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誠信

(漢語詞語)

鎖定
“誠信”一般指實事求是、誠實、守信、不欺騙、不弄虛作假、言行與思想一致。在英語中,誠信(integrity)除了“正直、誠實,不搞欺騙、權術、虛偽和各種膚淺的手法”等含義外,還有“堅定地按照道德、藝術或其他價值準則辦事”的意思 。誠信是人類社會的基本道德準則,也是科學的生命。 [4] 
中文名
誠信
外文名
good faith
出    處
《管子·樞言》 [2] 
拼    音
chéng xìn
反義詞
失信
近義詞
誠實
詞    性
形容詞

誠信含義

誠信由來

誠信一詞最早是分開使用的,“誠”和“信”都是傳統道德的主要內容之一。最早將“誠”與“信”連用的是春秋時代齊國著名的政治家、經濟學家管仲。他明確提出:“先王貴誠信。誠信者,天下之結也”(《管子·樞言》)。認為誠信是凝聚人心、使天下人團結一致的精神基礎。 [2] 
誠
禮記·祭統》:是故賢者之祭也,致其誠信,與其忠敬。《北齊書·堯雄傳》: 雄 雖武將,而性質寬厚,治民頗有誠信。《新唐書·曹華傳》:“華 雖出戎伍,而動必由禮,愛重士大夫,不以貴倨人,至廝豎必待以誠信,人以為難。 葉適 《太府少卿李公墓誌銘》:故參知政事 吳興 李公 ,以誠信質直事 孝宗 。郭沫若 《蘇聯紀行·六月三十日》:一位大領袖倒不在乎每宴一次客,一定要來一套大演説的。誠信已孚,思想已移諸實踐,不説話比説話還要偉大。 [1] 
信
(1)《漢語大詞典》如是説:誠實、真誠、忠誠謂之“誠”;誠實無欺、實踐諾言謂之“信”。連起來即為“誠信”,人之品性之謂也。 [2] 

誠信區別

“誠”與“信”之間側重點不同。“誠”是為自己的,“信”是為他人的。“信”字有“誠”字所沒有的含義,就是信任關係。信任關係只有在兩個主體之間才能展開。要麼是自己信任別人,要麼是自己得到別人的信任。使別人信任自己,就會逐步形成與誠信的道德,你的一言一行可以為別人所相信,你就有了信譽,也就會使得越來越多的人信任你。 [2] 
“誠”與“信”作為倫理規範和道德標準,在起初是分開使用的。孟子説“誠者,天之道也,思誠者,人之道也。”《中庸》中也説:“誠者天之道,誠之者人之道。”信的基本含義是指遵守承諾,言行一致,真實可信。最先將“誠”與“信”連在一起使用的是在《逸周書》中:“成年不嘗,信誠匡助,以輔殖財。”“父子之間觀其孝慈,兄弟之間觀其友和,君臣之間觀其忠愚,鄉黨之間觀其信誠。”這裏的“信誠”實際上表達的是“誠信”的意思。就是説,從一般意義上,誠信是指誠實不欺,講求信用,強調人與人之間應該真誠相待。 [1] 
一定意義上講,“誠信”就是求真務實,追求正義。它包括良好的職業道德和職業信譽,精湛的技術、技能、優美的質量,科學的管理和完美的服務等。誠信的意思就是要立足於道德自我,面向他人,在人際關係中講誠實與信用。 [2] 

誠信類別

按照誠信的對象,從行為善意指向的對象,可將誠信分為三個方面,即:對自己誠信、對利益關係人誠信、對社會誠信。 [2] 

誠信自己

關於崇高或高尚,誠信不是崇高或高尚,它低於崇高或高尚。如果一個人損害自身正當權益是為了維護他人的正當權益,屬於捨己為人的行為,屬於崇高或高尚的行為,不屬於誠信行為,其價值明顯高於誠信行為,這種崇高或高尚的行為應予提倡和鼓勵,但是不能強求人們以此為行為標準,更不能責備沒有按該行為標準做事的人。 [2] 

誠信利益關係人

1、它要求在追求自身權益的時候,以不損害他人正當權益為前提; [2] 

誠信社會

(三)對社會誠信,主要表現在遵守法律和法規,不損害社會公共利益公共道德 [2] 

誠信社會價值

誠信道德支撐

建立完善守信聯合激勵和失信懲戒制度 建立完善守信聯合激勵和失信懲戒制度 [5]
誠信是人民羣眾美好生活的道德支撐。在新時代,美好生活不僅要有好的生活基礎與生活條件,要吃得好、穿得暖、住得起,更重要的是要有“好人、好事、好氛圍、好心情”。這些都是建立在誠信基礎之上的,都和人的誠信程度密切相關,誠信是美好生活不可缺少的一個重要品質,成為推動社會向更加平衡和更加充分發展的重要力量。 [6] 

誠信本質要求

誠信體現了社會主義本質要求。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把涉及國家、社會、公民的價值要求融為一體,體現了社會主義本質要求。 [6] 

誠信重要理念

誠信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要理念。人類命運共同體,就是一個誠信的共同體。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就是要建設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榮、開放包容、清潔美麗的世界,這需要國與國之間相互尊重、平等協商、誠信相待。在新的時代,誠信已經從個人修養轉化為人類共同實踐問題,從倫理道德上升為國家與國家交往的基本準則。誠信是民心相通、文明互鑑的前提和基礎。 [6] 

誠信體系構建

誠信誠信精神

社會誠信體系建設的一個重要方面是培育誠信精神,強化社會成員在誠信方面的道德自律。 [7] 

誠信社會風氣

倡導開誠佈公、友好和睦的社會風氣。為人以誠,待人以信,不僅是個人的內在品質和精神要求,也應該是社會的規範。當前,誠信已經是社會生活對人的必然要求,同時也是一個人獲得社會認可的前提條件。 [8] 

誠信約束機制

強化違法必究、懲罰必嚴的約束機制。一直以來,誠信被劃為道德的範疇,並沒有完善的專門法律法規加以約束。對失信行為懲處力度的不到位,導致失信成本過低、失信行為屢禁不止。有鑑於此,應完善懲治失信行為的相關立法,在有法可依的基礎上加強嚴格執法,威懾失信行為。要用法治的手段治理社會誠信的缺失,強調“明規則、定底線”。 [8] 

誠信實踐要求

誠信誠實勞動

誠信是金 誠信是金
誠實勞動。誠信絕不只是單純的守約與履約問題,更是勞動創造的態度和品德問題。誠信要求人們在認識、改造自然和社會的活動中,尊重客觀事實不作假,不投機取巧、偷奸耍滑。 [9] 

誠信真誠待人對己

誠
真誠待人對己。誠信要求人們在社會交往中求實不騙人、對己不自欺,反對虛偽和欺騙。因此,誠信是忠於本心、真實無妄、信守承諾的態度和品行。 [9] 

誠信恪守諾言和約定

誠信為本 誠信為本 [10]
恪守諾言和約定。誠信要求人們遵守諾言、契約,反對毀約和違背諾言的行為。 [9] 

誠信誠信文化

誠信文化是一種道德文化,是理念、行為和制度合而為一的文化。誠信文化有兩層含義,一是誠信理念,二是圍繞誠信理念所形成的行為、契約、制度等,也即以誠信理念為基礎的道德行為、契約精神、信用制度、獎懲機制等。誠信社會是全面倡導和充分體現誠信文化的社會,是政府機構、社會組織和公民普遍踐行誠信理念的社會,是普遍建立誠信制度的社會,簡言之,是誠信蔚然成風的社會。 [3] 

誠信中西觀點

西方哲學家、倫理學家與中國聖賢一樣,都十分重視誠信之道。究竟西方人眼中的誠信之道是怎樣的,這與中國的誠信之道有何不同?美國第一任總統華盛頓、著名發明家愛迪生是如何實踐誠信之道的?相信大家都聽過“金斧銀斧”這個寓言故事,但當中寓意你又領略多少?以上問題,本部分將為你一一解答。西方哲賢看誠信
西方哲賢對誠信之道的詮釋,並不像中國儒家經典般有條理和系統。現主要挑選出幾位較具代表性的西方哲賢,談談他們眼中的誠信之道。
人生修養
誠信 誠信
古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Aristotle)認為人類如果只會譏諷而不務實,這是一種不足;而言過其行,名過其實,這又是一種虛誇。所以,他在《尼可馬克倫理學》(Nicomachean Ethics)一書中提出「信實是虛誇和譏諷的中道」,並肯定只有既不過譽亦非不足的中道之信實,才是一種美德。
法國歷史學家托克維爾(Alexisde Tocqueville)主張以誠實的態度對待生命。他指出「生命既不是受苦,也不是歡樂,生命只是我們必須做的事業。我們必須誠實經營這事業,直到生命終結。」所以,我們在生命歷程中,要做老實人,説老實話,做老實事。
人際關係
英國著名詩人、戲劇家威廉·莎士比亞(William Shakespeare)認為誠信是最能使人安心的東西。而美國著名科學家、文學家、外交家班哲明·富蘭克林(Benjamin Franklin)進一步認為人與人之間和人生中最重要的幸福,莫過於真實、誠意和廉潔。英國哲學家弗蘭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認為:“從來最有能力的人,都是有坦白直爽的行為、信實不欺的名譽的。”
英國小説家喬治·艾略特(George Eliot)更具體強調朋友、夫妻、父子和同伴之間要以誠相待、肝膽相照。她曾説過:“兩個靈魂結合一起,在彼此的工作、成就與不幸中互相支援,直到最後告別的靜默時刻降臨,這是何等美妙的事。”
政治
希臘著名哲學家伊壁鳩魯(Epicurus)對政治的誠信十分重視,他認為國家起源於自由人的“共同協定”,所以誠實地遵守這一項協定是人們的義務。西方著名社會學家吉諾維希充分肯定誠信在治國中的重要作用,他認為:“信任是國家唯一的支撐物,也是國家穩定的維持物。”
經濟
美國著名學者佛蘭克林從理性的角度出發,認為誠信是一種工具,而信用就是金錢,他説過:“要記住,信用就是金錢。如果一個人把他的金錢放在我這裏,逾期不取回,那就將利息或者在那段時間用這筆錢可以得到的一切給了我。只要一個人信用好、信譽高,並且善於用錢,這種所得的總額就相當可觀。”這就是説,信用是一種能為人們帶來物質財富的精神資源。所以,在市場經濟中,必須充分發揮這種無形資產社會功能
德國著名哲學家恩格斯(Friedrich Engels)充分肯定誠信在商業社會中的作用,指出“大商店的老闆是珍惜自己的聲譽的。假如他們出售劣等的摻假的貨物,最吃虧的還是他們自己”,“大零售商在自己的買賣裏投下大宗資本,騙局一旦被識破,就要喪失信用,遭受破產。”德國社會學家馬克斯·韋伯(Max Weber)指出倫理道德對於社會經濟的發展,是一種重要的“支持性資源”。

誠信比較誠信之道

相同之處
中西思想家均肯定誠信之道是維持人類社會發展秩序的基礎,並肯定誠信的基本含義都是誠實不欺。
相異之處
由於社會制度文化傳統的差異,中西方在誠信之道上,也有不同之處:“原善説”與“原罪説
中國人的誠信之道建立在“原善説”的基礎之上,儒家認為人類生而具有善性,具有仁愛的“良心”,只要通過自身修養即可求得誠信之道,認為誠信源於人類的“良知”。
西方的誠信之道則是建立在“原罪説”的基礎之上,基督教認為人類生而有罪,所以種種災難隨着原罪而來到人間。因此,只有相信上帝是萬物的終極真理,是至善的化身,是人類道德的最終根源,相信只有上帝會贖人類的罪,拯救人類的靈魂,人類才能求得至善和幸福。
著名神學家奧古斯丁(Aurelius Augustine)認為,我們“只有照着信心而生活,而且我們只能夠這樣做,以我們的信心與祈禱,盼望那給我們以信心之上帝會幫助我們。”他認為信仰源於神。奧古斯丁以《聖經》中的“誠信即智慧”為根據,宣稱信仰既高於理性,也高於知識,只有信仰才能給人類以真理,使人類道德完善。

誠信誠信倫理

中國人所講的誠信主要是一種“身份”倫理,而西方人所講的誠信則是一種“契”倫理。
古代中國自然經濟社會里,主要是在家族、部落和村鎮等狹小的範圍內講誠信,這是身份網絡中的一種宗法親情倫理。主要要求臣民對君主的忠誠,子女對父母的順從,妻子對丈夫的忠貞,完全是一種人身依附關係,而不是建立在彼此人格完全平等的基礎之上。如果臣民、子女、妻妾試圖擺脱這種依附關係,就會受到家族和國家的嚴厲懲罰,以至死刑。
西方的誠信之道則是隨着商品與貨幣經濟的發展,提出的一種互利互惠的契約倫理。西方社會契約論者皆把誠信視為人的一種承諾、履約的道德法則,把道德與法治結合起來。西方學者格勞修斯(Hugo Grotius)指出守約是人的本性,人們訂立契約,就會產生民法。他認為“有約必踐”、“有罪必罰”。英國政治哲學家托馬斯·霍布斯(Thomas Hobbes)從人性自私論出發,認為人生來是自私的,只會維護自己之利益。人類必須通過訂立社會契約,由國家以法律指導人民的行為,以謀求共同利益。為了保證利益的實現,就必須履行已訂立的契約。他進一步認為守約為正義之源,無契約即無正義,有約而不遵行即為不義。

誠信古籍闡述

古籍中,對誠信之道的論述頗多,現摘其要者加以闡述。
誠信贏天下 誠信贏天下
「無信人之言,人實不信。」(《詩經·鄭風·揚之水》)
·無誠信品德的人説的話,人是不應當相信的。所以,要使他人相信自己,就必須做誠實之人。
君子之言,信而有規,故怨遠於其身;小人之言,僭而無徵,故怨咎及之。」(左丘明《左傳·昭公八年》)
·君子之言,誠實而有證據,所以怨恨遠於其身;小人之言,越分妄言,又無根據,所以遭致怨禍。要求人説話要誠實、要有根據,切忌無實事根據的胡言亂語。
「以四教:文、行、忠、信。」(孔子《論語·述而》)
·孔子教導學生時,提倡「文」(即為《詩》、《書》、《》、《樂》等典籍),「行」、「忠」、「信」並重,希望學生能做到博學多聞(文)、敦品勵行(行)、盡忠職守(忠)、誠實不欺(信),把智育與德育結合起來,才能做一名德才兼備的人。
「儒有不寶金石,而忠信以為寶。」(戴聖編《禮記·儒行》)
·儒者重德,故不以金玉為寶,而以「忠信」為寶。可見,儒者是把「忠信」作為修身養性、齊家治國的法寶。
「古者禹湯本義務信而天下大治,桀紂棄義背信而天下大亂。故為人上者,必將慎禮義、務忠信然後可,此君人者之大本也。」(荀子《荀子·強國》)
·古代聖王禹、湯,循義講信而天下大治;暴君桀、紂,棄義背信而天下大亂。所以,作為國君一定要慎禮義、講忠信,然後才能治國。這是「君人者之大本也」。由此證明誠信是治國之本。
「或問信,曰:『不食其言』。」(揚雄《法言·重黎》)
·所謂信實,就是指不違背和忘記自己的諾言,一定要信守承諾,説到做到,言行一致。
「信者,誠也,專一不移也。」(班固《白虎通義·性情·論五性六情》)
商鞅變法 徙木為信 商鞅變法 徙木為信
·從一定意義上,信就是誠,誠就是信,二者相通,基本內涵都是真實無欺。無論説話做事,都是誠實可信的。「誠,五常之本,百行之源也。」(周敦頤《周子全書·通書·誠下》)
·誠是五常(仁、義、禮、智、信)的基礎,是人的各種善行的根源。可見,「誠」在儒家道德體系中是何等的重要。
「信者,無偽而已。」(程顥程頤《河南程氏遺書·卷一》)
·所謂「信」,就是無「偽」意思。既不説假話,亦不做假事;既不自欺,亦不欺人。一切言行皆以誠實為本,排除一切虛偽、虛假。
「夫信者,人之大寶也。國保於民,民保於信。非信無以使民,非民無以守國。是故古之王者不欺四海,霸者不欺四鄰。善為國者,不欺其民;善為家者,不欺其親。」(司馬光《資治通鑑·卷二》)
·「誠信」是人的法寶,因為「國保於民,民保於信」。君無信用不能使民,失去民心則不能守國。所以古代聖王不欺四海,五霸不欺四鄰。善治國者,不欺其民;善齊家者,不欺其親。可見,信在治國齊家中是何等重要。
「誠則是人,偽則是禽獸。」(黃宗羲《孟子師説·卷七》)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論語·為政》)
·誠信是人和動物的根本區別之一,只有人具有誠信美德,而禽獸則是不講誠信的。如果人只求物質私慾而不講誠信,就是失人性的禽獸行為。
老子:「信言不美,美言不信。」(《老子·第八十一章》)
·誠信之言不華美,華美之言不實,因為誠信之言是質樸無華。
孔子:「信近於義,言可復也。」(《論語·學而》)
·強調人講信用要符合「義」,只有符合「義」的話才能實行。
「誠者,天之道也。誠之者,人之道也。」(《中庸·第二十章》) [13] 
·肯定「誠」是天的運行規律,追求誠信之道才是做人的道理。
荀子:「恥不信,不恥不見信。」(《荀子·非十二子》)
·恥於自己不能有「信」德,而不恥於不被別人信任。
劉安:「人先信而後求能。」(《淮南子·説林訓》)
馮躍利書法作品誠信鑄金 馮躍利書法作品誠信鑄金
·應先看他是否講信用,然後再論及他的能力如何,説明信重於能。諸葛亮:「勿持功能而失信。」(《出師表》)
·不要仗持有功勞、有才能就失信於人。
王通:「推之以誠,則不言而信。」(《中説·周公》)
·只要能夠推心置腹,以誠相待,不用言説也會相互信任。
程頤:「誠則信矣,信則誠矣。」(《河南程氏遺書》卷二十五)
·誠實就會有信譽,講信譽就是誠實,可見「誠」與「信」是相通的。
朱熹:「誠者,真實無妄之謂。」(《四書章句集註·中庸章句》)
·誠信就是真實而無虛假。
曹端:「一誠足以消萬偽。」(《明儒學案》卷四十四《語錄》)
·一個誠實的行為足以消解千萬種虛偽。

誠信經典案例

誠信科研誠信

科研誠信與作風學風是科學共同體廣泛認可、共同遵循的價值理念和行為方式,是一種形成於無形、內化於無形的文化形態,良好的作風學風的形成是長期的、潛移默化的過程。 [11] 
在現今中國學界,失信的現象尤其嚴重,學術詐騙、項目造假、論文抄襲等的舉報和揭露不勝枚舉。例如,西安交通大學特聘教授、博士生導師李連生存在嚴重學術詐騙行為,科技部公開撤銷其昔日獲得的2005年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獲獎項目“渦旋壓縮機設計製造關鍵技術研究及系列產品開發”,他因學術造假被西安交通大學解除了教師聘用合同 [1] 

誠信企業誠信

苦練內功,提升企業誠信水平。企業從組織結構控制、會計系統控制、信息系統、進出口業務控制和內部審計控制等方面,完善內部管理制度和流程,制定明確的財務管理規範,提高信用級別,形成有效的內部動態監督機制。 [12] 

誠信誠信消費

健全機制,打造誠信消費環境。通過建立商品查驗、台賬登記、先行賠付、質量承諾、退市召回等信用管理制度,對商户日常經營行為進行約束。 [12]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