,且言南方麋鹿魚米之饒,並遷置淮右、河南寬鄉,給之程糧。雖一時之勞,然不二十年,漸服諸華,料以充兵,則皆勁卒。議者若謂降狄不可以南處,則高麗舊俘置沙漠之西,城傍編夷居青、徐之右,何獨降胡不可徙歟?臣復料議者必曰:‘故事,置於河曲,前日已寧,今無獨異。’且往者頡利破亡,邊鄙安定,故降户得以久安。今虜未殄滅,此降人皆戚屬,固不與往年同已。臣請以三策料之:悉其部落置內地,獲精兵之實,閉黠虜之患,此上策也;亭障之下,蕃華參處,廣屯戍,為備擬,費甚人勞,下策也;置之胡塞,滋成禍萌,此無策也。不然,前至河冰,且必有變。”書未報,而虜已叛。
  • 23.    《新唐書·王晙傳》:乃敕晙將幷州兵濟河以討。晙間行,卷甲舍幕趨山谷,夜遇雪,恐失期,誓於神曰:“晙事君不以忠,不討有罪,天所殛者,當自蒙罰,士眾無罪。心誠忠,而天監之,則止雪反風,以獎成功。”俄而和霽。時叛胡分二道走,晙自東道追及之,獲級三千。以功遷左散騎常侍、朔方行軍大總管。改御史大夫。
  • 24.    《舊唐書·王晙傳》:時突厥〈足+夾〉跌部落及僕固都督勺磨等散在受降城左右居止,且謀引突厥共為表裏,陷軍城而叛。晙因入奏,密請誅之。八年秋,晙誘〈足+夾〉跌等黨與八百餘人於中受降城誅之,由是乃授晙兵部尚書,復充朔方軍大總管。
  • 25.    《新唐書·王晙傳》:九年,蘭池胡康待賓據長泉反,陷六州,詔郭知運與晙討平之。封清源公。
  • 26.    《資治通鑑·唐紀二十八》:晙所招降者,知運復縱兵擊之;虜以晙為賣己,由是復叛。上以不能遂定羣胡,丙午,貶晙為梓州刺史。
  • 27.    《舊唐書·王晙傳》:十年,拜太子詹事,累封中山郡公。
  • 28.    《舊唐書·王晙傳》:屬車駕北巡,以晙為吏部尚書,兼太原尹。十一年夏,代張説為兵部尚書、同中書門下三品,追錄破胡之功,加金紫光祿大夫,仍充朔方軍節度大使。
  • 29.    《資治通鑑·唐紀二十八》:春,正月,己巳,車駕自東都北巡;辛卯,至幷州,置北都,以幷州為太原府,刺史為尹。……夏,四月,甲子,以吏部尚書王晙為兵部尚書、同中書門下三品。五月,己丑,以王晙兼朔方軍節度大使,巡河西、隴右、河東、河北諸軍。
  • 30.    《舊唐書·王晙傳》:其年冬,上親郊祀,追晙赴京,以會大禮。晙以時屬冰壯,恐虜騎乘隙入寇,表辭不赴,手敕慰勉,仍賜衣一副。會許州刺史王喬家奴告喬與晙潛謀構逆,敕侍中源乾曜、中書令張説鞫其狀。晙既無反狀,乃以違詔追不到,左遷蘄州刺史。
  • 31.    《舊唐書·王晙傳》:十四年,累遷户部尚書,復為朔方軍節度使。
  • 32.    《舊唐書·王晙傳》:二十年卒,年七十餘,贈尚書左丞相,諡曰忠烈。
  • 33.    《舊唐書·王晙傳》:往歲,魏元忠為張易之、昌宗所構,左授高要尉,晙密狀申明之。宋璟時為鳳閣舍人,謂晙曰:“魏公且全矣,子須威嚴而坐理,恐子之狼狽也。”晙曰:“魏公忠而獲罪,晙為義所激,顛沛無恨。”璟嘆曰:“璟不能申魏公之枉,深負朝廷矣。”
  • 34.    《資治通鑑·唐紀二十六》:及幽求流封州,湜諷廣州都督周利貞,使殺之。桂州都督景城王晙知其謀,留幽求不遣。利貞屢移牒索之,晙不應,利貞以聞。湜屢逼晙,使遣幽求,幽求謂晙曰:“公拒執政而保流人,勢不能全,徒仰累耳。”固請詣廣州,晙曰:“公所坐非可絕於朋友者也。晙因公獲罪,無所恨!”竟逗遛不遣。幽求由是得免。
  • 35.    《郊廟歌辭·祭汾陰樂章·太和》:於穆聖皇,六葉重光。太原刻頌,后土疏場。寶鼎呈符,歊雲孕祥。禮樂備矣,降福穰穰。
  • 36.    全唐詩:卷十二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4-03-12]
  • 37.    全唐文:卷二百九十八  .在線讀書網[引用日期2014-03-12]
  • 38.    新唐書:宰相世系二(王氏)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4-03-12]
  • 39.    舊唐書:王晙傳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4-03-12]
  • 40.    新唐書:王晙傳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4-03-12]
  • 41.    資治通鑑:唐紀二十三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4-03-12]
  • 42.    資治通鑑:唐紀二十六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4-03-12]
  • 43.    資治通鑑:唐紀二十七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4-03-12]
  • 44.    資治通鑑:唐紀二十八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4-03-12]
  • 45.    《新唐書·王晙傳》:晙卒後,信安王禕討奚於幽州,各捷,且言“戰時,士鹹見晙與部將高昭麾兵赴敵”,天子嗟異。户部郎中陽伯成上疏,請封晙墓,表異之,優其子孫。帝乃遣使祭晙廟,進諸子官。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