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姚雨平

鎖定
姚雨平(1882年3月23日-1974年9月19日 [14]  ),譜名士雲,字宇龍,別號立人,法名妙雲。廣東省嘉應州平遠縣(今屬梅州市)人。 [18]  中國近現代政治、軍事人物。
姚雨平畢業於嶺東國文學堂、廣東黃埔陸軍速成學堂,早年參加中國同盟會,曾策劃並參與1911年的廣州黃花崗起義。辛亥革命時擔任廣東北伐軍總司令,出師北伐並在固鎮、宿州、徐州三戰三捷,擊敗北洋軍張勳等部,為辛亥革命成功終結封建帝制、建立中華民國作出過重大貢獻。南北議和達成後被授為陸軍中將加陸軍上將銜。後參加討袁護法運動、討伐陳炯明的鬥爭。歷任廣東討虜軍總司令、中央陸軍第四軍軍長、總統府顧問、汕頭衞戍司令、中央直轄警備軍司令、惠州安撫使、廣東治河督辦等職。1925年,孫中山在北京逝世,姚雨平參加治喪工作,並護送孫中山靈柩到南京。後任國民政府參議、潮汕軍事特派員、監察院監察委員等職。抗日戰爭爆發後回鄉。1939年至重慶,曾任國民黨政府顧問。抗戰勝利後,攜家屬往香港居住。新中國成立後曾任廣東省人民政府參事室主任、廣東省政協常委、民革中央委員等職。 [7]  [14]  1974年,姚雨平在廣州逝世,終年九十三歲。 [3]  [19] 
姚雨平參與策劃黃花崗起義,任廣東北伐軍總司令出師北伐並取得勝利,為辛亥革命作出過重大歷史貢獻。 [23]  著有《廣東北伐軍回憶》《武昌起義後廣東出師北伐的經過》等。 [7] 
全    名
姚雨平
別    名
士雲(譜名) [18] 
姚漢強(化名) [14] 
妙雲(法名)
姚平遠 [22] 
宇龍 [18] 
立人 [18] 
所處時代
中國近現代
民族族羣
漢族
出生地
廣東平遠縣超竹鄉豐光村
出生日期
1882年3月23日 [14] 
逝世日期
1974年9月19日 [3] 
主要成就
參與黃花崗起義護法運動
武昌起義後任廣東北伐軍總司令,出師北伐並取得勝利
主要作品
《廣東北伐軍回憶》
《武昌起義後廣東出師北伐的經過》等
畢業院校
廣州黃埔兩廣陸軍速成學堂

姚雨平人物生平

姚雨平早年經歷

姚雨平,譜名士雲,名宇龍,別號立人,是廣東平遠縣超竹鄉豐光村(後併入大柘鄉,今屬大柘鎮)人,生於清光緒八年二月初五日(1882年3月23日)。 [14]  [18] 
姚家世代“均以耕讀為業,家道小康”。雨平七歲入墊讀書,敏慧聰穎,頗受塾師賞識。他的家鄉曾是太平軍餘部汪海洋活動的地區,其部將有化名“劉邦”者隱於大柘鄉獅子巖寺中為道土。當地廣泛流傳太平軍遺事,他幼年時有所聞。等到青年時期,正值康有為梁啓超倡導維新變法,廣印書報,姚雨平曾經用積蓄“隨時購買,日夜誦讀,愛不忍釋”。 [14]  姚雨平青年時還曾應童子試,中過秀才 [25] 

姚雨平投身革命

姚雨平 姚雨平
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戊戌變法失敗之後,姚雨平的同宗兄弟姚萬瑜投身反清革命,常將革命書刊介紹給他閲讀。由此姚雨平得以“日以讀新書,談革命為樂,殊無心於科名”。儘管遵從父兄之命,多次應童子試,但每次都未考中。直至清廷詔廢八股,改試策論,姚雨平才考中秀才,一度在鄉設館授徒。但此時的他已逐漸接受了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思想,遂擺脱一切束縛,於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新春的第二天離家出走,以第一名的成績考入汕頭嶺東同文學堂。在校肄業三個月,考慮到“革命成功,須賴武力,乃決棄文就武”,於是退學回家。是年秋,他考入廣州黃埔陸軍中學堂,次年轉入陸軍速成學堂。他在校積極宣傳革命,聯絡了劉古香何剋夫張醁村等革命青年。他們的活動引起學校當局的注意,故於畢業大考後以“學術無進步”為名突然掛牌將姚雨平和十幾名同志革退 [14] 
出校後,姚雨平寓馬鞍街姚家祠,在同盟會會員謝良牧、張谷山的介紹下,他在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以姚漢強的名字加入同盟會。清廷對革命黨人視若洪水猛獸,偵捕甚嚴。為了保守秘密,內地加入同盟會者與海外不同,“常由一資望較高之同志主盟”,盟單往往即刻銷燬,以免落入敵人之手。所以姚雨平等人姓名雖未載入總部名冊,而“事實上固未嘗不承認也”。他經常出入虎門講武學堂聯絡有志青年,又曾在織布業、藤器業和打石業工人中進行活動。不久又結識了同盟會員胡毅生朱執信及同盟會香港方面的負責人胡漢民許雪秋等,參與謀劃黃岡起義 [14] 
黃岡起義失敗,姚雨平由港與謝逸橋温靖侯等人集資創辦嘉應州鬆口體育會”,作為革命黨的外圍組織,藉以培養軍事人才。該會一百八十餘名學生,分為三個班:一為專修班,教戰術戰略,學生多為同盟會員及傾向革命之士;二為普通班,學生為“文字較有根底而願從事教育事業”者,教普通體育學科,培養一般體育教員,此班不過為“掩人耳目計”;三為簡易班,學生多為各路會黨的青年,在於培養下級幹部。體育會雖然由於反動勢力的仇視破壞只辦了半年,但也播下了革命火種。黃花崗起義殉難的林修明即為該會教員,辛亥革命時領導光復梅縣、潮汕、揭陽、平遠等地的多為該會之師生。孫中山發動河口起義時,姚雨平曾組織體育會學生前往援助,但受阻折回。其後他遭通緝,一度“還鄉以免其鋒”,受聘於平遠中學任文史教員,課餘宣傳革命,發展會員,平遠各鄉人士及旅省學生,由他介紹加入同盟會的不下數百人。不久復出廣州,繼續聯絡新軍及陸軍學堂學生。 [3]  [14] 
宣統二年(1910年),倪映典發動廣州新軍起義,姚雨平奉派赴惠州策動巡防營和會覺共謀響應。由於新軍起義迅速失敗,而惠州方面基礎薄弱,以致無功而返。不久後,他仍繼續在新軍中開展工作。 [14] 

姚雨平黃花崗起義

主詞條:黃花崗起義
庚戌新軍起義失敗後,孫中山在南洋檳榔嶼召開會議,決定集中全黨精英,在廣州發動更大規模的起義。於是在香港設立指揮機關——統籌部,黃興趙聲主持事務。統籌部下設八個課,掌理有關工作,姚雨平任調度課長,負責“運動廣東新軍,及巡防營暨各會黨,各會黨亦非常服從”。對於富有革命思想的軍人,他採取物質獎勵和擢升的辦法,如宣佈凡能掌握多少軍隊附從革命即任該部長官,在當時頗有效力。新加入同盟會者,一般由姚雨平主持入盟儀式。除填盟單外,還“令其影相存部,以堅其心”。 [14] 
宣統三年三月十日(1911年4月8日),統籌部在香港召開會議,議決起義分十路進攻廣州。姚雨平率所部“選鋒”一百餘人“佔領飛來廟,攻小北門”,引新軍攻入。發難日期原定三月十五日(4月13日),但因款械未能及時運到,而又發生温生才刺殺廣州將軍孚琦事件,清廷加緊戒嚴搜捕,形勢十分緊張,起義只得延期。三月二十五日(4月3日)晚,黃興至廣州,決定將起義日期再延至二十九日。二十七日,兩廣總督張鳴岐、水師提督李準調回巡防營二營、加強戒備。胡毅生、陳炯明及趙聲的代表宋玉琳懷疑清廷有備,主張再次延期。姚雨平則反對改期,認為改期無異於解散。但他又要求黃興發給五百支槍為“選鋒”及補助新軍之用。當時指揮部已接收的槍支不過七十餘支,即使全數運到也不過七百餘支,他的過份要求當然遭到拒絕。黃興見意見分歧,十分痛心,表示即使孤身一人也要拼一拼。二十八日,陳炯明、姚雨平報告,從順德調來三營新軍,其中革命黨人很多,十名哨官中有八人為同志。於是黃興決定仍在二十九日發難,將進攻計劃由十路改為四路,姚雨平所部任務依舊。 [14] 
三月二十八日晚,姚雨平約定分散在九眼井、小南門24號和謝恩裏等處的部屬到長堤嘉屬會館,集合待命。擬由郭典三等負責攻佔小北門,奪取飛來廟軍火庫,黃嵩南等人負責策動新軍,羅俊等人負責策動巡防營,待“選鋒”發難後會師於督署和水師行台。翌日上午九時,姚雨平派人到收藏槍械的始平書院領槍彈。不料該處人員“臨事畏懼”,稱有“警察窺伺”,不肯給槍彈。姚雨平得訊後又氣又急,趕到小東營黃興處。當時黃興率“選鋒”整裝待發,即派人與他一起再至始平書院。拿到槍彈後,僱轎進城。這時黃興已率隊發難,城門關閉,而轎伕又以轎過沉拒絕抬送,只得將槍彈抬回始平書院,僅各取一支槍自衞。在嘉屬會館待命的“選鋒”因姚雨平未回,未發槍械,“一無所動”,所策動的新軍也因有炮無彈,“遂束手作壁上觀”(也有研究認為姚雨平部未動並不全是困於當日未獲槍彈,也並不可能因領槍受阻而錯過時間。其所謂“有槍無彈,不能出隊”與“時機已失”兩大理由有託詞之嫌 [21]  )。黃興孤軍作戰,又與前來響應的巡防營發生誤會,自相殘殺,致使“三·九”起義迅速失敗。 [14] 
姚雨平單身進城,擬到雙門底接應所約防營。路遇熟人丘飛五,方知起義失敗,清軍搜捕甚急,乃躲入丘飛五家祠。第三天打算去香港。途中遭巡警盤查,因假辮脱落被扣押。旋即由平遠留學公所假託學生之名保釋,才得以乘輪船赴港。事後,黃興對陳炯明、姚雨平和胡毅生臨期按兵不發,貽誤軍機十分憤慨,嚴詞斥責。姚雨平得悉後,即由香港赴南洋,發函至南洋各埠,報告起義經過,再三辯解,並擬約同志開大會評判,終由南洋同志勸告而終止。後來他也不得不承認:“我於此役沒有完成任務,無論當時形勢如何緊迫,亦不可能辭卸努力不足之責。這點,我一直感到慚痛萬分。” [14] 
當聽到七十二烈士叢葬黃花崗時,姚雨平痛心不已,為此寫了幾首七絕詩,其中一首是:“捲土未忘東子弟,置身應擁漢旌旗。元龍豪氣今無恙,忍看龍蛇上陸時。” [20] 

姚雨平粵軍北伐

黃花崗起義失敗後,姚雨平在南洋各地“漫遊”,繼續進行革命宣傳,並籌募經費。 [14] 
宣統三年(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爆發。11月9日,廣東光復,舉胡漢民為都督。27日,漢陽被北軍克復,黃興離鄂赴上海。清廷請袁世凱出山,作垂死掙扎。黃興以北方各省仍在清廷統治之下,形勢險惡,屢電廣東出兵北伐。胡漢民亦有意於此。當時,姚雨平還在南洋,聞訊後立即兼程趕回廣州。胡漢民見到姚雨平,和他商議時局。姚雨平説:“武漢形勢危急,待援迫切,前途未可樂觀。廣東應急速出兵北伐,支援武漢,進而合擊北京,以收革命全功。”於是,胡漢民命姚雨平為廣東北伐軍總司令,馬錦春(江蘇人,新軍中外省人的頭領)為副司令,組織北伐軍。 [14]  [16] 
1911年姚雨平任廣東北伐軍總司令時戎裝騎馬照 1911年姚雨平任廣東北伐軍總司令時戎裝騎馬照 [10]
姚雨平受命後,即星夜籌備。當時組織總司令部編制,在總、副司令下,參謀長為陳雄(後參謀長為張文、副參謀長為楊剛),高級參謀為林震(後調任師長),副官長李民雨、機要課長丘徽五,秘書長葉楚傖;設經理部、軍需部長姚海珊、管理部、軍法部、軍醫部、交通部等,並在上海設經理局,由鄒魯任局長,曾伯諤負責。部署略定,姚雨平便派林震赴滬、寧籌備,共組織兵力約8000人,計有步兵二團(新軍編制,每營約500人),防營二團,炮兵、機槍、輜重、工程、衞隊各一營,學生地雷隊、華僑炸彈隊(後改營)、憲兵隊、衞生隊各一隊。其重要官佐有林震、張文、羅熾揚李濟深陳銘樞、楊剛、莫慶思、張桓傑、李民雨等。軍械有管退炮18尊,是最新式德造炮,當時全粵僅54尊;步槍彈300萬發,機槍彈50萬發,炮彈1萬餘發,“實力頗雄厚,為各省革命軍之冠” [14]  。兩旅四團,旅長為張我權(新軍)、陸世儲(防營),團長為張桓傑、吳慶恩、曾傳茫、張定固。 [16] 
總部設立後,有人主張暫緩出師,等秩序安定、軍隊訓練後再北上。姚雨平則以太平天國的失敗作前車之鑑,力主立即出兵,直搗北京,得到眾人認可。粵督府頒發給姚雨平任命狀及“廣東北伐軍印”一顆,印文為六字。 [20] 
宣統三年十月十八日(1911年12月8日),廣東北伐軍從廣州出發,乘輪由海道經香港北上,到上海,陳其美派張闢迎接 [16]  。之後,北伐軍參加了江浙聯軍收復南京的戰鬥。年底,孫中山海外歸來,姚雨平赴滬晉見,彙報所部兵力彈藥情況,要求設法補充槍彈。孫中山説:“革命軍有此,已甚充裕。”並“歷舉歐美各國革命軍以少勝多之事實”,勉勵他精練士卒,彈無虛發。 [14]  會談結束,姚雨平當即返回南京,抓緊訓練軍隊,準備北伐。
粵軍以後收編淮軍,又擴充了一些兵員,並在南京進行整訓,聲勢益壯,準備出征。民國元年(1912年)元旦,孫中山在南京就任臨時大總統,但南北議和未成。姚雨平奉大總統命率粵軍於1月上旬沿津浦鐵路北進,討伐清廷,渡長江時,頒渡江誓師文,軍威雄壯。他派李濟深先到浦口,尋找駐地;又派林震為前敵總指揮,設總部於蚌埠東站。粵軍北進至江蘇之固鎮,2月4日上午8時與清軍張勳倪嗣沖所部發生遭遇戰,至下午2時大破張勳等;北伐軍士氣旺盛,愈戰愈猛,追至宿州城外,又與清軍展開大戰。清軍的騎炮佔優勢,但粵軍英勇殺敵,以一當百,從拂曉戰至下午3時,清軍大敗,退出宿州。此役殺敵千餘人,生擒數十人,投降者一百餘人,繳獲大量軍械、馬匹。粵軍乘勝追至徐州以南的夾溝。9日,退保徐州的張勳接受北洋軍首領袁世凱的指令,派代表乞和。10日,雙方代表於符離集車站會談。在談判中,姚雨平要求張勳退出徐州100裏之外。但條件不合,和議決裂。12日,姚雨平再度揮軍北指,一戰而克徐州,北追30裏,張勳敗走濟南,革命軍軍威大振。其他各路北伐軍,同謀大舉,使得京畿震動。這促使南北和議達成,而清廷明白大勢已去,遂於2月12日下午4時宣佈清帝溥儀退位。 [20]  [22] 
在推倒清朝,建立民國史上,固鎮、宿州、徐州三戰役意義甚為重大,有此三戰三勝,既聲援武漢,又鞏固南京,造成直搗幽燕之勢,迫使清帝退位。 [20] 
面對大好的形勢,南京臨時政府認為國家已經統一,就將廣東北伐軍改稱“廣東討虜軍”,姚雨平仍任總司令。後又將粵軍改編成第四軍,轄第二十二、第二十四兩個師,由姚雨平任軍長。不久,孫中山辭去大總統職,讓位於袁世凱。為籠絡人心,袁世凱授予姚雨平陸軍中將並加陸軍上將銜。 [14] 
隨後,姚雨平仍率第四軍駐南京,歸南京留守黃興節制。此時,陳炯明接替胡漢民任粵督,他對北伐軍軍費械彈接濟多方掣肘。袁世凱藉口國家財政困難,提出要維持龐大的軍隊,就必須向外國借債。南京方面極力反對他借外債,為杜絕其藉口,只好裁遣軍隊。5月,姚雨平自請遣散所屬第四軍,併發出裁軍節餉倡議的通電。電文中説:“裁一個兵,即少擔一分餉,亦即少借一分債。”陳炯明、袁世凱立即覆電表示歡迎。姚雨平隨即將軍隊解散,僅留一炮兵營調回廣東,後被陳炯明派兵繳械。解散粵軍之後,姚雨平被袁世凱聘為總統府顧問,後被派往海外考察西洋軍事政治。 [4]  [14] 

姚雨平矢志不移

民國二年(1913年)3月,“宋教仁案”發生,孫中山發動討袁的“二次革命”。姚雨平將出國考察費全部獻出,並應孫中山派遣赴杭州,遊説浙江都督朱瑞(原亦革命黨人)。但朱瑞被袁世凱收買,顧左右而言他,姚雨平無功而返。“二次革命”終因革命派實力不敵袁世凱而失敗,他遂隨孫中山前往日本。 [14] 
二次革命失敗後,姚雨平東渡日本,又回廣州等地聯絡同志,準備再舉。次年,他由上海到北京,查看虛實。當時,籌安會已經成立,袁世凱正在密鑼緊鼓要稱帝,姚雨平以“重信”為筆名,撰文反對帝制,文章發表於日本人主辦的《順天時報》。 [19] 
民國六年(1917年)夏,孫中山率海軍南下護法,在廣州成立護法軍政府,自任大元帥。姚雨平隨孫中山回粵,擔任軍政府顧問。 [14] 
民國七年(1918年)夏,在桂系軍閥的操縱下,非常國會改組軍政府的元帥製為合議制。孫中山辭大元帥職,離開廣州回到上海。姚雨平請假回鄉省親。期間,他題詩一首,其不畏艱難,矢志追求革命的精神,溢於言表。詩曰:“有此巍峨石,不怕地維折。天地雖晦暝,東南支半壁。” [19] 
民國九年(1920年),姚雨平到上海。孫中山命粵軍總司令陳炯明從福建回師廣東討伐桂系軍閥莫榮新等,陳炯明派鄧鏗帶着聘書到上海,請姚雨平擔任高等顧問。姚雨平到漳州後,與陳炯明謀劃回粵方案,提出分兵一路由雲霄、詔安突擊潮汕。陳炯明有些猶豫,但最終答應了姚雨平的方案。8月12日漳州誓師,分三路進發,彈械均缺,但因有舊部作內應,敵方廣東護國第四軍總司令兼潮梅鎮守使劉志陸部全線崩潰,粵軍只用了四天半的時間就到達了汕頭。 [19] 
攻克汕頭後,陳炯明委姚雨平為汕頭衞戍司令。不料,接守漳州的浙軍陳肇英背信棄義,乘虛襲擊汕頭。因眾寡懸殊,姚雨平與浙軍苦戰一個月,汕頭最終陷落。他憂勞成疾,赴香港就醫。汕頭雖失守,但緩解了粵軍前進時的後顧之憂,作用很大。 [19] 
民國十年(1921年)春,姚雨平擔任粵軍總部顧問。5月5日,孫中山在廣州就任非常大總統,任命姚雨平為總統府參議。孫中山赴桂林督師北伐,囑陳炯明在後方負責接濟,但陳炯明多方阻撓,並於翌年3月21日刺殺了鄧鏗。姚雨平十分憤激,親自撰聯挽鄧鏗:“招我到漳,五日定汕酬知己;誓師掃北,三軍奏凱慰英魂。” [19] 
姚雨平手跡 姚雨平手跡 [10]
民國十一年(1922年)2月,姚雨平奉孫中山命擔任大本營中央直轄警備軍司令。 [14]  孫中山由桂林回粵,改道江西出師北伐,先免除陳炯明廣東省長兼粵軍總司令,陳退居惠州,聲言下野,實則暗中把駐桂粵軍調回廣州附近,並與北方軍閥勾結,與孫中山為敵。姚雨平多次責備、規勸陳炯明,但無效。6月16日,陳炯明發動叛亂,命所部葉舉炮擊總統府。孫中山喬裝突圍,登上永豐艦。當時,姚雨平已陪同母親去香港,得知孫中山在軍艦上,就折回黃埔,上艦侍衞,策劃反攻。2個月後,又隨孫中山到上海。陳炯明給姚雨平寫信,敦促姚回粵,共商時局。姚雨平請示孫中山後,派代表持覆函到廣州,覆函中説:“總理待人,向以寬大為懷,所不肯放鬆者,主義而已。”陳炯明竟回覆:“中山先生所不肯放鬆者,總統主義而已。”到此,姚雨平才知道陳炯明不可能悔改,就與其斷交。 [3] 
民國十二年(1923年)春,滇、桂、粵各軍奉孫中山命,組成西路討賊軍,自梧州、西江東下,驅逐陳炯明出廣州,胡漢民任省長。北京政府卻派沈鴻英為廣東督辦,粵局混亂。孫中山偕姚雨平由上海返廣州,設大本營討逆,其中姚雨平任大元帥大本營工兵局籌餉委員。陳炯明退居海豐,命楊坤如守惠州。6月26日,孫中山任姚雨平為惠州安撫使。孫中山並親征惠州,討伐陳炯明、楊坤如,姚雨平同行。8月兼中央直轄警備軍司令。 [5] 
民國十三年(1924年)1月20日至30日,孫中山在廣州主持召開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重新解釋三民主義並制定聯俄、聯共、扶助農工三大政策,確定國民革命的任務,姚雨平表示擁護。2月,被委任為廣東治河督辦。 [3]  [14]  6月,任中華民國軍政府陸海軍大本營參議。 [4]  11月,孫中山北上,擬與段祺瑞商議南北統一和平建國之事。姚雨平先於11月14日致電段祺瑞,電文説:“共和真諦,天下為公,偶涉於私,必集矢的,歷次用兵,不能徹底,義始利終,皆以私故,今必反其道,相見以誠,一切履行,庶幾有濟。”又謂:“類似封建式之督軍制,必當廢除,現賄選賣法之國會,必先解散。”姚雨平希望儘量運用自己的影響,為孫中山北上襄助一臂之力。 [19] 
孫中山抵京後,不久病重,姚雨平北上探候。民國十四年(1925年)3月12日,孫中山不幸在京逝世,姚雨平親撰輓聯道:
無力莫東隅,有負先生輸肝膽;
傷心吊落日,誰為大地放光明?
姚雨平在北京參加治喪工作,擔任中央公園招待所第四組主任(孫中山靈堂設中央公園)。以後,他曾到南京參加踏勘孫中山墓地,並參與奉安大典,然後南歸。姚雨平從此堅持素食,達十數年之久。 [3]  [19] 

姚雨平國府時期

民國十四年(1925年)7月,廣州國民政府成立,姚雨平任參議。 [14] 
民國十六年(1927年),蔣介石清黨反共,姚雨平被派為國民黨潮汕軍事特派員。 [14]  是年冬,廣州起義爆發,他出走香港。
民國十七年(1928年)至民國十九年(1930年),姚雨平居上海,生活窮困。
1948年的姚雨平 1948年的姚雨平 [8]
民國二十年(1931年)春,姚雨平出任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訓練部黨員訓練科科長。數月後由胡漢民介紹入南京任國民政府監察院委員。 [14] 
抗日戰爭爆發後,姚雨平回籍參加廣東省自衞團統率委員會工作,並致力於鄉里慈善事業。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10月廣州淪陷,他奔走於韶關及興梅各縣,協助政府,致力自衞,救濟難民。
民國二十八年(1939年)春,姚雨平隨國民政府入陪都重慶,仍任監察院委員。民國三十三年(1944年),任國民政府顧問。旋因母喪回家,家居2年。民國三十五年(1946年),返回南京任中府委員。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去香港。 [3]  [14] 

姚雨平解放以後

晚年的姚雨平
晚年的姚雨平(2張)
1949年10月廣州解放後不久,姚雨平攜全家歸回廣州。廣東省人民政府第一任主席葉劍英在省府會議上親自提議請姚雨平擔任省人民政府參事室主任。期間,政府特地為他和家人準備了一套寬敞的居室,但被姚雨平以“國家還處於建設初期的艱難時期”為由拒絕了。隨後,他帶着家眷住進租來的一套小居室,直至去世。 [6] 
後來,姚雨平又當選為廣東省人民代表大會代表、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廣東委員會常務委員、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中央委員。 [3] 
姚雨平晚年讚揚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無產階級革命事業,雖年事已高,仍孜孜不倦地閲讀馬克思列寧著作和毛澤東主席的著作,閒暇時讀書報,深感垂暮之年,能見到自己畢生追求之政治理想逐步成為現實,而十分歡欣喜悦,每逢年節及革命紀念日如“三·二九”黃花岡起義、辛亥革命紀念,孫中山誕辰等,均撰文或寫詩向台灣故舊友好致意,冀能為台灣迴歸祖國、完成統一大業再作力所能及的貢獻。 [19] 
1974年9月19日,姚雨平在廣州逝世,終年九十三歲。 [3]  [19] 
晚年姚雨平圖冊參考資料 [7]  [10] 

姚雨平主要影響

民國元年(1912年)1月上旬,姚雨平率領的廣東北伐軍於沿津浦鐵路北上討伐清軍,連克固鎮、宿州,進佔徐州,三次擊敗清軍張勳倪嗣沖 [15]  。其他各路北伐軍同謀大舉,京津震動。 [14]  他的軍事活動,對於保衞南京臨時政府,促使清帝退位,實現南北統一,起到了不可磨滅的歷史作用:
  1. 第一,有力地捍衞了新生的革命政權。袁世凱乘新生的民國政權立足未穩之時,命令張勳所部自徐州沿津浦線直撲南京。由於粵軍奮起北伐,不到一個月的時間,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擊退了張勳所部頑軍,奪取其巢穴徐州,解除了清軍對南京的威脅,用勝利捍衞了新生的革命政權。
  2. 第二,促成了清王朝的覆滅。清末帝溥儀的“遜位”,是革命派長期鬥爭的結果;之所以會在民國元年(1912年)2月12日發生,則是由於廣東北伐軍北伐勝利所促成。
正因如此,孫中山把此次北伐稱為“建國之役”,把在此役中陣亡的烈士稱為“建國成仁”;陸軍總長黃興稱此役為“東南全面,賴以安枕,何其壯也;共和,幸福,為諸烈士碧血所構成,功績將著於信史”。 [22] 

姚雨平歷史評價

朱浩懷:“姚雨平先生,為本黨先進,革命鉅子,其彪炳之勳業,崇高之人格,早為國人所敬仰。顧素懷謙退,其本人致力革命經過,不惟從無文字發表,且罕與人言。” [9] 
劉永華:“辛亥革命元老姚雨平先生是平遠縣人。他早年加入同盟會,追隨孫中山進行民族民主革命,不辭艱苦,到處奔走,先後參加了庚戌新軍起義、‘三·二九’廣州起義諸役,以及討袁、護法等鬥爭,歷盡艱險,南北驅馳。尤其率師北伐中,固、宿、徐三戰皆捷,重創清軍,並和其它各路北伐軍共謀北進,造成直搗幽燕之勢,京津震動,清帝被迫退位。可見,姚雨平先生在推翻帝制,建立民國的歷史上,立下了卓著的功勳。” [11] 
李潔之:“南疆傳義舉,北伐展經綸。武穆(岳飛)排胡虜,魯連不帝秦。禪心仍入世,養氣迥超塵。晚節黃花秀,思維與日新。” [11] 
何孟淳:“嶺嶠地靈人亦傑,英年革命誓同盟。黃花崗畔留勳績,鸚鵡洲前樹漢旌。都道威儀真上將,豈知馬背是書生。悠悠七十餘年事,每憶風徽望石城。” [11] 
陳方綏:“雨平先生一生,建樹殊多,其中以黃花崗起義和辛亥北伐兩役較為突出。筆者有詩,簡記其事。詩云:‘黃花短接方停手,漢幟高擎又進軍。飲馬鐃歌淮泗月,臨戎書劍秣陵春。追奔北指辮兵潰,飛檄南馳半壁新。遠播聲威驚冀北,首開贏局殄朝塵。’” [11] 
張大華:“英年革命結同盟,立志興中誓滅清。碧血丹心昭日月,黃花碑碣記芳名。” [11] 
陳宏章:“率軍北上討張勳,百粵人民子弟兵;消滅清妖民國建,王師過處眾相迎。” [11] 
林秀烺:“早年參加孫中山領導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以其參與領導辛亥革命三月二十九日廣州之役,及武昌起義後,出任廣東北伐軍總司令所立下的功勳而聲名卓著,飲譽於當時。” [18] 

姚雨平軼事典故

耿介清廉
姚雨平加入同盟會後,追隨孫中山全身心投入革命,無暇顧及家庭。一次,孫中山無意中瞭解到,姚雨平參加革命後幾乎沒有給過家用,家中父母等親人居住的是破爛的房子,生活異常艱難,於是專門派人到姚雨平老家打聽,當得知其家中確實貧寒,便派人送去一大筆錢,姚家的人用這筆錢蓋起了寶善居 [6] 
民國十四年(1925年)7月,廣州國民政府成立,姚雨平任國民政府參議,後一直擔任南京國民政府監察院委員職務。在擔任監察委員期間,姚雨平曾聯合監察院另外二人彈劾宋子文向美國所辦的“棉麥借款”,轟動一時。 [12]  胡漢民被蔣介石囚於湯山,姚雨平即見蔣介石要求釋放,質問胡漢民犯何罪,險遭拘捕。
有一次,姚雨平回廣東探親。此時,正是陳濟棠主政廣東之際。聽説姚雨平回鄉探親路經廣州的消息,久聞姚雨平之清廉的陳濟棠,特意前往拜訪,並送去一筆費用作為路費和開銷。姚雨平拒絕道:“多謝老兄美意,本人無功不敢受祿。” [12] 
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姚雨平離開南京攜家眷赴香港寓居,住在香港九龍啓德道的一個小旅社裏面,因家中人口眾多,生活困窘。當時,新界的粉嶺有一養老院,名蓬瀛仙館,需一次性繳納港幣三千元。姚雨平雖有意在此度過餘生,卻苦於囊中羞澀,拿不出這筆錢來。 [12] 
1960年,姚雨平從老鄉和親人那裏得知家鄉糧食收成很低,家鄉人民生活困難的情況,非常焦急。恰好這時,廣東省召開人民代表大會,姚雨平參加家鄉平遠縣所在的興梅地區的討論組。當聽到當地代表大談農村糧食收成如何高,農民足食有餘時,姚雨平忍不住直言家鄉收成不豐、民食困窘的實情,並批評這位代表浮誇虛假,不實事求是的做法。在當時浮誇成風的社會環境下,姚雨平此舉表現出不一般的勇氣。 [12] 

姚雨平人際關係

關係
姓名
簡介
祖父
姚敬芳 [14] 
——
父親
姚均衡 [14] 
——
胞弟
畢業於南京國立東南大學,曾任新豐縣縣長、國民黨廣東省黨部宣傳部總幹事兼廣州《民國日報》總編輯、廣東省政府參事室研究員等職。 [17] 
孫女
姚明卿 [6] 
——
姚瑩尹 [6] 
——

姚雨平主要作品

姚雨平的著作有《廣東北伐軍回憶》《武昌起義後廣東出師北伐的經過》等。 [7]  他能詩善文,工於對聯,書法亦佳。在同盟會中,常參加柳亞子蘇曼殊等人組織的“南社”,以文藝工作作為宣傳革命的重要工具。在詩社中,每個成員都有一個綽號(採自《水滸傳》中的渾名),姚雨平綽號“沒羽箭”。每當革命轉折關頭時,姚雨平總喜賦詩明志,滿腔熱忱,便在字裏行間洋溢而出。 [19] 
姚雨平詩聯選
《感戊戌庚子事件》、《挽姚萬瑜因“嘉應黨獄”憤死聯》(1909.8)、《黃花崗之役後登南洋蘭山》(1911.4)、《為南京莫愁湖建國粵軍烈士墓題聯》(1912.2)、《解散粵軍後感懷》(1912.5)、《挽陳其美聯》(1916.5)、《遊南台》(1918.5)、《挽朱執信詩》(1920.9)、《挽鄧鏗聯》(1922.3)、《遊惠州西湖致陳炯明》(1923.5)、《回廣州後致陳炯明》(1923.5)、《挽孫中山先生》(1925.3)、《祝族叔海珊七十壽辰(兩首)》(1928)、《挽譚延闓》(1930.10)、《挽胡漢民兩首之一》(1936.5)、《挽南杜同人饒芙裳》(1941)、《保善居家題壁》(1944)、《挽雨香弟病逝》(1944)、《擬醮會中立抗日救亡將士牌聯》(1945)、《與李主席漢魂遊南台武仙殿題壁》(1945.8)、《視察高峯灘灌溉工程並參與慶功大會感賦》(1957.6) [24] 

姚雨平後世紀念

姚雨平故居

2015年12月10日,姚雨平故居寶善居被廣東省人民政府列為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 [2] 

姚雨平榮譽稱號

2007年,姚雨平入選“廣東歷史文化名人”。 [1]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