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中國古代禮學經典、六經之一)

鎖定
《禮》,中國古代禮學的經典,指的是儒家經典《士禮》,後常指《儀禮》而言。後來又稱作《禮經》《儀禮》。《禮》是先秦六經之一,亦是南宋十三經之一。
中文名
別    名
士禮
儀禮
全    稱
禮經
傳世篇數
十七篇
文學體裁
經類

引證釋義

1、先秦時期,指禮古經,原有五十六卷。 [1] 
如《禮記·經解》曰:“恭儉莊敬,《禮》教也。”
莊子·天運篇》記孔子曰:“丘治《詩》《書》《易》《禮》《樂》《春秋》六經。” [1] 
2、漢朝時期,指當時的漢代的《禮》、《禮經》、《禮記》。
如《史記·儒林列傳》曰:“言《禮》自魯高堂生”“諸學者多言《禮》,而魯高堂生最本。《禮》固自孔子時而其經不具,及至秦焚書,書散亡益多,於今獨有《士禮》,高堂生能言之。”
漢書·儒林傳·孟喜》:“父號孟卿 ,善為《禮》《春秋》…… 孟卿 以《禮經》多,《春秋》煩雜,乃使 喜 從田王孫受《易》。”《漢書·藝文志》:“《禮古經》五十六卷,《經》七十(按當作“十七”)篇。”按,所云《禮》、《禮經》、《禮古經》,即謂《儀禮》。 [2] 
清·皮錫瑞經學通論·三禮》:“ 漢 所謂《禮》,即今十七篇之《儀禮》,而 漢 不名《儀禮》,專主經言,則曰《禮經》,合記而言,則曰《禮記》。 許慎盧植 所稱《禮記》,皆即《儀禮》與篇中之記,非今四十九篇之《禮記》也。其後《禮記》之名為四十九篇之記所奪,乃以十七篇之《禮經》別稱《儀禮》。 [2] 
3、後常指《儀禮》而言。 [2] 

傳承流變

禮古經原有五十六卷,先秦“六經”之一。先秦時期經學發達,六經已是當時的基礎教材。近人考證認為可能成書於戰國前、中期,遭秦火之後失傳。漢代,高堂生傳《士禮》十七篇,此外有魯恭王從孔壁得《禮記》,又有河間獻王得先秦舊書《禮》、《禮記》之屬。漢代無《儀禮》之名,對此,古今學者皆無疑義。陳夢家説,兩漢書中,“從未出現《儀禮》的名目”,並由此推斷武威出土漢簡本《儀禮》,“若有大題應是《禮》”。 [1] 
《儀禮》之名究竟是什麼時候出現的,今已很難確考。魏晉之際,《禮》始稱為《儀禮》。最遲在東晉元帝時,已經有《儀禮》之名了。 [1]  到了唐朝,孔穎達編《五經正義》時候,《小戴禮記》第一次取代《儀禮》成為五經之《禮》。這樣,《禮》終於變成了《小戴禮記》而不再是《儀禮》。

成書年代

主要有以下三種觀點:
(一)西周初周公撰寫説。古代許多經學家都持此説。
(二)春秋後期孔子撰作(或修定)説。
(三)寫成於春秋之前,但未必是周公所作。孔子對其有所整理增損,並以之教授學生。成書於戰國,後又經漢儒編定説。現代禮學名家沈文倬先生持此説,並得到許多禮學研究者的認可。

相關內容

春秋時期“有很多的學術,而且學術是在六經”,六經包括禮經在內。
秦火之後,禮經失傳。漢初只有高堂生能夠傳《禮》。《漢書·藝文志》説:“漢興,魯高堂生傳《士禮》十七篇。訖孝宣世,後倉最明,戴德戴聖慶普皆其弟子,三家立於學官。”《士禮》就是《儀禮》——我們所説的禮經。
除高堂生一脈之外,西漢學術史上又發生兩個重大事件:一是發現孔壁中書;一是河間獻王得書。恰恰兩者又都有禮經出現,且有經有記,史籍對此都有記載。
《漢志》稱:“《禮》古經者,出於魯淹中及孔氏,與十七篇文相似。”又稱:魯恭王從孔壁“得古文尚書,及《禮記》《論語》《孝經》凡數十篇。”這與《漢書·魯恭王傳》記載:“初恭王壞孔子舊宅,以廣其宮,······於壁中得古文經傳”應是一事。
《漢書·河間獻王傳》説:獻王修學好古,實事求是。從民得善書······獻王“得書皆古文,先秦舊書。《周官》《尚書》《禮》《禮記》《孟子》《老子》之屬,皆經傳説記、七十子之徒所論”。這大概是“三禮”之出處。
我們所見的《禮記》是西漢小戴戴聖)《禮記》,在唐朝被列為經書。其內容龐雜,把許多不是申釋禮經的文字也吸收進來。正如李學勤先生所指出的那樣:“小戴禮記中《別錄》列為‘通論’的部分,如《檀弓》《禮運》《學記》《哀公問》《仲尼燕居》《孔子閒居》及《大學》《中庸》《緇衣》等尤其如此。”
參考資料
  • 1.    楊天宇.儀禮譯註: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 2.      .漢典[引用日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