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論欽陵

鎖定
論欽陵(?—699年),全名噶爾·赤正贊卓,漢文文獻載為欽陵 [28]  ,吐蕃語稱宰相為論,而欽陵實為吐蕃宰相,故史稱為論欽陵。藏族,其祖世代為吐蕃貴族,姓薛氏。唐朝時期吐蕃政治家、軍事家。
永徽元年(650年),松贊干布逝世,芒松芒贊繼贊普位。因為贊普年幼,由欽陵之父祿東贊攝理政務。欽陵兄弟也由此開始介入吐蕃政務。咸亨元年(670年)四月,欽陵攻佔了安西四鎮。唐高宗命薛仁貴討伐。論欽陵於大非川之戰中殲滅十萬唐軍,繼而控制青海西部,薛仁貴與之約和而還。儀鳳三年(678年),論欽陵在青海之戰中,與李敬玄率領的十八萬兵將交戰,唐軍大敗 [29] 萬歲通天元年(696年),論欽陵在素羅汗山之戰中大敗武周軍,要求割讓安西四鎮與突厥十姓之地,但被武周拒絕。 [1-2]  武則天採用離間計,激化其與吐蕃贊普的矛盾。
聖歷二年(699年),吐蕃贊普捕殺論欽陵黨羽2000餘人,論欽陵兵潰自殺。
論欽陵擔任吐蕃大論時期,是吐蕃版圖基本確定,國勢蒸蒸日上的時期,論欽陵也是吐蕃史及中國古代史上沒有敗績的著名將帥之一。 [28] 
別    名
噶爾·欽陵贊卓
所處時代
唐代
民族族羣
藏族
逝世日期
699年
主要成就
攻佔安西四鎮
在大非川之戰中殲滅十萬唐軍
在青海之戰中攻滅十八萬唐軍
在素羅汗山之戰中大敗武周軍
本    名
論欽陵

論欽陵人物生平

論欽陵攻佔安西

唐高宗永徽元年(650年),松贊干布逝世,芒松芒贊繼贊普位。因為贊普年幼,由欽陵之父祿東贊攝理政務。欽陵兄弟也由此開始介入吐蕃政務。 [10] 
顯慶五年(660年),欽陵率軍攻打吐谷渾 [17] 
乾封二年(667年),祿東贊去世,欽陵的哥哥贊悉若繼任大論。 [17] 
咸亨元年(670年)四月,欽陵攻佔了龜茲(今新疆庫車)、焉耆(今新疆焉耆)、疏勒(今新疆喀什)、于闐(今新疆和田)等安西四鎮,切斷了唐朝到西北一線以至中亞的交通,對唐王朝造成了極大威脅。在此之前,吐蕃早將原居住在今青海西部的吐谷渾擊潰,佔據其地,進逼河湟。此刻又佔據安西四鎮,唐王朝深感不安。 [10] 

論欽陵擊敗唐軍

主詞條:大非川之戰
咸亨元年(670年),唐高宗任命薛仁貴為邏娑道行軍大總管,統領將軍阿史那道真郭待封抗擊吐蕃,以援助屬國吐谷渾。同年八月,薛仁貴進抵大非川 (今海南州切吉草原),留郭待封領兩萬兵屯於大非嶺上保護軍需輜重 ,待命而進。 [10]  [25] 
薛仁貴自率大部倍道去烏海(今海南境之黑海),欲圖給吐蕃以一次奇襲。但吐蕃方面早有準備。欽陵親自從安西移部青海,統所部四十萬駐紮於大非川的西南,以逸待勞。當薛仁貴率軍進到河口,遇到一支蕃軍,大敗之。郭待封聞薛軍已有捷,遂不聽薛仁貴將令,提前率領所有軍隊輜重向烏海而進,欲圖爭功。中途,欽陵指揮蕃軍二十萬截擊,俘獲全部軍糧輜重及許多唐軍將士,郭待封大敗而走。薛仁貴聞警,率部急退回大非川。欽陵集兵四十萬圍殺,唐軍大敗。最後,欽陵答應了薛仁貴的求和,釋放所有俘獲唐軍將士回國。
此一戰,欽陵以絕對優勢的兵力一舉殲滅唐軍十萬,大敗了赫赫有名的薛仁貴,吐谷渾失去了最後一線復國的希望,日月山以西徹底為吐番所控制,欽陵之威名也大大地擴揚開來。 [10] 

論欽陵再敗唐軍

主詞條:青海之戰
咸亨四年(673年),弓月疏勒兩部歸降唐朝。同年,吐蕃在董之虎苑集會議盟,以徵調後備軍事徵集青壯户丁,應對唐朝。 [26] 
儀鳳三年(678年)春,唐朝以李敬玄為洮河道大總管兼安撫大使、檢校鄯州(今樂都)都督。李敬玄上任後意欲出伐吐蕃。而此時的欽陵也已作了不少防備工作。同年九月,李敬玄與工部尚書劉審禮統兵十八萬抵青海湖,欽陵即率蕃軍迎戰,一戰即將唐前軍全殲,俘虜了劉審禮和王孝傑,李敬玄聽後狼狽而逃,屯兵於承風嶺(今拉脊山一帶),靠泥溝而守寨。欽陵指揮蕃兵從高崗往下壓,唐寨岌岌可危。後來幸虧左領軍員外黑齒常之率五百人乘夜襲擊吐蕃營寨,驚退蕃軍,李敬玄才得以收拾殘軍逃還鄯州。
劉審禮在吐番病死,王孝傑因為長得有點象贊普的父親,遂遭釋回國。李敬玄嚇得謊報有病,連連請求調回長安。唐朝方面只好又派監察御史婁師德出使吐蕃去講和,欽陵的弟弟贊婆在赤嶺(今日月山)迎接唐使,並相約互不相犯。 [3]  [10] 

論欽陵擁立贊普

調露元年(679年)二月,芒松芒贊去世,欽陵與芒松芒贊之子器弩悉弄的舅父麴薩若擁立器弩悉弄為贊普。唐高宗聞信後,認為這是徹底打敗吐蕃、使吐蕃真正臣服的時機,與大將裴行儉商議,裴行儉説:“欽陵當政,大臣和睦,無法圖謀吐蕃。”唐高宗不得不放棄了這個想法。 [10] 
永淳元年(682年),欽陵進犯唐朝柘、松、翼等州,唐高宗詔令左驍衞郎將李孝逸、右衞郎將衞蒲山發秦、渭等州兵分道抵禦欽陵。 [4] 

論欽陵繼任大論

垂拱元年(685年),贊悉若與其家族另一成員芒輾達乍布相互殘殺,最終導致贊悉若遇害。麴·莽布支拉松繼任為大論,很快拉松獲罪遭譴後,由韋·赤色鄉年繼任。同年,欽陵繼任為吐蕃大論。 [17]  [22]  吐蕃語稱宰相為論,而欽陵實為吐蕃宰相,故史稱為論欽陵。
垂拱三年(687年),欽陵率兵攻入西域。 [17] 
永昌元年(689年),欽陵在西域用兵取勝,從西域返回。 [17] 
天授元年(690年),欽陵親自主持了兩次集會,整頓內政,在大藏立紅冊制,制定約如之農田賦税。 [17] 
天授二年(691年),欽陵清理土地賦税並統計絕户數字,徵集兵丁。 [17] 
武周長壽元年(692年),武則天命王孝傑與阿史那忠發兵攻打吐蕃。十月,周軍大破吐蕃,收復安西四鎮,重置安西都護府,發兵駐守。 [5] 
延載元年(694年),論欽陵的家族成員勃論贊刃在西域為周將王孝傑所敗。 [23] 
證聖元年(695年),論欽陵領軍進攻臨洮(今甘肅臨潭),武周命王孝傑為肅邊道行軍大總管,婁師德為副總管討擊之。 [23]  同年,器弩悉弄以勃論贊刃在西域的戰敗,親自罪譴勃論贊刃的不忠,並下令誅殺了他。 [23] 

論欽陵兵敗自殺

主詞條:素羅汗山之戰
萬歲通天元年(696年)三月,論欽陵和弟弟贊婆大破王孝傑於素羅汗山(今甘肅臨洮東)。 [6]  [23]  隨後,論欽陵遣使要求談判。九月,唐朝右武衞胄曹參軍郭元振隨吐蕃使者到達吐蕃野狐河(今青海察汗烏蘇河)與論欽陵會面。欽陵提出講和條件,即唐朝撤去安西四鎮的戍兵,並以突厥十姓之地(今新疆境內)轄屬於吐蕃。 [10]  郭元振回以事關重大,必須回報武則天取裁。欽陵於是派遣郎宗乞思若為使赴唐。武周方面商議後,採納郭元振的提議,提出要求吐蕃退出青海故地,以交換武周退出突厥十姓之地。吐蕃得此回覆後,只能不了了之。 [23]  此事後,郭元振提出用離間計來誅殺論欽陵、瓦解吐蕃,被武則天採用。 [7] 
聖歷二年(699年)二月,贊普器弩悉弄與大臣論巖合謀,託以狩獵之名前往論欽陵的駐地阿秦地區(吐蕃人對吐谷渾故地的稱呼),捕殺其黨羽兩千餘人。 [24]  並召欽陵兄弟來朝。欽陵自知去必死,便舉兵抗命。贊普出兵討伐,結果欽陵兵敗自殺身亡。欽陵一死,其弟贊婆於同年四月率部千餘人降周。武則天封贊婆為歸德王、右衞大將軍,令其率部眾守洪源谷(在今甘肅古浪縣西,鄰近青海海北州)。接着,欽陵的兒子弓仁也率吐谷渾七千餘帳歸降武周。 [8] 

論欽陵主要影響

欽陵自攝政後,總攬大權,對內將吐蕃王朝的政治組織進一步整頓完善,對外則進行武力擴張,突襲佔據了吐谷渾故地,欲圖進而直接攻佔唐土。而唐朝失去附國吐谷渾等於失去了一個天然的藩籬。唐蕃雙方為了各自的利益,就在青海東部農業區以西展開了長期的戰爭較量。欽陵不僅派弟弟贊婆長期鎮守青海,而且自己經常率兵活動於這塊地方。他首先一舉殲滅薛仁貴十萬大軍,徹底控制吐谷渾國土,為吐蕃國勢的壯大,疆域的擴張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之後又接連大敗李敬玄、王孝傑數十萬大軍,對鞏固吐蕃東境起了極重要的作用。 [10] 

論欽陵歷史評價

唐朝宰相郭元振:吐蕃百姓疲於徭戍,早願和親;欽陵利於統兵專制,獨不欲歸款。 [20] 
新唐書》:欽陵專國久,常居中制事,諸弟皆領方面兵,而贊婆專東境幾三十年,為邊患。兄弟皆才略沈雄,眾憚之。 [23] 
資治通鑑》卷206:初,吐蕃贊普器弩悉弄尚幼,論欽陵兄弟用事,皆有勇略,諸胡畏之。欽陵居中秉政,諸弟握兵分據方面,贊婆常居東邊,為中國患者三十餘年。 [11]  [19] 
西北民族大學海外文獻研究所副教授扎西當知:①噶爾世家有着沉積多年的政治基礎,其領軍人物論欽陵足智多謀,英勇無比,導致君疑臣心。②在重大的戰役中吐蕃勝出,這主要歸功於論欽陵的帶兵戰略。 [24] 
《青海歷史人物傳》:他是一個當之無愧的軍事家,同時也是一位出色的外交家。在青海的軍事活動是他一生業績的重要組成部分。可以説,欽陵是吐蕃前期經營青海的一個重要人物,地方史研究中不應忽略此人。 [10] 
西藏研究》:①論欽陵是唐代吐蕃史上最為著名的歷史人物之一。自667年祿東贊去世後,由於唐蕃時局發生較大變化迫使吐蕃贊普不得不仰仗擁兵在外的論欽陵,由此造成了噶爾氏專權的局面。②縱觀論欽陵的整個人生軌跡,似乎始終與大唐有着不解之緣。正是唐蕃關係的一度緊張,造就了論欽陵一戰成名,助兄長繼任吐蕃大論。而後,由於武后的轉守為攻策略,使他長期征戰在外遠離吐蕃權力核心區域,最終給贊普剿滅噶爾氏家族贏得了充分時間。如果説,論欽陵任職之時是噶爾氏權力巔峯時期,那麼此後家族勢力迅速下滑,不僅打破了原來駕馭吐蕃朝局的局面,而且失去昔日壟斷吐蕃盟會的威權。更為嚴重的是,家族的內訌使得論贊聶頓布慘遭同胞的毒手,而其家族的另一支投唐效忠,更使噶爾氏顏面受損、元氣大傷。從他任職吐蕃大論的過程中看,他是先任大論之職,後上贊普尊號,似有越俎代庖之嫌。此情況在吐蕃史上絕無僅有,已然觸碰到了悉補野王族的底線,成為吐蕃上層社會的矛盾根源。加之,吐蕃各大貴族們長時期受到噶爾氏的政治壓抑,勢必恨之入骨,自然與贊普形成強大政治同盟。從外部情況上看,論欽陵常年擁兵在外、東討西征,給唐朝百姓及周邊部族帶來沉重的災難,成為周邊兄弟民族的公敵。以上種種可以看出,在論欽陵任吐蕃大論時期,噶爾氏已是腹背受敵,其最終的命運已然可想而知。 [9] 

論欽陵軼事典故

論欽陵命名道路

據《通典》載,論欽陵曾把他在西域活動的道路稱作“五俟斤路”。俟斤西突厥五弩失畢諸部首領的頭銜。五弩失畢部落的牧場分佈在西突厥人居地的南部,所以又被稱為西突厥十姓部落的右廂。因為突厥人以東方為前面,於是南方便成了右面,由此可見,所謂“五俟斤路”就是翻越于闐南山,穿過崑崙、帕米爾和西部天山的山麓或山間草原,前往北部草原南緣的路線。將這條道路同古代吐蕃人獲取食鹽的道路連接起來,就形成了吐蕃人進入西域與西突厥餘眾連兵的主要路線。 [18] 

論欽陵能言善辯

據敦煌藏文文獻記載,欽陵不僅善於作戰,而且能言善辯,極有遠見。在萬歲通天元年(696年)三月,論欽陵兄弟大破王孝傑於素羅汗山之前,王孝傑曾致書欽陵,並贈以粟米、蔓菁籽各一袋,書信聲稱:“吐蕃之軍旅如虎成羣,如犛牛列隊,所計之數吾亦相當。諺雲:量顱縫帽,量足縫靴。……天降霹靂,轟擊岩石,岩石再大豈能相比?”欽陵覆信答道:“小鳥雖眾,只是鷹隼的食物;游魚雖多,只是水獺的食物。麋鹿角雖多,豈能取勝;牛角雖短,卻能取勝。松樹生長百年,一斧足以伐倒;江河縱然寬闊,一個皮筏即可渡過。青稞稻米長滿大壩之上,卻入於一盤水磨之中。星斗佈滿天空,一輪紅日之光,使之黯然失色。一星焰火足以燒光高山深谷之所有果木樹林;一股泉水源頭爆發山洪,足以沖走所有壩上的果木樹林。滿地土塊之中,若使一石滾動,請觀此一石破碎,還是巨大土塊破碎?……你們之軍旅實如湖上的蠅羣,數量雖多,但不便於指揮,與山頭雲煙相似,對於人無足輕重也。我的軍隊豈不是猶如一把鐮刀割刈草一樣?犛牛雖大,以一箭之輕微,射之難道不能致死嗎?……”連篇累牘,類譬巧喻,真可以説是妙語疊出。 [10] 

論欽陵深謀遠略

萬歲通天元年(696年)九月,唐朝右武衞胄曹參軍郭元振隨吐蕃使者到吐蕃,欽陵提出講和條件,即唐朝撤去安西四鎮的戍兵,並以突厥十姓之地(今新疆境內)轄屬於吐蕃。郭元振道:“安西四鎮、十姓突厥與吐蕃是不同民族,請撤朝廷守軍,難道不是有兼併的打算嗎?”論欽陵道:“吐蕃如果貪求土地,想成為中原的邊禍,則會東侵甘州(今甘肅張掖)、涼州(今甘肅武威),怎會謀利於萬里之外呢!”後來雖然唐朝方面考慮到邊疆重地,不能輕易送他人,沒有答應這一要求,但從這一事件可以看出,欽陵其人的深謀遠略以及在保住吐蕃不被兼併時發揮的作用。 [2]  [10] 

論欽陵人物關係

人物關係
關係
姓名
簡介
父親
噶爾·東贊
(?—667年),即祿東贊。吐蕃大論。善用兵,參預吐蕃軍政大計。其家族掌握吐蕃軍政大權達五十年。
哥哥
贊悉若
即贊聶,祿東贊去世後,任為大論。早逝。
弟弟
贊婆
即噶爾·政贊藏頓,吐蕃大論。欽陵被赤都松贊普剪除後降唐。卒贈安西大都護。
悉多幹
生平事蹟不詳。
勃論
生平事蹟不詳。
兒子
論弓仁
又名莽布支。欽陵自殺後。他率所統吐谷渾七千帳降唐。官至左驍衞大將軍、朔方副大使。
(以上參考資料) [12-16] 

論欽陵人物爭議

新疆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研究員薛宗正認為,漢文史料誤記欽陵,贊婆為二人,其實,欽陵贊婆之名不可分割,所指本為一人。 [27] 

論欽陵史料索引

新唐書·卷二百一十六上·列傳第一百四十一上》 [21] 
資治通鑑·卷二百五》 [20] 
《資治通鑑·卷二百六》 [19] 
參考資料
  • 1.    《新唐書·列傳·卷一百四十一》:“欽陵、贊婆攻濫洮,孝傑以肅邊道大總管戰素羅汗山,虜敗還。又攻涼州,殺都督。遣使者請和約罷四鎮兵,求分十姓地。……元振固言不可許,後從之。”
  • 2.    《資治通鑑·唐紀二十一》:(公元六九六年)吐蕃復遣使請和親,太后遣右武衞胄曹參軍貴鄉郭元振往察其宜吐蕃將淪欽陵請罷安西四鎮戍兵,並求分十姓突厥之地譴。元振曰:“四鎮、十姓與吐蕃種類本殊,今請罷唐兵,豈非有兼併之志乎?”欽陵曰:“吐蕃苟貪土地,欲為邊患,則東侵甘、涼,豈肯規利於萬里之外邪!”
  • 3.    《資治通鑑·唐紀十八》:丙寅,李敬玄將兵十八萬與吐蕃將論欽陵戰於青海之上,兵敗,工部尚書、左衞大將軍彭城僖公劉審禮為吐蕃所虜。時審禮將前軍深入,頓於濠所,為虜所攻,敬玄懦怯,按兵不救。聞審禮戰沒,狼狽還走,頓於承風嶺,阻泥溝以自固,虜屯兵高岡以壓之。左領軍員外將軍黑齒常之,夜帥敢死之士五百人襲擊虜營,虜眾潰亂,其將跋地設引兵遁去,敬玄乃收餘眾還鄯州。
  • 4.    《資治通鑑·唐紀十九》:(公元六八二年)吐蕃將論欽陵寇柘、松、翼等州。詔左驍衞郎將李孝逸、右衞郎將衞蒲山發秦、渭等州兵分道御之。
  • 5.    《資治通鑑·唐紀二十一》:(公元六九二年)會西州都督唐休璟請復取龜茲、于闐、疏勒、碎葉四鎮,敕以孝傑為武威軍總管,與左武衞大將軍阿史那忠節將兵擊吐蕃。冬,十月,丙戌,大破吐蕃,復取四鎮,置安西都護府於龜茲,發兵戍之。
  • 6.    《資治通鑑·唐紀二十一》:(萬歲通天元年丙申,公元六九六年)三月,壬寅,王孝傑、婁師德與吐蕃將論欽陵贊婆戰於素羅汗山,唐兵大敗。
  • 7.    《資治通鑑·唐紀二十一》:(萬歲通天元年丙申,公元六九六年)吐蕃復遣使請和親,太后遣右武衞胄曹參軍貴鄉郭元振往察其宜。吐蕃將論欽陵請罷安西四鎮戍兵,並求分十姓突厥之地。……乃遣使者隨元振入請之。朝廷疑未決,元振上疏,以為:“欽陵求罷兵割地,此乃利害之機,誠不可輕舉措也。今若直拒其善意,則為邊患必深。四鎮之利遠,甘、涼之害近,不可不深圖也。宜以計緩之,使其和望未絕則善矣。彼四鎮、十姓,吐蕃之所甚欲也,而青海、吐谷渾,亦國家之要地也,今報之宜曰:‘四鎮、十姓之地,本無用於中國,所以遣兵戍之,欲以鎮撫西域,分吐蕃之勢,使不得併力東侵也。今若果無東侵之志,當歸我吐谷渾諸部及青海故地,則五俟斤部亦當以歸吐蕃。’如此則足以塞欽陵之口,而亦未與之絕也。若欽陵小有乖違,則曲在彼矣。且四鎮、十姓款附歲久,今未察其情之向背,事之利害,遙割而棄之,恐傷諸國之心,非所以御四夷也。”太后從之。元振又上言:"吐蕃百姓疲於徭戍,早願和親;欽陵利於統兵專制,獨不欲歸款。若國家歲發和親使,而欽陵常不從命,則彼國之人怨欽陵日深。望國恩日甚,設欲大舉其徒,固亦難矣。斯亦離間之漸,可使其上下猜阻,禍亂內興矣。"太后深然之。
  • 8.    《資治通鑑·唐紀二十二》:夏,四月,贊婆帥所部千餘人來降,太后命右武衞鎧曹參軍郭元振與河源軍大使夫蒙令卿將騎迎之,以贊婆為特進、歸德王。欽陵子弓仁,以所統吐谷渾七千帳來降,拜左玉鈐衞將軍、酒泉郡公。
  • 9.    索朗平措. 吐蕃大相論欽陵考述 ——兼論噶爾氏家族的衰亡[J]. 西藏研究, 2019, (5):33-41.
  • 10.    趙宗福著.青海歷史人物傳.西寧:青海人民出版社,2002.12:第73-77頁
  • 11.    劉豔芳. 論吐蕃大相論欽陵自殺、贊婆降唐事件[J]. 華夏文化, 2016, (2):25-26.
  • 12.    上海辭書出版社編.辭海 民族分冊:上海辭書出版社,1982.12:第136頁
  • 13.    青海百科全書編纂委員會編.青海百科全書: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8.08:第864頁
  • 14.    孫海潮,王德恆著.大唐帝王與皇陵文化:京華出版社,2009.08:第153頁
  • 15.    西藏自治區社會科學院,四川省社會科學院合編.近代康藏重大事件資料選編:西藏古籍出版社,2001.12:第451頁
  • 16.    邱樹森主編.中國曆代人名辭典:江西教育出版社,1989.03:第372頁
  • 17.    洲塔, 玖瑪草. 吐蕃噶氏家族發展考述[J]. 西藏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20, 第35卷(2):27-38.
  • 18.    王小甫.邊塞內外:東方出版社,2016.09:第61-62頁
  • 19.    資治通鑑·卷二百六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2-07-28]
  • 20.    資治通鑑·卷二百五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2-07-28]
  • 21.    新唐書·卷二百一十六上·列傳第一百四十一上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2-08-20]
  • 22.    李豪;.吐蕃論欽陵子祿贊入唐考[J].中國典籍與文化,2019(4):101-106.
  • 23.    林冠羣. 武則天時期李唐反擊吐蕃之探討[J]. 西藏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16(3):21-30.
  • 24.    扎西當知.噶爾家族被降罪之緣由探析[J].青海民族學院學報,2009(3):7-10+17.
  • 25.    《新唐書·卷一百一十一·列傳第三十六》:咸亨元年,吐蕃入寇,命為邏娑道行軍大總管,率將軍阿史那道真、郭待封擊之,以援吐谷渾。侍封嘗為鄯城鎮守,與仁貴等夷,及是,恥居其下,頗違節度。初,軍次大非川,將趨烏海,仁貴曰:"烏海地險而瘴,吾入死地,可謂危道,然速則有功,遲則敗。今大非嶺寬平,可置二柵,悉內輜重,留萬人守之,吾倍道掩賊不整,滅之矣。"乃約齎,至河口,遇賊,破之,多所殺掠,獲牛羊萬計。進至烏海城,以待後援。待封初不從,領輜重踵進,吐蕃率眾二十萬邀擊取之,糧仗盡沒,待封保險。仁貴退軍大非川,吐蕃益兵四十萬來戰,王師大敗。仁貴與吐蕃將論欽陵約和,乃得還,吐谷渾遂沒。
  • 26.    索朗平措. 評述噶爾氏家族"輔政"始末[D]. 西藏大學, 2010.第39-40頁.
  • 27.    薛宗正. 噶爾家族專國與吐蕃的北部領土擴張——兼論唐、蕃間的河源、西域爭奪[J]. 西藏研究, 1988(4):17-33.
  • 28.    扎西當知. 噶爾世家對唐軍事戰略研究[J]. 中國藏學, 2010(3):98-103.
  • 29.    杜文玉主編. 唐史論叢 第14輯[M]. 2012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