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证释义
播报编辑
《汉书·儒林传·孟喜》:“父号孟卿 ,善为《礼》《春秋》…… 孟卿 以《礼经》多,《春秋》烦桨墓蒸杂,乃使 喜 从田王孙受《易宙肯删》。”《汉书·艺文志》:“厦体篮《礼古经》五十六卷,《经》七十(按当作“十七”)篇。”按,所云《礼》、《礼经》、《礼古经》,即谓《仪礼》。 [2]
清·皮锡瑞《经学通论·三礼》:“ 汉 所谓《礼》,即今十七篇之《仪礼》,而 汉 不名《仪礼》,专主经言,则曰《礼经》,合记而言,则曰《礼记》。 许慎 、 卢植 所称《礼记》,皆即《仪礼》与篇中之记,非今四十九篇之《礼记》也。其后《礼记》之名为四十九篇之记所夺,乃以十七篇之《礼经》别称《仪礼》催精探。 [2]
3、后常指《仪礼》而言。 [2]
传承流变
播报编辑
礼古经原有五十六卷,先秦“六经”之一。先秦时期经学发达,六经已是当时的基础教材。近人考证认为可能成书于战国前、中期,遭秦火之后失传。汉代,高堂生传《士礼》十七篇,此外有鲁恭王从孔壁得《礼记》,又有河间献王得先秦旧书《礼》、《礼记》之属。汉代无《仪礼》之名,对此,古今学者皆无疑义。陈梦家说,两汉书中,“从未出现《仪礼》的名目”,并由此推断武威出土汉简本《仪礼》,“若有大题应是《礼》”。 [1]
《仪礼》之名究竟是什么时候出现的,今已很难确考。魏晋之际,《礼》始称为《仪礼》。最迟在东晋元帝时,已经有《仪礼》之名了。 [1]到了唐朝,孔颖达编《五经正义》时候,《小戴礼记》第一次取代《仪礼》成为五经之《礼》。这样,《礼》终于变成了《小戴礼记》而不再是《仪礼》。
成书年代
播报编辑
主要有以下三种观点:
(二)春秋后期孔子撰作(或修定)说。
相关内容
播报编辑
春秋时期“有很多的学术,而且学术是在六经”,六经包括礼经在内。
秦火之后,礼经失传。汉初只有高堂生能够传《礼》。《汉书·艺文志》说:“汉兴,鲁高堂生传《士礼》十七篇。讫孝宣世,后仓最明,戴德、戴圣、庆普皆其弟子,三家立于学官。”《士礼》就是《仪礼》——我们所说的礼经。
《汉志》称:“《礼》古经者,出于鲁淹中及孔氏,与十七篇文相似。”又称:鲁恭王从孔壁“得古文尚书,及《礼记》《论语》《孝经》凡数十篇。”这与《汉书·鲁恭王传》记载:“初恭王坏孔子旧宅,以广其宫,······于壁中得古文经传”应是一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