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太平軍

(太平天國軍隊的簡稱)

鎖定
太平軍,是太平天國軍隊的簡稱,該稱呼特指從1851年洪秀全永安建制到1864年天京陷落期間太平天國領導下的農民軍隊。
太平軍是貫徹太平天國理想的武器,自始至終與清政府武裝及外國勢力進行殊死鬥爭。早期太平軍軍紀嚴明,戰鬥力極強,使清政府正規軍隊望風披靡
天京事變以後,太平軍紀律及戰鬥力大不如前,在與曾國藩所建立的湘軍鬥爭過程中,逐漸處於下風。
原因在於太平軍精鋭多數在戰鬥中戰死,而曾經的信仰也被無情的內訌所破壞,新加入的人素質下降,很多太平軍士兵在失利後往往加入清軍,更加劇了太平軍實力的隕落。
同時,也是西方國家的眼中釘,這方面也是其中一點原因。
中文名
太平軍
外文名
Taiping Heavenly Kingdom Army
成立時間
1850年
首    領
洪秀全
主要將領
楊秀清、石達開、韋昌輝、李秀成等
消亡時間
1864年

目錄

太平軍發展歷程

1850年秋,洪秀全為發動起義,奪取政權,命各地“拜上帝會”會眾到廣西桂平金田村“團營”,編組訓練,開始建軍。
1851年(太平天國辛開元年-清咸豐元年)1月11日金田起義後,正式成軍。太平軍信仰上帝教,汲取和融會了中國古代農民平均主義西方基督教教義中的平等思想,以推翻清朝,實現天下一家、共享太平為理想。初起時僅陸營單一兵種,2萬人左右。
1852年夏建立土營。1853年建立水營。定都天京(今南京)後,陸營編制95個軍,水營9個軍,土營2個軍。實際能戰之兵總數為10萬~15萬人,最盛時號稱百萬。太平軍以天王洪秀全為最高統帥。初期,實行五軍主將制度:以楊秀清為中軍主將,蕭朝貴為前軍主將,馮雲山為後軍主將,韋昌輝右軍主將,石達開為左軍主將。不久,設輔佐天王管理全軍的正、又正、副、又副軍師,以各主將分任,唯石達開未封軍師。
1851年在永安(今蒙山)封各主將為東、西、南、北、翼五王,建立軍政合一體制。聲明各王俱受東王節制,楊秀清遂成為全軍實際統帥。1856年天京內訌後,五軍主將制實亡,天王授石達開為通軍主將,指揮全軍。旋因石達開帶兵出走,由天王自任軍師,統轄全軍。
1858年恢復五軍主將制,並增設掌率制,以蒙德恩任中軍主將正掌率,統率全軍;陳玉成為前軍主將又正掌率;李秀成為後軍主將副掌率;韋志俊為右軍主將;李世賢為左軍主將,洪秀全自兼軍師。
1859年,以幹王洪仁_為精忠軍師,總理軍政。後又設靖東、平西、定南、徵北四方主將。各主將地位、職權遠不如前期崇隆。
1861年後,因濫封王爵,指揮體系變得十分繁雜,機構日趨臃腫,征伐都由諸王領軍。
1863年(太平天國癸開十三年清同治二年)7月起,以忠王李秀成為真忠軍師,統率全軍。太平軍仿《周禮・夏官》之制,按“五人為伍,五伍為兩,四兩為卒,五卒為旅,五旅為師,五師為軍”的制度編組。以軍為基本單位,軍設軍帥,下轄師、旅、卒、兩、伍,分設師帥、旅帥、卒長、兩司馬、伍長。按《太平軍目》,一軍有軍官(自兩司馬至軍帥)656人,伍長2500人,聖兵(伍卒)10000人,共13156人,但實際上都不滿員。軍帥以上,依次設監軍、總制、將軍、指揮、檢點、丞相各級官職,平時居朝內分任政務,戰時可分領一軍或數軍出征作戰。除正職官兵外,各軍另有經辦軍需、文書諸務的典官數十名及下屬若干辦事人員。太平軍兵員多半來自農民和礦工、會黨等社會下層羣眾,也有不少清軍降卒。闔家投奔者,壯男編入戰鬥部隊,婦女編入女營,兒童則分置各軍各館,稱童子兵。女營編制與陸營略同,但不設師、旅。女營主要從事一般體力勞動,間或也協助守城作戰。
太平軍初期“裂布為旗”。克武昌後,旗幟始有統一制式,呈方形、三角形,尊卑有序,大小不等,上用黑字、紅字書寫官職。指揮以上旗幟另加水紅色火焰邊,自翼王至東王,分別用藍、黑、紅、白、綠色火焰邊。後期旗幟制式、色彩多有變化。太平軍軍紀,初起時有簡明條規五條:一遵條命;二別男行女行;三秋毫莫犯;四公心和儺,各遵頭目約束;五同心合力,不得臨陣退縮。此後,又陸續頒佈律令,總數達62條,涉及禮拜、紮營、操練、作戰、官兵關係、軍民關係諸方面。先後刊刻了《天條書》《太平條規》《行軍總要》等有關軍紀的詔書,太平軍軍紀趨於條文化、系統化。前期太平軍軍紀嚴明,後期日趨渙散、敗壞。太平軍武器裝備以刀、矛、弓箭鏢、鈎鐮等冷兵器鳥槍抬槍等舊式火器為主,並配合一些竹製武器,後期配有少量洋槍、洋炮等新式火器。水營戰船以民船為主,制式不一,設備陳舊,後有少量自造小型戰船,並奪取敵之火輪、炮艇服役。太平軍供給初期實行“聖庫”制度。凡官兵家財、作戰所得錢物,盡交聖庫,違者嚴處。規定人無私財,官兵無常俸,所需錢物,視聖庫盈虛,按定製發給。
1854年起,又在太平天國統轄地區實行交糧納税制度,作為軍隊糧餉的重要來源。自中期起,聖庫制度漸趨廢弛。太平軍的糧糗、衣物、席帳、軍械、火藥等軍需物品,有各類軍需典官負責籌措。在行軍作戰期間,主要通過獲取清軍戰利品、向軍力所及的民間徵集;在較固定的據點和控制區,主要依靠科派,即由鄉官向居民攤派索取,以及通過交易獲取。太平軍每日早晚須敬拜上帝,每逢禮拜日舉行宗教儀式,凡有重大軍事行動,常以“講道理”形式進行教育,宣佈用兵宗旨、交代作戰任務、鼓勵士氣、申明軍紀等。太平軍重視部隊軍事訓練,利用戰鬥間隙進行操練,定期進行“試兵”(緊急集合)。軍官除精練弓、刀、槍、炮外,還要講習《武略書》《兵要四則》等書。太平軍初起時,囿於兩廣地區,東衝西突,並無明確戰略目標。
1852年在湖南道州(今道縣)整頓後始定“專意金陵”戰略方針,積極攻取。定都天京後,驕傲輕敵,多路分兵,導致北伐失敗,後又以保守天京為中心任務,屢屢從各戰場抽調兵力回救,戰略上陷於被動,直至最後死守天京,不作他圖。太平軍作戰注意列陣,主要陣式有牽線陣螃蟹陣百鳥陣伏地陣等,陣法嚴密。講究戰法,經常運用圍魏救趙、設伏誘敵、以舍為取、將進反退、反客為主、殺回馬槍、穴地攻城等戰法,具有靈活多變的特點。後期因少量使用洋槍洋炮,戰術隨之也有所變化。太平軍先後征戰於廣西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江蘇河南直隸(今河北)、山西山東陝西甘肅福建浙江雲南貴州四川廣東18省,先後攻克城鎮500多座。在與清王朝的經制兵八旗綠營湘軍淮軍以及英法軍、洋槍隊長期的戰爭中,運用了攻城、守城、野戰、水戰等多種作戰樣式,進行了一系列重大的戰役。
1864年7月,太平天國首都天京為湘軍攻陷,太平軍餘部在長江南北堅持鬥爭。江南太平軍至1866年覆滅,江北太平軍於1864年底與捻軍合編,繼續反清作戰,直至1868年覆滅。

太平軍意義

太平軍是中國農民戰爭史上一支組織有序、能征善戰的武裝隊伍,它沉重地打擊了清朝統治,抗擊了外國侵略者,在中國近代史上寫下了英勇悲壯的一頁。 [1] 
參考資料
  • 1.    中國軍事百科全書編審室.中國大百科全書·軍事:中國大百科出版社,200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