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淩姓

鎖定
淩姓(淩,讀音作líng(ㄌㄧㄥˊ)),出自姬姓,是黃帝十世嫡長孫帝姚重華的姚姓衍生姓氏的後裔。頭一個以凌為姓的人,是出身於周代初年周文王幼子所建的衞國。當時衞國位置在今河北、河南一帶,始祖是周武王的弟弟康叔。淩氏在早期歷史上,似乎比較岑寂,一直到羣雄並起熱鬧非凡的三國時期東吳才有一位大將軍淩統,以赫赫軍功為這個家族揚眉吐氣。郡望河間郡渤海郡。歷史名人還有淩濛初淩十八等。 [1] 
中文名
淩姓
釋    義
邑名稱為氏
出    自
姬姓
讀    音
líng
得姓始祖
伏羲、姬康(康叔、衞康叔)
名    人
淩統等

淩姓歷史發展

淩姓姓氏源流

凌(líng)姓源流有:
  • 源流一
淩姓 淩姓
源於地名,出自遠古帝王伏羲氏的誕生之地淩,屬於以以居邑名稱為氏。淩,就是傳説中遠古第一帝伏羲的誕生之地,因境內有淩水(今京杭大運河泗陽段),因以為地名,先秦時期改稱泗水,設泗水郡。淩縣,就是秦、漢之際陰淮平原的泗水郡淩縣(今江蘇泗陽西北部),漢武帝劉徹元鼎元年(公元前116年)置泗陽縣,在古泗水北岸,故名。在漢末至三國的戰亂時期,其地住民有避難而紛紛外遷者,為將來便於聯絡,便以居邑古名稱為姓氏,即稱淩氏,屬於以居邑名稱為氏、或避難改姓為氏,後有簡筆為淩氏者,世代相傳至今。
該支淩氏與姬姓淩氏族羣沒有任何干系,大都尊奉伏羲氏為得姓始祖,且不與姬姓淩氏合譜。
  • 源流二
淩姓 淩姓
源於姚姓衍生姬姓,出自周文王姬昌的後裔,屬於以官職名稱為氏。據史籍《通志·氏族略·以官為氏》所載,周文王的第八個兒子姬封被周武王姬發封在西周之京畿內的古康國之地,稱康叔,後周公旦建議周成王姬誦,又將原來商都周圍地區和殷民七族都封給了康叔,並建立了衞國,國都在衞(今河南淇縣朝歌),史稱“衞康叔”。衞康叔有個兒子在周王室為官“凌人”,他的後人就以其官職作為姓氏,由此產生了淩氏。凌人,亦稱凌陰、凌室,是當時的一種掌冰政之官,也就是典籍《周禮》上所記載的:“凌人掌冰,正歲,十有二月,令斬冰,三其凌。”在史籍《姓纂》中記載:“康叔支子為周凌人,子孫以官為氏。”在史籍《通志·氏族略》上也記載:“衞康叔支子為周凌人,子孫以官為氏,吳志有淩統。”從這些文獻來看,淩氏最初源自周文王的兒子姬封,由於在周天子的朝廷上擔任叫做“凌人”的官,所以才“以官為氏”而姓了凌,世代相傳至今,史稱淩氏正宗。
該支淩氏族人皆尊奉姬康叔為得姓始祖。
  • 源流三
源於官位,出自西漢時期官吏陵令,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陵令,亦稱陵台令,西漢初期由漢高祖劉邦親設的官職,專職負責守衞帝王陵墓,其職位高於同官秩的食宮令、寢廟令。後來的漢高祖之長陵、漢武帝之茂陵,皆各設陵令、食宮令、寢廟令各一人。三國時期的魏、蜀、吳亦皆設有,但官秩降至七品,俸祿六百石。南北朝時期的北梁、北齊,曾一度改稱為“陵監”。
在陵令、陵台令及其守陵的陵寢關防軍將士的後裔子孫中,多有以先祖官職稱謂為姓氏者,稱陵氏,後避其姓氏字的忌諱,改稱為淩氏,世代相傳至今。
  • 源流四
源於官位,出自東漢、曹魏時期官吏凌江將軍,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凌江將軍,是東漢時期設置的一種軍制官位,為東漢列將之一。到三國時期的曹魏政權,設魏一人,官秩五品,專職掌控黃河以北蒙古、遼東地區的駐紮大軍。按漢朝政治,武官比文官品位降一階,是控制軍隊權力的一種體制,因此正五品武將領受的官秩俸祿實與從五品文官一樣。
在凌江將軍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官職稱號為姓氏者,稱凌江氏,後省文簡化為單姓淩氏、江氏,世代相傳至今。
  • 源流五
源於鮮卑族,出自南北朝時期鮮卑拓拔部丘穆陵氏族,屬於以部落名稱漢化為氏。南北朝時期,鮮卑拓拔部有丘穆陵部落,亦部落名稱為姓氏,稱丘穆陵氏。
丘穆陵氏,亦稱丘目陵氏、丘穆淩氏、丘目淩氏等,在北魏王朝於太和十七~二十年(公元493~496年)間遷都洛陽入主中原之後,在北魏孝文帝拓拔·宏(元宏)大力推行漢化改革政策的過程中,將丘穆陵氏改為漢字單姓,絕大部分族人改為穆氏,少部分人後來有改為淩氏者,逐漸融入漢族,世代相傳至今。

淩姓得姓始祖

伏羲、姬康(康叔、衞康叔)。《姓纂》説:“康叔支子為周凌人,子孫以官為氏”。所謂“凌人”,是當時的一種掌管夏季藏冰的官。淩氏是源自周文王的孫子,由於在周天子的朝廷上擔任“凌人”,以官為氏,稱淩氏。故淩氏的後人尊康叔為淩姓的始祖。

淩姓各支始祖

凌 暉:生,沒葬未詳,歷居古潭州善化。元配:氏,之女,姓生沒葬未詳,生子一:槐。續配:氏,之女,姓生沒葬未詳。二公名軼,且不議為斯忠公之子與炳炎公之子不能指實據瓏公之卒迄太純公之生相隔六十餘年為時無幾名軼遂莫得而考焉,亂離之際人盡頊尾遺元而散亡至使世系難續惜哉惜哉。始祖:凌太純,字建中,世居長沙,因元未之亂遷寓長寧,明洪武二年歸籍本邑鐵坪。元太定二年乙丑三月十八日辰時生,仕明為指揮使奉。旨安撫貴州平壩衞,公因老乞歸舉趙代翰上淮公卒於橘州驛亭,葬橘州。元配:趙氏,之女,例封宜人,元至正元年辛巳九月二十三日寅時生,明永樂二十年壬寅七月十八未時沒,葬帥家殷戴家星場後山丁山癸向甃砌石墓羅園碑圖記。生子二:廷福,廷麟。
凌延福:字千祥,元至正十六年丙申正月十六日寅時生,明宣德八年癸丑七月二十二日申時沒,原葬寶字區鐵坪,清宣統二年良戌改葬宗祠前廟山觜乙山辛向。元配:李氏,元至正二十四年甲辰三月初一日子時生,明正統元年現辰九月十六日午時沒,原葬典夫合墓,清宣統二年庚戌改葬宗祠前廟山。子一。
凌仁靖:文林郞,字共位治春秋,資性明敏,意度安舒,名高宇宙,望重鄉間,胸羅經史,意淩權輿,隱居教論樂道何如。配:趙妣。公妣合葬,原籍句容縣彭山之陽羅帶形甲山庚向另有傅。子二:楚彬;世林。

淩姓人口分佈

淩氏是一個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羣體,在當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一百七十三位,人口約六十八萬三千餘,佔全國人口總數的0.063%左右。
淩姓在大陸和台灣都未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
人口分佈地區一覽表(部分)
省、直轄市
市、縣(區)
北京
通州區(1)



河北
滄 州 市(3)
承德市(1)
衡水市(2)
保 定 市(1)
唐 山 市(1)
邢台市(1)
邯鄲市(1)
廊坊市(1)
石家莊市(1)



山西
晉中市(2)
晉城市(2)


內蒙古
赤峯市(4)



黑龍江
綏 化 市(1)
哈爾濱市(1)


遼寧
本溪市(2)
鞍山市(2)
葫蘆島市(2)

上海
青浦區(1)
浦東新區(2)


江蘇
鹽城市(11)
常州市(16)
徐州市(1)
蘇州市(1)
無錫市(3)
揚州市(5)
鎮江市(12)
宿遷市(5)
泰州市(6)
連雲港市(3)
南通市(1)

浙江
寧波市(2)
杭州市(11)
温州市(4)
衢州市(4)
金華市(4)
湖州市(3)
麗水市(1)
紹興市(2)
嘉興市(5)
台州市(1)


安徽
合肥市(11)
巢湖市(10)
淮北市(4)
阜陽市(1)
宣城市(6)
安慶市(4)
黃山市(9)
蚌埠市(3)
六安市(2)
淮南市(1)
池州市(1)
滁洲市(3)
宿州市(3)



山東
臨沂市(7)
煙台市(2)
濟南市(1)
濱州市(1)
濰坊市(5)
日照市(6)
青島市(1)
聊城市(1)
江西
贛州市(44)
上饒市(4)
九江市(7)
南昌市(7)
宜春市(9)
吉安市(2)
撫州市(1)
萍鄉市(1)
景德鎮市(2)
南昌市


福建
莆田市(4)
三明市(2)
寧德市(8)
泉州市(5)
龍巖市(3)
南平市(1)
福州市(1)

湖南
衡陽市(11)
邵陽市(5)
婁底市(5)
株洲市(11)
湘潭市(1)
益陽市(2)
郴州市(2)
長沙市(4)
岳陽市(3)
懷化市(3)


湖北
孝感市(2)
宜昌市(1)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2)
武漢市(1)
仙桃市(1)
隨州市(1)
黃岡市(7)
襄樊市(1)
荊門市(1)
咸寧市(1)
十堰市(1)

河南
南陽市(3)
商丘市(4)
濮陽市(5)
周口市(5)
信陽市(10)
新鄉市(1)
開封市(4)
鄭州市(1)
焦作市(1)
平頂山市(1)
洛陽市(1)

廣東
廣州市(6)
河源市(19)
茂名市(18)
湛江市(28)
陽江市(2)
梅州市(24)
雲浮市(7)
江門市(3)
惠州市(1)
韶關市(9)
深圳市(4)
佛山市(1)
清遠市(2)
中山市(1)
肇慶市(3)

廣西
南寧市(16)
崇左市(10)
玉林市(29)
貴港市(26)
桂林市(3)
百色市(10)
來賓市(2)
防城港市(6)
欽州市(10)
梧州市(2)
柳州市(1)
北海市(1)
賀州市(1)



海南
屯昌縣(1)
瓊海市(2)
文昌市(1)

四川
內江市(6)
涼山彝族自治州(10)
宜賓市(6)
達州市(1)
南充市(4)
資陽市(2)
樂山市(1)
眉山市(1)
綿陽市(1)
遂寧市(3)


重慶
忠縣(2)
江津區(4)
永川區(5)
渝北區(1)
陝西
西安市(5)
安康市(3)
商洛市(1)
咸陽市(2)
寶雞市(1)



甘肅
天水市(2)
白銀市(1)


中國台灣(4)




注:
1、括號內數值為此地區分佈的村莊或地點數
2、部分內容暫缺

淩姓傳統文化

淩姓姓氏郡望

渤海郡:西漢時期從鉅鹿上谷之地分出渤海郡,治所在浮陽(今河北滄州東關),其時轄地在今河北省遼寧省之間的渤海灣一帶。唐朝時期的東北靺鞨(古女真族)以粟末部為主體亦建立過渤海郡,先稱振國(震國),又稱渤海國,其時轄地在今東北松花江以南至渤海地區。後來唐玄宗冊封大祚榮為渤海郡王、忽汗州都督,遂名渤海。渤海郡地跨烏蘇里江兩岸,在今遼寧、河北、山東三省之間的渤海灣沿岸一帶。後唐同光四年(丙戌,公元926年),渤海郡為大遼國契丹族耶律·德光所滅,以後不復存在。
河間郡:亦稱河間府。始建於西漢高祖劉邦時期,治所在瀛州(今河北河間),到西漢文帝二年(癸亥,公元前178年)又改為河間國。北魏時期改回置郡,治所在樂成縣(今河北獻縣)。此後或為郡,或為國。隋朝開皇初年(辛丑,公元581年)廢除,隋朝大業初年(乙丑,公元605年)及唐朝天寶至德年間(公元742~758年)又改瀛州為河間郡,治所在河間縣(今河北河間)。早期河間郡的統轄範圍在今河北獻縣、交河、阜城武強一帶。

淩姓姓氏堂號

  • 總堂號
聖仁堂〔聖仁求正堂〕,以堯禪於舜,舜禪於禹,以聖明仁義而正得天下。
  • 堂號
渤海堂:以望立堂。
河間堂:以望立堂。
立德堂:江蘇立德堂
伐冰堂:江蘇伐冰堂
積善堂:原址七都二甲(江蘇金湖,安徽天長

淩姓宗祠用聯

  • 四言通用聯
劍南雅望;江表虎臣。
——佚名撰淩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北宋涇縣淩策,字子奇,雍熙年間進士。據傳初登第時,夢中見有人送他六顆印章和一把劍,後來果然六次到劍外任職,為官精審,所到之處均有政績。官至工部侍郎。下聯典指三國時吳國餘杭人淩統,字公績,十五歲任別部司馬,征討江夏時為前鋒,曾隨周瑜在烏林擊敗曹操,後任校尉、偏將軍,曾在合肥魏兵重逢中救出孫權。親賢下士,輕財重義,有國士之風。
吳中直史;江表虎臣。
——佚名撰淩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明·凌漢事典。據《典故紀聞》載,御史凌漢審獄公正,罪犯很為感激,有個釋放犯在路上碰到凌漢,特邀請他飲酒,並贈以厚金。凌漢説:“子罪當爾,非我私子。酒可飲,而金不可受。”堅決拒絕接受厚金。太祖得知其事,即擢凌漢為副都御史。同書又載,有個小吏,因貪贓事發,投井自殺。太祖聞之,對羣臣説:“彼知利之利,而不知利之害,徒知愛利,而不知愛身,人之愚孰有甚於此?……今其人死不足恤。”下聯典指三國時吳國餘杭人淩統(見上一聯之下聯聯釋)。
吳中佛子;江表虎臣。
——佚名撰淩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宋·凌哲,吳縣人,端重簡默,德量深沉,時人稱為“凌佛子”。下聯典指三國·淩統。
康叔衍派;周官凌人。
——佚名撰淩姓宗祠通用聯
全聯典指淩姓的得姓源流。
望了渤海;源自周官。
——佚名撰淩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淩姓的郡望。下聯典指淩姓的得姓源流。
子奇六任;仲華三絕。
——佚名撰淩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宋代工部侍郎淩策,字子奇,涇縣人。初登第,夢有人以六印加劍上遺之。其後往劍外凡六任,所至皆有治績。下聯典指清代畫家凌瑚,字仲華,號香泉,如皋人。工畫人物士女,尤長花卉禽蟲,浙人以梁同書行楷、錢維喬山水、凌瑚之寫生稱為“三絕。”
校書世澤;留硯家聲。
——佚名撰淩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宋·凌震,博綜羣籍,曉析百家。下聯典指宋·凌衝,嘗知含山縣,秩滿將歸,見囊有一硯,曰:“非吾來時物也。”遂還之。
貞女守節;清湘不二。
——佚名撰淩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宋·凌大淵歿,其未婚妻劉氏成服盡哀,終身守節,縣令呂沅為建烈女坊。下聯典指清·凌帙女,字清湘,夫死,誓不改嫁,絕粟以殉,遺有《清湘樓詩草》。
雙旌世德;六印家聲。
——————源於廣東省梅州興寧龍北鎮中官區油坊墩,是興寧市一級教師凌彩良(校長)的家鄉,每年春節在祖屋大門帖的對聯。
  • 五言通用聯
一針顯奇效;三峽救眾生。
——佚名撰淩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明代御醫凌雲,字漢章,歸安人。諸生,遇一道人授以針術,治疾無不效,授御醫。下聯典指清代學者淩如焕,字榆山,上海人。雍正中,由編修督學湖北,請於三峽水道設救生船,以護行旅。官至兵部左侍郎
江表家聲遠;含山世澤長。
——廣西玉林的淩氏宗祠,從廣東梅州市梅縣區遷徙而來,更早的則來自江東一帶的含山縣。
  • 六言通用聯
含山不持一硯;富陽粹解六經。
——佚名撰淩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宋代知縣凌衝,吳人。少負才名。熙寧間知含山縣,律己甚嚴。秩滿,歸裝有一硯。衝視之曰:“非吾來時物也”,遂還之。下聯典指唐代翰林學士凌準,字宗一,富陽人。有《六經解圍》等書。
雲翰關山雪霽;玄房拍案驚奇。
——佚名撰淩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明代詩人淩云翰,字彥翀,仁和人。有《關山霽月圖》詩。下聯典指明代小説家淩濛初,字玄房,號初成,烏程人。副貢生。蔡禎時,授上海縣丞,官至徐州通判。有初刻、二刻《拍案驚奇》。
  • 七言通用聯
清湘集包含血淚;烈女坊旌表烏程。
——佚名撰淩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清·凌帙女事典。下聯典指宋·凌大淵未婚妻事典(同見上《淩姓宗祠七言通用聯·貞女守節;清湘不二》聯之聯釋)。
扶桑飛上金畢逋;暗水流澌度空谷。
——明·淩云翰撰淩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明代小説家淩云翰《關山霽月圖》詩句聯句。
人生遠遊固雲樂;何似在家長看山。
——明·淩云翰撰淩姓宗祠通用聯
同上。

淩姓家譜文獻

江蘇鹽城淩氏宗譜十五卷,(民國)凌鍾智、凌雲總纂,民國28年(公元1939)樹琪堂木刻活字印本。現被收藏在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圖書館(殘存六卷)。
江蘇常州淩氏族譜十八卷,(民國)凌榮生、凌應鴻等主修,民國17年(公元1928)常州敦睦堂木刻活字印本。現被收藏在江蘇省常州市圖書館
江蘇吳縣葑溪淩氏近譜一卷,(清)凌欽、凌奕璉同修,清乾隆46年(公元1781)木刻活字印本。現被收藏在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圖書館、吉林大學圖書館
江蘇葑溪淩氏近譜一卷,(清)凌欽纂修,清乾隆46年(公元1781年)手寫本一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江蘇鹽城淩氏宗譜十五卷,(民國)凌鍾智纂修,民國28年(公元1939年)樹琪堂木刻活字印本六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江蘇南京河西淩氏支譜八卷,著者待考,民國25年(公元1936年)六印堂鉛印本八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江蘇金鼎淩氏族譜,著者待考,清乾隆八年(公元1743)手寫本四冊。現被收藏在美國猶他州家譜學會。
江蘇常州淩氏宗譜六卷,(清)凌星鏞等纂修,清光緒34年(公元1908年)餘慶堂木刻活字印本六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江蘇陽羨淩氏宗譜十六卷,(清)凌榮甲等纂修,清光緒18年(公元1892年)燕貽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六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江蘇澗州澗東淩氏續修宗譜四卷,(清)凌大榮纂修,清道光20年(公元1840年)木刻活字印本四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江蘇蘇州封溪淩氏近譜兩卷,(清)凌欽、凌奕璉纂修,清乾隆46年(公元1781年)木刻活字印本兩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浙江鄞縣鄞邑淩氏宗譜兩卷,(清)凌正奇、凌尊朝等纂修,清同治9年(公元1870)正本堂木刻活字印本兩冊。現被收藏在浙江省寧波市天一閣文物管理所。
浙江鄞縣淩氏家譜,(民國)項世淮纂修,民國8年(公元1919)木刻活字印本一冊。現被收藏在浙江省寧波市天一閣文物管理所。
浙江鄞縣鄞南淩氏宗譜八卷,首一卷,(民國)凌尊憲、凌仁彝纂修,民國20年(公元1931)正本堂木刻活字印本四冊。現被收藏在浙江省寧波市天一閣文物管理所。
浙江奉化淩氏宗譜一卷,(清)周序穆修,清同治13年(公元1874)手寫本。現被收藏在浙江省奉化縣文物管理局。
浙江紹興會稽淩氏家譜,(清)凌庶鉉增輯,清同治7年(公元1878)木刻活字印本一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國家圖書館
浙江浦陽淩氏宗譜,(清)凌懋墨等纂修,清光緒23年(公元1897年)木刻活字印本兩冊,今僅存第三~四卷。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浙江湖州淩氏宗譜兩卷,著者待考,清朝年間木刻活字印本兩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湖南醴陵淩氏三修宗譜十卷,首二卷,(清)凌量蟾、凌慶鴻等纂修,清光緒26年(公元1900)敦睦堂木刻活字印本,今現缺三卷。現被收藏在廣東省中山圖書館
湖南鄞縣淩氏族譜,(清)凌海淡修,清光緒十九年(公元1893)木刻活字印本五冊。現被收藏在湖南省檔案館
湖南湘鄉上湘淩氏族譜十卷,首二卷、末一卷,(清)凌世有纂修,清道光27年(公元1847)光裕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四冊。現被收藏在湖南省圖書館
湖南平江淩氏五修大全族譜十二卷,首一卷、末一卷,(清)凌起行、凌盛謙纂修,清光緒11年(公元1885)木刻活字印本。現被收藏在湖南省圖書館(現存四卷)。
湖南郴縣淩氏續修族譜,(清)凌勳華纂修,清光緒21年(公元1895)會和堂木刻活字印本九冊。現被收藏在吉林大學圖書館。
湖南醴陵醴北淩氏五修族譜,著者待考,清光緒29年(公元1849年)雍睦堂木刻活字印本十一冊,今僅存第二~十二卷。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河北武強績茸新安白石公分遷武強河間淩氏宗譜,(明)凌大震著(原署“白石宗裔善素子”),明萬曆天啓年間木刻活字印本,今僅存第一~三卷。現被收藏在安徽省博物館。
河北河間淩氏族譜十四卷,首一卷、末一卷,(清)凌皖峯等修,清嘉慶12年(公元1807年)敦倫堂木刻活字印本九冊。現被收藏在中國人民大學圖書館
河北河間淩氏宗譜十卷,首一卷、末一卷,(清)凌錫祺等修,清同治9年(公元1870年)木刻活字印本六冊。現被收藏在吉林大學圖書館。
河北武強桃源淩氏續修宗譜,著者待考,清朝年間永芳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冊,今僅存第四卷。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安徽休寧淩氏族譜,(清)凌大魁修,清康照7年(公元1668)木刻活字印本,今僅存一冊。現被收藏在安徽省博物館。
安徽歙縣淩氏宗譜,著者待考,明朝年間木刻活字印本三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國家圖書館。
江西銅鼓淩氏家譜,著者待考,木刻活字印本,今僅存卷首。現被收藏在江西省銅鼓縣二源上源洞官山下。
江西萬載淩氏族譜,(清)凌文運等修,清道光八年(公元1828年)敦睦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陝西延陵淩氏重修族譜兩卷,(清)凌萬桐、凌盛彩等修,清光緒13年(公元1887)木刻活字印本兩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國家圖書館。
陝西延陵淩氏族譜四卷,(民國)凌盛彩等修,民國二年(公元1913)立德堂木刻活字印本四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國家圖書館。
湖北漢陽官礄淩氏宗譜八卷,(清)凌張雲、凌凌深貞等重修,清光豬9年(公元1883)木活字本八冊。現被收藏在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美國猶他州家譜學會。
廣東番禺淩氏族譜十二卷,(民國)凌煜勳纂修,民國9年(公元1920)廣州怡安印務局鉛印本八冊。現被收藏在廣東省中山圖書館、美國猶他州家譜學會。
遼寧本溪盂氏凌雲族譜一卷,(清)盂廣祿纂,清光緒年間木刻活字印本。現被收藏在遼寧省本溪市南甸子鎮北甸村。
淩氏族譜十卷,(清)凌長興、凌正興纂修,清光緒十七年(公元1891)餘慶堂木刻活字印本十二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國家圖書館。
淩氏族譜,著者待考,清朝年間夢印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冊,今僅存第三卷。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淩氏宗譜,著者待考,民國年間敦睦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冊,今僅存第六卷。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淩氏五修族譜十二卷,著者待考,民國37年(公元1948年)河間堂鉛印本十二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淩姓字輩排行

安徽合肥淩氏字輩:“韋韶盛(聖)德必(碧)發文昌”。
安徽五河淩氏字輩:“達少先光祺有以應宏遠茂旺昌”
安徽廬江淩氏字輩:“文運欣逢盛祖功宗德長賴前希積厚期後克流光代有賢繼起世為善愈昌守尊親禮法篤孝友綱常勤儉居身本莊慈御眾方專心求典籍則古構詞章考道以修已成名且佐邦若生資樸實亦力田工商習業鹹由正家聲永發祥作斯垂訓語兼序爾裔行”。
安徽無為姚溝淩氏字輩:“學士才高廣宗支萬積昌道德仁義遠榮亨福壽長光前傳後世文運振家邦”。
安徽無為凌井淩氏字輩:“富源志永繼國大仲應家士立輝鴻序文名世代花德修基肇遠納福必增祥先後惟承啓貽謀錫汝昌”。
安徽縱陽淩氏字輩:“元亨利貞能富貴增榮仁義禮智注壽福奇英文行忠信為善有光明謙恭遜讓夢仲季真情慈愛和順彝倫集大成齊家至道忍饒袌補均同源潤澤有濟若彌綸共根枝葉培達稟長春尚中正直品江自然勻允執固守吉慶日常臻”。
安徽穎上淩氏字輩:“永允從明德新民”。
安徽巢湖淩氏字輩:“福貴好友士志廷文可永賢德正嘉邦忠良必定長國安光明大萬世應榮昌詩書知禮義誠信惠和祥”。
安徽含山淩氏字輩:“尚彥汝騰世國宗長應發福繼祖先傳家友道忠孝克全”。
安徽舒城六安淩氏字輩:“本天鑾尚國文有起必大德斯乃克光守成明道世代永昌”。
安徽定遠淩氏字輩:“道鈞治榮(秀)煥(炳)坤”
四川德昌淩氏字輩:“春國奉仕朝百代崇文相天章啓榮升一品培盛君”。
四川宜賓淩氏字輩:“添叔宗友永源朝福世文思親立大德漢祖心萬春均受生成慧羣沾富教公傳家惟孝敬積善自昌隆禮義從先訓詩書裕後昆芳貽綿甲第獻策上金門”。
四川資陽淩氏字輩:“英才生能國正天世新”。
四川資中淩氏字輩:“宗遠成興廷 新開福壽基 書香鹹世奕 祖德久昭垂”
四川寧南淩氏一支字輩:“朝慶羣賢在國基思兆泰家維禮讓遵作紀資堪載”。
四川寧南淩氏一支字輩:“春正志崇永葆先緒福厚澤先光昭世第”。
湖南上湘淩氏字輩:“宇鳳正傑朝慶景熙文逢盛世士際良期家傳孝友代啓英奇承繼先德永懷祖貽”。
湖南湘中淩氏字輩:“宇鳳正傑朝慶景熙文逢盛世士際良期家傳孝友代啓英奇承繼先德永懷祖貽時當千禧續修揚旗宗親合力萬載生輝政通人和民富國強六印光裕蘭桂騰芳”。
湖南平江淩氏字輩:“輝煌謨烈盛敏則有鴻功作善業斯隆忠厚傳家遠勳名建樹同芳型敦禮讓懋績展英雄勉力懷彝訓長承祖澤豐”。
湖南新邵淩氏字輩:“克政公老派淇泉宗祖盛克福思春鳳時朝漢孟仲永遠奇年昌克慶公老派淇泉宗祖盛克福思添秀朝仕大漢帝永遠萬年昌忠厚貽謀久詩書德澤長傳家敦孝友建國重文章”。
湖南益陽沅江淩氏字輩:
湖南炎陵 淩氏字輩:文明世家 亮顯陽芳 登慎其昌 振光利己。
益邑老派:“明良啓運伯叔齊芳勳猷克振”;
沅邑老派:“祖澤淵源榮名列鼎道學貞純登瑞淮尹哲士紹家聲”
益沅新派:“孝慈同繼美俊彥耀南湘歷世箕裘盛從今才德昌傳家守忠厚安國迪前光貽榖增繩武爵祿萬古長”。
湖南禮陵淩氏字輩:“宗肆慶升光相”。
江西彭澤淩氏字輩:“振才良智信俊景坤明時中和成位育奎壁煥璇璣各世光先烈貽謀啓後裔仰瞻高原德天會源相輝基鍾汝材炳起鎮澤模熙培錫洪榮煥增欽潤採輝”。
江西、廣東梅州、廣西、雲南虔南淩氏字輩:“道德文章邦家發育徵宏遠傳聯厚澤長登朝膺宰輔佐國蔚賢良孝友延年貴謙仁晉福祥思前興偉業功績顯輝煌”。
江西九江淩氏字輩:“壽祖宗文大玄至朝道林人夫思世德永昌隆家興士學崇經濟詩書鞏至詳孝子招遠發禮義晉修芳中國傳效稟聯譜奏平章”。
廣西百色淩氏字輩:“洪.漢.雲.英./廷.懷.天.日./國.有.經.文./偉.武.奇.才./維.宗.隆.族./安.世.興.邦./功.烈.賢.仁./清.官.勇.將./禮.盛.振.家./道.和.義.長./政.通.本.良./莊.慈.眾.方./勤.儉.博.君./學.升.崇.尚./謙.恭.遜.禱./令.德.發.光./淳.善.孝.友./正.敏.茂.芳/.普.毓.俊.優./續.修.旗.揚./培.化.開.運./恩.澤.滿.康./遠.緒.佑.後./泰.紹.潤.廣./明.新.述.作./峯.富.騰.強./信.寬.裕.柔./河.山.旺.壯./忠.誠.順.樂./冠.冕.嘉.香./堅.貞.奉.容./卓.汝.顯.彰./純.惠.饒.廉./睿.智.逐.暢./欽.佩.韶.睦./聖.翰.極.洋./真.哲.宜.厚./尊.貴.聯.雙./允.執.固.守./吉.慶.高.常./敬.愛.恆.存./神.賜.鴻.疆./心.寰.浩.宇./華.景.彌.望./同.親.合.力./錫.勳.輝.煌./繼.祖.承.先./根.基.繁.祥./福.祿.壽.全./榮.耀.永.昌”。
廣西南寧淩氏字輩:“自國道沖天宏建萬子振家升成培達惠嘉偉瑞全承誌慶邦”。
廣西來賓淩氏字輩:“雲星宏貴顯”。
江蘇泰州淩氏字輩:“學志成道伯世忠賢”。
江蘇海安淩氏字輩:“雲廣志和永世昌”。
河南新鄉淩氏字輩:“文如光獻永 天相瑞含多 仁德育英才 忠孝傳家寶”。
河南範縣淩氏字輩:“天一上昌成家文章開太繼美華宗敬”。
山東日照淩氏字輩:“在宗思繼世錫玉保乃慶大智維可福作德尚字聖”。
山東龍口淩氏字輩:“恆雲萬福生永遠培基本長久保平安”。
山東聊城淩氏字輩:“士廣金保貴福壽興來臨英明再振瑞長久榮華春”
福建泉州淩氏字輩:“仰尚世建天仕望汝繼志文武懷忠孝敍倫克友恭家齊國有信衍慶大同宗”。
廣東雲浮淩氏字輩:“某南抱日翔溟錦漢賓仕海光新國(進)昌啓文萬賢建其偉德智永榮華”。
浙江青田淩氏字輩:“正直文昌盛忠良福德彰和平詳瑞至永世繼書香”。
淩氏敦倫堂一支字輩:“雲九必至大修道發英賢謨烈遵先訓坊表耀宗傳”。
淩氏河間堂一支字輩:“廷必添雲紹勝時學文□廷啓思承玉宏開定有基家聲忠孝本世澤祖稱遺儒宗光德業典範重端儀功烈賢才顯述作聖明希”。
淩氏一支字輩:“光克品春元文德宗秉鈞”。
淩氏一支字輩:“天朝國家恆慶年東亞定鼎振山川鴻基耀邦名勝世仁賢英(雄)昭心田”。

淩姓姓氏名人

中國人名大辭典》收入了淩姓歷代名人70名,佔總名人數的0.15%,排在名人姓氏的第一百一十九位;淩姓的著名文學家佔中國曆代文學家總數的0.1%,排在並列第一百四十二位;淩姓的著名醫學家佔中國曆代醫學家總數的0.3%,排在並列第六十八位;淩姓的著名美術家佔中國曆代美術家總數的0.16%,排在並列第一百零七位。
淩統
公績。三國時期吳國餘杭人。十五歲的時候就拜為別部司馬,征伐江夏的時候,他作為前鋒。曾經與周瑜等在烏林將曹操打敗。升遷為校尉。淩統雖然在軍營中作了大官,但是他嚴格要求自己,對待下屬也很禮貌,不貪財,重義氣,有國士之風。後從徵合肥,魏將張遼突然趕到,淩統護衞孫權衝出重圍,將士死傷很多,淩統也受了重傷。不久死去。孫權很傷心。
淩氏族譜 淩氏族譜
凌濛初(1580年-1644年),字玄房,號初成,亦名凌波,一字遐厈(àn),別號即空觀主人。漢族,明代浙江烏程(今浙江湖州吳興織裏鎮晟舍)人,明代文學家、小説家和雕版印書家。其著作《初刻拍案驚奇》與《二刻拍案驚奇》與馮夢龍所著《古今小説》(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恆言》合稱“三言兩拍”是中國古典短篇小説的代表。他還創作過雜劇9種,有《虯髯翁》、《顛倒姻緣》、《北紅拂》等。
廣東信宜人。農民出身。道光三十年(1850年)春,在家鄉錢排發動起義。任用王晚為軍師,凌二十八為先鋒,率眾數千人。咸豐元年率部進攻廣西玉林,打算前往潯州參加金田起義。後來因為前進的道路受阻,未能與太平軍的主力會合。廣西巡撫周天爵駐守在潯州,派按察使楊彤如和總兵李能臣率軍進攻,王晚在戰爭中犧牲,淩十八率眾回到廣東化州,經信宜出羅定地區活動。駐紮羅鏡圩,咸豐二年兩廣總督葉名琛派軍圍剿,相持堅守一年,因糧彈缺困而失敗,全軍壯烈犧牲,淩十八投井就義。
淩策
淩策(957~1018),字子奇,宣州涇縣(今屬安徽)人。太宗雍熙2年(985)進士。釋褐廣安軍判官,後歷知數州。真宗大中祥符4年(1011),遷江南轉運使(《續資治通鑑長編》卷76)。五年,召拜右諫議大夫集賢殿學士、知益州。還,命知通進銀台司兼門下封駁事,拜給事中,權御史中丞天禧元年(一1017),遷工部侍郎。二年卒,年62。
凌瑚
清朝時期的畫家,字仲華,號香泉,如皋人。擅長於畫士女和花卉禽蟲。浙江人以梁同書行楷、錢維喬山水、凌瑚的寫生稱為“三絕”。
凌雲
明代御醫,字漢章,歸安人。曾經遇到一位老道人,傳授給他針灸術,治療疾病很靈驗,被聘為御醫。
淩如焕
清代學者,上海人。雍正中,任編修督學湖北,請命到三峽水道設救生船,用來保護過往的旅人。官至兵部左侍郎
凌召文
清朝康熙年的進士,官至禮部侍郎康熙字典編修官
淩昌焕
字文之(1873-1947)江蘇吳江莘塔鎮人氏,1900年到上海,曾任上海浦東中學(黃炎培創辦)、南洋中學教員,上海商務印書館編輯部編輯,參與《辭源》(1915)的編纂。主要編(譯)著:《共和國教科書新理科教授法》(1913)、《共和國教科書生理學》(1914)、《中學新撰動物學教科書》(1916)、《三好學植物學講義》(1918)、《自然》(1923)、《植物標本採集製作法》(1936)、《小學自然科教學法》(萬有文庫)、《動物標本簡易製作法》(1947)。中圖藏書(目)90餘種。
淩云翰
明代詩人,字彥翀,仁和人。有《關山霽月圖》詩。
名洪壽,字煥北,一字步韓,號仰亭,別號筆峯,清永善縣副官分防大沙壩人(今綏江縣中城鎮),祖籍江西長寧。嘉慶五年(1800年)凌光鬥考中秀才,13年戊辰恩科中第七名舉人,道光六年(1826年)以“大挑一等籤制福建省,七年委署順昌縣,八年提補汀州府連城縣知縣(今福建省連城縣),14年10月19日恭奉覃恩,敕授文林郎。“道光二十年(1840年)歿於連城。道光皇帝御製文林郎詔書匾現存綏江其後代家中。凌光鬥為官清廉,深諳民情,創修祠堂,大興教育,倡導儒學,全家誥封,名揚滇川贛閩。
淩昌焕
字文之(1873-1947),著名近現代教育家。江蘇省吳江縣莘塔鎮人氏,1900年(光緒26年 庚子,27歲)到上海,1906年入上海商務印書館編輯所,1907年由黃炎培校長聘為上海浦東中學教員,1912年6月經杜亞泉先生介紹再入上海商務印書館編輯所,任自然科編輯,曾任吳江旅滬同鄉會會長(1925年前)。1932年1.28後,上海商務印書館等遭日本飛機炸燬,被解僱,時年60。後在上海中華教育用具廠、南洋中學任教員及編譯工作,抗戰勝利後返鄉,1947年於浙江嘉善西塘鎮江家大宅三女家去世,享年74歲。淩昌煥曾參與《黎裏續志》(1898年刻本)校勘,《辭源》(1915年)、《植物學大辭典》(1918)、《動物學大辭典》(1927)的編纂。其主要編(譯)著:《共和國教科書新理科教授法》(1913年)、《共和國教科書生理學》(1914年)、《中學新撰動物學教科書》(1916年)、《三好學植物學講義》(1918年)、《自然》(1923年)、《植物標本採集製作法》(1936年)、《小學自然科教學法》(萬有文庫)、《動物標本簡易製作法》(1947年)。國家圖書館藏有其書(目)90餘種。
凌永順(1937.4-2023.7.2),生於安徽定遠。中國工程院院士、國防科技大學教授,中國電子對抗領域著名專家,電子干擾技術領域的開創者和奠基人,在等離子體干擾、戰略彈道導彈中段隱身、戰略彈道導彈再入段突防、對抗紅外熱成像等關鍵技術上取得多項開創性研究成果。 [2-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